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中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金融企业职工该不该穿行服上班?
――谈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杨天健
不少金融企业都在积极导入CI,统一标识、统一着装、统一行为规范等等,但是某银行职工对要求穿统一的工作制服上班却不以为然,说这是抹煞个性,并举某国外商业银行鼓励职工穿个性化服装上班为例,认为这样既给自己一个好心情,又能以自然亲切的形象贴近顾客。
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呢?这得谈到企业文化建设。
一、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相应的精神文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也是交易规则、制度安排与相应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总和。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只是社会生产方式和运行机制的变革,同时也是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更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文化改革。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文化的建设必然成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
美国人阿托.肯尼迪和劳伦斯.迪尔认为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礼仪和庆典以及文化网络等五个因素组成,这未免失之宽泛。我国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组把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这个定义指出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但是把相应的物质形态排除在外,又失之过窄。有人说“可口可乐和自由女神同样象征着美国。”我们从奔驰汽车、西门子电器看到了德国工业的形象,从丰田、松下可以联想到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和日本民族的性格特征。当然,物质形态、行为规范不是企业文化本身,就如我们要认识意识的本质不能就意识谈意识,必须从意识的物质基础――人脑的活动机理、意识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关系入手一样,要了解企业文化,还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就是说要从相应的物质形态(产品、装备、建筑等)、行为状态(员工风貌、工作效率、服务水平等)来反映企业精神(群体意识、经营思想、价值取向等)。因此,笔者认为应该重新表述为:企业文化是企业通过相应的物质形态、行为状态所体现的企业精神。现在金融行业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改进服务质量、重视金融创新、提高员工素质、强化内控管理等活动,都是企业精神的要求和体现,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认为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企业形象――企业文化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两者的内涵在很多方面是重合的,只不过前者侧重于较抽象宽泛的精神财富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而后者侧重于由企业精神所决定和支配的较具体形象的物质形态、制度规章与行为方式。应该说,推行企业形象战略是企业文化建设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一种行业或一个企业都有一个自身定位和社会认同的形象。这种形象也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对金融企业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个性不能在共性以外单独存在,特殊与普遍相互联系。金融企业有着所有企业的共性,即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如果没有盈利性这一根本特征,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企业,而可能是政府机关或非盈利性团体了。但是金融企业相对于非金融企业来说,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一方面体现在所经营的是特殊产品-货币,另一方面体现在由经营的特殊商品所决定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监管方式的特殊性,例如金融企业的成立、撤销,金融业务的开办、价格(利率)的确定等,都由法律法规或国家管理机关作出特殊的规定和管理。
天安门国旗卫士班的战士身材、服饰、动作整齐划一,体现了中国军人威武之师的整体形象,据说连他们的父母在观看升旗仪式时,也分辨不出哪个是自己的儿子,难道你能说这是抹煞个性吗?如果一个合唱队员的声音太独特,影响整体音色的和谐,那就只有请他退出合唱队,去表演独唱了。所以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中,首先必须服从金融业的共性,重塑金融业“三铁”形象,2、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特殊也就无所谓普遍。不同的金融企业有着自身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策略,要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生存发展,也必须突出自己的经营特色。所谓“CI革命”,就是从精神(MI)、行为(BI)和视觉(VI)等方面突出塑造组织的个性,以利于内外公众的识别、认同,以期取得全方位竞争的心理优势、市场优势、人文优势。
3、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转化。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是普遍的东西,在更广的范围和更长的时间内就是特殊的,反之亦然。过去金融业普遍存在的“官商”作风、部门条块分割带来的低效率、等客上门的经营方式,在经济金融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和加入WTO后的竞争中必然逐步变为个别、特殊的现象,原来在少数金融企业推行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自助银行和客户经理制为代表的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服务方式,必定成为金融企业的共识和普遍的营销策略。
回到本文题目的问题,据我所知,国外有的商业银行允许职工每周星期五穿便装上班,这样既保持银行员工严谨、规范的整体形象,又有利于克服刻板、保守的负面影响,同时使员工与客户感觉到管理者对人性化、个性化的尊重。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如何将共性与个性统一起来的有益启示。
作者单位:工商银行重庆市分行 原载于《重庆城市金融》2001年第六期
第二篇:共性与个性(企业管理篇)
共性与共性
一、企业文化之个性与共性
企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上层建筑系统,只有根据自身特点(即公司自身的个性)结合外在大的市场环境,才能在管理工作中少走弯路或者不走弯路。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个性特征的总结,这个结论是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一种内在的 隐性的、本质的力量,它需要充分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选择企业适合发展的方向及管理模式,而不是一种外在的、显性的、表面化的形态,不根据自身特点随意搬照其它公司的管理模式及文化导向,只有从企业的个性的角度出发,企业文化才是真实可靠的,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然而企业本身是社会的一份子,置身于大的市场环境中,无论是个人的价值观还是企业的价值理念都是千姿百态的社会文化的缩影,民族文化;社会通俗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和先导,并且具有通约性的道德规范,如果企业文化背离了社会所遵从的文化,与大的市场环境相违背,只会被社会抛弃,被市场淘汰,二、企业员工之个性与共性
企业的主体是人 是由人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企业的整体规划,管理模式及细则需要上层建筑制定,也需要下层建筑执行,企业的运作需要各环节精密支撑,特别是当今市场的竞争是团队的竞争,团队的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但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气质,这是员工存在个性的客观必然,个性是什么?平时情绪暴躁,表现对人傲慢无礼,以自我为中心都是对个性的曲解、而发散人本质的特长,并且持之努力才是彰显个性的最好方式,同时员工本质的隐性的特征或许被显性的表现所被人片面的感知,所以先思后行,保持怎样的个性都是员工所需要思考的。
首先作为一个企业,就必须在寻求员工一致性方面下功夫,也就是“求同”,才能从每一名员工的身上反映出企业特质,彰显企业个性。首先是目标的一致性,我们常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同样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就应当目标一致。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员工就不能加强团结协作,形成团队合力,企业的发展必定会受到致命影响。追求目标的一致性,就应当科学制定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短期经营目标,并将这一目标以简洁明了的表述向员工做好充分宣传,促进员工自觉认同。其次是文化的一致性,主要是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的统一。正象是水能把水泥、钢筋、石子聚合成坚固的钢筋混凝土一样,企业文化同样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促进企业每一名员工按照统一的精神指引和行为方式做事。
同时员工的特质决定了员工的个性,企业要注重在发扬员工共性的基础上,保护和发展员工个性,也就是“存异”,如果员工只有共性的因素,企业员工就会象一部部机器一样,缺乏生机活力,更会缺乏创新能力,为保护和发展员工个性,企业必须注重员工的个体需求,对员工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员工的素质和个性的不同,因才施教,因才管理,实现员工共性与个性的有机融合,让员工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三篇:课堂教学的共性与个性
课堂教学的共性与个性
王子凯
韩愈的《师说》中开篇就提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一、传道
所谓的“道”,用现代语言来描述,往大了说就是“人生观、价值观”,小了说就是“为人处世的方法、原则”。当然,我们大多人没有自己明确坚持的道,比如“儒家”的,“道家”的,或者西方哲学体系,神学体系,包括我们学了好多年的马克思主义,我们现在的思想几乎可以说就是一个大杂烩,什么都有,但却是乱糟糟。所以我们很难做到如古人一样的传道,那只能是一名老师的理想境界。
包括圣人,每个人的道都需要大量的积累,长期的思考,我们也不例外。但是基本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早就已经是世所公认的,在日常教学中是完全有必要渗透。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渗透着自己的精神内涵——教师的学养、气质和思想,无处不指向学生生命的成长——知识、能力、思维、情感,换句话说,课堂教学是师生借助文本进行的一次心灵对话、一次生命的交流。如果课堂教学剔除了生命意义上的内涵,本身也就失去了生命。这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当然,思想一致,方法可以多种多样。
二、授业
所以对于平凡的我们来说,重点还是在授业,也就是所谓的教学。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改革,在全国各地研究、实验、总结、推广得如火如荼。比较有影响的课堂模式不时见诸报端,如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等等。也包括我们学校的“五个五”模式。这些研究与实践均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透过纷繁复杂的课堂操作方式,我们不难从中找到共同的课堂因子,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的需要确定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这就是课堂教学的共性,是建立在对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效果关系分析基础上对教学规律的体现。因此,可以说,课堂教学的共性,就是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情感规律等的遵循。
如果说课堂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情感规律体现的是课堂的共性,那么各地推行的各种课堂结构模式,则是基于对课堂的理解、教学资源和学生普遍状况的个性化设计。共性是对规律的遵循,个性是对具体情况和个体的尊重。所以说,我们每位老师所操作的课堂应该在共性的基础上,同时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个性。
教师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性别特征、身体状况、现场情绪、个性倾向、学术偏好、情趣爱好、价值取向等等,无不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可以说,任何一位教师的课都带有鲜明的教师个人特征,每一节课都在教师教学风格背景下呈现动态的个性特征。
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在教师教学行为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对教材的认知和处理,包括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教材处理的详略、删减或拓展,教材和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等等。
二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把握,包括对学生学习基础、能力、态度的掌握,对学生学习状态、情绪、现场表现的预测,对学习显性效果和潜性效果的预期等等。
三是教师对课堂的设计和调控,包括课堂氛围的创设、课堂节奏的调整、课堂活动的设计、课堂关系的处理等等。
要知道,上好一堂课,绝不仅仅是课堂四十五分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课下的准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乍一听起来也许没这么夸张,但其实也差不了多少。
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公开课
1、选课 要尽可能选特点鲜明的一节课,内容不易过多,知识点以五个左右最好,重难点突出,有可以组织活动,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地方。
2、确定授课思路 要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同时要有重点,就像项链有线有项链坠一样。每一节成功的课都会有一个承载主线,这个主线可以是一个知识框架或者一件具体事物,也可以是一种思维模式或者一种社会现象等等。关键是要保证这条主线能够较好的把整节课的知识承接串联起来,从而让一节课成为一个 整体。
重点不要太多,一到两个为好。一定要设计好各个知识点的承接,尽可能做到转换合理顺畅,避免生硬。
3、课件 不要过于简单粗糙,也不要五彩缤纷。最好有必要的视频和照片,照片布局要合理,知识点要重点突出。结合授课思路注意承接。
4、老师讲解不要过长,五分钟为宜,中间穿插提问,学生分组活动,爬黑板等等。有激励语言,语言要多样化。各个必要的教学环节要有,比如板书、最后的课堂总结等等。
5、整堂课的设计不要过于死板,学生活动要有内容,不要空洞,要让学生能够有自由发挥,出现即时问题。
6、早准备多琢磨 一遍遍修改,一遍遍试讲,调整好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废话。在制作教学课件的过程中,结合教学设计,一遍遍思考、修改,再思考再修改。在电脑上演示课件,同时一遍遍练习这张幻灯片出现时应当怎么讲,如何引出下一问题;那张幻灯片出现时我又该怎么启发学生。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我该如何应对;如果学生出现另一种状况,我又该如何引导等等。并对课件和教学设计中发现的一些不顺畅的地方加以修正。
(二)、平时授课
要相信我们的学生确实啥都不会;要相信我们的学生真的很懒。
1、每堂课首先要拿出至少五分钟提问爬黑板,问题是上节课布置好的任务,提问要一个个提问,尽量不要老师问,全体学生答。学生回答时要禁止其他学生顺答。
2、给学生布置作业和任务一定要明确,不要有一点模糊,因为一旦模糊,学生绝对会向最少的去做,哪怕他知道实际老师不是那个意思。
3、少讲多做,让学生思考回答,一道题,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同时,重要的知识点又需要一遍遍重复,即便这样,也不一定所有学生都能掌握。仍然需要以后不断回顾。
4、根据自己的特点,时不时的调节一下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老师要有自己的特色或者绝技。学生往往喜欢某个老师然后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同样厌烦某个老师从而不去学某一科。所以要想方设法让学生首先喜欢自己。
5、要分清课堂和课下,宽容不代表纵容。一句话,该罚罚,该夸夸。缺一不可,不可混淆。让学生喜欢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教学,而不是为了喜欢而喜欢。要和学生的关系保持若即若离,不要远,也不要太近。子曰:“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不是说贬低学生,而是往往确实这样。
其实公开课和平时授课有不同,也有相通,所有的一切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解惑
最后说一下解惑,可以说解惑是贯穿教学生活始终的。学生的人生可能需要老师解惑,具体的知识也需要老师解惑。当然,今天我重点说一下关于知识的解惑。
态度上,不要着急,不要厌烦,至少不要表现出来,要鼓励学生多问。知识上,不要把学生想的太聪明,引导要明确,不要模糊,解决后要让学生整理记录。
对于学生高频率问题,要拿到课堂上重新讲解,可以试着让学生讲解尤其是问过这个问题的学生。
同样,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特点,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所以说,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学,同样如此,同一堂课,不同的老师也会有不同的教法。正所谓“欲把课堂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其围绕的中心总是不变的。那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传道解惑为目的。然后,老师再以此为基础,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共性因素,让课堂更加科学和理智。同时结合自身特点,以及自己对授课内容的独有认识,重视课堂的个性特征,让课堂更加艺术和鲜活,只要我们二者相辅相成,一定可以开出一堂姹紫嫣红、缤纷绚烂的世界。
第四篇:企业文化不是奇装异服应注重个性与适用性统一
供稿:仁达方略 作者:仁达方略董事长 王吉鹏
建设企业文化首先要从企业传统、行业特性、使命愿景等实际情况出发,力求使其能体现企业长期积淀的文化精华,并能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在此基础上方可追求语句精彩、个性独特。然而在实践中,往往有企业一味粉饰语言,而将适用性置于其次甚至全然不加考虑。走入这种误区的不仅有企业,甚至还包括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近日笔者参加了山东某供电公司(以下称A公司)召开的企业文化研讨会,期间某学者提出,A公司现在的企业精神“追求卓越,服务真诚”未免流于俗套,考虑到山东是文化重地,孔孟之乡,他建议,A公司的企业精神可以从孟子的“无息至诚”衍生开来,谓之曰“追求无息,服务至诚”,天可怜见--这是为个性而忽略企业文化适用性的一个典型例子。
让我们首先来研读一下“追求卓越,服务真诚”。这句话出自山东电力集团的企业文化描述,A公司作为其下属公司做了直接引用。“追求卓越”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汇,卓越意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企业、个人都应该坚持无止境的学习,不断取得进步。多年来,山东电力集团一直将“追求卓越,服务真诚”作为企业精神,并且在此精神的感召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种精神还会对集团及其所属企业提供无尽动力,继续发挥导向作用、产生深刻影响。简言之,“追求卓越”既顺应了21世纪人们的竞争、发展、向上的时代精神,又集中体现了A公司及山东电力集团长久以来积淀的优良传统。
再来看“服务真诚”。供电是一个特殊的产业,自身并不产出任何产品,只是为发电厂和终端电力用户提供交易渠道,它依附于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用户而存在和成长。那么,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产业来说,其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正是服务。只有用心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令客户满意、让供应商满意,企业才能得到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服务真诚”是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企业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进而言之,“追求卓越,服务真诚”就没有个性了么?笔者相信,不同企业在落实“追求卓越”时肯定会有自己的特点,而供电公司的“服务真诚”与百货商场的“服务真诚”相比也必然有自身的特定内涵。个性并不只体现在字面上,更体现于落实中。
我们不能说“追求卓越,服务真诚”这个企业精神(提法)臻于完美,再无可推敲之处。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它来源于实践,是企业长久以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精华,体现了企业的行业特性和自身优良传统,同时,它也是企业孜孜以求的远大目标,可以引领企业不断进步,实现自己的崇高使命。
某些学者到处鼓吹企业文化要“好听、好记、好传播”,大有让大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不可否认,富含文化底蕴、富有地域特色、别致而醒目的文化表述确是如此。但是别搞错喽,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是要“好用”,衣服最基本的功能是蔽体,奇装异服给人印象深刻。企业文化管理实践平白朴实,秀才写的企业文化手册才“好听、好记、好传播”!
企业精神并不是企业挂在自家门口的匾,只是用来光耀门楣,吸引路人驻足观看。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积淀,是企业哲学、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高度概括,反映了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和共同认识,并可以成为激发全体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无形力量。它应该是实际的、适用的,而非缥缈的、装饰的。
行文至此,不由想起开车经过北京的四环路经常会望见的天鸿集团的巨幅招牌,“天道酬勤,鸿德载物”,华丽得不知所云。须知企业文化是要拿来用的,为企业服务的,而不仅仅是拿来给人看的。一味追求词藻的华丽和别致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内涵,是舍本逐末。套用《大话西游》的一句台词给某些企业家和学者:“雕琢字句不是你的错,但为了雕琢字句而忽视适用性就是你的不对了。”
第五篇:浅析金融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金融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它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成为企业潜在的软实力。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积极向上、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根本指导思想。吉林银行和平支行结合自身特点,坚持用先进的政治思想武装广员工,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经营结合更密切,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在企业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渗透在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而企业一切问题的核心是人的问题,企业活力存在于职工群众之中,其源泉是人的积极性,搞活企业的改革首先在于搞活人。和平支行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同企业的改革、发展紧密结合,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积极做好企业政策及改革制度的宣传引导,积极进行企业精神和光荣传统的教育,引导职工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必然性,积极适应人才竞争和企业发展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了解职工群众的思想动向,把握职工群众思想脉搏,及时为职工释疑解惑,于细微处下功夫、见功力,充分调动银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现代化金融发展进程。
二、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
企业文化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力量源泉,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形成的,它对企业职工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引导力和约束力,能增强职工对企业的信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企业文化建设是以人为中心的,它研究的对象既然是人,就要强调以人为本,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就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从企业文化的内容看,无论是企业价值观的确立、企业精神的培养、职工职业道德的养成、优良传统的发扬、还是典型人物的塑造,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培养出独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形成企业整体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业规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才能通过文化建设活动这种有效载体把正确的价值观灌输给企业的每一名职工,使之深入人心,成为职工群众共同的追求和精神支柱,以此统一职工的思想与行动,使企业的管理系统、环境系统和人际关系达到和谐协调。
三、建设企业文化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的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培植、塑造和强化,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来保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既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要求。第一,要牢固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其次,对企业职工的思想进行“加工”及时补给“养料”,以保障企业文化建设良性发展。再次,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身规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通过借鉴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特点,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运用引路法、目标激励法、感情感化等方式方法,有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第四,拓宽渠道,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多样性。和平支行组织形式多样的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文体活动,让广大职工在观看、学习和参与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从而在全行范围内形成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政治思想环境。
四、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思想保证 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虽然在概念上有所不同,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很难区分开来,两者是统一的。在抓好经营工作的同时,思想政治工作毫不放松,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营造一种凝聚人心的氛围,坚持日常经营的全过程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日常经营的难点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日常经营出现的问题,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做到制定规划时,同时制定提高职工政治思想、技能素质的规划;布置经营任务时,把生产考核目标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同步下达;总结经营工作的成绩和不足时,同时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与时俱进,把党员先进性教育、荣辱观教育作为思想武器,进一步武装干部职工的头脑,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并着力培养四种精神,一是主人翁精神,让广大职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为支行进一步建设发展中建言献策;二是民主精神,通过青年员工座谈会、党代会等形式参与企业发展的谋划;三是创业精神,四是奉献精神,这四种精神的培育过程,也是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所以说,思想政治工作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思想保证。
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企业中心工作的大局出发,正确处理企业、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保障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坚持企业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解决好价值观这一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以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也唯有如此,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更好地紧贴中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为企业文化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