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土木工程专业

时间:2019-05-14 10:2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土木工程专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土木工程专业》。

第一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土木工程专业

建筑力学课程导学

责任教师高晓琴

一、多种教学媒体的配置和使用

该课程的教学媒体有:

1.文字材料:文字材料是教学媒体的核心,是传递教学信息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本依据,是整个教学媒体体系的基础。

⑴ 主教材:《建筑力学》作者:吴国平等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⑵教学大纲:中央电大责任教师编写,在网上发布。

⑶教学设计方案:中央电大责任教师编写,在网上发布。

⑷教学实施意见:四川电大责任教师编写,在网上发布

⑸形成性考核册(即平时作业):中央电大责任教师编写,在网上发布。⑹期末复习提要(或称“考试说明”)期末模拟练习题:网上发布,进行期末考试前的总复习。

2. IP课件:《建筑力学IP课件》,共12讲,网上发布。该IP课件采用专题讲座方式,主要介绍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及拉(压)和弯曲变形的实验录像,对学员自学进行指导和帮助。

3.建筑力学网络课件:包括课程内容精讲、重点提示、同步练习、模拟实验、复习总结等内容。供学员们学习。

建筑力学网络课件:

4.教学辅导:在四川电大远程教学平台以及中央电大电大在线平台上发布了该门课程的许多教学辅导资源,主要以章节为单元进行辅导,学生登陆后可以自主学习。

5.网上答疑:四川电大远程教学平台以及中央电大电大在线平台都设有该门课程的课程讨论区,省校责任老师和中央电大责任教师将回答学生的提问。责任教师还定时在网上进行实时辅导和答疑,学生要密切注意网上教学动态,积极参加网上讨论与学习。另外,还可表示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答疑,本课程教

学热线电话为(028)87763279,提供电话咨询服务。E-mail:gaoxq@scrtvu.net。

二.教学资源获得的途径

1.中央电大“电大在线”:

进入课程的途径:注册—登录—选择教学计划(开放教育专科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选择课程“建筑力学”—点击相关栏目

2.四川电大“远程教育教学平台”:

进入课程的途径:注册—登录—选择教学计划(开放教育专科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选择课程“建筑力学”—点击相关栏目

三、参加网上教学活动的途径

1.进入中央电大“电大在线”()→ 在用户名下进入网上直播 → 点击“网上教学活动安排表”中相应日期的“建筑力学”即可参加网上实时教学活动(如参加讨论、提问等等)。

2.进入中央电大“电大在线”()或进入四川电大“教学平台”(Tel: 028-87763279

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三段3号 四川电大工科教研室

第二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本科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本科 __________法学______________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 目:对实施救助管理工作中的难点与对策的探讨

名:

刘敬军

号:

041180

432专 业: 法 学 入 学 时 间:

2004年秋

指导教师及职称:

张竹英 副教授

所 在 电 大:

佛山市广播电视大学

二○○六年九月

目录

一、引言

二、当前救助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难点。。。。。。。。。。。。。。。。。。。。。。。。。。3

(一)骗助问题。。。。。。。。。。。。。。。。。。。。。。。。。。。。。。。。。。。。。。。。。。。。3

1、重复、超时救助。。。。。。。。。。。。。。。。。。。。。。。。。。。。。。。。。。。。。。。。。4

2、个别性与团伙性相结合进行骗助。。。。。。。。。。。。。。。。。。。。。。。。。。。5

3、告恶状,乱投拆。。。。。。。。。。。。。。。。。。。。。。。。。。。。。。。。。。。。。。。。。5

4、不择手段倒卖车票。。。。。。。。。。。。。。。。。。。。。。。。。。。。。。。。。。。。。。。6

(二)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问题。。。。。。。。。。。。。。。。。。。。。。。。。。。。。。6

1、职业乞讨现象。。。。。。。。。。。。。。。。。。。。。。。。。。。。。。。。。。。。。。。。。7

2、流浪乞讨病人的救助。。。。。。。。。。。。。。。。。。。。。。。。。。。。。。。。。。。7

(三)甄别难的问题。。。。。。。。。。。。。。。。。。。。。。。。。。。。。。。。。。。。。。。。7

三、救助管理工作中难点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8

(一)思想理念上的原因。。。。。。。。。。。。。。。。。。。。。。。。。。。。。。。。。。。。8

(二)执行难的因素。。。。。。。。。。。。。。。。。。。。。。。。。。。。。。。。。。。。。。。。8

(三)相关规定不够完善。。。。。。。。。。。。。。。。。。。。。。。。。。。。。。。。。。。。9

四、解决难点问题的探索性做法和建议。。。。。。。。。。。。。。。。。。。。。。。。9

(一)开展联合行动,解决骗助问题。。。。。。。。。。。。。。。。。。。。。。。。。。9

(二)对解决乞讨人员救助问题的建议。。。。。。。。。。。。。。。。。。。。。。。。10

1、解决骗助问题的建议。。。。。。。。。。。。。。。。。。。。。。。。。。。。。。。。。。。。。10

2、解决流浪乞讨病人的救治问题的建议。。。。。。。。。。。。。。。。。。。。。。。11

(三)完善相关法规,解决执行难。。。。。。。。。。。。。。。。。。。。。。。。。。。。12

五、结束语。。。。。。。。。。。。。。。。。。。。。。。。。。。。。。。。。。。。。。。。。。。。。。。。13 参考文献。。。。。。。。。。。。。。。。。。。。。。。。。。。。。。。。。。。。。。。。。。。。。。。。。14

对实施救助管理工作中的难点与对策的探讨

【内容摘要】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到2003年8月1日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是一个民间自助和推进法律文明的过程。法律制度的变迁使公民的权利诉求和救济渠道得以畅通,同时也给民政部门的救助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例如,对一些骗取救助,特别是恶性骗助问题、职业乞讨问题,不能不引起全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关注。还有,流动人员中的病人救治问题,也是救助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难点。救助对象的甄别问题;跨省对象的接送问题;贫困地区救助管理资金缺乏,以及新出现的“跑站”现象等,这都表明《救助管理办法》仍然留下了许多需要填补的法律空隙。这些都是在救助管理工作实践中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救助管理 实施难点

探索性做法 对策措施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是以自愿救助为原则,以为流浪乞讨人员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力为目的的。然而,救助管理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了“甄别难、管理难、接送难、治病难、安置难”等难题,这“五难”的交叉与并存,衍生了不少更为复杂的问题。本文就对实施救助管理工作中的难点与对策作一些探讨。

一、救助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一)骗助问题

骗助问题已经成为全国各地救助管理站遇到的普遍难题。一些 2 不符合救助条件人员,隐瞒身份,用假名或假身份证,进入救助站要求救助,“有的被救助对象身上有1000元、2000元不等的现金。最典型的一次是,有一个要求救助的人身上竟带有两部手机、身穿西装、携带一个皮箱。”①而且这些人员已经不是以一种弱势群体,而是以一种“恶势力”群体出现的趋势。在“求助”被拒,救助站不答应其入站时,他们就躺在救助站院内或门口不走,有的装病,造成救助站见死不救的假象,有的甚至在站门口利用公用电话打“110”,说救助站对其不救助,并威胁不对其救助,他就上街偷,上街抢。这些骗助的情况虽然是个别现象,但通过个别人在各救助站的相遇与认识,不断串通、勾结,骗助“经验”就会不断累积和“交流”,象滚雪球一样从个别现象演变成团伙性现象,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一些团伙的头目,强迫他人加入他们的团伙,从事骗取车票和倒卖车票活动。一些人成了“跑站强人”,骗了第一站就去骗第二站„„,转了一圈又回到第一站,极大的破坏了救助管理秩序与安全,扰乱了救助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如果不进行遏制,势必造成政府资源的被骗与流失,违背救助管理的初衷和目的。目前,骗助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重复、超时救助。由于救助条例里没有规定一个人最多可以被救助多少次、隔多久可以被救助一次,因此救助站里的重复救助、超时救助十分严重。救助管理条例规定,受救助时限一般不超过10天,事实上,很多被救助对象在救助站里远不止10天。而滞留时间长达数月的多为在当地进行诉讼的外来人员。他们以无钱为由,长期 ① 《骗车票闹事故 救助站“跑站强人”令人很头痛》 http://gd.sohu.com/20050322/n224801777.shtml 住在救助站里,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他们白天为官司到处奔波,晚上回救助站休息,救助站几成“免费旅馆”②。按规定,所有人接受救助站救助一年不能超过三次。但据了解,全国各地救助管理站三番五次要求帮助的人很多,而且还出现了试图从救助站不劳而获,以跑救助站为生的群体。这些人在多个救助站间来回跑动,重复申请救助,成为“跑站强人”,这些“跑站强人”在全国形成了一个网络,他们相互告知哪里的救助站管理不严,容易捞钱等。

2、个别性与团伙性相结合进行骗助。骗助团伙往往是先进站内一两个人要求救助,一旦得逞,后继人员就结群而来,形成团伙势力后,就不断以对工作人员的工作不满意为由,对工作人员进行围攻、漫骂、挑衅、滋事,他们以发生口角、打架的方式引工作人员介入,这时如果工作人员稍稍碰触了他们,他们就会立即声称有人打他,躺在地上要求住院并索赔。如果不顺着他们的意思,他们就借此攻击工作人员、破坏救助站内的设施,此时一般都要在公安机关的干预下才被制止。

3、告恶状,乱投拆。骗助人员与团伙,当其骗助不能得逞的时候,就扬言威胁工作人员说:要到市政府、民政局、信访局告状、投诉。也有不少这样的骗助人员到民政局、信访局等部门告恶状,甚至打市领导的电话,不但扰乱了救助站的工作秩序,还扰乱了机关的办公秩序。他们告恶状时,他们不说去过多个救助站骗助,而说救助站对其不救助,甚至恶告救助站打人。有些骗助人员还与救助站讲条件,② 冯怡驹编辑《救助站成“免费旅馆”?难题交叉影响佛山救助站》http://news.sohu.com/20050228/n224469855.shtml 条件是不能在救助车票上盖“救助车票,不能退票和转让”的印章,否则就到民政局、信访局、市政府告救助站打人,扰乱视听。

4、不择手段倒卖车票。全国各地不少救助管理站都遇到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在春运紧张期间,骗助人员及团伙以骗取车票到社会上倒卖为目的十分猖狂。不少骗助人员报假名,谎称是地处偏远的,如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的人,他们先声称要回家,按照救助管理条例规定,救助站须为返乡的被救助人员提供车票,但是他们拿到车票后转手就卖掉。他们可以用各种手段退票或出卖。他们结成团伙,有人负责拿票,有人寻找买主,一张500元的车票300元就可卖出。就算盖有“救助车票,不得退票和转让”的印章,他们也有办法用退色液把印章的字样退掉,或以其他办法把车票出手。甚至工作人员将其送入进站,检了票入了站,他们也有办法退票,如有的骗助人员当检票入站之后,假装有病倒在地上,声称有病,不能上车,车站工作人员怕其上了车出事而不得不给其退票。现在出现这样一类人,他们流浪异乡,结伙流浪到救助站,获得救助后,将救助站提供的火车票转手卖钱,再到另一个地方的救助站去申请救助,“一年下来,‘赚’的钱竟然养活一家5口没问题”③。

(二)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问题

救助管理法规与政策是建立在“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之上的,没有任何强制性,而且救助站不得限制受助人员离开救助站。救助制度是一项临时性的社会救助措施,它只是解决流浪乞讨人员暂时的生 ③钟端浪《“跑站帮”频繁骚扰救助站》http:// 活困难;按照《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救助站不是一个可以依靠一辈子的避难所,救助一般不超过10天。目前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职业乞讨人员和流浪乞讨病人的救助问题。

1、职业乞讨现象。目前,街头乞讨流浪人员多数是以乞讨为职业。职业化乞讨人员把乞讨作为无需投入、回报率高的一项谋生职业,作为他们长期的生活方式,甚至是发家致富的有效手段。职业乞讨人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经济欠发达的省区,这些省区的部分农村有集体结伙外出乞讨的传统陋习,对他们来说,进入救助站等于断了“财路”。由于以上原因,全国各地的乞讨现象无法根本杜绝。

2、流浪乞讨病人救助的问题。流浪乞讨人员中的病人救助问题,是救助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难点之一。救助管理站卫生防疫工作难度大,由于求助人员长期流浪在外,个人卫生和健康状况很差,其中被救助对象身体和智力残障、体弱多病、患有传染性疾病的约占1/5。各救助站无法准确掌握求助人员的身体状况,这些人员在各救助站集体食宿,极易成为流行性传染病的高危人群。救助管理机构的长期规划、财政保障、经费结算等都无据可依。救助管理医疗费压力越来越大。据佛山市救助管理站提供的数据,2003年6000元、2004年17.2万元、2005年162.7万元、2006年第一季度就75万元,而2006年佛山市财政的救助管理医疗专项经费是59万,一年的救助医疗专项经费预算不足以支付第一季度的救助医疗费。这个递增速度是无法预计的。其中精神病人的救治费用占了85%以上。精神病人没有常人的思维、语言能力,无法查清其姓名地址及家庭情况,无法护送其返乡,因此滞留在救助指定精神病医院的病人,常年保持在80人以上。

(三)甄别难问题

造成甄别难这既有法规不够完善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法规所规定的四个救助条件,尚缺乏量化、质化的具体标准,似是明确,操作起来不明确。客观原因,对四个条件的核定,主要凭求助人员自述。以电话核查为例,由于求助人员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村一级不通电话是正常情况,即便有查核电话,求助人员不提供也没有办法。派人去其家乡调查取证进行核查,时间与行政成本又不允许。《救助管理办法》并没有对无法核实身份的流浪人员如何处理的具体规定,救助站只好先实施救助,再甄别身份,一些人就钻了政策空子,利用当前全国开通使用的救助管理信息系统没有指纹鉴别对其查核、没有与公安户籍网联网的盲区,报假姓名、假地址,问其有否身份证,不是说丢了,就是说被偷被抢了,以此躲避工作人员的查核。这一系列问题,造成甄别难,查核一个人,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三、救助管理工作出现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理念上的原因

在是否应对职业化乞讨人员予以限制和管理方面,社会各界存在着“依法履行职责、维护社会秩序”和“依法保障人权、关怀社会弱势群体”两种认识分歧,这种认识上的分歧,使基层执法人员在思想上顾虑重重,在执法中缩手缩脚,中处于两难的困境,导致执法力度降低。

(二)执行难的因素 救助站是以无偿为救助对象服务为主要目的,《救助管理办法》规定,对符合救助条件的人员,救助站要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允许流浪乞讨人员向沿途救助站求助。但救助管理制度是一项临时性的社会救助措施,不具有社会治安管理功能。在实际执行中,执法人员对他们如何进行依法管理,缺乏法律法规依据和有效执法手段,致使执法人员在具体工作中,常处于进退两难、束手无策的尴尬处境。对于有扰乱社会秩序违法行为的职业化乞讨人员、“跑站强人”,因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和有效处理措施,形成甄别难、取证难、处理更难的困境。

(三)相关规定不够完善

按照《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救助对象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既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又不享受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但按这个规定,如何合理界定救助对象难以把握。而且,求助人员成分复杂,动机多样,有的为了求得救助而隐瞒个人真实情况,编造谎言;有的随身带有现金,因工作人员无权检查,求助人员骗取救助时有发生。如何对求助人员进行有效甄别,有关规定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解决难点问题的探索性做法和建议

(一)开展联合行动,解决骗助问题

组织公安、卫生、民政、交通、铁道、城管等部门联合行动。明确有关部门职责,明确执法主体,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形成协调配 合、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在《救助管理办法》规定的“告知、引导和护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公安部门打击、处理流浪乞讨中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职责。明确城管部门在社会面上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和救助工作中的职责范围,城管部门也承担对流浪乞讨人员告知《救助管理办法》的政策、引导和护送他们到救助站的任务,并负责对违反城市管理法规的流浪乞讨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卫生部门为各救助管理站指定了定点医院,配备了医护人员,对救助管理站送去的突发急病受助人员及时进行了治疗。对救助管理站防疫工作进行了检查和指导,对站内所发疫情及时进行了处理。交通、铁道部门为救助管理站提供了乘车凭证,及时为要求返回户籍地的受助人员提供了方便。

(二)对解决乞讨人员救助问题的建议

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大对救助工作的宣传,要广泛、准确地宣传救助政策的精神实质,揭露职业化乞讨人员为致富而乞讨,拒绝社会救助,采取告知不去、劝阻不听、制止不服的抗拒态度,及他们对公共利益、社会治安秩序所造成的危害,争取市民对政府部门限制和管理职业化乞讨人员的理解与支持,为推动限制乞讨的行政立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各地方根据各自的实际,可制定限制乞讨的活动区域,规定乞讨人员必须严格履行不扰乱公共秩序、不欺骗社会、不侵犯他人权利等法定义务。可强调凡在公共场所反复纠缠、强行讨要或者以其他滋扰他人的方式乞讨、寻衅滋事、扰乱公共秩序、妨碍交通秩序的;偷窃、骗取、抢夺、敲诈的;拐卖、收买、租借、教唆少年儿童乞讨牟利的;或组织、参与带黑社会性质乞讨团伙的,都要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或《刑法》相关法律,追究其法律责任。

1、解决骗助问题的建议。建议由公安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一次专项调查,在同一时段对城区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摸底,了解他们的来源、生活方式和构成等情况,有条件的可拍照并建立档案,留存资料并实现各救助站间联网对资料实行共享,初步区分其中的职业乞讨人员、应重点打击的对象等不同性质的群体,摸清底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专项打击,并建立长效机制。在救助管理站内派驻了民警,协助站内工作人员核查求助人员的真实身份,维护站内治安秩序,针对这一特殊主体,依法制定操作性强的取证、甄别工作细则,解决在打击乞讨人员违法犯罪工作中常遇到的“取证难、处理难”等问题。对妨害公共秩序、侵害公私财物、违反交通管理、利用流浪乞讨作掩护进行盗窃、诈骗、抢夺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及时打击处理。重点应打击组织、教唆、胁迫、诱骗未成年人、残疾人乞讨牟利的幕后操纵者和带黑社会性质的团伙,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构成犯罪的坚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要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支持、参与救助事业,建立有效而又稳妥的社会化参与机制,压缩职业化乞讨人员的生存空间。

2、解决流浪乞讨病人的救治问题的建议。建议增加加强救助管理站防病防疫工作的专项条款。要强调卫生部门的检查督促、防病指 导的责任,加强站内工作人员自身防病保护的措施,制定救助站对求助人员要进行身体检查的规定程序和项目,筛查传染性疾病的患病人员。建议增加对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受助人员实施救助管理的具体条款。要针对流浪乞讨人员中的智障人员、精神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制定保护性、约束性的救助服务、治疗管理方面的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和工作措施,明确救助管理(咨询)站的基本建设标准、机构编制、救助标准、经费保证,经费结算等方面的规定细则。保证各项救助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以确保救助管理工作协调、高效地开展。

(三)完善相关法规,解决执行难

加强立法调研,制定地方的实施细则,对流浪乞讨进行正当且必要限度上的规制,明确民政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分工和责任制度。根据各地情况对救助条件、救助期限、屡经劝说而不愿进入救助站或超期不愿离开救助站的情况以及在不能及时查明是否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实行救助优先原则等事项作出更加具体的规定。

要修改和重新规定救助条件,扩大救助覆盖面,将虽没有流浪乞讨行为,但因各种原因已经处于生活无着境地的求助人员列入救助对象,积极予以救助;建立省际受助人员接送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员接送的程序和规范,健全管理制度。

从工作实际出发,如何合理界定救助对象,如何对求助人员进行有效甄别,有关规定需要进一步完善。

对救助管理机构的编制、长期规划、财政保障、经费结算等作更 加明确的说明。

制定流浪乞讨人员管理的相应条款,为对扰乱社会秩序的流浪乞讨人员实施行政处罚提供法律依据。对于残害、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情节特别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可以考虑制定刑法修正案,设立新的罪名,处以有期徒刑;针对一些突出问题,可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完善执法依据。

建立信息公开及沟通制度。建立起各地救助站与公安机关之间信息联网制度,便于查阅有关公民基本信息的网络数据库,各救助站自身也要重视工作信息的记载工作备查。加强民政部门内部的通知协作制度,如果信息不畅通,救助工作就无法顺利展开。

五、结束语

救助管理工作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和难点有待解决。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导,但愿我们都能提出问题,探讨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做好救助管理工作。参考文献:

1、王长连、刘宝成、孙志祥。北京市关于加强对我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和救助工作的调研报告http://

10、冯怡驹编辑。救助站成“免费旅馆”?难题交叉影响佛山救助站 http://news.sohu.com/20050228/n224469855.shtml

11、孟宇光。救助站无奈面对5大难题

13、陈志刚。上午受救助 下午行乞忙 南方都市报 A34版 2006年10月24日

第三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指标与标准(省级电大用)(修改稿)评估标准 权 重 合 格(C)优 秀(A)1.学校定位和特0.5 ①学校办学思想明确,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色,有适应当地①学校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密切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色 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并需要,在开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势,并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②学校开展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主要面向基层在职人员,为当地②学校培养了大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所需的应用性人才,在当地远程教育中发挥成为当地远程教育的主力,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形成学习重要作用。型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2.试点工作地位 0.5 ①学校将试点工作作为中心工作,统筹协调试点与其它教育形式①试点工作已成为学校中心工作,有显著特色,试点办学条的关系,基本完成试点要求的各项任务。件好。②学校将试点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保证试点所要求的办学②学校整体规模和结构合理,质量和效益有明显提高。条件,并根据需要不断改善,促使学校整体规模和结构趋向合理,③学校在试点中有重要的创新和显著特色的特色。Ⅰ-1 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指导 ★Ⅱ-2 3.深化人才培养0.4 ①学校按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形成了深化人①学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清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思想 深化试模式改革的思路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明确思路和措施。和行之有效的措施。点改革及措施 ②学校建立起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的实践模型。②学校建立了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的实践模型。的办学4.试点取得的经0.3 ①学校所承担的课题研究项目基本通过了验收。①学校课题研究成果成绩突出,有省级及以上获奖项目。思路 验与课题研究成②学校利用试点经验和研究成果指导试点工作,并加以推广应用。②学校利用试点经验和研究成果指导和推进试点实践的效果及应用 果显著。一级指标 二级 指标 ★Ⅱ-1试点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 主要观测点 5.坚持、维护和发展系统办学的优势 ★Ⅱ-3 6.试点分校和教教学点学点的设置与建I-2教学 的建设 设 点的 建设 7.考点设置 和管 理 备注 学校指试点省级电大,相应的要求,试点电大分校也应参照执行。0.3 ①学校贯彻教育部要求,履行与中央电大签订的试点协议,维护全国电大系统的完整性和试点工作的一致性。②学校结合试点工作强化本地区的系统建设,取得一定成效。0.7 ①试点分校和教学点的设置履行审批手续,并经中央电大批准。无未经批准设立的教学点。②试点分校和教学点加强队伍、设施等必要条件的建设,教学条件与所开专业、招生规模相适应,能保证试点教学需要。0.3 ①考点设置符合中央电大规定。②考点设置履行审批手续,并经中央电大复审、备案。没有乱设考点的情况。①学校系统办学的观念强,在全国电大系统开展试点工作中发挥了较好作用。②学校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在加强本地区的系统建设方面有明确的思路和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①试点分校和教学点布局合理,队伍、设施条件较好,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资源整合中得到了加强。②多数试点分校已成为当地远程教育的主要力量,受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学校建有完善的考点审批制度并严格执行,考点布局合理、机构健全、设施完备,有较好的网考和监控设备。参考中央电大教学点设置条件的文件 参考中央电大考点设置条件的文件 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指标与标准(省级电大用)(续)(修改稿)一级二级指指标 标 Ⅱ-4教学点的管理 主要观测点 8.对教学点和考点的管理 权 重 1 评估标准 合 格(C)①学校重视对试点分校和教学点的指导、管理和服务,保证试点各项工作正常进行。②各级试点单位严格执行考试及保密的有关规定,无失密现象.优 秀(A)①学校对试点分校和教学点的指导、管理、监控和服务措施有效,并积累了较好的经验。②考点管理严格规范,考风考纪良好。备注 各级试点单位包括省级电大、试点分校和教学点。参考中央电大对试点专业教师配置要求。专职教师指本校在编教师和“双肩挑”的教师以及退休返聘的教师;兼职教师指非本校的外请教师。③及时、妥善地处理考风考纪方面出现的问题。Ⅱ-5 试点人员的配置与结构 9.试点专业的专职教师、专业责任教师和课程责任教师的配置与结构 0.4 ①每个本科试点专业,学校至少配备专职教师3名(若同时开设同类专科试点专业,则再增加1名),试点分校和教学点配有①每个本科试点专业学校至少配备2名本专业副高以上职称专职教师,每名教师承担课程不多于3门。试点分专职教师1名。校至少配备1名本专业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②学校和试点分校每个试点专业配有专业责任教师,专业责任教学历的专职教师。师必须熟悉本专业教学。每门课程配有课程责任教师,课程责任②学校重点本科专业教师的结构合理并形成梯队。教师必须了解本专业教学。③学校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占专职教师的30%以上,③教师的专业、职称、学历和承担课程门数符合中央电大的要求。35岁以下的专职教师中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35%以上。0.3 各级试点单位试点专业每门课程都应配备专职或兼职辅导教师。全省电大试点专业生师比不大于40。全省电大试点专业生师比不大于50。学校配有能满足试点工作需要的教学管理、技术和研究专职人员。学校教学管理、技术和研究部门的专职人员多数具有本科人员的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以上学历,负责人由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10.专兼职课程辅导教师的配置I-3 与生师比 队伍 11.教学管理、0.3 建设 技术和研究人员的配置 ★Ⅱ-6 12.队伍建设规0.7 队伍建划、实施及效果 设与管理 13.兼职教师队0.3 伍的聘任、管理与培训 ①学校制定了4支队伍建设规划。①学校4支队伍建设适应试点需要,措施有力,效果明显。4支队伍指②学校落实既定的4支队伍建设的规划,并已取得初步的效果。②学校建立了4支队伍的培训及持证上岗制度。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育技术人学校制定有兼职教师的管理办法,并按要求进行聘任、建档、定期培训和考核,并保持1/3以上的兼职教师相对稳定。学校对兼职教师的管理科学、规范,兼职教师能积极参与员和教学研试点教学的改革,在试点教学工作中发挥较大的作用。究人员队伍。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指标与标准(省级电大用)(续)(修改稿)一级指标 二级 指标 Ⅱ-7远程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Ⅰ-4 远程 教育 教学 设施 的完 善与 Ⅱ-8使用 远程教学设施的使用和效果 主要观测点 14.网络和教学设施建设 合 格(C)0.5 ①各级试点单位的校园网、卫星接收、网络教室及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设施的建设与配备符合试点要求。权重 评估标准 优 秀(A)①学校具有千兆校园网、十兆以上网络出口,试点分校校园网有2兆以上出口。②试点分校和75%以上的教学点试点本科学生实际使用的联网的计算机台数与学生人数之比达到1:6。学校与试点分校的试点专职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每人拥有1台计算机。①学校网站达到当地较高水平,实现经常与中央电大信息实时沟通、资源交互和共享,开展教学与管理活动。为学生提供24小时浏览服务。建成与试点分校和教学点紧密联接的地域网,实施教学与管理。②试点分校和教学点教学及管理平台功能完善,运行良好,具有良好的网上信息交互、教学跟踪、实施管理和监控的功能。①多数试点单位网络和现代化设施的使用率较高,有激励教师开展网上教学,保证和吸引学生上网学习的措施。②各门课程都能使用网络实施网上教学,普遍开展网上答疑、讨论和小组活动,积极开展网上作业、测评等活动。学生网上学习达到平均每人每周2小时以上,并有跟踪、记录、反馈和改进的措施,试点专业学生信息技能和素养有较大提高。备注 具体要求参考《电大系统远程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要求》 ②学校与中央电大联有双向视频系统。③设施功能完善,运行良好,适应试点教学与管理的需要。15.广域网、地域网的建设以及平台的配套升级改造和完善 0.5 ①学校建成有独立域名、公有IP地址的互联网站,能与中央电大实现有效的互联,通过多种途径与所属试点分校和教学点实现互联,保证网上信息、资源及时传输、储存和发布以及实施网上教学与管理的需要。②试点分校和教学点应有中央电大要求的教学及管理平台,并及时跟踪平台功能的升级,能及时和完整地提供中央电大、省级电大网上教学信息和资源,保证教学与管理的需要。①各级试点单位制定了使用网络和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制度和实施措施,提供网上教学、管理和技术方面的服务。②多数课程能使用网络实施网上教学,开展网上答疑、讨论和小组活动。学生网上学习达到平均每人每周1小时以上,并有跟踪记录。16.远程教学设1 施的使用和效果 大多数:75%以上; 多数:50%以上。③试点本科学生在各级电大远程教学平台上的实名注册率≧80%。17.统设必修课0.2 中央电大提供的统设必修课程教学资源在教学点的配备率≧多种媒体教学资90%,及时到位率≧85%,因故未到位有补救措施。源配置及到位率 18.统设必修课网上动态教学信息和资源提供与配套资源建设 0.3 各级试点单位及时提供各门统设必修课程的网上动态信息和资源,接收网上直播、辅导、答疑和讨论。接收中央电大通过卫星IP通道播出的各种教学资源。学校根据教学需要建有统设必修课程配套的网上教学资源。③在各级电大远程教学平台上的实名注册率,试点本科学生≧90%,试点专科学生≧60%。Ⅰ-5 教学 资源 的应 用与 建设 Ⅱ-9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建设 中央电大提供的统设必修课程教学媒体资源在教学点的配备率≧95%,及时到位率≧90%。学校建设有大多数统设必修课程配套的网上教学资源。并根据教学要求和进度及时更新。参考中央电大教学媒体清单和历次网上教学资源检查情况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指标与标准(省级电大用)(续)(修改稿)一级指标 二级 指标 主要观测点 19.选修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 合 格(C)0.3 ①学校制定有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措施。②学校已开的选修课程中,具有两种以上相对稳定的教学媒体的课程占90%以上,并提供网上的教学资源。优 秀(A)①学校建有质量优良、教学效果良好的选修课程教学资源。有在省级以上评比中获奖的课程资源。②学校已开的选修课程中,具有两种以上相对稳定的教学媒体的课程占95%。0.2 ①学校建立了数字图书馆,至少提供与试点专业相关的电子图书①学校至少配有与试点专业相关的电子图书2万种和全5千种和全文期刊数据库(1000种)。文期刊数据库(2000种)。②教学点能共享省级电大提供的多种媒体的图书、资料、文献等。②学校利用和整合社会图书馆的电子图书资源,为各教学点和学生服务。1 ①学校有切实可行推广应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制度和措施;并①学校及时分析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应用情况并采取相应积极开展对教师应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培训和检查。措施,对教学点应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指导。多数教②各种教学资源在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课程辅导教师在教学中学点对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的教学资源进行了有效利用。能应用各种资源,并有应用方案,对学生应用各种教学资源的方②多数教师注意应用和整合各种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并及法进行指导。时掌握学生上网应用资源情况。③学生能选择应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并经常应用网上动态信息③多数学生能应用学校所提供的网上信息和资源进行个和资源进行学习。别化自主学习,提高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0.2 ①学校开展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形成的改革思路清晰,有切实可行的实施改革的措施。②学校制订的实施性教学文件体现改革的思路,教学文件齐备,认真执行和检查。0.5 学校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网上交互教学活动,形成远程开放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0.3 各级试点单位积极做好导学工作,引导和推动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学习,并积极开展小组学习,取得了成效。①学校针对重点和难点开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课题研究有成果,改革思路有创新。②学校制定的实施性教学文件具有本地试点教学的鲜明特点,且有执行情况的检查制度和深化改革的措施。学校有效开展网上交互教学,积累较丰富的经验,形成有特色的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框架。学校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利用网上资源和小组学习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总结出示范性的经验并加以推广。权重 评估标准 备注 教学媒体种类主要指文字、音像、课件、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Ⅱ-9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建Ⅰ-5 设 教学 资源 的应 ★Ⅱ-10 用与 各类教建设 学资源的应用 20.图书资源的建设与使用 参考历次网上教学资源检查情况 21.各类教学资源的应用情况 ★Ⅱ-11课程教学模式Ⅰ-6 改革的教学 研究及模式 成果 改革 22.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思路和措施 23.开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果 24.学生自主、协作学习方面的工作及成效 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指标与标准(省级电大用)(续)(修改稿)一级指标 二级 指标 Ⅱ-12实践教学 主要观测点 25.试点专业实践教学总体设计和要求 26.试点专业实践教学实施条件 权重 评估标准 合 格(C)优 秀(A)学校和试点分校制定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体现专业、课程特色,有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校和试点分校的实践教学设施、设备条件良好。学校建有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各级试点单位实践教学活动按时开出率达到90%以上,实践教学内容突出了对学生的综合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实践报告质量高。学校初步形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学校文化,学生在思想、心理、文化、能力等方面,特别是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上有比较明显的提高,有示范性经验和典型事例。备注 0.3 学校和试点分校能够按照中央电大的要求,制定专业和课程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和细则,要求明确,考核严格。0.3 学校和试点分校有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有必要的设施、设备和指导力量,并保证按教学要求实施实践教学。0.4 各级试点单位按规定完成全部实践教学,其中按时开出率达到70%以上,且组织落实,操作规范,实践报告齐全,教师评阅认真,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提高。1.0 ①学校根据远程开放教育及其学生特点,结合专业教育和课程教学,形成了加强素质教育总体思路,并有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要求的实施办法和具体措施。②学校积极培育远程开放教育特色的学校文化,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校风、学风建设,开展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取得了成效。0.5 ①学校根据试点需要开展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研究,改革思路清晰。②学校针对远程开放教育特点,开展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各级试点单位的教学管理文件齐备。0.5 ①学校初步形成有远程开放教育特点,适应当地教学需要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试点教学管理机构健全,职责明确,人员落实,能执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②学校和试点分校有效地使用中央电大教务管理软件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数据准确,内容更新和反馈及时。0.3 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有目标、有重点、有措施,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有制度,运作正常,教学质量有基本保证。0.3 ①学校制定有保证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的具体标准,并有经常性检查、评价、分析和改进的措施。②教学点能认真执行、落实各教学环节质量管理的制度和要求。Ⅰ-6 教学 模式 改革 Ⅱ-13素质教育 27.实践教学实施及效果 28.素质教育的总体思路、实施和效果 开出率指按进程、按学时开出的比率。Ⅱ-14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研究及成Ⅰ-7 果 教学 管理 模式 ★Ⅱ-15 改革 教学过程的质量保证和监控 29.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改革与建设 30.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践和成果 ①学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课题研究有成果、有创新。②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有成效,有当地特色。学校形成了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执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严格规范,管理自动化程度高,能保证教务管理信息的时效性,并积累有指导意义的实践经验和改革成果。学校建有全系统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教育质量稳定并逐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和相应的奖惩制度科学完善,对教学过程的质量保证和监控有效。31.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效果 32.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执行和评价 参考历次教学检查、年报年检实施情况 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指标与标准(省级电大用)(续)(修改稿)一级指标 二级 指标 主要观测点 33.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的管理、成绩分析及反馈 34.教学支持服务的研究、思路和制度 35.教学支持服务的活动和效果 权重 评估标准 合 格(C)优 秀(A)①学校积极进行课程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的改革,并取 得成效。②学校及时研究和利用考试分析的结果,改进教学与管理。备注 Ⅰ-7 Ⅱ-16 教教学 学支持管理 服务 模式 改革 0.4 ①学校认真执行各门课程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的规定和要求,管理严格。②学校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成绩无明显异常,能反映教学的实际状态,并有考试结果分析。0.6 ①学校开展教学支持服务的研究,为师生提供教学支持服务的思路明确。②学校初步建立起教学支持服务的制度并有检查、改进的措施。0.4 ①各级试点单位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条件和支持服务活动,基本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有实际效果。②各级试点单位为教师提供备课、教研、学术交流、制作教学资源的条件和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保障。Ⅱ-17 学生知识和能力评价 36.课程内容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 Ⅰ-8 教育 教学 效果 Ⅱ-18毕业生和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 37.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38.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的鉴定意见 39.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反馈意见 ①学校开展教学支持服务的课题研究有成果;开展教学支持 服务工作的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方法恰当。②学校所提供的教学支持服务有制度保证,执行认真有序。①各级试点单位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自主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学生与社会联系、扩展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形成有特色的经验。②各级试点单位为试点人员开展试点工作提供充分的条件和保障。0.5 ①多数学生能够掌握专业主干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①大多数学生能较好掌握专业主干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 能,考试抽查和试点高校基础课统考成绩正常。识和基本技能。②多数学生基本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能,自学能力有所提高,②大多数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能,自学能力明显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提高,能够把所学知识较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③多数学生基本掌握上网和计算机使用技能,能熟练地从网上获取信③毕业生学士学位、计算机应用和外语水平等级证书、职业息和资源。资格证书等的获取率相对较高。0.5 ①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指导、答辩和考核等实施过程按有关规①多数学生选题结合实际,教师指导、实施过程、答辩和考定执行。核严格规范。②多数毕业论文选题恰当,有参考文献综述和实践调研,有明确的观②多数毕业论文(设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部分点和分析,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论文(设计)较有深度,对实际工作有参考和应用价值。题的能力。0.6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总体评价中,好的和较好的占多数,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总体评价中,好的和较好的占大利用毕业生生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有所提高。多数,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有较大提高。追踪调查数据。0.4 ①毕业生对所学专业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学习支持服务及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好的和较好的占多数。②多数试点分校和教学点毕业生反映较好。①毕业生对所学专业学习形式、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学习支持服务及教学效果的评价,好的和较好的占大多数。②大多数试点分校和教学点毕业生反映较好。6

说明:本评估指标与标准共包含8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其中带★者为核心指标,共7个),39 个主要观测点。

各项二级指标的评估等级分为优秀(A)、良好(B)、合格(C)、不合格(D)四级。评估标准给出A、C两级,介于A、C级之间的为B级,低于C级的为D级。

每项二级指标须先达到“合格(C)”标准后,方可进一步评定“优秀(A)”等级。

评估结论的等级确定原则为:

优秀:A≥14,C≤3,D=0(其中核心指标A≥6,C≤1)良好:A+B≥14,D≤1(其中核心指标A+B≥6,D=0)合格:D≤3(其中核心指标D≤1)不合格:不满足合格要求者。

第四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王蕾铭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小议路遥小说中的道德意识

姓 名:王 蕾 铭 学 校:周 口 电 大 学 号:*** 指导老师:靳 保 良 定稿日期:2 0 1 1 年 1 2 月

小议路遥小说中的道德意识

王蕾铭

摘 要:路遥小说中的道德意识以其独特的方式出现在其作品中,他是在首肯传统美德的前提下向读者展示现代道德观念的。他赞扬具有传统美德的人物,也热烈地歌颂那些既具有传统美德又能够追求个性自由和纯真爱情的人物。对于传统道德观念中存在一些糟粕问题的人,路遥没有完全给予否定,而是让他们在传统美德的感召下自责、自罚,让他们在自责中回归到善良的本质。总之,在作品中,路遥始终是以道德是否完善作为评判人物的标准的。

关键词:路遥小说 道德意识 传统美德 现代观念 交叉

一位优秀的作家的意识世界应该有着广泛的内容,世界观、人生观以致对万事万物的看法和感受等等,无不包含在其中。这些多多少少都能在作家的作品中找到足踪。路遥是一位对文学艺术、社会、人生有他的独特看法的作家,他的小说是乡土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因为他受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较深,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所以他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时代意识、政治意识、苦难意识和道德意识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位读者。本文试图对其小说中所体现的道德意识加以论述。

一、其思想意识是由生活经历所决定的

特殊的生活经历和现实状况决定了路遥始终“是一个血统农民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一生的大半时间都在农村度过,他从黄土地和家乡的父老乡亲那儿得到的不仅仅是创作素材,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营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传统道德意识。作者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自觉地流露出对传统美德的欣赏和眷恋,即使后来他受到现代道德观念的影响,也没有改变他对传统美德的崇敬之情。在面对传统道德观念和现代道德观念冲突时,作者进行的是冷静客观的分析,力图使两者达到最完美的协调。

纵观路遥的所有作品可以看出,他对传统道德的理解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传统美德,例如勤劳善良,尊老爱幼等等;一层是传统道德中落后保守的思想,例如对个性的扼杀,对婚姻爱情的门第观念等。而路遥对现代道德意识观念的理解则是追求个性的自由和纯真的爱情生活。在他的很多作品中,作者体现出的是在首肯传统美德的前提下,向读者展示现代道德观念。

二、农村传统的文化和苦难的生活经历使路遥一生都对传统美德富于特殊的感情

在他的创作中总是表现出对这种感情的向往和追求。路遥曾经在评价刘巧珍、德顺爷爷 2 时说过:“通过这两个人物寄托了我对养育我的父亲、兄弟、姐妹的一种感情。这两个人物,表现了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一种传统的美德……这种东西对我们永远是宝贵的……”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路遥对传统美德的热衷追求,他试图使他笔下的人物在传统美德的滋补下,显得更加成熟完善。正因为如此,“在路遥的情感世界中,是非判断的标准往往是以传统的道德观念为依据。”这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的身上表现得较为突出。孙少安可谓是传统美德他是作者笔下普普通通的、最真实的农民。他善良、能干、头脑又好,本来读书很好,很有发展前途,但是为了帮助父母,供养弟妹,他十三岁毅然辍学种田。即使后来生活富裕了,分家的时候他仍然痛苦不堪,“他已经习惯于自己在家庭中扮演保护人的角色:一旦没有他,其他人怎么办。”这是传统的长子长兄的道德观念,路遥对此持赞扬的态度。孙少安善良地对待村民,为了维护乡亲的利益,他冒着极大的危险“扩大自留地”,为此,他招来了处分,但毫无怨言。富裕后,他首先想到的仍然是村民,“作为同村邻舍,怎能自己锅里有肉,而心平气静地看着周围的人吞糠咽菜。”他自觉地承担起领导全村脱贫致富的神圣职责。他让没有人管的傻子憨牛在他的瓦厂干体力活,并帮助村民化解矛盾。作者在此塑造的是一位乐于关心帮助他人的纯朴的农民形象。小说的最后,孙少安出钱重修学校,从这一点来说,孙少安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寄托了作家崇高而完美的儒家“仁爱”道德理想。而孙少安最后也成为双水村居民真正的精神领袖。在爱情方面,孙少安深深地爱着润叶,但是他没有勇气冲破彼此身份的不同,“一个满身臭汉的泥腿子,你怎么可能和一个公家的女教师一块生活呢?”他非常理智地牺牲了自己的爱情,选择了一位能够和自己同甘共苦的农村姑娘——秀莲,这又是一种传统的农民门第观念的心理。

为了让孙少安成为令人同情、令人赞扬的形象,作者让孙少安在自我牺牲中展现传统美德。但是,像孙少安这样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只读完小学的农民,很容易受到传统道德中腐朽思想的影响,路遥出于对这个人物的喜爱,试图使少安的形象有所保留,因此,作者自然而然地淡化了少安思想中消极的一面,展现给读者的不仅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的农民,而且是一个积极进取,具有拼搏精神的农村创业者的形象。

路遥同样在传统美德理念下塑造了一大批农村妇女形象。他笔下的女性往往成为传统美德的化身。美丽、聪明、善良、贤淑、孝顺等等,所有传统女性的美德都能出现在路遥的主人公身上。像《人生》中的刘巧珍,她美丽得“不像个农村姑娘”,而且能干、贤淑。她用最朴实的方式向高加林表达自己的爱情,“咱们两个一搭里过!你在家盛着,我给咱家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当她被高加林抛弃后,她痛苦但不怨他,不但阻止姐姐对高加林的“报复”,而且想帮助高加林再回到学校教书。这是何等高尚的品格!在《平凡的世界》中,兰花、秀莲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们长期接受传统思想的熏陶,对生活从来没有过分的要求。兰花婚前是孙玉厚的好女儿,吃苦耐劳、毫无怨言;婚后她是一位标标准准的贤妻良母,对丈夫唯一的要求就是能够多陪陪她,即使不劳动也可以。秀莲大老远从山西跑来,不怕苦、不怕累,尊敬老人,与少安一起支撑起这个贫穷的家庭。这些妇女都是可敬可爱的形象。

路遥正是通过塑造这一系列纯朴的人物,表达他对家乡父老乡亲的敬仰和对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传统美德的肯定。故土情结一直支配着路遥对传统美德的追求。

三、农村和城市的生活特点决定其作品意识

路遥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较熟悉身上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以及在这些方面和这样的人有联系的城里人和乡里人。”[4]事实上,在他的很多作品中,“交叉地带”的人物被塑造得确实成功。作者在塑造“交叉人物”,处理“交叉关系”时,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那就是怎样协调来自城市的和来自农村的观念之间的冲突。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你怎么也想不到》中的薛峰,《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润叶、兰香等等都生长在农村,3 而后来都经受了城市的洗礼,在他们身上既有传统的道德品质,又受到现代道德观念的影响。路遥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采用了巧妙的方法——在首肯传统美德的同时,企图使人物突破传统而具有现代道德意识。路遥在做这一尝试时,是以传统美德为基石的,他笔下的人物(例如少平、润叶、晓霞)都是在具有传统美德这个前提下,追求个性自由和纯真的爱情生活的。

高加林也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的儿子,当他的民办教师的工作被挤掉后,他能够很快地面对现实,融入农村劳动,特别是和巧珍相恋之后,“他主动上自留地给父亲帮忙;回家给母亲拉风箱,他并且养了很多兔子,想搞点副业,他忙忙碌碌,俨然像一个过光景的庄稼人了。”但是作者之所以让高加林以悲剧收场,是因为他进城后完全抛弃了作为传统美德象征的刘巧珍。《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相比较,作者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作为一个完美的人不管经过怎样的变化是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美德的。

孙少平也像他哥哥一样出生在农村,长期受到传统道德的影响,“他严格地把自己放在„孙玉厚的二小子‟的位置上。在家里,他敬老,尊大,爱小;在村中……他主要按照人情世故,滴水不漏。”在他身上同样表现了美好的传统美德。他和高加林有着许多共同的外在特征:一样地忍受饥饿和贫穷,一样地怀着苦闷和躁动,一样地“爱看报纸”,一样地对父辈的活法表示否定,并向往外面的大世界。但是孙少平不像高加林那样虚飘浮躁,那样轻率地割弃传统美德的滋养。作者塑造孙少平这一形象重点是为了突出他的现代道德意识。主要通过两方面来表现:一是孙少平那种不安于现状,追求个性的闯荡精神;一是和田晓霞的爱情故事。早在他毕业时就说过,“……我现在特别想到一个更艰苦的地方去。越远越好,哪怕是北极的冰天雪地里……”而后来当他结束教师生涯回家种田后,这种表现更为激烈。“他内心为此炽热地燃烧。有时激动得象打摆子似的颤抖,……哪怕……头破血流,也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聊以自慰了……”路遥在他身上重点塑造的正是这种强烈追求个性生活的性格。他的父亲和哥哥怎么也想不通:在家里有吃有喝,还有亲人的关怀照顾,为什么想出去受苦呢?这正是孙少平不同于传统,不同于父兄之处,作者把这个归结于“知道的太多,思考的太多”。路遥曾经通过孙少安不敢冲破门第观念的行为,展现了传统思想所造成的爱情悲剧。而孙少平则大胆地接受了田晓霞的爱,虽然这经历了很长的、痛苦的斗争。“如此悬殊的家庭条件和个人条件,怎么可能仅凭相爱就能结合呢?”“命运是否也要我重蹈我哥哥的覆辙……我也决不会像哥哥。”这种内心世界的斗争也正是传统道德观念和现代道德观念的斗争,最后少平终于冲破阻碍,踏上追求个性的征途。

但是在路遥创作的整个指导思想中传统美德仍占着主要地位,而现代道德观念只作为社会发展趋势的点拨,在当时不占主流。因此,作者在《人生》中让高加林以悲剧收场;在《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中让刘丽英又回到了高广厚的身边;在《平凡的世界》中又造就了惠英的守寡,少平出于传统的责任和义务感选择了惠英,当然这与晓霞的死有关,但是笔者认为即使晓霞不死,少平选择的也是前者,作者正是为了避开这个矛盾,才让晓霞壮烈地死去。

作者以传统美德为基石,然后展现现代道德意识的创作风格在《平凡的世界》中的另一个体现者是润叶。为了自己的爱情,润叶勇敢地放下少女的羞涩向地位悬殊的少安求爱。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婚姻爱情观念的反叛。作者对这种处于时代前沿的观念的描写是很强烈的,“她顶住各种压力追求自己幸福的爱情”。但是这种追求现代爱情的结果是失败的,是痛苦的,它伤害了一大批人。当向前失去双腿时,润叶突然得到人生的感悟,“人性,人情和人的善良,一起在她的身上复苏。”善良的天性和强烈的同情心使润叶顽强地挑起照顾向前的重任,并鼓励他顽强地生活下去。这对传统道德的受害者和受益者终于得到了他们的幸福。他们的受害不是路遥造成的,是时代造成的,因为现代道德观念在当时并不占主流,它还没有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虽然它是先进的,正确的;他们的受益,同样是时代造成的,是传统美德促成了他们的福。

路遥正是深深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所以把思想的天平更倾向传统道德。同时路遥也 4 深深地知道,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现代道德意识必然成为主流,这在他的一些小说中也有小小的暗示。《平凡的世界》中润生冲破重重阻力和成份不好、又守寡带孩子的郝红梅结合;卫红不顾两家“世仇”,毅然选择了“身世困境”的金强。卫红是一个农民的子女,从来没有上过学更没有经历城市的洗礼,但她选择了纯真的爱情。作者用“爱情的藤蔓可以越过任何篱笆而盘缠在一起”来预示现代道德意识观念发展的必然性。

四、以同情的姿态赞美

纵观路遥的小说不难看出,路遥似乎执意要挖掘他笔下人物潜在的传统美德,而对深藏在平凡人身上的民族劣根性,他也是以一种同情的姿态表现出来的。高玉德面对自己心爱的儿子被人挤掉了工作的情形,他在痛苦的同时却对儿子说:“……你不光不敢告人家,以后见了高明楼还要主动叫人家叔叔哩!脸不要沉,要笑!”在老汉的心里,“人家通天着哩!公社,县上都踩得地皮响。”这种官官相护的思想在老一辈的农民心里扎下了根,让我们感觉到他的可悲的同时也同情着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对传统道德中糟粕的问题路遥也说得很少。作者在几位理想人物身上追求的是人格和道德的真善美,像少安、少平、润叶,他们基本上都是善良、纯朴、有责任心的好青年。他们在思想上难道说就没有缺陷吗?当然不是。路遥出于喜爱和创作人物的需要,把他们的缺陷淡化了,而理想化了他们的人格和传统美德。这一点不难理解,但是像作为“恶人”来塑造的人物,作者似乎也不乐意给予完全的否定,而是让他们在传统美德的感召下自责、自罚。孙少安、孙少平、巧珍、德顺爷爷等无疑是完善人格和品行的代表,而田福堂、孙玉亭、王满银、高明楼等有明显缺点的人,哪一个又是极恶的坏人呢?他们身上有着传统农民的淳朴善良,他们的本性并未泯灭,只是一时的私心支配他们做出了一些不太善良的事已。

对这些人路遥没有从正面描写,而是从侧面进行反映。作者通过高加林的悲喜剧来批判高明楼利用职权为己谋利的行为;通过润叶与向前的爱情悲剧来遣责田福堂、小霞妈、老徐等一大批人的保守思想;通过乡邻的笑话来批判孙玉亭那种盲目追求政治生活的思想。通过乔伯年书记反衬出一大批党的领导干部固守陈规的保守落后的观念。对这些腐朽的思想作者没有进行强烈的批判,而只是进行必要的反映,因为这不是哪一个人的错,这是社会历史造成的。

崇尚道德完善的倾向一直支配着路遥的整个创作过程,他判断人物以道德是否完善作为标准。那些触犯、背逆这种道德的人,心灵一定是负罪的,但他们的本质是好的。乡土政治家田福堂在双水村一手遮天,但是当他告密查猪饲料后,心里是自责的,“……这种做法不太美气,这无论如何是件亏心事,等于给自己心里放了一条虫子,骚得灵魂不能安宁。”而“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孙玉亭在把田二推上批判台后,他心中也是苦涩的,“一种对别人……的怜悯使得孙玉亭心中泛起一股苦涩的味道。他迟疑了一下,走过去对这父子俩说:„快走吧!‟”无论是田福堂,还是孙玉亭,作者都试图说明他们原本是善良的,只是在道德上具有某种缺陷而已。作者在描写他们时不是带着批判、憎恨的态度,而是出于理解,让他们在自责中良心发现,回归到善良 的本质.遥以一颗善良的心坚信世上没有纯粹的坏人,人性总是善良的,从而塑造出一个个令人叹息而又让人同情的人物形象,使小说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五、用完善的道德去评判人物角色

路遥的这种以道德是否完善作为评价人物的标准的创作方法,对其作品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影响。他总是歌颂勤劳善良的美德、自尊自爱的人格和努力奋斗的精神。他写的人生虽然是各种不同形态,处于各种不同环境之中,有着不同的艰难曲折,但都是对积极人生的肯定,对消极人生的否定;然而他作品中所体现的这种人生追求过于理想化了,使他的作品少了些 5 曲折,使其作品中的人物显得太单一而没有更深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在《你怎么也想不到》中薛峰身上看到高加林的影子,在《在困难的日子里》高建强的身上看到孙少平的影子。而《姐姐》中那个始终没露面的高立民又是另一版本的高加林。

和路遥一样同是乡土作家的陈忠实在其代表作《白鹿原》中也塑造了一种坚守中国传统自仁规范的人物形象,即白嘉轩。他勤劳克俭,严于律己,他做事持正,把名声荣誉看得高于一切,但是为了个人利益,却巧施妙计,换了鹿家的“风水宝地”。他率先在原上种植鸦片,大发横财,但对儿子染上鸦片烟却深恶痛绝。他用传统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同时也用它来要求别人,自觉不自觉地维护着家族和家族的名声。当他所忠爱的长子和幼女违背他的意愿后,他终生对他们不予原谅,但对打断他腰杆儿的黑娃却宽宏大量,毫不记仇。这种矛盾使得他的形象比路遥笔下同样具有传统道德观念的人物更显丰满深沉。

同样,这种判断人物的标准也影响了路遥的作品思想。作者对传统观念过于执着地追求,对许多道德观念给予了否定。黄亚萍,一位现代女性,却被置于“第三者”的位置。她的穿戴、谈吐和爱好,也往往被赋予了否定性的描写,甚至有明显的嘲笑和讽刺,从这里可以看出路遥对于女性的认识仍是传统的,没有超出伦理道德范围。另一方面,像刘巧珍、田润叶这类贤妻良母型的代表,她们只求给予不求回报的行为分明是一种女性自我意识的泯灭,是对自我人格、自我尊严的主动放弃,这一点体现出路遥在爱情观念上的陈旧与保守。

纵观路遥的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仍然是那些具有传统美德的人物深深地吸引着读者,让读者在高建强、孙少平等人物身上得到奋进的力量。

参考文献:

①安本实着,刘静译《路遥文学中的关键词:交叉地带》小说评论,1991,(1).②丁红梅,王圣《男权思想统照下的女性世界》淄博学院学报,2002,(1).③马容《论路遥小说中的儒家思想》昆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2).④李星《深沉宏大的艺术世界——论路遥的审美追求》当代作家评论,1985,(3).6

第五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法学本科毕业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法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保险合同纠纷的成因及解决途径

学 校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平顶山分校

姓 名 马立军

学 号 041120083

指导老师 张建军

目 录

一、保险专业法的形成过程及主要特点

1、《保险法》调整的对象

2、《保险法》的主要特点

二、保险合同形成纠纷的成因

1、保险立法滞后引发的纠纷

2、保险法规解释不当引发的纠纷

3、如实告知义务不清引发的纠纷

4、合同签订不规范引发的纠纷

三、保险合同纠纷解决的途径

1、协商解决保险合同纠纷

2、仲裁解决保险合同纠纷

3、诉讼解决保险合同纠纷

四、规避保险合同纠纷的措施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1995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实施,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保险不健全、无法可依的局面,使保险业步入了有法可依、依法经营、依法监管的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我国保险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十几年来,以《保险法》为主体,以相关法规、条例和规范性文件为补充的保险法制体系基本形成,但由于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已成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我国保险业恢复经营的历史较短,相关业务领域的管理工作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加之人们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造成许多保险合同的法律纠纷问题。本文就保险法形成的过程,保险合同法律纠纷的成因进行分析,论述解决法律纠纷的途径。

关键词:保险合同 法律问题 解决途径

论保险合同纠纷的成因及解决途径

一、保险专业法的形成过程及主要特点

新中国保险业开始于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成立。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保险业走过了艰难的发展道路,1958年停办了国内保险业务。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必须立法工作不断给加强。在规范保险合同行为方面,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对保险合同作了专门规定;1983年国务院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财产保险合同条例》;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对海上保险合同作了规定。在规范保险经营和管理方面,1985年国务院制定了《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以上法律、法规的出台,为保险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95年6月30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同年10月1日实施。作为保险业的基本法律,《保险法》把保险业法和保险合同法合并到一部法律中,它的颁布实施,对规范保险活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管,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保险法》调整的对象

保险法是以保险关系为调整对象的一切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是调整国家与保险企业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险市场必然存在激烈的竞争,有竞争就要有竞争的规则,否则无法保障保险企业的正常经营,无法租金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国家必须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来对保险业进行监督管理。二是调整保险活动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的关系,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以保险合同为纽带,将保险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联系起来,这种权利义务关系属于契约行为的法律关系,是保险合同最基础的关系。保险法对这种最基础的关系进行规定,使保险关系主体双方的保险行为受到法律的规范。三是调整保险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协作关系。我国保险市场已经形成笔筒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经济成份的保险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以期实现企业的最大经济利益,但同时个保险企业之间又存在着对保险市场的经营协作关系,保险法对保险企业之间的这种经营协作关系也作了明确规定。

2、《保险法》的主要特点

保险法被概括为具有技术性、社会性、国际性等共同特点,作为我国保险行业的第一部根本大法,则主要体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采用了保险业法与保险合同法合一的立法体例。目前国际上存在着两种立法体例,一种是保险业法与保险合同法分别立法;另一种是将保险业法与保险合同法合一。我国《保险法》采用的合并立法的体例,《保险法》由两部分组成,保险合同法,调整保险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横向的法律关系;保险系业法,调整保险管理机关与保险业经营者之间的监督管理的纵向法律关系,二者有机结合,组成一部完整的商业保险法。二是突出体现了维护被保险人合法权益的宗旨。保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关各行各业,牵连万户千家,并通过保险的形式转嫁风险,用一定的保险费支出来解决未知风险造成的损失。三是明确了保险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保险业务的经营,涉及诸多化解,涉及专业知识与技术,需要专业人员为其服务,必须中介机构应运而生。它们是维系广大被保险人与保险人的纽带,也是保险人推销人。《保险法》对保险中介机构予以了高度重视,对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古人的涵义、特征、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监管管理等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规范。四是体现了国际惯例与中国特色的结合。《保险法》吸收国外保险法的精华,兼容国际通行规则,具有较强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前瞻性。

二、保险合同形成纠纷的成因

近年来,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保险诉讼案件急剧增加,这不仅给保险企业的正常管理带来诸多不利,而且给保险企业社会形象造成不良影响,而引发保险合同纠纷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1、保险立法滞后引发的纠纷

2004年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并明确规定由国务院制定《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配套实施,但两年过去了《条例》仍没有出台。随着《道交法》的实施,将保险公司卷入了相关诉讼漩涡之中。其重要原因在于各方对《道交法》第七十六条的适用有不同的理解。《道交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有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监管部门明确说明商业第三者保险不能代替强制保险,保险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这一规定并不适应目前的第三者。然而,在保险纠纷案件中,第三者往往直接起诉保险公司,并要求按照强制保险的规定执行,司法部门也按照强制给予判决,造成商业保险履行强制保险的职责,扩大赔偿范围,给保险企业带来了经营风险。

2、保险法规解释不当引发的纠纷

在保险合同纠纷案件中,有很多案件司法部门在裁决时经常应用《保险法》中“作有利于被保险人的解释”进行判决,从而造成了大量不合理裁定。鉴于保险条款格式化及附和性的特点,《保险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对于保险合同的条款,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有争议时,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应当作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这就是常说的“疑义利益解释原则”,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一是不恰当地引用“疑义利益解释原则”。尽管保险合同语义清晰,订立合同意图明确,合同内容完整。但司法部门却片面强调“保护弱势群体”,往往给予保险人不利的判决。二是保险合同解释不规范。由于《保险法》第三十条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操作性,最高法院尚未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加之法院的一些审判人员对《保险法》和相关法规比较生疏,导致相同的条款在不同的地区解释不一致。三是在条款解释时,忽视合同当事人的真实意思,且不注重合同的整体性,断章取义,导致法律适用错误,损害了保险人的利益。

3、如实告知义务不清引发的纠纷

当前很多保险合同纠纷产生的原因在于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互相指责对方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保险合同的条款内容,并可以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投保人应如实告知”。“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或者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一是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未将免除责任条款部分向投保人解释清楚,没有书面认可,产生疑义而形成的纠纷,这是投保人向法院起诉的主要原因,也是判决保险人败诉的主要原因。二是在订立保险合同时,保险公司操作不规范,甚至保险工作人员代替投保人在保险合同上签字,一旦产生疑义,或者如实告知义务未履行,将会给予不利于保险人的判决。三是投保人在订立合同时,隐瞒事实未如实告知,如:机动车辆发生事故后再到保险公司投保,在处理保险事故时,保险人发现先出险后投保,保险标的与实事不符而产生的纠纷。

4、合同签订不规范引发的纠纷

由于保险公司管理不到位,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保险合同签订过程中,操作不严谨,埋下了纠纷隐患。一是超规定、超权限承诺。有些业务人员,尤其是保险代理人员在展业中为了承揽业务,随意向投保人承诺超越理赔权限的责任,随意向投保人承诺超越条款内容的规定。一旦被保险人发生事故,承诺无法兑现,从而引发纠纷。二是由于保险业普遍采用格式合同,并由保险人制定条款,所以,专业性强,被保险人很难理解条款的全面内容,加之条款用词有歧义,保险术语无解释,甚至主险于附加险表述不严密,从而引发合同纠纷。三是在签订合同时,特别约定不明确、财产坐落地址无明细、合同生效时间无约定等问题引发保险合同的纠纷。

三、保险合同纠纷解决的途径

1、协商解决保险合同纠纷

协商是指在保险纠纷发生后,由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在自愿和互谅的基础上,按照法律、政策的规定,通过以实事为依据讲道理,以一方或双方作出妥协的方式来解决保险合同纠纷。协商处理保险合同纠纷应遵循两项原则,一是双方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则,不论保险双方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如何,都要平等地对待对方。另一方面是达成的协议要符合法律和政策的原则,保险人和被保险人达成的协议不得损害第三方的利益,不得纵容非法行为,也不应给今后的理赔工作带来连锁反应。

2、仲裁解决保险合同纠纷

仲裁并非是解决保险纠纷的唯一途径,但相对于通过诉讼解决纠纷有很多优点,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利用仲裁方式解决保险纠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仲裁实行开庭不公开制度,保密性较强

按照我国《仲裁法》第39条、第40条的规定,仲裁采取开庭不公开的原则和制度。开庭有利于双方当事人在仲裁庭上相互辩论、澄清是非,但是当事人可以约定不开庭,仲裁庭根据书面材料作出裁决。不公开决定了仲裁庭的开庭不向公众开放,除了当事人等仲裁参加人外,不允许无关人员旁听和新闻媒体采访。如果保险公司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与客户的纠纷,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对自己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二是仲裁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强

仲裁机构都备有分专业的仲裁员名册,仲裁员都是来自法律、经济和保险等领域,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学者。对保险行业来说,因为其专业性较强,普通的法官和律师并不熟悉该领域的法律实务,诉讼中对保险公司自然不利。仲裁时保险公司可以选择熟悉保险业务的仲裁员,更有利于纠纷的解决。

三是仲裁排除了诉讼,更具有独立性

仲裁和诉讼是两种不同的争议解决方式,当事人只能选择其一。一旦选择采用仲裁的方式解决争议,只要仲裁协议有效,即排除了人民法院的管辖权,该纠纷只能通过仲裁解决。只有当事人没有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情况下,法院才可以行使管辖权。对保险公司而言,只要在保险合同中制订了有效的仲裁条款,就排除了法院的管辖权,与客户发生的争议就能通过不公开的方式解决。仲裁机构独立于行政机关和司法机构,仲裁机构之间也没有相互隶属关系,仲裁能够独立依法公正裁判,不受任何机关、团体或者个人干涉,具有最大的独立性。

四是仲裁具有自愿性和灵活性

仲裁是以双方当事人的自愿协商为基础的争议解决方式,仲裁庭管辖权的取得以当事人同意仲裁的协议为依据。自愿选择的方式决定了双方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友好氛围。整个仲裁过程中都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则,譬如当事人可以选择仲裁员和仲裁规则等,与诉讼相比,仲裁更具有灵活性。通过仲裁解决保险纠纷,保险公司将获得与客户友好协商和调解的坚实基础,从而更有利于分歧的解决。最后,仲裁具有快捷性和经济性。仲裁比诉讼程序更为快捷。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期限,普通程序为6个月,重大疑难案件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仲裁程序一般可以在仲裁庭组成后3个月内作出仲裁裁决;适用简易程序的可以在1个月内作出裁决。另外,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仲裁裁决或者调解书一旦作出即为终局裁决,不能就同一纠纷再向任何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仲裁为一级终裁一级收费,并且花费的时间比诉讼要少得多。

3、诉讼解决保险合同纠纷

诉讼是指合同当事人将纠纷向法院提出,由人民法院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和相关程序对纠纷进行裁决。在解决保险纠纷的众多方式中,诉讼的功能与优势是极为明显的,它具有较强的终局效力和执行能力。诉讼所具有的这些优势,无疑是人们愿意以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的最根本原因。

四、规避保险合同纠纷的措施

针对引发保险合同纠纷的多种原因,应从源头上采取措施,防范化解矛盾,减少和避免保险合同纠纷。

一是增强保险法制意识。保险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已成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保险业主体加强《保险法》的贯彻执行,以法律法规来规范在市场中的经营行为,强化内部管理,逐步使保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二是规范合同签订。在承保工作中,严格按照保险条款和相关要求,把好签单、验险和核保关,解决因承保不规范、操作失误而引起的法律纠纷。三是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保险条款规定和解释。保险条款是格式条款,是由保险人制定的,有些条款的用词不严密,易使客户在理解上产生歧义。因此,保险公司要及时总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容易引起歧义的条款进行修订和完善,对做出的解释也要以适当的方式让客户理解,以避免不必要的合同纠纷。

综上所述,保险合同引发的法律纠纷,既有保险合同采用格式合同的特殊性,又有保险合同签订的不规范,法律体系不完善,法律环境亟需改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要逐步修订完善保险法律、法规,规范保险市场行为,做好《保险法》的贯彻执行和普及;同时,进一步明确合同当事人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保险合同的签订的程序和标准,避免合同中的瑕疵,减少保险合同的法律纠纷。

参考文献:1、2、3、4、5、袁力,《保险法》修正解读,中国物价出版社。杨利田、夏雪芬,《中国保险法》,海潮出版社。王卫国,《商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李忠信、周晓红,《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国物价出版社。江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下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土木工程专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土木工程专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