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索宅基地整理新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探索宅基地整理新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
步伐(1)
]农村宅基地整理是近十年来兴起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工程。开展农村宅基地整理已成为我国土地整理的一项重工作。一方面,农村宅基地整理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缓解用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农村宅基地整理将在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缩短城乡贫富差距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宅基地整理 新农村建设 发展对策
一、开展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农村宅基地整理是近十年来兴起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工程。农村宅基地整理的内涵是指通过撤并、整合农村宅基地,盘活存量土地,将原有多余的宅基地(包括废弃工矿等其他建设用地)进行复垦,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行政、技术、工程行为。
开展农村宅基地整理已成为我国土地整理的一项重工作。一方面,农村宅基地整理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缓解用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农村宅基地整理将在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缩短城乡贫富差距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对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保障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充分认识农村宅基地整理的重意义,增强做好该项工作的自觉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充分认识农村宅基地整理的重意义,增强做好该项工作的自觉性。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二、当前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2006年浙江省开展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新农村建设工程,各地市亦相应编制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规划,并确立了一批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一批规划整齐,设施完善,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农村新居脱颖而出。如丽水市确定了139个村为新农村示范建设村;莲都区雅溪镇江弄村全部入住新村新居,已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中真正的示范村。
当前存在的主问题。当前,从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规划来看,几乎都是独立的、与外界隔绝的农村居民集聚区,很少地考虑城镇对其的辐射和对外的接口,这对促进农村城镇化具有一定的反制约性。
新农村建设目前起决定作用的是村集体经济的实力,但即便是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由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建设成本过大,村级经济也渐露危机。
三、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新机制的探索
对农村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浙江省出台了农村宅基地整理以“以奖代补”、“拆迁补偿”等直补农村集体、农户的优惠政策,全省各地市、县均出台了相应的财政激励性政策,并安排专项资金提供财政支持。如丽水市,2006年度安排12.43亿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松阳县在财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2006年安排1600余万元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
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安置余额土地出让的有效转让机制,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尝试。这不仅可以增强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和进入城镇居住的能力,更重的是可以有效建立农村产权制度,并可以增加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积极性。如莲都区碧湖镇郎奇村通过整理旧村宅基地,把本村村民安置后多余建设用地用于出让,出让所得返还用于该村新农村建设。
以“旧村改造工程”为载体的农村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建设的平衡机制正在积极探索,通过土地预支,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的用地,加快农村村庄集聚;通过整理旧村宅基地,并经过一定的改良,成为新的农田。既解决农村集中居住,又解决农田连片耕作。
为了加快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浙江省各地市、县相继出台了一些目标考核办法和奖励政策。如丽水市对项目实施乡镇奖励“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而产生的折抵指标,并将其实施情况列入乡镇干部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建立与奖励相挂钩制度,极大地调动了乡镇及乡镇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既充分发挥乡镇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加快项目工程实施的进度,又保证项目实施能达到项目实施的预期效果。
《营生网》--关注您的营生
[摘]农村宅基地整理是近十年来兴起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工程。开展农村宅基地整理已成为我国土地整理的一项重工作。一方面,农村宅基地整理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缓解用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本篇论文由网友投稿,3COME文档只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请大家参考,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尽快处理。
四、对策建议
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配套建设,着力形成以“功能互补、基础共享、规模适度、布点合理”的一个系统整体。尽可能按照“一村一品、一点一景”的求,力争形成各自的特色。如松阳县界首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可结合该村当地的特殊历史文化,建设成为当地的新农村文化村,逐步提升知名度。
在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前提下,应出台相关试点政策,允许农村宅基地、农民房产、村集体资产股权,依据市场法则进行产权交易。这将会极大地刺激农民的有效转移,对新农村的建设也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农民将在产权的转移中获得最大收益。通过收益,权衡选择进城还是进村,并通过投资获取资本收益。
不断增加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新农村建设的公共基础部分原则由财政负担,结合本地实际,并参照韩国“新村运动”的做法,逐步出台对农民的补助性政策。新农村建设中的相关建设工程,可由村集体组织组织本村农民工自主建设,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就业有机结合起来。
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政府补一点、村集体出一点、老百姓筹一点、企业老板捐一点”的长效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百千工程”建设,鼓励企业家为建设家乡、美化家园出钱出力,确保新农村建设资金的到位。
稳定村级集体经济是稳定基层组织和政权基础的关键。当前村级集体经济的资产性收益日益减少,资本收益又极不稳定,不少农村仅依赖于土地承包收入来维持村级组织的运转。过去几年,各级政府、部门曾相继出台了经济薄弱村、贫困村的扶贫解困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政策均未能解决根本性的稳定经济收入来源。丽水市于2004年曾经出台了在土地征用中11%-15%的村级预留地,对城郊的农民生活稳定发挥了效益,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当前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逐步出台以“工业反哺农村”、“城镇支持农村”的具体扶持政策,加大财政对村级集体经济的转移支付力度,也不失为是一个有效的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叶艳妹,吴次芳.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潜力、运作模式与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1998,(10).胡新民.农村宅基地整理纵横谈——来自金华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土地,2002,(10).高向军.搞好土地整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8.高永.建设用地整理政策与实践,2007,8.《营生网》--关注您的营生
第二篇:依靠科技信息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依靠科技信息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王青民同志在全市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张戈庄镇尚河头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王青民。今天,根据会议安排,有幸和各位同仁交流一下我们尚河头村通过订阅《科技信息报》,给村庄经济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及群众思想意识带来的可喜变化,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我们尚河头村共有718户,4628亩耕地,2105人,76名党员。近几年来,我们村“两委”积极响应上级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二十字发展方针,以农村增收为突破口,以《科技信息报》为载体,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学科技、用科技、促发展”活动,群众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种植养殖科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们纷纷把学到的科学知识用于实践。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尚河头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7年,我们村共引进内外资企业12家,实现村民人均纯收入1003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67.4万元,连续7年被评为“青岛市级文明村庄”和“平度市文明标兵”,先后获得“青岛市小康示范村”、“山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山东省计生协会典型村”、“青岛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青岛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称号。
我们采取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发动,统一思想,着力解决好群众对科技信息的思想认识问题
在我们的“学科技、用科技、促发展”活动开展初期,少 1
数群众认为这些技术离我们很远,和我们无关,少数群众出现了认识不够、畏难发愁等思想问题。为了搬掉制约群众意识的第一块“绊脚石”,我们村“两委”着力抓好宣传发动工作,及时召开了全体村民“学科技、用科技、促发展”动员大会,并多次组织村干部开展学习讨论活动,分头做好群众思想教育工作,确保了认识清、动力强、措施实。群众纷纷表示,愿意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接受先进科技,共同促进村庄经济发展。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为我们村各项事业的建设和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前些年,我们村有2300亩的土地用来种植辣椒,在当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由于品种单一,过多依附于市场,群众没有自己的主导性,保险系数也很低,导致农民收入的不稳定。鉴于此,村两委研究确定了“学习科技信息、优化种植结构”的思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们把订阅的100余份《科技信息报》采取分片的形式,把全村共分为10个片,每片选出10个在种植或养殖方面的致富带头人,免费为他们发放《科技信息报》。通过这些人员的带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并多次组织种植带头户到寿光、南山、文登等地参观学习,引导村民发展瓜果、蔬菜、苗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例如我村的尚玉山是一位头脑精明的农民。近几年,他通过科学种植,年均纯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谈到增收的诀窍,他感慨地说:“几年来,通过阅读《科技信息报》等报刊杂志,使我认识到只有信科技、靠科学才能致富。”目前,全村为龙
头企业种植园葱、胡萝卜、大葱、大蒜、芋头、白菜等蔬菜高效经济作物达到3000多亩,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64.8%,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带动了周边村镇的蔬菜种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种植、加工格局。
在养殖方面,我村苏学书从2001年开始,就坚持定期阅读《科技信息报》、《农村大众》、《山东科技报》等部分科技报刊,而且每年还在书店里买回部分科技书籍,学习上面的致富技术和增收信息。他去年冬天养了1500只肉鸡,通过查阅《科技信息报》,他对肉食鸡进行科学饲养,精心管理,使成品鸡提前10天出栏,卖了个好价钱。
再如我们村的尚玉联,他也是科技致富的带头人,一有空他就会静下心认真阅读订阅的《科技信息报》,他的读报笔记就有6本多。不少村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难题总爱跑到他家寻找答案。同时,尚玉联还毫无保留地将报刊上学到的科学技术及文明常识向群众讲解宣传,被村民誉为“科技财神”和“文明使者”。目前,尚玉联的联起良种猪繁育场,年纯繁良种种猪800头,生产二元杂交种猪1500余头,每年收入50万元以上。鉴于他的成绩突出,村两委及时进行了引导,通过现场观摩、组织技术讲座等活动,提高了村民养殖的积极性。在他的带动下,全村80余户村民搞起生猪和肉食鸡养殖,发展起一个占地50亩的养殖小区,生猪和肉食鸡养殖业逐步成为村里的致富新门路。
三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社会福利事业,构建和谐安定村庄,增强新农村建设向心力
在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同时,村两委认识到:要想帮助群众快速致富,仅靠发展种植养殖业远远不够,为此我们积极引导党员、群众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帮扶个体私营户,为他们跑信贷、找信息、趟市场。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服务行业的兴起,群众从事三产一时成了新时尚。目前,我们村农户从事餐饮的4家、机械维修3家、美容美发6家、商店4家、摩托维修部3家、较大型农资超市4家,各行各业的个体工商户已达到60余家。发展三产已经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门路。近此一项,全村年净增300万元。
在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我们村还不断加快村庄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我们村先后建立了标准较高的文化大院,建立了门球场、娱乐室、图书室,组建了秧歌队,购买了多种娱乐器材和5000册图书,投资50万元新建一处敬老院。为了解决村民生饮水问题,村里投资50万元成功引进了美国先进的活化水处理设备,村民从此喝上了纯净甘甜的活化水。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村通过订阅《科技信息报》,开展“学科技、用科技、促发展”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生产得到了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村风健康文明,实现了民主管理。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分不开的,是与邮政局、科技局等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分不开的。下一步,我们将以周边先进兄弟村庄为榜样,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为把我们尚河头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2008年10月31日
第三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浅议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平村作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发展带动全面发展的新路子,对我乡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和平村新农村建设,我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推进产业结构调优调强,出新思路,想新办法,采取新举措是关键。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创新思路、加大力度;
一、政府主导、农民积极参与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新农村建设必须由政府主导推动,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要切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要通过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和措施,指导和引导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同时要发挥农民的主动参与意识,新农村建设归根到底是农民自己的事,因此必须将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自己的家园自己建”上来,通过宣传,把政府的发展思路逐渐转变为农民自觉发展的意识和行动,让农民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去,避免“干部热、群众冷”现象的出现。
二、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创新四个因素。其中人力资源是最关键要素。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是发展农
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史无前例、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农民无疑是主体,是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最重要资源,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应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据调查: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9年,大量低素质人口集中在农村,直接制约了农业发展、农村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此同时,我国农业技术人员也比较缺乏。这显然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同时针对农技人员严重短缺的现状,实施和推行农村科技人员下乡驻村制度,使科技人员长期蹲点服务,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农民种、养技术,传授和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还应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当前广大农民渴望掌握新技术,渴望提高产量,渴望致富,但是由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理解、接受新技术方面困难重重,更不要说应用新技术,实现科技致富了。广大农民对旨在致富和提高生产技能的教育培训具有强烈要求,他们对职业教育需求的焦点还是在提高自身收入上,对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的实用技术比较看重。所以,培养新农民,必须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通过教育和培训,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武装农民,使现代化农业新技术迅速渗透和扩散到农业生产中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与此同时,还
应使农民掌握1—2项相关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水平。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难以转移,固然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但跟农民整体素质偏低、观点落后不无关系。这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因而,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把农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对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一个农业乡,近几年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全乡农业结构布局日趋合理,农作物增产增效明显,但农民增收幅度不大。我们要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资源优势,建特色农产品基地,创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培育主导产业,也就成了当前及今后促进农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树立“大农业、大发展”意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突出特色、多种经营、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走基地化生产、特色化种养、协会搞活、大户示范、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带动的发展路子。主要在壮大藠头、林下特色养殖、2万亩绿竹为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培植藠头产业、优质大米产业、林下特色养殖业和绿竹产业,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助推器”。特别是要围绕林下特色养殖业、绿竹产业做文章,成为农民致富的新兴、绿色、生态产业。二是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上要效益。既发展大规模加工业,也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小企业,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土地市场流转,把优势农产品做强做大,尽
快形成区域性主导业和支柱产业,打造品牌,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三是坚持“园区经营、名特优发展”,抓好林下畜禽养殖业。畜牧养殖向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建设完善林下特色家禽、牛、猪、白鹅为主的四大养殖园(小)区,增强园区示范带动作用。
四、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假日经济的蓬勃发展。农业资源的丰富、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乡应借助这一有利条件,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加强规划,统筹协调,抓好农业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倾力打造“农家乐”休闲游,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引导农民改造房屋、改善环境、发展产业,把农业开发、乡村美化、基地示范、休闲观光、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要将劳务输出作为产业来抓,采取政府引导、中介介绍、劳务能人带领等多种方式,有组织地开展劳动力输出。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培育新型农民。搞好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农民工服务管理,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子女托管、土地转包等问题,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六、大力发展农村庭院经济。庭院经济用地不局限于庭院之中,农民房前屋后、村庄周边的空隙地都可以利用。在实际操作中,因地制宜,选准开发模式,小庭院也能搞出大经济。在指导农户发展庭院
经济时,不求统一,但求特色;不求规模,但求效益。农户宜种则种,宜工则工,多种经营,各显神通,为增加收入开辟新的途径,使之成为农村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点。
七、坚持依法治村,加强农民培训教育,建设民主、文明的新农村。一是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着重在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群众发家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公开、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提高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村级财务村务公开为窗口,增强村级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和科技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和宣传渠道,不断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依法办事、参与村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能力,增强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三是抓好文明建设。加强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移风易谷,倡导新风,使农民在思想面貌上有根本改变。以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扩展内涵,提高品位,改变农村形象,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第四篇:立足村情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文章标题:立足村情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我村现有农户740户,3050人,土地总面积3800亩。近年来,我村逐步形成了板材加工及奶牛养殖两大支柱产业,拥有个体私营企业200余家,商业摊点50多家,人均纯收人达到4160元,全面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村政治稳定,社会安宁,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村党支部被石家庄市、新乐市评
为“先进党支部”和“红旗党支部”,北青同村也连续四年被评为石家庄市和新乐市文明村
一、以创建文明生态村为基础,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是村民参与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对村民住房、大街小巷进行整体设计。新井公路从我村通过,借此优势,投资70万元建设公路边商住楼24间,创建了农村集市1个,积极引导村民广开致富门路为全村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二是搞好道路建设。先后召开党员大会2次,村民代表大会2次,个别访谈60多人次,通过大量的思想工作,在没有动用任何法律手段的情况下,拆迁10余户,扩宽了12米III]东西大街,实现了村内街道的硬化、绿化、净化。笼是治理环境卫生制定了《卫生保洁实施方案》和《治安保卫工作实施方案》,引导人们不乱垛柴草、不乱倒垃圾、不泼污水。全村共建成沼气池200多个,彻底改变了以前脏、乱、差的现象,确保环境卫生整沽有序,改善了人民的居住环境。
二、以提高村民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强基层民主和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实行村务公开,充分发挥理财小组、监督小组的作用,成立了妇女禁赌会、民调会和殡葬改革领导小组。强化公民道德教育。二是扎实开展先教活动。对党员进行教育培训,增强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三、主要问题及今后工作思路
1、新农村建设最主要的问题。一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新农村建设起步艰难。日前在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农村建设项目大多要求村民筹资,配套投工投劳,但在农业税免征的情况下,通过“一事一议”向农民集资数量很少,难度很大。二是目标要求太高,短时间内无法完成。有时候,上级要求的目标太高,项目要求按计划完成,村集体免不掉又要借债,最终成为村干部和村民的负担,如果修成“半拉子”工程,农民又不能真正得利,村干部面临两难选择。三是农村金融门槛太高,农业生产缺乏支撑。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后,农村就没了经“经济血液”,而农村信用社的小额农贷,主要而向农村的大户、包工头集巾,农民很难争取到缺乏生产后劲。
2、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群众是主体,干部是关键,增强党员千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聘请农技专家讲课,涌现致富明星,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群众整体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坚持以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必须创建新的工作思路,建立机制,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干部向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干部培训和宣传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要形成一套有效的体制机制,有了好的体制机制,不仅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巩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
《立足村情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立足村情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第五篇: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步伐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切实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在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贯彻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和政策,如何在乡镇一级确定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思路,脚踏实地建设新农村,带着这些思考,结合我镇实际,我们做了深入的实践调查和理性分析。
一、发展现状
宫河镇位于正宁的西南部,现辖12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3.2万人,总面积7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18万亩,是典型的川道和塬地相结合的农业乡镇,农民收入近85%来自农业。2008年底,全镇GDP达到15000万元,财政收入完成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44元,城镇化率达到24.6%。宫河镇农业资源较丰富,部分农业产品已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经济产业链,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油作物和以烤烟、中药材、大葱、蔬菜、苗木为主的经济作物已成为全县乃至陇东地区得天独厚的农业优势。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主要问题
近年来,宫河镇的经济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但由于受自
然条件、区位优势制约,加之农民素质低下,致使宫河镇在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耕地矛盾突出,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宫河镇塬面人均占有耕地1.5亩,川区以山地为主,人均占有川台地仅0.4亩。加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因此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 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普遍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自然条件较差。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与农业发展的需求已不相适应,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主要问题是:农村、农业和农民靠天吃饭。全镇保灌溉面积265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5%;梯田面积1.31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6.7%;农民饮水基本安全人口21530人,占62.7%,农村人畜用水困难,全镇水利工程病险老化严重,增加了群众生产成本;农村公路密度小、里程短、标准低,镇境内公路总里程74.8公里,其中乡道20公里,通村等级公路34公里,村均3公里,通油路的村2个,占16.61%,通农二级砂石路的行政村8个,占70.5%,不通公路的自然村2个,占1.8%,群众出行不便。
(三)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宫河镇农作物种植主要以烤烟、苹果、大葱、蔬菜为主,目
前全镇烤烟面积达到5000亩,苹果累计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栽植大葱1万亩,蔬菜面积1万亩,药材1万亩,初步形成了王录药材、彭川大葱、姚川苗木、川区蔬菜、全镇苹果的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效应,但农民在农作物种植上,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植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大葱、药材等宫河知名农产品仍然以原材料产销为主,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粗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四)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
大部分农户由于原来在各自承包地头建房,基本没有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随处而建,比较凌乱。加之80%农户的住宅建成不到10年时间,新建小康住宅的愿望不强。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和农副产品、肥料等,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
(五)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思想保守,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开拓进取精神不强,缺乏诚信意识,劳动技能低下,缺乏集约化经营能力,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六)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社会保障覆盖面较低
村级医疗诊所基础条件差,设施简陋,医务人员水平低,缺乏一些基本的业务知识,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农村社会保障
覆盖率低。如我镇川区代店、长口子、彭姚川三个村贫困人口达6600多人,但列入低保对象的仅360人。
(七)镇、村组债务缠身,基层政权运转困难
宫河镇共有镇级债务287.88万元,债务来源主要是基础建设投入;村组债务938.93万元,主要是税改前一部分农民的农业税、统筹款没有缴,村组垫缴造成的。镇、村组三级基层组织债务缠身,致使一些该办的公益事业无法开展,日常运转困难,直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
三、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理性思考与对策
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农村和谐,难点在农民增收,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针对以上的存在的困难,我们结合镇情,经过分析总结,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切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要按照“塬面烟果川区菜,山地大葱和药材,家家户户搞劳务”的产业格局,多渠道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1、稳定发展烤烟产业。严格执行“双控”政策,坚持合同种植,规范化生产,主攻质量,提升效益,新建千亩以上示范小区4个以上。
2、持续发展果品产业。按照扩张基地,栽管并重,标准生产,延伸链条的思路,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科技含量,走优质高产,以销促产的发展路子,在2—3年内,建成以宫河、王录、东山
头、南堡村、东里、西里万亩优质果带为重点,川区特色杂果基地为补充的2万亩果业生产基地,发展基地育苗3500亩。
3、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以标准化、无公害生产为方向,坚持露地栽培、设施栽培与间作套种复种相结合,大力发展以彭家川、代店、长口子、王录设施种菜为主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年种植大葱2万亩,设施种菜5000亩。
4、积极发展畜禽产业。以规模化发展、集体化生产为目标,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专业户、专业村、加大畜种改良力度。着力培育川区养鸡、西里养羊、南堡养猪,宫河养兔为主的特色养殖专业村。
5、带动发展中药材产业。以王录村为基地,辐射带动全镇发展大黄、生地、丹参等中药材,年种植中药材5000亩。
7、加快发展劳务经济。按照“巩固老基地、拓宽新市场”的原则,打响雷村“拉面”、宫河“机械师”劳务品牌,不断拓宽劳务输出领域,强化技能培训和维权服务,年培训农民工5000人(次)以上,输转劳动力8000人(次)左右,使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
8、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在积极培育壮大产业基地的同时,依托大葱、苗木、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建办一批有竞争优势,辐射带动面广,与农户利益关系密切的龙头企业。
(二)加快城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要把城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坚持以
规划为先导,以完善城镇综合功能、塑造宫河城镇特色、体现现代文明为主题,以城镇建设带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1、制定长远目标,搞好村镇建设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尊重民意,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不同的村镇建设方案,体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特色。
2、壮大城镇经济实力,提高城镇综合品位。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城镇经济实力,积极引导人口、产业、商贸、教育、文化等要素向小城镇聚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以正南煤田开发为依托,改造老街区,新建南环新区,完成水、电、路综合配套工程,进一步提升宫河小城镇品位。
3、培育农村市场体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建立新型城乡关系,鼓励支持发展商贸流通,农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二、三产业,着力培育民营经济,扩大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4、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推进小康住宅建设。在农村大力推进“五改、五化”工程。全力建设绿色生态和谐家园,按照“四通、三配套”标准,建设豪华别墅式、适用商住式,四合院式等,不同模式的小康住宅,力争赶2015年全镇90%农民住上新式住宅,在全县率先实现农民住宅小康化。
(三)全力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
1、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坚持新建改造相结合,全面加快乡村 6
道路建设步伐,实现70%村通油路,组组通公路,所有村的主干道路硬化,村组道路全部砂石化。
2、加快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采取“项目扶持,管网到村,群众出资,自愿到户”的办法,积极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人畜饮水水质达到国家卫生标准,自来水入村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80%。
3、加快普及农村新兴能源。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太阳能灶、太阳能热水器、秸杆气化等节能新技术,使农村沼气覆盖面达到60%。
4、加快农田建设。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争取实施土地复垦整理,老庄还田,中低产田改造,耕地占补平衡等一批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每年补充耕地800亩以上。
(四)大力实施公共事业覆盖工程,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全面协调发展的思路,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1、优先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进一步优化中小学结构布局,下决心改善办学条件,严格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不断强化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2、切实加强医疗卫生和计生体系建设。争取实施村级标准化卫生所建设,健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网络,深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稳定达到95%以上,切实解决农民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婚育新风
进万家”活动,建立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严格落实奖、优、免、补等优惠政策,提高技术服务质量,稳定低生育水平,提升人口素质,巩固创优成果。
3、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实现村村有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体育运动场,有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队伍,使农民群众学习有阵地,娱乐有场所。
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农村低保等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逐年加大救助范围,建立完善农村困难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农村福利和慈善事业,为农村低收入群体提供生活保障。
(五)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1、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和“公开选拔”等方式,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推行村干部兼任组干部,减少职数,提高报酬,绩效挂钩,严格考核。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充分发挥各种群团组织的作用,切实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村干部选拔、村务党务公开、村干部管理、村民议事决策为主要内容的“八个规范”管理制度,各村逐步推行“村民议事会”制度,实行重大事务咨询听证和重大项目招投标制度,充分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
3、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坚持多业并举,积极发展集体种
养业和二三产业,管好用好集体资产,多方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努力化解集体债务,并逐步使村民享受基本的福利待遇。
(六)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1、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关心集体,热心公益事业的集体主义观念,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2、全面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以实施“万名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主要载体,每年培训合格农民技术员1000人,使全镇45岁以下的农民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每户有1名科技明白人。
3、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崇尚新风、反对陋习,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崇尚文明,反对愚昧,婚事新办,丧事简办、邻里和睦,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4、切实加强法纪政策教育。加强对农民的政策教育和法治教育,增强干部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从严查处黄赌毒及社会丑恶现象,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5、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以及“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群众性评选活动,使全镇50%以上的农户达到“五好家庭”或“文明家庭”,60%以上的村建成县级“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