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冀政[2010]152号)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指导意见[小编推荐]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指导意见
(冀政〔2010〕152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国发〔2010〕33号),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现就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意义
《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要求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是行政机关依据法定职责对行政裁量权予以细化和量化的控制制度,是将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情形及其结果抽象上升为一种规则,对有关行使行政裁量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进一步细化的经验构造,是行政机关履行行政执法职能的具体标准。近年来,全省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规范行政执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仍存在认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行政执法中裁量不当、处理畸轻畸重,同案异罚、宽严失度等情形时有发生,导致执法不公,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为此,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重要意义,通过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执法基准,完善执法流程,健 全配套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切实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实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障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合法性。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应当在法律、法规、规章的范围内建立和行使。
(二)合理性。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建立应当全面考虑、衡量相关因素,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必要、适当,对当事人一视同仁。实现行政目的有多种方式时,应当选择对当事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方式。
(三)程序正当。严格遵循法定程序,建立和行使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依据、理由和结果应当公开,依法保障行政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四)行政效率。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应当有利于减少行政争议,降低行政成本,促进行政执法效益的最大化。
三、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方法
行政机关是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主体,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要以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综合考虑各地经济、社会、文化等客观情况的地域差异性,管理事项的事实、性质、情节和社会影响,以及其他可能影响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合理性因素。
省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建立本系统的行政裁量权基准 制度,经省政府法制机构审核同意后,在本系统范围内施行。上一级行政执法部门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下一级行政执法部门应当直接适用,也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细化、量化,报上一级行政执法部门备案,并报本级政府法制机构备案后施行。上一级尚未建立的,下一级可以先行建立,报上一级部门批准和同级政府法制机构备案后施行。
建立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应当遵循过罚相当、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选择处罚种类或者有处罚幅度的,裁量权基准制度应当规定选择处罚种类的具体情形和行政处罚幅度的具体标准。
建立行政许可裁量权基准制度应当遵循统一、规范、便民、高效、服务的原则。实施基本相同的同类行政许可时,在许可条件、程序、时限等方面不得使用不同标准和要求。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许可条件存在一定幅度的,裁量权基准应当列出各种幅度对应的具体情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许可程序、许可时限有幅度的,应当列明不同情况下的许可程序、许可时限,法律、法规、规章对作出许可决定的方式没有明确规定或者规定可以选择的,应当明确规定作出许可决定的具体方式。
建立非行政许可审批裁量权基准制度应当遵循合法、便民原则。实施非行政许可审批应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 政许可法》有关规定办理。对不能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办理的,应当列出裁量权基准对应的具体情形、方式和条件。
建立行政强制裁量权基准制度应当遵循依法强制、强制与教育相结合、效率与权利保障兼顾原则,做到客观、适度、符合理性。行政强制裁量权基准重点对行政强制的种类、程序和时限进行细化、量化、具体化。对于当事人违法行为显著轻微,没有明显社会危害,涉案财物数额较小,实施非强制性管理可以达到行政目的的,行政机关不得对其实施行政强制措施。采取强制措施的,行政相对人履行义务以后,强制措施即应停止。
建立行政征收裁量权基准制度应当遵循行政征收法定、公平、公开并尊重行政相对人财产权的原则,重点对行政征收标准以及征、停、减、缓、免程序和权限进行细化、量化、具体化。对存在征、停、减、缓、免情形的行政征收项目,要明确具体情形及不同级别人员审批权限和程序。对基本情况相同的行政征收项目,征收数额标准应当相同。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检查、行政给付等类型的裁量权基准制度,也应当明确执法行为的具体条件、标准、幅度、方式等。力求程序简化,时限缩短,方便群众。
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划分裁量阶次,裁量阶次不得少于3个。要综合考评法定裁量和 酌定裁量因素,运用数字考量模式等方式,将裁量因素与阶次划分有机结合。
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要严格按照规范性文件的程序办理,听取意见、进行合法性审查、集体审议决定、备案登记、向社会公布。
四、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为保障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效果,各地各部门要制定相关配套制度。
(一)回避制度。明确回避的适用范围和违反回避的法律后果,完善回避的程序,依法保障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申请回避的权利。
(二)说明理由制度。在行使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裁量权基准制度时,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对当事人陈述、申辩意见是否采纳,从重、从轻、减轻、不予行政处罚的理由以及不予行政许可的原因等应当以书面形式予以说明。
(三)公开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对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情形、理由、法律依据和行政裁量结果等重大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事项依法向社会进行公开。行政裁量权基准事项允许社会公众查阅,接受社会监督。建立行政执法信息公开的工作考核、社会评议、年度报告、责任追究等制度。
(四)重大裁量事项集体讨论制度。对涉及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重大或复杂事项,行政执法部门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共同研究,作出处理决定,并将处理结果载入行政案卷。
(五)重大具体行政行为备案制度。行政执法部门作出重大行政执法行为,应当报本级政府法制机构和上一级行政执法部门备案,接受本级政府和上一级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
(六)执法责任制度。行政执法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对其所作出的行政行为的法律后果负责。对违法和不当行使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单位和人员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七)适时评估修订制度。各级行政执法部门要根据行政执法工作的实际和法律、法规、规章要求,对本部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适时进行评估、修订、调整、完善,并向本级政府法制机构和上一级行政执法部门报告评估情况。
五、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地各部门要将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作为本地本部门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第一责任人,主管负责同志要具体组织推动,各级政府法制机构要充分发挥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督 促指导、政策研究和情况交流作用。要把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与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相结合,与加强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和机关效能建设相结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各项工作贯彻落实。
(二)科学安排,精心组织。各地各部门要组织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员落实这项工作,按照本指导意见的要求,科学合理制定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并对建立和施行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的相关配套制度。各行政执法部门作为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做好上下对应和衔接,及时向上一级主管部门和本级政府法制机构反馈和征询发现的问题及意见、建议,严格按照审查公布后的标准规范施行。县级以上政府法制机构具体负责组织、指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
(三)加强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各级政府及其行政执法部门要高度重视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养的提高,加强公共法律和专业法律知识的培训力度。在培训中,要注重增加行政裁量权知识比重,使行政执法人员熟练掌握行政裁量 权基准制度,提高执法水平,保障合法、合理行使。
(四)加强监督检查。各级政府法制机构应当通过行政执法检查、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依法行政考核、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理行政执法投诉案件等途径对行政执法部门行使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结果作为各级政府依法行政考核重要依据之一。各级行政执法部门要积极配合监察、法制部门的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司法部门的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对检查出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依法及时作出处理。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充分了解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参与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和评议。
各地各部门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配套制度,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工作经验,对尚未建立的,要认真落实本指导意见的要求,在2011年4月30 日前,完成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建立,并报本级法制机构备案。有关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的重要情况和问题,要及时报告本级政府法制机构。
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第二篇:铜仁市人民政府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试行)
铜仁市人民政府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促进合理行政,切实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等法律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市政府各执法部门规范和行使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适用本制度。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监督市政府各执法部门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
监察机关依法对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实施行政监察。第四条 本制度所称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执法主体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依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范围、方式、种类、幅度和时限等,结合具体情形进行审查、判断并作出处理的权力。
本制度所称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是指行政执法主体结合行政执法实践,对法律、法规、规章中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适用条件、情形等予以细化、量化而形成的具体标准。
本制度所称行政执法行为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奖励等具体行政行为。
第 1 页
共 1 页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五条 市政府各执法部门应当对存在裁量空间的行政执法权进行清理,分类分项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第六条 市政府各执法部门应当坚持合法、合理、公平、公开的原则,对行政执法自由裁量的标准、条件、种类、幅度、方式、时限予以细化、量化,经部门法制机构或聘请的法律顾问审核后,由部门审定公布实施,并报市政府(法制办)备案。
第七条 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执法裁量权应当遵循下列规则:
(一)符合立法目的。
(二)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管理目的的,应当采用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没有损害或者损害较小的方式。
(三)考虑相关事实因素和法律因素,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
(四)建立健全内部工作程序,相对分离受理(立案)、调查、审查、决定、执行等环节。
(五)平等对待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事实、性质等因素基本相同或者相似的情况下,给予基本相同的处理。
(六)依法执行回避、公开、告知、听证、调查取证、说明理由、重大决定集体讨论、备案等程序制度。
第三章 特别规定
第 2 页
共 2 页
第八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划分为3至5个裁量阶次,3个阶次的分为轻微、一般、严重,5个阶次的分为显著轻微、轻微、一般、严重、特别严重。
(一)对适用简易程序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适用的具体情形;依法应当适用普通程序的,不得适用简易程序。
(二)对同一种违法行为,适用各种处罚类别的,应当依据不同的处罚类别列出具体情形。
(三)同一种违法行为,有处罚幅度的,应当根据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划分裁量阶次,并列明每一个阶次处罚的具体基准。
1.罚款为一定金额倍数的,应当在最高倍数与最低倍数之间划分3至5个阶次,显著轻微的不得低于最低倍数,轻微的应当低于中间阶次,一般的按中间阶次处罚,严重的不得低于中间阶次,特别严重的不得高于最高倍数。
2.罚款为一定幅度数额的,应当在最高额与最低额之间划分3至5个阶次,原则上按倍数额划分处罚阶次。最高额与最低额比值为3倍以下的划分3个阶次,最高额与最低额比值为4倍以上的划分为5个阶次。
3.只规定最高罚款数额没有规定最低罚款数额的,显著轻微的不得高于最高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二十,轻微的按最高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二十以上至百分之四十以下确定,一般的按最高罚款数额的百分之四十以上至百分之六十以下确定,严重的按最高罚款数额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至百分之八十以下确定,特别严重的不
第 3 页
共 3 页
得低于最高罚款数额的百分之八十。
(四)不予处罚、从轻或减轻处罚、从重处罚的自由裁量标准,应当列出具体适用情形。从轻、从重处罚,应当在法定处罚种类和幅度以内处罚。减轻处罚,应当在法定处罚种类或幅度以下处罚。
(五)依法可以单处也可以并处的,列明单处或者并处的具体情形和适用条件,依法应当并处的,除减轻、不予处罚的情形外,不得单处。
(六)对违法所得、非法财物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对违法所得、非法财物进行明确界定。
(七)对停止执行处罚决定的条件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情形。
(八)对处罚过程存在的其他裁量权,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第九条 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强制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一)对查封的涉案场所或者查封、扣押的设施和其他财物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作出明确界定。
(二)对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适用的具体情形。
(三)对行政强制程序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程序。
(四)对需在夜间或者法定节假日实施行政强制执行的紧急情况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紧急情况的具体情形。
第 4 页
共 4 页
(五)对实施行政强制过程中存在的其他裁量权,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第十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许可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一)对许可条件有选择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对应的具体情形。
(二)对许可决定方式没有明确规定或者可以选择的,应当列出决定的具体方式。
(三)对许可程序或者变更、撤回、撤销、注销许可程序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程序。
(四)对许可办理时限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情形的办理时限。
(五)对许可有数量限制的,应当公布数量和遴选规则。
(六)对不予许可的,应当列明情形。
(七)对申请人需提交申请材料的,应当列明材料清单。
(八)对许可事项办理过程中存在的其他裁量权,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第十一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征收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一)征收数额存在一定幅度的,应当列出各种幅度适用的具体情形。
(二)征收数额的计算方法可以选择的,应当列出各种征收数额计算方法适用的具体情形。
(三)对减征、免征的条件只作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减
第 5 页
共 5 页
征、免征的具体条件。
(四)减征数额存在一定幅度的,应当列出各种幅度适用的具体情形。
(五)对征收过程中存在的其他裁量权,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第十二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确认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一)对确认程序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程序。
(二)对确认申请需提交的材料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申请材料清单。
(三)对确认办理时限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情形的办理时限。
(四)申请人因特殊情况无法到场的,应当列明特殊情况的具体情形。
(五)对确认事项办理过程中存在的其他裁量权,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第十三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给付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一)对给付条件只作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给付的具体条件和情形。
(二)对给付方式只作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给付的具体程序和方式。
(三)给付数额存在一定幅度的,应当列出给付数额的具体标准。
第 6 页
共 6 页
(四)对给付办理时限没有规定或者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情形的办理时限。
(五)对给付过程中存在的其他裁量权,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第十四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裁决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一)对裁决立案、受理、决定等程序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程序。
(二)对裁决标准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标准对应的具体情形。
(三)对裁决办理时限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情形的办理时限。
(四)对裁决过程中存在的其他裁量权,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第十五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奖励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一)奖励的依据、条件、范围和标准等只有原则性规定的,按照奖励与贡献相对应的原则进行细化并公布。
(二)奖励应当评审、公示、公布。
(三)法律、法规、规章明确的其他规定。
第十六条 存在裁量空间的其他行政执法权,应当根据行为类型分别细化、量化裁量权标准。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 7 页
共 7 页
第十七条 市政府各执法部门应当按照制定的行政执法自由裁量基准开展执法工作,由于法律、法规、规章等上位法依据的出台或修订,需要对自由裁量基准进行修改、调整的,应当严格按照制定程序修改后,向社会公告实施。
第十八条 行政执法主体行使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具有适用自由裁量权的事实、理由、依据。
第十九条 行政执法主体应当建立行使自由裁量权的监督机制,将行使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行为纳入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范围。
第二十条 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积极开展行政执法检查,通过检查、考核等形式对行政执法主体行使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十一条 行政主体违反本制度,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建议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市人民政府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由监察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罚款数额所称以下不包含本数,以上包含本数。
第二十三条 省级以上主管部门已制定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四条 各区(县)人民政府可参照本制度执行。
第 8 页
共 8 页
第二十五条 本制度由市政府法制办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第 9 页
共 9 页
第三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冀政〔2005〕5
【发布单位】河北省
【发布文号】冀政〔2005〕50号 【发布日期】2005-06-01 【生效日期】2005-06-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北省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
(冀政〔2005〕50号 2005年6月1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标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10号)精神,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省城市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城市贫困群众基本医疗得到救助,现结合我省实际,就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关精神,从实际出发,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使城市贫困群众在就医方面的困难得到及时救助。
(二)工作目标:2005年选取64个县(市、区)(名单附后)进行试点,并从中选取4个县(市、区)(名单附后)作为全省示范点,重点探索城市医疗救助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资金筹措机制。试点县(市、区)要在2005年8月底前出台实施办法或细则并组织实施,10月底前确保城市医疗救助资金发放到位;其他县(市、区)要在2006年年底前全部建立起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三)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要从实际出发,医疗救助水平既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又要尽量帮助城市贫困群众解决最基本的医疗困难。
2、分类救助,区别对待。城市医疗救助要从城市居民中最困难的人员和最急需的医疗支出中开始实施,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完善,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3、多方筹资,形式多样。通过发动社会力量资助、城市医疗救助基金适当补助和医疗机构自愿减免有关费用等多种形式对救助对象实施救助。
二、救助对象
城市医疗救助对象包括下列人员:(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人员;(三)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需要医疗救助的特殊困难群众。
三、救助方式
(一)医疗救助实行为救助对象直接发放救助金和减免部分医疗费用相结合的方式。一是将救助资金直接发放给救助对象;二是用医疗救助资金为救助对象支付部分医疗费用;三是可以由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减免部分医疗费用。(二)申请城市医疗救助的对象应在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或规定的定点医院进行诊治,在核定医疗救助金额时,应剔除下列费用:
1、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规定可支付部分的费用;
2、患者所在单位为其报销的医疗费用;
3、参加各种商业保险赔付的医疗保险金;
4、职工单位或相关部门补助的费用;
5、社会各界互助帮扶给予的救助资金;
6、医疗单位减免的费用。(三)享受医疗救助的病种、救助标准和全年累计最高救助金额由民政部门会同卫生、劳动保障和财政等部门根据财政状况、居民医疗水平和筹措资金情况具体规定。对于特别困难的人员,可适当提高救助标准。
为当地救助对象提供的医疗救助服务,参照河北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制订医疗救助对象医疗服务标准。
四、申请、审批和发放
(一)申请。因患重大疾病造成生活困难的居民,申请医疗救助时,由救助对象本人持相关材料向户籍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由社区居委会组织人员对其患病情况及家庭收入、生活状况进行核实后,报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二)审核。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接到申请材料后,要及时对申请者家庭情况进行复查、审核,认为符合救助条件的,上报县级民政部门审批。(三)审批。县级民政部门对上报的申请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意见,并书面告之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四)发放。医疗救助资金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至少每半年发放一次。也可由县级民政部门直接发放,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社会化发放。(五)申请者需提供的相关材料:
1、户籍簿、身份证复印件、家庭收入证明;
2、《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
3、医院诊断书和需救助病种医疗费用收据及必要的病史材料;
4、患者所在单位为其报销的医疗费用,患者参加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报销的医疗费用或得到的医疗赔付证明;
5、所在单位或相关部门、社会扶贫帮困资助情况的证明。
五、资金渠道
通过财政预算拨款、专项彩票公益金和社会捐助等渠道筹集城市医疗救助资金,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基金,并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提取管理费或列支其他任何费用。(一)各市、县(市、区)财政部门每年安排一定的医疗救助资金,列入预算;(二)省级财政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医疗救助资金,对财政困难地区进行适当补助;(三)本级专项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数量的救助资金;(四)上级拨付的专项资金;(五)社会各界捐助的资金。
六、组织领导和部门职责
开展城市医疗救助工作,是切实保障城市困难群众基本医疗,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和领导,成立由当地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民政、卫生、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城市医疗救助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城市医疗救助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各负其责,共同抓好落实。
民政部门要牵头研究拟定城市医疗救助政策,建立健全城市医疗救助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将医疗救助制度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结合起来,认真组织实施。要做好医疗救助政策的宣传工作,实施医疗救助公示制度,广泛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卫生部门要尽快确定承担医疗救助任务的定点医院,并制定定点医院救助管理办法,加强医疗服务行为监管,督导各相关医疗机构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鼓励医疗机构提供免费或减费医疗服务。
劳动保障部门要配合做好城市医疗救助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有关衔接工作。配合民政部门核实医疗救助对象享受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等医保费用的报销凭证及相关证明材料,杜绝虚报、冒领现象的发生。
财政部门要研究制定城市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加强对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各试点县(市、区)要抓紧做好调研和论证工作,研究制定城市医疗救助实施办法,按时组织实施运作。已经开展城市医疗救助的县(市、区)要继续抓好制度的规范和完善工作。2005年底,各试点县(市、区)要对医疗救助试点情况进行总结,并由各市民政部门会同卫生、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汇总后报省民政厅、省卫生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
河北省城市医疗救助示范点名单
石家庄市:桥西区唐山市:路北区
保定市:高碑店市
邯郸市:邱 县
河北省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县(市、区)名单
(64个)
石家庄市(5个)
长安区、桥东区、桥西区、新华区、裕华区承德市(4个)
双桥区、双滦区、兴隆县、宽城满族自治县张家口市(4个)
桥东区、桥西区、蔚县、沽源县秦皇岛市(4个)
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抚宁县唐山市(14个)
路北区、路南区、开平区、古冶区、丰润区、丰南区、玉田县、遵化市、迁西县、迁安市、滦县、滦南县、乐亭县、唐海县廊坊市(5个)广阳区、安次区、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文安县保定市(5个)
北市区、高碑店市、望都县、涞水县、蠡县沧州市(5个)
新华区、运河区、青县、南皮县、任丘市衡水市(5个)
桃城区、冀州市、安平县、景县、饶阳县邢台市(6个)
桥东区、桥西区、巨鹿县、柏乡县、内丘县、沙河市邯郸市(7个)
邯山区、丛台区、复兴区、馆陶县、邱县、曲周县、涉县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XX县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
XX县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促进合理行政,切实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法》等法律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县政府各执法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规范和行使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适用本制度。
第三条 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行政执法主体规范和行使行政执法裁量权工作的组织领导。
县司法局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县政府各执法部门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
监察机关依法对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实施行政监察。
第四条 本制度所称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执法主体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依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范围、方式、种类、幅度和时限等,结合具体情形进行审查、判断并作出处理的权力。
本制度所称行政执法裁量权基准,是指行政执法主体结合行政执法实践,对法律、法规、规章中行政执法裁量权的适用条件、情形等予以细化、量化而形成的具体标准。
本制度所称行政执法行为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奖励等具体行政行为。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五条 县政府各执法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存在裁量空间的行政执法权进行清理,分类分项细化、量化裁量权标准。
第六条 县政府各执法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坚持合法、合理、公平、公开的原则,以文件的形式对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标准、条件、种类、幅度、方式、时限予以细化、量化,经本单位集体审议后公布实施。
第七条 行政机关、各乡(镇)人民政府行使行政执法裁量权应当遵循下列规则:
(一)符合立法目的;
(二)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管理目的的,应当采用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没有损害或者损害较小的方式;
(三)考虑相关事实因素和法律因素,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
(四)建立健全内部工作程序,相对分离受理、调查、审查、决定、执行等环节;
(五)平等对待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事实、性质等因素基本相同或者相似的情况下,给予基本相同的处理;
(六)依法执行回避、公开、告知、听证、调查取证、说明理由、重大决定集体讨论、备案等程序制度。
第三章 特别规定
第八条 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划分为3个至5个裁量阶次,3个阶次的分为轻微、一般、严重,5个阶次的分为显著轻微、轻微、一般、严重、特别严重。
(一)对适用简易程序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适用的具体情形;
依法应当适用普通程序的,不得适用简易程序。(二)对同一种违法行为,可以选择处罚种类的,应当列出选择处罚种类的具体情形。
轻微的适用于警告或较小数额的罚款;严重的适用于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或者没收违法所得、非法财物。(三)同一种违法行为,有处罚幅度的,应当根据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划分裁量阶次,并列明每一个阶次处罚的具体基准。
1、罚款为一定金额的倍数的,应当在最高倍数与最低倍数之间划分三个至五个阶次,显著轻微的不得低于最低倍数,轻微的应当低于中间阶次,一般的按中间阶次处罚,严重的不得低于中间阶次,特别严重的不得高于最高倍数。
2、罚款为一定幅度数额的,应当在最高额与最低额之间划分三个至五个阶次,原则上按倍数额划分处罚阶次。最高额与最低额比值为3倍以下的划分3个阶次,最高额与最低额比值为4倍以上的划分为5个阶次。
3、只规定最高罚款数额没有规定最低罚款数额的,显著轻微的不得高于最高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二十,轻微的不得高于最高罚款数额的百分之四十,一般的按最高罚款数额的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六十确定,严重的不得低于最高罚款数额的百分之六十,特别严重的不得低于最高罚款数额的百分之八十。
(四)不予处罚、从轻或减轻处罚、从重处罚的自由裁量标准,应当列出具体适用情形。
从轻、从重处罚,应当在法定处罚种类和幅度以内处罚。减轻处罚,应当在法定处罚种类或幅度以下处罚。同时具有两个以上从轻或减轻情节,且不具有从重情节的,应当适用最低处罚幅度或者减轻处罚。(五)依法可以单处也可以并处的,列明单处或者并处的具体情形和适用条件,依法应当并处的,除减轻、不予处罚的情形以外,不得单处。
(六)对违法所得、非法财物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对违法所得、非法财物进行明确界定;
(七)对停止执行处罚决定的条件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情形;
(八)对处罚环节存在的其他裁量权,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第九条 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强制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一)对查封的涉案场所或者查封、扣押的设施和其他财物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作出明确界定;
(二)对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适用的具体情形;
(三)对行政强制程序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程序;
(四)对需在夜间或者法定节假日实施行政强制执行的紧急情况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紧急情况的具体情形;
(五)对实施行政强制过程中存在的其他裁量权,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第十条 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许可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一)对许可条件有选择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对应的具体情形;
(二)对许可决定方式没有明确规定或者可以选择的,应当列出决定的具体方式;
(三)对许可程序或者变更、撤回、撤销、注销许可程序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程序;
(四)对许可办理时限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情形的办理时限;
(五)对许可有数量限制的,公布数量和遴选规则;
(六)对不予许可的,列明情形并依法备案;
(七)对申请人需提交申请材料的,列明材料清单;
(八)对许可事项办理过程中存在的其他裁量权,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第十一条 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征收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一)征收数额存在一定幅度的,应当列出各种幅度适用的具体情形;
(二)征收数额的计算方法可以选择的,应当列出各种征收数额计算方法适用的具体情形;
(三)对减征、免征的条件只作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减征、免征的具体条件;
(四)减征数额存在一定幅度的,应当列出各种幅度适用的具体情形;
(五)对征收过程中存在的其他裁量权,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第十二条 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确认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一)对确认程序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程序;
(二)对确认申请需提交的材料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申请材料清单;
(三)对确认办理时限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情形的办理时限;
(四)申请人因特殊情况无法到场的,列明特殊情况的具体情形;
(五)对确认事项办理过程中存在的其他裁量权,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第十三条 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给付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一)对给付条件只作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给付的具体条件和情形;
(二)对给付方式只作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给付的具体程序和方式;
(三)给付数额存在一定幅度的,应当列出给付数额的具体标准;
(四)对给付办理时限没有规定或者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情形的办理时限;
(五)对给付过程中存在的其他裁量权,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第十四条 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裁决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一)对裁决立案、受理、决定等程序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程序;
(二)对裁决标准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标准对应的具体情形;
(三)对裁决办理时限只有原则性规定的,应当列出具体情形的办理时限;
(四)对裁决过程中存在的其他裁量权,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第十五条 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奖励存在裁量空间的,应当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一)奖励的依据、条件、范围和标准等只有原则性规定的,按照奖励与贡献相对应的原则进行细化并公布;
(二)奖励应当评审、公示、公布;
(三)法律、法规、规章明确的其他规定。
第十六条 存在裁量空间的其他行政执法权,应当根据行为类型分别细化、量化裁量权标准。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县政府各执法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制定的行政执法自由裁量基准开展执法工作,由于法律、法规等上位法依据的出台或修订,需要对自由裁量基准进行修改、调整的,应当严格按照制定程序修改后,向社会公告实施。
第十八条 行政执法主体行使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具有适用自由裁量权的事实、理由和依据。
第十九条
行政执法主体应当建立行使自由裁量权的监督机制,将行使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行为纳入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范围。
第二十条
县司法局应当积极开展行政执法检查,通过检查、考核等形式对行政执法主体行使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十一条
行政主体违反本制度,由县司法局建议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县司法局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由监察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罚款数额所称以下不包含本数,以上包含本数。
第二十三条
省级以上主管部门已制定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四条
本制度由XX县人民政府负责解释,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本制度试行期一年。
第五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冀政办
【发布单位】河北省
【发布文号】冀政办〔2005〕21号 【发布日期】2005-09-14 【生效日期】2005-09-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北省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
(冀政办〔2005〕21号 2005年9月14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优化我省发展环境,构建“和谐河北”,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步伐,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37号)精神,现就我省如何做好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相关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适用范围
行政执法责任制适用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属的行政执法部门,包括在法定职权范围内行使行政执法权的行政机关,也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授予行政执法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合法委托的其他行政机关或者组织的行政执法责任制,由委托机关一并建立。
二、梳理执法依据
(一)梳理执法依据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协调指导、督促检查,行政执法部门具体负责本部门的执法依据梳理工作。(二)执法依据包括本部门所执行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国务院部门规章,以及本部门的“三定”规定。其他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措施一般不能作为执法依据。
执法依据既包括本部门所执行的专业法律规范,也包括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等公共法律规范;既包括以本部门为主要执法部门的法律规范,也包括协助、配合其他部门实施执法行为的法律规范。(三)行政执法主体依法是人民政府,作为具体审核、实际把关的行政执法部门要把有关法律规范作为本部门的执法依据进行梳理。(四)梳理执法依据既要准确,又要完整,注意做好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执法依据相衔接,避免遗漏;注意做好与执法依据的制定、修改和废止情况相衔接,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五)行政执法部门要将梳理完毕的执法依据按照效力高低排列,列明目录,做到分类清晰,编排科学。执法依据目录除下发相关执法机构执行外,要通过执法公示栏、当地政府公告或者通告、新闻媒体、网站等方式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同时报同级政府法制机构备案。(六)执法依据梳理工作要在2005年10月底前完成。
三、分解执法职权,确定执法责任
(一)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主体资格,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审核后向社会公告。
行政执法人员在接受行政执法部门专业法律知识培训、政府法制机构公共法律知识培训,经考试合格并取得合法有效的行政执法证件后,方可从事行政执法活动。
(二)行政执法部门要根据内部执法机构和执法岗位的设置,将本部门的法定职权分解到具体执法机构和执法岗位,并提出具体工作标准和要求。不得擅自增加或者扩大本部门的行政执法权限。
(三)分解执法职权要坚持科学合理、理顺关系、相互配合、高效运转的原则,既要避免交叉、重复,又要防止权限过于集中,做到执法流程清楚,要求具体,期限明确。
(四)依照法律规定由一个行政执法部门主要负责实施,同时需由其他部门配合的,主要实施部门应当主动同有关部门加强联系,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共同做好行政执法工作。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职权发生矛盾时,由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协调。涉及执法依据的有关内容需要作出进一步解释的,按照工作程序提请法律规范的制定机关作出解释。依照“三定”规定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职权发生矛盾时,由编制部门负责协调。(五)行政执法部门及其执法机构、行政执法人员的任何违反法定义务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行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行政执法部门违反法定义务的不同情形,通过政府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确定其应当承担责任的种类和内容;行政执法部门要根据各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违反法定义务的不同情形,在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中确定其应当承担责任的种类和内容。(六)行政执法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行政执法的第一责任人,承担领导责任;行政执法部门内设执法机构负责人及分管该机构的领导人是行政执法主管负责人,对所管理的执法机构的行政执法行为承担主管责任;直接实施行政执法行为的行政执法人员是行政执法直接责任人,对本人的行政执法行为承担直接责任。(七)确定执法责任要体现对等原则、职权与责任挂钩原则,职权越大,责任越大;情节越重,责任越重,避免责任标准问题上的混乱现象。(八)分解执法职权、确定执法责任工作要在2005年11月底前完成。
四、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
(一)评议考核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客观评价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并以规范性文件或公告、通告、网站等形式在考核主体的考核范围内公开评议考核的标准、过程和结果。(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对所属部门的行政执法工作进行评议考核,同时要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各级政府法制机构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行政执法的评议考核工作。实行垂直管理的行政执法部门,由上一级部门负责评议考核,并充分听取当地人民政府的意见。实行双重管理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由上一级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评议考核。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对所属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进行评议考核。
各级人民政府与上一级部门对行政执法部门的评议考核在主体上有分歧的,由省政府法制机构协调解决。(三)评议考核的主要内容,一是行政执法的主体资格是否合法,行政执法人员是否持有合法有效的执法证件;二是行政执法行为是否符合法定权限;三是行政执法依据是否规范;四是行政执法是否符合法定程序;五是行政执法决定的内容是否合法、适当;六是行政执法案卷是否完整、规范;七是重大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备案;八是行政执法监督措施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九是行政执法决定引起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结果等。
评议考核主体可根据以上内容,结合不同部门和不同执法机构、执法岗位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制定评议考核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评议考核的具体标准。(四)行政执法评议考核采取组织考评、自我考评、互查互评相结合的方法,日常考核与考核相衔接。要把行政执法的案卷评查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方式。评议采取内部评议和外部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外部评议情况作为最终考核意见的重要依据。外部评议要采取多种方式,认真听取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意见。(五)政府对部门的行政执法行为实行评议考核,考核结果纳入依法行政情况考核范围,并在其中占20%的比重。(六)对行政执法的评议考核要与对行政执法部门的目标考核、岗位责任制考核等结合起来,避免重复评议考核。(七)对行政执法部门的评议考核原则上适用《河北省依法行政考核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行政执法部门对内部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的考核要制定方案,并在2006年1月底前完成,报同级政府法制机构备案。
五、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一)追究行政执法责任,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在对责任人做出处理前,应当听取当事人的意见,保障其陈述和申辩的权利。(二)对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执法责任,由本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或者监察机关予以追究;对实行垂直管理的部门的行政执法责任,由上级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予以追究;对实行双重管理的部门的行政执法责任,按照有关管理职责规定予以追究。需要追究民事责任、刑事责任或者应当采取其他处理措施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或者其他有关党纪政纪的规定办理。(三)根据违反法定义务的不同情形,对行政执法部门给予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取消评比先进资格等处理;对行政执法人员给予批评教育、离岗培训、调整执法岗位、取消执法资格等处理。对行政执法部门作出通报批评、取消评比先进的资格等处理的,行政执法部门负责人要向评议考核的主体写出书面检查,说明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四)行政执法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对下列行为承担主要责任:一是不按照要求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或者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不力的;二是行政执法部门违法执法问题突出或者发生重大违法执法行为的;三是对违法执法人员查处不力、包庇纵容的;四是社会各界反映其执法形象较差的;五是对评议考核工作或者上级的监督检查不予配合、弄虚作假的。(五)政府法制机构、人事部门、监察部门要建立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联动机制,分工合作,强化配合,确保工作措施到位,监督力度到位,使责任形式相互衔接,形成责任追究的合力和系统的监督链条。(六)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奖励制度,对行政执法绩效突出的单位和行政执法人员,由政府给予通报表彰,并作为单位评比先进、行政执法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
六、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必须坚持“行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把建立和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省建立和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中的重大问题,由省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督促和指导;各地、各部门推进依法行政领导机构也要及时做好相关工作,抓好组织落实。(二)做好指导协调。为做好省本级的相关工作,并对市、县人民政府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进行指导,省政府法制办公室、省监察厅、省人事厅、省编办等部门组成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联席会议,搞好组织、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省政府法制办公室具体负责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的组织协调、跟踪检查、督促落实和咨询指导工作,其他部门要在其职权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
上级行政执法部门要对下级行政执法部门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工作进行指导。(三)组织得力班子。为高质量地完成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有关准备工作,各行政执法部门要尽快抽调得力人员建立强有力的工作班子,提供必需的条件和设备,按照省政府确定的时间表,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步骤和方法以及相关责任,加快工作步伐。对原来已经开展此项工作的,要按照国办发〔2005〕37号文件和本意见的要求,对相关制度进行调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四)加强制度建设。各地、各部门要在认真总结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有关要求,抓紧制定或者完善相关制度。行政执法部门制定的实施方案要在2006年3月底前报同级政府法制机构;实行垂直管理的部门,其实施方案要在2006年3月底前报上级主管部门,同时报同级政府法制机构备案。(五)强化监督检查。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建立和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按要求、按计划扎实有效推行。2006年4月,各级政府法制机构要对同级行政执法部门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进行检查;实行垂直管理的部门,由上级部门对本系统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实施方案是否健全,配套制度是否完善。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并要求有关部门及时纠正。(六)完善长效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加强行政执法责任制内容的学习、宣传和培训,使行政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熟知职权,明确责任;使广大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了解其内涵,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积极参与执法活动的监督和评议,促进执法水平的提高。不断总结、推广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经验,保证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要建立健全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考核制度。2006年5月以前,各级政府法制机构要对同级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
省政府法制办公室要会同省编办、省人事厅、省监察厅加强对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的调查研究,及时向省政府提出有关建议,履行好综合协调、督促指导和监督检查的职责,确保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长期有效运转。
省政府所属行政执法部门和各设区市人民政府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重要情况和问题,要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