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省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冀政办(模版)
【发布单位】河北省
【发布文号】冀政办〔2003〕34号 【发布日期】2003-11-14 【生效日期】2003-11-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北省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冀政办〔2003〕34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河北省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03年11月14日
河北省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进一步搞好我省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工作,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在各级政府领导下,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务院关于“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要求,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加强科学管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卫生工作实际,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全省联网、防治互通、强化责任、依法管理,全面提高我省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能力。
二、建设目标和任务
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构建覆盖省、市、县(市、区)疾病控制机构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高效、快速、通畅的信息网络体系,网络触角延伸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室,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全覆盖;规范和完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保证信息资料传输的“快速、安全、可靠、保密”,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一)巩固和完善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五级疫情监测报告网络,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居委会)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依法报告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二)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直接上网报告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实现在线实时报告。
(三)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为疾病控制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决策服务。
三、建设原则
(一)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网络、设备和人员,按照卫生部的部署,建设规范、标准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网络。
(二)突出重点,纵横联网。整合现有疫情信息报告系统,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联网的基础上,将网络延伸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触角延伸到基层卫生单位。(三)平战结合,预警预报。按照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河北省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的要求,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功能。(四)多方投资,分级负责。各级政府要支持乡镇卫生院信息网络建设。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医疗单位和社会的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医疗机构网络直报建设进度,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
四、建设内容
(一)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在总结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工作的基础上,将传统疫情定期报告的逐级统计转为网络报告,以满足预警和快速反应的要求。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体系主要包括:
1.疾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完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开展医疗机构直报工作。到2003年11月5日,全省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包括为地方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军队及武警医院)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直接上网报告SARS疫情,2003年底配齐所有乡镇卫生院专用微机进行网络直报。2004年实现常规疫情的网络直报,调整疫情报告管理机制,整合各种专病监测系统、疾病监测点监测系统,建立与国家统一的信息平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通过网络及时进行核实,同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监测报告系统。利用全国统一开发和建立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平台和数据中心”,从2004年开始,法定报告单位和报告人直接上网,实行在线报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随时接收或下载本地区报告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预警信息监测报告系统。对重点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采用主动监测方式,与各监测哨点、实验室、医院之间建立监测信息平台,实现疾病监测的预测、预报。
4.地理信息指挥调度系统。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应急指挥调度信息系统,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调度、分析和辅助决策。
5.社会举报信息系统。按照国家要求,设立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线报告和举报电话,接收来自社会和公众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相关信息报告和监督举报。
(二)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计算机信息网络硬件建设。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纵向连接省、地(市)、县(区)和乡镇卫生院四级,触角延伸到村,横向连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形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基础信息服务平台。
五、建设进度
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到2003年底):主要任务是围绕今冬明春SARS防治工作的需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运行SARS疫情专报系统,建立SARS临床症状检测、预警机制。
第二阶段(到2004年):主要任务是通过完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体系建设,触角延伸到农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完整的信息交换平台。
第三阶段(到2005年):基本完成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任务,纵向互联、横向互通,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加强,满足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要求。
六、网络体系设置
(一)省级网络中心。省级网络中心是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应急预警处置体系的中心环节,应设立中心机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中心、多媒体指挥中心、信息处理中心、疫情处置中心等部门,设专职卫生信息网管理人员。主要负责:中心网络建设与维护,全省疫情报告员的岗位培训和技术指导,常规疫情报告、重大疫情的分析、汇总、评估、预测、报告;全省疾病监测系统的运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数据处理(物资、人员、个案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的指挥、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全程数据支持和通信支持;系统装备和网络的维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数据的汇总、分析和上报;信息、通讯联络保障等工作。(二)市级网络中心。市级网络中心是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应急预警处置体系的中转环节,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中心、多媒体指挥中心、信息处理中心、疫情处置中心等部门,由卫生部门调剂专职人员。主要负责:常规疫情报告、重大疫情的分析、汇总、评估、上报工作;负责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数据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的指挥、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全程数据支持和通信支持;系统装备和网络的维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数据的汇总、分析和上报;信息、通讯联络保障等工作。(三)县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设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可充分利用现有国家卫生信息网、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等防病资源和卫生专业人员技术优势,设置机房、设备间、预警值班(指挥)室等功能用房,配置综合管理服务器、区域无线基地台等信息、通讯设备,由卫生部门设置专职国家卫生信息网管理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人员,构成以县为单位的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的数据汇总、处理中心和指挥中心。(四)乡镇卫生院由专职防保人员负责,通过疾病报告系统(含SARS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直报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五)村(居委会)卫生室由疫情报告员负责本村(居委会)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电话报告工作。(六)县及县级以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应设在医院保健科,由专职医生负责,通过疾病报告系统直报本院搜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导和检查制度(本站推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导和检查制度
为监督并提高各级医疗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发现和处置工作,规范卫生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工作,依法、科学、有序、高效地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本制度。县疾控中心应急办每个季度对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开展专项现场检查,并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和意见。具体内容如下:
一、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
1、工作内容和要求
制订、完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现、登记、报告和管理制度。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报告管理工作,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有相应培训记录及小结。
按月收集出生、死亡等人口信息(含流动人口)及辖区内外来人口疫情信息等。
协助开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排查,收集和提供风险信息,参与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制(修)订。
2、工作做法
(1)制定传染病报告工作程序,明确各相关科室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培训、质量管理和自查等制度。确立或制定具体部门和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镇卫生院(社会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传染病疫情管理人员,负责对本单位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2)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诊断标准和信息报告管理技术等内容的培训,收集好培训资料。
(3)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的日常管理、审核检查、网络报告(数据交换)和质量控制,定期对本单位报告的传染病情况及报告质量进行分析汇总和通报。协助县疾控中心开展传染病疫情调查和信息报告质量考核与评估。
二、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和登记
1、工作内容和要求
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有阳性检测结果反馈及相应核查记录。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及疑似病人,按要求规范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发现或怀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要求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2、工作要求
各种登记薄登记项要齐全,项目信息填写完整。染病报告卡填写规范、无涂改,完整率、准确率100%。
3、工作做法
(1)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2)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人员须对收到的纸质传染病报告卡或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中抽取的电子传染病报告卡的信息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
三、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1、工作内容和要求
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及疑似病人、发现或怀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报告。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传染病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网络直报。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采取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的乙类传染病,或发现其他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时,应按要求于2小时内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应于24小时内报告。报告及时率、报卡完整率和准确率均达到100%。
发现报告错误,或报告病例转归或诊断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进行补报。
做好相关记录,《传染病报告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应至少保留3年。
2、工作要求
传染病疫情报告率=报告卡片数/登记传染病病例数×100%。(要求100%)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报告及时的病例数/报告传染病病例数×100%。(要求10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及时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数/应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数×100%。(要求100%)
传染病报告卡有效证件完整率=报告卡有效证件填写完整数/报告传染病病例数×100%。(要求100%)
四、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1、工作内容和要求
制定病人医疗救治与管理的有关工作制度、预案、技术方案和工作流程。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隔离、医疗观察等措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者进行急救,必要时及时转诊。书写医学记录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协助追踪、查找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员,对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者提供必要的基本医疗和预防服务。
协助对病人、疑似病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和提供病人、密切接触者、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配合上级专业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做好病例追踪、随访。
做好医疗机构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等疫点疫区的处理工作。
协助对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指导病家开展消毒措施。
参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协助开展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应急药品和防护用品发放等工作,并对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指导。
根据辖区内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和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宣传教育。
协同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艾滋病患者宣传指导服务及高危人群干预工作,积极做好全人群HIV抗体检测工作。
2、工作要求
传染病疫点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理率达100%。
3、工作做法
(1)规范散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对本辖区发现的传染病病人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和提供病人、密切接触者、其他健康危害 3 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对密切接触者开展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对疫点进行消毒处理。指导病家开展消毒措施。
(2)通过发放宣传单、宣传橱窗、上健康教育课等形式,开展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技能和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宣传教育。
第三篇: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
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履行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报告范围和程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务人员和所在科室应当立即电话报院办,通知医务科、院感科、防保科、节假日报总值班。
(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或院内感染暴发、流行的;
(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三)、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四)、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防保科或总值班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上级疾控部门报告,同时通知院长和院内相关部门,保证应急工作中上下联络、人员疏散、消毒隔离、防护、现场保护和调查、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取样等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管理制度:
1、基本原则: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在院内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我院行政领导的分级管理体系,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级管理人员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启动我院应急系统。
2、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院、首诊医生负责制。
3、各有关部门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服从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4、各科室、医护人员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5、在我院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各专业及相关人员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必须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6、有权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采取医学 措施时予以配合。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
7、对传染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律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控制等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好人员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做好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8、各科及相关人员未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谎报的,未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未履行突发事件监测职责的,拒绝接诊病人的,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调度的,将依据情节轻重给予处罚。
第四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分类和相关信息报告的基本原则[模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分类和相关
信息报告的基本原则
一、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选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节选自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其中,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
坚持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原则(节选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四、第二章
组织管理(节选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第八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具体职责为:
(一)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行政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料;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的报告、咨询和监督;设置专门工作人员搜集各种来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信息。
(二)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和实验室,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标本的实验室检测检验及报告。
(三)负责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维护和管理,疫情资料的报告、分析、利用与反馈;建立监测信息数据库,开展技术指导。
(四)对重点涉外机构或单位发生的疫情,由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管理和检查指导。
(五)负责人员培训与指导,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辖区内医院和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报告和信息网络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第十条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具体职责为:
(一)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包括报告卡和总登记簿、疫情收报、核对、自查、奖惩。
(二)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制度,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
(三)建立或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等应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报告卡片邮寄信封应当印有明显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疫情”标志及写明XX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的字样。
(四)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五)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样。
第十一条 流动人员中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报告、处理、疫情登记、统计,由诊治地负责。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节选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第十六条 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第十七条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依照有关法规对责任疫情报告人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乡(镇、地段)级以上的责任报告单位必须建立疫情管理组织,指定专职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或所辖区域内的疫情报告工作。
县(市、区)级以上责任报告单位必须实现计算机网络直报,乡(镇、地段)级责任报告单位应创造条件实现计算机或采集器的网络直报。
第十八条
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报告卡由录卡单位保留三年。
第十九条
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第二十条 有关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向卫生部报告。
卫生部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立即向国务院报告。
第五篇:河北省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实施意见(冀政办〔2003〕23号)
【发布单位】河北省
【发布文号】冀政办〔2003〕23号 【发布日期】2003-09-06 【生效日期】2003-09-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北省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实施意见
(冀政办〔2003〕23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河北省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北省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实施意见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2003年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59号)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全省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严格规范学校收费行为
(一)认真落实“省立项目、省定标准”的规定。公办学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要严格按照《河北省教育收费项目及标准》执行,凡不符合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要坚决取消。各地、各学校不得擅自立项、超标准和超范围收费。(二)在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必须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各地要严格按照冀教财〔2002〕40号文件规定的标准执行,不得以任何理由缩小“一费制”实行范围和突破“一费制”最高限额,下浮不限。
(三)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必须严格执行“三限(限人数、限钱数、限分数)政策。公办高中收取“择校生”择校费要严格执行《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办高中择校生收费实行最高限价的通知》(办字〔2003〕71号)规定,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提高收费标准和收取限定金额以外的择校费用。各地公办高中现行收费标准(去年招收择校生的收费标准)超过此次省定择校生收费最高限价的,要立即降下来;现行收费标准低于择校生收费最高限价的,要维持原来标准不得提高;招收“择校生”的比例,必须严格执行省教育厅《关于公办普通高中择校生招生比例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冀教财〔2003〕39号)规定,严禁学校擅自扩大“择校生”招生比例、降低录取分数线。
(四)稳定中等专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现行收费政策。中等专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收费继续执行国家和省定项目和标准。高等学校招收的专接本学生、体育艺术特长生、预科生、定向生以及独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招收的学生,其收费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政府规定项目和标准执行。(五)严格规范代收费的行为。中小学校除按国家规定可以代收课本费外,不得向学生收取其他任何性质的代收费;学校面向学生的各类服务项目,必须遵守学生自愿的原则,按照“多退少补、不得盈利、及时结算”的规定,加强资金管理。中小学校不得以组织辅导班、补习班、“提高班”和“超长班”等为由向学生收取费用。严禁任何部门包括学校及教师以任何形式要求学生订购教辅材料、课外读物、报刊杂志等,不准强行收费为学生统一着装,不准以“勤工俭学”的名义向学生摊派钱物。禁止任何部门或单位通过学校向学生搭车收取任何费用或向学校进行各种形式的摊派。(六)严格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坚持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原则,不准招收择校生。划片要科学合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对经批准进行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试验依托优质公办中小学办学的学校,严格执行“四独立”(独立法人、独立校舍、独立核算、独立办学)的要求。凡不符合“四独立”办学要求的,要停止招生或者改按公办学校标准收费。普通高等学校不得将国家下达的计划内招生指标转到独立学院,变相高收费,不得借独立学院之名搞“校中校”,变相“双轨”收费,不得假借中外合作办学名义,变相提高收费标准。
二、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治理力度
(一)建立健全专项治理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建立专项治理责任制,明确分管领导,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地方和单位督促整改,对教育乱收费问题严重的地方和单位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予以通报。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责,齐抓共管。其职责分工如下:
政府纠风部门:组织协调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监督检查相关部门履行职责情况;对教育乱收费典型案件、影响严重的事件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实施责任追究,不仅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还要按规定追究有关单位领导的责任。
教育部门:负责有关教育招生收费政策规定和治理措施的贯彻执行,规范学校的招生收费行为,加强对学校收费收入和支出的监管,与物价、财政部门共同发布清理后保留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接受社会监督。深入推行校务公开和收费公示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一费制”收费制度和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对学校擅自设立项目、超标准、扩大范围的收费行为和违反“一费制、“三限”政策的行为要严肃查处,切实做好教育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管理工作。
物价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清理教育收费项目和标准,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健全和强化“收费许可证”管理制度和审验稽查制度,会同有关部门督促和指导学校落实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加强对中小学教材(含中小学实验教材)的价格管理,建立健全教育乱收费举报制度,认真负责受理群众举报,对学校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超标准收费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全面清理教育收费项目,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项目;认真贯彻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加强对学校收费收入和支出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投入机制,配合有关部门查处教育乱收费的行为。
审计部门:积极推行教育收费审计制度,负责对涉及教育的有关部门和学校的收费情况进行专项审计。
农业部门:协调和参与搞好农村中小学乱收费专项治理工作,监督落实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办法,参与查处农村中小学各种违反规定乱收费的行为。
新闻出版部门:加强对学生用教材的价格和质量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控制教材成本,切实降低群众经济负担,严格教辅材料、课外读物的管理,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学校和学生摊派,打击非法出版教辅材料的行为。
(二)切实加强对学校收入和支出的管理。大中专学校和城市的中小学对所收取的学杂费要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做到票款分离。不具备条件的农村中小学,也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学校按规定收取的学杂费收入要全部用于办学。各级教育、审计部门要加强审计监督,对学校收入、支出情况及时进行审计,杜绝乱收乱支行为。
(三)严格校务公开和收费公示制度。各地学校要通过公示栏、公示牌、公示墙等方式,将招生政策、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资金的使用等情况和投诉电话等向社会公开和公示,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各级教育、物价、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教育收费工作的监督和管理,进一步完善校务公开和收费公示制度。
(四)严格控制中小学教材价格。各地要严格按照国办发〔2001〕34号文件规定,切实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不得将教辅材料纳入《教学用书目录》,不得向学校印发教辅材料《推荐目录》,各学校不得统一组织学生购买教辅材料和专题教育书籍及材料,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以“培训费”等名义向教材出版、发行单位违规收取费用。物价部门要把教科书和实验教材统一纳入价格管理范围,严格核价。物价和新闻出版部门要制定教材有关费用支付标准和管理规定,严格审核,切实降低教材成本,同时要引进竞争机制,进一步降低教材成本和价格。在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提倡使用经济版教材,实行“一费制”的中小学,必须使用经济版教材。(五)加大教育投入。各地要继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优化学校布局,精简管理人员和非教学人员,减少人员经费,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得到合理配置。财政部门要加大教育投入,确保实现“三个增长”,对实行“一费制”后学校公用经费不足的,要按省核定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和定额,由上级人民政府通过转移支付解决。财政和教育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三保”投入机制,切实做好“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工作。
三、严格监督检查,查处乱收费行为
(一)认真开展教育收费自查自纠。开学是教育乱收费的高发期,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学校收费工作的领导,严把开学收费关口。各级纠风、教育等部门要组织和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对乱收费问题进行认真、全面的自查自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凡是违反规定收取的费用,要一律无条件清退给学生。自查自纠结束后,要逐级写出自查自纠报告,并报上级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各地自查、自纠期间,省、市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力量进行督导。(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从今年10月份开始,省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领导小组要组织纠风和教育、物价、财政、审计、农业、新闻出版等部门组成检查组,在各市、县(市、区)和大中专院校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对各地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三)严肃查处乱收费、乱摊派的行为。各级纪检、监察、教育、物价、财政等部门要严肃查处下列行为:一是违反规定擅自设立收费项目、超标准、扩大范围收费的行为;二是有关学校违反“一费制”收费制度以及违反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的行为;三是部门和单位通过学校向学生搭车收取费用或向学校进行各种形式的摊派的行为;四是违反规定乱征滥订教辅材料、报刊等行为;五是挤占、平调、挪用和截留学校按规定收取的费用的行为;六是违反政策的其他行为。对于顶风违纪的乱收费案件要从严查处,并依照有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给予纪律处分,对造成严重影响的乱收费案件,还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有关部门要认真受理学校及群众的投诉,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督办和查处。
(四)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各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切实加大对治理工作的宣传力度,让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充分了解有关收费政策规定。同时对顶风违纪的问题公开曝光,推动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