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南农村初中家庭教育指导实践的研究》结题报告
《苏南农村初中家庭教育指导实践的研究》结题报告
2011年9月,笔者所在学校承担了苏州市“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苏南农村初中家庭教育指导实践的研究》。课题立项以来,全体课题组成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认真制定主课题研究方案及各级子课题的研究方案,并科学规划研究计划,精心安排研究人员,具体落实研究内容,认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着实加强研究过程管理,有效地推进了本课题向纵深发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现就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有效解决农村初中学生家庭问题的需要。“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必定有一个问题家庭”。这句话虽然有些片面,但大量的事实表明,在学校教育中碰到的诸多问题学生,深究成因,大都能从其家庭教育中找到根源。
2.提升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者水平的需要。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的家庭教育者分两类:一类是本土人员;一类是外来务工人员。前者的文化水平较之以往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上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后者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面对家庭教育更显得束手无策。不可否认,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推广、深入,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绝大部分家长不是不想教育,而是不会教育,最终干脆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学校不能因此而埋怨家长,也不能大包大揽全部的教育责任,而是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和丰富的教育资源,组织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和交流活动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以此来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者的教育水平。
3.提高学校对农村家庭教育指导力的需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的精神,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本着为家长服务的原则,努力帮助在校学生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法制意识,规范教育行为,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做表率,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体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氛围和共同促进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合力。家庭教育指导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是一句空话,要体现指导的实效性。学校在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中,要让家长们真正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育能力,对学校产生充分的信任感,这就对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在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同时不断提高学校自身的指导能力,为后续的指导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以上这些,笔者所在学校认为,通过多种途径搭建平台,采取多种方式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有效指导,既可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其健康成长,又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为此,笔者所在学校拟定了“十二五”规划课题“苏南农村初中家庭教育指导实践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宗旨是: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整合家庭教育力量,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年幼者进行的教育和教养活动,同时这种活动又对家庭成员有着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家庭教育具有自发性、随机性、零散性等特点。
家庭教育指导:是指借助家庭以外的力量对家庭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父母)、家庭教育过程、家庭教育方法等加以教育与指导,通过传授科学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或提供教育信息(资源)、组织教育活动等,达到提高家长教育教养能力和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一种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这种指导可以是实施者主动寻求的,也可以是外界要求其进行的。
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是指借助学校、教师等教育资源的优势,对学生的家庭教育进行引导和教育,以便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一种家庭教育指导方式和途径,也是以外以家长为对象,以提升其教育理念、改善其教育策略、改进其教育方法、丰富其教育技巧、优化亲子关系为出发点实施的,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
苏南农村初中家庭教育指导实践:是指学校、教师对苏南农村地区的初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中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一系列活动。
三、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价理论价值:当今社会,家长参与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作为教育工作者,已愈来愈多地关注“家校合作”的理念研究和实践探索,以此推动家校间的互补、协调与整合,使家校合作、互动真正“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本课题研究旨在将家长资源化为学校家庭教育资源,使家长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合作者、同盟者、参与者和学生学习成功、健康成长的促进者、疏导者、支持者和激励者,探索苏南农村实中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方法与策略,形成苏南农村初中家庭教育指导的成功案例,为同类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提供借鉴。
2.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成果有创新之处:(1)全面分析影响家庭教育指导的各种因素,选择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使指导的形式适应指导对象的特点、需求,适应指导内容的性质,克服指导的形式主义,使指导工作真正收到实效。(2)注意改变以往指导的“单一性”“封闭性”,探索多种有效的方式、途径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使家长在指导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作用。(3)围绕某一个专题采用多种指导形式相配合进行的方式进行指导,提高指导工作的深度;在指导过程中,注意采用新的手段,不断去发现、总结、提炼、并推广符合本地区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1.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核心内容;在指导实践中探索针对不同类型家庭最合适、最有效的指导途径、指导方法;编纂符合本区域家庭特点的家庭教育校本教材。
2.研究内容(含子课题设计):(1)国内外家庭教育及家庭教育指导及其发展的研究。研究要点: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研究国内外家庭教育及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研究当代家庭教育及家庭教育指导的地位与作用,及其新特点、新规律、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新理念,研究家庭教育指导的发展趋势,形成文献综述或论文。(2)笔者所在学校初中生家庭教育及家庭教育指导现状的调查研究。研究要点: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了解笔者所在学校初中生家庭教育现状和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了解笔者所在学校与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现状,对所发现的笔者所在学校初中生家庭教育及家庭教育指导方面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多角度透视分析诸多问题背后的原因,寻求解决一些系列问题与矛盾的对策,形成调查报告。
(3)苏南农村初中家庭教育指导途径与内容的研究。研究要点: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等方法,研究苏南农村初中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如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社区指导家庭教育、市场化指导家庭教育及整合式家庭指导等,尤其是研究学校、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与内容。
(4)基于整合理念的苏南农村初中家庭教育指导方法与策略的研究。研究要点: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学校(教师)、社区等多方力量的有机整合,研究基于整合理念的初中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方式,研究指导方法有效应用及其创新,形成基于整合理念的苏南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3.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此方法是本课题主要的研究方法。针对我校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研究计划,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通过家访、电访、或网络交流等方式跟踪家庭了解、指导,并随时做好记录,同时注意观察家庭教育的效果,通过反思及时调整、改进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方法。(2)文献研究法: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学习、参考的文献有赵忠心的《家庭教育学》、杨宝忠的《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杜慧慧编著的《家庭教育是一本故事书》、教育部关工委家教中心编写的《失误家教警示录》、美国米歇尔﹒布拉德利著的《家庭教育自助手册》等。(3)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是一种描述性研究方法。通过对问题学生家庭进行问卷、访问、观察等形式,科学分析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失败的成因。(4)经验总结法:对其所从事的教育管理活动过程加以主观回顾,通过分析和思考,将教育管理措施、教育现象和教育效果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以本校学生家庭为基点,深入了解苏南农村初中家庭教育整体现状及存在的误区。2.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我校家庭教育指导的具体内容,并寻找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途径。3.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提升我校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和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4.通过本课题研究,汇总家庭教育指导实践的案例,提炼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2—12月):(1)组织课题讨论会,请领导、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论证,为方案的修订完善提供意见和建设。(2)修订方案。根据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修订,使之更趋完善。(3)组织动员。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调动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4)建立课题组,并制定课题实施计划。(5)其他准备工作。
2.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4年12月):(1)现状调查。(2)按照课题实施计划,各子课题全面实施研究,并组织开展各项实践研究活动。(3)在实践研究过程中,认真搞好课题研究资料收集和汇总工作。研究资料:包括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实践经验活动记载,个案材料,活动成果等。(4)研究过程中,组织中期课题研究小结和成果展示活动。(5)根据课题实践研究的需要,组织有关理论辅导讲座,以不断提高课题研究参与者的水平。
3.总结阶段(2015年1月—2015年10月):(1)课题研究资料整理。(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3)召开结题会议。
汇集各子课题研究报告,进行总结、归纳、提炼,汇编符合本区域家庭特点的家庭教育校本教材《苏南农村初中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途径、方法》,形成本课题研究成果,举行结题鉴定会。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综述
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笔者所在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1.转变了家长的教育思想,使很多家长走出了家庭教育的误区。经过多种形式理论培训和与教师的直接交流,使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教育观念发生变化,教育行为趋向合理,很多家长还常常主动将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发生的矛盾和自己的困惑带到学校与教师讨论,向教师求教,寻求教师的帮助与配合。
2.提高了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实践研究,端正了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提高了家长的家庭教育整体水平。一是家长素质明显提高,教育子女的意识和自觉性不断增强,主动与教师联系、沟通、配合的多了;二是家长自觉学习家教理论知识,参与家校互动,采取科学方法教育子女的多了;三是家长自身严格要求自己,从一点一滴做起,以身作则的多了;四是理解、支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办实事、办好事的多了;五是家庭教育观念在逐渐转变,育人目标逐渐明确多了;六是家长同孩子交流的方式趋向于平等、开放的多了。
3.打造了一批优秀班主任,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效能。
本课题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实践的研究”,以提高研究参与者水平为前提,重视教师资源的开发。在实践研究中,教师扩大了从教领域,教师在与家长及社区的互动中,与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进行互动,获得了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深刻的实践思考,为学生及其家长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了。许多有爱心、有责任感、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们写出多篇有理论又有实践印证的有借鉴意义的家庭教育论文,多位班主任被评为区优秀班主任。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既是家长学习的机会,也是对教师的鞭策和激励,在改变家长的同时也教育了教师。所以,每一次家庭教育活动的开展,对班主任都是一次极大的锻炼。同时,在家庭教育指导实践中,由于家长的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的效能有了显著提高,并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4.拓展了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多样化途径
(1)办好“家长学校”。家长、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如定期组织专家讲座或专题报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告,举办父母课堂和各种亲子活动,向家长传播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家庭教育进行各方面的指导。像案例一中小马的家长,由于家教理念的落后,家庭教育走入了误区,如能多学习家教的方法,就能培养孩子良好消费的理念。
(2)整合多方力量,拓展家庭教育指导途径
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光靠学校的孤军奋战势必孤掌难鸣,它需要多方力量协作,才能取得效果。学校和社会,是育人环境,更是育人力量和育人资源,其中学校起着至关重要牵头作用,是教育力量整合、教育资源重组的主演。学校可联手村委、社区、公安司法、社会机构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对于像小李的家长,一方面学校和社区要做好指导工作,社会机构或司法部门也因适当介入,以帮助家长改变家教的理念和方法。
(3)建立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制度
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的长效机制,把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实现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一体化,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宗旨。成立家庭教育指导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和工作方法,针对不同的家庭类型,明确分工并责任到人。建立家庭教育指导考核制度和奖惩机制,鼓励家庭教育指导者积极探索家庭教育指导的新模式。
(4)培养一批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队伍
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提高家庭教育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指导水平。组建家庭教育指导队伍,通过整合、培训等途径,有计划地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热心家庭教育的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形成专兼结合、指导能力强的家庭教育指导团队。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经过近五年的研究,本课题已进入总结阶段。但并不是意味着课题研究已经结束,它将是一个新的开始,本课题组将根据时代的发展,大胆探索家庭教育指导的新途径、新方法,进一步加强促进北厍中学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的有效性,以实现本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实际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北厍中学
215214)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第二篇:《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叙永县落卜中学科研室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当代心理学研究领域广阔而深邃,给完成课题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支持。特别是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专题的研究,以其丰硕的成果令基础教育界瞩目。心理健康教育与班集体建设关系这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论题,但却离不开研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指导,特别是西方的挫伤理论与避免、减少挫伤的研究成果,成为本课题的理论基石,发展心理学研究更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学生心理理论,成为我们的理论指导。
从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看,他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生活和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应是全面的教育,在全面实施《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过程中,班集体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成为形势发展之必然。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并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和教育工作者要“严格履行保护青少年儿童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法律职责 „„抵制妨碍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不良影响。”
二、本课题的主导思想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主要研究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我们应当找到一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路子,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三个原则 :⑴ 坚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原则。⑵ 在课题研究中尊重理解学生的原则。⑶ 研究实践中应注意预防.治疗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在研究内容上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三、研究内容
(一)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2 通过调查分析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具体原因。
(二)、农村初中学生心理教育和辅导的方法。通过个案研究 班主任教育工作研讨探索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通过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学水平,培养能开展初中学生心理咨询的骨干教师。通过案例分析、专家名师讲座、集体研讨、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总结农村初中学生心理教育和辅导的有效途径。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各类课外活动的开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1、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7年5月)
(1)研究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2)组织课题开题会,广泛动员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2、研究阶段(2007年6月——2011年6月)
(1)对课题全面展开研究,完成阶段性研究目标,及时写出阶段研究报告。(2)完善研究档案,整理研究成果。(3)编辑《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集》,编辑《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验论文集》
3、结题阶段(2011年7月——2011年12月)
(1)完成总课题研究报告。(2)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组织专家鉴定结题。(3)对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推广。
四、我们采用主要的研究方法:
1、通过个案研究 班主任教育工作研讨探索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通过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学水平,培养能开展初中学生心理咨询的骨干教师。
2、通过案例分析、专家名师讲座、集体研讨、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总结农村初中学生心理教育和辅导的有效途径。
3、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各类课外活动的开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五、课题主要研究人员情况 邱从鼎(中学高级教师)钱长树(中学高级教师)
彭德明(中学高级教师)2010年调出落卜中学 罗廷江(中学一级教师)李 刚(中学一级教师)宋小云(中学一级教师)
简 瑞(中学一级教师)2011年调出落卜中学 牟 飞(中学一级教师)2011年调出落卜中学 罗书文(中学一级教师)袁汝刚(中学二级教师)卢小勤(中学二级教师)
肖方杰(中学一级教师)2009年调入落卜中学 学校其余教师作为协研人员均参与研究。
六、本次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认识性成果。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
1、班集体建设中存在问题除了德育常规管理中的行为管理存在大量的问题外,更深层次的学生心理问题,只有解决了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地规范学生的行为,达到建设良好班集体的目的,2、从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要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尽量避免挫伤现象,除了从正面调动学生群体中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之外,还应从反面研究学生群体中存在有一些心理异常现象和问题行为及形成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转化,因为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涨落乃至学生能否成长为有用人才的直接原因之一,一个优秀群体应当是一个心理健康的群体,在新时期班集体建设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3、中学生的主流是健康的,研究班集体的建设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主要是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早期发现与早期治疗,对于此课题的研究正按照这个指导思想在运作,从当前研究趋势来看都在向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方向发展。
(二)、技术性成果
1.撰写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研究报告。2.写出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3、撰写了多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随笔,受到了全市教师的关注。
七、课题结题后的反思与展望:
第一、本课题立足于解决切合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问题,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调查与研究,走调查.研究之路,形成从最基础的实际开始研究,解决初中学生心理健康中最实际的问题是课题的特色。
第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新的形势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我们基本找到了适合本校和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方法。为提高全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为提高教育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21世纪是充分关注人.尊重人和发挥人的潜能与价值的时代,以人的心理发展与自我完善为指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反映了这一时代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是弘扬人性的教育,是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如: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等问题还是困扰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之一,亟待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探究。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工作做的理论深度还不够,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问题研究还不够透彻,这是我们还要加强学习和继续努力的。
二〇一二年二月
第三篇: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中高段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探究》
课题结题报告
宁强县罗村坝小学 朱玉红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在阶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指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由此看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在一所农村小学任教,在担任小学语文教师期间,我发现小学生特别是中高段的学生对语文课外知识了解很少,部分学生甚至一无所知,考试一遇到课外知识丢分就很严重,最明显的就是阅读和写作。经过观察和在学生中广泛调查,我发现学校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关注不够,加上农村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多数学生又是留守儿童,学生接触课外书的机会、途径少,自己思想上不重视,导致农村小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较差,这种现象在中高段小学生中表现尤为明显。开学初,课题组成员对全校学生就有关课外阅读的必要性、习惯、书目、效果及家长所起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这份调查表显示我校学生不喜欢阅读或阅读书籍没来源的现象非常严重,所以调 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加强课外阅读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中高段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探究》这个课题,课题主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教以方法,使他们形成习惯,感受阅读的乐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现在,学生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太强,语文老师和家长为了快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急功近利,给学生提供的书籍大多是学习作文的写法。不可否认,这些读物中不乏写作的方法性知识和成功的学作范例。但是,学生要写出佳作,更需要一种语文功底,这种功底以深刻的情感体验,丰富的语感体验,大量语言素材的积累做基础。这些都不是作文书可以教会学生的东西。
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是当前农村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兴趣,阅读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健康的课外书籍,掌握了课外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就能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从而在潜意识中模仿应用,自然就提高了表达和写作能力。课外阅读还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课题研究依据
1、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2、建构主义理论 传统教学追求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或复制功能,现代教学观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追求,越来越倾向于“活动——体验”模式,即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因此,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为指导,运用认识论、心理学和创造学原理,从学习过程的自身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
3、阅读教学的认知理论
阅读教学的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语言,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因而我们应该从学生的阅读基础与需要出发,选择与推荐课外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现阅读的个性化。
4、开放性教学理论
时代呼唤开放,责任要求我们的思维也应该是开放的。开放乃阅读教学改革的出路。建立在开放理念之下的课外阅读,试图从浩瀚无边的书籍海洋中多渠道获取、多形式表达、多维度评价,解除对学生的枷锁限制,释放他们的心灵,解放他们的思想,让他们的个性充分张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都缺乏,许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他认为:搞好课外阅读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博览课外书籍,就得先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兴趣之火。有了饱满的读书兴趣,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身其中。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具体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通过各种活动和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增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1、了解我校中高段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以及形成的原因,探索解决的策略。
2、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习惯、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推进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的建设。
4、家校联合,共同营造课外阅读氛围,改善学生的课外阅读环境。研究内容 :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同时,着力于探究怎样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从而探索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较好的方法暨阅读兴趣形成的探索。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平时读不读课外书,喜欢什么样的课外书,掌握第一手原始资料)、行动研究法(通过开展故事会,美文诵读、评选阅读之星、读书笔记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个案研究法(针对个别喜欢读书的学生的习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进行经验总结)、经验 4 总结法(做好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理论支撑和储备)。
本课题即属于操作性研究,又属于探索性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教师在实施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自学形成自主读书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独立阅读,针对实践去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研究的过程首先遵循行动研究的一般方法:即诊断、学习、计划、实施和反思,根据总的课题研究方案和阶段研究方案,注重数据分析的真实性,及时做好阶段总结分析,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阶段研究目标、确保研究工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研究对象:
罗村坝小学四年级和六年级全体学生,这两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布比较均衡。班级优秀生少,后进生不多,学习成绩还行,学生自觉性普遍较好。部分同学的学习习惯好,能讲究一定的学习方法,如:白佳蓉、赵文慧、余梦宁、何馨屿、张晶晶、穆虹瑾等;而个别同学的学习习惯比较差,如梁艳林同学就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时善于动脑,积极发言,平时又乐于帮助同学,学习成绩优秀的占班级总人数的近25%,是这个集体的主体力量。他们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较好,团结同学,不仅能较好地完成老师布臵的任务,还能和后进生结对,解决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但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还有待加强,竞争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激发。
基础较差但要求上进的学生有王佳伟、王佳龙、王超、张肖等,他们能认真完成作业,态度好,但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及缺少学习毅力,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不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总体来看,这两班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处于两级分化,处于中间位臵的 学生成绩也不稳定,有些学生基础知识不太乐观。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放松自己,学习上和生活上皆如此。通过实验,期望大部分学生能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写作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五、研究思路和步骤
研究思路:先在本校全校学生中开展广泛调查(调查课外阅读现状及他们喜欢的书目),根据调查结果选定课题、制定研究计划、确定实验对象。然后在实验班级再一次开展问卷调查,确定活动项目和推荐的读物名称和来源。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举行一系列的活动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将之运用于写作和口语交际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9月至11月)广泛调查本校中高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根据调查结果选题、制定计划,申报立项。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3年11至2014年10月)全面实施研究计划,给学生推荐有益的课外读物,通过举行故事会、美文诵读、读书笔记竞赛、评选读书之星等活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4年11月),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归类,撰写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积极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培训和理论学习
课题组先后组织了三次理论学习,先在网上查阅有关本课题研究的资料,而后开会讨论。派课题组成员朱玉红、罗爱琴去县南街小学学习课题研究经验。积极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课题研讨活动,通过不断培训学习,教师们进一步了解课题的要求,对课题研究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二)开展了二次问卷调查,摸清了本校及实验班课外阅读现状
在2013年9月,我们在本校三至六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关于课外阅读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认真地分析,掌握了他们的阅读现状。根据调查结果,我们选定了课题研究内容,并提出了申报。课题立项之后,课题组决定在以前全校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的基础上,对实验班级再进行一次调查(时间确定为11月25日),侧重于学生阅读爱好,想要阅读的书籍等,为给学生推荐读物和建设图书角做准备。经过二次调查问卷调查,我们真实地掌握了本校中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开辟多种途径获取图书,让学生有书可读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在教室内设立图书角,从图书室挑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图书推荐给学生,并要经常更换图书,至少每月更换一次。
同时,利用家长会等机会,经常向家长宣传让孩子多看课外书的重要性,动员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孩子买书读。针对有些家长文化水平的限制,不知道何种课外读物适合自己孩子阅读的情况,也为了避免一些不良读物对学生的影响,列出一些刊物名称供家长参考,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推荐不同的书,如三年级,可以挑选杨红樱、郑渊洁的系列作品。四年级读《昆虫记》、《海底两万里》、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等。五年级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呼兰河传》、《福尔摩斯探案集》、中外各种历险小说等。六年级读《简爱》、《爱的教育》、《名人传》、《中外名人故事》等等,还有青少年版的古代四大名著及中外名著。当然,年级的区别不是绝对的,更多的应该根据学生的爱好来选书,书籍再好,学生不 喜欢读,一切都是白费力气。这样就会使每位家长所购买的书少而精,而且同一班级推荐给每位学生不同的图书。
发动学生把自己拥有的好书带到学校,存放在图书角,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互相借阅。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资源共享,还能培养学生学会分享,增长同学之间的友谊。另外,还可以发动社会力量捐助图书(我校争取到了“扬帆计划”捐赠的部分图书)。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优秀儿童读物,让学生想读书就有书读。
(四)精心编制“推荐阅读书目”,让孩子读好书。
小学生鉴别能力还比较差,对良莠不齐的课外读物很难做出恰当的合适的选择。学生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在选择孩子读书方面的认识也很有限。因此,我们课题组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生兴趣精心编制“推荐阅读书目”,分三批推荐给学生阅读。
(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1、师生共读、适时指导,形成氛围
在我们实验班开展“每日一读”活动,每天保证不少于3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可设在中午上课前,也可根据班级情况随时调整,如有耽搁,要找时间补上。同时鼓励学生每人每天书包里都装一本课外书,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读,规定每周至少读两本课外书。每周评出阅读之星,奖励那些读的书多且读书质量高的学生。在保证时间的同时,要求老师和学生一块读书交流。一方面,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当老师拿着一本书,坐下来和学生静静地一起读的时候,这就是一种无声的提示:该读书了。刚开始学生可能还不适应,坐不住,但读到书中有趣的地方就会安静下来。时间长了,就会成为习惯,一到时间,不要老师提示就会拿出书来读。另一方面,老 师还可随时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知道精读和略读的区别,教会学生浏览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常用的是略读,但对于好的句段要学会赏析。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阅读的指导应随时随地随人进行,也要贯穿于整个的语文教学中。另外,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想象型,在我的班级,我提倡统一的格式,把这几种类型揉和在一起。每月在班级评选读书笔记先进个人,及时奖励。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和比赛
在各种活动中,学生感受读书乐趣的同时,还能体验读书带来的成功感,从而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在我们学校的实验班,我们实践了以下展示活动
(1)开展“每日一读”活动,每周评选一次“阅读之星”。(2)每月评选出“读书笔记先进个人”。
(3)开展“故事会”、“‘我与书的故事’演讲比赛”、“美文诵读”等活动,给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搭建平台。
(4)定期开展“读书讨论会”,学生间交流读书心得、读书的收获或者是失败之处,也可将自己读过的好书推荐给大家,老师也可和学生交流自己近期的读书心得。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以上的各种活动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为了取得成功,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就会刺激他们去多读书。而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也就巩固了阅读的兴趣。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1、实验班大部分学生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能够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而且学生阅读速度大大提高。
2、学生的口语交际与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能够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组织能力较强。
3、学生的习作水平有所提高。学生学能做到活学活用,把阅读中的好词佳句适时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创作思路也较为新颖。
(二)转变了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1、通过课题实施,教师增强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意识 大部分语文教师改变了以前重课本知识轻课外阅读的观念,意识到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与语文的关系。
2、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为以后微型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探索总结了农村小学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方法
1、采取多种形式保证农村的孩子有书读。
2、美化环境,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3、师生共读,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一个读书展示的平台。
5、家校配合,培养孩子课外阅读兴趣。
八、课题研究反思
虽然本课题研究中取得不少成果,但改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这需要长期的观念渗透和实践努力,也需要各方 面包括社会、家庭的支持配合。
1、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亟待改变。
2、农村孩子家庭监护的特殊性造成家长不支持学生读课外书。
3、可供农村学生读的书很少。
4、课题方面:课题研究没有系统的方法指导,我们只是“摸着石头过河”,有时根本不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不知道怎样去进行研究,不知道怎样把课题研究和教学实际联系起来。所以,我们还需要教研部门和学校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协助。
九、参考资料和附录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解读》
第四篇: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教学策略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一、问题的提出
1.学校实际教学需要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小学。通过调查了解,发现我校学生普遍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是“谈写色变”,对写作有畏惧心理,教师也视作文教学为烦恼。又从历届小学毕业生考试情况来看,我校小学语文成绩普遍低于城内小学,特别是占有相当比重的作文,明显落后于城区学校。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试图改进方法,积极创设条件,促成学生主动参与,努力探索一条提高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和策略,这就是我们的研究动机。2.社会发展现状的需要
未来是科学技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中,人们越来越需要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介绍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交流社会信息,储存精神财富,人类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写作时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从长远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得发展,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战略,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具有自主创作的能力。
二、课题概念界定
“农村”是以农业为主,兼顾林、蚕、果、牧、渔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的社会群体的生活区域。农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农村有许许多多城里人从来不曾见识过的瓜果,蔬菜,有城里人不曾体验过免费的简单而有生活情趣的游戏。但是农村也有太多相对于城里来说滞后发展的需要,农村孩子的家长大都出门打工挣钱,很多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在婆婆爷爷的庇护下,只是吃饱、穿暖,对学习没有主动性,不自觉。农村孩子天天和泥土打交道,却从不知道把那些感受与人分享,不知道用口语表达,不知道用文字表达。
“小学生”,特指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阶段的学龄儿童,即义务教育最起始阶段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小学生从跨入校门的那天起,一张白纸就要靠老师们在上面画出美丽的图画,农村小学生精力特别充沛,记忆力特别强,想象力丰富,知识吸收能力特别强。把老师作为偶像,老师怎么说,学生就会特别听话地照做。但农村小学生自制力差,好动;家庭里的学习习惯差,婆婆爷爷只管孩子不冷不饿,对孩子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根本不懂。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每天都蹦蹦跳跳的,很多学生一进教室就没得精神,但是下课铃一响,就像离弦的箭一般射到操场上玩去了。农村小学生特别单纯,对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老师的引导就显得特别重要。
“写作能力”是指书面表达能力,包含:1、2、3、4、5、6、表述清楚,让人知道写作者的真实意图或要表达的内容; 表述条理清楚,不需要阅读者自己再进行提炼归纳; 要符合规范,比如应用文之类的,也包括语言的规范; 能通过字里行间真实、准确地表达情感; 要能引起阅读者的共鸣,使阅读者有同感; 口头表达书面表述得转换。
“教学策略”:本课题的教学策略就是提高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是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课题所提出的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教学策略的研究,其实质就是寻求能够解决农村小学生对写作兴趣不浓;选材单一,缺少新颖性;积累匮乏,语言组织能力差;布局谋篇能力差等等问题的一种方法。
三、研究目标
农村作文教学与城区作文教学因为城乡的差别,在教学设设备的配备,教学资源的配置,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使用等诸多方面有许多滞后待进之处,如何因地制宜地搞好农村小学的写作能力培养教学,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解决学生不喜欢写作文,作文中杜绝空话假话连篇,编作文的现象,除了可从一些名师经验中吸取精华外,还可突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个性,在教学“写什么”和教学“怎样写”的两大领域内都可能有新的突破,使学生在小学生能熟练掌握小学新课标规定的各种体裁的写法,能在规定的时间里写出“达标”的作文,使大部分学生爱好写作,写真话,写实话,写出自己的见解和迷惑,写出自己的愁闷和欢乐,写出自己的经历和向往,能写得令人欣喜。
四、研究的内容
1、培养学生兴趣,解决认识问题,解决学生“怕”作文的问题。如何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敢于动笔,敢写
2、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养成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如何培养学生乐于写作的习惯,解决好学生写什么的语言障碍
3、学生学会作文规范写作
五、研究依据
在认真研读教师培训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习作的要求,进一步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丁有宽教学教例与经验》和《李吉林教学教例与经验》和《于永正教学教例与经验》,朱水根的《新课程小学作文教学》,季小兵的《小学生优秀作文辅导大全》,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论文集》,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探索》,窦桂梅的《课堂教学实录》,《管建刚作文教学专辑》。这些名家教学作文各有特色,自成风格,成就卓越。通过学习提高形成研究共识:作文教学应当取其精华,博采众长,根据自身的个性构建自己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运用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分析法和总结经验法等,感悟了作文教学的一些手段和方法。
六、研究措施 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首先克服不敢下笔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的兴趣很重要。
1、正面评价、培养兴趣。尽量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促使学生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在给学生评分时对学生作文水平进行具体分析,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对每个学生进行前后对比,进步了我给予表扬、鼓励,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力求对学生个性化评价,根据自己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如“藤上有瓜”这个词,全班学生都理解它的含义,我就根据不同的情况写下各种评语,如“藤”子已经完整了,如果“瓜”大一些,就好了。“藤上”不仅有“瓜”,而且“瓜”结得很大很好。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对少数力不从心、作文能力较差的同学要降低难度,积极评价,多鼓励,少批评。对进步大的作文,我下笔评语:“进步很大,已经显露出你写作的天赋,这是你作文以来最好的一篇,希乘胜前进。”对于字迹潦草,内容空洞的作文则坚决要求重誊或重写。学生认真重誊或重写后,给予鼓励评价。毕竟“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所以,学生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激励。如用简笔画画出一个大拇指,或波浪线旁画一个☆,或直接下评语。这是此次研究的作文教学理念。为了求得研究的实效,要求研究人员从课标中领悟作文教学的理念、手段和方法,从中对照自己的作文教学是否科学、合理、具有创新精神。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从。这对于教学作文来说,同样适合。教师必须要热爱写作,要坚持写作,要给学生树立榜样,真正言传身教。“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建立感情,让学生喜欢你,尊重你,爱戴你。在课堂上,要根据教学需要,转变角色,展现童心。“凡事预则立”,教师决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一定要多读书,丰富结累,丰富经验。教师要做有心人,多积累素材,多考虑教法。对于教师来说,处处留心皆作文,作文就是人,人就是作文。教师自己要养成爱写作的习惯,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将学生引向热爱写作的光明大道。
2、要尊重学生的劳动。要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必须把批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改变单一的教师批改模式,变为教师与学生面评面改,选取某个学生一篇有代表性的习作,师生当面互相讨论、修改。在修改中遵循“多读少改”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为他们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喝彩。对于文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互相讨论、耐心启发让学生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或者学生自评自改,同学互评,全班评讲;或者举行佳作赏评会,每个学生自选一个时期以来最优秀的代表作文,朗读给全班同学听,由大家来做赏析评价。总之在整个评讲过程中,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3、榜样激励,让学生追求成功。首先把学生的优秀作文送到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其次,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作文竞赛,赛前认真指导,赛后总结经验、教训;第三,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向各地报刊推荐发表,凡有学生在报刊上发表作文,老师必定大力宣传,鼓励同学们向他学习。第四、将学生的优秀作文在学校橱窗展示栏里张贴,让学生课余都可以欣赏到美文。这样做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心里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在老师、家长、同学的赞扬声中获得了力量,也给全班同学树立了榜样。其它同学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成功的希望。这样,大家就不会以作文为难事,学生作文积极性空前高涨。兴趣是成功的老师;有了兴趣等于成功了一半。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想写,而且会主动动笔记下对自己有触动的点滴。
4、写好“小题材”作文,写好每一篇“小作文”。写好了小题材的作文,才能让学生深入挖掘自己已有的生活素材,才能让学会从细微处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写好了小作文,才能让学生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地学会谋篇布局,学生才会从小谋篇到大布局,达到我们需要的效果。
5、积极实践,勤于反思,丰富经验,提高习作指导能力。一些老师并不注重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因为小学生作文考试一般都是写人记事或写一个场景,他们往往让学生背熟几篇例文,然后,在考试时,根据题目选择例文“对号入座”,这些例文语句流畅生动,选材独特,阅卷老师不辨真假,往往能得高分。然而,学生自己不会构思,不会选材,不会谋篇布局,连“流水账”式的记事都记不好,谈何作文。所以,教学作文,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就是要教出学生能独立地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想象的作文,培养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
(1)、积累作文材料
1、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写观察日记。
2、积累“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一方面靠课内阅读,把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要靠课外阅读,坚持写摘录式的读书笔记。
3、给学生创设写作的情趣,增加写作的内容、开拓作文的“材”路。积累生活素材过程中,有许多能令人动情的场面,却往往稍纵即逝。学生一般不留心这动情的瞬间,以致失去了感知生活的最佳时机。留心生活,及时收集作文素材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2)、按循序渐进的规律训练 1 先练习写记叙、描写文章,后练习写说明、议论的文章。2 先练习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后练习写别人转述的事。3 先侧重训练观察和积累,后侧重训练分析和表达。4 先练习写单纯的事,后练习写复杂的事。5 先不受写作“框框”的限制,放开胆子写;后按不同文章的基本要求及特点作规范训练。6 先“模仿”,写依样画葫芦的文章;后“创造”,写新颖别致的文章。7 先力求把文章写长,强调扩展与铺陈;后力求把文章写短,讲究简洁凝炼。
(3)、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1 “天天动笔,多少写一点”的习惯。2 “通篇构思,写作文提纲”的习惯。3 “默诵文章初稿”的习惯。4 “认真修改”的习惯。5 “不说假话”的习惯。6“不要硬写,强迫自己写”的习惯。7 “保持文面整洁,书写力求规范”的习惯。
(二)、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必须分阶段进行,循序渐进。
写作能力教学要从一年级抓起,从说到写,由易到难。我们必须遵循作文教学本身的这一规律。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可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练习说话、写话。这一训练主要在低年级(一、二年级)进行,通过观察简单的图画和事物,练习说话和写话。从说、写一句完整的话,到说、写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第二步:练习写片断。这是中年级(三、四年级)的训练重点。在一、二年级训练写话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学习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图画和周围的事物,练习口述后再写片断。这样从观察图画过渡到观察生活;从观察简单的图画和事物到观察较复杂的事物,由观察静态的事物到观察动态的事物。如观察描述“一束花”、“一棵树”、“一个笔盒”、“一张手绢”、到观察描述“小鸡”、“小猫”;观察描述“大扫除”、“课间操”、“一项活动”等。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要求他们观察“一处景物”、“秋天”、“雪景”等既有动态,又有静态的情景,扎实有序地进行训练,让学生写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的片断,为高年级写篇的作文打好基础,作好过渡。
第三步:练习写成篇的作文。这是高年级(五、六年级)的训练重点。高年级在低、中年级词、句、段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连段成篇的综合性训练,以这样的顺序训练学生,是安排得比较科学的。
(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的评价很重要。
当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交给老师的时候,都希望能得到教师的称赞或认可。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写作。教师对学生的作品不能千篇一律,不能一棒子打死。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精彩的词语都应该及时表扬。给学生激励式的评语,老师重视学生的劳动成果,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容易得到满足,对写作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对学生合理,恰当的评价,让他们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
(四)运用多种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自始自终运用观察法,在上课时观察学生的听,在写作时观察学生的构思和写作的速度与质量,观察学生在不同时间写作文的不同态度和情绪。根据在观察中发现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解决。如发现构思问题,就叫学生养成“意在笔先”的习惯,运用名家比喻的“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来说明“打腹稿”的重要性,并写出了指导性文章《浅谈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又如发现学生对讲评非常重视,对同学中的好作文,以及好词好句也由衷敬佩,对在屏幕上出现的作文,无论优劣都很重视。再如发现学生在叙事时,过于平淡,不知道情节曲折的重要性,就用“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名句来开导他们,还如发现学生不会谋篇布局,就在黑板上画一条鱼,来讲解文章结构的系统性——结构如鱼;发现学生不重视改作文,就搜集了《修改文章的名言警句》要求学生背诵默写。发现学生在写人物时,不会运用概写和特写相结合的方法,就专项进行这方面的片断练习,用照相和电影中画面的远镜头与近镜头来作比,使学生明白这两种手法结合的必要性。发现学生对于发表都有着极强的欲望,为了发表不辞辛苦,反复修改,乐在其中,通过观察法,发现了学生作文的一系列问题和一些提高兴趣和能力的规律性,在教学中扬长避短,不断积累,自觉有了不小的收获。
实验法也是在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如布置学生写“初冬的菜园”,先不作指导,看学生写得如何,结果学生写得大多很粗浅,修辞少,无文采,无细节,无寓意。于是,带领学生走向菜园,当场指导,又用相机把蔬菜拍摄下来,返校后到电脑教室投放到大屏幕上,指出写植物要写出形态、颜色、大小和精神,要运用修辞,要把观察、情感和想象结合起来,才能写得生动,写得富有文采,结果大部分学生写得很好,好几位同学《初冬的菜园》在学校少先队活动展示展出,得到师生们一致好评。这说明教师的指导还是非常重要的。
比较法也是在研究过程中的常用方法,通过一个学生的前后比较,优生与后进生的比较,总结出作文教学的规律性,让学生持续地朝高级水平进展。采用比较法,发现学生在测试和竞赛时,往往写得比平时要好、这说明目的性还是很重要的。这说明作文的目的性越强越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越能发挥出水平。同时,也说明加强作文的目的性教育很重要,使学生明白作文的目的不光是为了得高分、发表或得奖,更重要的是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为升学及将来走向社会的运用打下基础。
问卷法在研究过程中也采用了一次,制作过一张调查问卷,包括作文检查问卷表和课外阅读问卷表。检查表的项目:是否喜欢写作,写作时间多长一次,写作原因是什么,主要形式是什么,能得到哪些人的辅导,能否得到老师或同学得赞扬,自己写作篇幅有多大,老师家长对写作字数有要求吗,认为自己的写作水平如何,喜欢读课外书吗,平时会不会主动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经历的事情写下来,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什么,都进行哪些体裁的写作训练,最喜欢看的书有哪些,写作的时候习惯于哪种方式,哪种情况下觉得自己的作文能够写得比较满意,写不出作文的时候怎么办,有没有主动记日记的习惯。通过问卷,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要写出好作文必须有正确得态度,要多阅读课外书籍,凡是课外书读得多的,作文写得都较好,要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
个案分析法是作文课题研究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方法,每一次作文都是个案,要尽量思考成功与失败、得与失的因素。曾针对优生李东霖,陈钰肸,后进生邓凯文,何妮进行了追踪研究。作文是一个人的思想、智商、经历、语文水平等综合素质的体现,只要教师强调读写,培养兴趣,持之以恒,每个学生都能写出文从字顺表情达意的作文。
总结经验法: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因此,要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是一边摸索一边总结,研究组成员分别写出了《农村小学写作兴趣培养点滴》《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浅谈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农村小学生作文教学点滴》《浅谈农村小学写作教学》《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法》《浅谈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浅谈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浅谈怎样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之我见》《如何指导农村小学生写作》《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方法探索》,这些文章有的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有的在教研室论文评选获奖,有的在校内语文教研组内交流。
总之,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生活,以自己的五官和心灵去感受和认识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动人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真正的源泉。
(五)教学生学会自改作文,总结经验。
为了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习惯,首先带领他们反复学习和背诵、默写叶圣陶、老舍、鲁迅等人关于修改文章的名言警句,让孩子们在大脑中树立作文必改的理念,然后教给他们修改的方法。正如特级教师管建刚说的那样,作家通过读能发现许多问题,而作为一个作文经历短暂的小学生来说,他们仅仅通过读是发现不了许多问题的,因为他们判辨作文优劣的水平太浅。因此,采取了以下方法:
1、给学生一个公式。如结构如鱼,标明“六句”(总起句、过渡句、描写句、修辞句、文采句、总结句)
2、用“具体的标尺”检查修改作文。如用“五官”来检查,如写电影观后感时,用“引、议、联、结”标明文中的句子。
3、自改后互改,看自己和别人对一篇文章的看法有何异同。另外,让学生写作文反思,为什么这篇作文没写好,为什么我的作文水平提高了。如第12册课本的末尾,有安排学生制作成长册内容。抓住这个机会,给学生列出了手册目录,其中就有《我曾经写过的错别字》《我写的最好的写人的作文》《我写的最好的记事的作文》《我的作文水平为什么提高了》等。此外,我还安排同学们互改,让学生根据《好作文的标准》以及老师的“范改”,让学生模仿下评语。为了提高公平合理的程度,除了同桌改外,有时前后改,有时优生和后进生搭配改,让同学们相互学习,增进了解,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六)开辟发表园地,激发作文兴趣。
管建刚说,发表可以使人活得有尊严和荣耀,是展示自己的高雅的方式,发表能改变人们对自己的看法,提升自身的价值。这成为他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小学生来说,不仅同样适合,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欲望,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欧家钦的作文《羽毛球比拼》在学校的展示栏上展示,很多同学阅读了,而且评价特别高,他写作的欲望更强了,展示,被人认可是学生的一种强烈的渴望,它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和精神上的巨大快乐。因此,我就忙里偷闲地给学生改稿,制作手抄作文选集,近两年来,共达35人次。一次次的展示,校内传阅,增强了学生的写作信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了作文。我把学生发表的作文又复印一份,张贴于教室,既达到“佳文共赏”的目的,又进一步激发学生作文积极性。
七、研究的成效与成果
1.研究成效:
①学生习作的兴趣得到了提高,作文水平明显提升。②学生阅读兴趣浓厚了,阅读能力提高了。
③教师构建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一定教学风格,科研能力得到增强,公开课水平明显提高,根据教学经验所写得文章被中江县教研室评奖。④在全县期末测试中,语文均分名列全县第一名。2.研究成果的构成:
①研究开题报告一份,结题报告一份。②多媒体上研究照片、上课摄像等资料。③作文公开课教学设计。④课题论文。
⑤学生优秀作文和发表作文,优秀作文手抄报。⑥研究的教师发表论文和获奖论文。
根据长期的教学积累,胥淼的文章《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浅谈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分别获得中江县教研室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二等奖,《作文教学与儿童生活实际》发表于德阳日报的《教育周刊》;《浅谈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发表于《 当代中国教育文苑 》杂志。
李萌龙的文章《浅谈农村小学写作教学》、《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点滴》在校内语文教研组内交流。
许冬梅的文章《浅谈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师中广为传阅学习;
谢春蓉的文章《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法》在语文教师中广为传阅学习;
伍献春的文章《浅谈农村小学习作教学》在语文教师中广为传阅学习;
李云国的文章《浅谈怎样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语文教师中广为传阅学习;
吕敏的文章《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之我见》在语文教师中广为传阅学习;
刘玉兰的文章《如何指导农村小学生写作》、《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得方法探索》在语文教师中广为传阅学习;
几年的学习研究,使我感到:作文教学既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和一定的模式,但也不能局限于一定的模式。这个规律就是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生活,这个模式就是要创设学生乐于表达的氛围,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中让学生拥有写作的素材,使作文教学生活化、个性化。我体会到,作文教学一定要树立快乐作文的理念,打造快乐作文课堂,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产生表达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我再一次强调指出:游戏成分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提第4次印刷第14页。)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有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因素,必须要有于永正的寓教于乐的多种形式,必须要有贾志敏的巧妙指导的手段和方法,必须要有丁有宽的读写结合的扎实训练,必须要有管建刚持久保持学生作文兴趣的发表园地的有效机制等。那么,作文教学就一定会变得绚丽多姿,硕果累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喜欢写作,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切实提高。
六、课题研究自我评价
两年来,大家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对开题报告中规定的九项研究内容,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了竭尽所能的研究,对于如何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培养学生乐于写作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借鉴和摸索了一定的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构建了自身的快乐作文教学法,课题论文得以发表和获奖,自身作文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得到了领导和同仁的好评;学生的读、说、表演特别是写的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各级报刊发表或获奖成绩喜人,在全县小学期末检测中取得了优良的成绩。限于课题研究深度不足,有待一日后进一步加强。
总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课题研究虽然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但是,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作文的发表和获奖,证明了研究是有效的,我校将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探索前进,力求“更上一层楼。为“生”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第五篇:《农村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谷城县冷集镇第二中学课题组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农村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襄樊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的“十二•五”重点课题,其编号为XFJK11-257。全校教师在本课题组的领导下,服从课题组管理,依靠良好的研究条件,分阶段有目的的实施课题研究,使该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的目标。现将主要工作向领导、专家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新课改的呼唤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与深化,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切实转变,近年来,有效课堂教学及高效课堂教学的模式不断出现,如“杜郎口”模式,“357高效课堂模式”等等。模式研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学校对课堂教学具体步骤、时间划分等方面缺少具体规定,致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章法,随意性太强;到目前为止,尚有很多教师仍旧喧宾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致使课堂效率低下,三维目标难以落实;教师在教学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拼体力,拼时间,高消耗、重负担、低效率,投入多,产出少。一句话,落实目标“少、慢、差、”;少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和学生有效沟通,有时导致师生冲突,对教学带来极大的影响;在新课程实施中,由于种种原因,在教学中,也出现了新的倾向。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内化”的效果,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90后的孩子,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渴望展示自己,而我们的课堂没能够给孩子提供足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从而造成大面积的厌学以及学困生,近几次考试成绩显示,有的班级,总分不及格的学生将近一半之多。
在问题面前,我们认识到,时代在进步,科学在迅猛发展,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处在教育改革风浪口中的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高效教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实改变“鸠占鹊巢”现象,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真正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我们也正在学习“杜浪口”的课堂教学模式。总之,这都要求我们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要求我们以务实的态度寻求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整套策略。
2.教师成长的需求
新的课堂教学观要求课堂成为师生伸展生命活力、张扬个性的舞台。面对这一新的要求,我校教师迫切需要提升教育教学理论素质和修养,需要提高课堂教学中践行课改理念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我们认为,教师的成长应该超越年龄的界限,应该内化为教师终身的追求,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种种策略的探寻、提炼与积累,理当伴随教师成长的全过程。
3.学校长期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校现有教学班10个,在校学生460人。有教职工88人,专任教师78人,其中本科以上高层学历58人,占专任教师的64.2%。专任教师中已有中学高级教师4人,一级教师38人。省骨干教师1人;市骨干教师6人,学科带头人1人;县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9人。
学校现有校园面积40838平方米,生均34.5平方米。砖混结构校舍面积18400平方米,生均15.5平方米。校舍面积中教学用房2880平方米,生活用房14520平方米,行政用房260平方米,其它用房740平方米。媒体室、微机室、语音室、图书室、实验室、广播室、体音美劳器材室、教职工活动室、电视节目制作转播室及校园网等各类设施基本配套。有符合标准的运动场,有必须的活动器材。校园气氛和谐,环境怡人。
近年以来,我校毕业年级毕业率均在97%以上,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县初中前列。先后被县委、县政府、县精神文明办、县教育督导室、市县教育局、县公安局等授予“四好支部 ”、“文明单位”、“安全文明示范校园”、“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教学工作先进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示范学校”、“快乐校园示范学校”、“基本无辍学初中”、“市级绿色学校”等荣誉。全校已有200余名师生受到国家、省、市、县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的表彰。
谷城县冷集镇二中历届校领导都很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各项工作不断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做能思考的老师,育会创新的学生”的方针,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争做“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切切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本课题的研究,适应了我校持续、健康和高水平发展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思考
1、课题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有效教学,课题研究的主旨和追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研究的背景环境定位于农村初中的教育教学现实。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界定,一方面教师应通过不断审视和反思,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不断促进自己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艺。另一方面,是指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所获得的进步与发展,不仅是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同时关注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与发展。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整套的操作技艺和策略。这就要求教学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必需时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师生。师生应是课堂教学的两个主体性存在,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和平等的,这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2)关注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预,积极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增长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激发兴趣、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与分享、学会探索、增强意志的过程,是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发展,各种优良品质形成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师不断成长、提升的过程。(3)关注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把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的目标追求。是一种师生共同、和谐、持续、健康的发展。总之,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需始终关注课堂教学策略的作用与价值。本课题通过开题论证后,课题组采纳了市县有关专家的建议,同时深入分析我校的教育教学现实,我们决定把探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增加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本课题中,教学策略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和师生的实际具体情况,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选用等所作的的总体考虑和规划。
2.支撑性理论
(1)目前国内外有关的理论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
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报告及叶澜教授撰写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以促成教学的切实转变,同时也为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提供了方向。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学生的大脑也不是一个等待教师去填充的容器,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获得是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准备的基础上自主构建的。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一定要拚弃以往那种机械灌输的课堂操作方式,转向寻求一种充满活力的,能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策略。
(4)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的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着各自鲜明个性特征并且具有各种不同的兴趣指向的个体,这就要求我们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使得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原来基础上获得应有的充满着个性化的发展。
(5)现代教学论。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教学理论也在随着时代的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我们为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选择和采用各种教学策略,并不能够一味地求新求异,更不能为了形式的热烈而违背教学的一般规律。
三、本课题研究的对象
襄阳市谷城县冷集镇二中七—九年级的学生。
四、研究的目标
1、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教学能真正地做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2、以课题研究促进我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有效教学观。通过研究与实践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陈旧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以课题研究促进我校教师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和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优化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总结出初中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框架,使各学科教师的教学都有章法可循,使教学过程科学化,合理化。
4、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5、解决好“两率”。即课堂精力流失率和提高有效学习率。
6、实现人的解放,即学生的解放和教师的解放。真正做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五、研究的内容
1、研究课题所反映的内涵和精神实质。首先,要研究什么是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与旧课程有什么区别,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其次,要研究有效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评价、课堂要求、以及管理等。
2、研究教材、学生和教学设备。
首先要研究教材,因为教材是渗透新课程理念的载体,是新课改的表形物,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创造的理论基础。其二,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要分析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其三,是研究学校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实验材料的准备等。这些都会影响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研究学法。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
4、研究教法。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运用什么样的课堂优化策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效学习。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以及课堂教学有效化的有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学思路。
2、调查研究方法:调查教师的心理状况、现有思想和学生学习的素质状况,发现问题,确定操作变量;调查、总结、推广教师在实施有效教学方面拓展的新思路、运用的新方法、形成的新策略、取得的新经验;调查教学研究实施后的学生发展情况,为有效性教学研究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调整优质教学的实际操作。
3、实验观察方法:通过操作变量的实施,观察变化,前后测定对比,分析因果关系,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用理性结论指导教学实践。
4、行动研究方法: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优质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用了二年时间(2011年8月——2013年8月)分二个阶段来完成的。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和准备阶段):利用两个月的时间(2011年9月——2011年11月)学习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研讨、制定开展活动的方案,进行策略和理念内涵的研究,梳理有关理论,调查分析总结已有的有效性教学经验。本阶段主要由蔡春泽同志和各子课题组长负责。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用一年半时间完成上课以及实践活动。进行微型研究,实验、总结具体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收集整理较为系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研究。本阶段由所有参与者共同研究完成。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利用一个学期时间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出版展示成果的专集,进行课题总结、验收。本阶段在由所有参与者共同研究基础上最后由蔡春泽、宋彦明同志负责结题。
八、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成立课题组:
在谷城县冷集镇二中蔡春泽校长的领导下,召开课题研究动员大会,成立了总课题组和五子课题组。
1、举行开题会议,把握研究工作总体思路。
2011年5月举行了开题仪式,宣读了课题研究方案,布置了实验工作,从2011年5月开始,该课题实验正式启动。
2、研究的组织管理
本课题由谷城县教研室、教科所专家督导,冷集二中学校负责牵头、保障制度、经费落实,全体教师通力协作,共同参与。采取定期会议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二)确定课题方案:
1、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总课题“农村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将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从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中探索实验研究。负责人:蔡春泽、宋彦明 子课题
(一)“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将在全校语文组范围内展开,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各个角度进行探索研究。
课题负责人:刘长林 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撰写实施方案、档案收集管理;
子课题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将在全校数学考研组范围内展开,课题负责人:王兴富 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撰写实施方案、档案收集管理;
子课题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将在全校综合理科组范围内展开,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各个角度进行探索研究。
课题负责人:曹光乐 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撰写实施方案、档案收集管理;
子课题
(四)“综合文科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将在全校综合文科组范围内展开,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各个角度进行探索研究。
课题负责人:周月华 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撰写实施方案、档案收集管理;
子课题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将在全校综合实践组范围内展开,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各个角度进行探索研究。
课题负责人:刘其清 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撰写实施方案、档案收集管理;
2、规范课题研究的保障制度。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规范运行,我们制定了一些相关的保障制度: ⑴定期汇报总结制度。每学期一至二次。
⑵建立课题档案,认真积累课题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研究素材。
⑶定期组织教师学习课新课程理论,研讨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每学期一至二次。
⑷制定相关的制度,在各类考核、评优工作中突出课题研究的科研含量,对成绩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励。
3、明确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
⑴课题组经过学习和研究,确立了课题的理论依据、研究目标,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突出操作性、可行性、可能性。
⑵本课题的研究,强调师生关系和谐这一研究目标,强调以优化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4、多渠道培训,提高课题组教师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我们还积极地“走出去,请进来”,向兄弟学校学习,参加学习的教师在集体交流中把其他学校的经验介绍给大家,把最新的教改动态带回了学校。
(三)确立科研指导思想:
求真务实、科学严谨、反思积累、科研兴教
(四)建立科研工作常规制度:
1、培训学习制度:课题成员要积极参加总课题组学习培训,自觉主动通过观摩、上网收集、自学书籍等途径不断提高创新教育理论水平;
2、作好分析统计工作;
3、开学和期末分别召开一次课题工作布置会、总结会;
4、每阶段进行研究教育活动讨论、进行记录、分析、总结
(五)课题研究实施过程大事记 1、2011年5月 刘长林组织语文教师学习,全校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同课异构”活动开始。2、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全体语文组人员课例展示:在导学案中体现新型师生关系 3、2012年1月数学组组织人员撰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优秀论文 4、2012年6月 全体综合文科组人员讨论如何在教学中推广并撰写优秀论文。全校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同课异构”活动结束。5、2012年10月 全体综合理科组人员撰写“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阶段性小结 6、2013年6月全体参加课题的人员撰写 各组的研究报告
九、本课题研究初步形成的学术观点
1、教师和学生关系融洽是和谐是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的根本落脚点。
2、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师的素质。
3、课堂教学是农村初中有效教学的主阵地
4、有效的学生评价体系是农村初中有效教学根本
5、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待遇、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师生评价体系,是构建和谐有效课堂教学的长期任务。
十、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1、师生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培养了一批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改观,学生整体的素质得以发展。最近一年来,全校有8位教师参加高一层次学历课程班学习顺利结业,课题组成员中有80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奖,有5篇文章在教育教学类专业杂志上发表,申报并被襄樊市级立项的教师个人专项课题1个。有两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2012年被评为谷城县“骨干教师”。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奖达到了100多人次。
2、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也积累了一批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实施策略。在2012、2013年中考中,我校连续取得了的好成绩,被县教育局授予“谷城县教育教学先进单位”、“谷城县教学常规四星级学校”的称号,展示了我校良好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受到了广大家长和兄弟学校的好评。
3、促成了学校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的改进。我校是一所地处农村的初级中学,在一线教师的教学评价观念里,“万般皆不谈,唯有分数高”式的评定方法依然或明或暗地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在这种理念引领下的课堂教学必然是重复式的体力劳动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必然是低效甚至是负效的。从长远来看,这种简单重复的匠式教学方法,既不利于一所学校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又不利于广大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无疑是一种短视行为。通过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特别是通过持续的学习、思考和研讨,广大教师也逐步更新了对评价的认识;学校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也转变为依据“德、能、绩、勤”全面考察的评价标准;引领教师关注课堂教学效益,自觉寻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十一、课题研究的发现的问题与思考
1、教师素质尚需进一步提高。我校历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但整体上看,教师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这也将会成为整体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瓶颈。为了下一步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要继续组织和深化读书学习活动,倡导终身学习理念,促进教师自我研修,不断提高,同时要以学校目前的骨干教师为龙头,以点带面,使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孜孜以求的自觉追求。
2、我们认为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关注学生的均衡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接下来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把各子课题组研究积累的有效教学策略加以整合,相互借鉴,形成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整套的有效教学策略。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我校初中学生的基础差异性较大,两极分化现象始终存在,课题组要重点高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寻求促进不同基础、各个层次的学生共同提高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3、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确有得理论轻实践的成分,有点和平时的课堂教学现实脱节的感觉。这也是我们向各位专家请教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基层教师的能力有限,希望专家们能到我们学校来给我们做一些指导工作。
总之,结题工作结束后,拟把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作推广性和发展性研究。“让全体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实践,是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是本实验研究总结出来的一条成功的经验,我们会牢牢抓住这一条主线,开展研究工作,促进教师尽快地把我们研究的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让课堂有效,让课堂轻松,让学生乐学,让教师乐教,一寂能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谷城县冷集二中课题组
执笔人:宋彦明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