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考说明解读

时间:2019-05-12 02:54: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中考说明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中考说明解读》。

第一篇:2014中考说明解读

内容清细,注重实用

------《中考说明·化学》解读

襄阳四中义教部康凯

1.《中考说明·化学》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对中考化学考试内容作了说明。按照课程标准中的五个一级主题,详细指明了考试内容和要点,关注中考化学的基础知识点,关注科学探究的过程、技能。知识结构和范围更加清晰,列出了详细的知识清单,基本实验增加了闻气体气味的方法、测定水的组成,对考点基础知识进行结构化的归纳整理,体现了对三维目标落实的考试考查。

2.从中考说明样卷看,今年的中考化学难易程度维持不变。四个基本题型没变,仍然是选择、填空、实验和计算。题型特点没变,把教材的知识原型与应用性新情境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身边的化学物质知识及实验探究是复习的重点,难点在于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规律。

3.复习时要注意用合适的题型进行训练,对于重难点做到精编、精讲、精练,提高中考复习的有效性。推断题和实验探究题仍然是考试的重难点,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化学实验内容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应高度重视与实验相关内容的复习,注重体验实验的操作过程。还要注意培养分析和运用已知知识、图像图表信息的能力及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也要培养精准的计算能力。

第二篇:9科名师解读2011南京中考说明

9科名师解读2011南京中考说明

2011-03-01 22:25:03| 分类: 高考、中考研究 | 标签:无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雨雪霏霏《9科名师解读2011南京中考说明》

扬子晚报报道 2011年南京中考总分值仍为740分!备受关注的《南京市2011年中考指导书》昨天出炉,南京市教研室特地组织了9科名师对各科的中考指导书进行了权威解读。据了解,2011年中考总分和各学科分值没有变化,总分仍为740分,各学科分值具体为:语文、数学、英语满分各为120分,物理满分为100分,化学满分为80分,思想品德、历史满分各为60分,体育满分为40分,生物、地理满分各为20分。其中,生物、地理两门考试在初二年级完成。

语文

背默范围缩小,古诗文材料来自课外

解读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十三中科利华分校 王跃平

【命题解析】2011年的语文中考仍以微调渐进的方式做小幅度的改进,《中考指导》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全书基本沿用了近年来的编制体例,分为两部分:“考试说明”和“复习训练”。“考试说明”部分也仍然分作“考试范围与内容”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两部分。

除了“考试范围与内容”做了局部的更动,如将“古诗阅读命题的材料取自教材,文言文阅读的命题材料选自课外浅易的文言文”,改为“古诗文阅读的命题材料选自课外浅易的文言文”,其他基本保持了原貌。

“复习训练”还是分为“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四大块,对接以往的复习步骤,利于学生形成复习的整体感。其中各部分内容仍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便于学生拾级而上,循序渐进。

今年的《中考指导》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将原有的古诗阅读由课内转向了课外,这是在南京市中考语文逐年改革的基础上的一个新变化。在“复习训练”中,《中考指导》还将“古诗文阅读”部分的“阅读训练”完全改为课外阅读。

“现代文阅读”部分则增加了一些篇目,各类文体的阅读材料,注意了类型的搭配,如:散文阅读材料就兼顾了叙事类、抒情类、写景类等多种,不仅更相应于阅读的常态,也让师生复习应对的面更宽。

“写作”部分精选2010年全国中考优秀作文题,做了细致的分析和引导,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的审题、立意和构思等能力。【复习建议】今年的《中考指导》较往年有一点变化就是简化了要求,以便初三的学生复习时精简头绪,加强针对性。如原先“默写部分考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50篇古诗文,以及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其他诗文”,现将“其他诗文”改为“其他古诗文”,这也缩小

了背诵默写的范围。

为了使复习要求更加明确、清晰,《中考指导》中还将“考试内容”中部分由《语文课程标准》直接移用的表述,做了精化处理,如:原先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说出从中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的形象和情感,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现改为:“欣赏文学作品,能理清文路,感悟形象,领悟作品的情感和内涵;能分析作品的创作特色,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这一表述更明确地指向了学生的阅读水平,贴合考点,利于师生开展复习。在“复习训练”的“积累与运用”部分,也将原先的十个板

块归并为六个,显得更加清楚明了。

数学

填空题分值不超过总分的40%

解读人:南京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张爱平

【命题解析】 2011年中考数学试卷在考试形式、考试难度、考试题型等方面将保持稳定。2011年中考数学学科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全卷满分120分。总题量在28题左右。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选择题、填空题的分值所占总分的比例不超过40%。

在内容分布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部分所占分值的比约为45:40:15。试卷的全卷难度控制在0.7左右,试卷中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比例控制在7:2:1左右。

今年的指导用书有几个特点:一是选题典型,能把握好题目的难易程度;二是选题精炼,帮学生走出题海,提高效率;三是选题结合近几年全国中考数学命题走向,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数学素养。

【复习建议】

1、初三数学复习教学必须夯实基础,注重规范,不依标据本,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让学生通过自主整理、自主整合,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全面准确地回顾、整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沟通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系统。

2、注重能力。善于提出适合学生的有一定思维价值、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拓展、变式空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切实培养学生的能力。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落实过程。要重视结果获得的思维过程(如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维过程、问题的被发现过程等),“让学生学会思考”,用学到的方法和策略,在解决具有新情境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正确的思考。

英语

注重交际,强化语言运用能力

解读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江宁东山外国语学校徐家兵

【命题解析】2011年英语中考仍然是由听力口试和笔试两部分组成,全卷总分120分,其中听力口语满分30分,以英语满分的20%计入中考英语总成绩。

第一部分是全省统一实施的中考英语听力口语自动化考试,通过计算机一次性完成考试,听力、口语测试题型与2010年相同。第二部分是笔试部分,仍然采取南京市统一命题、闭卷、书面作答的方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96分,笔试试卷由两部分组成,第I卷是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阅卷形式仍然采用网上阅卷,所有试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

【复习建议】

1、目标明确、分段实施,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第一轮复习的重点是夯实语言基础。第二轮复习的重点是语法专项复习,教师应根据学情以及第一阶段的复习效果,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入语法专项复习阶段。

学生应该利用好《2011年南京市中考指导书·英语》中的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中的“双向细目表”和第二部分“语法和句法”进行练习、点拨、巩固、提高,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语法知识网络,形成教材中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第三轮主要是查漏补缺。

2、围绕话题、注重交际,强化语言运用能力。第三部分中特别重视了教材中各单元话题的复习,并在复习的同时教会学生恰当的表达方法。按照指导书的编写体例,每一单元复习内容中,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基础知识的复习及技能的训练后,能为单元话题的表达做好充分的准备。

书后还附有词汇表,所有词汇都按照“描写人物、校园生活、描述节日、购物”等类别进行了科学分类,学生可以非常方便地在交

际中选择运用。

物理

实验做到系统复习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解读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 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 马峰

【命题解析】2011年中考的试题题型和分值与2010年保持一致,体现了考试的连贯性。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其中选择题分值为24分,填空题和解答题的分值约为28分和48分。

书中每章分四个“模块”:

(1)“双基回顾”要“先看”。学生在复习每章内容时可以提前先复习课本上的内容,同时完成“双基回顾”的相关练习。(2)“学法指导”要“细看”。使用时学生要认真领会,建议学生不要盲目做题,一定要先领会“学法”,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例题分析”要“后看”。这部分内容重在帮助学生分析题意,每道例题只给出了分析过程,分析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很有帮助。有些同学一看就会,一做就错。所以看懂了不等于会做了,学生对这部分例题应先独立思考、完成,在此基础上再细看分析,比较一下自己的“解题思路”与书上的“分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复习练习”分为练习一和练习二,练习一要“详做”,练习二要“选做”。练习二的难度高于练习一,这是为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而

设计,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可选择使用。

对大部分学生一定要认真完成练习一,因为考试中有大部分试题是基础题,做到基础题不失分就能拿高分。最后一章(18章)还安排了实验专题复习的内容,物理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实验内容一直是中考的重点,本章重点强调了实验的过程和方法,使学

生对实验做到系统复习。

【复习建议】不要用大量的模拟试卷练习来替代第二轮的复习,否则很可能要做大量的“重复劳动”。在最后一个阶段复习过程中,要用好《2011年南京市中考指导书·物理》中的附录内容,其中“给你一双隐形的翅膀”重在对学生进行考前辅导,防止犯一些常见的错误。

在考前最后一周要避免再做大量的难题和新题,指导书中的附录内容“各章知识框架”,可以帮助学生清理知识死角,进一步优化

知识结构。

化学

试题的平均得分率将控制在70%左右

解读人:课程教材研究所特聘新课程专家 江宁区教研室化学教研员龚颖潮

【命题解析】 与近年来的中考化学相比,《2011年南京市中考指导书·化学》所透露出的化学中考要求保持相对稳定,试题的平均得分率将控制在70%左右。从题目难易分布来看,容易题、较容易题、中难题、较难题的比例分别约为30%、40%、20%、10%。

具体内容涵盖《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特别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考查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中与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时,还要注意将它与人教版教材、《初中化学学习评价手册》等有机结

合起来。

【复习建议】1.关注化学实验能力的提升。实验题是中考化学考查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载体,要求较高,分量较重,难度较大,容易失分。提高实验题得分率的主要途径是完整体验实验的学习过程,亲自实践,注意研讨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创新,同时进行一定的习题训练。特别是要落实中考化学实验考查的要求,防止简单地“照葫芦画瓢”。

2.关注化学信息素养的提升。化学学科的信息素养是指能够通过对自然界、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化学现象以及相关模型、图形和图表等的观察,敏捷、准确地获取试题所给的相关信息,运用分析、比较、概括、归纳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加工并应用新信息的能力。对考生而言,历年化学中考中,“新情境”试题都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在中考复习中应注意关注社会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事

件以及化学学科进展,对“新情境”试题进行专题训练。

3.关注化学表征能力的提升。“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能力的考查是化学学科的特色。考生有效地克服化学表征障碍是化学学习是否入门、是否过关的“试金石”和“关节点”,应注意以“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的化学反应”等为中心内容梳理,准确、规范地

表达,防止因基本功不扎实而造成不必要失分。

历史

要关注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方特色

解读人:南京市历史学科带头人 南京三中文昌校区郭蜀宁

【命题解析】 中考历史仍属于考查学科,采用开卷考查的形式,以满分60分计入总分。考查范围涉及七年级、八年级《中国历史》和九年级《世界历史》六本书;难度系数仍保持在0.8左右;主要题型仍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各占50%。

从《2011年南京市中考指导书·历史》看,2011年中考历史的基本考点也与去年相同,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础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2011年中考考点内容更加贴近课标,考查识记层次的考点约70%,主要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

2011年中考涉及能力方面的考点约占30%,考查要求在理解层次(20%)和应用层次(10%)。主要涉及考查学生历史学习的方法、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客观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以史鉴今的能力。

【复习建议】 1.全面夯实基础,基础知识无遗漏。以中考指导书为依据,对照教材,逐点落实每一考点,力求做到准确、全面、到位。

避免因开卷考试而忽略记忆历史基础知识。

2.把握复习节奏,注意内在联系。可采用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相结合的策略,理清单元线索、把握基本知识点并通过专题细化。3.严谨规范答题,提高解题能力。复习阶段的训练要注意适度、有针对性和规范。要关注有助于理解历史主干知识的题目,及时整理错

题,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以点带面。

4.关心社会生活,关注热点问题。尤其要关注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把长效热点和周年热点结合起来,凸显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生物

“养成生活好习惯”的考查要求提高

解读人:南京市生物学科带头人 南京市第三初级中学袁艳华

【命题解析】考查的内容范围为七、八年级(初

一、初二年级)所学生物内容,其中七年级内容占35%左右,八年级内容占65%左右。试卷的难度系数在0.85左右。试卷满分为50分,折算为20分计入2012年中考总分。考查用时50分钟。考查形式为闭卷、笔试方式。考查内容仅对部分能级水平要求作了一些微调,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的作用”由A能级水平改为B能级水平,考查要求有所上升。这一变化突出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旨在引导学生更加关注日常生活,切实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复习建议】

1、夯实基础,突出主干。以指导书为依据,对照教材,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初中生物的基础知识和核心知识。

2、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重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解决

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政治

增加了“竞争与合作”等考点

解读人:南京栖霞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政治教研员

李宝玉

【命题解析】思想品德学科中考的范围、方式以及要求与2010年基本保持一致,考试方式为开卷笔答,难度系数为0.7,全卷分值为60

分。

从题型上看,2011年中考试卷仍分为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从题型赋分比例上看,单项选择题25题,共25分,约占41%,非选择题部分35分,约占59%。从内容上看,考点在2010年的基础上做了适当的删减以及能级要求的变化,增加了“实现共同富裕”、“竞

争与合作”等考点。

【复习建议】把握知识体系,提炼核心观点。复习时,明确命题的指导思想和思路,尤其是非选择题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方面的要求,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地理

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

解读人:南京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 钱振华

【命题解析】2011年南京市初中地理学业考查的要求与2010年基本相同,强调基础,重视能力;稳中有变,稳中求新。作为考查科目,地理学科的测试更加强调基础性,突出对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的要求。

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关注对地理学科最基本、最核心能力的考查,主要包括基本的读图能力、区域对比分析能力、综合归纳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等。同时也要体现“让学生学习与生活相关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

问题,并倡导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复习建议】在复习过程中,应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图表、图像分析问题,掌握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应重视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指导学生运用地理基本原理解释地理现象、思考地理问题,学以致用。

第三篇:解读《2014中考说明》(董福春)

从“题型示例”解读《2014考试说明》

董福春

“求变”,这是自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浙江省初中学业考试的一个重要导向。变什么,从哪里变起,变化有多大,该如何适应这种变化,这是我在解读《2014年浙江省初中学业考试说明》时的思维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同组其他几位教师已经对“考试范围和要求”、“考试形式”以及“考试目标”等内容做了非常详细的解读分析,我就选择从“题型示例”这一板块谈一谈我的理解,也结合九年(8)班的具体学情,对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具体措施做简要的规划。

《2014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与中考试卷相一致,按照“语文知识积累和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和“写作”分成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语文知识积累和运用,最突出的变化是加入了解释常见文言词汇积累的两个示例。[例4]直接要求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例5]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常用文言实词基本释义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这个要求以前是从属于古诗文阅读的。编者的意图应该是尝试把常用文言实词以一种常态的“积累”方式成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将这部分词汇与现代文的常用词汇融合起来,成为学生语言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言之,就是引起学生对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视。我想,对我班乃至我校学生来说,这个变化没有增加任何的难度或负担,相反,因为我校一贯重视古诗文的诵读及文言词句的积累,这样考查或许会成为我们的一个小小的优势。我们当下要注意的无非两点:一是按往年的常规,以过关检查的方式将六册34课的课内文言文进行一次比较彻底的复习;二是针对语文相对薄弱的边缘生,要做好一对一的辅导,确保这部分分数“照单全收”。

汉字的考查方式与去年有所不同,[例1]是传统的根据拼音写汉字,[例2]不是简单地正误选择,而是要“根据语境和拼音填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拼音题是我们温州地区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一直以来只有按音写字,而未有给字注音,所以能否在今年中考中出现这样的题还存有疑问。不过,有备无患,我们备课组已经在2月18日进行了研讨和分工,把六册语文课本“读一读写一写”的内容逐一进行过关检测。这样做主要是根据温州市去年到今年的复习研讨会、中考质量分析会等传达出来的信息,希望按照新的课程标准识记3500字的要求,具体落实在日常语文教学当中,而以课文所录的生字为主。这部分准备相对容易一些,主要是在检测过程中加强对边缘生的指导即可。

古诗文名句填空相对去年“简化”了,[例3]没有了“8+2”的选做模式,而以直接默写和语境默写两种方式合起来考10分,并且直指“名句”,目标更明确,难度有适当的降低。从前面进行的几次考试来看,这部分的失分特点是:无谓失误多于识记障碍,“会的没写对”现象突出,形近字同意字的干扰还存在,张冠李戴的情况也经常出现,而且集中在同一两个句子失分的情况不多,失误现象往往分散在不同的题目里。因此,个性化的“错题集”、“纠错本”是大有用处的,可以建议学生把自己易错的名句整理起来,单独强化记忆、书写,集中全班进行的名句过关可以考虑从简或省去。

现在难度较大的两个问题出现在“名著导读”和“综合性学习”上。

[例6]、[例7]两个名著阅读的示例,都把关注点聚焦在名著的细节阅读上,这恰恰是学生最薄弱甚至是积累缺失的地方。上次月考关于《水浒》的两个细节(“宋江怒杀阎婆

惜”、“晁盖曾头市中箭”),学生失分非常严重。所谓“知者不难”,读过原著,哪怕是看过相关影视剧的,写起来非常容易。反之,没有读过这些内容的,写起来就五花八门不知所云了。这情况是很可怕的,因为各种原因,很多学生真心没有接触过这些原著,有些细节也就一无所知了。比如[例6]中提到的武松手中的武器,[例7]中哪些情节与原著“有出入”,都会成为学生考试的难点。攻克难关的思路有两条:一是大量引入相关练习,把近两到三年全国各地对名著细节的考查题搜集整理后,反复训练以达到“速成”的效果;二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将六册书中的名著重新梳理,将主题、人物、评价及引述部分的情节最典型之处整理出来,加深印象,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让学生尽量对这些名著的内容、经典的片断有所了解。8、9、10三个示例都属“稍难题”,难就难在运用和表达。赏析对莫言的报道专栏,虽是时下热点,但真要说出点“道道”来,却是要对莫言及其作品、事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行。图文结合的考查思路并不新,但对表达的严密、简洁的要求还是有些难度的,需要平时多加练习。而陈述投票理由、介绍主题名曲之类的应用题,理清思路、把握重点是得分关键。对九(8)班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能说清大致内容是没问题的,有问题的是陈述的习惯,要想在这部分拿到“满分”,就必须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方面多下功夫。

《考试说明》详细列举五篇阅读作品来解读现代文阅读的9个能力考查点,分别出自2013年宁波、温州、衢州、舟山和2012年宁波的中考试卷,体裁依次是文学类作品的小说、散文和非文学类作品的科技类说明文体、论说类文体以及非连续性文本。

文学类作品,概括小说情节、根据语境把握主要内容等题型属较容易题,学生能够在整体感知基本内容之后就可以做出回答,对复习指导没有较高的要求,但在考试环节要强调学生的“规范意识”,答即所问,把“哪些”、“XX字以内”等要求看清楚。

小说和散文阅读的语言赏析题变化形式很多,近年来“评注式阅读”更是高歌猛进,温州卷《鹰》的第3题最值得我们引起关注。按照专家的指导意见,这类题放下“对与错”的是非考量,考查目标直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析,没有对文本内容、情感、主旨等进行深入解读,拿到理想的分数是很难的。另外,阅卷标准的变化在这类题目上表现得会比较突出,改变过去“采点给分”的方式,转变为依考生答题思路评定等级进而确定分数的方法会慢慢成为主流。对九(8)班来说,一方面是引导学生“真阅读、深阅读”,“贴着文字行走”,从阅读的本源上解决阅读的根本问题,另一方面要提供优质答案,遵循阅读的思维规律和表达规范,提高这类题目的得分能力。文学类作品对文章主旨、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考查基本都遵循了这个思路,是现代文阅读的“分数大户”,能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是最理想的结果。

对文学类作品重要语句的丰富内涵、思想感情的理解把握是整个现代文阅读的难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答题不全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理解肤浅,用比较简单的是非判断或儿童化的视角看待复杂的社会问题、评价人物形象;表达欠准确、不规范,如用描述性词语来评价人物品质等。这个问题的解决难度确实很大,需要从学生的阅读体验、人生阅历、思维方式、表达技巧等多方面入手,只解决其中一两个问题效果不甚理想。从操作的层面看,可以适当用归类法,在系统地对课内重点篇目、人物进行归类,对不同类型的小说、散文的文体特征、主题类别等进行归纳之后,通过记忆、运用的训练,提高分数是可以期待的,若要争取满分,还要看学生临场发挥得如何了。

非文学类作品,因为我们平时对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落实较好,所以我想重点谈谈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数据表格、图表、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等形式出现。其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生活实用性突出,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主要表现在相关信息的提取、分析、综合处理上,例如非处方药品的说明书、汽车火车时刻表等的阅读。媒体时代,信息大量以碎片状呈现,如何有效地整合并利用这些信息,无疑将成为网络时代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这便是非连续性文本的重大价值所在。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建立在“非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增加了“能综合比较、分析、归纳多种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一要求。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归根结底也是“阅读”,因此,在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上与其他阅读内容的考查方式有很多相同之处。同时,又因为非连续性文本自身的特点,在考查信息整合能力、综合表述能力等方面又表现出一些个性差异。在阅读过程中,建议大家边读边在文本上做出适当的标记,“圈、点、勾、画”出传递重要信息的词句,或者进行简要的点评。这样做,能够帮助我们尽快从纷乱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中提取出主要内容、观点等,并通过阅读过程中对信息的重新整合,达到对文本信息较为全面的理解。然后要仔细研究题目要求,根据具体的题目类型及答题规范的思路、要求,力求完整、准确、简洁地回答问题。

考点一:根据提示筛选、提炼主要信息。首先要认真研读题目中的“提示”限制,并根据这些限制找到相应的内容。比如“在材料一中”、“选文第二部分”等是对阅读位置的限定,“反映XX观点的句子”、“关于XX的特点”等是对答题内容的限定。找到相关内容后,还应注意“用原文回答”或“分点归纳”这样的形式要求。

考点二:依据文本信息判断、选择。纵观整个文本内容,然后将所要判定或选择的内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照,特别要注意题目中“改换说法”的表述,往往会在“改换”过程中变动关键信息的内容,如“大约”的说法变成“肯定”的说法,“在一定范围内”被有意漏掉,都会成为考查我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过程中对信息的准确把握的能力。

考点三:为文本中的人物行为或现象寻找依据。这也是对读懂信息能力和综合表述能力的考查。文本虽然是“非连续性”的,但选文却是“内容相对统一、主题相对集中”的。因此,前后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联系,或者选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现象之间可以找到必然联系。另外,还要注意思维逻辑中“一因多果”、“一果多因”以及“多因多果”等情况的存在,为我们准确、完整地“寻因”找到思维依据。

考点四:针对文本中的人物、现象发表见解、评价。这种类型的题目与文学类作品阅读的要求是一致的。在形式上多以“论坛跟帖”、“网友热议”等方式出现。答题时有三个基本的要求:一是我们的见解、评价要与文本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能偏离文本的主题;二是见解、评价本身要恰当、合理,符合社会共识,不可偏激;三是表达应当完整、简洁,既密切结合文本内容,又能适当联系生活实际。

考点五:理解内容丰富的句子含义。“非连续性文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内涵丰富、表述精美的句子,让我们在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同时,感受语言的韵味。“非连续性文本”并不排斥文学类作品的内容及表达方式,因此,回答“理解句子含义”的题目,也要从句

子的表层意思出发,联系作者的情感、联系文本的主题挖掘深层次的含义,并结合自己的理解,作出完整、规范的表述。答题时不妨采用“抓关键词”、“换一种表述方式”、“由表及里”等方法,力求把句子的丰富内涵表达透切。

古诗文阅读部分与2013年变化不大,我最后想重点说说写作。

在2013年中考的阅卷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是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去年考试说明就提出在60分的作文评价中拿出10分专门考查语言的运用能力,即“字形、标点、词语和句子”,但因为操作难度太大,最终还是选择了传统的划分作文等第的评分方式。今年的例卷中再次以范例的形式提出了作文的“评分标准”,要求作文的60分分开语言运用和文章表达两个部分来评分。怎样操作,这是个问题。

[例21]宁波的做法“似乎”是个解决思路,考一篇“邀请书”这类的应用小作文,把一些常见应用文的格式以及语言运用的规范专门放在这10分里考查。但我想这不是命题规范的设计初衷,毕竟语言运用是作文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单独拿出来考,岂不是又回到基础积累与运用中去了?因此,平时加强学生规范书写汉字、正确使用标点以及词句的合理运用等,是写作的重要内容。平时增加一些同学间的相互修改是个不错的做法,在帮助同伴修改错误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规范水平。这10分一定会在今年的中考里得到体现,只要我们有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准备,影响不会很大。

至于对命题或半命题作文的准备,我想首先要统一作文训练计划,在中考前完成每一位同学的“优秀作文库”。集中围绕以下主题进行作文的指导和点评:爱心与公德、责任与感恩、成长与成熟、努力与成功、理想与追求、合作与交际、读书与感悟、人生与生命、诚信与分享、文化与传统、自然与环境、和谐与世界、历史与未来,共12个方面,最后指导学生要有三到五个且有独特性的优秀备用作文,并能灵活转换使用。另外要加强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在教学中要加强“深度”训练,阅读要深入文本读出文章的思想内涵,写作要更富于思辨性,适当将高考的一些要求融入到平时的阅读与写作训练中来,适度提高阅读和写作的难度。

以上仅是我在学习了2014年考试说明的过程中的一点体会,水平所限难免挂一漏万,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第四篇:2018年沈阳市中考考试说明解读

2018年沈阳市中考《考试说明》,各学科考点全面讲解!

2018-04-18 15:37 中考/阅读/思想品德

日前,《沈阳市2018年初中学生学业水平(升学)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正式出台,学生和家长们需要详细了解一下。

语文

一、试卷结构稳定

满分为120分,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积累与运用,主要题型为选择题和填空题,满分为15分;第二部分为阅读理解,包括古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主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满分为55分;第三部分为写作,满分为50分。说明文和议论文阅读在试卷形式上只呈现其中一种文体。

试卷中各部分内容占分比例:积累与运用约占12.5%;阅读理解约占45.8%;写作约占41.7%。试题易、中、难比例约为7:2:1。

二、《论语》考查12章

《论语》由2017年考查的7章调整为12章,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保持一致。考查内容如下:《论语》12章(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贤哉回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义而富且贵;三人行;子在川上曰;三军可夺帅也;博学而笃志)

英语

一、试题将稳中有变、变中求发展

2018年中考英语试题的考试形式、试卷结构和赋分方式都与2017年基本一致,但试题稳中有变,力图求新求发展,主要体现在知识的灵活运用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英语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听力口语:重点考查学生理解和捕捉信息的能力以及语音与模仿能力。

笔试部分:单项填空,注重考查学生在一定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完形填空,考查基本词汇和语用知识;语篇阅读,要求学生能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找出文章的主题等;综合阅读,测试角度有新意,例如,填入适当的词,答案更趋向合理性、唯一性,考查句子翻译趋向保持句意完整性,同时可能会加大对文章细节及中心语句的考查。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2018年中考英语试题将会更加关注以“立德树人”为培养目标的学校教育。用英语讲述中国人的故事,体现中国情怀。跨文化交际和国际视野是英语学科未来发展和考查的主要方向。

数学

一、全方位复习策略

1.紧抓中考数学命题的走势,明确课标考点,把握中考热点,关注试题的失分点。

2.抓住中考数学复习的主线,把握时间流程线,架起知识联系线,归纳思维逻辑线。

3.抓好中考数学的全面备考,培养自身能力面,开发复习有效面,聚集答题准确面。

4.抓住中考数学的三位一体,所有知识融为一体,知识、能力、核心素养融为一体,根据考生自身情况量体裁衣。

5.分阶段复习。第一阶段,全面复习基础知识。第二阶段,专题专项复习。第三阶段,冲刺综合训练阶段。

物理

一、物理复习有方法,策略得当是关键

依据近几年的试题及质量分析,给出如下教学建议:

1.吃透课标教材。中考是依标靠本的检测,所以在复习时一定要吃透课标要求,尤其是行为动词的界定范围。

2.突出方法教学。现在的命题是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所以在复习时要突出方法指导。

3.强化学以致用。物理学科是应用学科,比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

4.培养答卷能力。想取得高分,要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答题能力,还要在规范书写上进行针对性训练。

化学

一、《考试说明》样题有所调整

沈阳市2018年化学《考试说明》在内容上进行了调整,由2017年的“

六、样题”中的第17题调整为2018年的“

七、样题”中的第17题。

2018年的“

七、样题”17.(4)是2017年新出现的考查方式,直接考查了考生的计算能力,不再对计算过程做以要求。2018年化学《考试说明》的样题变更说明2018年此类方式的考查将延续。

思想品德

一、考试形式、时间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为笔试、开卷,限时独立完成,考生只允许携带七至九年级思想品德学科教材,共5册。

2.考试时间:思想品德和历史合卷,文综合考试时间为110分钟。

3.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

思想品德学科全卷分为两部分,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的题型为单项选择题,主观性试题的题型包括情境问答题、材料分析题、实践探究题三种题型。

(2)分值与难度结构

思想品德和历史合卷满分值为100分,其中思想品德学科40分。试题难易程度为7:2:1,注重对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

(3)时政性的考查

时事政治方面的考查侧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科的时政性,2018年中考涉及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的时间范围顺延调整为:2017年9月1日—2018年5月31日。时事政治均以材料背景或试题载体的形式出现在题目中,考查形式不发生变化。

历史

在考试形式上,采用开卷考试,书面作答的形式,与思想品德学科同场合卷,考试时间110分钟。考生只允许携带七年级至九年级的六册教材。

2018年沈阳市中考历史试卷中各部分所占分值比例为:中国历史约占40%,世界历史约占60%。

一、复习策略

第一轮复习重在熟识考点,夯实基础。学生要对照教材,把握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圈点教材中的重要时间、历史人物、历史概念和重大历史事件,全面复习。第二轮复习,加强记忆,重在“得法”。以专题为主线构建知识网络,研究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读教材目录,准确把握历史事件发展的基本线索;读教材内容,熟悉历史人物活动、历史事件前因后果;读教材插图,提高获取信息能力。

第三轮复习,精做模拟试题,规范答题习惯。检查在前两轮复习中是否还有遗漏的问题。把握考试时间,对于不同题型做出合理的时间安排。

二、复习方法

1.宜采取多看的方法。教材中的文字、插图、表格等都是“看”的材料。

2.宜采用多思的方法。研究试题特点,改进答题方法,调整考试心态。

3.宜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多整理,多归纳,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复习。

第五篇:2013年北京中考化学考试说明解读

2013年北京中考化学考试说明解读

作者:王瑜 来源:北京新东方学校 时间:2013-01-28

与2012年北京中考化学考试说明对比可看出2013年中考说明变化还是蛮大的,在这里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解读2013年考试说明。

一、修订原则:

以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为依据。以“总体稳定,局部调整,稳中求进”为修订工作的原则。力求做到科学、严谨、规范、有利于复习备考与命题实施。

考试范围的修订是以体现始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考试原则;考试内容与要求修订是以体现与时俱进、稳中求变为原则;试卷结构修订是以体现保持稳定、试卷蓝图基本不变为原则;题型示例修订是以体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为原则。总体来看各模块修订的原则是继承性、稳定性、发展性。

二、考试说明的修订变化:

(一)修订总体上的变与不变:

总体上看试卷结构没有任何变化,而考试范围、考试内容和要求、题型示例都发生了变化

(二)考试范围的变化:

修订前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内容标准为考试范围,适当兼顾北京市现行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修订后是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课程内容”标准为考试范围,适当兼顾北京市现行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

这就要求我们要对2011版课表教材要非常重视,了解其变化的知识点和新增内容,如八个必做实验要给予充分重视以达到新的要求。

(三)考试内容和要求的变化:

1、考试要求的变化: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变化:

修订前对于学生要求层次划分为“知道、认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修订后要求的层次分为:知道、认识、理解,在理解的层次中增加加了简单计算。这就意味着在我们试卷中容易出现计算的选择题(化学式计算、方程式计算、元素守恒计算等)、填空题(微观粒子计算和质量守恒计算)和计算题(34、35)难度将要进一步加大。

(2)过程与方法的变化

这部分内容变化比较大,修订后初中化学学科考试中涉及的“过程与方法”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能力上。明确了对学生能力上的要求:基本实验与科学探究的能力、观察实验获取信息并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信息的能力,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加工信息的能力,要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并要有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的能力。

这部分的要求变化容易在试卷的填空题30(推断)和实验题的32(综合实验)、33(探究实验)、35计算题等试题上体现,因此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快速获取有效信息并对其进行综合处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

修订后删除了“认识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在在探究活动中,善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中增加了“敢于质疑”。

这部分的变化是有意的指引我们要培养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敢于质疑才会有创新,有创新才会有变化。

2、考试内容的变化

总体上看,考试内容的变化之处共涉及考试内容约17处,考试要求约30条,要求层次约12处。与2012年中考说明相比考试要求由原来的111条变为110条,星级下降的有5个,星级上升的有7个,星级上升的主要集中在“身边化学物质”部分,体现了物质性质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具体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试内容的变化。

首先,物质的构成和变化中的变化是,物质分类中增加了无机物的分类,之前的考试中只是偶尔简单的考察的知识,2013年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该点,说明它将作为一个必考内容出现在试卷上。常见元素由知道变为认识提高了一个层次,关于溶液增加了知道溶解的现象和知道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而能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则提高了星级。关于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由理解应用的层次降低到了认识层次,并且催化剂的作用也降低为知道层次。不过从2013年考试说明可以看出星级不等于难度,所以对于变化我们要给与重视,但是不能因为变化而将侧重点全部放在星级挺高的部分。

其次,在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变化是,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由知道层次变为理解层次,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由知道上升为认识层次,氧气和二氧化碳是两类气体的制取的典型代表及他们本身性质的比重所以在考试中对其考查的难度有可能进一步加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氧气考察的综合程度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关于金属增加了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这说明在考试过程金属的化学性质也会列为考查的重点。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盐酸、硫酸的主要性质与用途都由知道上升为认识层次,这头露出全年考试重难点的酸碱盐部分重要程度综合程度也有可能会进一步增强,主要表现在推断题和实验题上。

第三、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变化是,保护我们的环境有知道变为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这里提示我们在做STS相关的题中要给与重视。

第四、化学基本实验与科学探究中的变化是,增加了根据实验需要选择仪器;能根据实验需要选择药品,并会取用药品;能用简单装置和方法研究氧气、二氧化碳、金属、酸、碱等物质的性质;会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和会控制燃烧的条件。而科学探究中对同学“提出问题”的要求由理解降低为认识层次,增加了运用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证据,从以上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基本实验的要求更具体化,请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增加的八个必做实验,对于具体的物质性质实验也要给予充分重视,并且探究性实验考察方向将会越加倾向于收集证据锻炼自己逻辑严谨性并且要重视反思和评价部分。

通过以上对2012年北京中考化学考试说明与2013年中考说明变化的对比和解读,希望能给广大的学子带来启示和帮助。这里再跟大家提一句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己分析和运用已知知识或信息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也要培养自己的计算能力。最后预祝所有初三学生在2013年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下载2014中考说明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中考说明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年新疆兵团语文中考说明解读

    2014年新疆兵团语文中考说明解读 一 熟悉语文新课标 语文中考说明解读 (一)基础知识和运用考试目标【图片没截取上,整理不准确】 包括汉字书写、字词读音、词语理解和运用、病......

    2014年福州中考考试说明及变化解读(汇编)

    2014年福州中考考试说明及变化解读 语文 默写古诗文篇目有调整 考试内容:识记3500个常用汉字,能规范书写。背诵、默写规定的古代诗文60篇。课外名著必读书目有《西游记》、《......

    2018中考说明

    语 文 《河北省2018年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说明·语文》相比2017年,总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要求及范围没有太大变化 二、题型部分 1.新增题型:①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

    2014中考说明

    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何君辉 罗欣 通讯员邹永宁 今年中考与去年相比有哪些变化?考生如何备考最有效?昨日,武汉市教科院发布《2014年武汉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简称《考试......

    2011中考说明

    2011年北京中考说明—语文部分 一、考试范围 语文学科考试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以"课程目标"规定的内容为考试范围,从北京市语文教学......

    2014考试说明解读

    201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一、主要变化 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虽文面上较往年有大变化,但考纲的主体内容,包括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则沿袭以往,呈现尊重规律、稳中......

    2018考试说明解读

    2018年龙东地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思想品德学科考试说明解读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

    2010年陕西省《中考说明》解读与复习建议

    准确把握中考脉搏 努力提高复习效率 2010年陕西省《中考说明》解读与复习建议张晓莉 2010年中考在即,全区语文学科三月底基本结束新课,即将转入复习阶段。面对语文学科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