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安市建立农村环境卫生清洁长效机制的调查
武安市建立农村环境卫生清洁长效机制的调查
来源:河北日报网-河北日报
编者按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我省经济发展较快,实力较强的县级市,武安从农村最需要解决、农民最期盼解决、政府眼下又能够做到的治理农村环境“脏乱差”抓起,用管理城市的理念整治农民居住环境,探索建立了“财政资金保障+城市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卫生清洁新机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办好一件事关农民健康的实事
--武安市建立农村环境卫生清洁长效机制的调查
“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这曾经是武安市,也是目前我省大多数农村的环境写照。由于没有建设排污管网,没有垃圾存放池、填埋场,农村日益增多的垃圾无法处理。
农村环境问题事关农民身体健康。今年以来,武安市按每村平均1万元的标准,每年为全市502个村安排资金502万元,建立专业卫生清洁队,建设垃圾集中堆放池和垃圾填埋场,农村环境卫生清洁的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完善起来。
财政埋单 村村设专职清洁员
12月4日下午,记者来到武安市午汲镇格村,刚走进村口,就看到身穿橘色环卫服装的清洁员正在清扫街道。宽敞整洁的道路和城市的小街巷毫无两样。村党支部书记李刘用告诉记者,这些清洁员就是本村村民,服装是村里专门为这些清洁员配备的。
格村是武安市城郊较大的一个村落,全村3100多人。今年,他们利用武安市财政提供的农村环境卫生专项资金,又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建起了卫生清洁队、清运队,每天两次清扫街道垃圾,定时将垃圾拉到填埋场。村民高兴地说:“以前过年的时候才集中打扫一回街道,还扫不彻底,现在每天都是干干净净的,比过年还好哩。”
同行的武安市农工委书记王来斌告诉记者,从今年开始,市财政按平均每个村1万元的标准设立的农村环境卫生专项资金,按季度拨给乡镇。各乡镇根据辖区各村的人口数量、面积大小、村集体经济实力等情况,统筹分配到村,主要用于支付农村环境卫生劳务费用。
整治农村环境由财政“埋单”,这一政策对武安农民来说,还是头一次。而对于如何保证专项资金专款专用、“阳光操作”,武安市建立了一整套监督机制。
“一方面,我们要求各乡(镇)、村把资金使用情况作为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按季度公开明细,接受群众监督;另一方面,市纪检监察、财政、审计部门,每季度都会对全市1/3以上的乡村进行一次专项审计监督。”王来斌说。
在格村村委会外墙上,记者看到,今年第三季度村委会各项开支明细情况已经上了公开栏。李刘用还给记者拿出他们和清洁员签订的“卫生清扫协议”,工资发放标准、职责义务、奖惩措施等情况一目了然。“这些都是日后接受审计监督而必须要留存的材料。”
王来斌表示,各村经济实力不同,规模大小不一样,因此,专项资金发放不搞一刀切。午汲镇、石洞乡经过征求农村干部群众意见,按照“大村多给、小村少给,穷村多给、富村少给”的原则,对专项资金进行了分配,并和各村签订了责任状;贺进镇按一般村每150人、居住较集中的村每200人配备1名清洁员的标准,组建了专职清洁队伍,专项资金按清洁员的数量分配到村。从各乡镇对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情况看,基本做到了科学合理。
创新思路 耕牛住进集体宿舍“
从某种意义上说,把文明的生活方式、管理方式移植到农村,比给钱给物更重要。武安市参照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方式,按照定人、定点、定时的”三定“原则,指导每个村组建一支卫生清洁队,建设一批垃圾堆放池,自建或与邻村联合建设一个垃圾填埋场,做到垃圾定时清扫、定点倾倒、集中填埋、日产日清。
在武安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各乡镇基层积极应对,摸索出一系列切合农村实际的解决办法。
武安农村的一些农户养着耕牛,夏天牛比较怕热,拴在空气流通不好的棚里容易生病,一些农户便习惯将牛拴在街上的阴凉处。养牛的农户方便了自己,却让牛粪污染了街道环境。
为此,格村创新思路,为养牛的农户专门设置了牲畜集中圈养棚。在格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出口,记者看到有村委会为农户设置的牲畜集中圈养棚,养牛户白天把牛牵过来,晚上再牵回去,很方便。该村还制定了家禽、牲畜的圈养制度,安排人员定期清理牲畜集中拴养点的粪便用于积肥,有效解决了禽畜粪便污染街道问题。
以往,农村环境缺乏整治,塑料垃圾满天飞,有的还挂在树梢上,取下来颇费功夫。午汲镇南白石村党支部书记李为刚说:”调动起农民美化家园的积极性,必要时也要用些“物质刺激”。“为此,由村集体出资回收塑料袋,每公斤兑换两袋洗衣粉,塑料垃圾很快就被村民”扫荡“一空。
平均每村1万元的专项资金,如果分配到每个清洁员身上,是每年1500元至3600元不等的一笔收入。这笔收入不多,但对于某些特殊的人群来说,却能够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武安市各村在清洁员的选用上,坚持优先招用有劳动能力的困难户,优先选择责任心强、身体健康的老党员。
在武安西土山乡西马庄村有一对贫困夫妇,上有年迈的母亲卧病在床,常年吃药打针,下有刚满5岁的儿子,而且丈夫又患病在身,不能干重活,生活十分困难。今年,村里安排夫妻俩当上了清洁员,每月增加收入近400元,还不耽误做农活和简单务工。夫妻俩现在干劲特别大,每天早晨,他们早早地就把卫生区打扫得干干净净,被当地村民称为”夫妻清洁员“。
据统计,在全市2600多名专职卫生清洁员中,近60%是家庭较为困难的村民,一半以上是老人和妇女,他们通过自己每天3至4小时的辛勤劳动,缓解了生活困难,同时也赢得了村民的尊重。
综合整治 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量“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我们发现,农村最主要的垃圾源是生活煤渣,占到农村垃圾总量的70%至80%。“王来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人口1500人的中等村,春、夏、秋三季每天产生的废煤球就有2000多块,每天清运一次需要两辆三马车,而冬季几乎是其它季节的两倍。如果这一问题能够解决,将大大降低农村垃圾清扫、清运成本。
为此,武安市将农村环境卫生工作与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相结合,推广沼气、秸秆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发展循环农业,通过财政补贴、技术服务等方式,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沼气建设。
”我已经3年没有买过煤球了。“谈到沼气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武安市贺进镇水沟村的王海山一脸笑容。自从2005年他家建了沼气池以来,做饭就没有烧过煤,算下来,王海山家一冬天至少能省300多元的买煤费用。”最重要的是生活垃圾也减少多了。“一旁的水沟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增书插话说,他们全村30%的农户都用上了沼气。
据统计,目前,武安市已建成庭院沼气池2万多个,大型沼气池、秸秆气化站11个,2.8万农户用上了清洁能源,垃圾”产量“随之大大减少。
武安市委书记王俊祥认为,有”堵“更要有”疏“,整治农村环境不仅要靠各种制度约束农民保持环境卫生,更要靠政府部门创新工作思路,为农村提供保持环境卫生的配套服务,引导农民尽快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
”接下来,我们不仅要加快沼气等清洁能源的推广,还要把农村环境卫生工作与加强农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农村街道硬化“户户通”工程。“王俊祥说。
从武安整治农村环境的实践看,农村已硬化街道一般都比较整洁,容易清扫,而没有硬化的街道比较脏、乱,即使每天清扫也是在刮地皮,一层层扫土。为此,武安市决定每年安排3000万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建设。
王俊祥表示,目前,武安市已经实现了道路硬化”村村通“,80多个村的村内街巷全部实现硬化,但还没有完全实现硬化道路”户户通“。接下来,该市将加快硬化道路”户户通"建设,与排水设施建设配套实施,有效解决农村污水乱流问题。
第二篇:关于建立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的调查与思考(精选)
关于建立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的
调查与思考
为进一步推动我县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深入开展,探索建立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效机制,县人大办公室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通过走访、座谈、征求意见等方式,对我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情况进行调研,据此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我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所取得的成效。我县现有农村人口约70万人,据统计,全县农村日均垃圾量约490吨,人均日垃圾量为0.5—0.8kg。农村垃圾主要成份有:食品包装袋、厨房残渣、塑料废品、破旧衣被、家庭旧废品、果皮、木屑、尘土、杂草、茶叶、家禽(畜)粪便等。
2006年以来,我县深入开展以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为主要内容的“家园清洁行动”,有7个乡镇和75个村被列入垃圾治理示范镇、村。从整治情况看,各有关乡镇、村基本能按照“六个有”的要求,积极探索并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一是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建立保洁费筹措制度。大部分村是按每人每月壹元标准收取保洁费。二是按每千人配备一个卫生保洁员和一辆保洁车,保洁员每月工资在300—400元不等。三是开展村容村貌大清理活动,包括清除陈年垃圾、改圈、改厕、清障、排水、建设若干个垃圾堆放点等,要求各家各户配备垃圾桶。四是成立理事会,由村两委干部、老人协会有关人员、村民小组长等组成,负责收取保洁费、监管、协调等工作。五是制订卫生公约,广泛宣传,上墙公布。从整治的效果看,各整治村的村容村貌均有了较大的改观,保洁队伍基本能保证日常运作,村里垃圾大部分能集中收放,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顺利通过了省市“家园清洁行动”验收组的验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到位。有些村民环保意识淡薄,认为“垃圾风一吹就跑了,污水太阳一晒就干了”,不愿“花冤枉钱”;有些村民认为环境卫生整治是政府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存在“政府要我整治,政府就会出钱”的思想;有些村民舍得花钱盖别墅却不愿交每月壹元的保洁费,特别是在拆迁、改路、改厕、改圈、建垃圾池时,一旦牵涉到自身利益,往往以各种理由加以抵触,或要求巨额赔偿。
2、规划滞后。目前全县大部分村还没有编制总体规划,抢建、乱建、偷建行为大量存在,建设用房没有按规划也“无规划可依”,导致“村容整洁”难以落到实处。此外,村民建新不拆旧的现象普遍存在,新房建在自家地块上,错落不齐,缺乏统一规划,新旧宅基地没有依法置换,浪费了土地资源,环境卫生整治比较困难。
3、资金短缺。资金短缺是困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突出难题。在我县,大部分的行政村没有集体收入,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需各级政府和村投入一定的配套资金,很多村难以落实,即使有投入也是负债整治。据了解,一个行政村单做测量和规划就得3—6万元,开展改路、改水、改圈、改厕、垃圾处理等基础性工作,每个村至少需要30万元以上,大部分村难以承受,环境卫生整治、日常保洁、后续管理因缺乏资金支撑而难以长期坚持。
4、垃圾难处理。目前,我县各整治村对农村垃圾处理主要采取“户集、村收、镇处理”的方式,这种方式除了运输等运营成本较高之外,每个环节均存在一些困难,包括村保洁员经费保障困难;垃圾清运车没有封闭,运载时垃圾“一路飘扬”,极易造成二次污染;村道、乡道、县道等主要道路成为环境整治的盲区;乡镇中转站或处理场一般是简易堆放,没有处理设备、没有垃圾分类,容量也有限,垃圾堆积成山,产生新的污染源。有的乡镇垃圾堆场没有固定位置,造成村内整治,村外继续污染。
三、几点建议
1、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的积极参与相结合。要切实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教育引导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农村环境整治的根本目的是造福农民自己,正确处理好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的关系,从而变“要我整治”为“我要整治”,变“等、靠、要”为“自身努力为主,政府帮扶为辅”。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农民讲求的是经济实惠、节俭办事。在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注意换位思考,结合农村实际,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尊重群众所创造的切实可行又经济的做法,防止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要以中心村整治为重点,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2、做好农村建设规划,必须坚持政府推动、镇村主动、部门指导相结合。建设新农村,规划要先行。目前,我县镇、村建设规划严重滞后,全县尚有200多个行政村未完成村庄规划,而且由于镇、村财力比较紧张,要全部完成这200多个村庄的规划,任务十分的艰巨。建议出台推动镇村建设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县财政每年拨出专款用于村级建设规划补助经费,采取分期分批实施的办法,争取再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全县所有乡镇及行政村规划。县建设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镇村规划、建设的督促和指导,在规划内容上,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搞一刀切。要结合各村人文环境和历史特征,充分体现村民民主自治原则,在广泛征求广大村民意见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论证,制定符合各村实际的建设规划。
3、解决整治资金短缺问题,必须坚持政府投入与农民投劳筹资相结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确保“村容整洁”的关键,而核心问题是资金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不能简单地把农民理解为“主体”,政府应当主动承担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主体责任,按照中央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执政理念及积极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建立积极有效的投入机制,解决农村环境整治中改水、改圈、改路、改厕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才能有效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各乡镇也要在农村建立相应的投劳筹资机制。凡是可以用劳力解决的投入问题,都要用农民投劳的方式解决,允许一些有经济能力而无条件投劳的农民实行以资代劳,确保农民投入落到实处。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还可以实行农民有限筹资,拓宽筹资渠道。
4、做好农村垃圾处理,必须坚持循环经济理念。要根据村庄的经济状况、交通情况、环境容量来分类指导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探索多样化垃圾处理模式。可采取“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方式。而位于山区、海岛等交通不便的边远村庄则可利用地形、环境容量的优势采取填埋、焚烧的就地处理方式;还可以在村庄内建立垃圾分捡场、有机垃圾堆沤场、无机垃圾填埋场和建筑垃圾堆置场,由农村保洁员将统一收集的垃圾分为建筑垃圾、可回收废品垃圾、纯垃圾和有机垃圾等类别处理,建筑垃圾回填机耕路面,可回收废品垃圾销售给回收公司,废电池、医疗废弃物等有害垃圾采取县或乡定期巡回收集的方法处理,纯垃圾进行堆集焚烧,有机垃圾发酵后当农田、山林的有机肥。通过分类处理垃圾,不仅可做到垃圾不出村,省去一笔可观的运输费用,还可解决垃圾填埋场地的紧缺和土壤退化问题。塑料、酒瓶等可回收废品,可以增加村集体的收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我们认为,无论是采取哪种方式,都应该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根据“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探索垃圾分类处理办法,把垃圾变为可再生资源。
5、落实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必须坚持坚强有力的领导。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组织领导是关键。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班子成员协作配合,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立任务明确、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县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挂钩村的政策指导和工作支持,乡(镇)、村两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切实把这件工作抓紧抓好。要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护制度,制定切实有效的奖惩措施,提高专职管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之长久保持高涨的工作热情。同时,要强化村民小组和理事会的督促作用,避免出现“一人不管就无人问津”的现象。要进一步加强对村民爱国卫生意识的宣传培训和教育,强化定期评比和新闻曝光,实现由“要他们这样做”到“他们主动这样做”的转变,确保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的落到实处。
第三篇:建立“清洁家园”长效机制经验交流材料
建立“清洁家园”长效机制经验交流材料
镇在实施“清洁家园”行动中,出台了一系列确实可行的考核、奖惩办法,形成镇、办事处、监督员、保洁员四级监管网络,在城镇划定责任区落实部门包干制度,在农村实行四级监督网格化管理,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管理机制。
以机制促管理
为了进一步巩固环境卫生
整治的成果,进一步推动全镇“清洁家园”工作的开展,镇出台了符合实际的《实施“清洁家园”行动考核细则》和详细的《考核评分标准》,并制定了《集镇村保洁人员管理办法》,为该镇的“清洁家园”行动的长效管理打下了基础。
考核细则规定,在考核中发现考核区域存在问题的,在同一地点第一次发现问题的对所属行政村发出《限期整改通知》;第二次再发现该问题的再次发出《限期整改通知》,并给予全镇通报批评;第三次仍发现该问题的,扣除该行政村当月政府财政补助,并在新闻媒体上给予曝光。每月在四个办事处中评出一名最高分列为红旗单位。对村居以办事处为单位,每月各办事处评出一名最高分行政村,列为红旗单位,并奖励该村1000元。该村若在次月仍被评为办事处第一名的,奖励该村元。各办事处前一名和最后一名的行政村在每月15日以红榜和黑榜在电视台公布。全年连续评分为全镇最后一名的行政村,次年取消政府财政补助。各行政村认为不参加考核的,可书面报镇清洁办,次月被取消政府财政补助,并报县委督察室给予相关责任人“效能告诫”。年终表彰,根据平时考核结果,对被认定为全年最高分前九名的行政村、前一名的办事处给予通报表彰,并对第一名至第三名的行政村给予奖励6000元,第四名至第六名给予奖励4000元,第七名至第九名给予奖励元,对前一名的办事处给予奖励元,对被认定为最后三名的行政村和最后一名的办事处给予通报批评。
以管理促保洁
环境卫生质量很大部分取决于保洁人员工作得力与否,镇在各村居招聘保洁员实行一年试聘用制度,若发现收集的垃圾不运送到指定的垃圾堆放点的或河道、硬化道路、绿化带保洁不到位将被解聘。
为确保保洁质量,镇政府加强了对建成区五个集镇村(东西街村、金家洋村、横街村、车头村、金处村)的管理,出台了集镇村保洁人员具体考核细则。
考核细则中规定,垃圾收集包片到人,日清日运,河道内杂物必须在三天内清理完毕,群众有反映较大的每发现一次扣20-30元,由村分管卫生的同志具体监督负责。
另外,每月所负责的村居在办事处被评为第一名,保洁员将得到300元奖金,连续经考核被评为全镇最后三名的,保洁员将被扣工资每月100元。
以责任促落实
为了加强城镇环境卫生保洁的长效管理,镇与镇属三十六个部门签订清洁家园责任书,对清洁家园行动镇部门单位职责予以明确。
责任书中明确工作职责、目标,要求镇属各部门共同做好单位周围公共场所的卫生打扫工作揖及单位门前“三包”,对镇政府划定保洁地域要进行定时、定人负责,要进行日常监督,确保该地段卫生、整治,并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划定地段群众的环卫意识。
责任书中规定镇清洁家园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利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通过现场查看形式,进行月度、季度和评定的方式,对各相关部门单位进行考核。
同时责任书只也对奖惩进行了规定。责任书的职责目标纳入镇委、镇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对领导不重视、任务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经考核被评为全镇(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最后三名给予通报批评,上报其主管部门,并在电视台予以曝光;对考核评为前三名的部门单位给予通报表扬。通过责任书的签订进一步完善了“清洁家园”考核体系,促进了清洁家园工作的进程。
以监督促成效
为全面推动“清洁家园”行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人民民主监督作用,镇在40个行政村聘请一批农村环卫监督员,明确监督员职责,规定监督员具有协助镇政府宣传清洁家园行动目的、意义,协助城管部门管理镇容镇貌,对市民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进行纠正和劝阻,督促临街临路单位、个人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每月参与对有关行政村考核评分,直接向镇“清洁家园”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农村环境卫生方面的问题,对全镇“清洁家园“行动进行全过程监督。
为了使监督更合理、更规范、更有效,6月30日,镇召开全镇50名农村卫生监督员培训会,会议就当前农村存在问题,卫生监督员职责,卫生监督内容,在清洁家园中如何行使职责等作了培训。会后卫生监督员对列入考核的村居进行实地评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农村卫生监督员的知识,促进了清洁家园更好的开展。
以奖惩促提升
为了更好落实清洁家园实施方案,镇以考核促管理,以奖惩促提升。5月13-14日,镇组织农村卫生监督员、纪委、环保、环卫、电视台
等10人,对全镇四十个村居开展“清洁家园”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分。考核组在考核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的进行摄像、拍照等取证工作,同时对所属行政村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5月27日上午,镇召开了有镇清洁办、办事处卫生监督办、环卫所、各村居等相关部门100多人参加的“清洁家园行动”工作推进会。会议分析点评了4月份各村的考核成绩,对“清洁家园”行动考核评分中开展较好各办事处第一名河加埭村、项东村、后谢村、三西村等四个村给予了表扬,并给予四个村月考核奖励1000元。对后进村如何开展好“清洁家园”行动提出了一些整改意见。会后全镇40个行政村书记村长到4月份考核较好的河加埭村、项东村参观学习。
6月7日,镇清洁家园办公室公布了5月份的考核情况,分别评出了清洁家园工作开展得最好河最差的办事处和村居,以及最优和最差部门卫生责任区。通过客观细致的综合评分和赏罚分明的奖惩兑现,镇各村居的开展“清洁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有效调动,城乡环境卫生面貌也得到了有效改善。(县“清洁家园”办公室整理)
第四篇:久长中学建立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久长中学建立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为切实巩固“校园环境建设月”成果,长期保持环境清洁卫生,久长中学立足学校实际,建立了系统的环境卫生工作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组织,明确责任。学校专门成立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班主任和各功能室负责人为成员。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细化分工,保证学校卫生工作有效开展。
二是完善卫生管理制度。学校制定并完善了《久长中学卫生工作管理细则》、《班级卫生管理细则》、《学校大扫除工作要求》等事关环境卫生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全体师生更加明确工作要求,有效调动大家积极性。
三是进行重点部位集中治理。校内设立垃圾集中点,每天定期清除,逐渐改变以往垃圾乱堆乱放现象;周一大扫除时要求各班提高标准,彻底清除卫生死角;学生厕所要求每天打扫,并做好全天保持。
四是狠抓学生卫生习惯养成。首先,抓好学生个人卫生习惯,明确个人卫生要求。其次,使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卫生打扫习惯,不敷衍了事,责任心强。再次,突出抓好学生乱扔垃圾,并要求学生及时捡拾地上的垃圾。
五是健全检查评比制度。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考核组,出台卫生考核细则,坚持每天深入各班进行检查一次,每周进行考核评比,根据考核结果,对先进班级予以表彰奖励,对行动不力的班级批评教育。
通过建立学校环境卫生工作长效机制,学校环境明显改善,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步养成,文明礼仪素养不断提高。
(刘天宇)
第五篇:农村如何建立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
如何建立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
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政治性的问题。它不仅是关系到农民的事、农村的事,而且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干群关系的改善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构建长效增收机制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现阶段,农民是否能够增收,增收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不仅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威信和执政党地位问题,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牧民收入,保障农牧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无疑是农牧民增收的根本制度保证。寻求农牧民增收的长效途径必须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各项政策、措施,深入分析制约农牧民增收的原因,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端正助农增收的思想;坚持效益优先,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要坚持城乡统筹,实施农牧民劳务输出战略,让农牧民从非农产业中增收;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牧民增收奠定基础;要坚持科技引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让农牧民从质量效益中增收,不断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
一、现阶段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保持了持续、稳步发展的好势头,农牧民收入也有较快制造增长,特别是近年来,中央持续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粮食产量大幅增产,农民增收大幅增加,生态农业较快发展,农牧民获得实惠较多的喜人形势。总体看,农牧民增收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其增收因素主要体现在国家支农惠民政策的拉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看好和农村一、二、三产业并举的结果。
二、制约农牧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
(一)农业生产条件不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弱化,以水利设施、乡村道路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农牧民就业和创收能力弱。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尤其是在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低下。
(三)二、三产业发展较慢,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
(四)农资市场较混乱,农牧民增收受阻碍。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思考
增加农牧民收入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政治性的问题。说根本,是因为其它问题的解决要以此为前提和条件,说全局,是因为这个问题不仅是关系到农民的事、农村的事,而且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关系到干群关系的改善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把增加农牧民收入,构建长效增收机制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以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农牧民增收的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证增收
政策是农牧民增收的灵魂,也只有政策,才能为农牧民增收提供制度上的保证。面对农牧民增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一方面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公正、有序、可持续的增收政策体系;一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好各项增收政策的落实。
一是落实减负政策,让农牧民休养生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到农村,首要的是要减轻农牧民负担,让农牧民休养生息,这是确保农牧民增收的重要环节。
二是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首先要建立农业投入体系反哺。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国家对农业的反哺条件已经成熟。在资金的投向上重点应向农业倾斜,要加大财政扶持农业的力度。同时要制定鼓励资金流动的导向性政策,促进个人和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农村,参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业金融渠道的多元化。
三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牧民反哺。要构建真正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就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这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是间接增加农牧民收入的迫切需要。
(二)以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农牧民增收的环境体系,在环境中催化增收
要把农牧民增收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之中,就要有好的环境催化支持。以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农牧民增收的环境体系,是实现农牧民增收的关键。
一是加快行政效能建设,在效能环境中催化增收。能否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牧民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行政效能建设,这个建设搞的好,农牧民增收就快,反之,就慢,甚至倒退。
二是发展农村知识经济,在知识环境中催化增收。知识经济的本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农村知识经济,关键就是推进“科教兴农”战略。实践证明,只有解决了农牧民的知识化问题,解决农牧民增收问题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三是优化农村社会环境,在平安环境中催化增收。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讲,农村社会环境主要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法制环境。二是生态环境。三是消费环境。
(三)以科学的发展观构筑农民增收的市场体系,在市场中实现增收
农牧民增收,既要有长远宏图,又要有近期规划。目前,农牧民增收的领域的主要是劳务市场和营销市场,这两个市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可持续的观点处理好持续增收和快速增收,全面增收和局部增收的关系。以科学的发展观构筑农牧民增收的市场体系,在市场中实现增收。
一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劳务市场中实现增收。实践证明,增加农民收入,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使农民“走出去”,即走出第一产业,进入二、三产业,走出乡村进入城镇,走出小农经济进入大市场。“走出去”不仅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快速增加非农收入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
二是组织起来,维护农民利益。农民千家万户,各自经营,既难以形成合力去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也难以承受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怎么办?实践表明,把农牧民组织起来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但从目前来看,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非常低,各地的合作经济组织虽有一定发育,但在开拓市场,减少交易费用,降低风险,维护农牧民利益等方面的作用都比较差,难以适应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需要。对此,要坚持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按照定向服务、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村级组织带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带农户、农户自己联农户等多种形态的合作组织,引导他们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发展规模经济和特色经济。
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强化农业减灾防灾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来加强农业综合的配套建设;通过加强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改善农村民生,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通过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和完善稳定三农投入机制,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为农服务功能;通过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来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中国的所有农民都过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