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落实“三个必须”强化安全监管
落实“三个必须”,强化安全监管
在安监总局总结新安全生产法的十大亮点中提出:落实“三个必须”,明确安全监管部门执法地位。“三个必须”是指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下面我简单谈一下我自己对落实“三个必须”重要性的一些理解。
首先,管行业必须管安全。总书记在考察“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抢险工作时强调,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工作。
新《安全生产法》第9条明确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就是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对其行业管理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管,即管行业必须管安全。因为安全生产涉及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单位,领域十分广泛,各行业的情况和特点又有很大的差别,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还必须充分发挥专门的行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的优势和作用。否则,很难体现专门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特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目标也是很难实现。另外,安监总局在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一系列文件中提出“谁主管,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管合法行为,必须打击非法行为”。进一步明确了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安全监管职责,要求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执法部门,要依法开展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并对生产经营单位执行法律、法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其次,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其实就是要建立“一岗双责、党政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摒弃“安全就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事”的错误思想。
开展业务,首先要明确安全就是主抓这项业务的管理者的首要责任,同时也是从事此项业务的人员首要责任。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企业各类事故的直接原因,大多数的伤亡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产生也是由于人的缺点、错误造成的。人的多个行为组成了一次作业,而不同的作业又体现在具体业务当中,因此,一个人操作安全与否,是业务安全与否的关键。管业务必须管安全,就是要抓业务的同时管好安全。培养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意识,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落实到每一个业务环节。
第三,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这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具体体现。新安全生产法规定,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应具备基本安全条件和要求,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达不到安全生产要求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负有下列职责:建立、健全你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组织制度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保证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投入有效实施;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作为单位的主要领导者,在对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全面负责的同时必须对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有责任、有义务在搞好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搞好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做到生产必须安全,不安全不生产。
第二篇:申论:强化和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范文)
我国近期发生的多起食品安全事件,大都是新闻媒体曝光后,才引起有关各方的重视,政府监管和执法部门介入,使问题最终得到处理。新闻媒体对于揭露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必要的,但只靠新闻媒体的曝光是远远不够的,市场中、百姓身边没有得到曝光的不安全食品还有很多。这就暴露了平时政府有关部门监管工作的缺位,该做的工作没有做,应该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这就使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尴尬地走上了维护食品安全的第一线。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生命健康,事关百姓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保证食品安全,维护百姓利益,确保正常的市场和社会秩序,是政府部门的职责。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关键在于强化和落实监管部门的责任。
首先,监管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必须明确,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保证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监管部门要强化对人民安危负责的责任意识,切实履行职责,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食品生产、流通、销售全过程的监管,把食品安全隐患消除在流通阶段,消除在摆上百姓餐桌前。
其次,要完善食品安全立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快食品安全立法进程,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行业标准,为市场确立行为准则,使监管、执法部门有法可依。
再次,有关部门要严格执法。严厉查处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行为,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任何企业或个人触犯了相关的法律法规都要受到严厉制裁。
最后,要建立对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模式。在现行多头管理的体制下,每个身负监管之责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避免出现责任不清的“模糊地带”。要立足实际,不断探索,逐步变原来的多头管理模式为集中统一管理,加强对食物链的全程监督,让安全隐患无隙可乘。
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政府部门要相信群众、相信媒体,充分发挥群众举报、媒体监督的力量,形成合力,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必将得到改善。
第三篇: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政府安全监管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政府安全监管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安全投入、构建安全体系,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趋于好转,各类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但事故总量仍处上升阶段,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以笔者所在乡镇为例,近期发生了多起事故,造成2人死亡,暴露出安全方面的薄弱环节,给我们敲了警钟。
笔者所在乡镇共有大小28家化工企业,另有在建化工企业若干,其中17家为“两重点一重大”企业,安全工作任务重、强度大、要求高。要做好各项安全工作,维持好稳定发展,突出的一点就是责任,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责任是安全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具体就是突出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强化政府的安全监管责任。
一、安全主体责任在企业,政府承担安全监管责任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从法律上讲企业既享受安全生产的主体利益,也是安全生产保障的义务主体,享受到安全生产的直接权利,是安全事故发生的当事主体;从社会关系来说,企业是生产经营的主体,直接控制生产经营的要素,对生产过程起决定性作用,对安全事故的发生负直接责任;安全生产监管体制要求企业对安全全面负责,生产安全事故预防规律要求企业对安全负责。作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安全监管,只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外因,内因还在企业自身。
从笔者的工作经验来看,企业安全工作做不好,受害的是自身,一旦出现安全问题,人身伤害、经济损失、社会负面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安全事故而倒闭的小企业不是少数,而良好的安全形势则有助于企业生产的开展。安全生产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人、机、环、管等多个环节,过程繁杂,影响因素极具专业性,动态变化显著,许多问题不是旁人可以解决的,因此,重要的、具体的安全工作应该由企业自身承担,只有企业自身才能够承担和解决具体而且很实在、很关键的问题,任何其他部门、社会团体的引导都比不上企业的自律,就好比个人的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
企业的生产是个体的、自发的、谋求利益的,他们自觉守法意识较差,安全生产主动性不高,自主保安能力低,为了所谓的“趋利避害',企业必然会想办法逃避安全工作,没有政府部门的监管和约束,安全工作难以持续、系统、有效的开展;政府部门在完善法制、政策引导、严格市场准入、规范市场秩序、依法治理等方面有相应的职权,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因此政府必然要承担相应的监管责任,这是政府本质的体现;安全生产需要从区域上进行资源统筹,对行业分布进行指导,而政府部门可以从宏观上对其进行把握和决策。
笔者所在的乡镇,安全监管总体较为严格,在过去的几年中未发生安全事故。而在工作中我们也发现部分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会随着监管的程度有相应的起伏,经常走访调查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安全状况会有改善,不管是人员的安全意识、现场管理还是资金的投入,这说明政府的监管是行之有效。
二、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
企业的主体安全责任落实体现在安全投入、规章制度、教育培训、人员配备、隐患排查等方面。
安全工作,说到底是人在做,不管是投入资金、建立制度,还是日常管理、日常检查,最终落脚点都是人,只有员工从内心真正树立起”安全第一“的理念,安全工作才能搞好。安全意识是思想层面的东西,意识决定行为。企业认可、贯彻”安全第一“的理念,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区,通过生动的事例、现场的讲解、模拟训练等营造人人重视安全的氛围,要从内心深处把安全工作作为获取效益的首要环节。要知道,安全工作不吃亏,就好比买保险,图的是稳定和保障。而要重视安全,首先企业负责人得承担主要责任,任何的人事安排、资金投入、生产运行,都是在负责人的领导下进行的,负责人重视安全,下面的员工才会重视安全,安全工作才能得以开展。笔者所在乡镇有一家大型企业,只要通知需要企业负责人到场,则一定准时到场,不分大事小事,下达的任何安全方面的通知、要求,必然一丝不苟地传达和执行。在领导的影响下,企业从上至下人人讲安全,企业安全生产开展得有声有色。
企业安全工作的开展除了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外,日常的运行和管理靠的是制度。国家一直在强调“依法治国”,企业也可以说“依法治企”,而这个“法”广义上包括各类规章制度,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保障。安全生产状态的千变万化、人员的千差万别,靠人来管安全无疑是存在巨大风险的,只有通过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以制度管安全,规范劳动者的行为,才能使安全管理达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安全制度的落实要责任到人,没有责任即没有义务,必须以制度化、书面化的材料划定好权限的范围。安全责任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横向来说设备、技术、安全、行政等部门应各自承担相应责任,纵向到底就是责任层层分配,负责人、分管领导、车间主任、班组长、当班工人一层一级做好自身的安全工作。
三、政府承担安全监管责任
笔者认为,政府的监管,主要是监督规范企业的管理,而不是事无巨细代为管理。政府客观上不能够也不应该承担企业微观层面上安全工作,一方面,生产经营单位数量庞大、门类复杂、专业性强,监管永远不可能完全到位,另一方面,包揽式的政府监管主体责任概念变相弱化了“主体”的概念,使真正的主体存在侥幸和依赖心态,在落实真正的主体责任上往往大打折扣。政府部门的权限是为为务虚的管理内容而设置,不足以操控对具体的危险项目实施实质性控制的各种安全工作。笔者在工作中就碰到该情况,一些企业安全工作开展被动,自己没有建立相关的制度建设、隐患排查、员工培训等,只被动等待检查,但政府部门不可能对每一个企业的工艺、物料、危险性有足够的掌握,这就存在安全漏洞。
作为政府部门,我们要做的是督促企业负责人重视安全生产,通过召开会议、交流工作、学习考察等加强对企业法人的教育引导;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比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职责分工;督促企业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在企业之间分享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模式,比如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各岗位安全和职业健康操作规程等;检查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包括人员和机构的配备、排查隐患的能力、教育培训的落实、现场安全状况、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的编制及有效性、员工对工艺和物料的熟知度等,通过检查、约谈等方式进行监管,达到督促的目的。
笔者所在的乡镇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已形成了一套适合的监管模式。年初制定安全指标考核和任务分解,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修订区域应急预案,建立一企一档资料;积极推行化工企业季度互查,重点企业检查、节假日检查、专项检查等各类形式的安全检查,保证隐患排查制度化、常态化;每月召开安全员会议,分析安全形势、布置相关任务;指导企业完成标准化、”1+3“监控体系、安全合格班组、HAZOP分析等安全工作;直接对企业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并指导企业对员工开展培训和教育;加大安全基础建设,设立了消防中队,实施危险源视频监控、安全文化一条街等工程。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强化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核心,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总结工作实践,二者是缺一不可的,但政府的监管代替不了企业的自律,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安全是其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政府的监管也是为了推动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因此,在加强政府监管的同时,实现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心由政府向企业转变是今后安全生产的趋势和方向。
第四篇:抓落实必须强化督促检查调研报告
抓落实是实施决策的关键环节,而督促检查则是抓落实的重要手段。一项科学决策的出台,关键是要付诸实施。而有效的实施,必须付之督促检查,以达到抓落实的目的。
一、树立督查观念,强化督查意识
督促检查是我党长期形成的优良工作作风,从我们党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把它看作是推进决策落实的重要手段。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反复告诫全党要发扬艰苦奋斗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认真抓好督促检查工作,以促进各项决策的实施。江泽民同志也告诫我们:“从领导工作来说,作决策和制定政策,事情只是做了一半,另一半而且是重要的一半,就是贯彻实施,真正把决议和政策变成实际行动。”同时,他还针对一些地方和单位,不抓工作落实的问题,严肃地指出:“我们各级领导机关,长期以来,存在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就是布置多,检查少,或者说严重一点就是有部署,无检查。我们应该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做到布置一次工作,就把它落到实处,抓一件是一件。”胡锦涛总书记,也要求全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讲求实效,办实事,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这就不难看出,强化督促检查,搞好决策落实,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和要求。当前,在全党和全国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尤其在我们这些欠发达地区,更加需要我们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树立落实意识,强化督查观念,使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得到落实,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
二、建立督查制度,落实督查责任
为了使督查工作得以有效开展,就必须建立相应的督查制度。从实际工作来看,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布置多,深入实际检查少,用会议传达会议,用文件传达文件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必要的督查工作制度。工作布置下去,干不干,没人去管,落实不落实,也没人去查,致使党委、政府的决定难以贯彻落实。只有建立严格有效的督查工作制度,明确领导干部抓督查工作的责任,并把它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考核,使优者受奖,让劣者受罚,才能保障督查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也才能使督查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另外,督查工作任务千头万绪,要突出工作重点,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各级党委、政府首先要确保中央各项重大决策在本地区、本部门的贯彻落实。这是督查工作的根本原则。同时,也要认真抓好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的贯彻实施,抓住那些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一督到底,督出成效。
三、建立督查网络,加大督查力度
督促检查工作,不仅仅是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的事,而且也是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密切配合。只有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督查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首先,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做好督查落实工作。领导干部要把督查落实工作化为自觉的领导行为和工作习惯,在作出决策和部署之后,就要一马当先,下到基层去,督查指导,并通过自己的模范全行动,带动班子其它领导成员分头去抓督查落实。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督查工作领导群体,以促进督查工作的深入开展。其次,要发挥督查部门的作用,使他们成为督查工作的中坚力量。在党委、政府作出重大决策之后,主要领导要根据工作情况给督查部门提出要求。督查部门应根据领导的要求,对督查内容进行分解立项,并按轻重缓急分别实施督查,促进党委、政府决策的落实。同时,还要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搞好督查落实。决策落实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一环梗阻,往往全局受阻。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都要围绕工作大局,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为决策的实施做出各自的贡献。当然,围绕某一项中心工作的落实,抽调干部组成专门的督查队,集中精力进行督查,这也是一种有效的督查方式。就能形成一个上下结合,纵横交织的督查网络,使党委、政府决策在出台之后就能迅速得到有效落实。
四、注重信息反馈,提升决策质量
督查落实是科学决策的一项后续工作,也是不断完善决策的一条有效途径。一项好的决策,往往需要经过几上几下的调查研究和酝酿讨论。督查落实也是这几上几下调查研究工作的有机组成部门。通过督促检查,可以使决策者了解到决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从而扬长避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从这个意义上讲,督促检查工作不仅仅是决策的实施,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提升决策的质量,以更好地实施决策。因此,各级督查部门和督查干部都要在督促检查中,重视搞好调查研究和信息的收集反馈,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当好参谋,使领导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使督查工作更加富有成效,使决策的实施更加顺利,从而有力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五篇:闻喜县突出“三个强化”落实“三严三实”。
闻喜县突出“三个强化”落实“三严三实”。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闻喜县坚持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导向,突出“三个强化”,抓好活动落实。一是强化学习教育,解决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目前,该县先后邀请老干部和专家学者,围绕“严以修身”进行了2次专题培训,县委中心组和县四大班子围绕“严以修身”进行了集中研讨;32名县级领导带头深入联系点和分管领域讲党课,并组织召开了中层以上干部专题研讨会,进一步深化对“严以修身”的认识和理解。二是强化两个“清单”,解决“不严不实”的问题。32名县级领导在专题研讨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实践活动整理的“四风”问题清单和学习讨论落实活动查摆出的问题,带头深入包联村和分管领域,组织党员干部以座谈讨论的方式,深入查摆“不严不实”方面的突出问题和具体表现,并明确整改责任和措施。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三是强化结对帮扶,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该县县级领导就包联村反馈回来的突出问题,比如“吃水难”、“出行难”、“上学难”、“就业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积极联系协调县直相关职能部门,通过现金物资资助、工程项目扶持、提供优惠政策、介绍就业等方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目前,已落实帮扶资金8万余元,解决实际问题18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