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前行方向

时间:2019-05-12 11:5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农村小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前行方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农村小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前行方向》。

第一篇:浅谈农村小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前行方向

浅谈农村小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前行方向

摘 要:笔者通过参加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实施的淮南市“十二五“第三期中小学校长任职培训班,期间不仅倾听了专家精彩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讲座,还按照日程安排,实地踏入淮师附小、南京市小营小学等名校进行了观摩学习。通过此次培训学习浅谈农村小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前行方向。

关键词:农村小学突出问题前行方向

这次校长培训班的学习主题就是 “理论学习,专家引领;教育实践,特色观摩”。在为期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一边学习教育理论,一边深入部分名校,实地查看这些学校优雅的校园环境、仔细聆听他们先进的办学理念、切身感受学校浓郁的文化氛围,亲身体验领导和老师们严谨认真的敬业精神等等。可以说,这些学校用他们高超而独特的厨艺,为我们奉献了一盘盘色香味美的校园文化大餐,给我带来思想上的震撼。

一、感受和思考

通过听取专家讲座、参观交流和学习研讨等一系列活动,总结以下感受:一是淮南市和南京市政府都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重视程度高,经济投入多,校园的软硬件设施都很完备和完善;二是注重校园规划和文化氛围的营造,校园布局合理,设计精巧,具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是高效课堂开展得有声有色,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连年攀升;四是特色教育如火如荼,童心得以释放,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和发展。

二、农村学校基本情况

淮南市寿县安丰塘镇老军小学,位于风景秀丽的安丰塘北边。学校始建于1957年,是一所历史较为悠久的村办小学。现学校占地11000平方米,有教职工11人。本人目前已在农村小学任教十五年,亲身经历了农村小学的发展、壮大与衰弱的历程。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方略的实施,我校和其他农村小学一样,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学校日常教学硬件设施的完备,到学生的学习环境的改善以及学校图书、文体器材和各种教学仪器的配备等等。但由于受传统教育及体制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乡村学校普遍存在着师资短缺、应试思想严重、过分追求升学率,忽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突出问题,并已经逐渐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还有,随着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以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及离婚率的上升等因素,农村出现了更多的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越来越多。具体来讲面临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不足

近五年,学校由于地处农村偏僻地区,学校总共分来6名特岗教师。但由于工作环境差,离家远等原因,其中4名教师在转正后先后调离或辞职。目前只有两名留了下来,一位家住城关,一位家在淮南,都离家较远,可以说调离是早晚的事。这几年中间又有几名老教师到龄退休,以至学校教师人数基本上都维持在11名左右。而我校一直开设一到六年级六个年级课程,按均衡化发展要求,开全?_齐学科,最低需要教师17名。教师的严重缺乏,给学校的发展带来很大问题。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城乡差距太大,农村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及生活环境等制约而招不到老师,使农村教育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而变得起来越虚弱。

2.教育观念滞后

学校原有老师和新来教师由于人员少,所带课程繁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能疲于应付;加上农村学校信息闭塞,许多教师不能完整系统地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思想、目标及方法,仅凭为数不多的几次课程培训和观摩学习,所得十分有限;加上一些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机会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造成这些教师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和城镇的教育质量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3.家校教育严重脱节

农村孩子由于受地域条件的制约,教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和城镇相比差距越来越大,一些有条件的家长都想方设法把孩子安排到城区入学。近年来,大多数年轻家长外出打工,家里孩子都交给爷爷奶奶或姥姥爷来带,造成留守儿童增多,据统计,我校210名学生中,就有195名属于留守儿童,这些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数在家里种着农田,而且属文盲或半文盲状况,文化程度较低,根本没有精力也担不了教育孩子的重任。在他们眼里,他们的任务只是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有的家长甚至还把大量干农活的重担加在孩子的肩上。学生在家里根本没时间完成家庭作业,更不用说巩固复习了。以至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的空白。久而久之,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脱节的恶性循环。

4.学校的办学条件仍有待改善

尽管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城区学校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比如由于部分校舍改成功能室,边远地区新分配教师没有宿舍,教师周转房等的建设迫在眉睫。

三、负重与前行

综上所述,在这次的学习考察过程中,我也曾产生过自卑自弃心理。但诚如淮南市教师进修学校的夏胜先副校长在一次学习交流后所说:我们前来学习参观,不是来观赏和羡慕别人的“高大上”,而是要通过此次活动,开阔眼界,学习经验,改变思想,正视差距,提升自己,回去后更好地投身到自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我对他这话的理解是:一个人的容貌也许无法改变,但自身修养和内在的气质完全可以通过后天不懈的努力实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一个好校长也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在别人看来,这句话说明了一个校长对于一所学校的重要性。我认为它从一个侧面强调了一个校长所要承担的重负和责任。通过此次参观交流活动,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一个校长所面临的压力。

结语

着眼于现在,结合学校实际,我理出了我校后一段时间需要努力的的五个方向。一是理清思路,明确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围绕这一理念和目标安排学校的具体工作;二是立足学校实际,编制规划,因地制宜地把学校谋划好、建设好;三是利用现有条件,采取措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四是结合学校现状,开齐开足课程,发展学生特长,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创造条件;五是逐步抓好学校的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有理由相信,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逐步重视,寿县乃至淮南城乡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第二篇:六盘水当前农村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原因及对策

六盘水当前农村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原因及对策

“三农”问题的实质或症结是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意识薄弱、法制观念不强、思想道德素质不高。造成农民素质偏低的原因既有素质教育和传统农业生产力方面的原因,也有农民自身方面的原因。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基础。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既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又要将有限的教育培训资源利用好,同时充分调动农民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在农村形成一种学科学、重教育的氛围,使农民素质逐步提高。

一、六盘水农民素质现状

(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普遍不高,与发达省区和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截止2008年末,全市农业人口237万人,占总人口306万人的77.5%。其中农业劳动力14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46.4%。据2008年统计抽样调查显示,全市农村劳动力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0.8%,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0%。与东部地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0%,初中文化程度占50%,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0%;中部地区的19%、43%、38%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尚低于西部地区的12%、33%、55%平均水平。

从农民技能素质方面看,随着科技兴农事业的发展,我市农村虽然造就和培育了一批农民科技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为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我市农民的职业技能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从调查乡镇情况看,虽然2004年以来,随着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的实施,我市共有21.57万农村劳动力接受过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技能培训,占全市农业劳动力的15.2%,与全国相比低4.8个百分点,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荷兰90%的农民受过中等职业教育、前西德35岁以下的农民中,70%以上受过农业职业教育,35岁以上的农民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高达50%。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缺乏技能或技能低下,外出务工人员普遍从事的体力活或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种,报酬低且稳定性差。

(二)政策和法制观念淡薄,政治素质较低。在政策掌握方面,有的甚至连涉及切身利益的政策也不了解。如“粮食直补”已发放到位,可有些农民只知道给自己发了钱,至于发的是什么钱,发放标准是什么,应该发多少都不清楚。至于“农机补贴、村村通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这样能带来间接效益的政策有些农民更是一无所知。在遇到伤害时,要么懦弱忍让,要么威胁恐吓,要么暴力相向,要么滥用私刑,要么私了了事,不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从而给自己带来伤害、给社会带来危害的事时有发生。

(三)思想道德落后,大局意识淡薄。当前,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地区比较常见,农闲时节农村聚众赌博现象屡见不鲜,不少人相信天命,相信迷信,封建意识在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仍比较浓厚。

二、造成我市农民素质偏低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多年来,虽然农业、科技、文化、教育、劳动保障等相关单位通过办班培训、示范带动、送科技下乡、开辟农业专栏等,为农民提供了多渠道的农技推广和教育培训服务,但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不够、措施无力、针对性不强,使得农民技能素质难以尽快、有效提高。一是缺乏总体部署。目前,我市承担农民培训任务的有农业局、扶贫办、劳动保障局、乡镇企业局、科技局、残联、党校、团委、妇联等多家单位,各单位的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都安排了培训任务。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和统筹安排,办班培训时都是各自为政,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往往出现重复交叉,难以取得实效。二是培训链存在断点。接受过培训的村组干部、科技大户、农业骨干回去后并未将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培训、传授,从而导致培训链中断,造成同一个村同一个人参加多次培训,而其他一般群众从未直接参加过培训。加之农民参加非农技能培训要跑很远的路,极不方便,很多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三是职业教育未发挥好主阵地作用。我市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出口不畅,技能教学设施普遍陈旧,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培训专业不完全适应市场需求,未能打造出叫得响的培训品牌,市场竟争力较弱。四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目前,全市98个乡镇仅有57个乡镇建有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占58.2%。精神文明活动中心,设施配套不齐全严重影响基层先进文化阵地作用的发挥和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同时,文化体制改革滞后,文化人才引进难,造成目前各乡镇缺乏有专长的文化工作人员。五是农村教学质量严重滑坡。由于农村教师的住房、生活和工作条件、教学设施普遍比城市差,大部份农村中小学既没有电脑、语音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场所。因此,有文凭、素质高、有出路的教师为了寻找更能施展报负的平台,都百计千方奔向市中心城区和县城,至少也要先调到乡镇中心学校,致使农村学校青年优秀教师流失严重,中青年优秀教师的外流直接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失调,具体表现为代课教师比重较大,正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不多。六是农村远程教育效果欠佳。除村级远程教育效果稍好外,学校远程教育由于与学校共享资源,教师均是兼职,采取的是“5+2”教学模式,只能利用星期

六、星期天开展远程教育,无法监管,效果较差。

(二)农民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一是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缺乏忧患意识。大多数农民对自身素质状况不能正确认识,轻视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认为学习技能耽误生产,搞生产多少能挣点钱。这种短视行为扼杀了获取知识技能的欲望,严重阻碍了农民文化技能素质的提高。二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追求自给自足。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既想致富,又不敢担风险,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等、要、靠”思想,把农副产品的质量、销售、价格和市场风险的规避都寄托在政府身上,政府倡导什么,他们就种植什么,缺乏发现市场的敏锐性和捕捉机遇的能力。三是自身封闭。部分年龄较大的农民不愿意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信息,整天囿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视野狭窄,既不主动了解政策、学习政策、研究政策,运用政策来引导农业生产,也不会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三、对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的几点建议

我市既是一个新兴工业城市,又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77.5%。无论从资源型城市当前发展,还是从长远可持续发展考虑,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都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基础。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成人教育,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利用好,充分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使农民素质教育成为一种群众性的自觉行动。当前,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组织领导,启动实施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庞大的工程,它涉及到教育、农业、科技、劳动人事、财政等多个部门,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如果没有良好的组织领导做保证,势必造成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因此,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由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领导牵头层层建立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制订农民素质教育总体规划,启动实施农民素质提高工程。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组织农业富余劳动力、新增劳动力(“两后生”)、失地农民开展引导性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使目前尚未转移的近40万农业富余劳动力(全市富余劳动力约72万,现已转移33.5万)尽快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二是加快村组干部岗位提高培训。使村组干部更新思想观念,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执政管理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三是实施“两后生”培训计划。在农村初高中毕业班学生离校前,把职业教育渗透到初三和高三的学生当中,对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技能培训,对高中毕业班的学生开展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四是实施农村经纪人能力提升培训。每年对农村经济领域中介服务人员和各类农民合作组织的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我市农村经纪人队伍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五是开展旅游服务人员执业资格和技能培训。为适应全市旅游业发展需要,对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序的农民,逐年开展以旅游服务人员为重点的执业技能培训。六是开展农村青年人才培养。对全市农村团员干部和优秀青年逐年进行培训,使其文化程度达到大专以上水平。七是开展农民大中专学历证书教育。农民中专学历证书教育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要对象,教育时突出实践和创业能力培养,为农村培养一定数量的具有中专学历的从事种植、养殖、加工及农村经营管理等专业的实用人才。八是加强涉农产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在开展绿色证书培训的基础上,针对现代种植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农民机械等发展需要,培养一批政策水平高和业务能力强的骨干农民人才队伍。九是开展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培训。组织对农民群众进行形势政策、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科技知识等普及教育,培养文明、健康、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培训,实现每村都有1至2名宣传员,使全市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

(二)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健全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强化农民教育培训公共平台建设,统筹整合社会各方面教育资源,大力提升现有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服务功能,使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延伸到企业、到村组,为农民就近提供高质量培训服务。一是整合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等培训资源,实现“九个统一”。即统一工作协调机制、统一制定培训计划、统一组织人员培训、统一培训机构的认定和管理、统一资金安排、统一技能鉴定、统一就业服务、统一监督管理、统一师资队伍。二是整合我市技工教育资源。以现有条件较好的职技校为基础,将六盘水境内的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包括民办职校分阶段进行整合,直至建立技工教育集团或技师学院,打造技工教育航母。三是充分发挥农民无程教育平台、县区就业训练中心、乡镇及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广播电视大学等教育培训体系优势,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四是在乡镇一级建立农民培训中心。配套解决好农民培训中心的场地、师资和设备,作为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的办学点,让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和短期技能培训延伸到乡村,使农民能就地就近接受教育培训。五是积极培育以农民教育为主业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推进全市农民教育培训的实践中,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培训企业,满足农民对各类教育培训的需要。六是依托创业服务、劳务协作、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和各种典型引路提升农民素质。建立由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及政府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的创业服务专家队伍,对劳动者的创业活动进行指导。同时,通过社会征集、自行研发等渠道,收集一批投资少、见效快、前景好的创业小项目,建立创业项目库,及时向创业者推荐,让农民在创业实践中提高素质。将劳务输出作为农村'借地育才'的平台,有组织地分批将村组干部、团员青年送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锻练,借先进的工作环境、思想意识、管理水平、操作技能等培养出一批回来后能带动落后地区经济腾飞的实用型乡土人才。

(三)建立农民最代教育保障制度,分类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建立弱势群体教育补偿制度,即对社会低收入阶层、贫困妇女和儿童、残疾人、农村和边远地区人口实行教育补偿。改革目前单一的农村教育模式,建立农民职业(义务)教育制度,使农业劳动力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农村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区别不同的对象分别组织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劳动预备制培训和创业培训。

(四)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使农民在娱乐中不断提高素质。进一步加快建立和完善乡镇街道办文化服务中心、村级农家书屋,健全农村文化服务网络。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是硬件建设,如图书、表演器材、设备、场地等。同时,着力提高现有文化服务队伍素质,培训农村文化骨干队伍,鼓励和支持农村民间艺人的创作和文化活动,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贴近农民生活、反映农村现状的好作品、好形式。

(五)多渠道筹集教育培训资金,保障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在用好中央和省转移支付的各类培训资金的同时,市和各县区财政应将农民教育培训资金纳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在财政支持的基础上,按照工业反辅农业的要求,采取企业捐一点、对口单位出一点的方式,多渠道筹集农民教育培训资金,以补偿农业为工业化提供的原始积累。

第三篇:发展农村电商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发展农村电商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建议】发展农村电商有利于构建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现代农村流通体系,有助于带动农民增收、倒逼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近日,我们赴江西省于都县调研发现农村电商目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发展势头迅猛,但也面临着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新型供应链组织者尚不成熟,物流通达率低、配送成本高,以及农户参与的主动性不够等问题,亟须给予政策扶持。

发展农村电商有利于构建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现代农村流通体系,有助于带动农民增收、倒逼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近日,我们赴江西省于都县调研发现农村电商目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发展势头迅猛,但也面临着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新型供应链组织者尚不成熟,物流通达率低、配送成本高,以及农户参与的主动性不够等问题,亟须给予政策扶持。

于都县发展农村电商的做法和成效

于都县自2014年被纳入国家首批农村电商综合示范试点县以来 制定出台了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17条措施,以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促进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业的产业升级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农民创业致富。2015年1—5月,全县实现网销额近3亿元,同比增长48.2%;其中农产品网销额达到1.4亿元,占比近50%。

(一)拓销路、抓物流,促进农产品流通

一是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拓宽农产品销路。阿里巴巴、京东、居无忧、农村e邮等近10家电商企业已陆续进驻于都,开设了乡村服务站126个,招募合伙人近300名。于都县与阿里巴巴集团开展合作,建立了江西省第一家县级农村淘宝服务中心,并给予了场所租金减免、人员招募、广告宣传等支持。农村淘宝罗江服务站负责人雷艳梅积极组织货源,帮助脐橙种植户解决“卖难”问题,2014年11月至2015年2月的4个月里,共卖出脐橙15万多公斤、柚子5万公斤,实现销售额180多万元。于都县供销社与1号店合作建立了“1号店于都馆”,积极推介高山青草奶、岭背大盒柿、贡品酱油等特色农产品。二是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物流保障。于都县财政计划从2015年起至2020年,每年挤出1000万元作为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采取“企业投入、政府补助”的方式,整合全县十余家物流企业的运力,对企业物流进农村实行物流补贴。于都县还加快物流园建设步伐,为电商企业物流仓储解决后顾之忧。

(二)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一是按照“企业+电商+农户”模式,企业向农户免费提供种苗、技术,并以高于市场价回购农户生产的优质农产品,再通过电商上线销售。于都绿通农产品销售公司在盘古山镇、梓山镇等地选点,向农户免费提供种苗、技术,发展水稻种植、蜜蜂养殖等生态产业,以高于市场价30%的价格回购农产品,再通过互农e家电商平台将农产品与城里的饭店、餐馆对接销售。二是通过电商订单,引导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变。2015年1—6月,于都新增高产油茶林3万余亩、蔬菜基地2万余亩,新开发溯源生态脐橙果园8000余亩、标准茶园1000余亩;新增农民合作社22家、家庭农场26户。目前已形成油茶、脐橙、红心柚、茶叶等主导产业。三是开发当地“红、古、绿色”资源,农旅结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于都县积极发展集观光、体验、娱乐等于一体的乡村游,2015年上半年共吸引25万游客走向农村,同比增长21.6%;新开办农家乐38家,同比增长32%。

(三)扶持电商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创业致富

于都县计划未来五年里,县财政每年挤出1000万元作为担保资金,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电商信贷通”,按照资金池模式运行,银行按1∶8的比例放大至8000万元的专项贷款,用于缓解电商企业资金困难。另外,于都县将财政部、省财政厅安排的2100万元电子商务发展资金全部用于电商大楼和电商孵化园建设,实行“免费注册、免费提供场地、免费提供信息、免费培训人员、免费提供网络、免费提供水电”政策,支持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创业的梦想。孵化园里目前已入驻企业近40家。

于都县还在人才、技术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电商发展。邀请江西财经大学、淘宝大学等电商培训教师开展农村电商培训,目前已培训2万余人次,其中各级领导干部3千余人次,企业主及合伙人1.6万余人次。

截至2015年5月,于都县已发展个体网店600家,新增工商注册电子商务企业56家,新增微店1466家。已有1000余名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人员陆续返乡,在家门口创业。岭背镇青年谢普兴2015年组建了手工棉被合作社,吸纳了200余贫困户参与,他们通过掌握手工棉被生产技能,提高了收入。于都县目前已有200余名贫困户作为村淘、京东、农村e邮等电商企业的乡村合伙人,每户每月平均可收获1000至1500元的佣金,交易旺季可达2000元以上。

当前农村电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

由于无法面对面地检验产品质量,电商农产品需要有更高的辨识度和品质保证。这就需要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品牌化。但目前于都县仍以分散的小农生产为主,全县拥有QS认证的农产品企业不超过十家,难以建立起涵盖生产过程控制、质量检验、清理筛选、分级包装、冷藏保鲜等环节的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以于都脐橙为例,当地规模化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发展滞后,组织货源非常困难,脐橙的电商销售规模甚至大大落后于赣州以外地区,市场上鱼目混珠,品牌难以树立。

(二)基于电商的新型供应链组织者尚不成熟

电商压缩了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但对供应链两端的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线下的供应组织能力是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关键。目前,虽然农产品电商的创业非常活跃,但电商供应链各环节的互动联合与分工协作机制尚未形成,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还存在很多障碍。面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运销的特殊性、农村关系型社会的复杂性,大量新型的互联网创业者进入农村后无所适从,而产地又缺乏专业化的组货供应者和服务团队给予充分支撑。传统农业生产者和经销商缺乏互联网运营技能和营销经验,难以维持稳定的网上客源和对接规模化的农产品电商和网络卖家。主要农产品电商平台以渠道为王的战略加强供销一体化布局,面临及时送达与自建渠道成本高、品质保障与生产基地控制难的矛盾而不堪重负。大量离散的农业电商创业者之间的供需信息不能整合,供应链的前端与后端无法形成规模化的供应集聚和需求集合,产地与销地之间网络卖家未能有效联合,电商的效率与成本优势难以显现。

(三)物流通达率低和配送成本高

于都县交通不便,道路网络还不够发达,物流通达率较低,许多地方不能被第三方物流覆盖。据介绍,修路资金上级财政给1/3,地方配套2/3,但2014年于都县本级财政收入仅12亿元,支出却高达32亿—34亿元,资金配套压力大,影响了路网建设。

即便在有物流配送的村庄,物流成本也居高不下。首先,目前于都县的农村电商以生活用品的网购为主,农产品的网销较少,“满车来空车去”式的单向物流,难以有效分摊物流成本。其次,各公司的物流单据数据没有打通,不利于统筹安排运力,整体物流网络效率较低。第三,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人口稀少,“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成本过高。第四,生鲜农产品物流具有特殊性。生鲜商品易腐烂、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加之不同城市间冷链物流水平的巨大差异,物流损耗普遍在5%—8%,有的甚至超过10%,配送成本也基本超过20%,其总体物流成本高出普通商品一倍。据调查,单件快递配送至县与县城配送到村庄的物流成本甚至高达1比2;在30公里的范围内,包裹在农村的物流成本是城区的3倍,而到了60公里时,农村的物流成本是城区的5倍。物流成本过高阻碍了利用电商实现农产品的产地直销和解决边远地区农产品“卖难”问题,也削弱了生产者通过缩短流通环节获取增值收益的空间。

(四)参与的被动性致使农民增收效益不明显

由于缺乏上网技能和开设网店的经验,普通农户很难进行互联网创业。成为网络卖家的主要是返乡创业者、下乡新农人、转型的经销商或农产品经纪人、合作社等。在电商进农村的过程中,大多数农户只是被动性卷入,未能积极参与并分享农村电商带来的增值收益。我们在于都县调查发现,农村电商的发展给农业生产者带来的变化,只是把原来卖给传统经销商的产品卖给了本地网络卖家,而且因为相互熟悉和提前预订,价格甚至还会略低于传统经销商的收购价。对本地网络卖家来说,因为高昂的物流成本和推广费,利润空间非常有限,他们也难以给出比传统经销商更高的产品收购价。而在电商巨头对县域物流渠道控制加强的形势下,随着消费者农产品网络消费习惯的形成,电商平台将成为新渠道的垄断者,增值收益将被其所控制的物流、网络推广费用等蚕食。如果缺少大多数农业生产者参与电商经营的收益分享机制,当前农产品增值分配不合理、农民增收难的局面将难以得到有效改善。

支持电商进农村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农产品生产和交易的标准化水平

一是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标准化。在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完善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 的认证和监督,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指导和规范。二是建立农户会用、市场认可、管理方便的农产品线上交易分类标准,引导对售前农产品进行初步的清理筛选、质量分级、保鲜包装等处理。三是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追溯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对电商交易给予倾斜性支持,让线上涉农交易产品可追溯,综合利用好线上线下监管资源,确保网络销售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完善服务体系、促进资源整合

一是提高产供销组织者的能力。培育专业化的产地农产品经纪人、运销组织者,打造线上线下互动联合的农商产业联盟。二是搭建产地农产品交易信息和供需信息平台。整合线上和线下农产品交易数据,及时公布产地交易价格和主要产品供求信息,合理引导农业生产和销售,促进产地经纪人与规模化网络卖家、产地电商与销地电商和规模化买家的对接。三是在县级层面建立物流资源的统筹调度平台,整合邮政、快递、供销社以及各类物流企业和农产品经销商的物流配送资源,充分利用闲置运力,完善到村到组物流的集体配送。四是鼓励农产品电商开放运营和纵横联合,广泛嫁接各类“互联网+农业”的创新创业资源,扩大发展机会和市场空间。

(三)提高农业生产者参与电商经营的能力

一是加大对农业生产者的电商培训。整合农业、人社、商务、扶贫等部门的培训资源进行人才培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二是设立“互联网+农业”创业引导资金,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创业者以及农村居民等的“互联网+农业”创业。三是引导建立电商卖家与供货农户的收益分享机制。鼓励农户通过合作社电商销售或对接网络卖家,对于在保底价收购的基础上对供货农户有增值收益返利的电商平台或网络卖家,按其返利数额给予一定的奖补支持。四是联合电商平台开展公益性推广和众筹活动,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支持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发展,着力解决这些地区的农产品“卖难”问题。

第四篇:农村集体面临的问题范文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涉及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当前农村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也是引发农村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发生了不少违法违纪问题,给党群干群关系造成不好影响,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当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财务管理不规范。一方面,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村开支随意性大,大额支出不经集体讨论,有的村没有成立财务审核小组,财务收支监管不力,村里的开支书记、主任说了算;有些村虽然建立了一些财务管理制度,但没有得到落实,村民主理财公章有的在村干部手中,开支大权掌握在‚一把手‛手中;有的村干部自己开据收款、长期不交账,村级收入长期被个人挪用,也造成无法正常结账;还有些村干部把本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拿到村里报销。另一方面,村级资金账户管理不规范,有一部分村是用村干部名字开账户,公款私款混在一起存放,造成公款私款难分。

二是资产资源处置不合规。目前农村集体资产普遍存在家底不清、产权不明、无资产台账等问题,特别在资产的管理、使用、处置等方面没有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违规处置集体资产资源的现象比较严重。个别村干部在山林、土地、果园、房屋设施等集体资产的发包出租时,搞暗箱操作,不进行招投标,不集体研究,书记、村长说了算。对村集体资产处置还存在程序不合法、手续不完整、承包合同不规范等现象。

三是村务财务不公开。一是干部群众对村务公开认识不到位。村干

部认为实行村务公开就是监督自己,担心公开会限制自己的权力。群众认为搞不搞村务公开都一个样,反正村干部说了算,即使搞,也是形式,与自己无关,对村务公开缺乏信心。二是村务公开走形式比较严重。存在有‚栏‛无内容和应付上面检查等现象。三是村务公开的内容折扣大。公开的内容不真实或不全面,有些公开的内容与事实不相符,有的只是粗线条隐性公开,对重要事项不愿公开或不敢公开。

四是对‚三资‛监管不得力。随着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不断加强,有些地方建立了一些 ‚三资‛监管机制,但从实践来看,这些制约措施发挥作用并不理想,有的形同虚设。一是专职监督机关忽视对村级‚三资‛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管,认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少,债务多,无资产可管,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二是群众监督乏力。村民民主管理意识较差,现在大部分有知识有能力的农民都外面打工,留在家的村民基本上是老幼病残,他们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了解,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三是村班子内部监督不力。有的村主要干部搞一言堂,大事不开会,小事不研究,班子成员无法监督。理财小组怕村干部给‚小鞋‛穿,不敢监督。四是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站的作用没有有效发挥。虽然多数乡镇建立了公共资源交易站,但村级集体资产资源进站交易的很少,有的乡镇甚至几年来都没有一个项目进站交易。

二、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对策

一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和管理。要加强对基层干部和财务人员党风廉政教育,加强财务和资产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法纪观念。同时要把‚三资‛管理纳入干部岗位目标

考核和廉政考核内容之一,从机制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使农村基层‚权有所限,钱有人管,事有人监‛。

二要理顺农村‚三资‛管理职责。县、乡财政所、经管站是‚三资‛管理的业务主管部门,要明确他们的岗位和职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加强农村‚三资‛管理中的主力军作用。要定期开展村级财务审计,重点审计村集体财务收支的合理性,重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以及集体资产、资源出售、承包、转让的合法性。要加强对村级财务、资产、资源管理工作的指导,帮助村集体规范承包合同,合理评估资产、资源价格,防止集体资产流失,让集体资产资源合法、有序流转。

三要进一步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一要实行村级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对村里的重大事项必须事前向乡镇党委政府报告,并送有关部门备案。二要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程序、公开内容,健全监督检查、责任追究、考核奖惩机制,使村务公开真正落到实处。三要建立基层党风廉政监督网络。要充分发挥村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的作用,可聘请部分公道正派退休老干部担任村党风廉政监督员,重点监督财务管理和村务公开、重大事项决策、大额资金使用、公益项目建设及村干部执行廉洁自律情况等。

四要加大‚三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在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各项制度的基础上,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配合、统一协调,纪检、监察、财政、农业等职能部门应联合出台相关制度,制定违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的责任追究办法,加大查处在农村集体‚三

资‛管理和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坐支、挪用、贪污、处置不当、分配不公平等方面的案件。

个人总结:流火七月,我暂别警院的生活,带着青年人特有的蓬勃朝气,走入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社会。开启了我社会实践之路,开启了我的南通之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直是我我们警院人投身社会、体验生活、服务大众的真实契机。

‚在大学里学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叫做自学的能力‛.这次实践后才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在我的社会实践中,课本上学的理论知识用到的很少很少,用到的大都是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刚开始去的时候,还真有点不习惯。面对村支书,面对公司总经理,面对区团委书记,还是有些胆怯地,说不出自己想说的,经过几天的锻炼之后,还是可以正常的表达出自己所想的,自己所想要问的。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掌握了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和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对于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第二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促使警院学子投身改革开放,向工农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社

会实践中学到的东西,使我受用终生。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这次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更加了解社会,这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帮助享用一生。作为一个21世纪的警校学员,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并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我们要抓住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机会;提升我们的修身,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同时,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目标,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面临六大突出问题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面临六大突出问题

黄涛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武汉430081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面临六大突出问题,理顺科技管理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须全面分析科技体制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1“多头交叉”的管理体制

制约中国科技生产力发展的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科技宏观管理体制,这些问题可概括为“机构重叠、多头交叉、封闭运转、条块分割、创新断裂、资源浪费”。“机构重叠”指科技宏观管理职能被分解在科技部、发改委、国防科工委、教育部等多个政府部门,各部门的政策不一定相容协调。“多头交叉”指政府科研经费往往由多部门同时发放。“封闭运转”指许多科研课题从立项、招标到完成、验收,在科研人员与政府机构间往返进行,基金单位最后拿到一份“专家鉴定”的结题报告就完事了[1]。“条块分割”指部门、行业和地区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缺乏科技资源投入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协调管理。“创新断裂”指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匮乏,知识生产者和潜在使用者之间“人为”隔离,好像是“群岛”或大量“创新岛”,彼此之间仅有有限的沟通和协同[2]。研究、设计、教育、生产脱节,军民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研究机构和大学不了解产业的技术需求,产业也不知道研究机构和大学能提供什么[3]。“资源浪费”指科技资源分布在多个部门、行业、单位,众多经费申请渠道造成了国家科技经费的分散投资和重复投资。为此,应“整合资源,创新体系”。“整合资源”即加强部门、地方、军民之间多向统筹协调,切实提高整合科技资源、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创新体系”即形成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等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科技体制改革在本质上是关联到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国家系统工程。以对科研院所的微观改革为基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应转向宏观尺度,即应超越传统的科技领域,不仅把科研院所,而且把政府、企业、大学作为科技体制的基本要素,全面整合社会科技力量,将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心[4]。

2“行政主导”的运行机制

中国的科技体制沿袭着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行政”驱动模式,产生了“官本位、潜规则、劣胜优汰、重量轻质”等问题。“官本位”和“潜规则”紧密纠缠在一起,导致“权力寻租”现象非常严重,这是中国科技体制的致命伤,极大地扼杀了创新型人才,阻碍创新型成果的涌现。科技组织的建立、科研机构运行机制的设计、科研人员的编制和薪酬、各类科学计划实施,都由政府事先确定和规划,忽略了科学界的多样化需求和科技活动自身的规律,消解了科学共同体的自主性,驱使研究者不专注于“科技”的研究和探索,而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消耗在“科技”之外的政治运作上[5]。中国科技管理目前仍停留在“人治”阶段,社会和科技界的人际政治在多个层面起重要或主导作用。而科技的专业优势在现有体系中不能发挥合适的作用。这种人治模式部分来自中国的历史传统,部分来自照搬苏联模式[6]。非竞争性、按权力和身份分配并获取科技资源的现象还存在,行政力量在课题划分、分配、报奖中的权重较大,课题从可行性研究、立项、考核、验收各个环节都充满了各种关系的交织缠绕[7]。在重大问题上专家的影响没有达到应有分量。中国重视的有些科研领域,不是科学家从专长或根据国际科学前沿发展提出的,而受到非科技因素很大影响[8]。行政主导的科研体制易诱发学术腐败问题,导致“劣胜优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查表明,科技工作者对科研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公正性存在质疑,认为财政资助项目评审过程不够公平透明。在申报过财政支持项目的科研活动人员中,41.8%认为申报过程中“拉关系、走后门严重”,38.4%认为“审批程序不透明”,12.3%认为“招标信息不公开”,有强烈的改进要求[9]。科技评价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方法不规范。重量轻质、论文至上的科研评价体制和“学而优则仕”的社会价值标准亟需改革。科技的管理运行由人治到法治,要“健全体制,政科分离,同行评议,竞争优胜”。首先要建立及完善制度。“制度大于技术”,在基本制度层面进行设计,给科技界提供更好的软、硬研究环境,建立更公平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国家科技宏观协调机制,改革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一定程度上实现“政科分离”。要界定政治领导、行政人员和专家的作用,政府部门可以决定或影响全局及高端科技政策,而具体问题应由各专业的专家来评审,以确定项目优劣及经费分配,一般行政人员应退出科技决策和影响[6]。精简行政管理机构,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管理层次。完善科技人员的“同行评议”制度,政府职能部门要从国家科技计划的直接“项目管理”中解放出来,将行政权力彻底从科研立项、经费审批、成果评审中剥离,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制的作用,建立以专家为主导的科技体系。科技管理应采用“竞争优胜体制”,真正按照科技项目的专业水平及其意义进行竞争和选择,使优势课题胜出。

3“科学推动”的研发模式

中国原来的科技发展模式是“科学推动”,即研究单位开发出一种技术,再去找企业用于生产,生产出产品后再寻找市场。但这时往往出现问题。因为尽管有创新,但企业能不能用、要不要用是一个问题,企业用了之后生产出来的产品有没有市场又是一个问题[10]。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科研机构占支配地位,从创意提出到新产品最终使用,政府充当着核心协调者。国家一直把大学、科研院所放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科技人员的价值观以研究和发表论文为导向,而非以市场和申请专利为导向,未从“研究-市场”的计划模式转向“市场-研究”的市场模式,直接导致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主体的错位。研究和开发的模式应由“科学推动”转变为“需求拉动”。科研院所和大学要在科学创新中扮主角,在技术创新中则应甘当配角,为企业服务,“受制”于企业,不要凌驾于企业之上,更不要在市场充当企业的“替身”[11]。企业作为创新的组织者,题目的来源学术聚焦(Focus)118科技导报2010,28(2)不是文献,而是市场,应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科技资源的筹措、投入与配置将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转变。

4“重微轻宏”的改革层次

科技体制改革层次上的问题可概括为“重微观、轻宏观”。1985年的科技体制改革,重点在科研机构特别是基层科研机构,主要是针对科研院所和大学的科技人员,对宏观科研管理体制直到1998年才被提到议事日程,且缺乏科技体制改革所必须的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国家对科技投入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国家科技计划来实现,一直没有大的变化。现有的科技预算和投入体制,使国家综合部门、产业部门和公共事业部门都有权独立提出国家科技计划。而计划从策划、出台、预算到实施、完成,带有很强的部门意识,互相联系和协调很少[12]。科技管理微观上有序、宏观上失序,整体结构和功能不够优化。政策制定者应注重“顶层设计,协调集成”。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咨询机制,成立由政府、科技界、企业界及其他相关领域的战略专家组成的国家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为国家提供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方面的决策咨询。形成“大科技体制改革”理念,建立相关部门参加的国家联席会议制度、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和省部会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相关要素的协同。强化政府科技部门对科技工作总体规划、政策协调、指导监督的职能,形成科技工作联合、协作和集成的局面,科技部门统管体制应转化为科技部门协调体制。

5“市场导向”的改革取向

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有利有弊,可概括为“市场导向、政府缺位、重视技术、忽视科学”。“市场导向”指科技体制改革中,把经济界的一些改革政策搬到科技界,过分张扬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和市场导向,不顾科研活动的类型差异,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科研活动。“重视技术、忽视科学”主要在于认识上的误区,混淆了科学与技术的界限,把科学等同于技术,以管理技术的方式来管理科学。实际上,应用与开发研究应注重市场效应,基础研究尤其是纯基础研究需突出的是创造性和自由探索,不应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缺位”指政府该管的不管或没有管好,政府在宏观科技管理中的缺位、错位、越位的现象同时存在。“稳住一头”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基础研究经费占三类研究经费的比例呈下降趋势,长期徘徊在6%左右,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国家对卫生健康等公共科技的投资严重不足,公益性科研成果远远无法满足全社会的基本需求,骨干科技人员特别是青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在基础研究方面丧失科研原创力。市场化取向改革的积极意义在于,由过去计划经济背景下的政府包办科技,转变为政府计划指导与市场基础性作用相结合的科技运行机制,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改变R&D部门、R&D活动单纯学术取向和依赖政府计划的弊病,面向国民经济需求、企业、市场成为R&D活动方向选择的主导影响因素。针对“市场失效”情况,在基础研究领域、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等领域应继续扶持国家科研机构,坚持“举国体制”;而在应用和开发领域,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双重效应,应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有为,弥补失灵”的原则。

6“初步结合”的改革效果

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总目标,经改革后,仍存在“面向热心,依靠淡薄,初步结合,供给不足”的问题。“面向”热心,指科技系统有面向经济主战场的积极性;“依靠”淡薄,指经济系统眼睛向外,采取“市场换技术”策略,依靠技术引进,企业形成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不但会导致对外技术依赖和技术安全的问题,而且对国内科研部门的要求会降低,影响科研部门的科研水平。“初步结合”指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初步结合,部分实现了科技体制改革目标。“供给不足”指中国的科技供给方面还存在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几乎所有主要的产业部门第一线生产所使用的主导技术和技术装备的供给都要依靠引进。中国科学尚未取得与大国相称的成就,高端科技人才匮乏。中国在世界知识链上仍然处于底端,知识产品的数量极其庞大,但是附加值非常低。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脱节导致经济实力与科技竞争力不对称,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被誉为“世界工厂”,但离创新大国还很远。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应注意做好“加强供给,企业主体,促进结合”等方面的工作。在科技层面上,科技界应大力供给科研成果,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在经济层面上,应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资源配置由以科研机构为主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通过经济科技政策导向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通过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通过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通过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通过提供创新制度环境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在结合层面上,国家计划的制定中注意科技与经济的联系,对科研项目实行合同制,使课题来源和构成向有利于加强研究者同使用者联系的方向转变,科研院所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多种联系[13]。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体制改革反思与重构”(08CZX008)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杨曾宪.论中国行政科技体制弊端及改革的迫切性[J].社会科学论坛,2008(4):52-63.[2]OECD.Reviews of innovation policy:China[M].OECD Publishing,2008:47.[3]Chang Paolong,Shih Hsinyu.The innovation systems of Taiwanand China:A comparative analysis[J].Technovation,2004(24):529-539.[4]李正风.关于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39-44.[5]李建军.中国科技体制建设的基本历程及“路径依赖性”[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5(1):60-65.[6]Rao Yi,Lu Bai,Tsou Chenlu.A fundamental transition from rule-by-man to rule-by-merit———What will be the legacy of the Mid-to-Long Term Pla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Nature,2004,432(Suppl):A12-A17.[7]杨振寅.反思当今的中国科技体制改革[J].战略与管理,2003(3):101-107.[8]饶毅.中国在重要科学领域缺席所反映的科技体制和文化问题[N].南方周末,2002-10-17.[9]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2008年中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J].科技导报,2009,27(13):19-26.[10]成思危.创新型国家与学习型组织[J].中国软科学,2007(2):1-3.[11]马俊如.核心技术与核心竞争力———探讨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结合[J].中国软科学,2005(7):4-6.[12]方新,柳卸林.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及展望[J].求是,2004(5):43-45.[13]方新.科技体制研究中的一个分析框架[J].科学学研究,1994(4):66-70.(责任编辑陈广仁)学术聚焦(Focus)科技导报2010,28(2)119

下载浅谈农村小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前行方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农村小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前行方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领导班子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范文

    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问题 对策和建议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尤其重视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做到‘三个代表’,关键在于建设一支能够......

    中国大学生就业面临六大突出问题(★)

    中国大学生就业面临六大突出问题 一项对2600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就业面临六大突出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六方面问题国际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

    当前农村妇女面临的三个突出问题

    当前农村妇女面临的三个突出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是一部综合性的全面保护妇女权益的基本法律,自实施以来,在常州市执法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努力和支持下,妇女维权......

    农村治安突出问题研究

    浅谈农村治安突出问题及对策 □ 张永祯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将近接近9亿为农村人口,农村地区的稳定关系到全国大局的稳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

    关于农村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研究

    关于农村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研究关于农村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研究【内容提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改革,农村的治安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增多,综合反映的治安热点与难点比较突出,有的......

    浅析淮北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浅析淮北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濉溪职教中心为例安徽濉溪职教中心徐峰【摘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能够提升我国农村劳动者素质,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生产、加快农......

    部队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对策

    部队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对策【内容摘要】管理工作是部队建设中一项根本性、全局性、经常性的基础工作,新时期许多新情况的出现、新问题的发生,部队管理工作也越显复杂与困难......

    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本文在分析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对策:丰富和完善高校党建工作的模式;改进党建班子思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