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事审判法官论坛·未成年人保护分论坛”综述
“家事审判法官论坛·未成年人保护分论坛”综述
2017年5月5日,“家事审判法官论坛?未成年人保护分论坛”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和华东政法大学共同主办,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协办,中美老龄问题研究中心承办。上海市法学会常务副会长林国平、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黄祥青、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顾功耘等领导,以及华东政法大学功勋教授徐建,华东政法大学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来自上海、江苏、福建、浙江、山东、安徽、江西等多个省市法院的法官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与会代表围绕“未成年人保护”这一主题,分别就“家事审判制度改革”“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离婚案件抚养权”“离婚案件探望权”“亲子关系认定”等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与深入探讨。
一、家事审判制度改革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庭庭长王建平提出,为了奠定今后少年审判规范化运作、可持续发展乃至于立法完善的基础,建议建立符合少年家事审判规律的诉讼程序,进一步规范现有的离婚纠纷审理法则;谨慎处理抚养权归属纠纷;探索建立诉讼期间先予执行探望权制度、绿色通道制度、多元调解制度、圆桌审判制度、不公开审理制度、社会观护制度、诉讼引导制度、国家救助制度、心理干预制度以及回访帮扶制度等;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监护权方面的法律规定,以应对《反家庭暴力法》实施后遇到的新问题。王建平庭长认为,少年家事审判工作涉及政府和多个社会领域,需要各方通力合作,进一步完善少年司法“社会支持一条龙”的工作机制。除此之外,还要根据案件审理中反映出的政府管理、社会管理、社区管理和学校管理等问题,适时提出司法建议,帮助有关机关和单位堵漏建制,落实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各项措施,强化司法预警、引导和保护功能,增强办案效果。
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人民法院法官王伟认为,当家事诉讼中涉及未成年人利益时,现行立法与诉讼程序已难以有效契合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主要体现为:第一,未成年人无独立的诉讼地位,诉讼能力不足;第二,法官单纯消极居中裁判,易导致未成年人利益受损;第三,刚性的审理程序难以抚慰家事诉讼中遭受情感损伤的当事人及未成年人;第四,诉调对接与调解机制尚待完善。王伟法官建议对涉及未成年人的家事审判模式进行如下改革:第一,转变审理思路,变更审判模式,将能够帮助控制、转变非理性情绪的审理要素纳入到涉未成年人家事案件的审理中去。第二,将诉前调解作为涉未成年人家事诉讼的起点,利用调解更易于被接受、更具柔情的性质,有效发挥居中人员的能动性,实现调判的有效衔接。第三,在涉未成年人家事案件的审理中,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身心发展、认知能力的不同,在诉讼引导和释明上作相应区别对待。另外,还应当贯彻社会观护制度和心理干预与矫治制度,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
浙江省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夏孟宣等人认为,当前涉未成年人家事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诉前重视父母离婚自由而轻视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诉中重视身份和财产关系的处理而缺少对未成年人人格和情感的保护;诉后重视约定协商的内容而轻视对未成年子女抚养教育内容的实际履行效果。对此,夏孟宣法官等人建议,在婚姻关系上,从家庭自治到公权介入,限制有未成年子女的协议离婚,明确界定未成年子女财产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在诉讼程序上,从平等对抗到弱势倾斜,建立特殊的家事证据裁判规则,强化法官审理案件的职权探知;在位阶次序上,从权利本位到义务先行,从离婚自由向涉未成年人保障优先转变,父母探望由权利向义务转变,抚养费由道德约束向强制转变;在权利保障上,从涉未优先到利益最大化,突出未成年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增设未成年人独立代表人制度,注重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夏孟宣法官提出,虽然家事纠纷本属家庭内部自治的范畴,但一旦进入诉讼程序,法院则应从保障弱势群体尤其是未成年子女角度出发,强化职权主义,打破家庭自治和个人协商的状态,实现国家公权力对家事诉讼的合理介入,促成离婚自由前提下未成年子女权益的最大化。
浙江省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李佩指出,离婚案件的处理不仅要解决当事人的情感纷争,而且要承担起调整、修复和治疗家庭关系等功能,维护未成年子女最大利益。但是我国目前离婚诉讼制度中关于未成年子女的权利维护现状堪忧,原因在于:第一,在立法上没有明确规定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第二,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离婚诉讼中主张、保障未成年子女被抚养、教育权利的具体措施和途径;第三,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未成年子女权益不能得到救济的法律后果;第四,长期以来将子女问题作为离婚案件附属问题的审判思维和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为此,李佩法官提出离婚诉讼中未成年人救济制度的构想:第一,在婚姻法中确立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第二,细化未成年人在离婚诉讼中的权利;第三,在离婚诉讼中建立未成年人权利救济制度,协调好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平衡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
二、未成年人监护制度
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法官陈宝勇、江或超指出,随着我国监护制度公法化步伐的前进,如何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促使监护人正确履行监护职责,对监护失当的未成年人给予司法保护,是当前司法实践的热点与难点问题。针对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陈宝勇法官和江或超法官在分析了我国现有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提出以下设想和路径:第一,构建亲权与监护制度相区分的立法体例,将父母与其他监护人进行严格区分。第二,取消由群众自治组织和单位??任监护主体的规定。第三,明确监护人资格条件,并应以列举的方式规定监护人的消极资格,以便于实际操作。第四,设计关于未成年人监护权的特殊诉讼程序。第五,完善、细化未成年人委托监护制度,并充分发挥当地基层组织的指导和监督作用。第六,完善监护监督制度,及时发现监护不当和侵权行为,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卞文林、张钰梅认为,有必要建立监护人失责处分制度,责令对未成年人放任不管、缺教少护、教而不当的监护人承担必要的行为责任。其中,处分的种类包括公开训诫、强制接受亲职教育培训、罚款,并纳入监护人的个人信用记录。具体而言,公开训诫的内容通过报刊或互联网等媒体予以公示;罚款则是责令失责的监护人交纳一定数额的金钱作为其教而不当行为的惩罚,以此督促监护人履行管教职责;强制接受亲职教育培训,则是责令失责的监护人到指定的教育机构接受一定期限的亲职教育辅导。
福建省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林晓萍认为,我国目前对困境未成年人(指正在遭受或可能遭受暴力、危险、疾病、遗弃、虐待和其他形式伤害的未成人群体)的监护制度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于撤销监护人资格后,如何进行监护补位这一问题存在立法空缺。第二,没有规定委托监护中监护人、被监护人和受委托监护人之间的具体权利义务内容。第三,单位监护徒有虚名,难以操作。第四,对监护情况缺乏监督和管理。对此,林晓萍法官提出将社会监护制度作为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快予以修订完善:第一,将监护主体划分为自然监护人和社会监护人;第二,将监护方式划分为法定社会监护、指定社会监护和意定监护;第三,在社会监护的介入上,应明确设立未成年人监护监督人;第四,在现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础上补充制定可操作的法律条文,建立完整的监护权变更、撤销、转移、恢复等制度。
福建省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曾雪梅针对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未成年人国家监护制度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国家应当将每个未成年人都纳入监护的范围;第二,应当将监护机关划分为监护权力机关、监护执行机关、监护监督机关和监护保障机关;第三,国家监护制度应当包括监护监督、监护救济和直接监护等内容,构建监护事件发现报告制度、社会调查评估制度以及紧急救助制度等监护辅助制度。
福建省长泰县人民法院法官姚毅奇和天津师范大学教师冯源认为,对儿童监护事务的处理,应该以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替代儿童优先原则,建立家庭与国家之间分工协作的模式。姚毅奇法官和冯源老师针对改革监护能力评估机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细化尊重儿童的自决权,结合儿童的认知能力,尊重儿童对于监护模式、监护人选择的意见表达;第二,家事审判逐步引入心理测量、评估、分析、治疗等方法;第三,聘任符合相应条件的群众担任家事调查员,协助开展家事纠纷案件的调查和调解工作。
吉林省通化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郑玉平认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导致监护缺失,会使家的屏障作用弱化甚至消失,从而导致留守儿童没有安全感,直至出现厌学、校园欺凌、女童遭受性侵害、交通事故、自杀等严重后果。为了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在法律层面应当进行三个方面的完善。第一,赋予未成年人探望权,将未成年人列为探望权的主体。第二,健全委托监护制度。我国的未成年人委托监护制度并不完善,现有的规定没有明确委托监护的性质以及委托监护中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等。因此,应当对未成年人委托监护合同的订立、内容、变更与终止,委托监护中的责任承担等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努力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制度,促进未成年人委托监护制度的完善。第三,对长期不探望未成年子女的父母适用撤销监护资格制度,但是要规范适用流程和条件,且要征询未成年子女的意见。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人民法院法官陈程认为,我国缺少家庭教育专门性立法,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长期得不到确认,由此导致家庭教育工作人员的选任与管理、家庭教育市场的发展与培育、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的投入与保障、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等都难以得到有力支持。为此,陈程法官针对家庭教育立法提出以下建议:第一,立法所调整的法律关系包括三类家庭教育法律关系,即家庭教育实施(狭义的家庭教育)法律关系、家庭教育指导法律关系、家庭教育指导管理法律关系;第二,立法应明确政府和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和管理中的相关责任;第三,家庭教育法的制定应突出倡导性、原则性条款,不宜出现较多的惩戒性、强制性条款。
福建省诏安县人民法院杨晓萍法官指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群体,因主体的边缘性受到了长期的忽视,其生存权、受教育权等受到严重威胁。杨晓萍法官认为,我们需对预防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犯罪问题予以特别关注。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群体的犯罪预防工作,应当以福利关怀为主,审判机关通过一系列服务管理措施来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具体而言,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犯罪的主要原因包括:第一,模仿效应。未成年人很有可能认同父母的价值观,模仿父母的犯罪行为。第二,标签效应。服刑人员子女被标签化为潜在犯罪者,他就逐渐自我修正,真正成为犯罪者。第三,受挫后的攻击效应。现实的社会排斥让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受挫,报复社会。对此,杨晓萍法官从立法和司法两个层面提出了建议。在立法层面:第一,健全和完善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保障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权利;第二,设立专门的机构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第三,发展寄养制度,发挥民间组织的功能;第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重视执法的人性化。在司法层面:第一,设置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由经过培训的合适成年人担任未成年人的“拟制家长”“临时父母”,来替代无法到庭的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参与诉讼;第二,设置法庭教育制度,将教育和审判相结合,使未成年人在审判中接受教育,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第三,细化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三、离婚案件抚养权
吉林省通化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张娜和延吉市人民法院法官石勋波提出,在以下三种对未成年人不利的情形下,不宜准许离婚:第一,夫妻双方均同意离婚,但是均不同意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张娜法官认为,离婚时,夫妻双方均不同意抚养未成年子女,或者基于离婚的目的“被迫”同意抚养未成年子女,子女易脱离监护,可能会对未成年子女的成长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第二,双方均同意离婚,且双方均要求抚养未成年子女,冲突激烈的。原因在于,?x婚双方均要求抚养未成年子女,为此互不让步,冲突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因担心影响自己与子女的关系,双方均给子女灌输不利于对方的所谓事实,并爆发长期的激烈冲突,甚至拒绝对方探视子女,这会对尚处于心理、生理发育期的未成年人的成长、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可能造成未成年人的人格缺陷。第三,双方均同意离婚,但离婚后生活条件明显下降,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
江苏省射阳县人民法院法官孙栋针对目前处理未成年子女抚养费纠纷的法律规定不健全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规定支付抚养费的义务人对法院或权利人有答复关于其经济收入和财产状况的义务;第二,对涉及未成年人利益的事项,法院可以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以弥补未成年子女在诉讼中举证能力的不足。第三,法院应当审查离婚协议中关于未成年子女抚养费的部分是否符合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并听取具有表达能力的未成年人的意见。
江西省南丰县人民法院法官赵霞针对抚养费的拖欠、执行难等问题,提出以下保障抚养费支付的建议:第一,通过诉讼调解提高抚养费支付效率;第二,在离婚诉讼的调解过程中,涉及到抚养费支付争议时,审判人员通过了解双方的经济状况和当事人的相互信任状况,可以适时提醒当事人协商设立抚养费担保;第三,运用“司法调解第三人”模式,邀请对争议解决有助益的第三人参与到调解中,促进争议的解决。
山东省武城县人民法院法官陈晓静等认为,夫妻之间婚姻关系的解除,代表着夫妻权利义务的终结。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所必须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在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无和好可能的情况下,作为未成年人父母在不能为子女提供良好的亲子成长环境的情况下,尽最大能力保证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法定的义务。父母双方离婚后,“子女归一方抚养,另一方支付一定数量的抚养费”,这一做法并不能保障未成年人的最大利益。具体的离婚协议或者司法文件可以将“随谁生活”和“由谁抚养”两个问题分开表述,即首先概括指出离婚双方均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与义务,然后确定双方抚养子女的具体方式,即子女随一方共同生活,另一方支付抚养费并履行其他抚养义务(如陪伴义务等)。
浙江省瑞安市人民法院法官薛箴言建议,在离婚过程中,引入?Ψ蚱匏?方直接抚养能力的量化赋分制,合理设置各类抚养因素的考核分数,这样有助于相对客观地考量双方的抚养能力,并实现未成年子女的最佳利益。薛箴言法官认为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的贯彻应充分考虑子女的意愿及情感,子女生活的主要照顾者,子女的身体、心理、教育和人格发展上的需求,子女对家庭、学校和居住地的适应,父母的心理和身体状况及对子女的影响,父母的抚养意愿及满足子女需求的能力。薛箴言法官指出,量化赋分制是新生事物,包括法官在内的各方在观念上都需要有一个接受及熟悉的过程。在赋分评定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走访调查,应配套建立家事调查员制度。
福建省长泰县人民法院法官林阿慧提出,司法实践中长期存在非婚生子女亲子关系确定的证明责任不利风险、抚养权之诉缺乏权利救济、抚养费强制执行难等问题。林阿惠法官认为,为了有效保障非婚生子女的抚养权,针对上述问题必须完善非婚生子女抚养权的法律保障制度,以期实现我国非婚生子女健康快乐的成长与良性发展。
四、离婚案件探望权
浙江省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王蕾提出,探望权是家事法律中一项重要的权利,是基于父母子女身份关系和血缘关系的一种派生权利,也是父母和子女情感上的必然需求。但是现行的探望权制度立法以及司法理念将探望权定位为家长权利本位,忽视了孩子的独立人格及主体地位资格,忽视了子女的情感需求和利益。而且,探望权无法得到有效的执行将使权利成为空谈,极易激化矛盾。关于完善探望权制度,王蕾法官提出,首先要转变理念,回归子女权利本位,其次要强化未成年子女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最后要完善立法,破解探望权执行难的问题。
福建省将乐县人民法院法官郑翠榕、李霞认为,目前关于探望权的有关规定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探望权的主体范围过于狭窄,未涵括(外)祖父母、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当事人以及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等人;第二,关于探望权的行使方式、中止探望权以及探望权执行问题存在制度缺失;第三,探望权救济方式单一,制裁措施也仅限于对一方当事人进行罚款和拘留。对此,郑翠榕法官和李霞法官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扩大探望权行使主体的范围;第二,明确规定中止探望权的情形,对“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进行明确和细化;第三,把探望作为一种法定义务在立法中予以设定;第四,规定实现探望权的救济方式。
福建省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谢建才、张惠凉认为,固守于传统的价值定位所作出的关于探望权的权利义务规定并不合理,现行婚姻法关于探望权制度的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已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和片面性。谢建才、张惠凉法官建议借鉴域外立法经验,赋予子女探望权,即未成年子女有权探望不直接抚养自己的父母一方,也有权要求不直接抚养自己的父母一方履行探望义务,以更好地体现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
五、亲子关系认定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法官金红、叶涵提出,为了在涉亲子关系认定案件中贯彻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应当明确《婚姻法解释
(三)》第2条必要证据的范围,将隔代亲缘鉴定报告列入必要证据范畴,并针对原告已提供必要证据,但被告无正当事由拒绝亲子鉴定的情况,对被告苛以警告、罚款等惩戒措施。同时,借由目前家事审判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在涉未成年人特色审判机制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扩展亲子关系保护的内容。
浙江省海盐县人民法院法官俞朱明、李阿盈认为,对于亲子鉴定的启动只能是一方提出申请,且征得被鉴定人的同意。亲子鉴定涉及人身关系,启动亲子鉴定程序需遵循当事人自愿原则。法院不能依职权强制启动鉴定程序。亲子鉴定程序无法启动的情况下,对于婚生子女亲子关系否认之诉的评判只能通过依照一定规则的推定得出结论。亲子关系诉讼中推定规则的适用应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是基础事实得以必要的证明,达到高度盖然性标准;二是另一方未提供相反的证据且拒绝做亲子鉴定。从保护未成年人利益角度来看,如果一味强求一方当事人对存在亲子关系进行举证,轻易判决否认亲子关系,而忽视未成年子女的实际需要,那么将不利于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
六、小结
司法实践中,解决好涉未成年人问题往往是有效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的关键,保障未成年人权益必须放在家事审判的首位。作为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少年的家事审判制度改革得到了与会法官的高度关注。与会法官认为,建立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相适应的涉少年家事审判制度,对于在离婚、抚养等案件中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有重要意义。与会法官以未成年人最大利益原则为依据,对监护制度的改革、抚养权裁判方式的改革、探望权制度的改革等提出了若干完善建议。这些建设性意见,对于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分论坛发言稿
分论坛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来自卓刀泉街吴家湾社区的张晶,今天很高兴能够来到这里与大家共聚一堂谋划洪山区的美好未来,在此首先要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给予我的这样一份荣幸登台的机会,同时也希望我的一家之言能够为本区的长远发展真正献上一份微薄而又坚实的力量。言归正传,此次我的论文题目是《昔日威武“汉阳造”、如今再塑“洪山牌”-------致洪山区“大学之城”建设的一点遐想》,下面就把我的立论观点再次做一番简要的概述。
多年以来,洪山区一直致力于区域经济文化“跨越式”发展,其中又以“大学之城”建设为相关工作的重中之重,有关于“大学之城”的建设,不仅只是辖区之内大学数量众多就可以套用这样的称号,这只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要想真正做到实至名归,以大学扬名、树精英品牌,那么我就必须要让自己大学文化与众不同、推陈出新。众所周知,校园乃立学之本,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有的景致,尤其是在武汉的大学里面,武汉大学的珞珈山和东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南湖、华中科技大学的喻家山和喻家湖,都是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人文景观,可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受到高校周边拆迁、高校所在各个高新园区日常排污需要,包括高校内部自身污染排放的需求等等这些无法回避的问题,造成了校园周边山水资源的一定环境污染,当“大学之城”的硬件条件受到这样的考研的时候,另外一个“大学之城”重要组成部分就应该迎难而上了,如果说环境是天然资源的话,那么人或者是大学生应该就是一种典型的人力资源,首先我们需要通过高校周边的环境治理充分唤起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其次积极利用他们在团队、精力,尤其是在技术方面的优势条件,广泛组织他们有针对性的对于自己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进行维护、监督和解决,并且通过这种长期有序的公益活动形成那种类似于牛津与剑桥之间每年例行赛艇的传统和文化,这既是一种对于日常理论学习的实践补充,也是对于社会责任的一种着重培养。
人才和环境作为目前我们身边最缺乏的两种重要的资源因素,它们二者之间的相辅相成、互补共享也是我们的政府行政最希望收获的成果,换一句话来说,洪山区如果能够即使拥有这样的两种良好的资源,那么对于区内的形象和历史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这样的设想能够在政府行政的推动和校园师生的热情响应之下真正地付诸实施,那么成果不仅是“双赢”,更是一种“多赢”。有一天,当一座校园也是一座园林的时候;当一个人才也是一个象征的时候,那么在我们的“大学之城”的这幅最为完美画卷之中也将会是足以画龙点睛的一笔。
第三篇:第一届法官论坛发言材料
今年年初,我院提出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路是院领导班子站在新的起点上,审时度势,认真分析形势后,对法院如何实现新的突破采取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近期和较长一个时期内,指导法院工作的战略目标。是院领导班子着眼于统揽全局的高度,在科学分析我市市情以及院情的基础上提出的战略思路,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精神,体现了院领导班子的高瞻远瞩。就全市情况而言,我市通过多年的努力,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改善,城市发展后劲得到极大增强,随着天水机场的通航、天宝高速的即将建成通车和天定高速、天平铁路的开工兴建,我市的交通瓶颈问题即将得到根本解决,这必将助推我市的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随着中央对西部大开发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以及各种有利于西部发展政策的陆续出台,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工程的全面实施和我国经济梯次转移速度的加快,我市将迎来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城市发展软实力之一的司法建设,必将引起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司法环境,是对法院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就法院情况来看,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三个至上”的指导思想,要求法院工作必须体现党的意志,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法律的公平公正,要求法院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为大局服务、为群众司法。内外部的环境都说明,我院赶超自我、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是发
1展的必然选择,必须认真研究并做好。我院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各项工作目前处于全省中级法院的前列,借助于经济的发展,实现跨越也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争创一流就是要求法院工作积极回应党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在服务水平、审判质量、工作作风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努力实现让党和政府更加放心、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要求,各项事业保持或达到全省同级法院的前列。跨越式发展就是突破陈规陋习,打破常规,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实现法院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提出这样的战略目标,基调就是“准确把握发展大势,科学谋划工作布局,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这是一个科学的定位和正确的选择,体现了院党组的深谋远虑,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政治智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践勇气。
目前,工作的思路和理念已经明确,而如何才能实现法院的跨越式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我个人认为,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应该具备“三个一”,即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一个正确而又科学的工作思路,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的队伍。
我院的领导班子在近年的工作中,思路清晰,工作得力,措施科学,团结民主,是坚强有力的班子,是团结战斗的班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实践充分证明,我院班子是能够带领法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优秀班子。
在思路方面,最近我院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不断总结经验,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并确立的“政治建院、人才兴院、业务强院、文化立院、从严治院”的“五院”工作思路,是我院在新时期推动法院工作发展的全新要求,是法院工作中长期的工作理念,五个方面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实现了工作理念的飞跃,实现了工作思路的跨越,实现了工作要求的更新。
“政治建院”是“五院”思路的核心和首要任务,解决的是依靠谁的领导,为谁服务的问题。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特征和人民法院的性质要求法院工作必须切实把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始终立足于围绕党的工作大局,是纲领性的思路,是刚性的要求。也就是要求法院始终坚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并依靠党委的支持为人民法院工作的发展进步赢得机遇和条件。积极主动地把法院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始终把服务大局作为重要使命,坚持中心工作进行到哪里,审判执行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人才兴院” 是“五院”思路的基础和保障,说明再
好的思路,再好的措施必须要由广大法官和干警去完成,没有一支党和人民群众信赖、作风过硬的队伍,再高的追求都是一句空话,体现的是法院工作必须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立
院之本,始终把人才的培养作为增强法院工作后劲的重要内容,大兴学习调研之风,强化培训教育和锻炼,改革创新用人体制,建立促进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把好进人关,把好选拔任用关,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岗位上来,为做好工作提供保障。
“业务强院”就是要求法院工作要始终把提高审判质量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努力确保司法公正,就法院而言,审判质量是否过硬,审判程序是否合法,审判结果是否体现公平正义,是能否构建和谐社会在法院的具体体现,也是党和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体现的是法院工作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
脚点,严格公正文明司法,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职能作用。
“文化立院”是法院的灵魂,也就是法院的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法院工作的抓手和着力点。法院的性质决定法院工作必须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和谐精神及和谐理念,体现和弘扬中华文化,体现文化的创新和传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在各种环境下做到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明晰美丑,扬善惩恶。在新时期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能做到旗帜鲜明。
“从严治院”体现的是法院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法律面前的公正,是人民群众能否享受民主权利,能否真正当家作主的最低底线,法院工作业务性强,覆盖面广,涉及问题十分敏感,人民群众十分关注。如果没有规范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很容易发生影响和谐的问题。体现的是,在法院工作中,制度先行,建立一套有利于规范、引导、激励各级干警开展工作的,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完备制度,并做到从严要求,从严规范,保证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千里长堤,毁于蚁穴”,法院管理必须体现在严管前提下的精细化管理,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着手,使工作做得更实更细更深入。
在队伍建设方面,我院始终把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作为工作的重心,通过加强法官队伍的思想教育、作风整顿、业务培训等活动,努力锻造优秀法官队伍。近年来先后深入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教育和引导干警不断强化“三个至上”的意识。开展了以加强纪律、转变作风为目的的教育整顿活动,推行了五项工作规范,有力地促进了纪律作风的转变。坚持以“学习型”法院创建活动为平台,引导干警进行理论研讨、调查研究,弘扬法院文化,陶冶思想情操。强化业务培训,建立经常性业务辅导制度,通过院领导辅导、专家授课、专题研讨等形式,拓宽干警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升职业技能。加大干部选拔任用力度,推行了竞争上岗和中层干部挂职交流,使优秀的干部经受锻练。全面
落实廉政教育日、违法违纪监督、案件查办等制度,严格执行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实施的“五个严禁”的规定,有效防止了各类问题。实践证明,我院法官队伍是一支能够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队伍,是能够承担实现跨越式发展重任的过硬队伍。
综上所述,我院有一个坚强的班子,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思路,有一支过硬的队伍。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作为我本人来说,必须立足本职,树立主人翁精神和职业的荣誉感、责任感,从自我作起,从细节作起,为实现新的跨越建言出力。
相信在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争创一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以上是我的发言,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四篇:法官论坛活动方案
法官论坛活动方案
为了给全市两级法院法官搭建一个展示自我、互相学习的舞台,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从而提升理论水平和司法能力,推动审判工作上水平。经研究决定,组织开展法官论坛活动。现将首期法官论坛活动方案制定如下:
一、首期法官论坛主题 1.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
2.如何认定买卖合同的相对性。
二、主要参加对象
现场发言对象:主持人、市中院民二庭全体法官、基层法院民二庭庭长、律师、陪审员、法律专家、速录员
现场旁听对象:网民代表(网络征集)
网络互动对象:全市民商事法官、法律专家、律师代表、陪审员。
三、论坛形式
1.论坛以半公开形式进行,论坛所有发言网络公开,网民观看自由,设留言栏;但讨论环节仅限专业法律工作者,发言人实名帐号登录参与讨论。
2.论坛环节
分两轮,每个主题一轮。每轮分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指定发言。安排5个地方发言,时长控制在1小时。
第二环节:自由发言,在上述两个环节结束后,其他现场法官可补充发言。所有网络参与者可全程自由发言,主持人适时选择一些发言内容提请现场法官互动。时长控制在30分钟。
第四环节:中心发言人对讨论内容作总结陈述。时长控制在10分钟
第二轮参照上述环节。
由速录员将现场发言内容时时传到专题网页。
四、技术支持
1. 在丽水信息港开辟专题网页,市法院外网链接,网页主要内容:编者按栏、嘉宾介绍栏、视频直播窗口、文字滚动栏、网民留言栏。2. 实名帐号设置、分配;
3. 会议室外网接入;给现场每个发言对象步入网络; 4. 话筒准备。
五、筹备分工 1. 2. 3. 4. 组织组: 技术组:
信息宣传报道组: 成果转化组:
六、前期准备 1. 给各基层法院下发通知,提醒相关准备:
2. 与信息港合作制作专题网页,设置用户帐号并分配到基层法院;信息港发布预告,征集网民;
3. 发邀请函、邀请参加现场互动的律师、专家、陪审员; 4. 编者按、嘉宾信息、本讨论主题的引言整理。全市民二庭法官基本信息整理。
第五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 Microsoft Word 文档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
——浅析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因素
八 年 级
2011.05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
——浅析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因素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道德品行如何不仅关系到其今后的人生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如今,青少年道德意识淡薄、道德品质滑坡的现象,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在我们越来越注重诚信、大力提倡诚信的今天,分析青少年存在问题的根源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道德教育的使命决定了它要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负责,但它又无法完全左右其他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因素,这一方面体现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境,另一方面体现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不能单单把学生道德成长的任务完全归结为道德教育,同时还应该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处理好学校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家庭道德教育的误区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才,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极大。不仅性格和意识上的许多特点,都与父母的遗传、影响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父母有意无意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结果。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首先要教他们做人,如何做一个品质优秀的人。
目前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还普遍存在重智轻德倾向。在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倾向主要表现在只要孩子学好功课,考出好成绩,考上理想的学校,就是达到了目的。而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家长都不予以关心。
品德是后天形成的,是在社会舆论熏陶下和学校、家庭的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对青少年来说,家庭教育对其品德修养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刻。因此,作为家长必须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和个性特点,培养孩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使之健康成长。
二、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的欠缺。
多年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是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下,学校重智轻德,在狠抓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结果许多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而在道德观念上一片空白,等成人工作后,便成了一个“高学历低素质”的人。近几年,高智商犯罪的案件呈上升趋势,当人们在为犯罪人倍感惋惜时,也对其拥有高学历却道德败坏感到气愤。
从很多现实事例中我们不难得到这样的启示:
1、早期教育的重点是品德教育,做人的教育。早期品德教育响人的一生,为人的一生成长和事业上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2、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儿童时期一旦养成,将受益终生。
3、高山起于垒土,伟大出于平凡,任何伟大的天才,都要从学做人起步。
针对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通过教育改革和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
这些年来,国家对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更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但无论怎样,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都是重中之重。学校要从构成品德的四种心理因素即: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知、情、意、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知是品德的基础。道德认识越明确,道德情感就越鲜明;道德意识越坚强,道德行为就越高尚,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内部动力。
三、社会上不定因素的影响
所谓社会上不定因素的影响就是指各种传播媒介,如电视、电台、网络、报纸杂志等的宣扬思想对青少年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除了引进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外,一些腐朽的和颓废的东西也随之而来。青少年所接受的一切社会教育并非都是健康的、积极的、正确的,因为一方面不健康的东西无处不在,另一方面青少年毕竟还是未成年人,其身体和心理发展都还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一旦他们受到引诱,不但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对他人对社会都会造成危害。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引导青少年抵制社会不良因素影响和接受积极、健康、向上的教育等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人的品德的发展和智力的发展一样,早期教育具有很大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在年少时能够收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并且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他一生受用。但是,反过来,一张“白纸”也最容易被污染,一旦沾染上坏思想、坏习惯,纠正起来就很困难,正如洛克所说:“他的影响是终生洗刷不掉的。”因此,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应极为重视青少年的道德发展,为其道德的发展选择正确、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八 年 级
2011.05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加强公民道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等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一个关乎社会安全、稳定与发展的社会问题,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不相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一、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日益突出,影响了社会稳定。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形势依然十分严峻。2000-2002年全国法院共判处未成年人罪犯14万人,年均递增9.5%,与1997-1999年相比,上升了40%。全国法院判处的刑事罪犯中,未成年人罪犯所占比率由1998年的6.4%上升到2003年的7.9%,而且犯罪的“盲目性、冲动性、暴力性、模仿性、偶发性”突出。据有关统计,2001年至2003年6月,我省全省法院共判处未成年犯5395人,未成年犯的人数占罪犯总数比率从2001年的8.06%上升到2003年的8.55%,全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体仍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又呈现出五个新特点:一是低龄化。比如,吸毒者年龄越来越小,16岁以下的吸毒者比上年又有所增加,初次吸毒者中甚至出现六七岁的儿童;二是团伙化。特别是一些社会闲散的青少年经常无所事事,聚团成伙,抢劫盗窃;三是非法网吧、毒品等不良因素诱导犯罪率上升。据国家禁毒办数据,近几年吸毒青少年始终占吸毒人口的80%左右。截至2004年底,全国公安机关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为90万,其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77%。在盗窃、抢劫、抢夺等多发性刑事治安案件中,由吸毒引起的已经占到30%左右,毒害严重地区甚至高于60%。据最新统计,我国网民70%是30岁以下的青少年。有一定比例的未成年网民涉黄。北京少管所中暴力型犯罪的少年犯达70%以上,而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因素则是犯罪的主要诱因之一。上海市的网瘾症专项调查发现,24岁以下的网民占成瘾症发病总人数的51.5%,青少年更是易患高发人群。据对某沿海一所中学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上网聊天的占60.47%,上色情网站的占10.7%,上网听音乐、下棋、打牌、游戏、查资料等占28.85%,真正用于扩大视野、提高学业水平的不多,相当部分时间花在聊天、游戏及浏览不健康网站上。此外,在校学生犯罪率上升,校园暴力案件不断发生。
2、青少年心理素质欠佳,压力承受力差,心理障碍问题时有发生。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明显有上升的趋势,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生。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0%。16.0%至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福建省精神卫生中心的调查也表明,福州市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高达25%左右。对我省某山区县36所中学的783位学生心理调查来看,有心理问题的228人,占29.1%,其中学习压力导致问题的占90%以上。课业过分繁重、生活单调、未来就业压力巨大等因素,是造成青少年普遍心理失衡和焦虑的重要社会原因。应试教育过分功利化的导向,则使学校无暇顾及学生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青少年生活中不良习惯日益突出,吸烟、酗酒等现象引发潜在健康威胁,早恋堕胎等生理问题普遍,性失误现象遭遇真空,性教育不容回避。
一项针对青少年烟草使用情况的最新调查显示,中国20%以上的初中生尝试过吸烟,其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已表现出今后吸烟的倾向。国内初吸烟者的年龄开始趋向低龄化。美国约有1/3以上12-17岁青少年经常饮酒,每年有1400名18-24岁的在校学生死于饮酒,另有7万件性骚扰或强奸案与在校学生饮酒有关。港台地区也深受这一问题的困扰。当前青少年
性失误现象逐渐增多,但是,大多学校和家庭并没有对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某医学院人流室一项调查统计,该医院2004年平均每季度实施的人流手术中,未婚流产女性就占六成左右;其中大中学生占到了两成以上,而且不乏十五六岁少女,最小的还是小学四年级。
4、青少年价值取向发生变化,道德认知模糊,社会责任感淡薄和社会公德心弱化现象突出,传统文化缺失,受商业文化影响较大。
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已经趋向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200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您奋斗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动机”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19.8%的大学生选择社会价值,38.5%的大学生选择个人价值,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已逐渐占据上风。许多青少年的道德意识薄弱,是非观念不清,社会责任感淡薄和社会公德心弱化的现象比较突出。调研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在公共场合违反交通规则、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损坏公物等行为大量存在,部分学生认为当前社会道德标准混乱。缺乏社会责任感、崇尚自我为中心已成为部分青少年的通病,一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认为学习的目的是“有个好前程”。认为“多多赚钱、好好生活”的学生占了很大比例。我省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方化。如只有28%的人知道国歌的原名是什么,很多人不懂得重阳节、端午节,却人人知道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等。被调查者总体上呈现出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兴趣不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趋向。四成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抱乐观态度。
二、原因分析 众多的现象,折射出了当代青少年思想成长空间的不稳定性。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原因,才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
1、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存在缺陷和不足
家庭问题是青少年出现行为偏差,走向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据有关部门对72名失足青少年的调查,九成多失足青少年家庭关系不和睦。当前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四种类型的缺陷:不重视家庭道德教育;管教不当;家庭不健全;家长素质不高。另外近年来,流动人员的子女、“留守孩”、服刑人员的子女这三类特殊群体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也存在着薄弱环节。
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艰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方法不当,教学管理不严,对青少年疏于关心,放松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种良莠不齐的观念冲击着青少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近年来社会上一些“黄、赌、毒、黑”等现象再度滋生,一些不法经营者贪图眼前利益,直接或间接地引诱、教唆青少年养成不良习性甚至违法犯罪,严重地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建设体系尚不健全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滞后,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活动场所和活动项目不足。青少年失学、辍学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对青少年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的处置方面尚未建立严格的程序,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司法、审判以及对青少年犯的监管、帮教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化。
3、大众传播仍有不良影响,青少年文化认可缺失
大众媒体特别是有的小报小刊带有浓厚的商业氛围,不利于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青少年群体传播能力较强,这种导向容易引发青少年的不良心态,如攀比、高浪费等。青少年文化属于“边缘”文化,深受传统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又具有独特的主体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但是青少年文化不被广泛认可,褒贬不一,从而使得青少年文化的内容和涵
义不确定、不断变化,使青少年在道德认知和自我定位上产生模糊和矛盾,是非观念混淆不清。
4、青少年自身还不成熟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属于成年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性意识萌发和发展的时期,心理和生理发育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自尊心、片面的虚荣心、好奇心和逆反心理较强。受到挫折时,容易沮丧、产生心理失误,甚至心理滑坡。
三、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建议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党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
1、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学校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健康的学校教育,应坚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把思想道德教育、人格塑造摆在第一位。因此,学校要认真落实思想道德教育的各项任务,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减轻课业负担,逐渐建立德育学科的评价体系和监测制度,抓住改革课程设置、教材教法和考试评价制度三个环节,系统设计,整体推进,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要架起学校与社区、家庭联系的桥梁,把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组织教师下社区,加强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努力实现家庭学校互动,共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家长是子女的第一老师,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具有早期性、日常性和感染性特点,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首先取决于父母。要切实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空中家长课堂、网络家长学校,面向社会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总结、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衔接配合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整合作用。
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与协作。要把社区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并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把社区教育变成社会化、开放性的思想道德建设平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密不可分,必须正确处理三者的辩证关系:家庭教育要适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要求,并支持和配合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要依靠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充当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桥梁和纽带;社会教育要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基础。
1、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建设。
组织实施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的重点工程,继续加强古田会议会址、陈嘉庚纪念馆、郑成功纪念馆、昙山石遗址博物馆、马江海战-中国船政文化纪念馆等示范基地的建设、使用和管理。要抓紧配套建设向青少年开放的活动场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德育基地” “劳动实践基地” “法制教育基地” “国防教育基地” “科普教育基地”六大基地建设,强化教育功能,挖掘教育内涵。
2、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宣传作用。
各类大众传媒尤其是面向青少年的媒体,要以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为己任,向青少年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各级各类媒体要围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做好宣传工作,坚持集中性宣传与经常性宣传相结合,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相结合,及时报道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进展、新经验和先进典型,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问题进行跟踪报道,督促事情得到处理落实。
3、充分发挥文化市场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从青少年成长进步的需求出发,积极鼓励理论工作者、作家、艺术家、科研人员等深入生活,深入青少年,适应青少年的欣赏情趣,精心策划选题,创作出更多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鼓励和支持面向青少年的文艺演出和优秀影视片的展播展演。坚持不懈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严格审查面向未成年人的游戏软件内容,查处含有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和恐怖、残忍等有害内容的游戏软件产品。
4、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阵地作用。加强对网络文明建设的引导,在校园、社区、青少年宫有组织的建设一批绿色网吧试点,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积极引导青少年努力掌握网络技术,办好青少年文化网站,有计划的组织建设一批绿色示范网吧,活跃和丰富青少年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生活。要坚持不懈地开展营业性网吧和电子游戏场所专项治理工作,封堵网上色情、暴力、反动等不健康内容,严肃查处接纳未成年人和传播不良信息的营业性网吧,积极打造网上信息传播的绿色通道。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
——如何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
八 年 级
2011.10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
——如何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
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带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工作,也是一项事关国家兴衰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尤其要切实承担起这项光荣而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积极配合协调有关部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做好服务工作。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障碍及对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不能只满足于文件的层层转发,停留于原理、原则的阐述。目前,最重要的是深入社会调查,找准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障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付诸实践,讲求实效。
一、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㈠ 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㈡ 民族复兴的战略任务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从青少年人抓起,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应对挑战,加强薄弱环节,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扎实措施,努力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㈢ 国内外形势的严峻挑战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坚定性。以德育人,注重养成,努力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当前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障碍因素
㈠ 教育功能上的德、智失衡
近年来,虽然“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呼声不可谓不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令和号召不可谓不强,但终究未能改变教育功能的“一切围绕考试分数转”。考试分数、升学率,依然是衡量一些中学声望和地位的首要标志,仍在主宰着中学的教学,影响小学的教学。在以考试分数论成败的升学率面前,智育怎能不被抬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德育怎能不退居其后。因此,在青少年的教育中,智育的力度可能是加强了,却是以德育的削弱为代价;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可能有了提高,却是以思想道德水平滞后甚至下降为代价。德智失衡之顽疾不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从何推行,中小学德育的首位何以彰显?
㈡“望子成龙”中的重心偏误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今为人父母者谁人不盼。但这种期盼的重心,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已从德才兼备向“注重学习成绩”偏移。父母关心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本为人间常情。然而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目标,“只能考好不能考坏”,“学习成绩排名只能靠前不能靠后”,连一次小测验都要看名次排位,往往在孩子稚嫩的心理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扭曲孩子的人格,厌学、逃学、自杀甚至走向犯罪等越轨行为,则常常由此而发生。“望子成龙”的重心偏误于今却非个别,已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养成的一大障碍。
㈢ 文化市场上的审美错位
一本好的文学作品,一首好的音乐歌曲,一部好的戏曲影视,可以鼓舞青少年从善如流,乐观自信,积极向上;一部不健康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可以把青少年引向善恶颠倒、美丑不分,意志消沉。而今,令人忧虑的是文化市场出现了审美的错位。誉庸俗贬高尚,誉感觉贬理智,誉调侃贬拼搏,誉奢侈贬勤俭。而这些颠倒是以文学、艺术、音乐、影视的形式出现,又是寓于求知求美的阅读和观赏之中,对审美观赏辨别能力比较弱的青少年具有更大的腐蚀性和诱惑力。
㈣ 网络、短信的监管乏力
我国自1995年开通互联网,至今不过9年,但发展的速度十分惊人。1995年,全国上网的计算机不过400台,上网人数仅有7000人。到2003年底,上网计算机达2083万台,上网人数近8000万,其中18岁以下青少年占上网人数的17.6%,达1400万。网上冲浪,已成为青少年追逐的新潮。
“网络是一个'天使'与'恶魔'同在,鲜花与陷阱并存的世界”。对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是一个新的信息源,有利于现代素质的培养;又是一个新的伤害源,使用不当会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可掉以轻心。
三、消除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障碍因素的实施对策
㈠ 矫正学校教育“指挥棒”的指向
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文件里写得清,会议上叫得响,可是一到教育实践往往就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落差?根源就在高考、中考的录取线,是取决于考试的成绩,分数是硬指标,而思想品德没有进入考核指标,首位也就成了缺位。升学考试如同教育指挥棒,指挥棒指向的是学习成绩,各级学校又是以升学率的高低定优劣,教育怎能不注重学习成绩而偏废其他。
尽管人们已经发现“指挥棒”指向的弊端,教育改革也提出了“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目标,然而只要“指挥棒”的指向依旧,素质教育就很难贯彻落实。为此,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引导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关键举措,是要加大力度,切实矫正“指挥棒”的指向,升学考试既要考核学习成绩,又要考核思想品德养成,两个考核都要定出相应的有权威性的指标,从根本上扭转学校教育中的重智轻德。
㈡ 匡正家庭教育的成才观
“望子成龙”中只重学习成绩,有来自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原因,也有来自家庭教育中成才观的偏误。
任何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衡量都是要讲德与才兼备。因为,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屡屡证明:“有德无才,难以担当大任;有才无德,才足以助其奸。”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最需要的是德和才两个方面协调发展的人才。当今社会对诚信的强烈呼唤,人力资源市场对有德有才者的青睐,企业、单位招聘员工都要作才能与品德的双重考核,说明我们的社会已在逐渐远离重才轻德的误区。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的“情商”之说,也使我们改变了以往认为西方国家只重才不重德的误解。人才的成长不但要开发智力提高智商,而且要有品德培育提升情商,已是全球育才之共识。
面对如此的育才理念和人才需求,爱子心切、望子成龙的家庭,就不能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匡正自己的成才观念。家庭是青少年品德养成的摇篮,为人父母者具有科学的人才观,就能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给子女以陶冶,使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全面关怀中通向德智体全面发展。
㈢ 完善网络、短信的管理机制
在新科技迅猛发展的知识时代,网络、手机短信等信息传播领域管理滞后于发展,也许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因此,我们不必过多地去责怪这种滞后,积极的应是及时了解滞后之处,采取有效的管理之策。一手抓疏。既满足青少年浓厚的上网乐趣,又可以引导他们进入安全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和快乐大本营,营造绿色网上空间。一手抓堵。要充分运用高新技
术手段建立“防火墙”,从技术上进行过滤,在网吧终端设备上安装封堵不健康信息的过滤软件,将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毒信息和垃圾信息,拒之于视听之外。
㈣ 增强净化成长环境的社会合力
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各界净化成长环境所做出的努力,还缺乏有组织的沟通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要相互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为此,十分有必要建立一个领导和协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权威性的机构,来统一社会各界的力量,发挥1+1>2的效果。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
——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
八 年 级
2011.10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坛
——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的道德、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总体上看,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是好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广大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也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青少年暴力层出不穷、犯罪居高不下、道德失范屡见不鲜。我们必须站在事关国家存亡和民族兴衰的战略高度,以更加得力有效的措施切实抓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真正使祖国的未来健康成长,成为国家和社会有用之才。
一、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缺陷的表现
(一)缺乏追求理想、实现抱负的品质,思想颓废、精神迷惘。市场经济本身的功利性等负面因素,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一项对青少年“你认为谁是最成功的人”的调查中,其结果显示:“大款”作为心目中最成功的人士,认可度均在60%以上;作为职业劳动者被社会广泛宣传的“劳模”们认可度不足10%。这是一种令人担忧的人生观失衡现象,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缺乏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品质,贪图安逸、好吃懒做。生活条件优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劳动观念淡薄,学习和生活上缺乏刻苦耐劳的精神是普遍存在于广大青少年身上的一大弊病。在一份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从事家务劳动状况的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独生子女不干家务或很少干家务,仅有11.6%的孩子经常打扫卫生,63.2%的孩子从没洗过或很少洗衣服,48.1%的孩子从没做过或很少做洗碗、洗菜等家务劳动,孩子每日的平均劳动时间仅11.32分钟。
(三)缺乏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品质,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现在,一些青少年缺乏关爱意识、公共意识和规则意识,对学校组织的关爱集体、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等活动,采取无所谓、默不关心的态度,过多地关心个人的价值实现。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到“当国歌奏响,国旗升起,你的做法是”,11.7%的学生选择“随心情而定”,还有4.6%的学生选择“我做我的事”。
(四)缺乏自立自强、宽以待人的品质,爱慕虚荣、言而无信。相互尊重、诚实守信、不说谎话、宽以待人等道德原则,在青少年的思想中正逐渐被淡忘。一些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经受不住生活的磨练,经受不起挫折的考验。遇到小挫折就心灰意懒、感觉生活没意义,前途渺茫。同时,学校当中学生拉帮结派、打架斗殴、顶撞老师,甚至对老师施暴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
(五)缺乏安分守己、严于律己的品质,目无法纪、知法犯法。近年来,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以盗窃、抢劫、强奸、杀人等暴力犯罪突出,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全国青少年学生中,平均每分钟就会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犯罪已被列为继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据统计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缺陷产生的原因
(一)市场经济对青少年在道德观念和价值认识上的影响。一是扩大开放在引进先进事物的同时,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必然渗透并侵蚀青少年的头脑,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滋长;二是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产业化加快,出现了大量的流动生、流失生和留守生,他们情绪波动大、思想不稳定,成为道德失范、行为出轨的潜在人群;三是农业现代化和土地集约化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无一技之长的闲散劳动力,成为引诱青少年犯罪的不安定因素。
(二)网络信息化和各种娱乐场所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全球范围内迅猛普及,既为当代青少年提供了开掘潜能的大舞台,也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大量“灰色文化”和有害信息,严重腐蚀青少年的心灵。有一项对100名青少年犯的调查问卷显示,经常进入歌舞厅的占38%;经常进入录像厅的占49%;经常进入电子游艺厅的占66%;经常进入电脑网吧的占39%,每天上网两小时以上的占28%。上网聊天、网络游戏已经成为毒害青少年思想道德的重要因素。
(三)家庭教育上的缺陷。据调查,北京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受理的未成年刑事案件中,来自单亲家庭占少年犯总数的26.4%,来自继亲家庭占少年犯总数的6.3%,来自婚姻动荡家庭占少年犯总数的25.2%,三者相加为57.9%。由此可以看出,单亲、缺损家庭、父母双下岗家庭以及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孩子犯罪比例明显要高于普通家庭。
三、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一)充分发挥各级党政组织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各级党政组织要进一步理顺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党委一把手要担负起政治责任,经常听取汇报,调查研究,掌握动态,解决问题。要切实树立“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的理念,对教育工作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真正做到“崇德尚才,以德为先”。
(二)充分发挥学校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一要树立“先学做人,再做学问”的教育理念。“先做人,后做事,品格比技能更重要”,这是哈佛大学的教学理念。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像哈佛那样产生了那么多总统,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其说哈佛学子更有才,不如说哈佛培养了一些更卓越的人。正如爱因斯坦曾援引劳厄的话说:“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把学到的知识都忘光了,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师在他身上进行教学的真正成果。”可见,学校的教育应把育人放在首位,努力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进行养成教育。二要树立以“德”为先的人才观念。“人而无德,行之不远”。何谓人才,有才无德非人才,有才有德真人才,无才无德是蠢才。道德比智慧、知识和能力更重要。智慧再高,无德就会使智慧失去光芒;知识再多,无德就会使知识无法发挥作用;能力再强,无德就会使才能害人害己,甚至祸国殃民。“德”是培养青少年思想品质不可缺少的内容。这一点也是贯穿了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教育思想。孔子讲“君子忧道不忧贫”,韩愈的《师说》就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为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也应该这样讲:“欲成人,先成才;欲成才,先立德。”三要树立以“诚”为基的育人导向。德是才的核心,诚又是德之本,诚信是一切具体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渊源;是道德修养的基本范畴和最高境界;是青少年成人成才之本。有一位社会学家就“为什么我会成功”这个问题对1000多个百万富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出乎人们的想象,没有一个人认为他们的成功是因为自身有才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认为:成功的秘诀在于“诚信”。观古人,孔子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无信不立”。其实又何止“人无信不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无信”同样“不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强调“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是什么,“真人”就是诚信之人。
(三)充分发挥家庭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启蒙奠基作用。家庭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据地,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有关教育人士分析,人的教育尤其是在心理、性格、品德、上进心等内在素质的形成上,有3/4来自家庭教育。英国诗人乔治格贝尔有一句名言:“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天然老师,家庭教育是“百年树人”的起点,对人的一生起着启蒙和奠基作用。所以家庭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比任何教育载体都更具优势,关键是父母要提高认识,以身作则,潜移默化,教育他们要以德为荣,以孝为先,以诚为信,以礼待人,以才为富,以国为重。
(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全社会各
部门、各组织、各团体应该加强各方面的组织和管理,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共青团组织要大力加强和规范各级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积极创办“青少年健康网站”、“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等新型工作阵地,为青少年思想教育提供坚实依托;宣传部门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规律,使青少年明辨是非、美丑、善恶,努力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工商、文化部门要加大对文化市场和网吧的监管,尽快扫除一切假恶丑以及腐败等现象;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部门严禁播放和出售渲染凶杀、暴力和不健康内容的文化产品;公安、司法机关要加大对法律的宣传和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危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都来关心和支持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大环境,保障年轻一代健康、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