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肃农业机械的适用性评价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甘肃农业机械的适用性评价探析
作者:陈丽莉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7期
摘 要:依照我国农业发展规划的方针政策,并结合甘肃省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和农业机械化现状,论述了农业机械在甘肃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甘肃农业机械的适用性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农机装备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b)-0148-01 1甘肃农业基本现状
甘肃省位于北纬31°39′~32°31′和东经92°13′~108°46′之间,地处黄河上游,属于内蒙古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区,地貌类型包括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半干旱和川陕盆地等,属典型的山地型高原地区。气候主要以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为主。总土地面积45.4万km2。全省耕地中山地占64.7%,旱地占79.45%。现有总人口2603.3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72.62%。甘肃的优势在于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物种优势。甘肃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豆类、等20多种;经济作物有油料、棉花、甜菜等。调查表明,2004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2534.7khm2,以小麦为主的夏粮面积1156.3khm2,以玉米为主的秋粮面积1378.3khm2,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比例69.27∶25.53∶5.2。2 甘肃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甘肃农机装备及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之间的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农机装备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主要表现为:农机装备产品技术水平低、产品结构的有效性估计不足,不能适应甘肃农业发展的要求。据调查,到2004年,甘肃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2550kkW,拖拉机37.14万台,各类配套农机具62.21万部,农机总值81亿元,占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的1/3。
甘肃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虽然甘肃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省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农业机械装备总量不足,配套率低。何国长在甘肃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研究的分析结果表明:我省农业机械总量不足、装备结构不合理,大型农业机械与小型农业机械比例失调,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比例失调,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各业机械失调。其次各地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不均衡。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张掖、酒泉等地农业机械设施拥有量相对较高,而嘉峪关、临夏、甘南等地的各种农业机械设施拥有量相对偏低。再次农业机械服务和组织性程度薄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4 甘肃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趋势
甘肃农业机械化应适应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紧紧围绕粮食安全、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问题,遵循简易实用、灵活多样、廉价、起点高等原则,努力提高甘肃农业机械的适用程度,为甘肃农业的腾飞服务。
4.1 “三农”政策的颁布
党的“三农”政策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重新提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战略决策;二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并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将进入一个依法、持续、快速发展的机遇期。紧接着一些惠农支农政策推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开辟了国家财政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新渠道,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商机。4.2 农村经济结构和种植结构调整
随着种植结构的变化,农业机械化应不断适应农业生产,特别是针对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需要,拓宽农机化服务领域,尽快形成农机产品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如天水地区的苹果、葡萄、桃等各类果品;甘肃榆中的大棚蔬菜;定西的马铃薯等已发展成为甘肃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4.3 综合经济实力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经济总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5年,甘肃生产总值达到192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达到7341元。而粮食产量达到8370kt,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在调整改造中快速发展,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5.6%。可见,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和适应性提供机遇。5 甘肃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机遇
(1)建设现代农业,急需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关键装备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向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转变,急需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全程机械化技术的跨越。
(2)发展节约型农业,迫切需要发展降耗、增效、环保型农机装备。如保护性耕作新技术机具、实用节水灌溉设施、精确高效施药技术装备等。(3)提升传统技术水平,农机装备技术换代升级迅猛。6 甘肃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新形势下,建设新农村的任务十分繁重,作为农业现代化重要标志的农业机械化理应肩负起这一重要的历史重任。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农业机械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新农村建设为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再次农业机械化应当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机化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6.1 新农村建设与甘肃农业机械化
在新农村建设这个大环境下,首先围绕粮食稳定增长,大力发展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如在小麦生产中,重点要解决现有小麦播种、收获机械的技术升级改造问题等。其次围绕农民稳定增收,大力发展主要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再次围绕资源持续利用,积极发展保护性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最后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机机械化适应力。
6.2 新农村建设中相关政策与甘肃农业机械化
首先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农机化管理服务体系。如生产经营体系建设、示范推广体系建设、教育培训体系等。其次加大经费投入,加快农机化装备的科技进步。再次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机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最后完善投入机制,促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甘肃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机装备制造业在支撑保障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振兴和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保障甘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芬娥,郭维俊.马国军.甘肃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农机化,2007年.[2] 赵洪波,顾明君.浅谈农机装备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农机使用与维修,2005年第2期:2-6.[3] 何国长.甘肃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研究.甘肃农业,2009年第03期(总272期).[4] 孙玉贤.促进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社科纵横,2007年3月总第22卷第3期.
第二篇:菏泽市农业机械适用性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菏泽市农业机械适用性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按照省农机试验鉴定站统一安排部署,菏泽市牡丹区、成武、鄄城、东明四县区承担了农业机械适用性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的调查工作。在近40天的工作中,菏泽市4个县区共调查了20个乡镇的180个地块。目前,各项调查数据的汇总、统计及影响因素分析工作已全部完成,为全省农业机械适用性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工作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一、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情况
为了此次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山东省农业机械适用性影响因素调查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菏泽市农机局专门制定了《菏泽市农业机械适用性影响因素调查实施方案》,对调查工作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时间及组织领导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承担调查工作的4个县区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4名专业技术人员为成员的工作小组,专车专人专时负责开展调查工作。
从8月25号到10月10号40天时间里,菏泽市4个县区按照调查要求,分别选择了5个乡镇45个行政村的45个地块进行调查统计。通过实地测量、采访座谈、查找资料信息等方法,取得了完整、准确的调查数据。通过对采集数据和收集信息的汇总分析,找出了农机作业适用性影响因素,初步分析了产生影响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方法和改进措施,并形成了完整的调查分析报告,圆满完成调查工作任务。
二、菏泽环境条件和主要作物种植模式
(一)环境条件
1、地理人口,菏泽位于东径115。14”—115。46”北纬36。03”—35。28”。处于山东省的西南部,与苏、豫、皖三省接壤,属中国的中部平原地区。菏泽辖牡丹区、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巨野、郓城、鄄城、东明八县一区,158个乡镇办事处,人口875万人,面积12238平方公里。
2、气候特点。菏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全年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但是降水分配不均,再加常受北方大陆气团的影响,不少年份出现灾害性的天气。全市各县区累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17.9—2556.9小时,平均气温13。9。C,年平均降水量650mm,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213天。
3、土壤地质。菏泽市地处黄河下游,境内除巨野县有10平方公里的低山残丘外,其余均为黄河冲击平原,属华北平原新沉降盆地的一部分。自西南向东北呈簸萁形逐渐降低,海拔高度为68-37米。土壤质地多为砂土、壤土、粘土,且分布不规则,三种土质各县区都存在。菏泽市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农作物及花卉、林木生长发育。
4、不同作业季的典型环境.不同季节的主要环境特点:春季少雨,南北风频繁交替,气温回升较快;夏季高温湿润,常刮东南风,降雨集中;秋季雨量逐渐减少,风向由南转北,降温迅速;冬季雨雪稀少,多刮北风,气候干冷。
菏泽是气象灾害天气的多发地区。旱涝是其中之一,尤其是干旱发生频繁且影响范围大,危害最为严重。暴雨出现的机率也较多,暴雨一般出现在5—9月份,7—8月份最多,年平均暴雨日数一般在1.9—2.7天之间,菏泽市属于平原地,暴雨往往引起内涝。霜冻也时有发生,秋季初霜冻平均出现在11月1日,最早10月17日,最晚11月21日。春季终霜冻期平均在4月6日,最早3月17日,最晚4月25日。大风、冰雹近几年出现的机率有变小的趋势。
对农作物生长影响的三个主要气象因素不同季节的变化情况:
1、气温。菏泽市近30年的平均气温为13.9℃,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6.9℃,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0.8℃,气温年较差27.7℃,极端最低达-16.5℃,极端最高气温40.5℃,近十年来气候变暖趋势明显,特别是冬季的气温近十年来较前三十年偏高1.4℃左右。
2、降水。菏泽市降水量的分布极不均匀,但一般规律是夏季降水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冬季降水量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4%,秋季多于春季而少于夏季。
3、日照。菏泽市年平均日照时数2388.7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54%。一年中春、夏、秋季光照较多,冬季较少,光照最多的月份在5月份。最少的月份在2月份。
(二)主要农作物种植模式
菏泽市是粮食产出大市,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兼有少量的棉花、花生、大豆、薯类等农作物。现有可耕地面积有1246万亩,小麦种植面积达93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达539万亩。种植模式,为一年两作。小麦和玉米轮换耕作,夏季以小麦种植为主,秋季以玉米种植为主。
1、小麦机械种植模式
小麦的机械化生产程度较高,基本实现了耕、种、收全过程机械化。
(1)耕整地方式。玉米收获(机获、人工)后秸秆还田。根据玉米播种需要,进行耕整地(深耕、旋耕)作业。
(2)播种方式。一是常规半精播机械播种,二免耕播种,三是用小麦精播,行距21~23厘米,播种深度3~5厘米。用以上形式播种可达到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满足农艺要求。播种机种类主要有:郓工、奥龙、豪丰、大华等。
(3)收获方式。小麦的机械收获在菏泽已广泛普及,机械收获率达到98.3%.联合收割机在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收获,在机收小麦的同时,进行小麦秸切碎还田。如果秸杆量过大或麦茬过高,影响玉米播种作业,可再进行一遍粉碎还田。收割机种类主要有:福田、国丰、大丰、巨明等。
2、玉米机械种植模式
玉米生产的耕、种、管过程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机械收获率较低。
(1)播种方式。改人工点、套播为玉米贴茬直接机播,在小麦秸杆覆盖的地表上,一次完成玉米播种、化肥深施、镇压等工序。在播种时,根据玉米品种不同,调整株距,行距一般为60厘米,以便于下季玉米机收。播种深度一般为为3~5厘米。播种机主要有:播种机主要有:神禾、农哈哈、海轮王、喜洋洋等。
(2)收获方式。机械收获和人工收获。由于受群众观念、地块小、秋季雨水多、机手收益相对较低、机械性能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玉米的机械化普及速度较慢,机械收获率仅达到50%左右。
三、关键农业机械生产作业的主要适用性问题及分析
近年来,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带动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菏泽市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到2010年底,菏泽市农机总动力达到了1361万千瓦;拖拉机总量达132706台,其中,大型拖拉机达到35521台;小麦联合收割机达1721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达5559台;小麦免耕播种机总是达到3643台。农机作业领域已逐步扩大到了小麦、玉米粮食生产耕、种、收全过程。据2010年统计,菏泽市小麦机收、机播及秸杆还田率都达到了98%以上。玉米的机播和秸还田率都达到了95%以上,玉米的机收率也超过了50%。高新农机具的广泛使用,在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推广普及机械化生产作业过程中,有些机械由于受气候、墒情、种植规模、农民传统耕作观念以及机械性能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业机械的作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普及使用也受到了限制。从调查的小麦、玉米粮食生产作业的三种主要农业机械(小麦联合收割机、免耕播种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的使用情况看,小麦联合收割机、免耕播种机的影响因素较少,普及使用率较高,玉米收获机普及使用率较低。
(一)小麦联合收割机。小麦联合收割机推广使用比较早,机械的整体性能趋于完善,在生产作业中受影响的因素较少,只要地况条件、天气条件允许,都能很好了地进行小麦机收作业。
(二)免耕播种机。免耕播种机在保护耕作生产中已广泛使用,影响因素主要是还田秸杆量。如前茬作物玉米秸秆量过多,秸秆粗壮,秸秆粉碎还田后形成很厚的长絮状秸秆层,对播种机工作产生缠绕和拥堵,影响播种质量。
(三)玉米收获机。由于气候、地块、耕作观念、操作技术、机械性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制约了玉米收获机械的推广应用,普及使用率一直较低。
1、气候因素影响。菏泽市秋季雨水较多,常常出现连阴雨天气。雨水过多,导致土地湿涝严重,收割机无法进地作业,限制了大型机械的使用。
2、地块因素影响。菏泽市土地承包责任制已实行了30多年,土地使用权归农民个人所有,耕作地块零散,没有实现集中统一规模种植,无法进行大面积的集中统一机械收割。而玉米收获机体积大,工作时转弯半径大,再加上频繁转移地块,影响了其作业效率。作业效率低,作业成本高,机手的收益低,也影响了农民群众购买使用玉米收获机的积极性。
3、种植方式影响。由于受传统种植习惯的影响,农民不同的种植玉米方式导致玉米种植行距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玉米联合收获机械作业时要求对行收获,行距不统一,影响了机械收获效果,得不到农民的认可。
4、耕作观念影响。秋季玉米收获期长,劳动强度相对较低,农民习惯于传统的人工收获方式,认为早一天晚一天播种麦种对小麦的生长影响不大,再加上经济条件限制,农民使用机械收获玉米的积极性不高。
5、操作技术影响。大型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属于高技术复合型农业机械,对机手的操作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有相当部分机手没有经过规范的、专业的培训,对机械的性能了解不够,不能正确的操作和调试机具,直接影响了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不仅给种地农民带来损失,也影响了机手的收益。
6、机械性能影响。玉米收获机的机械性能不够完善,适用性需进一步提高。目前,玉米收获机作业过程中,普遍存在掉棒、破穗率高、秸杆粉碎不彻底等问题,既给农民造成损失,又影响机械作业效率,降低了农民使用玉米收获机的热情。
四、推进玉米机械化生产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各级政府要提高对推进玉米机械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推进玉米机械生产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引导扶持力度,促进玉米机械化生产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加强宣传和政策鼓励引导。一是要充分发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以及采用试验示范、现场演示、典型带动等方法,向农民宣传、展示玉米机械化生产的优越性,大力营造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的良好氛围,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玉米种植、收获习惯,推进玉米机械化生产的发展。二是通过提高购机比例和实行作业补贴等措施,调动农民群众购买和使用玉米收获机械的积极性,大力推广玉米收获机械。
(三)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实现玉米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为玉米收获大面积连片作业创造条件。
(四)强化农机农艺结合。一方面,提升玉米生产标准化、规范化程度。鼓励农民实行宽垄密植、标准化行距种植,促进农机农艺相结合,以适应主流玉米收获机具的作业,方便玉米收获机械大范围作业的要求。另一方面,农机生产厂家要不断提高完善玉米收获机械的作业性能,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开发满足特定区域需要的农机产品,推广适用特定行距的玉米收获机,解决玉米玉米种植行距不均的障碍。
(五)加强农机操作人员技术培训。一方面,农机管理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机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机手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农机生产厂家和销售商要承担起培训责任,结合所生产销售的机型特点,对农民群众进行专业培训,让农民群众能正确的操作使用机械,提高机械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菏泽市农机投诉站)
第三篇:牡丹区农业机械适用性影响因素的调查报告
牡丹区农业机械适用性影响因素的调查报告
根据山东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山东省农业机械适用性影响因素调查实施方案》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牡丹区农机局党组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科学安排部署,制定《牡丹区农业机械适用性影响因素调查实施方案》,以区农机修配管理站朱海生站长为组长,从各科室抽调4名业务人员组成专门调查小组。结合牡丹区农作物种植特点,从8月28日 开始,对吴店、万福、马岭岗、何楼、吕陵5个乡镇办事处的玉米生产基本条件、基本特征、农业机械使用情况进行现场实地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牡丹区环境条件
牡丹区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是菏泽唯一市辖行政区,地处黄河冲击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系健全,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高度为37—68米,平均坡度降为1/8000,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平均气温14.6°C,风向东风,风速2.5m/s,平均降水量105.3mm,空气湿度64%;夏季平均气温在26.1°C,风向南风,风速1.8m/s,平均降水量375.2mm,空气湿度76%;秋季平均气温14.6°C,风向北风,风速1.7m/s,平均降水量125.1mm,空气湿度74%;冬季平均气温1.0°C,风向北风,风速2.6m/s,平均降水量26.0mm,空气湿度69%。总面积1250平方公里,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主要农作物是冬小麦和夏玉米,小麦种植面积107.5万亩,玉米种植面积64万亩。
二、牡丹区玉米种植生产基本情况
8月30日—9月9日,调查组深入到吴店镇、万福办事处、马岭岗镇、何楼办事处、吕陵镇,每个乡镇办事处精选出9个有代表性的行政村,对玉米种植生产情况和当地群众进行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统计,5个乡镇办事处土壤质地以砂壤土、粉壤土居多,地块规则,地势平坦,田间道路均为土路,路面最窄处1.5m,最宽处可达3m,种植的玉米品种主要有仙玉335、北京连创3号、登海605、东丹60、济锋96、宁丹7号、辽河4号、丹玉13,丹玉335、济丹7号、连玉
16、天大
58、先锋335、中科11,种子质量对种植效果影响起到关键因素。主要耕整地方式为旋耕,栽培模式为平作,种植方法以机械播种为主,部分地块种植方法人工点播,玉米蜡熟时进行收获,收获方式以分段收获和人工收获为主,部分地块为联合收割,秸秆处理方式整体粉碎还田。
因当前季节处于秋季,无法对小麦进行现场实地调查测量,小麦调查表中数据均由牡丹区农业局提供,气候情况数值由牡丹区气象局提供。
三、关键农业机械主要适用性问题及分析
截止2010年底,牡丹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47万千瓦;各类拖拉机总量达到11303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3382台;配套农机具20007台(套),配套机具比达到1:
1.77;小麦联合收割机达1862台,玉米联合收获机达到688台。全区机械耕整地面积106万亩,机耕率达到95%;小麦机收、机播及秸杆还田率都达到96%以上,玉米的机播、秸还田率都达到90%以上,玉米的机收率也超过81%。
1、播种类机械。播种机械主要是小麦播种机、玉米播种机,小麦免耕播种机机型以奥龙、郓工为主,玉米播种机主要机型有神禾2BY-3型、农哈哈2BYSF-3型、喜洋洋2BYCF-3型、黑龙江海轮王2BFY-3型等。小麦、玉米播种机械受土质、土壤墒情、天气状况、田间道路等环境因素影响比较大,土壤墒情不好严重影响播种质量和作业效率,田间道路狭窄,大型机械难以进入,同时配套动力机械的匹配情况影响较大,农机手的操作水平也是影响作业效果的重要因素。播种机的结构、制造质量等因素是影响机具性能的关键因素,据农户反映,机械作业时时常造成杂草缠绕、出现漏播、晾籽和镇压不实等现象。
2、收获类机械。收获机械主要有小麦联合收割机(含背负式、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含背负式、自走式),小麦联合收割机机型主要以福田4LZ-2.5系列、洛阳中收4YZM-4为主,玉米联合收获机主要以国丰、玉丰4YW-3系列为主。经过多年的推广,小麦联合收割机普遍被农户接受,牡丹区小麦生产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主要受田间道路、地块面积和天气状况等因素制约,大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体积大,转弯半径大,不适合在狭窄的田间道路、小面积地块作业。小型玉米收获机较适应牡丹区玉米生产需求,但也马力小、割台容易堵塞、作业效率低。农机驾驶员的操作水平也是影响作业效果的重要因素。
3、耕整地机械。耕整地机械主要包括深松机、深耕犁、旋耕机等,旋耕机等耕地机械规格型号较多,可与大、中、小型各类动力机械配套,应用范围广,作业效果受土质、土壤墒情、天气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深松机一般与大中马力拖拉机相配套,同样受土壤墒情、质地、天气状况等因素影响较大。耕整地机械作业效果受农机驾驶员的操作水平影响较大。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传统种植观念较重。农民受传统耕作意识影响,习惯于人工收获。加之玉米收获期长,农民抢收的意识不像抢收小麦那样强,使用玉米机收的愿望不像使用小麦联合收获机那样迫切,而且某些收获机械技术不过关,存在碾棒的现象,因此广大农民对于用玉米联合收获机收玉米,还不能完全接受,限制了玉米收获机的广泛应用,影响了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
2、天气不利因素的影响。秋季连天阴雨的情况比较多,田间道路泥泞,玉米地较湿,玉米收获机无法下地作业,玉米倒伏等现象严重也影响了玉米收获机的使用。
3、地块规模小且分散。现存的土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地块规模小,种植、收获时间不统一,限制了农用机械和农机新技术的应用。农机手作业时,机组频繁转移地块,不能充分发挥机具效能,造成机械空转运转时间长,农机作业效率低,作业成本高,先进的农机新技术难以推广应用,严重制约着农机化的发展。据农机户介绍,一台东方红800拖拉机配带玉米联合收获机一天按工作10-12小时计算,能作业60亩以上,但是在实际作业中被调查的收获机日平均作业面积一般低于60亩,纯工作亩燃油费低的10元,最高的达15元,差别较大。
4、机具适应性不强。现有的机具质量、作业性能等方面与农民的生产要求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前些年由于收获效果不好,不能满足农民的生产要求,挫伤了农民发展玉米机械化的积极性。
五、对策及建议
1、政府要高度重视。政府要把玉米收获机械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内容,加大政策措施和资金,促使玉米收获机械化生产能够健康发展,加快玉米生产机械化进程。
2、做好宣传示范带动。农机部门要充分发挥好试验示范、现场演示会等的示范作用,加强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充分发挥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规范组织实施,让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提高认识,提高自觉应用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的主动性、积极性,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
3、加快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农机适应农艺和农艺适应农机相结合,一方面推动玉米的种植农艺统一,逐步统一标准化,便于实现机械化。另一方面,有针对性研发适合玉米种植收获农艺的农机产品,进行广泛推广应用,解决制约玉米生产机械化的瓶颈问题。
4、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加快土地合理流转进程,大力推广“农机合作社+农户”的土地流转方式,促进分散、独立、家庭式经营向团体、合作、市场化经营转变,促进规模种植和农业机械化生产发展。(牡丹区农机局办公室)
第四篇:外来文件适用性评价说明
外来文件适用性评价说明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适用内容:
1、第三章第三节第四十一条:施工单位应当及时清运、处置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并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2、第一章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适用内容:
第四章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
1、本法所称建筑施工噪声,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2、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建筑施工噪声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3、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机械设备,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施工单位必须在工程开工十五日以前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该工程名称、施工场所和期限、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值以及所采取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的情况。
4、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但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上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边连续作业的除外。
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必须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
前款规定的夜间作业,必须公告附近居民。
审阅人:刘月升批准人意见:
日期:2011年1月22日
第五篇:农业机械
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其展望
肖连杰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对我国农业机械化所面临的形势和今后发展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概述。关键词:农业机械现状 问题 对策
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决定了农业为其他部门提供剩余产品和劳动力的数量, 进而制约着这些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只有农业发展了, 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才能得以进一步的发展。[1 ]宋宜清.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与技术.2007.2.25~28.近几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较快,农业机械化支撑农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加速了农业增长 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受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劳动力转移程度、农业经营规模和农机工业水平等多因素的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2] 冯启高,毛罕平.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现状及对策.农业化研究,2010,2:12-15
1.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
1.1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稳步提高
1949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只有9.01万kw,农用拖拉机只有117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至2007年,我国农机总动力从5.50亿h增长至7.6亿kW,拖拉机保有量由1405.5万台增长到1728.3万台。2007年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67.6万台,比上年增长20%;联合收割机保有量55.6万台,比上年增长17%;水稻插秧机保有量11.2万台,比上年增长40%。高性能、大马力问题和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保持高速增长,农机装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3]李恒涛,曲宏建.现阶段农业机械机型发展趋势[J].农机使用与维护.2008(2):33.
1.2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效益稳步增长
2006年夏季,全国共投入小麦联合收割机39.2万台,完成小麦机收超过3.2亿亩,每天最高收获面积达到1 600万亩。目前,农业机械跨区作业领域正由机械收小麦向机械收获水稻、玉米和机械耕地、机械播种、机械插秧等项目拓展。与此同时农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也逐渐提高,农机协会、合作社和股份制公司等新型服务组织不断涌现,以跨区作业为品牌和关键农时季节为主战场的农机服务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4]吴艳红,吴瑞梅.农业机械推动新农村建设浅析[J].南方农机.2008(1):43.
2.我国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2.1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工业发展水平较低
近几年,我国农业机械装备发展迅速,依靠科技进步,农机工业取得了较快发展,种类日益增多,质量不断提高!大中型田间作业动力机械和田间作业机具增速较快,农机产品结构在不断改善,产品质量逐步提高!但是,农业机械发展结构却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大中型机械较少,小型机械居多;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配套率低;种植机械多,畜牧养殖和加
工机械少;粮食生产机械多,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少等!另外,农业机械工业规模较小,产品技术含量低,装备结构不合理,新技术和新设备推广不够!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较低,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要求![2] 冯启高,毛罕平.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现状及对策.农业化研究,2010,2:12-15
2.2农机化作业水平偏低,生产机械化规模较小
我国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虽然逐年提高,但与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以种植业(2006 年)为例[5] 易中懿.曹光乔.张宗毅.我国2006年种植业机械化水平研究报告[R]//易中懿.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5.全国耕地机械化水平为55.39%,播种机械化水平为32%,收获机械化水平为25.11%!除小麦播种收获机械化程度较高外,水稻和其他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都较低,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粮食生产规模小,社会化组织程度低,生产效率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购买力较低,加之政府扶持力度尚不能满足农民购机的需求,使农民很难购置大中型农业机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的规模!能源和生产资料上涨幅度较大,农机作业成本上升,成为影响农机化发展的不力因素!
2.3地区之间农业机械化水平严重不平衡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过程体现了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相适应的有别于经济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特点,这就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平衡性。由于我国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的差异,存在着土地相对稀缺与农村劳动力过剩,且农村人均投入水平较低、存在着地域间的差别等因素决定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在全国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下,将体现出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区域,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数量较多,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相对于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慢,农机拥有量少,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东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2.1%,而农机动力拥有量占全国农机总动力的50.2%;西部地区耕地占23.7%,农机动力却只有15.3%.[6]卢秉福,张祖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6(12):9—11.
2-4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发展长效机制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农民收入较低,资金积累少,很难购买起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因此,政府需要加大财政和信贷等扶持力度,解决农民购买力不足的问题!另外,注意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问题[7]张天佐.在北方十二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R]//易中懿.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7-60
3对策
3-1进行结构调整,提高农机化整体素质和效益
坚持分类发展,重点突破的原则。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在继续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基础上,为发展高效、创汇的外向型和城郊型现代化农业提供先进的农机化技术,抓好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率先实现农业机
械化;粮食主产区要稳步提高小麦、水稻机械化水平,主攻玉米、薯类等机械化,延长农机服务链,做好产前、产后一条龙机械化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西部地区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逐步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牧草机械化和糖料、棉花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搞好农产品加工。二是要配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农业、牧业等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引导农民购置和使用适应农业结构调整要求的农业机械。三是要在保持必要的农机装备数量增长的同时,注重农机装备质量的提高.[8]谢方平,张喻.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对策[J].世界农业。2002(10):33—34.
3.2.推进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农业栽培技术
为了确立机械化新的作业体系,实施高度的机械化作业,应积极推进农业作业环境的标准化,比如栽培方式的统一化和生育状态的同样化等!推进农机与农艺一体化[9]蒋亦元.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农机与农业相结合问题[C]//易中懿.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5-67,并进行相关方面的技术开发!农机与农艺相互适应既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机与农艺相互结合将更加紧密,这也是世界农业科技进步的基本规律!
3.3 因地制宜,注重农业机械化区域化发展
我国地域复杂,作物品种繁多,各种作物不同环节的机械化条件差异很大。因此,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注意非均衡发展问题,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将紧紧围绕各区域优势农产品布局和特色农业而发展。注重发挥各地区农业机械化比较优势,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和优势突出的发展格局,与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优质化发展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区域,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4 推动跨区作业,使跨区作业向规模化发展
农机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是把分散的农机户与农机作业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市场有效地配置农机资源,提高农机利用效率。为此,政府要高度重视,组织跨区机收指导工作要到位,使跨区机收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此外,加快国内经济发展,不断地消除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加大反哺农业的力度,推动农业向社会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积极进行城镇化建设也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效途径.[10]牛淑卿.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6.7.25~27.立足中国,放眼世界,2l世纪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体现多学科综合和交叉特色的现代农业装备技术是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手段。信息与网络技术革命使世界各地区的人们都易于共享世界技术革命的成果,为此要加强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按市场规律运作,抓住机遇,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11]伦冠德.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06.6.17~19.[1 ]宋宜清.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与技术.2007(2)25-28
[2]冯启高,毛罕平.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现状及对策.农业化研究,2010,2:245-248
[3]李恒涛,曲宏建.现阶段农业机械机型发展趋势[J].农机使用与维护,2008(2):33
[4]吴艳红,吴瑞梅.农业机械推动新农村建设浅析[J].南方农机,2008(1):43.
[5] 易中懿,曹光乔, 张宗毅.我国2006年种植业机械化水平研究报告[R]//易中懿, 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5
[6]卢秉福,张祖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6(12):9—11.
[7]张天佐.在北方十二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R]//易中懿.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7-60
[8]谢方平,张喻.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对策[J].世界农业,2002(10):33—34
[9]蒋亦元.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农机与农业相结合问题[C]//易中懿.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5-67
.[10]牛淑卿.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6.,7:25~27.[11]伦冠德.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06,6: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