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吴江政府工作报告
吴江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现在,我代表吴江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简要回顾和2010年主要工作
2010年是吴江加快经济回升、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十一五”的决战之年、收获之年。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吴江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坚定不移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千方百计惠民生保稳定创和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而且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五年来,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从2005年的403.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03亿元,年均增长20%,人均GDP超过1.8万美元;工业总产值3080亿元,年均增长15.7%;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从2005年的58.6亿元和24.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91.63亿元和90.28亿元,分别增长3.98倍和2.63倍。5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4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4.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793亿美元。在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位居第二。
五年来,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60.3∶37,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拥有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179只,苏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家,建成全国首家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成为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工业经济量增质升,销售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305家,比2005年增加146家,6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5年共承担国家火炬项目28个、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个,新增中国名牌11只、中国驰名商标4件。获省通信光电缆出口基地和省面料出口基地称号。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年提高4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1%。5年累计新增四星级以上宾馆8家,高星级宾馆数量居江苏县级市首位,房地产投资364.3亿元,新增服务外包企业36家,汾湖经济开发区被认定为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
五年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5年共实施重点建设工程485项,完成投资557亿元。城市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南部新城初具规模,滨湖新城拉开建设框架,城市化率达57.8%。新一轮城乡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全面完成公交国有体制改革,基本建成城乡公交一体化线网体系,5年新辟城乡公交线路94条,吴江、盛泽两个一级汽车客运站建成启用。区域供水工程建成,城乡居民全部喝上优质太湖水。5年来,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9座,日处理污水能力24.5万吨;新建、扩建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32座,新增变电容量337.2万千伏安;新增绿化面积8.5万亩,创建国家级卫生镇2个、省级卫生村83个,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7%。
五年来,社会事业不断进步。5年共实施民生实事项目68个,用于科教文卫体财政支出78.2亿元。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普及高中段教育和幼儿教育跨入全省先进县(市)行列,成功申办独立办学的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震泽中学城区校、市体育场、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建成投用。设立省内首家县级惠民医院,在全国率先实施母婴关怀工程,建设全国首家镇级三级医院———江苏盛泽医院,成功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柳亚子旧居、师俭堂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档案馆晋升国家一级档案馆。“区域文化联动”被确立为首批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并被评为“文化部创新奖”,同里退思广场、桃源严慕文化广场获“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成功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建成全国首个“中国人口文化基地”,成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县(市)”,实现省双拥模范城市“四连冠”。
五年来,人民生活更加安康。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5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330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13856元和6832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4.07万元,比2005年增加1.18万元;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37平方米和56平方米。扎实推进创业促就业工程,培育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5年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1.1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以下。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农保”向“城保”接轨,全市共有8万多人顺利转入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2.4万人和47.4万人,城乡低保待遇标准统一提高到每人每月420元,扩大低收入家庭享受廉租房补贴范围,首批经济适用房正式交付使用。平安吴江、法治吴江建设成效明显,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有序。
刚刚过去的2010年,全市上下以建设“乐居吴江”为战略目标,持续开展“两竞赛一赶超”主题活动,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
(一)始终坚持又好又快鲜明导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全市经济高开稳走,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5亿元,增长22.6%;民营企业累计注册资本711.9亿元,增长29.3%;单位GDP能耗下降4.5%,COD、SO2排放量分别比上年下降4.5%和4%,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农业基础不断巩固。全年农业总产值45.9亿元,增长8.2%。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到80.2%,新增高效渔业面积1.5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809.7公斤,达到全国一流水平。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30只,连续三年举办生态绿色农业展示会。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升格为国家粮食质量检测区域分中心。吴江成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市)”和省“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县(市)”。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全市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2.6%,销售收入超50亿元企业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46%。电子信息业高位增长,丝绸纺织业产销两旺,装备制造业稳步回升,光电缆业前景看好。新增私营企业4106户,净增注册资本161.1亿元。盛虹集团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人造纤维工作组联合召集人,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工程中心1家,康力电梯、通鼎光电、科林环保3家企业成功上市。恒力集团、亨通集团、盛虹集团跻身中国企业500强。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共新开工项目1050个,其中,集中开工项目101个,总投资达434.5亿元,154个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额215亿元。在建新兴产业项目85项,完成投资60亿元。亨通集团光棒项目实现量产,盛虹集团全球首条8万吨全消光熔体直纺项目投产,恒力集团65万吨聚酯瓶片项目进展顺利,江苏国望高科60万吨功能性纤维项目以及新民科技、欧普照明、斯必克、湘铧光电、通鼎光纤二期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
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8亿元,增长18.5%。完成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12家。世博效应明显,主要景区门票收入、星级宾馆客房出租分别增长45%和52.3%,同里景区成功创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500强大型商贸连锁企业家乐福、沃尔玛落户吴江。东方丝绸市场成交额继续保持全国纺织专业市场第一,荣获“中国纺织服装商业杰出市场”称号。房地产业发展平稳,成交额105亿元,增长5.3%。
要素支撑更加有力。全市新增本外币贷款248亿元,新增小额贷款公司6家,总数9家,位居全省前列,担保公司担保余额93亿元。亨通集团和恒力集团成功发行15亿元短期融资债券,东太湖综合整治、吴江华电燃机热电等重大项目获国开行55.35亿元贷款支持。金融顾问制度正式启动,我市成为苏州地区首家省金融生态示范县。江苏省面料出口基地频道暨阿里巴巴吴江分站网上交易平台正式启用。落实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全年共上报批准2341亩挂钩指标。大力开展土地整理,新增耕地1392亩。全年申请点供项目8个,获批用地面积2032亩。新引进国家工程院院士1人,新获批国家“千人计划”2人,入围省“双创计划”3人、苏州“姑苏人才计划”3人。争取到西气东输二线8亿立方米天然气指标,中国华电、中国大唐两个燃机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二)始终坚持致力转型升级,区域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家,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7项、国家级科技项目19项,新评选科技领军人才49人。全年专利申请量1.75万件,专利授权量1.1万件,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盛泽纺织科技产业园跻身首批江苏省科技产业园,新增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4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3家,总数16家,位居全省第二。全市新增2件行政认定驰名商标,新申报省名牌产品28个,国家通信光电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获得国家中心技术能力授权。制定实施人才创新“55352”工程,为发展创新型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吴江被评为2010中国十佳投资创业城市,在2010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城市排行榜中荣获县级市第一名。
新兴产业提速发展。新兴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实现工业总产值80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2%,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发展迅速,完成产值211亿元,增长25%;新材料产业进入产出期,完成产值318亿元,增长35%;智能电网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产值同比增长30%;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入驻科创园的部分生物医药企业开始投产;新能源产业项目投入顺利,旺能光电、聚能硅业达产达效,强生光电首条生产线已投产。新兴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升,两个科创园中新兴产业企业77家,拥有专利147项,省高新技术产品8项,承担国家级创新基金项目3项、省创新基金项目7项。
开放型经济克难求进。全年完成注册外资22.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2亿美元,分别增长9.7%和1%。新批注册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5个,其中6个为“四新”产业项目。预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90亿美元,其中出口96.5亿美元,均创出历史新高。总部经济大楼启动建设,成功引进麦考林、如家酒店、亚港科技3家总部。世界500强企业LG、GS佳士德、卡特彼勒签约落户。新批境外企业13家,中方境外投资额2605万美元。服务外包离岸接包合同额5000万美元,执行额3500万美元。新签外经合同额20454万美元,新增外经创汇额8098万美元。万亚集团赴香港开办全省第一家境外百货公司。
集约集聚发展活力增强。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科技引领,加快转型升级,区内IT产业继续壮大,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迅速崛起,经济总量突破千亿目标,成功晋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汾湖经济开发区坚持创新驱动,突出招才引智,生物医药、动漫、创意产业加快推进,科创园二期研发楼主体工程完工,生物医药公共实验平台运行,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引领区和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盛泽镇加快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纺织装备,恒力化纤的工业丝、光亮丝和盛虹化纤的超细旦纤维,均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其他各镇工业集中区、民营工业小区功能不断完善,集约集聚发展作用更加突出。
(三)始终坚持建设管理并举,城市现代化快速推进
城乡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开展滨湖新城相关规划编制34项,全年已完成21项,主要涉及滨湖新城启动区及核心区规划设计,滨湖新城道路交通、水系、环境景观绿化以及燃气、通信、污水、电力等基础设施规划。着力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工作,完成市域预拆迁拓展区及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点的划定工作,全面启动新一轮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点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组建规划监察大队,确保规划监察工作由专人负责,定时巡查,不遗漏任何一个报建项目,保证各项建设按批准规划实施。
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构建。交通基础设施有序推进,完成227省道“黑色化”改造和150公里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230省道东太湖段完成6.15 公里一级公路路面主体工程,全面启动苏南运河吴江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优化完善公共交通网络,新辟公交线路32条,新增线路总长353.4公里,完成松陵主城区公交候车亭的新建或改建任务,公交出行率达20%。有序推进第二水厂建设,原水输水管线铺设基本完成。全年新增天然气中压管网95公里,完成2个220千伏变电站和6个110千伏变电站建设项目。全市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
滨湖新城建设全面推进。2010年松陵城区及滨湖新城实施的工程项目162项,总投资150.6亿元,全年完成投资35亿元。高新路、人民路、学院路三条主干道顺利贯通,东太湖特大桥主体工程完成,湖光路、春江路、思齐路已完成路基堆载预压。东西学院河已于去年10月开工建设,南大港、长阳河等河道已基本完成。生态公园正抓紧进行土方造型,北部可实施区域部分绿化种植,学院路西段景观争取春节前完成招投标工作。温泉度假酒店去年10月开始动工,预计今年年底可完成主体建设和部分内装等配套工作。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吴江段建设工程奠基。
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中心试运行,实现“12319”城管热线与
110、“12345”联动。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松陵城区效果明显,综合减量率达到14%。加强夜排档管理,尝试无烟烧烤炉,去除市区涉医广告,改造市区人行道6条,维修路面8000平方米,全面提升市容市貌。市区笠泽路成功创建苏州市市容管理示范路,我市成为国家实施畅通工程模范管理城市。完成全市路灯编号,路灯、景观灯实现智能化控制,路灯亮灯率市区超过98%、镇(区)95%以上。完成云龙西路等绿化工程建设,新增绿化面积33万平方米。加快市区水环境整治,生态治理宾馆河、垂虹遗址、工农河西段效果显现。完成“乐居”系列全类商标注册,首次通过注册商标来保护城市品牌。
(四)始终坚持突出创新实践,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
农村改革创新突破。重点对农村“三臵换”、“自愿进城户”、“空臵户”、“分户出宅户”安臵,农民集居点重点启动点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事关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局的关键问题进行集中研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操作意见。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投资公司挂牌成立,市镇(区)两级统筹运作、协调推进的发展机制初步建立。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19家,总数148家,入股土地面积23.5万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5家,总数187家,合作经营面积20万亩,8家单位成为省级“五好”专业合作社。
农村集居力度加大。按照划“区”定“点”城乡一体化推进思路,对原375个新农村建设集居点进行再优化,新确定农民集居点246个,其中扩建点179个、保留点67个。新确定22个公寓房安臵点,并已结合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全面推进,41个农民集居点重点启动点基本确定,同里富土家园、横扇金菀花园、震泽双阳小区、松陵乐居花园、盛泽新城花苑、平望运河花园等农民安臵公寓房工程有序推进。新增苏州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1个,总数达到79个。
现代农业亮点凸现。农业标准化建设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市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被列为国家级“四大家鱼”原种场和草鱼遗传育种中心。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38万亩,总数3.2万亩。新引进农业“三资”项目42只,总投资6.5亿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同里科技农业示范园区积极实施水稻精确栽培技术项目,二期1000亩高效设施栽培示范区建设全面完成;太湖绿洲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主体框架布局初步确定,已申报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平望高效农业示范园完成规划设计,正在逐步实施。
农村管理得到加强。深入实施农村“固本强基”工程,对全市所有村书记和村主任进行城乡一体化政策专题培训,有效提高了村干部政策素养。完成改造建设农田面积2.7万亩,压缩水产“三网”养殖面积1.5万亩,农村河道长效保洁管理检查验收指标实现与“环境建设竞赛”考核体系挂钩。全年共完成水利工程投入1.6亿元,农村圩区管理日趋规范,城乡防汛抗灾能力得到加强。农村违章搭建督查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基本形成市镇(区)实时联动督查网络。新建创新型为农服务社21家,累计创办144家,实现了全市农村适宜建点全覆盖目标。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加强,顺利完成第九届村委会和第四届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五)始终坚持加强生态建设,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新提升
环境建设竞赛卓有成效。深入开展环境建设竞赛,实行不定期明查与双月暗访制度,排名通报考核结果。全年投入3.8亿元建设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2万亩。扎实争创国家人居环境奖,成功摘得省人居环境奖。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7,主要河流、湖泊始终保持在Ⅲ-Ⅳ类水质,江浙交界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趋好,13个小康断面水质稳定正常,东太湖常年保持一级空气二级水质,区域整体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吴江成为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同时通过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考察和部委联席评审。吴江在全国率先通过新标准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验收。
生态环保工程扎实推进。重点开展“五铁一号”环保专项行动,强化环境日监夜查,重拳打击印染、喷织、小化工等违法排污行为,24家企业在媒体上曝光,环境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开展涉污企业环境综合治理,督促255家企业重点整治厂容厂貌。着力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河湖清淤、生态修复等113项水污染防治和25项断面达标工程建设,水质监控点增加至35个。做好蓝藻打捞、应急物品准备、安全制水、水质报告等防控工作,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安全度夏。编制完成全市水处理污泥治理规划,建成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设施和苏震热电污泥集中焚烧处理点。
节能减排工作成绩显著。单位GDP能耗下降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获批国家节能项目2个,争取资金1300万元。完成能源审计企业29家,挖掘节能项目96个,可节约标煤2.84万吨,恒力集团和鹰翔化纤被评为江苏省节能先进单位。全年淘汰落后印染设备超过500台(套),关闭小化工企业20家,完成11个减排重点项目工程。积极开展中水回用示范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设立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建设专项资金,已建成135个生活污水处理点。
(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不断加快
民生质量持续提升。全年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0.7万人,推介创业项目50个,建立创业孵化基地3个。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开展农村养老保险接轨城镇养老保险工作,接轨人数超2万人。完善新型合作(居民)医疗保险筹资、补偿、监督三大机制,医保统筹基金标准每人420元,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全年减免困难人群医疗费用3100万元,2500户困难家庭得到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救助,向困难群众发放临时物价补贴,全年共发放资金556万元。全市236户困难家庭列入危房改造工程。新增敬老院养老床位200张,建成市滨湖乐龄公寓。市残疾人活动和康复中心建成启用,我市被命名为首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被授予“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
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全市普通高考录取率97.7%,创历年新高。启动建设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大楼、图书大楼,汾湖实验初中基本建成。盛泽镇创建成省级社区教育示范乡镇。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平均价格下降41%,门诊处方均次费用下降21%,门急诊人次增加18.9%。我市“健康城市健康促进学校”项目荣获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优秀实践奖。认真开展彻查问题奶粉专项行动,加强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建设,食品抽样监测镇(区)覆盖面和环节覆盖面均达100%。老体育场改建工程完成,各镇(区)文体中心、健身运动会馆、行政村健身工程加快建设,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1.8亿元。“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市”创建通过省级评估。在全省率先开通吴江至虹桥枢纽的快速专线,桃源至乌镇、七都至南浔的省际公交实现对接。完成城乡农贸市场升级改造4家,12家农贸市场统一配备电子秤。科普工作跻身“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行列。新竣工人防工程24个,总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吴江大厦荣获省城市物业管理优秀大厦。
文化创新成果丰硕。积极开展上海世博会“吴江主题周”活动,成功举办纪念费孝通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和“第七届区域文化联动暨京杭大运河(江苏)文化艺术节”。吴江被命名为“江苏省特色文化艺术(戏曲)之乡”,同时积极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戏曲)之乡”。吴江新闻网再次荣获“中国百强新闻网站”,成为全省唯一上榜的县级新闻网站。市图书馆被授予全国“全民阅读先进单位”。文化产业发展稳步推进,出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意见,设立1500万元的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震泽镇宝塔街旅游文化一条街、“麻立坊”建成启用,盛泽镇“丝博园”、七都镇“中国江村文化园”开园。投资4000万元的汾湖数码艺术基地一期建设完毕,天奕创意产业园一期4.8万平方米基本建成。档案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全市二轮修志工作顺利推进。
和谐稳定局面更加巩固。圆满完成世博“环沪护城河”安保工作,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各项建设,深入开展“三项排查”和重点地区整治工作,建立全省首家市、镇(区)二级职工“劳动争议义务调解员”网络。我市被授予省信访工作“三无”县(市)。市看守所、民兵训练基地新址搬迁启用。见义勇为基金会成立,基金存量位居全省县级市第一。建成民生价格信息采集公布网络,全省首家试行三色标价签,出台保供稳价十条措施,全力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有序推进。在吴江公园内建成首个达到国家一类标准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市镇两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挂牌成立,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宗教事务管理依法规范,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创建省“双拥”模范城市活动,顺利通过省“五五”普法终期考核验收,荣获“省法治县(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圆满完成四川地震灾区援建任务。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制定《市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确保市政府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创新设立经济发展市长接待日,协调解决基层和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建立“三方”和谐劳动关系联席协商机制,在全省率先成立行政服务局,完善重大产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网上审批”和“联审联办”制度,审批时限再提速20%,实行了工业建设工程项目联合竣工验收和大部制行政服务创新举措。市便民服务中心暨“12345”便民服务热线开通运行。不断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推行机关部门主要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网上公开,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对287项规模以上的政府投资项目进行排查,查找问题督促整改到位。建成启用建设工程诚信库监察管理系统、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平台,加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力度,完善治理工作的长效机制。深化政府重点工程审计,全年共核减金额1.6亿元,提高了政府工程的投资效益。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82件、政协委员提案276件。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发展令人振奋。这是全市人民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的结果,凝聚着方方面面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市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吴江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和消防官兵,向所有参与、支持和关心吴江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吴江的发展仍然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我们的工作仍有许多亟待提升的领域: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品牌企业带动能力偏弱,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还不强;资源和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压力比较大、任务更加艰巨;城市功能品位建设和服务业做大做强有待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创新有待进一步深化;政府面对宏观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基层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依法行政、服务效能、机关作风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我们一定要实事求是,客观分析,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地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主要内容和简要说明
根据《中共吴江市委关于制定吴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组织编制了《吴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纲要(草案)》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认真总结经验、客观分析形势、科学谋划未来的过程,也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解放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纲要(草案)》已提请大会审议,现将有关情况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纲要(草案)》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特点
“十二五”总体规划是引领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规划形成了以五篇十六章为基本构架的《纲要(草案)》:第一篇为发展环境,包括发展基础和发展机遇;第二篇为发展思路,包括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第三篇为发展目标,分总体目标和目标体系;第四篇为发展任务,包括八个方面的工作举措;第五篇为规划实施保障,包括八个方面的重点建设工程和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同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又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使得这次规划编制具有较多的新特点:一是进一步突出规划理念的转变,从过去的重物轻人转向以人为本,从注重经济增长转向追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二是进一步突出规划领域的界定,主要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责,需要政府扶持、调控和引导的领域,而一些主要靠市场调节、配臵资源的领域,不再列为规划主要内容进行编制;三是进一步突出空间布局的优化,编制总体规划时着眼于强化空间指导功能,将总体规划落实到空间,为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和其它基础设施规划提供依据;四是进一步突出规划实施的保障,在对全市范围项目征集和摸排的基础上,按照全面和协调平衡的原则,《纲要(草案)》安排了一批重大建设工程,对规划的顺利实施起到很强的支撑作用。
(二)“十二五”规划的基础和环境
“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成就在《纲要(草案)》文本中作了八个方面的归纳,集中为两点:一是“十一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二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更加巩固。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十一五”仍是我市历史上综合实力提升很快、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较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较快的时期,为我市“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对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十一五”时期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纲要(草案)》也作了四个方面的归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十二五”期间,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自主创新强化、城乡一体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逐步予以解决。
同时从外部环境看,尽管宏观经济环境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我市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首先,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细化和深化,作为开放早、开放程度高且经济基础好的发达地区,我市将赢得积极参与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国际经济合作的空间;其次,国家宏观政策侧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导向明确,有利于持续激发和增加创新创优动力,提供了促进我市加快实现科学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再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城市对周边地区融合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我市无缝对接上海、全面融入苏州步伐不断加快,为我市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
(三)“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和重点战略
在指导思想的确定上,《纲要(草案)》提出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根据市委提出的把“乐居吴江”建设作为我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目标的要求,明确围绕全面建设“乐居吴江”总体目标,积极实施“富民优先、创新驱动、开放提升、城乡一体、人才强市、可持续发展”六大发展战略,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着力营造稳定和谐氛围,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努力在“十二五”期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发展战略的定位上,“富民优先”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延续了“十一五”的发展战略,并在内涵上予以丰富和深化。此外,“十一五”的“经济国际化战略”转变为“开放提升战略”,这既反映了我市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体现了更加注重开放的质量效益提升,更加重视对内、对外开放协调发展的新要求;“十一五”的“城市现代化战略”转变为“城乡一体战略”,这既反映了国家提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立足吴江现实通过打造城市亮点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在加快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同时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的新要求;“十一五”的“科教兴市战略”转变为“创新驱动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这既符合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又体现了更加强调人才第一资源理念,顺应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应该说,“十二五”六大发展战略较好地继承并深化了“十一五”五大发展战略,完全符合中央科学发展的要求,并与江苏省、苏州市发展战略协调对接,充分体现了我市全面建设“乐居吴江”的精神内涵。
(四)“十二五”发展定位和主要目标
“乐居吴江”建设是我市“十二五”及今后更长一段时期的总体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苏州市“十二五”的整体目标,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纲要(草案)》提出全面推进“乐居吴江”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通过加快提升设施功能、产业功能、居住功能、服务功能和生态功能,努力把吴江建设成为经济高度发达、生活普遍富足、环境友好亲善、社会和谐公平、人民充分满意之乐居城市。
科学制定指标体系,是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十二五”规划在选择指标和确定具体指标值时的主要依据:一是以市委《关于建设“乐居吴江”的调查报告》中的“中国吴江〃乐居指数”为基础;二是由于苏州规划纲要指标体系与其现代化指标体系已紧密结合,因此我市指标体系尽量与苏州市指标体系相衔接,即与现代化指标相对接。根据上述原则,《纲要(草案)》提出了我市“十二五”主要预期目标分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和环境友好4个大类共32项指标。需要说明的是,“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以上,确定这样的速度,主要基于以下二点考虑:第一是与省、苏州市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相衔接,“十二五”期间江苏GDP年均增长10%左右、苏州12%左右;第二是充分体现中央提出的经济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的科学发展要求。
(五)“十二五”发展主要任务和举措
围绕全面建设“乐居吴江”总体目标和主要目标体系,《纲要(草案)》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提出了八大发展任务,主要包括:一是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坚持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结合“4+4+1”产业调整振兴计划,通过提升发展主导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进一步做强先进制造业,把加快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继续扎实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努力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创新机制。把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通过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人才资源,更加注重创新主体的培育引导,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努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增强持续有效的创新驱动力,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三是合理布局市域空间。开创“一个城市核心区为都市核、四个功能片区为都市层”的发展新格局,通过更加突出载体建设,重点建设沿苏功能片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沿沪功能片区国家级高新区、沿浙功能片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沿湖功能片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形成有利于优化全市生产力布局、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的合理构架。四是亮点打造滨湖新城。根据特色资源和城市定位,通过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滨湖新城,努力打造江南水乡特色和现代智慧城市相融合的高品质滨湖城市,充分展示南苏州高品位城市形象。五是保护利用环境资源。充分发挥特有的水资源生态环境优势,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通过持续推进资源高效利用,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鼓励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六是传承弘扬文化精神。以继承发扬吴文化和提高城市整体文明水平为目标,通过弘扬城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发展文化产业,有效提升城市软实力,把潜在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竞争优势。七是优化配臵公共服务。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通过建立健全多层次的教育卫生体育和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满足群众更高层次需求,促进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和谐共进,有序扩大公共财政、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有效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均等化发展。八是构建共享和谐社会。以提高人民满意度为根本出发点,通过持续加大就业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创新人口管理模式,着力推进法治吴江、平安吴江、诚信吴江建设,全面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营造符合“乐居吴江”要求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2011年工作任务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起步之年,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现代化“乐居吴江”的攻坚之年、奠基之年。展望新的一年乃至未来的五年,从有利因素看:世界经济呈现恢复增长,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和平发展;国家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提高,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加速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步伐,这些都为吴江今年和“十二五”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带来了诸多重大机遇。从不利因素看: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围绕市场、资源、技术等因素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确定因素难以预料;国内通胀和中低端产能过剩双重压力增大,国家货币政策将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土地资源约束加剧、环境压力加大,周边地区你追我赶,区域竞争态势更为激烈;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社会矛盾增多。这些新的形势对我市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更新要求,因此,我们务必要始终保持抢先改革的勇气、领先开放的志气,争先创优的锐气、率先发展的豪气,积极科学谋划吴江美好的未来。
2011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建设“乐居吴江”目标,深入实施“富民优先、创新驱动、开放提升、城乡一体、人才强市、可持续发展”六大发展战略,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规划,全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不断优化生态宜居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步伐,统筹发展社会民生事业,促进社会和谐文明进步,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为“十二五”开局打好坚实基础。
2011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2%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4%,完成上级下达的COD和SO2年度减排指标。
为确保完成上述奋斗目标,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增创转型发展新优势
一着不让加大项目投入。把项目投入作为转型升级的主动力,主动对接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十二五”规划产业布局,以项目投入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全力以赴抓实集中开工项目的建设进度、投产速度和产出强度;创新思路抓好一批资源集约化、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优质项目落户吴江;千方百计引进一批文化服务、总部经济、领军人才项目进驻吴江;一着不让推进一批企业增资挖潜、提档升级项目转型发展。确保全年新投产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20个、新增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民资项目60个,净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1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520亿元。
“抢”字当头狠抓招商选资。完善招商信息共享平台,深化“招大商、大招商”工作格局。加快招商引资载体建设,重点推进与新兴产业配套的创新中心、技术转移平台建设,加快发展公共研发、公共测试、科技信息、孵化服务和融资服务产业。提升科创园的孵化功能,重点实现由场地租赁型到全方位综合服务型转变。组建专业招商团队,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外包、总部经济、产业高端项目,进行产业招商、专项招商、重点招商、定向招商,争取形成多个新兴和特色产业集群园区。对重特大项目要紧盯不放、全程跟踪、专人服务,确保成功落地。深度挖掘现有企业增资潜力,促其增资扩股,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力争全年新批投资超亿元民资项目50个以上、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15个以上。
坚定不移壮大新兴产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为重点,加快引进和储备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注重新兴产业基地化建设,规划及建设好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园区,加速形成一批产业链完善、产业集聚、竞争优势凸显的新兴产业基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国家、省、市三级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力争开工建设新兴产业项目100个,新兴产业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超过35%,全年新兴产业完成产值1000亿元,增长25%以上。
更大力度发展现代服务业。抓住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和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大力引进公司总部、区域性采购中心、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企业落地。加快制造业企业主辅业务分离,确保完成分离企业24家。积极引进金融机构和投资公司,鼓励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增强金融对吴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强化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和旅游形象宣传力度,夯实旅游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加强服务业考核,狠抓一批规模型服务业项目开工建设,确保全年服务业投入250亿元。
(二)更加注重开放创新,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发展。抢抓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机遇,全面融入长三角,实现合作共赢,促进吴江新跨越。在思想观念上,要树立敢于确立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话语权的目标和勇气,提高参与经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产业发展上,要广泛吸收长三角地区的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加快自主创新,增进优势互补,推进产业再融合,构筑竞争新优势。在基础设施上,要加快实施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吴江段工程建设,科学谋划通苏嘉、沪苏湖城际铁路建设的相关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布局吴江交通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在工作机制上,要尽快成立融入长三角区域发展领导小组,具体谋划协调我市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事宜。
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始终以增量投入为抓手,以总量提升为目标,以择商选资为手段,做大外资、做稳外贸、做深外经、做精外包、做活外智,建立“五外”互通机制,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向总部经济、研发品牌、高端制造等方向升级,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配套企业做精做优,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加快电梯出口基地申报工作,推动传统特色产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努力形成一批面向全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出口产业集群。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优秀民营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境外投资、境外收购、工程承包业务、建立生产基地,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臵,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
大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自主创新项目产业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高新技术产品60个、省级创新型企业10家。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抢占市场制高点和话语权。要聚焦政策、聚集资源、聚合力量,深入推进实施“4+4+1”产业振兴计划,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大“55352”工程配套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宣传力度,新增国家“千人计划”1人、省“双创计划”3人。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研究制定企业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鼓励扶持政策,全年新增“一室两站三中心”10家以上。科学谋划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力争企业境外上市实现新突破,全年争取2家企业成功上市。
最大程度拓展载体功能。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以跻身国家级开发区为契机,继续完善科创园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力争进驻企业突破100家,努力建成国家级科创园,全面提升科技新城建设水平。汾湖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加大省级科创园的建设步伐,科学布局配套设施,尽早形成产业规模。盛泽镇要积极培育和快速壮大纺织品无形交易市场,早日建成两化融合示范区和省中小企业集聚区。要加快LED、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服务外包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形成吴江产业集聚新优势。积极鼓励民营资本踊跃参与各类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省电梯及零部件质检中心建设。继续强化融资助企服务,通过抵押登记、股权质押、股权出资、商标专用权质押等多种形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强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建设,有效开展行业自律等活动。
(三)更加注重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着力打造生活品质之城
高标准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今年计划实施重点建设工程163项,总投资1084.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02.4亿元。实施交通项目12个,年度投资21.3亿元。建成2.6公里东太湖特大桥及附属设施工程。建设南北快速干线南延工程、苏震桃一级公路南段新建工程以及农村公路大中修改造工程,全面开工苏南运河吴江段航道整治工程。完成省市住房保障目标任务,稳定全市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快第二水厂和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保障全市供水安全。推进全市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积极推进压缩天然气汽车加气站点建设,完成80公里天然气中压管网建设任务。做好南部新城和滨湖新城电网规划建设,全力推进建成一批输变电工程。
大强度加快滨湖新城建设。继续加快推进以滨湖新城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完成投资36亿元。开工建设滨湖路、顾家荡路、春江路及湖光路北延等道路,同步实施高新路等几条道路的路灯、桥梁的配套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水系调整,构建滨湖新城水网体系,尽快将太湖水源引入到滨湖新城中来。根据景观同步的原则,大面积绿化工程建设逐步展开,确保绿化种植顺利推进。滨湖新城启动区完成造型铺装及部分景观工程,核心区广场下半年开工进场,计划2013年全面完成。加快引进亲水游乐、温泉度假、商务休闲、滨湖餐饮等服务业项目。根据近期基础设施配套情况,对具备上市条件的地块展开招商。
高起点提升中心城区能级。进一步完善滨湖新城规划编制,以滨湖新城的规划建设提升吴江中心城区发展能级,建设环太湖璀璨明珠。加快推进吴江大厦南广场、总部经济项目建设,加大城市综合体项目引进力度,提升服务经济能级。重点抓好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吴江段建设,超前发展立交立体快速路系统,进一步完善城市战略发展规划。盛泽镇要以强镇扩权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快新城区建设步伐,完成7.9平方公里运西新城概念性城市设计以及1.25平方公里核心区城市设计,引导城市发展向西拓展,缓解中心老城区压力;启动盛泽镇科技中心和会展中心建设;开展占地61公顷的潜龙渠公园规划设计工作。
全方位强化城市科学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努力做到精细化、常态化。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完成国家住建部验收并正式运行。强化垃圾分类考核,巩固分类成效,扩大试点范围,增强分类意识,实现减量目标。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加强绿化养护和管理工作。加强控违、拆违监管力度,从源头解决违法搭建、加层问题。做好城区户外广告整体风貌设计,打造广告精品示范街。建设市区河道水质实时监测系统,推进实施生态修复技术。加强夜景灯光规划、建设和管理,强化镇(区)路灯管理指导和考核。
(四)更加注重统筹发展,着力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在稳定粮油生产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设施农业、种源农业、休闲农业、科技农业、外向农业等“五型”农业建设,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园区化、合作化等“五化”体制创新,继续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激发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活力。计划新增高标准农田面积4万亩,高效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4万亩。同里科技农业示范区创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太湖绿洲生态农业示范区建成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
提升新型城镇集聚能力。重点抓好主城区、主战场以及中心镇、集中居住区的城市化改造建设,通过加快产业集聚、加大改造投入、加强环境整治、完善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城镇产业环境、消费环境和人居环境,最大限度地吸引广大农民进城定居、就业创业。要充分整合发挥现有城镇公共资源优势,各类被撤并的街道、社区公共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各地在农民集居点安排、公寓房安臵点布局中要充分利用,进一步释放其服务产业集聚、生活集居潜能。重点要以健全完善社区化管理体制为契机,以推进实施“三臵换”、“三集中”为抓手,争取更多的“自愿进城户”、“空臵户”、“分户出宅户”以及动迁安臵户进入公寓房安臵小区。
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大力实施富民工程,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让更多的农民掌握就业创业本领,让更多的务工人员成为创新创造的主体,全方位、多领域地增加农民收入。全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用足用好物业臵办政策、挂钩扶持政策、土地整理政策,加大政府及社会各界反哺力度,千方百计构建村集体长效增收平台。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涉农补贴及保障政策,为保障农村持续稳定繁荣创造良好条件。加快推进创新型服务社、日用品配送中心、农产品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建设,提高为农服务的组织化程度。
加大农村改革创新力度。坚持率先创新、率先突破,进一步加快农村政策体系创新步伐,着力提高新政策、新制度的执行力和到位率。深入推进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坚持规范运作与扩面提标并重,切实让广大农民分享到更多的合作成果。深化富民合作机制创新,鼓励引导农民以投资参股、分工生产等形式参与地方发展,着力在保障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加大农村投融资、保险担保等政策创新扶持力度,实践推广村企联合、村村联合、城乡联合等联合发展路径,努力为广大农村新一轮发展搭建良好平台。
(五)更加注重构建生态文明,着力营造“乐居吴江”优美环境
全面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严把环保项目审批关,全力服务好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环保审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鼓励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排放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和低碳经济,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效益最大化目标。大力开展环保、生态宣传教育,持续推动绿色系列创建活动,提升全社会环保意识,巩固国家生态市创建成果。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环境基础建设,着力强化农村畜禽养殖、生活垃圾和企业的污染整治,提升农村污染防治能力。
严格保护合理利用湖泊资源。要在全面掌握55个省级保护湖泊详实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各涉水区域发展现状,分门别类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凡是涉及的湖泊及其周边地区的开发利用项目,都必须接受严格审批、公众监督,确保“环保优先原则”,切实为吴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环境和资源支撑。年内计划完成5~6个湖泊专项规划,并选择2~3个已经编制专项规划的重点湖泊启动整治试点,为全市范围内的湖泊整治提供借鉴。着力优化水系规划布局,有针对性地开展疏通整合,确保水面不减少、水流更畅通、水质更优良,全年疏浚农村河道163条。加强农村联圩达标建设管理,全面提升河道长效管理水平。
持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强化投资项目节能评估管理,依法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发展空间扶持优质项目和优势企业发展。落实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责任,突出抓好印染、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管理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新增循环经济试点企业6家,清洁生产审核企业30家。继续开展淘汰染整落后设备、关闭小化工等工作,力争淘汰落后印染设备500台(套),关闭小化工企业20家。加大减排责任制的落实力度,加强减排项目监管,前移环境治理关口,确保完成年度减排任务。
不断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整合环保、供电、城管等各方执法资源,加大对环境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行业的治理,严查重处屡查屡犯、顶风违法、影响恶劣的环境违法案件,坚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深入推进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水环境整治,重点保障集中式和应急水源地、江浙交界断面等的水环境安全,严防水污染事故发生。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深入推进涂层等行业的废气整治,提升重点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加强噪声、扬尘管理,切实解决环境信访问题。以建设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县为契机,广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大力推进城乡绿化工作,全年新增绿化面积2万亩。
(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完善各项社会事业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全力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扶持力度,提升“三项创建”工作水平,努力形成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继续加大各类对象的就业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工作,做好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的管理及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全年新增3家职业培训定点机构,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失业、失地劳动力实现再就业0.6万人。狠抓职业技能鉴定平台建设,提升鉴定层次和技能鉴定质量,扩大鉴定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功能和劳动争议仲裁体制机制建设,依法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调整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提高保障水平。优化社保管理服务,衔接做好养老保险异地转移和全省联网工作,落实医疗保险转移政策的规范要求。开通网上申报、网上查询等服务,及时做好养老人员生存认证工作,为参保企业、员工提供便民服务。继续做好农土保接轨城保工作,全面完成接轨任务。全力做好社会保险稽核工作,有效维护广大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完善新型合作(居民)医疗保险,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筹资标准,适当扩大单病种结算病种。健全社会医疗救助体系,进一步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水平,提升惠民成效。
协调推进社会事业发展。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启动创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和发展示范区,全市所有普通高中建成省优质高中,省示范高中达到70%以上。加大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吴江市中等专业学校、苏州丝绸中专软硬件建设力度,规划汾湖经济开发区成职校建设,打响职教特色发展品牌。引进、培养省特级教师、省人民教育家、苏州市教育名家,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水平。推进公共卫生均等化建设,加快市第五人民医院、江苏盛泽医院学术活动中心、菀坪卫生院异地新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镇村一体化管理。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开展数字化人口计生优质服务体系建设,市科学育儿指导中心开始招生。建设市民活动中心,筹建滨湖运动公园、滨湖体育休闲景观带和市游泳馆,举办好市第十一届体育运动会。
大力推动文化产业振兴。制定《吴江市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意见,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管理、统计、信息体系。全面推进文化产业的推介、招商工作,构筑灵活多样的文化产业平台,吸引创意项目和文化产业专业人才落户,力争在培育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重点企业以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上有新的突破。推动苏龙纺织科技园、丝博园进一步完善产业文化平台,七都格林公园建成运营,做大文化旅游产业。深入开展“区域文化联动”,打造“一镇一品”特色文化活动,建立长效机制,向产业型拓展。启动文广传媒大厦建设。研究制定吴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承办好全国排球大奖赛、围棋天元赛、乒乓超级联赛、亚洲田径大奖赛,促进吴江体育产业大发展,力争全年体育彩票销售超2亿元。
全力办好民生实事项目。组织实施10大类民生实事项目,着力增强改善民生的普惠性。关注老年事业发展,积极培育护理资源,逐步为失能老人提供护理床位500张。加强住房保障,推进公积金扩面。易地新建吴江市中等专业学校。优化公交资源配臵,新增或调整公交线路20条,新增或更新公交车辆60辆,更新出租车100辆,公交空调车比例达到90%。年内全市建成城镇安臵公寓房80万平方米以上,定向安臵动迁农户3000户以上。推行新市民居住证制度,完成150个村的路面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市政综合作业站,实施老城区道路、小区改造工程,改善市容市貌。启动桃源、平望、横扇3个镇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卫生人才“5515”工程。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实现扩面1.5万人。
(七)更加注重促进和谐稳定,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深化文明城市建设。在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要坚持把提高人的素质放在重要位臵,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强化宣传发动工作,着力增强广大市民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全力打造“乐居吴江”新名片,加大社科知识普及力度,努力推进市民素质、城市形象再上新台阶。不断加强诚信道德体系建设,加大科普教育宣传力度,实施“兴农富民工程”。大力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文明宗教活动场所,促进民族关系和睦稳定。加强吴江体育基本现代化建设,各镇(区)进一步完善健身运动会馆和文体广场的规划建设。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有效推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大力健全民主法制。科学制定“六五”普法规划,创新普法形式,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广场建设,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依法办事的浓厚氛围。发挥社区矫正移动管理平台的监督管理功能,做好特殊人群的管控帮教工作。扩大完善法律援助网络,全市村(社区)设立法律援助联系点,镇(区)增设法律援助受理点。大力开展《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信访人法制意识,引导正确的维权途径和诉求方式,依法严肃处理违法上访和非正常上访行为。深化领导干部接访、机关干部下访、信访积案专项治理,强化协调会办和领导包案等措施,以加强镇(区)接访中心软硬件建设为重点,提高镇、村(社区)化解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创新社会建设管理。完善市、镇、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逐步实现便民服务全覆盖。加强价格监测监管预报工作,全面落实保供稳价十条措施,确保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快推进强镇扩权改革试点。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规范实施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综合服务管理。加大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坚决杜绝各类重特大事故。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实战演练,提高妥善处臵突发事件的能力。深入开展军民共建,加强国防和国家安全教育。认真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整体提升预警报警水平。大力推广“5+X”工作模式,夯实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基础。
四、大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各位代表,“十二五”的号角已经吹响,在这全面建设“乐居吴江”的突破之年,我们要以廉洁勤政、务实高效、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政府各项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切实提升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一是坚持科学谋政,建设学习型政府。胡锦涛同志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把学习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要加强理论学习、形势分析和问题研究,把握后危机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及时调整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提高新形势下破解难题、把握大局、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智慧和力量聚焦到确保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的总体要求上来,聚焦到全面建设“乐居吴江”的战略目标上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真正做到勤于学习新知识、善于接受新理念、敏于接受新事物,不断增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本领,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建设奋发有为的学习型政府。
二是努力为民勤政,建设服务型政府。环境决定发展,服务创造优势。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不懈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着力打造勤干、敢干、善干的公务员队伍,大力提升主动服务、创新服务、尽责服务、高效服务、廉洁服务的本领,着力争创机关服务品牌。积极探索调整、整合相关行政审批资源,率先争取全省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积极推行“大部制”行政服务,促进行政服务新一轮提速增效。进一步完善机关效能考核机制,重点加强对关键业绩指标完成情况的考评力度,以考核推动机关作风效能上新台阶。建立《重大疑难信访事项集体会商制度》,提高解决信访问题能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多做惠民利民富民的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确保政府工作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人民的评判。
三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能,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进一步健全政府重大决策专家咨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听证制度,建立公开透明、程序规范的行政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体制,严格规范裁量权行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避免执法的随意性。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厉查处危害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违法案件,维护公共利益和经济社会秩序。积极探索实行重大行政决策实施情况后评价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全面规范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行为。
四是严格廉洁从政,建设阳光型政府。严格执行《廉政从政若干准则》,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努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腐败体系。完善政务公开、信息公开、新闻发布等制度,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舆论和社会监督。加快推广应用农村集体资产租售监管平台,实现对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的网络化管理。继续推行“两代表一委员”接待群众来访制度,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加强中介机构的监管,在招投标、审计、评估等中介行业中加强诚信考核。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形成公开透明的采购运行机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深化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严查违法违纪案件,大力弘扬清风正气。坚持艰苦奋斗,厉行勤俭节约,降低行政成本,进一步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新形象。
各位代表,吴江正处在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让我们在中共吴江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更加宽广的视野谋划发展,以更加昂扬的斗志迎接挑战,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勤勉做事,为圆满完成本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建设“乐居吴江”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吴江区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吴江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2014-02-1来源: 吴江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吴江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区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吴江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区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团结依靠全区人民,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积极实施“四五六”战略,全力推进“1058”工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
(一)积极应对复杂形势,区域经济稳中求进健康发展
经济运行平稳向好。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5亿元,同比增长9.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9.5亿元,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84亿元,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1亿元,增长1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0亿元,增长14.7%;私营企业注册资本超1300亿元;银行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850亿元,新增本外币贷款2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45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417元,分别增长9.3%和11.1%。
有效投入持续扩大。全区19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50亿元,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270亿元,84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45亿元,156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55亿元。巨诚高新材料、立新纺织等13个重大项目获得上级批准,项目总投资180亿元。大唐吴江燃机热电联产、江苏国望高科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陆续投产。全区累计设立外资融资租赁企业18家,注册资本5.2亿美元。积极实施“腾笼换凤”工程,全年盘活存量土地5672亩。
内外需求不断拓展。商贸业投入增长较快,万宝商业广场、新城吾悦广场、财智中心等6个在建商业综合体总建筑面积174万平方米。成功创建省首个区域性酒类流通电子追溯示范区,同里古街坊荣获国家特色商业街称号,盛泽电子商务信息有限公司入选国家工信部电子商务集成创新试点工程项目。外向型经济量稳质升,到账外资11.5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19亿美元,一般贸易占比提升4.5个百分点。积极组织企业抱团赴海外参展,帮助企业开拓国际新兴市场。新核准境外企业9家,中方协议投资额5.2亿美元,新签外经合同额1.7亿美元。实现离岸外包接包合同额1.3亿美元,执行合同额7505万美元。
结对竞赛成效显著。各镇(区)全力以赴比学赶超,看增量比进步,看权重比贡献。吴江开发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电子信息产业运行平稳,装备制造产业占比不断提高,获评“中国机械装备产业基地”称号。汾湖高新区工业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成功获批国家火炬超高速节能电梯特色产业基地和省级汾湖食品产业园。吴江高新区(筹)揭牌,与盛泽镇“区镇合一”,纺织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太湖新城紧扣产城融合,服务经济、税源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品质明显提升。七都镇专注精致小镇建设,“美丽七都”十项行动计划积极实施。桃源镇积极盘活存量土地,破解发展难题。同里镇加快推进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整治,入选全国首批“美丽宜居小镇”。震泽镇以“五张榜单”引领发展,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平稳较快增长。平望镇经济发展增速稳定,经济竞赛排名持续保持全区前列。
(二)加快推进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全年实现农业总收入63.8亿元,增长9.8%。“四个百万亩”完成上图面积81.6万亩。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通过农业部评审。拥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家,数量位居全省各县(市、区)前列。水稻机插秧率达94%,全省领先。粮食中心库动工建设。新兴产业完成产值1508.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8.9%。电子信息、丝绸纺织两大千亿级产业总体运行平稳,恒力集团跃升至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榜首;光电缆产业增长势头强劲,亨通、永鼎、通鼎3家企业入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新型平板显示器、智能电网、物联网和电梯产业发展良好。申报省区域名牌1家、省名牌产品35个、驰名商标1件、著名商标15件。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2.6%,提高2个百分点。太湖新城总部经济区一期12家企业相继开工建设。恒大置业、农商行入选全国服务业500强。苏州玫瑰园晋升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震泽创国家4A级景区、天池文化生态园创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通过省级验收。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交易额突破千亿元大关。新开银行机构6家,新增场外挂牌企业2家,鲈乡小贷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科技人才支撑加强。177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1480.8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8%。新列入国家星火计划5项、国家火炬计划10项、国家重点新产品3项;新增“千人计划”专家工作站5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企业技术中心9家。全年专利申请量2.1万件,专利授权量1.6万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通过验收。成功创建省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2家、试点企业9家。推进人才创新创业“55352”工程,拥有国家“千人计划”31人,其中自主申报10人;新增省“双创人才计划”7人、市“姑苏人才计划”11人,评定吴江科技领军人才25人。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省级2家,累计27家。吴江成为江苏创新型试点县(市、区),获评“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县(市、区)”。
发展平台升级加快。盛泽镇被授予“中国纺织名镇”称号,震泽镇荣膺“中国蚕丝之乡”,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在同批省级旅游度假区中率先获批。申报国家综合保税区进入冲刺阶段。盛泽纺织科技创业园晋升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苏州太湖广告创意产业园获批为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吴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成为国家级产业园,吴江中鲈智能物流科技产业园晋升为省级科技产业园,吴江创业投资产业园入选省首批创业投资集聚发展示范区。全省首家电梯及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吴江,吴江面料出口基地获省优秀出口基地称号,清华大学苏州汽研院(吴江)车联网省级工程实验室成功获批。
(三)始终坚持一体化导向,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加快构建
规划布局更趋优化。完成《苏州市近期建设规划(吴江区分册)》的编制,加快推进镇(区)法定规划编制,力争两年内实现镇(区)总规及控制性详规全覆盖。重点开展《太湖新城S230以东地区城市设计》、《吴江太湖新城绿轴景观设计》、《苏州文博中心建筑单体方案设计》等20余项规划编制,积极参与苏州有轨电车发展规划、苏州市域轨道线网规划、苏州中心城区与吴江交通一体化规划研究,加快吴江与苏州中心城区的无缝对接。
城市品质更具魅力。东太湖水域正式命名为“苏州湾”。区人民广场、芦荡湖湿地公园、东太湖生态园对外开放,苏州湾美食新天地开街营业,阅湖台如意桥、喷泉工程基本完成,唐仲英基金中国中心进展顺利。苏州文博中心奠基,东太湖体育公园等项目开工建设,绿地城市综合体封顶。苏州湾水街、胜地生态公园、体育中心、盛家厍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等项目开展前期工作。思贤路、芦荡路、松陵大道等延伸工程基本完成,旅游度假区道路建设全面开工。完成镇(区)老街综合改造22条。公交网络体系日益完善,新辟、调整、优化公交线路40条,新建公交枢纽站2个、公交候车亭195个。
镇村建设更显亮点。开展新一轮镇村布局优化调整工作,农民集中居住率达55%。加大公寓房建设和住宅置换力度,在建城镇安置公寓房项目16个,当年建成109.6万平方米,定向安置农户5000户。新增村级经营性物业25万平方米,农村集体可支配收入增长16.8%。震泽、七都2个镇和太湖新城农创村等10个村列入苏州市美丽镇村建设示范点,开展先行先试。全区国家卫生镇实现全覆盖,33个到期复审省卫生村通过省级明查暗访,城乡环境卫生明显好转。全年城镇生活污水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7亿元,收集处理生活污水4800万吨,稳定实现一级A达标排放。水利建设投入加大,成功抗御“菲特”台风的袭击。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三网”整治拆除工作完成序时进度。同里湿地公园获批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单位,桃源森林公园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公园。全年疏浚河道184条、155公里。湖泊生态治理步伐加快,黎里揽桥荡、盛泽潜龙渠整治基本完成。划定生态红线区域337.6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28.7%。环保专项执法行动深入开展,太浦河界标断面水质全部达到饮用水源地功能区标准,京杭运河王江泾等3个断面达到国家、省规定的断面水质要求。组织实施172个节能降耗技改项目,4家企业获得国家首批四星级以上“能效之星”称号,66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积极构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体系,火电企业脱硫脱硝改造工程扎实推进,PM2.5指数实现每日发布。
(四)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民生福祉和谐水平明显改善
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稳步推进城乡就业创业工作,新增就业2.8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336个,城镇登记失业率2.05%。在苏州4家市级医院开通医保结算专线,56个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医保卡实时结算。实施特定人员特殊疾病救护、再救助制度,实施大病(补充)商业保险,有效减轻参保居民患重特大病的经济负担。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上调至630元/月,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1530元/月。扩大公积金覆盖范围,净增缴存人数3万人,当年归集住房公积金13.4亿元。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吴江乐龄公寓二期开工建设。新增养老机构5家、床位2260张。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年十大类民生实事项目进展顺利,基本达到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成功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新改扩建幼儿园22所,投入使用12所。吴江中学新校区和吴江开发区花港迎春小学建成启用,吴江中专异地新建,思贤实验小学开工建设。吴江社会福利中心和区康复医院新址启用,区第五人民医院、区医学检验中心投入运营。成功举办环太湖公路自行车赛等10余项国家级、国际性大型赛事。高水平通过省“十二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期评估,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提标扩面,计生奖励政策全面兑现。妇女儿童权益得到切实维护,获评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实施示范区。城区公共自行车扩容,汾湖、盛泽公共自行车投入使用。区域供水第二水厂并网供水,应急备用水源地建成。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
文化强区建设成效显著。新设立1亿元区级文化产业担保基金,引导文化产业加速发展。震泽蚕丝文化旅游、静思园静远楼项目列入国家文化金融合作信贷项目库。全年文化产业投资额4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59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达6.5%。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获评全省首批“书香之县”,“四位一体”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全覆盖。大运河吴江段申遗得到国际专家肯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增至9处。启动“家在苏州·乐居吴江”城市形象宣传文化品牌建设,成功举办首届太湖国学讲坛和纪念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发表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展第二届吴江好人评选活动,2人获评“中国好人”。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举行首届志愿服务公益创投活动,45家镇村单位获省级文明称号。吴江开发区山湖花园社区获评全国科普示范社区。
社会管理能力不断提升。高度重视信访工作,“两代表一委员”接待群众工作得到国家信访局高度肯定,信访工作绩效考核全省领先。加快平安实事项目建设,15个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和17个技防改造项目稳步推进,56个规范化网格化管理村(社区)全部建成。推进“1+X”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提升快速反应实战效能。开展“天安行动”专项整治,提升食品安全质量。民族宗教关系保持和谐稳定。对口援建和帮扶工作取得新成绩。数字化城管系统通过省住建厅验收。完善价格调控机制,新建农产品平价直销点5家。3家单位创建国家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通过省级评审。《吴江市志》出版。圆满完成第十届村民委员会和第五届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完成“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
(五)改革创新政府服务,行政服务效能不断提速增效
服务效能明显提升。荣获首批“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百佳县”称号。深化KPI主要业绩指标考核,扎实推进“绩效提升年”活动。加快优化行政服务流程,完善“12345”便民服务功能,完成食品安全投诉举报、人才服务等6条热线与“12345”的对接工作。完善寒山闻钟、东太湖论坛等网络诉求的办理机制,强化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率先开展“无疆”品牌商标注册,扩大“无疆服务”品牌效应。完成智慧大厅建设和网上虚拟服务大厅系统设计工作,不断提升行政服务信息化水平。强化审计监督,对重点建设项目开展跟踪审计,为建设单位节约资金4.9亿元。
民主法制得到加强。制定《全区户外公益广告建设管理意见》,全区公益广告比例达20%。加大基层法治创建力度,获评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深入推进“关爱民生法治行”活动,外来就业创业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得到司法部总结肯定,区政法综治信息中心和法律服务中心建成。依法行政基础地位得到加强,政府常务会议集体学法制度日趋常态,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试点和省级行政复议规范化工作扎实推进,科学、民主和依法决策机制有效运行,被省政府确认率先完成法治政府建设阶段性工作目标任务。完善国有资产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深化工程建设领域诚信体系建设。
自身建设切实改进。不断优化四大片区“区镇合一”管理体制,吴江开发区和同里镇实行“区镇合一”管理。逐步开展、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镇级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七都行政服务中心、太湖新城便民服务中心建成启用,第三批下放盛泽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69项,累计下放447项,“强镇扩权”改革试点走在全省前列。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成启用。完善税收征管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更多财力向社会和民生事业倾斜。实施部门综合预算改革,进一步规范预算单位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预算管理。加强财政投资评审和财政绩效管理,优化完善扶持企业政策体系,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坚决纠治“四风”问题,“三公”经费控制成效明显。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在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带来的挑战,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在此,我谨代表吴江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吴江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和消防官兵,向所有参与、支持和关心吴江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工业经济增速放缓,部分中小企业运行比较困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大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的引进需要进一步强化;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调结构促转型的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力度还需加大,城市功能品质需要进一步提升;民生改善步伐同群众期待仍有差距,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政府服务、治理水平和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对于存在的问题,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4年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之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具备很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着不少风险和挑战。对此,我们既要看到形势的积极方面,把握发展机遇,坚定发展信心;也要认识到形势的复杂性,切实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攻坚克难,努力开创吴江科学发展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面实施“四五六”战略,全力推进“1058”工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建成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更加宜居、社会事业更加均衡、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现代化新吴江。
201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进出口总额、到账外资与去年持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以上,万元GDP能耗明显下降,完成上级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目标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转型升级,全面增强产业竞争力
围绕建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发展目标,着力提升电子信息、丝绸纺织两大千亿级产业和装备制造、光电缆两大五百亿级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新型食品四个百亿级产业,加速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总部经济、旅游业、市场、城市综合体、文化创意、服务外包、金融业等八类现代服务业,打造富有活力和潜力、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构架。
更加注重依靠项目引领。全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瞄准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央企和上市公司,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龙头项目和现代金融、电子商务、总部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等新兴服务业,力争全年引进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0个;加大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壮大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全年力争不少于20家。全力推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重点围绕亿元以上在建项目、新兴产业项目做好指导、协调、服务工作;围绕加快太湖新城等金融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加大金融机构地区性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的引进力度;围绕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双创”目标,加快生态温泉养生园、黄金湖岸旅游综合体、苏州湾水街等项目建设,抓好浦江源水利风景区的改造提升,全力打造东太湖“百里风光带”。全年计划实施重点工程196项,总投资2134亿元,投资506亿元;其中,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60个。全力培育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在注重地标型企业、旗舰型企业培育,加大大集团培育的同时,积极实施“430”培育工程,着力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优势成长型企业、“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和行业单打冠军;培育一批带动性强、成长性好的文化龙头企业,形成优势板块,年内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7%。
更加注重内涵式增长。充分发挥技术改造在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内涵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引导和鼓励企业向终端产品升级、向自主知识产权转型。加快纺织产业提升发展,强化产业与市场互动,提升印染后整理水平,扩大成品产业规模及品牌影响力,引导纺织产业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加快装备制造业向轨道交通配套设备、工程机械设备、节能环保设备、大容量输变电设备、机器人等领域拓展。加大光电缆产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提高集聚度,抢占更为高端的核心技术和环节。鼓励、引导新兴产业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建设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先锋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充分发挥要素倒逼、政策倒逼在内涵式增长中的激励作用,在建立“亩均效益”资料库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腾笼换凤”倒逼机制、激励机制,加快落后产能企业有序退出,腾出空间用于发展高新产业。充分利用节能减排的刚性约束,推动企业以节能增效益、促转型,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更加注重资源要素保障。围绕土地、资金两大资源要素,加大保障力度。高度重视项目与资金的统筹,积极拓展融资新领域,拓宽棚户区改造、新型城镇化等项目平台的资金筹措渠道;加强融资平台管理,合理控制地方性债务的规模和比例,切实降低资金运作成本和风险。创新融资方式,加大企业上市、新三板、场外挂牌、债券发行、创投等直接融资力度,新增上市企业3家,争取市政债在我区先行先试。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创新“拨改投”等扶持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鼓励引导更多民间资本投入金融产业,争取全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落户吴江。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坚持项目用地联审会商制度,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通过整合、置换、储备、回购等手段挖掘用地潜力,全年盘活存量土地5000亩。积极争取挂钩用地和“点供”指标,力保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求。持续提高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外资投资强度每亩不低于60万美元、内资每亩不低于400万元,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突出创新引领,全面增强核心驱动力
发挥科技、人才、技术、管理等各类要素在创新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以创新增动力、强活力,提升区域综合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加快创新人才培育引进。重点落实好优秀人才“生根计划”, 充分发挥吴江的区位优势、成本优势和生态优势,以更好的政策、更优的服务,吸引更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社会事业紧缺人才向吴江汇聚,形成各类人才首选吴江、扎根吴江的“洼地效应”。积极组团赴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高层次人才项目专题对接洽谈活动,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充分发挥好“科技镇长团”的作用,放大科技镇长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扶持好“科技领军人才”项目,开展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发展状况评估,探索成立“政府天使投资基金”,重点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一定规模、市场前景良好的领军人才(团队)企业。力争新增苏州市级以上重点人才20人,重点支持区科技领军人才50人。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注重引导企业打破领域、区域界限,实现创新要素最大程度整合,加快各个领域的协同创新。进一步完善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嫁接”创新型人才项目,积极培育紧密型“产学研联合体”,实现市场与项目的无缝对接,加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一步推进企业的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支持企业家与科学家“联姻”发展,推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支持企业向电商、云商等新经济领域拓展。进一步加快企业的制度创新、品牌创新,推进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争创各级各类品牌,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2%,全年新增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各8个。力争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家,通过省级鉴定新技术新产品20个以上,申报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不少于1个。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继续提升万人发明专利数量。
释放创新平台倍增效应。进一步夯实科研服务平台,鼓励四个科创园进一步完善人才项目管理和服务功能,扩容扩量,吸引更多的创新项目进园孵化,培育出更多、更具活力的创新项目和创新产品,加快从孵化器到加速器的进程。鼓励具备条件的载体向更高的能级冲刺,鼓励支持各类科技创业园区的建设推进,鼓励企业争创各级各类创新平台,使企业成为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平台,紧紧抓住“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发展契机,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应用为重点,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以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装备、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电子商务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工业,着力培育智慧产业。
(三)突出改革开放,全面增强发展源动力
按照中央、省、市部署,抓住用好改革机遇,结合吴江实际,认真梳理全区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列出改革举措,敢于先行先试,形成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正能量。
推进各项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深化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总结推广“强镇扩权”改革试点经验,完善“区镇合一”管理体制,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鼓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整合,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金融创新,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设立中小型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
提升开放水平。紧紧抓住上海设立自贸区的重大机遇,主动承接上海产业、政策和资源的溢出效应,在投资、贸易、金融等方面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努力成为上海新制度、新经验推广复制的首发区。深化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创新,争取跨国公司外汇资金运营便利化试点,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商业保理公司。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对外投资、跨国经营,提高企业国际化竞争能力。积极拓展内外销市场,推动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成为商务部内外贸市场融合试点,加快出口产品品牌化建设,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优化政府服务。运用KPI指标电子管理平台,以“制度+科技”手段加大作风效能建设力度。以信息化建设为引领,有效整合行政审批网、便民服务网、中介监管网、公共资源交易网和电子监察网,构建“五网”互联互通新模式,优化政务服务平台,进一步便民利企。扎实做好镇级行政服务中心业务开展和平台建设指导,提升撤并乡镇便民服务功能。深化中介机构信用体系建设,着力规范涉及行政审批中介机构执业行为。
(四)突出功能载体,全面增强平台引领力
坚持以载体能级提升促进产业的提升、支撑城市品质的提升,以更大力度加快建设、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彰显特色,努力将吴江建设成为独具魅力、富有特色的现代化新城。
全力加快六大载体建设。吴江开发区要紧扣科技新城发展定位,在提升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同时,主攻欧美、日韩招商,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打造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吴江综合保税区重点发展综合贸易业、现代物流业、先进制造业、新型服务业等产业,打造对外开放的新引擎。汾湖高新区要加快推进国家级高新区的申报,在做大提升装备制造业、新型食品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以总部经济、物流、研发、商务、文化创意等为主的服务经济,成为苏州接轨上海的“桥头堡”、“虹桥副中心”。吴江高新区要在巩固提升做强做精纺织化纤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业态,打造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纺织业产销基地。太湖新城要坚持新城与度假区一体发展,加大产城融合力度,加快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金融产业、高端商务等项目引进,打造城市建设和服务经济的“制高点”。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要细化三年行动计划,注重旅游功能的完善和旅游要素的配置,充分利用度假区的独特资源,加强旅游规划、营销策划,扩大美丽“苏州湾”的品牌效应。
打造更高品质城市空间。突出规划引领,高起点优化提升涵盖城市三大片区的中心城区规划。坚持以国际先进理念打造太湖新城片区,加快推进《吴江太湖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吴江太湖新城城市色彩研究》等规划编制,注重特色、品位和差异化发展。加快东太湖综合整治二期、苏州文博中心、新城吾悦广场、18家总部经济等项目建设,推进产城融合,全年计划实施项目200个,总投资923.5亿元,投资250亿元,全力打造生态新城。坚持以苏式化风格塑造,稳步推进松陵老城片区综合改造工程,加快盛家厍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建设城中农贸市场,持续提升老城区生活舒适度,全力打造文化新城;加快推进南部拓展区基础设施及中国东部汽车城、红星美凯龙等项目建设,完善提升南部新城商务功能。吴江开发区片区要充分发挥千亿能级先进制造业与千年古镇的融合优势,围绕建成“四个国家级”目标,加快古镇特色街区的建设,打造科技魅力与古镇文化、田园风光交相辉映的东部新城。突出规划统筹,高标准推进盛泽和汾湖两个城市副中心建设,加快盛泽中央商务区、汾湖新城古镇及城市综合体等建设进度;统筹带动七都、桃源、震泽、平望4个镇的发展,完善功能配套,强化特色凝练,全面提升城镇内涵,形成与中心城区既统又分、既各具特色又融为一体的高端品质。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重点工程建设,努力构建外联内拓的大交通网络。全年安排交通重点工程7项,计划投资30.8亿元。完成苏南运河“四改三”全线主体工程,加快推进常嘉高速、苏震桃南段和东西快速干线工程,启动202省道吴淞江大桥新建工程,完成85公里农路和26座农桥的改造任务。加强二次供水设施管理,确保供水安全。加强燃气经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铺设天然气管网45公里。加大电网建设力度,计划建成220千伏输变电工程6项、110千伏输变电工程13项。完善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系统,实施松陵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力争用4年时间完成松陵城区排水达标区建设。
实施更高效率城市管理。扎实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931”行动,切实提升城市综合环境质量。继续实施镇(区)老街综合改造工作,完成36条道路及沿线立面改造任务。强化城市精细化、系统化、常态化管理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建设行为,提升建管水平。加强交通秩序管理,整治各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严厉查处车辆非法营运,有效防控道路交通事故。积极探索数字城管在农村环境长效管理、路灯管理等方面的功能拓展。加强物业企业管理,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加快智慧城市基础建设,光纤入户实现新建小区全覆盖,汾湖高新区、太湖新城、盛泽镇4G信号覆盖率90%以上,城区主要公共区域开通室内WiFi免费上网服务。
(五)突出城乡统筹,全面增强区域影响力
紧紧抓住新型城镇化战略机遇,以加快推进“三集中”为重要抓手,以建设美丽镇村为突破路径,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稳固基础,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继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完成“三网”整治拆除任务,加强水面后续管理工作,探索实行渔业生态养殖,有效保护渔业资源,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快七都太湖蟹示范园、平望高效农业园创建省级园区步伐,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全力做好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保护发展工作,研究并落实水稻种植面积补足方案。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龙头企业。突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开展畜禽生态健康养殖试点。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吴江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统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612重大行动”,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亮点。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加快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项目建设,加强湖泊群治理和湿地的保护、开发,加快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完成三白荡、莺脰湖等湖泊生态整治工程。深入开展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巩固化工企业整治成果,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的涉污企业环境综合整治,严厉打击涉污企业违法行为。全力推进运东环保科技产业园、盛泽印染产业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和中水回用,建成循环经济示范企业4家。加强燃煤污染控制,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强化道路及施工扬尘防治,完善大气雾霾预警监测和信息发布体系,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和成品住房,积极创建绿色建筑示范区。
持续加快美丽镇村建设。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科学确定保留村庄,突出江南水乡风貌,努力建成一批精品传世的美丽乡村。深化“美丽镇村信息通”工程,发挥12个“美丽镇村”示范点引领作用,全面开展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特色塑造、内涵提升等各项工作,把美丽镇村建设整体推向更高水平。大力实施城乡住宅置换,建设城镇安置公寓房80万平方米,定向安置农户3000户。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新建水闸64座、泵站38座、挡墙106公里。持续开展河道治理工作,疏浚河道180条、144公里。新增、更新绿化造林面积1万亩,推进苏震桃南段等绿色通道建设,全面改造提升主干道路绿化水平,建成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工程1个、绿化示范村10个。
着力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积极实施村级经济发展“五年倍增计划”,加快村级集体经济由产业经营向物业经营转变、由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由资金增量向资产增量转变、由村内发展向村外发展转变,力争实现村级稳定性收入增长15%,新增村级经营性物业30万平方米。完善种粮入股土地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进村社分账管理,探索实施村居自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和集体经济管理职能相分离的“政经分离”试点,规范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分配办法。探索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新路径和新机制,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准入制度,力争农村“三大合作”入社户数占农户总数比例达到80%以上。
(六)突出民生优先,全面增强社会凝聚力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的原则,以逐步解决好深层次、根本性、全局性的民生问题为导向,致力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突破,让百姓在共享发展成果中全面提升幸福感。
全力办好民生实事。推进十大类民生实事项目建设。“1058”工程计划完成投资90亿元。加强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工作,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与再利用,开工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完善全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区、镇、村三级行政(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年内实现镇级行政服务中心全覆盖。完善保障住房体系,推进棚户区危房改造,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000套。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新建客运、公交枢纽及换乘站2个,新建城乡公交候车亭100个,新增1~2条对接苏州中心城区公交线路。开工建设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吴江开发区医院。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完成旧校舍重建、加固、改造6.3万平方米。
有效提高生活水平。完善城乡就业创业体系,增加就业岗位2万个。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扩大社保覆盖面与服务范围,提高中小学生群体的医疗保险参保率,新增25个参保率超过98%的示范村,新增50个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医保刷卡就医。推出医保定点医师制度,完善医保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继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居家养老和老年服务产业。加强价格监控预警,全面落实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等专项检查,切实维护好劳资领域和谐稳定。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创建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筹建吴江开放大学、苏州韩国学校。建成同里中学、思贤实验小学、吴江开发区阳光小学和10所幼儿园。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3个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完成120急救省市县三级联网。巩固和扩大文明城市建设成果,建成城市文明综合展示馆、公民道德广场。加快推进震泽、黎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创建工作,不断扩大吴江文化影响力。加强人口服务和管理,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积极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深入开展健康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建设太湖新城体育中心,整体改造区体育馆。
推进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提速“政社互动”推进进程,放大“三社联动”效应,深入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工作机制,提高危机预警、防范、化解能力。整合宣传、政法、通信等资源,规范网络诉求事项的办理程序,提升网络管理和舆情引导能力。依托社情民意数字化管理系统,提升社会矛盾纠纷研判分析和调解处置能力。加强信访工作,发挥各部门联动机制,有效推动各类疑难信访问题的解决。积极巩固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成果,建设区远程调解应急指挥中心和区法制教育中心。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预防控制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全面提升双拥工作整体水平。扎实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七)突出务实高效,全面增强政府公信力
围绕职能转变、简政放权,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作风效能和廉政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努力建设为民、务实、高效、清廉的服务型政府。
改进工作作风。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兴敬业实干之风,加强调查研究,真正做到察实情、谋实招、重实干、求实效,切实提升政府履职能力。建立重大项目推进制度,坚持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联系挂钩制度。完善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强化构建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奖优罚劣的绩效导向。大力弘扬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以高度负责和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各项工作和重大工程的全面实施。
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畅通政府网站、政务微博、新闻发言人等公开渠道,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主动接受公众、媒体监督。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完善行政决策程序,打造开放式、多元化、参与式行政管理新机制。严格计划立项,规范制定程序,着力提升制度建设质量。强化层级监督,创新行政复议机制,改进和创新执法方式,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加快镇(区)依法行政工作进程,实行镇(区)依法行政工作专项管理和考评机制,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进程。
加强廉政建设。深入推进“清风零距离”工程,完善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机制,继续打造廉情预警平台,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对财政资金使用、工程项目建设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力度,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健全国资监管、村级“三资”监管平台,构建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网络管理体系。加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评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加强督促检查,加大惩戒问责力度,严控“三公”经费,打造风清气正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加快推进吴江新一轮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中共吴江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有力的工作举措,凝心聚力,拼搏奋进,为争当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先行军而努力奋斗!
南部现代新城区、优势产业新板块、开放创新新高地、和谐乐居新家园;五是指产业层次明显提升、创新动力明显提升、城市品质明显提升、城乡统筹明显提升、干部能力明显提升;六是指6大载体即吴江开发区、吴江综合保税区、汾湖高新区、吴江高新区、太湖新城、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
“1058”工程(P1):是指以两所学校、两所医院、两个中心、两个公园(公寓)、两项改造为重点的10项民生实事工程,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省道公路、快速干线为重点的5项重点交通工程,以体育公园、生态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重点的8项生态文明工程。
“四个百万亩”(P3):是指苏州为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出的发展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四个百万亩”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四位一体”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P7):是指整合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党员远程教育中心、乡村图书室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在一个馆舍中挂四块牌子,实行统一管理。
“双创”目标(P11):是指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积极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4A级景区。
“430”培育工程(P11):是指跟踪服务30家“小巨人”企业,着力培育30家优势成长型企业,深入挖掘30家“专精特新”企业,扶优助长30家小微企业。
“四个国家级”目标(P17):是指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同里5A级景区、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931”行动(P18):是指九整治,三规范,一提升。“九整治”是指整治城郊结合部、整治城中村、整治棚户区、整治老旧小区、整治背街小巷、整治城市河道环境、整治低洼易淹易涝片区、整治建设工地、整治农贸市场;“三规范”是指规范占道经营、规范车辆停放、规范户外广告设置;“一提升”是指提升城市长效管理水平。
“612重大行动”(P19):是指统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6大体系,实施10大专项行动,打造20个亮点工程。
第三篇:吴江经济发展特点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吴江经济发展特点
吴江市位于中国江苏省的最南端,地处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交会的金三角地区。全市总面积1176平方公里,人口78万,下辖10个镇。自古以来就是太湖之滨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吴江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又是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及绿化造林先进市。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吴江经济发达。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30亿元,财政收入33亿元。全市外商投资企业900余家,总投资近65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73亿美元。2002年参加中国第二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市)共计2052个,吴江排名第十位。吴江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城市之一。吴江市三大支柱产业特色鲜明。一是丝绸纺织业。全市共有无梭织机4万余台,年产各类丝织品30亿米,炼染印产量25亿米,真丝绸生产量占全国总量的八分之一,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六分之一。二是电缆光缆业。全市光电缆生产企业40多家,电缆生产线168条,生产能力达2500万对公里;光缆生产线31条,年生产能力达300万芯公里,占全国生产总量的四分之一。三是电子资讯业。全市有300多家台湾乃至世界知名电子企业,总投资20亿美元。其中台湾上市上柜公司中40家已经落户吴江。达到设计规模,这些公司每年产彩色显示器1000万台、扫描仪360万台、电脑主机300万台、笔记本电脑500万台、微型电机2.2亿只、手机1200万台以及大量的电脑周边产品,年出口总额50亿美元。
吴江的特色产业还有,彩钢夹芯板业生产线148条,年产1000万平方米,占全国生产总量的一半;日用化工年产量超3万吨,产值5亿元;羊毛衫业横机近4万台,其中电脑横机1480台,年产羊毛衫9000万件,产品畅销国内外;服装业年产服装2600多万件(套);缝纫机年产15万台;制鞋业年产各类鞋2000万双。
吴江现有省级开发区2个,市级开发区10个,基础设施到位,配套服务完备。位于市区的吴江经济开发区是1993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以IT业为主,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江苏临沪开发区以机械制造、皮革制鞋、电梯部件、日用化工、新型建材、旅游三产为主,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中国盛泽纺织工业城、震泽外商投资区、桃源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纺织、服装为主;太湖经济开发区以光电缆为主,拥有吴江科技人员创业园,并已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 “全国光电通信科技园”,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火炬计划光电缆产业基地”;位于菀坪镇的新加坡工业园以缝制设备为主;位于横扇镇的针纺织品科技园是华东地区第一家定位于针纺织品研发生产的专业科技园区,以毛纺织品为主。目前落户各开发区的投资者主要来自美国、英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或地区。
下面本文从三大产业的角度剖析吴江经济发展的历程、方向与特点。
第一、第一产业——农业
目前,吴江农业的发展可以说在向着都市农业的方向发展。都市农业,一般是指在城市化地区,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高层次、多形态的绿色产业;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农业产业化为依托,规模经营为条件,集生产、服务、消费于一体的经济和生态等多种功能并存的现代农业。吴江地处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的腹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故近年来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1现状
吴江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十分注重农业的发展与稳定,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实现了“七个转向”。即从以生产为
中心转向以市场为中心;从单纯保证供应转向面对国内、国际两 3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大市场;从追求产量为主转向以追求效益、质量为主;从政府行为为主转向以经济行为、企业行为为主;从国家、集体投入为主转向国家和集体支持下的农民家庭投入为主;从以生产大路货为主转向以生产名、特、优、新产品为主;从以生产原料为主转向以农产品加工增值为主。在农业经营方式上,突出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
1.1紧密服务于城市的高层次、多形态的绿色产业蓬勃发展 自1996年被确定为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以来,吴江十分注重抓好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和生态农业的扩大试点示范工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了2个农业环境监测点,全面规划生态小区建设,建起了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无公害食品40多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个。
1.2 以中介组织、行业协会为纽带的集生产、服务、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 全市已有各类中介组织21个、行业协会36个,其中各类经纪人达15000人,专业会员2300多人。全市涉及粮油、蚕桑、畜牧、水产、苗木、果品、蔬菜等行业的农业龙头企业有100多家,资产总额达到15亿元,年销售额超过20万元,其中出口创汇1亿美元。
1.3农业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03年6月底,全市农机总动力50.77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563台,小型拖拉机1988台,联合收割机366台,其中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分别是87台和59台。农业机械化水平达76.33%。1.4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悄然兴起震泽镇的苏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完成葡萄园、花卉盆景园、白沙枇杷园、优质梨园等园中之园的建设,初步形成了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同里的肖甸湖森林公园,林木总面积超过2000亩,还配 4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备茶室、凉亭、回廊、休闲房等辅助设施。盛泽镇的农业观光园已初步建成集生产、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2趋势
2.1都市农业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趋势都市农业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功能。发展都市农业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地处城市圈中的农业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对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换代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可使传统的城市中有花园改为城市建在花园中,更新城市建设理念。2.2都市农业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趋势衣食住行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但这种需求,随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提高而变化。中国经20多年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崛起,吴江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提高,高档的果蔬产品、肉奶产品、珍稀产品逐渐畅销,都市农业正是适应这种需求变化而兴起的。以前,人们为解决温饱问题,往往只注重农业的生产功能,片面追求高产量,而忽视农业在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都市农业既注重这些作用,又关注农业在改善社区生活环境、调节身心健康、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功能,真正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
2.3都市农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趋势发展都市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内容。都市农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且还具有生态、文化、社会诸多功能,能充当都市的绿化隔离带,充当防止城市环境污染、营造绿色景观、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的“都市之肺”;同时,都市农业还是资本、设施、科技高度密集地,并在生产经营方式上高度企业化、5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规模化、市场化的农业,是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趋势。同时,都市农业是以城市工业、信息服务业等为依托,以城市技术和人才为支撑,表现为工农互动、城乡互动的发展过程,能便利地利用城市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民营资本和最新科技成果,通过集约化和工厂化的生产方式,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发展空间和利用能力,缩小和工业生产的差距,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3措施
3.1把科技攻关和构筑人才高地作为前提工作来抓要围绕吴江的地方特色、产业优势,有重点地选择一批攻关项目,打造吴江品牌。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吴江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要有计划地选派一些技术骨干到高等院校进修学习,培养学科带头人,同时,要通过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通过到专业院校学、请种养能手帮、由农民专家带、在科技园区练等形式,培养一批有较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掌握较高先进技术和具有较高应用水平的新型农民。3.2把结构调整和优良种质资源开发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要按照“做优粮油产业,做美林木花卉产业,做强水产业,做精蚕桑业,做特蔬果业,做大畜牧业”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布局结构,重点发展优质粮油、高档苗木和花卉、食草畜禽、特种水产、特色蔬菜。要加快吴江种质资源的开发,重点要开发湖羊、太湖鹅、香青菜、芋艿等传统产品,要加快建设省级林业种苗花卉高新技术园区,开发中国樱花、世界海棠、石蒜、桂花和藤本植物等。
3.3把农村绿化和农产品质量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要按照构建绿色文化、营造绿色走廊、建设绿色家园、创建绿色园区、发展绿色产业的绿化工作目标,大力开展城镇、道路、河道、工业小区、村庄等绿化建设,积极搞好绿色通道和绿化景点工程,绿化 6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吴江、美化吴江。要进一步控制和治理工业、生活及农业面源污染,加强畜禽场和加工企业的粪便和污水治理,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销售和使用,积极探索农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大力推广农村洁净能源,让环境好起来;巩固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扩大基地面积,提升基地档次,让基地水平高起来;继续加大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的认定工作,让吴江品牌多起来。
3.4把农业产业化和外向农业作为关键性工作来抓要树立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选择一些机制好、产品优、带动能力强、出口创汇多的农业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服务上予以重点扶持,提升规模档次;要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鼓励工商、外商和民营企业投资农业,参与龙头企业的建设;要大力发展定单农业,与农户、基地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要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要培植一批高起点、上规模、深加工、基地带动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产品竞争力强的外向型企业,扩大农产品出口;要以各级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和科技示范园区为基础,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投资吸引力,使之成为外资、民资和工商资本的投资聚集地和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有效载体,吸引农业加工企业入区办厂,发展加工型、出口型农业。
3.5把信息化和机械化作为突破性工作来抓要加快网络建设,实现镇镇上网,加强信息网络与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的广泛联结,形成覆盖全市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政策法规信息等服务网络,加快农产品信息上网,逐步实现 7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网上发信息,网下成交易。要突破机插秧,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步伐,重点突破水稻机插、机直播、机收、机烘等关键技术,积极做好适用农机具的推广和综合示范,继续大力开展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为农机户增收搞好服务,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搞好服务。
第二、第二产业——工业
全市工业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积极做大做强板块经济, 形成了丝绸纺织、电缆光缆、电子资讯三大支柱产业和“一镇一业”区域集群板块经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全市有6个产业集群列入省重点扶持的20个产业集群之列;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市年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110家,比上年增加25家;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吴江“亨通光缆”成功上市;产品调优、调新工作不断推进,全市已有注册商标1951只,知名、著名商标39只,拥有苏州市级以上名牌产品78只。2003年我市被评为全国新六大绸都之一,横扇镇被评为江苏省羊毛衫名镇。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901.16亿元,比上年增长40.0%,完成工业增加值152.75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40.13亿元,利润总额20.4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6%和 18.8%。其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320.26亿元,比上年增长94.1%,私营个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33.28亿元,增长 27.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50.24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实现工业增加值112.2亿元, 利润总额12.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21.9%和2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8.9%,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用电量迅猛增长,全年累计工业用电量达49.3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8.3%,增幅居苏州五(县)市之首。
纵观吴江的工业发展,本文从吴江的缝纫机、羊毛衫、彩钢板、丝绸四大产业分别剖析其发展现状和轨迹。吴江缝纫机产业集群发展之路
一、形成及原因分析
(一)缝纫机产业集群的形成
菀坪1976年开始涉足缝纫机零件加工,1982年与中国标准缝纫机公司联营建立了中国标缝菀坪厂,联营后通过艰苦创业打下了菀坪缝纫机工业发展的良好基础。90年代初,通过中国标缝菀坪厂和菀坪缝纫机零件厂两家骨干企业的带动,菀坪缝纫机工业在村一级得到了兴旺的发展,建立了菀坪第二缝纫机厂、菀坪西湖第四、五、六零件厂,南湖村新办配件厂、安湖村一分厂、五金厂相继成立。配套企业如新厍村的纸板厂和泡沫厂相继发展起来。骨干企业也在村办缝纫机工业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和壮大,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产业优势。初创时期,大部分企业只能以粗加工为主、精密加工为辅,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都很低。
90年代中期,依托镇办骨干企业,通过“联、扶、带”形式,走镇村联合办企业之路,从全局和长远出发,通过镇村经济技术联营合作,谋求共同发展。中国标缝菀坪厂在扩散零部件生产、脱壳老产品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坚实的后盾。联营企业也在接受扩散、脱壳中获得了生存和发展。各方面资源有效整合,形成了一定经济优势。1995年已有缝纫机工业企业17家,开始对菀坪的工业起主导作用。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90年代后期,许多企业因管理模式跟不上发展需要,内部矛盾重重,不能获得根本性的变革,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开始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深化改革的途径,于1998年底菀坪基本完成了企业改制工作。全镇缝纫机企业26家,除中国标缝菀坪机械公司保留部分集体资产外,其他企业都通过产权适时流转,将企业中留存的集体股产权全部转换给企业自然人,而使其变革为民营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法人实体。改制后,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企业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大大增强,经营管理人才大量涌现,焕发了新的活力。至2002年7月底,累计私营企业134家,总资产4.8亿元,总注册资本2.8亿元,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13家,新批准私营企业22家,批准投资额1.88亿元,同比增长185.7%,完成工作量1.26亿元,同比增长208.9%。
进入新世纪,菀坪缝纫机工业发展迅猛,成了当地农民和浙江、台湾等地区客商的投资热点,呈现前所未有的生机,一个个整机企业、零件加工企业及配套的锻压、热处理和包装企业破土而出,形成了缝制设备的开发、制造、经销、服务的完善系统,缝纫机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规模。
(二)、缝纫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成因分析
1、世界经济格局的大调整是机遇
由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新经济的出现,发达国家为了保护短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主要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和服务产业,而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使世界缝制机械产业整体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19世纪中叶以来,控制着缝纫机制造业发展的美国、德国、意大利等企业,有的已退出了竞争舞台,有的进行了大规模转移,有的还利用所掌 10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握高新技术坚守阵地。美国胜家公司和德国百福公司相继提出了企业破产保护。德国杜可普和阿德勒合并重组,有效利用原有资源,谋求继续发展。日本胜家日钢公司结束了它的缝纫机制造历史,将缝纫机制造设备转让。老牌意大利利满地公司转移了产品和设备,已在国内停止缝纫机生产。日本三菱电机卖掉了普通平缝机生产设备,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机电产品生产上。香港善美集团也屡屡受挫,世界著名的日本最大的缝纫机制造公司JUKI株式会社被迫裁减人员等等。一切都表明缝制机械产业在动荡、在调整。世界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给中国缝纫机工业带来了机遇。菀坪缝纫机产业以与中国标缝联营为契机,牢牢地抓住机遇,迎难而上,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2、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是关键
纵观菀坪缝纫机产业发展史,从最初与西安标缝联营到镇村联办企业,从企业转制到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正确引导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近年来菀坪镇政府坚持招商、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方针,成立了专门的招商引资服务工作组,为业主提供信息收集、政策咨询、代办手续、劳动中介等全程优质服务,把“亲商、安商、富商”当作自己的义务。采取多项优惠措施,鼓励个私业主投资兴业:一方面降低土地租金,盘活存量资产,并在水电配套、规费收取上进行优惠;另一方面在个体私营企业贷款方面提供帮助,必要时由总公司资产办公室为企业提供短期周转资金信用担保。还积极推动菀坪缝纫机零件同业公会活动,组织缝纫机企业参加国际缝制设备博览会,积极提升菀坪缝纫机产业档次和知名度。此外还多次举办机械培训班,为私营企业培养人才。
3、同业公会的合理运作是保障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1999年在菀坪镇政府大力支持下成立了菀坪缝纫机零件同业公会。成立时会员26个,会员企业资产9200万元,零部件销售额5000万左右。公会设会长1人,副会长4人,秘书长1人处理日常事务。会长由发起人担任,秘书长聘请原工业公司一名常年从事企业管理的科长担任。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协调、自我约束、自我教育”为宗旨,立足为会员服务,为政府当好助手,组织会员开展各种有声有色的活动,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起到了协调企业间的关系、共同开拓市场、密切联系政府的作用,为菀坪缝纫机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4、当地企业家的团结奋斗是动力
菀坪缝纫机产业集群化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是一批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企业家。菀坪这个社区有着来自9个民族,16个省、市的外来人口,以苏北籍和河南籍为主,中原文化是这里的主流文化。菀坪人有着勤劳、吃苦、耐劳、直爽、好客的特点,有一种质朴的团结和仁和的庚性。正是一群象潘国明一样的从小就胸怀大志、要干一番事业来摆脱贫穷,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企业家,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努力打拼,奋力开拓,发展和壮大缝纫机产业,才有今天菀坪缝纫机产业集群。菀坪标准缝纫机有限公司和菀坪零件厂是菀坪缝纫机工业发展的人才摇篮。通过“人才裂变”鼓励原企业中一部分有技术、有实力的人分离出来,自己创办企业。如2000年新办的40多家企业的企业主,有50%曾担任过车间主任、副厂长以上职位。这些企业主一上马就较快进入角色,并较快地与原有企业挂上业务。在这样的互动作用影响下,民资投入缝纫机行业的越来越多,从而形成了现在的缝纫机产业集群。
二、现状及特点分析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一)缝纫机产业集群的现状及特点
1、整机企业有较大发展
目前菀坪有缝纫机整机企业15家,注册资本6800万元,总资产2.85亿元,固定资产1.68亿元,从业人数1255人,年产整机能力50万台。今年1~9月份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出口额450万美元,上缴税金2150万元。总资产、固定资产、销售收入和出口额四项指标同比增长19.2%、27.8 %、32.3 %和32.2 %。目前整机生产已形成平缝、自动加油、高台、双针、裘皮、筒式、机电一体化等不同功能、多种系列、种类齐全、高附加值的厚料缝纫机60多个品种,其中不少是填补国家、省空白的获奖新产品。生产的中厚料缝纫机在全国同类市场上占据50%以上份额,市场优势明显,菀坪已成为全国中厚料缝纫机的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中国标准菀坪机械有限公司2002销售1.28亿元,交纳国、地税2000多万元,排吴江市十大纳税户的第八位,人均创利税居全国缝纫机之首。2003年菀坪缝纫机制造业计划年销售额6亿元,力争8亿元,年产整机20万台。今年1~9月份共销售缝纫机整机8.2万台,销售额同比增加了26%,出口整机31000台。
2、缝纫机零件生产已具专业化生产雏型
目前菀坪缝纫机工业企业达到 235 家,注册资本 4.5亿元,总资产8.67亿元,固定资产4.1亿元,全部从业人数7660人。今年1-9月,全镇缝纫机工业实现销售收入7.11亿元,出口额1050万美元,上缴税金4100万元。总资产、固定资产、销售收入和出口额四项指标同比增长21.1%、25.6%、31.3%和29.1%。不少企业还将生产加工业务延伸到家庭小型生产加工点62个,从业人员约120人,总资产约 3000万元,固定资产1800万元,2003年1-9月62个小型加工点承接的业务达800万元。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目前可提供各类精密零部件4000余种,小部分供应本地整机厂,部分为全国200多家整机厂配套,部分出口日本、韩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为世界著名品牌如兄弟、飞马、百福、精工、大和、银箭、利是等缝纫机配套。各零件企业已在生产品种上逐渐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了拳头产品,如以轴类零件为主或以套类零件为主,或只做一个部件,专业化生产。个别企业的零件已具备高、专、精优势。菀坪缝纫机整机企业的发展带动了零部件企业的发展,而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又推动了整机业的发展,全行业步入了良性循环。今年1~9月份零件企业开发新产品1000多种,销售同比增长了31.3%,超额完成任务。
3、缝纫机产业链形成并延伸
目前菀坪已形成了模具加工制作、铸造、热处理、零件粗加工、精加工、整机装配、产品包装、运输等前后相接的产业链,环环相扣,有序运作。产业链从零件加工开始,向缝纫机包装、锻压、铸件、服装加工、电器元件方面不断延伸,不仅使缝纫机产业领域得到拓宽,层次得到提高,构筑具有特色的工业经济板块,还使许多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减小风险,得到实惠。该镇领导正构思将缝纫机产业提升为机械制造业,为汽车产业配套,争取有更大发展。目前该镇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和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韩国等,已形成较高产业集聚度,是全国知名的缝纫机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缝纫机名镇”。
4、产品开发能力日益增强
近两年许多企业纷纷追加投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强与日本“兄弟”等国际著名公司的合作,积极吸收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流水线作业、机械化作业、加工中心、CAD技术、自动化喷涂以及电算化手段开始得到运用,产品开发能 14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力增强,新产品不断凸现,许多企业通过了ISO9000系列标准认证。中国最大的工业缝纫机零部件生产和销售企业、中国缝纫机协会零部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苏州市菀坪零件机械有限公司,加工生产的9大系列2200个高精度、高难度零部件遍布国内,畅销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韩国等国和香港、台湾地区。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3300万元,连续5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自营进出口达315万美元。
5、行业自律管理形成
菀坪缝纫机零件同业公会成立以来为企业培训专业人才400余名,推荐专业人才160多名,积极解决新办企业生产难题,协调劳动用工纠纷。新办企业遇到困难,公会总是组织专业技术小组,带着设备、技术上门帮扶,直到正式投产为止,帮助企业开好头,起好步。公会每年都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缝纫设备展览会”,打造良好的整体形象。在“2002中国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上,菀坪引起了众多媒体和海内外的客商的关注。会后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与菀坪建立了贸易合作关系,有近百批客商到菀坪实地考察。公会在协调企业矛盾、指导产品价格、商定职工收入标准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避免了企业间恶性竞争、职工无序流动。公会将成员企业凝聚在一起,形成“拳头”一致对外,做到“菀坪能做的业务,决不让它跑出菀坪”。同业公会积极配合政府向企业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引导企业守法经营,并本着依法维权原则,积极向政府反映企业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争取政府支持。该同业公会已成为吴江市发挥作用最好的同业公会之一。
6、开始注重品牌战略
目前菀坪注册工业缝纫机商标有“标准”、“万工”、“宝佳”、15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菀坪”、“爱狮”、“佰嘉”等7个品牌,今年将又有15家企业形成自己的品牌。“标准”牌享誉国内外,代表着中厚料工业缝纫机的先进水平,主导着同类产品的价格和制造技术,“标准”牌逐渐与日本兄弟、精工等著名品牌相抗衡。“万工”是苏州市级名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宝佳”牌在国际市场有较高知名度,五大系列20多个各具特色的特种机型是宝佳缝纫机的最大优势。菀坪的工业缝纫机零件已被国内外众多工业缝纫机企业所使用。国内外工业缝纫机行业几乎没有一家不知道“菀坪”这个地方的,“菀坪”已成为著名地区品牌。
(二)缝纫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1、受服装产业的带动发展迅速
缝纫机是一种耐用消费品,工业缝纫机的更新周期一般在八年左右。从国内形势来看,1992-1993年服装行业曾掀起一个更新设备的高潮,此后八年改造投入力度均不大,缝制设备市场较低迷。目前服装业复苏,为了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一批中小企业加大了投入力度。中国缝纫机中部分机种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因此原采用进口设备的服装企业开始使用国产缝纫机,替代了部分进口产品。中国缝纫机产品出口增加和替代进口能力增强,为工业缝纫机营造了较好的市场前景,加之改造期又至,强力拉动了缝纫机工业迅速发展。菀坪缝纫机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得了生机和活力,迅猛发展,壮大了规模。
2、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增强了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是现代市场经济产物,是产业组织方式的一个大提升。菀坪缝纫机产业集群由200多家企业构成,在一个区域内共同发展,不仅空间上集中,还在企业间形成了一种内在联系,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和竞争优势,提高了竞争能力。菀坪缝纫机产业随 16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着产业链形成和延伸,所占市场份额不断增大,逐步向生产加工中心、市场贸易中心、研究开发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价格形成中心、检测检验中心和技术标准制定中心发展。产业集群发展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信息成本、交易成本,竞争充分,技术进步快。产业集群发展围绕产业链,通过整合,形成生产配套体系、市场贸易体系、研究开发体系以及生产服务体系,而发达的配套体系又促进了产业升级,向高层次迈进。3、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菀坪缝纫机产业虽然获得了较大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设计、工艺水平和管理理念。设计方面,国际上发达国家大量采用光、电、声、磁及IT等自动化控制技术,大量的技术储备使缝制机械产品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专用、特殊的缝制机械及智能化、多功能缝制生产设备的品种越来越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而菀坪缝纫机产业基本上无自主知识产权,多数企业起步晚,底子薄,以技术模仿为主。按照WTO规则,知识产权的保护要求我们有自主知识产权,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工艺方面,国际先进企业大都采用柔性化、智能化和无人化生产技术和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产品使用寿命和稳定性上,始终高于国产机种。如机针和旋锁的使用性能,使用期相差3-4倍。从铸造、机壳加工、涂装、零件与装配五大工艺流程来看,同日本比都没有优势。在机壳加工方面我国现在是大流水线,国外已是连线生产了;在噪音控制、力矩、震动等方面差距较大。数字缝纫已经在家用缝纫机、编织机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进入这一领域较迟,更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长远规划。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管理方面,国内企业员工甚至管理干部都存在理念上的问题,许多企业虽获得了ISO9000认证,却不能严格按照各环节标准来操作,就算数据、指标就放在眼前也无法认真完成。
4、在整个缝纫机产业中所占份额还比较小
目前世界上年产各种缝纫机约1800万台,缝纫机销售额在60-70亿美元左右。按品种分:普通家用缝纫机约450多万台,主要由中国生产;多功能家用缝纫机约500万台,主要由中国(包括台湾地区)、日本、巴西等国生产;平缝机系列约400多万台,包缝机系列也有300多万台,主要由中国(包括台湾地区)、日本、德国、意大利、韩国等国生产;绷缝机系列有几十万台,其他特种缝纫机包括钉扣机、锁眼机、套结机、暗缝机、刺绣机、封包机及加上一些独特功能的缝制机械有近百万台。目前中国有缝纫机生产企业近千个,其中整机企业350多个,零部件企业800多个,分布在上海、天津、西安、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地。2002年年总产值近200亿元,产量1300多万台,品种近千种,出口5亿多美元。菀坪缝纫机产业虽然已有较大发展,但所占份额还很小,随着国际缝纫机产业转移,服装产业发展,还有巨大市场可挖掘,企业规模还应进一步壮大。
(三)缝纫机产业集群化发展带动相关产业作用明显
1、支撑传统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以缝纫机产业为主体的菀坪工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分离或剥离出来的,脱胎于农业而成长,壮大后又反哺农业,使传统农业走上了现代化之路。2002年菀坪镇的农业由于得到工业支持,保持了较好发展势头。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粮经面积比达到2.5:7.5。柑桔生产大面积推广(特)早熟品种,水产养殖在蟹混养基础上套养鳜鱼、黄颡鱼、澳洲小龙虾等特种水产品,形 18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成了立体养殖。林果、水产业成功打造了“芸香”柑桔和“太菀”大闸蟹两大品牌,建成了柑桔、水产两大无公害生产基地,成为苏州市无公害生产综合示范基地。2002年农业总产值达11000万元,同比增长15%。生态农业、环保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框架基本形成。
2、激发第三产业焕发新的活力
大批缝纫机工业企业的出现,促进了菀坪人口流动,必然促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加快。一方面缝纫机企业不断增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就业人口随之增加,促使人口不断向工业集聚地聚集,从而产生了对交通、运输、通讯、邮电、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缝纫机工业发展,催化了整个工业发展,使就业工人收入提高,从而引发了人们在满足物质需要之余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需求。这些都刺激和带动了劳务、运输、商业、餐饮业、其他服务业发展。此外,民资外资的引入,使一些濒临倒闭、不景气的企业得以拯救,并拉动第三产业发展。2001年,菀坪镇以交通运输、商业、餐饮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达到43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4%,占全镇国内生产总值的18.9%。
3、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方位发展
缝纫机工业健康发展,促进了整个经济发展,为菀坪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使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劳动就业、城镇建设、农民收入、农村风尚等各项社会事业得以大力推进。昔日弹丸之地,今日到处呈现青春活力。
三、前景及发展分析
(一)缝纫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前景预测
由于缝纫机既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又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必须不断降低成本,而中国具有良好的生产基础、完 19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善的配套体系以及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更由于中国的巨大市场,世界缝纫机工业生产向中国转移是必然趋势。面临当前世界产业大转移,以及国内服装企业对缝制设备的需求增长,将为缝纫机产业提供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但缝纫机产业是一个开放较早、市场化程度较高又相对较小的行业,这就决定了企业必须依靠自身力量,加快转变观念、调整结构、加大技术革新力度,提高竞争力去把握机遇。
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菀坪人正锐意创新、信心百倍地努力抓住机遇,努力做大做强缝纫机产业。菀坪缝纫机产业集群发展已产生了较大产业集聚效应,形成了较强竞争优势,有了良好基础,我们相信在菀坪党委和政府的关怀和扶持下菀坪缝制机械工业板块经济将更有活力,将进一步提升菀坪缝制机械产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菀坪的社会经济将更繁荣昌盛。但可以肯定地说,在激烈的竞争中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将不断发展壮大,而部分技术落后的企业将被淘汰,但整个产业将毫无疑问地发展壮大。
(二)进一步发展缝纫机产业集群的建议
1、正视自身不足,迎头赶上
菀坪缝纫机产业虽然发展迅速,实现了量的扩张,但质的增长与量的增长不同步。同国内外同行先进水平相比,菀坪缝纫机产业在规模优势、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及管理优势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如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不够先进,传统加工工艺比重大,高精度设备所占比重低,更缺少代表当今先进制造技术的柔性制造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产品品种不够丰富,许多专用机、特种机和多功能综合自动化产品还不能生产,整机发展滞后于零件制造、缺乏品牌优势;员工素质不够高,计算机、光电等综合应用技术人才短缺与管理跟不上发展需要等,20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菀坪缝纫机产业更好地发展。要积极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组合;要尽快从“铺天盖地”到“顶天立地”发展,有针对性地扶持大型企业,打造“旗舰型企业”,增强竞争力。通过资本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促进企业联合化与集团化发展,建立企业的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流通网络,参与全球化经济竞争。
2、实施人才战略、以人为本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要努力招募最优秀的人才,将人才放到最适宜的位置上,创造最有利的条件,使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目前紧缺科技人员和高级技师人才,尤其缺机械和电脑结合的、深层次了解缝纫机设计的专门人才,以及有丰富经验的工艺技术人员。促进菀坪缝纫机产业更好发展,应当实施人才战略、以人为本,积极开发人力资源。通过聘请外籍专家及国内退养专家,委托进行科研开发,委托大专院校培养,建立研发中心,加强科技中介,加强内部培养和挖潜等,让更多优秀人才到缝纫机产业中来,促进缝纫机产业升级提高。
3、狠抓科技发展,科技为先
要尽快从原跟随式战略向跨越式战略转变,建立科技创新机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让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尽快形成竞争优势。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开发新产品,完善系列品种;加快技术升级,推进电子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与产品科技含量;调整生产结构,从数量型转化为技术型,加速实现机电一体化。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要深入服装企业开展研究工作,着重研究缝纫工序,研究新型面料,掌握机械设计软件和缝制机械核心技术;采用新工艺,提高缝纫性能和机器性能,降低噪音、振动,保护环境,提高质量;开发控制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加速自动化机种开发,完善系列产品开发;提高零部件质量,开发新品种,使高档次、高附加值机种增大比重,力争超国际先进水平。
知识产权是企业发展的新动力,要在现实生产经营中坚决地贯彻这个理念。按照WTO规则,合法有效地引进国外缝制机械技术产权,提高国内机种的研发时效,减少因知识产权引发的国际贸易冲突和矛盾,以“世界商人”的观念应对制造业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4、开发品牌资源,打造名牌
企业竞争已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资源竞争,转向了企业形象及整体实力竞争。谁能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吸引更多注意力,把良好企业形象树立起来,为社会公众所认同,谁就立于不败之地。开展企业形象经营,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努力打造名牌。继续打造菀坪缝纫机地域品牌,提高“菀坪”这个“中国缝纫机名镇”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继续保持“标准”牌的市场龙头老大地位,努力培育“万工”、“宝佳”、“爱狮”、“菀坪”等品牌,鼓励更多企业打造品牌,形成群星争辉局面。
5、加强自律管理,团结奋战
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会出现行业的自治组织,而且对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继续发挥好菀坪零件同业公会的作用,组织和协调好专业化生产体系。大力打造菀坪工业缝纫机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同业公会的协调功能,有组织、有计划地使各零件企业实行专业化、社会化生产,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零件生 22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产企业体系,努力培养几家零部件小巨人型企业。提升行业结构,增强行业凝聚力,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用大胸襟、大气魄把各企业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不断做大做强。
我们坚信,在党委和政府大力扶持和引导下,在全行业共同努力下,菀坪工业缝纫机械产业必将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
吴江羊毛衫产业集群发展探微
我市横扇镇享有“家家有横机,户户织毛衣”、“羊毛衫之乡”、“全国最大的羊毛衫生产基地”等美誉。经过七十年代搞乡办、八十年代搞联营、九十年代搞民营三个发展阶段后,我市羊毛衫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以横扇为中心的区域性集群化发展态势,成功打造了羊毛衫产业板块经济。
一、羊毛衫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状
(一)、“铺天盖地”发展,初具规模。吴江市羊毛衫产业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中后期大规模发展,最近3年热潮涌动的民资投入更进一步加快了该产业的集聚和发展。目前吴江市羊毛衫产业已具有相当规模总量,拥有横机45093台,从业人员40000多人,其中外来民工20000多人。仅横扇镇,就拥有横机近30000台,电动横机、电脑横机逾2000台,其中单价30万元以上的电脑横机近100台,全镇7000多户居民中有3600多户直接从事羊毛衫生产,1000多户从事羊毛衫产业相关配套服务。截止2003年8月投资规模在千万元以上的羊毛衫企业有5家,500万元以上的有11家,100万元以上的有500多家,年产羊毛衫超1亿件,平均每天都有数十万件羊毛衫投放市场,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美国、俄罗斯、捷克、西班牙等国家和香港地区,年销售额超过15亿元。
(二)、带动相关产业,繁荣经济。羊毛衫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横扇 23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工业经济的飞跃,现在横扇镇已经形成了针纺织、喷织、印染化工、机械、铸造等一批特色行业,第三产业也随之不断发展。羊毛衫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2002年横扇镇年人均收入8000元,人均存款超过1.7万元,目前全镇30%的农户家庭资产超过100万元,农民别墅率达到35%。在著名的羊毛衫专业村叶家港、大家港、厍港等村,农民人均收入达2万元每年,每两家农户中就有一家造起了别墅。
(三)、注重规模发展,构筑载体。目前,吴江横扇的羊毛衫产业已经构成了由家庭作坊向规模化发展、由手工操作向机械化演变、由来料加工向品牌化提升的新走势,并从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引进先进的电脑横机提高产品档次。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羊毛衫经济板块,扩大集聚效应,横扇镇还开发建设了吴江市针织品科技园、外商投资开发区、旗北民营开发区、外向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等“四大园区”,为经济发展构筑了新的载体。如针纺织科技园区,重点发展高档羊毛衫、纺织品深加工,目前园区内已落户10多家企业,投资额超亿元。而占地3.3万平方米,投资3100万元的江苏横扇羊毛衫商城,也正逐步成为横扇羊毛衫生产基地的销售窗口和衔接全国羊毛衫交易的市场纽带。
(四)、政府大力扶持,迎难而上。横扇从事羊毛衫生产的厂家虽然很多,但规模都不大。在横扇镇3600多户羊毛衫生产企业中,90%以上都是仅有数十台横机的“前店后厂”式家庭作坊。这种家庭作坊式企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产品档次不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下风。此外,横扇自己生产出来的羊毛衫90%以上都是运到外地去卖,其中主要是浙江和常熟,中国目前最大的羊毛衫集散地浙江濮院羊毛衫市场里面70%的羊毛衫是横扇生产的。而生产环节的利润大大小于销售环节,作为羊毛衫的生产基地而 24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非集散基地,横扇羊毛衫生产者的利润往往更多被地销售商截留。势小利薄,使横扇羊毛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窘境。针对这种情况,横扇镇党委、政府在2002年推出了以“启动一个市场,重点扶持20家中档规模企业,搞活3000户配套企业”为主要内容的“一二三”工程。在排队摸底基础上,列出了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积极引导他们走规模化、品牌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努力建成10家有一定规模和全球品牌知名度、产品质量向中高档发展的公司,并通过这批企业提高横扇羊毛衫的市场美誉度,提升整个产业档次。政府还挑选出20家中等规模家庭作坊式企业,努力扶持让其向公司运作方式转变。对于面广量小的3000多户配套家庭生产户,横扇镇提出要变家庭作坊式为联户生产、配套生产、企业化生产等多种形式,以此赢得市场。
二、羊毛衫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特点分析
(一)、家庭作坊式经营,发展迅猛。上世纪70年代末,横扇镇五金厂购进3台横机,并从上海请来“技术外援”,开始涉足羊毛衫生产,开办了建新针织厂,从此为横扇人开启了致富之门。羊毛衫行业投资少、见效快,在建新针织厂成功转产的第二年,一些村陆续办起了多家集体性质的羊毛衫厂。1988年全镇有镇办羊毛衫厂4家,村办羊毛衫厂14家,从业人员540名,当年羊毛衫为横扇人带来106万元的利润。而羊毛衫产业真正在横扇“铺天盖地”,还要归功于民间资本介入。80年代末,一批在集体企业工作的供销人员、管理人员相继跳出企业自谋发展,办起了私营羊毛衫厂。这批人成为横扇羊毛衫产业大发展的生力军,规模由最初的一、二台横机逐步滚动发展扩张到几十台,同时这批人带动亲戚朋友、左右邻居一起发展羊毛衫生产加工。目前有“羊 25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毛衫第一村”之称的叶家港村有超过90%的农户从事羊毛衫生产或从事与羊毛衫业相关的行业,全村拥有各类横机3000多台,年产羊毛衫1000万件,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这种家庭作坊型的羊毛衫生产方式在横扇风行至今,羊毛衫产业也通过这种方式与横扇人在民间广泛结合。羊毛衫产业的“星星之火”在全镇终成“燎原之势”。
(二)、低成本模式运作,竞争力强。以横扇为代表的吴江羊毛衫行业主要是以家庭手工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虽说底子薄,基础差,但也有一定的独特优势,即费用少,成本低,一件同样的羊毛衫可比其它企业低2——4元。别人亏本不能做的生意,他们不仅可以做还能赚钱,这就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事实证明,吴江市羊毛衫行业把产品定位在中低档这一层面上,依托桐乡濮院、常熟招商城等羊毛衫市场为销售基地的这一策略是成功的。横扇羊毛衫目前以内销为主,约占总量的80%,定位于中小城市及农村这一国内的最大消费群体。为满足不同原料、不同档次及各个季节的生产要求,横扇羊毛衫加工企业配置5针至14针等多种规格横机,原料由最初的腈纶、兔羊毛发展到目前的全羊毛、精纺、冰麻、仿羊绒等多个种类,深受中低档次消费者青睐。
(三)、产业集群化发展,整合性高。随着一系例相关政策的出台,吴江横扇羊毛衫产业“蛋糕”越做越大,羊毛衫生产前后配套企业也逐步形成。就横扇镇来看,如今已经形成了从纺纱、染色、砂洗、印花、编织、包装、托运到销售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使那些从事羊毛衫生产的业主实现了从原料到成品销售都可以做到“足不出户”。目前横扇镇有毛纺厂1家,氨纶包覆厂2家,印染加工企业5家,羊毛衫经营门市部超百家,全镇绝大部分的人从事与羊毛衫生产相关连的工作。吴江的羊毛 26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衫产业已经形成以横扇为中心,庙港、平望、梅堰、八都、桃源等镇相呼应的区域性行业板块,呈现出区域经济的特色,在全国也有相当知名度。目前吴江羊毛衫产业在自身特色基础上,走品牌化、规模化发展之路。“一二三”工程的实施将使横扇羊毛衫产业既有“航空母舰”,也有“联合舰队”,变原先松散“各自为政”的松散型企业集群为紧密“联合作战”的战略联盟型企业集群,使横扇羊毛衫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
(四)、工作扎实力度大,效果明显
1、技改扶持力度大。市政府建立了企业技术进步扶持基金,对企业引进先进技术,给予一定比例的贷款贴息。各相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各项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有力促进了横扇羊毛衫产业集群化发展。
2、科研开发力度大。目前横扇镇已经设立产品研发中心,通过“产、学、研”的结合,加强基础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以及成果转化,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了产品附加值。产品研发中心在服务中小企业产品开发方面已发挥了较大作用。
3、创建名牌力度大。品牌运作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从品牌上获得的利润超过30%,而生产加工费只有10-15%。横扇镇鼓励企业注册产品商标。还组织专门人员有奖征集商标符号,对好商标进行奖励。对创建商标工作做得好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帮助争创省、市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知名商标。目前申请注册商标的企业达18家,涌现出红玫瑰针织制衣、金马羊毛衫、三利针织制衣等一大批规模型羊毛衫企业,并树立了三利、金马、洪顺、灯台、林芳、雪山、宝马等一批羊毛衫品牌,“一二三”工程初见成效。
4、外向发展力度大。横扇镇招商引资力度较大,通过优惠政策和 27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强化工作力度来吸引广东、温州等地客商,和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客商来我市羊毛衫生产中心镇落户,也吸引配套企业来投资办厂,或设置办事机构。营造了较好的适宜羊毛衫产业发展的优良氛围,让吴江羊毛衫产业优势进一步强化。
三、羊毛衫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前景预测
(一)、产品需求潜力巨大。目前在我国羊毛衫仍然是工薪族过冬的主要服装。据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商品销售统计,2002销售羊绒及羊毛衫1655.7万件,同比增长7.3%。虽然羊绒衫的兴起给羊毛衫市场冲击很大,但羊绒原绒产量低,纱线强度不够,不耐磨,不易打理且价格高,不易成为大众产品,所以还代替不了羊毛衫。羊毛衫市场仍是一块尚未充分挖掘、方兴未艾的大市场。此外,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消费多样化,且广大农村服装需求量大。现有市场不算,“十五”期间全国年均增长1200万人,每年还有4000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再加上我国纺织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增强,出口渠道畅通,纺织品出口增加。由于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只要在低成本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质量,扩大花色品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要,羊毛衫行业发展前景仍十分广阔。
(二)、市场需求变化较大。面对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产品需求的巨大潜力,羊毛衫市场的竞争方式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由拼原料、拼价格变为拼工艺、拼款式,并向时尚化、个性化发展。市场的变化孕育着企业的机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审美观点不断提高,服饰时尚化趋势日益显现。羊毛衫作为一种服装产品,其消费重点正逐渐从技术含量转向时尚含量上。外衣化、时装化、个性化、多样化、实用化、系列化是目前羊毛衫市场发 28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展的潮流。羊毛衫款式设计、面料选择尤为重要,同时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将会逐步取代大批量式工业化生产。伴随着服饰时尚化的流行趋势,消费者将更看重羊毛衫的品牌,追求名牌效应。
(三)、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目前一些羊绒衫加工企业凭借其品牌实力与生产基地、设备等优势,开始纷纷进入羊毛衫领域。如天山纺织、金宇集团、圣雪绒和鄂尔多斯通过上市和配股募集了大量资金,纷纷向羊毛衫市场延伸。目前鄂尔多斯羊毛衫除了在内蒙古生产基地生产之外,还在浙江许多企业贴牌生产。目前,我国羊毛衫市场需求大,但汇集着大量中低档品牌,众多羊绒行业知名品牌的加入无疑将进一步加剧羊毛衫市场的竞争,所以羊毛衫市场格局势必在3-5年内重新划分。同时随着进口商品关税税率降低,更多国外品牌毛针织服装将进入中国市场。因此未来国内毛针织服装市场格局必然会发生变化,意味着竞争将更加激烈。内销毛针织服装中,纯毛、毛混纺产品比重较大,对羊毛的需求也大,而羊毛主要依赖进口。目前世界羊毛价格大幅上涨,供应量在减少,对行业影响也很大。
四、羊毛衫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科技研发和培训工作
1、创办产品研发中心。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产品是企业的生命。一要引导企业建立自己的产品研发中心,制订适当的政策给予扶持,逐步使其拓展延伸,使骨干企业都有这样的机构,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开发能力。二要在骨干乡镇建立产品研发中心,中心的组建实行股份制,乡镇组织,民间为主,市里扶持,自负盈亏。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挂钩,新品有偿使用,市里评等奖励,促进研发中心稳定发展,逐步达到以产品开发引导市场消费的目的。
2、创建职工培训中心。一个产业的稳定发展和职工技能的稳步提 29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高息息相关。正如吴江丝绸业的发展一样,苏州丝绸工学院和吴江丝绸中专为吴江丝绸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丝绸业的发展。因此,建议由政府划拨一定的经费,以吴江职业中学为基地,校企挂钩,为羊毛衫企业培训业务骨干,开展多种形式的技工培训班,以提高职工素质,满足日益发展的生产需要。
(二)、实现四个提升
1、大力加强技术改造,努力提升设备水平。由于手拉横机消耗体力大、劳动强度高,而电动横机精密度差,灵活性不够,因此电脑横机的应用已成为羊毛衫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引进电脑横机有许多优点:(1)改善员工劳动环境;(2)降低员工劳动强度;(3)提高编织工作效率;(4)大大降低人工开支;(5)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此外,拥有先进的电脑横机设备,容易通过包括ISO9000质量体系、ISO14000环保体系等各项国际体系的认证,为横扇羊毛衫的出口贸易扫除壁垒、铺平道路;围绕横机的技术改造,染色设备也必须相应提高。要采用先进设备,达到国外筒子染色内外一致、没有色差的水平,以适应将来色织的需要;成衫染色和整理也要在现有水平上加以提高。要使缩水率严格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防止无限制的宽松和紧缩。
2、积极扶持骨干企业,大力提升企业规模。吴江市横扇镇和吴中区渡村是二个不同类型的羊毛衫生产基地。二镇起步差不多,与上海联营路子也一样,但从九十年代开始,发展路子开始有所不同。横扇向浙江看齐,大力发展家庭羊毛衫生产,热火朝天搞工业,铺天盖地大发展。而渡村当时以集体工业为主,无法与横扇竞争,于是跑口岸,搞外贸,提高水平求发展。到目前为止,横扇设备号称三个“三”:即30多台高档电脑横机,3000台电动横机,30000台手动横机。而渡村有8000台手动横机,有20多家羊 30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毛衫企业,骨干企业10多家。结果两镇销售差不多,但年利锐差异很大,横扇最大的羊毛衫企业上交税收50万元,渡村最大企业上交税收500万元。因此,要做大做强我市羊毛衫行业,推动羊毛衫产业集群化发展,必须培育一批利税在100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使之带动产品外销、带动小企业和家庭工业齐头并进,形成大、中、小三个层次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3、着力开拓两个市场,尽快提升产品档次。为了改变我市羊毛衫内销与外销、低档产品和高档产品都是一腿长一腿短的现状,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建立新的销售平台;二要确定新的消费目标,打品牌、创名牌,建立新的消费层面;三要加快产品开发力度,积极引导市场消费,努力改变原料、款式、印染这三张“老面孔”,尽快提升产品档次。
4、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全面提高人员素质。首先,业主方面,一要解放思想,克服“小富即满”、“小打小闹”的小农经济思想,拓宽思路,继续加快发展;二要“敢于争先”,加快技术改造,抢夺市场制高点;三要“迎难而上”,着力提高业主的素质。其次,要努力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引进和培养人才,否则很难适应外销和高档产品的生产需要。
吴江市彩钢板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
一、我市彩钢夹芯板产业的发展现状
1、该产业在全市的规模总量和地区分布。据统计,全市有彩钢夹芯板生产厂(含净化设备和钢结构企业)300多家,年生产能力 3500万平方米,年产量 3000万平方米,年销售额超过40亿元。主要集中在金家坝,该镇现有200多家企业,年销售额35亿元,占全镇工业总量一半。其次是震泽镇,现有41家企业,年销 31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售额约3亿元。此外,北厍、同里、松陵三镇有26家企业,年销售额2亿元左右。该行业主导产品彩钢夹芯板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彩钢板生产基地,备受世界瞩目,一个以金家坝地区为中心的彩钢板产业集群已经在吴江形成。预计到2005年,全市彩钢板产业可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
2、该产业产生和发展的由来。彩钢夹芯板在金家坝和震泽两地的发展有不同的特点:
金家坝镇的彩钢板产业(含钢构建材和空气净化业)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由净化行业衍生而来。当时苏州净化设备总厂到这里来办分厂(现名吴江净化设备总厂),净化房墙体开始用木板、贴塑板,1993年该镇引进第一条彩钢夹芯板生产线,为我市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开了先河,而且培养了一批人才,许多懂净化、会经营、完成原始积累的人离厂办新厂,从而使彩钢夹芯板作为独立产业分化出来。经过20多年的积累和演变,发展到如今以净化产业为“一体”,以钢结构、空气净化工程业为“两翼”的行业格局。目前,该行业共有企业200余家,形成了彩钢板基板到泡沫、胶水、C型钢及钢结构、净化工程组成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2003年,彩涂钢板生产线148条,生产能力已达30万吨,年销售彩钢夹芯板预计可达2500万平方米,钢结构制作安装8万吨左右,净化工程量近10亿元。在新型墙体板材行业和空气净化业,金家坝镇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也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集散交易市场。工程行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通过和高等院校的联合办学,金家坝镇现有建筑工程师210人,另有540人取得工程项目经理证书,600人获得财务、焊接等专业技术职称,有31家企业获得钢结构和空气净化资质。金家坝镇及其周边乡镇共有1.2万人从事这个行业,活跃在全国各地的专业营销人员超过1000人,32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工程业务覆盖全国,这正是该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知名度的提高,形成了较强的集聚效应,自1997年以来,民间投资积极性高涨,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10亿元,今年以来,企业扩大再生产兴起了第二轮的投资热潮,上半年新增私营企业56家,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根据市场需求,今年有32家企业到全国各地成立公司,以更有效地占领市场,同时也迈出了资本技术输出的第一步。行业的发展壮大,还吸引了台湾、韩国等地的12家企业前来投资,主要从事金属加工和新型建材,从而有力提升了行业的档次。
震泽早期就有活动房生产企业,墙板原是水泥板,后来不少企业以彩钢夹芯板来代替水泥板。彩钢夹芯板在推广使用中日益显示其优良性能,使之逐步向钢结构工程延伸。1997年以后,金家坝、震泽两镇随着启动民资,大力发展个私企业,促成了彩板行业的大发展,形成了今天这样的规模。
二、集群中核心企业的基本状况
在吴江市不胜枚举的新型建材企业中,金家坝镇的迅兴金属建材(苏州)有限公司这只“台湾籍凤凰”分外引人注目。这种注目不仅在于迅兴是该行业规模最大的三资企业,也不仅在于其为当地众多彩钢板生产企业解决了原料供货难的问题,更在于迅兴从落户到扩张的过程中处处体现出一种“发散型”的思维模式,这种发散思路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彩钢板行业广大企业的发展共性,为吴江彩钢板产业链的形成作了最佳诠释。
迅兴与金家坝镇彩钢板业结缘,关键在于其独特的发展思路。迅兴的老本行是为彩色涂层钢板企业提供生产流水线,当时公司在无锡办了一家涂层设备厂,而金家坝镇有企业想进入彩涂板行业,当地政府通过熟识的台商为企业寻找设备,由此联系上了迅兴。33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后来那家企业的项目因故搁浅,但迅兴人却从中看到了商机:有人在寻寻觅觅找设备,证明彩涂板行业有拓展空间,在经过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于2001年“怀揣”2000万美元走进金家坝,走进彩涂板业。从设备制造商到彩涂板生产商,这之间的产业延伸看似一纸之隔,但能够“穿纸而过”见商机,本身就说明了迅兴公司具有一种发散的发展思路。
入驻金家坝镇的一年多来,迅兴迅速站稳了脚跟,目前企业年产能力已近10万吨,其生产规模和产品档次在国内彩涂板业均名列前茅,事实证明了迅兴公司这种发散思路下的决策的正确性。在经营过程中,该企业看到,目前彩涂板生产企业普遍呈规模小、档次低的现状,这种现状不但制约了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也影响了国产彩涂板应用领域的扩张,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家电、汽车等彩涂板高端应用领域的嗷嗷待哺。在这种市场环境下,迅兴公司决定再投资1680万美元上马二期工程。今年9月16日,工程已破土动工,明年上半年投产后可年产彩涂板15万吨,而且其产品可覆盖家电应用领域。迅兴公司还设想上马充当彩涂板原料的镀锌、冷轧钢板的三期工程,使国内彩涂板企业原料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成为历史。
迅兴这种分析市场、举一反三的发散型思路使其始终能够在业内保持“领头羊”的位置。而迅兴发散思维的获益者并不仅仅局限于其公司本身,企业二期工程投产后,势必将带动造漆、运输等一批配套企业的入驻,同时也将为其它有心扩张的彩涂板企业指明方面,这将对整个彩钢板行业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而从宏观上看,迅兴发展高附加值钢材加工项目的决策与我国“做钢铁强国”的产业发展指导思想相吻合,如果国内企业都能“跟风”,则中国钢材在高端产品应用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将大大提高,34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而迅兴则无疑是整个过程的先驱者之一。
在吴江,具有这种“发散型”拓展思路的企业绝不止迅兴一家,还有金家坝镇鑫吴钢构、中达钢构、生化钢构和净化行业龙头姑苏净化、金晓净化等企业。其中,鑫吴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固定资产达3000万元,钢结构年生产能力为15000吨,年销售额在6000万元左右。获得国家二级资质证书的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姑苏空调净化有限公司固定资产为500万元,空气净化设备的年销售额已达6000万元。从净化设备到彩钢夹心板,从夹心板到净化工程,从净化工程到钢结构工程,我们可以看到,金家坝镇整个产业链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产业不断发散、延伸的过程。
三、该产业业已取得的优势、发展方向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彩钢板产业已形成一定的优势,具体体现在:(1)机制优势。现在彩板企业全部是民营企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直接关系着投资人的经济效益,激励机制效果明显,主要表现在:对看准了的项目决策快,对市场信息反应快,随机应变的动作快。(2)产品优势。彩钢夹芯板属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型建材,可享受优惠政策。随着国家墙体材料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全国许多地区明确规定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彩钢夹芯板是理想的替代产品之一。发达国家钢结构工程中彩钢夹芯板在非民用建筑中的用量达50%以上,而国内仍属起步阶段,不到5%,市场前景广阔。以彩钢夹芯板作墙体材料的净化设备过去主要用在电子、医药行业;现在国内食品工业和化妆品工业的厂房也要开始净化,净化行业用量也将扩大。(3)聚集优势。我市彩板行业的集中程度较高,国内少有。由于产业集聚,可以做到信息共享,提高知名度,促进竞争,增强产业链的互补作用,降低开发成本和环保治理成本。(4)配套优势。现在金家坝镇彩钢夹芯板的前道有 28家泡沫塑料厂,35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20家胶水厂。还有年产 20万吨的2家彩钢板材生产企业,满足本地需要有余;后道有30多家净化企业和10家钢结构企业,形成前后道配套完善的产业链,有利于降低彩板行业企业的生产成本,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增强竞争力。
吴江彩板业在近期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在产业链上,坚持以体现最终产品的工程为龙头,把产业链拉长做粗;在组织程度上,既要铺天盖地,更要顶天立地,坚持以上规模、上水平的龙头企业为先导,带动整个产业层次的提升;在产品档次上,坚持通用板材和特种板材并举,低档产品和中高档产品并举,实现产品系列化、品种多样化、质量标准化,逐步摆脱大路货低水平的恶性竞争,实现错位发展。
根据这一方向,近两、三年内应该而且可能实现以下目标:(1)在全市(主要金家坝、震泽两镇)形成一批规模大、实力强、资质高、品牌响的龙头骨干企业。规模大,年销售额要在亿元以上;实力强,自有资本在2000万元以上;资质高,确保2级,争取1级;品牌响,在苏州大市乃至全省有知名度,争创省市名牌产品。培育龙头企业的途径,一是在现有骨干企业中重点培育。二是走联合兼并、资产重组的道路。如震泽镇的方圆钢结构工程公司,就有上海方出资500万元,由此带来上海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三是可以引进外资,嫁接国外先进技术。(2)板材直接通过本地钢结构和净化工程企业配套出售的比重,由目前的1/3提升到2/3。(3)特种用途和系列化的中高档板材要占板材总量的2 0%以上。(4)整个产业的销售额,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增长的幅度,在全市六个产业集群板块经济中名列前茅。
该产业在前进中值得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1)虽然企业众多,但上规模、上水平的企业较少,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 36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显。(2)虽然产业聚集度较高,但技术含量较低。该产品在市场上处于低价竞争的初级阶段,利润率日益下降,甚至出现只讲价格不讲质量的现象。(3)虽然该行业全部是民营企业,具有机制优势,但大部分经营者是从工人或营销人员脱胎而来的,技术管理素质跟不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态势。(4)获得钢结构工程和净化工程资质的企业不多。随着市场发育的完善,各项工程普遍趋向招投标方式,而企业的资质是参加招投标的通行证。据了解,我市钢结构企业有资质的仅30多家,而且多数是3级,个别的2级,没有1级。
四、形成彩钢板产业集群的主要措施
全力打造全省产业集群板块,是做大做强产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彩钢板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下阶段吴江彩钢板产业集群将加快推进以下五大工程:
环境工程:加快钢构建材工业园的规划建设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空间。金家坝镇钢构建材工业园的规划面积将由原来的8平方公里扩大到15平方公里,并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抓紧拓宽金家坝临沪经济区北部走廊——同周公路,以此为横向中轴线,北至白砚湖南至牛长泾,整体开发,形成五纵四横的园区道路网架,按照六通一平的标准,抓紧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金属加工区重点配合迅兴公司三期工程和协作配套企业,科学规划,合理使用。
人才工程:加强与同济大学等科研院校、全国钢结构协会、洁净技术协会的紧密型合作,创立钢构建材业重点院校的实践基地,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库。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多层次地开展联合办学,大力培养本土化技术人才。建立人才引进基金,制定鼓励企业引进专技人才特别是专家级人才的奖励措施。建立科技 37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人才社区,全方位提供便利舒适的人居环境。
创新工程:尽快建立设计研发中心,实行市场化运作。目前,金家坝经过筹备,钢结构建筑、洁净技术研究所即将设立。主要职能是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引进和推广,为企业创造便利的技术服务平台,拓宽企业发展的空间。
品牌工程:在加强对外宣传的同时,强化行业内部自律管理,塑造“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对行业内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企业,重点予以扶持,帮助企业克服发展中的困难。引导企业树立自身形象,积极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确立国内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嫁接工程:围绕产业链的配套延伸和扩展提升,紧紧盯住国际领先技术和先进企业,全力以赴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发挥本地企业的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加强对国际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吸收,鼓励企业大胆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同先进企业的合资合作,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彩钢板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吴江丝绸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产业发展方向
丝绸纺织产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迄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早在明嘉靖年间,盛泽就已“锦绫为市”;清代有“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美誉,“风送万机声,晴翻千尺浪”,是对盛泽作为丝绸重镇地位的形象描述。
目前,丝绸纺织产业已成为我市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产值比重超过35%。吴江丝绸以精工细作的特色享誉海内外,共获得国家金质奖3只、银质奖4只,部省优质称号60多只。在全国的历次评比中,吴江丝绸产品与杭州、湖州、苏州、上海共同作为重点生产 38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基地而并列齐名;真丝染色、印花绸、仿真丝绸的水平,均在全国同行中居于前列。“新生”牌真丝绸、“茶花”牌真丝绸、“蚕花”牌人丝交织复合产品、“艺龙”牌仿真丝绸,为江苏省名牌产品。在继续保持全国丝绸生产重镇地位的同时,化纤纺织生产突飞猛进,成为全国最大的薄型织物生产基地。
一、吴江丝绸纺织产业的主要优势
我市纺织业主要属薄型化纤纺织生产,近几年由于民资大量投入纺织业,加上较好地接受了国际纺织产业的梯度转移,我市纺织行业的规模迅速得到提升,实力不断壮大,已形成从原料、织造、印染到服装的一条龙配套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总量优势
2002年全市纺织行业完成现价产值22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5.33%,生产聚酯切片40.5万吨,合纤丝17.6万吨,各类丝织品36亿米,炼染印丝织品19.54亿米,服装3238万件。现已拥有无梭织机5万台,已成为全国无梭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织造无梭化率达到82%以上)和全国最大的薄型织物生产基地。真丝绸年产量稳定在2000万米左右(绝大部分出口),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八分之一和六分之一。
全市丝绸纺织行业共有企业1200多家(其中织造企业1000多家),从业人员8万多人(织造业5.5万多人)。全市涌现了吴江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吴江化纤织造厂、鹰翔化纤有限公司、祥盛纺织染整有限公司、新民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差别化集团、迪富特种聚酯切片厂、中春纺织公司、艺龙集团公司、盛虹印染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纺织骨干企业,形成了以盛泽镇为主,涉及南麻、平望、黎里、梅堰等镇,具有产业集聚优势的纺织经济板块。骨干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吴江化纤织造厂、39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盛虹印染公司、丝绸集团、鹰翔化纤公司这4家纺织骨干企业年销售收入都将超过50亿元。据统计,目前全市织机数超过1000台的企业近20家,其中吴江化纤织造厂已拥有2600台无梭织机,该厂在加快向前道化纤原料项目发展的同时,下一步打算再引进大规模的喷水织机,一家企业无梭织机将达到5000多台规模。盛泽镇目前拥有无梭织机超过25000台,同时集中了全市主要印染企业和流通市场,去年年底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丝绸名镇”。
2、配套优势
纺织产品形成从原料、织造、印染到服装的一条龙配套发展的优势。无论是真丝还是化纤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产业链延伸拉长,大大增强了我市纺织产业的集聚整合功能。纺织行业通过设备引进、技术嫁接,已达到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起步于九十年代的化纤涤纶原料工业发展较快,目前全市已有切片纺丝企业8家,产能超过65万吨。40万吨熔体直接纺项目的建设,标志着我市化纤原料工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织造无梭化步伐近几年大大加快,喷水、喷气、剑杆、片梭等各类无梭织机大量引进;与此同时,印染后整理及服装等各类深加工设备也在大幅度递增,已成为我国纺织印染生产的重要地区之一,服装工业进入了跨越式高速发展的轨道,目前拥有企业130多家,缝纫机1.8万台,从业人员2.2万人。吴江纺织行业机械化、自动化、配套成龙的生产体系,不仅有利于从原料到最终产品的系列开发,而且有利于降低产业链配套企业内部之间的运输、包装等费用,形成低成本的优势。我市纺织行业的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有利于企业综合实力的增强,能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有效规避市场风险,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3、技术优势
具备较强的技术品种优势,在我市纺织行业已形成了一支素质较高、具有较强市场适应能力的专业技术队伍,为纺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最近几年中,化纤行业熔体直接纺技术,海岛法纺丝技术的应用,美国杜邦公司3GT新技术落户吴江,撑起了我市化纤原料工业先进技术层次的制高点,织造行业无梭织机的数量迅猛增加,从喷水到喷气、从单喷到双喷、从平机到提花、从中速到高速、从国产到进口,装备技术层次全面提升。盛泽镇商会组织数十家民营企业向日本丰田公司联合采购3000多台喷气织机,成为丰田公司织机交易史上的“第一买单”,这批喷气织机陆续到位后,将使我市的织造技术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在品种开发方面,通过自主开发、“产学研”联合开发等手段,经常不断地开发出适销对路、附加值较的新产品,使吴江纺织行业的品种结构得到有效的调整。近几年来,重点开发了重磅真丝绸、真丝乔其、各种纤维交织绸、中高档仿真丝绸、丝绒电绣产品和各种差别化纤维、复合纤维等新品种,提高了纺织物中服饰面料、装饰用布的比重,较好地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如方圆化纤公司联合美国杜邦公司开发玉米纤维等高附加值的新合纤,市场前景看好;吴江丝绸集团公司技术开发中心,会同中科院下属有关科研院所联合进行丝绸难题的攻关,目前在真丝绸防皱、防缩、防褪色等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新民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生纺丝分厂、盛虹印染有限公司、祥盛纺织染整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加快了“产学研”联合的步伐,以市场为导向,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了一批纺织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了我市纺织产品的附加值,拓宽了内外销渠道,带动了产品逐步向个性化、功能化、高档化发展。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今年上半年全市纺织行业完成投资33.8亿元,占全市完成工业性投资额的56%,投入超亿元的有7只项目,鹰翔化纤、恒力化纤、盛虹印染3个化纤熔体直纺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总投资超过40亿元,这三个化纤原料工业项目竣工投产后,将改变我市化纤纺织业的现有结构,提高我市纺织产业在国内的地位。此外,投资总额6亿美元的PTA项目也已签约。上半年全市新批注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企业13家,其中纺织行业就有6家。织造业继续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的无梭织机,提升装备水平,基本实现了织造无梭化。目前还拥有整浆并前道570多台套,加弹机160多台,倍捻机150多台,加捻机1300多台。印染行业加速了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去年以来,仅盛泽地区印染行业在技术改造方面的投入就达到1.5亿元,共淘汰落后的O型缸染色机166台、横开门染色机60台,购进进口和国产新型号斜管196台,淘汰落后定型机33台,引进台湾、韩国产新型定型机26台,另外,还引进了磨毛机、14色平网印花机和园网印花机、起绉机等大量染整先进设备。减少了低档里料的染色加工,增大了化纤面料的生产,拓展纯棉、交织物的印染业务,适应了本市喷气织机交织产品不断增多的市场需求,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虽然上半年遇伊拉克战争与“非典”的影响,却挡不住纺织项目投入的潮流,说明企业家普遍看好入世后的纺织业走势。
4、市场优势
吴江丝绸纺织业的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依靠一个大规模专业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位于绸都盛泽镇,经过18年的培育和完善,该市场已成为全国化纤薄型织物最大的集散地和价格信息中心,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千余家丝绸纺织商行云集场内。经过市委、市政府的改制措施,市场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 42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制得到了进一步的理顺,年交易额达到150亿元以上规模水平,名列全国十大专业市场。东方丝绸市场为我市广大纺织企业提供了便利的销售基地和信息流通渠道,辐射和带动了纺织企业依据市场导向,加速发展步伐。东方市场汇聚了大量人流、物流、财流和信息流,使我市众多纺织企业接收的市场信息又快又多,企业产品开发、生产管理、营销手段等各方面的运作都比较贴近市场,有利于拉动企业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纺织行业产品逐步由里料向面料等中高档产品发展,目前合纤面料比重约占20%,真丝交织类约占5%,部分产品如桃皮绒、麂皮绒等面料质地可同韩国产品相媲美,且价格明显低于韩国同类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真丝绸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品,在市场不景气的逆境中,始终稳定在年产2000万米的水平,质量上乘,大部分销往国外近年来我市合纤织物由于品质的逐步提高,出口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去年我市纺织品出口值23611万美元,折合出口坯布量约10亿米,占全市丝织品产量的27.8%。今年上半年,据市外贸集团公司统计,纺织品出口3982万美元,同比增长48%(其中服装出口2389万美元,同比增长47%)。全市涌现出17家自营出口100万美元以上的自营生产企业,其中纺织企业就达12家,占70%。
5、成本优势
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普遍看好的是纺织行业,美国为主的国外市场对纺织品需求的明显回升,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轻纺行业因劳动力成本高等因素,纷纷向外转移,我市由于劳动力成本低,素质较高,原有纺织基础好,又地处沿海经济开放带等原因,已成为国际性纺织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特别是上海国际性大都市的形成,使我市成为最佳的制造业加工区地带,优越的地 43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理位置构成了产品竞争的成本优势。由于我市纺织行业的外部环境和政策环境比较宽松,比较适合个私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市场竞争的机制比较灵活,自我发展能力强,因此,落户我市的纺织企业普遍具有低成本的优势,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短短的二、三年时间中,使一大批中小型企业已挤身于纺织规模企业的行列,显示了强劲的后发优势。
二、吴江丝绸纺织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挑战
纺织行业是我国入世后直接受惠的产业之一,总体发展趋势看好,同时纺织业面临的竞争和挑战也很严峻,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趋势,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才能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不断做强做大纺织板块经济。
1、化纤原料工业市场需求潜力较大,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竞争的焦点是单位产品比较成本和产品开发能力。近几年我国每年仍有大量纤维进口,尤其是我国合纤产品差别化率较低,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因此我国纤维生产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开发高附加值差别化纤维,并不断扩大聚酯纤维在产业领域、装饰领域的应用,替代进口产品,是纤维生产企业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十五”期间我国聚酯及其纤维产品的供应仍然还有相当数量的短缺,国家已将聚酯纤维作为化纤工业发展的重点,未来几年聚酯及纤维原料工业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近几年浙江绍兴、萧山等地化纤原料工业发展很快,我市企业能否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关键看企业能否看准市场需求,在品种与技术领先上抢先一拍、踏准步子,能否以规模优势实现比较成本的优势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2、纺织品及服装出口形势继续看好,需研究与国际接轨的营销策略。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我国加入WTO后,纺织品对外贸易是受惠产业之一,前景十分看好。2005年1月11日起,纺织品和服装配额将全部取消,到时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将有很大的增长。但不容忽视的是进口国非关税壁垒增多了,反倾销保护措施加强了。另外,“非典”对出口的后遗症也不容忽视,一些外商转移了纺织品采购国,改变现状需要一定的时间。近日,我国纺织品最大出口国美国又制订了一系列限制进口我国纺织品的措施,迫使我市企业必须研究相应对策。我市服装企业以出口为主,去年出口服装占总量的23.4%,今年上半年达58%,虽然在丝绸纺织经济板块中服装行业盘子较小,但近年来发展速度在加快,今年上半年服装产量同比增长33.4%,服装行业不仅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适合民资发展的行业,更是一个能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出口创汇的行业,目前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营销战略上的挑战,关键是看我市企业能否在名牌战略实施和国际化营销方式上的具体接轨能力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3、周边地区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市纺织业构成了强烈的竞争压力。
近年来,我市周边地区纺织业同样发展很快,浙江更为明显,绍兴、萧山、余杭、临平、海宁、湖州、长兴、嘉兴八个县市目前拥有各类无梭织机17.1万台。绍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陆续引进2.5万台以剑杆为主的先进织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织造无梭化。绍兴、萧山地区已有200万吨化纤熔体直纺设备投入运行,另外,还正在实施3只PTA项目,发展势头咄咄逼人,而我市化纤熔纺项目尚未投产。我市目前无梭织机虽然比绍兴多2万台,但进口织机比绍兴少1万台;绍兴以面料为主,去年生产各类面料达21亿米,而我市里料产量仍占主导,附加值不高。同样,我 45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市服装行业与邻近浙江平湖、常熟相比,无论在规模还是品牌上差距明显。因此,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我们更应看到差距,奋发进取,急起直追,才能在竞争中占领一块更大的市场份额。
4、印染行业已经成为我市纺织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近几年我市织造行业发展迅猛,但印染行业由于受到盛泽地区有限的区域水容量的制约,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织造行业的发展速度。根据环保规划,盛泽地区污水排放量逐年递减已经同盛泽镇印染行业不断发展的要求形成强烈的反差。按照环保部门对盛泽镇下游水质要求,根据目前废水治理水平,我市全市印染行业最大年生产量约为20亿米,无法满足全市40多亿米的织造能力,将有50%左右的坯布流向外地加工。周边地区针对我市这一状况,是印染行业的又一次发展机遇,如绍兴县去年新批6个印染企业,广吸外地坯源,目前,绍兴印染加工量已为织造产量的2.5倍。嘉兴市王江泾镇今年新上了近十家中等规模的印染企业,已对我市盛泽地区印染企业造成了直接冲击。我市印染行业的环保问题成为我市纺织业发展的瓶颈。
三、吴江丝绸纺织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按照市委十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的到2005年,形成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的丝绸纺织重要生产基地的目标,我们认为,市委提出这一目标是鼓舞人心的,经过努力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对此,我们要满怀信心。我市的纺织产业要进一步放大胆子、放开手脚,努力争取在国际纺织产业大转移的过程中,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不断加大做强做大企业和招商引资发展纺织业力度,争取更大的国际国内二个市场的占有份额,形成纺织业更强更大的制高点。对于我市纺织业产业发展趋势,下一步我市纺织业的总体发展方向是“做强做大纺织基地,以科技领先做强产业,以 46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比较成本优势做大产业,以技术进步攻克瓶颈制约,以出口创汇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壮大纺织板块经济的综合实力。”产业主要发展方向:
1、原料工业要向多纤维、多品种方向发展。
要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大力发展化纤原料工业。引导企业应对市场需求(即向休闲服饰、混纺交织,产业用和装饰用织物),立足于大化纤,向多品种、多类别化纤方向发展。在加快现有涤纶熔纺项目实施进度的基础上,一方面继续争取上级支持,加快向前道发展PTA项目,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涤纶短纤原料,适应喷气织机和中厚型织物发展的需要。要适度发展氨纶纤维,有条件的企业要发展锦纶纤维,使我市化纤原料更趋多样化,以满足开发中高档合纤织物的需要。
2、织造工业要着力提高产品档次,以扩大使用领域,拓展出口产品为方向。
重点在于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应对化纤织物使用领域扩大和目前产品结构正在由里料向面料调整,由服饰面料向产业用布、装饰布拓展的发展趋势,我市织造业要大力发展化纤服饰面料和产业用、装饰用织物,逐步将一些低档次的产品向内地转移,这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市场竞争能力的必然需要。有条件的企业还要努力攻克汽车内装饰纺织物这一新领域。另外,适度发展短纤交织服饰用料的领域,自然纤维与化纤短纤维交织是休闲服饰的主要用料,能迎合人们崇尚自然的心理,目前是国内外市场的一种趋势,我市有的企业看好这一领域,在加大投入发展力度。围绕提升产品档次,围绕大力增加出口产品,开发新品,提高单位产品附加值,织造业要以追求一流的装备,一流的原料,一流的管理,生产一流的产品为追求目标。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3、印染工业要依靠科技进步,走品质提高型为主的发展为方向。目前受水环境的制约,是我市纺织行业的薄弱点,我市印染业要走仅有的几斤面粉“不做馒头做烧卖”的思路,重点在提高产品加工精度、深度上做文章,提高单位产品附加值上拓展空间,印染业的发展方向是要转向品质提高型为主的发展道路,即要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高装备水平,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吨污水产出率,提高产品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在不增加污水排放的情况下,增加企业收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体的措施应该是:减少低档里料的染色,增加化纤面料的生产,拓展短纤、纯棉、交织物的印染业务。印染业还要瞄准意大利等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引进国外先进印染后整理技术,来嫁接提升现有染整水平,提升印染产品的品位,使我市印染业真正“做精、做强、做高”。
4、大力发展服装业要以实施品牌战略和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为方向。
重点是发展出口服装和国内市场品牌服装,这是服装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竞争素质和经济效益的唯一出路。可充分利用我市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采取以服装为主题的专业招商活动与发展本地民资相结合的办法,特别注意引进有名牌服装龙头企业来吴江投资办厂,大力发展服装企业,悉心培育一批服装龙头企业,以购买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和培育名牌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示范、带动和支持的效应,使我市发展成为江苏乃至全国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基地,以此带动我市纺织行业的更快发展。
5、用心创造条件逐步攻克纺织机械制造业这个关键基础性产业。瞄准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纺织机械,尽可能通 48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过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纺织机械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使他们的纺机企业逐步转移到我市生产,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我市的纺织机械制造业,逐步形成完整的纺织产业链。
第三、第三产业——服务业
未来的吴江: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潮流的崭新天地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吴江经济发展呈现出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目前,以商贸、旅游、物流和信息服务为主的新型服务业已初具规模。1978年以来,吴江市人均GDP快速增长,1993年突破1000美元,2001年超过3000美元,2003年达到5000美元。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是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转折点,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标志着经济发展进入加速成长阶段。2003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96.3亿元,占GDP比重达34.27%。
吴江商贸业日趋活跃繁荣,截止2003年底,全市商贸企业达39315家,新型业态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全市已有6家商贸企业实行连锁经营。专业市场和物流业建设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有各类专业市场94家,成交额223亿元,并形成了以东方丝绸市场、大发市场、江苏华东苗禽交易市场、江苏铜罗花卉苗木盆景交易市场、苏州太湖蟹交易市场等为龙头的专业市场体系;有各类物流企业50多家,仓储式大卖场2家。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房地产继续成为消费热点,全年完成房产开发投资12.3亿元,开发商品房87.5万平方米,实现各类房产交易额11.5亿元。年末各项 49
松陵一中校本课程
人民币存款余额300.11亿元,贷款余额223.5亿元。实现证券交易额41.1亿元。全市保险机构2003年保费收入5.6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7486万元。邮电通信业快速提升,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59亿元,年末市话和农话用户289797户,移动电话用户50万户,互联网用户46950户。“中国吴江”政府网站开通不到一年,就一举获得全国优秀政府网站光荣称号。随着服务业总量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本文从吴江服务业中一个典型产业—旅游业出发阐述吴江第三产业的发展。
199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一重大决策,既是对旅游业改革开放成绩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切厚望。吴江旅游业以同里古镇列入太湖风景区为标志,十八年来旅行社、旅游饭店从无到有,旅游景点从少到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同里景点的游客接待量从1996年的14万人次,1997年的25万人次到1998年的40万人次,几乎每年以60%多的速度增长。尽管如此,1998年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显示:吴江接待国内游客76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5.8亿元人民币,旅游产业规模在苏州六县市排列第五。吴江旅游业的发展在认识上还有差距,在实践中还受到种种制约。因此,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旅游业的政府主导,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吴江旅游业。
一、吴江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吴江旅游业起步较早,1984年修复退思园,1993年有了星级饭店,1995年有了旅行社,但直到1996年同里镇提出“旅游兴镇”并在旅游接待和旅游收入方面有较大突破,吴江旅游业的发展才逐渐被社会重视。但由于吴江旅游业至今没有一 50
第四篇:苏州市吴江工商行政管理局
苏州市吴江工商行政管理局
职能配置、执法责任
根据《江苏省市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机构改革指导意见》(苏编办[2002]154号、苏工商人[2002]263号),保留苏州市吴江工商行政管理局,为苏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直属机构。
一、职能调整
(一)划入职能
将原由苏州市吴江质量技术监督局承担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职能划归苏州市吴江工商行政管理局。
(二)划出职能
将指导广告业发展的职能交给吴江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二、主要职责
(一)领导全系统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派出机构,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工商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制度。制订全系统工商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二)依法组织管理工商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的登记注册,依法核定注册单位名称,审定、批准、颁发有关证照。
(三)负责宏观监督管理全市企业的经营行为,对在本局注册的企业实施年检和直接的监督管理。承担上级工商局授权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四)依法组织监督检查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查处垄
断、不正当竞争行为,监督管理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组织监督管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依法打击流通领域的走私贩私行为,查处其他各类经济违法违章行为,维护市场交易秩序。
(五)依法组织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组织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组织查处市场管理和商标管理中的经销掺假及假冒产品行为。
(六)依法监督管理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参与市场培育、市场布局规划,组织各类市场登记和统计工作;规范各类市场经营秩序。组织管理经纪人、经纪机构。
(七)依法组织实施合同行政监管,组织查处合同欺诈行为,组织管理动产抵押物登记,组织监管拍卖行为。
(八)依法组织管理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个人独资企业和私营企业,规范其经营行为,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
(九)组织管理商标工作,对经营者使用商标和印制商标的单位进行监督管理,组织查处商标侵权假冒等违法行为,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
(十)组织管理广告发布和广告经营活动,查处广告违法违章行为。
(十一)负责全系统队伍建设、机构编制、干部人事、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工作。
(十二)指导直属事业单位和有关社会团体的工作。
(十三)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苏州市吴江工商行政管理局设9个职能股(室):
(一)办公室
组织协调本局机关日常工作;负责领导批示、会议决定的重要事项的督办工作;负责局机关的文秘、政务信息、建议和提案、信访、机要保密、新闻宣传、调研等工作;指导全系统的政务工作;负责全系统装备、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负责局机关经费管理和核算;指导、协调全系统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和统计工作。
(二)人事教育股
协助局党组管理各派出机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负责本局管理的干部的考核、任免、奖惩、退休、辞退、辞职、档案管理等工作;负责全系统人事计划、人员调动、职称评定、统计等工作;负责全系统人员调配、工资、福利等项具体工作;负责全系统机构编制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全系统的基层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组织实施全系统评选表彰工作;负责全系统的教育培训;负责老干部的日常服务、管理、活动安排等工作,协助党总支做好党务工作。
(三)法制股
承担或参与有关工商行政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的起草、论证和审核工作;对本系统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核和本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组织、协调、参与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培训和普法教育工作;组织开展工商行政管理执法监督工作;承担本局行政处罚案件的核审、听证以及行政复议答复和行政诉讼应诉工作;办理行政复议和行政赔偿案件;组织实施执法责任制,指导全系统法制工作。
(四)登记注册股
研究拟定内、外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登记管理办法;审定、核准、颁发管辖范围内的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及其他经营单位、个体工商户的营业证照。
(五)公平交易监督股(消费者权益保护股)
研究拟定制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规章制度;组织查处市场交易中的垄断、不正当竞争、流通领域走私贩私和其他经济违法违章行为;负责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督管理;组织查处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案件;指导全系统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指导消费者协会和“12315”投诉举报受理中心的工作。
(六)企业监督管理股
研究拟定内资企业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指导全系统内资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对本局登记注册的内资企业的年检和监督管理工作;组织查处违反有关登记管理法规的案件。
研究拟定个体私营经济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指导本市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负责本局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的年检和监督管理工作;引导全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指导本市个体劳动者协会和私营企业协会工作。
研究拟定商标、广告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拟定全市商标发展规划;负责商标使用、商标印制和商标验证管理工作;负责知名商标、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的推荐、保护工作;组
织查处商标侵权行为及商标使用中的其他违法案件;组织实施对广告发布及其他各类广告活动的监督管理;组织实施广告经营资格审批;组织查处违法广告;指导商标协会、广告审查机构和广告协会的工作。
(七)外资企业监督管理股
研究拟定外商投资企业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指导全市外商投资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负责上级工商局授权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年检和监督管理工作;承担上级工商局登记注册的外国(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八)市场合同监督管理股
拟定规范市场交易秩序的规章制度,组织规范管理各类市场的经营秩序;监督管理全市各类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参与市场培育建设和市场布局规划,负责管理和指导全市市场登记和统计工作;负责商品展销会的管理工作;负责监督管理网上交易活动及其经营行为;对全市经纪人进行监督管理。
组织实施合同行政监督管理;组织查处合同违法行为;指导全系统企业抵押物登记工作,受理合同鉴证、合同争议行政调解;组织监管拍卖行为;推行和管理合同示范文本;指导经纪人协会、企业信用管理协会工作。
(九)财务股
拟定全系统财务经费、票据、审计管理的规章制度,负责全系统财务经费管理、收费管理、票据管理和内部审计监督工作;负责对全系统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负责全系统财务经费的预算、核算、决算工作;指导所属事业单位及全系统的会计基础工作和财务核算工作;协助有关部门管理
全系统的固定资产;负责全系统基建项目、固定资产和装备的核算工作。
另按有关规定设置纪检监察机构和机关党委。
四、直属行政机构
经济监督检查大队
承担查处市场交易中的垄断、不正当竞争、流通领域走私贩私、经销假冒伪劣商品及其他经济违法违章案件;承担全市市场监管的专项整治工作。
五、其他事项
将原由苏州市吴江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职能划归苏州市吴江工商行政管理局。职能调整后,苏州市吴江工商行政管理局和苏州市吴江质量技术监督局在质量监督方面的职能分工为:苏州市吴江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流通领域的商品质量监督管理,苏州市吴江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生产领域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苏州市吴江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实施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中查出的属于生产环节引起的产品质量问题,移交苏州市吴江质量技术监督局处理。苏州市吴江工商行政管理局不再重新组建检测检验机构。按照上述分工,两部门要密切配合,对同一问题不能重复检查、重复处理。
第五篇:吴江船读后感
从最开始,我的心就已被作者文笔中高远的意境和极致的美感彻底征服,美在这一段的文中被渲染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在《阳关雪》,《沙原隐泉》和《都江堰》这几篇里,对景物和内心描写简直美的让人窒息,美的无法比喻,而且这绝非空洞的浮华词藻的堆积,因为在无可挑剔的词语间流淌着智慧的涓滴,吴江船读后感。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莫高窟》一文,白天在烈日的烘托下跟随朝圣的人潮追忆着这座千年的佛教圣地的前世今生。而到了夜晚,又在如水般纯净的月光下在洞窟间独自穿行,仅凭外墙的土色就能判辨始建于哪个朝代,并能道出那段历史的独有的风格与故事。隋,唐,宋,元,明,清,一幕幕历史的传奇匆匆消逝,只留下这大漠中孤独矗立的洞窑,见证岁月的沧桑。
不经意间,又为这篇文增添了许多幽婉之美。看这时的《文化苦旅》,就像在无比夺目耀眼的花丛间行走,身心全部被融化在这绚烂的风景之中。
随着章节的递进,已然来到长江之滨,登一只轻舟,开始了精彩的旅程。在这一段中,对景观的描述依然让人心驰神往,但与之前不同的则是在迷人的风景之中加入了许多对哲学的分析与人生的感悟。
比如在《青云谱随想》中,朱耷与徐渭的坎坷人生,让他们有时忧怅,有时癫狂。可也正是这无比坎坷却充满传奇的经历促使他们挣脱了世俗的牵绊,从而登上了艺术的巅峰!
甚至让郑板桥和齐白石这样的大师都在徐渭的画前说出了:“原作青藤门下走狗”的话来。可是像我这样对绘画一窍不通的人实在无法理解,这些自己已经成为大家巨匠的画家为何还会这样自惭形秽的去赞美一位早已故去的古代画家呢?还有后来在《笔墨祭》中,古代的文人又怎么凭书法即可看出人的品行?
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抛家舍业,终其一生在石碑书卷中穿行,只为那发黄的宣纸上几行墨迹?可我想那一定是种让人可以忘却疲劳,不畏风霜,乃至高于生命的信仰,读后感《吴江船读后感》。这种信仰徐渭有,朱耷有,郑板桥有,齐白石也有,所以他们才能超越时间的界限,在灵魂层面,成为知音。除了《青云谱随想》,在这一段里的《风雨天一阁》,《西湖梦》,《江南小镇》都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天一阁里藏书者与火灾和盗书者的智力博弈,西湖边苏堤,白堤后飘出出一代红颜苏小小的轻声呻吟,在这些好像话里有话的词句间,我似懂非懂的思考,踌躇着。
告别奔流不息的长江,转眼又来到开封,南京,成都,兰州,广州这五座文化气韵非常足的城市,有如此浓厚的文化气韵做基调,再加上作者奇崛的文思,自然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跋山涉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作者的身心似乎也已疲惫,所以从《牌坊》一章开始,索性促膝而坐,整理思绪,回忆起那些依稀往事。
往事的起端是从一座树立在村口的牌坊展开的,少年的余秋雨呆呆站在高高的牌坊下入神的看着,脑海中产生了无限遐思。回过神来,看到几位容貌秀丽的女青年来到村里,她们年轻且有文化,漂亮且很勤劳。
她们在废弛的尼姑庵中开设教室,并在后院里种下满园鲜花,每逢绽放之时,便有郁人芳香。可她们从何而来人们却不得而知,是逃婚?是离家出走?日子在人们的猜测中平静的过着。
直到一个夜晚,一个男人闯进了一位女老师的家里,过了许久,男子从女老师家离开,而第二天人们却发现那位女老师在家中自杀了,这位女老师懵懵懂懂的来,迷迷茫茫的走,留下了许多未解的谜团。可作者似乎并不像给出答案,到文章的最后也没有终结性的解释,使这位女老师的身影在读者心头久久萦绕,难以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