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去春来爱无声,无怨无悔计生情
春去春来爱无声,无怨无悔计生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郑康锋,是陈庄村计生专职主任。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春去春来爱无声,无怨无悔计生情。
1990年我就参加了计划生育工作,2002年,通过竟争上岗,我成为一名光荣的计生专职主任。10多年来,我以一个基层计生工作者的热情与责任,为我村的人口计生工作呕心沥血,倍尝其中的酸甜苦辣。面对号称天下第一难的计划生育工作,我曾经信心百倍,决心为国策事业,攻坚破难;面对群众的误解,我也曾心灰意冷,看不到胜利的彼岸;面对村两委的信任、上级领导的支持,我也曾勇敢地许下诺言:不辞万难,任劳任怨,誓做天下最可爱的人。回首以往的岁月,我感慨万端:我的生活始终与人口计生事业相生相伴,我热爱我的职业,热爱小山村里勤劳朴实的广大育龄妇女,他们不仅是我的服务对象,更是我的的事业,我的爱。
农村的计生工作,千头万绪,异常繁琐,作为一个计生主任,没有一定的信心和毅力,是全然做不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各种各样的报表,每月一次的例会,每季度一次的普查,以及流动人口管理,节育措施落实,还有各种各样的计划生育宣传活动等等,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你去做,去安排,去落实,工作中,我能以工作的轻重缓急,做到统筹安排,合理分配人力物力,真正做到疏而不漏,件件落到实处。每逢月底,我通过召开小组长会议,将我们村一个月来发生的新婚、出生、节育措施、流动人口证明等情况,认真汇总记录,以备例会报表时使用。多年来养成的这些习惯,使我受益匪浅,这些年来,我们村没有发生一次统计报表错报、漏报、迟报现象。
干好计划生育工作不能只凭一时的热情,必须要有持久的恒心和忘我的境界,内心要始终装着育龄群众,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只有这样,才能把计划生育工作做到家,赢得育龄群众的支持。二00五年三月的一个夜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原来是我村的生育计划户张武,他说妻子赵花快要生了,让我赶紧去看看。我知道赵花有点残疾,不能很好的照顾自己,并且公公婆婆都已过世,没有亲人来帮助他们,于是我首先拿起电话拨打了120,然后跑步去了他家,眼前的情景着实把我吓了一大跳,孩子已经生下,脐带还未产出,大人孩子都非常危险。我赶忙招呼了几个热心的育龄妇女来帮忙,120急救车一到,我毅然陪同她到了镇医院,并一直守护在她的身边。经过抢救,医生说母子平安,我才长长的嘘了一口气。等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的时候,我的小女儿已躺在丈夫的怀中睡着了,眼角还挂着几滴泪珠,我觉得愧对丈夫和孩子,欠他们太多了。。。
从事计划生育工作,哭点累点,还是小事,遇到群众不理解,甚至误解的时候,我们计划生育工作者,要善于做一个倾听者,通过化解矛盾消除误解。我们村的已婚育龄妇女刘某,是二孩计划户,由于意外原因流产,按照政策规定,要一年后才能安排生育计划,但刘是个急性子,坚决要求提前上报计划,并对我的说服教育不理不采,而且净找难听的啦,还说不批我也要生。由于这一矛盾,她成了我村的一个计划生育老大难。有一次,我上门做工作,她二话不说,就把我往外撵,弄得我差点摔到地上。我一肚子委曲,心都凉透了,真想摞挑子不干了。后来还是我要强的个性和对工作的责任心,告诫我“不要放弃,一定能成功”,接着我转变了工作思路,通过交心活动,终于使她心平气和地接受了我的建议,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愉快地参加了健康查体活动。
二00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实施以来,我们的人口计生工作,由过去的行政制约为主过渡到“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新机制上来。围绕育龄群众需求,开展优质服务和充分发挥利益导向机制的作用,鼓励少生优生,成为当前人口计生工作的主旋律,各项针对计生家庭的奖励、优先、优惠政策开始逐渐惠及广大计生家庭。针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政策,就是典型代表,每当我看到奖励扶助对象满脸笑容喜领扶助金的场面,我总是非常感动,感动的是:国家没有忘记那些实行计划生育的模范,他们养老有了保障,正所为“奖励扶助政策好,政府出钱帮养老”。经过村级调查统计上报,并经镇、县两级审核,我村去年有4户计生家庭开始享受奖励扶助政策。如今,敲锣打鼓,上门发放奖励扶助金的热闹场面,已然成为广大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关爱女孩行动”,也是我们村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多年来,我们常常利用以下三个原理来诠释关爱女孩行动的真谛。首先应用化学原理,在人们的头脑中进行置换反应。用宣传教育作溶液,用生动的事实和科学的知识作催化剂,用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新型生育观置换人们头脑中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传宗接代的传统生育观。其次,应用物理原理,在我们的农村进行杠杆运动。当女孩父母自愿放弃二胎生育指标的时候,我们以每年发给奖励费120元和一次性重奖2500元的方式褒奖他们,对自愿落实女性绝育手术的双女户家庭一次性发放1300元慰问金,对独女户独生子女实行中考加10分的政策,同时提供他们享受免费职业教育的机会,当女孩因家贫而面临失学的时候,我们启动希望工程资助她们,当女孩家庭脱贫致富缺少资金的时候,我们依托镇、村计生协会支持他们;当女孩父母年老的时候,上级政府发给每人每年600元奖励扶助金,赡养他们。通过我们的努力,切实让女孩家庭成为经济上实惠、生活上幸福、社会上羡慕的计划生育光荣家庭。第三,应用光学原理,在全社会进行聚焦活动。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母婴保健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为聚光镜,以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选择性流引产、溺弃女婴、歧视女孩的行为为聚光点,动员全社会有正义感、责任感的人们共同聚焦,让违法行为灰飞烟灭,让所有女孩健康成长。我本身就是一个双女户家庭,老大今年参加高考,考了586分,上一个正规的本科院校不成问题,老二的学习也不错。当初,有小女儿的时候,我刚开始干计划生育不久,有人劝我,“找个地方,做个B超鉴定,保准你生个男孩”,我微笑地回答:“生男生女,是自然规律,男孩女孩只是性别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都是父母的骨肉。而且私自鉴定胎儿性别,是违法的,我们不能去做。”现在我们村里双女户有30多户,他们靠发展养殖业,走上了致富路,家庭里面,现代家电样样具备,可以说,户户都是小康之家。我家有一个中型养猪厂,存栏能繁母猪20多头,年出栏生猪200多头,效益也非常可观。
多年来,我以满腔的热情诠释着敢于创新、无私奉献的人口计生精神,以无私的爱在人口计生国策事业中默默地耕耘,2005年,我被县计生局评为县级计划生育优秀服务员,2007年,我村计划生育协会被评为市级优秀计生协会,我本人也被市妇联评选为“三八红旗手”。。。。“春去春来爱无声,无怨无悔计生情”,正是我们新时代计生人真实的写照,为国策事业奋斗一生,我将无怨无悔。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文/孙大伟 郑康锋
二00八年七月十二日
第二篇:润物无声春满园
润物无声春满园
————德育先进工作者事迹材料
福山小学 鹿双
鹿双,女,大学本科,二级教师。在平凡的教学工作岗位上,一直铭记着一句话: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从教六年来,既有蹒跚的前行,也有成功的喜悦;既有艰辛的探索,也有执著的追求。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工作一丝不苟,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用真情和爱心滋润学生茁壮成长。
一、爱岗敬业,做学生表率
陶行知先生说过“身高为师,学高为范。”我恪尽职守,严格要求自己,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我深知要让学生成为品格高尚的人,自己首先就得做一名品德高尚的教师。因此,我平时就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的工作,按时完成领导布臵的工作,认真细致的批改学生的各项作业,还细心的写上批语。我同时还是班主任,每天我勤跟班,发现地上有纸片,我会捡起来,桌椅摆不齐,我会伸出手把桌椅摆齐,大扫除时我亲自跟学生一起劳动,在课间操时亲自带领学生到操场和学生一起做操,哪里有困难我就出现在哪里,为学生做表率。我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班级洋溢着温暖的爱意。
二、热爱学生,用爱心教育
师德是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衡量一个教师合格与否的首要标准。培养高尚的师德没有他途,只有一个理——爱岗敬业。只
有拥有一颗爱心,真正热爱教育,才会在对人做事上有所敬畏,才能实践“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教育箴言。
良好的师德,最根本的一点是爱学生,如果说一个教师很难对自己的学生产生感情,那么他所有的工作,就无外乎空中楼阁,他不走进学生,学生也难以接近他,在学生中就很难树起威信、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无论班主任工作,还是专业学科教学,我们都要时时刻刻以身作则,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关爱他们,这样才能得到了学生们的信任和好评。拥有好的师德,就有了解决好学生问题的保证,处理学生问题时就能头脑冷静,不至于乱了方寸。师,楷模也,教师关爱、教育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在各项工作起到率先垂范作用,才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尊重学生,做良师益友
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我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每位学生,维护学生权益。面对后进生,耐心说服,从不训斥,坚持循循诱导,对待调皮经常惹事的孩子,我让他们自己认识到错误,并跟同学主动承认错误,取得谅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减除心理障碍,让他们能够轻松学习,乐于学习,学习成绩自然就提高。积极找每个学生谈心,和他们建立浓厚的师生友谊,平时在生活上照顾他们。利用班会,晨会教育学生。我认为,良好的师德存在于老师的内心,是看不见的,但正确的、率先垂范的做法却是学生能够看得见的,这正是师德的最佳表现。一个教师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对于优秀的学生容易做到,对
于学习、品质差的学生,要做到就比较困难,可班务工作的重要方面就在这部分学生身上。我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创造强项,要允许有差异,耐心指导。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长处和闪光点,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项,抓住每一个教育良机,适时表扬、鼓励。体贴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让后进生不成为掉队的孤雁。没有心理教育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许多学生的问题是心理问题而不是思想问题,需要走进他们的心田,聆听他们的心声,抚慰受伤的心灵,真诚地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一个鼓励的微笑,一记肩背上善意的轻拍,一次心与心的谈话,我都毫不吝啬地面向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有做人的需要和前进的动力。如今,我班的同学对班级的各项事务,问题等都能及时的跟我沟通,各方面的活动也能积极的参加,并取得了好成绩,班级的管理也很出色。
四、积极学习,促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方面,我悉心参与、准备教办和学校组织的优质课、教学能手等活动,认真备课,全身心授课,全面反思总结,可喜的是,学校领导和同事的竭诚帮助下,本人撰写的论文《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在山东省教育厅《基础教育改革论坛》上发表;科学课《空气占据空间吗》获莱芜市优质课三等奖。在荣誉面前,我不会沾沾自喜、徘徊不前,始终居安思危、再攀高峰。
五、凝聚家校智慧,提升班级内涵
班级是我和孩子们心灵的港湾,成长的温床,打造温馨、团结的班集体是我永恒的信念。在本学期的学习生活中,我和孩子们一道,在家长们的鼎立帮助下,潜心培育我们的班本课程(课本剧、花样跳绳、太极扇等),精心锤炼我们的班级特色,诠释了团结、梦想的伟大力量,收获了幸福、甜蜜的荣耀时光。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课本剧《绿野仙踪》在高新区阅读成果展上荣获二等奖,我们班的花样跳绳在高新区阳光运动会上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柳雨欣同学被评为莱芜市“美德少年”……
我坚信:成绩永远属于过去,只有不断地完美自我,才能继续保持良好的师德师风,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以春蚕的精神、蜡烛的品格,为祖国的未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与责任,我深信这才是一个优秀人民教师永无止境的奉献与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我追求的境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立足实际,认真做好教学,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这片田园里勤奋耕耘,积极探索,奉献我无悔的青春。
第三篇:《春去春又来》影评
09新闻 仲张华
生命的轮回,禅意的象征
——《春去春又来》影评
《春去春又来》是由韩国著名导演金基德导演的一部影片。电影按四季分四个章节,描写孩童和尚随岁月成为老僧人所经历的种种七情六欲:
春:
一个老和尚和他的幼年的徒弟,生活在湖心的古庙里,一天,他们一起划着木船到岸边的山上,采药,回来后,小徒弟到河边玩耍,把石头拴在鱼、青蛙和蛇身体的一部分,使他们坚于行走,老和尚看到了,到了夜晚,当徒弟熟睡的时候,把石头绑在了他的身上,第二天,小徒弟发现自己的身上绑着石头,寸步难行,在这个时候,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背着师傅绑在自己身上的石头,再次来到河边,找寻那被自己绑了石头的鱼、青蛙和蛇,结果,看到,鱼死了、蛇也死了,他释放了挣扎的青蛙,知道自己铸成大错,十分后悔~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中国的古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夏:
小和尚长成了少年,走到山上,看到两条纠缠的蛇,在佛洛伊德梦的解析中,蛇好像是代表“性”,这也表现了少年对于性的渴望,在路上,他遇到了母女二人,少女来到这里疗养,母亲把女儿交给老和尚,离去,老和尚说:心情得到平静,身体自然会好。小和尚面对少女,第一次感受到异性的吸引和温柔,在一次与少女交欢之后,沉浸于女性的身体的诱惑,不能自拔,清晨,老和尚发现二人相拥睡在船里,拔开船塞,让水渗进船里,惊醒了熟睡中的二人,少女的病好了,离开了古庙,老和尚警戒少年:欲望生下执著,执著让人心怀杀气,可是,少年无法忘记少女,于是,次日,也离开了古庙,临走时,带走了佛像~
秋:
老和尚化缘回到湖中古庙,在报纸上看到30岁男子杀妻后逃跑的新闻,新闻中的男子正是少年离去的徒弟,中年男子,回到古庙,还带回了佛像,他告诉师傅,自己杀了妻子,因为不能忍受她的不忠,老和尚告诉他:放开手中拥有的,你喜欢的别人也可以喜欢。中年男子想要自杀,被老和尚用绳子吊在空中,对他说:杀别人容易,杀自己就难了,还在地上写了“般若心经”,让他刻在地上,消灭心魔,最后,警察来了,带走了犯罪的中年男子,老和尚送走了徒弟,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在河的中央自焚~
冬:
经过牢狱洗礼的中年男子,回到古庙,不见了师傅,只看到师傅留下的衣服,在抽屉里翻出了经书,于是,开始,整理古庙,苦练经书,一日,一蒙面妇女,带来一个男婴,夜里,女人独自离去,掉在冰窟窿里,丧生,中年男子捞起妇女,发现蒙着的头竟然是佛头,次日,在冰雪中,他在自己的身上绑上石头,抱着佛像,走向远处的山峰,日出之前把佛像放在了山峰的顶端。
09新闻 仲张华
影片最后题为:还有„„春天,以这个长大了的孩童预示人生又一循环的开始。金基德曾经说:“我的电影,渗透了黑暗的人生经历和对世界的憎恶,同时又是对世界慢慢理解的过程。”[7]然而世界只是一面镜子,看到怎样的现实,是因为你是怎样的人。人生正如一出草稿,永远排演,永不上演。反复轮回着,是在相同的印记辗转。于是在这样的《春去春又来》中,昭示了人性,生命的轮回和宗教的象征。
环绕的群山、苍茫的湖面和水中的孤寺,浓郁的东方山水韵味,水墨般的境地,恍若出世之地。在群山环绕的封闭空间里,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就更加地具有生命内在冲动的特征。水的存在是第二道屏障,只有一叶小舟往来渡于古寺/外界、佛性/人心之间。这看似是与世隔绝的净土,却其实也无法逃脱俗世的枷锁,导演以这样独立的环境为背景,演绎着人,人性,人生。他借这个一个外壳,用电影的方式说一个禅意的故事,讲他对人心人生的理解,同时展示了东方的文化元素。正如那漂流寺庙前的鱼缸,这寺庙本身,人,都背负着种种枷锁,束缚。采药归来,老和尚告诉小和尚:“即使看起来是一样的,可是这种可是会要人性命的,另外的才是可以救人的。”善恶本就一线之间,如此禅意的教化,在不经意间便通过影像告之观众。湖水的波动映射着片中人物的心境,人生命运如同湖水的形态和四季轮回一起变化着:春日水平如镜,老少二人和谐相处;夏日波澜涟涟,青年欲念勃发;秋日萧瑟,湖水漫涨,青年犯下杀孽;待到冬日,已是抛却尘世,而此时恰逢湖面冰封、寒冷坚硬。苦行始,苦行毕。
春来,小和尚给鱼、蛤蟆、蛇系上了绳索,拴上石头,而老和尚则给他拴上了石头。“但是如果那些动物,鱼啊,青蛙还有蛇死了的话,在你今后的生命里,心中都会背负着这颗大石头的。”老和尚以这样的方式,惩罚了小和尚的“恶”,并让他以这样的行为来“赎罪”,这块石头,便是一种枷锁的象征,这属于西方宗教的隐喻。而同时,这又暗示出小和尚最终必将修成正果,只有本性为善,才会为“恶行”所累。韩国是一个宗教隆盛的国家,而金基德显然受过很深的西方文化熏陶。《春去春又来》不仅充满了佛教文化的隐喻色彩,而且融合了很多西方宗教的象征元素。影片中四季的流转,暗示着自然生命的轮回。金基德也许相信这世间真的有原罪,而这便是属于其中之一,由此可见,导演受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非常严重但传统的东方理念又使他对此质疑,因而“恶行”和“善心”,又一次将中西方宗教文化融合其中。很多事情没有经历过,永远无法感同身受。单调的说教往往不能有很好的效果,然而这样的历练,亲眼见证着“恶”的结果,对于那样的孩子,也许太过残忍。可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样的方式,才是导演拍摄的目的,要更深刻地探讨潜隐于人性内部的纠结与反复:柔弱与刚强,敦厚与暴戾,平和与偏执,善良与邪恶。于是鱼死了,蛇死了,然而蛤蟆却得以存活。山林中哭泣的小和尚,在此刻给自己的余生附上了枷锁,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人性的感悟。佛法渡化众生,也只是想告诉我们生命本身只是痛苦。然而让这个过程负担累累的,却正是我们自己。
门启,门闭,季节更迭。门是真的门,但墙却是虚空。湖边如此,寺庙内亦然。与事物隔绝的墙存乎人心,而那两扇门,却通往了僧人的世界。或许是征兆着道德的约束,或许是心中有佛,又或许是一种界限,门的两边,俗世抑或者出世,“墙”的内外,佛家抑或者凡尘。
春去夏来,躁动不安。当青年和尚无以博取姑娘欢心的时候,强大的情欲让他狂躁不安,满心冲动却无法表达,只有在风雨交加的湖面上疯一般地划船,用单桨把船划得原地急速打转。小船越转越快,仿佛是发情的雄性动物狂暴地缩小着包围圈。在这里,元气充沛的生命借助独特的镜头语言转化为饱满的审美张力。终于青年和尚和前来疗养的女孩偷尝禁果,情欲,是最直接也最接近人的本质的欲念[9]。情欲的冲动仅仅只是男性躯体的勃发,透过镜头的坦陈可以断言这是一次毫无美感与体贴可言的情爱。但是,09新闻 仲张华
在衣冠整齐之后,爱情的温慰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少女嫌痛,青年毫不犹豫地把少女背起来,傲然强劲地走在山道上。由此,柔美与蛮强奇异地纠结在平实质朴的镜头语言之中。然而面对这一切,老和尚只是说:“发生了这种事也是人之常情。”因为人性不会泯灭,是僧,更是人。于是女孩离开了,初尝了禁果,经受这凡尘的诱惑,小和尚也离开了这片宁静。他带走了佛像,带走了公鸡。而在西方宗教中,狮子象征勇敢,凤凰、貂、独角兽、月亮、盾牌象征贞洁,公猪、山羊、公鸡、野兔象征性欲。
“淫欲导致占有欲,而占有欲最后会导致杀生。”老和尚洞悉一切。人生,只有走过一遭,才有权评价。生命中的许多道理,也只有感悟过,才能真正体会。佛说:境由心生,定与非定,是老僧关门之手。门,为客而置,是君子心里的度,对于狂徒,门,毫无意义。门,为人而开,空相和俗界,一步就可天涯。门启,门闭,因心而行,人的一生,知理辨识,都在每一次推开命运之门的瞬间,万物有序,人性参差[11]。即便没有那个女孩,小和尚终究也要离开的,只因他知道山外的那个世界,只因他生命的苍白,人性中本能的渴望和欲念,生而有之。所谓的超脱,只是历经世事者的特权而已。
秋风肃杀,成年的小和尚终究逃不过命运的安排,记得《蓝色大门》里面小士说:“留下些什么,我们就成为什么样的大人。” 是春的“罪”终于收获,又或者生命中的一切都只是必然,皆由本性而为,我们则挣扎在神灵安排的苦难中。当老和尚悲悯地看着小和尚时:“俗世就是这样的,你怎么能不让别人喜欢你喜欢的东西呢?”这就是金基德手中的人物,人性贯穿始终,即便是僧侣也不能超脱人的界定。佛法无法拯救满心愤怒的俗世之人,于是,只有当佛经经过凶刀的刻划,当暴躁在这种苦行中得以平服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老和尚的修行之道。
尘世之罪,终究要在尘世偿还,老天使的《后东方化的叙事意境》中提到:
按照佛教教义的说法,生死轮回就是人生苦的表现。佛教视外界为虚幻,把苦的根源归结为与生同在的欲念,所以老僧选择了封闭五官的自杀方式:在一寸见方的白纸上写下汉字“闭”,逐一糊在眼耳口鼻上。“闭”的目的在于隔绝外物,通过回归本心的澄明认识来灭绝杂乱丛生的欲念。这种象征无论从形式还是内涵上都是典型东方式的[1]。
我认为,这段论述颇有道理,然而部分观点有待商榷。按照佛教教义的说法,人除了五官还有六识,而小和尚自闭五官,但他所受的诱惑不仅在于五官,还在于六识,因此无法自绝于世。对于老和尚而言,其一世修为已让他斩断六识,即佛家所言“六根清净”,因此自闭五官就可脱离尘世。可是,相反的意义指向总是在叙事的重要关口出现,形成了影片的叙事裂隙。我们看到,故事中沉溺红尘、举刀杀人的青年僧人最终无法闭塞视听,宗教不能为他提供像巴黎圣母院那样的避难所,他宁可返身俗世接受裁决;而清净无欲的老僧陡然感到信仰力量的无力,最终自闭、自焚。这就构成一个自噬其尾的意义怪圈:由宗教所指认的解脱之途,对于最需要赎罪的暴欲狂徒却是无效的,执此静心修行的无欲高僧反倒不堪精神压力而遽然遁世。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影片意象的动静变幻,不仅仅出自艺术手法创新的目的,其实这一过程本身也构成了对于叙事对象的反向诘问与质疑:柔弱的猫尾究竟如何才能抚平内心丛生的仇恨?
小和尚又一次离开了这片桃源,而这次他带走的是那只猫。西方宗教中猫的含义是贞洁,此刻镜头中的老和尚,不舍,不放,这也是人性的回归。如若是佛,色即是空,又怎会放不开那艘船,放不下那个人?按照佛教教义的说法,生死轮回就是人生苦的表现。佛教视外界为虚幻,把苦的根源归结为与生同在的欲念,所以老僧选择了封闭五官的自杀方式:在一寸见方的白纸上写下汉字“闭”,逐一糊在眼耳口鼻上。“闭”的目的在于隔绝外物,通过回归本心的澄明认识来灭绝杂乱丛生的欲念。于是老和尚立地成佛,留下了舍利,还有代表了新生的蛇。曾几何时,老和尚也背着包裹离开这里,外面的世界走一遭,再回头,正如《东邪西毒》里面的欧阳峰说:“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个阶段,09新闻 仲张华
见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山后面,你会发现没什么特别。回望之下,可能会觉得这一边更好。” 老和尚一定也曾有过这样的春夏秋冬,终了时的眼泪,是悔恨,是不舍,或者遗憾。纵然是佛,也是人。
待到小和尚刑满归来,人到中年,已是万念俱寂。冬,孕育的季节,他收留了那个孩子,而孩子的母亲,一次一次地参拜,正如当年送女儿来疗养的母亲,也是一种苦行。金基德在这里饰演了冬天的成年后的和尚,之所以要自己出演,是因为金基德认为自己一直活在冬天的境界之中。可见,在这部影片中,金基德想要表达的哲学意味,远比电影技术本身更为重要。而不慎失足落水的母亲,被打捞上来的,却似乎在瞬间转化为那尊佛像。佛法渡化,必将死而后生。走过春夏秋冬,小和尚也终于变成了老和尚,他腰间拴着巨石,抱着一尊佛像,真正地开始了自己的修行,在冰雪中净化着自己的生命。这已是一种对人生本身的超越,永无止境,永不停歇。待到那至高无尚之处,看那凡尘俗世,不过如此。这段情节的背景插曲中,“激昂的女声嘹亮而苍凉,用的是韩国地区全罗南道的方言,歌词中又有很多是不具备所指功能的语气叹词。因为向高音区冲击得太久,竟然可以听出一丝嘶哑,但是在嘶哑及至失音的危险下面,却又蕴蓄着绵绵不绝的气韵。” 苦行终于是要成佛的,人生的苦难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消融吧„„当佛像终于被安放在顶峰,音乐中饱和的情感直至顶点,近乎呜咽[1]。俯视之下,物是人非。佛教说法,人或者动物在佛眼中只是万物一员,无尊无贵!佛,拈花一笑,俯视苍生„„
冬去,春来。于是又一年的伊始,于是新的轮回,云淡风清、心旷神怡。而陌生女子留下的尚在襁褓中的婴儿,预示着一种绝望中的希望!收养的婴儿长大,这样的小和尚重复着曾经的顽皮。却似乎人性之“恶”更甚,只知道又一回春夏秋冬,或者生命本身承载着“罪恶”,轮回着的便是这样“罪恶”的生。
佛祖说:众生无相,相由心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季节的延续透射出生命的张力,季节的变暗示着人生的跌荡,季节辗转在同一条轨道的时候会留下更深的痕迹,正如同生命的周而复始会使人生变得更加深刻。
春去冬来,生命轮回,人生如四季循环而生生不息。就象我们从小听到大的那则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在讲故事,讲的内容是——从前有座山„„这部寓言体的电影,没有一个答案,它需要我们自己用我们的生活经历来辨识。生命或许只是一场幻觉,然而既然身在其中,也就可以慢慢享受个中滋味了吧。
电影按四季画分四个章节,描写孩童和尚随岁月成为老僧人所经历的种种七情六欲:小时候贪玩杀生,年青时初尝爱情,中年时杀人,以及归老时在寺院收留孤儿。导演金基德更首次参演电影,饰演片中老和尚一角。
春:一个童僧拿着石头,压着河边的一条鱼的尾部,又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一只青蛙和一条蛇。结果,老僧惩罚童僧,要他寻回已飘到海边被他虐待的鱼和青蛙。
夏:一个十七岁的少僧,感到深居简出的日子颇为苦闷。突然间,一名少女病愈后来到寺庙疗养。少僧开始忍受不住异性相吸所带来的诱惑和温暖„„
秋:一个三十岁的青年在寺庙内自杀。老僧发现他死在大佛像面前。老僧带领着一个刚到访寺庙的少年念经,希望死者安息。
冬:一个老僧已走到人生尽头,正当他想脱离多年深居简出的生活时,一个妇女突然探访寺庙,并留下了自己的男婴。结果,老僧与这名男婴在寺庙继续他们平静的生活,仿如重新开始人生的循环„„
故事梗概
09新闻 仲张华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代表着正是人生的四个阶段:从一个虐待小动物而被老僧惩罚的小和尚(春),到荷尔蒙旺盛,禁不住诱惑的少年(夏),成长到因嫉妒而犯下谋杀大罪的成年僧侣(秋),最终是走到人生尽头的垂垂老僧(冬),想一圆深居简出的生活,却不能如愿。人生的循环,就这样周而复始,一再重演下去。
故事按季节分成五个部分:春天——老僧与童僧生活在孤寺中。老僧出去采买,童僧顽皮地将石头绑到小鱼小蛇身上,倒头睡在一边。老僧看到他的作为,依样画葫芦将石头绑到他身上,教育他要用同等的心情去看待身边的一切。夏天——童僧已经成长为年轻僧人。一天寺里来了养病的少女。青年僧人佛心摇摆,最终和少女成就鱼水之欢。老僧发觉了两人的事情,将少女送走,年轻僧人追随着爱人,偷偷离开的孤寺。秋天——寺中这天来了不速之客。警察追逐着杀妻犯来到寺内——正是出走的年轻僧人。老僧将其点化,命他在地上用心篆刻般若佛经,净化其暴戾之心。天亮后,杀妻犯安然地被警察带走。冬天——出狱的杀人犯已是中年,他回到寺中修行,老僧已经圆寂。一晚,一女人将婴儿遗弃在寺门口。中年僧收养了他。又是一年春天——童僧做着与如出一辙的恶作剧,已经成为老僧的杀人犯用他师傅的方法教育了童僧„„
第四篇:《春去春又来》影评
09新闻 仲张华
一个老和尚和他的幼年的徒弟,生活在湖心的古庙里,一天,他们一起划着木船到岸边的山上,采药,回来后,小徒弟到河边玩耍,把石头拴在鱼、青蛙和蛇身体的一部分,使他们坚于行走,老和尚看到了,到了夜晚,当徒弟熟睡的时候,把石头绑在了他的身上,第二天,小徒弟发现自己的身上绑着石头,寸步难行,在这个时候,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背着师傅绑在自己身上的石头,再次来到河边,找寻那被自己绑了石头的鱼、青蛙和蛇,结果,看到,鱼死了、蛇也死了,他释放了挣扎的青蛙,知道自己铸成大错,十分后悔~
“但是如果那些动物,鱼啊,青蛙还有蛇死了的话,在你今后的生命里,心中都会背负着这颗大石头的。”老和尚以这样的方式,惩罚了小和尚的“恶”,并让他以这样的行为来“赎罪”,这块石头,便是一种枷锁的象征,这属于西方宗教的隐喻。而同时,这又暗示出小和尚最终必将修成正果,只有本性为善,才会为“恶行”所累。韩国是一个宗教隆盛的国家,而金基德显然受过很深的西方文化熏陶。《春去春又来》不仅充满了佛教文化的隐喻色彩,而且融合了很多西方宗教的象征元素。影片中四季的流转,暗示着自然生命的轮回。金基德也许相信这世间真的有原罪,而这便是属于其中之一,由此可见,导演受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非常严重但传统的东方理念又使他对此质疑,因而“恶行”和“善心”,又一次将中西方宗教文化融合其中。很多事情没有经历过,永远无法感同身受。单调的说教往往不能有很好的效果,然而这样的历练,亲眼见证着“恶”的结果,对于那样的孩子,也许太过残忍。可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样的方式,才是导演拍摄的目的,要更深刻地探讨潜隐于人性内部的纠结与反复:柔弱与刚强,敦厚与暴戾,平和与偏执,善良与邪恶。于是鱼死了,蛇死了,然而蛤蟆却得以存活。山林中哭泣的小和尚,在此刻给自己的余生附上了枷锁,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人性的感悟。佛法渡化众生,也只是想告诉我们生命本身只是痛苦。然而让这个过程负担累累的,却正是我们自己。
门启,门闭,季节更迭。门是真的门,但墙却是虚空。湖边如此,寺庙内亦然。与事物隔绝的墙存乎人心,而那两扇门,却通往了僧人的世界。或许是征兆着道德的约束,或许是心中有佛,又或许是一种界限,门的两边,俗世抑或者出世,“墙”的内外,佛家抑或者凡尘。
春去夏来,躁动不安。当青年和尚无以博取姑娘欢心的时候,强大的情欲让他狂躁不安,满心冲动却无法表达,只有在风雨交加的湖面上疯一般地划船,用单桨把船划得原地急速打转。小船越转越快,仿佛是发情的雄性动物狂暴地缩小着包围圈。在这里,元气充沛的生命借助独特的镜头语言转化为饱满的审美张力。终于青年和尚和前来疗养的女孩偷尝禁果,情欲,是最直接也最接近人的本质的欲念[9]。情欲的冲动仅仅只是男性躯体的勃发,透过镜头的坦陈可以断言这是一次毫无美感与体贴可言的情爱。但是,在衣冠整齐之后,爱情的温慰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少女嫌痛,青年毫不犹豫地把少女背起来,傲然强劲地走在山道上。由此,柔美与蛮强奇异地纠结在平实质朴的镜头语言之中。然而面对这一切,老和尚只是说:“发生了这种事也是人之常情。”因为人性不会泯灭,是僧,更是人。于是女孩离开了,初尝了禁果,经受这凡尘的诱惑,小和尚也离开了这片宁静。他带走了佛像,带走了公鸡。而在西方宗教中,狮子象征勇敢,凤凰、貂、独角兽、月亮、盾牌象征贞洁,公猪、山羊、公鸡、野兔象征性欲。
“淫欲导致占有欲,而占有欲最后会导致杀生。”老和尚洞悉一切。人生,只有走过一遭,才有权评价。生命中的许多道理,也只有感悟过,才能真正体会。佛说:境由心生,定与非定,是老僧关门之手。门,为客而置,是君子心里的度,对于狂徒,门,毫无意义。门,为人而开,空相和俗界,一步就可天涯。门启,门闭,因心而行,人的09新闻 仲张华
一生,知理辨识,都在每一次推开命运之门的瞬间,万物有序,人性参差[11]。即便没有那个女孩,小和尚终究也要离开的,只因他知道山外的那个世界,只因他生命的苍白,人性中本能的渴望和欲念,生而有之。所谓的超脱,只是历经世事者的特权而已。
秋风肃杀,成年的小和尚终究逃不过命运的安排,记得《蓝色大门》里面小士说:“留下些什么,我们就成为什么样的大人。” 是春的“罪”终于收获,又或者生命中的一切都只是必然,皆由本性而为,我们则挣扎在神灵安排的苦难中。当老和尚悲悯地看着小和尚时:“俗世就是这样的,你怎么能不让别人喜欢你喜欢的东西呢?”这就是金基德手中的人物,人性贯穿始终,即便是僧侣也不能超脱人的界定。佛法无法拯救满心愤怒的俗世之人,于是,只有当佛经经过凶刀的刻划,当暴躁在这种苦行中得以平服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老和尚的修行之道。
尘世之罪,终究要在尘世偿还,老天使的《后东方化的叙事意境》中提到:
按照佛教教义的说法,生死轮回就是人生苦的表现。佛教视外界为虚幻,把苦的根源归结为与生同在的欲念,所以老僧选择了封闭五官的自杀方式:在一寸见方的白纸上写下汉字“闭”,逐一糊在眼耳口鼻上。“闭”的目的在于隔绝外物,通过回归本心的澄明认识来灭绝杂乱丛生的欲念。这种象征无论从形式还是内涵上都是典型东方式的[1]。
我认为,这段论述颇有道理,然而部分观点有待商榷。按照佛教教义的说法,人除了五官还有六识,而小和尚自闭五官,但他所受的诱惑不仅在于五官,还在于六识,因此无法自绝于世。对于老和尚而言,其一世修为已让他斩断六识,即佛家所言“六根清净”,因此自闭五官就可脱离尘世。可是,相反的意义指向总是在叙事的重要关口出现,形成了影片的叙事裂隙。我们看到,故事中沉溺红尘、举刀杀人的青年僧人最终无法闭塞视听,宗教不能为他提供像巴黎圣母院那样的避难所,他宁可返身俗世接受裁决;而清净无欲的老僧陡然感到信仰力量的无力,最终自闭、自焚。这就构成一个自噬其尾的意义怪圈:由宗教所指认的解脱之途,对于最需要赎罪的暴欲狂徒却是无效的,执此静心修行的无欲高僧反倒不堪精神压力而遽然遁世。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影片意象的动静变幻,不仅仅出自艺术手法创新的目的,其实这一过程本身也构成了对于叙事对象的反向诘问与质疑:柔弱的猫尾究竟如何才能抚平内心丛生的仇恨?
小和尚又一次离开了这片桃源,而这次他带走的是那只猫。西方宗教中猫的含义是贞洁,此刻镜头中的老和尚,不舍,不放,这也是人性的回归。如若是佛,色即是空,又怎会放不开那艘船,放不下那个人?按照佛教教义的说法,生死轮回就是人生苦的表现。佛教视外界为虚幻,把苦的根源归结为与生同在的欲念,所以老僧选择了封闭五官的自杀方式:在一寸见方的白纸上写下汉字“闭”,逐一糊在眼耳口鼻上。“闭”的目的在于隔绝外物,通过回归本心的澄明认识来灭绝杂乱丛生的欲念。于是老和尚立地成佛,留下了舍利,还有代表了新生的蛇。曾几何时,老和尚也背着包裹离开这里,外面的世界走一遭,再回头,正如《东邪西毒》里面的欧阳峰说:“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个阶段,见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山后面,你会发现没什么特别。回望之下,可能会觉得这一边更好。” 老和尚一定也曾有过这样的春夏秋冬,终了时的眼泪,是悔恨,是不舍,或者遗憾。纵然是佛,也是人。
待到小和尚刑满归来,人到中年,已是万念俱寂。冬,孕育的季节,他收留了那个孩子,而孩子的母亲,一次一次地参拜,正如当年送女儿来疗养的母亲,也是一种苦行。金基德在这里饰演了冬天的成年后的和尚,之所以要自己出演,是因为金基德认为自己一直活在冬天的境界之中。可见,在这部影片中,金基德想要表达的哲学意味,远比电影技术本身更为重要。而不慎失足落水的母亲,被打捞上来的,却似乎在瞬间转化为那尊佛像。佛法渡化,必将死而后生。走过春夏秋冬,小和尚也终于变成了老和尚,他腰间拴着巨石,抱着一尊佛像,真正地开始了自己的修行,在冰雪中净化着自己的生命。
09新闻 仲张华
这已是一种对人生本身的超越,永无止境,永不停歇。待到那至高无尚之处,看那凡尘俗世,不过如此。这段情节的背景插曲中,“激昂的女声嘹亮而苍凉,用的是韩国地区全罗南道的方言,歌词中又有很多是不具备所指功能的语气叹词。因为向高音区冲击得太久,竟然可以听出一丝嘶哑,但是在嘶哑及至失音的危险下面,却又蕴蓄着绵绵不绝的气韵。” 苦行终于是要成佛的,人生的苦难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消融吧„„当佛像终于被安放在顶峰,音乐中饱和的情感直至顶点,近乎呜咽[1]。俯视之下,物是人非。佛教说法,人或者动物在佛眼中只是万物一员,无尊无贵!佛,拈花一笑,俯视苍生„„
冬去,春来。于是又一年的伊始,于是新的轮回,云淡风清、心旷神怡。而陌生女子留下的尚在襁褓中的婴儿,预示着一种绝望中的希望!收养的婴儿长大,这样的小和尚重复着曾经的顽皮。却似乎人性之“恶”更甚,只知道又一回春夏秋冬,或者生命本身承载着“罪恶”,轮回着的便是这样“罪恶”的生。
佛祖说:众生无相,相由心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季节的延续透射出生命的张力,季节的变暗示着人生的跌荡,季节辗转在同一条轨道的时候会留下更深的痕迹,正如同生命的周而复始会使人生变得更加深刻。
春去冬来,生命轮回,人生如四季循环而生生不息。就象我们从小听到大的那则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在讲故事,讲的内容是——从前有座山„„这部寓言体的电影,没有一个答案,它需要我们自己用我们的生活经历来辨识。生命或许只是一场幻觉,然而既然身在其中,也就可以慢慢享受个中滋味了吧。
第五篇:春去春回诗歌
2017年的钟声已经远去
一年的奔波
依然还在马不停蹄
走过的路
爱过的人
真的好累
真的好伤
花开花落会有期
深知相逢是无期
风潇潇兮杨柳凄
天涯何处是归期
冥冥之中
自有天机
这一次
我是真的下了心
远离过去
祝福别离
把曾经的曾经
把过去的过去
统统打包
一一忘记
不是你的强求无益
心是你的今世足矣
不问我将何去
泪洒黄泉寻你
不求我欲何为
断肠心肺梦你
卿卿思语
相隔万里
夜夜难眠
情非得已
心无力
爱已去
有谁知
苦无尽
相见难
别亦难
问君何时回家园
今日情
永难断
生生世世梦相见
人生短
情缘浅
相逢无期别离寒
风中柳
谁归来
春燕不觉三生缘
别了曾经
再见过去
你若有心
我便有梦
天地过客
小桥流水
人生无常
春去春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