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社会协同作用 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
发挥社会协同作用 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
翟主席在讲话中强调要全面提高参与社会管理和创新的认识。各级妇联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发挥优势,创造性地做好新形势下党的妇女群众工作。一要充分认识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分别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强调引导社会团体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作用。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并在其中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是党对妇联组织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是党交给妇联组织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是妇女群众对妇联组织的新期待,也是妇联组织的重要职责。二要准确把握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定位。要按照“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维权为重、服务为先的理念,着眼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从自身职能出发,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切实发挥好社会协同作用以及动员组织妇女群众参与的作用,努力做好发挥组织优势、体现妇联特色、务求妇女受益的事情,织妇女在参与发展中实现就业增收。按照巾帼增收倍增行动意见,着力推动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落实,建立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工作联席会,开展试点工作,加强培训,力争在探索多元化担保方式、简化贷款流程、完善工作机制等方面有更大突破。为促进城乡妇女建功创优,市妇联将组织开展巾帼技能比武活动、家政服务员风采展示大赛、召开表彰大会、行业女性风采展示等巾帼建功20周年系列活动。组织妇女参与巾帼志愿服务。要以建组织、建队伍、建机制“三建”和组织网络化、服务品牌化、运行社会化“三化”为重点,着力构建妇联特色巾帼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志愿服务规模化发展。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在全市创建一批巾帼志愿服务工作示范基地,树立一批志愿者典型,使志愿者队伍实现可持续发展。组织妇女参与和谐平安建设。要进一步深化和谐家庭创建,组织妇女积极参与文明社区、文明楼栋、文明家庭创建和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建设,促进城乡文明程度提高。深化“平安家庭”创建,积极开展化解社会矛盾、服务流动人口、关爱特殊人群等活动,引导更多家庭做到“六防”、实现“六无”,促进社会安定有序、妇女安居乐业。做好家教“十二五”规划编制、实施工作,召开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举办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进社区活动。三是发挥妇联组织在社会管理与创新中的协调作用。强化推进部门协调。加强与妇儿工委、“双学双比”、“巾帼建功”、“五好文明家
延伸妇联工作。举办全市优秀女干部能力提升研修班,鼓励妇联干部参加律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执业资格考试,不断提升职业素养,成为专业人才。增强基层妇联活力。重点加强“妇女之家”示范创建,全面整合资源,完善各项制度,年底评树首批市级示范“妇女之家”,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不断增强基层妇女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工作活力。抓好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换届结束后,各级妇联要以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增强活力为重点,选好配强妇代会班子。推动符合条件的村妇代会进行换届,大力推进村妇代会主任和社区妇联主席100%进“两委”。进一步深化“女大学生村官成才支持行动”,帮助女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
第二篇: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大大精神,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作为我国社会一种新生事物,迅速而广泛地渗透到各个领域,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十八大明确提出“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要求。在新时期如何创新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和监督管理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其在反映利益诉求、调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要在理念上创新,正确认识社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组织是联结各个社会单元的重要纽带,是社会成员自我组织的基本方式,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和积极作用的发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实质上是政府依托社会组织与社会互动共进的过程。当前社会发展中,社会成员个性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利益诉求多元化、社会矛盾复杂化的特点日益凸显,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多元共生的社会综合治理机制,充分认识到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组织引领、协调整合、示范带动和排忧解难功能,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办事、民主管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反映利益诉求、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扩大公众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二、要在政策上创新,积极扶持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 要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营造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要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实际需要,调整结构布局,分类指导,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工商经济、社会福利、公益服务和社区社会组织,对现有社会组织着力进行规范,对职能相同的,整合归并一批,对能力弱、建非所用的,注销一批;对城乡基层社会组织探索试行降低门槛的登记制度和减化程序的备案制度,实行“双轨管理”办法,统一纳入培育、发展、监督、管理的范围;利用政府资金扶持,打造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为社会组织提供综合性培育和服务场所,缓解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遇到的困难;探索建立公共财政对社会组织资助和奖励机制,为社会组织提供启动资金、活动经费补助、工作经费补助等专项资金扶持。
三、要在方法上创新,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作用 要按照法人地位明确、治理结构完善、筹资渠道稳定、制约机制健全、管理运行规范的社会组织发展要求,指导社会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提升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和自主发展、自我管理能力。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相关优惠政策,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明确政府职能转变的领域,划定可以转移给社会组织的职能范围,将政府各部
门可委托社会组织承担的事项,通过政府采购等法定方式,向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购买。要进一步理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制,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搭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平台,支持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社会各界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反映利益诉求、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扩大公众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管理工作的良性互动和创新发展。
四、要在机制上创新,努力形成统筹协调的社会组织监管体系
要进一步改进监管手段,改变长期以来“重登记、轻定位、松管理”的状况,要从大局着眼,注重社会资源的良性融合并向规范管理方向转变,加大对社会组织遵守法规、业务活动、诚信自律、财务管理等活动的监管力度。要建立协调联动的监管体系,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紧密配合,依法对社会组织实行监管和指导。完善登记管理机关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协同监管机制,提高监管合力和应急反应能力,逐步建立预测预警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切实履行好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职责。全面建立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和完善的评估体系,健全社会组织自律机制,提高社会组织的自身能力和社会公信力。建立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社会组织信息披露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和公众投诉制度,形成对社会组织的有效
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依法查处对非法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健全社会组织退出机制。
第三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浅析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浅析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当前做好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人大代表具有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的独特优势
一是桥梁纽带的优势。人大代表在联系人民群众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他们可以直接听取群众意见,反映群众诉求,使政府的决策更民主、更科学,使社会管理更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是化解矛盾的优势。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发挥人大代表的优势,充分依靠人大代表,听取人大代表的意见,能够更好地做实群众工作,有利于及时有效地化解群众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三是建言献策的优势。由于人大代表工作生活在社会各个阶层,对如何破解创新社会管理这一课题有直接的发言权。人大代表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为创新社会管理新机制建言献策,以自身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新时期的社会管理,切合时代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
二、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的几点建议
根据代表法的规定,笔者认为要切实发挥人大代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制度,构建人大代表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更好平台。畅通代表反映民众诉求的渠道,通过开展“代表接待选民日”和“主任接待日”等活动,帮助代表将群众诉求及时、准确地反映上来,使代表们在社会管理中起到“预警器”和“安全阀”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不断提高代表建议办成率,在促成民生问题解决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代表在群众中的威信,使其真正成为值得群众信赖的社会管理中坚力量。要进一步加强对“代表向选民述职活动”的组织和指导,突出代表履职为民、服务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题,使这项活动成为督促代表履职的抓手,同时也成为向选民展示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窗口。
(二)提高素质,夯实人大代表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基础。要以贯彻落实修订后和选举法为契机,严把代表的“进口”关,优化代表的结构,使代表的广泛性、代表性和先进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担当管理国家事务的重任。要从提升代表综合素质入手,有计划地组织代表学习宪法、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政策、规定,使代表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地位、作用,充分认识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增强代表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政治理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与履职相关的各种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悉心倾听群众呼声,关注民情,集中民智,当人民忠实的代言人。
(三)突出优势,发挥人大代表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独特作用。发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人大代表在联系选民、收集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做到上情下传,人大代表要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群众全面正确看待当前形势,正确对待深化改革、社会转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教育引导群众遵纪守法,通过法定程序和正常途径来表达诉求,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致力构建维护社会稳定的广泛群众基础。另一方面要做到下情上达,人大代表要认真分析研究、归纳整理选民提出事关社会稳定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积极反映民意,提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对策和建议,做到下情及时上达,让政府及时了解社会动态,未雨绸缪,钝化社会矛盾。发挥人大代表在调节社会矛盾纠纷的作用。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联系,他们更了解、熟悉所代表的群体,对自己身边的、基层的事情更有发言权,因此,人大代表的调解、说服、沟通,特别是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沟通、协调,可以化解一部分矛盾纠纷尤其是群体性的矛盾纠纷,从而减少信访量。人大代表还可以参与诉讼调解、治安民调、接访走访、群防群治工作,通过建立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理顺群众情绪,钝化社会矛盾,预防事态扩大,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不安全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发挥人大代表的监督促进作用。人大代表要以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为己任,通过听取情况汇报、视察、调研、工作评议、执法检查等多种方式,切实履行代表职责,督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从关心群众利益入手,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入手,从关心弱势群体入手,多做顺民心、解民意的工作,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如在民生、治安、就业、物价等方面,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社会影响较大的问题,化解不和谐的各种因素和矛盾,促进社会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解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强化人大监督实效,促使社会管理工作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发挥自身优势,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宗旨,充分履行监督职能,增强人事监督、经济监督和工作监督实效,让人大代表在社会管理中有权说话,说话管用,才能调动人大代表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一是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选择社会关注的热点和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难点进行有效监督。二是督促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认真总结社会管理方面的经验,督促和协助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使社会管理工作科学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化解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三是认真调查研究。针对社会管理中的一些基础性、苗头性和热点问题,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组织力量进行超前调研,形成报告,提出建议供党委、政府决策时参考。(
第四篇:统战部发挥三个作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渑池统战系统创新思路,立足实际,以发挥好“三个作用”,推进社会管理工作上水平。
一、发挥参谋作用,在加快科学发展上献计出力。
围绕全县“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快文化产业建设、提升民营企业总量、推进全民创业等重大课题,组织广大统战成员做好专题调研、咨询论证等工作,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
。针对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加强同新社会阶层人士的联系,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问题,鼓励和帮助他们发展事业,引导其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
二、发挥纽带作用,在推动社会和谐上凝心聚力。
将统战工作作为特殊群众工作来把握,多做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增强团结的工作,多做加强交流、沟通思想、凝聚人心的工作,当好改善民生的观察员、解决问题的调研员、社情民意的传达员、化解矛盾的协调员、工作落实的监督员。以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促进党政关系和谐;以关注和化解民族热点问题为抓手,促进民族关系和谐;以深入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为重点,促进宗教关系和谐;以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为动力,促进阶层关系和谐;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举办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纪念大会系列活动为契机,促进海内外关系和谐。
三、发挥辐射作用,在建设民生工程上助推添力。
鼓励民营企业承担起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在“创造和提供就业岗位、加快新农村建设、参与回报社会感恩行动、关爱弱势群体、实施社会救助”等方面实现突破。积极争取上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小额贷款,帮助和支持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帮助宗教人士解决难题,妥善处理宗教突发事件,维护宗教领域和顺、稳定。
第五篇:凝聚人道力量 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推荐)
凝聚人道力量 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把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纳入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2010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适应新形势,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合理调节社会利益关系。
日前,胡锦涛总书记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并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明确指出,要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基层群众团体参与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作用。
我国作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创新社会管理从本质上说是在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社会民生,促进社会公正,从制度建设和执政措施上保证改革的成果为社会全体人民所共享。红十字会作为人道主义救助团体,是党和政府在人道救助领域的助手,是在以人为本工作领域的得力助手,在促进民间交流、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创新社会管理,是新时期党和政府赋予红十字会的重要责任,为新时期红十字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提供了新的舞台、拓展了的新空间,也对各级红十字组织和广大红十
2、开放合作,当好其他社会团体组织化解社会矛盾的协同者。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后金融危机时代正在通过金融、贸易、信息等多种传导机制深刻地影响我国,并在经济增长、人员就业、社会稳定等方面逐步显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征地、拆迁、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村务公开、行政执法、劳动关系等引发的群体事件处于高位运行,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利益结构的变化和利益诉求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在这种状况之下,任何一家从事社会服务、社会公益以及承担部分社会管理工作的社会组织,都无法独立直面服务对象的客观需求。
因此,在参与社会管理中,各级红十字组织要坚持开放合作,正确处理与其他团体、组织及公众的关系,当好协同者。此外,由于各个团体、组织所代表的利益群体之间必然会有一定的交叉关系,对一些涉及多方面利益的问题,各级红十字组织必须坚持民生至上,注重从促进社会和谐的视角参与解决。惟有如此,才可防止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大包大揽,也可避免与其他社会组织“撞车”。
3、弘扬人道,当好“改善最易受损群体境况”的践行者 发展人道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当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在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大力弘扬人道精神,使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整个社会形成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同情友爱、和睦相处、自由平等的良好氛围,切实保证人的尊严,个猛子扎下去,真正深入到群众中,才能在工作中如鱼得水,才会对困难群众的疾苦饱含纾难之情。
因此,要围绕“大中小学广覆盖,乡镇街道促发展,社区乡村重培育,企业单位求突破,医疗机构强作用,志愿组织展活力”的发展目标,加快抓紧在各类学校、乡镇街道、社区乡村、企业单位和医疗机构建立健全红十字基层组织,并着力培育典型。
要引导红十字基层组织创新活动载体,以开展党政所急、社会所需、群众所盼、独具红十字特色的活动,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要充分发挥红十字基层组织在参与基层公共事务,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反映诉求、化解矛盾、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凭借健全的基层网络当好社会安定的“稳压器”。
2、强实力,积极搭建平台,充当社会利益的“调节器” 实力不强,品牌不响。红十字会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必须瞄准“生长点”,加强筹资募捐,积极搭建平台,打响红十字公益品牌,力争在“第三次社会分配”中发挥重要作用,做社会利益的“调节器”。
“动员人道力量,改善最易受损群体境况”是红十字组织工作的立足点,只有通过搭建参与面广、互动性强、透明度高的筹资新平台,并以高效、优质、人性化的服务和过硬的公信力,逐步把目前事件性、专项性、偶然性为主的捐赠发展成为常规常态、合作共赢、稳定长远的捐赠,才能够从根本上建立可持续的筹资机制。
稳定、高素质的救护师资队伍,加快各级救护培训基地建设,不断满足救护培训的社会需求。从提升整体水平出发,狠抓公众普及教育和救护员培训,积极承担政府转移职能,努力开拓市场服务社会,逐步提高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化程度。着眼服务安全生产,加大对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强救助,积极拓展人道救助领域的广度和深度,结合群众需求的热点、政府关心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焦点,不断拓展救助领域,丰富救助内涵。继续开展“红十字博爱送万家”、“博爱助学”、“博爱助医”、“博爱助困”等救助活动,切实发挥“博爱超市”、“博爱卫生院”、“红十字冠名医院”等救助载体的作用,努力提高救助实效,为城乡困难群体排忧解难。
强“三献”,以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献等工作为载体,为医疗机构、患者和捐献者等提供更加便捷、有效、优质的服务,在尊重生命、挽救生命和保护健康等方面切实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红十字会所开展的救灾、救护、救助等工作已成为服务社会的重要品牌。近年来,国家彩票公益金项目不断加大向红十字组织购买服务的力度。此外,已经有不少地方政府把开展社区防灾演练、应急救护培训和医疗救助等许多公共服务纳入民生实事之列,并向当地红十字会购买服务、委托承办。各级红十字组织要抓住时机,乘势而上,积极作为,通过优质的服务当好社会管理的“服务器”。
典型,培育典型,学会“解剖麻雀”,总结经验。加大典型推广力度,把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通过总结提炼,提高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提高典型在更高层面上的影响力,使其真正成为推动红十字事业发展的“领头羊”。
联系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结合红十字会的工作职能,抓各种类型的典型。一是树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和村等不同层级红十字会工作的典型;二是抓筹资、“三救”“三献”业务、组织建设、宣传传播、志愿服务等不同方面的典型;三是推学校、企业、团体会员单位、服务基地、冠名红十字医疗机构等不同领域的典型。
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树典型带整体。既对先进、中间和落后分类指导,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工作,又注意评先树优,抓两头,带中间,做好落后层面的转化工作。通过树立方方面面的典型,带动整体工作不断发展,实现参与社会管理有特色和上水平。
3、健全制度,提升能力
在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上下功夫,为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善于根据红十字组织在投身社会建设、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中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结合新时期困难群众的新需求、新诉求,认真审视红十字会工作的制度体系,以制度的创新破解新时期红十字事业发展中遭遇的新难题。科学准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的新特点,科学制定红十字会在组织建设、募捐筹资、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等方面的配套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