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考核说明解读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考核说明
一、有关说明
1.考核对象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为注册学习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各专业《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课程的学生。
2.启用时间
2015年秋季开始使用
3.考核目标
了解学生的对本课程的学习程度,督促学生学习。4.考核依据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程发良、孙成访主编,2014年第三版),形成性考核及终结性考核均依据本考核说明,本考核说明的制定依据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
5.考核方式及计分方法
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由平时作业构成,占总成绩的50%,终结性考核采用提交课程结课论文的形式,占总成绩的50%,总成绩60分为合格。
(一)形成性考核
1.考核目的
加强对学生平时自主学习过程的监督和指导,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和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以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考核手段
形成性考核采用纸质形成性考核册,由教学点自主命题,省电大与地方电大教师共同实现教学过程的引导、指导和管理。
(二)终结性考试
1.考试目的
终结性考试是在形成性考核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的一次全面检测。
2.命题原则(1)本课程考试命题的范围不超出教学大纲。
(2)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3.考试方式
课程结课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
4.题目拟定
结课论文题目可由指导教师给出,或从下列范式中选择:
**县**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从水污染的视角 **县**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从土壤污染的视角 **县**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从大气污染的视角 **县**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从农村生活垃圾视角 **县**村生态环境现状与对策研究
浅议**县**村环境保护理念,加快环境保护进程 浅议农村电子垃圾处理
节能低碳助推**县**村环境发展的思考 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实践与探索 5.考试时限
第16-19周,并于20周前上交结课论文。
6.特殊说明
结课论文必须由学生按照要求独立完成,严控抄袭、剽窃等不端行为。
二、终结性考试试题、要求及评分标准
【试题内容】:
请结合自己工作或生活所在地实际情况,运用课程学习的相关理论,梳理概括本地环境保护实际,或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特征,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就本地环境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论述。
【试题要求】:
1.论文要以具体地区为分析对象,不可泛泛地停留在理论综述层面。
2.对本地环境保护实际及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分析,尽量依据调研,或实际工作展开。
3.对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借鉴可以出自教材内容,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4.对本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论述,至少要包括发展定位、发展主导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等方面。
三、课程考核的主要内容
考试难度按掌握、理解、熟悉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出题,其中掌握的内容约占80%,理解的内容约占15%,熟悉的内容约占5%。
【第一章 绪论】
考核内容:
1.环境概述
1.1环境的概念与分类
1.2环境的功能特性
2.环境问题
2.1环境问题及其分类 2.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2.3 当代全球环境问题 2.4 中国的环境问题 3 环境科学 3.1 环境科学的概念
3.2 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3.3 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4 环境思想和环境意识
4.1 中国古代的环境意识及“天人合一” 4.2 西方环境思想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兴起 5 环境伦理观与环境伦理学 5.1 基本概念
5.2 环境伦理观:困惑与争议 5.3 环境伦理准则 6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6.1 环境保护的概念
6.2 环境保护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考核要求: 掌握环境的概念、分类及功能特性;
掌握环境问题及其分类和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掌握环境科学、环境伦理学、环境保护的概念;
理解当代全球环境问题及其中国的环境问题; 理解中国古代的环境意识及“天人合一”;
熟悉环境伦理的准则及环境保护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第二章 环境生态】
考核内容: 环境生态学定义及其发展 1.1 生态学定义 1.2 环境生态学定义 1.3 环境生态学的发展 1.4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2 生态系统 2.1 生态系统的含义 2.2 生态系统的组成 2.3 生态系统的结构 2.4 生态系统的功能 3 干扰与生态恢复 3.1 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2 生态恢复 4 生态系统管理 4.1 生态系统管理定义
4.2 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途径与技术 5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5.1 全面考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5.2 对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 5.3 对污染环境的生物净化 5.4 以生态学规律指导经济建设 考核要求: 掌握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 掌握环境生态学德发展及其研究内容;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理解环境生态学的发展、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理解生态系统的恢复;
熟悉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途径与技术; 熟悉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余生物评价; 【第三章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考核内容:可持续发展 1.1 文明发展及其特征 1.2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 1.3 可持续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2.1 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2.2 自然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3 我国自然资源的概况 2.4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 4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1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唯一正确的选择 4.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 4.3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 4.4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4.5 可持续发展的新课题 考核要求:
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 掌握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掌握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 理解可持续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唯一正确的选择; 熟悉我国自然资源的概况;
熟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战略任务、战略措施。【第四章 环境与人体健康】
考核内容:人和环境的关系
1.1 人与环境物质组成的相关性 1.2 环境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程度 2 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2.1 环境污染物及其分类 2.2 环境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归
2.3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产生危害作用的因素 3 环境污染的特征和危害 3.1 环境污染的特征 3.2 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3.3 生态环境病 4 室内环境与健康 4.1 吸烟引起的污染
4.2 居室装修及新家具引起的污染 5 生活用品对健康的影响 5.1 化妆和洗涤用品
5.2 食品包装材料对健康的影响 5.3 车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6 食品对健康的影响 考核要求:
掌握环境污染物及其分类;
掌握环境污染的特征和对人体的危害; 理解环境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程度; 理解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理解吸烟引起的污染; 熟悉生态环境病;
熟悉居室装修及新家具引起的污染; 熟悉生活用品对健康的影响; 熟悉食品对健康的影响。【第五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考核内容: 1 概述
1.1 大气圈及其结构 1.2 大气的组成 1.3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2 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类型 2.1 大气污染及其分类 2.2 大气污染源
2.3 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发生机制 3 大气污染的危害 4 大气污染的;
4.1 控制大气污染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4.2 主要大气污染的治理技术 考核要求:
掌握大气圈及其结构;
掌握大气的组成、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掌握控制大气污染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理解大气污染及其分类;
理解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发生机制; 熟悉大气污染的危害
熟悉主要大气污染的治理技术。【第六章 水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考核内容:水环境概述 1.1 天然水资源分布 1.2 天然水在环境中的循环 2 水体污染与水体自净化作用 2.1 水体污染
2.2 水体污染物和水体污染的类型 2.3 水体自净作用和水环境容量 2.4 水质及水质指标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及迁移转化 3.1 水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模式 3.2 常见水体污染物的转化 4 水环境污染的危害 考核要求:
掌握天然水资源分布;
掌握水体污染物和水体污染的类型; 掌握水环境污染的危害; 理解天然水在环境中的循环; 理解水体自净作用和水环境容量; 认识水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模式; 认识常见水体污染物的转化。【第七章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考核内容:土壤概述 1.1 土壤及其组成 1.2 土壤的性质
1.3 土壤的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 2 土壤环境污染
2.1土壤环境污染及其污染特征
2.2土壤环境污染的类型
2.3 土壤的自净化过程
3土壤环境污染的危害
3.1 农药与土壤污染
3.2 重金属与土壤污染
3.3 土壤污染的影响和危害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与防治
4.1 土壤污染的现状
4.2 土壤污染防治原则
4.3 土壤污染预防措施
4.4 污染土壤修复
考核要求:
掌握土壤及其组成、土壤的性质、土壤的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 掌握土壤环境污染及其污染特征、土壤环境污染的类型; 掌握土壤污染防治原则、土壤污染预防措施;
理解土壤的自净化过程、农药与土壤污染、重金属与土壤污染; 认识土壤污染的影响和危害、污染土壤修复。【第八章 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
考核内容:概述 1.1 基本概念
1.2 固体废物污染及固体废物的分类 1.3 固体废物的危害及处理原则 2 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利用 2.1 一般工矿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2.2 一般工矿业固体废物的处理 2.3 危险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处置 3 城市垃圾的利用与治理 3.1 处理城市垃圾的原则 3.2 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处理 3.3 城市垃圾的其他无害化处理 3.4 城市垃圾的处理和利用 4 农村生活垃圾的利用与治理 4.1 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来源 4.2 处理农村生活垃圾面临的问题 4.3 生活垃圾的处理与回收利用 4.4生活垃圾的处理与回收利用的对策 5 电子垃圾处理现状 5.1我国电子垃圾的现状 5.2 我国电子垃圾处理存在问题 5.3 建议措施 考核要求:
掌握固体废物污染及固体废物的分类; 掌握固体废物的危害及处理原则;
掌握处理城市垃圾的原则、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处理; 掌握生活垃圾的处理与回收利用的对策; 理解一般工矿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理解危险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处置;
理解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来源及处理农村生活垃圾面临的问题; 认识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城市垃圾的处理和利用; 认识生活垃圾的处理与回收利用及对策;
认识我国电子垃圾的现状、我国电子垃圾处理存在问题、建议措施。【第九章 物理污染及其防治】
考核内容: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1.1 环境噪声的特征与噪声源分类 1.2 噪声的评价和检测 1.3 环境噪声的危害 1.4 噪声的控制 2 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2.1 放射性及其度量单位 2.2 放射性污染源 2.3 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2.4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 3 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 3.1 电磁辐射及辐射污染 3.2 电磁辐射源
3.3 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与控制 3.4 光污染与防护 4热污染与防治
4.1 热污染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4.2 热污染的控制与综合利用 考核要求:
掌握环境噪声的特征与噪声源分类、噪声的评价和检测; 掌握放射性及其度量单位、放射性污染源; 掌握电磁辐射及辐射污染、电磁辐射源; 理解环境噪声的危害、噪声的控制; 理解放射性污染的危害、放射性污染的防治; 认识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与控制、光污染与防护; 认识热污染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及热污染的控制与综合利用。【第十章 环境质量评价】
考核内容: 1 环境质量评价概念 1.1 环境质量 1.2 环境质量评价概念 1.3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 1.4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 1.5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1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程序 2.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方法 2.3 大气、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4 总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3 环境影响评价
3.1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与类型 3.2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考核要求:
掌握环境质量评价概念、目的、类型、方法; 理解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程序、内容、方法; 理解大气、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总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认识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与类型; 认识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第十一章 环境分析与环境监测】
考核内容: 环境分析与环境监测概述 1.1 环境分析与环境监测的概念 1.2 环境监测的作用与目的 1.3 环境监测的要求和特点 1.4 环境监测的分类 2 环境标准
2.1环境标准的种类与作用 2.2环境标准发展的历史 2.3环境标准制定的原则 2.4环境标准物质 3 环境监测的组织 3.1 环境监测方案的制订 3.2 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3.3 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 3.4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3.5 样品的预处理 4 环境监测主要方法简介 4.1 物理、化学、生物检测方法 5 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5.1 实验室内、外部之质量的控制 考核要求:
掌握环境分析与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的作用与目的; 掌握环境监测的要求和、特点及分类; 掌握环境标准制定的原则、环境标准物质; 掌握环境监测方案的制订;
理解环境标准的种类与作用、环境标准发展的历史; 理解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 认识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的预处理; 认识物理、化学、生物检测方法; 认识实验室内、外部之质量的控制。【第十二章 环境保护法规与环境管理】
考核内容: 1 环境法概述
1.1 环境法的概念和特点 1.2 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 2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3 国家对环境的管理
3.1 环境管理的概念、原则和范围 3.2 环境管理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 3.3 环境管理机构 4 我国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4.1 环境保护基本法的概念和地位 4.2 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的主要内容 考核要求:
掌握环境法的概念和特点; 掌握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掌握环境管理的概念、原则和范围; 理解环境管理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 掌握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的主要内容; 认识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 认识环境管理机构;
认识环境保护基本法的概念和地位。【第十三章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考核内容:清洁生产的概念
1.1 清洁生产由来、定义、内容和意义 2 清洁生产的科学方法 2.1 生命周期评价 2.2 生态设计 2.3 绿色化学 2.4 环境标志 2.5 环境管理会计 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原理与程序 4 循环经济
4.1循环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 4.2循环经济的含义与理论基础 4.3循环经济的“3R”原则 4.4 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4.5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5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5.1 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和途径 5.2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成 考核要求:
掌握清洁生产定义、内容; 掌握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原理与程序; 掌握循环经济的“3R”原则; 掌握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成; 理解清洁生产由来和意义;
理解生命周期评价、生态设计、绿色化学、环境标志、环境管理会计; 理解循环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循环经济的含义与理论基础; 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认识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和途径。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2013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复习题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复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产品生命周期
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产品只有经过研究开发、试销,然后进入市场,它的市场生命周期才算开始。产品退出市场,则标志着生命周期的结束。
2.环境容量 指某一环境对污染物最大承受限度,在这一限度内,环境质量不致降低到有害于人类生活、生产和生存的水平,环境具有自我修复外界污染物所致损伤的能力。
3.沙漠化 指原由植物覆盖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的自然灾害现象。此处所指的“沙漠”多数强调土地不适合植物生长或发展农业,而非因为地域本身干燥所造成的沙漠气候。不过,没有植物生长的土地由于不能蒸散分配水分,结果也可能反而导致干燥气候。4.自然环境 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等自然因素的总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有时简称为环境。
5.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自净能力即水体的环境容量,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功能的现象
二、选择题:
1.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用水量最大的依次是 A
A .工业、农业、生活用水 B .农业、工业、生活用水
C .生活、工业、农业用水 D .农业、生活、工业用水 2.使用下列哪种燃料一般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C
A .汽油 B .液化气 C .氢燃料 D .煤炭
3.在我国,目前大气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绝大部分来自于燃烧 D A .石油 B .天然气 C .核燃料 D .煤炭
4.一次能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但目前可再生能源还远未得到开发利用。世界各地都可以利用的一种可再生能源是 C
A .地热能 B .风能 C .太阳能 D .潮汐能 5.使用下列哪种交通工具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D
A .小轿车 B .摩托车 C .公共汽车 D .自行车 6.下列哪项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B
A .可持续发展 B .环境保护 C .科教兴国 D .希望工程
7.垃圾填埋是废物处置的一种方法。但是,垃圾填埋也可能带来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D
A .占用大量土地 B .可能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
C .可能污染土壤 D . A、B、C 都对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8.为了身体健康,要注意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的科学搭配。与生产植物性食物相比,生产动物性食物需要: D A.更多的土地 B.更多的水 C.更多的能源 D.A、B、C 都对 9.水污染源可分为点源和非点源(面源),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有: D
A.农业径流 B.工业废水 C.生活污水 D.A、B、C 都对
10.一次能源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得,并不改变基本形态的能源;二次能源是一 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成新的形态的能源。电能属于 B A.一次能源 B.二次能源 C.可再生能源 D.不可再生能源
三、判断题:
1.用水量的持续增加、水资源短缺,完全是由人口的增长引起的。(×).太阳能是对环境最安全的能源之一。(√)3.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是生产电能的重要方式。火力发电会对大气产生污染,水力发电则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4 .高空的臭氧层对人和其他生物起到保护作用。但是,近地空气中臭氧浓度过高则会诱发“光化学烟雾”,对人和其他生物造成危害。所以空气质量报告中才将臭氧列为主要污染物。(√)5.环境污染主要是工业生产造成的。因为个人生活排放的污染物数量小,危害程度轻。(×)6.从水循环的角度来讲,地球上的总水量是不变的,因此地球上可供人类使用的水是取之不尽的。(×)7.地下水可以通过水循环得以补充,因此尽管人们不断地开采地下水,但地下水的供应量总是保持不变。(×)8 .有些节能措施或设备,如节能灯,虽然购买时价格较高,但从节能降耗的角度来核算,是物有所值的。(√)9.人人都讨厌噪声,但为了实现个人的目的而制造噪声时,可以暂时不考虑他人的利益。(×)10.循环利用废物可以节能。因为一般来说,再生一种产品所消耗的能源比从原材料开始制造这种产品所消耗的能源要少。(√)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清洁生产强调的三个重点是什么?(1)清洁能源(2分)。包括开发节能技术,尽可能开发利用再生能源以及合理利用常规能源。(1分)
(2)清洁生产过程(2分)。包括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有毒有害原料和中间产品。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行回收,改善管理、提高效率。(1分)(3)清洁产品(2分)。包括以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为主导因素来考虑产品的制造过程甚至使用之后的回收利用,减少原材料和能源使用。(2分)2.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答:大气被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浓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污染地区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甚至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均会产生不同的危害。(2分)
大气中有害物质是通过下述三个途径侵入人体造成危害的:(1)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而进入人体;(1分)
(2)附着在食物或溶解于水,随饮水、饮食而侵入人体;(1分)(3)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而进入到人体。(1分)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一下四种:(1分)(1)引起急、慢性中毒;(1分)
(2)部位及呼吸系统急慢性炎症增加;(1分)(3)污染对人群免疫功能的影响;(1分)(4)污染的致癌作用。(1分)
五、论述题:(共20分)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答: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2分)
(1)首先,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我们的食物全部来源于自然界,维持生物多样性,我们的食物品种会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质量会不断提高,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3分)
(2)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分)。黄河流域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在几千年以前,那里还是一片十分富饶的土地。树木林立,百花芬芳,各种野生动物四处出没。但由于长期的战争及人类过度地开发利用,这里已变成生物多样性十分贫乏的地区,到处是黄土荒坡,遇到刮风的天气便是飞沙走石,沙漠化现象十分严重。近年来由于人工植树,大搞“三北防护林”工程,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沙漠化进程得到了抑制,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环境不断得到改善。(3分)
(3)生物多样性在大气层成分、地球表面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等方面的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分)。例如,现在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为21%,供给我们自由呼吸,这主要应归功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地球早期的历史中,大气中氧气的含量要低很多。据科学家估计,假如断绝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那么大气层中的氧气,将会由于氧化反应在数千年内消耗殆尽。(3分)
(4)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有益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2分)。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物种一旦灭绝,便永远不可能再生。今天仍生存在我们地球上的物种,尤其是那些处于灭绝边缘的濒危物种,一旦消失了,那么人类将永远丧失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对于人类后代,对科学事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3分)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复习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环境容量
指某一环境对污染物最大承受限度,在这一限度内,环境质量不致降低到有害于人类生活、生产和生存的水平,环境具有自我修复外界污染物所致损伤的能力。
2.沙漠化 指原由植物覆盖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的自然灾害现象。此处所指的“沙漠”多数强调土地不适合植物生长或发展农业,而非因为地域本身干燥所造成的沙漠气候。不过,没有植物生长的土地由于不能蒸散分配水分,结果也可能反而导致干燥气候。3.产品生命周期 简称PLC,是指产品的市场寿命。所谓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产品只有经过研究开发、试销,然后进入市场,它的市场生命周期才算开始。产品退出市场,则标志着生命周期的结束。
4.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5.环境监测
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代表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要素(环境污染物)的监视、监控和测定,从而科学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操作过程。
二、选择题:
1.我国环境保护法公布的时间是 A。
A.1989年12月26日 B.1986年12月26日 C.1989年9月1日 D.1986年9月1日
2.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城市居住区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为 B。A.昼问55分贝夜问45分贝 B.昼问60分贝夜间50分贝 C.昼问60分贝夜间的分贝 D.昼问70分贝夜间55分贝 3.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 A。
A.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B.人口、经济、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C.人口、经济、发展、粮食、资源问题 D.粮食、能源、人口、环境、发展问题 4.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 B。
A.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 B.一氧化碳、铅化合物 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D.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5.联合国于 A 年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A.1972 B.1973 C.1974 D.1975 6.夏季使用空调时,将温度设置在 D 度最好。
A.17-20度 B.18-20度 C.20-25度 D.26-28度
7.工业三废是指 C。
A.废水、废料、废渣 B.废水、废气、废料 C.废水、废气、废渣 D.废气、废料、废渣 8.酸雨是指pH值小于 A 的降水。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A.5.6 B.5.8 C.4.3 D.4.6 9.水污染带来的后果是(A)
①加剧水资源的短缺 ②危害人体健康 ③增加酸雨的次数
④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大气的臭氧层对人体是有益的因为它能 A。
A.吸收紫外线 B.吸收红外线 C.阻挡微波辐射 D.防止酸雨 11.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 D。A.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 B.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C.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
D.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
12.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 C。A.烟尘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C.烟尘和二氧化硫 D.烟尘和氮氧化物
13.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主要是 C 外泄造成严后果的。
A.化学物质 B.细菌 C.放射性物质 D.热 14.我国城市地下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D____。
A.降雨减少 B.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地面的增加 C.森林植被被破坏 D.过量的开采地下水
15.我国流经城市主要河段中,对其污染贡献最大的污染物为___A____。A.有机污染物 B.重金属 C.三氮 D.酸性污染物 16.以下不属于污水处理技术物理法的是 D。
A.重力分离 B.过滤法 C.离心分离法 D.混凝
17.1987年通过的《蒙特利议定书》是保护 C 的历史文件。A.动物 B.植物 C.大气臭氧层 D.水
18.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称为___B____。
A.TSP B.飘尘 C.降尘 D.烟尘
19.造成全球气候的温室气体,主要为_____D____。A.一氧化碳 B.甲烷 C.氮氧化物 D.二氧化碳 20.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 A。
A.6月5日 B.4月22日 C.9月16日 D.11月15日
三、问答题:(共40分)
1.城市污水处理级别有哪些?并说明每一级别的用途和主要采用的技术。(10分)答:废水处理分为一、二、三级处理 :(2分)
一级处理是指除去水中的悬浮物、胶体、浮油。经常采用中和、沉降、浮选、除油等方法。(2分)
二级处理主要除去可以分解和氧化的有机物及部分悬浮固体。目前主要采用生物处理方法。(2分)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三级处理是除去难以分解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处理方法有吸附、离子交换、化学法等。(2分)
用途:通常城市污水处理以一级处理为预处理,二级处理为主体,三级处理很少使用。(2分)
2.大气污染中的颗粒污染物可分为哪几类?(10分)答:颗粒污染物按颗粒粒径可分为:
①降尘:粒径大于10μm,尘粒、粉尘;(3分)
②飘尘: 粒径小于10μm,粉尘、烟尘;(3分)
③液滴:由蒸汽凝结、液体喷雾、雾化以及化学反应形成,粒径小于100μm,如水雾、酸碱雾、油雾。(4分)
3.根据我国城市垃圾的特点,谈谈综合防治对策。(20分)答:防治对策:
应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加强对垃圾产生的全过程管理,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对已经产生的垃圾,要积极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回收利用,防止污染环境。(2分)
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回收利用等垃圾处理技术及设备都有相应的适用条件,在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行、设备可靠、适度规模、综合治理和利用的原则下,可以合理选择其中之一或适当组合(2分)。在具备卫生填埋场地资源和自然条件适宜的城市,以卫生填埋作为垃圾处理的基本方案(1分);在具备经济条件、垃圾热值条件和缺乏卫生填埋场地资源的城市,可发展焚烧处理技术(2分);积极发展适宜的生物处理技术,鼓励采用综合处理方式(1分)。禁止垃圾随意倾倒和无控制堆放。鼓励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设备标准化和监控自动化。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垃圾减量、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
垃圾减量:
①限制过度包装,建立消费品包装物回收体系,减少一次性消费品产生的垃圾。
②通过改变城市燃料结构,提高燃气普及率和集中供热率,减少煤灰垃圾产生量。
③ 鼓励净菜上市,减少厨房残余垃圾产生量。垃圾综合利用:
① 积极发展综合利用技术,鼓励开展对废
纸、废金属、废玻璃、废塑料等的回收利用,逐步建立和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
② 鼓励垃圾焚烧余热利用和填埋气体回收利用,以及有机垃圾的高温堆肥和厌氧消化制沼气利用等。
③ 在垃圾回收与综合利用过程中,要避免和控制二次污染。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复习题三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2.水体自净作用: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降低,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3.光污染:人类活动造成的过量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形成不良影响的现象称为光污染。
4.温室效应:地球大气中存在一些微量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甲烷、氟利昂等,它们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通过,同时吸收地面和空气放出的长波辐射(红外线),从而造成近地层增温。我们称这些微量气体为温室气体,它们的增温作用为温室效应。
5.土壤污染: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输入土壤环境中,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净化能力,从而使土壤污染物的积累过程逐渐占居优势,土壤的生态平衡受破坏,正常功能失调,导致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作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随之下降,并产生一定的环境效应(水体或大气发生次生污染),最终将危及人体健康,以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称之为土壤污染。
二、选择题:
1.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 D。A.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 B.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C.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
D.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 2.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 C。A.烟尘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C.烟尘和二氧化硫 D.烟尘和氮氧化物
3.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主要是 C 外泄造成严后果的。
A.化学物质 B.细菌 C.放射性物质 D.热 4.我国城市地下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D____。
A.降雨减少 B.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地面的增加 C.森林植被被破坏 D.过量的开采地下水
5.我国流经城市主要河段中,对其污染贡献最大的污染物为____A___。A.有机污染物 B.重金属 C.三氮 D.酸性污染物 6.以下不属于污水处理技术物理法的是 D。
A.重力分离 B.过滤法 C.离心分离法 D.混凝
7.1987年通过的《蒙特利议定书》是保护 C 的历史文件。A.动物 B.植物 C.大气臭氧层 D.水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8.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称为___B____。
A.TSP B.飘尘 C.降尘 D.烟尘
9.造成全球气候的温室气体,主要为_____D____。A.一氧化碳 B.甲烷 C.氮氧化物 D.二氧化碳 10.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 A。
A.6月5日 B.4月22日 C.9月16日 D.11月15日 11.我国环境保护法公布的时间是 A。
A.1989年12月26日 B.1986年12月26日 C.1989年9月1日 D.1986年9月1日
12.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城市居住区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为 B。A.昼问55分贝夜问45分贝 B.昼问60分贝夜间50分贝 C.昼问60分贝夜间的分贝 D.昼问70分贝夜间55分贝 13.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 A。
A.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B.人口、经济、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C.人口、经济、发展、粮食、资源问题 D.粮食、能源、人口、环境、发展问题 14.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 B。
A.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 B.一氧化碳、铅化合物 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D.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15.联合国于 A 年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A.1972 B.1973 C.1974 D.1975 16.夏季使用空调时,将温度设置在 D 度最好。
A.17-20度 B.18-20度 C.20-25度 C D.26-28度
17.工业三废是指 A。
A.废水、废料、废渣 B.废水、废气、废料 C.废水、废气、废渣 D.废气、废料、废渣 18.酸雨是指pH值小于 A 的降水。
A.5.6 B.5.8 C.4.3 D.4.6 19.水污染带来的后果是(A)
①加剧水资源的短缺 ②危害人体健康 ③增加酸雨的次数
④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大气的臭氧层对人体是有益的因为它能。
A.吸收紫外线 B.吸收红外线 C.阻挡微波辐射 D.防止酸雨
三、问答题:(共40分)
1.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防治对策是什么?(10分)答:(1)就地保护(2分):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禁伐区、禁猎区、国有森林、自然主物区等,通过保护各种生态系统的途径来保护野生动植物。(3分)(2)迁地保护(2分):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园、种子库、精子库、基因库、水族馆、海洋馆等不同形式的保护设施,对那些比较珍贵的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或其基因实施由人工辅助的保护。(3分)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答: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 2.你认为应该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15分)
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3分)
(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2分)
(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 其不会耗竭;(2分)
(4)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 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2分)
(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 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3分)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3分)
3.从我国水污染和水资源现状,请你谈谈可行的改善措施。答:对于污水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资金、行政、法律保障措施(1分)
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政府的支持是后盾;污染治理需要法制。(2分)(2)工程保障措施(1分)
必须实施彻底截污、污/雨分流 ; 对老平房区进行搬迁改造。(2分)
(3)市政管理措施(1分)
1)加强城市卫生综合管理 2)环卫部门应提高管理水平3)合理布置垃圾处理站点、公共厕所 4)拆除一切造成污染的违章建筑。(2分)(4)水资源调控措施(1分)
加强水源调配方面的研究 水资源不足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河水不流,水质就会恶化。应加强水源调配方面的研究,如何既节约水源又保护水环境是必须研究的课题。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应加强处理水的应用,处理厂与输水管道应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将处理后的洁净水引入河道,这样既节约水资源又可保护水环境。(2分)(5)公众参与措施(1分)
让公众参与河道环境管理 ;搞好大众教育。(2分)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复习题四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生态破坏 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2.可持续发展
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3.环境规划 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其目的是指导人们进行各项环境保护活动,按既定的目标和措施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改善生态环境,防止资源破坏,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温室效应 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5.清洁生产
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同时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绿色产品的生产亦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
二、选择题:
1.节水措施有哪两大类? D
A.减少用水量,减少水污染 B .减少用水量、重复用水
C.减少水污染、减少废物排放 D . A、B、C 都对 2.我国的煤炭储藏量居世界 C
A .
多样性的含义? B
A .地球上动植物的分类 B .地球上生物种类的多样化
C .地球上已灭绝的生物物种数量 D .人类已知的生物种类 8.饮用水的来源主要有哪些? D
A.地下水 B.江河 C.湖泊 D.A、B、C 都对
9.“温室效应”可导致地球变暖,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引发更多的自然灾害,使生态环境恶化。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污染物是 B
A .氮氧化物、臭氧 B .二氧化碳、甲烷
C .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D .氯氟烃、臭氧 10.为了减少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应该 D
A .节约能源 B .使用清洁能源C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D . A、B、C 都对
三、判断题:
1.被污染的地表水比被污染的地下水更难以净化。(×)
2.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会导致全球变暖,使用地热能也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3.垃圾分类收集是实现垃圾回收利用和资源化的有效方法。(√)
4.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的、不能回收利用的物品,尽可能不购买过度包装的产品,这样能为减少资源浪费和保护环境作贡献。(√)
5.保护环境的行动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人人都把它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周围的环境就会越来越好。(√)
6.一般来说,非点源(面源)造成的水污染要比点源更难控制。(√)7.燃烧天然气引起的空气污染比燃烧煤更严重。(×)8.被污染的水看起来一定很脏。(×)
9.森林和野生动物具有再生性,属于可再生资源。因此无论如何是不会枯竭的。(×)10.在我国,只要控制人口增长就能降低煤炭、石油等的消耗量,从而也就能够控制空气污染。(×)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 答:是要使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人类在地球上世世代代能够生活下去(2分)。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2分)。自然系统是一个生命支持系统,如果它失去稳定,一切生物(包括人类)都不能生存(2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对资源的节约,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2分)。它要求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对非再生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要有节制,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速度也应保持在它的再生速率的限度以内(2分)。
2.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答:(1)气候转变:‘全球变暖’;(2分)(2)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2分)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3)海平面上升;(2分)(4)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2分)(5)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2分)
五、论述题:(共20分)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答: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2分)
(1)首先,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我们的食物全部来源于自然界,维持生物多样性,我们的食物品种会不断丰富。人民的生活质量会不断提高,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3分)
(2)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分)黄河流域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在几千年以前,那里还是一片十分富饶的土地,树木林立,百花芬芳,各种野生动物四处出没。但由于长期的战争及人类过度地开发利用,这里已变成生物多样性十分贫乏的地区,到处是黄土荒坡,遇到刮风的天气便是飞沙走石,沙漠化现象十分严重。近年来由于人工植树,大搞“三北防护林”工程,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沙漠化进程得到了抑制,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环境不断得到改善。(3分)
(3)生物多样性在大气层成分、地球表面温度、地表沉积层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等方面的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分)。例如,现在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为21%,供给我们自由呼吸,这主要应归功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地球早期的历史中,大气中氧气的含量要低很多。据科学家估计,假如断绝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那么大气层中的氧气,将会由于氧化反应在数千年内消耗殆尽。(3分)
(4)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有益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2分)。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物种一旦灭绝,便永远不可能再生。今天仍生存在我们地球上的物种,尤其是那些处于灭绝边缘的濒危物种,一旦消失了,那么人类将永远丧失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保护濒危物种,对于人类后代,对科学事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3分)
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试题
第三篇: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论文
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所引发的工业革命,使 人类的生产水平和物质文明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但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引发了人类史上空前的生态环境危机,对当代人类的生 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 主要表现为水(蓝色)危机、粮食(绿色)危机、人口危机、荒漠化、物种危机、生态死亡、臭氧层危机、大气污染、极 地污染、核污染、生化污染、基因炸弹(人种危机)、全球变暖,等等。
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指出,过去 50年中,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人类过度开发和使用地球资 源,一些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已经无法得到逆转。报 告说,地球自然资源每年提供价值15万亿英镑的物产, 如新鲜的水、清洁的空气和鱼等,但是人类活动破坏大约 2 /3提供上述资源的生态环境,包括湿地、森林、菜地、河 流和海岸等。目前,地球上10% ~30%的珍稀野生动物 濒临灭绝;24个生态系统中的15个正在持续恶化。大约 60%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服务行业,如饮用水供应、渔 业、区域性气候调节以及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控制等,无法 进行可持续性生产,前景每况愈下。
关头之时,只有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原因进行深刻的 反思,方能探寻到解决环境危机的出路。关于环境危机 的主要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据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教授的归纳,主 要有这几种见解: ①“富裕说”,认为富裕社会的废弃物太多,还不如虽贫穷但与环境相和谐的穷人社会。
②“进取意识说”,认为问题的原因在于人类的内在进取意识,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残忍的物种。
③“人口说”,认为环境危机是人口太多的缘故。④“教育说”,认为人类所受的教育使人日益变得非人,变成不懂得为什么要爱自然。
⑤“宗教说”,认为原因在于基督教的自然存在的唯一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的信条。
⑥“需求说”,认为污染的原因不在工业界而在公众过旺的物质需求。
⑦“技术说”,认为原因在于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失去控制的技术发展。
⑧“利润说”,认为原因在于毁坏环境比保护环境更容易获得利润。
⑨“政客说”,认为由于制定和执行环境政策的政府机,使得那些机关瘫痪无力。
⑩“社会制度说”,认为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社
会制度。
上述各说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够全面、深 刻,不能切中生态环境危机根源的要害。笔者认为,造成 生态环境危机主要有如下这些原因:
1、西方式社会文化的主导工业革命导致的环境危机、生态冲突。这些问题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密切的关联。西方文化有3个显著特征: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仅漠视跟自然的和谐,还漠视跟其它社会、其它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无限。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其主要特征是:以毁 坏自然的方式征服和利用自然;个人自由与财富消费至 上;解除宗教和伦理对人的控制等等,这些要素构成了传
统工业文明的主流意识形态。整个二十世纪,人类消耗 了1420亿t石油、2650亿t煤、380亿t铁、7.6亿t铝、4.8亿t铜。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 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全球各国各民族间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目前,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400多亿吨,按目前产量,静态保障年限仅40a;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储量为150亿立方米,静态保障年限仅为
。与此同时,地球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森林锐减、物种毁灭、气候变暖、荒漠扩大、灾害频发,一场全面的危机摆在人类面前。
2、人口压力。如前所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负载阈限。而处在生物圈中食物链最高位的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生物圈的负载能力已达 到了极限,难以为继。
3、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地球的自然环境。然而,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进程中,只知道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却没有认识到地球承载人类生存的能力,取决于它能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人类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这个系统的发展既有利于人类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利的一面,即过度耗竭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最终将导致人类的不可持续发展。
人类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有三个途径: ①非生物资源的消耗(地球上不可更新资源是有限的,是可耗竭的)。
②向环境的排放(污染和废物排放往往超出环境的自净 能力)。
③生物量的损失(可更新资源的使用速度大于更 新速度)。,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总压力超过了地球 的环境承载能力的可能性,才造成了环境危机。关于这 一点,恩格斯早在一百年前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曾 尖锐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 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 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 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由此可见,正是人类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对生态资源肆无忌惮地无度挥霍,才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从而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性灾难。
因此,人类只有善待自然,按照生态基本规律办事,运用使发展更少地依赖地球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承载能力达到有机协调的方式来发展经济,才有可能躲过大自然对 人类新一轮更大范围的惩罚。
4、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我们知道,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从自然界索取衣、食、居住等方面的物质和能量的生存方式,使之能够世世代代地生存繁衍下去。但是,人类在和环境进行了长期的抗争和苦斗,极大地发展了自己,增强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之后,又逐步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耗为手段,以高速度、高发展为途径,以高消费、高享受为目的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的后果是对环境的高,是以牺牲环境来求取发展的。在今天当环 境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 定的直接因素,在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频发不断,生态资 源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人类才对这种传统生存方式 的缺陷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在1989年12月22日第44 届联合国大会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决议(联大第44 / 228号)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 原因是无法长久维持的生产和消费形态,特别是工业国 家的生产和消费形态。”
当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遵循着 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特征的生存方式。高物质消费生 活方式驱动着高资源消耗的生产,而高资源消耗的生产 又导致了地球环境状况的恶化。
环境危机的出现无不与这种浪费型、破坏型的传统生存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现在每1年燃烧的矿物燃料就要自然界用100万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对这种传统的高消耗生产方式和高消费生活方式,有识之士称其为“发展的失败”。具体地说,即正是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等几乎所有方面组成了威胁生态环境的社会惯性力量。因此,仅仅从其中一个方面入手,或是以为更新的技术本身就会解决这样的问题,或是寄希望于一套全新的发展战略,肯定是要失败的。,许多生物学家、生态学家、技术专家,当然还 有各方面的社会科学家都明确认识到,如果不对人类迄 今所处的生存方式,或者说对整个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 思,人类断难改弦更张。
5、技术的滥用。如所周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人类具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它使人类能更大规模地采矿、办工业,从而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物质和能量,并同时向环境排出日益增多的废弃物。尤其是化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合成许多自然界 根本没有的化学品,在排入环境后长期在食物链中循环, 危害人体健康。
可见,由于人类滥用科学技术向大自然贪婪地索取 和掠夺,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是,科学技术是 一把双刃剑,它既有为害人类的一面,又有造福人类的另 一面。人类只有正确使用科学技术,将其运用于环境保 护方面,大力发展节能技术、生态农业技术、以及其他一 系列技术,实行封闭的工业生态循环,采取清洁生产方 式,实现废物的无害化、资源化,把对环境的负荷减少到 最低限度,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实现人类社会 的永续发展。
6、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自由经济制度要求整个社会,要求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自由买卖、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经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其保障和鼓励,甚至放纵私人自由地无限制地从事各种创造财富的活动。然而,这些活动大多是以疯狂掠夺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来获取其高额利润的。在这种制度下,人人只图急功近利, 不顾长远后果。而正是这种对利润的贪婪导致了对大自 然的严重破坏。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无内在目标和固定方 向,仅仅服从于供需力量的调节。
三、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治途径
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 根源在于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发达国家在发展 中,不顾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力,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 然资源和能源,向环境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环境 问题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目前,世界上少数地 区的消费极高,但大部分人类的基本消费需求尚未得到 满足。正是工业化国家的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加 剧了环境退化和世界一些地区的贫困。
作者认为,要从根本上铲除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根 源,需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 产和可持续消费等6个方面入手:
1、控制人口增长。根据世界人口学家估计,目前全球正以每年1 亿人的速度在增长,到2030年,人口将可能达到
亿。地球资源在开发利用的速度上目前已显得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而正是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尤其对土地、水、物种等造成巨大的压力,并造成了森林的锐减,土壤的退化,生态的恶化,资源的浪费,物种的减少等一 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为了保护地球资源和生态环 境,控制人口增长已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共同任务。
2、开发可再生能源。再生能源主要有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自我恢复能力,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几乎是零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微乎其微。因此,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缓解煤、石油、天然气开采压力,减轻生态环境破坏的一条重要途径。
3、可持续生产。可持续生产是指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需求而不危及子孙后代对资源和能源需求的生产。实行可持续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在工业发展中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利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 率,降低物耗、能耗,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物量生产 经营活动。按照联合中巴黎工业与环境活动中心的定 义,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生 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达到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
: ①调整产品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代替毒性 大、污染重的产品。
②调整原料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的能源和原材料代替毒性大、污染重的能源和原材料。
③调整企业技术结构,用消耗少、效益高、无污染、少污染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替代消耗高、效益低、污染产生大、污染重的技术、工艺和设备。
④设计物料闭路循环,开展“三废”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实现物料最大限度的厂内循环。
⑤强化企业工业生产管理,减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
⑥对少量的、必须排放的污染物,采用低费用、高效能的净化处理设备,进行最终的处理、处置。
⑦建立无废工业区小区,开展规范的湿地和鸟类保护工作,试验性建设湿地恢复工程。
4、建立湿地公园。在北戴河湿地等近城市区和南 戴河、黄金海岸等旅游区的湿地,规划建设具有保护和开 发相协调的示范性特色湿地公园,同时发挥湿地的生态 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5、探讨建立并逐步健全湿地保护社区参与机制。在参照国内外其它地区社区参与湿地保护成功经验的基 ,探讨性建立符合秦皇岛沿海湿地保护实际的社区 参与机制,使沿海湿地的保护和湿地所在县、乡、村社区 经济利益协调发展,让群众从保护湿地中得到实惠,从而 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保护行动。
6、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21世纪议程》提出,世界所有国家均应全力促进可持续消费模式,发达国家应率先达成可持续消费模式,发展中国家应在其发展过程中谋求可持续消费模式,避免工业化国家的那种过分危害环境、无效率和浪费的消费模式,工业化国家要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其他援助。
政府和商业界对改变消费模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具体手段有:运用经济刺激,改变消费行为;调整价 格结构,使价格能够反映出环境的价值;取消对不可持续 消费模式的保护性补贴;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的经验 和意识等等。环境标志(绿色标志)是某一个国家依 据环境标准,规定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必须符合环 境保护的要求,对符合或者达到这一要求的产品颁发证 书或标志。如果商品上印制了特定的环境标志,就表明 该商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置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 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少害,有利于资源再 生和回收利用。
参考文献:
[ 1 ]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湿地公约履约指南 [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 2 ]国家林业局,等.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第四篇: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问答题答案
问答题
如何理解人类环境概念?环境有那些基本特此?
1、人类环境指的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须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限性、区域性、潜在性、变动性和稳定性。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由于盲目发展、不合理的开放利用资源而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和破坏问题。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有那些内容?
1、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2、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和规律;
3、环境污染的危害;
4、环境状况的调查、评价和环境预测;
5、环境污染的控制盒防治;
6、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使用;
7、环境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
8、环境区域规划和环境规划;
9、环境管理。
生态系统的流量是如何流动的?有何规律?如何将这一规律运用于社会经济活动之中?
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辐射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积累生物能。这种能量通过食物链首先转移给草食动物,然后再转移给肉食动物。动植物死亡后其有机残体被分解者分解,将复杂的有机物转变为简单的无机物,同时又将有机物质储存的能量返回到环境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又消耗部分能量,并返回于环境中。通过这种能量的流动,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
如何根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原理做好生态平衡的保护工作?
维护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应做到以下几点:
1、保持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收支平衡。
2、重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食物练网关系。
3、根据不同食物的生态特征,合理调整和干预生态系统的种群结果。
4、发挥大型工程在改造自然、维护生态平衡方面的作用。
5、创造生产力更高的生态系统。
结合你所学的知识,举例说明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生态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要维护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必须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现在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全面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调功能。
3、制定城市或地区生态规划。
4、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
5、阐明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6、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
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可能对全球碳循环带来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体现在3方面:一是人为增加碳源; 二是人为减少碳汇;三是气候变暖的反馈作用。虽然这种反馈通过自然作用完成,不是人类的直接行为,但是终究气候变暖是人类过度排放温室气体的后果。所以,将其归因于人为因素并不为过。碳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主要元素之一,约占生物物质的25%。绿色植物在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绿色植物固定的碳以有机的形式供消费者使用,这些有机碳最终通过生物呼吸和分解者的作用等又被释放回大气中,完成了大气碳与有机体碳的交换循环。在自然条件下,个圈层中碳的储量是基本稳定的。但由于人们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输入了过多的CO2,而森林面
积又在缩小,也就是大气中被植物固定的CO2量在减少,结果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有机显著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剧,成为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含义,说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含义: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价值:(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利用价值(2)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价值(3)生物多样性的科研价值(4)生物多样性的美学价值
大气污染如何形成的?主要污染物的分类及其来源?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如何?
1、大气的形成过程由三个环节组成:排放源——大气——接受者
2、主要污染物的分类及其来源:工业污染源、民用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
3、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急性中毒(2)慢性中毒(3)致癌 叙述酸雨、温室效应及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1、酸雨的原因:人类生产生活当中燃烧化石料而排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是产生酸雨的根本原因;
2、温室效应的原因:由于人类活动而释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氟氯化碳、一氧化二氮、臭氧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层的构成发生了尺人的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和危害有那些?
1、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1)人为的原因(2)自然原因(3)掠夺式的过度开发(4)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2、生物危害有:(1)传染病的巨大危害(2)生物技术的非和平应用(3)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4)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隐患(5)生物技术的负面作用 水有什么作用?讲述我国水资源特点。
(1)水资源人均拥有量和亩均水量少。(2)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3)水土流失严重,部分河流含泥沙量非常大。(3)水污染日益严重。(4)地下水超量开采。
水体主要污染物主要分几大类?每一大类又包括那些小类?有何特点?
1、物理性污染:(1)颗粒状物污染(2)热污染(3)放射性污染物。其特点是(1)形成次生污染;(2)降低水资源的利用价值、破坏水体生态系统;(3)损害机体组织,严重的会造成遗传变异和诱发恶性肿瘤。
2、化学污染:(1)无机无毒物(2)无机有毒物(3)有机无毒无(4)有机有毒物。其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生物毒性,排入水体会通过食物链危害水生生物和人类;该类污染物还具有明显的积累性,可使污染影响持久和扩大。
3、生物性污染。其特点是数量大,分布广,存活时间长,繁殖速度快。什么叫土壤污染?用那些指标衡量土壤污染情况?
1、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使土壤的组成和性质等发生变化,导致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2、通常根据土壤环境背景值、生物指标及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来判别某一具体区域土壤的污染情况
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那些?
(1)供水量增长缓慢,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
(2)地区条件不同制约水资源的均衡发展;
(3)生活与工业水增长迅速,挤占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
(4)供水工程未能充分发挥效益;
(5)缺水地区仍有较大节水潜力;
(6)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土壤酸化的原因有那些?土壤酸化有何危害?
1、土壤酸化的原因:(1)土壤受大气酸沉降的长期影响(2)土壤本身性质的不同(3)随着酸雨数量的积累而酸化。
2、土壤酸化的危害:(1)土壤酸化造成危害作物生长:土壤酸度间接决定着土壤对各种作物的适宜程度;(2)影响微生物活动:当土壤酸度增大时,许多种对植物生长很重要的微生物都会受到抑制
什么是固体废物?简述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分类?
1、固体废物通常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
2、固体废物主要来自人类生产活动的许多环节,包括来自各种废物处理设施的排弃物,其余部分则来自人类的生活活动,主要是生活垃圾、粪便的排放。
3、固体废物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按其危害状况可分为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按其形状一般可分为固体的和泥状的;按来源可分为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弃物和放射性废物。固体废物的特点有那些?它有那些危害?
1、特点:(1)占用土地和空间(2)品种繁多,数量巨大(3)有固体外形的危险液体及气体废物。
2、危害:(1)侵占土地(2)污染土壤(3)污染水体(4)污染大气 什么是噪声污染?简述噪声的来源、分类及其危害?
1、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
2、噪音污染来源于物体的振动,按其产生的机理可分为三种:(1)气体动力噪音;(2)机械噪音;(3)电磁性噪音。
3、噪音的分类:(1)交通噪音(2)工厂噪音(3)社会生活噪音(4)建筑施工噪音
4、噪音的危害:一是对听觉器官的伤害;二是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损害。
简述放射性污染的来源有那些?
1、核试验的沉降物:核试验是全球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来源,在大气层中进行核试验时,带有放射性的颗粒沉降物最后沉降到地面,造成对大气、海洋、地面、动植物和人体的污染,而且这种污染由于大气的扩散将污染全球环境。这些进入平流层的碎片已经几乎全部沉积在地球表面。其中未衰变完全的放射性,大部分尚存在于土壤、农作物和动物组织中。
2、核工业的“三废”排放:原子能工业在核燃料的生产、使用与回收的核燃料循环过程中均会产生“三废”,对周围环境带来污染。
3、其它各方面的放射性污染;(1)医疗照射引起的放射性污染;使用医用射线源对癌症进行诊断和医治过程中,患者所受的局部剂量差别较大,大约比通过天然源所受的年平均剂量高出几十倍,甚至上千倍。(2)一般居民消费用品,包括含有天然或人工放射性核素的产品,如放射性发光表盘及夜光表产生的照射等。什么是电磁辐射污染?电磁污染源有那些?
1、电磁辐射污染是指天然的、人为的各种电磁波的干扰及有害的电磁辐射。
2、电磁污染源有(1)天然污染源,是由大气中的某些自然现象引起的;(2)人为污染源,包括某些类型的放电、工频场源、射频长源。什么是热污染?热污染的危害有那些?
1、热污染是指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2、热污染的危害首当其冲的是水生物,由于水温升高使水中溶解氧减少,水体处于缺氧状态,同时又使水生生物代谢率增高而需要更多的氧,造成一些水生生物在热效力作用下发育受阻或死亡,从而影响环境和生态平衡。此外,河水水温上升给一些致病微生物造成一个人工温床,使它们得以滋生、泛滥,引起疾病流行,危害人类健康。什么是光污染?光污染的分类及危害有那些?
1、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
2、分类:(1)白光污染;(2)人工白昼;(3)彩光污染。
3、危害:(1)白亮污染会伤害人们眼晴的角膜和虹膜,引起视力下降,增加白内障的发病率;(2)使人夜晚难以入睡,打乱了正常的生物节律,导致精神不振;(3)彩光污染可能诱发鼻出血、脱牙、白内障,甚至导致白血病和癌症、除有损人的视觉功能外,还可扰乱人体的内部平衡,使体温,心跳、脉搏、血压等变得不协调,引起脑晕目眩、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和乏力失眠等光害综合症。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环境保护要强调预防为主?
1、一切环境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提高环境质量。
2、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缓发性和潜在性,再加上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性,人类对损坏环境的活动造成的长远影响和最终结果,很那发现和认识。但环境问题一旦出现往往为时已晚。这种情况就要求人类活动必须审慎地注意长远的、全局的影响,立足于预防,防患于未然。
环境规划在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有何作用?主要分几类?
其作用是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有关的组成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分为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环境生物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和环境噪音监测。污染源调查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弄清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排放方式、途径及污染源的类型和位置,在此基础上判断主要出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为环境评价与环境管理提供依据。温室效应到环境的影响是什么?
(1)气候转变:‘全球变暖’;
(2)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3)海平面上升;
(4)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5)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实质是什么?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可持续发展不否认经济增长;
(2)可持续发展要求以自然组为基础,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3)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
(4)可持续发展承认并要求体现自然资源的价值;
(5)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一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强调“综合决策”与“公众参与”
2、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即适度人口、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环境、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健康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是什么?
是要使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人类在地球上世世代代能够生活下去;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自然系统是一个生命支持系统,如果它失去稳定,一切生物(包括人类)都不能生存;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对资源的节约,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它要求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对非再生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要有节制,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速度也应保持在它的再生速率的限度以内。
循环经济的特点和原则是什么?
1、循环经济的特点是自然资源的节约、保护盒循环利用。
2、原则:(1)大系统分析原则;
(2)生态成本总量控制的原则;
(3)3R原则和无害化原则(4)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原则;(5)尽可能利用高科技原则;
(6)把生态系统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7)建立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统计与核算体系的原则;(8)建立绿色消费制度的原则。
什么是清洁生产?清洁生产的途径有那些?清洁生产强调的三个重点是什么?
1、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同时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绿色产品的生产亦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
2、清洁生产的途径:1资源的综合利用;2改变工艺和设备;3组织厂内物料循环;4改进产品体系;5加强管理;6必要的处理;7组织区域内的清洁生产。
3、清洁生产强调的三个重点:
(1)清洁的原料与能源。包括开发节能技术,尽可能开发利用再生能源以及合理利用常规能源。
(2)清洁的生产过程。包括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有毒有害原料和中间产品。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行回收,改善管理、提高效率。
(3)清洁的产品。包括以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为主导因素来考虑产品的制造过程甚至使用之后的回收利用,减少原材料和能源使用。
第五篇:人类应如何处理文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
论文摘要:如果人们随意破坏环境,将给自己带来严重的自身伤害,例如,1:空气污染。2:盲目开发。3:乱砍滥伐。4:乱扔垃圾。破坏环境只能让更多的树木枯萎,只会让更多的水土流失,也只会让更多的生物死亡!只希望人们不要再乱砍树木,多植树造林,只希望人们不要滥杀野生动物,和动物成为朋友。根据环境法,既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关键词:污染、植树造林、水土流失、调整、自然关系、环境法、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人们是否注重文明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问题呢?
一、文明发展与人类的关系。文明,先从卫生说起,看看自己身边的每一出地方,是否有垃圾堆积成山的地方。这样会给人类造成什么危害?它能污染空气,使人们呼吸的空气有害于自身。再瞧瞧自己身边的河水,是混黄一体,还是清澈见底。不过,我们八步却有这样的现象发生,2003年的春节,我们贺江的水为什么无缘无故变成了红色,为什么会从清澈见底转化成了朱红色。因为春节,家家户户都放鞭炮,放完鞭炮后的鞭炮残留物,全都扫入河水去,就这样,才使得贺江变成了红色,这条原来恰似十八的河,一转眼,却变成了年过七旬的老太太。河流被污染了,我们饮水也成了问题,如果我们全都喝这儿的水,自身也会受到伤害。就因为这样,环境一次又一次被污染了。大路上来来往往的小汽车是很多,但经常可以看到汽车的排气管后,总是有一阵乌烟一圈圈地冒出来,拖拉机是排气最厉害的,每当人们从后面经过一次,走出来的时,总会咳嗽几声。这样不仅污染环境,还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了伤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制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呢?第一、我们要要求有关部门先处理好污水的排放工作,经达标后才能排放到河里。第二、臭气不能不经达标排放出来,要经处理才能排放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生活在一个空气清新,绿树成荫的环境里!
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任何法律部门都有自己的调整对象,环境发也不例外。长期以来,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整人置疑,在环境法学领域亦如此,认为环境法“只能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环境社会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在生活中,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地砍伐树木,使得大量的水土流失,为什么人们就不能多植树造林,使得大量的水土流失,使得洪水不来侵犯呢?多植树不仅可以绿化环境,还可以替我们阻挡洪水的来临。这两全其美的办法,为什么人们不去利用它呢?如果人类还是继续这样破坏环境的话,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一步恶化,人类调整对象是否只限于人与人之之间的社会关系提出挑战。认为环境法不仅调整人与人之间且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环境法“既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法不能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那么环境法就没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就丧失了它的基本意义,就永远达不到它的目的。”“可持续发展法律不仅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调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学者从法对人与自然关系调整的演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法律原因以及人与自然关系法律调整的伦理基础进行了论述。对上述观点,传统法学观点认为法律调整的对象是“社会关系、社会过程。自然过程与物理过程,如台风、暴雨、生物的生长等等,不是、至少目前还不是法律调整的直接对象。所以,我们应该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也保护野生动物,让“绿”近在眼前,让垃圾远在天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