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程翔示范课《将进酒》评课
程翔示范课《将进酒》评课
诗歌朗读——语言的美育
“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它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是一种声情结合的技巧。在诗歌的教学中常常运用到朗读法来进行诗歌教学。在读的过程中凭着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感受诗的感情,体会诗的韵味。朗诵教学,是诗歌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漫长的语文教学的历史中,朗诵教学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被提倡的今天,品味、诵读依然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下面将从以下几个点来分析《将进酒》一文怎样通过朗读来进行语言方面美育的。
1、给班级营造了一种集体诵读的氛围。首先,老师通过导入的形式将学生带入李白的诗歌世界中,几个学生对李白诗歌的回忆、诵读建设了一种积极的诗歌诵读氛围。一个学生因为胆小,不好意思进行毛遂自荐,程翔老师就鼓励他勇敢一些,从而促使他顺利完成了诗歌诵读。
2、老师具备很高的诵读能力,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程翔老师的诵读普通话标准、感情充沛、表现力强,读出了李白诗歌的那种豪迈、飘逸的感觉,将学生带入一个美好的审美境界中。看到老师能将这首诗演绎得这么好,会让学生禁不住跃跃欲试,按照自我的方式去演绎诗歌。
3、程翔老师不仅自己有很高的诵读能力,他也善于将读诗的技巧传授给学生。例如:老师将自己读李白诗歌的感受告诉学生,说他认为读李白的诗歌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读诗歌不仅要讲究停顿、还有节奏、重音,要有技术上的处理。在这一点上,我有自己的理解。朗读诗歌有停顿、轻重、缓急、高低,并不是仅仅靠画出停顿符号就能让学生读出自己的韵味。为了让学生读出诗味,不妨在需要重读、轻读、急读、缓读、高读、低读的地方用不同的符号标识出来,用以提示学生。另外,在学生读的时候,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读,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诵读热情。
4、诗歌诵读是建立在对诗歌的深刻理解上的。
程翔老师没有直接进行朗读训练。他采用启发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把握就如同小溪自然而然地流出山谷一般流出自己的心扉,从喉咙中流淌出来。
5、诗歌诵读的最高境界是诵读者对诗歌的再度创造。也许,一般的学生达不到对诗歌再度创造的境界。但是归根到底,诗歌诵读应该发挥诵读者的主观能动性。而有的同学会因为胆小的原因而拒绝在课堂上诵读,有的同学会因为没有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而不愿意花力气在诵读上。程翔老师运用巧妙的激励方法使学生逐渐放开胆子,最终完成诗歌诵读。在程翔老师的课堂上,有着因为对诗歌的热爱而产生的朗朗读书声,有着被老师、同学们的热情诵读所感染、折服所发出的掌声。这是我们诗歌教学所要达到的一个目的。同时也是美育在朗读、感受语言美上的目的。
张兰 12260233 汉本2班
第二篇:特级教师程翔评课
特级教师程翔评课(摘录)(来源于网络)
点评课题:《散步》《公输》
点评专家:程翔(特级教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时间:2009.11.1下午
评课是一件很不轻松的事情。两位老师的课都讲得非常好,王老师这节课突出的特点是以分析亲情作为一个重点,加上一点重点句子,构建起了她这节课的坐标。她并没有按部就班的从前往后推进。而是放在揣摩亲情,体会重点字词句。这些字词句在文章当中的作用是很突出的。让学生反复玩味这些句子,领会这些句子丰富的含义很有意思。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语感的训练。比如王老师让学生去揣摩,“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我”就是这些句子反复的去揣摩,“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是一种突出的特点。我们上课的时候要有紧要词,在你的这堂课中充分体现这些紧要词。第二个突出的特点,王老师把删去的两句话复原。让学生去分析删掉好不好,你同不同意。这实际上是在解析文本的基础上适度的拓展,这个拓展与语感训练是相吻合的。通过这样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这篇文章讲孝心还讲责任讲使命。我觉得王老师这堂课这两个特点是很突出的。我觉得对我是有启发的。
第二堂课孔老师讲公输。上个月我去山东一个地方去听课,那个老师上的也是公输。我一边听孔老师的课一边就在回忆那个老师是怎么上的。我觉得孔老师这堂课也有她突出的特点。第一,孔老师本人富有朝气,作为教师来讲这是一个很难得的优点。我想不光是教语文教任何一门学科老师都要活泼有朝气。我们学校有个历史老师一个教案要教上好多遍,自己都烦的不得了。我们能不能换一个思路自己不讲让学生去讲。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讲。这样一定程度上能解决下午上课犯困的问题。孔老师自己有朝气容易感染学生。第二点,孔老师紧紧抓住了两个对话,这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先是公输和墨子对话,后是墨子和楚王的对话,这两个对话构成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教这篇课文,肯定要把它当作是学习的重点。孔老师在这一点上把握的是很准的。从这些对话的模拟,使学生体味到墨子的这种智慧。第三个特点,我觉得孔老师很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很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比如她让学生分两组来说说攻和守的办法,这种环节对调动学生积极性还是有实际效果的。再比如孔老师讲墨子为什么不帮助宋国去防守呢,为什么要说服楚王呢?这是一种深入发掘问题。这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很有帮助。还有后面对于墨家学派兴衰的问题做了课外的扩充。这是孔老师的特点。
上午评课的老师说了我们的公开课是遗憾的艺术,每上完一堂课我们老师都会觉得某些环节我换一种设计法会不会更好。同样,这两位老师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节王老师的课,我先说一说我是怎么上的。你上课怎么往前推进呢?课堂教学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你如何从第一分钟推向最后一分钟。一定要考虑一个抓手的问题,不同的课文它的抓手是不一样的。我上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会问同学们,我、妻子、母亲、儿子你觉得最喜欢哪个人物。有些同学说“我”。我们就会一起研究作品中写到了怎样一个“我”呀。然后我又问最喜欢“母亲”的同学举手,又有一些同学举手了。我们再一起来分析这个问题。我又问第三个问题最喜欢“儿子”的举手,又有一些同学举手了。最后我再问最喜欢妻子的举手。没有人举手,我就问为什么不举手。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讲这个妻子在文章里不说话,还说妻子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就是说在家里面不听我的。这就说明了我们同学对这个妻子是没有能力把握的。然后我就引导说:为什么这个妻子在外面总是听我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这是一个很好玩的一个东西。在外面妻子要维护丈夫这个家庭的领袖的地位,这个妻子知道为了家庭的和睦自己在哪些地方应该做让步甚至是牺牲。对于妻子虽然没有一句话,但是这是一位默默奉献的好妻子。她上有婆婆下有儿子,中间有丈夫,在这个家里面大概奉献最多的,最操劳的是这个妻子。这真的是一位好妻子,在外面听我的,是不是说在家里面不听我的呢。在家里面可以同丈夫商量、讨论甚至争几句吵几句。但是在外面她一定是维护丈夫的。维护的背后是爱,她爱自己的丈夫。如果这个妻子帮着儿子说,你跟你妈妈走大路,我陪我儿子走小路。这样就完了。这个妻子就听丈夫的,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这样的妻子太可爱了。这是一个不易把握的人物。重点的句子我们再揣摩一下。“我、我的妻子、我的母亲、我的儿子”王老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这四个人物你会发现问题吗?有同学马上举手,老师我发现他怎么没有爷爷。说的很好。现在同学们自己去猜一猜为什么没有爷爷。有些人说是不是他爷爷已经去世了。假设你的推理猜测是正确的,你们想一想。这个老妈妈老伴已经去世了。他们一家三口出去了,这个老妈妈一个人在家待着好不好。不好,肯定是不好。我母亲本不愿意出去的,这个本不愿意出去,这里面的含义很丰富。母亲老伴去世以后心里边多么悲伤,他不愿意给自己的儿子和媳妇添麻烦。我就一个人在家里待着吧,但儿子不同意。妈妈不要一个人在家里待着,父亲刚去世,你更应该跟我们出去散散心。这些虽然没有说但它背后包含了。母亲很信我。“母亲很听我的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的很好,母子两个人互相信赖。在散步的路上这个“我”就一直在庆幸,庆幸什么呢?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我的母亲又同我们出来散步了。我珍惜这样的时间,我珍惜这样的机会。而儿子伴同我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很短了。这些都是浓浓的亲情。一个人活着什么叫幸福啊。我觉得是拥有亲情、友情、爱情。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你可以钱少一点,如果一个人没有亲情、友情、爱情,这个人太不幸了。朱自清用他的散文描写了自己拥有的亲情、友情、爱情。老师教课要去体会、去挖掘,也让学生去体会、去挖掘。另外王老师的课如果能再活泼一点就好了。老师给学生上课,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没有距离。我到现在还上课,上个学年我还教了两个班级。一个文科班一个理科班,一个普通班一个实验班。我整天和孩子在一起。我一看到学生就心花怒放。所以我上课能够和学生容在一起,我觉得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学生深入到文本当中去。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的融为一体,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孔老师这堂课有一个地方可以商量,文言文的教学和现代文的教学是有明显的区别的。文言文的教学首先是要解决文句的问题,是要疏通文句读懂这篇文章。可能孔老师的设计有她的考虑。如果是我来教这一课的话,我会拿出相当的时间来让同学们放声去读,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发现问题。有问题就及时的向老师提出向同学提出。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想没有二十分钟那是不行的。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实实在在的落实到文字中去。当我们把这些语言障碍都解决了我们再去做其他方面的工作。这是一个方面。还有就是最后关于墨家兴衰的问题要不要讨论,讨论到什么度好。我个人认为这个环节可以略去。因为我们这堂课时间很有限解决不了这么多的问题。再说墨家学说的兴衰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的孩子还小,他能够读懂课文,能够理解每一句话就已经很不错了。关于墨家学说的兴衰等他们长大了再去研究。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准备了很多东西,我们是不是要把全部的东西都教给学生,也不一定。这是对两位老师两堂课的一点认识。应该用一个基本理解的模式。第一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从原始阅读开始,原始阅读是指学生在没有任何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实实在在的去阅读,这叫原始阅读。我们上课,无论是文章长短,无论什么题材,我们都应该安排学生对文本的原始阅读。原始阅读之后产生的理解叫做原始理解。原始理解在重要作用在于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起点和依据。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有逻辑起点的,这个逻辑起点在哪里就是学生的原始理解。我在北大附中上课教《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让同学讲一下对这篇课文的最初理解。一个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明白为什么让我们学这篇课文。学生不喜欢这篇课文,反感情绪表现出来了。我听了这个学生发言以后当时我就在思考: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肯定是有原因的。我分析的原因
一、同学们对政治题材的课文不感兴趣。第二、学生对于领袖的文章不喜欢。第三、政治课已经学过了,是不是语文课要变成政治课。同学们有这个想法才表现出对这篇课文的不喜欢。学生这个不喜欢的态度就是他的原始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使我这个老师明白了一个道理,我这堂课从哪里开始。就从这儿开始。我备课的时候是在办公室里,我把自己关起来备课,我没有同学生交流。现在我走进学生了,我知道学生对这篇课文是什么态度了。我在备课的时候同学生的现状相同不相同啊?我必须马上作出调整。我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喜欢这篇课文。两节课下来以后我作了一个调查,同学们喜欢这篇文章的举手。全班同学都把手举起来了。一开始我也搞了一个调查,喜欢这篇文章的只有三、四个。从三四个到全部举手,老师的作用就表现出来了。从学生不喜欢这篇课文发展到喜欢这篇课文,从不理解这篇课文,发展到理解这篇课文。所以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原原本本的读书,让学生产生自己的原始理解。在德国的教学标准中就有一条要让学生有对课文的第一印象。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忽略了这个问题。我们总是在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我们把学生当作了一个被动接受的容器。至于学生喜欢不喜欢,喜欢到什么程度,不喜欢到什么程度,他对这个文本最原始的感觉是什么,我们一无所知。这样我们的教学就是目中无人,就不能做到对症下药。但是学生的原始理解毕竟不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归属,它是我们的起点但不是归属。我们要在原始理解的基础上经过一个后续理解的过程最后实现基本理解。就是在学生原始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去深化丰富学生的理解叫后续理解。这个后续理解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一个主体。在后续理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去运用多媒体。在学生原始理解、原始阅读的时候,你不要去放多媒体。后续理解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放多媒体、去放录音,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经过后续理解之后最后我们要实现对文本的基本理解。什么是基本理解,第一我们的理解是可以在文本中找到依据的。它不是我们的胡乱猜想,主观臆断。第二,与专家对文本的理解达成共识。符合这两点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叫做基本理解。我们的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的就是这种基本理解。基本理解不是唯一理解,我们对于一个文本的理解可以是多样的,《孔乙己》矛盾先生有自己的解读,但它不是作者的原意。鲁迅先生也有自己的基本理解。这两种理解并不矛盾。基本理解不是唯一理解,接下来基本理解不是绝对理解。对文本的理解随着时间、时代的发展变化也会有一些发展变化。《论语》这本书两千多年了,研究《论语》的书有两三千家这么多,你说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权威。孔子说:唯小人与女人难养也。你说这个“小人”是什么意思,不同的书有不用的解释。所以它不是绝对理解。只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我们这样来理解。我们进行的是基础教育,我们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群小孩子,这群小孩子他们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告诉我们,这个文本,我们解读到这个程度就恰到好处。过了就不好了,没有达到也不好。初中里面有一篇文章《珍珠鸟》,这篇文章大有深意。我们现在理解的远远不是作者本来的创作意图。但是如果我们把作者的原意揭示出来也不好,这些孩子们就不能够理解了。所以我们只能讲到这个程度。在我们杭州有一位专家叫蒋成予先生我看过他的文章,我很钦佩这位老先生。
课堂教学有效性现在大家都在谈。什么叫有效,上午也有老师在讲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它可能有多方面的含义,但最根本的东西是:课堂教学有效,没有效,就看你有没有让学生有发展变化。如果你这堂课是平面的,学生上你的课和没上你的课看不出有什么变化,那我说你这堂课肯定是无效课。确实上了你的课之后他有变化,当然这个变化有正变化和反变化。正变化就是学生通过你这堂课后有了发展提高,他有了这种可喜的变化,那你这堂就是有效课。因此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这堂课我要促进学生在哪些方面有发展。我们一定要考虑这个问题,如果不考虑,想到哪就教到哪这个的课很难有效。我在自己学校的时候在办公室备《琵琶行》,这时候我们传达室的人进来了,他说程老师你怎么哭了,我说我备课呢。他说我真没见过这样备课的。我上了《琵琶行》后,我的学习委员告诉我,老师上了课改变了我原来对《琵琶行》的印象。这个学生是主动的找到我来聊他上了我的课之后的感受。上了老师的《琵琶行》让他发生了变化。我们当老师的天职就是就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发展。这是我们评价老师的一个最根本的标准。我们不是看一个老师发表了多少论文,写了多少著作,我们不是看一个老师学问多么渊博,嘴皮多么溜滑。我们就是看你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提高。所以教师和学者不是一回事。我们评价中小学教师你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提高。陈景润原来是中学的数学老师,在北京四中教书,他的课学生听不懂,最后学校没办法只好让他负责批改学生作业。但是后来他成为位著名的数学家。他不懂教学是怎么回事,但他懂数学研究。法博尔也当过老师,有一天他看到学生们围在一起,就好奇的走过去,问:你们干什么呢?然后自己趴在那看蚂蚁。当一个老师应该是蹲下来,跟同学们一起讨论。当然,我们说教师应该具有学者的一些品质。但是教师和学者不是一回事。魏书生老师有个最大的本领就是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你不承认不行。有一次,魏书生老师和北京的老师一起在上公开课。北京的老师课上的很艰难,上的死气沉沉。第二堂课,还是这群学生,魏书生老师三下五除二就把这群学生调动起来了,一堂课上的生龙活虎。我们老师要分析一下,我们总是说这个学生不配合。我们不能说让学生来配合我们,这个教学思想一定是错误的。学生不配合是老师没有把学生调动起来,原因在老师自己。不能怪孩子。魏书生老师接过一个班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师生关系是什么吗?同学说:老师是上帝,我们是奴隶。魏老师说不对,应该倒过来,你们是上帝,我是奴隶。我是为你们服务的。由于这种正确的思想,魏老师和学生才能容在一起。我们如何来评价老师的工作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们要在实际工作中去领悟。有一个重点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到了一个重点中学,没有一个月学生就把这个老师炒了,强烈要求学校撤换这个老师。这个老师感到很委屈,我是重点大学毕业教中学生不是小菜一碟吗?校长听了他的课,觉的他不会教课。尽管你有满肚子的学问但你不会教课。学问是学问,教课是教课,不是一码事。然后校长就跟他讲道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廖老师终于悟出了教学是怎么一回事情。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回忆自己的教学经历廖老师说了一句话:我自己会和让学生会是两码事。老师们,这句话是多朴实又多深刻呀。批改期末卷子的时候我总是听到有的老师抱怨:这道题我不是刚讲过怎么又做错,真讨厌。我很想反驳他一句:你教了就一定要让学生会呀。老教师和新教师的区别在于,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想着如何让学生学的好,而青年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想着自己如何上的好。有一天我碰到一个青年教师,他很高兴的告诉我,他这堂课自己觉得非常满意。我说怎么满意呀?我把他们都镇住了。一个老师的水平比学生高那是天经地义的。我们没有资格去学生面前炫耀我们的知识有多么渊博。如果炫耀那是因为你浅薄。一个老师最大的能耐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在课本的知识之间,在老师和学生的知识之间必须要架起一座桥梁。这个桥梁怎么架,就要看老师的教学技能。所以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不是老师的知识有多渊博,起决定作用的是老师的教学技能。
第三篇:程翔老师将进酒有感
从语文美育的角度浅析程翔老师《将进酒》课堂教学
在认真欣赏了程翔老师的《将进酒》教学视频后,可以说是感触颇深,获益良多。在观看程老师的教学视频时会有一种让人不自觉进入课堂,渐渐被他的语言,动作所吸引的感觉。因此,我用了“欣赏”一词,在他生动活泼,环环相扣课堂中,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显示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整个教学氛围都是十分融洽和谐,彰显了语文教学大家的风范,更带来了一种美的体验。下面我将从语文美育的角度简要谈谈这堂课中我所体会到的美。
首先,这堂课的教学氛围是十分融洽的,程老师亲切的样貌,幽默的言语,循循善诱的讲解以及善于鼓励的态度让这堂课中的师生有着良好的互动,体现了一种美的教学氛围。在视频中可以看到程老师很多时候都是微笑着说话的,且表情肢体变化也比较丰富。他的语言,表情动作在时时随着学生发言情况,诗歌情感的起伏而不断变化。在点评学生诵读情况时,像“非常好”“很好”“出口成章”“不得了”“不错”之类的词语一直贯穿于点评中。并且,他都是先说优点,以鼓励为主,再提点一下略显不足的地方。在课堂上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老师让一个同学起来推荐一个同学朗诵诗歌,然后那个同学推荐了班长,程翔老师就问他为什么推荐班长不推荐自己,他说自己胆小,程翔老师就正好抓住这个说胆小的更需要锻炼,然后那个同学最后就推荐了自己。这段对话中同学们欢声不断,那个胆小的同学也得到了锻炼,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循序渐进的诱导了学生,最值得称道的是程翔老师此时的点评。他说那个胆小的学生声音也是很洪亮的,不胆小,这样就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那个学生的自信心。
其次,诵读美也是本堂课上的一大特色。程翔老师高亢,富有激情的朗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程老师的朗诵都是自然而然嵌入到诗歌的讲解中的。特别是那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句子范读,程翔老师那时而低沉时而舒缓时而高亢的朗读节奏,发自肺腑的朗读情感,具有十分强大的震撼力。给人一种黄河之水本就是从天上奔流而下的感觉。诗歌教学中诵读是十分重要的,在这堂课中程老师也十分强调了学生的诵读。在教学中采用了学生单独范读,齐读,自由读以及单个逐一点评读,再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在不断的诵读中,学生渐渐掌握了诗歌的节奏,慢慢体会到了诗歌情感的变化,也越来越深入到诗歌营造的情景中去。最后,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在循序渐进的引导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在梳理诗歌的情感基调时,通过教学互动从悲——欢——醉——狂四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一句句的诗句体会中,慢慢启发学生去感知,真正让学生读出了酒味。从学生的精彩多样的回答中,仿佛觉得他们一个个都是李白。好的教学设计就像是对文本精心的雕琢,最终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融入了学生的思想后,好的教学设计就成了一件美妙的艺术品。程翔老师的教学设计虽然看似平淡无奇,却处处透露着老师的精心设计。每一个简单问题的背后其实会启发学生后多思考。例如,一个简单的提问:在句子“人生得意须尽欢”中,李白这种“乐”是发自内心的吗?这样一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真正回答起来,需要学生联系当时李白的真实处境,认真体会句子含义并需要结合前后句子进行思考。在老师不断提点中,学生也都渐渐体会到这种“乐”的无奈,悲愤。
因此,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能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语文的美。美的教学氛围能让师生更加良好的互动,课堂氛围更加活泼;美的教师语言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文本的语言美,体会到课文中语言的韵味;美的教学设计是对课文的精心雕琢,是让学生进入作品世界的奇妙之门。通过这堂课的欣赏和学习,我明白了几点道理。在教学时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学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大于一切教育。另外,在诗歌教学中诵读的力量是十分伟大的,一遍遍有效的诵读可以自然而然让学生自己感受到更多诗歌中所写之情。
第四篇:课例分析程翔《将进酒》
诗意追寻,美感教学
——程翔《将进酒》课例分析
王蒙蒙
今天观摩了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借班讲授李白的《将进酒》的课堂实录的视频,使我受益匪浅。程老师上课并不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样,轰轰烈烈,热闹非凡,花样百出,而是平平静静,井然有序,真正“润物细无声”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收获很多。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是这样的风采,在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具体如下:
一、整堂课简单明了,课堂语言简单,讲课方式简单,板书简单 首先,语言简单。从整堂课开始到结束,程老师所用的语言,只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讲解作者写作背景,提出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朗读,中间没有多余的话。一堂语文课,时间非常有限,教学任务也很重,老师在课堂上说与课文无关的话就是浪费时间,所以,语文老师上课,不能说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其次,讲课方式很简单。程老师的讲课方式无非就是:学生自己看课文,初步体会诗歌;指导诵读,老师示范朗读;老师提问题,引导回答。这几种教学方式都是很传统的,但却是很有效的,太过热闹的上课方式,也许并不是什么高效的课堂。因为学生太过兴奋,不容易去专心书本中应该专注的知识。最后,板书简单。程老师的板书只有题目,作者和诗歌感情变化的过程,十余字,也许是因为这首诗的其他什么不值得写上去,但的确给我一个启示:板书,可以多写,可以少写,但一定要明确重点的写,简单明了才是板书的最高境界。
二、有感情的多读,引学生走进文本。
“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多读可以培养语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节课,“读”是主旋律。从一开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程老师给学生7分钟的时间去自己阅读,品味;到了中间,老师提出了要带着醉意去读;最后,教学生把自己当做李白,边感受,边朗读。这些环节让我感受到诗歌朗诵的重要性,这里程老师没有用传统的方法在正式讲解诗歌之前介绍作者背景,而是先让学生自己感悟体会这首诗歌。在中间老师提示,让学生自己读出作者当时的心情。这种方式值得借鉴。从程老师的课,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发现学生回答的水平后再进行引导拔高。让学生在现有的水平上再上一个层次。看似无意,其实都是老师精心安排,只有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才能有目的的去教授,去引导,做到有的放矢。
三、抓住文本关键,设计高品质问题
整堂课,除了程老师指导朗诵外,就属提问题、引导回答为最多了。要设计好一个问题必须对文本有深刻的分析研究。一个高品质的问题,可以收拢全诗的主题,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像诗歌主题靠拢。比如课堂上程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作者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心情。这个问题提得好,首先需要学生设身处地的把自己当成李白,自己说一遍,去感受。这个问题分析好了,那么整首诗的写作背景,写作主题,诗人整体形象,当时的心境,写作的特色都可以从这个问题入手进行分析,因为这个问题,整首诗歌的所有教学任务,都可以得到收拢。所以问题提的含金量,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率高低。
四、将整堂课提升到人文教育的高度
语文教学是社会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载体,所以每堂语文课都要有提升到人文精神的高度。在整堂课的最后,程老师也是运用朗读,在学生充分了解李白写诗歌时候的心境后,指导学生将自己当做诗人,读出诗人内心拥有的豪迈,豁达,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体会在逆境中伟大的诗人是怎样去面对的,这就是学生应该从诗歌中得到的精神上的教育。
五、巧用幽默,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讲课时,程老师让一个同学推荐一个同学朗诵诗歌,然后那个同学推荐了班长,程老师就问他为什么推荐班长不推荐自己,他说自己胆小,程老师就正好抓住这个,说胆小的同学更需要锻炼,然后那个同学最后就推荐了自己。这段对话中同学们欢声不断,那个胆小的同学也得到了锻炼,活跃了课堂气氛,循序渐进的诱导了学生,最值得称道的是程老师的点评。他说那个胆小的同学声音也很洪亮的,不胆小,这样就增加了那个学生的自信心。还有程老师那些点评的话语像什么“非常好”“很好”“出口成章”“不得了”“不错”贯穿于自己的点评。这种有提问有点评,点评幽默,体现了他的教学艺术。整堂课可以说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个人认为幽默对于一个老师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和老师的心理距离,能够让知识的传授变得津津有味,让学习的过程充满乐趣,能够让批评变得有人情味。确确实实是一门值得学习的教学智慧。
五、丰富的肢体语言,教学的平等公平
我认为程老师上课的肢体语言十分丰富。他的面部表情,略微夸张而又不失温和,他的手势,时而迅猛时而舒缓。仿佛自己就是一个指导演唱会的指挥家,结结实实的Hold住了场面。教学的公平平等这个方面程老师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说他提问的时候有一个同学举手,他就说你老举手,我不提问你,让别的同学回答。从这个简单的小例子就可以看出:程老师始终是用一颗赤诚的爱心来对待每一个学生的。不管你是班长,还是普通学生,老师都是平等对待。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整个班级的水平,还会对学生的心灵给予温暖的慰藉。
当然,程老师讲课的优点远远超出我所列举的以上几点,总之,听了程老师的课,我感慨颇多,整堂课下来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享受。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今后一定多像这种教学名家学习,博众家所长,历练自己,争取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人民教师。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第五篇:《将进酒》评课
看《将进酒》课堂实录的几点感想
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
洪珂
今天看了一堂《将进酒》课堂实录,内心澎湃不已。一是让我坚定立场。
我们职高语文到底何去何从?以何种“面目”问世是最恰当的?一直解读是我心头的一个疑?前些天的的培训,任富强教师提出抛弃大语文的观点,同时他认为教师自身的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以此引领学生进行的思维火花的碰撞是课堂的本质,无需过多关注提问技巧、情景创设等课堂技巧。就如人本质漂亮不需要修饰,教师对文本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解读便是本质的美。那时我便觉有醍醐灌顶之感,真是说得极是。我们确实常存在,没认真研究文本就急着先想课堂技巧,想着哪里可以创新,以何吸引学生的眼球,而忽视了对最本质的东西――文本的解读。我以为这是一种浮躁的思想行为。可是我们有又这样的一说:水壶煮饺子。最主要的是职高的主流是求新求异,热热闹闹,理由是学生基础太差,我们的深刻解读学生无法领会。正如一同行在培训中提出“现在的职高语文一律成了女主播女导演”,话虽说得有些偏激,却也一语切中我们存在的弊端。如果说任老师的话让我醒悟可我还处在纠结状态,那么今天的这《将进酒》堂实录是让我坚定地站在任老师的立场上。
二是让我的眼睛得以证实。早时就听老一辈评一堂课无需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说一教授一堂课中就只把《雷雨》诵读的一遍,而学生沉浸其中,学生有收获有感触这便是一堂好课。我们教师用你的语言魅力感染学生足矣,就如演讲赛中听到令人振奋、激动的演讲,无需非要互动啊,用你的能力感染学生并为学生树立一个高标,足矣。可是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中还没接触一堂就围绕诵读的课。《将进酒》证实了这一点。这堂课就是在反复的诵读中进行,可以说少有互动、少有课堂技巧,但是让我们感动不已的就是授课教师自身的诵读水平!
除了为自己的想法找到依据的激动同时,对本堂课也一些自己的想法。教师在诵读课堂中除了自身语文魅力外在诵读指导中愚见指导透上有所遗憾。例如在七字句节奏的划分,以及轻重缓急的处理、虚实音处理处理的依据、何种情感以何种方式抒发的点拨。以致于本堂课偏于让学生收获了强烈的听觉审美和情感熏陶,学生感悟了美,而对学生向教师靠近提升自身的诵读水平只停留在感受上缺少实际操作技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