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城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武城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8年以来,我局按照市农机办关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县情,采取有力措施,找准工作切入点,进一步拓宽业务范围,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我县的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累计为农民工办理职业资格证1820人,被省农机办授予“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被市农机办授予农机维修和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先进单位”。为更好的发挥农机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的职能作用,提高行业素质,推动我县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组织专人,对全县的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宣传攻势,提高社会知名度
农机职业技能开发,是改善农业人才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养现代农业实用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对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保障农机安全生产,提高农机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提高对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认识,我局认真组织学习《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对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定期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大家对做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广播、电视、印刷宣传单、标语等有效宣传形式,到集镇宣读与农民机手采取面对面解说,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向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及农机销售、农机修理工、农机经纪人等宣传推行农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依据,宣传培训、鉴定的目的、意义和证书作用,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增加就业机会和增加经济收入,使他们从不想知情、不愿知情转为思想上认可、行动上积极参与,营造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的浓厚氛围。
2、加强组织领导,注重统筹协调
2009年初,我局就把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纳入局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目标。首先强化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领导,成立武城县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指导协调和组织推动;进一步整合农机管理部门、技术服务机构、农机培训学校和相关企业等方面资源,发挥多方面的优势,形成加快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其次加强该项工作的目标管理,把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纳入全年农机化目标管理,主要领导亲自抓,局各科室、各站所,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目标任务,全局上下,齐抓共管,不求形式,注重效果,抓出实效。三是强化工作调度,真正把该工作落到实处,平时加强检查、督促,每个月进行一次工作调度,工作实绩张榜公布,每半年进行一次工作指标考核,年终进行一次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评比。
3、抓好“五个结合”,扎实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一是职业技能鉴定与农机安全监理检查结合。在农机监理站开设农机职业技能培训报名服务窗口,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发给“驾驶证”、“执业资格证”,机手们认为“一训” 得“两证”很合算,既给机手带来真正实惠,又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打开了突破口。二是职业技能鉴定与农机市场质量监督和维修网点的审验结合。与工商、质检部门配合,要求各维修网点的维修人员至少有一名维修人员具备执业资格,并和工商部门配合,不具备资格的不办理《维修技术资格证》和《营业执照》。三是职业技能鉴定与购机补贴结合。依托政策,强化培训手段,凡是享受购机补贴的机手,都要经过培训,考核合格通过职业技能鉴定,为机具的长效管理创造条件。四是职业技能鉴定与跨区作业结合。享受“四个”优先,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机手优先办理跨区作业证,优先发给作业信息资料,优先领取“优先加油卡”,优先参加县局组织的跨区作业队伍。五是职业技能鉴定与社会办学和劳务输出结合。我们及时与县职业中专等单位加强联络,根据他们的培训工种类型,符合农机鉴定工种的协助他们搞好职业技能鉴定,联络外出务工信息,不仅为拓宽职业技能鉴定新领域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同时也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乡镇农机站对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认识不足。没有把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一项战略措施来认识,没有从保护农民的利益出发。个别领导甚至还认为职业技能鉴定是劳动部门的事情和农机一点关系也没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发展。
(二)农机从业人员认识不够。据调查农机从业人员对职业技能鉴定观念淡薄,不了解。“有证无证都一样,工作全都凭经验,有事可以找关系”的思想根深蒂固,对于办理职业资格证书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
(三)缺乏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由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的范围作出了调整,许多工种已不再属于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的范围,大大缩小了我们的办证空间,而倾向农机职业鉴定工作的配套政策缺乏,加上资金不足主动开展业务工作的机会很少,基本属于被动等人上门。
三、建议和措施
1、健全体系。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的对象分散在广大农村,因此要始终树立服务第一的思想。一是扶持农机校发展,充分发挥农机校在农机行业职能鉴定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要把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加大基地投入。应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基地建设投入,完善试验鉴定设备,健全鉴定体系,提高职业技能鉴定效率。
2、加强培训。“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加强考评员队伍业务培训,从专业角度来培训,注重实际操作,保证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能够担当起技能鉴定的考核工作。建议已取得资格的考评员每年都要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技能水平培训,并进行考核,优者给予适当奖励,劣者取消其考评员资格。
3、加大宣传。一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常年对有关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宣传。二是利用“3.15”打假等活动,到现场发传单进行宣传。三是在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地区召开现场会、演示会等,以点带面,发挥典型带动作用。通过广泛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提高人们的认知度。
4、理顺关系。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一项社会综合性工作,需要多部门配合,不仅是农机部门内部的事,还涉及工商、劳动等其他部门。要与农机管理、农机监理、农机推广、农机校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把农机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有机融合,相互补充,使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序开展。(李顺强)
第二篇:我国秘书职业技能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秘书职业技能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黄文沛2011级行政管理1班1103020116
中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对各个职业的要求都在不断地提高,包括秘书这样曾经大众化的职业。但在这样快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秘书职业技能鉴定却仍没有与时俱进,所以我国现在关于秘书的职业技能鉴定是存在着问题的。因此,当务之急是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为我国秘书职业未来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秘书 职业技能 改革
我国秘书职业技能鉴定是从1998年开始试行的,这期间通过鉴定的人员已上千万,这无疑是对我国持证上岗的秘书行业是一个值得高兴的。但是,数量不等于质量,仅有数量是还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质量上的肯定。我们不能不看到秘书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十多年来沿续不变的秘书职业技能鉴定模式,对秘书职业技术教育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现行的秘书职业资格鉴定也阻碍了秘书职业技术教育的全面发展。[1]
一、我国秘书职业技能鉴定的现状
第一,我国秘书职业技能鉴定的鉴定方式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专业能力考核,包括职业道德、基础业务素质、案例分析、工作实务等四个基本内容,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专业能力考核采用笔试、录像等方式进行。理论知识考试和专业能力考核均实行百分制,成绩皆达60分及以上者为合格。二级秘书还须进行综合评审。涉外秘书加试秘书英语考试,秘书英语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成绩达60分及以上者为合格。
第二,鉴定时间:理论知识考试时间不少于90分钟,专业能力考核时间不少于120分钟,秘书英语考试时间不少于90分钟,综合评审时间不少于30分钟。
第三,鉴定场所设备:理论知识考试和秘书英语考试在标准教室进行。专业能力考核在具有计算机、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VCD机和投影仪等设备的标准教室进行。
第四,考核方式:
1.书面应答:考生对标准化书面试卷上的问题在答题卡上作答,题型分为单选题、选择题两种题型。
2.情景模拟:考生根据所观看的情景录像,就书面问题进行笔答;均有两段录像,每段录像考15个知识点。
3.任务解决:考生对书面提出的工作任务进行书面回答。
4.综合测试:涉外秘书的英语考试包括听力题、选择题、写作题。
5.业绩评估:专家对考生提供的个人工作业绩记录进行综合评审。
另外,在工作要求上,本标准对国家职业资格五级秘书、四级秘书、三级秘书和二级秘书的能力要求依次递进,高级别涵盖低级别的要求。[1]朱建中:“高教学会秘书学专委会责任:国家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视角”,《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5卷第5期。
二、我国秘书职业技能鉴定的存在的问题
(一)仅限于理论上的笔试考核形式,不能考察到应试人员的秘书素养。
与我国大多数的职业技能鉴定一样,秘书的职业技能鉴定是以笔试的形式进行的,虽然从方法设计上保证了职业鉴定的公平性,但它却无法保证职业鉴定的合理性,也无法保证秘书职业资格鉴定的准确性。不管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际操作,所以应试人员根本不能清晰的明白秘书职业真正要做的工作,从而出现“领了秘书证,不会干秘书活”的现象。随着现代办公自动化的出现,通过实用办公设备提高秘书工作的效率已经是必然,即使现在的考核增加了专业能力考核这一块,有了一定的基本办公设备,但是这样的形式并不能考察应试人员是否能够操作。忽略了实际操作能力,纸上谈兵成了秘书职业技能考试的一大弊端,这也是违背了技能考试的宗旨。
(二)考试内容存在不合理。
题型比较单一,个别题目有重复, 主要考核内容相对错位。秘书的工作方法应该是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创新发展。现在培养的秘书人才走上社会以后大部分都要从事非公务秘书职业, 但考核的内容却主要根据公务秘书的工作范畴而拟定,。此外,考试题库早已不能满足需要,少更新或无更新导致试题重复率高。试题库较为陈旧, 出题范围、试题形式以及难度系数等具体标准不一致, 造成试题不规范、不科学, 与现实实际结合不紧密, 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在专业技能考核方面,鉴定标准过低, 考核要求偏低, 造成鉴定的现实要求难以达到。
(三)鉴定方法方式不合理,导致社会就业市场的认可度不高。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企业对秘书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不再是通过了职业技能鉴定就会被录用。更多的企业即使是没有持证上岗,但是能力要求和智力要求达到了企业的要求便被录取。现代的秘书工作除了固定的事务外,还有很多需要应变的工作。此外秘书形象也成了企业对秘书职业较为看重的要求,秘书不再是办公室里的后勤角色,更多的秘书已经是代表企业的形象对外进行工作。
(四)监考人员以及阅卷评分人员不规范,不尽责任。
和大部分的自学考试一样,部分秘书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监考人员责任心不强,致使考试过程中出现作弊现象严重泛滥。阅卷评分的细则并不被所有阅卷人员遵守,阅卷人员更多的可能并不是秘书专业的,只按照参考答案评分。
综述:现行的国家秘书职业资格鉴定主要是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而实施的,虽然在2002年以后增加了职业道德考核的内容,但鉴定的过程还是以笔试为基本方法,这种鉴定方法已经落后于市场需要,甚至也落后于秘书教学的要求。这
就造成了学生在校拿了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到企业不会做秘书的尴尬局面。要打破这样的局面,按目前的情况来看,只有另辟蹊径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的、适合企业需要的秘书职业资格鉴定系统,才能走出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低的[2]阴霾。上述问题说明,我国现行的秘书职业技能鉴定有必要予以规范和完善。
三、我国秘书职业技能鉴定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我国根深蒂固的考试思想,公平是必须的。与此同时,受到我国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条件的限制,秘书鉴定笔试的考核形式是必然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其次,我国的各项技能鉴定的考试众多,秘书鉴定只是其中之一,很难受到很大的重视,导致题库的更新慢甚至没有更新。而且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以及新设备的应用,使得秘书鉴定的题库建设跟不上鉴定工作发展的需要。
再次,现今的本科生越来越多,导致企事业单位的招聘门槛都有所提高,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去盲目考证,出现考证热的浪潮,在应试教育下,秘书鉴定理论笔试已经不是难事,但这也和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有很大的出入。即使有专业技能考核,但专业技能考核缺乏科学的检测手段,没有量化的标准,仅凭考评员的主观判断确定考生的技术分值,随意性较大。
最后,由于社会的风气所在,监考人员对于不是有严厉的惩罚制度的监考职责缺失没有责任感所以部分地区没有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标准,出现考评员素质不高问题。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技能鉴定没必要过于严肃,也有对应试人员存在同情心理的,认为现在就业不容易,考个秘书证无非为了就业,所以能放一马就放一马的心理。此外,很多考试的评卷都被承包出去,附上了商品性,秘书鉴定的专业性就一下子下降了。
四、我国秘书职业技能鉴定改革的对策
(一)摆脱我国秘书职业技能鉴定的单一的或偏重的笔试考试形式,在理论笔试考核的基础上增加实际操作的环节。
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用笔试形式来进行考核一直是我国教育存在的诟病,尤其是技能鉴定类的考试。可以说秘书不但要掌握辅助领导决策和管理工作技能等基础知识, 还要熟悉各类办公室的工作流程, 掌握办文、办会、办事的能力, 能够承办领导交办的各项事务。在模拟场景中进行场景操作考试, 采取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 既考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 又考学生掌握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 以及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规定的时间里, 通过实际操作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技能鉴定考试应该更倾向于实践操作才是合理的,在实际操作的熟练程度上辅以理论知识的认知才能更好的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就业。拥有秘书工作的基本工作能力之后再持证上岗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现实的就业需求,还有利于就业人员的自身稳定发展,从而维系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2]朱建中:“高教学会秘书学专委会责任:国家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视角”,《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二)改革我国秘书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使之能够更加贴近秘书工作的实际。目前来看, 秘书职业资格考试的试题部分不规范、不科学, 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专业技能考核缺乏科学检测手段, 没有量化标准, 仅凭考评员的主观判断, 有很大的随意性, 使考核鉴定的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3]要加大秘书职业资格鉴定内容的修订, 使之真正体现职业能力。与此同时,更
新考试题库必不可少。秘书技能鉴定的考试题库应该多元化开发,这样才能更好的为考试提供具有可信度和有效度的试卷。也应该区分作为企业秘书和作为公务员秘书的不同,由此设置有考核类别的试卷,把秘书职业的企业性突显出来。也能更好地把通过鉴定的秘书人才推向市场并不被市场所淘汰。
(三)提高我国秘书技能鉴定的含金量,为秘书职业的繁荣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就业市场。
在秘书技能鉴定考试形式和内容有所改革的基础上,作为秘书技能鉴定的最高部门应该加大对秘书职业鉴定的力度。首先,应对秘书职业的培训机构、学校或者部门进行是否有资质的指定,形成较有针对性的培训机制。其次,引入有秘书职业能力和智力的授课老师或在职秘书人员对想要进入秘书行业的人员进行培训和初次筛选。最后,可以考虑因地区的不同是否需要考核与国际接轨的内容。在这样的有效措施下,秘书职业技能的鉴定将会显得更加有市场需要和更符合社会企事业单位对秘书职业的要求。
(四)建立和完善我国秘书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监考人员与阅卷评分人员的规章制度。
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考评员必须具备考评员资格认定的条件, 才能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被聘用上岗。考评员必须具备秉公办事、坚持原则、团结协作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必须具有深厚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要加强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考评员的管理和定期培训、考核, 把好鉴定的质量关, 更好地为鉴定对象服务。[4]对监考人员的规范不仅仅是对秘书职业技能鉴定含金量的保证,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公平的体现。阅卷评分人员应该选用有秘书资质的,这才是尊重应试人员并是对秘书资格鉴定层次的肯定。
综述:如今,就业市场是激烈竞争中的,只有更适应市场的人才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优胜劣汰还是一直存在的。21世纪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再也不仅仅停留于技术上的,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与过硬的技术才能更能在职场上站稳脚。秘书这一个职业可能专业性、技术性不及理工类的职业,因此,高综合素质与能力才是作为秘书职业的必杀技。秘书职业自身职业素养是不能像工作能力那样锻炼出来的,只有做好自己,端正自己的思想以及行为才能够体现一个秘书职业人的难能可贵之处,也才能体现其市场价值。目前,我国现有的技能鉴定都是存在问题的,不仅仅是秘书职业技能的鉴定,因此以小见大,秘书职业技能的鉴定的改[3]王军,李云芬等:“文秘专业秘书职业资格鉴定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4卷第3期。[4]王军,李云芬等:“文秘专业秘书职业资格鉴定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革对策也是适用于其他鉴定的。当然,笔者也只是浅析我国秘书职业技能鉴定的问题以及对策,但现实存在的问题可能远远不止这些,所以对策也应该随着问题的出现而有所改变。时代是在变化的,改革的潮流势不可挡,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抓住发展的前进方向。秘书这一职业的前景还是很不错的,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各领域各层次的人员分工愈加细化,以往单纯的管理工作需要多人分工合作才能保证其高速和有效,决策活动已经在决策者层面上逐步与相关的信息加工处理等辅助性活动相分离,作为行政管理协助者性质的秘书职业已经在各个工作领域中占据重要的作用。所以,不管出于国家利益考虑还是社会利益考虑,我国秘书技能鉴定的改革都显得十分有必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王茜:“规范与完善现行秘书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势在必行”,[万方数据],《秘书》,2003年5月。
2.王永春:“试论高校秘书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与培养”,[期刊论文],办公室业务 2012年第21期
3.朱建中:“高教学会秘书学专委会责任:国家秘书职业资格鉴定视角”,《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5卷第5期。
4.王军,李云芬等:“文秘专业秘书职业资格鉴定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4卷第3期。
第三篇:职业技能鉴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职业技能鉴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镇海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牢固树立为基层、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断强化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了三到基层(宣传政策到基层、工作到基层、服务到基层)活动,使劳动者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市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一、我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现状
1、鉴定人数逐步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向纵深发展
自1999年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来,区劳动保障局团结一致,勇于探索,层层落实,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到去年底我市职业技能鉴定3199人(其中中级工1519人,初级工1680人),考评员41名。今年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展顺利,今年第一季度,区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鉴定职业资格证书人数565人,获得证书536人,合格率94.9%。其中获得初级资格证书51人,合格率100%,获得中级资格证书485人,合格率94.4%。相比去年同季度鉴定人数增长52.3%。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劳动者对职业资格证书认知度低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职业能力水平的凭证和市场就业的通行证,社会各界对此认识还很不到位。我市技术人员虽然有一定技能,但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低的现象,不少从业人员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
职业资格证书。而用人单位招用技术人员时不看职业资格证书,不考虑招用人员实际技能是否与岗位所需技能相匹配,完全从实用主义出发,招用人员只要可以干活就行,用人单位对技术人员的招用和管理很不科学。
2、劳动监督监察力度不强
依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6号令《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对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和招用无证人员从业的用人单位,劳动监察部门要进行严厉查处。由于我市劳动监督监察工作不到位,致使无证人员普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有证无证一个样,缺乏参培办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技能人才不被重视,缺乏职业技能鉴定的动力
在薪酬、福利待遇上,技能人才与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相比明显偏低,相当部分企业未能将技能人才的技术等级与工资福利挂钩,这是长期影响技能人才开发的重要问题。不少企业仍持有落后的人才观,认为只有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是人才,注重培养的只是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不被重视,导致企业在职技术工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率较低。
三、对我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建议
严格落实就业准入制度,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1、加大职业技能鉴定的宣传力度
提高社会各界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认知程度,提高技术工人技能鉴定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者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要求,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政府强化服务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我们要全方位多媒体地对国家有关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政策进行宣传。一是媒体宣传。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宣传培训考试和技能鉴定的政策和工作动态;常年对有关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宣传;二是信息宣传。把培训、鉴定方面的信息发布在政府、人事、劳动等部门内部刊物上,进行政策、工作动态宣传;三是节日宣传。在大型节日期间采用办板报、设立咨询点、发传单和宣传手册、在主要街口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四是会议宣传。除召开全市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专项会议外,充分利用全市劳动保障、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会议进行宣传。五是培训考试中心工作人员经常深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给学生讲课进行宣传。
2、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劳动法》规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由国家劳动行政部门强制推行的。实践中: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仅靠宣传教育、引导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之以必要的法律法规规定等强制措施。今后,劳动部门在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过程中,必须加大检查力度,调整、充实劳动监察人员力量,使检查“持证上岗”成为劳动监察部门的一项经常性的监察工作任务。在必要情况下,可成立一支专门监察“持证上
岗”的工作队伍,以保证监察工作到位。对部分行业的反面典型予以曝光,对那些无视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单位和无证从业人员进行坚决处罚,以达到“典型示教”、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实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
3、加强基础工作建设,提高工作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保证体系
首先,应坚持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将有培训基地,师资力量雄厚,鉴定程序相对比较简单的工种作为职业技能鉴定示范工种,在此基础上,重视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积极拓宽职业技能鉴定领域,满足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要。第二,要努力提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人员素质。通过轮训等方式提高鉴定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完善考评人员的培训、考核、资格认证办法及考评人员的聘用、管理办法,进一步搞好专家队伍建设,为鉴定工作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第三,选择一批在设备、场地和技术等方面有优势的职业学校、企业培训中心或其他培训机构作为试验基地,加强新技术工种技能鉴定项目的开发,完善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保证体系,使其成为先进的职业培训模式,鉴定方法和考试技术的实验中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示范窗口。
4、制定相关政策,提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
定期开展各类型各工种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在社会中积极倡导科学人才观,推行我市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化工作。我市可借鉴外地的做法,把技能型人才列入人才规划,让有特殊贡献的技能人才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进一步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通过提高技能人才地位,带动技术工人参加技能鉴定,办理职业资格证书的积极性。
第四篇:武城农机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
武城农机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机推广。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的需要,使农机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大力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是必由之路。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大,为农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宽阔的空间,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额度的逐年增加,进一步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为农机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机具保障。同时,农机化发展由作业环节机械化逐步向生产全程机械化转变,农机化领域逐步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种植业向养殖业、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全面发展转变,农机化技术逐步由低级向中高级转变,农机具也由功率小、功能少逐步向功率大、功能全转变,使农机推广工作的前景更加广阔。
一、农机推广现状
武城县农机局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把农机推广工作当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使农机推广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目前,该县已恢复了各乡(镇、街)农机站,各行政村都配备了农机协管员,现有专业推广人员31人,兼职推广人员186人,健全了农机推广体系。与县农业局联合,成立了以农机推广站长为组长的农机推广工作数据监测小组,确保全程数据对比完整。全县已推广玉米秸秆青储机13台、土豆种植机32台、土豆收获机46台和自走势旱田作物喷杆喷雾机134台,玉米机收率接近90%,保护性耕作面积超过9万亩,2010年武城县农机局被省农机办评为“全省保护性耕作先进单位”和“全省玉米机械化收获先进单位”。
二、农机推广措施
(一)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农机推广工作是一种技术可行、近期效益没有或者效益不突出的工作,进行过程中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政和土地资源。为做好推广工作,武城县农机部门积极向当地主管领导请示反映。武城县农机局积极向分管农业的书记、县长汇报工作,获得了领导的支持。目前,“武城县农机管理服务中心”已正式更名为“武城县农业机械管理局”,进一步增强了推广服务行政职能。该县的农机推广工作也由分管县长牵头,以县政府的名义进行安排部署,加大了工作力度。
(二)加大工作宣传力度
农机推广工作只能由积极引导,不能靠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开展,所以加大宣传力度,开拓老百姓的视野,让他们对新农机具、新农机技术接受、认可、掌握,并激发起浓厚的兴
趣,才能使农机推广工作深入人心。武城县农机局在利用武城电视台、武城人民广播电台、《武城时报》和宣传车等进行常规宣传的基础上,通过召开专业机型座谈会、元旦机手座谈会和机收、机播现场会,组织机手参加“阳光工程”培训和济南制博会等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大大开拓农民机手的视野。
(三)注重数据科学对比
农机推广工作科学性很强,其效果不是停留在文件和报告的文字叙述上,而是要用真真正正的数字来反映,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分析也能更快发现工作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确保工作逐步完善。
该县由农机推广工作数据监测小组负责对农机推广试验田农作物自播种到收获的全程进行监测,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该县农机局在数据分析结果出炉后,及时召集农机作业户、机械操作者、农机经销商、机械生产厂家等,召开专题的联席会,会上大家实事求是,全方位地对包括土壤条件、操作者技术、农作物管理等进行分析,增强了工作的科学性和说服性。
(四)形式灵活多样
农机推广工作内容广泛,涵盖土地耕整、种植施肥、田间管理、节水灌溉、机械收获、农产品加工和畜牧养殖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推广方法要灵活多样,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模式。武城县农机局利用补贴杠杆增加推广机具品种和数量,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与农机合作社、奶牛养殖合作社和蔬菜种植合作社联合,以合作社为载体进行农机推广。从建好示范田开始,通过示范田带动推广保护性耕作和玉米联合收获技术,推广效果从最初的几户发展到现在的几个乡镇。
三、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经费严重不足,急需解决资金支持
没有专项的农机推广经费,限制了推广工作的规模和力度,推广人员不能及时学习充电,知识不能及时更新,限制了推广工作的效果。建议有关领导提高农机推广工作重视程度,像农机生产企业重视新产品研发、设立科研经费一样,设立财政专项农机推广经费,保证新技术、新产品及时推广应用。
(二)推广体系不健全,应进一步理顺推广体系
农机推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经销商、农机使用者到农机受益户,从农机管理者、各级党委政府、各农机相关部门到农机受益户,各个环节对农机推广工
作的重视程度不一,存在着各自为战的现象,影响了推广工作的整体效果。建议应该形成健全的推广体系,互相补充,产、学、研、管、推、销相结合,形成捆绑效应,特别要发挥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农机服务队)的作用,才能使农机推广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篇:农机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机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机安全监管工作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保驾护航作用。近几年,各级农机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不断加大农机安全监管力度,有效地促进了农机安全生产,实现了连续六年道路外农机“零事故”。但随着农业机械保有量不断增长,截止08年底,东营市拖拉机保有量已达5.1万台,农机分布涉及千家万户,给农机监管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为进一步降低农机事故,最大限度地保证农机安全生产,更好地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就要立足改革,分析新情况,理顺新思路,寻找新对策,解决新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农机监管执法手段薄弱。农机执法缺少法律依据,农机监管法规层面存在缺失和不足。《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农机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也带来了很多问题,《道路交通安全法》只规定了拖拉机该谁管,却没有如何管,怎样管的实施细则;只赋予了农机部门对拖拉机实施牌证管理行政许可权,却没有赋予对该许可事项的监督检查职权,监管手段严重缺位,路查权、扣车权、处罚权以及事故处理权的规定严重不到位。调查中发现,基层农机监管人员对《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给农机监管工作造成的困境的认识相当一致,普遍感到无所适从,不干是不作为,干就可能又是乱执法。
(二)农机手认识不到位。部分农机手对农机安全监管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拖拉机特别是小型拖拉机是自己的农具,主要用于农田作业和生活服务,很少上公路,操作比较简单,技术容易掌握,一般的技术维护和维修问题自己就能解决,不存在安全问题,也就没有必要到农机部门进行知识培训,没有必要花钱费工夫办理牌证和检验,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出现一些法律意识淡薄的农机手以众抗法的现象。
(三)农机结构及作业形式发生变化,农机手感到负担沉重,削弱了农机手主动参与农机管理的积极性。近年来,由于三轮汽车、低速汽车发展迅猛,拖拉机尤其是小型拖拉机自身固有的缺陷等,造成在短途运输市场所占的份额大幅削减,正逐步退出运输市场,经营拖拉机的收入迅速降低,而燃油费价格偏高和农机、交通、保险等有关部门向农机收取各项费用,使农机手感到负担过重,不愿去农机部门办理牌证手续。其次,农机部门又没有拖拉机强制报废的有关规定,使用年限过长,技术状态达不到安全要求,应予强制的拖拉机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事故隐患。
(四)农机监管队伍的不适应,对农机监管起到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基层农机监管力量不足,县区农机监管机构直接肩负着农机安全培训、考核发证、技术检验、监督检查的重要职责,但有的县区农机监管人员偏少,个别县区只有几个人,乡镇农机站撤并,更使得监管力量薄弱。
(五)农机监管装备落后,困扰着农机监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装备建设是强化行政执法工作的基础,按照国家《农机监理技术装备标准》要求,农机监管部门应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检测、事故勘察及办公自动化设备,但个别农机监管部门配备不全,且没有配置上线检测设备之规定,检验人员还没有摆脱传统的靠眼看、凭经验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监管规范化建设和农机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对策及建议
(一)依法行政,改善农机监管执法环境。要认真贯彻执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行使法律赋予农机部门的职责,需要进一步规范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农机安全检查、农机事故处理等一系列的配套规范性文件,争取尽快推动配套法规的完善,强化农机执法手段,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于执法环境的改善,应树立“事在人为”的观念,紧紧依靠当地政府和安全监督主管部门,协调好与有关部门,特别是公安交警的关系,形成合力,扭转农机执法检查的被动局面,改善农机监管执法环境。
(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机手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要把农机监管宣传工作纳入重要议程,列入农机目标管理范畴,建立规章制度,实现宣传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对农机手的宣传,可采用农机协会、合作组织、集中培训、现场说教、送教下乡等方法,不断提高农机手法制观念和安全生产观念,使农机手达到“要我安全”成为“我要安全”。
(三)把农机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做好服务工作。一是拖拉机驾驶员绝大多数是农民,他们的服务对象也是农民,从事的职业赚钱不多,农机等有关部门要严格按规定收取牌证核发等相关费用,严禁搭车收费,增加农民负担。二是认真落实各项便民措施,深入基层办理业务,减少办事环节、简化手续、方便群众。三是向上级部门呼吁尽快制定拖拉机强制报废制度,减少安全生产隐患。对于农机手缺少更新报废资金的实际,应制定拖拉机更新报废补助办法。
(四)以提高农机执法人员素质为突破口,抓好各级农机监管机构建设。连续三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这足以说明中央把农机安全列为国家整个大安全框架之中,对我们的工作极为有利。为此,农机部门必须按照市政府关于“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的总体部署,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机监管队伍,重点落实“五个教育”和“一个机制”,即法律法规教育、专业技术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化管理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建立健全监督管理约束机制。加强农机监管机构建设,重点放在县区一级。《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县区担负着拖拉机挂牌、驾驶员发证、检验等任务,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把农机安全工作列入社会总体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政绩考核岗位目标责任制,绩效挂钩。
(五)改善监管手段,加强装备建设。建议加大投资,争取当地政府财政支持,在农机监管收费返还的基础上,追加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同时,千方百计地节约经费,有计划的配
备安全技术检测,农机事故勘察处理、在线考试等必备的技术装备,逐步形成“基地健全、设施齐备、手段科学、执法规范、保障有力”的农机安全监管体系。
总之,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时期,农机部门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安全生产这个中心,认真履行监管责任,强化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一定能够开创农机安全监管工作新局面,实现农机监管工作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