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申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计划专项试点项目的通知(讨论稿)

时间:2019-05-14 02:25: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申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计划专项试点项目的通知(讨论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申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计划专项试点项目的通知(讨论稿)》。

第一篇:关于申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计划专项试点项目的通知(讨论稿)

关于申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计划专项试点项目的通知

(讨论稿)

各教学单位:

嘉兴学院“十二五”暨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内涵、凝练特色、寻求跨越”的工作方针,按照“开放办学、内涵发展、特色取胜”的战略思路,着力推进质量工程、申硕工程、特色工程,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确保实现“十二五”暨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凝练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经研究决定,启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计划专项试点项目的立项与建设工作。

一、项目类别

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计划专项试点项目分三个类别。第一类是面向工科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简称卓越工程师);第二类是面向医学类专业的“卓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第三类是面向其他类别(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理学等学科门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试点项目(简称创新实验区)。

二、项目目标

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计划专项,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大力推进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创新具有各专业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项目组织

学校教务处为项目归口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的组织、质量监控等宏观管理工作。

主要职责包括:

(一)统筹安排项目的设置、提出预算。

(二)组织项目评审,汇总审核项目经费预算。

(三)督促、指导项目开展工作,组织项目检查、结项、验收。

(四)协助进行项目建设成果的推广与宣传。

四、项目评审

项目评审将分类择优立项。各学院可视情况,按专业选择申报“创新实验区项目”、“卓越工程师计划”、“卓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本次试点项目申报不设具体名额限制,以“优质优选、宁缺勿滥”为原则,立项评审一般分为校内外专家网络评审、会议汇报评审、校教学工作委员会评审三个步骤。

五、项目实施

(一)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为3-4年。

(二)立项期内,学校将给予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考核体系、各项运行和管理机制等方面自主权,并在各级各类教学研究与建设立项上予以倾斜,项目承担单位应为项目的实施提供相应的保障与监控。

(三)建设期内,学校将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支持。项目建设经费总额为20万元。建设经费采用项目化管理,分为“基础建设经费”和“子项目经费”两部分,每个项目基础建设经费为8万元,立项后即予拨付,子项目经费按相关工作承诺及年度工作计划分批下拨。鼓励学院提供配套经费资助。所有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原则上应该组织申报,项目立项后给予10万元的经费资助。

六、项目检查与验收

批准立项的计划专项试点项目,其负责人代表项目组与学校管理部门签订合同书。立项项目要承诺建设项目专题网站,动态展示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项目检查与验收均按照校级教学建设项目的相关管理办法执行。项目管理采取分阶段汇报与检查制度,根据项目在各个阶段完成的质量情况,采取追加经费、终止经费、撤销立项等处理措施。

省级及以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计划专项的申报及管理按照上级有关文件执行,同等条件下校级立项项目优先推荐。

七、各类项目申报的具体要求

(一)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 1.计划目标

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形式多样”的原则,根据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通过校企合作途径,形成具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特点的、兼具我校各工科专业自身特色的工程师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我校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

2.申报对象

全校所有工科专业,新增设的工科专业也可申报。3.申报条件

(1)专业所属领域与国家倡导发展的战略型新兴产业相契合,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和框架与“卓越计划”理念相符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专业与地方行业企业建立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实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

(4)专业要有满足“卓越计划”要求的教师队伍和用于实践教学的教育教学资源。

4.项目申报

各学院参照上述申报条件要求,确定实施专业,按“卓越计划”要求,填写《“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申报简表》(附件1-1),拟定相关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材料目录参见附件1-2),并组织制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标准(参见附件1-3)、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参见1-4)、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附件1-5)等。

(二)卓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1.计划目标

“卓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旨在解决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单

一、职业道德和临床能力培养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通过综合教学改革,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医学临床实践教育,完善医学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最终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项目的目标设计参照教育部“卓越医师计划”项目的指导意见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2.申报对象

所有医学类本科专业。3.申报条件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和框架与“卓越计划”理念以及“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相符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专业与医疗单位建立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实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

(3)专业要有满足类似于教育部“卓越医师计划”要求的教师队伍和用于实践教学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

(4)项目计划具有长远性。4.项目申报

参照上述申报条件要求,确定实施专业,参考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填写简表、制订项目实施方案等。

(三)创新实验区项目 1.计划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旨在鼓励各专业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质量监控体系等多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改革。通过创新培养模式、管理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最终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性和推广价值的教学创新成果,为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新思路、新经验和新方法。

2.申报对象

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理学等学科门类所对应的所有专业,新增设的相关专业以及工科学院中的理学专业也可申报。

3.申报条件

(1)专业所属领域与国家倡导发展的战略型新兴产业相契合,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和框架与学校“开放办学”理念相符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专业与地方行业企业建立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实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

(4)专业要有满足教学改革要求的校内外优质教师队伍和用于实践教学的教育教学资源。

(5)项目计划具有长远性。(6)项目具有扎实的改革试点基础。4.项目申报

各学院参照上述申报条件要求,确定实施专业,填写《嘉兴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表》(附件2-1),以及《嘉兴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项目汇总表》(附件2-2)。

八、工作要求及时间安排

1.试点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应该为专业负责人或实际承担专业建设任务的系主任。必须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组织驾驭能力和项目实施能力,有相应的项目团队作为支撑。

2.请各相关部门和学院务必对此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系统谋划、精心组织、全力以赴,扎实做好试点项目的申报工作和建设工作。

3.项目申报材料于12月30前交送教务处教研办。纸质材料一式3份及电子版。卓越工程师申报材料要求装订成册,并加上目录、页码。

联系人:袁宝华 电话:83642031 教务处 2011年11月3日

附件1-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申报简表

附件1-2 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目录(供参考)附件1-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标准示例

附件1-4 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标准实现矩阵示例 附件1-5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样式 附件1-6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附件1-7 嘉兴学院关于制订各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关要求 附件2-1 嘉兴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表

附件2-2 嘉兴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项目汇总表

第二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校企合作育人的“31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结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背景、创新思路以及实践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可借鉴性的探讨。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与实践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工学结合为主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与企业进行校企深度融合,经过几年的创新与实践,共同探索出了“校企合作育人的‘3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的多赢。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背景

(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供求不平衡、不匹配

近几年来,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正式发布《2010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达4.5万亿,国内网上零售的用户规模达1.58亿人,个人网店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350万家,未来10年将有1万亿资金投入到电子商务,由此将会引发超过200万的电子商务人才缺口。但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市场的基本现状是:一方面,专业大型电子商务公司和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部门,不能按要求招聘到足够的“熟练工”。为应付需要,有超过半数的是从其他专业或行业改行的,素质和能力明显偏弱,并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熟练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有严重供不应求的现象,且缺口很大;另一方面,各大专院校尤其是普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低的不超过50%,高的也不到85%,不少毕业生学非所用,甚至毕业即等于失业,出现了不适应电子商务实际需要的所谓“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问题。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也不能独善其身,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招生规模下滑,专业生存形势严峻,改革迫在眉睫。

(二)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标准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出现偏差

结合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专业教育教学存在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分离、实训内容与企业实际不符、教师双师素质不高等问题,其根源主要是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不一致、实训标准与岗位标准不一致、实训标准与岗位标准不一致以及教师素质与双师结构不一致。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和标准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出现了偏差,人才培养的质量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学校与企业无法有效对接和统一。

(三)内涵式发展之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学校发展现由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转变,从示范申报到示范建设,再到人才培养水平评估都体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趋势,相应的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政策文件。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也提出了“要解放思想,推动实际工作为出发点,以学生得实惠,专业教育教学为核心”的工作思路,为项目改革创新提高了政策环境和支持。

二、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目标

依托行业企业、面向社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优化原有的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机制,搭建一个校企深度融合的平台,使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办学主体之一,与学校一道形成办学的双主体,共同完成人才培育工作。而且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电子商务行业通用要求,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解决学生以后就业的广泛性和职业的可发展性,同时又要考虑企业的具体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个性能力和岗位拓展综合能力,解决就业的零距离,分阶段对学生能力进行提升,使学生既具备必需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和发展潜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及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及措施

优化原来的2+1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变一元办学主体为二元办学主体,双方各承担相应的人才培养任务,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整个人才培养工作按照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个性能力和综合拓展能力对应分阶段来培养,同时调整课程体系。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措施

1、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机制体制,构建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按照校企合作办学指定思想,建设 “两层机构、五个方面”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两个机构为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委员会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委员会;五个方面为校企共同进行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系级校企合作管理制度,逐步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2、校企合作形式与运行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委员会和电子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根据专业发展需求,不断拓宽合作领域,积极寻求合适的合作途径与方法,逐渐丰富合作内容。以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为纽带,积极寻求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几年来,我们与企业建立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实践中,按照校企合作教学总体安排,学生先在学校完成三学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第四学期本学期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接受一学期的订单培养。此次订单培养开设的课程以及教学实施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师均由企业的能工巧匠和业务骨干担任,每天上午理论教学,下午实训,进行工学交替。教学过程中他们制作教案、电子课件、授课计划,布置和批改项目化作业,制订考核标准,组织考试考核并给出考核结果,出色的完成了全部教学活动。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岗位上,以网站建设、网络广告制作、客户沟通、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真实的任务驱动,做真的、真的做,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做合一。通过一学期的订单培养,学生完成了企业学习任务,顺利通过了企业的全部考核,领到了校企联合颁发的结业证书,随后将在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实习,全部实现预就业。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成果

1、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学生适岗时间大大缩短,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在该模式下,企业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整个教学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保持一致,避免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三个阶段培养的学生能力由职业通用能力到职业个性能力再到岗位拓展综合能力,学生的身份也由学员到学徒再到员工,能力阶梯递进,前后连贯,毕业生质量明显提高。企业对学生非常满意,希望与学校长期合作。

2、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评价好。该模式培养出来的能力突出,成长空间大,收入不菲。如2011年初将2009级电子商务专业的55名学生送到了校企合作公司,有的学生上岗的当月就创造了良好的工作业绩,获得9000多元的报酬。经过8个月的实践锻炼,已经有多名学生被提升为基层主管,学生平均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往届的毕业生中有些已经成为公司中层主管。纵观最近的几届毕业生,尽管他们最终有少数没有继续留在校企合作企业就业发展,但他们有些是被其他公司以更高的薪酬和职位挖走了,有些主动应聘到其他公司跟好的职位,而且发展都很好,因为我们选择的校企合作企业是电子商务行业的标杆企业,对整个行业具有带动和引领作用,所以来校企合作企业培养的学生深受同行企业的欢迎。学生一致感谢学校能够给他们提供这样一个教、学、做合一的学习的平台,使他们快速成长,获得这样好的工作和发展机会。

3、整合了社会资源,改善了办学条件。该模式把企业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办学主体,把企业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和技术骨干整合为我们的师资队伍,把企业的生产性场地整合为我们的实验实训基地,增强了我们的办学实力,改善了办学条件,也为学校节约了资金。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推广价值

本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运行切实科学,成果的探索出了校企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合作运行的内容、方式方法及运行机制,把双主体办学变成了现实,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对相关专业群乃至校企深度融合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2]刘晓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7).〔2〕程光旭.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9,(1).徐斌华,男。1974年9月出生,湖北孝昌人,硕士研究生,院副教授,高级物流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企业改革、高职教学研究。

联系方式:***

第三篇: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刘秋月

来源:《财会通讯》2006年第02期

摘要: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马为高职高专教育及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对我国会计教育的现代 进行分析,结合同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及特点,提出构建会计专业“三四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以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

第四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模式--创新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模式——创新教育

刘 峰姚大林黄志强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应试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利弊,认为为适应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和实现电大教育跨越式发展,必须革除应试教育,倡导和实施创新教育。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目标模式 应试教育 创新教育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广播电视大学自1999年开始启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历时已两年。如何理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要建立的目标模式是什么?这是试点实践中首当其冲应解决好的问题,本文试就此作些探讨,以求教大家。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欲何为

试点就是探索,众说纷纭是正常现象,但在基本问题上认识的误差必将遭致实践的失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下简称“试点项目”),决不能仅理解为电大开拓生源的新政策,电大扩大办学规模新的增长点。诚然,改革开放20年来,依靠党的政策、各级政府的关怀和电大人的不懈努力,全国电大系统为我国远程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作出了令世人瞩目的贡献。20年来为社会培养了260万高等专科毕业生,100多万中专毕业生,中小学师资学历达标127万人,培养中小学教师和校长300多万人次,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3500万人次,并为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提供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电大为穷国办大教育开拓了新途径,自1995年开始中央电大探索开放教育,推出注册视听生9个专业,现有在籍生70万人。1999年开始实施“试点项目”,已开设本、专科专业各6个,在籍学生30多万,今秋将再开设2个专科和5个本科专业,计划招生15万人,届时电大系统开放教育在校生将达到45万人[2]。应该承认。在当前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试点项目”的推出对电大事业的生存与发展确实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如果从争取政策支持扩大生源和办学规模的角度来理解“试点项目”,有失偏颇。

“试点项目”也决不仅仅意味着采用最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面授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诚然,电大自1979年创办始,就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实施远程教育,在全国范围聘请最好的教师,挑选最好的教材,截1998年止,在全国形成了1所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828所地市级分校,1768个县级工作站,17118个教学班的电大远程教育网络[1],只要能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地方,都可学习电大课程,解决了广大学习者因交通不便,家庭困扰、工学矛盾等带来的困难,为千万学子提供了传统学校面对面教学所无法提供的学习便利,为实现全民教育的平等性,缩小地区间因人才培养差别而带来的发展差距,实施全民终身教育作出了贡献。“试点项目”的开始,基于网络的新教育媒体的运用,使教学活动的开放性、教育资源的共享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教育机会的平

等性,都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得“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学习”逐渐变成现实。但是,如果把“试点项目”仅仅理解成由于教育手段的更新,教育资源利用在量上的扩张而能带来的种种学习便利,仍未能把握“试点项目”的真缔。

“试点项目”的实质和核心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开放教育”是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的。改革的对象就是现行传统的、封闭的、灌输式的、以传授知识内容为核心的应试教育模式。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在远程教育规律的指导下,对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评估体制,教育方式,专业和课程设置,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革新。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崭新的、开放的、启发式的,以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为主的创新教育模式。

二、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

采取何种人才培养模式,取决于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社会知识发展程度(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人类交往方式。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和文明的发展,可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分散经营的农业经济以小生产为特征,生产技术的发展以个体经验为基点,人们交往范围狭小,知识发展缓慢,社会需求的是有经验的体力劳动者和维护私有者统治的官吏。劳动者经验的再生产主要靠师徒间言传身授,形成了原始的个体化教学模式。而私塾和官学则培养忠于朝廷的官吏并经过严格考试进入仕途,从而出现了早期的应试教育。工业社会以有分工的机器大工业为特征,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社会需求的是大批有一技之长的机器操作工。工人作为机器的附件片面畸型发展。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较慢,人们习惯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现存的问题,知识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学习者的主动选择,标准化的工业生产则要求教育“大批克隆”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由此而产生了集中面授、标准化教学、灌输式培训的应试教育模式。信息社会以知识爆炸且扩散迅速化,资源全球化,交往网络化为特征,生产技术的发展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社会需求的是大批能协同工作会创造解决问题的脑力劳动者,这就决定了必须摆脱工业社会通行的应试教育的束缚,采用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技能和创新个性人才的创新教育模式。

应试教育和创新教育有本质的差异:在教育观念上,应试教育注重知识内容的继承,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传道(灌输)、授业、解惑”。创新教育则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建造,在意义建构中发展能力,以发现和应用知识为中心,因而“启发(启示)、互动、发现”。在教育目标上,应试教育实质上是在复制标准化的片面发展的陈旧知识的拥有者。创新教育则是着力培养善于将分散存在的知识融会贯通、组合集成,创造出新的知识并付诸新的应用途径的创新人才,在评估制度上,应试教育以规范化、标准化的试题考核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实际是记忆)程度,“一卷定性”其可操作性强,但评估是静态的和片面的。创新教育则重视动态评价,形成性考核,考核的重点在于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知识运用能力,因而具有非标准化和非规范化。评估操作难度较大,但具有全面性和准确性。由评估制度所决定,在教学方式上,应试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面授重知识内容灌输、轻能力方法培养。学生被动学习,任务在于被动记住教师的讲解,人成了知识内容的载体,作为主体人的精神、个性被知识系统所阉割。创新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仅是启发者、引导者和助学者,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学生主动学习以意义建构来带动知识的摄取,并不断与原有的个体经验、知识技能相融合、重组,从而扩大已有的知识网络,不断地创造出新知识并将其付诸于实践予以检验,从而成为学生生存技能的有机成分。创新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由此培养的人才个性独立,人格完善,社会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技能。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应试教育一方面是专业越分越细,门类越来越多,造就片面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是课程设置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化、完整性,因而具有自我封闭性和固态性。创新教育则一方面强调专业设置贴近社会发展和满足学习者个体需求,注重专业设置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力图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强调服务于学习者知识结构的生成,因而具有交叉性和灵活性。在管理体制上,与灌输教育方式相一致,应试教育采取集中式、多层次、单向性塔式等级结构,优点是易于统一指挥,缺陷在于多层次信息传递易导致失真,单向无反馈的信道中某环节阻塞,将导致信息中断、系统管理瘫痪,学生获取教育资源较困难,该种管理体制高耗而低效。与启发式教育方式相一致,新教育采取扁平式、少层次、多向性的交互结构,由于除去了中间环节,减少了信息失真和中断的可能性,多向交互的信息传输,有利于信息反馈,从而保证整个系统不断自我调节而处于优化状态,学生获取教育资源较容易。

三、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

高等教育是人才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基地。时代的发展需要何种规格的人才,应是高等教育在选择和建构某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和主导因素。在工业社会的泰勒时代,劳动者中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比例是9:1,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20世纪90年代,这个比例变成了1:5,专家预测到2010年可达到1:10[3],即知识劳动者将是社会劳动者的主体,知识劳动将是绝大多数人谋生的手段。21世纪人类进入了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它是以知识资源为第一生产要素,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知识创新为内在动力,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经济形态。其中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因而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是大批人格独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人格独立是作为知识经济中市场主体的前提,只有具有独立人格的市场主体才能自主地根据自身的需要,设定目标,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自觉地与他人协同工作,以实现既定目标,满足主体需求。人格独立又是创新的前提,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才能自觉地意识到环境的压力和改造环境的需求,从而产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人格不独立,事事依附他人,是难有创新的。

知识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知识爆炸,知识折旧率提高和无形磨损加快。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称“人类最近30年的科学知识总量占人类全部科学知识总量的90%”,且近10年中每三年增加一倍。FordMotor公司CTO罗斯[4]认为“一个工程学位只有三年的保鲜期”。同时由于信息化和网络的发展,人们面对易老化,易遗忘的无限知识,可以利用电脑及网络的帮助而无需大量记忆,人的精力可主要用在创造性的工作上,即借助电脑及网络对所需的信息进行选择性接收,而后进行筛选,分析和有目的的重组合成,形成新的知识产品,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不同于工业社会全新的工作,要求劳动者不是要具有非凡的记忆力,而是要具有创新精神,摄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据国外学者的论述,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可用“W”来概括:一是Know—what,指关于事实的知识;二是Know—why,指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三是Know—how,指对某些事物的操作技能和处理能力;四是Know—who,指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的知识,它包含了特定社会关系的形成,以便可能接触有关专家并有效地利用他们的知识。前两类相当于传统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可以通过灌输式应试教育获得。后两类则是应试教育很少涉及但却在知识经济中更重要的知识,它们更多地属于创新能力范畴,是无法也不可能通过死忆硬背来获得的,因此知识经济所需要的个性独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的人才,应试教育是培养不出的,必须采取创新教育,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四、创新教育模式是实现电大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电大办学22年来,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应清醒的看到在其发展中逐渐暴露的缺陷和不足。首先是“先天不足”。电大初创伊始恰逢“文革”结束,经济发展缺人才,国家教育投资匮乏,“被耽误的一代”渴望接受高等教育。在穷国办大教育的思想指导下,未及反复充分论证的电大,“先上马,后备鞍”仓促开办。投资短缺,教育资源匮乏,在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选择等方面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后天发育不良,”本来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和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电大,应该面向市场,开放办学,按需培养人才,办出现代远教特色。但在发展中却追求“正规化”,向传统高校模式靠垅,搞自我封闭体系。如果说电大前十年由于“被耽误的一代”刻苦自学,学以致用的求学精神,各级政府的积极扶持和采用了广播电视等当时先进教育技术而得以掩盖矛盾快速发展。那么后十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失去特色的电大一旦“吃政策饭,打政府牌”失灵,就变得步履蹒跚,一波三折,开始为生源而苦恼,为生存而忧虑,电大教育陷入了“电大不电、远教不远、开放不开”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根子在于采取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虽然后来提出了“重点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但是“一卷定学分”的现实和第二代远程教育手段单向无反馈性无法满足应试的需要,这就迫使基层电大加强面授辅导,期末猜题押宝。教学资源的匮乏、电视教学课堂搬家的现实又强化了学生对辅导教师面授的依赖性,因而“电大不电”。电大主讲教师可能是“最好的”,但学生成绩常常更多地取决于基层面授辅导教师水平。由于面授辅导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电教”,其教学质量就难有保证。课程设置专注知识内容的系统性,缺乏灵活性,在内容安排上注重Know—what和Know—why,忽视Know—how的培养和Know—who的介绍。而标准化、客观化考试强调“以本为本”,考核重在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迫使学生死记书本,无暇顾及能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锻炼,致使“远程不远”。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分级办学纵向线性管理结构,致使信息不畅,以考为主。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封闭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等致使“开放不开”。可见电大要走出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就首先必须彻底扬弃应试教育模式,构建起具有现代远程教育特色的创新教育模式,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为此电大人要艰苦努力,实现教育观念、评估体制、教学方式、管理体制、教育结构等方面的革新,并加快教学设施现代化和资源建设(将另文探讨)。凤凰涅盘,以求再生。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创新必须要创新人才,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革除应试教育,倡导和实施创新教育。以“试点项目”的实施为契机,电大同仁同心协力,果能实现这一转变,则是千万学子之福,电大事业之福,中华民族之福。

参考文献

(1)张玉文中央电大喜庆建校二十周年 [N] 中国教育报

1999—10—14(1)

(2)中央电大网站 “电大在线” www.xiexiebang.com

(3)陈胜昌知识经济专家谈(M)北京经济出版社 1988.50

(4)顾瑞荣王建伟许静《学习的革命》导读与实践(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2

(5)韩延明论知识经济与大学教育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2.4—7

(6)赵 弘 郭继丰知识经济呼唤中国(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7

[作者简介]

刘 峰1956.3.男 汉族 安庆市广播电视大学 副教授 培训处主任

姚大林1950.12 男 汉族 安庆市广播电视大学 馆员教务处副主任

黄志强 1959.7 男 汉族 安庆市广播电视大学 馆员 教务处副主任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锡麟街123号246003

电话:0556—5544277—8006

第五篇:试点专项2016年项目申报指引审核要求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

2017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7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以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全面实施节能战略为目标,进一步解决和突破制约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领域的工艺、系统、装备、材料、平台的自主研发能力,取得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并实现工业应用示范。

本重点专项按照煤炭高效发电、煤炭清洁转化、燃煤污染控制、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工业余能回收利用、工业流程及装备节能、数据中心及公共机构节能7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23个重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

-1.煤炭高效发电

1.1超高参数高效率燃煤发电技术(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研究超高参数条件下清洁燃煤发电新系统;揭示能量释放、传递、转换、利用及污染物生成规律;研究大型发电关键设备内部和关键设备之间流动与传质传热等规律。

考核指标:形成超高参数条件下高效热能转换新方法,实现发电效率超过50%。

1.2 CO2近零排放的煤气化发电技术(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研究CO2近零排放的煤气化发电新方法和新系统;CO2捕集与能量转换过程之间的深度融合;新型关键设备内部流动、反应和污染物生成规律;新型发电系统物质变化与能量转换的协同优化。

考核指标:获得CO2近零排放的清洁高效煤气化发电新方法,形成新的CO2近零排放高效煤气化发电系统,二氧化碳捕集率≥90%。

1.3超低挥发分碳基燃料清洁燃烧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开发燃烧超低挥发分半焦及气化残炭(干燥无灰基挥发分≤10%)的燃烧器;开展半焦及气化残炭着火、燃烧和燃尽特性研究,并开发相应的稳燃技术;开发燃烧器与炉膛燃烧组织耦合控制降低NOx排放技术;开发电站煤粉

-锅炉大比例掺烧半焦及气化残炭的燃烧技术和工程试验。

考核指标:半焦及气化残炭燃烧效率≥95%,NOx原始排放≤250 mg/Nm3,完成热容量10MWth以上锅炉试验验证;掺烧40%以上比例半焦及气化残炭的锅炉燃烧效率≥98%,完成电站锅炉的试验验证。

1.4 700℃等级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开展700℃镍基材料及关键部件的长周期验证试验研究;开展基于700℃超超临界锅炉材料安全的炉内燃烧与锅内水动力特性研究;开发700℃汽轮机异材焊接技术,进行镍基或异材焊接转子长时验证试验研究;开展700℃超超临界发电热力系统、布置方式及机组优化集成研究。

考核指标:国产镍基合金高温材料部件在700℃下考核试验≥30000小时;700℃汽轮机镍基或异材焊接转子700℃高温验证30000小时;形成700℃超超临界发电热力系统、布置方式及机组优化集成技术方案,设计工况下的发电净效率≥50%。

1.5 高效灵活二次再热发电机组研制及工程示范(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研究适应电网调峰要求的600℃等级二次再热超超临界燃煤发电系统,研究锅炉/汽轮机参数匹配和系统流程优化;开发高效和宽调节比的二次再热锅炉技术;开发高效和灵活可调的二次再热蒸汽轮机技术、回热器和凝汽器

-技术;建设600MW以上等级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示范工程。

考核指标:发电效率≥48%,发电煤耗(70%-100%负荷)≤256 gce/kWh,完成168h连续运行。

2.煤炭清洁转化

2.1合成气直接转化制燃料及化学品催化基础与新途径(基础研究类)

研究内容:研究煤基合成气直接合成烯烃、芳烃、以乙醇为主的含氧化合物等的催化机理、新途径、定向调控方法等;研究直接合成的流动-传递-反应过程,开发新型催化剂、反应器及工艺。

考核指标:获得煤基合成气直接合成烯烃、芳烃、以乙醇为主的含氧化合物等的催化反应机理和催化反应规律,开发出新型催化剂及制备方法;合成气直接转化制烯烃选择性≥80%,制芳烃选择性≥60%,制乙醇为主的含氧化合物选择性≥80%。

2.2新型煤气化制清洁燃气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发分段式加压固定床热解气化一体化新技术;开发新型高效流化床气化技术;开发加氢热解/气化富产甲烷和芳烃技术;研发上述新型煤气化反应器及关键部件,并形成成套技术。

考核指标:建成分段式加压固定床热解气化一体化吨级中试装置,运行压力≥1.0MPa,下段煤气有效气含量≥85%;

-建成300吨/日以上新型高效流化床气化装置,系统碳转化率≥96%;建成300吨/日以上加氢热解/气化示范装置,甲烷产率≥0.6Nm3/kgC,干燥无灰基煤BTX(苯、甲苯、二甲苯)产率≥10%。

2.3煤温和加氢液化制高品质液体燃料关键技术与工艺(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开发煤温和加氢液化(反应压力不大于10.0 MPa)新工艺及催化剂;开发沥青烯类、重质油等产物的轻质化新工艺及催化剂;开发温和加氢液化工业反应器;开发固态产物分质加工和利用技术;开展温和加氢工艺技术验证。

考核指标:形成温和加氢液化新型工艺,完成万吨级中试装置工艺验证,在反应压力不大于10.0 MPa下,原料煤转化率≥82%,蒸馏油收率≥40%。

2.4先进煤间接液化及产品加工成套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开发高选择性钴基/铁基费托合成工艺、催化剂、产品深加工技术;开发新型反应器及过程强化技术;开发合成水中的低碳含氧有机物高效提取关键技术;实现新型费托合成催化剂的规模化制备及工业应用;开发无硫、低烯烃、低芳烃的清洁汽油和高热值清洁柴油技术。

考核指标:铁基催化剂实现工业化示范,催化剂时空产

-率≥1.0kg油/kg催化剂·小时,吨油催化剂消耗≤1.0kg;开发出新型钴基催化剂并进行工业示范,CO转化率≥90%,催化剂单次再生寿命≥5000h;完成吨/日级的合成水中低碳含氧有机物提取中试验证,提取率≥90%;形成汽-柴油联产集成技术,可应用于百万吨级煤制油示范工程。

2.5大规模水煤浆气化技术开发及示范(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研究大规模水煤浆气化工程放大技术,并实现长周期运行;研发废锅-激冷型高效节能的水煤浆气化关键技术;开发气化过程污水减量化关键技术;建立大规模煤气化系统能效、排放预测与煤质关联表征新方法;形成成套技术,完成工业示范。

考核指标:建设超大型水煤浆气化工程示范装置,碳转化率≥98.5%,有效气含量≥81%;建成大规模激冷-废锅组合式节能型气流床气化工程示范装置,系统总能效提高1-2个百分点。

2.6大规模干煤粉气流床气化技术开发及示范(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研究大规模新型干煤粉气流床气化工程化技术;开发大型气化炉及关键部件;建立大规模干煤粉气化积灰防控新方法及关键技术;形成成套技术,完成工业示范。

考核指标:建设大规模干煤粉气流床气化工程示范装置,气化碳转化率≥99%,有效气含量≥90%;开发出积灰防

-控技术方案,并实现工业应用。

2.7低阶煤分级分质清洁高效转化利用技术开发及示范(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开发可获得高收率液体产物的低阶煤热解工程化放大技术,形成煤热解、半焦规模化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液体产物制芳烃或特种油品等加工利用新技术;开发煤热解废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展成套技术系统的工业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成百万吨级低阶煤热解新工艺示范系统,液体产物收率不低于格金分析的87%;建成液体产物加工和利用工业示范装置,高芳烃潜含量石脑油收率≥50%;无废水外排;系统效率≥60%。

3.燃煤污染控制

3.1燃煤烟气硫回收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开发可再生吸收剂/吸附材料及烟气净化技术,研发吸收剂/吸附材料再生和硫回收、资源化的技术与工艺;开发烟气硫回收及高值化资源利用的关键技术;开展烟气净化与烟气硫资源化利用技术的集成,并进行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烟气净化与资源化集成工艺在300MW等级以上燃煤机组工程示范。烟气净化实现SO2排放浓度≤35 mg/Nm3;实现吸收/吸附材料再生率≥85%,硫回收率≥85%。

-3.2 粉煤灰高值化利用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粉煤灰中铝、镓等组分的高效分离新工艺和新方法,开发高效提取技术及制备高值化产品;研究高效分离装置的工程放大规律,实现设备、系统的协同优化;形成粉煤灰资源化利用的成套技术及装备,并建立应用示范装置。

考核指标:建成工业化规模的粉煤灰提取铝、镓示范装置;粉煤灰中铝提取率≥90%,镓提取率≥40%,结晶氯化铝产品纯度≥95%,金属镓产品纯度≥99.9%。

3.3燃煤电厂新型高效除尘技术及工程示范(应用示范类)

研究内容:研究燃煤烟气高效除尘的新技术,并研发新型关键设备和系统,达到烟气超低排放要求;研究基于激光散射法、射线衰减法等的颗粒物在线测量方法,开发复杂烟气条件下超低浓度颗粒物在线测量装备。

考核指标:在600MW等级以上燃煤机组进行工程示范;应用新型高效除尘装备后烟尘排放浓度不高于5mg/Nm3;研制完成超低浓度细颗粒物在线连续测量样机2台,当烟气中颗粒物浓度在1-10mg/Nm3之间时,绝对测量误差不超过±0.5 mg/Nm3。

4.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4.1 用于CO2捕集的高性能吸收剂/吸附材料及技术(共

-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研发用于CO2捕集的新型吸收剂/吸附材料,建立规模化制备方法及生产技术;研究CO2吸收/吸附过程的工程放大规律,开发强化CO2吸收/吸附分离的技术和关键设备;开发CO2吸收/吸附全系统集成优化及匹配技术,并进行工业试验验证和应用。

考核指标:开发2种以上可满足工业应用的新型吸收剂/吸附材料,CO2捕集率≥90%,CO2浓度≥95%;建立CO2捕集示范装置。

4.2 膜法捕集CO2技术及工业示范(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用于CO2捕集的膜材料合成和制备技术,并开发出适用于大规模CO2捕集的高性能分离膜材料;研发用于CO2捕集的分离膜组件及成套装备;建立工业示范装置,对膜捕集分离烟道气中CO2的全过程进行优化及系统评价。

考核指标:建立高性膜材料规模化生产线,CO2渗透速率不低于500GPU,CO2/N2分离因子不低于70;工业示范装置CO2的捕集率≥90%,CO2浓度≥95%。

5.工业余能回收利用

5.1高温固体散料高效余热回收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高温(400-1000℃)固体散料(粒度0.1-15mm)余热回收过程中气-固耦合能质传递强化方法;研发适用于粒度和产率宽范围变化的高温固体散料余热高效

-蓄存与回收转换的节能工艺;研发余热梯级回收、能质品位提升的技术与设备;研发对粒度、温度和产率变化有良好适用性的成套装备及系统,并进行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应用示范装置规模≥200吨散料/日,余热回收利用率≥70%,考核运行时间≥200h。

5.2液态熔渣高效热回收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液态熔渣干法粒化两相流动及成粒特性,研究粒化熔渣冷却相变换热及物相演变特性;开发液态粒化熔渣余热高效回收及物料品质调控技术和工艺,开发高效可靠、结构紧凑的新型熔渣粒化及其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熔渣干法粒化及余热高效回收和利用系统集成技术及成套装备,并进行工业示范。

考核指标:工业示范装置规模≥200吨/日,熔渣余热回收率≥70%,粒化合格率≥95%,渣粒玻璃体含量≥90%,考核运行时间≥200h。

6.工业流程及装备节能

6.1高效节能气体制备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提高空分流程中氧氮分离效率的方法;研究优化氧、氮、氩等气体产品的变比例气体分离新工艺与新技术;研究分子筛空气纯化系统低温余热利用与节能降耗关键技术。

0-考核指标:空分系统综合制氧平均单耗≤0.6kWh/Nm3;氧气放散率降低 2%以上;空气纯化过程余热回收率≥30%。

6.2全氧/富氧冶金高效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全氧/富氧冶金还原系统的节能新工艺,开发高效喷吹冶炼技术及装备;开发空分系统变负荷控制和输配管网智能动态调控技术;开发全氧/富氧冶金煤气的CO2高效脱除提质技术;构建以全氧/富氧冶金为核心的高效清洁生产系统,进行工业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金属还原单元直接能耗比传统还原工艺降低30%;燃尽率≥90%,还原组份浓度≥90%;全氧/富氧冶金煤气的CO2脱除率≥90%;示范考核运行时间≥200h。

6.3工业锅炉节能与清洁燃烧技术(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研究工业锅炉系统节能及网络化远程监控技术;研发工业锅炉低温余能高效换热技术及装置;研究燃煤工业锅炉燃料提质、炉内NOX和SO2控制技术;进行高效低排放的工业锅炉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成5座以上20-65吨/小时燃煤工业锅炉节能减排集成技术示范,锅炉热效率≥88%,NOX原始排放≤100mg/Nm3。

7.数据中心及公共机构节能

7.1公共机构高效节能集成关键技术研究(重大共性关

1-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研究公共机构建筑被动式与主动式能源优化协调耦合技术,开发多能源利用系统优化配置方法,建立被动式与主动式能源供应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发多能源利用系统高效运行技术和优化运行工具,开展多能源协调高效利用系统应用示范与效果评价;研究公共机构建筑机电系统综合效能调适技术,研发适用于新建和既有建筑的调适技术体系,开发适用于公共机构建筑的调适标准、高效调适检测与诊断等软硬件工具,开展机电系统综合效能调适技术应用示范与效果评价。

考核指标:开发2种及以上多能源协调高效利用系统并应用示范,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达30%以上,较“十二五”公共机构碳排放量平均水平降低15%以上;开发机电系统调试工具2项,暖通空调系统能效比(COP)较公共机构现状提高15%以上。

2-附:

2016年资助情况

本专项2016立项总经费45631万元,立项项目17项,平均支持强度3042万元/项,牵头单位中,企业(4家,24%)、高校(11家,65%)、科研院所(2家,12%)、其他(0家,0%)。

下载关于申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计划专项试点项目的通知(讨论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申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计划专项试点项目的通知(讨论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点专项2016项目申报指南审核要求

    “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专项 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国制造2025》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

    关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5篇)

    关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随着整个社会步入商务时代,为了满足电子商务对人才的要求,电子商......

    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论文(精选五篇)

    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直接关系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市场—体化和市场竞争向高层次发展,社会用人单位对工商管......

    创新性实验计划”申报项目工作的通知

    关于开展2011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学院: 为了调动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通知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2016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立项的通知 各分院: 为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激发、调动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兴趣,强化学生的创......

    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研究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本成果面向我国西部地区软件产业发展特点及其人才需求,结合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特色,探索和总结了国际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范文大全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指标与标准(省级电大用) (修改稿) 评估标准 权 重 合 格(C) 优 秀(A) 1.学校定位和特0.5 ①学校办学思想明确,有现......

    2013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申报

    关于开展2013年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各相关单位: 根据《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办法(试行)》文件精神,每年资助一次大学生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