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准扶贫开启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精准扶贫开启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昔阳县位于山西省东境中部,辖12个乡镇、335个行政村,耕地面积46.33万亩,总人口23.8?f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实地调研,建档立卡,精准扶持,迅速脱贫
截至2013年底,全县精准扶贫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涉及12个乡镇151个村18 769户,有39 988人被列为精准扶持对象,贫困发生率为20%。经过 2014-2016年三年的努力,全县共有26 138人口实现了脱贫目标,55个村退出贫困村之列。通过动态调整,2016底全县的贫困村为96个,贫困人口为13 748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20%降至6.8%。2017年精准扶贫目标任务是减少贫困人口10 000人以上,81个以上村退出贫困村之列,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
树立标杆,百村示范,样板带动,典型引领
昔阳县大寨镇的肉鸡养殖产业项目主要采用“集团承包+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入驻+贫困户分红”的经营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化经营与脱贫致富双盈的成功之路,每年从中分红的贫困户多达2 000户。昔阳县云创空间是具有创业力的创业孵化空间,为该县电子商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家庄双孢菇种植示范园,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120余人就业,实现年产香菇100万千克,年纯收入580万元,为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模式。北界都村光伏扶贫项目辐射带动20个村,390户贫困户。仿真花制品加工项目带动900多户贫困户实现了人均增收300余元。与此同时,县委还要求四套班子领导每人打造四个示范村,乡镇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打造一个示范村,每个市直帮扶单位至少打造一个示范村,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抓重点、破难点、补短板、创特点,最终确保全县2/3以上的村达到示范样板。
分类扶贫,途径多样,精准出招,稳定脱贫
昔阳县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找准致贫因素后,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探索出了扶贫新途径。
特色产业家庭经营创收型。该县紧紧围绕各村的特色产业总体布局,寓各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活动于总体规划之中,持续推动“菜、果、猪、菇、药”五大特色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创品牌,有效带动全县12 900多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特色产业入股受益型。该县将扶贫资金作为贫困村、贫困户的入股资金,用于特色产业开发,项目建成投产后,入股贫困村、贫困户从中受益。近年来,全县建成的35个村级光伏电站,就有2 297户贫困户从中受益,每年每户获利3 000元。
劳动就业创收型。该县广开就业渠道,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增加贫困人口的劳动收入。从天津引进仿真花和从山东引进服装制衣等“短平快”项目,优先从贫困户中招收员工,帮助4 600名贫困人员实现就业,增加收入。
移民扶贫、易地脱贫型。该县将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交通十分不便、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偏僻小村、穷村,整体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地方,通过开辟新的生产经营途径,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计划对756户2 145人进行移民扶贫。目前,扶贫安置楼主体工程即将竣工,2018年部分贫困户可入住。
林业生态扶贫。该县通过退耕还林、生态造林和生态管护,使7 200多名贫困人员受益。
电商、物流增收型。该县抓农村电商扶贫,通过强化电商服务体系和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带动840余贫困户就业增收。
特困人口兜底养老型。该县坚持“特困人口应保尽保、集中供养”的原则,降标扩面,确保了全县五保户、低保高龄老人兜底养老全覆盖。
抓机遇,定措施,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政策保障措施。昔阳县制定出台了《昔阳县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奖励实施细则》《昔阳县畜牧产业扶贫项目补充说明》等措施。从县政府到乡政府,层层落实责任制,着力打造示范村、带动潜力村、提升薄弱村,形成了村村搞创建、户户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资金保障措施。昔阳县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加大了扶贫开发的资金投入力度。2017年县财政拿出1 631.75万元用于脱贫攻坚,带资入股办理贷款贫困户达1 425户。明确细化了诸如种植业、养殖业、光伏业、旅游业等奖励措施和补助标准。
技术保障措施。昔阳县积极开展人才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就地培训、技术合作等方式,确保每个贫困户有一名懂技术,会管理的“明白人”。
用地保障措施。昔阳县在农田建设上,出台了新造耕地补贴政策。2016年以来,全县新造耕地1.2万亩,涉及21个贫困村,仅此一项全县贫困人口人均增收400余元。在用地调控上,该县坚持向脱贫产业、脱贫项目倾斜,对232个脱贫产业优先供给了所需土地;在有林地、宜林地的利用和管护上最大限度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使他们从中受益。
社会公益性保障措施。昔阳县全力推进社会公益事业,成效十分明显。全面进行了危房排查,清除了贫困人口的住房安全隐患;投资2 440万元为58个贫困村新建安全饮水工程60处、集中供水点35处;15个贫困村的卫生诊室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县财政每年出资2万元,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率先实行了普通高中生学费全免,补贴寄宿初中生乘车费、生活费等,受益贫困生多达3万人次。
(作者联系地址: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锦纶北路1号 晋中市政务大厅 邮编:030600)
第二篇:实施精准扶贫 促进农民增收
实施精准扶贫 促进农民增收
兰基调是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乡昌背村种植大户,是经扶贫对象识别选出的登记在册的扶贫户。2011年他在村里带头种植茶叶,2013年他向县扶贫办和农村商业银行申请贴息贷款建起了一个12亩的茶园,当年产茶150公斤,纯收入13.5万元。在他的带动下,现全村有145户种植茶叶1480亩,并成立了茶叶合作社,两年后该村预计茶叶收入可达1500万元,人均2.4万元。
伟江乡洋湾村村民尹宗国家有3口人,爱人体弱多病,儿子在山东读书,是村里有名的低保户。2013年他向县扶贫办和农村商业银行申请扶贫小额贷款1万元,种植西红柿1.5亩,年收入6万多元,成功脱贫。
这就是龙胜各族自治县实施扶贫小额贷款奖补试点项目带来的实惠。
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财政厅、农村信用联社联合下发《关于印发扶贫小额贷款奖补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以开展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识别出来并登记在册的有致富意愿、遵纪守法、并具有较好小型生产经营项目的扶贫对象,以及实施带动扶贫对象共同致富项目的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为扶贫小额贷款扶持对象,采取由财政、扶贫、农村商业银行担保的方式发放信用贷款,解决他们无资产抵押的困难。
2013年,龙胜各族自治县共向434户农户(全部为扶贫对象,其中80户为贷款过2万元的大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003.92万元,到期应回收贷款232.5万元,到年底已回收229.3万元。贷款农户的资金主要用于发展种养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带动人均增收900元,所有贷款户年内均实现了脱贫。
龙胜各族自治县成立了由分管农业扶贫工作的领导为组长,扶贫办、财政局、审计局、农村商业银行、农业局、林业局、水产畜牧兽医局、科技局等部门主要领导任成员的扶贫小额贷款协调小组,并设立办公室(设在县扶贫办),各乡镇成立相应机构。同时先后印发了《龙胜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扶贫小额贷款奖补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和《龙胜各族自治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2013年扶贫小额贷款奖补试点工作规程》,就扶持对象、贷款发放程序、贷款额度、期限、利率和贴息、奖补规定、协调小组职责等作出明确规定。
县扶贫办财政局和农村商业银行根据自治区印发的文件,共同制定了县实施方案。县扶贫办向农村商业银行提供扶贫小额贷款备选扶贫对象名册和备选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名册,对农村商业银行发放、回收扶贫小额贷款进行审核、监督;县农村商业银行审查确定贷款额度,配合县扶贫办核定贴息并及时将贴息发放给贷款户。农业科技等部门指导和帮助扶贫对象选定生产经营项目,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乡镇协调小组下到贷款户家中了解情况,指导工作。
为确保扶贫小额贷款奖补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扶贫办、农村商业银行共同对扶贫对象进行了摸底,查阅了以前的贷款情况和记录,了解了具体带动能力情况和拟开展的小型生产经营项目,对确定为有致富意愿、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扶贫对象予以优先发放贷款。
为使扶贫小额贷款户资金用得好、收得回、有效益,协调小组注意引导贷款户加强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合作,通过“公司+贷款户”“合作社+贷款户”等模式,较好地支持了贷款户在实施凤鸡、翠鸭养殖和罗汉果、茶叶、蔬菜种植等产业方面的发展和增收。
第三篇:五原县肉羊产业扶贫典型(五原县农民开启致富之门的“金钥匙”)9.27
肉羊:五原县农民开启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五原县位于自治区西部,河套平原腹地,县域总面积2544平方公里,可耕地230万亩,全县辖8镇1乡1农场,总人口30万,其中农业人口20万。素有“巴美肉羊之乡”之美誉,获评全国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县,入围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是巴美肉羊保种和繁育基地,形成了百万只以上肉羊生产联合体。
五原县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历史机遇,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把构建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肉羊产业发展已成为我县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之一。围绕“扩量、提质、增效、创牌”的发展思路和“工厂化养殖、集约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发展战略,积极实施肉羊产业“四个一”工程(即:培育一批肉羊养殖示范社、示范户,建设一个万亩肉羊养殖园区,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经营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组建一批肉羊专业合作社),加快肉羊产业大县创建步伐。二十多年来,五原县始终将发展肉羊产业作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途径来抓,全县肉羊总量达到500万只,其中:羊存栏220万只(基础母羊130万只),年出栏肉羊280万只。农民人均年收入15673元,人均来自肉羊产业收入达到4500元,贫困人口由3370户下降到220户。
加强农企利益联结,夯实产业扶贫之基 龙头企业建养殖场,贫困户入园区养殖脱贫。我县建成了力农巴美肉羊养殖千户扶贫示范园,占地3300亩,由力农集团、亿林公司、青青草原等5家公司投资新建7个肉羊养殖场,建成标准化圈舍面积22万平方米,作为全县扶贫养殖基地。基地内以户为单元进行建设,贫困家庭可整户进驻场区打工。由公司提供肉羊、饲草料、管理、技术、销售等服务内容,周边贫困户到场养羊。养殖基地可同时容纳500多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到场养殖,年养殖收入最高可达10多万元。
创新农企利益联结模式,发展肉羊合同托管育肥。青青草原公司,选择有养殖场地、有劳动能力的农户,签订肉羊托管育肥合同,企业为农户免费提供所需的育肥羊羔、饲料和技术服务,农户有偿为企业进行育肥,直到出栏。这个过程中,企业负责做好肉羊品种的选择和培育、饲料的研发生产、防疫、运输和销售,养殖户负责提供养殖场地和劳动力,按照肉羊的死淘率、料肉比、屠宰率等指标考核养殖户,每批次育肥羊出栏时核算养殖户工资。这种模式,即解决了贫困户没钱养羊和养羊销售难题,又解决了企业养殖场地和人员问题。一般一只羊的工资在15-25元之间,贫困户两个劳动力一批次可以养羊1000只以上,一批次80到100天,一年可养3到4批次,年可挣钱10多万元。
企业购买基础母羊,委托农户饲养。五原县创新推进“委托饲养放母收羔”农企利益联结模式,养殖企业或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放母收羔”养殖合同,由企业或合作社为农户提供肉羊品质和生产性能优良的基础母羊,农户负责羊只的饲养管理、饲草料供给及疫病防控等工作,并在合同期内每只母羊给企业或合作社交回1只育成母羔,其余的所产羔羊由企业企业或合作社按羔羊活重每公斤比市场价高1元进行回收,合同期满后放养基础母羊全部归农户所有。
企业担保、银行放贷、财政贴息、贫困户贷款发展养羊。2016年,由县政府协调蒙羊集团和青青草原牧业集团注入邮储银行保证金300万元,银行放大10倍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年利率7.39的贷款,县财政贴息5%,重点扶持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肉羊养殖,全县发放肉羊养殖贴息贷款3000万元,共扶持贫困户132户。
农民自营发展肉羊产业,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对于有一定生产能力的贫困家庭,我们采取政府帮助建设圈舍、购买种羊、帮助贫困户发展肉羊产业脱贫致富的措施,2016年,共为贫困户建设标准化羊舍6400平米,购买种羊6861只,共涉及贫困户1154户,累计支出600多万元。
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发展肉羊养殖。我们依托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规模经营的肉羊养殖合作社,通过母羊寄养或注入相应的扶贫资金为贫困户入股分红,制定规章制度、签订镇、村、合作社、贫困户四方协议、明确权利与义务,保障扶贫资金安全运行、保证贫困户如期分红,共涉及6个镇35个村500多个贫困户,共为贫困户分红30多万元。
2016年,全县通过不同模式的肉羊产业扶贫,共涉及贫困户1500多户近3000人,并与其他扶贫措施相结合,叠加扶持,使所涉及的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多措并举,助力肉羊产业扶贫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肉羊产业的发展,把加快发展肉羊产业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举措来抓。成立领导小组,建立目标考核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奖优罚劣。畜牧科技人员全部入园驻村,技术承包,责任到人,对服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业绩显著的科技人员给予提拔重用,全县上下形成了层层分工负责、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加强宣传引导。深入开展多角度、立体式的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养殖户之间的相互合作,引导农企创新利益链接机制。扶持加工企业,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集中研发优质、高档、方便的绿色羊肉产品,实现产品安全、产品优质、产品多元,带动羊肉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由粗放型加工向精细化加工转变,由低收益向高收益转变。引导县内企业,通过重组、联合等方式,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市场营销,形成打造巴美肉羊品牌的合力;加强品牌策划、包装和宣传,通过电视、报纸、网站,利用博览会、招商会、推荐会等多种形式,提高巴美肉羊品牌的市场认知度和品牌知名度。鼓励养殖园区积极发展饲草种植—肉羊养殖—屠宰加工—有机肥生产—沼气利用等循环产业。引导企业扩大有机肥生产能力,提高羊粪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入驻五原,联合兼并现有加工企业,大力开展羊血、羊胎盘、羊骨等副产品的研发,构建肉羊养殖和畜产品加工优势集群。三是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依托县农牧业技术服务中心的“九大服务体系”和科技“110”指挥中心,针对肉羊产业,专门组建了科技服务队伍,创新服务模式,试行推广利用“培训券”进行“一对一现场指导”、“由信息员组织集中培训”和“科技人员划片承包”等服务,实现了按季节、按生产环节全程技术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制约肉羊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点,肉羊精细化饲养管理、羔羊快速育肥、肉羊标准化生产等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健全完善“育、繁、推、用”配套的种羊繁育及杂交生产体系,通过引种、选育、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术手段,全力抓好以提高能繁母羊比率、繁殖成活率、出栏率、商品率的“四率”攻关和优良品种、优良饲料、优良设施、优良方法的“四良”推广,实现数量扩张、质量提高和效益增长的同步推进。健全饲草料供给、药物使用、疫病防控、标识佩戴、育肥出栏和屠宰加工等方面的备案登记制度,从源头上逐步建立身份可识别、过程可监管、风险可控制、管理可追溯的质量监管体系,积极开发绿色、有机羊肉产品,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四是肉羊营养工程全力推进,现代饲料加工业快速崛起。大力推广优质饲草种植面积,实施了“粮改饲”、种草奖补机制、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等项目,配合饲料、TMR全混日粮、秸秆加工转化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鼓励、引导肉羊养殖企业、养殖大户通过玉米全株青贮饲喂草食家畜,降低养殖成本,走“为养而种、以养带种、种养结合”的路子,实现提质节本增效,增加养殖收入,全县粮饲兼用玉米播种面积42万亩,完成玉米全株青贮25万吨。全县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率达到65%以上,其中规模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达到90%以上。建成力农集团30万吨混合饲料加工厂、内蒙古正大集团五原分公司20万吨混合饲料加工厂、巴美养殖公司20万吨肉羊全混日粮加工厂、青青草原20万吨饲料加工厂。
五是肉羊产业加工、销售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建成草原领头羊、青青草原、草原聚鑫、巴美等7家高标准肉羊屠宰加工厂,年屠宰加工肉羊200多万只。在生产方面对酮体进行精细分割,产品多达110多种,同时对皮毛、羊血、下货等副产品进行综合研究、开发、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销售方面以传统冷链配送为主。全县建成了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E供销”电商平台、快递物流园、仓储物流中心、巴运物流。形成了3种电商合作模式(电商+农户、电商+企业+农户、电商+合作社+农户),推动优质羊肉及羊肉产品进军全国市场,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力农公司、巴美公司等通过淘宝网、京东商城等网络销售平台发展电子商务,网络销售羊肉及羊肉制品,年销售额达到5000多万元。力农公司、巴美公司通过网络平台众牧宝、云联牧场发展“网上养羊”,投资者利用手机网上支付功能,投资1000元在互联网上认领并饲养一只羔羊,由养殖公司在基地进行代养,投资者并可全程监控其饲养管理和屠宰加工全过程,4个月出栏可获利50元,这一模式已成为“互联网+农牧业”的典范。目前已经累计发展客户6万多人,完成网上羔羊认领40万只。
六是品牌创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实力雄厚、经营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先后引进了渔蒙家、乌珠穆沁、青青草原等龙头企业投资建厂,扶持本土企业巴美公司、力农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升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引导肉羊加工企业推行订单生产,实行优质优价收购,体现“优质种羊,优质肥羔,优质优价,打造优质品牌”。龙头企业通过自建标准化生产(养殖)示范基地,实现良种繁育、配套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化。加快畜产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力度,实施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实现产品来源和流通的定向追踪。现有草原巴美、草原领头羊、青青草原、巴美淖尔、渔蒙家等一批羊肉品牌享誉全国各地。
肉羊产业整体推进,产业扶贫结出硕果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五原县的肉羊产业由粗放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实现了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数量、质量、效益得到并重发展。肉羊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是我县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之一。回顾五原县肉羊产业发展历程,有三点重要启示。
启示一:找准产业发展定位,制定产业扶贫发展政策。制定出台了《创建肉羊大县实施意见》和《肉羊产业实施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为肉羊产业更快更好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同时,积极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引导、项目投资为支撑,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多方筹资、多元投入,多渠道发展的长效机制,构建了当年育肥、四季出栏的产业格局,是自治区肉羊产品的重要集散地。县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肉羊产业项目建设。制定支农资金整合方案,将财政、发改、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扶贫以及其他有关畜牧业生产发展等项目资金集中起来,捆绑使用,全面支持肉羊产业项目建设。对入驻万亩肉羊养殖园区、新建标准化圈舍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以上、年出栏肉羊5万只以上的企业、规模养殖户,每新建1平方米圈舍给予80元的补贴,并对通往园区的水、电、路进行配套。围绕“三到村三到户”等,重点向整村推进的肉羊标准化养殖示范社倾斜,对新建的肉羊养殖户,基础母羊达到30只以上、年出栏羊100只以上、新建圈舍达到 80平方米以上标准要求的,每户给予5000元的补贴。
启示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促进肉羊产业化经营格局形成。依托万亩肉羊养殖园区,规范运行肉羊交易市场,扩大千户扶贫肉羊园区养殖规模;引进青青草原在力农养殖园区建成年出栏肉羊10万只的养殖场,建立起与农户联结更紧密的农企利益联结模式,分别是合同托管育肥模式、场地租赁育肥模式、肉羊产业扶贫模式、自建基地养殖模式。加强与蒙羊集团合作,探索建立金融、企业、政府、农户“四位一体”肉羊标准化养殖基地。推行企业自繁型、农企合作型、大户聚集型、整村推进型、互联网+牧场型等养殖模式。先后引进渔蒙家等知名企业投资建厂,扶持巴美养殖公司、力农集团等县内企业采取直接投资、股份合作、合同契约等形式,建设优质生产基地,构筑“龙头企业+基地+养殖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合同养殖户”等经营发展模式,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升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当前,巴美公司的“工厂化养殖”模式,从饲草料种植加工、种羊繁育、优质肉羊生产加工到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的肉羊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力农集团采取“企业+基地+养殖户”的“五统一分”养殖模式(“五统”即:企业统一免费提供养殖场地、统一提供饲料、统一疫病防治、统一管理、统一回收产品;“一分”即:分户饲养),积极吸引养殖户进驻养殖基地,初步形成了从饲料生产到养殖、屠宰加工完整的产业链;渔蒙家食品有限公司、草原聚鑫有限公司通过为养殖户提供贷款担保、优质服务等手段,大力发展“企业+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形式的肉羊订单生产。
启示三:强化科技支撑,找到精准扶贫产业着力点。依托县农牧业技术服务中心的“九大服务体系”和科技“110”指挥中心,针对肉羊产业,专门组建了科技服务队伍,创新服务模式,试行推广利用“培训券”进行“一对一现场指导”、“由信息员组织集中培训”和“科技人员划片承包”等服务,实现了按季节、按生产环节全程技术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制约肉羊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点,肉羊精细化饲养管理、羔羊快速育肥、肉羊标准化生产等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健全完善“育、繁、推、用”配套的种羊繁育及杂交生产体系,通过引种、选育、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术手段,全力抓好以提高能繁母羊比率、繁殖成活率、出栏率、商品率的“四率”攻关和优良品种、优良饲料、优良设施、优良方法的“四良”推广,实现数量扩张、质量提高和效益增长的同步推进。健全饲草料供给、药物使用、疫病防控、标识佩戴、育肥出栏和屠宰加工等方面的备案登记制度,从源头上逐步建立身份可识别、过程可监管、风险可控制、管理可追溯的质量监管体系,积极开发绿色、有机羊肉产品,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第四篇:农民增收致富计划
某村农民增收致富计划
一、现状
某村289户1383口人970亩耕地。经优化调整我村农
业已初步改变了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小农经济模式,开始形成了农产品、中药材共同发展的农业种植新格局,农民收入也实现了较快增长。
二、增收致富计划
1、大力引导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通过签订合同,让种田能手“租赁承包”大面积土地,实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某村北地约100亩地,去年新增种植中药材20亩,效益可观,今年收秋后预计大部分种上中药材,亩均比种植传统农作物多收入300元。
2、加快畜牧养殖业发展,某村现有养猪场一家,庭院养猪两户。大力发展养殖业,在技术,信息等发面提供支持。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增加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收入。
4、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扩大农民到外就业,是拓宽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1)与周围企业联系,提供就业信息,介绍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到企业就业,是拓宽农民增收重要渠道;
(2)推进服务业发展。如:整治村东鱼塘垂钓餐饮服务,可增加村民就业。在挖掘当地资源潜力上多下功夫,如:“农 家乐”,农民就能增加收入。
5、认真抓好农民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 素质,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 者素声寿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一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组织村干部认真学习科技知识、市场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
二是大力实施农民培训,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加强专业技术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掌握一种或多种实用技术,让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序转移。要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升劳动力市场竞争力。
小冀镇某村村委会
2011年8月
第五篇:怒江州扶贫增收致富
作业:
怒江州扶贫增收致富
(**县文体广电旅游和外事侨务局)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针对怒江州“五位一体”的实际,大力发展怒江州特色产业,为广大群众创造一个稳定可靠的增收来源,使群众脱贫致富,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怒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行之路。
**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的特殊县情,导致起步晚、底子薄,脱贫致富难,整体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
一、生存环境恶劣、生产方式落后。**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95%以上国土面积为山区,地质结构脆弱,自然气候条件恶劣,各种自然灾害频繁;由于受土地的制约,耕地面积少,全县耕地面积中坡度在25度以上的占80%,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粗放的耕种模式,致使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二、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贫困呈区域性贫困、条件性贫困、民族性贫困和素质性贫困,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贫困面和贫困程度属全省前茅,整体发展水平滞后,扶贫攻坚任务艰巨。
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全县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公共基础设施严重滞后,1
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人民群众无法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
四、生态保护任务重,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县有55.6%的国土面积被纳入自然保护区,而境内拥有的水能、矿产、旅游、生物和民族文化等五大资源,极具开发潜力,但丰富的资源特别是矿产和水能资源大部分处在自然保护区及“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内,受国家政策的制约,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资源优势一直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缺乏核心增长极,缺乏支撑的特色产业,自我造血能力不足,依靠国家扶持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基于**县的特殊性,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作为从事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事业的部门,应该努力争取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发展生态旅游业: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三江明珠”—国内知名生态旅游品牌,努力把**打造成中国最具魅力的特色生态旅游县之一,使**成为大香格里拉旅游区的生态公园。以旅游业带动为主,打造“一区四片”,一区:独龙江生态旅游区;四片:丙中洛景片、迪麻洛景片、野牛谷景片、骡马道景片,大力开发文化旅游。
二是开发重点景区和线路。以县城为中心,构建五大特色旅游组团。以交通通道为纽带,以独龙江、丙中洛核心区为依托,着力打造独龙江、丙中洛、迪麻洛、野牛谷、骡马道五条精品旅游线路。加强与迪庆、丽江等旅游热线的链接和旅游区域合作,开展联合营销,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构建
跨区域旅游协作网。
三是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加强五大旅游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结,形成片区大容量、高安全、快速度、无障碍核心旅游环线。加快改善旅游组团内交通条件,建设一批组团内便捷旅游环线。积极推进五条精品旅游线路交通、游路建设,形成以公路为主体的快速旅游通道,加强道路的旅游标识系统建设,规划一批汽车营地。
四是提升城镇旅游服务功能。加强独龙江乡、丙中洛镇、捧当乡、茨开镇、普拉底乡旅游接待和服务功能建设,把独龙江乡、丙中洛镇建设成为**片区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和对外形象窗口。完善和提升利城镇旅游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特色民俗“农家乐”,支持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繁荣旅游市场。
五是旅游产品多元化开发。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实施特色民族村和独龙族、怒族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工程,形成一批民族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旅游村和片区间的旅游网络。进一步开发根雕、奇石、酒、民族服饰、手工制品等旅游产品,大力支持休闲度假养生、农业生态及会展等旅游项目,形成有效带动群众就业和增收的支柱产业。
扶贫增收致富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各部门、各行业和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实现扶贫对象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2013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