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群团组织作用 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发挥群团组织作用 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街道党工委书记
王艾黎
支持群众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职工、青年、妇女等社会群体的总体构成、价值取向、社会经济地位和公共服务需求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作为联系各界群众的桥梁纽带,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如何因应新形势,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十分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党政重视,充分保障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有效参与。街道社区群团组织能否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真正发挥作用,党政的重视、指导和支持是前提。一是在新形势高度重视群团。由于种种原因,当前街道社区基层群团组织和工作,出现了明显的“边缘化”危机。而与之相对的现实状况是,“两新”组织迅猛发展,城市流动人口剧增,各界群众需求多元化、多样化特点日益突出,社会管理工作中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领域不断扩大,迫切需要各类社会组织特别是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协同党政参与社会管理。因此,街道党工委应当准确把握群团工作现状和社会管理需要,把群团工作真正重视起来。二是在新形势下大力支持群团。街道党工委应当为其开展工作和活动创造条件、营造环境、解决困难、提供保障。首先要加强工作领导。把群团工作纳入党的群众工作、执政工作和经济工作之中。加大对群团工作的宣传力度,扩大其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群团工作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强化工作保障。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其活动阵地建设。另一方面要尽可能为其开展工作和活动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三是在形势下重新塑造群团。围绕参与社会管理工作,及时跟进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和群团干部队伍建设。尝试吸收社会组织和各阶层、各群体优秀代表兼职群团工作,形成代表广泛、号召有力、齐抓共管的社会化组织和工作新格局。
群团联动,充分整合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实用资源。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具有许多共性,具备联动的基础,通过建立联动机制,发挥整体作用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一是加强联络,资源互补,增强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合力。倡导合作理念,营造合作氛围,突破“垂直管理”制约,树立“大群团”观念,在各街道社区群团组织间结成“互利共赢”共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切实增强组织之间的凝合力。二是突出重点,整合优势,提高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实力。发挥协调效应和互补效应,在各自资源不足、力量不够时,可以考虑统一建设公用设施(如活动中心)和布局区域资源,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和协同发展能力,达到双赢目标。在优势项目方面,也可以搞“强强联合”,集中各自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把影响面广、牵动全局的重点活动做大做强。三是要构建平台,互联互动,扩大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影响力。构建维护权益联动平台。把街道社区维权岗、维权热线、法律援助中心集中起来,将维权工作网络贯穿打通,形成触角遍及各个群体的工作网络。四是建立机制,保持特色,创新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合作模式。建立和完善组织保障机制、规划总结机制和责任落实机制,成立街道社区群团组织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由分管群团工件的领导牵头,围绕街道党工委中心工作就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工作的一些共性问题、重要问题进行研究、策划、布置,达成共识,共同作为,使群团工作联动实现规范化、程序化、长效化的制度保障。
自强自新,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应有作用。创新社会管理,为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带来新契机的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必须结合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内容和相关群体的现实需求,大力创新工作手段。一是抓覆盖,创新组织格局。既要瞄准“两新”组织这个重点领域狠下工夫,也要打开街道社区群团组织建设思路,尝试依托社区、楼宇、协会等各种聚集人群的媒介建立组织网络,做到哪里有工作对象,哪里就有组织堡垒,哪里就有工作内容,哪里就有街道社区群团组织网络覆盖,加强有关协会、商会、联合会的功能,拓宽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现实途径。二是抓中心,把握工作关键。围绕街道党工委关注的大事,抓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事开展调查研究,为街道党工委决策提供参考信息和政策依据。利用各方面群众参政议政的优势,多途径反映有关群体的意愿和诉求,把急需解决的问题转化为政府关注的问题。促进街道党工委在制定政策、开展工作时,充分考虑有关群体的权益,使政策在资源调整、利益分配上保证有关群体的利益。三是抓民生,扩大社会影响。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推动解决就业、升学、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实际问题,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实为党政分忧、为相关群众解难。四是抓项目,增强工作实效。积极探索和建立项目化运作机制,集中力量办大事。把握市场需求,协调社会资源,通过政府委托和自主开发等形式,积极主动承接政府授权的工作和项目,打造形成有影响、有作用的品牌化公共产品,通过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活动把各方面的群众组织起来、凝聚起来。五是抓服务,赢得群众支持。通过开展重点难点问题专题调研、完善各级组织联系制度、召开座谈会等措施及时掌握民情民意,有的放矢搞好服务。特别是对涉及自己代表的群众群体利益问题,必须从维护大局、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角度牵头参与解决,并争取和协调社会各界为所代表群体办实事。
街道社区群团组织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有生力量,党政重视、群团联动、自强自新,才能充分发挥其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服务社会群体、促进社会和谐,在社会协同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中真正有作用、切实有作为。
第二篇:发挥群团组织作用推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
[2010年第5期]发挥群团组织作用推动企业和谐文化建设
河北政工网 时间:2010-07-27 14:48:00
王靖华 何爱军 马力田
社会进步需要和谐,企业发展离不开和谐,和谐的企业文化更是企业发展的精髓。企业的群团组织如何发挥优势体现作为,对于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群团组织的独特优势
从性质和职能上看,同一般的企业组织相比,党领导下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组织结构、组织形式、组织特点等方面有四大优势:一是政治优势。企业群团组织的政治使命是巩固企业党组织在工人、青年、妇女中的群众基础,在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确保企业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二是组织优势。群团组织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在组织构成方面自上而下有着覆盖广泛、严密完整的组织体系。这就使得其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中能够广泛团结广大职工,建立庞大的群众基础。三是工作优势。企业群团组织坚持服务大局,服务企业、服务群众,其在职工心目中始终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维护职工权益、勇于开拓创新的团队,在工作开展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四是人才优势。群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具有广泛的职工参与性,可以凝聚大量的企业人才,不断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二、企业群团组织应发挥的重要作用
思想引领作用 企业文化是具有方向性的管理行为,需要全员认知和认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了新情况和新文化,这些变化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群团组织要巩固企业的群众基础,确保企业改革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必须以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教育为核心,在职工中深入开展政治理论和现代管理思想的宣传教育,用正确的舆论引导职工,使职工明辨是非,文明诚信,知耻明辱,顾全大局,自觉养成与企业改革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行动示范作用 良好的企业文化有赖于企业职工群众行动上的推动。时代的发展,多元思想文化在社会上的漫延,使部分企业职工出现了事业心不强,责任感不高,不思进取,怨天尤人、作风漂浮、急功近利,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等现象。这些问题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无异于腐蚀剂。因此,群团组织要正视职工的现状,积极深入职工中了解急需解决的问题,做职工行动上的良师和益友,团结和鼓励职工,围绕企业改革发展大局,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优良业绩,做典范先锋。
团结凝聚作用 信息化步伐的加剧对职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影响日盛,职工的文化
需求日益活跃多样,传统的、单调的活动形式已不能满足职工的需求,这就要求企业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用丰富的活动、灵活的形式、多彩的氛围来团结和凝聚职工,使职工主动树立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实现在培育和传播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与企业共同发展。
三、企业群团组织应采取的举措
1、培育共同价值观是根本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是干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一是要加强职工的发展责任意识教育,通过开展优良企情宣传推广、形势任务专题研讨、现代管理理论专题讲座、企业改革发展讨论等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内涵的教育活动,开阔职工的视野,增强职工的归属感,明确职工的目标追求,使职工做企业文化的支持者和倡导者。二是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的监督保障作用,及时了解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反映职工的意愿和呼声,认真分析,理性对待,妥善解决,将矛盾苗头与不和谐音符超前控制在萌芽状态。三是要加强群团组织的民主管理及维权职能,引导职工积极为企业建设发展献计献策,正当行使自己的民主监督管理权利,正确享受自身的合法权益地位。此外,还要积极为职工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使职工充分享受与企业共同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从而促进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2、强化学习、规范行为是关键
当今时代是学习和创新的时代,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也强调要营造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群团组织更应强化学习意识,历练技能本领。一是要突出岗位实践应用的学习。群团组织应大力发挥自身优势,本着面向基层、小型多样、灵活实效的原则,立足岗位应知应会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依托“专项业务讲座”、“规范技法传播”等生动直观的形式,多层次、多工种地开展技术学习和技术比武活动,不断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二是要突出先进典型的感召带动作用。群团组织应善于选树和培养职工先进典型,大力普及先进职工的经验做法和岗位事迹,使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和带动职工的行为,从而促进职工整体队伍水平的提升。三是要突出群团活动的品牌创建和延伸。要以品牌活动创建和保持为载体,不断增强企业文化的长效性、渐进性、系统性,通过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工会建家、“五小”项目创新、岗位明星竞赛等,吸引和凝聚职工,发挥职工的主人翁作用,促进职工文明作业、团结协作和岗位建功。
3、树立群团组织形象是主线
群团组织面向基层,发挥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其干部的工作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群团组织能否密切联系职工群众,关系到群团各项工作能否落到实处。为此,群团组织要在干部作风转变和夯实管理机制上多下功夫。
一方面,群团组织要注重培养合格的干部队伍,健全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要严格入口,畅通出口,本着严肃科学的态度将政治坚定、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优秀干部吸纳到群团组织中来,并不断增强群团干部的素质能力和工作水平;要注重群团干部的考核管理,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作用发挥不明显,业务绩能差的干部,要及时调整。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群团干部的务实作风和创新意识。要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认真践行企业的价值观、发展观,以解决广大职工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努力提高员工的生活水平和企业地位;要做职工的表率,带头学习企业的方针政策,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改进和创新群团工作的方式方法,探索工作的新途径,最大限度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充满活力、关系协调、安全稳定的环境氛围,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和企业形象。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塑造企业良好形象
精神文明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素质、形象、凝聚力、竞争力的源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与企业的各项工作、各个方面紧密相连。近年来,聊城交运集团以“提素质、树形象、促和谐、谋发展”为目的,着力在“六个结合”上做文章,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全国交通系统文明单位”、“山东省文明单位”、第一届“聊城市市长质量奖”等多项荣誉称号,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道路运输百强诚信企业。
一、与体制机制相结合,加强领导,夯实组织基础
一是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一岗双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集团公司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工会主席为副组长兼文明办主任,政治部部长、各总支书记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二级单位分别成立了党政主管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对创建活动的领导、指挥和调度。二是坚持把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作为远期目标,把精神文明建设列入企业重要工作,在党委工作意见、经营管理意见中重点部署,与物质文明建设同安排、同实施、同检查、同考核。三是建立了一个年初有指导意见和工作安排,月度有例会小结,季度有重点讲评,半年有检查初评,年终有总结奖惩的工作机制。
二、与教育培训相结合,以人为本,提高综合素质
教育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为强化教育培训,一是以评选推荐全市道德模范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
“讲道德,知荣辱,树新风,促发展”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集团每年开展精读一本书活动,每季度通报表彰一批典型好人好事,教育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每年年底制定明年的培训计划,将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培训和业务技术、业务能力培训,内部自主培训和外聘专家培训有机结合,开展了岗前培训、礼仪培训、“交运大课堂”等系列培训活动,确保二十四分之一的员工处于培训状态。2011年全年举办培训班55期,培训人数3360人,培训量比上年增长56%。三是狠抓干部培训。除了经常性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外,还通过“交运大课堂”每年举办五次中层以上干部集中培训,系统地学习党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并邀请全国知名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四是加强廉政教育。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政守则”,定期与各级干部进行谈话。每年邀请党校教授或法律专家举办一到两次廉政教育讲座,不断增强干部的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
三、与生产经营相结合,创先争优,推动企业发展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的,精神文明的建设成果最终要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一是坚持开展“青年文明号”、“工人先锋号”、“文明班组”、“文明线路”、“文明单位”等创先争优活动。其中,聊城至临清、济南线路被评为“省级文明示范线路”;聊城汽车总站被评为“全国文明客运站”、“全国交通运输客运行业优质服务示范车站”;凤凰公司高客乘务班被评为“全国公路交通系统优秀五型班组”;聊城千千佳物流公司被评为“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示范窗口”。二是坚持开展劳动技能竞赛活动。在市直有关部门的领导下,企业已经承办了第一届、第二届全市“交运杯”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2011年第二届大赛中,企业9个单位获得团体一、二、三等奖,14名同志获得各项目前三名,其中5人被授予“富民兴聊”劳动奖章、聊城市技术能手、聊城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三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活动为载体,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夯实安全“双基”工作,强化安全管理。每年开展驾驶员安全驾驶节油比赛活动,通过比赛和经验总结推广,提升驾驶员的安全驾驶技术和节油技术。企业自主开发的客运班车安全智能管理系统被评为“全国交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集团公司被评为“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四是把精神文明建设列入企业管理主线——“六好单位”检查的内容。“六好单位”检查细则中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具体标准和要求,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结果与干部薪酬、员工奖励、评先树优直接挂钩。
四、与民主管理相结合,畅通渠道,促进企业和谐
企业2003年改制后,职工持股会处于控股地位,绝大多数职工具有所有者和劳动者的双重身份。在这种产权体制下,企业提出了“三个负责”(对股东负责、对职工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核心价值观,确立了对职工负责在企业工作中的位置,并坚持做到“三个不能变”:充
分尊重职工利益的原则不能变,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方针不能变,科学、合理、及时地调节出资人利益和劳动者利益的要求不能变。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工资分配、劳动保护、医疗保险、奖金发放以及企业改革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充分尊重职工权利,发挥职工代表参政议政的作用,做到了决策民主和管理公开。对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企业领导高度重视,逐一进行答复和处理,做到了件件有处理,事事有回信。改制九年来,共收到职工合理化建议2000余条,有效建议落实率达到98.7%,职工满意率99.5%,答复率100%。
五、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打造品牌,引领服务升级
企业文化引导员工的观念和行为。企业在文化建设中突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确立了“聊城交运、优质诚信”的核心理念,“交真心、运真情”的服务理念,“负责、服务、共赢”的经营理念,等等。积极开展“双四有”(有岗位、有收入、有房住、困难有救助;冬有取暖设备、夏有防暑措施、就餐有职工食堂、休闲有文化娱乐场所)建设活动,建立岗位、收入、劳动保护和福利、企业培训、困难救助、民主监督、沟通协商、企务公开“八大保障体系”,并设立大病救助、特困救助、党员救助“三条保障线”,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基础条件。积极推动“职工之家”建设,近年来投资500多万元用于职工之家以及班组场所的修建改造,并为职工之家安装了空调,增添了体育活动设施。集团公司“交真心、运真情”服务品牌、聊城站“水城人、水晶心”客运品牌、聊城千千佳物流“诚信传千家、物流遍天下”物流品牌被评为“山东省服务名牌”。集团公司被评为“全国交通运输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进一步改善了企业风气秩序,涌现出了拾到钱物80余万元主动归还失主的“感动聊城十佳文明市民”崔新雷,用快乐、微笑、真诚感染旅客的“感动聊城十佳文明市民”姚文云,在全运会闭幕式上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并颁发“志愿者服务金牌”的杜倩,聊城市第一例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感动聊城十佳文明市民”陈庆春,“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邱海英等一大批新时代的楷模。
六、与公益事业相结合,奉献社会,树立良好形象
当好交通先行,服务广大群众,这既是交通运输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党委、政府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企业一直牢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重要责任,注重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更多的关心社会、热心公益、奉献社会。企业始终坚持依法经营,依法纳税,2011年上缴税金9370万元。坚持履行好抢险救灾、新兵运输、预备役建设、公益捐助等多项社会责任,并在应对社会突发事件的考验中做出了积极贡献:2008年汶川赈灾中企业共计捐款77.2万元,捐献棉衣2300余件,向市红十字会献血40万毫升,承担了聊城到灾区全部援建人员和援建物资的运输,共运送援建人员1200余人,援建物
资1500余吨,集团被评为“山东省交通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荣立三等功;2010年玉树赈灾企业捐款24.2万元。2004年至2012年,企业累计向社会捐款达到200.2万元,连续多年被评为“山东省热心慈善事业先进单位”、“聊城市最具爱心慈善捐赠企业”。
九里山矿加强“文明煤矿”创建塑造企业新形象
焦作新闻网讯 焦作煤业集团九里山矿把“文明煤矿”创建活动当作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保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上下联动,多策并举,不断提升创建水平,取得了良好效果。企业先后获得了省级“文明煤矿”和全国“文明煤矿”称号。
——以凝聚力工程为重点,树立干部职工自觉参与“文明煤矿”创建的外部形象。该矿制定了文明煤矿建设规划,明确了奋斗目标和工作措施以及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创建网络;党委成员坚持每周深入基层联系点加强指导,亲自参加基层每月举行的的创建活动分析会、职工民主评议活动,同时经常性举办形势报告会,架起了党群沟通的桥梁,增强了广大职工创建高层次文明矿井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以制度文明建设为核心,塑造干部队伍勤政廉政形象。建立了规范、细化的党委议事决策制度,企业发展重大事项严格执行党政工联席会讨论决定,不搞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推行了“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责任制,同时协调工作矛盾和“交叉”职能中的有关问题,取长补短;落实了副科级后备干部公选制、新任干部廉政谈话制、发展党员公示和廉政一票否决制,不拘一格选人,选干成事的人和不出事的人,保证干部队伍廉洁高效。
——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打造文明办公、文明生产形象。根据环保有关规定和要求,不断加强环保技术管理,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和综合利用活动,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防治措施,对洗煤水处理系统进行了更新改造,确保了洗煤水循环不外排和煤泥水不外排。同时,先后投资数百万元,建立了职工健身乐园、图书室和安全文化长廊,美化了职工宿舍,在各生产车间的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种植了花草树木,从而改变了矿区面貌。
第三篇: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初探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紧迫任务。服务社会管理,是统一战线围绕中心、践行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统一战线开创新局面、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也是统一战线与时俱进、进一步提升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统一战线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法宝
爱国统一战线是由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人们所组成的联盟,广泛性和包容性很强,具有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扩大共识、增进合作的重要优势作用,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从统战性质看,统战工作是党的特殊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在本质、目标上与社会管理创新具有一致性。作为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方式,统战工作与社会管理本质上都是做人的工作,统战工作是做一定阶层、特殊群体的社会管理工作,即重点是做党外代表人士及其所联系群众的社会管理工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管理则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统战工作。统战工作和社会管理都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的观点,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群众路线是党的基本路线,群众工作是统战工作和社会管理的本源和基础。统一战线从一开始就建立在群众工作的基础上,其成员是社会各界的代表人士,直接来自于群众,与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增进团结、维护稳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也与社会管理创新要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强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凝聚强大力量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2、从建党90年历程看,统一战线不断壮大过程就是社会管理不断加强和创新的过程。从1922年7月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关
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向各民主党派发出建立联合战线的倡议,并就如何由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民主的联合战线提出自己的主张,即建党初期的联合战线、联合阵线开始,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到新世纪、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尽管在不同历史阶段,随着不同政治形势发展变化,统一战线的性质及任务不同、统一战线工作范围和对象甚至名称不同,但党一直关注各社会阶层及其利益,重视社会秩序管理和各种关系协调。党的统一战线历史,就是党对特定社会阶层、特殊群体团结、引导的历史,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党的社会管理经验不断积累、对特殊社会群体管理逐步完善的过程。
3、从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看,统战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法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进入社会矛盾多发期、社会风险活跃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都发生深刻变化,不同的社会群体对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需求已经并将越来越多元化,统一战线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凝心聚力的根本任务、大联合、大团结的永恒主题,特别是重要法宝的作用地位不会变,反而将更加凸显。首先,理念的包容性、民本性决定了统战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更具针对性。在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社会财富分配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统一战线能够及时掌握和反映不同阶层代表人士及其所联系群众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整合、引导不同社会阶层及各界群众的诉求,使每个利益群体都各得其所,在具体实践中更具针对性。其次方式的平等性决定了统战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更具认同感。加强社会管理仅靠行政法律手段实行管、控、压、罚,即使做得最好,最多也只能有“善政”,而不可能有“善治”。统一战线的显著特色就在于以平等、民主、包容的态度对待差异,以沟通、协调、引导的方式增进共识,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更容易获得工作对象的接受、认同,能够起到潜移默化、融洽汇通的作用。再次,成员的广泛性决定了统战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更富成效性。统一战线成员广泛,在各阶层、各领域都具有代表性、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联系交友等统战
方法又倍具亲和力和人情味,因此,统一战线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效果将更加深入、更为持久。
二、运用统战思维,发挥独特优势,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统一战线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秉持统战理念,运用统战思维和方式方法,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发挥独特优势,主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1、更加注重凝心聚力工作,推动社会管理理念人本化。统一战线以凝聚人心为根本任务,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充分把握和发挥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中所蕴涵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把统一战线各方面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到社会管理创新上来。要加强政治引领,强化政治共识同化。积极践行 “同心”思想,引导广大成员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增强政治认同感,为社会管理创新凝聚广泛的政治共识。要积极因势利导,强化社会责任教化。发挥道德力量的示范作用,引导统战成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使之成为统一战线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自觉追求。要密切关注民生,强化真情服务感化。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的重点,充分发挥统战成员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优势,畅通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积极为民办实事、解难事,寓管理于服务,靠服务来赢得理解、感动群众、凝聚人心。
2、更加注重协调处理好五大关系,推动社会管理重点源头化。源头治理是治本之举。要关口前移,妥善处理好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统战领域的不和谐因素,尽可能防止和减少严重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的产生。要适应社会管理新要求,着重加强宗教场所管理、代表人士物色培养、矛盾纠纷协调排查、突发事件预警等机制创新,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完善少数民族群众管理服务,加大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帮扶力度;引导非公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积极参与光彩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切实加强海外人士的联系和服务,用五大关
系的和谐引领社会的和谐。
3、更加注重发挥统战成员作用,推动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社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自我管理。统战成员、统战组织是社会管理的对象,也是社会管理的主体和协同力量。统一战线要支持和鼓励统战成员、统战团体和新社会组织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作用。一是要发挥代表人士的作用。认真做好代表人士工作,要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能够在参与和配合社会管理中,对所联系群众乃至社会各方面成员产生积极影响。要针对阶层群众的代际更迭和结构变化,着力培养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代表人士,引导他们增强参与和服务社会管理的主体意识,积极在协助党和政府加强社会管理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产生辐射和放大效应。二是要支持统战团体发挥作用。加强统战团体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公信力、影响力。支持工商联履行有关经济类社会团体业务主管单位职责,主动承担部分社会治理职能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少数民族同胞联谊会、海外联谊会、宗教团体等各类统战团体辐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服务活动。三是加强对新社会组织的引导。重视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群体等新社会组织,注意将游离于传统统战工作体系外的新阶层人士纳入统战工作视野,引导新社会组织自我管理、健康发展,主动参与社会协同管理。
4、更加注重运用协商引导方法,推动社会管理方式柔性化。社会管理最易接受的方式是协商、疏导为主的人性化方式。要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要用平等商量的方式交换意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协商于决策执行之中的原则,扩大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支持他们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加强与广大统战成员联系,真心实意地与他们交朋友,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们的利益表达,满足他们的合理诉求。善于运用统战工作的艺术和方法,充分体现亲和力和人情味,相互尊重、体谅包容,在交流沟通中加深理解,在合作
共事中增进友谊,使统战成员真心认同、主动自律,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5、更加注重基层统战工作,推动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突破点也在基层。统一战线在基层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资源优势,要不断加强基层统战工作,夯实社会管理工作基础。积极推进统战工作不断向基层农村和社区延伸,向新的社会阶层和各类社会组织延伸,向特殊的社会群体延伸,向网络信息平台延伸,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统战工作网络,扩大统战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领域范围,实现统战工作的全覆盖和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无缝”对接。
第四篇:充分发挥人大作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林祥国
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部署,把这项工作纳入“两个率先”总体布局,作为全省着力推动的“八项工程”之一,制定和实施了包括社会矛盾排查化解、人口服务管理、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固本强基、社会组织培育管理、信息网络综合管理等在内的六大行动计划,积极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时代特征的社会管理新路子,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省人大常委会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围绕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依法履行职能,在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发挥了地方人大应有的作用。
一、加快社会领域地方立法,为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创造良好法制环境。实施社会管理,从根本上说要靠法治。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社会领域立法还不够完善。这就要求地方人大认真总结社会管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及时上升到地方性法规的层面,以实现社会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长
1效化。本届以来,我省人大常委会适应形势需要,加快社会立法步伐,先后制定了18件社会领域法规,涉及就业和劳动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重点人群权益保障、社会组织、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等方面,其中有一些立法在全国属于率先之举,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制定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工会和企业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作用,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支撑;制定学前教育条例,明确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中的职责,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幼儿园办园体制;制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条例,完善城镇居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推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制定行业协会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慈善事业促进条例,鼓励和规范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修改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等,依法保障社会特殊群体的合法权益;修改公共场所治安管理条例,制定特种行业治安管理条例、水上搜寻救助条例,推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截止目前,我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现行有效法规共203件,其中社会立法项目76件,占总数的37.4%,与我省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实践总体适应,基本实现了社会事务管理的有法可依。
二、加强对社会管理工作的监督,促进“一府两院”依法履行职责。人大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的监督,目的是保障宪法、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社会管
理中的许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是分不开的。为此,我们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列为人大监督的重要内容,推动省委关于社会管理创新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工作中突出两个重点:一是强化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监督。先后就农产品质量安全、残疾人保障、食品安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物价调控、实施劳动合同法、物业管理、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问题,听取专项工作报告或开展执法检查,督促“一府两院”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存在问题,推进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去年我们就保障性住房建设这一民生热点问题,通过审议专项报告、开展专题询问、督办代表议案等多种形式,督促政府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去年我省保障性住房建设超额完成国家和省定目标。二是强化对公正司法的监督。通过听取审议省法院关于执行工作、刑事审判工作、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情况的报告,省检察院关于预防职务犯罪、加强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督促审判、检察机关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完善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司法水平,着力解决司法工作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注重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努力形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合力。人大代表来自于人民群众,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参与社会管理、促进和谐
稳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我们紧紧依靠人大代表这个主体,积极支持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影响和带动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到社会管理中来,共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有计划地组织代表就社会管理工作开展专题视察和专题调研,向党委、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加强代表议案建议督办力度,每年选择10件重点议案建议,其中绝大部分涉及社会建设和管理,由常委会负责同志分别牵头督办,协调各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问题解决。按照“全覆盖、重规范、求实效”的要求,推进基层人大“一个载体、两项制度”建设,在乡镇、街道和社区普遍建立人大代表之家,组织代表定时定点轮流接待选民,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收集和反映社会各界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意见和建议。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把握规律、破解难题。去年我省人大有关部门通过代表座谈、问卷调查、网上征求意见等形式,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了系列调研报告,汇集人大代表和基层群众对社会管理热点问题的看法,对进一步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他们还对近年来我省社会立法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就社会领域地方立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社会领域立法项目提出了具体建议。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我们感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
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在党委领导下,社会各方面主动参与、积极支持。作为地方人大,应当立足自身优势,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提高履职水平,努力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有所作为,充分发挥保障、促进和推动作用。我们的体会是:
一要发挥人大作为权力机关的优势,保证党委关于社会管理创新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各级党委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既要围绕社会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凝心聚智、集思广益,为党委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又要及时把党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转化为人大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议决定,使之成为本区域各级国家机关的行为准则,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团结动员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投身到这一伟大实践中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这一伟大事业中来。这是人大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体现。
二要发挥人大作为民意机关的优势,推动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社会管理的对象是人,必然涉及人的权利和利益。人大作为民意机关,要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履职的重点,选择社会管理中的热点难点进行有效监督,着力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要完善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情、更加充分地反映民意、更加广泛地集中民智,使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从根本政治制度上来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三要发挥人大作为立法机关的优势,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要求,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涉及面广,涵盖社会事业管理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社会安全管理体制等等。无论是规范政府社会管理行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还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等,都需要通过法律来加以规范和保障。在这方面人大可以说是大有作为,通过立法来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是人大面临的一项新任务。
(此文为林祥国同志在第四次沪苏浙人大常委会主任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
第五篇: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大大精神,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作为我国社会一种新生事物,迅速而广泛地渗透到各个领域,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十八大明确提出“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要求。在新时期如何创新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和监督管理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其在反映利益诉求、调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要在理念上创新,正确认识社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组织是联结各个社会单元的重要纽带,是社会成员自我组织的基本方式,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和积极作用的发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实质上是政府依托社会组织与社会互动共进的过程。当前社会发展中,社会成员个性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利益诉求多元化、社会矛盾复杂化的特点日益凸显,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多元共生的社会综合治理机制,充分认识到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组织引领、协调整合、示范带动和排忧解难功能,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依法办事、民主管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反映利益诉求、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扩大公众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二、要在政策上创新,积极扶持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 要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营造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要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实际需要,调整结构布局,分类指导,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工商经济、社会福利、公益服务和社区社会组织,对现有社会组织着力进行规范,对职能相同的,整合归并一批,对能力弱、建非所用的,注销一批;对城乡基层社会组织探索试行降低门槛的登记制度和减化程序的备案制度,实行“双轨管理”办法,统一纳入培育、发展、监督、管理的范围;利用政府资金扶持,打造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为社会组织提供综合性培育和服务场所,缓解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遇到的困难;探索建立公共财政对社会组织资助和奖励机制,为社会组织提供启动资金、活动经费补助、工作经费补助等专项资金扶持。
三、要在方法上创新,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作用 要按照法人地位明确、治理结构完善、筹资渠道稳定、制约机制健全、管理运行规范的社会组织发展要求,指导社会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提升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和自主发展、自我管理能力。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相关优惠政策,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明确政府职能转变的领域,划定可以转移给社会组织的职能范围,将政府各部
门可委托社会组织承担的事项,通过政府采购等法定方式,向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购买。要进一步理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制,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搭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平台,支持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社会各界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反映利益诉求、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扩大公众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管理工作的良性互动和创新发展。
四、要在机制上创新,努力形成统筹协调的社会组织监管体系
要进一步改进监管手段,改变长期以来“重登记、轻定位、松管理”的状况,要从大局着眼,注重社会资源的良性融合并向规范管理方向转变,加大对社会组织遵守法规、业务活动、诚信自律、财务管理等活动的监管力度。要建立协调联动的监管体系,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紧密配合,依法对社会组织实行监管和指导。完善登记管理机关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协同监管机制,提高监管合力和应急反应能力,逐步建立预测预警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切实履行好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职责。全面建立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和完善的评估体系,健全社会组织自律机制,提高社会组织的自身能力和社会公信力。建立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社会组织信息披露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和公众投诉制度,形成对社会组织的有效
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依法查处对非法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健全社会组织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