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东莞市民政局敬老优待卡管理规定》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02:5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印发《东莞市民政局敬老优待卡管理规定》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印发《东莞市民政局敬老优待卡管理规定》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印发《东莞市民政局敬老优待卡管理规定》的通知

关于印发《东莞市民政局敬老优待卡管理规定》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为加强对“东莞市敬老优待卡”和“东莞市非莞籍敬老优待卡”的规范管理,根据《东莞市老年人优待办法》,我局制定了《东莞市民政局敬老优待卡管理规定》。本规范性文件已经市法制局合法性审查同意发布,编号为DGSMZJ-2016-47。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东莞市民政局2016年8月26日(公开方式:主动公开)东莞市民政局敬老优待卡管理规定第一条 为加强对“东莞市敬老优待卡”和“东莞市非莞籍敬老优待卡”的规范管理,根据《东莞市老年人优待办法》,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优待卡的申领、发放、补办、核销以及使用、管理等适用本规定。第三条 优待卡由东莞市老龄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市老龄办”)统一审批发放和管理。第四条 本市户籍、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的老年人均可申领使用“敬老优待卡”。非本市户籍、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在莞工作至退休且在莞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的中国公民(含港澳台和归国华侨老年人,以下简称“非莞籍退休人员”),以及非东莞户籍、男性年满70周岁、女性年满65周岁且连续在莞居住6个月及以上的中国公民(含港澳台和归国华侨老年人),可申领使用“非莞籍敬老优待卡”。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凭优待卡享受免费乘坐规定范围内的市内公交车(可凭车上明显位置张贴的敬老优待标识辨识乘坐)、轨道交通(地铁)以及《东莞市老年人优待办法》中规定的其他服务优惠待遇。第五条 本市户籍老年人申领优待卡,须到户口所在地的村(居)委会提出申请,同时提交以下资料:

(一)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1份(现场读取数据);

(二)数码相片1张及电子文档(要求按第二代身份证数码相片规格,本人近照、正面、免冠、白色背景、无边框,或现场提取照片)。以上资料的原件经村(居)委会现场核对、读取数据后,立即交回申请人。第六条 非莞籍老年人申领优待卡,须到居住地的村(居)委会提出申请,同时提交以下资料:

(一)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1份,港澳台和归国华侨老年人提交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1份(现场读取数据)。

(二)本市签发的有效《广东省居住证》(办理时间连续6个月及以上)原件及复印件1份,港澳台和归国华侨老年人提交居住地派出所出具的《境外人员临时住宿登记表》(住宿登记连续6个月及以上)原件及复印件1份。其中,《广东省居住证》和《境外人员临时住宿登记表》延期(续办)间隔不超过1个月的视为“连续”。

(三)数码相片1张及电子文档(要求按第二代身份证数码相片规格,本人近照、正面、免冠、白色背景、无边框,或现场提取照片)。非莞籍退休人员申领优待卡,还须提交在本市办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工退休证》原件及复印件1份。其提交的有效《广东省居住证》(或《境外人员临时住宿登记表》)不受上述办理时间(连续6个月及以上)限制。以上资料的原件经村(居)委会现场核对、读取数据后,立即交回申请人。第七条 村(居)委会对申领资料原件进行核实并将资料上传到办卡系统后,统一报镇(街、园区)社会事务办(局)。镇(街、园区)社会事务办(局)将申领审批表审核后加盖公章,并将符合申领优待卡的老年人资料一并上传市老龄办审批办理。第八条 市老龄办审批后,统一将符合申领优待卡的老年人资料交东莞通有限公司制卡。东莞通有限公司做好卡后交市老龄办核对。市老龄办核对完后通知各镇(街、园区)社会事务办(局)领卡。各镇(街、园区)将做好的卡发回辖区内的村(居)委会,村(居)委会将卡发回申请人。第九条 优待卡分粉蓝色、粉红色两种不同颜色。男性的为粉蓝色,女性的为粉红色。第十条 首次申领优待卡不收工本费;因遗失、损坏申请补办的,收取工本费15元。第十一条 优待卡实行充值(季审)制度。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可按规定免费充值。

(一)新卡预充值。每张新办的优待卡已免费预充值600元额度。老年人消费完预充值的额度后,需申请再次充值。

(二)充值周期。以90天为一个充值周期。每次充值的当天即为该卡新一周期的起始日。优待卡已充值的额度可一直消费至余额为0元,未消费完额度的不受90天充值周期限制(卡内余额少于10元时,公交车读卡系统会提醒持卡人及时充值)。当卡内余额少于10元时,即可申请充值;法定长假前申请充值的,卡内余额可适当提高到30至40元。

(三)充值标准。再次充值时,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出行需求,各年龄段设置不同的充值标准。69周岁及以下的,每次充值600元;70周岁及以上的,每次充值400元。若部分70周岁及以上活动能力较强的老年人,可根据本人实际需求申请提前充值,但一个周期内累计充值不能高于600元。

(四)充值地点。充值点设在各镇(街、园区)社会事务办(局)。原则上,本市户籍老年人须本人到户口所在地镇(街、园区)社会事务办(局)申请充值;非莞籍老年人须本人到居住地的镇(街、园区)社会事务办(局)申请充值。为方便老年人,可由持卡人本人将卡交到当地村(居)委会,由村(社区)民政员代办充值。

(五)充值时限。1.超过1个充值周期(90天):由持卡人本人到镇(街、园区)社会事务办(局)申请充值,可现场即时充值。2.提前充值:由持卡人本人到镇(街、园区)社会事务办(局)申请提前充值(莞城、东城、万江、南城4个街道的老年人可到市民政服务中心“敬老优待卡办理窗口”申请提前充值)。在一个充值周期内提前10天以下的,可现场审批;提前20天以下的,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提前20天以上的,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一个充值周期内,提前最多不能超过30天。

(六)异地充值。本市户籍老年人的常住地与户口所在地不一致时,可向户口所在地的镇(街、园区)社会事务办(局)申请异地充值后,到常住地的镇(街、园区)社会事务办(局)办理充值。

(七)居住地变更。非莞籍老年人申办优待卡后,在本市的居住地发生变化的,须向初次发卡的镇(街、园区)社会事务办(局)申请办理居住地变更手续后,凭已变更的居住证到新居住地的镇(街、园区)社会事务办(局)办理充值。第十二条 优待卡遗失的,须在48小时(2个工作日)内向市老龄办(电话:22832523、23660237)或镇(街、园区)社会事务办(局)挂失。如未及时挂失的,被他人盗用的损失由持卡人承担。第十三条 优待卡损坏、遗失时老年人可申请换(补)领,对于损坏的优待卡须交回注销,每人仅限持一张优待卡。当挂失或已补领新卡后又找回旧卡时,持卡人本人须到户口所在地或居住地的镇(街、园区)社会事务办(局)解除挂失或交回旧卡。第十四条 因户口(常住地)迁移、出国定居、去世等原因办理注销户口时,持卡人本人或亲属应主动向当地村(居)委会交回优待卡。村(居)委会应及时收回其优待卡,由镇(街、园区)社会事务办(局)将旧卡送市老龄办统一注销。第十五条 老年人凭优待卡乘坐市内公交车时须遵守东莞市公共汽车乘车有关规定。乘坐分段收费的公汽,上、下车须各刷卡1次。第十六条 老年人应尽量避开上下班人流高峰时乘车,应选择错峰乘坐公交车。身体不适的,应有人陪同,确保安全。鼓励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第十七条 老年人乘坐优待范围内的公交车,应主动出示本人有效的优待卡,按规定刷卡乘车,并随时接受有关工作人员(包括义务监督员)的查验。第十八条 优待卡仅限持卡人本人使用。老年人使用优待卡,不得有以下行为:

(一)重复办理并持有多张优待卡;

(二)将优待卡转借、转赠、转卖他人;

(三)使用伪造、变造或使用他人的优待卡。一经发现优待卡与使用人信息不符或借给他人使用的,一律由管理单位或服务单位收回优待卡,并锁卡停用24个月。违规使用伪造、变造或使用他人优待卡的,将记入借卡人和使用人的诚信记录。第十九条 老年人为了提前充值而频繁刷空卡的行为,一经发现,将锁卡停用24个月。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制作、销售优待卡。伪造、变造、买卖优待卡的,将依法移送司法部门处理。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优待卡用于盗刷,以虚假的消费数据骗取财政经费。一经发现,将依法移送司法部门处理。第二十二条 执行老年人乘车优待政策的公交企业,应按照《东莞市老年人优待办法》的有关规定提供乘车优待服务;老年人持优待卡刷卡消费时,车上系统语音提示“敬老卡”,公交司乘人员在确保公交运营安全有序的前提下,应协助市老龄办做好相关验卡工作。对查实公交司乘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规定执行老年人乘车优待政策的,由市交通部门、市发改部门依照各自职能对涉事公交企业及司乘人员进行处理。第二十三条 由市老龄办通过聘用义务监督员的方式,乘坐公交车协助开展抽查验卡工作。义务监督员的主要职责为:

(一)监督司乘人员对持优待卡乘车的老年人的服务态度;

(二)抽查持卡人是否人卡相符,若持卡人与优待卡信息不符,要及时对卡号、姓名登记或拍照保存,并报市老龄办;

(三)遇持优待卡乘车的老年人与司乘人员发生矛盾时,要及时作好调解工作;

(四)遇持优待卡的老年人对本规定和充值办法有疑问时,要及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五)每个季度末要将近期在乘坐公汽过程中了解到的相关情况,以书面形式向市老龄办和所在镇(街、园区)社会事务办(局)汇报。义务监督员凭监督员卡可免费乘坐与优待卡免费乘坐范围一致的公交车,上车时须先向司乘人员出示《东莞市敬老优待卡义务监督员》IC卡,再刷卡乘车(车上系统语音提示“监督员”)。第二十四条 优待卡的办卡费用每年结算1次。每年11月20日前由东莞通有限公司提供制卡数据,市民政局、市老龄办于10个工作日内核定免费办理优待卡的数量及补贴金额后按程序拨付优待卡办卡费用。第二十五条 老年人刷卡乘车补贴费用定期与公交企业结算。其中,对涉及市财政补贴资金的,由相关公交企业于每季度结束后次月,凭东莞通公司出具的上一季度刷卡消费情况等资料向市交通运输局申请拨付补贴资金;市交通运输局受理资料后,将公交企业提交的有关刷卡消费情况转市老龄办审核;经市老龄办审核无异议的,由市交通运输局按规定办理补贴资金拨付手续。镇内公交企业的补贴资金定期结算拨付工作,由属地镇按规定组织实施。第二十六条 公交企业和有关单位应对申报财政补贴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对弄虚作假、骗取补贴资金的公交企业和单位,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由市民政局(市老龄办)负责解释。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自2016年9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1年8月31日止。

第二篇:东莞市河道堤防管理规定

东莞市河道堤防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河道堤防的管理,确保安全度汛,保障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广东省河道堤防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行政区域内河道堤防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工作。

规划、国土、建设、交通、公安、环保、城管等与河道堤防管理有关的部门,应协助河道堤防主管部门,共同做好河道堤防管理工作。

第三条 河道堤防管理实行专业管理和社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堤防安全和参加防汛抢险的义务。

第四条 河道堤防的管理范围:有堤防的河道,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行洪区和堤防及护堤地;无堤防的河道,为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和行洪区。

第五条 堤防两侧应留有护堤地。护堤地的划定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13条东江堤防(指桥头围、福燕洲围、京西鳌围、东莞大围、五八围、山洲围、石龙围、挂影洲围、潢新围、滘联围、大洲围、金丰围、胜利围)、8条海堤(指沙田围、鱼立沙联围、四乡联围、长安围、虎门围、南北面围、浔洲围、大盛围)、寒溪河、东引运河及石马河的堤防,按以下标准划定其护堤地范围:

东江干流的堤防和捍卫城镇或五万亩以上农田的堤防,从内、外坡(外坡指迎水坡,下同)堤脚算起每侧五十米,无内坡的,内侧护堤地范围为从外坡堤顶线算起向内侧六十米;

捍卫工业区或一万亩至五万亩农田的堤防,从内、外坡堤脚算起每侧三十米, 无内坡的,内侧护堤地范围为从外坡堤顶线算起向内侧四十米;

捍卫五千亩至一万亩农田的堤防,从内、外坡堤脚算起每侧二十米,无内坡的,内侧护堤地范围为从外坡堤顶线算起向内侧三十米;

捍卫一千亩至五千亩农田的堤防,从内、外坡堤脚算起每侧十米, 无内坡的,内侧护堤地范围为从外坡堤顶线算起向内侧二十米。

具体划界红线图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规划、国土等有关部门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二)其他堤防的护堤地范围,由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参照上述标准划定,具体方案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六条 已划定护堤地范围的堤防,有关堤围管理单位应在护堤地范围的边界埋设永久界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移动和破坏所设界桩。

第七条 在河道堤防管理范围内兴建工程设施(包括兴建桥梁、码头、道路、涵闸、泵站及其他工程设施,埋设管道、缆线)的,应当符合河道防洪标准、岸线规划和航道要求,保证行洪通畅,不得影响堤防安全、河势稳定。

第八条 在河道堤防管理范围内兴建工程设施,建设单位应当在向规划、国土、建设等有关部门办理报建手续前,将建设方案报请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工程施工应当接受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查监督,竣工验收应当有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

第九条 经批准在河道堤防管理范围内的工程建设项目和其他设施,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当向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缴纳河道管理范围占用费。具体收费标准和办法,按价格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的规定执行。

第十条 在河道堤防管理范围内作业的,应经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服从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安排,开采砂石土料的,应按省、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凡受堤围直接捍卫的国有、集体、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个体工商户以及从事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按规定交纳堤围防护费。具体征收标准和办法,按价格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的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在河道堤防管理范围内禁止以下行为:

(一)设置阻碍行洪物体或围垦、种植阻碍行洪植物或擅自垦堤种植;

(二)堆放、倾倒垃圾、渣土、砖石、瓦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或阻碍行洪的物体;

(三)堆放、倾倒、掩埋或排放污染水体的物质;

(四)清洗装储过油类或有毒物的车辆、容器等污染水质的物品;

(五)其他危害堤防安全或妨碍河道行洪的行为。

第十三条 凡利用堤顶作公路的,必须经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所用堤段的路面铺筑和养护、维修以及因提高防洪标准需要重新铺筑路面时所需的物资器材,均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公路管理机构或使用单位负责。修建跨越堤顶的道路,必须另行填筑坡道,不得挖低堤顶留下路缺。

第十四条 在河道设置或扩大排污口,应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审批前应先征求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排放污水的流量、水质应定期报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向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转达污水排放的情况。

第十五条 为保证河道两岸堤防安全,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海事、航道部门,根据堤防及其滩岸的具体情况,确定必须限制航速的河段,并由航道部门设立航速标志。凡已设立航速标志的河段,通行的船舶不得超速行驶。

第十六条 对违反本规定,妨碍河道堤防管理者,根据不同情况,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擅自在河道、滩地、堤防或护堤地上修建工程设施,以及围垦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赔偿由此造成的损失。既不恢复原状也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五十七、五十八条规定予以处罚。

(二)在河道、滩地上倾倒垃圾、渣土、砖石、瓦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进行清除,并视情节轻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予以处罚。

(三)在河道、滩地上乱挖及乱堆土、砂、石料、煤炭等杂物,或在堤身及护堤地内取土、扒口、挖洞、钻井、葬坟、铲草皮、开沟,或在堤上行驶铁轮和重型车辆,以及擅自挖低堤顶通车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造成堤防及河道护岸工程损毁的,应由造成损毁的单位或个人负责修复,并赔偿由此而造成的损失。

(四)擅自在河道、滩地、堤防或护堤地上进行种植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进行清理,并视情节轻重,依照《广东省河道堤防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予以处罚。

(五)船舶在限制航速的河段超速行驶的,依照《广东省河道堤防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由相应的行政主管部门对船舶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予以罚款,造成河道两岸堤防及护岸工程损毁者,应根据其损毁程度和应负的责任,令其部分或全部赔偿修复工程的费用和所造成的损失。

(六)盗窃、破坏、侵占、毁损堤防、水闸、护岸、抽水站、排水渠系等防洪工程和水文、通信设施及照明、观测设备和各种测量标志、防汛备用器材物料的,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并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六十一条规定予以处罚。造成损坏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擅自启闭防洪防潮堤上涵闸闸门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赔偿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依照《广东省河道堤防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予以处罚。第十七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八条 河道堤防管理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过去本市有关规定与本规定有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三篇:东莞市建筑地基基础检测管理规定

东莞市建筑地基基础检测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确保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质量,保证建筑地基基础检测工作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公正性,根据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建设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等有关活动的,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地基基础检测(以下简称检测)包括地基基槽检验、地基处理效果检验、桩端持力层检验、桩身质量检验和桩基承载力检验。

第四条从事检测(属工程勘察范围的检验除外)的单位必须取得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资质证书并通过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的计量认证,其从事检测的人员必须持有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上岗证。属工程勘察范围的基槽检验和挖孔桩超前钻持力层检验,应当由具备乙级以上(含乙级)资质的勘察单位承担检测任务。

第五条检测工作由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以下简称市质监站)实行统一管理。市质监站负责检测单位管理、检测过程监督、对检测报告进行登记备案以及对检测发现的工程质量问题进行跟踪处理。

各镇(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组(以下简称镇区质监组)协助市质监站进行检测管理。

第二章基本规定

第六条在进行检测前,建设、施工单位应当向检测单位提供施工场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地基基础设计文件和地基基础的施工记录等资料。

第七条检测点位的布置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一般情况下应当在整个施工场地均匀布置检测点;

(二)当施工场地地质条件变化较大时,应当尽量在地质条件较差的部位布置检测点;

(三)当对地基基础的施工质量有怀疑时,应当在相应部位布置检测点;

(四)应当在基础荷载较大及对变形敏感的部位布置检测点;

(五)检测点位的选定应当在项目质监员的监督下,由建设、设计、监理和检测单位共同确定。

第八条检测方案应根据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制定。地基基础设计等级按下表

房地产项目、学校、医院、酒店、体育馆、图书馆等公共建筑的检测方案应按甲级或乙级制定。

第九条检测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程名称、工程地点、设计指标要求、检测目的和检测日期;

(二)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名称;

(三)场地工程地质概况;

(四)检测点平面布置图;

(五)检测方法与采用标准;

(六)检测情况及结论;

(七)检测单位名称、检测人员、报告审核人和批准人。

第三章检测工作程序

第十条检测应当由建设单位或建设单位授权的监理单位提前5个工作日向项目质监员提出申请。项目质监员填写《桩基工程检测申报表》或《地基工程检测申报表》,并向市监督站申报。

第十一条市质监站收到申报表后2个工作日内确定检测方案,委派检测单位,并发出《检测通知书》。

第十二条被委派的检测单位必须在2个工作日内将《检测通知书》送达建设单位,并与建设单位签订检测合同和商定有关检测事宜,同时知会项目质监员。第十三条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协助检测单位做好检测现场准备工作。第十四条检测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要求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中,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检测单位应当做好现场签证工作,并由项目质监员对现场签证情况进行监督。

第十五条检测完成后,检测单位持检测报告和现场签证资料送市质监站加盖桩基检测登记章备案后生效。检测报告应当在现场检测完成后5个工作日(抽芯检测7个工作日)内发出。

第四章检测方法和数量

第一节 桩基工程

第十六条桩基施工完成后,应当按要求分别对桩端持力层、桩身质量和桩基承载力进行检验。具体的检测方法和数量应当根据地基基础设计等级、桩基类型和现场条件确定。

第十七条桩端持力层检验一般采用钻孔抽芯法。

第十八条桩身质量检验一般采用反射波法、声波透射法、钻孔抽芯法、高应变法。

第十九条竖向承载力检验一般采用高应变法、静载试验。

应用高应变法检测桩基竖向承载力时,应当采用曲线拟合法。

当大直径嵌岩桩的设计承载力较高,受到试验能力和条件的限制时,可由设计单位根据桩端持力层岩性报告结合桩身质量检验报告核验桩的竖向承载力。第二十条对抗拔和抗水平荷载桩的检验由设计单位根据设计和规范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检测方法。

第二十一条钻(冲)孔、沉管灌注桩的抽检方法和数量要求:

(一)直径d<800mm

桩身质量检验,采用反射波法抽检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20%。对甲级工程抽检数量不少于20根,其他工程不少于10根。

竖向承载力检验,按以下方式进行:

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工程,一般采用静载试验抽检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总桩数50根以内的抽检2根)。对于桩身完整性较好,满足高应变法检测条件的,也可采用高应变法抽检总桩数的5%且不少于5根。

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以上(含乙级)的工程,采用静载试验抽检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总桩数50根以内的抽检2根)。

(二)直径d≥800mm

桩身质量检验,采用反射波法抽检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20%且每个承台下被检测桩的数量不少于1根。

竖向承载力检验,采用静载试验抽检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总桩数50根以内的抽检2根)。

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5000kN的工程,因受静载试验的条件和试验能力的限制,可采用钻孔抽芯法抽检总桩数的10%且不少于5根。对桩径1.5米以内的桩抽1孔,桩径1.5米以上(含1.5米)的桩抽2孔。每桩至少有1孔深入桩底3d或5m的深度,查明是否存在溶洞、破碎带和软夹层等,并提供岩芯抗压强度试验报告。检测完成后,由设计单位根据桩端持力层岩性报告并结合桩身质量检验报告核验单桩竖向承载力。

第二十二条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抽检方法和数量要求:

(一)桩端持力层检验

人工挖孔灌注桩终孔时,应当采用超前钻逐孔对桩底下3d或5m深度范围内持力层进行检验,查明是否存在溶洞、破碎带和软夹层等,并提供岩芯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凡在终孔时未采用超前钻逐孔对桩底持力层进行检验的工程,应当按总桩数的20%进行钻孔抽芯法检验,并要求每桩至少有1孔深入桩底3d或5m的深度,查明是否存在溶洞、破碎带和软夹层等,并提供岩芯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二)桩身质量检验

采用反射波法对全部工程桩进行桩身质量检验,并同时采用钻孔抽芯法(或声波透射法)抽检总桩数的5%且不少于5根(总桩数50根以内抽检3根)。

(三)竖向承载力检验

检测完成后,应当由设计单位根据终孔时桩端持力层岩性报告结合桩身质量检验报告核验桩的承载力。

第二十三条各类预制桩的抽检方法和数量要求:

(一)桩身质量检验

采用反射波法抽检总桩数的20%,或采用高应变法抽检总桩数的5%。

(二)竖向承载力检验

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工程,采用高应变法抽检总桩数的5%且不少于5根。

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以上(含乙级)的工程,采用高应变法抽检总桩数的5%且不少于5根。同时,还必须在同一工程中采用静载试验进行对比试验。对比试验的数量要求:总桩数50根以内试验1根,总桩数50~100根试验2根,总桩数100~600根试验3根,总桩数600根以上抽检总桩数的0.5%。

建设或设计单位要求采用静载试验检验桩的竖向承载力的,抽检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

第二十四条各类钢桩的抽检方法和数量要求:

钢桩只要求对承载力进行检验。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和乙级的工程,采用高应变法抽检总桩数5%且不少于3根。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工程,采用高应变法抽检总桩数5%且不少于3根,同时,还必须在同一工程中采用静载试验进行对比试验。对比试验数量与预制桩的要求相同。

第二节 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

第二十五条以天然土层为地基持力层的浅基础,基础施工前应当进行基槽检验。各类经加固处理的人工地基,基础施工前应当进行地基加固处理效果检验。当施工揭露的岩土条件与勘察报告有较大差别或者验槽人员认为有必要时,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勘察工作。

基槽检验和地基处理效果的检验报告作为基础分部验收的必备工程技术资料。

第二十六条地基检验应当根据土质情况及现场条件选择袖珍贯入仪、圆锥动力触探、静力触探、标准贯入、平板载荷等原位试验方法,结合室内试验测定土层的分类指标和物理性质指标,综合评价地基土的承载力,并由检测单位出具检验报告。

第二十七条天然地基抽检方法和数量要求:

(一)岩石天然地基

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工程,可不进行地基原位试验,直接由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根据现场岩性情况,共同签认满足设计承载力要求的意见,并报质监部门备案作为基础验收的工程技术资料。

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以上(含乙级)的工程,应当进行岩基载荷试验。试验点数的要求: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内的工程,不少于3个试验点;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工程,在3个试验点的基础上,对超过1000平方米的部

分按每增加1000平方米增加1个试验点。

(二)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天然地基

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工程,采用袖珍贯入仪、圆锥动力触探、静力触探、标准贯入等原位试验,并结合勘察报告、室内土工试验检定土层的特性综合评价持力层承载力。原位试验点数要求: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内的工程,不少于6个试验点;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工程,在6个试验点的基础上,对超过1000平方米的部分按每增加300平方米增加1个试验点。对在原位试验过程中发现有不良地质情况时,应当在不良地质的部位加倍增加试验点数。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以上(含乙级)的工程,应当在对丙级工程地基基础试验的要求上增加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点数要求: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内的工程,不少于3个试验点;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工程,在3个试验点的基础上,对超过1000平方米的部分按每增加1000平方米增加1个试验点。

第二十八条人工地基处理效果检验以浅层平板载荷试验为主,结合室内土工试验和圆锥动力触探、静力触探、标准贯入等原位试验方法,对处理后的人工地基进行综合评价。浅层平板载荷试验试验点数要求: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内的工程,不少于3个试验点;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工程,在3个试验点的基础上,对超过1000平方米的部分按每增加500平方米增加1个试验点。

第五章检测结果验证和处理

第二十九条同一工程安排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进行检验时,应当首先采用覆盖面较大的方法进行检验,后进行的检测方法应当选择前一种方法检测结果较差的桩进行检验。

第三十条对采用基桩反射波法检测结论为Ⅲ类和Ⅳ类的桩,可采用高应变法、钻孔抽芯法或静载试验进行验证。当对其他检测方法的检测结论有怀疑或争议时,应当以静载试验结果作为桩基承载力的依据。

第三十一条当检测结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除对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工程桩进行处理外,还应分析原因并对未检测的桩进行扩大复检。扩大复检的方案应当在项目质监员的监督下,由工程各方共同确定,并由项目质监员报市质监站安排检测。

第三十二条对不满足设计要求桩的处理,应当根据全部检测结果,在项目质监员的监督下,由工程各方共同确定处理方案,并将处理方案报质监机构备案。第三十三条对桩基检测报告有异议时,可向市质监站或省质监总站申请仲裁检测。

第三十四条对地基基础工程按本规定进行抽检或按建设单位要求进行其他检测的,所发生的检测费用由建设单位负担,列入工程造价。对因检测不合格而进行的扩大检测或验证检测,所发生的费用由责任方负担。对由于检测单位检测报告错误造成损失的,由检测单位负责赔偿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检测现场管理

第三十五条为确保检测工作的准确、科学和公正,实行检测现场签证制度。检测单位应当在开展检测工作前通知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及项目

质监员到场。检测完成后,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施工单位、项目质监员均应在现场签证表上签字确认。

第三十六条市质监站负责组织对地基基础检测现场进行监督和抽查。抽查内容包括:

(一)仪器设备的使用状态及计量检定情况;

(二)工作人员的资格和上岗证;

(三)检测过程和原始数据记录;

(四)现场协调及签证。

第七章检测单位管理

第三十七条在本市开展检测业务的外来检测单位应当到市质监站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经批准后由市质监站统一安排检测业务。检测单位应当切实做到:

(一)服从统一管理,在资质规定和批准的范围内开展检测工作;

(二)严格按照国家及省市的有关规范、标准要求进行检测,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科学和公正;

(三)确保检测器具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并按规定进行计量检定;

(四)做好试验原始数据的记录和存档,检测报告及时送市质监站登记备案;

(五)加强对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得弄虚作假和敲诈勒索;

(六)热情服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第三十八条对违规检测单位的处罚:

(一)检测单位超资质范围承担检测任务或擅自联系检测任务的,予以警告并停止委派检测任务3个月;出现2次上述行为的,取消其登记注册资格。

(二)检测单位未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检测,予以警告并停止委派检测任务3个月;情节严重或出现2次上述行为的,取消其登记注册资格。

(三)检测单位不遵守我市有关检测管理程序,出现拖延进场检测时间、不按规定进行现场签证、检测报告不进行登记备案等情况的,予以警告并停止委派任务3个月;出现2次上述行为的,取消其登记注册资格。

(四)检测单位的工作人员有伪造检测数据或敲诈勒索行为的,取消其单位的登记注册资格。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农民自建低层住宅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本规定由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东莞市建设局

二○○二年九月十六日

第四篇:东莞市房屋安全管理的规定

东莞市房屋安全管理规定

(修订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房屋安全管理,保障房屋使用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已建成交付使用的房屋安全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房屋安全管理,是指对房屋进行安全检查、安全鉴定及对危险房屋进行综合治理等活动。

房屋的消防、设施设备使用、拆除施工以及装饰装修等活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

第四条 房屋安全管理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确保安全的原则。

第五条 市住建局是本市房屋安全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规定,统筹协调、指导支持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房屋安全管理工作。

各镇街(园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本辖区内房屋安全管理,并明确规划建设办(局)(以下简称“住建机构”)为辖区房屋安全管理具体工作的承办机构。

各镇街(园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可与村(居)委员会签订房屋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村(居)委员会的房屋安全管理职责。

第六条 市国土、规划、房管、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商、安监、新莞人服务管理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房屋安全管理工作,协同实施本规定。

市镇两级上述部门在履行各自职能时,发现房屋可能存在危险状态的,应当及时告知同级住建机构。

第七条 各镇街(园区)住建机构履行房屋安全管理职责时,应严格遵守行政执法相关规定,确保执法主体适格、程序规范、实体合法。

第八条 房屋所有人是房屋安全责任人。

共有的房屋,其产权共有人是房屋安全责任人;房屋产权不清或房屋所有人下落不明的,房屋使用人是房屋安全责任人;异产毗连的房屋,异产毗连部位的产权共有人是房屋安全责任人。

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承担本单位的房屋安全责任。

异产毗连房屋的安全责任,《城市异产毗连房屋管理规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属地镇街(园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或本办法所列的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属地政府(管委会)或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查处,并将处理结果答复举报人或者反映人。

第二章 房屋使用管理

第十条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开展房屋安全使用宣传,并根

据业主大会的决定或者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定期检查其管理房屋的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安全状况。

发现有安全隐患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及时向业主委员会书面报告,在小区内明显位置张贴公告,向全体业主通报,并根据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组织鉴定、维修。

未委托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房屋,由镇街(园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开展房屋安全使用宣传,定期组织房屋安全普查、房屋安全检查等活动。发现有安全隐患的,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单位,采取相应安全防治措施。

第十一条 房屋使用过程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未经原设计单位或者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提出设计方案,变动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

(二)将没有防水要求的房间或者阳台改为卫生间、厨房间;

(三)扩大承重墙上原有的门窗尺寸,拆除连接阳台的砖、混凝土墙体;

(四)拆除低窗台护栏;

(五)房屋擅自加夹层或封闭井道以增加使用面积;

(六)未报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改变使用性质和擅自开(堵)外墙门窗、封闭阳台、搭建棚盖或者在天台上建设建(构)筑物;

(七)装饰装修活动中擅自拆改房屋,影响房屋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的行为。

(八)其他影响建筑结构和使用安全的行为。

本规定所称建筑主体是指建筑实体的结构构造,包括屋盖、楼盖、梁、柱、支撑、墙体、连接接点和基础等;承重结构是指直接将本身自重与各种外加作用力系统地传递给基础地基的主要结构构件和其连接接点,包括承重墙体、立杆、柱、框架柱、支墩、楼板、梁、屋架、悬索等。

第十二条 房屋使用过程中,未经批准,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搭建建筑物、构筑物;

(二)改变住宅外立面,在非承重外墙上开门、窗;

(三)拆改燃气等管道和设施;

(四)房屋建筑超过设计标准或者规范增加楼面荷载;

(五)擅自改变房屋使用用途,如商改住、厂房改商业等;

(六)其他影响房屋结构安全和使用安全的行为。确需实施前款行为的,房屋所有人、使用人应当取得房屋原设计单位或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出具的设计文件,并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批准手续。

第十三条 进行地下设施施工、管线施工、桩基施工和深基坑施工、爆破及降低地下水位等活动,可能危及周边房屋安全的,建设、施工等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

第十四条 房屋改建、扩建、加层或改变建筑物外立面、房屋使用性质等行为的,应当依法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改建、扩建如超出批准用地红线范围的,还应当经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房屋改建、扩建、加层,应当依法向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手续。

第十五条 房屋发生自然损坏(因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坏,视同自然损坏),房屋所有人应及时修缮,不得拖延或者拒绝。

房屋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或险情,房屋使用人应当及时通知房屋所有人进行处理,房屋所有人应当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或险情。

第十六条 房屋所有人、使用人有造成房屋危险行为的,应当立即停止危险行为,并及时排除危险。造成损失的,责任方应当负责赔偿。

因使用不当造成房屋损坏的,由使用人负责修缮。

第三章 房屋安全管理

第十七条 镇街(园区)住建机构应当定期(每年至少一次)组织对辖区内的房屋使用和维护状况进行普查,并将每次普查情况记入档案。

对普查发现的有安全隐患的房屋,应向房屋安全责任人发出隐患告知书,并落实专人跟踪管理。

第十八条 房屋安全责任人、物业服务企业等有关个人和单位应当积极配合镇街(园区)住建机构组织的房屋安全普查、房屋安全检查等活动,并建立房屋安全管理档案,做好房屋安全检查、维修记录。

第十九条 对有下列情形的房屋,房屋安全责任人要做好日常监测工作,发现险情后应当立即报告镇街(园区)住建机构,并及时采取避险处置等措施;镇街(园区)住建机构要加强巡查,督促指导做好避险处置工作:

(一)建在河涌、水渠、山坡、软基等危险地段、特殊地基上的房屋;

(二)未经批准擅自加层、扩建、改变建筑主体结构或使用性质、功能的房屋;

(三)未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且无质量检测机构出具的《地基基础检测报告》的房屋。

属于上述

(二)、(三)情形的,房屋安全责任人应当完善相关手续。

第二十条 镇街(园区)住建机构应当对有下列情形的房屋增加检查频次,并建立房屋安全管理档案:

(一)超过设计使用年限仍需继续使用的房屋。设计使用年限按照设计图纸说明的执行,无设计资料或设计图纸无标明的,按照以下规定年限执行:

(1)简易结构房屋、临时性建筑为5年;(2)木结构、砖木结构一般性房屋为25年;

(3)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一般性房屋为50年;

(4)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为100年。

(二)学校、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和大型商场、饭店等公共服务场所超过合理使用年限的房屋。

(三)建在河涌、水渠、山坡、软基等危险地段且使用超过10年的房屋。

(四)因自然灾害或者爆炸、火灾等事故危及房屋安全的房屋。

(五)在普查中发现存在安全隐患,已收到安全隐患告知书但仍未消除安全隐患的房屋。

(六)应办理而未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但已竣工交付使用的房屋。

(七)其它具有可能危及公共安全隐患的房屋。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危害房屋安全情形之一的,镇街(园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单位,采取安全防治措施:

(一)台风、暴雨、洪水、地震、滑坡、地面沉降、地裂缝等;

(二)爆炸、火灾等;

(三)其他重大安全隐患。

第四章 房屋安全鉴定管理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所称房屋安全鉴定,是指依法设立并取得相应资质资格的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对房屋结构的完损程度和使用状况是否危及安全使用进行鉴别、评定。鉴定机构作出的鉴定结论是认定房屋安全状况的依据。

第二十三条 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进行现场勘查、检测鉴定时,须有两名以上鉴定人员参加,并出示房屋安全鉴定执业注册证件。对结构特殊、情况复杂的鉴定项目,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应当聘请专家或邀请有关部门派员参加鉴定。

房屋安全责任人、利害关系人应当积极协助、配合鉴定机构现场工作并按鉴定技术要求提供必要的现场条件,委托人或

其代表应到鉴定现场。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拒绝、阻挠、干扰房屋安全鉴定人员的正常鉴定活动。

第二十四条 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省及市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和相关规定进行房屋查勘、检测、鉴定,填写鉴定文书,出具鉴定报告。

鉴定报告应使用国家规定的术语,由审定人、审核人、计算分析、编写人和参与鉴定人员签名,加盖鉴定机构公章,并在约定时间内送达委托人。

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可向市住建局申请办理鉴定报告备案手续。

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应当对出具的鉴定报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房屋安全鉴定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初始调查:查清房屋的历史和现状,查阅房屋设计图纸及有关施工技术资料;

(二)现场勘查:对房屋的基础、墙、柱、梁、板、屋架等承重构件进行勘查,并观察相邻建筑物和构筑物对被鉴定房屋结构的影响以及地形、地貌、排水系统等对被鉴定房屋的影响,测试、记录各种损坏数据和状况;

(三)检测验算,整理技术资料:需进行建筑结构检测的,应由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具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检测项目的资质证书)进行结构检测结果;

(四)全面分析,论证定性:对调查、勘测、检验、计算的全部资料进行分析论证,作出综合判断,提出处理意见,出具鉴定报告。

第二十六条 房屋安全状态经鉴定分为A、B、C、D四类,并根据不同类别的房屋安全状态规定相应的限期检查时间:

A类指结构承载力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未发现危险点,房屋结构安全,其限期安全检查时间为10年;

B类指结构承载力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个别结构构件处于危险状态,但不影响主体结构,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其限期安全检查时间为5年;

C类指部分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局部出现险情,构成局部危房,其限期安全检查时间为2年;

D类指承重结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限期停用或拆除。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危害房屋安全情形之一的,房屋安全责任人应当委托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进行房屋安全鉴定,并采取相应安全防治措施:

(一)房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有明显下沉、裂缝、变形、腐蚀等现象的;

(二)房屋超过设计使用年限需继续使用的;

(三)自然灾害以及爆炸、火灾等事故造成房屋主体结构损坏的;

(四)需要拆改房屋主体或者承重结构、改变房屋使用功能或者明显加大房屋荷载的;

(五)进行地下管线施工、桩基施工、附设三米以上地下

室深基坑、爆破及较强烈震动和降低地下水位的建设项目,其施工区周边可能被损坏的房屋;

(六)其他可能危害房屋安全需要鉴定的情形。第二十八条 房屋可能存在危及相邻人、房屋使用人等利害关系人的安全隐患的,利害关系人可以要求房屋安全责任人委托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房屋安全责任人拒不委托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进行鉴定的,利害关系人可以自行委托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利害关系人自行委托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进行鉴定的,应当将鉴定结论告知房屋安全责任人。

房屋安全责任人下落不明或拒不委托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且房屋可能危及公共利益安全的,镇街(园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村(居)委员会等可作为公共利益利害关系人委托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第二十九条 经过房屋安全鉴定,房屋是危险房屋或者存在危及利害关系人的危险点的,鉴定费由房屋安全责任人承担;不是危险房屋或者不存在危及利害关系人的危险点的,鉴定费由委托人承担。

房屋所有人下落不明且没有其他责任人的,房屋安全鉴定费用由利害关系人先行垫付,利害关系人可向房屋所有人追偿。

第三十条 房屋安全责任人对房屋安全鉴定结论有异议的,可以重新委托鉴定。利害关系人对房屋安全鉴定结论有异议的,可与房屋安全责任人协商一致后,共同重新委托鉴定。

第三十一条 对存在明显险情的房屋,鉴定和重新鉴定期

间不得停止加固、修缮、停止使用等治理措施和安全防范措施的进行。

第三十二条 鉴定机构在勘查中发现房屋有明显险情,应立即报告镇街(园区)住建机构;镇街(园区)住建机构应立即组织处理。

第三十三条 房屋安全责任人根据需要可向市住建局申请《东莞市房屋安全检查证书》。

申请《东莞市房屋安全检查证书》的,需向市住建局提交房屋安全鉴定报告备案凭证等资料。市住建局向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单位)发给《东莞市房屋安全检查证书》。

《东莞市房屋安全检查证书》应载明房屋的竣工时间、房屋安全状态、本次检查时间、限期检查时间等内容。

第五章 危险房屋治理

第三十四条 经鉴定属危险房屋的(房屋安全状态为D类的,下同),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应在鉴定报告中提出处理意见,并立即将鉴定报告及其电子文档送镇街(园区)住建机构。

经鉴定属于非危险房屋的(房屋安全状态为A类、B类或C类的,下同),鉴定机构应当在鉴定报告上注明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下次安全检查时限,同时将鉴定报告抄送镇街(园区)住建机构。镇街(园区)住建机构应当做好记录和跟踪检查。

第三十五条 镇街(园区)住建机构应当在收到危险房屋鉴定报告后及时发出《危险房屋通知书》,通知房屋安全责任人按鉴定机构处理意见进行加固或修缮,对可能危及人身或财

产安全的房屋,通知使用人停止使用。房屋安全责任人对危险房屋应及时解危;解危暂时有困难的,应采取安全措施,并报告属地镇街(园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住建局。

房屋安全责任人采取排险解危措施后,应及时报告镇街(园区)住建机构。

第三十六条 房屋安全责任人拒不按照处理意见治理,或有阻碍行为的,镇街(园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有权指定有关单位代修或采取其它强制措施。发生的费用由房屋安全责任人承担。

第三十七条 对无修缮价值又危及相邻建筑或者给他人生命安全造成影响需整体拆除的危险房屋,房屋所有人应立即拆除。

对拒不拆除的,镇街(园区)住建机构应将情况报告镇街(园区)人民政府(管委会)。镇街(园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必要措施。对房屋已出现重大险情的,镇街(园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及时组织有关部门排除险情。排除险情有困难的应及时报告市住建局,市住建局应当提供支持指导。

第三十八条 对未能及时履行解除危险,又未采取安全措施,或所有人、使用人有阻碍行为的,镇街(园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及时组织有关部门采取避险疏散、临时搬迁、警示隔离等适当的排险解危措施,并报告市住建局。

第三十九条 房屋所有人对其被鉴定为危险房屋进行排险解危或拆除重建需要办理各项手续时,国土、规划、住建、房管、公安消防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积极支持。

第四十条 产权不清或产权人下落不明的危险房屋,对于有使用人的,由房屋使用人负责出资解除危险;对于无使用人的,由镇街(园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等公共利益利害关系人负责出资解除危险。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因下列原因造成事故的,房屋所有人应承担民事或行政责任:

(一)有险不查或损破不修;

(二)经鉴定机构鉴定为危险房屋而未采取有效的解危措施。

第四十二条 因下列原因造成事故的,房屋安全责任人、行为人应承担民事责任:

(一)使用人擅自改变房屋结构、构件、设备或使用性质;

(二)使用人阻碍房屋所有人对危险房屋采取解危措施;

(三)行为人由于施工、堆物、碰撞等行为危及房屋。

第四十三条 有下列情况的,鉴定机构应承担民事或行政责任:

(一)因故意把非危险房屋鉴定为危险房屋而造成损失;

(二)因过失把危险房屋鉴定为非危险房屋,并在有效期内发生事故;

(三)因拖延鉴定时间而发生事故。

第四十四条 房屋安全责任人在使用、改建、扩建或加层

等活动中,不履行规定的房屋安全管理义务的,或发生违反工程强制性标准、建设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为的,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罚;造成事故或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妨碍房屋安全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已明确镇街(园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房屋安全管理职责的,市住建局不再与各镇街(园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签订关于房屋安全管理的委托协议。

镇街(园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责任人、住建机构负责人、房屋安全管理工作人员不执行本办法,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未尽到巡查、及时报告、排除险情等监管职责,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移交有关部门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本规定由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八条 本规定自2014年9月 日起施行,有效期至 2019年 月 日。

第五篇:关于印发《东莞市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成立若干规定》的通知

关于印发《东莞市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成立若干规定》的通知

2009-6-30

东府办〔2009〕95号

关于印发《东莞市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

成立若干规定》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东莞市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成立若干规定》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九年六月三十日

东莞市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成立若干规定

为规范我市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成立程序,保障业主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和《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结合我市实际,现就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成立等事项规定如下:

一、镇(街)职责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对辖区内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成立、运作及活动进行指导和协助,镇(街)社区办或社会事务办承办具体指导和协助工作。

二、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成立程序

已交付使用的物业建筑面积达到物业管理区域建筑面积50%的,建设单位应当书面报告物业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并在物业管理区域显著位置公告。

(一)申请成立业主大会。20%以上业主可以联名向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成立业主大会筹备组的书面要求;或者已交付使用的物业建筑面积达到物业管理区域建筑面积

50%以上的,业主可以向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成立业主大会筹备组的书面要求。接到申请后,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在5个工作日内审查,符合《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第十三条前两款情形之一的,应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会同房管所指导、协助业主产生业主大会筹备组;不符合的,书面回复申请人。

(二)产生筹备组成员。筹备组由业主代表、建设单位以及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代表组成,其成员为7人至15人,其中业主代表应当不少于60%。建设单位若不参加筹备组,视为放弃权利,不影响筹备组的成立,但不免除其《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义务。业主代表采用业主自荐或业主推荐的方式产生:

1、居委会(村委会)在规定时间内接受业主报名参加筹备组,若报名人数超过规定人数的,由报名人先协商,协商不成的,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协调解决;

2、居委会(村委会)应当会同房管所对自荐人及被推荐人进行身份核实;

3、产生筹备组成员。

(三)公示筹备组成员名单。筹备组成员名单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物业管理区域内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7日。业主对筹备组成员名单有异议的,应当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实名向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公示结束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书面答复。

(四)筹备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1、确定首次业主大会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形式和内容;

2、参考主管部门提供的范本拟定管理规约草案和业主大会议事规则草案;

3、确定业主的身份和业主在首次业主大会会议上的投票权数;

4、确定业主委员会委员候选人产生办法及名单;

5、在业主中推选选票发放人、记票人和监票人。

以上内容应当在首届业主大会召开前15日在物业管理区域的显著位置公告,并书面通知全体业主。

(五)产生业主委员会候选人。业主委员会委员人数的确定及候选人的产生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1、业主委员会委员为5人以上15人以下单数,具体人数根据该物业管理区域的实际情况由筹备组确定;

2、业主委员会委员选举可采用差额选举或等额选举方式。采用差额选举的,业主委员会委员候选人与业主委员会人数的差额比例为20%至30%;

3、业主委员会委员候选人通过业主联名推荐、业主自荐等方式产生;

4、居委会(村委会)应当会同房管所对业主委员会候选人进行资格审查。符合资格的被推荐人超过规定委员人数30%以上的,由筹备组组织被推荐人进行投票确定人选;

5、业主委员会候选人产生后,应当在首届业主大会召开前15日将候选人名单在物业管理区域显著位置公示,公示无异议则视为同意。

(六)召开首届业主大会,按以下规定投票表决管理规约草案、业主大会议事规则草案并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

1、业主大会会议表决采用记名投票的方式。选票、表决票和书面委托书应当妥善保管,以备查询。

2、业主大会会议可采用集体讨论或者书面征求意见的形式。

3、业主大会会议采用集体讨论形式的,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筹备组会同居委会(村委会)核实到会业主身份,发放选票;

(2)按照会议议程进行选举或者表决;

(3)回收选票;

(4)现场公开计票;

(5)现场公布业主大会会议结果;

(6)公告业主大会会议结果。

4、业主大会会议采用书面征求意见形式的,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1)发放选票

业主大会筹备组会同居委会(村委会)组成发放组(发放组至少由2人组成,其中1名须是居委会(村委会)或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代表),将选票送达每户业主。投票表决期间业主不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居住的,应当通过快递或其他有效方式将选票送达。

(2)组织投票

投票采用“流动投票”及“固定投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业主收到选票后可以立即投票,并应将填好的选票投入流动投票箱内。每次发放选票结束后,应当立即封箱交由居委会(村委会)集中保管。

物业管理区域内设置固定投票箱,业主在规定的时间内将选票填好投入投票箱。邮寄的选票应当放入投票箱,在开票时当场拆封。

(3)组织计票

组织计票时,为投票截止时间。投票结束后,由业主大会筹备组组成监票组、计票组,进行现场验票、计票。计票结束后,计票及监票人应当立即对计票结果签名确认。必要时可邀请公证机构现场公证。

(4)公告业主大会会议结果

业主大会筹备组应当以书面形式将业主大会会议结果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公告,公告时间不得少于30日。公告应当由居委会(村委会)加盖公章确认。

5、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委员后,尽快组织召开首次业主委员会会议,推选产生业主委员会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七)业主委员会应当在选举产生之日起30日内持下列材料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市房产管理局登记备案:

1、业主委员会备案登记表;

2、管理规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

3、业主大会的会议记录和会议决定;

4、业主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房产证明文件复印件及身份证复印件(须提交原件核实)。

符合规定的,市房产管理局出具《业主委员会备案回执》;不符合规定的,告知理由,提出处理意见。

(八)业主委员会备案后,持《业主委员会备案回执》向公安部门申请刻制业主委员会印章,印章内容应当包括任期时间。

三、业主委员会委员资格终止的情形

业主委员会委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委员资格终止:

(一)因物业转让、灭失等原因不再是业主的;

(二)无故连续缺席业主委员会会议三次以上的;

(三)丧失履行职责能力的;

(四)任职期间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五)以书面形式向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提出辞职的;

(六)拒不履行业主义务的;

(七)在物业区域内的物业服务机构任职,或与其关联机构有利害关系的;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不适宜担任业主委员会委员的情形。

四、撤销业主委员会程序

业主委员会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业主可向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撤销业主委员会的请求:

(一)业主委员会挪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或业主委员会日常工作经费,或侵害业主其他权益;

(二)业主委员会没有经业主大会同意,擅自与物业管理公司签订物业服务合同,或擅自与物业管理公司签订合同提高物业管理收费;

(三)业主委员会的行为严重扰乱了小区管理秩序;

(四)经占建筑总面积二分之一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二分之一的业主要求罢免业主委员会。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在收到请求5个工作日内会同房管部门调查处理。情况属实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将调查情况和拟撤销业主委员会的决定在物业管理区域显著位置公示7日;情况不属实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告知请求的业主。

公示无异议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联合市房产管理局发出撤销业主委员会的通知,并由物业管理公司将通知张贴在物业管理区域显著位置,被撤销的业主委员会应当在收到撤销通知5个工作日内将备案回执交回市房产管理局;公示有异议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处理解决。

五、业主委员会换届程序

(一)业主委员会任期届满前三个月,应当会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成立业主大会筹备组进行换届选举,其程序与成立首届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相同。

(二)业主委员会集体辞职或因违反相关法规被撤销的,按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成立程序成立新一届业主委员会。

六、业主委员会增补委员程序

(一)业主委员会委员职务终止,有候补委员的,由候补委员依次递补。业主委员会应当及时将业主委员会委员职务终止和候补委员递补的情况在物业管理区域显著位置公告。

(二)业主委员会委员缺员,由候补委员递补后仍不足五人,或者后期物业的业主入住后需增补业主委员会委员的,业主委员会应当组织召开业主大会会议补选业主委员会委员。

业主委员会增补委员后,应重新持原备案申请表及回执向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市房产管理局备案。

七、附则

(一)业主公约示范文本、业主大会议事议程规则示范文本由省建设厅制定,相关表格样本由市房产管理局制定。

(二)本规定由市房产管理局负责解释。

(三)本规定自2009年7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14年6月30日。

下载关于印发《东莞市民政局敬老优待卡管理规定》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印发《东莞市民政局敬老优待卡管理规定》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印发富阳市军人抚恤优待实施办法的通知

    富阳市人民政府文件 富政〔2009〕6号 关于印发富阳市军人抚恤 优待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富阳市军人抚恤优待实施办法〙......

    关于印发航道养护管理规定的通知

    关于印发航道养护管理规定的通知 交水发〔2010〕75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运输厅(委),天津市、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长江、珠江航务管理局,长江口航道管理局: 为加......

    关于印发《建设部展览管理规定》的通知

    【发布单位】建设部 【发布文号】建办[1997]132号 【发布日期】1997-06-05 【生效日期】1997-06-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关于印......

    车辆、油卡管理规定

    镇江二十一世纪输配电有限公司镇江二十一世纪输配电有限公司管 理 规 定车辆油卡、管理 1 目的 规范公司车辆、油卡的使用和管理。 2 范围 公司车辆、油卡,公司员工车辆使用......

    酒店房卡管理规定

    酒 店 房 卡 管 理 规 定 一、房卡类别 1、客房房卡分总控卡、领班卡、楼层卡、客人卡。 2、总控卡由相关管理人员持有。 3、领班卡由各楼层领班持有。 4、楼层卡各楼层员......

    公交IC卡管理规定

    都匀市公共汽车总公司公交IC卡管理规定 (2005年4月1日起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大客车IC卡的管理,规范IC卡操作、应用和收费行为,确保IC卡收费系统设备的完好和收费过......

    加油IC卡管理规定

    加油IC卡管理规定 为使车辆管理统一合理化,及时有效的使用各种车辆,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尽可能的发挥最大经济效益,特制定本制度: 一、用车费用管理及核算 1、油卡管理:公司车辆一......

    公务卡使用管理规定

    公务卡是指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 确切的说,公务卡是一种贷记卡。贷记卡是指发卡银行给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持卡人可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