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高等学校_38329
广东省高等学校
中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中央组织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意见》及《广东省“强师工程”实施方案》,结合我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实际,现制定广东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实施方案如下:
一、计划目标
2013年—2016年,省级财政“强师工程”专项资金每年资助我省高等学校(不含部委属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下同)400名中青年教师,到国内“985工程”、“211工程”建设的大学或高水平的科研机构访学一年,同时各高校组织本校中青年教师在国内高水平大学进行中短期访学进修。通过该计划的开展,使我省高校的中青年教师能够及时跟踪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水平以及开拓创新、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为我省高校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 1 干,从而带动我省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形成与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高校人才队伍。
二、资助对象范围及条件
(一)范围:在我省高等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在职中青年教师。
(二)条件:
1.模范遵守《高等学校教师师德规范》,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
2.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五年以上,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科研能力较强,能胜任讲授主干课程任务,教学评估(测评或考核)良好以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是选派学校学术带头人的后备力量或骨干教师。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校级培养对象优先推荐。
3.一般应具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硕士以上学位,年龄不超过45周岁,身体健康。
4.师德表现优秀或有突出创新能力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可突破第2条、第3条有关工作年限和职称、学历的要求。
三、访问学校及培养方式
(一)访问学校:一般为“985工程”或“ 211工程 ”重点建设的学校或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及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访问的学科是这些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国家、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重点科研基地,以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优势学科。英语类、艺术类、体育类和民族类专业可放宽至博士点学科。
(二)培养方式:培养工作实行访问学校指导教师负责制。访问学者与指导教师共同协商制订研修计划,在指导教师指导下,以参加科研为主,并协助指导研究生、参与课程讲授、辅导或其他教学工作。资助访学期限为一年。
四、资助方式和资金管理
(一)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在“强师工程”专项资金高等教育“育英培青”工程中安排资助经费,每人每年2.5万元。资助经费由选派高校统一使用,访学人员访学期间的培养费、住宿费、两次往返的交通费实报实销。
(二)高校在保证对省确定资助教师资助的基础上,省拨资助经费节余部分如用于本校组织的中青年教师中短期访学进修,应报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同意,并按审核数使用经费。省拨资助经费如当年有节余,在次年资助经费中扣除。
(三)省拨资助经费主要促进高校扩大选派中青年教师国内访学进修的规模,各高校不得因此削减本校原计划安排的中青年教师培养经费。
(四)各高校负责对省拨资助经费的管理,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负责监督。对资助经费管理不严,违反规定随意扩 大开支范围,或挪用、挤占、截留经费的高校,一经发现,实行减拨、停拨直至追回资助经费,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五、计划管理
“广东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由广东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组织开展,并联合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武汉中心(以下简称武汉中心)合作实施。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负责本计划的整体规划、组织实施、统筹协调、管理考核及绩效评价工作;武汉中心负责提供访问学者管理系统使用、申报材料投递、协调录取工作、汇总录取名单、协助对访学人员进行管理。
六、工作程序及有关要求
(一)每年3月份,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下发通知,明确各级各类高校选派的名额和当年工作要求。
(二)学校根据分配的名额,结合本校人才培养计划和工作重点,采取竞争性的方式推荐优秀中青年教师,提交申报材料。
(三)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对各高校推荐的人选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拟资助人员名单在省教育厅网站公示7天。
(四)经公示无异议的,省教育厅将拟资助人选名单提供给武汉中心,武汉中心落实派送录取工作,并及时将录取名单反馈省教育厅。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公布资助名单。
(五)选派学校与受资助的教师签订培养合同。合同中要约定研修目标、预期成果、考核方式、研修期间费用的分担办法、研修结束后回校工作的承诺及违约责任等。访学教师进修期间的工资待遇按国家关于教师脱产学习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省财政厅会同省教育厅按照访问学者实际报到人数核拨资助经费到选派学校。
(七)受资助教师在访学开始、学期结束、学年结束时,分别登录教育部“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提交《研修工作计划表》、《中期检查表》和《结业考核表》。省教育厅将在教师访学期间通过系统跟踪管理访问学者的研修进展。
(八)接受学校对访问学者进行期满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教育部监制的《国内访问学者证书》。
(九)访学结束后,选派学校对本校受助教师完成培养合同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当年经费绩效考核报告以及《国内访问学者证书》复印件报省教育厅。考核不合格者,由派出学校向访问学者追回资助经费。
(十)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对计划当年实施情况进行总结。
第二篇:广东省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
广东省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
广东省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粤发〔2005〕12号)精神,切实加强我省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24号令),推动我省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辅 导员是指在高等学校中从事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专职工作人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 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部分。
第三条
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合理配置、规范管理、优化结构的原则,坚持政治坚定、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标准,坚持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 配备与选聘
第四条
高等学校辅导员的配备应坚持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确保本、专科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专职辅导员岗位设置的师生比例总体不低于1:200,同时每个教学班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高等学校聘用专职辅导员所需编制,应充分考虑其工作特性,优先解决专职辅导员的入编问题。
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高等学校应按一定比例配备研究生辅导员。
高等学校可聘请少量专业教师、管理干部或优秀研究生担任本、专科学生的兼职辅导员。第五条 高等学校选聘辅导员的标准:
(一)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
(二)中国共产党党员,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身心健康。本科院校新录用的辅导员应原则上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高职高专院校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
(三)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其他二级学科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专业背景优先选聘;
(四)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接受过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上岗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
第六条
高等学校辅导员选聘的原则:
(一)坚持德才兼备和全面发展的原则;
(二)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三)坚持竞争与择优选聘的原则;
(四)坚持优化队伍结构的原则。
第七条
高 等学校根据本校实际组织选聘辅导员。选聘工作应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采取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学校组织、人事、学生工作、纪律监察部 门和有关院(系)等单位组成的选聘小组具体负责辅导员的选聘工作。选聘工作要按照国家、省关于事业单位录用工作人员的有关规定,坚持选人标准,严格选聘程 序,并自觉接受师生员工的监督。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中,择优选聘辅导员,保留其学籍资格,在辅导员岗位任职2-3年后,再攻读学位。高等学校实行辅导员选聘试用期制度,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满考核称职者,予以录用任职;不称职,不予录用。
第三章
要求与职责
第八条
辅导员工作的要求是:
(一)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
(二)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
(三)主动学习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务管理与服务育人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
(四)定期开展工作调研。深入学生班级和宿舍,全面了解和准确分析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
(五)注重运用各种新工作载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努力拓展工作途径,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九条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
(一)协助开展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
(二)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三)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把握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学生的突发事件,维护校园安全和稳定;
(四)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自我调试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积极关注心理问题学生,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五)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工作,组织学生勤工助学,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六)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七)指导学生党团组织和班委会建设,做好学生骨干的选拔和培养工作,以班级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班集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团队作用;
(八)协调学校、院(系)党政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班主任等工作骨干共同做好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九)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营造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十)根据工作安排的需要,兼任学生党支部书记、院(系)团委(团总支)书记等相关职务,并承担部分《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以及党(团)课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第四章
培训与培养 第十条
构 建和完善广东省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体系。依托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华南师范大学)开展辅导员队伍的岗前培训、专题培训、高级研修和学历教育,形成 由教育部示范培训、省教育行政部门骨干培训、学校基础培训组成的三级培训体系。省教育行政部门设立辅导员队伍建设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辅导员队伍的培训、科 研和培养等工作。第十一条
全面强化辅导员队伍培训。建立辅导员“先培训、后上岗”准入制度,高等学校新任辅导员须参加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方可上岗。实行辅导员轮训制度,全省高等学校辅导员每四年接受一轮省级以上专业培训或骨干培训。定期举办辅导员高级研修班,组织开展优秀辅导员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考察活动,为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第十二条
建设广东省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材体系和学习交流平台。组织编写具有广东特色的辅导员培训教材,建立辅导员工作案例库和“南粤辅导员”网站,定期举办“南方辅导员论坛”,不断丰富辅导员学习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拓宽辅导员学习交流的空间。第十三条
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研究。省教育行政部门把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研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畴,在课题指南中独立设置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并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有条件的学校应为承担课题研究任务的辅导员安排科研指导教师,实行“一对一”的指导。
第十四条
全面实施辅导员在职攻读学位提升工程。依托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有学科培养条件的高等学校教育资源,设立学生事务管理的硕士和博士培养方向,鼓励专职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事务管理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不断优化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结构,推动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第十五条
高等学校要重视辅导员的个人发展,畅通辅导员的职业出路,创造条件鼓励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学校党委组织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研究生思想政治管理部门和所在院(系)党政领导要科学制定辅导员培养计划,把优秀辅导员作为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建立广东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校内及校际交流制度,推荐优秀辅导员到省内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任职。
第十六条
高等学校要把辅导员培训、培养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依照高等学校教师培养的有关规定,确保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培养与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第十七条
高 等学校辅导员培训、培养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系统规划、区分层次、按需施教、突出重点、讲究实效的原则,实行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基 础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日常培训与高级研修相结合,岗位培训与学历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奠定基 础。
第五章
职务评聘
第十八条
高等学校辅导员的职务评聘应体现其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的职业特点,科学设置辅导员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岗位,既可评聘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又可聘任管理干部行政职务。
第十九条
高等学校辅导员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设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个层次,依托的学科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主,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其它二级学科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
第二十条
高等学校辅导员申报评审(考核认定)初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由本校组织评审;辅导员申报中级(含中级)以上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由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评审,具有评审权的高校可自行组织评审,并严格按照省职称评审有关规定办理评审结果核准。第二十一条
广东省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下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辅导员学科评审组,依照《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等有关规定,开展高校辅导员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
第二十二条 辅导员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应根据辅导员岗位基本职责,突出其从事学生工作的特点,坚持注重工作实绩、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中级(含中级)以下职务应侧重考察工作实绩。
第二十三条
高等学校应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在考核称职的前提下,确定其具备评定相应的行政级别(或管理岗位等级)条件资格。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辅导员岗位连续工作满3年后可定为副科级(或八级职员);辅导员岗位连续工作满5年后可定为正科级(或七级职员);辅导员岗位连续工作满8年后可定为副处级(或六级职员),并具备竞聘副处级领导岗位资格。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辅导员岗位连续工作满2年后可定为副科级(或八级职员);辅导员岗位连续工作满4年后可定为正科级(或七级职员);辅导员岗位连续工作满7年后可定为副处级(或六级职员),并具备竞聘副处级领导岗位资格。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辅导员岗位连续工作满1年后可定为副科级(或八级职员);辅导员岗位连续工作满3年后可定为正科级(或七级职员);辅导员岗位连续工作满6年后可定为副处级(或六级职员),并具备竞聘副处级领导岗位资格。辅导员试用期满正式录用的,试用期应计算为辅导员岗位连续工作年限。
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辅导员在定为副处级行政级别(或六级职员)后连续工作3年,并具备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曾获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荣誉称号,经考核优秀可定为正处级(或五级职员),并具备竞聘正处级领导岗位资格。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高等学校,按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精神,评定辅导员管理岗位等级。辅导员管理岗位等级(或行政级别)职员数量实行计划单列,不占学校非领导行政职务职员数额。
第六章 管理与考核
第二十四条
高 等学校要建立健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辅导员实行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和学院(系)双重管理,高等学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与学校教 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统筹规划,统一领导。高等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部门是学校管理辅导员队伍的职能部门,与学院(系)共同 做好辅导员管理工作。高等学校所属院(系)对辅导员进行直接领导和管理。第二十五条
高等学校要根据辅导员工作职责和要求,建立健全辅导员的考核体系。辅导员考核应由学校组织、人事、学生工作部门,以及院(系)和学生共同参与,考核结果按照学校现行人事管理制度予以奖惩。
第二十六条
高 等学校和所属院(系)应为辅导员的工作、生活以及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在制定收入分配方案时,应当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岗位的性质和特点,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从特殊岗位津贴、通讯费和学生同餐费等方面给予辅导员补助,确保辅导员的实际经济收入不低于本校同职级专职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
第二十七条
建立和完善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评估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督导制度,将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作为学校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导检查。
第二十八条
建立和完善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辅导员评优奖励机制。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广东省教育厅设立“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辅导员”称号,定期评选表彰优秀辅导员。高等学校要将优秀辅导员表彰奖励纳入学校表彰奖励体系,结合学校实际定期开展校级优秀辅导员评选活动。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其他类型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条
高等学校应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报省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等部门组织实施和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二○○九年九月一日起施行。其他有关文件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篇:广东省高等学校科协组织通则
附件2
广东省高等学校科协组织通则(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高校科协)组织工作,促进高校科协的建设与发展,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粤发„2013‟2号)等有关文件规定,制定本通则。
第二条
高校科协是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科协)的基层组织,是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高校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教育与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社会力量。
第三条
高校科协的宗旨是:为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科技工作者服务,为高校发展服务,为科技、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第四条 高校科协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国家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方针;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民主办会的原则。
第五条
本通则适用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成立的高校科协组织。
第二章
任
务
第六条 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评价活动,促进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第七条 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提高高校师生及社会公众科学文化素质。
第八条 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承接科技咨询、成果鉴定、职称评审等工作。
第九条
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诉求,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开展对科技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表彰、奖励和举荐优秀人才。
第十条 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推进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
第十一条
促进科技和教育的民间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外科技团体和科技工作者的友好往来。
第十二条 支持高校科技工作者加入各级科技社团,为挂靠在本校的各级科技社团办事机构服务。
第三章
组
织
第一节 组织成立和撤销
第十三条 拥有一定数量的科技工作者,能围绕中国科协和省科协宗旨定位开展工作和活动的高等学校,根据自愿原则成立高校科协。
第十四条 高校成立科协组织,须经本校党组织和行政部门同意,向本校党的隶属关系所在地的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地方科协)提出申请,并经批准后,成立高校科协。高校科协接受批准其成立的地方科协业务指导。第十五条 申请成立高校科协应提交以下文件:
(一)申请报告;
(二)高校科协章程草案;
(三)高校基本情况说明材料;
(四)高校提供固定办公场所、工作经费、专职人员岗位的承诺书;
(五)地方科协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十六条 高校科协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予以撤销:
(一)经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向批准其成立的地方科协提出撤销申请,经地方科协批准后可以撤销;
(二)不遵守科协章程,且不能正常开展活动,经批准其成立的地方科协给予警告或限期整顿二年内无明显改进的,由批准其成立的地方科协联系其所在高校党组织、行政部门予以撤销;
(三)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和重大负面影响的,由批准其成立的地方科协联系其所在高校党组织、行政部门予以撤销。
第二节 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
第十七条 会员(代表)大会是高校科协的最高权力机构,会员(代表)大会任期三至五年。科技工作者较多的高校科协可经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委员会作为执行机构。
会员代表由会员推选产生。第十八条 会员(代表)大会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制定工作方针和任务;
(三)审议和批准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选举委员会委员;
(五)审议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九条
在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委员会负责领导高校科协工作,并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委员会原则上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委员会须有2/3以上委员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委员1/2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规模较大的委员会可设立常务委员会,在委员会闭会期间,由常务委员会行使委员会职权。
第二十条 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一)执行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二)选举主席、副主席,变更和增补委员会委员;
(三)制定工作计划,审议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会员授予荣誉称号;
(五)组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六)审议其他事项。
第二十一条 高校科协根据工作需要,可在校内基层单位设立分会,也可按学科和技术领域设立专业(工作)委员会、专业学会(学组)等机构。
第二十二条
委员会设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负责主持高校科协工作。主席、副主席人选应具备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组织领导能力。第二十三条 高校科协的办事机构为秘书处(办公室),秘书处(办公室)在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第二十四条 秘书长负责主持秘书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秘书长应选择热爱科协工作、熟悉国家科技政策、沟通协调能力较强的科技工作者担任,其人选由主席提名,并经委员会审议通过后任命。
第二十五条 秘书处(办公室)应设置专职工作岗位,工作人员可在校内外选聘,其人事管理、工资、个人福利保险等参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会
员
第二十六条 高校科协会员由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组成。
第二十七条
会员条件:
(一)个人会员:在校工作的科协系统各级学会(协会、研究会)会员,经登记成为高校科协会员;在校工作的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教学、科研和科技管理人员及在校研究生,由本人申请,经高校科协确认,成为高校科协会员。
高校科协可以吸收少量品学兼优且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一定成绩的大学生为高校科协会员。
(二)团体会员:高校所属企事业单位成立的科技团体和校内成立的“青年教师科协”、“离退休教师科协”、“研究生科协”和“大学生科协”等科技团体经高校科协批准可成为高校科协的团体会员。
第二十八条
会员享有以下权利:
(一)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对高校科协工作有知情权、建议权、批评权和监督权;
(三)优先参加科协组织的各项活动;
(四)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五)高校科协章程规定的其它权利。第二十九条 会员应履行以下义务:
(一)遵守高校科协章程,执行高校科协决议;
(二)按时交纳会费;
(三)完成高校科协委托的工作;
(四)高校科协章程规定的其它义务。
第三十条 会员退会,应提出退会申请,经委员会同意,即可退会。
第三十一条 严重违反高校科协章程的会员,经委员会决定,取消其会籍。
第五章
经
费
第三十二条 经费来源:
一、所在高校拨款;
二、会员交纳会费;
三、开展活动或服务收入;
四、政府和有关机构资助;
五、社会和个人捐赠;
六、其它合法收入。第三十三条 经费管理 高校科协应建立独立的财务账目,执行国家有关财务管理制度,定期向会员(代表)大会和委员会报告财务收支情况,并接受会员监督。
第三十四条和开展工作。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六条
第六章
附
则
高校科协根据本通则制定本校科协章程本通则自下发之日起施行。本通则由广东省科协负责解释。
第四篇:广东省高等学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暂行办法
广东省高等学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暂行办法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文件
粤办发〔2011〕30 号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广东省高等学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党委、人民政府,各县(市、区)党委、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单位,省各人民团体,中直驻粤各单位:
《广东省高等学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暂行办法》已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1 年12 月27 日
广东省高等学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促进高等学校(下称“高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央纪委教育部监察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高校反腐倡廉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党的组织关系在广东省的国家部委属高校、省属(市属)高校校级领导干部。
第三条 高校领导干部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纪律,认真履行职责,保持优良作风,做到廉洁自律。
第四条 促进高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把教育与惩处有机结合起来,规范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起来,以规范用权行为为核心,以廉政风险防范为重点,以权力公开运行为保障,逐步构建高校领导干部防止利益冲突机制、廉政风险排查机制和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营造高校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第二章 廉洁自律行为规范
第五条 高校领导干部要坚持科学管理和民主决策。应当执行以下规定:
(一)领导班子党政正职不直接分管财务、干部人事、工程建设、物资采购、招投标;
(二)对学校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涉及大多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应当提交学校党的代表大会或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或审议票决,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三)领导班子正职在集体决策时应当末位表态,在充分听取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发表意见之后发表意见;
(四)研究决定重大事项,应有详细的会议记录,并形成会议纪要;
(五)涉及人事安排、物资采购、合同变更中不需经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的事项,应当
按照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学校相关委员会和监督部门审核、学校领导签批的程序决定;
(六)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必须经专家论证、技术咨询、政策法规和廉政风险评估;
(七)与领导班子集体决策有利益冲突的事项,应主动申请回避;
(八)除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明确不宜公开的事项外,重大事项决策程序、结果等应及时公开。
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违反程序或超越权限作出决策;
(二)以个别征求意见、化整为零等形式规避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程序;
(三)涉及“三重一大”事项在领导班子会议上临时动议;
(四)其他违反规定决策的行为。
第六条 高校领导干部要遵守经济工作纪律。应当执行以下规定:
(一)严格执行基建(修缮)、物资采购公开招投标制度,按照国家法规规定不宜公开招标的项目,应在依法取得批准后,方可采用邀请招标或其他方式进行;
(二)校办产业产权转让除按规定经批准实施协议转让外,一律在具有资格的产权交易机构挂牌交易。
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个人决定学校对外融资或投资;
(二)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学校建设工程承发包、物资购销、经营性土地批租或使用权出让、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重大项目投资等经营活动,或向学校有关部门推荐工程队和供应商;
(三)擅自委托经营或出租、出让学校产业、物业,或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转让、租赁校办产业或校属资产;
(四)私下会晤有业务关系的客商或泄露应予保密的工作情况和商业信息,以及收受佣金、回扣等各种好处;
(五)利用学校科研、产业秘密及其业务渠道从事个人谋利活动,或将其提供、泄露给他人及其他科研机构或企业,从中获取个人利益;
(六)在学校及校办产业产权交易、合作办学等对外经济活动中,故意隐匿应当纳入评估范围的资产,或者向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会计资料,导致审计、评估结果失真,或未经审计、评估,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七)其他违反经济政策、制度和相关规定的行为。
第七条 高校领导干部要遵守干部人事工作纪律。应当执行以下规定:
(一)严格执行高校中层领导干部推荐提名的有关规定,个人推荐提名要提交署名书面材料;
(二)考察、酝酿、讨论其近亲属人事问题应当回避;
(三)在全委会或常委会票决范围内提前公开干部考察情况等有关信息;
(四)拟提拔任用干部必须提前书面征求学校纪委意见。
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配偶、子女及近亲属与本人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
(二)配偶、子女及近亲属在同一学校担任与本人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
(三)配偶、子女及近亲属在本校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工作;
(四)超越权限或违反程序授意、指使、责令组织人事部门拟定或修改干部任用方案和录用人员 名单;
(五)其他违反干部人事制度规定的行为。
第八条 高校领导干部要遵守财经纪律。应当执行以下规定:
(一)严格预算管理,防止赤字预算,每年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财务收支计划,由相关委员会审核后,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或审议通过;
(二)大额度超预算资金使用由主管校领导审核,校长办公会议或党委会审议通过,党委书记或校长签发,在财务报告中单独列表;
(三)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对预算外资金实行统一核算和管理;
(四)加强内部审计,每年开展内部财务专项审计,对重大基建项目、大额物资设备采购、大额度科研经费项目资金使用实行同步审计;
(五)执行集中采购制度,对仪器设备、教学器材、药品、医疗器械、教材图书等大宗物资一律公开报价,统一采购;
(六)加强对基金会和基金使用的管理,做到合理使用,公开透明。
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滥用、套用科研经费;
(二)使用非法票据入账;
(三)设立“小金库”;
(四)隐匿资产或者提供虚假会计资料;
(五)授意、指使、责令学校财会人员从事违反财经制度的活动;
(六)其他违反财务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九条 高校领导干部要严格学校公共财产管理。应当执行以下规定:
(一)学校国有资产的使用(包括自用、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等)和处置(包括无偿调出、出售、报废、报损等)应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二)执行资产台账管理制度,对实物资产定期清查,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
(三)完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管理办法;
(四)实行工作责任制,加强校属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行为的风险控制;
(五)大额资产处置,包括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报废、报损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应当列入重大决策范围,并按照规定程序报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审批备案;
(六)建立由学校审计部门组织的预决算审计制度,审计结果应在一定范围公开。
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以借为名长期占用住房、汽车、仪器设备等公共财物谋取私利;
(二)利用职权将学校公共资产委托、租赁、承包给自己的配偶、子女及其近亲属经营。
(三)其他违规占用学校财产损害学校公共利益的行为。
第十条 高校领导干部要自觉防止利益冲突。应当执行以下规定:
(一)实行利益回避声明承诺制,班子讨论重大问题时,领导干部应对利益冲突主动提出回避,对无利益冲突作出声明,并承诺承担相应责任;
(二)党政正职不得在高校资产管理公司兼职,其他领导干部经批准在高校资产管理公司兼职的,兼职不得超过一家,不得领取兼职报酬;
(三)党政正职一般不担任学校学术委员会及其他学术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人;
(四)配偶和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领导干部原则上不担任党政正职和重要敏感部门的领导;
(五)以科技成果在企业入股应事先向学校报告,所占股权比例必须按学校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定;
(六)离职或退休后三年内不得到原分管的校属企业或其他经营性实体担任领导或荣
誉职务并领取薪酬。
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本人或领导干部之间相互为对方近亲属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职务晋升以及经商办企业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二)以资金或实物形式入股与学校有关联的企业;
(三)近亲属在本人分管范围内从事营利性活动;
(四)配偶、子女承包和经营领导干部所在学校(包括二级院系、独立学院)所属或投资入股的企业、教育机构、中介机构等,参与学校的基建(修缮)、物品购销、劳务合作、经济担保、合作办学等有偿经济活动,或与学校合作开展其他营利性活动;
(五)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向请托人购买或者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请托人出售房屋、汽车、字画等贵重物品,以及以其他交换形式使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获取请托人提供的利益;
(六)其他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行为。
第十一条 高校领导干部要严格自律。应当执行以下规定:
(一)禁止收受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贵重物品,确实无法拒收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上交学校纪检监察部门;
(二)学校为引进资金、项目等对教职工制定的奖励规定不适用于学校领导,凡以学校领导身份参与有关经济活动而获得的赞助费、奖励、奖金、酬金、补贴等应上交学校;
(三)严格执行“阳光招生”制度,不干预、插手学校招生工作,尤其是艺术类、体育类、特长生及自主招生工作;
(四)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加强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每年在民主生活会通报情况。
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利用职权为自己或他人申报科研项目提供便利,以及从学校自筹自管的资金中为自己或他人从事的项目多批经费和设备;
(二)纵容、默许近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以本人名义谋取私利;
(三)其他利用职权和职务便利为本人、近亲属或特定关系人谋取私利的行为。
第十二条 高校领导干部要厉行节约。应当执行以下规定:
(一)公务出国应以工作需要为原则,一般两年安排一次或三年安排两次,确需增加次数的应专门向上级组织部门说明理由;
(二)出国(境)护照(通行证)必须交学校统一保管;
(三)严格执行小汽车配备标准和定编管理规定,接受捐赠的小汽车必须纳入定编管理,作为学校公务用车统一管理使用;
(四)以学校名义举办各类庆典活动必须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五)凡校内具备接待条件的,公务接待活动原则上安排在校内堂馆;
(六)积极推进公务卡制度,公务消费原则上使用公务卡结算,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以学习、交流、考察为名公款出国(境)旅游;
(二)公务出国(境)使用因私证照;
(三)长期公款租赁小汽车或宾馆房间供学校领导使用;
(四)其他铺张浪费的行为。
第十三条 高校领导干部要恪守学术道德。应当执行以下规定:
(一)学术研究必须本人参与,发生成果归属权争议,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定其他学校学术委员会审查裁决;
(二)对署名科研成果出现剽窃、抄袭等弄虚作假问题承担相关责任;
(三)遵守论文评审、科研成果鉴定和职称评审的各项规定,职称评审资料必须在校内提前公示。
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在他人论文、著作及科研成果中挂名;
(二)抄袭、冒用他人论文、著作,侵占他人科研成果;
(三)以虚报、谎报等手段骗取学术荣誉、职称;
(四)其他有悖于学术道德的行为。
第三章 实施与监督
第十四条 本办法的实施主体为各高校,学校党委书记为本办法组织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学校纪检监察部门负责监督实施。
学校党委要把贯彻落实本办法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领导干部考核、干部选拔任用考察、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的重要内容,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纪委副书记列席党委会,监察处长列席校长办公会的相关规定。
第十五条 高校要切实抓好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工作:
(一)将本办法各项要求纳入学校各项监督管理制度,融入学校管理各个环节,在民主决策、组织人事、招生工作、财务管理、工程建设、物资采购、校产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健全符合本办法要求的规章制度,规范领导干部行使职权的行为。
(二)结合本校实际编制重大决策目录,建立党代会,党委全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教代会决策项目目录和程序,完善民主决策机制。
(三)施行重大事项廉政风险评估制度,对涉及教职工和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改革措施、大型项目建设、国有资产处置等事项,在决策实施前,必须进行廉政风险评估;对存在廉政风险的事项,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完善预防措施,落实预防责任。
(四)进一步完善党务公开、校务公开、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民主评议等制度,督促领导干部自觉遵守有关规定,主动报告个人有关情况,及时整改违规行为。
(五)构建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机制,明确领导班子成员及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编制职权目录,规范权力行使程序,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切实提高预防腐败的能力和水平。
第十六条 高校领导干部违反本办法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调查处理;构成违纪的,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或国家有关规定追究纪律责任;尚未构成违纪的,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责令作出检查、诫免谈话或组织处理。
对于单位违反本办法,以及未按本办法要求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的,根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追究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的责任。
第十七条 对违反本办法不适合继续履行职务的,应当先免职后处理。对情节严重、社会影响恶劣,已不适宜担任高校领导职务的,免职后一般不得再担任高校领导职务。
第十八条 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要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政治责任。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重大决策事项、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按照《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贯彻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执行。重大基建项目、大额物资设备、大额度科研经费、大额资产参照大额度资金标准执行。
第二十条 本办法所称近亲属,是指配偶、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近姻亲关系以及具有抚养、扶养、赡养关系的亲属。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特定关系人,是指与领导干部有近亲属以及其他共同利益关系的人。
第二十二条 学校中层领导干部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纪委、省监察厅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广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校务公开暂行规定
广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校务公开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高等学校民主政治建设,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规范高等学校校务公开工作,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省高等学校的实际,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校务,是指高等学校在实施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事务及其有关信息。
第三条 对于在教育改革和发展、学校管理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原则上都应在一定范围采取适当方式和程序予以公开。
第四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省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校务公开的活动。
第五条 高等学校应当履行校务公开的义务。本校教职工、学生、校内社团组织以及其他公民、合法组织依法享有本规定设定的应当公开的学校校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第六条 高等学校校务公开要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学校行政主持,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和工会协调、监督,业务部门各负其责,教职工和学生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应成立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指定有关部门参加的校务公开工作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规定;学校党委主要负责人对校务公开负领导责任,学校行政主要负责人对校务公开工作的实施负主要责任;成立由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和工会以及教职工、学生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负责协调和监督校务公开工作。
第七条 校务公开应当遵循合法、及时、真实和公正的原则,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不得公开法律、法规禁止公开的有关事项;不得损害学校的合法利益;不得侵犯他人隐私。
第八条 健全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教(职)代会在校务公开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第二章 校务公开的内容
第九条 高等学校应当向学生公开以下校务:
(一)学校领导机构及其负责人、管理(职能)部门及其负责人、院系设置情况;
(二)学校管理部门的职责,教师、学生与学校管理部门联系或投诉的渠道、办法;
(三)学校管理制度和有关规定,以及对学生修业和纪律的要求;
(四)学校招生(含研究生考试录取、免试推荐)和教育教学改革情况;
(五)学校收费规定,包括收费项目、收费标准、计费单位、收费范围、收费依据及批准收费机关等;
(六)学生管理信息,包括学生入党、入团、评优、评先、选干、奖学金评定和发放情况,学生奖惩情况,学生转学转专业条件、毕业生就业信息等;
(七)教学情况,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计划安排、专业设置及学分分布、课程设置及调整等;
(八)学生勤工助学的信息和助学金、助学贷款的发放要求、标准、办法。
(九)涉及学生利益的其他重要事项。
第十条 高等学校应当向社会公开以下校务:
(一)招生章程和招生计划、录取程序,收费项目、收费标准、计费单位、收费范围、收费依据和批准收费机关等;
(二)面向社会的招标项目、招投标程序、投标情况、中标结果;
(三)面向社会招聘人员的招聘条件和程序、招聘结果;
(四)依照法律法规应该公开或高等学校认为应该公开的其它事项。
第十一条 高等学校向本校教职工公开的校务,除应包括本规定的第九条和第十条的内容外,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学校重要决策和执行情况,包括学校发展及建设规划、重大改革方案、重大对外合作项目等;
(二)学校章程、规范性文件制定或修改情况;
(三)学校的工作计划及执行情况;
(四)学校承诺办理的重要事项及完成情况;
(五)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及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遵守廉洁自律规定的情况和民主评议情况;
(六)学校重大事件(含违纪违规、突发、意外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
(七)教(职)代会提案的办理结果或办理情况;
(八)学校机构设置调整和人事调配、招聘情况,包括部门定编定责定岗、调入(招聘)人员条件和程序、公派出国人员条件和程序,以及调入和出国人员的名单等基本信息;
(九)学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处科级干部、重点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任用和评优、评先的条件、程序和结果;
(十)学校各种评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条件、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政策规定和条件、推选程序、议事规则、议事结果,岗位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情况;
(十一)校内岗位津贴、补贴,课时酬金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情况;
(十二)学校经费的预算和执行情况;
(十三)学校资产及债权债务情况;
(十四)学校资源调配情况,包括住房调配、用地调配、办公室及实验室等用房调配、大型仪器和设备等教学资源调配等;
(十五)校产管理及变更情况;
(十六)校办企业的经营管理及效益情况;
(十七)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结果和立项资助情况,科技项目的国内外合作和推广应用情况;
(十八)教学研究成果的申报、评选、报送情况;
(十九)基建工程、维修工程招投标情况,包括工程项目、招投标工作程序、投标情况、中标结果等;
(二十)大宗物资、大型和成套设备采购情况,包括物资(设备)名称、数量、质量(有关技术参数)、采购情况或招投标情况等;
(二十一)按上级有关规定应当公开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公开的其他内容。
第三章 校务公开的形式 第十二条 依据本规定公开的校务,高等学校应按其特点采取以下一种或几种方式予以公开:
(一)在校园网上设立专门的校务公开网页;
(二)在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校内发布;
(三)设立固定的公开栏、宣传栏等;
(四)定期召开教代会、学代会;
(五)向社会公开的校务除以上形式外,还可采用发送书面通知、信函或通过新闻媒体发布等形式;
(六)其他便于师生和社会知晓的形式。
第十三条 属于规章、规范性文件及其他政策措施的校务,应以有利于师生和相关人员查阅的方式公开。
第四章 校务公开的程序
第十四条 依据本规定第九条、第十条和第十一条所列校务公开内容,高等学校应当主动采取适当程序予以公布。
第十五条 按规定应提交教职工代表会议审议通过的校务,应在正式公开前提交教职工代表会议审议通过。
第十六条 校务公开一般应在校务发生的1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
第十七条 校务公开内容由校务公开工作机构按本规定的要求提出,由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集体研究确定,并经校长(或其指定的负责人)签字确认后,予以公开。
第十八条 依照本规定第四条规定享有校务公开知情权和监督权的组织和个人申请公开的,可以凭有效证件书面申请或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高等学校的接访人员应该当场记录。记录内容包括:
(一)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或名称、地址、身份证明、联系方式;
(二)请求公开的具体内容;
(三)申请人的签名或盖章;
(四)申请时间。
第十九条 高等学校应当在接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公开,同时告知申请人。
因信息资料处理等客观原因及其他正当理由,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经与校务公开监督小组协商一致后可将作出是否公开的决定的期限延长至20个工作日,并应及时以书面形式将延长后的期限和延长的理由通知申请人。
高等学校决定公开的,应当在公开决定书中载明公开的时间、场所、方式;决定部分公开或不公开的,应当在公开决定书中说明理由。
第二十条 申请公开的校务含有禁止或限制公开内容但能够区分处理的,可公开的部分应当对外公开。
第二十一条 涉及到师生的切身利益,影响学校的改革发展,或者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校务在正式决定前,实行预公开制度,校务公开工作机构应当将拟决定的方案和理由向师生公布,在充分听取意见后进行调整,再作出决定。
第二十二条 高等学校难以确定密级的校务,由学校提出具体意见交保密部门或主管部门审 核批准后,可依照保密法律法规规定的期限和程序处理,暂缓公开。
暂缓公开的校务,在性质或密级确定后,分别按本规定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处理。
第二十三条 高等学校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法定事由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是否公开的决定或将被申请校务向申请人公开的,高等学校应及时用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并说明延期理由。
自中止原因消除之日起,期间重新计算。
第二十四条 为使校务公开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各学校应做好下列校务公开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一)校务公开有关内容材料;
(二)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记录本;
(三)校务公开监督小组会议记录本;
(四)教代会有关校务公开会议记录材料;
(五)学代会有关校务公开会议记录材料。
第五章 监督
第二十五条 广东省教育厅、中共广东省教育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以及广东省教育工会负责指导广东省内(含部属)高校校务公开工作,并通过以下方式对校务公开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一)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各高等学校校务公开情况;
(二)听取所属高校的校务公开工作汇报;
(三)设立校务公开咨询投诉电话或信箱,及时纠正和调查处理违反规定或失当行为,并向投诉人通报处理情况,或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
(四)开展校务公开工作评议活动等。
第二十六条 校务公开监督小组负责监督本校的校务公开工作,定期检查本校校务公开工作,及时将检查结果通报有关人员和组织,同时报送给上级纪检监察部门和工会组织。
第二十七条 各高等学校的工会、教代会、学代会应当定期评议相关的校务公开工作,并及时将评议结果反馈给高等学校。
第六章 责任
第二十八条 高等学校实施校务公开,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或本规定的,教育主管部门及其监察机构有权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者,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第二十九条 直接责任人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有关部门追究责任,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违反法律的,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一)违反有关规定不实施校务公开的;
(二)违反本规定关于公开内容、方式、程序的;
(三)故意不真实公开校务或在校务公开中故意弄虚作假的;
(四)其他违反本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条 高等学校隐匿或公开虚假的校务,或者泄露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给有关人员或组织造成经济损失、名誉损害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给学校造成损失的,应当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十一条 对依据本规定申请公开校务的有关人员和组织进行打击报复的,视情节轻重,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民办高等学校的校务公开工作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成人高等学校参照执行本规定。
第三十四条 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规定和本校实际制定具体的校务公开实施细则,并报广东省教育厅和上级主管部门及广东省教育工会备案。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由广东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