小麦产业分析2016-2020(5篇)

时间:2019-05-14 02:2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麦产业分析2016-202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麦产业分析2016-2020》。

第一篇:小麦产业分析2016-2020

小麦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2016-2020)

一、我国小麦产业概况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小麦产业概况

小麦是世界性的重要粮食作物,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谷物产量和消费量的30%左右,而贸易量占世界谷物贸易量的45%左右。在我国小麦是仅次于玉米和水稻的第三大谷物,近年来每年种植面积在2400万公顷左右,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4。

1960年以来,中国小麦产业呈现五个显著特点:一是面积下降、总产增加,均以1997年和2003年为拐点,呈三段式波动。二是单产持续提高,2015年比1960年增长了5.64倍。三是总产增加主要由单产驱动。四是集中度高,河南、山东和河北三省常年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5.3%,产量占全国的55.5%。五是主产省份的种植规模和单产均较高。消费呈现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持续增长,2014年比1961年增加了1.05亿吨,年均增长率为3.6%,略高于同期小麦总产的年增长率3.3%;二是长期产不足需,1960-2014年55年间仅有11个年份国内小麦供大于求,其余年份均产不足需。2008年至今一直为净进口国,进口量逐年增加,2013年一度达到677万吨,这两年预计增速有所减缓。

(二)我国小麦产业发展趋势

1、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是我国小麦生产发展的长期战略需求 据预测小麦产量每年递增1.7%才能满足到2050年全球需求的增长,而目前的增长率仅为1.1%。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耕地逐年减少,而人口仍在增加,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据预测,未来20年要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小麦产量需在现有基础上每年递增1.4%,而主产麦区产量潜力年均增长率仅为0.8%。至2020年我国年小麦需求量约为1330亿公斤左右,2013年我国小麦总产1221亿公斤,缺口达109亿公斤。据统计,2014/2015年度我国小麦国内总消费量为13160万吨,2013/2014年度为12920万吨,增加240万吨,增幅1.86%。因此,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保障供给是我国小麦生产及产业发展的长期任务。

2、优质专用和绿色安全是我国小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世界主要小麦出口国一直比较重视小麦的品质。随着我国小麦生产和育种目标由过去的以产量为主向增产与品质并重转变,优质专用小麦育种取得较大进展,主产区小麦品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是,目前我国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发达国家优质专用小麦占小麦总产量的80%,而我国只占15%。据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2016年对国内强筋小麦市场需求形势分析表明,我国对优质强筋小麦总需求量约500万—700万吨,而当前我国优质强筋小麦总产量约300万—450万吨,缺口达200-250万吨。需求的增加拉动了强筋小麦的价格,譬如2014年国际小麦价格连续走高,美国墨西哥湾硬红冬麦平均离岸价从1月份的288美元/吨涨至5月份的346美元/吨;上半年国内优质麦均价为2803元/吨,同比上涨9.2%,优质麦与普通麦价差从1月的278元/吨增至5月的365元/吨。优质专用小麦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另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粮食安全一样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麦田有害生物的治理不仅要保障小麦高产稳产,还要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小麦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水肥利用率和种植收益是我国小麦生产的迫切要求 我国是世界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山东省人均水资源更为缺乏,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5.8×108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09%,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44m3,亩均水资源占有量307m3,二者都不足全国平均数的1/6,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但我国农业生产的水肥资源利用率较低,既浪费了水肥资源,又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种粮收益。据报道,我国水分生产效率1.0,发达国家2.3。我国正面临氮、磷、钾肥料施用成本增加、资源匮乏的严峻挑战。能源价格上涨导致N肥生产成本不断提高,2040年后我国P矿资源将会短缺,我国目前K肥的进口依赖度高达70%。近年来我国大田作物化肥投入大量增加,却难以达到增产目标,增肥不增产现象凸显,肥料利用效率低是主要原因。我国小麦氮肥利用率30%,发达国家50%;中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而氮肥消费量占世界氮肥总消费量的近30%。提高水肥利用率和小麦生产收益是我国小麦 生产发展的迫切要求。近年来,小麦突发性自然灾害频发,生育期内干旱、生育后期干热风危害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小麦生产的发展。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技术途径大幅度提高水肥等资源生产效率,减少化肥农药用量,降低小麦生产成本,实现高产优质与高效环保的协调统一,全面提高我国小麦产业竞争力。

4、小麦生产和经营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是发展方向 国外小麦生产经营方式多是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形式,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20世纪末,美国家庭农场拥有全国81%的耕地面积,83%的谷物收获量,77%的农场销售额。印度农业合作社覆盖全国100%的村庄,67%的农户。我国当前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主要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户经营面积小,2010年我国农户户均耕地7.5亩,约为欧盟的1/4,美国的1/400。小农户经营已经不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明确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共有种粮大户68.2万户、粮食生产合作社5.59万个,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经营的粮食面积2亿多亩。我国土地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小麦种植模式、种植技术和农机农艺结合等 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成为小麦产业的发展方向。

5、我国小麦产业支持保护政策将更加系统化是健康发展的保障

入世以后,我国遵循WTO规则初步建立了以最低收购价与四补贴为主的小麦产业支持政策,但近年来这些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如补贴不挂钩且支持空间有限、最低收购价不断提高导致国内外价差扩大等等。面对越来越复杂、挑战越来越多的发展环境,未来需要采取多种政策措施确保我国小麦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大绿箱政策支持。主要包括增加小麦科技研发投入;创立小麦节水补贴、主产区生态修复补贴、保险补贴等。二是用好宝贵的微量许可这个黄箱政策空间。主要包括稳定适用最低收购价政策;新增补贴切实向新型主体倾斜;加大贴息贷款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支持;三是在所有多双边贸易谈判中都要守住小麦65%的进口关税不降低,这是保证我国小麦产业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防线。

二、我省小麦产业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技术需求

(一)我省小麦产业发展现状

山东省是我国小麦生产第二大省,2003~2014年全省小麦总产量实现了12连增。山东省小麦产业的发展具有产量潜力高、生产技术水平高、品质优良、加工能力强等突出特点和优势。未来小麦生产在品种和技术方面尚有较大增产潜力可挖,但不同区域间小麦产量水平和增产潜力存在显著差异。

1、播种面积、总产量及单产水平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统计,山东省近5年来小麦年均种植面积5450万亩、平均总产215.3亿公斤、亩产396.5公斤,种植面积、单产及总产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表1)。

表1 2010年-2014年山东省小麦播种面积及总产量状况

年份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播种面积(千公顷)总产量(万吨)

3561.87 3593.53 3625.87 3673.27 3740.23

2058.60 2103.92 2179.50 2218.80 2263.84

单产(千克/公顷)

5780 5855 6011 6040 6053

山东省小麦种植面积约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15%,总产占全国总产的18%,单产水平处全国首位,较全国平均单产高出近20%。山东省内小麦种植主要集中于鲁西、鲁南及胶东平原地区,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市有德州、潍坊、临沂、济宁、聊城、菏泽六个地市,种植面积均超过30万公顷,单产最高的地市为德州市,平均每公顷产量为7430公斤(表2)。

表2 2014年山东省各地市小麦播种面积及产量状况

地区 济南市 青岛市

播种面积(公顷)

210533 246894

总产量(吨)1263712 1520990

单产(千克/公顷)

6002 6160 淄博市 枣庄市 东营市 烟台市 潍坊市 济宁市 泰安市 威海市 日照市 莱芜市 临沂市 德州市 聊城市 滨州市 菏泽市

110351 140067 62533 134593 349744 330700 187585 60396 79304 9327 321561 450573 381593 220007 585161

713019 852943 410182 772068 2176171 2185500 1314509 337614 446354 41966 1901305 3347402 2568500 1457517 3602000

6461 6090 6559 5736 6222 6609 7008 5586 5628 4500 5941 7430 6731 6626 6156

2、不同区域间小麦产量水平和增产潜力差异显著 山东省气候资源丰富,依据不同地理位臵及灌溉条件,可将小麦产区分为鲁西黄灌区、鲁北井灌区、鲁中南湖河井灌结合区、鲁中旱作区、胶东旱作区五个区域,不同区域小麦种植情况及发展潜力归纳如下:

鲁西黄灌区: 包括沿黄河各县市,面积约173.3万公顷。该区以黄河水灌溉为主,井灌为辅,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区内土壤肥力不均,存在一定面积的盐碱地和荒地,目前平均单产为5 250.0~7 500.0公斤/公顷。该区在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产方面均有较大的潜力,应继续加强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配套完善田间灌溉工程,至2020 年平均单产提高13%,可增产14 亿公斤。

鲁北井灌区: 包括淄博、潍坊所属的部分县市,面积约33.3万公顷。该区以井灌为主,能够保障小麦关键生育期灌溉用水。但区内多为山间平原,易受冻害、干旱等的影响,产量年际间波动较大,平均单产为6000.0~6750.0公斤/公顷,部分县市可实现小面积单产9750.0~11250.0公斤/公顷的高产,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该区应大力提倡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推广节水高产栽培技术,至2020年平均单产提高10%左右,增产2 亿公斤。

鲁中南井湖河灌结合区: 包括济宁、泰安、枣庄、临沂所属的部分县市,面积约66.7万公顷。该区井灌面积约占80%左右,部分麦田用湖水和河水灌溉,目前平均单产为6 750.0 公斤/公顷左右,部分麦田土壤肥力较好,滕州、兖州等县已创出小面积单产10500.0~11835.0 公斤/公顷的高产水平。该区应继续做好地力培肥,推广深松镇压规范化播种和水肥高效利用技术,至2020 年平均单产提高7%~12%,增产4 亿公斤。

鲁中旱作区: 包括淄博、莱芜、泰安、潍坊、临沂、枣庄位于山地丘陵区的麦田,面积约36.0万公顷。该区山丘面积大,水资源缺乏,土壤肥力偏低,以旱作小麦为主,目前平均单产3 450.0~5 700.0公斤/公顷。未来发展,一是应用抗旱小麦品种和 旱地小麦丰产栽培技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二是加强山间水库、塘坝等工程建设,增加蓄水,挖掘水源,保证浇上关键水,提高抗旱能力。至2020年平均单产提高5%左右,可增产0.8亿公斤。

胶东旱作区: 包括烟台、青岛、威海,面积约50.7万公顷。该区山丘、平原、洼地交错分布,灌溉面积小,目前平均单产为4500.0~6000.0公斤/公顷。该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层薄、质地差,水资源不足,应加强秸秆还田、推广深松镇压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肥地力、选用抗旱品种,推广抗旱栽培技术;地下水资源较好的地区,应合理开采地下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至2020年平均单产提高5%~8%,增产1.7亿公斤。

3、优势突出,育种成果显著

山东省属于北方强筋、中筋冬麦区,气候资源和土壤资源适于优质强筋和中筋小麦生产。据对我国10个小麦主产省(自治区)商品小麦的综合分析,山东省商品小麦的综合品质高于全国平均值。随着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推进,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一批经济实力较强的大型面粉加工企业或集团,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目前,我省小麦加工能力达到3560多万吨,小麦粉有中国名牌9个,山东名牌50多个,驰名商标2个,著名商标60多个,小麦粉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山东省小麦育种工作突出,2009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小麦品种济麦22,在22个点产量超过700公斤/亩,滕州点3.46亩高产攻关田经农业部专家组实打亩产789.9公斤,创我国冬小麦高产纪录。2014年,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小麦品种“烟农999”,在招远经农业部专家组实打亩产817.0公斤,刷新了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山东小麦之所以产量高,除品种产量潜力高、适应性广外,还有先进栽培技术的支持,“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小麦氮肥后移高产栽培技术”、“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等均已成为农业部主推技术。

(二)我省小麦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技术需求 虽然山东小麦产业在全国优势明显,但要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水平,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进一步提高小麦单产、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难度增大。近几年小麦高产创建工作扎实深入开展,带动了全省小麦生产水平的普遍提高。2012年我省冬小麦平均单产率先突破400公斤/亩,2015年我省小麦平均单产达到411.7公斤/亩。但是,我省不同区域间小麦生产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大面积均衡增产难度仍很大。主要限制因素包括品种、栽培、土壤肥力、水利等多个方面,病、虫等生物因素、气象气候因素也很大程度影响小麦的产量、质量及稳产性。因此,需要加速培育超高产、广适型小麦新品种,加速研究各地适用的简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实现小 麦生产高产、优质、节本增效,并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我省小麦生产效率提高再上新台阶。

二是小麦生产肥水利用率低,投入成本高,收益低。黄淮冬麦区旱地小麦面积较大,仅山东省就有1000万亩左右,我省旱地农田的水氮耦合效应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近年来,我省及我国黄淮冬麦区连续遭受干旱的危害,如2010年我省遭遇冬春持续干旱低温,造成部分地区减产降质,重者绝产;今年恰遇厄尔尼诺年,北方偏干旱,南方雨水大,造成北旱南涝,势必严重影响我国小麦生产。另一方面,在生产上普遍存在为追求高产肥水投入过大的现象,既增加了小麦生产成本、浪费了肥水资源,又造成肥水利用效率低,土壤养分失衡、土壤结构劣化、环境污染,导致土壤生产力下降,对小麦生产的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急需培育肥水高效小麦品种,研究科学的肥水运筹及耦合技术。

三是我省小麦有害生物发生种类不断增加,次要有害生物上升为主要有害生物,偶发性病害上升为常发性病害。随着种植制度、气候条件的变化,秸秆还田的推广,以前主要在长江以南发生的小麦赤霉病迅速向北推进,在我省日益成为主要病害。土传病害日益严重,纹枯病、根腐病等根茎部病害与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等叶部病害一起成为常发性病害,以前的次要害虫小麦金针虫危害日益严重,成为小麦生育前期主要害虫。因此,根据我省小麦有害生物发生的新趋势,研究其发生特点和规律,建立 监测防控技术平台尤为重要。

四是优质专用小麦生产规模小、产量低、供不应求。2006年我省优质小麦种植面积曾超过了全省小麦面积的45%,近几年种植面积持续下滑,至2013年强筋小麦面积仅占全省小麦面积的5.4%,当前的情况仍无改善。面积下滑的主要原因包括: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少、产量低,强筋小麦种植缺乏科学的区域化布局,商品质量不稳。需要进一步提高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适应性和品质稳定性,推进优质专用小麦的规模化、标准化订单生产。

三、促进我省小麦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一)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以《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和《山东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为指导,按照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省委“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的部署要求,结合国家和山东省“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供给侧改革,以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影响山东小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我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与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团队的对接,岗位专家与试验站的对接,团队成员与核心指导县(市、区)的对接,创新多学科、多专业的联合攻关机制,构建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平台,研发突破性小麦新品种、新技术和新 产品,服务小麦生产。

(二)促进我省小麦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1、小麦新品种培育与育种技术平台建设 1.1 新品种培育

超高产新品种选育:选育和推广适宜于高产田种植的小麦品种,不但对提升山东省小麦单产和总产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引领小麦整个育种的方向。超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是:在更高水平上协调产量三因素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强小麦的抗倒性和对多种病害的抗性,在适当提高株高的前提下,着力提高茎秆的质量;合理的株型和叶相是超高产品种的重要形态特征,有利于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生产率,增加光合产物,进而提高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这是选育超高产小麦新品种重要的突破口。同时,积极参与山东省自主创新重大关键技术项目“小麦增产科技支撑计划”,为完成项目提出的亩产820公斤目标积极提供候选品种。

水肥高效利用新品种选育:山东省中低产田约占总面积的70%,产量提升相对容易而且提升空间较大,选育和推广适宜于中低产田种植的小麦品种是提升山东省小麦单产和总产的关键。小麦中低产田的基本状况是水肥条件较差,迫切需要水肥高效利用品种。水肥高效利用育种主攻方向是:在兼顾节水性的基础上,重点改良产量潜力和抗倒性,适于中产田种植;提高N/P/K肥利用效率,在土壤肥力较差的条件下获得较高的产量,建立并逐渐 完善水肥丰缺耐受性的基础研究和评价体系,优化水肥高效利用评价指标。

优质专用型新品种选育:优质专用小麦育种的主攻方向是:兼顾高产、优质、早熟等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在不显著降低产量水平的同时,兼顾品质的提升,特别要注意小麦品种品质性状间的协调性,如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稳定时间的协调性;重视小麦品种加工馒头、面条、水饺等我国传统食品的适用性,选育食品专用型优质小麦品种;选育高出粉率、高白度(不使用增白剂等食品添加剂)的小麦品种;关注消费者的特殊要求,如紫粒和蓝粒小麦品种的选育。

1.2 种质材料创制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创建 种质材料创制:经系谱分析和DNA鉴定,当前山东省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小麦品种的同质化程度较高,遗传基础狭窄。这不仅给小麦生产带来潜在风险,从长远看,也妨碍育种的突破性进展,育种后劲不足。我国小麦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并创造了大量新种质,但总体上讲,在育种中真正好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种质很少。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创新种质的综合农艺性状较差,难以作为亲本直接利用,而育种家喜欢利用综合性状好的育成品种和高代品系做亲本。因此,未来项目规划期间,创造目标性状突出并且综合性状好的育种亲本材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育种家在育种环节中需要加强与重视的一项工作。因此,要开展育种亲本材料的创制和持续改良,重点创造目标性状优异、综合 性状好,在育种上“能用”、“好用”的材料,增加异质性,拉近种质资源研究和育种利用之间的距离。特别是综合利用细胞工程、分子染色体工程技术等,将小麦近缘物种的优异基因导入小麦,创制渐渗较短外源染色质片段并携带目标基因的渐渗系或者易位系,为小麦育种提供新的优异基因,丰富小麦品种的遗传基础。

分子标记分析和标记辅助育种:获得重要基因的分子标记和克隆出重要基因是小麦分子育种的基础。近期,随着小麦及其近缘植物基因组测序的陆续完成,科学家已经开发了高通量、低成本分子标记技术,如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技术、多样性微阵列技术(DArT)、基因芯片技术(DNA Chip)等,实现了分子标记的大规模、自动化检测,为小麦育种提供了良好的分子基础。但是,尽管获得了大量基因/QTL的分子标记,却难以在育种中有效利用。这些基因/QTL或标记必须和具体材料(携带这些基因/QTL或标记的种质材料)结合起来才能在育种中利用,并且目前用于基因/QTL分析的种质也往往因为农艺性状差而不被育种家选作亲本。本研究的主攻方向:一是在对大量种质资源进行初步观察鉴定的基础上,筛选目标性状优异的核心种质进行多年多点的精准鉴定评价。将材料和目标性状相结合,对重要亲本材料的重要目标性状如高产、优质、抗病、水肥利用效率等,进行高通量的DArT、SNP、DNA芯片等分子标记分析和关联分析,解析这些性状的遗传基础,开发功能性遗传标记,做到理论研究和育种实践相结合。二是完善高效的常规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相 结合的育种技术体系,核心是由传统的“表型”评价选择转向“表型+基因/QTL”评价选择。在深入鉴定种质资源的基因/QTL基础上,结合性状表现,选择含有目标性状基因/QTL的种质作为重点亲本,设计杂交组合,采用聚合杂交、有限回交等方式组配亲本,借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多育种目标性状融合在一起,选育出突破性小麦新品种。

1.3 小麦新品系鉴定技术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体系内相关专业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的人才和地理条件优势,根据小麦育种需要,建立小麦冬春性、抗寒性、抗旱耐盐性及抗病性鉴定系统,积极探索并实施小麦育种材料生物技术加代、水旱轮选、异地鉴定系统,提高育种效率,为山东省实现小麦育种新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平台支撑。

2、农机农艺结合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针对我省小麦生产中秸秆还田与整地播种质量差、播种量大、水肥利用效率低、农机农艺一体化程度不够高等关键生产问题,从土壤、栽培、播种、农机等多个方面进行联合攻关,采用对比试验、代表性田间试验、关键技术与综合技术结合、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相结合、试验研究与生产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研究创建秸秆还田质量保障技术、宽幅播种与单粒匀播高产节本技术、小麦抗逆稳产高产与肥水高效利用技术、农机农艺配套一体化技术等技术体系,综合集成小麦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体系,促进我省小麦生产大面积持续均衡增产增效。主攻方向是: 从秸秆还田质量保障技术、肥水运筹及耦合技术、农机农艺配套一体化技术等三个方面突破当前我省小麦生产的技术瓶颈。

2.1 宽幅精播栽培增产机理及配套技术研究

小麦种植变条播为宽幅单粒匀播,改变了传统小麦条播出现的疙瘩苗断垄、对水肥吸收不均、幼苗参差不齐、光照不匀、造成粒瘪穗小减产的现象,落地种子粒距纵横相等连成片,均播的种子对水肥空间均衡吸收利用,个株健壮与群体协调同步发展提高亩产量,节种节水节肥绿色环保增产。研究宽幅单粒精播条件下小麦群体、个体的生长规律、增产幅度、增产的生理生化机理、不同地区不同地力条件下农机农艺结合配套技术研究。在研究的的基础上,进行试验、示范推广。

2.2 小麦肥水耦合高效利用技术及其理论研究

研究我省不同生态区小麦高产麦田水分需求规律,根据不同生态区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土壤蓄水、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和化控节水等技术,构建小麦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灌溉制度和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不同生态区域小麦养分的吸收、分配与利用特性,构建小麦肥料高效利用的施肥制度和节本增效施肥技术;研究小麦水肥互作机理,提出水肥耦合节本增效的肥水管理模式;研究小麦测墒补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并进一步示范推广。

2.3 小麦绿色增产模式创建与示范

按照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围绕制约我省小麦生产的资源、环境等因素,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 驱动,以增加小麦有效供给为目标,突出良种良法配套优先、农机农艺融合优先、安全投入品优先、物理技术优先和信息技术优先等“五个优先”,集成示范推广一批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小麦绿色增产技术模式,促进小麦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走小麦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实现“一控两减三提高”的目标。“一控”主要是控制灌溉用水总量。“两减”主要是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三提高”主要是提高土地产出率,小麦单产提高5个百分点;提高劳动生产率,小麦耕种管收等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95%以上;提高投入品利用率,化肥利用率和农药防治效果提高5个百分点,实现节水10%以上。

2.4 农机农艺一体化机械装备与应用研究

按照秸秆收集、离地粉碎工艺路线,改进秸秆还田机的结构,提高秸秆粉碎质量,改善小麦播种质量;研究开发适合小麦精密播种要求的播种机,促进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研制高效实用的麦田管理机械(包括小型中耕除草机械、小型麦田追肥机械、小型施药机械、麦田镇压划锄机械和中小型收获机械),解决当前田间管理机械装备落后的问题;进行小麦田间试验机械装备(播种、田间管理、收获、测试等)技术的研发,提高我国田间试验装备机械化水平。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建设

种植抗性品种是小麦病虫害治理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但当前生产上缺乏应对赤霉病、纹枯病等在我省已上升为主要病害 的品种,加之病菌充足,一旦气候条件适宜,病害大流行就不可避免。因此,对生产品种、高代品系和种质资源进行抗病性鉴定,筛选出抗病品种,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小麦病害的发生。

3.1 小麦品种(系)抗病性筛选鉴定

针对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5大重要病害,对育种专家培育的小麦新品系及核心亲本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针对小麦黄花叶病开展生产品种抗感性示范。

3.2 重要病害病原鉴定与快速检测技术体系的建立 主要包括:山东小麦叶枯病的病原鉴定及其分子系统学分析;山东小麦赤霉病菌的种群类型及毒素化学型分析;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等根茎部病害的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利用GFP-原生质体转化技术及转基因技术研究小麦根腐病主要病原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以及小麦赤霉病主要病原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对小麦的侵染过程及侵染机制。通过以上研究,建立山东省小麦重要病害病原鉴定与快速检测技术体系。

3.3 重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创建

小麦重要病害的生物防治:针对小麦纹枯病、根腐病、赤霉病等重要病害,筛选高效拮抗菌株及抑菌植物,研究其拮抗机制及生防效果,分离鉴定其抑菌活性成分,对抑菌成分进行结构改造和仿生合成,为小麦重要病害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

小麦根腐类等病害的生态治理:针对镰刀菌、腐霉菌和丝核 菌引起的小麦根腐类病害,禾谷镰刀菌引起的赤霉病等开展种植制度和耕作方式等农业及生态治理技术研究。

小麦蚜虫天敌的研究及应用:研究蚜虫天敌—中华通草蛉的发生消长及越冬小环境对成虫存活的影响,以及以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为寄主的烟蚜茧蜂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较研究,为充分发挥天敌对蚜虫的自然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小麦禾本科杂草的化学防治研究:针对目前野燕麦、雀麦、节节麦等禾本科杂草危害加重,化学药剂防治效果偏差等现状,筛选防效好的除草剂,研究其作用机理及配套防治技术。

4、产业经济研究

通过调研、资料收集完成山东省小麦的生产、加工与销售数据库建设,对山东省小麦生产和加工的产业经济进行数量化的描述;研究小麦的生产及加工效益,分析市场竞争力;研究小麦产业创新团队对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分析小麦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并提交年度产业经济分析报告及展望。

4.1主要产区小麦生产与加工现状调查研究

调查收集全省、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小麦单产、总产量,加工量及其占总产量的比重,建成山东省小麦生产、加工与销售、进出口和库存等情况数据库。

4.2 小麦生产与加工效益研究

通过调研,收集小麦的物质成本和人工成本投入,分析研究小麦的生产效益;调研收集小麦的加工成本、加工产品的市场价 格,分析研究小麦的加工效益。

4.3 小麦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分析

研究小麦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小麦产业发展链条的情况,结合不同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提出小麦产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性建议。

5、科技扶贫和“创新团队+”新型科技服务模式创建 5.1 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新型经营主体”的新型科技服务模式

我省小麦生产区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各地的生产投入、科学技术运用和推广工作存在较大差异,自然环境中土壤、气候、生物诸多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应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本产业重点遴选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岱岳区、曹县、汶上县、高唐县、商河县、临淄区等县(市、区),以种养殖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服务对象,联合上述各县区种子公司,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农民培训等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主渠道作用,加快创新团队研发成果的转化。

5.2 建立区域性科技扶贫试验点,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以综合试验站为实训基地,强化对周边扶贫重点地区的科技服务工作。根据产业特色,小麦产业体系任务建设把沂南县、鄄城县作为对接服务扶贫示范县,在小麦优良品种选用、优良种子 供应、栽培、农机、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集成等方面,强化专家技术性指导和技术培训,促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以期在项目目标期内达到预期示范效果。

6、示范推广与应急事件响应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与技术培训,加速成果转化;通过对突发灾害事件的快速有效的响应,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损失。

6.1 示范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对体系最新研究成果,安排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体系创新团队的技术优势和地区分布优势,每年年初制定《产业发展技术指导意见书》,并在小麦生产关键时期,配合地方主管部门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为小麦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

6.2 应急事件响应及防控技术

针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分析总结以往经验和有效的技术措施,形成突发性自然灾害(如倒春寒、条锈病、干热风等)防控与应急补偿技术,制定病虫害突发流行防控技术方案。建立小麦苗情、土壤墒情等信息的定期调研、分析与预测预警机制,密切跟踪气象变化,灾前及时提出灾害预警及应对措施。建立灾害信息快速反馈网络与高效应答机制。对突发应急事件及时交流信息,相关专家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开展应急性技术指导和培训。

2016年5月8日,山东省“十三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 系创新团队启动大会在济南南郊宾馆隆重举行,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金宝总结了“十二五”期间创新团队建设的成绩与经验,部署了“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扎实做好“十三五”工作新要求。启动大会的胜利召开为我们奏响了科技服务三农的新号角。“十三五”期间,小麦产业创新团队将以《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和《山东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为指导,按照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省委“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的部署要求,集聚小麦育种、栽培、植保、农机等各相关科研力量,紧紧围绕影响山东小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创新多学科、多专业、多区域分布的联合攻关机制,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培育新品种、研发新技术、创制新产品,构建信息共享和技术服务平台,服务山东小麦生产,为提高我省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农民节支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陕西小麦产业发展意见

陕西小麦产业发展意见

小麦是世界性的重要粮食作物,全世界约有35%的人口以小麦作为主要粮食,年小麦产量和消费量都在6亿吨左右,贸易量1亿吨。世界小麦产量增加,库存已走出2007至2008连续25年下滑的低谷,开始回升。

中国小麦产量和消费量多年来一直在1亿吨左右,位居世界第一,是小麦的生产大国、消费大国,也是世界小麦贸易大国。小麦在中国的口粮消费总量中占43%左右,面积与产量仅次于水稻,是第三大粮食作物。全国小麦同粮食生产相同,取得了建国以来少有的连续6年增产。

陕西小麦播种面积在1700万亩以上,总产量约40亿公斤,每年约需调入

7.5亿公斤小麦。2008年小麦播种面积1710万亩,总产量达到39.15亿公斤,产量仅次于玉米,是陕西第二大粮食作物。陕西小麦总产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3.5%,单产228.9公斤,比全国冬小麦平均单产321.7公斤低92.8公斤。2009年小麦面积1719万亩,增9万亩,生产中遇到冬春连旱,单产下降到223公斤,总产38.4亿公斤,减1.9%。为促进我省小麦实现高产、优质、稳产,提出以下建议。

一、小麦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小麦、苹果是陕西进入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仅有的两作物,关中是全国中、强筋小麦的优势产区,杨凌在小麦育种、条锈病研究等方面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陕西具有做强小麦产业的重要条件。

(一)总产量基本稳定

陕西省小麦总产量基本稳定在40亿公斤左右。总产量1995年是41.04亿公斤,2008年是39.15亿公斤。从构成总产量的要素来看,播种总面积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从1995年到2008年,小麦播种面积从2400万亩减到1750万亩,面积减少650万亩;单产不断提高,从1995年的171公斤/亩,提高到2008年的229公斤/亩,比1995年增加了58公斤,增长了34%。保持总产量基本稳定的原因是调减的是产量低且不稳定地区的小麦面积,小麦主产区面积基本稳定,单产不断提高。

(二)种植向优势产区集中

1995年全省小麦种植面积2400万亩,关中渭北优势产区小麦种植面积1754.2万亩,占全省小麦的比例是73.1%(未含农垦,下同)。陕南小麦种植面积461.2万亩,陕北种植面积177.5万亩,陕南、陕北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比例是26.6%。2008年全省小麦种植面积1750万亩,关中渭北优势产区小麦面积1467.4万亩,占全省小麦的比例是83.6%,比1995年提高了约十个百分点。陕南小麦种植面积264.6万亩,约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15%。陕北种植面积18.8万亩,约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1%,下降了约六个百分点。

(三)优质小麦种植面积稳步扩大

优质小麦生产从上世纪末开始,我省选育推广了陕优225、陕150等一批优质强筋、产量不高的小麦品种之后,本世纪选育和引进了一批优质强筋又高产的小麦品种,推广应用了郑麦9023、西农979、西农889等品种,优质强筋品种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现基本稳定在700万亩左右。

(四)面粉加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趋于优质化和多样化,我省面粉产品也随着需求快速增加,仅老牛面粉有限公司生产的面粉就有80多个产品。全省有今麦郎面粉(宝鸡)有限公司生产的“甲家”牌、老牛面粉有限公司生产的“老牛”牌、陕富面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陕富”牌系列面粉产品,分别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标志着我省小麦粉加工工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小麦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较多,生产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生产收益低、优质商品量少等,以及下面诸问题,都影响着产业的发展。

(一)耕作管理粗放化

小麦是机械作业率较高的作物,持续的旋耕形成了致密的犁底层,根系已难以下扎。关中麦区多实行小麦玉米轮作,玉米秸秆绝大多数粉碎还田,多实行用旋耕机旋两遍种麦,我们强调的“种好的麦”越来越种不好了。缺乏秸秆大量还田,土壤悬虚相适应的配套技术或机具,冬灌死苗事件时有发生。追肥多表施,浇水也是大水漫灌,病虫草害加剧。

(二)产销衔接低效化

农户种植规模小,关中小麦户均种植面积5.3亩,最少的不足1亩,最多的没有超过15亩,难以形成足够的商品量。农户之间因经济、劳动力,以及品种等差异,形成管理措施难统一,造成小麦品质难均一。优质小麦订单生产由于农户商品量小、品质有差异,面粉加工企业直接检验收购成本高,订单生产问题多,规模上不去。粮食收购企业收购,由于不同品种、不同农户、不同田块间混合收购,不同收购阶段混合的比例不一致,加之中强筋与弱筋品种有较强的品质负向混粉效应,造成质量难保障。

(三)支撑服务滞后化

种植小麦收益低,亩收益不足百元,影响了农户的技术需求和投资的积极性。农民种麦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糊口,出现了农资涨,投资不涨,有水不浇,靠天等雨,能收多少是多少的现象。农业综合补贴、粮食直补增长与农资上涨形成倒挂,以及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严重弱化了国家惠农政策应有的效应。小麦优质高产技术推广应用范围小,多是单项技术,缺乏综合配套技术。

(四)气候变化影响产量质量的稳定性

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以负面影响为主,并且这种影响可能越来越严重。省气象局统计,1987-2008年年平均气温比1960-1986年年平均气温升高0.7℃,其中,冬季升温幅度达1.3℃,春季为0.9℃,由于冬暖、春暖,前多年小麦连续冬旺,抗寒性降低,特别是2007年小麦收获时部分麦穗出现干尖现象,就是春季冻害造成的,为适应冬暖推行小麦晚播技术,2009年晚小麦冬前生长量又不足。科技部、中国气象局等六部门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将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增大,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1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近年小麦生产遇到干旱、低温冷害、高温热害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等农业气象灾害有频率增大、强度加强的趋势。

三、产业发展的思路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打造关中优势产业带,带动陕南品质产量双提高”的战略思想,推动陕西小麦产业发展;以满足供给为基本要求,千方百计稳定关中小麦种植面积,提高小麦播种质量,主攻小麦单产,形成稳定的商品小麦生产能力;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重点,优化品种结构,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积极发展强筋、中强小麦规模化种植,改善品质,提升质量;以提高效益为核心,进一步巩固、提升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粉碎还田、科学施肥等先进适用轻简技术,着力降低生产成本;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促进生产和流通协调发展,打造效益显著的关中优势产业带,全面增强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发展目标

按照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原则,稳定关中强、中筋硬质白粒冬麦区面积。依靠科技,提高陕西关中、陕南麦区单产,到十二五末,小麦单产从2008年229公斤,提高到255公斤以上,将与全国冬小麦平均单产的差距从现在的92.8公斤,缩小到70公斤以内。实现小麦总产44亿公斤,保障供给的目标。推出2个面团稳定时间达到10分钟以上的强筋小麦品种,强筋、中筋专用小麦商品量占总商品量的三分之一。

(三)发展区域布局

1、渭北高原中晚熟冬麦区,是冬小麦的适生区和优质小麦优势生产区。区内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一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较瘠薄;二是降水分配不均,小麦生育期降水少,冬春多干旱;三是局部地区常有冷冻灾害。提高区域小麦单产的关键技术:一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保土保水,提高肥力;二是推广量水栽培技术,做到适水种植。

2、关中平原中早熟冬麦区,是陕西省小麦的主要产区和优势生产区。水地及西部川道属小麦适宜区,东部川道及旱地是次适宜区。区内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一是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后,整地质量差,播种质量差,管理粗放;二是有机肥施用量少,土壤长期没有耕翻,犁底层坚硬;三是近年常发性病虫害增加,东部还易受干热风影响。提高区域小麦单产的关键技术:一是推广土壤深松技术,打破犁底层;二是研制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施肥、播种一体机,提高播种质量;三是推广小麦节水灌溉技术。

3、陕南麦区属小麦的次适宜区,包括陕南平坝早熟冬麦区和秦巴浅山丘陵中熟冬麦区。区内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一是平坝川道区主要是稻-麦倒茬,湿害严重,地湿土黏,通透性差,整地、播种质量差,小麦成苗率低;二是浅山丘陵区地貌起伏大,土壤质地差,土层薄,肥力水平低,降水利用率低;三是病害严重,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结帮”齐发,影响高产稳产;四是品种多、乱、杂、旧,缺乏规范的管理秩序。提高区域小麦单产的关键技术:一是平坝区推广稻茬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提高小麦播种质量,推行开沟排渍防湿害和涝害措施;二是选育推广适宜浅山丘陵区的小麦品种,采用水平沟条播或密窝播种、集中施肥技术;三是选用抗病高产品种,推广包衣种子;四是开展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病虫害。

四、工作切入点

(一)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建设现代小麦产业示范区

抓住国家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省政府实施《粮食单产提高工程》的机遇,建设百万亩现代小麦产业示范区。示范区以“科学技术示范的样板、集约化先进生产方式的典型、带动区域均衡增产增效的模式”为方向,按照统一品种、统一技术规范、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统一订单生产的要求建设,目标是为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商品小麦,为农民提供现代小麦产业示范现场,推动小麦生产效益的提高。

(二)实施产业示范县带动战略,推动小麦产业发展

在关中选择小麦种植面积过30万亩的县,陕南小麦面积过10万亩的县,以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建设小麦产业示范县。建设内容主要是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实行良种乡繁村供;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技术补贴政策,推动重大技术推广应用;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产业服务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麦的综合生产能力,带动全省小麦总产稳定提高。

(三)完善现代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力度

建立产业专家联县工作机制,一个产业示范县有一名专家,共同研究产业发展中各环节的技术难题,梳理成科技项目,开展研究,保障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指导小麦产区技术推广工作,开展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提升基层技术指导服务能力。建立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发布制度,加大对主导品种的良种补贴力度,实施主推技术关键环节补贴,推动重大技术推广应用,实现村村都有主导品种和主

推技术的示范田,提升科技对小麦产业的贡献率。制定主产县产业发展规划,研究产业发展的现状,确定产业发展的方向,服务产业发展。建立产业发展信息平台,吸引产业相关的政府管理人员、研究推广人员、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各方参与,发布研讨政策、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等,推动产业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发展现代农业事关现代化建设大事,各级政府要加大工作力度,将粮食安全、蔬菜供应和农民增收纳入政府考核范围内,切实落实省长“米袋子”负责制、粮食安全各级政府首长负责制、真正把小麦作为第一工程,把农民增收作为第一要务,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加强基础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的目标;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全面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完善配套水利设施,推广灌溉节水、旱作节水等科学用水措施,建立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增加现代物质装备投入水平,改善基础条件。

(三)完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挖掘小麦增产增收潜力

整合县级农技推广资源,建立综合服务中心,增加公益性投入,制定奖惩措施,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针对县、乡农技力量薄弱的实际,依照教育部招收免费师范生有关做法,在农业院校招收免费农技生,签订承诺协议,为粮食大县输送公益性农技服务人才。大力引进和培育粮食生产流通龙头企业,以行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构建小麦生产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网络。同时搞好灾害预报、预防,防灾减灾,加强粮食种管收各环节的技术指导,减少因灾损失。研究制订指导土地流转文件,鼓励和规范土地流转,引导土地向种粮大户和粮食能手集中,促进小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四)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发展

充分利用以工补农机遇,加大农业投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增加重大技术补贴,促进重大技术和关键措施落到实处。解决农业融资难瓶颈,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加快农业发展。

六、陕西小麦产业发展实施重大项目的意见

1、提升陕西小麦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研究。结合实施的小麦种子统供和高产创建工程等重大活动,适应气候变化、资源约束要求,建议省上给予关中小麦超高产技术研发、小麦玉米一体化技术研发、旱地小麦高产高效技术研发、小麦主要病虫草冻害防治技术研发、小麦减灾预警预报、小麦产业化加工、小麦机械化作业管理技术研发集成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和立项,为进一步提升我省小麦生产能力和水平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加快选用高产优质新品种步伐,对适宜良种的良法给予立项研究,超前进行集成配套。强化对已经选育优良品种的配套调优保优技术研究。结合实施高产创建,进行超高产机理配套技术集成,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

2、加强小麦科技研究的基本能力建设。抓好渭北旱原、关中灌区和陕南三大麦区的发展,重点发展关中麦区和渭北旱原麦区,实现优区、优种、优栽,加强三大麦区的小麦生产基础能力建设。

第一、小麦资源创新研究与材料创新是提升产业化的基础。突破性资源的发现和利用是突破性育种的关键,应重视小麦遗传的创新,特别是种间遗传转化资源的创新。

第二、强化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耕作与栽培模式研究。陕西关中小麦区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为主,渭北高原以小麦单作为主,陕南为麦-玉米为主。在现有的耕作制度下,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提升资源生产力和利用率。

第三、弄清我国小麦主要品种和抗源材料的抗性遗传背景,摸清我国小麦品种的抗性基因“家底”。摸清现有品种的抗性遗传家底,然后有目的选育不同类型、不同抗病虫基因的品种。结合病虫害流行路线、分区实施不同抗性品种的基因布局,切断病原菌和害虫的传播路线,达到大区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3、建立陕南小麦品种引育基地。应重视陕南300万亩小麦生产的品种问题,建立陕南小麦品种引、育基地。针对陕南小麦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需要,开展小麦品种引进和选育研究。立足自育自用,尽快提高陕南的小麦生产水平。

4、加强病、虫、草、冻害基础性研究,弄清重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迁飞规律。研究弄清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越夏、越冬规律和精确范围,弄清病菌远距离传播路线和途径;研究小麦吸浆虫、小麦蚜虫的远距离迁飞规律,吸浆虫的北移规律、滞育和打破滞育的条件等;虫传病毒病的传毒规律及其病害与传毒昆虫发生的关系等,为重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持久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5、加强农机具配套研究。加强农机农艺结合,在秸秆还田的背景下,研究秸秆还田、施肥、播种一体机,制定农田制作制度,配套深松机,提高播种质量;研究追肥机、锄草机一机多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建立农田节水灌溉系统,节约水资源;推广应用新型植保机具,提高防治效果,保护生态环境。

第三篇:山东小麦生产发展潜力分析

山东小麦生产发展潜力分析

王 东,鞠正春

(1.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2.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山东 济南 250100)

山东农业科学2013,45(12):99-103

12收稿日期:2013-07-11 基金项目:农业部现代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3-1-19)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1660)

作者简介:王东(1973-),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E-mail:wangd@sdau.edu.cn

摘 要:小麦在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山东省是我国单产水平较高的小麦主产区之一,2003~2012年实现了连续10年增产。未来小麦生产在品种和技术方面尚有较大增产潜力可挖,但不同区域间小麦产量水平和增产潜力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山东省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需求、目前的小麦平均单产水平和增产潜力,山东小麦种植面积应保持在3667万公顷左右。继续提高小麦总产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单产,技术路线主要有改造中低产田、选育选用适宜品种、创新和推广小麦高产高效抗逆栽培关键技术、农机农艺结合、创新和推广小麦机械化标准化栽培技术、创新集成优化小麦增产技术模式,并使其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普及,实现更大面积的均衡增产。

关键词:山东;小麦生产;产量潜力;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S512-103(25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2-0099-05 小麦是山东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2012年全省种植面积362.7万公顷,比2011年增加3.2万公顷,增长0.9%;平均单产6 010.5公斤/公顷,比上年增加156.0公斤,增长2.7%;总产218.0亿公斤,比上年增加7.6亿公斤,增长3.6%。自2003年以来,山东省小麦已连续10年增产。2013年小麦刚刚收获,仍是一个丰收年。但受资源制约等因素影响,保持小麦持续发展、保障供需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研究山东省未来几年小麦增产潜力并提出有效应对措施,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小麦在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地位

1.1 小麦是山东人的主要口粮

据农业部信息中心专家估计,我国小麦食用消费量约占小麦消费总量的67% [1]。山东省小麦总产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8%,根据目前人们的饮食结构,一季小麦即可保证全省的口粮供应,其它粮食品种除少量用于搭配口粮外,大部分用于肉、蛋、奶转化和工业加工[2]。因此,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小麦起着其它粮食品种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1.2 山东小麦是优质专用粉的加工原料

近年来山东省小麦面粉加工企业蓬勃发展。据统计,2007年全省共有小麦粉加工企业528家,年生产小麦粉99亿公斤,占全国的203%,居全国第2位[3]。由于山东省是优质强筋和中筋小麦适宜种植区,生产的小麦品质优良,深受面粉加工企业欢迎。目前省内面粉企业产品已由原来的以小麦标准粉为主,发展到以特制粉、专用粉为主,开发出面包粉、饺子粉、糕点粉、油条粉、汉堡粉等50余个小麦专用粉品种。2011年全省小麦粉生产总量达218.3亿公斤[4],其中纳入统计范围的499家面粉加工企业年产小麦粉146.5亿公斤,年产小麦加工副产品45.9亿公斤,其中挂面4.16亿公斤、方便面1.04亿公斤、饼干1.33亿公斤、速冻面制品0.1亿公斤、面包糕点等0.13亿公斤[5]。1.3 小麦的饲用需求呈逐年增加趋势

由于饲料配方技术的突破,在保障饲料质量的前提下,小麦对玉米的替代率[6]可达50%~100%。而且小麦饲用还具有一些特殊的功效,如改善肉鸡胸肌和猪胴体品质,减少家禽脂肪肝综合症的发病率等[7]。2012年前10个月,由于玉米价格上涨导致与小麦比价出现倒挂,小麦饲用需求明显增加。据农业部畜牧业司调查,2010年我国直接用于饲料消费的小麦约为73.0亿公斤,2011年约170.0亿公斤,2012年在250.0亿公斤以上。近年来,山东省畜牧养殖业和饲料行业发展较快,小麦直接用于饲料的消费量亦呈逐年增加趋势。1.4 小麦与其它作物的间套轮作为种植结构调整争得了主动

山东省温光资源较丰富,适宜小麦-玉米轮作一年两熟种植。通过品种和栽培技术的调控可实现小麦玉米两季双高产,山东省先后出现了桓台县、兖州市等吨粮县。目前山东省正着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继续打造一批吨粮县和吨粮市。据报道,2012年山东陵县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的小麦、玉米平均单产分别达到8 865.0公斤/公顷和10 830.0公斤/公顷,带动全县整建制过吨粮。山东省计划到2017年,德州、济宁、淄博、泰安和枣庄5个地级市将率先建成吨粮市,菏泽、聊城、潍坊、滨州4个市基本建成吨粮市,78个产粮大县完成吨粮县建设。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亦可与小麦进行间套轮作,不仅保障了小麦产量的持续稳定,还增加了蔬菜、油料等供应,提高了农民收入。2 山东省小麦生产发展的优势与潜力 2.1 发展的优势

2.1.1 适宜种植强筋和中筋小麦 山东省地处暖温带,属半湿润性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热资源较丰富,是我国生态条件最适宜于小麦生长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单产水平较高的小麦主产区之一。山东省的生态条件适宜于强筋和中筋小麦种植,其中胶东和鲁中对强筋和中筋小麦品质形成最为适宜,鲁西北和鲁西南是强筋和中筋小麦品质较优地区,鲁南是强筋小麦较优、中筋小麦优质地区[8]。这对山东省发展优质小麦产业非常有利。

2.1.2 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小麦生产,推行鼓励小麦生产的优惠政策 为保持小麦增产的可持续性,国家和山东省各级政府出台多项鼓励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并拨付专项资金支持小麦生产,如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项目、山东省财政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农业节水灌溉专项资金等。另外,政府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接补贴制度、生资综合补贴制度,实施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等。这些资金支持和政策性投入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种粮收益,调动了粮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小麦生产的发展。

2.1.3 连续多年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活动,积累了高产经验 为充分挖掘小麦增产潜力,通过样板示范作用带动全省小麦增产,自2008年以来,按照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山东省开展了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几年来,小麦高产创建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示范带动成效显著,促进了全省小麦均衡增产,为实现全省小麦连续10年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积累了高产经验,为未来小麦持续增产打下了基础。据山东省农业厅统计,2013年全省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比2012年增加122个,达274个,平均单产9 006.3公斤/公顷,比全省平均单产高3 007.2公斤/公顷。5个整建制推进试点县平均单产8 023.1公斤/公顷,34个整建制推进试点乡(镇)平均单产8 318.7公斤/公顷。2013年全省小麦种植面积367.3万公顷,总产220.35亿公斤,总产比上年增加2.36亿公斤。2.1.4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山东省各级政府积极发展支农工业,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小麦生产中的耕地、耙地、播种、浇水、田间施肥、收割脱粒等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全省农机总动力发展到1.21亿千瓦;拖拉机达到247.5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5.4万台;拖拉机配套农具417.0万部,其中大中型配套农具94.5万部;农用水泵295.2万台,节水灌溉类机械49.5万套;小麦联合收获机13.5万台[4]。2013年全省小麦机收率达到98%。近年来,土地深松等农机化新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高将有力地促进小麦生产的发展。2.2 小麦生产未来发展趋势

山东省小麦消费主要为口粮、工业用粮、饲料用粮和种子。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预测,2020年的安全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50公斤[9]。根据山东省人口调查数据,2010年全省总人口为9 579.31万人[10],按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计算,山东省2020年粮食总需求量为462.2亿公斤。山东省2010年小麦总产占粮食总产的47.48%,按此比例计算,山东省2020年小麦总需求量为219.5亿公斤。山东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提出,2020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00亿公斤,按47.48%的比例计算,2020年全省小麦生产能力应达到237.4亿公斤。未来7年小麦种植面积继续扩大的潜力很小,按2012年的362.7万公顷计算,至2020年小麦单产应提高至6 546.0公斤/公顷。2.3 小麦生产发展潜力

2.3.1 单产潜力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后期山东省小麦面积一直稳定在400.0万公顷左右,平均单产由1985年的3 784.5公斤/公顷逐步提高至1997年的5 550.0公斤/公顷,总产由149.6亿公斤提高至224.25亿公斤。1997年以后由于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小麦种植面积逐渐下降,至2004年降到310.6万公顷,平均单产为4 552.5~5 101.5公斤/公顷,总产降至158.46亿公斤;自2005年起小麦种植面积增加,2006年恢复到355.7万公顷并保持稳定,平均单产逐年提高,2012年全省小麦种植面积362.7万公顷,平均单产由2005年的5 491.5公斤/公顷提高至6 010.5公斤/公顷,总产由180.11亿公斤提高至217.99亿公斤。根据山东省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需求、目前的小麦平均单产水平和增产潜力,山东小麦种植面积应保持在366.7万公顷左右。继续提高小麦总产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单产。

2.3.2 不同区域增产潜力 山东省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不同区域间自然和生产条件不同,产量水平及增产潜力亦存在差异。

鲁西黄灌区:包括沿黄河各县市,面积约173.3万公顷。该区以黄河水灌溉为主,井灌为辅,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区内土壤肥力不均,存在一定面积的盐碱地和荒地,目前平均单产为5 250.0~7 500.0公斤/公顷。该区在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产方面均有较大的潜力,应继续加强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配套完善田间灌溉工程,至2020年平均单产提高13%,增产14亿公斤。

鲁北井灌区:包括淄博、潍坊所属的部分县市,面积约33.3万公顷。该区以井灌为主,能够保障小麦关键生育期灌溉用水。但区内多为山间平原,易受冻害、干旱等的影响,产量年际间波动较大,平均单产为6 000.0~6 750.0公斤/公顷,部分县市可实现小面积单产9 750.0~1 1250.0公斤/公顷的高产,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该区应大力提倡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推广节水高产栽培技术,至2020年平均单产提高10%左右,增产2亿公斤。

鲁中南井湖河灌结合区:包括济宁、泰安、枣庄、临沂所属的部分县市,面积约66.7万公顷。该区井灌面积约占80%左右,部分麦田用湖水和河水灌溉,目前平均单产为6 750.0公斤/公顷左右,部分麦田土壤肥力较好,滕州、兖州等县已创出小面积单产10 500.0~11 835.0公斤/公顷的高产水平。该区应继续做好地力培肥,推广深松镇压规范化播种和水肥高效利用技术,至2020年平均单产提高7%~12%,增产4亿公斤。

鲁中旱作区:包括淄博、莱芜、泰安、潍坊、临沂、枣庄位于山地丘陵区的麦田,面积约36.0万公顷。该区山丘面积大,水资源缺乏,土壤肥力偏低,以旱作小麦为主,目前平均单产3 450.0~5 700.0公斤/公顷。未来发展,一是应用抗旱小麦品种和旱地小麦丰产栽培技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二是加强山间水库、塘坝等工程建设,增加蓄水,挖掘水源,保证浇上关键水,提高抗旱能力。至2020年平均单产提高5%左右,可增产0.8亿公斤。

胶东旱作区:包括烟台、青岛、威海,面积约50.7万公顷。该区山丘、平原、洼地交错分布,灌溉面积小,目前平均单产为4 500.0~6 000.0公斤/公顷。该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层薄、质地差,水资源不足,应加强秸秆还田、推广深松镇压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肥地力、选用抗旱品种,推广抗旱栽培技术;地下水资源较好的地区,应合理开采地下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至2020年平均单产提高5%~8%,增产1.7亿公斤。

2.3.3 品种潜力 山东省具有较好的小麦育种基础条件,每年有5~10个小麦新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审定,这些品种比对照品种增产3%~10%,有较好的适应性和丰产性。目前济麦

22、泰农

18、良星99等品种已成为山东省的主导品种,其中济麦22由于具有较好的丰产、抗倒、抗病特性,具备单产10 500.0公斤/公顷以上的产量潜力,成为山东省种植面积第一大品种。泰农

18、山农20等品种的产量构成三因素较协调,已多年多点创出单产10 500.0公斤/公顷以上高产,充分展示了增产潜力,成为种植面积增长较快的品种。山东省未来高产新品种的筛选和应用推广尚有较大潜力可挖。

2.3.4 技术潜力近几年,山东省重点推广了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小麦氮肥后移技术、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小麦冬春控旺防冻防倒技术、水浇地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旱地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旱地小麦“早深平”增产节水栽培技术、小麦生育后期“一喷三防”技术等,这些技术都具备增产5%以上的潜力,对山东省小麦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部分新技术应用面积增长幅度较慢,还有较大潜力可挖。山东省小麦生产发展技术路线

山东省继续提高小麦总产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单产。提高单产的技术路线主要有:

3.1 改造中低产田

据卫星遥感分析,山东省小麦高、中、低产田的比例分别为54.3%、30.5%和15.2% [11],目前中低产田的面积仍占小麦总种植面积近1/2的比例,严重制约小麦单产的进一步提高。政府需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扩大秸秆还田面积,增加有机肥投入,不断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地力水平转化升级,使小麦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扩大高产田面积。继续加强水利建设,通过河道治理、蓄水打井、节水灌溉等有效措施,扩大可灌溉面积和高产稳产田面积。3.2 选育选用适宜品种

山东省的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冬性和半冬性小麦品种。从灌溉条件分析,山东省雨养旱地小麦约占小麦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12],这就要求在品种选育上,不仅要重视选育产量潜力较高的耐肥、抗倒小麦新品种,而且要加强抗逆丰产旱地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从病害发生情况分析,近年来,山东省小麦常发病害有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生产中应选用相应的抗(耐)病小麦品种,以减轻病害发生导致的产量损失。从社会需求和小麦籽粒品质分析,需针对山东人民主要消费的馒头、面条、水饺等小麦制品,进一步加强优质强筋和中筋小麦的选育和推广应用。山东省许多地区在小麦生育后期易遭受干热风危害,导致粒重降低而减产,生产中需注意选用抗早衰、抗青干的品种。3.3 创新和推广小麦高产高效抗逆栽培关键技术

山东省当前主推的小麦栽培技术包括: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小麦氮肥后移高产栽培技术、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冬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旱地小麦“早深平”增产节水栽培技术、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诸如常年采用旋耕机旋耕导致耕层浅犁底层加厚,播前播后不镇压或镇压不实导致播种过深影响出苗或冬季寒、旱交加造成死苗,播量过大导致群体质量差、倒伏,春季第一肥水过早,后期早衰等问题。此外,山东省小麦生长季内常遇季节性干旱,春季倒春寒、低温冷害及后期干热风危害等。在加大现有小麦高产栽培新技术推广力度的同时,还应努力开展小麦节水抗旱及主要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创新。

3.4 农机农艺结合,创新和推广小麦机械化标准化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生产中发展机械化不仅仅是解决劳动力的问题,而是用农业机械解决人工难以做到的高质量生产手段的问题。不发展农业机械,部分高产的关键栽培措施不能有效实施,小麦产量水平就上不去,成为制约小麦单产进一步提高的一个因素。农机农艺相结合是小麦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和保障。这需要农业部门与农机部门一起开展新农艺、新农机的研究,创新和推广小麦机械化标准化栽培技术。各级政府应加大农机购置补贴的力度,并重视培训农机手,提高机手的作业水平。

3.5 创新集成优化小麦增产技术模式,并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普及,实现更大面积的均衡增产

2008年以来,山东省开展小麦高产创建,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为小麦连续10年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应继续深入推进高产创建,组织开展增产模式攻关,创新组织方式和技术推广方式,将星罗棋布的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成熟技术,组装成区域性、标准化的增产技术模式,在更广范围内、更大面积上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钟永玲 2012年小麦市场回顾及2013年展望[J] 农业展望,2013,3:7-14 [2]陆懋曾 山东小麦遗传改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 [3]山东省粮食局产业处 蓬勃发展的山东粮油加工业[J] 齐鲁粮食,2009,2:15-16 [4]山东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 山东统计年鉴(2012)[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330,406-411 [5]王文兵 认清形势 强化措施 推进面粉加工业科学发展[J] 齐鲁粮食,2012,7:10-15 [6]娄辰,魏圣曜 饲料用麦大行其道[J] 农业知识(科学养殖),2012,3:46-47 [7]訾乃涛,刘金银,程时军 饲料中小麦替代玉米应用相关问题的探讨[J] 饲料与畜牧,2010,8:35-38 [8]王东,于振文,张永丽 山东强筋和中筋小麦品质形成的气象条件及区划[J]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0):2269-2276 [9]曹甲伟 小康阶段我国安全人均粮食占有量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 [10]山东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 山东统计年鉴(2011)[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57 [11]赵玉金,赵红,徐法彬,等 利用卫星遥感信息解译山东冬小麦产量类型分布[J] 气象科技,2004,32(1):57-59 [12]殷毓芬 山东省当前小麦品种的育种方向和选育的商榷[A] 中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C] 北 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3-118

第四篇:2013-2014小麦生长期气象条件分析

2013-2014小麦生长期气象条件分析

一、前期气象条件

1、秋播期(2013年10月上旬-11月上旬)

全市积温669.6~683.1℃,较常年(1981-2010年)偏高37.7~62.2℃;平均气温16.3~16.6℃,较常年偏高0.9~1.5℃;降水量7~23.7mm,较常年偏少33.5~46.2mm;日照时数234.4~265.2h,泗洪较常年偏少10h,其他地区较常年偏多8.6~32.6h。

2、越冬期(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中旬)

全市积温234.5~326.1℃,较常年偏高30.5~90.5℃;平均气温1.7~2.2 ℃,沭阳接近常年,其他地区较常年偏低0.2~0.5℃;降水量35.7~47.6mm,较常年偏多3.9~15.8m;日照时数105.3~162.7h,较常年偏少31.2~105h。

3、返青期(2014年2月下旬-3月中旬)

全市积温233.5~250.6℃,较常年偏高58.5~64.1℃;平均气温8.1~8.7℃,较常年偏高4.3~4.5 ℃;降水量13.1~19.2mm,较常年偏少43.9~54mm;日照时数131.6~152.3h,较常年偏少162~190.3h。

4、拔节期(2014年3月下旬-4月上旬)

全市积温305.4~325.8℃,较常年偏高84.4~94.3℃;平均气温14.5~15.4℃,较常年偏高4~4.3℃;降水量11.6~18.1mm,较常年偏少8.7~17.7mm;日照时数123.5~147.7h,除泗洪较常年偏少1.6h外,其他地区均较常年偏多4.9~25.3h。

5、抽穗期(2014年4月11-27日)

全市积温269.8~277.2℃,平均气温15.9~16.3℃,降水量

73.2~97.2mm。

二、5月气候趋势预测

我市5月常年(1981-2010年)平均总降水量70.1-75.9mm,最多的一年为312.8mm(1963年泗洪),平均雨日8.2-8.7天。月平均气温19.5-20.4℃,月极端最高气温36.6℃(1982年宿迁),月极端最低气温2.5℃(1961年沭阳),日照时数214-223.8小时,最多的为1987年宿迁314.2小时,最少的为1963年泗阳87.3小时。

预计今年5月我市降水较常年同期正常略多,月内主要为过程性降水。5月平均气温以正常略高为主,月极端最高气温33-35℃,将会出现在下旬。

第五篇: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

小麦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总结

小麦病虫害综合发生程度比去年明显偏轻,特别是麦蚜发生较去年大大减轻。麦蜘蛛在部分山区旱田发生较重,白粉病和纹枯病发生均较去年偏轻。我市各级植保部门仍坚持分类指导、科学防治的原则,在做好调查的基础上,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和防治工作经验,确保今年夏粮的安全和丰收。

小麦病虫害总体发生情况:小麦病虫害由于春季前期干旱少雨,温度相对偏低,不利于病虫害的基数积累,病虫害发生时间一般偏晚,白粉病见病时间偏晚15天左右,纹枯病前期基本没有形成发病高峰。麦田红蜘蛛达标时间也晚于常年,麦蚜发生时间偏晚10天左右。春季降水和病虫害发生关键时期不符,也不利病虫害后期的孳生蔓延,4月份降水偏少不利白粉病发生,5月上旬降水集中偏多且低温在小麦扬花期前,不利赤霉病和麦蚜基数增生,温度没有明显大幅度上升阶段,致使蚜虫没有大发生温度支撑。综合发生程度3.1,发生566万亩,虫害435万亩,杂草224万亩。

杂草:由于杂草生长期间干旱少雨,不利于杂草生长,全市总体发生程度轻于去年、常年同期。章丘、历城由于处于山区丘陵地带,多山区旱田,受天气影响明显,发生2级,济阳、商河、长清3级,全市发生194万亩。冬前已进行化学除草的地块,杂草数量平均每平方米低于5株,未进行化学除草的地块,平均每平方米有杂草30株以上;长清区调查冬前已进行化学除草的地块,杂草数量平均每平方米低于3株,未

进行化学除草的地块,平均每平方米有杂草25株;随着气温逐渐回升,田间春灌湿度增大,杂草危害加重,4月初杂草达到密度最高峰,较常年偏晚10天左右,历城章丘一般7-20株平方米,济阳、长清、商河一般15-45株平方米,最高134株。主要种类有播娘蒿、荠菜、麦瓶草、雀麦,野燕麦,部分地块禾本科杂草密度较高,难以防除。

麦田红蜘蛛:

小麦红蜘蛛在我市发生程度综合为2级,发生程度重于去年,发生集中在南部山区旱田为主,后期由于天旱原因,部分浇水不及时平原地虫口密度也有所上升。其中旱地重于水浇地,黄河南重于黄河北,丘陵地重于平原地。稻茬麦以麦圆蜘蛛危害为主,其他以长腿蜘蛛危害为主。由于苗情好于去年,返青期水浇面积和追肥会增加,田间湿润和苗齐苗壮,同时化学除草措施减少杂草密度,均不同程度的减少小麦红蜘蛛的孳生和蔓延。

冬前调查,山区旱田平均每市尺单行有红蜘蛛1-2头,虫源基数较常年偏低。返青后温度回升较快,山区旱田33cm单行有虫18头,平原水浇田33cm单行有虫5头,最高30头。虫口密度略高于常年。3月中旬气温波动较大,对其活动为害影响明显。平原水浇地一般2-10头,最高30头稻茬麦田个别地块33cm单行有虫最高达150余头,为麦圆蜘蛛。3月末虫口密度开始上升,水浇地相对偏低,一般5-30头,旱地旱田86~500头,最高800头,以麦长腿蜘蛛为主8万亩达到指标。4月上旬水浇地开始大面积浇水,水浇田浇水后密度自然下降。山区丘陵旱田170~723头,最高1200头,章丘旱田510~620头,最高905头。

由于天气干旱少雨,旱地或浇水不及时地块虫口密度一直上升,4月20日旱田280~746头,最高2200头。截止4月20日发生51万亩,防治51万亩,主要集中在济阳,平阴平阴镇、洪范池镇、安城乡,章丘旱田,长清旱田,历城中、南部旱田。章丘1级个别2级,长清、济阳2级,历城、平阴3级。5月初,济阳个别防治差的地块360头,最高582头;历城防治晚的地块550~600头,最高1200头。

小麦纹枯病:由于今年春季气温持续偏低、天气偏旱,致使病情发展缓慢,发生期拉长。全市总体发病程度轻于去年、常年。章丘、商河1,长清、历城2,商河,章丘明水镇、相公镇,历城北部水浇田,长清孝里、归德、文畅、平安。今年返青偏晚,加上天旱接近返青时节历城、章丘未查到发病;长清、平阴病田率10~11%,病株率1~2%,最高4%;济阳、商河病田率18~20%,病株率7~13%,最高25%。其中商河浇水地块病株率15%,未浇水地块病株率5%,最高25%。全市总体发生程度轻于常年同期。这与冬季低温、种子包衣、宽幅精播、氮肥后移技术有关。病源基数低,不利该病的发生;3月下旬后济阳商河历城病株率有所上升,一般8~15%,最高30%,严重度1级,其他县市区病株率一直在5%一下徘徊。4月上旬一般病株率平阴、长清6~10%,商河、章丘、济阳、历城12~15%,最高38%。病情指数3~7,全市总体发病程度轻于或接近常年同期。直到4月20日病情一直没有大的上升过程,病株率和严重度及其缓慢上升,之间的浇水基本没有促进作用。截止4月末5月初全一般病田率章丘、商河5~10%、济阳、平阴、历城、长清18~30%;一般病株率13~25%,最高40%;病情指数5~10,最高18。其中

历城病田率25%,病株率25%,最高40%,病情指数18。5月上旬末降水55.8mm后,一般病株率平阴、章丘、长清、济阳10~20%,商河、历城33~38%;总体病情指数5~15,最高25。其中历城病田率25%,病株率38%,最高57%,病情指数25。

麦蚜:4月20日各县(市)区田间均已见蚜。轻于常年,重于去年同期。一般百株小麦有虫历城、济阳0.25~1头,章丘、商河、长清、平阴7~13头,最高21头。4月下旬全市平均气温为16.1℃,较常年偏低1.2℃,随后虫量一直徘徊不前,5月1日山区旱田平阴、章丘97~110头,最高180头。南部港沟、彩石等山区极干旱地区麦田百穗有虫550头,已开始组织进行防治。平原水浇地虫量偏低,一般百株小麦有虫长清、济阳、历城、商河10~35头,5月8日雨前蚜虫平阴长清麦蚜虫开始上穗,长清百株小麦有虫300~500头,最高1000头;百穗小麦有虫80~200头,最高400头。黄河北两县虫量低,上穗少,一般百株40-62,百穗10-20。5月7、8、9三日低温降雨大大压低了虫量上升势头,延缓了蚜虫发生达标时间,减轻了大发生的基数。5月22日开始进入高峰期,一般百穗小麦有虫长清、济阳50~244.3头,章丘、历城、商河650~985头,最高5000头;一般百株小麦有虫长清、商河800~1652头,平阴3150头,最高4300头。显著低于去年、常年同期。基本表现出高峰期偏晚,较常年偏晚5-7天,发生程度偏低,商河1级,章丘2级,个别3级、其他县市区5级。由于小麦生育期相对偏晚,植株叶部营养丰富嫩绿,蚜虫多上穗缓慢,直到5月26日才开始集中上穗,一般百穗小麦有虫长清、济阳1500-2000头,章丘、商河650~985头,最高2000头。截止5月31日全市发生289万亩,防治266万亩,防治时间多集中在5月25日后。

初步分析发生轻原因是前期低温干旱,不利于麦长管蚜虫在植株下部的积累孳生,5月上旬的降雨压低了基数,也相对抑制了麦二叉蚜的孳生,5月下旬温度上升幅度不明显,昼夜温差大,三日蚜变系数1.8,造成麦蚜高峰峰值不明显,小麦生育期偏晚,特别是黄河北地区生育期偏晚,下部叶片营养丰富,麦蚜不愿意上穗。

白粉病:4月下旬开始发现病叶,济阳其一般病株率0.4%,最高2%。5月初历城发现病叶,病叶率0.2%,均为稻茬麦田发现。比常年发生期偏晚、发生指数偏轻。5月中旬日雨后平阴也发现发病,病叶率有所上升,一般病田率历城10%,平阴20%,济阳25%;一般病叶率1~4%,最高8%。其中历城病叶率4%,最高7%。但病情指数一直偏低,相对常年仍较偏晚偏轻。5月下旬开始进入发病高峰期。一般病田率长清、平阴20~21%,历城、济阳25~28.6%;一般病叶率长清、平阴1~3%,济阳、历城3.43~6%,最高18%。其中济阳稻茬麦田病叶率39.7%。发生11万亩。5月下旬温度偏低,降水1.0mm不利其发生,后期田间郁闭小环境适宜发生,6月初一般病田率25~38%;一般病叶率平阴、历城2~7%,济阳、长清12~30%,最高38%。其中济阳稻茬麦田病株率100%,发病中心病叶率52%。全市发生21.2万亩。2级个别3级,济阳普遍发生,稻茬麦田尤为严重;集中在平阴、长清沿黄水浇麦田。

原因分析:3月全市平均气温为8.0℃,较常年偏高0.9℃。应该能够早见病叶,但是4月份干旱的天气致使田间浇水也不能使用田间小环

境适宜,另外今年小麦生育期偏晚也是一个制约条件。3-5月份降水少且不平均,主要集中在5月上旬,病害关键月份4月全市平均降水量16.1mm,较常年偏少9.9mm,偏少38%。5月份各旬平均气温20.6℃,是基本有利白粉病发生的,一般旬平均气温超过22℃病害就基本停止发展。另外品种大多中抗也相对减缓了病害的流行发生可能。

地下害虫:春季4月中旬达到高峰期,济阳麦田麦苗死亡率1%,最高3%,一般在温度回升后,金针虫也开始上升危害。春季危害轻于秋季,以金针虫危害为主,蝼蛄蛴螬轻。

小麦赤霉病:截止6月6日全市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汇总,历城、章丘、商河麦田田间尚未查到发病。平阴大部地块有零星病株;长清个别地块零星发生;济阳一般大田未见发病,仅稻茬麦田零星发生。发病地块一般病株率历城0.05%,济阳0.28%,最高0.5%。

5月上旬全市平均降水量55.8mm,较常年偏多42.1mm,偏多307%,是常年降水量的四倍多。各地旬降水量在22.4mm(长清)~110.2mm(章丘)之间。我市7日夜小雨,8日白天阴,8日夜小岛中雨,9日白天夜间均有小到中雨,气温13-19°C,10日白天小到中雨,夜间小雨,气温12到17°C。11日雨后立即转晴,温度回升迅速。

今年小麦生育期偏晚7天左右,5月7日市植保站在长清区平安镇调查,水浇地小麦已经85%以上抽穗,抽穗整齐,但大部分没有进入扬花期,黄河以北麦区开始逐步进入抽穗期。扬花期一般在10日后。

从大体环境来讲,大部分麦田没有满足扬花期遇雨三日以上条件。根据江苏省提出“湿段天气”的理论,从量的方面也不太适合,在

小麦生育期中出现湿段天气,小麦生育期是指从小麦抽穗50%至扬花80%后的5天内这一时期。即测量每日2、8、12、20时的空气相对湿度,当日气象观测中的2、8、20时的空气相对湿度达85%以上、14时的空气相对湿度达82%以上,并持续30小时以上,且该期内的平均气温达12℃以上。因为前期干旱的缘故,降水期间田间相对湿度不是想像的那么高,降水过程是间歇性的阵雨。另外降雨期间温度一直徘徊在13—17摄氏度之间,基本属于低温降雨。

一代棉铃虫:发生程度1级,发生面积20万亩,一般兼防。据全市各县区5月31日前后调查,全市平均每亩有残虫45.68头,其中章丘65.2头,商河52.7头,济阳略低32.4头,残虫基数平均较常年偏高20.56%,因为麦蚜防治力度偏小,对棉铃虫兼防效果差。据各县区5月30日调查,3龄幼虫占60%,4龄幼虫占30%,5龄幼虫占10%,发育进度较常年偏晚4-5天。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情况:

市县各级农业植保部门务认清形势,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搞好小麦病虫害监控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防控小麦病虫害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决克服麻痹侥幸思想,精心组织,广泛宣传发动,打赢了小麦病虫害防治攻坚战,确保了今年夏粮安全生产。

一、加强病虫草害发生动态监测

及早动手,切实加强小麦病虫监测预警力度,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强化大田普查,全面、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及时会商分析发生趋势,发布预报预警信息。

今年特别注意了干旱条件下易暴发的麦蚜、麦蜘蛛等多种病虫发生动态;高度关注小麦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分别由蚜虫和灰飞虱传播的小麦黄矮病和丛矮病等病毒病害也没有忽视。流行性病害小麦条锈病等病虫的监测工作,更是时刻没有放松,要求发现条锈病,要迅速上报,并及时消灭发病中心。在监控工作中加强了信息调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电报、电话、互联网等形式扩大和加快病虫信息的传递和宣传,抓住防治适期,及时组织防治。

二、大力推广综合防治技术

(一)加强健身栽培预防病虫草害。结合早春麦田管理,把栽培措施与控制病虫草害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推行适期划锄、追肥和浇水等丰产健身栽培技术,促壮苗,提高作物对病虫害和冻害(倒春寒)的抗御能力。

(二)返青拔节期大力推广混合施药兼治多种病虫技术。返青拔节期是麦蜘蛛、地下害虫和草害的危害盛期,也是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根病的侵染扩展高峰期,抓住这多种病虫混合集中发生的关键时期,以主要病虫为目标,采取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一次施药,兼治多种病虫,省工省时,效果好。

根据当地病虫发生情况,选用对路药剂混合使用进行防治。特别是今年干旱条件下,气温偏高,麦蚜、麦蜘蛛上升早,发展快,今年作为重点防治

(三)早春大力推行化学除草技术。由于去年旱情较重,杂草发生程度轻,冬前化学除草面积相对较小,加上水浇田面积大,利于草害发

生,今年主要强化了返青后化学除草工作。抓住春季3月上中旬防治适期,及时开展化学除草。

(四)穗期大力推广“一喷三防”技术。穗期是麦蚜、吸浆虫、白粉病、锈病、叶枯病、赤霉病和颖枯病等病虫害集中发生期。今年继续大力推广“一喷三防”技术,即一次喷药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

三、大力开展专业化防治

专业化防治可以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率,减少农药污染,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手段,也是新形势下建设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需要。

我市小麦种植面积大,规模化程度高,病虫发生相对集中,可选用药械种类比较多,适宜组织专业化统防统治。特别适用于麦蚜、条锈病等暴发流行性病虫的防治、大规模的化学除草和“一喷三防”。今年我市大力推行全程承包模式开展专业化防治,充分发挥现代农业项目、专业化防控体系项目等所扶持的专业化防治组织作用,积极组建反应快速、防控高效的各种形式的专业化防治队伍,及时有效组织防控,确保了防控效果、效率和效益,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害危害损失。

四、加强组织领导

小麦病虫草发生种类多,面积广,繁殖快,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各异,防治的时间性和技术性强,防治难度大。今年遇到罕见的秋冬春三连旱,全市人民为确保夏粮丰收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决不会再因病虫危害造成大的损失。因此,我市加强了对小麦病虫监测防治工作的领导,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协同作战,做好工作。

一明确责任,加强督导。在重大病虫应急防控指挥机构的领导下,统一协调防治工作。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确保防治效果。

二要做好小麦病虫草综合防治示范。紧密配合小麦高产创建活动,我市项目县(市、区)建立万亩标准化防治示范区,加大示范展示作用。

三做好技术指导和宣传发动工作。成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传工具传递病虫发生信息,搞好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知识的宣传;广大技术人员积极参加“科技技人员下乡”活动,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民进行防治,为今年大旱之年再夺夏粮丰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下载小麦产业分析2016-2020(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麦产业分析2016-2020(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吉木乃县小麦生长气象条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吉木乃县小麦生长气象条件分析 作者:胥执强 李艳红 张洁薇 来源:《海峡科学》2010年第09期 [摘要]根据小麦生长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吉木乃县小麦生......

    中国小麦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目录5则范文

    中国小麦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目录) 中国小麦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中,许多情况不容乐观,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明显落后于发达工业国家;生产......

    我国小麦产业的生产效率研究(含5篇)

    我国小麦产业的生产效率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2006―2010年我国小麦生产效率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再运用Tobit 回归模型对影响我国小麦生产效率的多种因素进行......

    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

    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农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河南省通过不断的创新种植技术,......

    浏阳产业分析范文

    浏阳产业布局 根据国际上中小城市发展经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结合浏阳市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三足鼎立的发展战略,我以为浏阳的产业布局可以作如下战略性构建: 一、大东......

    中医药产业分析

    中医药产业——宝剑锋从磨砺出 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规划升级至国家战略。《纲要》指出,到2020年,中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

    马拉松产业分析

    马拉松赛事运营模式分析 一、背景分析 据中国田径协会统计信息显示,2011年我国共举办了22场马拉松和长跑活动,全年参加比赛的人数近40万人次。北京马拉松和厦门国际马拉松已经......

    娱乐产业分析

    娱乐产业:欢乐总动员 20世纪6O年代以后,美国顶着国内外强大的压力,坚持进行产业调整,将发展高科技、高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方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文化越来越成为美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