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摘要: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首次连续6年发布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其中,省直管县的提出颇为引人注目。中央提出要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本文旨在通过对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情况的观察,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省直管县体制
‚省直管县‛是近几年来行政管理体制中最受关注的改革模式,并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试点。随着2010年的走近,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改革开始提速,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现状
目前我国省直管县改革主要包括‚强县扩权‛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
我国从1992年始,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浙江、河北、江苏、河南、安徽、广东、湖北、江西、吉林等省份陆续推行了以‚强县扩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对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进行了扩权,把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给一些重点县。
《国家第十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要‚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到‚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据财政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到目前,全国实行财政‚省直管县‛的有河北、山西、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等18个省份,加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共有22个地区实行了财政体制上的‚省直管县‛。
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扭转试点县财政困难的现状。‚省直管县‛后,省级对试点县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仅是‚直达‛。也就是说,新体制下试点县收到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在总量上是不变的,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财政困难的状况。
(二)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省直管县‛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进一步支持农村地区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村综合改革目标的实现。但目前来说,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还是不够。
(三)行政管理体制与财政管理体制相冲突。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是财政体制的核心问题,也是划分各级政府支出责任的基础。据调查,我国不少地方实行省管县体制后,政府间财政关系有所调整,但行政管理体制并没有随之改变,因而出现了行政管理体制与财政管理体制相冲突的状况。从实际情况看,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后,大大增加了
省级财政的事权责任,但其财力并没有增加。对于原来管县的市来说,市级财力下降较多,对其财权冲击较大,但对其所管的县承担的事权却没有相应地减少。不少省、自治区的试点办法明确规定,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后,原来管县的市不再集中县级收入,但却要进一步加大对县的补助力度,还要保证在教育、危房改造、医疗改革、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市对所管县的配套资金。这种办法必然加剧市级财权与事权不对等的问题。县级财政是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中的受益者,其
财力和财权得到了扩张,事权却没有大的变化,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三、对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建议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触及到我国大多数地区经济发展、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区划等诸多方面,面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更多地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
(一)改革不能一刀切,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由于各地发展情况有较大差异,在推进‚省管县‛体制改革上,要对各地‚市管县‛体制及其存在问题、存在问题的性质及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估,因地制宜,推进改革。
(二)各县要创新发展理念,加快财源培植。筛选储备一批重点项目,提前建立好财政申报资金项目库。认真落实招商引资政策,扶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从根本上解决财务困难,不断壮大试点县的财政实力。
(三)各县要积极向省财政反映实际情况,争取支持。要抓住‚省直管县‛对困难县转移支付倾斜的有利时机,积极向省财政汇报财政
收支预算情况、财源建设的不利因素、财政困难的实际状况等具体问题,争取得到省财政的理解和支持,得到更多的转移支付补助。
(四)继续增加用于农村的支出,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试点县的财政支出管理,要立足于实现农村综合改革的根本目的。以支持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农村地区社会保障能力,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五)要加快制度创新,研究解决‚省直管县‛条件下市对县事权与财权错位的问题,建立健全市对县各项事业发展的支持机制。
(六)有步骤地综合推进改革。要综合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省内市县行政单位数量、人口规模等因素,将推进‚省管县‛体制改革与发展县域经济、合理调整行政区划、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加快城市化进程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省管县体制改革与相关的推进措施、制度配套。在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过程中,都必须处理好这些关系,否则,就会影响改革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熊文钊,曹旭东‚.省直管县‛改革的冷思考[J].行政论坛,2008(5).[2] 胡庆康,杜莉,现代公共财政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67-70.[3] 贠杰,浙江‚省管县‛财政体制及其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J].体制改革,2008(5).
第二篇: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建议
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建议
我国现行的整个行政管理框架以及行政资源的配置都是在“省—市一县”体制中形成的。省直管县财政制度依然运行在“省一市一县”主体制之上,由于改革的渐进性,当前这种双重的管理体制还将并行很长一段时间。实践表明,“强县扩权”和财政上的省直管县应当是行政体制上省直管县的渐进过渡。从理论上看,不仅完全是可能的,也是应该的。从实践来看,这也是太势所趋,只是时间问题。总的方向应当是,地级市不再管县(级别可保留),市和县分治,相互不再是上下级关系,统一由省直管,省直管县。改革后,市与县的经济合 作联系要以市场推动为主,政府协调配合为辅,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体。
毋庸置疑,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和全局性工程。涉及到我国大多数地区,涵盖了经济发展、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区划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核心的问题是利益关系、权力关系的重建和调整。历史经验和改革实践证明,在改革的过程必然会有来自原有体制、机构、观念及其有关人员的种种障碍。因此,要确保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顺利推进,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明确省级政府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的发展定位
调研表明,以县级行政管理权限调整为重点的渐进式制度变迁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需要。改革的深化亟需自上
而下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推进。因此,顶层设计的优化就成为推进改革的关键节点。建议省级层面组建专家组进行专项研究,对省直管县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明确改革目标。改革的目标决定宏观框架的清晰性,决定改革设计的可操作性。目前我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目标略显笼统,这一目标体制的边界很难具体界定,到底是部分政府行政权力的省直管还是政府全部行政权力的全方位省直管,目标并不清晰,这会导致改革相关方的无所适从。因此,要重新梳理确定改革目标,使目标具备层次性,即省、市、县各级都有细化的行动框架;系统性,即能有相应的组织机制协调各级各部门;渐进性,即每一步阶段性目标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可考核性,目标的实现可以予以量化考核。二是选准改革切入口。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涉及财权、事权的重新分配,必然导致相关方的利益博弈。从利益流动角度来说,地市级层面是利益净流出方,改革不可避免地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局面,这次调研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改革切入口不应限定于试点县(市),应着眼于试点县(市)与所在省辖市之间权力关系的调整上,着力破解试点县与所在省辖市之间的利益博弈。资料表明,有些省份在改革措施中已经将地级市的定位和发展趋向问题纳入考虑范围和改革议程,对市级机构改革的路径进行了构想和设计,如湖南省就是按照“第一阶段是实行试点,第二阶段是虚化地级市、市县分置,第三阶段是撤销地级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这样一条改革路径进行分步实施。我省下一步在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过程中,对地级市的改革方向及路径也应进行充分的规划设计。三
是制定改革时间表。试点不仅仅是基层的大胆实践探索,更应该是系统顶层设计指引下的循序渐进。应围绕改革目标制定详细的推进时间节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明确的问责机制,对预计时间点要达到的改革效果进行跟踪评价、督查落实,确保改革的稳步推进。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要从根本上减轻省级政府的压力,本质上就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因此,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了省直管县这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解决市管县与省直管县两种并存体制 产生矛盾、发生摩擦的有效选径。从而,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科学投展观为指导,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行政和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有机结台起来,统筹兼顾,综合协调,实现政府治理模式与政府职能定位的最最佳结合。要坚决地、彻底地推进政府再造,使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从所有者和直接管理者向监管人和规则制定人转变,全力打造一个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鼓励竞争和创新的全新的、一流的制度环境。要加大推进行政机构改革的力度,将行政机构改革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配套推进,要加强依法行政,建设法制型政府。按照中央提出的“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的范围内推进改革,对于获取的改革成果要及时用法律明确和固定下来,对于存在法律障碍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修改相关法律。要进步健全政府的职责体系,在条件成熟时制定《中央与地方关系法》,将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责权限在法律上作出明确规定,实现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府际关系的
洼治化。
(二)准确定位省级政府职责
对于省级政府及有关政府部门来说,主要职责应该是站在全省的角度和层面进行宏观管理,具体负责政策指导、规划发展、统筹协调以及法律监督等。也就是说,省级政府一般要站在宏观层面,定位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事务的指导性和规范性角度,对市县的管理职能进 行台理界定,对市县的利益调整进行科学协调,对市县的财政运行状况进行适当监督,对市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予以有效指导。具体来说,省级政府的职责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集中力量履行“制定政第、强化监督”的职责,负责制定和实施全省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 配套政策措施;二是负责统筹全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致力于协调经济利益关系的和谐相处;三是负责全省的重大产业布局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要资源的开发管理;四是负责统筹管理和有效协调全省重要社会事务,推动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创新,维护社会稳定;五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全省教育、科技、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对基本公共服务长期提供必要的财政保障等。而对于那些涉及到市县本地区的具体事务,省级政府应当适当放权,不能再眉毛胡子一把抓。与此同时,要积极借鉴国外关于大都市区的经验,由省级政府统筹建立一种协调机制,专门负责协调处理市县之间的关系以及统筹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对话与协商的基础上,有效化解双方的纷争和矛盾。
(三)科学布局行政区划
从省直管县的要求来看,省级政府的管理半径过大而导致管理质量下降的现状,迫切要求我国对行政区划的进行适当的调整:从长远发展和国外经验来看,科学布局行政区划是必然的。在国外,一级行政区划数量多,管理屡次少,是许多国家公认的行政区划模式。我国 行政区划的调整应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适当调整省级行政区划。许多学者根据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和管理学理论,在研究我国行政区划历史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一级行政区划增设到50个左右。这样一来,各省区就可以更加科学的管理幅度构建省直接管理县的行政体制。第二,适当调整县市的区划。要从精简机构、减轻人民负担的要求出发,对于部分面积较小、人口较少、地方财政收入较少并且缺乏区位优势的县进行分解、合并,扩大县的行政区域面积,减少县级行政区的数量,从而扩大管理幅度。
二、理顺地级市与县的关系
在实践中,地级市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省直管县”改革的支持力度不够,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抵制的情绪。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级市政府担心这种政府层级改革会损害地级市的利益。在理论上,有学者也提出,“省直管县”改革,特别是财政体制上的“省直管县”改革,有可能抽空地级城市发展成长的血液,严重阻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问题是,省直管县是否一定会抑制地级城市的经济发展,损害地级市的利益?研究表明,“强县扩权”和“省直管县”改革有利有弊,我们不能简单认为“省直管县”就一定会损害地级市的利益。
(一)合理划分地级市与县的权责
省直管县之后合理划分市县的权责有利于市县的和谐发展。具体来讲,市县的权责关系应明确如下:
市级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贯彻落实区域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功能。一是制定区域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打破地区、条块分割:二是协调处理本市内的行政事务,完成中央和省级委托事务,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完善城市综合功能;三是负责跨县区的基础设旖与公益项目建设;四是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与协调,搞好扶贫开发和移民工等。
县级政府的工作重点是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一是逐步管理从企业分离出来的社会事务,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维护市场秩序;二是负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小城镇,推进农业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发展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切实职能转向服务协调,加快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四是负责为当地居民提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和维护当地基础设施和城乡居民公用生活设施等。
(二)逐步取消地级市对县的人事领导权
在推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之后,地级市将不再具备领导县的功能,当然也包括人事领导权。首先,要改变过去耶种由于各地级市考评县委书记的指标内容、标准方法不尽一致,导致不少书记只谋人不
谋事,只讲政治不讲工作的局面,改为全面推行省级党委常委会研究 决定县委书记的选拔任用,由省委对县委书记直接任命。其次,县级领导的确定可以与直接选举范围的扩大相结合,由基层群众对县级领导进行选举,采取公开竞选、群众投票的方式,竞选人首先公布自己的施政方案,由群众进行选举,在选举结果出来之后,应该逐步采取县级领导的任命直接上报省政府,有省政府根据条件任命,县域治理需要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建立一整套干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地方政治精英对对方政治的主导作用,为此可以考虑改变目前县级政权的异地为官制度。
(三)地级市与县协调合作发展
1.“省直管县”改革对地级市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影响
“强县扩权”显著提高了地级市的财政收入,抑制了地级市的财政支出。“强县扩权”下放的主要是经济计划、项目审批等行政经济管理权,并没有削弱市辖区的财政收入能力。“强县扩权”改革解放了县级政府的事权束缚,显著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城市财政收入的提高。事权的下放缩小了市级政府的工作范围,节约了行政费用。同时,县级政府权力的扩大,使得县级政府承担的义务随之增加,原来一些由市级政府财政支出的项目逐渐过渡给县级政府。因此,“强县扩权”能够显著降低地级市的财政支出。
“省直管县”改革削弱了地级市的财政收入能力,却助长了地级市的财政支出。“省直管县”改革,使得省级财政与县级财政直
接结算,改变了市级财政与县级财政的从属关系,从源头上杜绝了市财政对县财政的“盘剥”和“侵占”,因而此项改革削弱了地级市的财政收入能力是合乎预期的。(2013年商丘1500亿,永城364亿)在预算软约束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支出与收入并不直接挂钩。实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的地级市财政支出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这反映出,这些地级市开始更关切市辖区的发展,为之投入更多的财政支出。另外,地级市有可能会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制造或扩大财政赤字,来放大改革给地级市带来的负面影响。
2.“省直管县”改革对地级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强县扩权”显著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但是不利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事权的下放,使得地级市政府能够从原有对下级繁杂的管理、审批事务中解脱出来,使之更集中管理城市地方事务,因此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另外,“强县扩权”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了正的外部效应。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管理权限的下放,原来处于从属地位的县域经济对城市经济必定会产生竞争。城市在应对县域经济竞争时往往选择优先发展第二产业,因此第三产业比重会有所下降。
“省直管县”抑制了城市经济增长,但有利于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在原有“市管县”的财政体制下,市级财政通过再分配使得财力向市辖区倾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在短期内降低了地级市的财政收入,原有的发展资金筹集方式受到了影响,短期内必定会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一定 的负面影响。但是,改革带来阵痛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原来依靠财政分配倾斜的高投入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主要是制造业、重工业为支撑)受到了挑战,而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将逐渐受到青睐。
3.“省直管县”改革对城市规模和城市环境的影响
“强县扩权”抑制了地级市规模的扩大,但是改善了城市环境。“强县扩权”将经济管理下放到县级政府以后,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由于中小城市的生活成本较低,与农村文化的差异较小,与农村联系更为紧密,逐渐成为吸收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地区。所以,“强县扩权”能够抑制地级市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同时,改革也使得市级政府将施政目标集中到城市建设中来,因为地级市也只有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才能吸引更优秀的人才、更优质的资金。
“省直管县”抑制了地级市规模的扩大,同时也改善了城市环境。“省直管县”取消了原有市级财政对市辖区的财政倾斜,以往那种以财政为支撑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自然削弱地级市对外来人口的“拉力”。与此同时,城市经济倾向于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
总之,省直管县之后,地级市与县之问尽管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但是作为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良好合作发展关系,以及基于统筹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挤调性和竞争优势性,地级市与县之间应该建立统筹执调发展的合作机制,有效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既考虑自身发展,又支持对方发展.既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资源优势,又积极发挥县市的发展空间,以区域发展的整体优势吸引外来投资和项目建设,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地级市与县之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三、推进地级市政府改革以顺应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加快地级市政府职能转变
实行省直管县体制之后,尽管相应的行政级别不会取消,但是管理的区域肯定金缩小,管理的方式和内容趋于更加专业化,这就要求地级市政府加快工作职能转变。
(二)正确处理地级市的去留和发展问题
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本质要求和发展趋势来看,地级市的撤销将成为一种历史必然。随着改革的深化推进,随着而来的将是地级市行政权力的丧失、机构的裁撤、职能的剥夺及人员的分流。面对经过几十年发展积累下来的相对成熟的体制和成果,地级市的去留问题 必须谨慎和正确处理。下一步的发展也必须进行重新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于地级市的去留和发展问题可采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取消部分地级市,实现市县分治。二是单列一部分地级市。对于一些发展较为成熟、发展前景广阔、发展资源充分、辐射能力较强以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级市可将其进行单列,给予其在政策、财政和环境等方面的优惠条件和扶持措施,鼓励其发展,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地区的拄展。三是重新调整发展战略和规划。
(三)精简地级市行政机构
省直管县后,地市很多机构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或者是没有必要维持原来那么太的规模,那么,就肯定要对市级行政机构进行必要的裁撒和精简,相应的人员肯定也将随着分流。在精简机构方面,原来的那些在地级市政府设立的对口管理县级政府的机构可采取精简甚 至是撤销.还有管理、协调职能不强、可有可无的一些不必要的机构也可以进行台井或撤销。在人员的安排方面.要通过采取竞争上岗等多种途径大力、妥善、合理安排原有工作人员,对于多次考核中存在不台格现象的人员要坚决于以辞退,对其他的比较非常优秀的人员可 采取上调、下派等方式进行分流,也可出台一定的鼓励机制和补偿机制,鼓励被精简的有关人员积极寻找出路。
四、加强县级政府建设以突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发展重点
(一)克服市管县体制造成的市“吃”县现象,提高县的发展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优势,辐射带动城乡均衡发展,80年代初开始试行市领导县体制。截止2005年底,除海南以外的30个省区都试行了市领导县体制,其中18个省区市全面实行了市领导县体制。我省2000年周口、驻马店撤地改市,全省全部实现市管县。市管县体制虽然在克服城乡分割、条块分割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又带来了更为突出的市与县之间的矛盾,多数地市与县貌合神离,内耗严重。(1)市与县争利。一些城市基础较差,经济实力较弱的市与县争资源、争资金、争项目。(2)市向县“抽血”。经济相对落后的地级市为加快市区建设,依靠行政权力对所辖县抽血,截留资
金,截留中央和省级权力,下侵县级利益,市带县变成了市“吃”县、市“刮”县。(3)县与市抗衡。一些县域经济较发达地方,县域经济与地级市平起平坐,甚至更胜一筹,市县各自为政,降低了区域发展的整体实力。
第一,率先把经济强县(市)升格为中等城市。重点把一批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城镇化达到一定水平,非农就业比重大,经济实力远超过一般城市,对周边地区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参与区域经济分工,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经济强县(市)尽快发展成中等城市。如江苏的昆山市、江阴市,浙江的义乌市等全国部分百强县。这里的中等城市一般设定为地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自然条件或产业条件比较优越,交通发达,接受大城市辐射影响大,经济社会发展比一般县级市明显较快,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在发展上有广阔的空间,突出特点是城市发展弹性大。如果国家能在政策上给予
第二,把具备一定条件的县改设为市。在我国城镇体系中,县级市数量较少,而且分布不匀,是城镇体系中最薄弱的部分。我国从1997年开始冻结设市工作,近15年只是少许审批了几个。随着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推进,大县、强县、特色县城镇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迫切。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提出,我国将积极研究完善设立县级市的标准,把人口、经济、财政、税收,以及城市建设达到一定规模的县,适度改设为市。这说明这项工作已引起高层的注意,改革不会再拖下去。多年 的经济发展,使许多县城及一些建制镇都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实力较强,已经达到了设市的标准,传统的农村型行政区划体制不能适应城镇型经济社会管理的需要。无论是发展比较好的东部地区,还是开发建设中的中西部地区,全国县级市主要经济指标的平均值约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2倍,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城市型政区的经济活力,市制所蕴含的制度生产力。因此,当县域及其某些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初步达到具备城市基本特征时,适时地通过撤县设市改革,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最好办法。
第三,撤县设区增强中心城市发展空间。从各地来看,一些地方中心城市发展基础好,与周边县关联度高,这样的地区可以进行撤县设区。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中心城市的城镇化水平、非农就业比重、产业结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都已经达到大城市标准,而周边的县域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比较弱,市对县辐射带动强,可以考虑撤县设区。第二种情况,中心城市的城镇化水平、非农就业比重、产业结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达到大城市标准,但现行行政区划制约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周边的县域经济实力也较强,市与县之间的第四,积极探索镇级市的发展。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是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市制体系中,有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与行政层级相对应的就是缺少镇级市。我国小城市数量偏少,应该积极发展镇级市,这也是对市本来含义的恢复。在一些发达省区,对于经济实力较强,城镇化水平较高,人口达到一
定规模,并有一定的产业支撑的大镇强镇,都应积极进行镇级市的改革。镇级市为县辖市行政体制,既不影响原来的行政区划,又增加了我国城市的数量,有助于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在现有设立镇级市的研究中,主要理由有这样两点。一是镇级市为建制镇和城镇型居民区向中小城市转型找到了新途径。二是镇级市不仅是对乡镇政权治所地城镇化现实的认可,也是对我国城镇体系的完善,更是对中国乡村城镇化历史的充分尊重。
(二)加强县级政府的权力监督,加强自我约束意识和监督制度建设,强化对县域权力运行的监督
省直管县后,县级政府的权限逐渐扩大,但是相应的监督机构却投有明确加强,甚至变得更为松散,监管水平相对滞后,容易滋生腐败,省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县域权力监督制约,避免行政权力滥用。为此,必须有效加强对县级政府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督。从法律层面明确界定县级政府的权力范围。将县级政府的管理权限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在职能的定位上要明确县级政府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职责所在,在机构谩置上要建立起与中央、省垂直管理机构的相互监督机制。完善有关监督制度,实行县级司法独立,加强舆论监督,力求监督及时有效。
加强县级财政的保障力度。根据事权与财权柑匹配的原则,按照省级政府与市县政府事权划分,兼顾省级政府宏观调控需要和现阶段市县政府在引导经济社会发展与组织收入方面的积极性,合理界定省与市县财政支出范围.调整和规范省、市与县政府之间收入划分.适
当下移财权。将部分税基面广、收入稳定、流动性不大的税种作为县财政的主体税种,并适当提高部分共享税的市县分成比例。改进财政转移支付办法,探索建立健全激励性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和机制。对现行均衡性转移支付体系进行改革,优化转移支付结构,逐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
提高县级政府发展自主权。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过程中,耍尽量扩大对县级政府事权的放权力度。特别是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直接相关的计划制定、证照管理、价格调控等方面,扩权的领域和放权的力度应当更大一些。县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规划.不需要再由市里统管,建议直接向省里上报衔接。原来由市里核发的各类证照,包括经营性收费、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建设、交通、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教育、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文化、体育、旅游、民政、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方面,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必须由地级市发放以外吗,都应在时机和条件成熟后由县里直接校发。县域内城市供水、污水处理收费、殡葬服务、出租车运价等多数价格管理权应授权县里制定和管理。
(1)制定与省直管县体制相适应的法规规章、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避免出现监督缺位问题。(2)规范行政执法,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3)健全行政复议体制,完善行政补偿和行政赔偿机制。(4)建立健全政府运行和管理的各项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5)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
度,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6)依法尊重县人大地位,发挥人大作用,增强对县级行政的监督和约束力度。
第三篇: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浅析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浅析
会同县非税局
省委、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调整和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推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这是自分税体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又一次重大财政体制调整,对于发展中心城市,壮大县域经济,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全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这一改革大大增强了县级经济自主权利,激发了其自我发展经济的动力,改善了其经济环境,大大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省直县管”减少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层级,减少了政策执行的“漏斗效应”,保障中央政令更能够在基层保持原样。三是能够更好的消除“权力截留”的情况,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很多地区内容竞争多于合作,特别是市所在的地域“截留”了大量的应该分配给县区的资源。四是县城与农村的联系最为紧密,赋予经济更大的自主权,能够更好地节约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实现“城乡合治”的步伐,改变城乡“二元”的格局,很好地发挥带动农村经济的作用。五是减少行政资源的消耗,提高行政效率。改革前的县有省和市两个“婆婆”,改革后的县只有一个“婆婆”,大大减少了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益,以更少的成本获得更大的产出。六是这项改革也和调整行政管理体制、1
减少行政层级、减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益的总体改革目标不谋而合,同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有裨益。七是“省直管县”,省级财政和县级财政之间有了“直通车”,它最大的好处是,省里拨给县里的钱不必像过去那样“弯弯绕”,先省里拨到市里,再由市里拨到县里。对于政府间收支计划、转移支付、资金往来、税收返还等专项拨款补助,县里可以直接向省级财政提出申请,由省级财政部门直接下达到县,便于开展相关业务工作。
虽然,“省直管县”从政府间收支划分来看,提高了财政收支划分的效果,避免了市财政对县财政的限制;从资金往来和财政结算来看,市、县财政直接与省财政发生资金往来和结算关系,有利于提高资金往来和结算的效率;从壮大县域经济来看,“省直管县”体制减少了层级,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省县互动,加强省对县的了解,增加省对县的支持力度。但是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依然有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虽然权力的赋予对于县域经济的增长起到拉动作用,但是权力大小要与经济发展程度相匹配,否则会造成权力资源的浪费,并且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
其次,“省直管县”需要省里有实际的控制能力,当省政府不能很好地管制县区的时候,会出现县区权力的膨胀,损害的只能是老百姓的利益。所以,应该面对现实,采取灵活的省管办法,省管体制市管监督,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省级监管
力量薄弱,一手难遮天的窘境,防止财政管理出现更多空白和漏洞,财政资源使用效率进一步降低,资金安全运行受到进一步威胁;另一方面,也能够调动市级积极性,稀释“省直管县”以带来抵触情绪,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防止产生新的不均衡和不稳定因素。
三是抓住机会,创新发展理念,加快财源培植,建立好财政申报资金的项目库,认真落实招商引资政策,扶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解决财政困难,不断壮大我县的财政实力。
四是要积极向省财政反映实际情况,争取支持。抓住“省直管县”对困难县转移支付倾斜的有利时机,积极向省财政汇报我县财政收支预算情况、财源建设的不利因素、财政困难的实际状况等具体问题,争取得到省财政的理解和支持,得到更多的转移支付补助。
五是推行“省直管县”改革,非税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上势必要作出相应调整,特别是完善非税收入分成结算办法是这次体制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我们要积极向上级汇报非税征收情况,以这次“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为契机,争取最大的利益。
六是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精细理财,积极应对“省直管县”改革,全面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确保我县财政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2010年11月26日
第四篇: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团队个人总结
火热八月,难忘海南——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团队个人总结
作者:人文与公共事业管理学院05级行政管理专业段广举
前言:实践结束已经有几天了,从火热的海南回到了闷热的泉州,又慢慢地习惯了这里的天气.呆在这泉州,受着这魔鬼天气的“折磨”,更让我对海南的那段时间充满怀念,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团队个人总结。那短短的八天,有欢乐,也有过不争吵;有苦累的体验,也有轻松的时光;有挫折,也有收获。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那里的……,这一段暑期社会实践的体验,必将是自己一次宝贵的经验,让人难已忘怀。
一.出征,实践前点滴积累
今年这个暑假,过得有些不平凡。因为这个暑假自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去海南省文昌市和昌江黎族自治县做暑期社会实践调查,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丰富了自己知识并在能力上得到了锻炼,为以后的学习和未来职业规划奠定了新的起点。
此次暑期实践,我作为队长在八天的实际调查中感受颇多。在前期准备活动中,团队成员各自发挥自身的兴趣和特长,为了获得学校审核的通过都付出了很多努力,队员们各司其值,想尽一切办法完善我们的实践策划书,在关键老师和姜国冰老师的指导下,最终我们完成了策划书的所有内容,怀着忐忑的心情我把策划书交给了学校团委的李老师,期待着最后的答案。
当我听到我们的策划书获得通过时,我非常激动,这毕竟是对我们前一阶段努力的肯定,但听到我们只获得了学校资助的1500元时,我感到有些失落这与我们先前预算的4550元相差很远,前期预算已经很节约了,突然间差了很大一块缺口,我们队员每个人脸上都显得很失望,这意味着我们每个人要自筹近600元,这对于还未走出校园的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经过几天的思考,我们重新修改了方案,原计划有五人全部要去海南,由于经费的限制,我们决定四人去海南,留下陈舒艳一人做后期工作,实际调查天数由原来的十五天减至八天,这样我们的经费就节约了一部分,不足的部分我们自行解决,终于找到了一个合理的方式来实现我们的暑期实践!
二、进行,实践收获中……
经过近一个月的等待,终于迎来了真正暑期实践的日子,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海南,这个全国最年轻的省份和最大的经济特区。首先,我们来到的我们调查对象的第一个目的地文昌市,在两位海南同学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一间合适的旅店,距离政府和社区比较近,在双方讨价还价的情况下,我们以两间75元一天的价格,预定了三天。由于我和另一个队员不是海南人,对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当地的风俗不了解,吃完晚饭后,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在两位海南同学的带领下,与这个陌生的城市进行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令我惊讶的是钟丽作为海南人竟和我们一样听不懂当地的方言,原来海南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还好日灿是当地人,我们一边欣赏文昌市的夜景,一边倾听日灿讲述文昌的历史,其中最为出名的有“宋氏故居”和“文昌孔庙”的故事,听着文昌的历史文化,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我国儒家文化的源源流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九点多我们回到了旅店,商量明天要访谈的有关内容以及发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diaochawenjuan.unjs.com/”>问卷的问题,明确了大家的分工,并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来种种解决方案,不知不觉就十一点半了,躺在床上我久久不能入睡,不知道是兴奋还是对明天调查的担心,快到天亮时,才慢慢的进入了梦乡,个人总结《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团队个人总结》。
早晨八点三十分我们准时来到了文昌市财政局,由于局长在开一个重要的例会,我们等了一个多小时,再这期间,我们和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聊起了天,当然了我们是有目的的,除了探视他们对省直辖县的认识,还要请他们帮忙发放问卷,当我们回收好问卷时,已经十一点多了,当得知下午局长要出差时,我们很失望,但我们依然想试一试能否和领导说上话,黄天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见到了领导,他给我们安排了办公室詹主任接待我们,并嘱托詹主任要热心招待我们,我们此刻似乎找到了亲人的感觉,下午我们对詹主任进行了访谈,他和我们聊了很多相关的话题,虽然和我们想象中的有些插入,但是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像詹主任这么友好的领导可是在我们的调查中不常见。下午,我们就碰到了不小的麻烦,当我们来到文城镇街道办事处,我们说明了我们调查的目的,工作人员一口回绝了我们,说领导不在,他们对我们调查的内容不了解,更不愿填写调查问卷,这对我们真的感觉很无奈。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生活阅历尚浅,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这对深刻了解自己提供了一次检验的机会。使我对自己更加深了了解。
对文昌市的调查我们用了四天时间,分别对财政局、人事劳动保障局、改革发展规划局、民政局、监察局等部门作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在实际调查中遇到了一些对方不配合,给我们脸色看,尤其自己不会说海南话,给调查带来了很大不便,加上自己是队长这给自己心理也带来了压力,还好我们的两个海南队员对调查活动很积极,遇到语言交流障碍时,总能及时给予化解,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也使我深切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感觉到无论个人能力多么强,在集体中都是那么渺小,只有协调、参与、合作才能做好事情。共2页,当前第1页12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昌江黎族自治县,利用半天了解当地民风、民俗,并拍了一些照片,同文昌市一样,我们用了三天半时间走访了财政局、人事劳动保障局、改革发展规划局、民政局等有关部门,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和教训,这次我们感受到了轻车熟路,尽管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有了上次的体验,心理也就感受不到太多的委屈了。
三、感受,实践的体会
在调查实践中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一些基层工作者对国家、省里的方针、政策不熟悉甚至是不了解,只是一味的执行上级的政策,部分人对省直辖县完全不了解,知道一些的也会认为这是政府的政治绣,由于海南的地理、地域条件特殊,自从海南建省以来,就实行这套体制,和大陆的没有什么区别。群众对政治关心程度较低,很多群众都不知道我们在调查什么,认为我们调查的内容只于政府部门有关,与自己无关,政府做什么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可见群众的民主参政意识低得令我们惊讶。同时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人事升迁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和昌江黎族自治县一位财政局长“聊天”时,发现他对省直辖县在人事变动上有些想法,他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了二十几年,就是升不上去,因为自己是处级干部,职务升迁就会到省里工作,而现实省里又没有这个空
缺,这无疑对其工作的积极性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使我深切体会到政策的决策者在执行某项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好相关的利益群体。第二个切身感触就是政府的形象工程,新的文昌市政府办公大楼,不在文昌市区的文城镇,新搬迁到了清澜经济开发区,同时新建成的还有财政局、地税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一般所谓的“肥水衙门”而人事劳动保障局、监察局等“清水衙门”则驻地原先的政府所在地文城镇,两个地方的办公大楼天壤之别,旧政府四层小楼很古朴、简约,给人一种亲近感,而新政府大楼宏伟气魄,构造有些像人民大会堂,高高的矗立在空旷的开发区里,给人一种威森的感觉,使人感觉很不舒服。虽然近几年,文昌市经济发展很快,不久前又提升为县级市,但也不能为了形象,造成这么鲜明的对比,劳民伤财啊!
此次暑期实践,我切身感受到了,政府如何接待办事的人和处理日常事物,政府人员官僚化的倾向还是很严重的,彻底改造政府的工程任重而道远。
当前我国行政区划形成的历史非常悠久,需要解决问题繁多且复杂,各方利益冲突明显,处理起来会十分棘手和困难,相应地全面实行省直辖县体制将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工作千头万绪,一旦真正展开,矛盾和阻力一定会很大。这决定了我国目前全面推行地方行政区划改革应是有目标的、渐进式的改革。
通过这次暑期实践培养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培养自己独特思考问题的视角。同时又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即将走入社会这个大舞台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文化知识的学习,更主要的是培养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此次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到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关注时事热点,为解决现实问题尽一份大学生的责任,使自己的知识学有所用,同时在实践中又增强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许是自己在这次实践中获得最大的收获。
后记:经过28个小时的舟车劳顿,我们回到了泉州。到达学校后,大家就此分手,按照分工汇集资料和完善实践的初步总结。炎炎夏日下,流着热汗让我更想起那片遥远的天空,曾经留下我们八天的痕迹。这可能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到海南,不习惯那里的空气,特别是那里海鲜的味道,或许北方人的习性注定我不会定居到南方,但那仍是使我怀念的一片天空。这次实践给了我一次宝贵的经验,使我对社会有了更深、更理性的认识,也许我会慢慢会淡忘这一时刻;但在内心深处,一定会唤起这一刻记忆。
共2页,当前第2页12第五篇:减轻中小企业负担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中小企业减负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税收方面:
1、减税政策收效不大,没有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根据最近发布的《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2〕14号鲁发〔2012〕28号文件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目前我市对中小微企业的减税主要集中在所得税、关税、增值税等税种,增值税的减免主要针对年销售收入25万以下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政府以企业所得税的方式来免税很难减轻企业负担。企业所得税之所以能够征收,是因为企业存在着盈利前提,假如说企业不再盈利了,那么所得税就成为无源之水。在目前经济下行时期,从我县情况看,很大一部分小微企业处于亏损或亏损边缘,基本无利润可言,减免企业所得税是杯水车薪,效果不大。而房产税、土地税等高额的税负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压缩了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的空间,没有做到放水养鱼。
2、税务机关对小微企业的征管难度大,政策落实难度大。目前由于小微企业数量多,分布广,投资少,规模小,机制活而且部分企业账目不健全,财务人员流动性大或采取兼职会计代理建账,往往造成账务不实或不据实申报,造成税务机关对国家税收政策落实困难。信贷融资方面:
(一)金融部门放贷门槛高,利率高。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批权限集中上收,一笔贷款业务的审批一般要经过基层“双签”—支行提交—分行验收—“专审”复查等多个步骤。同时,大部分贷款采取全省竞价排队的方式审批放贷,延长了获贷时间,提高企业融资成本。贷款利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调查发现,大中型和小型企业利率都呈上升趋势,中小企业利率上升幅度更大,我县各家金融机构低的上浮30%,正常上浮40%左右,农商银行放贷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大多数,利率普遍大幅度上浮,高的甚至达到1分2。高额的利息,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使正处于发展中、急需资金扶持的中小微企业难以承受。
(二)贷款附加费用成本高,放款额度小,期限短。调查显示,目前企业贷款支付的各种隐形费用名目繁多,包括银行直接收取的财务顾问费、贷款额度占用费、咨询费等,还包括非银行部门收取的费用,收费主体涉及国土、房管、法律、保险、担保等近10家政府及中介机构。我县中小企业认为负担最大,意见最多的就是评估费。抵押贷款是各种融资途径中利率较低的一种,但是办理抵押的手续繁琐,评估费用偏高。按照国家规定评估额在1000万到2000万之间收取1.5‰的评估费,评估额在100万到1000万之间收2.5‰,各地收费标准均有差别,但是收费普遍较高。据企业反映,我县的评估价格比周边县区偏高,且评估时效短,有效期仅为半年。另外资产审计费用也偏高。这样高的收费标准让一些中小微企业叫苦不迭。在贷款额度方面,银行放贷额度最高为评估值的70%,而我县一般控制在评估额的50%-60%,企业授信额度小,银行放贷额度也相对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担保贷款成本高,企业难承重负。据了解,我县有些企业受房产、土地等资产限制,无奈选择通过担保公司担保贷款,担保公司按贷款额的10%留存保证金,并按照2.5%收取担保费。担保融资不仅担保成本高,而且银行贷款利率也高,而且对审批的贷款不能全额支付,而是部分或全部作为保证金开立承兑票据(称为“被动开承兑”),简介引起企业费用支出的增加。今年以来,企业支付的各项附加费用比往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企业反映大约提高10%。这样高的融资成本非迫不得已,是没有企业敢贷的,即便是贷了,对于经营利润低的企业也是难以负担的。
(四)银行贷款期限短,过桥困难。我县企业从银行贷款1年期以上的非常少,同时1年期贷款占比不断下降,半年期贷款占比持续增加。若续贷需先偿还上期贷款本金后再重新办理手续,且续贷的手续、费用并不减,有的还要等待10—20天的时间。企业老板一般在贷款到期日前两个月就要筹集资金归还本期贷款本金,不光耗费大量精力而且造成企业在短时间内资金链断裂。个别银行因惧怕企业不能到期还款,存在提前催款现象,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而且也相应增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政府服务企业方面:
1、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对服务机构的有效领导,大量中介服务机构以收费为主,服务为辅,服务机构各自为战,综合服务机构和窗口平台建设滞后,运行效率有待提高。
2、企业用电成本增加。按供电部门要求,变压器每一千瓦时每月需交28元钱,如有些企业变压器是3600千瓦,照此计算用电支出每年多花60万元的增容费。大大增加了企业运行成本。昌昊机械、德顺机械等公司因为用电问题,年增加支出60万元以上。
3、政策制约企业用地难。土地利用存在政策制约,用地指标争取难度增大。项目土地指标紧张、用地手续办理时间长,项目批复和环境评价难以实施,严重制约了部分企业规模扩张和一些项目落地建设。如柏年科技有土地指标70亩,其中拿到证的是20亩,近期有40亩需要挂牌,按照规定,企业需缴纳700万元才有资格摘牌,资金巨大,企业难以承受。如巨元石材租赁的北晏子村59.29亩地,租赁费每亩1000元,租赁年限30年,前16年的租赁费计94.86万元,地面附属物、青苗补助款20余万元,这些费用合计114万余元签订合同时一次性支付,争取了40亩土地指标,每亩22-23万元,需800多万元,加之厂房建设、设备购进全部需要资金,企业压力巨大,承受不了。导致这些项目无法进展,只能等待观望。
企业用工、培训等方面的问题:
1、招工难、用工贵降低企业效益。随着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和物价水平的较快上涨,大多数中小微企业提升了工资水平,2014年,我县中小微企业全职职工的平均月工资2500元左右,一线工人的工资一般在3000元以上,有的超过5000元。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但不少企业的工资仍缺乏吸引力难以招到工人,相当部分企业仍存在用工缺口。部分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的企业缺工情况更为突出。2014年,全县约有1100家企业存在招工难的问题,占比达到了60%,其中缺技术工人的企业占到80%以上,特别缺乏电焊工、车床工等专业人才。企业招工难和用工贵,导致部分企业因人手紧缺有单不敢接,加剧了企业经营困难。聚龙液压机械有限公司、山东超星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企业反映,曾经是冷门专业学科和技术要求非常高的稀少工种目前培训的学校非常少,高校向社会培养的大学生也非常少,企业技术员工青黄不接,特别是新产品的工艺设计、生产加工缺乏技术工人,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减负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一是优化银行融资环境。建议相关部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法合规收取中间业务费用,对金融机构收取信贷额度占用费、以票抵贷、配售银行理财产品等行为严厉查处。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信贷供给,引导银行业机构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定价标准,适当减轻企业负担。加大对金融机构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考核力度,在对中小微企业的实际贷款额、办理时限、利率等方面加大考核,对扶持力度大,贡献突出的银行,进行表彰奖励,使金融机构将更多的资金投放到中小企业,充分调动金融部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二是强化对融资收费部门的监管。建议县里由纪委牵头专门成立中小微企业融资监管机构,对涉及到的融资收费部门和中介机构进行监督管理,促其提高服务水平,严格收费标准,规范收费事项,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贷款费用,提高中小企业贷款规模。金融部门和相关政府职能服务部门要摒弃部门利益,树立大局意识,真正做到放水养鱼,服务中小微企业,帮助我县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
三是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一是要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地方商业银行以及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指导该类机构为当地小微企业提供便捷优惠的融资服务。二是开拓非信贷融资渠道,通过上市融资、股权融资、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融资等等直接融资方式解决融资难问题。三是审慎推动小微企业贷款证劵化,通过小微企业贷款组合打包,信用评级后向资本市场公开发行小微企业资产证劵化产品。四是充分发挥民间借款灵活、简便、快速、收益率高等优势,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民间借贷的长效制度法规,加大民间借贷力度,规范民间借贷行为,降低民间借贷利率,使民间资本有效服务企业发展。
四是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构建守信受益和失信惩戒的信用约束机制。搭建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稳妥推动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典当行等非正规金融机构接入征信系统。进一步促进信息共享,确保及时全面掌握企业信用信息,增强企业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建立异地民间借贷融资备案机制,定期发布相关融资信息,加强融资用途跟踪监测,防止资金脱实向虚。
五是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建立过桥还贷专项资金,发挥财政性资金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大争取上级财政专项资金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质量和效率,解决企业资金紧张问题。对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帮助争取贷款贴息项目,有效降低融资成本。积极争取小额贷款担保资金项目,利用专项资金担保充当抵押为小微企业低成本贷款融资,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同时建议县财政设立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为成长性较好的企业提供贷款贴息和小额贷款担保,鼓励和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是推进企业挂牌上市直接融资。推进企业挂牌上市由企业直接融资,向股权(票)市场、债券市场寻求资金支持,是中小企业扩大融资规模、破解融资瓶颈的有效途径。去年,我县有两家企业在天交所挂牌上市,解决了融资难问题。下一步应引导更多的企业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推进企业上市步伐,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强力推动创业兴业。
1、加快蒙阴县大和创业辅导基地的建设。争取2015年实现入驻小微企业不少于100家,从业人员500人以上,服务满意率在88%以上,民营企业创业成功率95%以上,争取该创业辅导基地早日实现入驻企业、从业人员、服务满意率、创业成功率等方面达到省级水平。继续在聚集区、镇驻地建设中小微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充分激活民间资本,引导企业建设标准厂房、配套设施,为中小微型企业搭建创业平台。积极评选创业带头人和创业新星,不断壮大创业者队伍,掀起全民创业热潮。
2、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放宽市场准入,凡国家法律未禁止的领域全面向民间资本开放。工商注册登记部门简化初创企业注册验资手续,放宽注册资本和出资比例限制;允许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村委会、居委会等作为投资主体,设立公司制企业。支持家庭农场设立登记和发展,支持家庭成员以个人身份组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支持家庭农场作为单位成员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奖励企业加快科技创新。
1、积极实施中小微企业培育、成长、创新提升“三项计划”。每年推进“1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25家最具成长性企业培育”和“30家小微企业成长”工程,在信贷支持、融资担保、土地供应、税收减免、创业服务、教育培训、市场开拓、中介服务等方面予以倾斜。推动小微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支持更多小微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打造细分行业领军企业成长梯队。
2、开展“一企一技术”活动。建立“一企一技术”企业培养档案,广泛开展中小企业“一企一技术”创新活动。每年择优扶持15家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鼓励支持10家中小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8家企业与大中型企业配套、5家“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自主创新。
3、鼓励技术创新。积极支持中小微企业申报科技创新计划项目,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对中小微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依规据实扣除基础上,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技术转让所得,在一个纳税内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4、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品牌培育指导力度,完善和落实知名品牌奖励政策,引导中小微企业创建并培育自主品牌。企业获得中国质量奖、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的,由受益财政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奖励;获得省长质量奖、省长质量奖提名奖的,由受益财政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奖励;获得市长质量奖、市长质量奖提名奖的,由受益财政分别给予30万元、10万元奖励;新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由受益财政给予30万元奖励;新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山东名牌产品称号的,由受益财政给予10万元奖励。
四、促进转型升级。
1、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中小微企业发展,引导中小微企业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鼓励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不锈钢、清洁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和新兴产业;鼓励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经济开发区和孟良崮工业园区建设,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在主导产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作用。
五、提升政府服务企业水平。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县政府设立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财政状况逐步扩大规模,重点扶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对中小微企业的管理咨询和培训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建设。具体由财政局会同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保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提高使用效果。
2、规范涉企收费。最大限度地减免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规范涉及行政许可和强制准入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凡未经国务院和省政府及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收费项目一律取消,已公布取消、暂停、降低标准的收费项目必须落实到位,有上下限规定的一律按下限执行,坚决禁止超标准、超范围收费和搭车收费。
3、加强统计监测。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经济运行的统计、监测与分析,及时掌握中小微企业发展动态,密切关注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的合作情况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为县政府提供决策依据。金融监管机构要加强对中小微企业贷款投向的动态跟踪监测和信息反馈工作。
4、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采取政府扶持、社会资助、企业投入为主的方式,在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中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产业信息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人才信息服务中心、技术成果交易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在保证我县现有的6个服务平台、机构的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县财政、中小企业局及有关单位,引导、帮助华盛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一个以提供融资、培训、咨询、法律、信息化等专项和综合服务的蒙阴县中小企业综合公共服务平台,该综合服务平台要培育形成多家受中小微企业欢迎的优秀服务平台、优秀服务产品和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同时在现有一家省级服务机构和一家市级服务平台的基础上,继续争创省市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和服务平台。
5、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县直有关部门要以电子商务为重点,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支持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拓展市场,提高经营效率。以中国中小企业山东蒙阴网为依托,充分发挥各级中小企业信息网和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实施信息化推进工程,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提升活动,每年培育一批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以点带面,分类指导,逐步推开。
6、加强工作督导考核。将中小微企业发展指标纳入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考核内容,建立完善绩效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县中小企业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制定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发展目标逐级分解,并加强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
7、加大舆论宣传。新闻宣传单位要广泛宣传国家和省、市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广泛宣传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客观报道当前中小微企业发展情况和遇到的情况,正确引导社会预期,增强发展信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