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发〔2011〕39号 《关于开展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开展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苏发〔2011〕39号 2011年11月30日
苏州、泰州、宿迁市委、市人民政府,昆山、泰兴、沭阳县(市)委、县(市)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关于开展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已经省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开展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以下简称省直管县)体制的精神,根据中央编办《关于开展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0〕100号)要求,现就我省开展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层级,理顺条块关系,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增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和县域经济发展步伐,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作出积极贡献。
2.基本原则。解放思想,依法探索,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大胆实践,勇于突破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束缚,积极探索省直管县的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试点县(市)区位优势、产业特点、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科学设计试点方案,指导试点县(市)建立符合区域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在试点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在执行中完善,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权责一致,事财匹配,根据县级政府履行职责的实际需要下放管理权限,增强县级政府财力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使试点县(市)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权力与责任相统一。3.总体目标。在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和扩大县(市)经济管理权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省直管县的途径和方法,用3年左右时间全面实现由省直接管理试点县(市),基本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逐步推行省直管县体制积累经验。
二、试点范围
4.确定昆山市、泰兴市和沭阳县为我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县(市)。
三、试点内容
5.调整行政管理体制。在维持试点县(市)行政区划、统计口径隶属关系和干部管理体制不变的情况下,由省政府直接领导试点县(市)政府的工作。试点县(市)政府各工作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接受省政府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或领导。
6.扩大行政管理权限。以转变职能、增强效能为重点,赋予试点县(市)行使与设区的市相同的行政管理权限。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由县级政府行使的行政管理权,都应由试点县(市)政府行使;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由设区的市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行使的行政管理权,通过依法授权或委托等方式,下放给试点县(市)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省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可以授权或者委托给设区的市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行使的行政管理权,依法授权或者委托给试点县(市)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行使。7.理顺条块关系。试点县(市)的地税局由省以下垂直管理调整为由省地税局管理。试点县(市)国土资源局的领导干部改由省国土资源厅管理。适应于省直管县体制需要,积极争取调整和完善银行、供电等公共服务行业管理体制。
8.转变政府职能。试点县(市)要及时做好下放权力的承接运转工作,推进政务公开,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努力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转变。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要求,全面梳理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减少行政审批,将可以由市场和中介组织承担的事项转移出去。在全面履行职责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突出管理和服务重点,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改进直接面向基层和群众的“窗口”机构的服务与管理,健全办事制度,公开办事依据,简化办事程序,转变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公信力。
9.明确和强化责任。按照权责一致、有权必有责的要求,在扩大试点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同时,试点县(市)要承担与管理权限相对应的责任。省市两级在对县(市)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同时,要明确试点县(市)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责任,并进一步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帮助试点县(市)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提高业务水平,确保放权事项衔接有序、放而不乱。通过定期监督、不定期抽查、电子政务联动等方式,建立健全与试点县(市)政府扩权相适应的监督制约机制,规范权力运作,强化行政问责,确保试点各项政策措施有效落实。建立符合试点县(市)实际的考核机制,由省对试点县(市)直接考核。
10.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强化试点县(市)与所在省辖市之间的协调配合,重点加强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加快信息化建设,防止重复建设,促进市场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自由流动,实现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构建互利共赢的新型市县关系。省有关部门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创新,支持适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财税制度创新,为省辖市继续履行统筹协调区域发展的职责创造条件。要加强管理,搞好服务,确保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各项工作得到全面落实,努力形成共同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
11.配套推进相关改革。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过程中,积极做好相关改革的有序衔接和协调推进。进一步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完善运行机制。着力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充分发挥乡镇在促进经济发展、强化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推进基层民主等方面的作用。配套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促进公益事业大力发展,激发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进一步优化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
四、组织保障
12.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做好这项工作对减少行政层级、降低行政成本、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意义重大。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改革顺利推进。为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省委、省政府成立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编办,具体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积极加强与相关部门和试点县(市)的沟通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指导做好相关工作,对试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相关省辖市和试点县(市)要建立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并抓好组织落实。
13.密切配合,稳步实施。省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抓紧做好与试点县(市)理顺关系及职责对接工作,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试点县(市)的业务指导,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加强跟踪指导,不断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相关省辖市要树立大局意识,主动配合搞好衔接,确保试点工作规范运行。试点县(市)要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和有关配套政策措施,主动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的沟通与衔接,及时做好下放权限的承接运转工作,防止出现职能缺位和管理服务失范。试点县(市)、相关省辖市以及省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报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14.严肃纪律,确保落实。各地各部门要增强全局观念,积极支持并努力做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要严肃各项改革纪律,按规定处理好人财物问题,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省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不得“条条干预”。相关职能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对违法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确保试点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篇: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的实践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李东民 杨贺新
来源:《机构与行政》2012年第07期
黑龙江省是全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省份之一。从2009年9月开始,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省编委的领导下,省编办认真贯彻中央编办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省情实际,积极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高度重视,积极研究推进试点工作
开展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黑龙江省委作出的重要部署。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省编委领导下,省编办积极研究推进改革试点,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按照黑龙江省编委会议部署要求,组织开展前期调研。2010年1月,省编委会议专题研究了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提出了总体推进思路,部署由省编办牵头,联合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等部门开展前期调研;同年4月,省编办组织联合调研组,先后赴江苏、安徽、海南、湖北等省了解各省开展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情况;同年5月,在省内绥化市及有关县(市)调研掌握基层情况、想法和意见,并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提出推进改革试点的初步思路和建议。
二是根据中央精神结合省情,研究拟定工作方案。2010年7月以后,根据中央编办
[2010]57号文件和两次试点省区编办主任座谈会精神,结合省情实际,着手研究拟定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2011年6月,省委第94次常委会议听取了省编办关于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有关情况的汇报,讨论并原则同意《黑龙江省关于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试点的方案》,决定在绥芬河市(县级)、抚远县开展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
三是贯彻黑龙江省委常委会议决定,细化政策启动实施。省委第94次常委会议后,省编办积极协调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黑办发[2011]13号),明确了试点范围、主要内容及有关要求,并组建了由省编办牵头,省委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政府法制办等9个部门参加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联席会议制度(黑政办发[2011]46号)。之后,经过省政府主管领导先后两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在综合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意见,并在广泛听取省直各部门和省人大、省政协、省法院、省检察院,试点县(市)及所在省辖市等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研究拟定并以省委办公厅、省府办公厅名义印发了《关于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黑办发[2011]28号),明确了改革试点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试点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进相关改革等具体措施及有关工作要求。
四是落实试点工作办公会议精神,深入推进试点工作。2011年12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绥芬河市召开了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办公会议,省委书记吉炳轩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宪魁,省委副书记杜家毫,省委常委、纪委书记李延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刘国中,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徐泽洲,省人大党组书记、副主任刘东辉出席会议并讲话。省直有关部门、试点县(市)及所在省辖市的主要负责人都做了相应发言。会后省编委办协调省委办公厅印发了省领导的讲话,提出了抓好落实的要求。目前,试点县(市)制定了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了工作规则,细化了工作流程,落实和培训人员;所在省辖市从大局出发积极支持配合工作;省直部门分别到试点县(市)调研指导;省编委印发了《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机构编制工作的实施意见》(黑编[2011]88号);省政府首批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124项;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调整了文件、会议、活动等工作运行机制;干部管理制度、财政管理体制方面的调整已经入轨,统计和目标考核制度的调整也有了具体措施。
二、锐意创新,全方位设计改革政策
试点政策是试点工作的主要抓手,也是试点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在制定试点政策过程中,我们经过多次调研和多方征求意见,最终形成了《关于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黑办发[2011]28号)。这些具体政策是根据中央精神并结合省情实际制定的,既遵循了中央有关要求,又着眼改革有所创新突破。
(一)牢牢把握试点的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探索建立适应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促进行政效能不断提高,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壮大,进一步提升延边对外开放水平。我省的试点工作始终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依法探索的原则,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践中探索、在工作中总结、在落实中完善。通过体制调整、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试点县(市)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动力,建立起权责一致、调控有力、执行通畅、依法高效的省直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试点县(市)成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示范县。
(二)研究确定试点的主要内容
第一,调整管理体制。体制调整是改革试点中最具根本性的举措,同时体制调整又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需要全盘考虑,一体化综合推进。在确定试点的内容方面,我省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在政策设计上,我们本着依法探索、尽量明确、力争到位的思路,做到了“三个同步调整,一个跟进研究”。“三个同步调整”:一是党委、政府管理体制同步调整。即试点县(市)党委、政府直接向省委、省政府报告工作。试点县(市)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单位)依照法律、法规,接受省委、省政府对应部门(单位)的业务指导或者领导。二是垂直管理部门体制同步调整。即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由省政府主管部门直接领导;中央垂直管理部门
(单位)可根据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三是群众团体管理体制同步相应调整。“一个跟进研究”:即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体制跟进研究。调整人大、政协、法院和检察院的管理体制存在法律障碍,不调整又会给改革试点带来许多不便,因此人大政协体制、法院检察院体制暂时不变,由相关部门(单位)在试点过程中研究提出改革的思路和办法,以便深入推进改革试点工作。
第二,扩大试点县(市)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赋予试点县(市)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是试点工作的关键,对于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提高县级政府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自主决策和公共服务能力等,都至关重要。为此,我们本着“能放尽放”的思路,来设计这方面改革政策。提出在维持试点县(市)行政建制不变的前提下,赋予试点县(市)政府省辖市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凡适宜由试点县(市)政府行使且法律法规不禁止下放的行政管理权,都要下放给县(市)政府。试点县(市)政府需报请上级政府审批、核准的事项,依法改为直接报省审批、核准。
第三,推进相关改革。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整体设计协调推进。我省试点政策在干部、财政、统计、考核等重要方面有着科学明确的措施。一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提出将试点县(市)原由省辖市管理干部调整为由省委直接管理,并对试点县(市)党政主要领导、其他班子成员及县处级干部、乡科级干部、垂直管理部门干部等管理权限,做了有利于试点工作的科学调整。二是在财政体制上,对目前实行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作了进一步完善,省财政对试点县(市)财政实行单列管理。三是在统计制度上,明确试点县(市)的统计数据直接向省对口上报,并抄送所在省辖市;试点县(市)的经济社会数据单独统计,并计入所在省辖市总量。四是在考核制度上,明确了试点县(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由省组织进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仍计入所在省辖市考核评价体系。统计和考核制度的设计与调整,主要考虑是,既能够调动试点县(市)的改革积极性,同时又要尽量减少改革对所在省辖市的影响。
第四,省机构编制部门带头下放权力。为了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我办率先研究下放事项,经过多次调研论证,研究出台了扩大试点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事项和具体的支持措施,并以省编委名义印发执行。共下放7项审批、审核或申报的事权,涉及正副科级行政机构设立和调整、乡镇机构调整与增设、正副科级事业机构的设立与调整、事业单位经费形式确定与变更、行政编制跨层级调整、事业编制总量和结构调整、科级领导职数的设置与调整等机构编制管理事项等。
三、扎实推进,注意把握好三个关系
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要坚持统筹兼顾,抓好关键性措施的落实,切实把握好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统一部署与具体指导、改革创新与维护稳定的关系。
(一)切实把握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扩大试点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是当前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的重要切入点。将省辖市管理县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给试点
县(市),这是整个试点迈出的关键一步,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县级政府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自主决策和公共服务能力。要善于抓住关键环节,在扩大试点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方面实行重点突破。与此同时,要把握好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特别是要做好省直管县(市)财政体制、干部管理制度、统计制度和考核制度等相关方面的配套改革,确保相应的权限赋予真正落实到位。还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比如在提供政策支持、开展对口培训、加强验收监督等方面,要有明确具体的制度措施,确保试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运行。从全局整体上协调推进试点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切实把握统一部署与具体指导的关系。研究制定的试点政策,对试点县(市)统一明确了调整管理体制、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进配套改革等相关内容。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还需要针对试点县(市)发展水平实际,实行具体指导。比如,我省目前启动的试点中,绥芬河市是多年计划单列的县级市,经济发展情况较好,省直管的基础较好,试点推进会比较顺利一点,遇到的阻力会小一点。相比较而言,抚远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由于基础检验等条件设备不足等因素,可能会影响大量下放给它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执行。这些客观条件要求在推进试点的过程中,绝对不能照搬照抄,信奉简单的本本主义,一定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处理好统一部署与具体指导的关系。结合试点县(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实行具体指导,确保下放的权力安全着陆,确保各项改革改革顺利实施。
(三)切实把握改革创新与维护稳定的关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探索。只要方向是正确的、步骤是稳妥的、思路是清晰的,就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试点工作,大胆试大胆改。不能有条条框框,不能固守陈规,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手脚,做到应放尽放、要放快放,让县级政府充分享受行政权力。与此同时,还特别要注意把握改革创新与维护稳定的关系。在试点中要严肃纪律,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经审计、机要保密等要求,在扩大县级政府权力的同时,加强对县级政府权力运用的制约,严禁借机突击调整提拔干部、突击增加编制和领导职数、突击进行行政审批等,杜绝出现跑官要官、国有资产流失、发放奖金补贴等问题。在改革中坚持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别是要做好重点突发性公共事件处理工作的衔接和配合,避免出现管理真空现象。(摘自《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2年第3期)
第三篇:关于开展试点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意见
关于开展试点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意见
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意见
为了进一步改善各级政府机关行政管理,促进行政机关及公务员认真履行职责,依法行政,规范部门行为,提高行政效能,促进勤政廉政建设,根据省纪委、监察厅的部署和要求,现就在我市开展机关效能建设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行政监察法》、《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等法律规章为依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和省、市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建立文明法制环境和廉洁高效政务环境,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创环境新优势等工作任务。通过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工作,重点解决影响政府行政效能的突出问题,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确保政府施政目标的实现。
二、工作目标
根据省的部署和要求,近两年要在全市镇(街)以上各级行政机关和赋予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中,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工作,重点放在市、区两级行政机关。为此,今年上半年在市、区两级选取重点部门同时开展机关效能建设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力求达到以下目标:
(一)机关部门管理能力、水平有明显提高,向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推进。
(二)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意识在机关部门具体工作中得到体现,机关作风有明显转变,“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四难”(门难进、人难见、脸难看、事难办)现象明显减少。
(三)机关工作效率有明显提高,“中梗阻”和不落实现象及时得到消除。
(四)依法治市的基本方略得到落实,行政管理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行为得到有效纠正。
(五)党风廉政责任制和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各项措施得到落实,并取得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基本经验。
三、工作任务
通过开展机关效能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的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制度,探索和总结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路子、方法,逐步健全和规范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机制,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市、区两级机关部门的行政管理水平,促进勤政廉政建设。主要任务是:
(一)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机制,创造条件逐步建立电子政务实时监察系统。
(二)建立健全以五项制度(即:岗位责任制度、政务公开制度、服务承诺制度、目标管理制度和过错追究制度)为重点的行政工作制度体系。
(三)巩固完善以市、区两级行政投诉中心为主,横至市、区两级各职能部门、纵至各镇(街)的“一市五区”行政效能监督网络。
(四)探索并推行科学规范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制度。
(五)形成一套机关效能建设工作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
四、试点内容及单位
机关效能建设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抓好岗位责任、政务公开、服务承诺、目标管理和过错追究等五方面基础性制度的建设和落实,以岗位责任制规范工作职责,以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以行政事务承诺制明确服务要求,以目标管理促进制度落实,以行政行为过错责任追究制严肃工作纪律,实现以制度管人、管事,以制度强化监督、改善服务、提高效能,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促进勤政廉政。
(一)落实岗位责任制度。各部门要按照市有关规定的要求相应建立“一岗双责”(即:机关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范每个部门、岗位的工作职责。
(二)落实政务公开制度。各部门要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务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佛府〔2004〕88号)“应公开尽公开”的原则要求,将本部门的办事依据、办事程序、职责权限、收费标准、办事结果以及责任追究等规定,全面向社会公开。
(三)落实行政事务服务承诺制度。要本着便民、利民的原则,合理设置时限,公开接受办事效率的监督。对当事人提出的相关事项请求,凡在职责范围内的,须在规定时限内以适当的方式作出回复;凡不在职责范围内的,须作出解释;凡职责不清的,应详细登记、报请领导,并在规定时限内予以回复。同时,要推行首问责任制和内部协调运作责任制。首次接受当事人请求的工作人员,不得推诿,要将当事人需要提供的办事手续一次性告知;受理时,需要不同部门办理的,由受理人通过内部协调(或报请其主管领导出面协调),在规定时限内予以回复。
(四)落实目标管理制度。结合部门的业务特点,根据部门、岗位、人员的工作内容、任务和责任,以量化的形式,设置阶段性(半年或一年)的具体工作目标
第四篇: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国办发〔2010〕4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决定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经国务院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突破,激发活力,努力形成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解决深层次矛盾,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把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要作为检验教育改革的根本标准。坚持统筹谋划,确保改革协调有序推进。搞好总体设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综合改革与专项改革相结合,着眼于事关全局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确保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各地各校大胆试验。充分考虑城乡差别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把整体部署和尊重基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各地各校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增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重点任务及试点地区、学校
(一)专项改革试点。
1.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明确政府职责,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辽宁省大连市,上海市闵行区,江苏省部分市县,浙江省部分市,安徽省合肥市,甘肃省部分自治州,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市县)。探索政府举办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的措施和制度,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浙江省,云南省)。改革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和管理体制,探索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途径,改进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模式(黑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县,贵州省毕节地区,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江苏省,浙江省)。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北京市部分区县,天津市,山西省,黑龙江省部分县市区,江西省,安徽省,湖南省,四川省成都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实行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办法,多种途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晋中市,辽宁省部分市,吉林省通榆县,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嘉善县,安徽省,福建省部分市县,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广东省部分市区,海南省,四川省部分县,云南省,甘肃省部分市,青海省部分自治州,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市)。完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探索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随迁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保障制度(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广东省,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完善寄宿制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探索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市县,贵州省毕节地区,甘肃省酒泉市,青海省海南州)。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考核和评估制度(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云南省)。
3.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辽宁省盘锦市,江苏省南通市,安徽省,山东省,陕西省西安市,甘肃省部分市县)。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北京市,广东省深圳市)。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建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部分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措施和办法(北京市,天津市,黑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陕西省,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市县)。研究制定义务教育质量督导评价标准,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安徽省,湖北省,海南省,重庆市,云南省部分市州,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市县)。
4.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天津市,辽宁省,吉林省长春市,上海市嘉定区,江苏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市,四川省德阳市,云南省部分市州)。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部分市,安徽省部分市县,福建省,河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9+3”免费试点,改革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制,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毕节地区,云南省部分市州,青海省)。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督导体系(内蒙古自治区)。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北京市部分区,吉林省长春市,上海市,江苏省部分市,浙江省部分市,山东省部分市,河南省商丘市,湖南省部分市,广东省广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市)。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东省,甘肃省部分市)。
5.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教学质量标准,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安徽省,广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北京大学等33所部属高校,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赣
南医学院,海南大学,西藏藏医学院,青海大学藏医学院)。设立试点学院,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北京大学等部分高校)。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北京大学等17所部属高校)。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探索和完善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体制机制(北京市,在沪部分高校及附属医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宁夏医科大学)。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云南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北京市,上海市,山东省济南市,广东省广州市)。
6.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探索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的办法,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北京市,黑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湖北省,广东省,云南省)。推动建立健全大学章程,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北京大学等26所部属高校)。建立健全岗位分类管理制度,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改革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机制(清华大学等8所部属高校)。建立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完善高校内部财务和审计制度(黑龙江省,浙江省,厦门大学等3所部属高校,长春理工大学)。改革学科建设绩效评估方式,完善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湖南大学等3所部属高校)。构建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健全高等学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黑龙江省)。
7.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
推进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探索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合作发展机制,建设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构建高校产学研联盟长效机制(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辽宁省,黑龙江省,江苏省,江西省,湖北省,重庆市,甘肃省部分高校,北京师范大学等14所部属高校)。发挥行业优势,完善体制机制,促进行业高等学校特色发展,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北京科技大学等15所部属高校)。完善来华留学生培养体制机制,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北京外国语大学等5所部属高校)。探索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国家紧缺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机制,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北京师范大学等12所部属高校,)。加强内地高校与港澳知名高校合作办学,探索闽台高校教育合作交流新模式(福建省,广东省)。
8.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办法(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清理并纠正对民办教育的各类歧视政策,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云南省)。完善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公共财政资助民办教育具体政策,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广东省深圳市,云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改革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云南省,西安欧亚学院)。
9.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制定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从教的具体办法,探索建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创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员培训模式,推进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多种措施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北京市,黑龙江省,江西省部分县市,湖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云南省,陕西省部分市,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扩大实施范围(北京市,江苏省,湖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创新教师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探索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新模式,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建设支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学资源平台(河北省,吉林省,浙江省,山东省,湖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部所属6所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完善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模式(青海省部分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建立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和办法,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河北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吉林省松原市,上海市,山东省潍坊市,广东省中山市,陕西省宝鸡市)。
10.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
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优先发展教育的办法,完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广东省,重庆市,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探索高校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机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根据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研究制定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云南省,甘肃省)。
(二)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
11.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明确政府责任,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育规范管理,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探索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探索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系统改革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山东省,湖南省,重庆市)
12.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强化省、市级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促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快基础能力建设。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推进城乡、区域、校企合作。积极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天津市,辽宁省,河南省,四川省)
13.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适应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改革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查处力度,完善高等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黑龙江省,江苏省,湖北省)
14.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促进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兴办教育。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浙江省)
(三)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
15.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现形式。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编制符合国家要求和本地实际的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统筹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保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制度。探索建立督导机构独立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广东省,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深圳市)
三、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切实抓紧抓好试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国务院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教育改革的重大方针和政策措施,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统筹协调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试点工作由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织领导,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各地各部门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统筹制定试点方案,统筹推进试点实施,统筹进行督促检查,统筹开展宣传推广,确保组织到位、责任到位、保障到位。开展改革试点的地区和学校,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把推进改革试点作为重要工作职责,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改革措施,掌握改革动态,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二)科学制订实施方案。
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要组织试点地区、试点单位,深入调研,充分协商,科学论证,在申报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实化、具体化,形成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突出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立足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明确改革目标、改革措施、进度安排、配套政策、保障条件、责任主体、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预期成果及推广价值等核心内容。制订实施方案要充分听取试点单位广大师生员工和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充分听取家长、专家、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
地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由省级人民政府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备案后启动实施;中央部门所属高等学校试点实施方案,由主管部门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备案后启动实施。
(三)加强检查指导。
改革试点启动后,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要建立督促检查机制,按照试点实施的计划进度,开展跟踪调研,及时了解情况,定期进行评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试点方案。对于实施中需要突破的政策和规定,要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原则和精神,充分论证,积极探索,稳妥操作。对于实施中可能存
在的风险因素,要深入分析和系统评估,做好预案,积极化解,确保改革平稳推进。对于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及时妥善处理,避免出现大的偏差。对于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果,要及时总结,组织交流,加以推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扎扎实实把改革引向深入。试点实施过程中涉及的重大政策调整、出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报告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将根据试点进展情况对试点项目进行动态调整和补充。对措施不具体、保障不到位、成效不明显、群众不满意的试点项目,对以改革试点名义进行不正当办学行为的试点单位,将予以调整。为加强对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指导,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将对试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向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提出报告。
(四)加强宣传引导。
教育体制改革政治性、政策性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动员各方面力量支持改革。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改革、投身改革。对在改革实践中涌现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只要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都应给予保护和支持。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多做政策宣传、解疑释惑的工作,多做增进共识、统一思想的工作,多做典型报道、示范引导的工作,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教育改革的良好氛围。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年十月二十四日
第五篇:《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我国教改试点确定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等十大任务http://.cn2010年12月06日01:37
本报讯(记者 郭少峰)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确定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主要任务和试点单位,各地各校申报的国家级试点项目即将全面启动实施。
超500项目参与第一轮申报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我国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改革的难度大、压力大,矛盾也比较多,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据了解,从今年年初开始,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就结合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改革,研究确定了近期启动实施的重点任务,并将这些重点任务公开发布,请愿意先行先试的地区和学校,选择一项或几项申报国家改革试点,按照“自愿申报、专家评审、协商论证、综合平衡、统一部署”的原则,制定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在第一轮申报的时候,共有500多个改革项目,各地各校改革的积极性很高。
领导小组由20个部门组成该负责人指出,为加强对全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务院成立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由20个部门组成,主要职责是审议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方针和政策措施,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统筹协调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由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织领导,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同时,为加强对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指导,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已于11月中旬成立。各地各校的试点项目实施方案,都要经咨询委员会评审、完成备案程序后,才能启动实施。该负责人称,改革试点启动后,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要建立督促检查机制,按照试点实施的计划进度,开展跟踪调研,及时了解情况,定期进行评估。对于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要深入分析和系统评估,做好预案,积极化解。对于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及时妥善处理,避免出现大的偏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将根据试点进展情况对试点项目进行动态调整和补充。
改革试点十大任务
1、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
3、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4、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5、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6、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7、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
8、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9、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0、完善投入机制提高保障水平
改革试点基本内容(有删减)
专项改革试点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
●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重点领域
综合改革试点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
综合改革试点
●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
●统筹编制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
●统筹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保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