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建议

时间:2019-05-14 02:4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建议》。

第一篇: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建议

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建议

我国现行的整个行政管理框架以及行政资源的配置都是在“省—市一县”体制中形成的。省直管县财政制度依然运行在“省一市一县”主体制之上,由于改革的渐进性,当前这种双重的管理体制还将并行很长一段时间。实践表明,“强县扩权”和财政上的省直管县应当是行政体制上省直管县的渐进过渡。从理论上看,不仅完全是可能的,也是应该的。从实践来看,这也是太势所趋,只是时间问题。总的方向应当是,地级市不再管县(级别可保留),市和县分治,相互不再是上下级关系,统一由省直管,省直管县。改革后,市与县的经济合 作联系要以市场推动为主,政府协调配合为辅,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体。

毋庸置疑,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和全局性工程。涉及到我国大多数地区,涵盖了经济发展、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区划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核心的问题是利益关系、权力关系的重建和调整。历史经验和改革实践证明,在改革的过程必然会有来自原有体制、机构、观念及其有关人员的种种障碍。因此,要确保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顺利推进,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明确省级政府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的发展定位

调研表明,以县级行政管理权限调整为重点的渐进式制度变迁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需要。改革的深化亟需自上

而下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推进。因此,顶层设计的优化就成为推进改革的关键节点。建议省级层面组建专家组进行专项研究,对省直管县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明确改革目标。改革的目标决定宏观框架的清晰性,决定改革设计的可操作性。目前我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目标略显笼统,这一目标体制的边界很难具体界定,到底是部分政府行政权力的省直管还是政府全部行政权力的全方位省直管,目标并不清晰,这会导致改革相关方的无所适从。因此,要重新梳理确定改革目标,使目标具备层次性,即省、市、县各级都有细化的行动框架;系统性,即能有相应的组织机制协调各级各部门;渐进性,即每一步阶段性目标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可考核性,目标的实现可以予以量化考核。二是选准改革切入口。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涉及财权、事权的重新分配,必然导致相关方的利益博弈。从利益流动角度来说,地市级层面是利益净流出方,改革不可避免地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局面,这次调研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改革切入口不应限定于试点县(市),应着眼于试点县(市)与所在省辖市之间权力关系的调整上,着力破解试点县与所在省辖市之间的利益博弈。资料表明,有些省份在改革措施中已经将地级市的定位和发展趋向问题纳入考虑范围和改革议程,对市级机构改革的路径进行了构想和设计,如湖南省就是按照“第一阶段是实行试点,第二阶段是虚化地级市、市县分置,第三阶段是撤销地级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这样一条改革路径进行分步实施。我省下一步在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过程中,对地级市的改革方向及路径也应进行充分的规划设计。三

是制定改革时间表。试点不仅仅是基层的大胆实践探索,更应该是系统顶层设计指引下的循序渐进。应围绕改革目标制定详细的推进时间节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明确的问责机制,对预计时间点要达到的改革效果进行跟踪评价、督查落实,确保改革的稳步推进。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要从根本上减轻省级政府的压力,本质上就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因此,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了省直管县这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解决市管县与省直管县两种并存体制 产生矛盾、发生摩擦的有效选径。从而,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科学投展观为指导,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行政和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有机结台起来,统筹兼顾,综合协调,实现政府治理模式与政府职能定位的最最佳结合。要坚决地、彻底地推进政府再造,使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从所有者和直接管理者向监管人和规则制定人转变,全力打造一个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鼓励竞争和创新的全新的、一流的制度环境。要加大推进行政机构改革的力度,将行政机构改革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配套推进,要加强依法行政,建设法制型政府。按照中央提出的“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的范围内推进改革,对于获取的改革成果要及时用法律明确和固定下来,对于存在法律障碍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修改相关法律。要进步健全政府的职责体系,在条件成熟时制定《中央与地方关系法》,将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责权限在法律上作出明确规定,实现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府际关系的

洼治化。

(二)准确定位省级政府职责

对于省级政府及有关政府部门来说,主要职责应该是站在全省的角度和层面进行宏观管理,具体负责政策指导、规划发展、统筹协调以及法律监督等。也就是说,省级政府一般要站在宏观层面,定位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事务的指导性和规范性角度,对市县的管理职能进 行台理界定,对市县的利益调整进行科学协调,对市县的财政运行状况进行适当监督,对市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予以有效指导。具体来说,省级政府的职责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集中力量履行“制定政第、强化监督”的职责,负责制定和实施全省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 配套政策措施;二是负责统筹全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致力于协调经济利益关系的和谐相处;三是负责全省的重大产业布局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要资源的开发管理;四是负责统筹管理和有效协调全省重要社会事务,推动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创新,维护社会稳定;五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全省教育、科技、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对基本公共服务长期提供必要的财政保障等。而对于那些涉及到市县本地区的具体事务,省级政府应当适当放权,不能再眉毛胡子一把抓。与此同时,要积极借鉴国外关于大都市区的经验,由省级政府统筹建立一种协调机制,专门负责协调处理市县之间的关系以及统筹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对话与协商的基础上,有效化解双方的纷争和矛盾。

(三)科学布局行政区划

从省直管县的要求来看,省级政府的管理半径过大而导致管理质量下降的现状,迫切要求我国对行政区划的进行适当的调整:从长远发展和国外经验来看,科学布局行政区划是必然的。在国外,一级行政区划数量多,管理屡次少,是许多国家公认的行政区划模式。我国 行政区划的调整应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适当调整省级行政区划。许多学者根据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和管理学理论,在研究我国行政区划历史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一级行政区划增设到50个左右。这样一来,各省区就可以更加科学的管理幅度构建省直接管理县的行政体制。第二,适当调整县市的区划。要从精简机构、减轻人民负担的要求出发,对于部分面积较小、人口较少、地方财政收入较少并且缺乏区位优势的县进行分解、合并,扩大县的行政区域面积,减少县级行政区的数量,从而扩大管理幅度。

二、理顺地级市与县的关系

在实践中,地级市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省直管县”改革的支持力度不够,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抵制的情绪。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级市政府担心这种政府层级改革会损害地级市的利益。在理论上,有学者也提出,“省直管县”改革,特别是财政体制上的“省直管县”改革,有可能抽空地级城市发展成长的血液,严重阻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问题是,省直管县是否一定会抑制地级城市的经济发展,损害地级市的利益?研究表明,“强县扩权”和“省直管县”改革有利有弊,我们不能简单认为“省直管县”就一定会损害地级市的利益。

(一)合理划分地级市与县的权责

省直管县之后合理划分市县的权责有利于市县的和谐发展。具体来讲,市县的权责关系应明确如下:

市级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贯彻落实区域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功能。一是制定区域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打破地区、条块分割:二是协调处理本市内的行政事务,完成中央和省级委托事务,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完善城市综合功能;三是负责跨县区的基础设旖与公益项目建设;四是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与协调,搞好扶贫开发和移民工等。

县级政府的工作重点是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一是逐步管理从企业分离出来的社会事务,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维护市场秩序;二是负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小城镇,推进农业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发展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切实职能转向服务协调,加快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四是负责为当地居民提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和维护当地基础设施和城乡居民公用生活设施等。

(二)逐步取消地级市对县的人事领导权

在推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之后,地级市将不再具备领导县的功能,当然也包括人事领导权。首先,要改变过去耶种由于各地级市考评县委书记的指标内容、标准方法不尽一致,导致不少书记只谋人不

谋事,只讲政治不讲工作的局面,改为全面推行省级党委常委会研究 决定县委书记的选拔任用,由省委对县委书记直接任命。其次,县级领导的确定可以与直接选举范围的扩大相结合,由基层群众对县级领导进行选举,采取公开竞选、群众投票的方式,竞选人首先公布自己的施政方案,由群众进行选举,在选举结果出来之后,应该逐步采取县级领导的任命直接上报省政府,有省政府根据条件任命,县域治理需要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建立一整套干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地方政治精英对对方政治的主导作用,为此可以考虑改变目前县级政权的异地为官制度。

(三)地级市与县协调合作发展

1.“省直管县”改革对地级市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影响

“强县扩权”显著提高了地级市的财政收入,抑制了地级市的财政支出。“强县扩权”下放的主要是经济计划、项目审批等行政经济管理权,并没有削弱市辖区的财政收入能力。“强县扩权”改革解放了县级政府的事权束缚,显著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城市财政收入的提高。事权的下放缩小了市级政府的工作范围,节约了行政费用。同时,县级政府权力的扩大,使得县级政府承担的义务随之增加,原来一些由市级政府财政支出的项目逐渐过渡给县级政府。因此,“强县扩权”能够显著降低地级市的财政支出。

“省直管县”改革削弱了地级市的财政收入能力,却助长了地级市的财政支出。“省直管县”改革,使得省级财政与县级财政直

接结算,改变了市级财政与县级财政的从属关系,从源头上杜绝了市财政对县财政的“盘剥”和“侵占”,因而此项改革削弱了地级市的财政收入能力是合乎预期的。(2013年商丘1500亿,永城364亿)在预算软约束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支出与收入并不直接挂钩。实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的地级市财政支出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这反映出,这些地级市开始更关切市辖区的发展,为之投入更多的财政支出。另外,地级市有可能会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制造或扩大财政赤字,来放大改革给地级市带来的负面影响。

2.“省直管县”改革对地级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强县扩权”显著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但是不利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事权的下放,使得地级市政府能够从原有对下级繁杂的管理、审批事务中解脱出来,使之更集中管理城市地方事务,因此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另外,“强县扩权”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了正的外部效应。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管理权限的下放,原来处于从属地位的县域经济对城市经济必定会产生竞争。城市在应对县域经济竞争时往往选择优先发展第二产业,因此第三产业比重会有所下降。

“省直管县”抑制了城市经济增长,但有利于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在原有“市管县”的财政体制下,市级财政通过再分配使得财力向市辖区倾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在短期内降低了地级市的财政收入,原有的发展资金筹集方式受到了影响,短期内必定会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一定 的负面影响。但是,改革带来阵痛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原来依靠财政分配倾斜的高投入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主要是制造业、重工业为支撑)受到了挑战,而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将逐渐受到青睐。

3.“省直管县”改革对城市规模和城市环境的影响

“强县扩权”抑制了地级市规模的扩大,但是改善了城市环境。“强县扩权”将经济管理下放到县级政府以后,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由于中小城市的生活成本较低,与农村文化的差异较小,与农村联系更为紧密,逐渐成为吸收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地区。所以,“强县扩权”能够抑制地级市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同时,改革也使得市级政府将施政目标集中到城市建设中来,因为地级市也只有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才能吸引更优秀的人才、更优质的资金。

“省直管县”抑制了地级市规模的扩大,同时也改善了城市环境。“省直管县”取消了原有市级财政对市辖区的财政倾斜,以往那种以财政为支撑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自然削弱地级市对外来人口的“拉力”。与此同时,城市经济倾向于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

总之,省直管县之后,地级市与县之问尽管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但是作为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良好合作发展关系,以及基于统筹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挤调性和竞争优势性,地级市与县之间应该建立统筹执调发展的合作机制,有效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既考虑自身发展,又支持对方发展.既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资源优势,又积极发挥县市的发展空间,以区域发展的整体优势吸引外来投资和项目建设,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地级市与县之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三、推进地级市政府改革以顺应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加快地级市政府职能转变

实行省直管县体制之后,尽管相应的行政级别不会取消,但是管理的区域肯定金缩小,管理的方式和内容趋于更加专业化,这就要求地级市政府加快工作职能转变。

(二)正确处理地级市的去留和发展问题

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趋势来看,地级市的撤销将成为一种历史必然。随着改革的深化推进,随着而来的将是地级市行政权力的丧失、机构的裁撤、职能的剥夺及人员的分流。面对经过几十年发展积累下来的相对成熟的体制和成果,地级市的去留问题 必须谨慎和正确处理。下一步的发展也必须进行重新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于地级市的去留和发展问题可采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取消部分地级市,实现市县分治。二是单列一部分地级市。对于一些发展较为成熟、发展前景广阔、发展资源充分、辐射能力较强以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级市可将其进行单列,给予其在政策、财政和环境等方面的优惠条件和扶持措施,鼓励其发展,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地区的拄展。三是重新调整发展战略和规划。

(三)精简地级市行政机构

省直管县后,地市很多机构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或者是没有必要维持原来那么太的规模,那么,就肯定要对市级行政机构进行必要的裁撒和精简,相应的人员肯定也将随着分流。在精简机构方面,原来的那些在地级市政府设立的对口管理县级政府的机构可采取精简甚 至是撤销.还有管理、协调职能不强、可有可无的一些不必要的机构也可以进行台井或撤销。在人员的安排方面.要通过采取竞争上岗等多种途径大力、妥善、合理安排原有工作人员,对于多次考核中存在不台格现象的人员要坚决于以辞退,对其他的比较非常优秀的人员可 采取上调、下派等方式进行分流,也可出台一定的鼓励机制和补偿机制,鼓励被精简的有关人员积极寻找出路。

四、加强县级政府建设以突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发展重点

(一)克服市管县体制造成的市“吃”县现象,提高县的发展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优势,辐射带动城乡均衡发展,80年代初开始试行市领导县体制。截止2005年底,除海南以外的30个省区都试行了市领导县体制,其中18个省区市全面实行了市领导县体制。我省2000年周口、驻马店撤地改市,全省全部实现市管县。市管县体制虽然在克服城乡分割、条块分割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又带来了更为突出的市与县之间的矛盾,多数地市与县貌合神离,内耗严重。(1)市与县争利。一些城市基础较差,经济实力较弱的市与县争资源、争资金、争项目。(2)市向县“抽血”。经济相对落后的地级市为加快市区建设,依靠行政权力对所辖县抽血,截留资

金,截留中央和省级权力,下侵县级利益,市带县变成了市“吃”县、市“刮”县。(3)县与市抗衡。一些县域经济较发达地方,县域经济与地级市平起平坐,甚至更胜一筹,市县各自为政,降低了区域发展的整体实力。

第一,率先把经济强县(市)升格为中等城市。重点把一批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城镇化达到一定水平,非农就业比重大,经济实力远超过一般城市,对周边地区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参与区域经济分工,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经济强县(市)尽快发展成中等城市。如江苏的昆山市、江阴市,浙江的义乌市等全国部分百强县。这里的中等城市一般设定为地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自然条件或产业条件比较优越,交通发达,接受大城市辐射影响大,经济社会发展比一般县级市明显较快,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在发展上有广阔的空间,突出特点是城市发展弹性大。如果国家能在政策上给予

第二,把具备一定条件的县改设为市。在我国城镇体系中,县级市数量较少,而且分布不匀,是城镇体系中最薄弱的部分。我国从1997年开始冻结设市工作,近15年只是少许审批了几个。随着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推进,大县、强县、特色县城镇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提出,我国将积极研究完善设立县级市的标准,把人口、经济、财政、税收,以及城市建设达到一定规模的县,适度改设为市。这说明这项工作已引起高层的注意,改革不会再拖下去。多年 的经济发展,使许多县城及一些建制镇都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实力较强,已经达到了设市的标准,传统的农村型行政区划体制不能适应城镇型经济社会管理的需要。无论是发展比较好的东部地区,还是开发建设中的中西部地区,全国县级市主要经济指标的平均值约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2倍,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城市型政区的经济活力,市制所蕴含的制度生产力。因此,当县域及其某些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初步达到具备城市基本特征时,适时地通过撤县设市改革,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最好办法。

第三,撤县设区增强中心城市发展空间。从各地来看,一些地方中心城市发展基础好,与周边县关联度高,这样的地区可以进行撤县设区。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中心城市的城镇化水平、非农就业比重、产业结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都已经达到大城市标准,而周边的县域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比较弱,市对县辐射带动强,可以考虑撤县设区。第二种情况,中心城市的城镇化水平、非农就业比重、产业结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达到大城市标准,但现行行政区划制约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周边的县域经济实力也较强,市与县之间的第四,积极探索镇级市的发展。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是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市制体系中,有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与行政层级相对应的就是缺少镇级市。我国小城市数量偏少,应该积极发展镇级市,这也是对市本来含义的恢复。在一些发达省区,对于经济实力较强,城镇化水平较高,人口达到一

定规模,并有一定的产业支撑的大镇强镇,都应积极进行镇级市的改革。镇级市为县辖市行政体制,既不影响原来的行政区划,又增加了我国城市的数量,有助于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在现有设立镇级市的研究中,主要理由有这样两点。一是镇级市为建制镇和城镇型居民区向中小城市转型找到了新途径。二是镇级市不仅是对乡镇政权治所地城镇化现实的认可,也是对我国城镇体系的完善,更是对中国乡村城镇化历史的充分尊重。

(二)加强县级政府的权力监督,加强自我约束意识和监督制度建设,强化对县域权力运行的监督

省直管县后,县级政府的权限逐渐扩大,但是相应的监督机构却投有明确加强,甚至变得更为松散,监管水平相对滞后,容易滋生腐败,省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县域权力监督制约,避免行政权力滥用。为此,必须有效加强对县级政府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督。从法律层面明确界定县级政府的权力范围。将县级政府的管理权限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在职能的定位上要明确县级政府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职责所在,在机构谩置上要建立起与中央、省垂直管理机构的相互监督机制。完善有关监督制度,实行县级司法独立,加强舆论监督,力求监督及时有效。

加强县级财政的保障力度。根据事权与财权柑匹配的原则,按照省级政府与市县政府事权划分,兼顾省级政府宏观调控需要和现阶段市县政府在引导经济社会发展与组织收入方面的积极性,合理界定省与市县财政支出范围.调整和规范省、市与县政府之间收入划分.适

当下移财权。将部分税基面广、收入稳定、流动性不大的税种作为县财政的主体税种,并适当提高部分共享税的市县分成比例。改进财政转移支付办法,探索建立健全激励性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和机制。对现行均衡性转移支付体系进行改革,优化转移支付结构,逐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

提高县级政府发展自主权。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过程中,耍尽量扩大对县级政府事权的放权力度。特别是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直接相关的计划制定、证照管理、价格调控等方面,扩权的领域和放权的力度应当更大一些。县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规划.不需要再由市里统管,建议直接向省里上报衔接。原来由市里核发的各类证照,包括经营性收费、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建设、交通、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教育、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文化、体育、旅游、民政、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方面,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必须由地级市发放以外吗,都应在时机和条件成熟后由县里直接校发。县域内城市供水、污水处理收费、殡葬服务、出租车运价等多数价格管理权应授权县里制定和管理。

(1)制定与省直管县体制相适应的法规规章、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避免出现监督缺位问题。(2)规范行政执法,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3)健全行政复议体制,完善行政补偿和行政赔偿机制。(4)建立健全政府运行和管理的各项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5)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

度,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6)依法尊重县人大地位,发挥人大作用,增强对县级行政的监督和约束力度。

第二篇: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摘要: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首次连续6年发布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其中,省直管县的提出颇为引人注目。中央提出要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本文旨在通过对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情况的观察,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省直管县体制

‚省直管县‛是近几年来行政管理体制中最受关注的改革模式,并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试点。随着2010年的走近,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改革开始提速,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现状

目前我国省直管县改革主要包括‚强县扩权‛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

我国从1992年始,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浙江、河北、江苏、河南、安徽、广东、湖北、江西、吉林等省份陆续推行了以‚强县扩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对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进行了扩权,把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给一些重点县。

《国家第十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要‚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到‚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据财政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到目前,全国实行财政‚省直管县‛的有河北、山西、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等18个省份,加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共有22个地区实行了财政体制上的‚省直管县‛。

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扭转试点县财政困难的现状。‚省直管县‛后,省级对试点县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仅是‚直达‛。也就是说,新体制下试点县收到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在总量上是不变的,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财政困难的状况。

(二)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省直管县‛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进一步支持农村地区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村综合改革目标的实现。但目前来说,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还是不够。

(三)行政管理体制与财政管理体制相冲突。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是财政体制的核心问题,也是划分各级政府支出责任的基础。据调查,我国不少地方实行省管县体制后,政府间财政关系有所调整,但行政管理体制并没有随之改变,因而出现了行政管理体制与财政管理体制相冲突的状况。从实际情况看,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后,大大增加了

省级财政的事权责任,但其财力并没有增加。对于原来管县的市来说,市级财力下降较多,对其财权冲击较大,但对其所管的县承担的事权却没有相应地减少。不少省、自治区的试点办法明确规定,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后,原来管县的市不再集中县级收入,但却要进一步加大对县的补助力度,还要保证在教育、危房改造、医疗改革、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市对所管县的配套资金。这种办法必然加剧市级财权与事权不对等的问题。县级财政是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中的受益者,其

财力和财权得到了扩张,事权却没有大的变化,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三、对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建议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触及到我国大多数地区经济发展、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区划等诸多方面,面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更多地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

(一)改革不能一刀切,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由于各地发展情况有较大差异,在推进‚省管县‛体制改革上,要对各地‚市管县‛体制及其存在问题、存在问题的性质及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估,因地制宜,推进改革。

(二)各县要创新发展理念,加快财源培植。筛选储备一批重点项目,提前建立好财政申报资金项目库。认真落实招商引资政策,扶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从根本上解决财务困难,不断壮大试点县的财政实力。

(三)各县要积极向省财政反映实际情况,争取支持。要抓住‚省直管县‛对困难县转移支付倾斜的有利时机,积极向省财政汇报财政

收支预算情况、财源建设的不利因素、财政困难的实际状况等具体问题,争取得到省财政的理解和支持,得到更多的转移支付补助。

(四)继续增加用于农村的支出,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试点县的财政支出管理,要立足于实现农村综合改革的根本目的。以支持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农村地区社会保障能力,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五)要加快制度创新,研究解决‚省直管县‛条件下市对县事权与财权错位的问题,建立健全市对县各项事业发展的支持机制。

(六)有步骤地综合推进改革。要综合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省内市县行政单位数量、人口规模等因素,将推进‚省管县‛体制改革与发展县域经济、合理调整行政区划、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加快城市化进程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省管县体制改革与相关的推进措施、制度配套。在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过程中,都必须处理好这些关系,否则,就会影响改革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熊文钊,曹旭东‚.省直管县‛改革的冷思考[J].行政论坛,2008(5).[2] 胡庆康,杜莉,现代公共财政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67-70.[3] 贠杰,浙江‚省管县‛财政体制及其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J].体制改革,2008(5).

第三篇: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浅析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浅析

会同县非税局

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调整和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推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这是自分税体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又一次重大财政体制调整,对于发展中心城市,壮大县域经济,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全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这一改革大大增强了县级经济自主权利,激发了其自我发展经济的动力,改善了其经济环境,大大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省直县管”减少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层级,减少了政策执行的“漏斗效应”,保障中央政令更能够在基层保持原样。三是能够更好的消除“权力截留”的情况,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很多地区内容竞争多于合作,特别是市所在的地域“截留”了大量的应该分配给县区的资源。四是县城与农村的联系最为紧密,赋予经济更大的自主权,能够更好地节约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实现“城乡合治”的步伐,改变城乡“二元”的格局,很好地发挥带动农村经济的作用。五是减少行政资源的消耗,提高行政效率。改革前的县有省和市两个“婆婆”,改革后的县只有一个“婆婆”,大大减少了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益,以更少的成本获得更大的产出。六是这项改革也和调整行政管理体制、1

减少行政层级、减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益的总体改革目标不谋而合,同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有裨益。七是“省直管县”,省级财政和县级财政之间有了“直通车”,它最大的好处是,省里拨给县里的钱不必像过去那样“弯弯绕”,先省里拨到市里,再由市里拨到县里。对于政府间收支计划、转移支付、资金往来、税收返还等专项拨款补助,县里可以直接向省级财政提出申请,由省级财政部门直接下达到县,便于开展相关业务工作。

虽然,“省直管县”从政府间收支划分来看,提高了财政收支划分的效果,避免了市财政对县财政的限制;从资金往来和财政结算来看,市、县财政直接与省财政发生资金往来和结算关系,有利于提高资金往来和结算的效率;从壮大县域经济来看,“省直管县”体制减少了层级,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省县互动,加强省对县的了解,增加省对县的支持力度。但是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依然有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虽然权力的赋予对于县域经济的增长起到拉动作用,但是权力大小要与经济发展程度相匹配,否则会造成权力资源的浪费,并且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

其次,“省直管县”需要省里有实际的控制能力,当省政府不能很好地管制县区的时候,会出现县区权力的膨胀,损害的只能是老百姓的利益。所以,应该面对现实,采取灵活的省管办法,省管体制市管监督,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省级监管

力量薄弱,一手难遮天的窘境,防止财政管理出现更多空白和漏洞,财政资源使用效率进一步降低,资金安全运行受到进一步威胁;另一方面,也能够调动市级积极性,稀释“省直管县”以带来抵触情绪,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防止产生新的不均衡和不稳定因素。

三是抓住机会,创新发展理念,加快财源培植,建立好财政申报资金的项目库,认真落实招商引资政策,扶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解决财政困难,不断壮大我县的财政实力。

四是要积极向省财政反映实际情况,争取支持。抓住“省直管县”对困难县转移支付倾斜的有利时机,积极向省财政汇报我县财政收支预算情况、财源建设的不利因素、财政困难的实际状况等具体问题,争取得到省财政的理解和支持,得到更多的转移支付补助。

五是推行“省直管县”改革,非税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上势必要作出相应调整,特别是完善非税收入分成结算办法是这次体制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我们要积极向上级汇报非税征收情况,以这次“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为契机,争取最大的利益。

六是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精细理财,积极应对“省直管县”改革,全面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确保我县财政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2010年11月26日

第四篇:关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着眼于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和管理创新,政府改革已经从减人、减事和合并机构这种横向结构变革,开始扩展到减少行政层级这种行政架构上的突破。从“市管县”到“省直管县”的行政层级改革,绝不仅仅是一个取消市级管理层与扩大管理幅度的简单问题,而是广泛涉及到行政管理层级的调整,省与市、县职能的重新界定和配置,地方政府内部事权、财权的重新安排,司法体制、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地方政府权力的政治监督等一系列重大体制改革。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现状

从1992年始,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各省纷纷推行省直管县试点改革。截至目前,全国22个省(不包括台湾省)和5个自治区都已陆续开展了财政省管县、“强县扩权”或“扩权强县”改革。

改革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通过理顺财政分配关系,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通过对部分强县下放部分行政审批权、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努力实践县市分治。

改革的实质是在调整省、市、县三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从政府权力角度看,省直管县改革实质上就是在省、市、县三级政府之间对财权、事权和人事权三种权力进行重新分配,以提高效率。从各省区开展省直管县改革的实践来看,三大权力改革呈现出明显的非同步性。财政省直管改革开展最为普遍,除宁夏在自治区成立之初就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以外,全国试行改革的21个省均已开展此项改革;其次是事权,事权包括经济管理权限和社会管理权限。扩大经济管理权限的改革排名第二,有19个省区开展了相关改革;排在第三位的改革是扩大社会管理权限,有12个省区开展;人事权的省管县改革进度最缓慢,仅有5个省区开展相关改革。

建立省直管县体制可以有效减少政府管理层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城乡统筹发展能力,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试点改革,最早推行改革的浙江省,从2000年起,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数量不断增加,到2009年已有26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范围,占了百强县的四分之一。安徽省从2004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强县扩权”改革后,自2005年起县域经济增幅连续5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由2004年的26%提高到2009年的48%以上,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公共服务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省直管县改革遭遇法制障碍。尽管我国宪法中没有规定地级市这一级地方建制,但是实行市管县体制以来,在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性的文件中,地级市的管理权限得到了明确的认可和设定。因此,在市管县体制下制定的一些法律规范就会成为制约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顺利实施的法制障碍。

二是政府层级间的矛盾增加。就市县而言,其关系演变为两个平等的行政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此外,当前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主要涉及的是经济管理权和部分社会管理权,扩权县与原辖市在行政关系上还有上下级关系,县里的工作需要两面周旋和汇报,这增加了县的工作难度。而县与县之间因制度环境的一系列变化,双方竞争更趋激烈。

三是县级政府机构和人员设置与省直管县改革要求不适应。目前县级政府机构设置总体上比省直单位机构要少得多,有些省直单位在县政府没有对口单位,造成了诸多不便。实行省直管县后,中间环节大大减少,县级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将进一步扩大,工作任务会有很大的增加,领导职级如果不变,这种级别落差会影响到工作效果,甚至是队伍稳定。另外,省直管县后,县级政府与省级政府的沟通和交流会越来越多,县级政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省直部门有较大差距,难以与省直部门实现有效对接。

四是财权、事权、人事权三权改革不匹配。人事权改革的严重滞后,影响了省直管县改革的整体推进,使得省向县(市)下放的权力可能被中间层级截留。财权与事权匹配是财政体制的核心问题,然而,在改革实践中出现了行政管理体制与财政管理体制相冲突的状况。由于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权与地方政府经济管理事权和社会管理事权不一致,使得县级政府在承接和运行一些权限方面出现困难,导致难以履行本应承担的管理责任。

五是金融业管理体制与省直管县不相适应。一方面,金融组织体系较为单一。尽管名义上银行、证券、保险在县级层面都设有机构,但是主体仍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另一方面,现行金融管理体制的限制,县支行支持县域经济的能力有限,由于实行省管市、市管县体制的发行、股份制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信贷资金管理上向大城市、大项目倾斜,同时,县支行的授信权限和额度非常有限,信贷准入门槛过高,经营管理权限受限,这些因素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与省直管县极不相适应。

六是对县级政府权限的监管缺位。省直管县实施后,扩大了县级政府的发展自主权,减少了来自原管县市的监督,而来自省级政府的监督又由于管理幅度较宽而可能导致力度不够,制度内的本级人大和党的纪律部门的监督成为象征,制度外的社会和舆论监督作用也很有限。

全面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第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理顺司法体制。中央和省要加快立法,制定和完善与省直管县改革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体制改革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实行省直管县改革,县级政府所有的经济政治社会管理事务都要与原管县市脱钩,相关业务由省级直接管理,县级层面应当被赋予与市一级政府相当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并承担与其对等的责任。同时,要理顺司法体制。原市级“两院”的职权可以通过设立区域性的“两院”来行使,或授权在县级层面设立省级“两院”的分院来行使。

第二,建立健全区域发展协调机制。组建跨行政区划的区域性协调机构,加强县与县、市与市和市与县之间的协调沟通。根据市县分治的改革思路,明确市县的职能定位,引导走差异化竞争轨道。对于国家有关部门规定须经设区的市审核、审批的事项,确保采取委托或者授权的方式下放到县,对于县尚无能力承接和运行的权限,需要积极争取省和原辖市的大力支持;打破传统等级制的行政理念,倡导不同层级间开展互利合作,县实现直管后,还需要继续巩固和原辖市之间联系,进一步加强部门工作对接和区域协作,提高社会重大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急协调处置能力,促进彼此间共同发展。

第三,转变政府职能,厘清垂直部门运行机制。建立科学的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在省级政府机构的直接领导下进行考核和评比,重塑县级政府的效用目标,切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地方政府角色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大转变。厘清垂直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建立与省直管县相配套的管理服务体系。市以下的垂直管理部门调整为县的政府工作部门,行使与设区的市相同的行政管理权限,业务上接受省直部门的领导。各家银行的省行对县级银行实行直接管理并赋予县级银行与设区的市银行相同的权限,取消业务限制。

第四,加强人事权改革是趋势。要改变管人、管财、管事“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县级领导班子由省委直接任命,县级中层干部由县自主任命。县级主要干部的级别不能以在市委中的位置来衡量,要根据干部能力和县规模大小做适当调整,安排一定数量的正处高配副厅、副处高配正处,成绩突出的重要部门和乡镇领导级别高配为处级。此外还要加大省与县之间干部交流力度,通过培训、下派、上挂、交流和人才引进等方式,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五,机构配套改革不可少。对职责重叠或相近的党委和政府部门可考虑进行合并推行大部门制,构建大规划、大经济、大建设、大监管、大文化和大保障等工作格局。扩大行政服务中心职能,将各部门的行政审批、公共企事业服务集

中到中心统一管理,减少审批环节。另外,加快培育发展县仲裁、鉴定、检验检测、第三方审计等社会服务组织,提高放权后的自我管理和运行能力。

第六,加强县级政府权限的监管是保障。可以采取县级纪委由现在同级党委领导改变为省纪委的垂直领导,或是由省政府派出政务督查专员,加强对县域党的方针政策落实的监督,加强对县一级党的组织工作和党的工作领导人的监督。同时要健全县级治理机构,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架构,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在决策和监督方面的作用。

第五篇: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2011年11月15日 17:30 来源:《中国学术研究》2011年第3期 作者: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4

陈晓黎

摘要:当今社会“三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此基础上想要寻求突破性的发展,就必须关注农村生产力、教育、医疗等发面的发展,这就涉及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本文就现阶段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谈谈其不足之处,并提出深化改革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行政体制改革现状,改革不足,改革建议

一、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而展开的,行政体制是国家推行行政事务所建立的管理体制。一般而言,行政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行政体制涉及国家政权的所有机关,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在内。从狭义上说,行政体制仅指国家政权中的行政机关。当代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是指以狭义政府为中心的行政系统改革。

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调整一切束缚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新体制。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是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深化农村行政体制改革是相当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要保证。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有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作保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从2006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这标志着在我国延续2600年的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2.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就必须改革现行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着力推进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的一体化发展,以党的建设一体化带动其他方面建设的一体化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

二、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是积极的,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显著的,主要表现为管理理念发生变化,行政基点走向科学;管理范围发生变化,政府职能渐趋合理;行政方式发生变化,管理手段不断完善;行政基础发生变化,政府行为日益规范;干部素质发生变化,行政能力有效提升。这些成就为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问题:

1.基层政府行政机构臃肿。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实行市县乡三级政府的行政体制,普遍存在机构臃肿、冗员充斥和职责不清的问题。根据国家审计署2002年对中西部10个省、市的49个县(市)财政收支状况进行的审计调查,发现财政收入水分较大,认为隐瞒赤字普遍,债务负担沉重。截至2001年底,这49个县(市)累计债务达163亿元,相当于当年可用财力的2.1倍。与此不相称的是。自1994年以来,这49个县(市)总人口增长4.6%,财政供养人员却增长了22%[1]。农村基层行政管理层次过多。机构庞杂,管理人员太多,权力过重,“八个大盖帽管一个破草帽”,严重限制农村经济发展。如果目前的冗员现象不及时改变,那么,干部手中的权力迟早还会变成向农民索取金钱的工具。庞大的县乡财政赤字可能使政府投人新农村建设的财政转移支付又被中途截留的危险,一些基层政府为摆脱财政危机和生存困境,很有可能违反财经纪律来挪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为干部发放工资。公共利益的执行者转而成为公共利益的夺取者,这将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2.农民缺少参与政治的组织形式,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仍需完善。目前在中国,没有一个组织能够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为农民说话。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默默地承受各种不公平的待遇,而缺乏应有的权利保护。缺乏村民参与的决策往往脱离村民的实际承受能力,也难以得到村民的充分理解和支持,所以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巨大潜能就无法挖掘出来,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就会被遏制,最后,广大农民对村委会干部的监督权得不到有效落实,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理财的推行也难以实现,导致社区公共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效率低下、浪费严重。不能把有效的资源全部用于新农村建设。

3.基层政府在经济管理中过多地采用行政手段。农村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干部任用上,主要的方式还是以组织点名考察为主。从而导致基层干部均按上级命令或指令开展工作,而并没有真正做到他们的份内工作,体现在脱离本地区实际的经济发展规划,指标脱离实际,导致基层虚报浮夸,统计数字失实。这种做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造成了很大危害,严重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了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农村财政投资体制存在弊端。由于中国的财政运行模式,导致财政命脉和投资大多掌握在上级手中,越是基层,财政越困难。所以向上级争取项目、申请资金,已成为农村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政府行贿、投资回扣等腐败问题。以上问题,不但造成了人为浪费,增加了行政成本,而且由于农村基层财政大多十分紧张,所有花费难以正常核销,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各种截留、套取国家建设资金行为的发生。

三、扎实推进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现行农村行政体制急需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因为这是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理论指导,是使中国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石。要扎实推进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当前的任务主要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科学设置政府行政机构,裁减农村行政冗员。政府改革应由减人、减事、合并机构的行政职能调整,扩展到减少层级的地方行政体制框架改革,销市地一级,强化县一级,精简乡一级,充实村一级,实行市、县分置,逐步从“城乡合治”走向“城乡分治”,继续加大农村政权改革力度,实行以合并机构、裁减人员、撤乡并村为主的行政减员方案,缩减编制,减政放权。按地域人口重新确定县乡政府财政供养人数,定期检查,严格控制,不得超标。坚持因地制宜、精简效能、权责一致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政治建设。实行村民自治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善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方法。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充分发挥乡(镇)、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2]严格按照《村民组织法》。切实推进村民直接选举制度的普遍实施。进一步完善农村村民自治结构和民主议事机制,真正让农民自己当家作主,保障村民对村内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依靠群众的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把握好两个环节:一个是村级,主要任务是推行村民自治,鼓励和支持农民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一个是乡镇,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和完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直接选举制度,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要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严格依法行事。

3.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权责一致的责任政府。照权责统一、依法有序、客观公正的原则,加快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并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结合起来,有责必问,有错必究。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公众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不断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努力建设执政为民的服务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责任,统筹考虑城乡公共资源分配,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多做一些深人实际的调查研究,多解决一些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办一些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实事,实将政府管理经济社会行为纳入依法运转的轨道。

4.扩大农村政权财政自主权。改革农村财政投资体制,逐步减少下级政府向上级政府缴纳的税收数目,将税收的大部分尽量留在基层。除跨县市实施的大型项目外,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本地区的建设项目由本地区自行立项,自行投资,自行实施,节约行政成本,杜绝投资黑洞。化县乡财政功能,规范县乡财政行为,加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完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

5.统筹城乡党建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行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组织、合并村庄只是手段,统筹城乡党建资源、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才是目的。我们紧紧抓住村庄合并、农村社区建设的机遇,将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纳入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局中进行谋划和推进,组织开展一个社区一名大学生村官、一个社区一个部门帮扶、一个社区一个企业支持、一个社区一套规划发展、一个社区一个政策扶持等活动,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四、总结

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重要阶段,制定了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方针,为全面推进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尚不十分成熟,中国的广大农村还处在传统农业社会阶段。因此,要因势利导调整经济、社会体制,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继续深化农村行政体制改革,扩大农民的民主权利,加强制度创新,并且及时加以深化。只有这样,“三农”问题才能逐渐走出困境,中国的经济才能保持持久的动力,继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韩云平。对我国农村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J]。行政论坛,2007(3),89-91。

[2]李述章。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创新[J]。农业,2004,71。

下载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教授 李林  2013-06-01 09:37:00 来源:中国司法》2013年第2期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 "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团队个人总结

    火热八月,难忘海南——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团队个人总结作者:人文与公共事业管理学院05级行政管理专业段广举 前言:实践结束已经有几天了,从火热的海南回到了闷热的泉州,又慢慢地习......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原则探究(精选5篇)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原则探究刘传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研究理性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一般原则,对于正在逐步深入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

    关于深化我国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于深化我国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当前我国科技领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行政力量分配资源、成果评价由少数专家说了算、全社会的科技创新动力严重不足等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

    深化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发展调研建议

    医改是牵动全局的大变革,关系全盘联动和整体调整。就其深化医疗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改革而言,也是其中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重大民生问题。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要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孟建柱:准确把握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司法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稳步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

    深化征管体制改革(★)

    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正式公布,其中明确,合理划分国税、地税征管职责,并将在纳税服务等环节实施国税、地税深度合作。 我国现行的征税体制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