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央行宏观调控政策 总结
目录
第一部分
2011年央行宏观调控政策„„„„„„„„„„„„„„„„„„„„„2 第二部分
央行发布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4 准备金率20日上调0.5% 恰是经济数据公布之日„„„„„„„„„„„8 2月9日起央行上调存贷利率0.25%„„„„„„„„„„„„„„„„10 新推人民币对外汇期权 不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12 存款准备金率24日起再上调 或超3500亿资金被冻结„„„„„„„„15 央行今日年内第三次上调存准率 已达历史最高点„„„„„„„„„„17 外管局:进一步加强外汇业务管理 防范违法违规资金流入„„„„„„19 央行决定21日第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1 央行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外汇流入或高涨„„„„„„„„„22 央行首次选择工作日加息„„„„„„„„„„„„„„„„„„„„23 第三部分
今年多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及加息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2011年央行宏观调控措施(至9月)
1月6日,经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发布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1]第1号),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的银行和企业可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
1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2.75%提高到3%;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5.81%提高到6.06%;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作相应调整。
2月14日,为进一步丰富外汇市场交易品种,为企业和银行提供更多的汇率避险保值工具,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1]8号),批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组织开展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
2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部分资本充足率较低、信贷增长较快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实施了差别准备金要求。
2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2月24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印发《关于安排增加支农再贷款,支持重点地区做好春耕抗旱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银办发[2011]45号),对河南、山东、河北等受旱灾影响严重的8省安排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100亿元,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全力做好抗旱救灾金融服务工作,支持粮食稳定增产。
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3月18日,为合理引导跨境资金流动,防范违法违规资金流入,维护国家涉外经济金融安全,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1]11号)。
3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兑付考核评审委员会第20次例会决定,对海南等4个省(区)辖内屯昌等19个县(市)农村信用社兑付专项票据,额度为19.9亿元。
4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3%提高到3.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6.06%提高到6.31%;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4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联合发布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公告〔2011〕第6号,就新发关键期限国债做市有关事宜提出具体要求,以进一步改善市场价格发现机制,有利于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
4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4月21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4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中央银行在北京签署金额为7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旨在加强双边金融合作,促进两国贸易和投资。
5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与蒙古国中央银行在乌兰巴托签署金额为5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旨在促进双边贸易发展和为金融体系提供短期流动性。
5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5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家银行在阿斯塔纳签署金额为7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旨在加强双边金融合作,便利两国贸易和投资。
6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在俄罗斯签订新的双边本币结算协定。协定签订后,中俄本币结算从边境贸易扩大到一般贸易,并扩大地域范围。协定规定两国经济活动主体可自行决定用自由兑换货币、人民币和卢布进行商品和服务的结算与支付。协定将进一步加深中俄两国的金融合作,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增长。
7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
央行发布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
2011年01月13日 17:26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月13日电 据中央人民银行官网消息,为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便利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境内机构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现予公布实施。
《办法》全文摘录如下:
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便利境内机构以人民币开展境外直接投资,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银行)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境外直接投资是指境内机构经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核准,使用人民币资金通过设立、并购、参股等方式在境外设立或取得企业或项目全部或部分所有权、控制权或经营管理权等权益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境内机构是指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内登记注册的非金融企业。本办法所称前期费用是指境内机构在境外设立项目或企业前,需要向境外支付的与境外直接投资有关的费用。
第三条 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本办法对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实施管理。
第四条 境内机构办理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应当获得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的核准。在办理有关境外直接投资核准时,境内机构应当明确拟用人民币投资的金额。
第五条 境外直接投资前期费用汇出或未发生过前期费用汇出的境外直接投资,境内机构应当向所在地外汇局递交以下材料,办理前期费用汇出或境外直接投资登记手续。
(一)书面申请书;
(二)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的核准文件及其复印件或向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提交的境外直接投资申请文件复印件;
(三)境内机构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复印件。
境内机构所在地外汇局应当在收到相关申请材料之日起3天内完成相关信息登记手续。
发生过前期费用汇出的境外直接投资,境内机构应当在获得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30天内向所在地外汇局报送有关信息。
第六条 境内机构按照本办法第五条第一款办理前期费用汇出或境外直接投资登记手续后,可以到银行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资金汇出或前期费用人民币资金汇出。
银行在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时,应当根据有关审慎监管规定,要求境内机构提交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的核准证书或文件等相关材料,并认真审核。在审核过程中,银行可登入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和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查询有关信息。
第七条 审核境内机构向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提交的申请文件和境内机构的组织机构代码证等相关材料后,银行可以为境内机构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前期费用汇出。境内机构累计汇出的前期费用原则上不得超过其向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申报的中方投资总额的15%。如确因境外并购等业务需要,前期费用超过15%的,应当向所在地外汇局说明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第八条 银行应当按照《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3〕第5号发布)等规定,通过境内机构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为其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资金的结算,并向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报送有关人民币资金跨境收付信息。
第九条 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相关业务需要同时使用外汇资金的,境内机构和银行应当按照外汇管理相关规定,办理境外直接投资外汇资金汇出入手续。在办理外汇资金汇出入手续时,银行应当登入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业务审核,确保相关业务的合规性。
第十条 银行为境内机构办理的境外直接投资汇出的人民币资金和外汇资金之和,不得超过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境外直接投资总额。
境内机构已经汇出境外的人民币前期费用,应当列入其境外直接投资总额。银行在为该
境内机构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资金汇出时,应当扣减已汇出的人民币前期费用金额。银行应当向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报送人民币前期费用跨境支付信息。
第十一条 自汇出人民币前期费用之日起6个月内仍未获得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的,境内机构应当将剩余资金调回原汇出资金的境内人民币账户。银行应当督促境内机构将剩余资金调回原汇出资金的境内人民币账户。对拒不调回的,银行应当向所在地人民银行备案。
第十二条 境内机构可以将其所得的境外直接投资利润以人民币汇回境内。经审核境内机构提交的境外投资企业董事会利润处置决议等材料,银行可以为该境内机构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利润入账手续,并应当向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报送人民币利润汇回信息。
第十三条 境内机构因境外投资企业增资、减资、转股、清算等人民币收支,可以凭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的核准文件到银行直接办理人民币资金汇出入手续。在办理上述业务时,银行应当向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报送有关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
第十四条 已登记境外企业发生名称、经营期限、合资合作伙伴及合资合作方式等基本信息变更,或发生增资、减资、股权转让或置换、合并或分立清算等情况,境内机构应当在发生之日起30天内将上述变更情况报送所在地外汇局。
第十五条 银行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向境内机构在境外投资的企业或项目发放人民币贷款。通过本银行的境外分行或境外代理银行发放人民币贷款的,银行可以向其境外分行调拨人民币资金或向境外代理银行融出人民币资金,并在15天内向所在地人民银行备案。在办理上述业务时,银行应当向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报送有关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
第十六条 在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时,银行和境内机构应当按照《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等有关规定办理国际收支申报。
第十七条 银行应当认真履行信息报送义务,及时、准确、完整地向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报送与境外直接投资相关的各类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
第十八条 银行在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时,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切实履行反洗钱和反恐融资义务,预防利用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进行洗钱、恐怖融资等违法犯罪活动。银行应当收集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目的
地的反洗钱和反恐融资信息,评估境外直接投资目的地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
第十九条 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大事后监督检查力度,有效监管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业务活动。
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每日向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传输境外直接投资相关的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每日向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传输境外直接投资相关的外汇跨境收付信息。
第二十条 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外汇管理局对银行、境内机构的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业务活动进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督促银行切实履行交易真实性审核、信息报送、反洗钱等职责,监督境内机构依法开展业务活动。
第二十一条 银行、境内机构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外汇管理局可以依法进行通报批评或处罚;情节严重的,可以禁止银行、境内机构继续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
第二十二条 银行在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时违反有关审慎监管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进行处罚;违反有关反洗钱、反恐融资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规定的,由中国人民银行依法进行处罚。
第二十三条 境内金融机构的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相关监管部门对境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此前颁布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照本办法执行。
准备金率20日上调0.5% 恰是经济数据公布之日
2011年01月15日 04:05证券日报
这是央行2011首度出手,此次回笼市场流动性约350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1月14日发布公告称,决定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央行第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也将因此而达到19%。昨日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央行一直都在致力于货币政策工具超预期实施这一理论,此次的做法依然延续了这一做法,回收市场流动性规模大概3500亿。
近期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同时通胀也处于高位,因此市场之前普遍预计1月份将有一次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只是这一次上调比预期时间来得更早些。的确,因本周到期量大增,央行本周已经重启暂停逾一个月的正回购操作以回笼过多流动性。再加上,由于去年末行政调控抑制信贷需求,今年一月信贷井喷应属预期之中。在此背景下,市场纷纷猜测央行或将在年前采取进一步缩紧的措施,以控制货币发行的增长。
本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发行量有所上升,周二发行一年期央票10亿元,意外重启14天正回购600亿,周四发行三月期央票30亿元,同时进行7天正回购200亿,91天回购80亿元,公开市场共回笼资金920亿元,较此前一周大幅增长。由于本周公开市场到期量1110亿,央行共计净投放资金190亿,连续第九周净投放。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央票利差有所收窄的背景下,3个月工具(央票+正回购)的小幅放量,体现了当局为提升公开市场回笼能力所做的尝试。就周一实施的14天正回购,以及周四开展的7天正回购而言,主要目的仍在于将流动性“搬运”至春节前投放,以满足商业银行备付需求,如此超短期工具能否充当常规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中信建投[0.00 0.00%]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魏凤春认为,央行此次举动目的就是控制通胀,如今“紧”字当头,唯有控制流动性,才能控制通胀的进一步恶化。
社科院博士付立春表示,央行本周通过短期的正回购工具来回收流动性,其作用灵活但有限。因此,央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预期中的事,只是出台的时间点比预期中来得早。初步计算,政策实施以后可回收市场流动性大概3500亿。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央行作此决定建立在一个重要的背景下,当前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当前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已经用尽,所以,银行要动用更多的资金去上缴存款准备金。因此,此次央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将更为有效。”付立春表示。
分析人士认为,为回收流动性,相较于加息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要显得更为灵活。同时,央行此次超预期出手,给市场来个措手不及,效果将更为显著。
自然,央行的这一举动也降低了市场对春节前、后可能再次加息的猜想。但是,付立春认为,市场可能再次加息的压力始终还是存在,央行年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凸显出整个市场货币增量形势比较严峻。
2月9日起央行上调存贷利率0.25% 2011年02月09日 00:25 来源:东亚经贸新闻 作者:吴丽娟 何伟
专家称加息表明政府管理通货膨胀的决心,并且加息的政策应当不会就此停止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1年2月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调整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2月9日是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选择在这个节点加息,也表明了政府想要管理好通货膨胀的信心,是一个非常正向的政策,正所谓“新年新气象”。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分析,这是目前减小通胀压力比较可行的方法,且之后还有继续加息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上调至4%以上也是有可能的。
应对通胀
一年期定存利率上调至3% 继2010年10月19日和2010年12月25日央行分别将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之后,这一次央行又将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了0.25个百分点,且今日执行。调整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3%;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调整之后为6.06%。
这与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3%相比,已经接近。按照这个数据比较,目前负利率0.3个百分点。
张燕生告诉记者,此次加息表明政府管理通货膨胀的决心。
易宪容认为,此时加息表明当前通货膨胀的压力的确非常大,这是减小通胀压力比较可行的办法。
专家分析
加息可能会继续
“目前通货膨胀的情况确实比较严重,所以加息的政策应当不会就此停止。”易宪容告诉记者,无论是再次加息或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都是有可能的,且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调整至4%以上也是有可能的。
张燕生分析,加息只是政府管理通货膨胀的措施之一,他告诉记者:“加息只是组合拳中的一项,任何政策的调整都是有周期的,所以政策的调整绝不会只有加息这一项。”
与两位专家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北京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韩志国。韩志国也认为之后还会有管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出现。
市场反应
股市或微幅下跌
“加息使得货币流动性收缩,这是市场对政策的解读,这并非错误,但也不完全正确。”张燕生认为,加息是正向的政策调整,对未来经济发展有利,至于市场的解读则会使股市出现微幅下跌。事实上,2010年12月25日央行加息,股市的表现也是下跌的,2010年12月27日是那一次加息消息公布后第二个交易日,沪指下跌1.9%。这一次,张燕生认为也不会例外。
他认为,往往加息消息一出,国内和国外股市的反应是不同的,以美国为例,美国宣布加息市场认为政府是为更好地调整经济,所以对未来经济又有了信心,所以股市上涨;而国内,市场对加息的解读是货币流动性收缩,所以多次加息后股市的反应是微幅下跌。
记者 吴丽娟 何伟
新推人民币对外汇期权 不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2011年02月17日 06:43 来源:第一财经网 作者:郭茹
昨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其网站上发布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在银行对客户和银行间市场同时推出人民币对外汇期权品种。该《通知》从4月1日起实行。
昨日,国家外汇管理局(下称“外管局”)在其网站上发布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在银行对客户和银行间市场同时推出人民币对外汇期权品种。该《通知》从4月1日起实行。
这意味着,我国人民币外汇市场上将增加新的衍生产品——人民币对外汇期权品种,市场参与各方在应对人民币汇率风险方面将会拥有一个新的避险工具。
专家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该品种或许会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但不会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与NDF相比,人民币对外汇期权提供了一个本国市场交易的市场化工具,不过,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反映水平或许不如NDF。
期权与NDF 期权是在期货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衍生品,也是金融市场上最基础的衍生产品之一。期权的买方拥有在未来某一时间以某一价格买入或卖出某一种产品的权利,通过购买期权,买方可以将价格波动的风险完全锁定,其成本仅在于购买期权的这笔费用。
NDF,是指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on-Delivery Forward),它是一种远期外汇交易的模式。其做法是交易双方在签订买卖契约时“不需交付资金凭证或保证金”,合约到期时亦不需交割本金“只需就双方议定的汇率与到期时即期汇率间的差额”从事清算并收付的一种交易工具。
人民币NDF市场是存在于中国境外的银行与客户间的远期市场,主要的目的是帮未来有人民币支出或人民币收入的客户对冲风险。NDF能够反映人民币汇率走向的预期。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可以从中参考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对人民币币值并没有实质影响。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不断增强,市场对规避汇率风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
外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至2010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隔日最大波幅为295个基点,日均波幅64个基点;在此期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有78个交易日隔日升值,53个交易日隔日贬值,1个交易日与上日持平。同期,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的弹性也相应增强,交易价相对中间价的日间最大波幅日均为0.16%,交易价的日间最大波幅日均为113个基点,较汇改重启前和2009年均显著上升。
汇率弹性的增强为人民币对外汇期权的推出奠定了基础。
“理论上讲,一种货币的波动率只要不趋于零,就可以开展期权交易,”外管局在答记者问中表示,除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的特殊情况外,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强,这也将是未来的趋势。
或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
自2005年汇改以来,我国人民币外汇市场上已相继推出了远期、货币掉期和外汇掉期等衍生产品,但在期权品种方面则一直是一个空白。
“中国外汇市场产品不足,结构失衡,增加更多的衍生产品将会提高市场的有效性,这是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有益补充。”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亚玲说。
“该品种(的推出)对我国外汇市场可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兴业银行外汇交易员张宇杰说,“一方面增加了一个非常大的衍生品种,提供了新的避险工具,另外对于人民币汇率进一步市场化也会起到积极作用。”
他表示,市场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企业、居民以及更多的投机者参与到人民币对外汇期权的交易中来,期权市场变化必然会对即期市场带来影响。基于不同的预期,其对汇率的影响也将是双向的。他预计,即期市场汇率的弹性将会进一步增强,“在波动幅度受限的情况下,至少汇率波动的频率也会加大”。
“期权交易的就是波动性。”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外汇交易员王子鸣也表示。他认为,由于人民币汇率每日之间波动受中间价影响,人民币对外汇期权的推出对于人民币汇率日内波动的影响将会更大。
不会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不过,如今人民币面临着升值的压力,企业规避升值风险的愿望更加迫切,人民币对外汇期权的推出会不会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对此,一外资银行外汇交易员表示,由于外管局将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纳入到综合头寸管理中,在这一框架下,即使出现单边市的情况,对于人民币升值压力也不会加大。
根据《通知》要求,银行办理期权业务,应将期权的Delta头寸纳入结售汇综合头寸统一管理。Delta是衡量外汇期权头寸的指标,根据一定的计量方法计算得出。
该交易员表示,在综合头寸管理范围内,商业银行增加人民币外汇期权业务就会冲击到其他的外汇业务,诸如即期、远期等,这样,总的来说整个市场对于人民币的压力是不变的。
而对于监管当局来说,人民币汇率避险工具的增加反而有利于减轻其压力。
上述交易员表示,当企业有了更多的避险工具,就会选择利用衍生产品来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而不是仅仅在市场上抛出外汇,这样衍生品种交易就会取代即期等基础类产品交易,这实际上会令央行在外汇市场上接盘的压力有所减轻。
昨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为6.58,较前一交易日下跌了74个点。
存款准备金率24日起再上调 或超3500亿资金被冻结
2011年02月24日 00: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2月24日电(金融频道 曹文萱)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决定从2011年2月24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也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二次统一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去年以来第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距上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仅36天。据业内人士估算,此次上调后,央行可一次性冻结银行体系流动性3500亿元左右。
有媒体报道指出,此次上调后,中国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将高达19%的历史高位,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也将高达15.5%。《中国证劵报》的报道指出,这一次的上调是针对流动性压力,符合市场预期。主要是针对目前流动性压力,外汇占款量的激增,带来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增加。此举将有助于未来信贷投放更为合理,也是央行管理通胀预期的重要措施。央行今年二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回收市场流动性,商品期货面临回调压力。
经济数据高于预期需降温 存准金率上调表央行决心
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月上涨4.9%,虽然低于市场预期,但由于CPI权重比例的调整,各界对1月份的CPI数据还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而且这一数据也丝毫不能令当前的通胀压力得到减轻。《京华时报》21日的一篇报道指出,目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通胀形势无疑是非常严峻的。
在此背景下,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央行年度第二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表明央行决心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
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在近期接受《京华时报》时表示,本次上调主要原因为虽然1月份M2增速低于市场预期,但信贷的强劲增长,间接反映了经济增长依然强劲;同时通胀压力依然较大,需要继续做好流动性管理。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媒体访问时也表示,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应与央票集中到期、外贸顺差等因素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短时间内增加过多有关,此举将有助于未来信贷投放更为合理,也是央行管理通胀预期的重要措施。
银行间资金市场进一步收紧 新增信贷或将逐步回落
据了解,从1月下旬开始,部分地区商业银行普遍开始收紧信贷,除了部分大银行能正常发放贷款之外,其他银行都“无款可放”,最紧张时个别银行甚至暂停对公业务及个人按揭贷款。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每年的1月份,银行为追求“开门红”,放贷冲动较强,这是导致1月份信贷破万亿的主因,随着诸多短期因素的消失,加上此次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2、3月份新增信贷会逐步回落。
业内人士预计,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央行可一次性冻结银行体系流动性3500亿元至3700亿元,这将使银行间资金市场进一步收紧,这对于控制银行新增贷款,保障全年银行信贷平稳投放,特别是一季度贷款投放量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人士22日曾媒体透露指出,2011年以来,央行已开始在货币信贷调控中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工具,已对40多家资本充足率较低、信贷增长过快、顺周期风险隐患增大的地方金融机构实施了差别准备金要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接受国内某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商业银行已经适应了稳健的货币政策,放贷冲动也得到了有效遏制。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应当小于1月份那次。”
央行今日年内第三次上调存准率 已达历史最高点
2011年03月25日 06: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3月25日电(金融频道 曹文萱)中国人民银行18日晚间公布,从2011年3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本年度以来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去年以来的第九次上调。此次调整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20%的历史高点。
把好流动性闸门 防止信贷增长过快
根据央行14日公布的2月份货币信贷运行情况,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3.61万亿元,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冻结银行体系资金3600亿元左右。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张晓慧24日撰文指出,当前中国货币政策仍面临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中央银行仍需加强流动性管理,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近期接媒体访问时表示,紧缩货币政策将贯穿整个上半年,而收紧流动性以防止通胀继续升温是这一轮紧缩货币政策的主要原因。
多位经济学家近期也均表示,回收流动性成为本次存款准备金率调升的最主要的原因和目的。连平认为,1月份新增外汇占款达到5016亿元的较高水平之后,预计2、3月至少也在3000亿元以上,而财政存款一般在季末增加较少甚至大幅下降,同时3月份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高达6870亿元。
存款准备金工具对信贷调控有更大效力
张晓慧在文中表示,存款准备金工具具有主动性较强的特点,收缩流动性比较及时、快捷,能够长期、“深度”冻结流动性,更适合应对中长期和严重的流动性过剩局面。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锁定部分基础货币并降低货币乘数,进而影响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能力,对于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有着更大的效力。
新华网日前的一条报道指出,原本是抑制通胀预期最好的加息工具,但或加大原本市场
对中外利差的担忧,并导致带来热钱流入,会加大流动性;而发行央票的作用似乎也受限,如继续通过提高央票发行利率来加大公开市场的回笼力度,可能会抬高货币市场利率,从而引发市场对加息的揣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也表示,未选择动用利率工具依然主要还是担心热钱的流入。
中小开发商或将面对最严峻考验
据了解,存款准备金率的再次上调以及中央对楼市的严格调控的导向使得银行进一步收紧了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审批。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20%的历史新高,银行的放贷能力进一步受到抑制,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压力也因此陡然增大,一些中小型开发商的资金链开始出现困难。
有银行业界人士指出,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火爆,一些开发商扩张规模的速度较快,对资金需求大,而且快速发展的模式也使他们要求资金快速周转。但由于政府加大了对银行资金的监管,同时也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干预,使得目前的市场情况与去年大为不同,突然的刹车导致这些快速发展的房地产企业在资金方面突然遇到危机,“市场融资已经受阻的情况下,银行这条主要融资渠道再被切断,一些实力较弱的中小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将面临紧张甚至断裂的危险”。
部分股民转投银行理财产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中心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上周(3月12日-18日)内共有31家商业银行发银行理财产品271款,数量较前周减少36款,银行提供的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75%,预期收益率上升20个BP。BP。
3月中旬以来,多家银行相继推出了超短期高预期年化收益率理财产品,吸引了不少市民争先抢购。
有媒体报道称,多家省会银行的近期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得很好。某位银行理财师向记者透露,现在很多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都是股民,这一部分人感觉在股市阴晴不定之际投资收益机会不大,但又不愿让资金闲置,就把一部分资金抽出来滚动购买短期或超短期理财产品,一旦有机会随时入市。(中新网金融频道)
外管局:进一步加强外汇业务管理 防范违法违规资金流入
2011年03月30日 17:27 来源:中国证券网
为合理引导跨境资金流动,防范违法违规资金流入,维护国家涉外经济金融安全,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1]11号,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进一步加强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区分不同情况,压缩银行结售汇收付实现制负头寸下限;二是加强转口贸易外汇管理,将转口贸易收入纳入待核查账户管理;三是适当下调企业货物贸易项下预收货款和90天以上延期付款项下可收(付)汇额度的基础比例;四是进一步调低2011年度境内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总规模,并适度调减存放同业、拆放同业规模较大银行的短期外债余额指标。
《通知》的出台,将进一步规范资金跨境流动,遏制违法违规资金流入和结汇。(完)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汇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外汇管理部,深圳、大连、青岛、厦门、宁波市分局:
为防范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金融风险,现就进一步加强有关外汇业务管理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在对已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的银行实行收付实现制头寸余额下限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2010年11月8日收付实现制头寸余额为负数的银行的下限。其中:11月8日头寸余额低于-20亿美元(含)的,下限调整为该余额的40%;头寸余额在-20亿美元至0区间内的,下限调整为该余额的50%。银行现持头寸低于本次调整后下限的,应逐步增持头寸,最迟于2011年9月30日前调整到限额以内。未开办人民币业务并实行结售汇人民币专用账户余额管理的外资银行不适用上述规定。
二、加强转口贸易外汇管理。转口贸易项下外汇收入应在企业进行相应转口贸易对外支付后方可结汇或划转。银行收到转口贸易外汇收入应当转入企业待核查账户;企业将转口贸易收入结汇或划转到经常项目账户时,应当向银行提交相应的转口贸易出口合同、进口合同、收汇及付汇凭证;银行审核相关单证后方可为企业办理结汇或划转手续。转口贸易收入结汇或划转金额超过相应支出金额20%的,企业应当持上述单证向当地外汇局申请;经当地外汇局核准后,银行方可为企业办理相应结汇或划转手续。
三、下调预收货款和90天以上延期付款基础比例。将企业货物贸易项下预收货款或90天以上延期付款的基础比例,分别调减至其前十二个月出口收汇或进口付汇总额的20%。
四、加强金融机构短期外债管理。在2010年核定境内机构短期外债余额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压缩2011年度境内机构短期外债指标规模,并适度调减存放同业、拆放同业规模较大银行的短期外债余额指标。
本通知自2011年4月1日起实施。请国家外汇管理局各分局、外汇管理部尽快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中心支局、支局和辖内银行;各中资银行尽快将本通知转发至分支机构。执行中如遇问题,请及时向国家外汇管理局反馈。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八日
央行决定21日第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中国人民银行4月17日宣布,决定从2011年4月21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以来第4次上调准备金率,也是去年以来第10次上调准备金率。就在昨天,央行行长周小川就表示,适当收紧的货币政策估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今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在过去一季度里先后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此,大型金融机构的存准率已经达到20.50%,再创新高,中小金融机构的存准率也达到了17.00%。
业内人士认为,居高不下的通胀压力是紧缩政策密集出台的最主要原因。统计局上周五(4月15日)发布最新数据显示,3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5.4%,创32个月新高。按3月末中国人民币存款余额75.28万亿元计算,本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将直接冻结资金3764亿元。
中国的存准率上限是多少?今年以来,国内多位专家建议提高存准率至24%-26%,以收缩流动性过剩。中国央行顾问李稻葵3月10就曾表示,理论上看,中国进一步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空间不大,但实际操作层面,存款准备金率仍存在上调空间,而且央行在操作方面没有限制。
央行行长周小川4月16日在博鳌表示,适当收紧的货币政策估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对中国存款准备金率是否已提高到极限的问题,周小川表示,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何种水平,取决于多个条件。条件发生变化,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力度和空间也会变化。根据国际经验,也没有明确的尺度,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存在绝对的上限。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上周发表在《银行家》的文章指出,如果银行资本金维持10%左右净利润率的前提成立的话,则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24%~26%左右时,银行就已经达到38%左右的债券出售上限。根据李慧勇的测算,长期内存款准备金率极限为30%。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秘书长尹振涛认为,存款准备金率还有上涨空间,高点应为23%左右,预计将冻结1.8万亿资金。
央行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外汇流入或高涨
大中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攀至21%历史高位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俨然已经成为央行今年的“月度工具”。央行12日宣布,从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经是今年以来央行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市场认为,高频率上调准备金率,很可能意味着近期外汇流入的压力依旧不减。
此次上调后,大中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攀至21%历史高位,进一步印证了央行所述“准备金不存在绝对上限”的言论。市场估算,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冻结资金3800亿元左右。
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当月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在上个月反弹的基础上,出现明显回落,降至2008年11月以来的新低。
但M1、M2增速的回落并非意味着流动性管理的压力有所减轻。数据显示,5、6月份仍有近万亿元央票和回购到期,其中5月份的到期资金量超过5000亿元,流动性管理压力仍然较大。同样在12日,央行在暂停半年之后,重启了三年期央票,其发行规模较2010年11月25日的最后一次发行大幅增加,达到400亿元,进一步回收流动性。
从央行前几次的操作动作可以看出,市场的到期资金可以通过新央票的发行来回收,而由于外汇流入引致的外汇占款的水平则决定了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因此,市场猜测,此次上调准备金率很可能意味着4、5月份的外汇占款仍然处于高位,而4月外贸顺差陡增至114亿美元也支持了市场的这一猜测。
其实,央行本月初发布的《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已经向市场传达出政策的取向。报告提出,准备金工具针对由外汇流入等导致的偏多流动性,其运用力度和调整空间取决于多个可变的条件,因此并不存在绝对上限。要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
对于下一步存款准备金率的动作,市场普遍预计,会根据流动性相机调整。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认为,下一阶段仍需要密切关注外汇占款的水平。
央行首次选择工作日加息
2011年07月07日 10:31来源:每日新报
中国人民银行6日晚间宣布,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三次加息,也是金融危机之后第五次加息。调整后,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达3.5%,一年期贷款利率达6.56%。分析人士指出,在经济增速趋缓的背景下,央行宣布再次加息,凸显出当局坚决抑制通胀的决心。
此次是央行今年第三度宣布加息,前两次加息分别是今年的2月9日和4月6日,宣布的时间则分别是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和清明节,而此次加息既非“周末”亦非“节末”,有点儿让人措手不及。
从今天开始,市民申请房贷,无论是按揭贷款还是公积金贷款,都将执行新的利率。对于已经在偿还房贷的市民来说,如果房贷合同中没有特别约定,则可以从明年1月起再按照新利率还贷。
据了解,此次六个月、一年、一至三年、三至五年及五年以上等几个期限的贷款利率分别从原先的5.85%、6.31%、6.40%、6.65%和6.80%,上调到6.10%、6.56%、6.65%、6.90%和7.05%,上调幅度均为0.25个百分点,与定期存款年利率涨幅相同。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此次也同时上调,其中五年以下(含五年)贷款年利率从4.20%上调到4.45%,上涨了0.25个百分点;五年以上贷款利率从4.70%上调到4.90%,上涨了0.2个百分点。
按揭贷款案例
假设市民办理一笔贷款金额为70万元,期限为20年,采用等额本息方式还款的按揭住房贷款。以目前房贷市场中比较常见的基准利率和基准利率的1.1倍两个利率档次为例,原先这两个档次的贷款利率分别为6.80%和7.48%,而经过此次加息,则变为7.05%和7.755%,分别提高了0.25和0.275个百分点。而年初时,这两个档次的贷款利率分别为6.40%和7.04%,三次加息年利率总涨幅分别达到0.65和0.715个百分点。
按照此次加息前这两个档次的贷款利率计算,每月的还款额分别为5343.38元和5630.60元,总共偿还利息金额分别为582410.79元和651342.38元。而按照此次加息后这两个档次的贷款利率计算,每月的还款额分别为5448.12元和5748.80元,总共偿还利息金额分别为607549.12元和679711.88元。可见,经过此次加息,两个利率档次每月还款额分别增加了104.74元和118.2元,偿还利息总额分别增加了25138.33元和28369.5元。
公积金贷款案例
假设市民办理一笔金额为50万元,期限20年,采用等额本息方式还款的住房公积金贷款。按照原先4.7%的贷款利率计算,每月需还款3217.48元,总共需偿还利息272195.60元;而按照此次加息后的贷款利率计算,则每月需还款3272.22元,总共需偿还利息285332.60元。可见,此次加息以后,每月要多偿还54.74元,总共需多偿还利息13137元。
而年初时,贷款利率为4.3%,市民每月需还款3109.53元,总共需偿还利息246285.30元。三次加息效果叠加,明年1月市民每月还款额将增加162.69元,偿还利息总额将增加39047.3元。
楼市
部分楼盘或推迟开盘
央行昨晚公布年内第三次加息,天津地产业人士表示,近期首付门槛提高的背景下,央行再度加息对刚性需求买家无疑是雪上加霜,下半年市场销售不容乐观,部分楼盘则表示有可能会推迟开盘时间。
本市地产业人士认为,加息对于楼市的直接打压作用不容置疑,且业内普遍认为今年之内将经历6-8次加息,此次加息也在预料之中。但由于近期全国多个城市已经开始上调贷款首付门槛,此时出台加息消息无疑是雪上加霜。尤其今年以来新政严格执行后,本市地产市场的购买人群中,刚性需求比例已经超过60%,二手房市场的刚性需求买家更是高达90%。对于资金能力相对有限的刚性需求买家而言,面临首付和利率双重上调,显然会动摇部分购房者的购买决定。
面对存准率上调、加息、首付增加等一系列政策的环环紧扣,业内人士坦承,随着大批新盘上市和政策收紧,下半年的销售将面临更大困境。“如果下半年开盘,别说完成任务,人员、宣传等费用甚至可能造成负运营。”西青区某项目负责人表示,非市区项目在新政后 的销售一直难度很大,下半年压力会更大,该项目的二期产品有可能会取消下半年开盘计划。大港、汉沽、津南等区域的多个项目也都表示,其面对的购房者多数是刚性需求者,此时金融政策的收紧显然会直接影响其项目意向客户的购买决定,因此这些楼盘可能会延迟开盘,对于下半年楼市行情也还需谨慎观望。
股市
回暖格局尚难改变
此前被市场千呼万唤的加息这只靴子,在昨晚突然落地,多少让人有些意外。不过多数市场人士表示,此次加息早已在市场预期之中,虽然市场短时间反应较为强烈,但估计整体影响将较为有限,不会改变股市回暖格局。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此次加息属于在充分预期之内的补加,不会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产生特别大的影响,而没有采用非对称加息也不会对银行利差产生影响。他指出,央行还有使用利率工具的空间,目前靴子落地市场暂时会平静一点,预计三季度还有一次加息。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称,加息对市场而言属于负面信息,但加息符合市场预期,在情理之中,市场已经有所消化,所以冲击会比较小,可能会有小幅的震荡整理,但不会改变市场回暖的大方向。市场近期从2610点回升,已经上扬200点左右,他认为,市场底部已经探明,对下半年行情表示乐观。
德邦证券首席策略师雷鸣认为,6月通胀预测均值在6%以上,央行采取加息行动完全符合预期。但此次加息比市场预计时间整整推迟了一个月,致使本次加息距离上次加息时隔三个月,可以理解为加息步伐已经放慢。
一年定存
存入超30天别转存
据了解,此次活期存款利率没有调整,依然维持在年利率0.5%的水平。而期限为三个月、半年、一年、二年、三年和五年期的定期存款年利率则分别从原先的2.85%、3.05%、3.25%、4.15%、4.75%和5.25%,提高到3.10%、3.30%、3.50%、4.40%、5.00%和5.50%,涨幅均为0.25个百分点。
假设市民用1万元分别办理这六个期限的定期存款,原先到期时分别可得利息71.25元、152.5元、325元、830元、1425元和2625元,现在可分别得到利息77.5元、165元、350元、880元、1500元和2750元,即到期时可分别比原先多得利息6.25元、12.5元、25元、50元、75元和125元。另外,据记者计算,一年期存款如果已存入30天以上,再转存就不划算了。
三期国债
暂时停止发行
受到此次加息影响的,还有原定于7月10日至7月23日发行的今年第七期、第八期和第九期储蓄国债(电子式)。这三期国债将停止发行。
根据财政部7月5日发布的公告,这三期国债原定的发行期为7月10日至7月23日,公告日至发行截止日,如遇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同期限金融机构存款利率,这三期国债从调息之日起停止发行。
据了解,这三期国债中,第七期期限为一年,原定的年利率为3.70%;第八期期限为三年,原定的年利率为5.43%;第九期期限为五年,原定的年利率为6.00%。业内人士估计,经过此次加息,再发行的国债利率也将随之上调。
央票
强化加息预期
央行此次加息幅度已在市场的预期之中,作为基准利率的风向标一年期央票利率,早在约半个月前就开始上升,并高于加息前的一年期存款利率约25个基点。一年期央票利率的上升,应该说是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央行加息的一种预期。所谓央票,简单地说就是央行发行票据让银行将资金定存在央行,一年期央票即为定存一年。
6月28日央行发行了20亿元一年期央票,并将其发行利率上调了9.63个基点,达到3.4982%,这是继之前一周上调9.31个基点之后,一年期央票发行利率再次跳升。而在本次加息前,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25%,因此,连续上调后的一年期央票利率,明显高于当时存款利率近25个基点,相当于一次加息的幅度。
今年一年期央票发行利率一共上调过7次,幅度达到33%,并且每月至少上调一次。从此前一次央行加息的时点来看,央票发行利率对市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本周央行发行的一年期央票利率报在3.4982%,结束了此前连续两周的上涨。由于一年期央票利率往往是同期存款利率的风向标,因此这一利率暂时维稳,至少说明最多还有一次加息的空间。本版撰文 新报记者 王婷 安元 高广华 王伟
第二篇:宏观调控政策
1、限购:今年一共有48个城市出台了限购令,其中有36个城市的限购政策没有实施的截止时间,有具体截止时间的城市为福州、厦门、海口等12个城市。其中,除了南宁截止时间为2012年2月29日外,其余11个截止时间都为2011年12月31日。住建部日前表示,对于限购政策将于今年底到期的城市,地方政府需在到期之后对限购政策进行延续。
评价:
从理想状态来说,当民众的住房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那时放开限购令,将商品房单纯地作为投资品进入市场,这是最理想的。但民众的住房需求要想得到完全的制度性保障,现在来看,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限购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房价上涨的压力,但是在解决房地产的问题上,根本还是在于要加大住房的供应量——不仅包括商品住房的供应,更包括各类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这也是目前许多普通百姓生活的迫切需求。
2、根据目前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您认为房地产今后的发展趋势怎样?政府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不能做到如心使臂、如臂使指。
一、二线城市房价遭到“打击”带动租房价上涨、更加刺激三线四线房价上涨、限购令的出台限制了投资人在大城市投资的计划,只有转向小城市地产或者黄金市场。
物价普遍上涨,楼盘建造成本也水涨船高,估计不可能出现高成本建,低成本卖的现象发生。人民币虽然对外币有所增值,但是面对国内物价的上涨。换句话说人民币在中国人手中相对贬值。
加上近年自然灾害增多,中国周边朝鲜半岛到黄海有美国与韩国的军队,东海有中日军方的对峙、南海有海权之争、西南还有印度之患。中国近年需要解决南海岛礁、钓鱼岛、台湾问题。国际形式处于紧张状态!更加刺激物价上涨,为避免现金贬值,唯一的办法是变成黄金和不动产、石油。黄金现货不足,是有属于战略资源,石油和黄金以后一定会再创新高!!为了避免人民币贬值,估计会刺激房地产市场。投资人的炒作,地产商的捂盘。。现今房地产市场不是出台几个政策能控制的。
个人觉得现在政策调控是房地产商发展的最好时机、楼市后两年左右应该还有一次高潮!
个人见解、仅供参考、我也想自己的判断能得到证实!!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第三篇:当前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期刊文献
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
当前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朱之鑫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上午好!
非常高兴来参加中国行业发展的报告会,借此机会也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当前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一、2010年以来国家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大家知道今年以来,面对着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极为严峻的各种自然灾害,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坚持事实并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的计划及相关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正确地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有针对性的加强和改善了宏观调控,特别是准确地把握住了调控的重点、力度和节奏,促进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我想从五个方面跟大家谈一谈。
(一)促进发展
一个就是在促进发展方面,把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结合起来,着力增强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今年应该来说,我们是继续实施和完善了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在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同时,积极的培育和扩大热点消费,把家电以旧换新的政策推广到全国,提高了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和汽车补贴的标准,积极推广高效的照明产品,高效节能空调和节能的汽车,开展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试点。
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投资的稳定增长,实施了两年新增4万亿的投资计划,特别是把民生工程,重大的工程设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领域作为重点,集中力量来加强薄弱的环节,增强可持续的发展活力,在今年还出台了实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36条政策,着力为民间投资的发展创作良好的环境。
同时也抓住了外部环境中好转的这么一个机遇,加快推进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落实和完善外贸政策促进出口结构的优化,并积极地扩大进口,在这个期间出台了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的若干意见,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并完善了对外投资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这是第一个方面。
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二)结构调整
第二个方面,在结构调整方面,把培育新的增长点,与促进存量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区域的协调发展。
今年我们大幅度的增加了科技投入,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快实施国家科技的重大转向,加快重大设备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制,推进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实际上这些都是着眼于抢占经济战略的制高点。
出台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产业发展。同时深入实施了重点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支持企业来进行技术改造。
进一步完善了促进企业的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同时还下大力量,推进淘汰落后产能,继续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加大的支持力度,针对今年年初的时候,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进一步强化了目标责任。综合采取暂停审批、核准、备案、两招和产能过剩行业来扩大产能的项目。取消了406个税号的两高产品的出口退税,提高了差别电价的加价标准等政策措施来促进节能减排。
并落实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出台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型的一系列政策,同时还制定了一批支持重点地区发展的规划,为区域协调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稳定物价
第三个方面,就是在稳定物价方面。把保障市场供应与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紧密地结合起来,着力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加强供需的调节。
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提高了粮食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标准,以及粮食的最低收购价,特别是针对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及时出台了扶持农业的生产的各项措施,应该来讲,这些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
加强对市场的调控和监管,综合运用储备投放,调运和进口调节等多种措施,保障粮油肉菜的生活的必需品的供应。同时严厉地打击囤积哄抬农产品价格等炒作行为。合理引导社会的预期。
同时还加强了市场流动性的管理,运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合理地控制货币信贷投放的规模和节奏。
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四)推进改革
第四方面,这是在推进改革方面。把建立健全机制与解决当前突破的矛盾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围绕着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激发市场的活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举措,率先在新疆启动了资源税改革的试点,稳步推进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统一了内外资企业和个人的城建税和教育附加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已经扩大到了20个省市以及境外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加强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顺利地推出。三网融合的改革试点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扩大了基本药物的实施范围,公立医院的改革实力也在稳步向前推进,在这个期间,国家还出台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期改制也在有序地展开。配套改革的试点正在扎实地推进,这是第四方面。
(五)改善民生
第五方面在改善民生方面。把增加投入与完善制度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加强就业、社保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
应该来讲,我们今年始终把就业作为民生的头等大事,继续实施“五缓四减三补贴”等稳定就业的政策措施,大力实施了高校毕业生岗位的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与服务援助计划,加大了对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大力推进就业的技能培训,落实鼓励创业的财税金融等组成。这样就全方位来促进结业。
同时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已经连续6年增加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
同时,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范围,实施城镇职工养老关系和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办法。加大了社会的救治力度,从制度上加强了对残疾人、孤儿、弱势群体的保障。
同时扎实推进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进一步推进了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和中小学的校舍的安全工程建设,国家大幅度增加了投入。
加快建设保障性的安居工程,全面启动了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我就简单从五个方面,从发展、改革、调整、民生等方面,从几个结合来和大家汇报一下整个政策的趋向。
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
今年以后,国家实施的一系列的宏观政策,应该来讲有效巩固了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就是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10.6%,增幅比去年增长了2.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增加了16.3%。
在经济增长较快的同时,经济效益的状况良好,价格的总水平基本稳定,前三个季度,全国的财政收入达到了6.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2.4%,前八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了55%,当然只有去年基数的问题。
前三季度居民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了2.9%,其中去年翘尾因素的应该有1.5个百分点,工业品出产价格上涨了5.5%,涨幅比上半年回落了0.5个百分点。
二是增长的动力趋于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强。由于我们实行了一系列扩大消费的措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1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了15.2%,处于历史较高的水平。
当前汽车的月均销售量超过了百万辆,家电等电子产品持续旺销,旅游、文化、影视等服务销售快速增长。
从投入来看,投入的结构继续改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4%,特别是要指出的是其中民间投资增长了31.2%,这是快于整个全社会的投资,“两高”行业的投资增长了14.3%,是低于全社会的增长投资,消费与投资的差距比上年同比明确的缩小。
我们的外贸出口应该来说,今年是较快的回复,同比增长了34%。贸易顺差是1206亿美元,同比减少了139亿美元。
三是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今年又再获丰收,预计全年的产量有望实现7年的连续增长,连续4年要超过1万亿斤,去年是一万零六百一十六亿斤,今年可能要超过这个数字。
肉禽蛋奶和水产品的产品增加,糖料、油料和棉花的生产基本是稳定的。
农业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在持续的提升,大中型配套工程进展顺利,特别是农村水路气的建设取得了积极的增长。自2008年四季度,我们实施了4万亿投资计划以来,到了今年8月底,解决了6467万农村人口的移址安全,新增了农村的电网线路42.3万公里,建成了农村的公路近12万公里,建成了农村的沼气项目有320万个。
第四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工业的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7.1%和20.6%,均快于整体工业的增速,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碳纤维,高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档疏通机床,大型核电风电设备的关键原材料和重大装备制造业产业化都取得了新的突破。钢铁、煤炭、汽车、建材等行业兼并重组的步伐加快,一批落后的产能关闭停产。两高行业就是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生产持续放缓,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了14.8%,节能减排的形势好转,预计单位GDP的能耗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将会继续的下降。
第五是改善民生的成效明显。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比较快,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了913万人,同比多增了80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的现金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之后,实际增长了9.7%和7.5%。
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继续扩大,其中新型农村社会的保险的参保人数到9月底已经达到了6719万人。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扩大到40%以上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筹资标准和报销水平进一步提高。
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资助体系,中职免费教育范围扩大到了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前三季度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的改善,农村危房改造的拆工率均达到了90%,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任务基本完善,青海、玉树、甘肃周区等受灾重建的工作在加快的推进。
三、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总的来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行业、各部门和各个地区的共同努力,国家年初确立了各项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均可以实现。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平稳问题,应该来讲具有不少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国内外发展的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困难和挑战依然不少。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仍将缓慢曲折,主要经济体的失业率居高难下,居民消费持续疲软,经济增长乏力。新兴经济体应该来讲增长较快,但通胀的压力逐步加大。
同时财政金融领域仍有较大隐患。欧洲主权债务风险依然存在,美日债务负担仍在加重,房地产市场持续不振,银行体系风险仍未消除。近期欧洲主要国家积极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日本为应对金融减速,再次实施了量化宽松的政策,使全国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进一步地凸显,主要货币汇率的激烈变化,国际市场大宗产品价格的高位攀升,与此同时一些国家被迫加息以控制通货膨胀,宏观调控的政策协定的难度在加大。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的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还会继续强化,各种干扰因素也会进一步增多。昨天、前天美国又实现了又一轮量化宽松货币,造成的全球的股市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以及大宗产品的价格都在大幅上涨,包括原油的价格,昨天又上了1.8个点。
从国内看,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较突出。特别是还要看到当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也非常的繁重。
四、下一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目标、任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地推进改革开放,大力保障和发展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想有几条一个还是要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完善消费政策,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
要保持投资的合理增长,完善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正确措施,继续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的扩张。同时要加快地转变贸易的发展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更好地来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从明年来看,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制定实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及相关政策,加快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同时还要进一步落实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
三是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
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营造科技人才成长的有利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一点昨天国务院专门开会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创新投融资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是要坚持不懈地推进节能减排。把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和抓手。严格落实和考核目标责任,加大政策和技术支持,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环评制度,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继续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第五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要创新思路、大胆探索,鼓励先行先试,努力在收入分配、财税金融、资源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期刊文献
期刊文献
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六是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集中更多的公共资源用于民生领域。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建议,逐步形成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群众。以上是我们的简单介绍,不妥地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期刊文献
第四篇:当前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
当前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
邱健
当前,我国正步入增长动力切换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经济形势下,近期国家宏观调控节奏和政策取向已相机调整,侧重点由稳定经济增速转向保障民生与促进增长的健康可持续。从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和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精神来看,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即将启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将成为贯穿明年乃至整个“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
我国正逐渐步入增长动力切换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
从外部形势看,全球复苏总体态势不变,但基础仍不稳固,我国目前尚不会面对主要经济体过早退出刺激政策的风险。从国内情况看,经济增速趋缓,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我国正逐渐步入增长动力切换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
1.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出现滞胀特征的风险加大。从短期看,在库存回补结束、刺激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基数抬高等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周期进入增速逐步回调阶段。从三季度国内产成品库存指数下降趋势判断,我国已结束上一轮库存回补周期,制造业再次进入去库存化阶段。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5.2%,连续第四个月出现回升,但主要得益于购进价格指数的持续走高(11月购进价格指数再度大幅上升至73.5%,创下2008年7月以来最高值),与当前原材料价格上涨密切相关。其中,11月份新订单指数、产成品库存、生产指数虽呈现上涨,结合近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同比增速趋缓判断,很可能是在强烈通胀预期下,企业为应对通胀而加大采购,同时降低销售量并增加库存所导致的囤积现象,不容盲目乐观。
从长期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制度性、结构性问题显现。一是通货膨胀将向成本推动和需求带动的双轮驱动型转变。流动性过剩与资本异常跨境流动依然突出。同时国内环境资源约束趋紧,要素价格形成和环境有偿使用机制改革将推动资源品价格向供需均衡水平回归,并促使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熟练工人开始出现大范围短缺,劳动力成本也将不断攀升。二是随着国际经济政治格局调整,中国经济发展内外条件的基本面出现重大变化,投资驱动和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难以为继,依靠粗放式要素投入推动低层次产能扩张的经济增长模式已到了发展的临界点。而国内制造业优化升级的难度将不断加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有待形成。
2.房地产市场观望期过长可能导致多方面不利影响。自今年4月国家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以来,国内房地产市场总体量跌价稳态势明显。虽然在“金九银十”的传统销售旺季出现了一次集中释放的小高潮,但观望情绪依然浓厚,加息政策的影响已开始显现。一是房地产企业资金回笼速度明显放慢,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大。二是从近期房地产开发贷款环比增速明显下滑来看,房地产开发商特别是中小开发商资金压力趋紧。在开发商今年1—11月的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占比已由年初的24%下降到17.79%,自筹资金占比上升到37.66%。市场退出加快将可能导致市场垄断程度提高、市场活力降低,并引发下一轮商品房供给不足。此外,住房销售面积明显下降将对家具、家电、建材和装潢等相关产业带来不利影响。观望期过长、政策前景不明朗,也使消费者、金融机构、开发商、相关中介组织等市场主体难以形成合理预期,给经济活动带来较大不确定性。
3.地方投融资平台清理增大融资紧缩压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通过地方平台内部操作,部分银行贷款摇身一变,以自筹资金形式投入项目建设,从而撬动更多贷款,使之实际使用信贷资金可能超过金融主管部门的统计数字。由于地方平台融资规模巨大,一旦清理规范工作的力度失度,将通过融资需求萎缩间接导致宏观紧缩效应,变相加快刺激政策的退
1出速度,加剧经济波动。同时,在清理规范过程中,多数商业银行实行“只收不贷”,流动性投放减缓,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明显弱化。部分平台承担的建设项目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继而波及在建工程的后续投资及前期已投放贷款的还本付息,形成“烂尾工程”。此外,2012年左右将进入地方融资平台还本付息的高峰期。在加息政策背景下,企业资金成本上升,由于地方平台普遍采取借新还旧机制,平台融资困难将可能导致平台偿债风险提前暴露。加之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于项目投资拉动依赖更大,地方平台清理可能拉大中西部地区与东部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
4.防治恶性通胀成为当前最紧迫的问题。当前我国仍处于信贷天量扩张的滞后影响期,通胀呈现成本和需求双轮驱动特征,正日益从农产品和住房价格引起的人工成本上涨向全社会生产服务成本上涨转变,从供需结构失衡引发价格上涨向预期下自我生成的通货膨胀转变,从一般商品服务价格上涨向资产与消费品交互推动型价格上涨转变。
11月份,CPI同比上升5.1%,已连续10个月高于2.25%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10月20日起上调到2.50%),创下28个月来的新高。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及收入分配改革不断推进,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成为长期趋势。在实际存款利率为负的情况下,银行体系窖藏资金的能力明显减弱,银行存款在房地产市场调控和资本市场持续震荡下,大量进入农副产品市场进行投机保值,不利于引导流动性注入实体经济。同时,今年以来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粮价持续上涨,近日美二度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更加剧美元跌势,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增大国内物价上行压力。
内外经济形势与十二五时期改革发展指向,将构成我国下一步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依据
1.城市化将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抓手。从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重要表述的变化,及近期政策调整所释放的信号来看,“十二五”时期我国将以发展现代城市群、加快推进城市化为抓手,推动整个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发展现代城市群,突破城镇化这一过渡形态的约束,向与工业文明和现代市场经济相伴生的城市化这一高级形态转变。
城市化的进度加快,将推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加速增长,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发挥重要的导向与促进作用。特别是针对当前经济增速下滑态势,可通过加快市政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同时,城市化进程还将提高实体经济领域的资金回报率,将剩余流动性吸纳到与实体经济有关的领域。
2.货币政策继续总体趋紧,人民币汇率改革加速推进。世界主要经济体推迟退出刺激政策,为我国相机调整政策重点,压缩高能耗与过剩产能,组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回收流动性腾出空间,特别是缓解了采用价格型工具应对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的后顾之忧。预计后期国家将会立足保障民生,侧重币值稳定目标,继续实施货币政策结构性微调。一是灵活运用数量型工具,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继续放慢货币投放速度。但年初预定的 7.5万亿元信贷控制规模将出现松动。二是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通过削弱当前国内实际利率过低、资金为对冲通胀风险而购买甚至囤积部分商品以保值增值的动力,从根源上抑制当前资产泡沫和部分农产品价格不合理上涨的势头。预计如果近期CPI同比涨幅继续高居不下,央行将很可能再次加息。三是除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常规手段外,还将从宏观审慎的角度,强化对杠杆率、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等指标的监控。
从汇率政策来看,美元二度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剧美元跌势。在人民币尚未与美元脱钩的条件下,也将削弱人民币对其他主要货币的升值速度。为化解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有效控制输入型通胀势头,并减少资本跨境流动带来的货币被动投放,预计我国将继续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将进一步升值。
3.配合产业政策,着力优化财政支出与信贷结构。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满足在建项目
后续投资需求和既定投资建设需要,扩大社会消费需求,中央将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财政支出突出促进结构调整、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并加大对节能环保、自主创新、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支持,力求方向明确、进度均衡、力度适当。基础设施投资则主要保证在建项目投资需要。
信贷政策将重点保证流动资金需要和重点建设项目资金需要,加大对就业、“三农”、助学、灾后重建等经济社会薄弱环节,以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节能减排等关键领域的支持力度,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确保符合条件的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贷款及时落实到位,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提高用于技术改造、中小企业、消费以及支持存量调整的并购贷款比重,着力优化信贷结构。
4.资本市场可能扩容。针对当前市场流动性充足,通胀及资产价格泡沫压力依然较大的局面,且从吸纳流动性方式的安全性、积极性和建设性来看,在对募集资金严加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引导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不仅有利于疏导吸纳过剩的流动性,避免其进入农产品和房地产投机投资领域,降低通货膨胀压力,还有利于促进资本的形成,进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未来证券市场扩容的步伐将可能加快。
5.清理规范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节奏和力度将微调。全国性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还本付息高峰期将于2012左右来临,届时地方平台所诱发的财政金融风险可能加大。预计国家有关部门会抓住高峰年来临之前的缓冲期,加快进行规范清理和风险排查。同时,为避免引发融资需求萎缩和宏观紧缩效应,预计国家将进一步区别政策对象、细化分类处理,并适度调整清理工作和力度和节奏。此间如果调控失度或出现严重的风险暴露,中央很可能通过再次放松流动性以实现风险展期,避免大规模融资紧缩对经济的破坏。
6.房地产市场调控将长期持续,并逐步调整侧重。本次调控是国家具有综合性、长远考虑的战略举措。如果不出现经济明显下滑,国家将继续保持政策压力相对稳定。预计短期将重点贯彻执行好已出台各项政策,不会继续密集出台相关抑价措施,中长期针对购房群体和商业银行的部分限购措施则将逐步退出,对房地产的调控侧重点将从直接针对购买行为转向增加供给并改善供给结构,从权宜性的调控手段向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制度建设切换。
一是房产税改革试点可能逐步推开,通过引导对中长期房价的预期抑制市场投机活动。二是将大力构建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体系,重点加强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鉴于全国大范围推开房地产税制改革尚需时日,短期内难以发挥较大作用。因此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是今后一段时间调控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手段。同时,保障性住房建设还将为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创造有利条件,在不影响住房总供给的条件下,兼得改善民生与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两利。
此外,针对近期房地产调控和加息政策背景下开发贷款环比增速和房地产新开工项目数急速下滑态势,国家可能加大对中小开发商资金筹措难等问题的关注,采取相关措施,防止因大面积出现开发企业资金链断裂而引发新一轮商品房供给不足。
7.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将启动。“十二五”时期,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将启动。譬如,将启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将深化农村产权改革,促进土地依法流转;将启动房产税改革,培育地方主体税种,并赋予省级政府一定税政管理权限;将试点存款利率适度上浮,通过金融要素定价机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这些改革的推进将进一步释放出中国经济的活力,从体制机制上切实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资料来源:《学习时报》2010年12月20日
第五篇: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评价
2004年以来中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政策总体评价
编者按:住房问题是关系民生的大问题。持续飙升的房价因超过百姓承受能力而招致广泛批评。中央政府连年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下一步将如何着力?为此,我们选登相关调研报告进行评价,并请有关专家从各自的角度进行分析,同时考察邻邦韩国、日本的做法,以资借鉴。
2004年以来,中央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区别对待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对房地产业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总体来看,调控初见成效。但房地产市场仍然存在住房供给结构不合理、部分城市房价上涨太快,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难以满足等问题。亟需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和完善住宅的宏观调控政策。
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背景
2001年以来,房地产业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房地产业投资增长过猛,部分地区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使房地产业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之一。
(一)房地产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
自2001年以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城镇化率快速提高,使中国经济进入了以住房、汽车、电子通讯、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业较快发展的新一轮增长周期。其中,房地产、钢铁、水泥等行业投资迅猛增长,带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4年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53%,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新的不平衡,能源、运输供应紧张,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开始走高(6月同比上涨5%),中国经济运行出现偏热的迹象。
(二)房地产业制度改革与政策调整
第一,1998年城镇居民住房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有关住房的分配、供应、市场、金融、物业管理、中介、行政管理和调控等七个体系的改革全面启动,取消了实行40余年的住房福利分配制度,代之以货币化分配;明确了居民住房产权的私有化和住房获得渠道的市场化,调动了居民购房积极性,居民住房需求开始集中释放。
第二,较好的经济环境,创造了更多的住房需求。一是城市新生代成家立业、城市化中新迁入人口需要住房。二是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居住有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取得房改产权的居民产生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的住宅需求。三是大量的城市拆迁改造,增加了居民住房需求。四是大量社会资金将房产作为投资品所产生的需求。
第三,国家对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从供求两方面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从“九五”初期开始,为扩大国内需求,中国政府将住宅作为居民新的消费热点,给予优惠房贷、减免税等政策支持,鼓励购房,刺激了住房消费。同时作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国家对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给予包括放宽商业住房信贷规模控制,实行预售房制度,整顿取消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等政策支持,促进了房地产业快速增长。2003年与1999年比,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年均增长24.5%,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7.3个百分点。
(三)体制机制缺欠与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地区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上涨过高的现象,尤其是在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地区,房价涨幅超过10%,成为此轮宏观经济偏热的一个象征。其根源在于体制、机制的缺欠。一是房地产市场已经放开,但相应的制度没有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二是大部分土地以协议方式转让,不能反映真实地价,土地资源不能合理使用。三是资金使用成本低。这些因素导致需求和投资动力旺盛,市场难以有效调整。2004年4月,为遏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势头,国务院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
2004年以来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特点及成效
(一)2004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及成效
调控目标和重点:2004年初,为抑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中央政府采取了“管严土地、看紧信贷”的宏观调控政策。一方面,加大了对房地产用地的治理整顿力度,清理整顿建设用地,严格审批管理,从紧土地供应,逐步推行经营性用地的“招、拍、挂”,从源头控制了土地供给。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房地产开发项目(不含经济适用房项目)资本金比例提高到35%及以上,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严禁房地产流动资金贷款等,收紧银根,减少房地产开发的资金支持。
成效和问题:2004年调控措施以行政手段为主,力度较大,通过控制土地和资金供给,控制房地产供给,使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由年初的50.2%,逐月下降到年末的28.1%,回落22.1个百分点。
但这次调控主要是抑制供给,对需求、尤其是非合理需求缺乏有效控制,前些年扩大内需、刺激住房消费的一些政策仍然在发挥作用,引起了供求关系的失衡。出现投机炒作和被动需求等非合理需求的快速增长;中低档住宅供应比例下降、房地产供给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引起的商品房价格大幅上涨.全国平均销售价格同比增长14.4%。尤其是上海、杭州等东南沿海城市房价涨幅更大,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是否会出现“房地产泡沫”的关注。
(二)2005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特点及成效
2005年初,根据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央三个月内继续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
调控目标和重点:调控目标由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的单一目标向既控制投资速度又要抑制商品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双重目标转换。调控重点相应调整:一是有效调整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从增加供给和减少需求两方面入手来调整房地产市场,实现稳定房价的目的。一方面,利用信贷、税收等经济手段,提高炒房成本,抑制房产投机需求;严格控制城市拆迁改造规模,抑制被动住房需求。同时,加大对闲置土地的清理力度,以此增加土地供给。二是在规划审批、土地供应以及信贷、税收等方面,对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住房给予优惠政策支持,改善住房供给结构。三是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出台了不准预售房再转让、实行购房实名制、上网交易等措施,并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销售行为。加快建立健全房地产
市场信息系统,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的动态监测,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调控效果与问题:2005年末房地产投资增长19.8%,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8.2个百分点;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7.5%,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6个百分点;上海、杭州等城市大幅上涨的房价得到了有效抑制,说明宏观调控初见成效。
但2006年初,一些问题又凸现出来。一是房地产投资增速出现反弹,1-6月增速比上年末提高4.4个百分点。二是供给结构不合理状况依然存在,部分大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急需的中低价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比例偏低,供给不足。三是深圳、北京、广州、大连等城市房价大幅上涨,中低收入人群难以承受,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三)2006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特点
2006年5月末建设部、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的调控措施,各部委和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相关配套措施。
调控目标:发展满足当地居民自住性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有步骤地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重点:一是要求地方政府利用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真正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二是自2006年6月1日起,90平方米以下普通住房的供地面积和开发面积不得低于当年计划面积的70%,通过限套型、限房价,竞地价、竞房价的办法,保证中低价位、普通住房供给。三是运用经济手段。强化住宅转让环节的税收管理和外资购房的管理,抑制投机炒作;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有区别地调整住房消费信贷的首付比例,引导合理消费;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和加强舆论引导,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四是将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纳入到对地方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中,保证调控措施的有效落实。对住宅产业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总体评价
(一)此轮宏观调控政策的特点
一是宏观调控呈阶段性,循序渐进。重在解决每个阶段的突出矛盾,调控逐步深入,注重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产生的震动和影响较小。
二是调控政策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根据不同的调控对象,采取相应的调控手段,形成了综合使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政策体系,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调控政策注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主要体现在既要控制房地产投资速度,抑制投资需求,又要保护普通居民购房积极性。在“双紧”的情况下,土地供给、项目审批、信贷支持等政策都向经济适用房、中低档住房倾斜。在抑制非合理需求的同时,对普通居民的自住性需求给予了房贷、税收方面的优惠。
(二)宏观调控政策的成效
第一,控制了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保持了房地产业的平稳发展。银根、地根紧缩
及政府监管力度加大,房地产投资在规范中发展;投资、投机需求以及超前拆迁引发的被动需求得到一定程度抑制,房地产市场向以自住性需求为主转换;地方政府在调控和住房保障政策被赋予更大的责任。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投资各月累计同比增速由2004年年初的50.2%回落到2005年年末19.8%,2006年11月份为24%;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同比由2004年上涨14.4%,逐步回落,2006年11月份同比上涨5.8%,住房价格涨势平缓回落。
第二,促进了土地制度的深化改革。调控采取了与改革相结合的政策措施,建立了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并加强土地交易的监督和管理,堵塞了漏洞,促进了土地交易市场化进程和规范。
第三,住宅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形成了由新建住宅市场、二手房转让市场和住宅租赁市场构成的住宅市场体系。并逐渐建立和完善了商品房预售、规范房地产交易秩序、住房交易实行网上申报等规章制度,房地产市场秩序逐步改善。
(三)仍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房地产市场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住房供应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2006年1-6月份,40个重点城市上市预售的套均建筑面积115平方米,适合当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仍然供应不足。二是部分城市房价上涨仍然较快。2006年11月,房价涨幅较大的城市:福州同比上涨10.4%,北京10.3%,深圳
9.8%,厦门9.6%,秦皇岛9.3%,成都8.9%和贵阳8.4%,尤其是北京和深圳,房价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持续较大幅度上涨,使得普通居民仍然买不起房,房价回落并没有达到普通居民可承受的水平。三是住房保障制度不完善,低收入家庭住房难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进一步分析上述问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对90平米以下普通住房两个70%的调控措施缺乏说服力和可操作性。此项措施是改善住房供给结构、满足当地居民自住需求的重要措施。但措施的目标定位是什么,是满足新生代的需求还是以旧换新居民的需求。如果都包括,还涉及居民住房消费目标的问题,90平米住房是否是未来几年居民住房的目标。另外,目标定位确定之后,需求量是多少,所占比例是否是70%,这些都需要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才有说服力,得到包括开发商在内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中低价房在销售环节缺乏可操作性,包括购房人的资格审定、住房的销售程序、监督管理等都没有详细规定,措施难以有效落实。
第二,体制问题制约地方政府落实住房调控政策的积极性。一是GDP是考核地方政绩的主要指标,房地产业投资速度和房价涨幅回落直接影响地方经济。二是土地收入是地方政府可取得的主要财政收入,限地价将影响地方收入。三是落实中低价住房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不明确,需要地方政府自己筹钱,几个因素都直接影响地方利益。
第三,投资收益低影响开发商建设中低档住房的积极性。中低档住房是在限套型、限房价的基础上,采取竞地价、竞房价的办法,进行招标,是在一定行政限制下的市场化行为。开
发商追求的是投资收益,其结果一是在满足开发商收益的条件下竞出的房价可能偏高(广州已有先例),二是因预期收益低开发商不积极参与。
第四,住房保障制度不完善。一是住房保障体系不健全。政府承担为低收入人群解决居住问题责任不明确,缺乏法律与制度保障。二是部分城市还没有建立廉租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尚需进一步改进,住房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太小。三是住房保障制度不落实。大多数城市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资金来源缺乏制度化,没有建立最低收入居民家庭档案和申请、审批制度。第五,缺乏住房信息、档案等基础制度建设。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抑制投资需求、外资炒房等调控措施,因为没有建立实名制的住房档案而难以精确实施,降低调控效率。同时通过实施不动产税的方式来优化存量房源配置较好的政策建议,也因此难以实现。政策建议
要继续完善和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与此同时要注重长远的制度建设,做到标本兼治,为更好的进行调控创造条件。
第一,加强住房信息统计工作,建立住房档案登记制度。整合统计系统、建设系统的统计资源,建立实名制的住房档案登记制度。
第二,建立科学的居民住房消费目标和消费模式。一是根据科学发展观和我国土地资源和人口状况,明确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90平米住房可以满足中等及中低收入普通居民的住房需求。二是准确统计中等及中低收入普通居民的自住房需求,按照实际需求安排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地计划和建设计划。三是提倡根据消费能力“租、购并举”的科学消费模式,合理引导普通居民的住房消费。
第三,调动地方政府落实调控政策的积极性,为地方政府认真落实调控措施创造制度条件。一是改革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减弱GDP增长的影响。二是改革、完善分税制度,使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相对称。三是改革土地收益制度,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入的依赖。
第四,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满足普通居民购房需求。政府应该承担起保障中低收入居民住房的责任,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一是根据低收入居民的支付能力,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对低保人群实施廉租房政策;为低收入者提供经济适用房。二是建立住房保障基金,解决资金来源。三是建立低收入人群的住房档案和分配制度,并跟踪了解和及时调整,根据实际需求安排住房投资和住房分配,做到应保尽保。
同时,政府要给予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住房建设一定的政策支持,按照需求增加普通住房的供给。并制定普通住房定向销售细则,在分配、房贷利率、首付比例以及公积金贷款使用方面给予优惠,满足普通居民购房需求,降低购房成本。
第五,推动不动产税的实施,合理配置房产资源。根据居民持有住房的情况,征收不同的财产税,可以通过税收手段抑制投资需求、充分利用存量房源,为地方财政提供稳定收入来源,是解决当前房地产市场问题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