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s版语文第三册教学反思
第三册反思
第一课《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这篇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国旗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升国旗的庄严隆重,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课堂教学中,我在三个环节(课前情景导入、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中播放了升国旗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情感。再有让全体学生起立,面对国旗,唱国歌,行礼,使课堂气氛变静为动,让学生乐参与到学习中去,自然而然地投入到爱国旗、爱祖国的热情中去。
教学中,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大胆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质疑的能力。
教学中我还注重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示范读、齐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对每一轮的朗读都进行正确的评价,调动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激发了朗读的热情,培养了朗读能力。
最后的一个“动动小手画国旗”的作业,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祖国、对国旗的热爱。
这堂课存在的不足:
1、时间上把握的不够好,拖堂了。
2、大屏幕播放的升起情景不清晰,很模糊,对教学有了一定的影响,学生反映比较强烈:“看不清楚。”这样一来,播放升旗庄严的场面似乎就是走过场了,令人感到美中不足。
第二课《秋天》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之前,我先布置学生请爸爸、妈妈带领自己去观察秋天,描绘秋天,歌唱秋天,这样,整合成全新的语文大课堂,变单纯文本的语文学习为综合性课文学习。在教学时,我将诗歌展开一幅幅画面,把图文对照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抓住抒情这条线,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这样,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了。教学后,我让学生再次走进大自然,去寻找秋天。再搜集一下古人描写秋天的诗文,比较古今写秋的不同,感悟不同时代的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秋天之美。最后仿照本文的形式写上一两小节秋天的诗或写一篇赞美秋天的小练笔。充分让学生去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赞美的情怀。
第三课《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我仔细研读了教材,查阅了大量资料。把深入感受庐山瀑布的壮美这条明线和初步感受诗人豪放、夸张、飘逸、洒脱的诗风这条暗线相结合,让一明一暗这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一节课上完,受益颇多,感慨颇多。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始终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贯穿始终,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同时,也初步感受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诗风。
二、以“你读懂了李白笔下的瀑布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这个大问题提刚契领,避免了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烦琐与无味,保持了诗文的完整性与美感。
三、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相辅相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整节课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读,逐步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和理解相互交融,相辅相成。做得不够的地方有许多:
一、把三四两句诗给分开品析了。回家潜心再读诗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其实是一个整体,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瀑布从高处落下,流得快、直、美。而我在学生理解后,没有把两句诗整合起来品析,破坏了瀑布流态的整体之美。
二、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在“细品诗句,领悟诗情”环节花了太多时间,个别读太多。以至“联类比照,感悟诗风”这环节匆匆带过,原来预设时自认为的亮点就这样以遗憾告终,写字教学也无法进行,作业也忘布置了。真是有“虎头蛇尾”之感。
三、对课堂的生成处理的不够机智。如理解“生”字的妙用时,我让学生给“生“字组词,原来是想让学生说出“产生”,以此明白“生”的意思,可无奈学生怎么也没说出“产生”一词,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只好再回到诗句中让学生说“生”的意思,浪费了一些时间,品析诗境的效果也不是很好。还有一位学生介绍庐山时说:“庐山是世界十大自然遗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也不知是否真实,便未做任何评价。现在静心一想,如果当时能正视自己的知识空白,告诉学生:“你说的老师可是闻所未闻,大家听说过吗?我们大家一起回去查查资料,下节课来反馈。”这样就能对学生的发言做到中肯,及时的评价。
遗憾的地方还很多。总而言之,我觉得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让预设与生成相统一,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学习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是我以后前进的方向。
《日月潭》是一篇写景的短文,描绘了我国宝岛台湾著名的风景区──日月潭。日月潭是台湾省的一个大湖。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作者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日月潭的瑰丽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执教本课后,有一些心得,简单总结如下:
一、重视朗读,体现语文学科特点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上,采用多种读书形式,如自由读、教师示范读、学生个人读、默读、小组合作读。例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先由学生默读,理解本段内容,再让学生看课件,让学生明白日月潭名字的由来,然后带着感受再读课文,逐步引导学生将课文的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再到有感情的朗读,落实读的训练目标,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行为。在读中使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转变教学方式,重视学习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老师在教学中,体现了这一理念,例如:在教学3、4自然段时,让学生小组自由读书思考,读自己喜欢的景色,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合作中共同进步,在解决疑难中大胆创新,从低年级就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及主动探究的能力。并为学生铺设体验成功的平台,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重视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三、使用朗读和电教手段,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使学生感知课文。教师通过相应的范读并配上音乐,让学生模仿,再运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有语气的朗读。不断提高朗读能力。在本课教学中,多次利用了多媒体课件,不但创设了情境,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维的扩展。充分利用好课件的图片,把看图与朗读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的语言。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启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悟到日月潭的迷人之处。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呈开放性特点,使教师教的有效,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但是教学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课堂上学生读书时学生齐读的过多,不利于学生思考,对个别学生关注的还不够,学生在读课文时声音太小,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第五课《窗前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
《窗前一株紫丁香》这是一首充满款款情意的儿童诗歌。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学生对老师深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表现出少年儿童纯洁而美好的心灵。
诗歌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音乐美,琅琅上口,悦耳动听。非读不能见其美,非读不能见其情,非读不能见其意。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较好地体现了低年级的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具体表现在:重视朗读,以读为本。首先,配乐范读,使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然后,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并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诗歌,让学生乐于读,善于读。接着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自由读、小组读、接龙读、比赛读。从中适时地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声调、停顿等。让学生美读成诵,深入感悟,从中体会师生间的深厚情意。最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花香飘进教师的梦里,老师会梦见什么呢? 窗前一株紫丁香》教学反思2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较好地体现了低年级的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具体表现在:重视朗读,以读为本。让学生美读成诵,深入感悟,从中体会师生间的深厚情意。
第六课《阳光》反思:为了上好这节课,我钻研教材、设计教案、制作课件等化了好几天的时间,原本以为教材钻研的挺透彻的,设想也挺周全的,成功地上下来应该没有问题。可是到了真正进入课堂,我才发现自己的起点是错的,我把这节课的要求拔高了,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问题的提出使学生难以接受(脱离学生的实际: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接受能力不强等)。具体到教学环节中,主要问题在于重点段的处理。教学时,我为了让学生读懂理解这段话,我采用了朗读比较、实物展示的教学手段。第七课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吃水不忘挖井人》,在上了《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后,让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也真正体会到了实践操作题在农村中落实是比较困难的。下面是我对《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反思: 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去读然后说说从中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问题要提?其中有一个学生就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沙洲坝的人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呢?这个问题不是这节课的重点,我想如果要花时间解释这个问题,就不能突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了。但如果不告诉学生,又觉得是给学生泼了一盆冷水。我就趁机对学生说,是呀,我们这儿一点也不缺水,可那儿为什么那么缺水呢?今天老师就把这个问题作为你们的回家作业,你们可以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找答案。第二天上课,当我走进教室,有的学生已经守候在那。学生们说,他们那儿很少下雨;那儿的气候
跟我们这儿不同。站起来交流的人不多,可见这道回家作业题的质量了。有一个学生说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问了爸爸,可爸爸把话题转开了,没有告诉我。’ 我们要让学生由“学会知识”转变为“会学知识”,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可在我们农村中,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不能告诉学生更多,而家中的书籍更是少得可怜,附近又没有图书馆,上网查找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困难。从《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中使我认识到,教材中的实践题,需好好利用外,还需要想好一些对策。
第八课《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通过上完这篇课文,我有以下感受:
一、学语文,要扎扎实实。
语文就是语文,不能承载太多的东西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自己,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能学到一点就够了。教学是,我先从整体入手,通过初读感知文意,通过在读感知人物特点;然后从细节入手,通过课文的重点词句品析,逐步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格魅力。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提倡在生活中学语文、活用语文。上课是,我努力寻找文本与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读、写的训练,达到内化语言、学以致用。
二、学语文,要轻轻松松
在开课设计时,我以扁担挑箩筐的形式出示课文内容,形式的简单转换传递的是新奇,换来的是学生高涨的参与热情。整堂课没有了学习历史人物的枯燥乏味,而是学生们都充满了好奇心,一步一步地进入课文的中心内容。第九课《天鹅大虾和梭鱼》反思
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我让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发言,众所周知,如今的课堂鼓励学生多发言,倡导学生积极的思维,但我想,凡事都要有个度,发言也是如此,不一定非要每个同学都回答一个问题,可以把学生们的积极性贯穿于整个课堂中。
在这节课的结尾,为了让学生明白“如果不合作就办不成事”的道理。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做了一个游戏,当时我最担心学生们不会合作地完成游戏,心里很焦急,结果游戏真的失败了,但我想:做失败的游戏也不一定是件坏事。于是,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讨论、交流。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总结出了失败的原因,并且思考如何能成功,经过反复地讨论,找出存在的问题,最后终于成功了。
在教育教学中,给学生开展的各项活动不可能都是成功的,老师要 允许学生作失败的尝试,在几经失败后,学生可能会得到更大的收获和 心得。要做到“成功和失败并存!”这个小小的游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 作用,正是在游戏中让他们自己感悟出的道理远比生硬的说教更容易让
他们信服。这节课上下来我总感觉意犹未尽,每个天真的孩子都喜欢做游戏,于是我便利用游戏让他们从中去感悟知识,这样使课堂更加有活力。学 生学习主动,思维活跃,参与热情特别高,真是其乐融融。
第十课《征友启事》教学反思2010-03-30 20:06
语文课堂,讲究人文,讲求拓展,但是永远都不能丢掉最基本的语言文字训练。在进行两则征友启事对比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第二则征友启事和第一则相比,有什么地方不同?学生得出:多了“或者”和“其中一点”四个词语。我又追问:“多了几个词语,意思上有什么改变?”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明白第二则征友启事多了“或者”“其中一点”几个词语,却少了很多对朋友的要求。
故事的进度到了第二则征友启事的结果部分,“牛栏前热闹极了。大家把小牛团团围住。”在这里,“热闹”“团团围住”两个词语可以很好地让学生体会到第二则征友启事的成功,如果能紧紧抓住这两个词语,“好”与“不好”的征友启事分别为谁便不攻自破了。可是,如何让学生轻松地来理解词语呢?我抛出问题:“孩子们,牛栏前热闹起来,你还见过哪里有热闹的情景?”学生纷纷举手:“快过节了,超市里人真多,好热闹啊!”“广场上很热闹。”“操场上真热闹!”学生在简单而形象的感知中,早已经将“热闹”的含义明白了。我又让学生来做出“团团围住”的动作,在动作中理解词语让学生轻松而快乐。
此外,在备课中,我发现在四个动物都要和小牛做朋友的四句话中,有四个字“同”“陪”“跟”“和”意思非常相似,但是作者并列地运用了它们,避免了语言的重复和累赘,可是,如何处理这部分,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神奇之处呢?我依然采用了最原始但却最扎实的造句训练,在多个句子的感悟中,学生明白了这四个字的意思其实是基本一样的,体会到了文字的神奇。
在这节课中,老师有点着急,应当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点题时,可以更加自然一些。另外,要是能够想办法将第二份征友启事放在最后“隆重出场”,紧接着后面又让学生仿写启事,那会效果更好。
2、本篇课文是一篇童话,主要讲小牛在找朋友时的不同要求,令结果不同。在进行两则征友启事对比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第二则征友启事和第一则相比,有什么地方不同?学生得出:多了“或者”和“其中一点”四个词语。我又追问:“多了几个词语,意思上有什么改变?”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明白第二则征友启事多了“或者”“其中一点”几个词语,却少了很多对朋友的要求。
小牛没有找到朋友,心情会怎样呢?文中写到小牛去找老牛诉苦,“诉苦“!两个字对于7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有些难以理解,怎样使这里的“诉”能“苦”出味道来呢?我让学生看插图,体会小牛的心情。学生加上了“小牛难过地说”“伤心地说”“垂头丧气地说”……等描写心情的词语,然后我请学生按自己理解的心情来学着小牛诉诉苦吧!学生将这句话读得有了滋味。本课以“朋友”开始,以“朋友”结束,于是,在小牛找到好朋友后,我趁机让学生说说自己想找一个什么样的朋友。学生学会了用上“或者…或者…或者…其中一点…”等词语来组织语言,寻找自己需要的朋友。一年级学生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在教学过程中我应用简笔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节课中还有不足,如果让孩子分角色表演,会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仍需努力。
第十一课《小猫刮胡子》反思
《小猫刮胡子》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主要讲的是小猫学着主人的样子,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结果晚上在追捕老鼠时撞得鼻青肿,猫妈妈的一席话使小猫再也不刮胡子了。朗读是语文阅读课中最重要的训练内容,要避免枯燥的讲解,让学生通过读去体会句子的感情。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小猫刮胡子》这篇课文的教材特点,我在教学时做了这样的安排: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先听老师读,学生认真听,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概了解,接着让学生自己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要读准字音,再让学生拿起笔边圈生字边读,争取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顺课文。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读。如:小猫为什么把胡子刮掉了?他错在哪里?„„这样有层次地进行朗读,可以增加学生的朗读能力。
12课《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为了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我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勇于创新。
第十二课《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讲的是小马要过河,但不知道河水的深浅。小马问老牛,老牛认为过得去;小马问松鼠,松鼠认为过不去。最后在老马的鼓励下,小马大胆去尝试,终于过了河。故事说明了遇事要“开动脑筋,敢于尝试”的道理。在学这篇课文时,我安排了五关:生字关、朗读关、辨析关、夸奖关、联系实际关。第一次在自己班里上的时候挺顺的,我就挺为自己的教学设计得意。后来由于要开课,我就拿着这个教案到三(1)班去上。
上到辨析关时,我出示了老牛、松鼠、小马的图片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老牛、松鼠的话说的对不对。我没想到全班都说对,这样一来,我的计划全打乱了。忙乱之中,我只能自己说出结果:他们的话对自己来说是对的,对别人来说是不对的。课后,我静下心来,发现我安排的五关中,这一关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而我为了赶时间,匆匆过去,这实在是一堂失败的课。其实,当时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后的答案是老牛和松鼠说的话是对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学生就会想到老牛和松鼠的话对别人来说是不对的。虽然只是一个环节,可是这个环节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思考、理解的过程。
通过这堂课,我感觉到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在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发生教师意想不到的事情,教师必须有随机应变能力。第一单元
第二课 《秋天》的教学反思
《秋天》一课的教学,我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带学生走进课文的优美意境中。朗读对语文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各项语文活动都要由阅读文体开始,对于诗歌则尤为重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走进诗歌走进作者的心里。所谓多样化首先是指程序上的循序渐进,由识记生字到读顺诗歌到读出韵律以至读出感情,步步走来,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其次是指多种方式朗读,可以自读、同桌读、齐读、师生共读,形式多样化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课后看来,总觉读出韵律一节处理的不妥当。我本意是想通过四步读教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方法,但由于诗歌节奏的划分本无定法,它和语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教给学生划分节奏时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第一诗节给学生作一个范例,并不能真正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方法,这不能不说是这一环节上的遗憾。在品秋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三幅画面中选择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画面展开想象,将诗中画面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实际上是一个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过程,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这个问题的设置应该说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这一点,我同时在设计课时,准备了第二套方案来降低难度,也就是在学生回答有困难的时候,老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根据极简单的景物,描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重在教给学生描写的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降低难度的方法确实为学生打开了思路,也迸发了许多灵动的火花,出现了许多精彩的片断。但就总体而言,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年龄尚小,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他们可能更易于接受图片这种直观的形式,而对于诗歌凝炼的语言,似乎还嫌抽象。(当初我之所以没有为每一首诗节准备相应的图片,是因为我觉得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此外,提到的是农家、渔家、原野的秋天,这些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直接经验不足,间接经验又不够,理解起来自然困难。
在品析美词这一环节中,我着重请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只做必要的指导。应该说,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品析的相对到位。但场面显得平静,过于有条不紊,教师没有适时激起学生之间的问题矛盾,没有形成激烈探讨的场面,这也限制了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每一堂课我都认为应该给学生一个质疑问难的机会,因为“学贵有疑”,正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真正对课堂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是真正走进文本,有着独立思考意识的。但可能由于时间的限制,很遗憾,在本节课上却缺少这一环节。
在这堂课的最后,我设计的环节是改编《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似乎不用精心设计,提到秋天的景色就很容易联想到这首歌曲。针对初一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如果你要求他根据秋天的景物去写一首小诗,他们可能会无从下手,并且在一开始就会将这个问题定位为难题,这样就会使他们失去兴趣,失去创作的欲望。因此我要求他们改编这首脍炙人口的童谣,在优美的旋律中让他们放松心情,收获灵感,同样是用秋天的景物当作歌的意象,但他们的创作热情却非常高涨。当然,初创作的歌词听起来较为通俗,仍需锤炼。2010年9月6日 第二单元
5课《窗前一株紫丁香》的教学反思
《窗前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是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诗中一株紫丁香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这株紫丁香不仅仅是孩子们送给老师的一份珍贵的礼物,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的热爱和尊敬,整首小诗恬静读起来琅琅上口,回味悠长。上完课后,我觉得自己的教学流程比较清楚,说话、朗读、拓展等环节也都具备,但学生上课不够积极投入,课堂气氛不好,经过一番深刻的反思,我觉得这堂课的最大失败就是朗读指导不够自然不够深入,有些浮躁、表演的意味。而《窗前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意境优美感人,如果阅读中只停留在表面、夸张的朗读上,那教学真可谓苍白无力。其实,如何让学生进入学习,通过朗读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现出来,形成个性化的朗读,如何在朗读中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指导。一直是困扰着我的问题。我想是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在备课时,我反复研读文本,力求找到一个切入点来指导学生学习,根据教参指示,我设计了“孩子们是怎样在老师窗前栽下紫丁香的?”“孩子们为什么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两个问题,想以这两个问题来整合课文来带动学生阅读。实践下来,这种把文中大意抽象概括出来的问题法,比之前让学生在深情的朗读中,自己感悟要突兀得多。且课文语言易懂,学生能够理解,又何必绕弯子呢?虽然我的设计是精细的所提出的问题也是围绕这篇课文的,但是花了这么多精力寻找的切入点,在实际的课堂中,在学生的朗读中,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学生从中究竟得到了什么?我想,没有这两个问题学生也一样会读得很好。因为我的经验不够,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准确,所以课堂上我带学生绕了个大弯子。此时我深刻体会到了语文教学一定要讲究实效性。语文教学应如何让学生去喜欢语言,进入语言,从而理解语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今后,我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能力。
2010年9月19日
第三单元
13课《星星的新朋友》的教学反思 练习分角色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课是以问答的方式介绍人造卫星的,非常适合分角色朗读。因此,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然后小组分角色练读,把握好每个角色应读的语句,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在朗读指导中,我着重指导学生读出不同星星说话时的不同语气。比如:小星星问话时惊奇的语气;气象卫星、通讯卫星、地球资源卫星回答时自豪、神气的语气以及许多星星争先恐后自我介绍时热情而急切的语气等等。如果学生一时把握不到位,我就进行范读,让学生通过听,认真体会、领悟,进入角色,进行个性朗读,进而提高朗读能力。2010年10月19日
第四单元
14课《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及朴实而生动的语言,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能积极地思维,并通过学习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它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我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后,自然地猜出是“水”。接着抛出大问题:“我”会变成什么?学生能够按照课文内容回答,品读水的变化:先学习描写“汽”和“云”的句子,再学习描写“雨、雹子、雪”的句子,重点抓字词,“落”“打”“飘”,这三个不同的现象,由不同的方式从天上下来,通过理解朗读,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来,“雹子”是从天上打下来,“雪”是从天上飘下来。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在读“雹子”“打下来”要重点;读“雪”“飘下来”要轻点,慢慢的;读“雨”“落下来”不慢不快。让学生明白,用词的准确性。第三段虽然短小,但是文字优美,为了能让学生读好,读懂这一段我充分利用课件观察看见什么了?播放课件让学生了解我在池子、小溪、江河、大海的不同状态。以读代讲,让学生把对这段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体会不同状态的水是有不同的变化的。最后,是水的性格变化。通过对“温和”和“暴躁”这两个词的理解,知道水温和时会做很多好事,读出温柔,和气的感受;水暴躁时做过许多坏事,读出厉害,发脾气的感受。根据这样的思路理解课文,不仅教给了学生从揭示重点、句子之间的联系方面质疑问难的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勇敢的个性和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讨论:“人类想出哪些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让学生课后观察水在生活中的变化,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并组织学生开展“节水小卫士”的活动,帮助、监督身边的人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使更多的人增强环保意识。指导有感情朗读时同学们单独读句子,分组读,男女读,齐读较多,让更多的学生尝试着也读出这种感情,了解他们真正的朗读情况。总之,整节课课堂气氛挺活跃,进行了语文素养的提高,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们称之为“真正的语文课”。2)、这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本课以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能积极地思维,并通过学习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15课植物妈妈有办法 教学反思:
课文是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科学知识的,介绍的内容大多数的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和体验。教学时应在读中感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有一定词语积累。我发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让学生进行单纯的模仿,要引导学生的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课后我应加强学生的诵读练习,加深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发展语感,丰富学生的积累.第16课邮票上的齿孔
在课文的讲授中,我采用了老师少讲、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领悟的教学方法可。对于一些词语的理解,如“无可奈何”、“疑惑不解”我则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自己体会出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总结概括,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让学生自
己来设置这样的情境,检验学生的理解情况。
“发现”和“发明”的意思容易混淆,我结合了上下文来让学生理解、区别。体会出“发现”在本课是发觉的意思,事物本身已经存在的;“发明”在本课是创造的意思,事物本身并不存在。由于本课的内容较易理解,所以我讲课文之外的内容进行了一下扩展,从网上搜集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邮票的图片,结合《语文园地四》中的“展示台”的内容,做成课件,展示给学生。由世界上第一张邮票到中国的各种代表性的邮票,使学生加深了对邮票发展史的认识,又对邮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堂课都让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又富有知识性。
对本课的反思:低年段的语文教学,多以识字教学为主,但课文的讲授也不可忽略。低年段的课文大多是生动、有趣,文章内容浅显,容易理解。我认为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多扩展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7课《我真希望》教学反思
杜威说:“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经验.”教学时,我积极地引导孩子们用心灵去感受诗中的情感,让诗情与童心交融,产生共鸣。教学中,我由身边的例子为主。为了引导学生顺利进入课文情境,我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一开课老师通过画图猜物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绿树变成了光秃秃的树桩,光秃秃的树桩又变成了高大的烟囱,不但自然的引入了本课的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环境在一步步的恶化。这时再通过看图让学生初步的了解烟囱所释放的物质对人类、动物、植物造成的危害。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画面,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感慨美好的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对现实的不满自然而然的引发学生对美好环境的憧憬。接着引导学生以读悟情,品味升华。在看图的基础上抓住“浓浓的黑烟,灰灰的粉尘,难闻的气味。”“轻盈洁白的云彩,清澈晶莹的泉水,淡淡的芬芳。”这两组对比强烈的重点词语指导朗读。从词入手,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让学生在朗读、想象、美读的过程中,架起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与形象的自然画面间的桥梁,感受语言的优美。词语在朗读中得到了理解现实的丑陋和理想中的美好形成了鲜明对比,环保意识渐渐在孩子们的心田萌生。品读词语后,接着连词成句再一次回到文本细细品读感悟“我”最真挚的希望。运用多种形式让孩子们熟读成诵,并积累语言。
18课
《清清的溪水》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既有时代感,又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告诉我们:毁掉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就会使水受到污染,变浑,要使水变清,就要多栽树。对话描写是本文的特色,有利于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引导学生反复读文中的对话,体会角色对话的不同语气。爱护树木,保护植被是本课的主题,在引导学生感悟这个道理时,也要和朗读指导结合起来,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一难点。讲到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时,我适时地讲解一些例子,使学生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深恶痛绝,思想教育效果很佳。
另外,对于生字的学习我采用多种形式,本节课我用摘果子的方法,让学生把游戏与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摘了果子留下小树和小溪,又自然地引出课题。
第十九课
一封奇怪的信
本文主要是通过用对话让学生去理解感悟。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靠单纯的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得到的,而是在学生入境入情、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自悟出来,有
了语感读出来的。所以课上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姑娘去读。这样入情入境更容易理解课文。不足的地方:因导入的时间过长,所以学生课上的朗读不充分,对词的理解不够全面。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探索,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20课
《不用嗓子的歌手》是一篇童话故事,以小黄莺找歌手为线索,以对话为主要形式,介绍了小动物有趣的发声方式,富有童真童趣,适合分角色朗读课文。
这篇课文内容简单、易懂,语言浅显,学生比较喜欢。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习生字词,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小动物有趣的发声方式。在教学生字词中,在学生已有的自主识字能力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并鼓励学生仔细观察生字的字形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
在学习课文内容时,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为课文内容简单、易懂,学生在自读中,很快的理解了课文内容。但在分角色朗读课文时,由于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太少,学生读的不太好。低年级的课文教学主要就是读课文,教师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潜心读书。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有良好的效果,也就完成了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了解小动物的发声方式,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因此,为了让学生的知识范围更广,我留了一个实践作业,让学生利用课后查找资料,了解小动物界中还有那些动物中有奇特的发声方法。
21、《小动物过冬》教学实施后的反思 经过对《小动物过冬》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
从传统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我们看到,语文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进行,从而使学生学得快乐,学得灵活,本次活动也正是本着这样的思想才产生的。从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表现来看,学生确实表现得更主动。首先问题从学生那里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非常积极地去查阅资料,在自己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就想尽一切办法求助于家长、老师,甚至于以帮助妈妈打扫卫生为代价请求妈妈带自己去书店买书这样在这儿写下一些有关本课意义或教学内容重要性等方面的总结性陈述。其次,学生非常主动地开动脑筋,以生动的方式来展示资料的资料。有的学生为了能够吸引大家,把家长当作听众,多次把自己的资料读给家长听;有的学生下了许多功夫,把长长的一篇文章背诵下来;有的通过生动的表演来赢得大家的喜欢;有的平时都不敢大声说话的,这时候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也显得落落大方。谁都想让自己的独家新闻赢得大家的喜欢。
二、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使它帮助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学语文。在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着力在课文内容上兜圈子,一篇浅显易懂的小短文,却要经受繁琐的分析,连珠炮式的问答。最终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空洞的结论,机械死板的标准答案。这样的语文学习范围狭隘单一,忽视了学生对富有灵性的语言感悟、积累,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全然不顾学生学习时的情感。如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好地体现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性,如何培养学生自如地使用语文工具的能力,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设计实施语文综合性
学习《小动物过冬》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能起到重要作用。首先,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拥有了广阔的语文学习时空。
语文本来是一门外延极其广阔的学科,可以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综合性语文学习《小动物过冬》把学生带到了广阔的生活空间。学生读了课文之后,对课文中才讲了那么一点关于小动物过冬的知识感到很不满足,好奇地向老师询问了许多这方面的问题,于是老师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去了解课文之外的更多的关于小燕子、小蜜蜂和小青蛙是如何过冬的知识,学生特别感兴趣,语文学习的范围从原来的课文一下子打开了。可是如何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呢,现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大家讨论,上网、查阅课外书、询问家长等多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去了解更多的关于小动物过冬的知识。
例如学生在网上查到了“燕子到了冬天为什么要南飞”、“燕子南飞飞到哪里”、“青蛙冬眠时怎么呼吸”、“青蛙冬眠不是因为冬天到来了,而是因为气温下降了,夏天把青蛙放到冰箱里它照样冬眠”“小蜜蜂冬天为什么不会被冻死”等等很多有趣的资料。
其次,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好伙伴。
接下来,他们还要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认真阅读理解,进行加工和整理,把与已知重复的、特别生涩的内容适当删减,然后通过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所知道的这些传达给别人。在课堂上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有的把整理后的资料内容读给大家听,有的汇声汇色地讲出来,有的小伙伴合作,通过一个小故事表演出来,更有的在听了其他同学的汇报之后,把课文里的故事表演了出来,可所表演的很多内容是课文中没有的,那是自己所知道的和刚刚从同学们那里获取的有益知识。
第三,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好帮手。有些学生特别喜欢小动物,只了解了这三种小动物过冬的知识后仍然不满足,他们还想了解其它小动物比如蚂蚁、蚯蚓是如何过冬的。看到学生兴致这么高,老师又组织他们成立研究小组在课下展开长期的研究。有个小组继续研究青蛙,他们还想进行实地考察,看看真正的青蛙到底怎么过冬,于是他们来到郊外寻找青蛙,草丛里找找,挖个坑找找,可怎么也找不着,到底青蛙冬天藏在什么样的地方呢?学生探究的兴趣来了,老师告诉他们可以上网、查课外书、询问家长,青蛙冬天藏在什么样的地方呢?两天之后,几个小伙伴把各自的收获相互一交流,发现青蛙冬天喜欢在有水的地方比如池塘边,小河边挖个洞,然后钻进去睡大觉。根据这个结论,他们果然找到了青蛙。可是问题又来了,整个冬天青蛙一直在睡觉,它吃东西吗,吃什么呢?围绕新的问题,他们继续去查询资料。就这样,他们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新的问题解决了又出现了更新的问题,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螺旋式上升,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等手段的帮助,学生不断被问题困扰,又不断因新的发现而惊喜,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2、《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反思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语文教学课,因此我也努力尝试着:
(一)“趣”求扎实
针对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创设轻松有趣的学习情境很重要,这往往能更好地实现语文训练的扎实。相对于低年级孩子,可以说:趣味是前提,扎实是目的。
为此,我首先从外部形式上动了一些脑筋,如制作了一面是花盆,一面是生字的卡片,既可在复习时作为一种奖励、激励的物质载体,又可贴作板书在后面的许多教学环节中一再使用。又如,国王的不同表情图,既可吸引孩子注意,又可帮助孩子快速集中到以国王表情为线索展开学习的思路上,同时在反馈、朗读等多处环节一再使用。
创设趣味情境的同时,我更注重追求扎实。如“一丝”的词语教学,我分层次进行:一是实物引路,即出示丝织物,直观感知“一丝有多少”;二是迁移理解,即理解“没有一丝高兴”的意思;三是探究原因,探究面对那么多鲜艳美丽、芳香扑鼻的鲜花,国王为什么“脸上没有一丝高兴的表情”;四是感悟提升,明白鲜花背后,其实隐藏的是“不诚实”。
(二)问题尽量做到从学生中来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低年级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本次的课堂我也尽力着。如:看了国王的两种表情图后,让学生提问题,学生提得还真不错。学习一丝,染公海子们自己提有什么不明白的词语,学生一下就找到了“一丝”。当然,我对“表情”等词语也都进行了预设,学生没提出来,看来他们是意会了。
(三)抓好朗读、写字训练。
读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课堂上,我努力抓好学生的朗读,从读正确到读出感情,扎实地训练着。我努力引领学生读好文中的关键句,教师的范读,学生的练读,努力让学生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得有所悟。写字也是如此,一步一步指导好,力求学生写规范、写端正。
不足之处:
课上下来了,在反思的同时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
1、在体会了雄日着急、伤心、难过的心情后,应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是雄日,你会怎么做?”这样一练说,“诚实”在孩子的心中会留下更深的印象;
2、课堂中预设外的“小插曲”挺多,在及时地处理后,发现学生说到“大雄”的“雄”也对(一部动画片里的人名),而我直接把他理解为“熊猫”的“熊”很不应该,应先听听学生的。
23课《九色鹿》教学反思
《九色鹿》是个民间故事。讲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调达,调达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调达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严惩。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紧紧抓住故事中人物的语言来让学生体会他们的性格品质。为了防止将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所以我注重文本的解读。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从而明白道理,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如:看着画面想一想,当时调达会怎
样向九色鹿起誓,但在课堂上,在重点词句的理解,指导学习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人物的品质方面,我还显得有些操之过急,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到位,今后还要在这方面多下工夫。针对当前的主题单元学习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我也有几点困惑。
关于主体单元小组学习,在我的课堂上总感觉小组学习的效率太低,老师抛出问题,让小组交流,小组虽然也交流了,但掌握话语权和发言权的还是小组中的个别学生。针对同一个问题,小组汇报的形式也很单一,没有层次性,往往汇报内容雷同。而老师在这方面的指导上有点无从下手。所以希望老师在这方面能提出建议。
24、《孟母断织劝学》教学反思
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生活大课堂,课堂小社会”。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启动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推广,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立足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服务,为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但是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总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局面:一堂课下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总是不太深刻;对文中出现的语言不会加以运用。那么究竟如何做才能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活泼好动而又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和表现欲望的普遍特点,如果把课本剧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会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于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挖掘课本中那些语言生动形象又蕴含人物的动作描述,内容生动有趣的课文组织学生分小组编演课本剧。例如教学《孟母断织劝学》这篇课文是以剧本的形式呈现的,括号里的话提示了场景、人物动作、神态;括号外的内容是人物的对话。讲述了我国古代大学问家孟子的母亲教育他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逃学的事。孟母以剪断布无法再接,比喻学习如果间断,将-无所获。刚开始编排时,绝大多数的同学虽然已经搞懂了文章的内容,但只会照着书来念所谓的台词,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独特创造。如何让学生真正学会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文字,而把他们认为平淡无味的课文变成有声有色,生动形象的课本剧呢?学生们就自主地提出由他们自己去改编、排演。于是我就让他们自主讨论确定一篇声情并茂的课文《孟母断织劝学》作为剧本的题材,然后根据学习小组的编排方式进行表演。在这一次的表演活动当中,我很高兴地看到每一个演员都是那么像模像样,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是如此的透彻,就是连平时最讨厌上语文课的万通同学在扮演孟子时也是那么投入,那么专注;当其他组同学在表演时,每一个同学都看得那么认真,每一个脸上都带着灿烂的笑容。
在这节课上,我教的轻松,学生们更是学的轻松快乐,可以把课文在舞台上演出来,还可以让自己当一当演员,他们真高兴。就这样孩子们自己说自己演,自己评论,自己说收获,这节课比我预想的要好的多,也要顺利的多。下课铃声响了,我和同学们似乎还留在演出中,都觉得不尽兴,有些同学听我说下课了,他们大声喊着:“老师,下节课我们还来演好不好?看着学生喜形于色的表情,我身心愉悦的结束这节课,因为今天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演绎 一堂精彩的课本内容,发现了许多同学身上的闪光点,改变了 同学们对学语文的态度,也让我看到了今后自己教学中新的思路。
《孟母断织劝学》教学反思
东辛庄中心小学 林 杨
《孟母断织劝学》是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大学问家孟子的母亲以剪断的布无法再接,比喻学习如果间断,将一无所获。以此教育孟子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逃
学的事。课文是以剧本的形式呈现的,括号里的话提示了场景、人物动作、神态;括号外的内容是人物的对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开课伊始,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把《孟母断织劝学》作为剧本的题材,根据学习小组的编排方式进行表演。创设一个表演的情境,引导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课文语言,了解人物心理的同时,还可以让自己当一当演员,他们非常高兴。就这样孩子们自己说自己演,自己评论,自己说收获,表演的效果比我预想的要好的多,也要顺利的多。在表演过程中,每一个同学都看得那么认真,每一个脸上都带着灿烂的笑容。
2、以课文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⑴孟母这么做是为什么?你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⑵孟子听了母亲的话,他以后会怎么做?
学生听了这两个问题,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的回答,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当然,本节课也有些许瑕疵。
(1)朗读的比例较小,偏重于表演,以至于在表演的时候,“台词”的演绎不够到位。
(2)在学生回答“孟母是怎样一个人”时,学生的答案有所偏失。例如:有的学生说孟母是一个脾气比较暴躁的人;还有的学生说孟母劝孟子学习有很多方法,她这么做未免有点强势。出现这样的答案,我应该注意引导,但是可能由于教学预设不是很充分,此处把握的不是很好。以后,在教学机智方面仍需多下些功夫。
今天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演绎一堂精彩的课本内容,发现
了许多同学身上的闪光点,改变了同学们对学语文的态度,也让我看到了今后自己教学中新的思路。
教学反思:
25、《苏雅的画儿》这篇课文写了苏雅画画时,不小心将画弄脏,爸爸给她出主意,巧妙地弥补了过失,在课堂上,我通过各种形式去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熟读课文去把握故事内容,体会主人公情感的变化,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这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我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质疑,交流,解疑,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地受教,而是主动地探求,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26、古诗《梅花》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认为教学效果比较突出的地方有两处。第一,是多媒体的使用,在导入这部分我通过播放梅花的一些图片,把学生带入了美丽的梅花世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有一处多媒体的使用是在学习这首诗中的生字这部分,通过幻灯片的放映,学生抢答,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第二,本节课虽然是一节古诗教学课,但根据一年级同学的识字能力考虑,我没有一上来就进行古诗的学习,而是先解决了古诗中的难字,通过看拼音读、指名读、领读、全班齐读、同学抢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些难字,并学习了两个多音字,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整节课,利用了不到四十分钟的时间,就能达到全班会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的效果。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说教师的教学状态没有完全放开,对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方面没能及时地做示范,我想这些问题也都是我在今后是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
27课《冬爷爷的图画》教学反思
《冬爷爷的图画.》这篇课文,语言生动,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学习本文时,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上。让学生带着欣赏、赞美的情感来读冬爷爷画出的美丽图画。如:在朗读"啊,窗玻璃上真的画满了画,一格窗框一幅画,”“第一格上画着一棵大树,第二格上画着一座大山,第三格上画着一棵兰花。”“多漂亮的画呀,冬爷爷真是一个大画家!”这几个自然段时,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冬爷爷的画真是美极了,想不想读一读呢?接着我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读。
在学生试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能把冬爷爷的画读得最美。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读了起来,读得很有感情。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体会到大自然之美。
28、《做灯笼》教学反思
《做灯笼》这篇课文,讲的是王京和李良合作做 灯笼的事。学习这篇课文,我把重点放在词语教学上。理解词语的方法因词而异。如“公认”的意思是“大家一直认为”,理解这个词时,我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如“咱们班谁学习最好”学生回答一致时就是“公认”。“心事”和“烦恼”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王京有什么心事?李良有什么烦恼?找出文中的语句读一读,就会明白。“合作”一词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词语,不但要使学生明白“合作”就是“共同完成某项任务”,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体会到团结合作的快乐。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第4·、5自然段中的有关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渗透合作的观念。如: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自己和别人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某件事情的具体事例,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不仅很轻松地理解了词语,还懂得了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发挥个人长处真诚合作,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29、《贺年片》教学反思
上完《贺年片》一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做了反思。应该说,整节课师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飞扬,自主意识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上,我能尊重每个孩子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并能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孩子们当场说出这样的诗句,我更是又惊又喜:
黑色的贺年片,是无边无际的宇宙送给我的。
宇宙祝愿我,像杨利伟叔叔一样,努力学习,长大后乘坐神州五号飞船遨游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
可是,另一个问题又摆在了我们眼前。在学生兴趣被激起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状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呢?在课堂上,有个别孩子在做着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是授课内容不精彩?还是老师讲课方式单调?我陷入了沉思。看来,我的课堂调控能力与自己想象中的确实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教师课堂把握不足,因而未能及时组织课堂纪律。更为要命的时,在当时气急败坏的情况下,连课堂评价环节也基本消失了。总之,一堂课下来,给我留下了诸多的遗憾!
课后与同事探讨,我知道了一堂成功的课,虽有许多因素组成,但有两大方面非常重要:一是学生是否乐意上这堂课,是否乐意参与探索、交流等;二是学生得到了什么?如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只有做到这两点,课堂才会成为学生享受快乐的场所,才能
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30课《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1.课题的引出比较简洁明快,通过一道连线题,使学生知道我国的神话故事有很多,接着话锋一转,今天学其中一则,马上引出了课题,然后通过读题的训练,读词的指点,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读课文要有感情,读题和读词同样要有感觉。我想如果平时能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这堂课上,“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多样。如第二节的“抡斧猛劈”通过学生自己的动作感受来加以读的感悟;在教师引读时对“巨响”一词的解读;“慢慢”、“缓缓”的先理解后表达都进行了较为扎实的指导。
3.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变成了。”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不过纵观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文章的情感基调没有把握好。在教学第三节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时,尽管我请了一位学生动作演示,自己还用撼动人心的语言三次煽情,设法拨动学生心中的情感,无奈学生只游离于文字,未能走进人物心中,与之同喜、同忧!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估计是自己在上课开始就没能好好渲染这个以至于问他们:盘古他顶天立地站了这么久,脚痛了,脖子酸了,他快倒下了,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估计是自己在上课开始就没能好好渲染意境。导致整体情感基调失控。
2.把教学预设的环节漏掉了。课文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学生读文后我问:“雨露的后面有个省略号,你们知道它的秘密吗?”让学生由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先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小组里说一说,改一改,最后按序合成一段话。学生说得还算生动,但说好后我原先有个环节,让学生把他们所写的内容加到省略号里去,问他们这个省略号能不能去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宇宙万物是写不完的,加进去后仍然不能省掉,但在教学时把这个环节忘掉了。
第二篇:小学语文第三册《假如》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第三册《假如》教学反思
安宁小学教师
陈斌
《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诗歌,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这首儿童诗,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的关爱,诗的内容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博大而又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生活、爱护环境的好教材。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两个亮点:
一、创设情境,给孩子放飞想象的翅膀。在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了《神笔马良》的故事,让学生对这枝神笔充满遐想。
在教学第二小节时,我让孩子们带上鸟妈妈地和小鸟的头饰,想象假如自己就是小鸟或鸟妈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第四节时,我抓住那个给人带来无限遐想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做什么呢?”没想到此时的课堂沸腾了,小手举得像一片树林,学生们的回答非常精彩: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想在蓝蓝的天空中,再画一个地球,让越来越多的人住到另一个地球上;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想给没钱上学的小朋友画一座美丽的学校,让他们不用花钱就能快乐地上学;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想画一个绿色的家园,没有污染,让我们生活在蓝天白云下,呼吸新鲜空气;我想为盲人画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们都能看到美丽的世界;我会给我们的学校画许多绿绿的树,五颜六色的花,使我们的校园像花园一样美……
二、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指导朗读时,没有指导到位,在本课中,“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出四种不同的语气。教学时,我没做重点指导。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朗读的指导。
总之,整节课的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第三篇:第三册教学反思
第三册教学反思《云儿朵朵》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云朵总是在变化中,不仅云朵的形状有变化,色彩上也有变化。可以让学生在不同时间,看看云朵的各种变化。
(2)虽说低段年级的技法不怎么要求,但是在这一课时,适时地指导技法,有利于学生的创作。
(3)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去学生去研究,在什么样的天气变化下,天上的云朵会变得更美?尝试科学课程与美术课程的结合。《好大的向日葵》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在导入部分我采用了猜谜的形式,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上交的作业情况来看,这节课上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基本上都抓住了向日葵大的特点。学生色彩的掌握也还不错,画面颜色鲜艳丰富。每次学生作画时,我总会提醒他们要把主体画得大些,画面上要有主次之分,颜色要丰富,画面要饱满。这样的要求对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上课的时候老师应多作些示范,可以给学生有个参考,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
本堂课在时间安排上还欠合理,老师讲课的时间太多,导致学生绘画的时间减少,老师讲课的时间可以减少。教室的多媒体不能用,课件也没办法播放,给学生欣赏观看的图片资料也减少,只能对着书本上的几幅图片上课,这使得该课的乐趣少了很多。
多姿多彩的课程表》教学反思
]
二年级《多姿多彩的课程表》,这课内容的选择,对学生来说:平时,课程表都有现成的卖,只需填写一下就可以了。现在,用图表代替文字,进行形象表现,使课表生动、漂亮、查阅方便。能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创作,学生兴趣十分浓厚,一开始,到学生动手自己设计简单的图替代文字都十分顺利,但是,学生在自己独立完成一张课程表,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来不及完成的现象较重,没有完成课程表表格的绘制,就谈不上完成教学任务。经了解我发现:有的学生在绘制表格上,花的时间比较多,有的在绘图上花的时间较多。于是,针对这些,我及时作了引导。如:有的学生在画表格时,多画了几列几行,我让他们不要去擦,改,而是引导他们利用他们进行装饰,如:画些小插图。从而美化了画面,节约了时间,一举两得。而在绘图涂色上花时间多的人,我发现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他们是一个一个涂色,一次次的换颜色,针对这点,我让他们找同类色的图形,然后指导他们把要涂的同一种颜色一次到位。教学不在于授之以鱼,而在于授之以渔,教师适当的帮助,能诱发学生的创作动力,有利于激发起学生奋发向上的创作精神。学生都有“好表现”的心理,哪怕是一点点灵动的思维火花,都应及时发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用赏识的眼光欣赏孩子的作品,不断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绘画的动力,让孩子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小闹钟》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由于材料准备不充分,作品效果不理想。学生的作品因该说是很不成功的,但看着孩子门洋洋得意地介绍着自己的作品时,我忽然想到了这个问题: 如何进行课堂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影响学生的个性,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生活。如果随便拿取学生的作业作为取笑材料,或者作为迂怒对象,这样做会大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陷入自卑失去对美术的兴趣。教师不要总让学生在“形”上做“文章”,评价“象不象”,“美不美”。他们不受时空关系的束缚,没有绘画技法清规戒律的制约,也不顾客观情理的限制,有时寥寥数笔,貌不惊人,却在简约中形具神生,大有“稚拙中见生动,平淡中见天趣”的意境,给人已美的享受。我们应该遵循他们年龄发展的规律,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心理特征。只要他们在学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教师就不要过分挑剔,而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注意他们活动的过程。正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得到了满足。能力得到锻炼,有意于其成长。
我的老师
画人物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一直是个难题。同学们经常概念化的把人画成圆脑袋、圆身体、再没有考虑的添上圆四肢,并且所有人物都是同一个姿势,四肢张开的稻草人。于是这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对人物的观察上,尤其注重五官的不同特征和表情的描绘。我采用了我来画,学生来观察的方式,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都调动了起来。通过引导的观察,我发现大家都有双能观察的眼睛,并且告诉他们在画人物时,就像刚才观察我的特征那样,比如五官、发式、衣着、神情、习惯动作等特征,不同的是不用嘴巴说,而是像老师一样把观察到的用画笔画下来。从作业表现来看,稻草人式的人物的确大大减少了,但是画面内容过于单一,大多数只是画了人物形象,没有其它内容,儿童画的童趣少了些。爸爸妈妈真忙
一直是我努力去完善的前进动力。在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临场应变能力尚不足够。在上二年级的《爸爸妈妈真忙》这一课当中,上课时有个别同学有点犹豫的说:老师,我还是画不大出来。当时我采用了鼓励的方法,也提议要他看看爸爸妈妈工作时候的范画在去思考一下,然后在去下画笔。现在想想,我觉得当时应当帮助他想象他自己爸爸妈妈工作忙碌的画面,让他进入状态,并调整心态,不一定我们画的就比别人差啊。提高小朋友的自信心,那或许会更好一些,或许会有更不错的作品出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的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争取在以后的每一堂课上,有更大的进步。多听听别的美术老师的课,吸取别人丰富的课改经验,试图借鉴这一做法的精髓,使“做”与“教”统一,以便能更好的适应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
《快乐的假日》教学反思
二年级学生在人物造型表现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伙伴、他人等,在动作、表情等方进行面夸张表现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往往存在概念化的想象表现,缺乏有个性的表现。欣赏世界名作《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大师如何表现人们假日生活场景的,引导学生读懂画面内容,你从哪里看到了快乐?引导学生从范作中感受到人物造型的夸张、人物动作的夸张、人物表情的夸张、人物服饰色彩的夸张等,给学生的创作表现带来启发和影响。在完成的作业来看,部分学生开始注意人物的表现,还给人物做了角色、动作的区分,“木头人”式样的人物形象大大减少了。
泥娃娃
此节课对学生来说是一节快乐的美术课,他们可以随意想象并做出各种小娃娃;他们可以自由地找寻喜欢的合作伙伴;在这节美术课上,学生是快乐的、自由的,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正是本着这种“愉快教学”的思想,我在美术教学工作中始终是快快乐乐的,我的笑容投在每一名学生的脸上,学生开心,我就开心,我和我所教的孩子愉快地生活在每一节美术课课堂中!
一、灵活运用教材,更新内容开展愉快教学
好的美术课设计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小学美术教材的内容来看,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每一节课都有一个较好的教学内容,但并不是每一节课的设计都是完美的,不需要补充的。这就需要美术教师能灵活运用课堂内容,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每一个班级的特点来增加或减少教学内容,从而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从美术课堂中找到乐趣!例如《泥娃娃》一课,有的孩子很快就完成了泥塑小娃娃,而有些学生却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这种情况下,我便设计了一个游戏:以评选小经理为载体,让完成泥塑的学生进行表演,其他没有做好的同学一边欣赏一边完成。这样他们在课中相互交流,使整节课很充实,所有学生都体会到了其中的快乐。
二、根据儿童特点,运用游戏开展愉快教学
学生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好动、好玩儿,爱做游戏。设计教案要考虑游戏性,只要这样做,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把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发挥出来。在《泥娃娃》一课中,学生制作的过程就像是在做游戏,每个学生都找到了游戏中的角色。在巡视中我发现,有很多学生边讲边做,那专注的模样很是可爱。可以说,在游戏中上课学生是快乐的,在快乐中学习学生是幸福的,那么,我们何不多制造些快乐,让学生在美术课中去感受幸福呢?
三、丰富活动形式,适当竞争开展愉快教学
有了极高的兴趣,自然就会在愉快中学习了。《泥娃娃》一课中,利用陶泥或彩泥、纸粘泥等可塑性材料,通过揉、搓、捏、压、印、粘等基本技法进行“娃娃面部表情”造型,学生们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在教学中引起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如果你细致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
壶的聚会
这是一堂手工制作课,学生们在上手工课时,普遍兴趣浓厚,兴致较高,况且对“壶”这一生活用品,也是非常了解及熟悉。抓住这一特点,在上《壶的聚会》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壶之交响曲——图片播放各种壶艺及制作过程。要求让他们先行观察自已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接触过的各式各样的壶,了解壶具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然后描述其形状、纹样的特征。接着让孩子们大胆设计制作自已喜欢的壶,或选一种自已喜爱的壶进行仿造。制作中孩子们将壶赋予了特别的情调和“美”,设计了“卡通型”、“魔幻式”、“仿古式”等有着漂亮花纹图案的壶具。在展评活动时,让孩子们自由组合成一个个“壶的家庭”,玩一玩“过家家”的游戏,将自已“家庭”设计的壶具摆在桌上,同时可以另塑一些小小的水果、饺子、蔬菜之类的食物,充当喝茶的点心。比一比,哪个“家庭”的壶具造型最新颖,做得最精巧,点心最丰盛,等待老师和同学来做客。
美术就像空气一样存在于生活中,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美术,美术也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与美术相关的材料、题材,我们作为美术老师要善于利用生活素材,经生活化的方式呈现美术教学内容,在美术课堂演绎生活,拓展学生想像的空间,展现每个学生对生活的独特认识、体验和感悟。壶具是人们每天都要使用的物品,让学生动手做自已喜爱的壶具,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立体造型能力十分有益。以往像这样内容的课堂教学,都偏重于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主,能够教给学生成功制作出一把壶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堂课从新课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出发,模拟了生活场景,创设了一种学生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并且在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活动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丰富着人的感情,也激发着人们的灵感和创作激情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生活,将使孩子们从中得到许多启示。生活中的任何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一石、一个器皿等,通过联想能变幻出很多东西。生活中有着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事。如:双休日、上学路上、课间、春游等,这些生活片段可以用画笔记下来,用自已的巧手将它们都留下来,向他们叙述一种动物、一次游戏、一个生活片段。尽量让孩子们全方位地接触和了解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拓展他们的视野。因此,我认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在选择主题时,老师应尽量了解学生的“文化”,如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学生间的话题、时尚,以及学生的审美倾向等,以便将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得更好,做到有的放矢。
手拉手,好朋友
《手拉手,好朋友》教学反思
《手拉手,好朋友》这是二年级上册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的一堂美术课。虽然说公开课这学期开过好几次,但这次是最紧张的。一来因为这次上课的地点选在美术教室,而我平时上课都是在教室的,美术教室我只带我的学生去过一次,而那一次他们的纪律很差,到了一个新的环境难免会让这群二年级的孩子兴奋不少。二来这次是我第一次用课件给这群孩子们上课,我不知道这些孩子看到后会不会有些什么特别的反应。三来最令我紧张的原因是这堂我没有试教过,因为时间的紧迫和课务的安排使我没有机会进行试教,这让我在上课前觉得心里特别没有底。课的一开始我以找朋友的游戏导入,让学生在一阵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开始内容的学习。对于这个游戏因为事先没有进行过试教,效果没有我想象中的好,以至于课的一开始显得稍微有一点乱。不过接下来的环节一个个下去总体而言还是挺顺利的。导入课题后我出示范作,然后让学生进行自学尝试学习。让学生自己看书,看懂后自己尝试剪出手拉手的好朋友。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体现新课程中提倡的“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课前我预想势必会有学生剪错(即剪的小人没有连起来),也有学生剪对,于是在学生自己进行尝试制作的过程中,我就有意地观察哪些学生的方法是错的,哪些学生的方法是对的。而后我就抓住这两类典型,问制作方法错误的学生你剪出来了吗,然后再问那些方法对的学生你是怎么做的,并让其到实物投影下进行示范制作。这一环节的设置也主要是为了体现新课程中“自主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关键。这一环节设计思路我想应该是正确的,但在实际的课堂中特别要把握好当时的课堂纪律,因为是学生在上面示范制作并讲解,难免声音会比较轻,当时的课堂中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自己拿着剪刀在下面自顾自地剪,而不听上面的同学在讲什么。这和二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有关,当然更多的我想是我自己在课堂上没有更有效地强调纪律也有关。只顾及到了一部分学生,而没有顾及全部学生。我想这是在以后的课堂中需要我特别注意的。在让学生意识到制作拉手娃娃最关键的地方以后,我让学生又进行了再一次的制作,我想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做拉手娃娃。只有在学会和巩固了最基本的制作方法以后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与拓展。在拓展制作部分我让学生欣赏了一些图片,这样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最后学生的作业也较为丰富多彩。
总的说来,这是一节还算比较顺利的课。这次汇报课,让我经历一次相对比较完整与正式的公开课的准备及上课过程。对我的心理及上课技能是一次极大的磨练。不过希望以后自己对于这样公开能准备得更充分一点,做到每一次都能比上一次进步一点。《手指玩偶》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手工课,课的一开始我运用了手套玩偶“蓝兔”导入,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可以说是成功的!在随后制作手指玩偶“小狐狸”的时候,我给小朋友进行了示范制作。但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一点是:我制作的范作有点小,以至于有些小朋友没有看清而不知道该怎么做或是出现制作错误。课后同事给我建议:教师示范作可以大一点或是直接放到实物投影上制作给他们看。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放些音乐,这样整个课堂氛围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另外在拓展制作的这一环节可以多让学生说一说,再进行引导。这样学生的思路就不会局限于我说的那些方法。不过这堂课中学生的创造力总的说来还是不错的,学生在我的启示下做出了小熊、小狗、小兔等一些可爱的动物手指玩偶。最后的表演部分也非常生动、有趣。总的说来,这是一堂比较实在的课,思路较为清晰,但是想要上得更加出彩还要动更多的脑筋!因为是同磨一堂课,我也听了我师傅上《手指玩偶》这一课,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我师傅的这堂课明显比我的要生动有趣,整个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悦,更适合二年级小朋友的身心特点。比如在课题书写的这一小小的环节中,我只是用粉笔写了一下“手指玩偶”这四个字,而我师傅则事先写好了四个漂亮的美术字,导入课题后就把它贴到了黑板上,使整个课堂更加充满了童趣。另外师傅在最后学生作业展示的环节运用了彩带,把学生的作品全都挂在了彩带上进行展示,这样不但学生非常开心,而且更给听课的老师一种美的享受。
经过这次磨课,我知道一堂课要上的出彩,首先要选择一堂适合于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其次要精心设计教案。此外,要善于多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多听他们的课,学习他们的经验,这样我的课才会越上越好。
《手指玩偶》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年级学生初次尝试以泥塑的方式进行造型活动。
我为了满足孩子天生好玩、好动的天性,以游戏的方式营造一种轻松、活泼、愉悦、平等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大胆探索、自由表现。教学内容贴近孩子的生活,让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尽情发挥,感受五彩缤纷的色彩和那些对事物造型稚嫩的表现。
我为了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间,展示了丰富的手指玩偶教具和图片,启发孩子分析色彩的搭配和人物造型的概括与夸张,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让手指玩偶个性鲜明起来。为他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放飞他们的灵性,让他们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飞翔。
在教学中带领学生“玩”橡皮泥,在“玩”的过程中感受泥性。以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中来;看橡皮泥,感受它鲜艳的色彩;闻橡皮泥,感受它独特的香味;触摸橡皮泥,感受橡皮泥的柔韧性和可塑性。在学生熟知泥性以后,采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橡皮泥揉、搓、团、压、捏的基本操作技法。为学习制作手指玩偶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注意与学生不断交流情感,把乐观、积极、活跃的状态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对美的渴望,贴近他们,尊重他们作品,融入到他们的世界中去,和他们一起感受快乐。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与游戏获取感知、创造、表现、评价、交流等多项“艺术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尝试中学会用美术的眼光发现美。
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灵世界、认知世界、情感世界,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我相信孩子们会更加的喜爱美术,这也是我所追求的。
指印的联想》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设计主要在于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课堂的主导地位还给学生。我主要是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兴趣的支配下一点一点去学习。在设计时安排了三个层层递进的环节,先学习按指印,再进行简单的指印添画,最后将单个的指印添画组合成一幅美丽的画。为了激趣,在导入部分,设计了一个小故事,要求学生解决故事中的难题。而这就展示了指印画的制作过程,导出了课题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样为了激趣,安排了丁丁这个人物和她的指印王国。让指印人物丁丁来给小朋友做介绍、提出要求,这比较符合低段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喜欢并愿意和童话人物交流,分享快乐。
在本课教学中,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兴趣浓厚(具体表现在:积极思考讨论,充分展开联想,自主找寻解决途径,设计创作方案),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轻松、舒缓的音乐营造了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欣赏范例与作业中的成功体验,给学生没的熏陶,激发了学生热爱美术的情感。
作品情况非常不错,指印基本上都能印得清晰完整,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添画15个以上的不同形象,一半以上学生表现了20个以上的形象,并且都能较生动体现出形象的特征。
特别是创作作品,每个学生都完成一幅,基本上一半的作品内容构思都很有新意。极少数学生的作品是参考教师范例进行改编的。
很多同学表示将在课余进行一些美化生活的实践。从班主任和家长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课余在教室都进行了一些美化生活的实践。学生课余在教师在家里都进行了一些美化生活环境的实践。
《刮出来的画》 反 思
《刮出来的画》是实验教材第三册中的一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刮画作品的特点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感受色彩变化的美感,增强审美能力。
在课堂上我采用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功的学习到了刮画的方法,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的,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在本课的学习全过程中,我始终尝试运用这一理念,体现自主学习。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学习的全过程中,这种动力是必不可少的。课前参与往往被学生所忽视,而刮画一课的课前准备很重要,需要准备一些小工具。为了让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准备活动,我先展示了他们的绘画作品,然后说:“你们知道吗?不用笔也能画画。”孩子们的好奇心被诱发起来,再布置准备所要工具。教师只是说请同学们准备一些象钉子、牙签之类的,能够在纸上画出痕迹的小工具。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厚,上课时带来了钥匙、小梳子、毛衣针、等各式各样的小工具,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样设计让孩子变被动参与课前准备为主动参与课前准备,提高了实效 二、自主探究,体验成功的喜悦。
自主学习过程中,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而获得的。课堂上,学生在欣赏了美丽的刮画作品后都非常激动,不由自主的拿出小工具跃跃欲试。此时教师直接提出探究学习的问题:小工具在纸上会出现什么不同效果?那种工具刮出的线条又快又好?学生根据所提供的问题进行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孩子们得出了结论:工具的粗细不同,刮出线条的粗细就不同;利用牙签刮出的线条又快又好。此时教师对孩子们的探究成果给与充分的肯定,并请小组成员谈一谈探究过程,演示探究结果。孩子们体验了合作探究的过程及成功的喜悦,甚至在创作过程中,有的孩子还在探究。甲学生兴奋的说:“老师您看,我用铜钱的侧面刮,特别快!”乙学生自豪的说:“我用指甲也能刮。”孩子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里自主的探究,引发创作灵感,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闪光的星星》教学反思
《闪光的星星》是二年级上册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一堂课。这是一课要求学生动手制作的美术手工课.主要利用人们的“视觉暂留”原理制作的一种小玩具。材料简便、制作简单、课堂效果明显,也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故我选择了这一课。
选择课文是第一步,其次便是解读教材、研究教材。虽然这一课的制作不难,但是其中也有难点。比如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个玩具的原理亦或是有无必要让学生了解这个玩具的制作原理,如何在课的一开始就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让学生简单明了地了解几个制作要点等等,这些问题都成为了我一开始考虑的问题。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把自己化身成为一位“魔术师”,以变魔术的形式来导入课堂。从而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在处理“制作原理”这一环节中,我觉得在那天的课堂上,我处理是很不好。原本设计“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一问题只是想作为我连接上下内容的一个连接问题,然后再由我以“闪光的星星”为例简单地向学生讲解一下“制作的原理”。但是那天的课堂我提问时有些强调这一问题,故学生一下子都没办法答上来了。有一小朋友还直接回答说“因为星星在夜里本来就是发光的。”当时我就被学生的这一回答一下子“惊吓”了一下,这完全没有回答在点子上。我一下子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只好搪塞地回避了他的这一回答。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突发性回答,我还不能很好地进行临场应变。在这一问题上我以后还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
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向学生说明“几点注意点”时,我先设计的是教师以讲授的方式向学生说明几点注意点,而后我发现这样的方法可能效果不是最好,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能还是会不注意这些问题,于是后来我又改动了教案。改为由我做几个制作有问题的魔术玩具,然后让学生也来当一当魔术师,变一变魔术,在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道理。这一环节的改进,课堂上果然收到了蛮不错的效果,学生们一下子明白了几个注意点,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简单明了了!本课的教学中还发现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不够好。本来可以说的很顺的一句话,加上紧张等因素,我的有些语言表达就不够通顺流畅。此外,本以为这堂课一个很大的问题便是很难管好学生的纪律。因为是二年级的课,平时他们在课堂上的纪律总是最让我头痛的事。但是当天的课却让我大吃一惊,学生的纪律很好,好的都有点拘束了!可能是因为有这么多老师听课的缘故,学生们有点被吓到了,我提问的时候很少有人举手,再加上我心里紧张等因素,使整个课堂看起来有点“紧”,不够放得开。在评价学生作品的时候,也没有选择最适合的作品,加上自己评价语言的平乏。使这一环节看上去挺“失败”的,没有达到预想的那种效果。
经过这一课的选内容、研读教材、设计教案,上课、点评等环节,让我成长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能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进。卷纸动物
本课学生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有些急于动手操作,教师安排了多次练习。第一次的练习,大都能制作出大小不同的圈、圆柱体、圆锥体,有胖胖的圆柱体,有细细长长的圆柱体,还有宽宽的圆柱体等,这些都是比较随意的,了解纸立体造型的方法之一----卷。第二次练习,教师在这些形体中挑选出几个进行魔术变化(同样的几个圈,变成不同的小动物),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起来,也想出其他办法再来变一变,突出重点,卷纸动物的设计。第三次练习,利用手中已有的形,同桌互说,动手试一试,可变成多种小动物,发展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第四次练习,用卷成的形制作出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第五次练习,编个小动物的故事来表演,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在创新表现上,开始大家想的都差不多,后在教师的不断鼓励下,在表扬、奖励有新意动物的展示下,学生都用纸立体造型----卷的方法设计制作出不同的小动物。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1、通过学生动手卷一卷,观察象什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教材,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2、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的理解,使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卷纸动物》的教学我遵循以下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总体较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教材,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2、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的理解,使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
在第一个班教学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学生通过探究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知识,但作品却只限与课堂教学中出现过的几种动物:老鼠占了40%,猫占了20%,公鸡占了30%,其他动物总共只有10%。为什么学生的思维拓展不出去了?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反思,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一、在示范做卷纸动物时,做的是书本中已有的公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学生从卷纸动物分析得出圆环形和漏斗形时,我没有让他们对这两个形状进行联想:从这两个图形你还能想到哪些动物?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猫和老鼠上,没有得到有效的拓展。
找到问题的所在之后,我在再次教学时便从以上两点改进,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作品中出现了各种动物,取得了意想的效果。
小画框教学反思:
在本课导入时,感受画框对绘画作品及其他平面艺术作品的装饰美感,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性高。要是在“框”的演示上能用大些的框,效果会更好。由于手工类课内容多,一节课时间紧,但又要考虑课堂的完整性。所以不能省略某一环节,导致兼顾各环节而每个环节都没能重点深入。为了节约时间,在“框”的概念上没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就在这般赶的情况下,还有很多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完成制作。那么在最后的作品展示上,自然有部分学生忙于自己的制作没能融入对同学作品的评价中来。从最后的作品来看,制作是一大难点。经过这次课,我深深感受到,不能因为课堂内容的多,而在教学环节上采取“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只考虑到课的完成,而没照顾学生的接受。而教师授课的目的就是学生的接受。所以象这样的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宁可把教材上安排的一课时分两课时来完成。时刻注意学生的学,步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的重点、难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手段进行传授。小小建筑师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以情景创设为切入口,设计为主线,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探究意识,指导从基础逐渐深入,着重从造型、色彩、细节上进行引导,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提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教学情景化设计,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低段儿童富有童趣,用“喜羊羊”作为教师的化身,适合低段儿童心理特点,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乐于参与到活动中。良好的学习愿望形成学习的动力,贯穿于课堂始终,在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重视体验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行从图片中发现规律,学习制作的方法,动脑设计,尝试运用各种纸质材料,把设计思想制作成完整作品。加强学了生对艺术的感知和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分层式练习,有目的地指导与提升技能。在欣赏过程中,有目的的出示范例,层层递进,由外形造型到细部装饰,并在学生原有制作基础上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和建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反思中技能进一步得到提升。
《地下的故事》教学反思
是一节想象绘画课,属于造型表现的领域。借助多媒体,通过引人入胜的画面、生动的想象、合作讨论、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学生对地下的想象,引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带着一份好奇和新鲜,在绘画教学的同时渗透了构图方法的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通过尝试了“看图——想象——合作讨论——创作”的四环节,引导学生创作想象画和构图练习为重心开展教学活动。
在以前的教学中经常表现有关地上的故事,不仅在课堂上极少接触,而且在生活中也很少接触地下的知识,因此学生对地下世界缺乏感性的经验和认识,不利于学生的想象创作。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循序渐渐的引导,从熟悉的地球表面讲起,导入直观的图片,引出问题。不同的人在相同的问题上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同时也指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此片断的教学中,我给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提高学生的参与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开动脑筋,自然地引导到教学的“揭示课题”中去,想象故事环节,也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地下动物活动的形象感知,为学生的绘画创作做好了铺垫。为了使学生的创作思路不只局限于地下动物故事从学生后来完成的作业可以看出学生的思路很广,内容丰富。做到尊重每位学生的权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中充满浓浓的人文气息。我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不强加给学生某一种固定的模式,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对待构图练习的教学,我采用了比较教学法,让学生在四幅不同构图的比较中,自己感悟出哪一幅更好的表现出了地下故事,也明白了画一幅地下的景物该如何去构图。在学生的作业构图可以看出学生基本已经掌握了这种构图方法。另外采用小组互相评价,激发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营造组内的互助合作氛围。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全员参与。
对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相应的符合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
由于本人从事美术教学工作时间不长,对于教材的处理、教学的设计、课堂的引导、教学的评价方面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探索、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美术教学能力。
22、下 雪 天 教 学 反 思
美术新课程改革要求在美术学科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内涵,真正懂得美来自生活,美来自内心,美来自创造。以期促进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更行之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在《下雪天》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实际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以“快乐求和”为目标,多元解读文本,将动画、游戏与手动操作有机的结合,打破原有的单纯的讲做的教学模式,以此解决用“角”的概念折纸,剪雪花这一难题。同时调动学生的兴趣,突破运用不同的方法剪出雪花,表现出不同场景下有生活情趣的雪景作品。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合作,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展一展、评一评让学生获得知识,体会成功的乐趣。教育不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带给他们自由的空间,启动自我学习、自我探究的精神,让他们明白知识的探究不只局限于课堂和学校。
通过这个课例,我有更深的感悟,要让学生学好一门课程,就要让他们喜爱这门课。要让他们喜爱这门课,就要不断地用丰富的营养去培育滋润他们。在我们美术教学实践中,应重视整个过程的点点滴滴,让他们每节课都浸润在美的感受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茁壮成长。
总的来说,这节课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的。通过让学生创新实践,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在游戏的心态中轻松的主动学习与体验。由于准备时间较短,考虑得不全面,在后面评价部分不够充足,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自评、互评,以提高评价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第四篇:第三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新课改开展以来,各种新的思想冲击着固有的理念。对于从教十多年、新教材已教过一个循环的我来说,这是教学生涯的一个转折。能不能跳出原来的圈子,实实在在到融入到新的思想、要求中,这是对我的一次考验。在设计第三册8单元的教学过程中,面对着圣诞节这一个孩子们都了解和感兴趣的话题,我思考着怎样才能把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的思维灵活。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效果。在思考中,我迸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即进行单元教学,灵活使用教材,进行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我先进行了第八单元的词汇教学,而后,我设计了一节以第八单内容为主体进行发散的话题课。
在设计过程中,我把中、西方节日融合到一起,在话题的谈论中进行对比。中国节日以春节、中秋节为主,补充加入元宵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外国节日以圣诞节、感恩节为主,加入复活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设计话题,讨论这些节日的由来,庆祝活动、食品及节日特点,并以此为侧面反映出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差异。为了烘托课堂效果,我还让学生带来了春节用的彩灯、对联、圣诞树、小礼物、圣诞卡等多种节日用品。在课堂上,在闪烁的彩灯中,在充满节日气氛的教室里,我和学生们一起步入了喜悦的节日里,我们“放”鞭炮、“贴”春联、“挂”红灯,“走”亲访“友”,“拿”压岁钱……我们装饰圣诞树、接受圣诞老人馈赠、唱圣诞歌、表演圣诞剧……过足了“节日”瘾。同学们时而讨论、时而总结、时而倾听、时而凝神、时而开怀。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积极性空前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一切内容都显现得那么自然而和谐,就象山间的小溪潺潺流下。
从学生们发亮的眼睛、从他们抑制不住、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张口表达中,我知道我成功了。我被他们感染着,为他们激动着…… 课后学生们和我一样不能平静,我们都久久地沉浸在这节课的兴奋中。我眼前豁然开朗,我似乎看到了一扇窗、一扇开启了的课改之窗。
在这节课中,通过整体性跨跃式的教学设计,扩展了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在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审美、民俗教育,培养了竞争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这种尝试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与安排进度之间的矛盾、热烈的气氛使课堂难以控制。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克服、改进。
第五篇:二年级语文第三册教学总结
本学期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 对于本套教材,主要把识字、写字、朗读、背诵作为重点,所选课文题材广泛,有现代意识,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文字规范、生动,有利于激发儿童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本套书坚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重要的地位,识字教学兼收了分散识字、集中识字、字族文识字等各家所长。写字方面,所有要写的生字词,都安排在田字格里。朗读背诵方面,除了配有精美插图的课文之外,在每单元都安排了四个成语或有价值的词语、彦语、儿歌,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在这一学期中,虽然只有区区几个月的时间,但还是有不少的收获的。作为一名第一年上岗的新教师,而且又是教与自己所学专业不对口的科目,一开始接手班级时,真不知道从何做起,也由于是中途接的班级,对班级学生的语文基础都不熟悉,刚开始几天上课时老是觉得时间很充足,一节课的知识一会儿就讲完,课后自己也反思了,也和其他教师交流了以后,才知道其实我只是像任务式的把该讲的都讲完了,可却不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多少,一节课关键不在于教师要讲完多少知识,而是要确保学生能掌握多少知识才是最主要的。随之又在师傅的教导下,反复的给我修改教案,多次的听课和评课交流中,给我指出不足,也给我上示范课,让我取长补短,自己也很努力的学习,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课,课中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组织教学,课上也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练习,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乐趣,以及让学生自己来喜欢语文、爱学习,这样的话不管是教学效果还是学习效果,都会很不错的。接着之后的几次公开课也上的比较顺利。
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总结。
一、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形成群言堂。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尝试因素,引导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在本班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二、通过多途径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与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年级也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所在。针对本班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我运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每节课根据每个小组组员的表现,在上课的纪律,积级举手回答问题和朗读课文等方面进行评比,那个小组做得好的,就加一颗星星。这样促进学生自觉守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本班学生上课热情高涨,上课纪律良好。
(二)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爱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年级是学生写作的开始阶段。首先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从作文的选题入手,以写童话、想象文为主,适合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平时经常组织学生到图书室阅读书籍,特别是一些全文字的童话故事和名人传记等,提高学生的识字量。经过一学期的尝试,本班学生的词汇量大大增加,写作能力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三)加强写字指导,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本学期,我重视了学生的写字习惯的培养,课堂中注意提醒,对学生进行写字指导,课外严格要求学生认真书写。
三、加强培优辅差工作,促进全体学生得以发展。
本班学生存在着差异,为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我抓两头,扶中间,注重培养优生的特长,同时,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组,利用结对子形式,以优生来带动差生,课外加强辅导工作,课堂中创设机会,给予鼓励,树立后进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
四、积极参加学校及上级组织的各级各类的教科研活动与培训活动,促进自身水平的提高。
总之,我依据本套教材的编写特点,对学生的训练点定位为识字、写字、朗读、背诵,我自己加了个写的培养,这一学期教学下来,我觉得还是很有成效的。今后,在教学中,我仍将在这些方面加强训练,以期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