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面临六大突出问题

时间:2019-05-14 15:0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面临六大突出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面临六大突出问题》。

第一篇: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面临六大突出问题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面临六大突出问题

黄涛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武汉430081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面临六大突出问题,理顺科技管理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须全面分析科技体制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1“多头交叉”的管理体制

制约中国科技生产力发展的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科技宏观管理体制,这些问题可概括为“机构重叠、多头交叉、封闭运转、条块分割、创新断裂、资源浪费”。“机构重叠”指科技宏观管理职能被分解在科技部、发改委、国防科工委、教育部等多个政府部门,各部门的政策不一定相容协调。“多头交叉”指政府科研经费往往由多部门同时发放。“封闭运转”指许多科研课题从立项、招标到完成、验收,在科研人员与政府机构间往返进行,基金单位最后拿到一份“专家鉴定”的结题报告就完事了[1]。“条块分割”指部门、行业和地区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缺乏科技资源投入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协调管理。“创新断裂”指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匮乏,知识生产者和潜在使用者之间“人为”隔离,好像是“群岛”或大量“创新岛”,彼此之间仅有有限的沟通和协同[2]。研究、设计、教育、生产脱节,军民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研究机构和大学不了解产业的技术需求,产业也不知道研究机构和大学能提供什么[3]。“资源浪费”指科技资源分布在多个部门、行业、单位,众多经费申请渠道造成了国家科技经费的分散投资和重复投资。为此,应“整合资源,创新体系”。“整合资源”即加强部门、地方、军民之间多向统筹协调,切实提高整合科技资源、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创新体系”即形成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等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科技体制改革在本质上是关联到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国家系统工程。以对科研院所的微观改革为基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应转向宏观尺度,即应超越传统的科技领域,不仅把科研院所,而且把政府、企业、大学作为科技体制的基本要素,全面整合社会科技力量,将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心[4]。

2“行政主导”的运行机制

中国的科技体制沿袭着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行政”驱动模式,产生了“官本位、潜规则、劣胜优汰、重量轻质”等问题。“官本位”和“潜规则”紧密纠缠在一起,导致“权力寻租”现象非常严重,这是中国科技体制的致命伤,极大地扼杀了创新型人才,阻碍创新型成果的涌现。科技组织的建立、科研机构运行机制的设计、科研人员的编制和薪酬、各类科学计划实施,都由政府事先确定和规划,忽略了科学界的多样化需求和科技活动自身的规律,消解了科学共同体的自主性,驱使研究者不专注于“科技”的研究和探索,而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消耗在“科技”之外的政治运作上[5]。中国科技管理目前仍停留在“人治”阶段,社会和科技界的人际政治在多个层面起重要或主导作用。而科技的专业优势在现有体系中不能发挥合适的作用。这种人治模式部分来自中国的历史传统,部分来自照搬苏联模式[6]。非竞争性、按权力和身份分配并获取科技资源的现象还存在,行政力量在课题划分、分配、报奖中的权重较大,课题从可行性研究、立项、考核、验收各个环节都充满了各种关系的交织缠绕[7]。在重大问题上专家的影响没有达到应有分量。中国重视的有些科研领域,不是科学家从专长或根据国际科学前沿发展提出的,而受到非科技因素很大影响[8]。行政主导的科研体制易诱发学术腐败问题,导致“劣胜优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查表明,科技工作者对科研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公正性存在质疑,认为财政资助项目评审过程不够公平透明。在申报过财政支持项目的科研活动人员中,41.8%认为申报过程中“拉关系、走后门严重”,38.4%认为“审批程序不透明”,12.3%认为“招标信息不公开”,有强烈的改进要求[9]。科技评价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方法不规范。重量轻质、论文至上的科研评价体制和“学而优则仕”的社会价值标准亟需改革。科技的管理运行由人治到法治,要“健全体制,政科分离,同行评议,竞争优胜”。首先要建立及完善制度。“制度大于技术”,在基本制度层面进行设计,给科技界提供更好的软、硬研究环境,建立更公平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国家科技宏观协调机制,改革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一定程度上实现“政科分离”。要界定政治领导、行政人员和专家的作用,政府部门可以决定或影响全局及高端科技政策,而具体问题应由各专业的专家来评审,以确定项目优劣及经费分配,一般行政人员应退出科技决策和影响[6]。精简行政管理机构,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管理层次。完善科技人员的“同行评议”制度,政府职能部门要从国家科技计划的直接“项目管理”中解放出来,将行政权力彻底从科研立项、经费审批、成果评审中剥离,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制的作用,建立以专家为主导的科技体系。科技管理应采用“竞争优胜体制”,真正按照科技项目的专业水平及其意义进行竞争和选择,使优势课题胜出。

3“科学推动”的研发模式

中国原来的科技发展模式是“科学推动”,即研究单位开发出一种技术,再去找企业用于生产,生产出产品后再寻找市场。但这时往往出现问题。因为尽管有创新,但企业能不能用、要不要用是一个问题,企业用了之后生产出来的产品有没有市场又是一个问题[10]。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科研机构占支配地位,从创意提出到新产品最终使用,政府充当着核心协调者。国家一直把大学、科研院所放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科技人员的价值观以研究和发表论文为导向,而非以市场和申请专利为导向,未从“研究-市场”的计划模式转向“市场-研究”的市场模式,直接导致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主体的错位。研究和开发的模式应由“科学推动”转变为“需求拉动”。科研院所和大学要在科学创新中扮主角,在技术创新中则应甘当配角,为企业服务,“受制”于企业,不要凌驾于企业之上,更不要在市场充当企业的“替身”[11]。企业作为创新的组织者,题目的来源学术聚焦(Focus)118科技导报2010,28(2)不是文献,而是市场,应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科技资源的筹措、投入与配置将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转变。

4“重微轻宏”的改革层次

科技体制改革层次上的问题可概括为“重微观、轻宏观”。1985年的科技体制改革,重点在科研机构特别是基层科研机构,主要是针对科研院所和大学的科技人员,对宏观科研管理体制直到1998年才被提到议事日程,且缺乏科技体制改革所必须的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国家对科技投入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国家科技计划来实现,一直没有大的变化。现有的科技预算和投入体制,使国家综合部门、产业部门和公共事业部门都有权独立提出国家科技计划。而计划从策划、出台、预算到实施、完成,带有很强的部门意识,互相联系和协调很少[12]。科技管理微观上有序、宏观上失序,整体结构和功能不够优化。政策制定者应注重“顶层设计,协调集成”。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咨询机制,成立由政府、科技界、企业界及其他相关领域的战略专家组成的国家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为国家提供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方面的决策咨询。形成“大科技体制改革”理念,建立相关部门参加的国家联席会议制度、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和省部会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相关要素的协同。强化政府科技部门对科技工作总体规划、政策协调、指导监督的职能,形成科技工作联合、协作和集成的局面,科技部门统管体制应转化为科技部门协调体制。

5“市场导向”的改革取向

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有利有弊,可概括为“市场导向、政府缺位、重视技术、忽视科学”。“市场导向”指科技体制改革中,把经济界的一些改革政策搬到科技界,过分张扬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和市场导向,不顾科研活动的类型差异,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科研活动。“重视技术、忽视科学”主要在于认识上的误区,混淆了科学与技术的界限,把科学等同于技术,以管理技术的方式来管理科学。实际上,应用与开发研究应注重市场效应,基础研究尤其是纯基础研究需突出的是创造性和自由探索,不应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缺位”指政府该管的不管或没有管好,政府在宏观科技管理中的缺位、错位、越位的现象同时存在。“稳住一头”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基础研究经费占三类研究经费的比例呈下降趋势,长期徘徊在6%左右,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国家对卫生健康等公共科技的投资严重不足,公益性科研成果远远无法满足全社会的基本需求,骨干科技人员特别是青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在基础研究方面丧失科研原创力。市场化取向改革的积极意义在于,由过去计划经济背景下的政府包办科技,转变为政府计划指导与市场基础性作用相结合的科技运行机制,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改变R&D部门、R&D活动单纯学术取向和依赖政府计划的弊病,面向国民经济需求、企业、市场成为R&D活动方向选择的主导影响因素。针对“市场失效”情况,在基础研究领域、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等领域应继续扶持国家科研机构,坚持“举国体制”;而在应用和开发领域,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双重效应,应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有为,弥补失灵”的原则。

6“初步结合”的改革效果

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总目标,经改革后,仍存在“面向热心,依靠淡薄,初步结合,供给不足”的问题。“面向”热心,指科技系统有面向经济主战场的积极性;“依靠”淡薄,指经济系统眼睛向外,采取“市场换技术”策略,依靠技术引进,企业形成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不但会导致对外技术依赖和技术安全的问题,而且对国内科研部门的要求会降低,影响科研部门的科研水平。“初步结合”指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初步结合,部分实现了科技体制改革目标。“供给不足”指中国的科技供给方面还存在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几乎所有主要的产业部门第一线生产所使用的主导技术和技术装备的供给都要依靠引进。中国科学尚未取得与大国相称的成就,高端科技人才匮乏。中国在世界知识链上仍然处于底端,知识产品的数量极其庞大,但是附加值非常低。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脱节导致经济实力与科技竞争力不对称,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被誉为“世界工厂”,但离创新大国还很远。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应注意做好“加强供给,企业主体,促进结合”等方面的工作。在科技层面上,科技界应大力供给科研成果,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在经济层面上,应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资源配置由以科研机构为主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通过经济科技政策导向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通过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通过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通过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通过提供创新制度环境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在结合层面上,国家计划的制定中注意科技与经济的联系,对科研项目实行合同制,使课题来源和构成向有利于加强研究者同使用者联系的方向转变,科研院所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多种联系[13]。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体制改革反思与重构”(08CZX008)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杨曾宪.论中国行政科技体制弊端及改革的迫切性[J].社会科学论坛,2008(4):52-63.[2]OECD.Reviews of innovation policy:China[M].OECD Publishing,2008:47.[3]Chang Paolong,Shih Hsinyu.The innovation systems of Taiwanand China:A comparative analysis[J].Technovation,2004(24):529-539.[4]李正风.关于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39-44.[5]李建军.中国科技体制建设的基本历程及“路径依赖性”[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5(1):60-65.[6]Rao Yi,Lu Bai,Tsou Chenlu.A fundamental transition from rule-by-man to rule-by-merit———What will be the legacy of the Mid-to-Long Term Pla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Nature,2004,432(Suppl):A12-A17.[7]杨振寅.反思当今的中国科技体制改革[J].战略与管理,2003(3):101-107.[8]饶毅.中国在重要科学领域缺席所反映的科技体制和文化问题[N].南方周末,2002-10-17.[9]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2008年中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J].科技导报,2009,27(13):19-26.[10]成思危.创新型国家与学习型组织[J].中国软科学,2007(2):1-3.[11]马俊如.核心技术与核心竞争力———探讨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结合[J].中国软科学,2005(7):4-6.[12]方新,柳卸林.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及展望[J].求是,2004(5):43-45.[13]方新.科技体制研究中的一个分析框架[J].科学学研究,1994(4):66-70.(责任编辑陈广仁)学术聚焦(Focus)科技导报2010,28(2)119

第二篇:中国大学生就业面临六大突出问题

中国大学生就业面临六大突出问题

一项对2600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就业面临六大突出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六方面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准确把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心理,2009年新年伊始,我们组织对26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金融危机对学生家庭经济、本人思想等方面造成的压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获得的帮助和期望获得的帮助,毕业生就业的去向选择,毕业生自主创业意向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归纳出六个方面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金融危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冲击严重

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岗位数量之间的供需比降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在减少。国有大中型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用人需求减少相对较少;而小型非国有企业,高新企业、私企、外企以及制造业、IT行业、房地产行业等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相关用人需求明显降低,这将导致相关专业毕业生今年就业异常困难。此次调查与统计信息表明,包括大型招聘会、校园专场招聘会、网络需求信息等大学毕业生岗位需求数量,2009年3月初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20%,进入4月和5月后,预计这项降幅将更大。

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更加困难

长期以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一定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和女生一直是毕业生就业的困难群体。受金融危机影响,这部分群体的就业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家庭经济困难造成就业压力加大。此次调查问卷显示,91%的学生认为受金融危机影响,自己的就业心理负担加重;55.17%的毕业生感到金融危机对自己的家庭收入产生影响;33.9%的学生有家人受本次金融危机影响而失业,或收入降低影响了生活;27%的学生认为金融危机对其家庭经济收入已构成较大影响;20%的学生认为金融危机给其带来了无法形容的思想压力;11%的学生认为金融危机使其对就业的前景更加迷茫。

有心理问题倾向的毕业生人数增多。以大学生心理普查作为参考,大学每年新生入学约有15%左右的学生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倾向。大学四年级毕业前夕是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就业形势的异常严峻导致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增大,出现就业心理问题倾向的毕业生人数增多。据调查和个别访问有心理问题的毕业生,他们有的迷失自我,对提供的就业信息置之不理,不出去找工作;有的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还有少部分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不愿与同学交往,不知道面对就业该如何去做;另外,还有些毕业生对自己期望值过高,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差距让他们产生心理波动,难以面对现实。

女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减少,女性学生因此求职困难更大。有些用人单位甚至公开提出只要男生。今年女生报考研究生人数的急速增加,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学生面临的求职压力。

毕业生就业思想压力加大

调查显示,6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金融危机对自己的就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近40%的同学感到思想压力较大,认为面对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表示比较焦虑。34.67%的毕业生认为金融危机给家庭经济造成明显影响,因此产生了较大的就业思想压力,希望尽快就业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这中间有22%的毕业生对就业前景的看法比较悲观。总之,金融危机对大学毕业生造成了较大的思想压力,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无疑给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毕业生对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期望值仍然很高

调查显示,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大学毕业生普遍有降低就业工资收入期望值的趋向,但选择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人数仍然居多。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的畸形聚集现象比较明显。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岗位减少最为明显,求职人数增加与岗位数量降低之间的矛盾导致在这些地区寻找工作更加困难。但是,仍然有不少毕业生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不到最后关头不愿放弃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想法,导致失去了很多求职机会,错过了不少好的工作岗位。同时,这也使高等学校的就业工作进展放缓。

毕业生对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缺少了解

此次调查显示,39.76%的被调查者愿意自主创业,而选择不愿意“自主创业”的同学则占到了60.24%。在导致不愿意自主创业的各种原因中,因缺乏启动资金和稳定政策支持的占到了57.08%。结果显示,毕业生对于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了解不够,从而导致信心不足。可见在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方面还需要完善长效工作机制。

“等、靠、要”思想倾向危害较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毕业生求职不够积极主动,存在等国家优惠政策、靠学校帮扶、要家长继续供养的“等、靠、要”思想。一些早些年“热门”专业的毕业生,高考进校时分数较高,但面对变化莫测的就业市场,他们不能及时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滑入“等、靠、要”的行列。这批毕业生虽然总量并不大,但他们对其他同学的就业选择容易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些同学往往声称要等待更好的就业岗位。如果不及时予以纠正,这种思想倾向一旦蔓延势必导致人力资源浪费、大城市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等一系列次生问题。

如何增强毕业生就业工作时效性

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高度重视。高等学校作为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义不容辞地肩负着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就业观念教育的重任。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从更深层次上提醒我们,必须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教育教学质量的高度加以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经济和社会的服务和适应能力。

在当前形势下,切实增强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时效性尤为重要。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的部署,我校迅速行动起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调查问卷反映出的毕业生的不同问题,学校逐一研究相应工作对策,一方面解决大学生对就业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教育,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岗位求职;另一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努力为学生创造就业条件。加大毕业生面向基层、西部和煤炭行业就业的引导力度,及时完善由就业指导、创业支持、困难帮扶和心理咨询四个方面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积极引导毕业生理性就业。

加强领导,多措并举,构筑高效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我校一是抓住中国矿业大学的特色专业优势,倾力与煤炭行业共建稳定的大学生就业合作平台。去年下半年以来,校领导分别带队,前往山西、河南、陕西、山东等地走访董事单位60余家,签订毕业生供需合作协议。同时,学校通过走访、电话采访等方式联系企事业单位,掌握人才需求的第一手信息;二是加强就业指导的基础性工作。为毕业生每人发放一本就业指导常识手册,定期出版就业工作简报,同时加大就业信息网建设,通过网络、短信等多种形式实现就业信息搜集和发布及时与高效;三是强化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力争做到对就业困难群体的过程控制和指导帮扶。设立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区值班制度,及时与毕业生沟通;四是实行就业信息员制度。一方面让辅导员及时把握毕业生就业心态,同时反馈毕业生就业状况,确保就业工作安全稳定。

加强引导,转变观念,构筑务实的毕业生创业支持体系一是面对目前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我校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并通过创业课程设置与创业指导等手段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水平;二是学校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技能的培养。学校开设与创业相关的多种专题讲座,内容涉及如何把握商机、如何融资、如何承受压力等,同时开展模拟创业、实地考察企业运作等丰富多样的案例教学;三是为学生创业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探索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长效机制。鼓励学校后勤服务部门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可能的设

施服务。依托学校“中关村能源与安全科技园”的良好平台,为毕业生创业实践构建创业孵化基地。出台有力措施,推动学校的科研项目负责人和研究生导师为致力科研的毕业生提供助研岗位。

突出重点,强化责任,构筑快捷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体系,抓好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是破解今年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有力抓手。我校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实施“一对一”就业援助。重点关注女生、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灾区毕业生、心理问题毕业生就业工作。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给予资金补助,资助一定求职费用等。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跟踪统计,为其建立动态档案,重点向用人单位推荐。邀请校内外就业指导专家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系统培训。

释疑解惑,加强疏导,构筑科学的毕业生就业心理咨询体系调查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情绪波动较大,家庭经济和本人思想方面的压力导致一些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问题倾向。我校认真研究这部分同学的心理特点,及时开通了毕业生心理短信沟通渠道,通过短信对毕业生产生的诸多心理问题给予帮扶,为毕业生开启心理减压之窗。对就业心理压力过重的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就业咨询和帮助,挑选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及时提供科学有效的就业心理咨询。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就业办公室

第三篇:目前中国面临的六大社会问题

目前中国面临的六大社会问题

[ 一] 腐败。中国官员腐败的人数之多举世无双,早在十年前在老百姓中就有这样的推断,中国的处级以上官员全部枪毙会有几个冤枉的,但如果隔一个枪毙一个就有一大批漏网的。这虽然可能是调侃的一句,但足以说明中国的贪官太多。数目之大触目惊心,据权威人士估算中国每年有上万亿被贪,还有上万亿被吃喝嫖赌。据南方某报透露,一个地级的付市长在澳门赌博一次就输掉4000万。国企营业额的百分之二被贪占挥霍。范围之广令人发指,腐败不仅存在于党,政,工,青,妇,团,人大,政协,公,检,法,国企,而且早已严重的渗透到部队,学校。[ 二]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实现充分就业的压力极大。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7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而2009年《社会蓝皮书》显示,中国城镇的实际失业率为9.4%。还有学者认为,“目前国家公布的失业率只统计了城镇失业状况,并没有包括现在农村的1.5亿富余劳动力。如果把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算入,我国失业率就要高达20%。”

有两个现象值得引起人们特别关注。一是农民工失业首当其冲。几个月当中,仅广东省就有几百万农民工失业返乡。而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当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越来越高,2007年接近39%。农民工的大量失业,必然会对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总体情况产生明显的影响。

另一个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突出。2007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近500万人,到10月底尚有140多万大学毕业生未能找到工作。估计2008年和2009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均在150万人左右。

同改革开放前以及改革开放初很不相同的是,如今未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学期间往往投入了大量的经济成本,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家长往往是倾其大部分收入供子女上大学,所以,这些人一旦失业,那么就很有可能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 三] 低收入群体生活状态急剧恶化。低收入者经不起经济萧条的打击。他们的收入水准本来就只是刚好温饱。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一旦恶化,就意味着低收入者基本购买力的降低,可能连温饱的日子都要受影响。

重要的是,同许多国家相比,中国对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存缺少一个兜底性的社会保护制度。在为时不短的一个时期当中,中国在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民生方面的公共投入在GDP当中所占的比例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大量的低收入者缺少起码的最低生活保障或者享受不到足额的、政策所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作为中国最大社会群体的农民从总体上来说甚至没有完整的社会保障。对大批的低收入者来说,由于缺少生存底线的保障,其基本生存恶化状况到什么地步,向下变化的空间有多大,没有限度,难以预期。[ 四]中等收入者发展受阻。正常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应当呈现出一种“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状态,即: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这样两极的人数比例较小,而中等收入群体人数的比例最大。基于这样一种社会阶层结构,社会才能实现安全与和谐的局面。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中等收入者的比例为15%~23%,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到2020年就会达到40%左右。

但是,这一轮经济波动会使中等收入者的发展受到明显阻碍。一方面,中等收入者的人数会减少。比如,经济效益降低和产品订单减少,使许多企业开始裁员,大量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失去岗位。另一方面,现有许多中等收入者的财富开始缩水。

中等收入者家庭财富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财产性收入的增加,而经济波动必然会造成房市和股市走低,甚至造成银行利率降低。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中等收入者的家庭财富包括房屋资产和金融资产无疑会明显甚至是大幅度地缩水。显然,在经济波动时期,中国中等收入者群体的发展将会出现一个停滞甚至是倒退的局面。[ 五]劳资纠纷和冲突加重。随着现代化和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劳资关系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必然会越来越大,劳资关系是否公正与合理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社会能否安全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市场经济正处在一个初期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劳资双方在解决相互间矛盾时,“强资本弱劳工”的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就必然地会造成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被损害、劳动条件恶化等情形,进而必然会引发纠纷和冲突。

近年来,由不良劳资关系所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如农民工工资被严重拖欠、低工资、劳动超时、工伤事故、社会保险以及同工不同酬等等相继出现并有加重的趋势。从1997年到2006年,全国劳动争议受理的案件迅速增多,每年增幅在20%以上,短短10年当中,就从1997年的71524件增加到2006年的317162件,数量增加了3倍以上。在劳动争议受理的案件当中,绝大多数是由劳动者基础性基本权利如劳动报酬、保险福利、劳动合同和工伤等问题所引发的劳动争议。劳资纠纷和冲突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所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比如,只是在2008年11月的一个月当中,广东东莞出现规模较大的劳资激烈冲突的事件,重庆市主城区、湖北省荆州市、海南省三亚市、甘肃省兰州市、云南省大理市和广东省汕头市相继出现由劳资纠纷所引发的出租司机系列罢运事件。[ 六] 群体性事件可能增多。中国近年来社会矛盾加重的标志之一是群体性事件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出现此种现象,在于中国改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从改革初期的凡是介入改革过程的人或群体一般来说均为获益者的增益型改革,逐渐过渡到利益结构调整型的改革。利益调整型改革是指对社会整体利益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的改革,介入者在利益方面得失不一。

同时,由于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社会不公现象比较突出,各个利益群体之间出现了某种零和博弈而不是互惠互利的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官民之间、劳资之间、穷富之间种种纠纷和冲突不可避免地形成。这种纠纷和冲突达到一定地步,便形成了群体性事件现象。

从2008年9月至11月短短的几个月当中,中国群体性事件迅速增多,几乎是集中出现。如广东东莞劳资纠纷事件、多个地方的出租司机罢运事件、川渝9~10月教师罢课事件、湖南吉首93非法集资事件、重庆巫溪919车祸事件、河北廊坊1019铁路征地事件、江西铜鼓县1024山林纠纷事件、深圳宝安区117对讲机砸人事件、甘肃1117陇南事件、湖北武汉1118下岗职工上访事件、重庆开县1121村民煤矿冲突事件等一系列群体性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成员来源比较广泛,往往是来自社会的各个主要群体,如工人、农民、教师和复转军人,等等。

上述社会问题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基础性,即:这些社会问题多集中在民众基本生存底线方面,多同基本民生问题息息相关;二是紧迫性,即:这些社会问题及其负面效应往往在短时间之内就会迅速加重或扩张;三是连带性,即:在某个特定的条件下,这些社会问题当中的某个问题有时甚至会由原本属于个案化的社会问题演变为整体化的社会问题。

第四篇: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王健 宋文瑄

现在我国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为了节省改革成本,改革可对农村信用社实行以组建省地市农商行为主的彻底商业化改革,将农村信用社改革成产权明晰、治理完善、服务高效、经营有特色的现代农村商业银行。其中,将省联社改为省农村商业银行,是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关键环节。

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坚持分类指导,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增强资本实力”。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改革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国平均95%以上、山东等省97%以上的农业贷款都是由农村信用社发放的,为农村、农业、农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名符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然而,现行农信社体制导致的问题和矛盾,制约了农信社发展和支农主力军作用。因此,农信社体制改革迫切需要提速,以全新、健全的体制焕发农信社的生机和活力,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更好服务农村和小型微型企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现行农信社体制面临的矛盾

1.多级法人体制与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整体竞争力的矛盾

全国农信社绝大部分省份都实行市、县二级法人体制,视省区大小不同,有的省份有数

十、有的省份有数百个小法人机构。如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实行青岛、潍坊三级法人体制,130多个小法人。县级法人分散经营,难以发挥规模优势,削弱了竞争优势。县级法人虽小,但“五脏俱全”,管理成本高,创新能力弱,尤其是各自独立经营,无法统筹解决一些限制发展的包袱和风险问题。县级法人受人才、信息、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在产品创新、业务拓展、科技开发、宏观政策把握等方面效率低,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

2.县级法人资产规模小、资产质量低、人才储备少与提高抗风险能力的矛盾

县级法人不能适应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趋势要求拓展业务。县级法人立足县域服务的政策要求与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产生了矛盾。随着“三农”发展,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农民跨区域流动和农业跨区域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农信社经营的局限性,限制了为“三农”提供跟进式的服务,阻碍了业务发展。

县级法人,应对风险的能力差。银行业作为高风险机构,县级法人难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县级联社自身规模小,管理水平和自身约束能力较差,容易产生较大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风险一旦聚集到一定水平,其自身将无法承担和消化。

县级法人导致各自独立经营,无法统筹解决一些限制发展的包袱。如山东省部分县联社自我无力消化历史包袱,存在较大经营风险,与此同时,部分县市联社有能力帮助解决,但由于法人体制的限制却无能为力。

涉农贷款受自然灾害、物价水平、政策等影响很大,贷款风险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县级农信社面对该类客户群体必然要承担较高风险,县级农信社未来不良贷款占比压减难度将越来越大。

3.股权分散、管理落后与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矛盾 许多农信社,特别是县级联社产权约束乏力、法人治理不到位、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突出。如,山东省农信社为:按股权设置划分,资格股占股金总额的4.35%,投资股占股金总额的95.65%;按投资主体划分,法人股占股金总额的26.68%,一般自然人股占股金总额的55.52%,职工股46.79亿元,占股金总额的17.80%。因而,县级农信社实际运行中,决策权、监督权和执行权并没有得到有效分离,仍然存在现有高级管理人员内部人控制问题,法人治理结构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4.省联社管理体制不顺与加强行业管理服务的矛盾

根据银监会的部署,在前一阶段管理体制改革中,各省全部采取了省联社的管理模式。但是,省联社行业管理体制是过渡体制,在制度设计上先天不足。

省联社由县级联社发起设立,缺乏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必要的条件和手段,权责不对等,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管职能。因而,县级联社产权约束乏力、法人治理不到位、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突出,更需要强有力的外部管理与制约,但省联社对县级联社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但在当前行业管理体制下,县级联社受短期利益的影响,对省联社的基本行业管理制度贯彻不到位,合意执行,不合意就不执行,省联社若采取相对严格的管理措施,就会涉及干预县级法人经营自主权的问题。

二、深化农信社体制改革的对策

农信社体制改革应该根据银监会的要求,继续坚持“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体系建设思路,以市场化、股份化和社区化为主导方向,在保持农村信用社县级法人地位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深化产权改革,健全法人治理,强化管理,增强服务功能。

1.以市场化、股份化为主导方向,选择体制改革路径

从改革路径来看,我国一部分农信社实现了“一级跳”,直接走上了以农商行为目标的改革道路;另一部分则是“两级跳”,农信社—农合行—农商行,即在农信社的基础上先成立农村合作银行再改为农商行。

“农信社—农合行—农商行”两级跳式的梯次推进改革路径,人为加大了改革成本。特别是农村合作银行制度设计试图将合作制“社员入股、一人一票、服务社员”的劳动联合和股份制“大股控权、一股一票、商业经营”的资本联合结合在一起,实行股份合作制,这种理想化产权模式根本不符合我国的实际状况。由于国家在税收和准备金优惠政策制度设计上,人为对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实行比农村商业银行明显的优惠政策,全国各地农村信用社改制时均采取了股份合作制模式。近两年,随着优惠政策的到期,不少农村合作银行又重新改制成立农村商业银行,增加了改革成本。

现在我国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为了节省改革成本,改革可对农村信用社实行以组建省地市农商行为主的彻底商业化改革,将农村信用社改革成产权明晰、治理完善、服务高效、经营有特色的现代农村商业银行。其中,将省联社改为省农村商业银行,是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关键环节。

2.改革省联社组织形式,组建省级农村商业银行

近年来,按照银监会“以稳定县域为基础,稳步推进省联社改革”的要求,山东省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省联社体制的建议:

改革省联社组织形式,组建省级农村银行,对下参(控)股,强化省银行的出资人职能,推动县级法人完善治理结构的改革思路。即由省联社整合城区农村信用社组建省农村商业银行,保留其他各县市联社的法人地位不变,省级银行参股或控股县市法人,实行省、县(市)两级法人体制的模式。省农村银行参(控)股县市联社后,主要行使出资人权利,不参与县(市)联社的具体经营,使双方真正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

省联社改为农村商业银行,极大地有利于服务“三农”的宗旨。农信社源于农村、扎根农村,机构网点和业务产品适合“三农”,离开“三农”根本无法发展,为“三农”服务是内在的、生存的需要,无论采取什么层级的法人,农信社都不会离开农村市场。同时,配合到位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的正向激励扶持政策,成立省级法人不但不会偏离服务“三农”的基本方向,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增强农信社服务“三农”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加快构建省县两级法人体制,提高管理效率

在保持县市法人地位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推进省联社改为省农村银行,有利于科学规范省联社的履职行为、统筹资源、加强管理、控制风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经营效率。

(1)省联社改为农村商业银行后,有利于统筹资源,更好地履行服务职能。组建省级法人,可以在争取政策扶持、新产品开发、结算平台搭建、科技网络建设、资金调剂等方面解决县级联社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更好地促进农信社的整体发展,保障支农服务。

省商行可以更好地发挥法人单位的经营自主权,有能力弥补管理费的不足,有利于减轻基层的负担,更好地履行省联社的服务职能。

省商行能够综合、高效地利用已经搭建了各类服务平台,开展各类服务性业务,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省银行可为各市、县提供科技网络、结算支付、产品研发、教育培训等服务,有利于提高全省农信社整体竞争力,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

(2)组建省级农村商业银行,有利于强化管理、控制风险。

省联社自成立以来,制定了一套基本符合农村信用社实际、涵盖人事、信贷、财务、安全保卫等各个领域的行业管理制度体系。在清收不良贷款上,省联社协调各级政府,通过处置置换不良资产、清收党政公职人员欠款等方式,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案件治理上,省联社能认真落实监管部门提出的案件专项治理工作要求,案件防控工作大见成效。

农信社统一法人层级在省级,有利于统一制度,强化管理,控制风险。农信社长期存在众多问题,积累了大量风险,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县级联社各自为政,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效率低下,特别是人事、信贷、财务等基本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组建省级法人,可以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基本管理制度,并可以确保制度执行力度,有利于强化管理,控制风险。

(3)建立省商业银行有利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省商业银行,大力推进以股份制为主导的产权改革和完善法人治理,加快向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过渡的步伐,健全 “结构简捷、形式灵活,运行科学、治理有效”的法人分类治理模式和治理运作机制。

以省商业银行稳步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可以与现行的省联社管理体系相衔接。目前,“三会一层”的法人治理框架已初步建立,但治理机制建设还不深入,形似神不似的问题比较突出。省商业银行的建立能够切实地解决这一问题。省商业银行建立后,可以更好地处理好法人治理结构和党委领导关系,双向介入,交叉任职;对业务量大、规模大的信用联社强调三会配齐;可以与目前实行的、实践证明是2003年以来行之有效的高管提名放在省联社的做法相衔接,实行平稳过渡。

第五篇:盘点动漫产业面临的六大问题

盘点动漫产业面临的六大问题

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动漫产业是一只颇被看好的“潜力股”。“十二五”规划也将文化创意作为重点扶植产业,文化产业司更表明针对动漫产业的补助将更胜韩国。但产业规划仍不脱硬件带动软件的制造业思维,缺少十年磨一剑的耐性。动漫公司发展看上去很繁荣,但是几年下来,挣到钱的凤毛菱角。人人都说动漫产业发展到了一个最好的时期,我们的动画产量成倍增加,我们的动漫产品种类繁多。但是这只是表面的光鲜,动漫产业内在问题很多,动漫融资难、知识产权保护不利等很多问题,都制约着动漫产业的健康发展。在现在动漫产业面对的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盘点了动漫产业面临的六大主要问题,与君共商变革。

一、融资难

动漫行业融资非常艰难,虽然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根本问题还没有解决。比如,就行业现状来看,发行动画片成本约在1分钟1万元,而电视台平均的收购价格却只有1分钟500元左右,如此大的差距,单靠发行动画片是赚不到钱的,但是动漫企业拿着电视台的播出证明可以找政府要补贴。在这样的体制下,一些动漫企业就舍本逐末追求“播出效率”,因为只要播出了就可以拿政府补贴,但这样根本无法鼓励动漫公司做原创。

动漫818 http://

另外,只靠动画片盈利也是不可能挣钱的,必须找到好的商业模式。假如动漫企业有好的商业模式,通过版权来延长产业链,银行自然愿意贷款。但是,目前的发行体制约束了动漫产品获得很高的收益。中国动漫企业一般开始就会找一个创意做动画片,这种做法断然不可能成功,国外一般是先做动漫形象,再做漫画书,再做动画片,再做动画电影、动漫游戏,通过形象和故事对市场不断测试,然后一步步跟进。一部成功的动画片的运作,衍生品的收益应该占整个收益的70%左右。

不难看出,出现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资金,银行虽然可以提供贷款,但企业难以拿出合适的抵押资产外,信息不对称也是让银行无法放心借贷的原因。

二、动漫知识产权保护难

目前,大多数国内动画企业期望通过动漫衍生品开发及后续收益来弥补电视播放零收益的亏空,然而面对盗版商,很多动漫企业不得不面对赔本赚吆喝的尴尬。

这么一来,一些辛辛苦苦做了片子的中小动漫公司,不仅在播出时得自己掏钱,靠衍生品也赚不回成本了。动漫衍生品市场上,盗版经营者的利润通常是正版经营者的几倍。被盗版了,动漫企业怎么办?无奈接受还是选择维权?据统计:我国仅有51%的动漫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施了动漫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这一方面是由于动漫产业在我国起步较

晚,部分企业的整体实力较弱,不愿增加管理成本;另一方面是因为动漫企业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还不是很了解,知识产权自我保护的意识还不强。

三、动漫衍生品开发难

我国动漫衍生品市场“蛋糕大,刀叉小”

毋庸置疑,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国家之一,而动漫消费市场空间更是广阔。据悉,我国0到14岁的人口数量约为2.22亿,占总人口的16.6%。中国国内庞大的儿童群体将成为动漫衍生品尤其是玩具的主力,如果中国儿童消费市场得以有效开发,其市场规模相当可观。其次,随着我国GDP带动人均消费支出水平持续增长,近十年我国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率平均在10%左右,这为动漫衍生品消费的增长提供了经济基础。正是得益于我国庞大的消费群体及不断提升的消费能力,我国动漫衍生品市场规模也是连年递增。但是通过以上的数据,我们不得不惊叹,中国动漫衍生品市场规模虽然出现连年扩大的趋势,但是动漫衍生品规模竟然还不如国产动画播映市场!虽然在中国市场中上,但是我国动漫衍生品产业仍然存在着发展困境的局面。目前,我国动漫产业有近万家公司,其中90%处在亏损边缘存在缺乏资本及品牌拓展渠道、产业链不健全、发展模式滞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动漫衍生品产业的发展。

四、动画电影挑观众、挑档期、低幼化

“为什么非要选择假期?因为国产动画片很多是为处于学龄期的孩子准备的,或者说年纪偏低的孩子更喜欢国产动画片,而国外的动画大片则往往老少咸宜,因此不需要挑档期。”据影院工作人员介绍,在即将结束的这个暑假里,国内动画片观影人群以小学生或学龄前儿童为主体,大人都是陪同观影;而国外动画片则吸引了很多20岁到30岁年轻人,甚至不乏四、五十岁的中年人。

差别因何产生?相比于好莱坞动画片,内容情节的低幼化是国产动画片缺乏观众缘的一个根本原因。低幼化的情节吸引不了成年观众,只能靠放假在家的小朋友来拉动票房。低幼龄儿童对品牌的忠诚度极高,但审美水平较低,即使电影不尽如人意,他们仍会买单。

中国动漫缺乏好故事和会讲故事的人。审美不高、创意缺乏个性与勇气、艺术与商业的结合生涩是目前中国动画创作的主要难点。由于取材受限,动漫创作者的思想意识越来越僵化、模式化、媚俗化,裹足不前。

中国动画片始终没有走出偏重说教、缺乏幽默,偏重惩恶扬善的价值传播,缺乏对消费者内心期待深入研究的固化模式。这种无形的约束慢慢转换成一种创作人的思想禁锢和束缚。由于把读者当成了很低幼的观众,大量内容简单的动画片是为了去教化儿童,哄儿童,使得动画在创意和情感上

缺乏鲜活的生命力,这是造成国产动画低幼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网游分级监管难

网络游戏不分级带来的危害,令诸多家长痛心疾首,也让社会痛定思痛。调查显示,7成以上被调查者赞同分级。然而对于网游分级机制如何构建,赞同分级的几方出现了分歧。独立第三方进行分级的“美式分级”并非万能;依靠行政力量“一刀切”又可能让网游产业凋敝,甚至导致未成年人接触那些国外以中国为假想敌的网络游戏。

面对不适龄者玩网络游戏带来的诸多弊端,有关方多赞同实行网络游戏分级。

避免未成年人受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需要多方面保护。网络游戏分级就是保护中的重要一环。例如,如果没有分级制度,未成年人会产生一种“错觉”:我玩游戏合理合法,只是父母太讨厌,侵犯自己的自由。而分级制度可以从源头进行治理,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了明确的监护依据。在网络游戏市场上,不只有未成年人,还有许多的成年玩家。所以他认为,现在打着保护未成年人心智健康的旗帜,实际上也用未成年人的标准损害了成年人的精神消费权益。因此网络游戏分级,也是在满足社会多元文化消费的需求。被不少家长认为会阻挠网络游戏分级的网游开发方,也赞同网络游戏分级。

六、动漫基地同质化严重

2005年开始,动漫产业基地犹如雨后春笋,全国遍地发芽。目前全国动漫基地有40个左右,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动漫产业已然成为众人眼中的“金矿”。有专家学者对此感到担忧,他们认为,动漫基地园区间同质化竞争日趋恶化,过热的势头应该冷静。

仔细研究一下,国内的动漫基地差不多都是一个模式,主要是以优厚的政策条件,吸引一批有品牌影响力、有制作技术实力的企业入驻园区。

刚开始,兴建园区成为动漫企业的“福音”,走访了一些动漫基地的企业,他们多数人表示,通过房租等优惠政策,开始时各大动漫基地都能引来不少公司。但一年过后,房租问题再度浮现,企业出于成本考虑,选择了走人换地,到其他地方的新基地,享受新的优惠政策。对于多数动漫企业而言,园区给进驻的公司提供场地,减免税收,对一个刚起步的企业非常重要。后来,新的园区兴建起来,优惠政策早已成为各大新动漫基地和产业园通用的砝码。如果新建的园区的政策更优惠,很多小动漫公司就会考虑搬家。

一些地区未经深入调研,不顾当地产业聚集的条件,不从当地产业升级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目的出发,进行盲目建设,致使一些基地名称不同,内容雷同,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

下载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面临六大突出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面临六大突出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建议摘要: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

    中国义务教育存在六大问题

    中国义务教育存在六大问题 修订草案凸显五大亮点 2月25日,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提请当日举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这是义务教育法施行近20年来的首次修订。《人......

    领导班子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范文

    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问题 对策和建议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尤其重视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做到‘三个代表’,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能够......

    当前农村妇女面临的三个突出问题

    当前农村妇女面临的三个突出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是一部综合性的全面保护妇女权益的基本法律,自实施以来,在常州市执法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努力和支持下,妇女维权......

    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类, 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前者主要发生在广大农村, 后者则集中在城镇地区。而且, 中国不仅受到国内环境问题的困扰, 同时还......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五大问题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五大问题 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报告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张平表示,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连续6......

    中国金融体系面临五大问题

    中国金融体系面临五大问题 第一,需要特别警惕个别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别是在高增长下的潜在金融风险,要防止个别机构的风险引发系统性风险。这主要是指在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中国的城市化面临哪些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面临哪些问题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