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原则探究(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5:0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原则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原则探究》。

第一篇: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原则探究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原则探究

刘传贺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研究理性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一般原则,对于正在逐步深入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省直管

县体制改革应当遵循的一般原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关键词:省直管县改革原则

一、问题的提出

“省管县”体制是对中国传统地方政府管理体制的重大制度创新,正如诺思和托马斯认为:“制度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浙江自1992 年就开始了扩权强县改革向省直管县逐步推进,海南、湖北等地也紧跟改革步伐,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我们同时注意到“在制度交替的时空内必然产生大量问题。”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牵连众多的政策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经过反复的试验和论证,毕其功于一役的设想是不现实的。同时,中国国土面积广阔,各省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相差很大,实施省直管县市体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不尽相同。海南、浙江、江苏等省都是经济比较发达、市场机制相对完善、政府管理能力比较高、面积又比较小的省份,它们具备了实行省管县体制的条件显然不等于在全国各地都具备了相应条件。因此,推行省直管县市体制的模式、时机和路径有所不同,不应“一刀切”。研究理性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一般原则,对于改革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原则

(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差异十分明显,行政区划体制所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中央编办副主任吴知论强调:“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差异比较大,各地情况也千差万别,不可能搞一种模式,而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稳步实施。”因此,各地在实施省管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视自身具体情况选择自己推行省管县体制的模式、时机和路径,要兼顾东部经济发达和中西部欠发达省区在实施省直管县市体制所选择的时机和模式的差异。同样是市领导县市体制,在东部地区已经暴露出明显的制度性缺陷,在中西部省区却仍然处于完善和转型阶段,其制度性优势还没有体现出来。东部省区实施市领导县市体制比较早,中心城市经济实力雄厚,公共服务功能强盛,现代化、市场化、城市化水平高,交通与通信设施以及人们总体素质比较高,县市经济实力雄厚。在省直接管辖条件下的独立行政能力较强,对改革的承受能力比较强,在优化中心城市以及市县政区规模结构的基础上,东部省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分析各县(市)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改革政策。浙江、江苏、广东等市场经济发达的省份可以在财政上由省管县,并在财政省管县体制不断完善和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向行政体制上的省管县过渡。中西部市场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的、条件不成熟的省份应该继续保留现有的地区行政建制,先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扩大改革的范围,逐步实现财政上和行政体制上的省管县。从各地民族分布情况来看,新疆、西藏、内蒙、宁夏和广西等主要少数民族聚居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由

于民族因素的限制,这些民族自治地区不宜过早推行省管县体制的改革尝试。

(二)适度推进、梯次展开

国内著名政治学学者俞可平教授则进一步指出,“包括政治改革在内的所有中国社会改革,实际上都是,或者说应当是增量改革”。不管是制度创新,还是制度回归,省管县体制改革也是一个步步试错的、渐进的、增量的过程。实行省直管县体制的浅层次目标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而深层次目标显然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不顾现实条件盲目地在大范围内迅速推行这一体制,将可能造成政府因管理幅度过大而不堪重负、社会出现不稳定因素等问题。

“省直管县”改革在下放权力时,要分阶段地逐步下放,不能一开始就把所有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全部下放给县(市)。首先改革要从财政管理体制入手,要在财政上实行省级直接对县(市)的管理体制。注意在理顺省、市、县各级政府之间关系和各级政府职能的基础上,科学地划分财权和事权,并将这种划分制度化、法制化。其次是整合县级政区规模与结构,优化和调整县域政区架构。推行“省直管县”体制,要对县域行政管辖幅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通过整合县级政区规模与结构,从战略上优化“省直管县”的行政区划架构。要进一步推进建制城市设臵标准和模式的创新与改革,通过整县设市或切块设市模式,将那些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达到或接近建制城市标准的强县或强镇转型为省直辖的县级建制城市。要适度整合县域政区管辖

规模,将人口规模低于20 万人口的小县按照地域相邻、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基本相似、历史联系紧密、发展与管治方向基本一致等基本原则进行合并,以减少省直管县市的县域政区数量。

(三)各方兼顾、合作分工

“省直管县”其本身是一种依靠行政力量破除阻碍市场经济发展体制性因素的行为,是一种通过重新分配公共权力资源推进城市区域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行的重要举措,是将本来属于县市的行政权力归还于县(市),促进省域内形成扁平化政区与行政管理结构,从而节省行政成本,使县(市)经济更具活力,加强县(市)横向经济联系的重要决策。重新分配地级市和县(市)经济方面的公共行政权力资源,加强了县(市)的经济管理权限,弱化了地级市对县(市)经济的控制与干预权限,从而形成新的市县关系格局。至少在经济关系上,“地级市”与“县(市)”之间是平起平坐的。这对县(市)来说是一种公共行政效能的释放,必将有力地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应当指出,中国现阶段仍处于“行政区经济”运行时期,行政区划这一看不见的“墙”,仍然对城市区域经济产生刚性约束。因此,我们在积极推行“省直管县”新体制时,必须十分强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防止出现新的市场分割、盲目竞争和新的“小而全”、重复建设。在推行“省直管县”中要兼顾市县关系,县与中心城市之间要建立一种新型的竞争—合作—分工关系,尤其在经济领域,市与县双方都要减少政府的干预,让企业选择投资环境和市场,逐步形成城市—区域经济共同体,使城市和区域共生、共荣,相互依托,合作发展。

经济发达、中心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分工和协作。省直管县,不一定完全适用于这种在经济上过度依附于中心城市的县,选择试点县(市)时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即使选择这些地区,要从制度上保证中心城市的正常发展,使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作用。

(四)排除阻力、加强监督

当前一些地区在放权过程中遇到方方面面的阻力,“省直管县”改革的落实还有诸多困难,县域经济发展仍然受到来自内外部的制约。因而,必须采取措施,排除各种阻力,认真贯彻实施,边实践、边总结,在实践中使这一制度不断完善。应当指出,“省直管县”本质上仍然是通过上级政府的政策让渡,维系政府充当行政管理主体又充当企业投资主体的双重角色,从而带来地方经济的增长。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行政区经济”的淡化,这种政策让渡空间将越来越狭小。我们只有通过改革和重塑现代政府来落实改革的目标,才能最终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

县(市)省直管后,相应的经济、社会权限将增大,会导致地级市对县级行政监督和约束力的削弱;加上省直管县(市)的数量过多,力不从心,由此可能会出现县(市)滥用行政权力的情况,使县级经济发展失控,以至于盲目攀比、追求政绩,搞形象工程,从而滋生腐败现象。县级行政的经济、社会管理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地级市的有效监督和约束,而地方自身监督又缺乏动力和压力,行政权有可能被随意使用。因此,在县级行政权力扩大的同时,就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对

县级行政权的有效监督和约束,而对某些权力(如土地使用审批权等)尤其应该严格监督。省与市政府必须从县政府获得权力的那一刻起,真正把监督贯穿于其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形成一个有机的链条。

参考文献:

[1]卢小甫,张应良.西部大开发与制度创新[N].光明日报,2005-11-01

[2]罗湘衡.对“市管县”和“省管县”体制的若干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3]盛若蔚.省直管县改革:不搞一种模式[N].人民日报, 2009-02-18

[4]汪宇明.中国省直管县市与地方行政区划层级体制的改革研究[J].人文地理, 2004-12

[5]俞可平.增量民主:“三轮两票”制镇长选举的政治学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3(3)

第二篇: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浅析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浅析

会同县非税局

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调整和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推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这是自分税体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又一次重大财政体制调整,对于发展中心城市,壮大县域经济,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全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这一改革大大增强了县级经济自主权利,激发了其自我发展经济的动力,改善了其经济环境,大大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省直县管”减少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层级,减少了政策执行的“漏斗效应”,保障中央政令更能够在基层保持原样。三是能够更好的消除“权力截留”的情况,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很多地区内容竞争多于合作,特别是市所在的地域“截留”了大量的应该分配给县区的资源。四是县城与农村的联系最为紧密,赋予经济更大的自主权,能够更好地节约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实现“城乡合治”的步伐,改变城乡“二元”的格局,很好地发挥带动农村经济的作用。五是减少行政资源的消耗,提高行政效率。改革前的县有省和市两个“婆婆”,改革后的县只有一个“婆婆”,大大减少了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益,以更少的成本获得更大的产出。六是这项改革也和调整行政管理体制、1

减少行政层级、减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益的总体改革目标不谋而合,同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有裨益。七是“省直管县”,省级财政和县级财政之间有了“直通车”,它最大的好处是,省里拨给县里的钱不必像过去那样“弯弯绕”,先省里拨到市里,再由市里拨到县里。对于政府间收支计划、转移支付、资金往来、税收返还等专项拨款补助,县里可以直接向省级财政提出申请,由省级财政部门直接下达到县,便于开展相关业务工作。

虽然,“省直管县”从政府间收支划分来看,提高了财政收支划分的效果,避免了市财政对县财政的限制;从资金往来和财政结算来看,市、县财政直接与省财政发生资金往来和结算关系,有利于提高资金往来和结算的效率;从壮大县域经济来看,“省直管县”体制减少了层级,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省县互动,加强省对县的了解,增加省对县的支持力度。但是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依然有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虽然权力的赋予对于县域经济的增长起到拉动作用,但是权力大小要与经济发展程度相匹配,否则会造成权力资源的浪费,并且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

其次,“省直管县”需要省里有实际的控制能力,当省政府不能很好地管制县区的时候,会出现县区权力的膨胀,损害的只能是老百姓的利益。所以,应该面对现实,采取灵活的省管办法,省管体制市管监督,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省级监管

力量薄弱,一手难遮天的窘境,防止财政管理出现更多空白和漏洞,财政资源使用效率进一步降低,资金安全运行受到进一步威胁;另一方面,也能够调动市级积极性,稀释“省直管县”以带来抵触情绪,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防止产生新的不均衡和不稳定因素。

三是抓住机会,创新发展理念,加快财源培植,建立好财政申报资金的项目库,认真落实招商引资政策,扶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解决财政困难,不断壮大我县的财政实力。

四是要积极向省财政反映实际情况,争取支持。抓住“省直管县”对困难县转移支付倾斜的有利时机,积极向省财政汇报我县财政收支预算情况、财源建设的不利因素、财政困难的实际状况等具体问题,争取得到省财政的理解和支持,得到更多的转移支付补助。

五是推行“省直管县”改革,非税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上势必要作出相应调整,特别是完善非税收入分成结算办法是这次体制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我们要积极向上级汇报非税征收情况,以这次“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为契机,争取最大的利益。

六是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精细理财,积极应对“省直管县”改革,全面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确保我县财政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2010年11月26日

第三篇:关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着眼于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和管理创新,政府改革已经从减人、减事和合并机构这种横向结构变革,开始扩展到减少行政层级这种行政架构上的突破。从“市管县”到“省直管县”的行政层级改革,绝不仅仅是一个取消市级管理层与扩大管理幅度的简单问题,而是广泛涉及到行政管理层级的调整,省与市、县职能的重新界定和配置,地方政府内部事权、财权的重新安排,司法体制、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地方政府权力的政治监督等一系列重大体制改革。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现状

从1992年始,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各省纷纷推行省直管县试点改革。截至目前,全国22个省(不包括台湾省)和5个自治区都已陆续开展了财政省管县、“强县扩权”或“扩权强县”改革。

改革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通过理顺财政分配关系,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通过对部分强县下放部分行政审批权、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努力实践县市分治。

改革的实质是在调整省、市、县三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从政府权力角度看,省直管县改革实质上就是在省、市、县三级政府之间对财权、事权和人事权三种权力进行重新分配,以提高效率。从各省区开展省直管县改革的实践来看,三大权力改革呈现出明显的非同步性。财政省直管改革开展最为普遍,除宁夏在自治区成立之初就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以外,全国试行改革的21个省均已开展此项改革;其次是事权,事权包括经济管理权限和社会管理权限。扩大经济管理权限的改革排名第二,有19个省区开展了相关改革;排在第三位的改革是扩大社会管理权限,有12个省区开展;人事权的省管县改革进度最缓慢,仅有5个省区开展相关改革。

建立省直管县体制可以有效减少政府管理层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城乡统筹发展能力,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试点改革,最早推行改革的浙江省,从2000年起,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数量不断增加,到2009年已有26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范围,占了百强县的四分之一。安徽省从2004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强县扩权”改革后,自2005年起县域经济增幅连续5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由2004年的26%提高到2009年的48%以上,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公共服务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省直管县改革遭遇法制障碍。尽管我国宪法中没有规定地级市这一级地方建制,但是实行市管县体制以来,在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性的文件中,地级市的管理权限得到了明确的认可和设定。因此,在市管县体制下制定的一些法律规范就会成为制约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顺利实施的法制障碍。

二是政府层级间的矛盾增加。就市县而言,其关系演变为两个平等的行政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此外,当前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主要涉及的是经济管理权和部分社会管理权,扩权县与原辖市在行政关系上还有上下级关系,县里的工作需要两面周旋和汇报,这增加了县的工作难度。而县与县之间因制度环境的一系列变化,双方竞争更趋激烈。

三是县级政府机构和人员设置与省直管县改革要求不适应。目前县级政府机构设置总体上比省直单位机构要少得多,有些省直单位在县政府没有对口单位,造成了诸多不便。实行省直管县后,中间环节大大减少,县级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将进一步扩大,工作任务会有很大的增加,领导职级如果不变,这种级别落差会影响到工作效果,甚至是队伍稳定。另外,省直管县后,县级政府与省级政府的沟通和交流会越来越多,县级政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省直部门有较大差距,难以与省直部门实现有效对接。

四是财权、事权、人事权三权改革不匹配。人事权改革的严重滞后,影响了省直管县改革的整体推进,使得省向县(市)下放的权力可能被中间层级截留。财权与事权匹配是财政体制的核心问题,然而,在改革实践中出现了行政管理体制与财政管理体制相冲突的状况。由于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权与地方政府经济管理事权和社会管理事权不一致,使得县级政府在承接和运行一些权限方面出现困难,导致难以履行本应承担的管理责任。

五是金融业管理体制与省直管县不相适应。一方面,金融组织体系较为单一。尽管名义上银行、证券、保险在县级层面都设有机构,但是主体仍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另一方面,现行金融管理体制的限制,县支行支持县域经济的能力有限,由于实行省管市、市管县体制的发行、股份制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信贷资金管理上向大城市、大项目倾斜,同时,县支行的授信权限和额度非常有限,信贷准入门槛过高,经营管理权限受限,这些因素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与省直管县极不相适应。

六是对县级政府权限的监管缺位。省直管县实施后,扩大了县级政府的发展自主权,减少了来自原管县市的监督,而来自省级政府的监督又由于管理幅度较宽而可能导致力度不够,制度内的本级人大和党的纪律部门的监督成为象征,制度外的社会和舆论监督作用也很有限。

全面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第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理顺司法体制。中央和省要加快立法,制定和完善与省直管县改革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体制改革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实行省直管县改革,县级政府所有的经济政治社会管理事务都要与原管县市脱钩,相关业务由省级直接管理,县级层面应当被赋予与市一级政府相当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并承担与其对等的责任。同时,要理顺司法体制。原市级“两院”的职权可以通过设立区域性的“两院”来行使,或授权在县级层面设立省级“两院”的分院来行使。

第二,建立健全区域发展协调机制。组建跨行政区划的区域性协调机构,加强县与县、市与市和市与县之间的协调沟通。根据市县分治的改革思路,明确市县的职能定位,引导走差异化竞争轨道。对于国家有关部门规定须经设区的市审核、审批的事项,确保采取委托或者授权的方式下放到县,对于县尚无能力承接和运行的权限,需要积极争取省和原辖市的大力支持;打破传统等级制的行政理念,倡导不同层级间开展互利合作,县实现直管后,还需要继续巩固和原辖市之间联系,进一步加强部门工作对接和区域协作,提高社会重大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急协调处置能力,促进彼此间共同发展。

第三,转变政府职能,厘清垂直部门运行机制。建立科学的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在省级政府机构的直接领导下进行考核和评比,重塑县级政府的效用目标,切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地方政府角色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大转变。厘清垂直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建立与省直管县相配套的管理服务体系。市以下的垂直管理部门调整为县的政府工作部门,行使与设区的市相同的行政管理权限,业务上接受省直部门的领导。各家银行的省行对县级银行实行直接管理并赋予县级银行与设区的市银行相同的权限,取消业务限制。

第四,加强人事权改革是趋势。要改变管人、管财、管事“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县级领导班子由省委直接任命,县级中层干部由县自主任命。县级主要干部的级别不能以在市委中的位置来衡量,要根据干部能力和县规模大小做适当调整,安排一定数量的正处高配副厅、副处高配正处,成绩突出的重要部门和乡镇领导级别高配为处级。此外还要加大省与县之间干部交流力度,通过培训、下派、上挂、交流和人才引进等方式,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五,机构配套改革不可少。对职责重叠或相近的党委和政府部门可考虑进行合并推行大部门制,构建大规划、大经济、大建设、大监管、大文化和大保障等工作格局。扩大行政服务中心职能,将各部门的行政审批、公共企事业服务集

中到中心统一管理,减少审批环节。另外,加快培育发展县仲裁、鉴定、检验检测、第三方审计等社会服务组织,提高放权后的自我管理和运行能力。

第六,加强县级政府权限的监管是保障。可以采取县级纪委由现在同级党委领导改变为省纪委的垂直领导,或是由省政府派出政务督查专员,加强对县域党的方针政策落实的监督,加强对县一级党的组织工作和党的工作领导人的监督。同时要健全县级治理机构,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架构,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在决策和监督方面的作用。

第四篇: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团队个人总结

火热八月,难忘海南——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团队个人总结

作者:人文与公共事业管理学院05级行政管理专业段广举

前言:实践结束已经有几天了,从火热的海南回到了闷热的泉州,又慢慢地习惯了这里的天气.呆在这泉州,受着这魔鬼天气的“折磨”,更让我对海南的那段时间充满怀念,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团队个人总结。那短短的八天,有欢乐,也有过不争吵;有苦累的体验,也有轻松的时光;有挫折,也有收获。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那里的……,这一段暑期社会实践的体验,必将是自己一次宝贵的经验,让人难已忘怀。

一.出征,实践前点滴积累

今年这个暑假,过得有些不平凡。因为这个暑假自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去海南省文昌市和昌江黎族自治县做暑期社会实践调查,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丰富了自己知识并在能力上得到了锻炼,为以后的学习和未来职业规划奠定了新的起点。

此次暑期实践,我作为队长在八天的实际调查中感受颇多。在前期准备活动中,团队成员各自发挥自身的兴趣和特长,为了获得学校审核的通过都付出了很多努力,队员们各司其值,想尽一切办法完善我们的实践策划书,在关键老师和姜国冰老师的指导下,最终我们完成了策划书的所有内容,怀着忐忑的心情我把策划书交给了学校团委的李老师,期待着最后的答案。

当我听到我们的策划书获得通过时,我非常激动,这毕竟是对我们前一阶段努力的肯定,但听到我们只获得了学校资助的1500元时,我感到有些失落这与我们先前预算的4550元相差很远,前期预算已经很节约了,突然间差了很大一块缺口,我们队员每个人脸上都显得很失望,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要自筹近600元,这对于还未走出校园的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经过几天的思考,我们重新修改了方案,原计划有五人全部要去海南,由于经费的限制,我们决定四人去海南,留下陈舒艳一人做后期工作,实际调查天数由原来的十五天减至八天,这样我们的经费就节约了一部分,不足的部分我们自行解决,终于找到了一个合理的方式来实现我们的暑期实践!

二、进行,实践收获中……

经过近一个月的等待,终于迎来了真正暑期实践的日子,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海南,这个全国最年轻的省份和最大的经济特区。首先,我们来到的我们调查对象的第一个目的地文昌市,在两位海南同学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一间合适的旅店,距离政府和社区比较近,在双方讨价还价的情况下,我们以两间75元一天的价格,预定了三天。由于我和另一个队员不是海南人,对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当地的风俗不了解,吃完晚饭后,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在两位海南同学的带领下,与这个陌生的城市进行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令我惊讶的是钟丽作为海南人竟和我们一样听不懂当地的方言,原来海南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还好日灿是当地人,我们一边欣赏文昌市的夜景,一边倾听日灿讲述文昌的历史,其中最为出名的有“宋氏故居”和“文昌孔庙”的故事,听着文昌的历史文化,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我国儒家文化的源源流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九点多我们回到了旅店,商量明天要访谈的有关内容以及发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diaochawenjuan.unjs.com/”>问卷的问题,明确了大家的分工,并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来种种解决方案,不知不觉就十一点半了,躺在床上我久久不能入睡,不知道是兴奋还是对明天调查的担心,快到天亮时,才慢慢的进入了梦乡,个人总结《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团队个人总结》。

早晨八点三十分我们准时来到了文昌市财政局,由于局长在开一个重要的例会,我们等了一个多小时,再这期间,我们和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聊起了天,当然了我们是有目的的,除了探视他们对省直辖县的认识,还要请他们帮忙发放问卷,当我们回收好问卷时,已经十一点多了,当得知下午局长要出差时,我们很失望,但我们依然想试一试能否和领导说上话,黄天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见到了领导,他给我们安排了办公室詹主任接待我们,并嘱托詹主任要热心招待我们,我们此刻似乎找到了亲人的感觉,下午我们对詹主任进行了访谈,他和我们聊了很多相关的话题,虽然和我们想象中的有些插入,但是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像詹主任这么友好的领导可是在我们的调查中不常见。下午,我们就碰到了不小的麻烦,当我们来到文城镇街道办事处,我们说明了我们调查的目的,工作人员一口回绝了我们,说领导不在,他们对我们调查的内容不了解,更不愿填写调查问卷,这对我们真的感觉很无奈。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生活阅历尚浅,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这对深刻了解自己提供了一次检验的机会。使我对自己更加深了了解。

对文昌市的调查我们用了四天时间,分别对财政局、人事劳动保障局、改革发展规划局、民政局、监察局等部门作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在实际调查中遇到了一些对方不配合,给我们脸色看,尤其自己不会说海南话,给调查带来了很大不便,加上自己是队长这给自己心理也带来了压力,还好我们的两个海南队员对调查活动很积极,遇到语言交流障碍时,总能及时给予化解,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也使我深切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感觉到无论个人能力多么强,在集体中都是那么渺小,只有协调、参与、合作才能做好事情。共2页,当前第1页12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昌江黎族自治县,利用半天了解当地民风、民俗,并拍了一些照片,同文昌市一样,我们用了三天半时间走访了财政局、人事劳动保障局、改革发展规划局、民政局等有关部门,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和教训,这次我们感受到了轻车熟路,尽管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有了上次的体验,心理也就感受不到太多的委屈了。

三、感受,实践的体会

在调查实践中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一些基层工作者对国家、省里的方针、政策不熟悉甚至是不了解,只是一味的执行上级的政策,部分人对省直辖县完全不了解,知道一些的也会认为这是政府的政治绣,由于海南的地理、地域条件特殊,自从海南建省以来,就实行这套体制,和大陆的没有什么区别。群众对政治关心程度较低,很多群众都不知道我们在调查什么,认为我们调查的内容只于政府部门有关,与自己无关,政府做什么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可见群众的民主参政意识低得令我们惊讶。同时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人事升迁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和昌江黎族自治县一位财政局长“聊天”时,发现他对省直辖县在人事变动上有些想法,他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了二十几年,就是升不上去,因为自己是处级干部,职务升迁就会到省里工作,而现实省里又没有这个空

缺,这无疑对其工作的积极性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使我深切体会到政策的决策者在执行某项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好相关的利益群体。

第二个切身感触就是政府的形象工程,新的文昌市政府办公大楼,不在文昌市区的文城镇,新搬迁到了清澜经济开发区,同时新建成的还有财政局、地税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一般所谓的“肥水衙门”而人事劳动保障局、监察局等“清水衙门”则驻地原先的政府所在地文城镇,两个地方的办公大楼天壤之别,旧政府四层小楼很古朴、简约,给人一种亲近感,而新政府大楼宏伟气魄,构造有些像人民大会堂,高高的矗立在空旷的开发区里,给人一种威森的感觉,使人感觉很不舒服。虽然近几年,文昌市经济发展很快,不久前又提升为县级市,但也不能为了形象,造成这么鲜明的对比,劳民伤财啊!

此次暑期实践,我切身感受到了,政府如何接待办事的人和处理日常事物,政府人员官僚化的倾向还是很严重的,彻底改造政府的工程任重而道远。

当前我国行政区划形成的历史非常悠久,需要解决问题繁多且复杂,各方利益冲突明显,处理起来会十分棘手和困难,相应地全面实行省直辖县体制将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工作千头万绪,一旦真正展开,矛盾和阻力一定会很大。这决定了我国目前全面推行地方行政区划改革应是有目标的、渐进式的改革。

通过这次暑期实践培养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培养自己独特思考问题的视角。同时又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即将走入社会这个大舞台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文化知识的学习,更主要的是培养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此次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到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关注时事热点,为解决现实问题尽一份大学生的责任,使自己的知识学有所用,同时在实践中又增强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许是自己在这次实践中获得最大的收获。

后记:经过28个小时的舟车劳顿,我们回到了泉州。到达学校后,大家就此分手,按照分工汇集资料和完善实践的初步总结。炎炎夏日下,流着热汗让我更想起那片遥远的天空,曾经留下我们八天的痕迹。这可能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到海南,不习惯那里的空气,特别是那里海鲜的味道,或许北方人的习性注定我不会定居到南方,但那仍是使我怀念的一片天空。这次实践给了我一次宝贵的经验,使我对社会有了更深、更理性的认识,也许我会慢慢会淡忘这一时刻;但在内心深处,一定会唤起这一刻记忆。

共2页,当前第2页12

第五篇: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建议

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建议

我国现行的整个行政管理框架以及行政资源的配置都是在“省—市一县”体制中形成的。省直管县财政制度依然运行在“省一市一县”主体制之上,由于改革的渐进性,当前这种双重的管理体制还将并行很长一段时间。实践表明,“强县扩权”和财政上的省直管县应当是行政体制上省直管县的渐进过渡。从理论上看,不仅完全是可能的,也是应该的。从实践来看,这也是太势所趋,只是时间问题。总的方向应当是,地级市不再管县(级别可保留),市和县分治,相互不再是上下级关系,统一由省直管,省直管县。改革后,市与县的经济合 作联系要以市场推动为主,政府协调配合为辅,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体。

毋庸置疑,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和全局性工程。涉及到我国大多数地区,涵盖了经济发展、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区划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核心的问题是利益关系、权力关系的重建和调整。历史经验和改革实践证明,在改革的过程必然会有来自原有体制、机构、观念及其有关人员的种种障碍。因此,要确保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顺利推进,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明确省级政府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的发展定位

调研表明,以县级行政管理权限调整为重点的渐进式制度变迁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需要。改革的深化亟需自上

而下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推进。因此,顶层设计的优化就成为推进改革的关键节点。建议省级层面组建专家组进行专项研究,对省直管县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明确改革目标。改革的目标决定宏观框架的清晰性,决定改革设计的可操作性。目前我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目标略显笼统,这一目标体制的边界很难具体界定,到底是部分政府行政权力的省直管还是政府全部行政权力的全方位省直管,目标并不清晰,这会导致改革相关方的无所适从。因此,要重新梳理确定改革目标,使目标具备层次性,即省、市、县各级都有细化的行动框架;系统性,即能有相应的组织机制协调各级各部门;渐进性,即每一步阶段性目标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可考核性,目标的实现可以予以量化考核。二是选准改革切入口。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涉及财权、事权的重新分配,必然导致相关方的利益博弈。从利益流动角度来说,地市级层面是利益净流出方,改革不可避免地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局面,这次调研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改革切入口不应限定于试点县(市),应着眼于试点县(市)与所在省辖市之间权力关系的调整上,着力破解试点县与所在省辖市之间的利益博弈。资料表明,有些省份在改革措施中已经将地级市的定位和发展趋向问题纳入考虑范围和改革议程,对市级机构改革的路径进行了构想和设计,如湖南省就是按照“第一阶段是实行试点,第二阶段是虚化地级市、市县分置,第三阶段是撤销地级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这样一条改革路径进行分步实施。我省下一步在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过程中,对地级市的改革方向及路径也应进行充分的规划设计。三

是制定改革时间表。试点不仅仅是基层的大胆实践探索,更应该是系统顶层设计指引下的循序渐进。应围绕改革目标制定详细的推进时间节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明确的问责机制,对预计时间点要达到的改革效果进行跟踪评价、督查落实,确保改革的稳步推进。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要从根本上减轻省级政府的压力,本质上就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因此,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了省直管县这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解决市管县与省直管县两种并存体制 产生矛盾、发生摩擦的有效选径。从而,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科学投展观为指导,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行政和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有机结台起来,统筹兼顾,综合协调,实现政府治理模式与政府职能定位的最最佳结合。要坚决地、彻底地推进政府再造,使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从所有者和直接管理者向监管人和规则制定人转变,全力打造一个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鼓励竞争和创新的全新的、一流的制度环境。要加大推进行政机构改革的力度,将行政机构改革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配套推进,要加强依法行政,建设法制型政府。按照中央提出的“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的范围内推进改革,对于获取的改革成果要及时用法律明确和固定下来,对于存在法律障碍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修改相关法律。要进步健全政府的职责体系,在条件成熟时制定《中央与地方关系法》,将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责权限在法律上作出明确规定,实现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府际关系的

洼治化。

(二)准确定位省级政府职责

对于省级政府及有关政府部门来说,主要职责应该是站在全省的角度和层面进行宏观管理,具体负责政策指导、规划发展、统筹协调以及法律监督等。也就是说,省级政府一般要站在宏观层面,定位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事务的指导性和规范性角度,对市县的管理职能进 行台理界定,对市县的利益调整进行科学协调,对市县的财政运行状况进行适当监督,对市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予以有效指导。具体来说,省级政府的职责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集中力量履行“制定政第、强化监督”的职责,负责制定和实施全省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 配套政策措施;二是负责统筹全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致力于协调经济利益关系的和谐相处;三是负责全省的重大产业布局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要资源的开发管理;四是负责统筹管理和有效协调全省重要社会事务,推动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创新,维护社会稳定;五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全省教育、科技、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对基本公共服务长期提供必要的财政保障等。而对于那些涉及到市县本地区的具体事务,省级政府应当适当放权,不能再眉毛胡子一把抓。与此同时,要积极借鉴国外关于大都市区的经验,由省级政府统筹建立一种协调机制,专门负责协调处理市县之间的关系以及统筹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对话与协商的基础上,有效化解双方的纷争和矛盾。

(三)科学布局行政区划

从省直管县的要求来看,省级政府的管理半径过大而导致管理质量下降的现状,迫切要求我国对行政区划的进行适当的调整:从长远发展和国外经验来看,科学布局行政区划是必然的。在国外,一级行政区划数量多,管理屡次少,是许多国家公认的行政区划模式。我国 行政区划的调整应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适当调整省级行政区划。许多学者根据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和管理学理论,在研究我国行政区划历史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一级行政区划增设到50个左右。这样一来,各省区就可以更加科学的管理幅度构建省直接管理县的行政体制。第二,适当调整县市的区划。要从精简机构、减轻人民负担的要求出发,对于部分面积较小、人口较少、地方财政收入较少并且缺乏区位优势的县进行分解、合并,扩大县的行政区域面积,减少县级行政区的数量,从而扩大管理幅度。

二、理顺地级市与县的关系

在实践中,地级市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省直管县”改革的支持力度不够,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抵制的情绪。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级市政府担心这种政府层级改革会损害地级市的利益。在理论上,有学者也提出,“省直管县”改革,特别是财政体制上的“省直管县”改革,有可能抽空地级城市发展成长的血液,严重阻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问题是,省直管县是否一定会抑制地级城市的经济发展,损害地级市的利益?研究表明,“强县扩权”和“省直管县”改革有利有弊,我们不能简单认为“省直管县”就一定会损害地级市的利益。

(一)合理划分地级市与县的权责

省直管县之后合理划分市县的权责有利于市县的和谐发展。具体来讲,市县的权责关系应明确如下:

市级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贯彻落实区域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功能。一是制定区域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打破地区、条块分割:二是协调处理本市内的行政事务,完成中央和省级委托事务,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完善城市综合功能;三是负责跨县区的基础设旖与公益项目建设;四是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与协调,搞好扶贫开发和移民工等。

县级政府的工作重点是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一是逐步管理从企业分离出来的社会事务,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维护市场秩序;二是负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小城镇,推进农业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发展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切实职能转向服务协调,加快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四是负责为当地居民提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和维护当地基础设施和城乡居民公用生活设施等。

(二)逐步取消地级市对县的人事领导权

在推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之后,地级市将不再具备领导县的功能,当然也包括人事领导权。首先,要改变过去耶种由于各地级市考评县委书记的指标内容、标准方法不尽一致,导致不少书记只谋人不

谋事,只讲政治不讲工作的局面,改为全面推行省级党委常委会研究 决定县委书记的选拔任用,由省委对县委书记直接任命。其次,县级领导的确定可以与直接选举范围的扩大相结合,由基层群众对县级领导进行选举,采取公开竞选、群众投票的方式,竞选人首先公布自己的施政方案,由群众进行选举,在选举结果出来之后,应该逐步采取县级领导的任命直接上报省政府,有省政府根据条件任命,县域治理需要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建立一整套干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地方政治精英对对方政治的主导作用,为此可以考虑改变目前县级政权的异地为官制度。

(三)地级市与县协调合作发展

1.“省直管县”改革对地级市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影响

“强县扩权”显著提高了地级市的财政收入,抑制了地级市的财政支出。“强县扩权”下放的主要是经济计划、项目审批等行政经济管理权,并没有削弱市辖区的财政收入能力。“强县扩权”改革解放了县级政府的事权束缚,显著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城市财政收入的提高。事权的下放缩小了市级政府的工作范围,节约了行政费用。同时,县级政府权力的扩大,使得县级政府承担的义务随之增加,原来一些由市级政府财政支出的项目逐渐过渡给县级政府。因此,“强县扩权”能够显著降低地级市的财政支出。

“省直管县”改革削弱了地级市的财政收入能力,却助长了地级市的财政支出。“省直管县”改革,使得省级财政与县级财政直

接结算,改变了市级财政与县级财政的从属关系,从源头上杜绝了市财政对县财政的“盘剥”和“侵占”,因而此项改革削弱了地级市的财政收入能力是合乎预期的。(2013年商丘1500亿,永城364亿)在预算软约束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支出与收入并不直接挂钩。实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的地级市财政支出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这反映出,这些地级市开始更关切市辖区的发展,为之投入更多的财政支出。另外,地级市有可能会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制造或扩大财政赤字,来放大改革给地级市带来的负面影响。

2.“省直管县”改革对地级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强县扩权”显著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但是不利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事权的下放,使得地级市政府能够从原有对下级繁杂的管理、审批事务中解脱出来,使之更集中管理城市地方事务,因此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另外,“强县扩权”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了正的外部效应。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管理权限的下放,原来处于从属地位的县域经济对城市经济必定会产生竞争。城市在应对县域经济竞争时往往选择优先发展第二产业,因此第三产业比重会有所下降。

“省直管县”抑制了城市经济增长,但有利于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在原有“市管县”的财政体制下,市级财政通过再分配使得财力向市辖区倾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在短期内降低了地级市的财政收入,原有的发展资金筹集方式受到了影响,短期内必定会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一定 的负面影响。但是,改革带来阵痛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原来依靠财政分配倾斜的高投入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主要是制造业、重工业为支撑)受到了挑战,而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将逐渐受到青睐。

3.“省直管县”改革对城市规模和城市环境的影响

“强县扩权”抑制了地级市规模的扩大,但是改善了城市环境。“强县扩权”将经济管理下放到县级政府以后,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由于中小城市的生活成本较低,与农村文化的差异较小,与农村联系更为紧密,逐渐成为吸收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地区。所以,“强县扩权”能够抑制地级市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同时,改革也使得市级政府将施政目标集中到城市建设中来,因为地级市也只有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才能吸引更优秀的人才、更优质的资金。

“省直管县”抑制了地级市规模的扩大,同时也改善了城市环境。“省直管县”取消了原有市级财政对市辖区的财政倾斜,以往那种以财政为支撑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自然削弱地级市对外来人口的“拉力”。与此同时,城市经济倾向于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

总之,省直管县之后,地级市与县之问尽管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但是作为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良好合作发展关系,以及基于统筹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挤调性和竞争优势性,地级市与县之间应该建立统筹执调发展的合作机制,有效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既考虑自身发展,又支持对方发展.既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资源优势,又积极发挥县市的发展空间,以区域发展的整体优势吸引外来投资和项目建设,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地级市与县之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三、推进地级市政府改革以顺应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加快地级市政府职能转变

实行省直管县体制之后,尽管相应的行政级别不会取消,但是管理的区域肯定金缩小,管理的方式和内容趋于更加专业化,这就要求地级市政府加快工作职能转变。

(二)正确处理地级市的去留和发展问题

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趋势来看,地级市的撤销将成为一种历史必然。随着改革的深化推进,随着而来的将是地级市行政权力的丧失、机构的裁撤、职能的剥夺及人员的分流。面对经过几十年发展积累下来的相对成熟的体制和成果,地级市的去留问题 必须谨慎和正确处理。下一步的发展也必须进行重新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于地级市的去留和发展问题可采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取消部分地级市,实现市县分治。二是单列一部分地级市。对于一些发展较为成熟、发展前景广阔、发展资源充分、辐射能力较强以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级市可将其进行单列,给予其在政策、财政和环境等方面的优惠条件和扶持措施,鼓励其发展,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地区的拄展。三是重新调整发展战略和规划。

(三)精简地级市行政机构

省直管县后,地市很多机构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或者是没有必要维持原来那么太的规模,那么,就肯定要对市级行政机构进行必要的裁撒和精简,相应的人员肯定也将随着分流。在精简机构方面,原来的那些在地级市政府设立的对口管理县级政府的机构可采取精简甚 至是撤销.还有管理、协调职能不强、可有可无的一些不必要的机构也可以进行台井或撤销。在人员的安排方面.要通过采取竞争上岗等多种途径大力、妥善、合理安排原有工作人员,对于多次考核中存在不台格现象的人员要坚决于以辞退,对其他的比较非常优秀的人员可 采取上调、下派等方式进行分流,也可出台一定的鼓励机制和补偿机制,鼓励被精简的有关人员积极寻找出路。

四、加强县级政府建设以突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发展重点

(一)克服市管县体制造成的市“吃”县现象,提高县的发展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优势,辐射带动城乡均衡发展,80年代初开始试行市领导县体制。截止2005年底,除海南以外的30个省区都试行了市领导县体制,其中18个省区市全面实行了市领导县体制。我省2000年周口、驻马店撤地改市,全省全部实现市管县。市管县体制虽然在克服城乡分割、条块分割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又带来了更为突出的市与县之间的矛盾,多数地市与县貌合神离,内耗严重。(1)市与县争利。一些城市基础较差,经济实力较弱的市与县争资源、争资金、争项目。(2)市向县“抽血”。经济相对落后的地级市为加快市区建设,依靠行政权力对所辖县抽血,截留资

金,截留中央和省级权力,下侵县级利益,市带县变成了市“吃”县、市“刮”县。(3)县与市抗衡。一些县域经济较发达地方,县域经济与地级市平起平坐,甚至更胜一筹,市县各自为政,降低了区域发展的整体实力。

第一,率先把经济强县(市)升格为中等城市。重点把一批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城镇化达到一定水平,非农就业比重大,经济实力远超过一般城市,对周边地区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参与区域经济分工,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经济强县(市)尽快发展成中等城市。如江苏的昆山市、江阴市,浙江的义乌市等全国部分百强县。这里的中等城市一般设定为地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自然条件或产业条件比较优越,交通发达,接受大城市辐射影响大,经济社会发展比一般县级市明显较快,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在发展上有广阔的空间,突出特点是城市发展弹性大。如果国家能在政策上给予

第二,把具备一定条件的县改设为市。在我国城镇体系中,县级市数量较少,而且分布不匀,是城镇体系中最薄弱的部分。我国从1997年开始冻结设市工作,近15年只是少许审批了几个。随着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推进,大县、强县、特色县城镇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提出,我国将积极研究完善设立县级市的标准,把人口、经济、财政、税收,以及城市建设达到一定规模的县,适度改设为市。这说明这项工作已引起高层的注意,改革不会再拖下去。多年 的经济发展,使许多县城及一些建制镇都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实力较强,已经达到了设市的标准,传统的农村型行政区划体制不能适应城镇型经济社会管理的需要。无论是发展比较好的东部地区,还是开发建设中的中西部地区,全国县级市主要经济指标的平均值约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2倍,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城市型政区的经济活力,市制所蕴含的制度生产力。因此,当县域及其某些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初步达到具备城市基本特征时,适时地通过撤县设市改革,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最好办法。

第三,撤县设区增强中心城市发展空间。从各地来看,一些地方中心城市发展基础好,与周边县关联度高,这样的地区可以进行撤县设区。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中心城市的城镇化水平、非农就业比重、产业结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都已经达到大城市标准,而周边的县域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比较弱,市对县辐射带动强,可以考虑撤县设区。第二种情况,中心城市的城镇化水平、非农就业比重、产业结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达到大城市标准,但现行行政区划制约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周边的县域经济实力也较强,市与县之间的第四,积极探索镇级市的发展。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是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市制体系中,有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与行政层级相对应的就是缺少镇级市。我国小城市数量偏少,应该积极发展镇级市,这也是对市本来含义的恢复。在一些发达省区,对于经济实力较强,城镇化水平较高,人口达到一

定规模,并有一定的产业支撑的大镇强镇,都应积极进行镇级市的改革。镇级市为县辖市行政体制,既不影响原来的行政区划,又增加了我国城市的数量,有助于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在现有设立镇级市的研究中,主要理由有这样两点。一是镇级市为建制镇和城镇型居民区向中小城市转型找到了新途径。二是镇级市不仅是对乡镇政权治所地城镇化现实的认可,也是对我国城镇体系的完善,更是对中国乡村城镇化历史的充分尊重。

(二)加强县级政府的权力监督,加强自我约束意识和监督制度建设,强化对县域权力运行的监督

省直管县后,县级政府的权限逐渐扩大,但是相应的监督机构却投有明确加强,甚至变得更为松散,监管水平相对滞后,容易滋生腐败,省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县域权力监督制约,避免行政权力滥用。为此,必须有效加强对县级政府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督。从法律层面明确界定县级政府的权力范围。将县级政府的管理权限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在职能的定位上要明确县级政府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职责所在,在机构谩置上要建立起与中央、省垂直管理机构的相互监督机制。完善有关监督制度,实行县级司法独立,加强舆论监督,力求监督及时有效。

加强县级财政的保障力度。根据事权与财权柑匹配的原则,按照省级政府与市县政府事权划分,兼顾省级政府宏观调控需要和现阶段市县政府在引导经济社会发展与组织收入方面的积极性,合理界定省与市县财政支出范围.调整和规范省、市与县政府之间收入划分.适

当下移财权。将部分税基面广、收入稳定、流动性不大的税种作为县财政的主体税种,并适当提高部分共享税的市县分成比例。改进财政转移支付办法,探索建立健全激励性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和机制。对现行均衡性转移支付体系进行改革,优化转移支付结构,逐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

提高县级政府发展自主权。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过程中,耍尽量扩大对县级政府事权的放权力度。特别是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直接相关的计划制定、证照管理、价格调控等方面,扩权的领域和放权的力度应当更大一些。县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规划.不需要再由市里统管,建议直接向省里上报衔接。原来由市里核发的各类证照,包括经营性收费、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建设、交通、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教育、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文化、体育、旅游、民政、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方面,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必须由地级市发放以外吗,都应在时机和条件成熟后由县里直接校发。县域内城市供水、污水处理收费、殡葬服务、出租车运价等多数价格管理权应授权县里制定和管理。

(1)制定与省直管县体制相适应的法规规章、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避免出现监督缺位问题。(2)规范行政执法,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3)健全行政复议体制,完善行政补偿和行政赔偿机制。(4)建立健全政府运行和管理的各项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5)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

度,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6)依法尊重县人大地位,发挥人大作用,增强对县级行政的监督和约束力度。

下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原则探究(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原则探究(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级党校体制改革探究(范文大全)

    县级党校体制改革探究 [摘 要]县级党校在很多方面存在诸多的矛盾和困难,尤其是近年来,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县级党校建设已凸显出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加快县级党校体制改革......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建议摘要: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

    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的实践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李东民 杨贺新 来源:《机构与行政》2012年第07期 黑龙江省是全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省份之一。从2009年......

    江苏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成效问题及对策上

    江苏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成效、问题及对策(上)骆祖春摘 要:江苏省三年来的实践表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扩权强县”的初步效果,但财政省直管县体制与行政市管县体制之......

    全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在仙桃召开

    全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在仙桃召开 2月23日,全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在我市召开。中央编办副主任何建中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究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究 张琳 (佳木斯大学教务处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作者简介:张琳 1976.10 佳木斯大学社科部讲师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

    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探究论文

    一、高校财务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随着近十几年高考体制的改革,全国高校大范围的增加生源,使学生人数迅速的增加。随着招生渠道的增加人数的增多,高校的办学形式和管理制度呈现出了......

    浅议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体来看,我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进展顺利,然而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结合审计工作实践,笔者就如何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提一点肤浅建议。一、存在的问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