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池昌斌老师演讲稿全文
池昌斌
我从森林公园走来
我成长在浙江省平阳县西部的茫茫大山里,现在那里已经成功申报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浙江省满田国家级森林公园)。
我家很特别,在那片大山环绕的世界里,只有我们一户人家,荒郊野岭、独门独户,所以上学后老师讲“邻居”,我一点概念也没有。因为在丛林里长大,我拥有非常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这些都是大自然这位老师教给我的,但是从小没有玩伴,因此严重缺乏在人群之中的交往经历。
六岁的时候,父亲把我送到镇上的小学读书,我第一次感觉到我和镇上的小孩有太多的不一样。没上过幼儿园、不会拿笔、不善言语甚至有点孤僻。之前我看到的世界就是大山里的那一片蓝天,镇上的小孩子对我来说真是见多识广。电影、广播、书店、文具店、乒乓球„„那些都从来没有在我的生活世界中出现过,因此也就常常被同学们嘲笑,并给我起了个绰号——山头鸟,就是从山上下来的鸟人,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家伙。尽管这样,我非常怀念童年在山里的那些岁月,在那样茂密的丛林里,我的童年时代过得轻松、自由、舒展,无拘无束。
不用上幼儿园,我的“幼儿生活”就是躺在山坡的草地上睡觉,看着天上的白云一朵一朵的飘过,山风吹过山坡,阵阵松涛哗哗的响。记忆中的那片草地印象特别深刻,躺在草地上,小狗围着我们转,我跟弟弟两个人抓蚂蚱,抓了一只又一只,放到瓶子里面带回家喂蚂蚁去。
当春天来了,山里的各种野花盛开,满山的高山杜鹃和油桐„„记忆中我们家对面的悬崖上有一棵高山杜鹃长得特别高大,满树的杜鹃花,迎风摇曳。我最喜欢山谷里的野百合,野百合一般是长在人迹罕至的悬崖绝壁上面,在崖壁上怒放的百合花绝对是山谷里最美的一道风景,长大后听《野百合也有春天》就有一种特别的感受!
秋天是我们最开心的季节,大山里的各种野果成熟了,野生的猕猴桃、野苹果、野山楂,记忆中的秋——就是肚子里每天装满各式野果的味道。
因为海拔高,冬天会下好多场的雪,满山的雪白、树挂、冰瀑布。我和弟弟把山涧里长长的冰柱当作战利品扛回家去,插在院子里,当作雪人手里握着的利剑。
我的童年经历告诉我,真正的童年应该让孩子在自然中成长,无忧无虑、轻松自然。
我深信这样无忧无虑、轻松自然的经历会以一种正能量影响儿童一生的美好发展。在小学这个年龄段,就应该像我小时候那样,没有那么多的考试和作业,创造机会让儿童亲近自然。放松、自由、充满乐趣,对这个神奇的世界始终处于一种好奇和探索的状态。在我的教育观念中,我一直认为这非常重要,引导儿童不断地感受这个世界的神奇。
在我家后面很高的山上有一个山洞,这个山洞有一个神奇的特点,每当下雪之前,那个洞会往外冒烟,犹如烟囱一样。它一直让我们俩兄弟感到很好奇,终于有一天我们忍不住诱惑,用一天的时间攀登到洞口去探个究竟——为什么它会冒烟。洞口黑黝黝的,什么也看不见,冷气从洞口迎面而来,让人恐惧而好奇。大自然让人好奇的地方太多了,它是儿童最好的探究场所。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教育最缺失的,我的体会告诉我,在自然探索状态下的童年才是真正的童年。
我们今天为孩子们创造了怎样的童年?三岁不到就进入了所谓的托班以及早教机构,然后就会进入幼儿园,进行所谓的正规训练的教育。接着就上小学,进入一种工业化流程式的学习状态,他们的世界以考试、卷子、分数、升学、名次、成功为主导。孩子们缺少了对生活与世界的感知,也缺少了对泥土、森林、草地、溪流、田园的触摸,缺少了对诸多自然现象最直接的观察,并且能够用身体融入其中去体会这个世界和自然的神奇。作为一个老师,我们是否经常思考:在今天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们得到所谓的高分,我们丢掉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最没有作为的又是什么?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泥土与山风是什么味道,大脑里装再多的知识也不会给儿童带来幸福感。作为一个老师,要对自然的一切怀有感情,让教育回归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爱自然,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室,最好的老师,我认为都是自然。学校一定要有亲近自然的课程,让孩子在一定的时间或者是特定的阶段,坚定地回到自然,接触自然,了解自然是什么状态,而自然最终会告诉孩子很多很多。
长大后成了一名老师,我经常会思考自己的童年和现在儿童的童年有哪些不一样。高山、峡谷、森林、草地,钓鱼、捕鸟、采茶、种植、聆听松涛、仰观白云与补课、成绩、卷子、奥数、兴趣班、提高班之间,到底什么才是一个儿童更有意义的童年经历?
都说我们应该捍卫童年,我们的儿童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童年?我觉得只有亲近自然的童年才是真童年!
作为一个教师,我的很多教育价值观的本源其实更多是源于我小时候对自然世界的感悟,我觉得好教师一定要懂得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守护好儿童的童年。
最好的教材其实就是儿童的生活,最好的课堂就是和孩子们在一起经历,最好的教室在大自然,那里有大山、树林、溪流、麦浪,小狗逛来逛去,小鸡快跑,听四季无声,闻阵阵松涛。好的教育能激发儿童对真理的探究,传递淳朴和善良的情感,无关崇高甚至无关使命。
我从森林公园走来,很多有关教育价值观认识的源头就是童年在高山,森林,草地上自由自在的生长经历。这奠定了我作为一个老师本源的理解,我也期待每一个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那个本源,并给学生一个很多年之后可以值得珍惜和感恩的生命本源。
我从森林公园走来,大自然给了我最大的恩惠是让我懂得了敬畏,也让我懂得了教育充满自然气息的重要性。让教育更贴近自然吧,因为最美的教室是自然。最美的教室是自然,最好的教育在路上。期待有更多的学校能创造机会让孩子们走进自然,期待有更多的家长能带上孩子远行,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美好的教育也是在路上,因为——亲近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
我们能读懂学生的尊严吗?
我们能读懂学生的尊严吗?为何会有这样的感触,这源于我的求学经历以及自己当老师的体会。
由于我家里比较贫穷,长期住在山里不长见识,跟镇上的小朋友比起来,就会显得老土很多,穿的衣服也比较破,背一个文革年代的五角星书包,裤子屁股后面还破个洞,补了一块,像贴了一块膏药似的。由于生长环境的关系,我从小是一个不太善于交流的孩子,性格有点孤僻。记忆中我从小学开始到初中,一直是班级里的弱势群体,我感受到更多的是一种被漠视、不被尊重,以及不断地被歧视与挫败感。
我6岁开始读书,父亲还算是一个比较有远见的农民,他把我送到了离我们家很远的一个镇中心小学读书,为了不迟到,我基本上每天早上差不多是5点多起床,大约步行2个小时左右到学校。
前往学校的山路蜿蜒崎岖,其中最陡的一段山路要从陡峭的山崖中间穿过,羊肠小道,大约三十公分宽,脚底外就是几百米高的悬崖绝壁。尤其是下雨天,冬天山上结冰或是下雪,要穿过这样的山道也是一种挑战,非常湿滑,因此总是小心翼翼。上学走得路很长,但那是快乐的旅程,一边玩一边走,所以有时候就会玩过头耽误了上学的时间而迟到。
记得读一年级第二学期,那天早上下好大的雨,等我到了小溪边发现发洪水了,过不了小溪,只能绕道过桥去学校,增加了路程,加上风大雨大,到了学校的时候已经全身湿透,最糟糕的是我又迟到了,同学们正在教室里朗诵课文。站在教室门口,汗水夹杂着雨水的脸颊写着恐慌,内心忐忑不安。躲在教室外,十分犹豫是否要进入教室,不一会就被同学发现了,周老师打开了门,看了看我,一脸铁青!我知道肯定惨了。老师大声问我:“怎么又迟到了?”我低头不啃声,她又问了一次,我还是没有回答,这下老师生气了,拿着书用力地拍打教室的木门,每发出“啪”的一声,我的心就“咯噔”一下。她开始例数我的过往“劣迹”,终于我开口了,告诉周老师我这次迟到的原因,因为洪水走了挺远的山路,期望能得到她的理解。
可是老师好像更生气了,她说:“我才不管你走了多少路,迟到就是迟到了„„”然后抢过我的书包,直接从楼上丢到了楼下。地面泥泞不堪,大雨之后有一大滩的黄泥水,我转头一看,书包已经躺在了黄泥水里。我马上往一楼跑,捡起书包打开一看,已经湿透,书包直往下滴水。这时候周老师站在二楼窗口朝我喊:“你不用读了,直接回家算了!” 但是我并没有回家,而是再次回到楼上,对老师说:“让我回家可以,但是你得把钱还给我,我妈交了5块钱的学费,才读了两个月,还没有读好,退3块钱给我。”老师显然是被我的要求给整懵了,愣了片刻之后就是一阵暴怒,让我站在教室外反省一天!第二天我父母知道了这件事情,结果被暴揍了一顿。后来她碰到了我母亲,例数了我的诸多不是,甚至说“教了一辈子书没有教过我这种学生”。
周老师总是在课堂上打击我,记得有一次选班干部,我的同桌鬼使神差地举手推荐我为候选人,结果老师说:“推荐他,有谁会选他?”结果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要投票了,老师问全班同学“有谁愿意选池昌斌的?”全班再次哄堂大笑。结果推荐我的同桌眼见形势不对就背叛我,也不举手,结果我得了零票!记忆中还有一件事情,二年级学习《明明上学》这篇课文,课文主要讲明明同学上学在路上抓蛐蛐差点迟到的故事。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我告诉了同桌我家边上石头堆里的蛐蛐长得硕大,叫得特别大声。他就让我抓两只给他看看,于是回到家里,在自家院子里的石头堆里翻石头找蛐蛐。第二天我把蛐蛐放在火柴盒里带到了学校和同桌一起观察,第一节是语文课,让人悲催的事情发生了。刚上课不久,火柴盒里的蛐蛐就开始叫唤,第一次老师没有在意,后来接连叫了几声,老师问了声:“教室里怎么会有蛐蛐叫?”这时候我的后桌同学举手报告老师:“是池昌斌带来的,在他的书包里。”我吓得心跳加速、双手哆嗦。可想而知结果很悲惨,又被老师臭骂了一通。
今天我才知道,我那是好学的表现,是典型的探究性学习,可惜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这样被老师扼杀了。
还有我的数学黄老师,他的脾气和学生的成绩成正比,成绩好脾气好,成绩差脾气差。小学毕业考前,我的母亲问他:“我儿子能考上中学吗?”他半开玩笑地说:“像你儿子这样的全校没有几个,要是他能考上中学,估计全校都能考上,准备回家种地吧!”
这种事情经常发生,挫败感不断积累,最要命的是感觉没有被尊重,人的尊严感消失了。一个学校应该懂得为儿童创造快乐有尊严的校园生活,这是儿童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更是学校和老师最根本的价值判断与使命所在。三十年过去了,可惜到今天,中国的很多学校和老师依然会在不经意间挫败儿童的尊严感,让他们脸面扫地!无论是在乡村小学还是那些所谓的中国名校,我们都能见到班级里那些特殊的位置以及被老师拎到门口,站在教室外面的孤独儿童。
试问:为何此类悲剧一再重演,这正是中国教育急需反思的地方。今天我作为一个老师,回忆小时候的求学经历,回忆我小时候的那些老师,客观地讲他们都是负责任的老师,也是严厉的老师,但是他们普遍欠缺同理心,更不懂得如何走进不同孩子的内心世界,去读懂每一个不一样的儿童,这令人非常遗憾。我们不懂得这些孩子行为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为什么这个孩子性格有点怪异,为什么他不太和群,那些有一搭没一搭的孩子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很多老师就会以一种成人的思维来判断这个孩子是有问题的,从法律上讲这叫有罪推定。当老师对一个孩子进行有罪推定的时候,就会给这些孩子贴上了一个标签——问题儿童。而孩子一旦被贴上这种标签,就会不断地放大他们的缺点。当老师开始不尊重一个孩子,最要命的是什么?会带动全班孩子不尊重这个孩子,并在全班营造了不尊重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这类不幸的孩子会否定自我,甚至自暴自弃。
我一直认为,所有所谓的问题儿童都是成人思维在儿童身上的有罪推定,一个老师能不能读懂弱势群体背后的故事,去了解弱势群体学生的尊严,这关系着一个老师能不能成功教育一个孩子,并成功带领出一个充满尊严感的班级。如果老师能尝试着能够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倾听他们的故事、去感觉他们的喜怒哀乐,努力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那么老师将会懂得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教师的教育行为,孩子在校园里将会得到应有的尊严。
很坦白地讲,我从小学到初中,基本上没有享受过有尊严的校园生活,从同学到老师都认为我长大后不可能会有作为。以至我现在初中和小学的同学,他们会以一种很不可思议的眼光来看我,这小子原来也很不简单,但是小学的时候真没看出来。其实我清楚我自己,我读小学的时候,就具备了一些珍贵的品质,比如:我对世界保有的好奇心、倔强的性格、质疑精神、创造意识、独立思维等等,其实这些才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品质。
所以我想说,作为一个老师,当你能够洞察每一个孩子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尤其是能读懂那些弱势群体学生他背后的故事,去走进他的内心,知道他需要什么,给他应有的关注,给予他校园里应有的尊严。这样的一个老师,他不但会给那些弱势群体的学生终生难忘,因为他也创造了一种民主、公平、充满尊重和尊严的班级氛围,而会让全班同学都会得到尊重,并博得全班同学的尊敬。因此当班主任的时候,我特别注重这一点,因为我感同身受,永远会对于班级里的个性学生、另类学生和弱势群体学生给予其他学生更多的关注。我永远坚持一个教育常识,在我的班级里:公平、正义、尊严永远比其他很多东西都重要。
对学生的未来秉持敬畏之心
学生时代,我自己就被界定为不优秀的人,尽管我现在也不是很优秀。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我遇到了几位好老师,我承认这几位好老师彻底改变了我,这几位老师换了之后,我对学习有了很大的兴趣,发展各项业余爱好,各方面都有了综合的发展。数学老师“比赛得白纸”的智慧教学,物理老师“神雕侠侣”版的压强课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后来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努力,各项成绩突飞猛进。1991年面临中考,关于下一步的去向,当时的选择其实不多,班上成绩比较好的几个同学去读重点中学,我父母不太愿意我上重点中学,原因很简单,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当时如果考入中等师范,意味着提前就业,就是所谓的铁饭碗,成为体制内的人,有保障。我没有想过这辈子当老师,但是没得选择,算是某种无奈吧,我认为自己是被逼无奈选择当老师的。在这之前对为什么当老师,以及如何当老师,教师应该具备什么素养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就这样误打误撞进了教师队伍。我后来也问过很多师范的同学,其实跟我相同想法和经历的很多,只有极少数人已经想清楚,对当老师有充分的期待,他们怀着一种希望来到师范院校,但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
一九九一年七月,我考上了我们当地的中等师范学校。接着是面试环节,很不幸我成了那一届唯一一个在面试环节被淘汰的对象,淘汰我的原因很简单,所有的评委都认为我不适合当老师。
面试那天印象特别深,所有选手按照抽签序号进入一个面试教室接受老师的提问。轮到我的时候特别紧张,大教室里十几个老师一字排开,表情严肃,主考官是一个女教师,大约四十多岁,面无表情。后来知道她姓陈,教授马克思主义概论。
陈老师首先问了我一些基本情况,正式面试开始后,另一个老师递给我张纸,让我朗读其中的两个片段。我记得是读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河塘月色》和一篇小学课文《小马过河》,我讲闽南话,讲普通话更是一种挑战,再加上紧张,所以那两个片段读得磕磕绊绊,惨不忍睹。好不容易读完之后,我发现评委们都在窃窃私语。接着陈老师让我唱一首歌,我还是有准备的,因为我知道要唱歌,唱了一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我唱那首歌,反正后来也知道这首歌唱的基本不在调上。面试结束了,陈老师跟我说:“孩子,很遗憾,我们觉得你可能不太适合当老师。你发音不准确,表达也不流利,形象也不怎么好,所以我们觉得你当老师可能会影响学生,说得难听点会误人子弟。所以决定不录取你,你告诉家人,准备读高中吧!”
就这样我被淘汰了。
离开面试教室,有一点点小失落,也没有很失望,因为我本来也不是特别想当老师。很快母亲就知道我被淘汰了,她特别难过。作为一个农村妇女,她的孩子有机会上中等师范可能也是她生命当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她就一直在面试教室门口等。等所有评委从教室里出来,她就跟着这几个评委,不停地恳求再次给我一次面试的机会,评委们都说我不适合做老师,让她找评审组组长求个情,可是评审组长铁面无私,根本不理会我母亲的央求。苦苦哀求之后,评委会里有一个特别年轻的女教师(后来她是我们的语音老师,姓卢),卢老师把我和母亲叫到边上,她首先跟我妈说了我确实不适合当老师。我妈好像没有一点点要放弃的意思,不停地恳求再给一次机会,后来卢老师答应再帮我说说情,就进了教室跟评委组长交流,好不容易出来后,答应下午可以再面试一次,不过要在所有的选手都面试结束后。最后卢老师还让我中午在走廊等她,答应帮我辅导。中午天气很闷热,卢老师如约来到走廊,把我带到她的办公室开始非常认真的辅导我朗读和唱歌,她告诉我不要紧张,尽量放松,告诉我一些朗读和歌唱的技巧,一句一句地教,指出我明显存在的问题。在卢老师的辅导下,我有了一些进步。
下午等所有的选手完成面试后,主考官让我再次进入考场面试,同样读了一篇文章,再唱了一首歌曲,我觉得可能要好一点,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大约十几分钟之后,有一个老师出来把我叫进面试教室。
主考官陈老师再次强调,我不适合当老师,让我想清楚,后来他们商量了一下,决定让先试着读,并让我跟学校签一个试读协议。后来我知道卢老师的意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她在讨论的时候说:农村的孩子也不容易,考上了,我们还是把他留下来,反正他以后也是回到乡村里去教书。就这样我就混到教师队伍里面去了,这样的经历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阴影,因为全班同学都知道我是唯一淘汰的对象,并且是签订了试读协议才进来的,很长时间我在同学面前没有自信,一直到我工作很多年之后,还显得不够自信。
进入平阳师范后,我接连遭受来自老师和同学的打击,最后的考试也是勉强及格。我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看书(尤其是金庸的武侠小说)、踢球、玩摇滚、画画、练习书法„„
中师毕业六年后,卢老师成了我们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毕业十六年后,我成了浙江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很多老师也都坦言,那些在学校里不太着调的学生离开学校后同样也会取得不错的发展。大量的研究也表面,学生在中小学的学业成绩和他们的一生是否成功发展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就有了所谓的第十名现象。我一直认为我们的学生不管现在表现怎样,但是他的未来会发生怎样的奇迹,我们真的不知道。所以千万不要给当下的学生一个定论,也不要因为现在他们暂时的不优秀就对他们有区别对待。我觉得任何人的一生都是在跑超级马拉松,首先比的是健康和耐力,而不是百米竞赛,充满无限的变数和不确定性,而恰恰这些变数不是教育能确定的。
我永远懂得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充满无限发展未知的孩子,我也永远记得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会成就奇迹,所以我会精心呵护一个个可以成就奇迹的孩子,尽管有一些孩子现在让我们大伤脑筋,我们必须对每一个儿童的未来保持敬畏。也许我的经历具有偶然性。很年轻的卢老师,我相信六年之前,她也不知道自己会当县长,我也不知道十六年后自己会成为浙江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这让我想起新东方的俞敏洪,俞敏洪被北大开除成就新东方,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证明,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当下和未来都要秉持足够的敬畏之心。
2004年11月我有幸从一百多位选手中脱颖而出,代表温州市参加全省的课改巡礼活动并在主会场上展示课,这是当年省教育厅的一项重点工作,以全方位展示浙江省新课程改革五年的相关成果。各市区的教育局领导和全省的骨干教师、校长,共一千多位老师听了我上课,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回到平阳之后,卢老师以县府的名义宴请教育局有关领导和我。在宴会上卢老师跟教育局长提起了我入学的那段往事:池昌斌当年曾经被拒之门外,被确定为不适合当老师的对象,我想用这个事情告诉你们,要相信老师,只有相信老师,老师才会相信每一个孩子。
艰苦的乡村教师生活给了我最好的锻炼
(一)你不去那里,谁去?
1994年6月底,我从浙江省平阳师范普师班毕业了,马上面临毕业分配。当时毕业分配的好处是整体上社会缺教师,不愁就业,唯一需要关注的是自己能去哪一所学校就业。
当时我们那个镇上一共有8个学生同时毕业,其中有好几个都是我初中的同学,大家都比较了解。有一个同学成绩特别优秀,保送去读大学了,剩下七个回原籍等待分配。因为分配工作没有一个依据,你能去哪里全凭领导平衡和协调各种关系。因此毕业分配工作就成了我走向社会面临的第一课。
当时整个社会已经有了找人托关系这种习惯,我妈妈也知道要找关系,但是作为一个农村妇女,她也不知道该找谁。当时主管分配的是乡镇书记和镇教委办领导,我陪着我妈妈也找了教办的领导,教办领导官话连篇,表达模棱两可,说时间还没有到,到时候会分配好的。
事情一直拖着,也不断传来一些关于工作分配的小道消息,但是我能去哪里一直没有着落。到了8月底分配结果终于出来了,4个人留在临近的镇上,2个去了距离小镇两公里左右的中心校,而我不在这六人的名单中。
教委办的领导告诉我分配的结果,我将要去的学校是旺庄小学。我一听就蒙了,那个地方太偏远了,旺庄小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从我生活的那个山区小镇出发,骑自行车大概四十多分钟到山脚下,然后就开始沿着曲折的山道爬山。大约走路一个多小时,半山腰有一座庙,庙里边有一所学校,就是旺庄小学,我很小的时候曾经和我的母亲走很远的山路去那里看过乡村的社戏。
从情感上讲,我面对这样的一个分配结果不是很愿意接受,同样都是一届的毕业生,为什么分配的结果差距如此之大呢?我问教委办主管分配的主要领导:“为什么把我分到庙里去教书?”
领导想了会,跟我说了第一句话:“那里需要你!那里都是代课教师,一直以来没有一个正式的公办教师,那里真的需要你!” 我一听就愣住了,领导说的没错,一直到今天,我都没有办法反驳当年领导说的这句话。那里的确需要一个公办教师,从领导的层面讲,安排一个公办老师去这个庙里教书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体现。
我想了会儿,又问了领导一个问题:“那里的确需要一个公办教师,可为什么偏偏是我去那里?他们也可以去啊!”我知道这样的问题也许冒犯到领导了,领导思索片刻,显然这样的问题为难到他了,紧接着他说:“你不去那里,谁去那里?我看了你们的毕业成绩,你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当然就你去了!”
我无言以对,这就是现实。
我不得不承认,“那里需要你”和“你不去那里,谁去那里?”,这两句话给了我极大的触动。感谢领导的直白表述,这两句话如当头一棒,敲醒了我,也给了我强大的奋斗动力,尽管当时的我特别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一个分配结果。在后来的教育生涯中,我经常会回想他说的这两句话。我从小是一个特别没有梦想和追求的人,初中毕业考中师,又是以一个试读生的身份进了平师。中等师范学习三年成绩平平,补考过几次,在学校里也基本上是得过且过,沉迷于画画、踢球、玩摇滚,过一天算一天,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我该有一个怎样的未来,也从来没有想过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精彩而与众不同。
恰恰教委办领导说的这两句话,惊醒了自由散漫状态的我。这就是现实,我没有选择的余地和筹码,必须接受这样的结果,除非我更有出息。那一天,从教委办出来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强烈地意识到人要有出息,如果没有出息,你将永远被别人支配,我要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核心竞争力。
我回到家里,告诉我妈分配的结果,她也比较无奈,她说:“反正我们家都是山里的,去就去吧,也没有什么办法。”但是我确实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一个分配结果,隔了一天又去教委办,向教委办主任求情,能否去离家近一点的学校。领导说都满了,没有办法必须得去山上。最后他还恐吓我,必须得去,不去的话你连工作都没有了,这几年书都白读了。
回家想了一个晚上,还是不死心,第三天再去教委办,和有关领导表达我的意见。也许是次数去的多了,教委办领导看我态度很坚决,就帮我联系了离我家大概有三十多公里的一个少数民族乡小学,问我愿不愿意去那里。
我心想:不是让我去山上,就是把我发配到“边疆”,陷入矛盾中,答应领导考虑考虑。
令我意外的事情发生了。第二天一早,平阳县青街畲族乡教办的主任亲自赶到我家,非常热情而诚恳地对我说:“我们那里虽然偏僻,但是我们很重视教师的培养,我们那里的老百姓迫切希望有一个正式的公办老师给他们的孩子上课,我们非常欢迎。”然后还和我聊了很多他从教以来的故事,我被他打动了,觉得受到了尊重,决定去偏远的畲族小学开始我的教师生涯。1994年9月,我去了平阳县青街畲族乡小学开始我的教师生涯。这样的一个分配的经历对我个人来讲,无疑是富有喜剧性的,领导的两句话改变了我一生的轨迹。
有时候想,人生有时候也许真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两句话就会改变我们的轨迹。作为教育者,我们能给孩子什么,让他们在充满未知的人生道路上坦然面对那些——也许因两句话就会改变的人生轨迹。
但是也正是这样的意外造就了很多精彩,我们的孩子有迎接这些精彩的心理准备吗?也许正中了那句话——那些最重要的东西,我们并没有教给学生。
(二)做个不抱怨的老师
1994年的9月2号上午,我带着简单的行李、棉被、衣服、几本书、几盒摇滚乐卡口带等,前往几十公里外的畲族小学。
我从未到过青街,对这所我即将开始工作的学校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温主任的描述上,通向青街的路全是坑坑洼洼,我坐着三轮小卡车,一路颠簸,一路尘土飞扬,“颠”到青街的时候,全身都是灰尘,第一次尝试了真正的灰头土脸。
学校离小车站很近,走过一道石拱桥就是青街畲族乡小学了。学校挺漂亮,一条清澈的小溪绕着学校,两岸都是大树,枝叶繁茂,有的树枝还一直延伸到水面。绕过一段围墙就是校门,校门口不远有一棵大樟树,树冠如云。
校园非常简陋,两排两层的教学楼,估计已经有些年头,其中一幢明显有破败的痕迹,后来第二年就出问题了,一间教室的大梁因为腐化断裂,成了货真价实的危房。
操场是泥巴地,坑坑洼洼,不规则,其中一大块明显是被割出去的,一段矮墙后面是一座庙。后来知道,学校本是庙,应该说是学校占庙地的一部分,看来这辈子注定和庙有关。每到初一、十五,隔壁庙里香火缭绕,校园里弥漫着宗教的氛围。教学楼外就是一片稻田,山上到处都是毛竹,漫山遍野的,简直可以说是竹的海洋。
校长从楼上下来接待我,穿了件背心,最让我不可思议的是他居然还穿了一双拖鞋,叼了根烟。在我的理解中,校长如此装束让我颇感意外,后来知道他也是刚刚当校长,一个屠夫后来转行做了教师。很多年后我有机会看到一些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老师上课,居然发现他们作为老师的装束和此校长颇为相似,背心、拖鞋、牛仔裤,还拉了一条狗到学校给孩子们上课,躺在教室的摇椅上气定神闲、绘声绘色地给小朋友讲绘本故事,孩子们席地而坐,听得聚精会神。
让教育回归生活常态,少一分师道尊严,教育不必正襟危坐。校长首先表示欢迎,并说明学校比较偏僻,条件非常简陋,不解决吃饭问题,然后就带我去看房间。我的房间在二年级教室的隔壁,打开门,房间里满是蜘蛛网,地上堆满了砖头、石块和破瓦片。原来这里本是用来堆放建筑废料的仓库,学校临时腾给我作为房间。
通过一番打扫,总算干净很多。校长让人给我搬来了三条短凳和一条长凳,一张竹板床,一张桌面有一个大窟窿并且坑坑洼洼的办公桌。加上我带的那些棉被、衣服、书,就是我新家的全部家当。
我用两条短凳和一条长凳做了一个支架,摆上竹板床,就是我睡觉的地方了。整理完毕已是傍晚时分,出去到这个山区乡镇的街道上找吃的,找了一圈,居然发现没有一家饭店。后来问了一家杂货店老板,他告诉我此地没有饭馆,只有一家面馆。
在小溪边的两层小平房里找到这家面馆,几声呼喊,老板睡眼朦胧地从楼上下来,双手干洗面部,挖耳挠腮,也不洗手就开始下厨烧水,一副邋遢的样子,顿时没了食欲。从此我就开始了在这家面馆长达一个多月的“面条生涯”,天天吃面,吃到后来夹起碗里的面条宛如一条条蚯蚓似得,一阵反胃。不过倒是和老板混熟了,告诉我当地的不少事情,对我开展工作很有帮助。
面条吃罢回到学校,开始下起了小雨,淅淅沥沥的,校园里空荡荡。到了房间居然发现停电了,上杂货店买了两根蜡烛。天色渐暗,点上蜡烛,窗外雨声点点,夜晚的校园更显寂静。身处异乡,烛光摇曳,躺在床上不免思绪万千。但是很快我发现已经容不得臆想,身边的蚊子多得吓人,起来借着烛光追着蚊子战斗,所以我的上半夜基本处于和蚊子的战争状态。
好不容易基本平息战事,在迷迷糊糊中入睡。突然感觉自己从云端掉下来,但是我很快就知道自己不是在做梦,头朝下躺在地上,挣扎着起来点上蜡烛一看,原来是其中一条凳子的腿断了,新床坍塌。看看时间才凌晨两点多,窗外雨声依旧。尽管自己小时候也在很艰苦的环境当中长大,但是面对此等情况,不免心生沮丧。
第二天就开始了我的工作,对学校也慢慢开始了解,同事大多来自周边的村庄,一部分是民办教师,一部分是代课教师。刚毕业的“正规军”有几个,都是年轻的光棍。老师们淳朴热情,大家称呼随便,皆以兄弟相称,颇有上梁山的感觉。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是出操,学生排队陆陆续续到了土操场,老师们就蹲在队伍的后面抽烟,一队后面蹲一个,学生做操老师抽烟,一根烟毕,操也做完了,起来带着队伍回教室。
一天傍晚,隔壁办公室的同事一声大喊,发现有一个不速之客来到了她的房间。原来是一条大菜花蛇,从后面的草地上悄悄的溜进了她的休息室。虽然没有毒,但是挺吓人,大家一起把这条蛇弄到操场上,好家伙,足足有一米多长。同事们好像对这事见怪不怪的,蛇爬进房间是常有的事情。这事情让我好几天睡觉不安心,要是晚上蛇进来了,爬到床上和我同枕共眠那还了得,想想也别扭。于是那段时间晚上睡觉之前必先详细查看那只有十平米的房间是否有响动再躺下,关门闭窗,哪怕热得难受也不敢开窗通风。
后来思虑再三决定换个房间,到旧楼的楼上去住。旧楼是一幢五十年代的苏式建筑,顶层已经是严重塌陷,楼板脱落,走在上面发出吱吱嘎嘎的响声,所以一般不住人。我选了一间面朝小溪的房间,只有七、八平米,主要是看重窗外面朝小溪还有窗口的那颗大樟树,树影婆娑,觉得风景不错。唯一不方便的是用水和上厕所,要到楼下去,尤其是冬天,起来一趟上厕所跟杀猪似的难受。楼道狭长,昏暗地挂在顶板上的小路灯经常随风飘荡,影子忽明忽暗,颇有拍恐怖片的场景。同事告诉我,那棵樟树上曾经吊死过人,不过这个倒也不是太担心,心想咱是好人,那冤鬼也不至于三更半夜来找我。
在这个房间睡了七八个月,蛇和吊死鬼不用太担心。一次经过校门口的石拱桥上街去买东西,突然平地一声雷,“啪”的一声,一道闪电击中小溪边的一棵大枫树,我被巨大的响声打蒙了!惊醒之后跑到小溪边一看,枫树的一个大树杈活生生地给雷劈下来了。
几天后的一天晚上,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窗外的大樟树被风吹得哗哗响,闪电划过夜空,照的如同白昼,雷声巨响。我不时的想前几天那棵大枫树的结局,这个房间离大树太近,该不会给劈了吧!结果越想约不对劲。第二天决定马上搬离大树,远离危险,于是第二次搬家。搬到了对面的一个房间里,从此安心居住。对我来说,这种艰苦不是体现在生活、工作上的诸多不方便,更多的是体现在身处如此偏僻的乡村小学内心的纠结和对未来的迷茫。我发现我的同事基本上把教师这个职业等同于养家糊口,显然没有远大的职业理想,只是在做一份份内的工作,尽心了即可。
也有极少数几个老师每天都在抱怨:工资待遇低、没有发展前途、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信息闭塞„„抱怨有时候是会传染的,灰色的言论和消极的情绪有时候就是一个慢性杀手,慢慢地消磨我们的意志、对未来的期待和梦想、对当下的珍惜与作为。关于教育、未来,当时刚刚开始工作的我真的看不到希望,我想不出更好的路径去改变现状,并找到通向未来的路。
幸运的是我们有一个好校长,温校长虽然学历不高,早年从事的职业和教育八竿子打不着,但是他的确是一个优秀的校长。他知道当时自己接手的学校是一个怎样的烂摊子,于是把改变学校的期望寄托在我们几个年轻人的身上,经常和我们混在一起,告诉我们要努力工作才有未来。
他每天早早就会到学校,一早就会来使劲敲我们的房间门,喊我们早点起来,简直和闹钟没区别。他会为了学校的发展,常常在县教育局各个科室和经济发达城镇学校溜达,看到什么对学校、老师、孩子有用的东西就“死皮赖脸”地弄回来,一点都不会难为情。
我工作的第二年,由于学校的课桌已经严重破损,如何弄到一些像样的课桌椅成了老温的大事情,那几天经常早出晚归。周末的晚上,温校长冒雨来敲我的门,让我起来一起搬东西。原来他从温州的一所学校淘到了一些废旧的课桌椅,尽管是旧的,但是还是比我们学生的课桌椅要好很多,大家连夜把桌椅板凳搬到教室里。
有一次学校竹子做的旗杆已经腐化,老温就想做一个小小的司令台和不锈钢做的旗杆,于是他就请了城镇的五位校长到我们这个山沟来踏青,吃农家菜,并向他们表达了换旗杆的想法,五位校长欣然答应共同集资解决这个难题。另外他还常常往电视台、妇联和一些企业跑,通过媒体的力量为学校的贫困学生成立助学基金,那几年前后共帮助了几十位贫困家庭儿童入学。
老温总说自己水平不高,没读过几年书,不懂教育学,只是尽力为老师们和学生做点事情而已。他讲话随便、甚至口无遮拦。中午喜欢喝点小酒,有时候喝高了,找个地方就能席地而睡,以至于常常误事。不过这样的校长也多了一份亲近感,优点缺点在你的面前毫无遮拦,坦坦荡荡做人,很是真诚,因此他也赢得了我们的尊重。
他总是告诉我们几个年轻教师,尽管我们环境艰苦,工资收入低,但是大家不要抱怨,因为抱怨没有用!有用的只是自己努力工作,只有努力的工作才有未来。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如果发现那个年轻教师成长了,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个优秀教师弄走,弄到好一点的城镇学校,这样的做法几乎是常人难以想象,辛辛苦苦栽培一个好教师,校长亲自出马到各所优质学校“兜售”:“我这里有一个好教师,你们谁要?”
老温说:要让努力工作的教师有一个更好的去处,树立了榜样、看到了希望,底下的老师才会更努力工作。好教师走了,底下又长起来了,就像割韭菜似的,一茬一茬地出好教师。一个屠夫校长有此超前人才观,堪称典范。去年他退休了,当年几个老同事齐聚畲族小学,特意表达我们的敬意和感谢。
由于离家实在有点远,1997年夏天,我决定调回自己生活的小镇。我通过努力,申请去镇小,教委办领导也基本同意了,他们觉得我还算是个好教师。但是人生再次给我开了一个玩笑,就在事情决定的前十来天,镇里的书记换了。当时决定教师去哪个学校镇委书记有非常大的决定权,新来的书记我一点都不认识,最后镇里在讨论人事的时候,教办主任提出让我去镇小,但是这个提议马上被镇委书记给否定了,书记说:三年前没有去山上,现在就让他去山脚下吧!就这样,我去了大山脚下的村小——溪源小学。这同样也是一所非常偏僻的村小,全校共五个年级,一个年级一个班,一共就七十几个学生,七八个教师。规模非常小,学校只有一幢两层的旧教学楼,没有围墙,完全是敞开式的学校。
我所教的班级是四年级,全班共17个学生。这个学校有一道风景就是农民养的鸡、鸭、猪、狗等家禽家畜经常会溜达到操场来散步和游戏,上课的时候经常听到两头猪在操场上打架的声音——嗷嗷的叫。上班的第一周,教室的门开着,突然一条土狗大摇大摆的从教室的前门走进教室,走到有一个学生的边上蹲下来,我班级的学生摸摸它的头,狗居然抬着头安静的听我上课,可能是觉得没意思了,一会儿又从教室的后面溜达出去,学生对此习以为常。后来得知这学生就住在学校的边上,这狗常到学校里看小主人。后来连我也习惯了,那条狗经常来听我上课,在教室里逛两圈,尾巴摇摇又出去。有时候也有母鸡公鸡这类的到教室来走两圈,印象特别深的就是有一天中午我去楼下吃饭,回来的时候一只硕大的公鸡站在讲台桌上,在我的语文书上就拉了一坨鸡屎,冒着热气,青烟袅袅。
就这样,我在这个只有七十人左右的偏远村小教了三年,直到我2000年离开这里去了县城的昆阳镇第一小学。这三年是我教师生涯中最复杂也是最历练我的三年,矛盾与纠结,坚守与放弃,现实与未来。尽管如此,无论在畲族小学还是后来到溪源小学,有一种信念在我的心中永远存在——不放弃对未来的梦想与希望,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情,尽管屡屡受挫!
很多年后回忆自己走过的路,我特别感谢和怀念自己曾经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的生活和工作。这些都经历过了,还有什么不可以承受,心态也就好了。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能直面艰难而不抱怨,这是一种最好的历练。少一份抱怨,多一份正向,自己成长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大,我们的孩子也将会在我们积极乐观的影响下变的充满阳光。
(三)在阅读中修炼自我
小时候在山区长大,基本上没有条件阅读课外书,“四大名著”也是到了毕业之后才读的,阅读量非常少。初中开始对地理、历史尤其是军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了一些有关二战、朝鲜战争方面的书籍。中师的时候不好好学习,狂读武侠小说,金庸、梁羽生、古龙等等作品通读了一遍,但是当时读这样的书会被看作是没有出息的表现,后来我曾经用金庸武侠的方式表达我的教学发展路径——《从无为到无剑——我课堂教学探究之路》,颇受听众启发。
真正开始阅读的状态其实是到了农村当教师开始。在农村呆着,大部分的时间还是空闲的,所以一开始纯粹是因为无聊,打发时间才开始读书。到了山村里教书精心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看完一遍深受感动。这是源于我自己身处底层对生活苦难的理解,对坚韧生活态度的感同身受。在中国底层生活的那些有梦想和追求的青少年,读这本书会给他带去非常强大的力量。这本书后来又读了好几遍,深夜在那个偏僻山村小学的宿舍里潜心阅读路遥先生的作品,感受给我带来的力量,激励自己在农村好好的工作和生活。接着我有了定期到书店淘书的习惯,开始看贾平凹、梁晓声、余华、王朔、王蒙、余秋雨等作家的书,并在朋友的推荐下订阅了《南风窗》、《南方周末》、《方法》、《三联生活周刊》等杂志。那段时间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南方周末》,给了很大的滋养。
以前对余秋雨不了解,当时我看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我特别喜欢他的文字,穿越千年传递的温度与沧桑,历史典故、人物传奇、人文叙事、娓娓道来的描写方式,《莫高窟》、《阳光雪》、《一个王朝的背影》、《寂寞天柱山》,我发现文化评论式的文章很有意思,读过来很过瘾,之后就开始陆续看他的其他书籍。因为听摇滚乐,开始买一些和艺术有关的书来读。
关于阅读我不得不分享《南方周末》、《南风窗》这些杂志对我的重大影响。1995年开始读《南方周末》,那一年我的一个好友去了浙江大学读书,有一天他给我打电话,说有一份报纸非常好,让我一定得想办法订阅读一读。跟着谁,和谁一起做事情,往往能决定人的一生。人交什么朋友真的太重要了,人能走多远,很多时候决定于你和谁在一起。我们俩一起玩摇滚,后来他告诉我被《南风窗》、《方法》和《南方周末》这些杂志所传递的对中国社会的忧虑,对现实与未来理性思考的声音所感动。到今天我都记得《南方周末》江艺平主编的两句话: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作为一个山村小学教师,这样的思考和语言总是那么打动人心。在那个偏远的乡村,尽管订阅的《南方周末》会晚到一个星期,但是总是充满了期盼,每周都有期待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那只是一本杂志和一份报纸带给我的一种希望。《南方周末》和《南风窗》如同我打开的一扇大门,在那个没有互联网信息闭塞的年代,尽管我身处偏远之地,但是眼睛和思维是和时代同步的,甚至是超前的,因为我和那个时代最具有卓越远见和公平正义感的群体在一起,这对我后来的专业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作用。
后来就读盖茨的《未来之路》,何青涟的《现代化的陷阱》、英特尔老总安迪格鲁夫的《只有偏执才能成功》。读了大量的人物传记:李嘉诚传,洛克菲勒传,罗斯福传、毛泽东传„„书读得越来越多元。
当一个老师阅读面越来越多元的时候,他就越来越发现自己知识太匮乏,自己懂得真是太少了。原来还有这么多的知识我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观点和视角,原来还有人是这样思考问题„„1997年,我接触到两个人的书籍,对我产生了重大影响,那就是林达夫妇。我读林达的第一本是《近距离看美国历史的忧虑》,然后读他的《总统是靠不住的》。正是这两本书从根本上奠定并完善了我的基本价值观——民主、自由、平等、尊严、理性的价值观追寻。
如果说摇滚乐开启了我对民主与自由思想的大门的话,那么对林达系列书籍的阅读就是对我民主思想的系列普及和深入建构的过程,林达系列书籍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从此民主、尊重、自由、人权等价值观以及理性辩证的思维开始主导我的思想,而这对我后来的教育教学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时候想:让一个教师成长,最关键的其实不是教学技巧,而是他具备了何种价值观以及何种思维方式。
如果我们做一种假设,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只要做一件事情,那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让教师去读书吧。现在阅读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我的办公室,我家里的床头,书房、卫生间、餐桌、沙发上一定有大量的书,随手抓来就可以读;我每周都会去书店购书;出门在外我的背包里始终会带着一本书,见缝插针有时间就读书。我很少读纯粹的教育类书籍,大多是和教育无关的书籍,非常多元,包罗万象。有一年我在杭州参加一个教师发展分享会,我提出教师阅读的章鱼论,什么意思?教师的阅读应该和章鱼保罗一样,它有很多触须触及到这个社会的不同领域,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艺术,要看不同领域的书籍,这样才能建立起多元综合的知识结构体系。而这样的老师视野一定会更宽广,更能触类旁通,无疑更能胜任教师的工作,因为未来的教师能不能适应更综合的需求是教师面临最大的挑战。
目前来看,我们体制内培养的教师普遍知识结构单一,思维方式单一,以个人喜好来做决定,思维方式具有片面性,缺少理性和综合思维的特点,个人片面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盛行。一个老师也许不需要在某个领域读得非常精通,但他一定要知道很多。知识面广、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老师最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并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一个老师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不管涉足哪个方面,当下发生的你都知道,而这样的老师无疑会更受学生欢迎。
要建构起这样的一个老师的感觉和形象,最好跟最直接最有效路径是跨界阅读,多元体验,不仅仅只是关注教育。非常遗憾的是现在很多的老师几乎不阅读,用了大量的时间看微信与网络上的信息,阅读的碎片化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但是碎片化带来的负面也是有目共睹。有人说:我哪有时间读书,据统计,中国的年均阅读量在全球排名倒数的位置,和发达国家有非常大的差距。其实有没有时间读书更多的还是一个习惯的问题和重视程度的问题,只要我们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以及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时间根本不是问题。
人生中只要有那么两三个足够影响你走向卓越的朋友,有那么几本书,有那么几本杂志,足以影响你至少十年以上甚至一生就可以了。
老魏带给我的间接力量 一个教师的成长总是会伴随着一些关键性事件和关键性人物的出现,也许这个关键性人物是一个学生,也许是普通的教师,也许是校长或是所谓的专家等等。我专业成长的第一个关键性事件和关键性人物和我一直没有正面接触过,但是那件事情和他本人却带给我作为一个教师成长中最关键的信心和力量。等我有机会遇到他本人的时候,那是12年之后的事情了。我向他说起这段往事,他哈哈大笑,一个优秀教师的力量,居然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影响他人。
他就是中国杰出教育家——魏书生先生。
长期以来作为教师的我是不自信的,从开始进入师范读书,面试不过关,签订试读协议混入教师队伍。他们都认为我不适合做老师,在这样的影响和暗示下,我总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从此留下一个阴影,很长时间我没有办法走出这个阴影。所以当我做得不好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面试老师说的话——你不适合当老师,要是当了老师就会误人子弟。的确如此,而且我也对自己的定位不是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因为有太多人已经告诉你那是不可能的,你何必要证明。作为一个教师,我只要对得起良心就可以了。
好好教书不是因为希望在教师职业上有所发展,是觉得没做好对不起那些孩子,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一直到2000年9月,我调动到了我们当地的昆阳镇小开始当老师。进入那所当地的名校后,我才发现自己工作6年多,成绩居然是一片空白。没有上过一节公开课,没有写过一篇论文和案例研究,没有获得过一个和教育教学有关的奖项,没有跟随名师好好地学习过,而我的那几个同班同学都已经是县里、市里非常有名气的老师了。
差距巨大,所以我给自己的定位是老老实实做好一个普通老师,水平不高但是态度要好。
我用自己那些自己在农村的实践与思考,开始了我在城镇小学的班级改革实践,做了很多的尝试,带领儿童开展班级研究活动,经常在课堂上讲课文里没有的内容,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发动家长参与班级建设当中来,布置一个学生以前完全没有想到的教室文化,带领孩子去关注当下,讨论一些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当下正在发生的热点问题。
这些事情也极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家长觉得这个老师和以前的那些老师有着太多的不一样。
所以我带领这个班级不到三个月,就引起了学生家长和学校各位同仁的热议,特别是我的那些家长,很好奇池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怎么做的教育和绝大多数的老师不一样,并且让孩子们那样快乐,乐于每天回家和他们分享自己在学校里发生的那些事情。慢慢的,我的班级管理做法和现象引起了学校领导和学区领导的重视,有段时间我所做的那些事情成了他们议论的问题。
到了2001年春天的时候,我们全县召开班主任培训大会,邀请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给大家做讲座,并布置全县班主任工作。教育局决定在魏书生讲话之前,请一位老师代表全县的班主任介绍自己班级的工作情况,也展现我们县里班主任的工作风貌。
教育局让各个学区来推荐这样的人选,学区就把我推荐到教育局,教育局组织了有关专家看了申报上来的几十个老师的材料,他们一致把焦点聚焦到昆阳镇小送来的这个池昌斌身上,都一致认为池老师的班主任工作非常有特色,做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在很多方面对班主任工作有了突破性的尝试。
但是他们很犹豫的是,之前都没有听说过这个人,让他代表全县的班主任发言,行吗?
主管这块工作的普教科的詹科长,为了慎重起见,特意把我喊到办公室,跟我聊了我对治理班级的一些思考。听了我的介绍和我对教育的一些理解与思考,詹科长非常赞同,他认为我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就决定让我去讲。这是我第一次代表全县教师群体上台讲话,为此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想突破传统的八股式介绍,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自己班级的情况。
在魏书生先生讲话之前我做了一个主旨演讲,题目叫《说说我班里的那些事》,我把自己班级的那些故事和老师们分享,原汁原味。我试着告诉所有的老师和教育局领导,我们的面前是那些我们不太了解的儿童,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生活理解和态度,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追求我们真的读懂吗? 我共讲了三个故事,透过儿童的世界看班级管理的那些事情,20分钟的讲话,台下爆笑不断,爆笑之后给他们带去了一些深深的思考。我站在台上看到教育局领导和全县所有的校长优秀教师代表将近700人都给了我鼓励的掌声和肯定的眼神,我看到了老魏也坐在台下,也给了我几次掌声,投给我肯定的眼神。之后就是老魏上台讲,讲他班级管理的民主和科学精神,后来我知道,我的班级管理和他的精神其实是一样的。
当会议结束我走出大会场,很多人向我表示祝贺,我可以说一讲成名,20分钟让全县的校长和骨干老师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老师。
我的一个同届同学走过来向我表示祝贺,他说:池昌斌你行啊,还真看不出来你有这么多的思考和实践。
我的教育实践居然可以得到那么多人的认可,这极大地突破了我的想象范围,而且我能够和老魏同台讲话,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肯定。这件事情让我获得了作为教师的两个力量。第一是自信,我发现自己可以做一个好教师;第二是我发现自己所做得的事情很有意义,我会这样一直做下去。
感谢老魏给了我间接的力量。
就是从那件事件开始,我发现自己其实是可以当好老师,其实是可以做好教育。所以我想说:作为老师,给你的学生投去一片阴影,可能就在一句话之间,而这个学生走出阴影,他需要用7年、10年,甚至一辈子都走不出来。我经历过,我知道当时面试的时候老师的那句话对我影响有多大。
感谢魏书生,感谢那样的一次会议,我不是说他给我鼓励,而是觉得我可以跟老魏同志同台演讲,我觉得这是一件很牛的事情。2002年开始研究课堂教学,2003年参加课堂教学大赛,拿到全市第一名,之后拿到全省第一名。我开始知道我自己除了当好班主任也可以上好课。我普通话不标准,其实也没有关系,形象不好,其实也没有关系。我的学生喜欢我,我的课得到了认可,慢慢地就有了自信。
到了2006年时候,有人建议我去参加特级教师评审。那年我29岁,我没有任何负担参加评比,一路过关斩将,冲到最后,最后拿下了上课、论文答辩两项第一。在最终评委会的时候,我们浙江非常有名的一位特级教师,为我据理力争,这位池老师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老师,应该给他上。由于我太年轻,引起了很多评委的争议,最后厅长说:太年轻了,30岁不到,再过4年让他来,如果他能坚持4年,下次一定给他过。
这样一次评选特级教师的经历再次让我得到肯定,我不但可以当一个好老师,也许还能当特级教师。而4年之后一切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我成了最年轻的特级教师,那个阴影终于没有了。
老师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给儿童投下一片阴影,也许是有意,也许是无意,但儿童要走出这片阴影,有的人要花很长时间甚至好多年,甚至一生都走不出那个阴影。所以我们要比任何行业懂得慎言谨行,再次感谢老魏带给我的间接力量。
百课万人与课改巡礼活动
人生总是因为某些不经意的事情,自己的轨迹就被改变了,这样的改变就是拐点。人生是有拐点的,教师成长之路同样也有这样的拐点,我专业成长的第一个拐点——“百课万人”之路。
成长之路要感谢很多人,陈素平老师肯定是我需要重点感谢的专业引路人之一,因为他是我见过的最特别的一个教研员,她是我见过所有教研员中最懂得通过“价值引领、无为而治”的一个教研员。
陈素平老师更看重对教师价值观的引领,她会用符合世界主流趋势的教育价值观引领教师看课,看教育。至于课的细节设计,她会给教师更多自由创新的空间,她只把握课的大方向,她最看中是课的理念和价值的思考与创新,还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
陈老师鼓励创新,也保护创新。如果我的创新在其他场合遇到不理解的人,她会想尽一切办法和对方沟通,让他们理解我的创新。
在陈老师的鼓励和引领下,我朝着创新课堂之路努力奋进。
2003年秋天的一个黄昏,我和几个朋友在小酒馆里喝酒,席间接到陈老师给我的电话,陈老师说:“池昌斌,给你一个机会。浙江省正在举行‘百课万人’上课选手选拔活动,温州市正在选择推荐上课对象,其他人都把材料送过来了,我们看了还不是很满意,要不你也写一份教学设计过来,时间很紧,今天晚上你就要完成一篇10000字左右的教学设计,明天上午送到我的办公室。如果可以,就你了,如果不可以就让其他人写了。”
我几乎没有思考就答应了,马上回家开始按照要求整理教学设计稿件,整整一夜未眠,终于在天亮的时候完成了12000多字的教学设计稿件,凌晨6点出发,7点多到温州市区,8点送到陈老师的办公室,9点多我和其他16位教师的材料搭车送到杭州。
由于是一个临时性的成果,我对结果不抱任何希望,至于接下陈老师的任务,更多的是出于工作态度的考虑。
一个月之后,我接到了来自杭州的电话,他告诉我是省教科院的领导,我选送的课例成功入选第二届浙江省“百课万人”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温州推荐了17个对象,我这个搭上末班车的人上去了,前面16个淘汰了。人生总是充满意外,我成了“百课万人”的八位创新型教师,跟着省里的专家近距离的实践了一年,得到了很多的指导,认识了很多对教育有理想有实践的教师和校长,开阔了视野,这一年对我来说意味着更多的成长机会。
入选“百课万人”教学展示活动就是我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一个拐点,正是这个平台让我有机会看到更多的人是如何做教育和理解教育。
参加“百课万人”教学展示活动,认识了很多专家,在他们的指导下,我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水平有了很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有机会到省里去上课,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一个平台的上升。从市里可以到省城杭州,可以和杭州的老师讨论教育问题,而对一个从乡村出来的老师,能够跨越到市里再跨越到省里,是极其难得的机遇。
这样的一次经历,让我这个农村教师开始系统梳理自己的教育思考,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与路径。一个老师发展到一定的层面,就要试着和更高层面的老师交流和学习,和他们共同做事,并在做事情中更新观念,提升能力,发展自我。只有和更高水平的教师一起交流和互动,我们才会不断成长。
也许每一个正在成长中的老师都要寻找专业成长的拐点,拐点也许可遇不可求,但我相信有这样意识和不断努力的老师一定会找到属于他们的成长拐点。拐点也许是一件事情,也许是遇到一位有思想的恩师,也许是遇到一群有理想的民间教育耕耘者,我们能把握这个拐点吗?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也许不知道哪件事情会是我们人生或教师职业发展的拐点,因此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那些不经意间发生的事情就会成为我们的成长拐点。
拐点属于有教育梦想和不懈奋斗的老师。
如果说2003年参加“百课万人”活动,让我第一次有机会能够站到省级层面和老师们交流学习展示,给了我专业成长中第一次拐点。而2004年11月参加浙江省课改巡礼教学展示活动,无疑是我专业成长关键性事件中的关键性事件,是我专业成长中最重要的一个拐点。
如果说“百课万人”活动是让我有机会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特点,开始能试着能给自己的课堂教学和教育实践梳理特色定位。从浙江省课改巡礼活动开始,我有了一个教育梦想——人生为一件事情而来,追寻理想的教育,改良教育,改良课堂,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很多年之后终于懂得了,事情不在大小,而在于我们把他想的有多大,梦想大了,再小的事情也是大事情。
于2004年11月举办的浙江省课改巡礼活动,是当年省教育厅的一项重点工作。当时省教育厅想利用这样一个平台,把推进和实践将近5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成果做一个集中展示。
教育厅对这件工作非常重视,会议的内容非常丰富,主会场和分会场,不同的论坛主题,其中最聚焦的是主会场的课堂教学展示。大家都清楚,课程改革的精神是否落实,落实的如何,关键是看课堂变革的情况如何,因此厅里的领导对哪几个老师在主会场上课很是慎重严格。
为此教育厅先从全省各地征集新课程典型课例,从160多节课中筛选4节在主会场展示的课例,为了审核这些课例,教育厅组成了一个专家组,一节一节地看,最后定了在主会场展示的4节课,我设计的《从一滴水说起》一课成功入选主会场展示。
主会场听课的有教育厅的领导,各市区的教育局主要领导,各高校的教育研究机构专家,全省的中小学特级教师、名教师、一线教师等共计1500多人。我是后来才知道下面坐着100多位局长,300多位特级教师以及很多知名学校校长,整的年轻的我特别紧张。
由于是代表温州市在省里住会场上课,温州市教育局很是重视,为了不出差错,我被安排由温州市教育局的副局长朱学军老师亲自把我护送到杭州,像熊猫一样保护起来。
上课之前几次过问我的准备情况,她说:“使命光荣,务必好好展示我们温州老师的风采,因为你肩负12万老师的使命所在。”领导的良苦用心我完全可以理解,其实这样无形中增加了我的压力。上课前一天,我们省里教研室的柯孔标副主任还亲自召集我们四个上课的老师,询问准备的情况并叮嘱一定要好好上课。那几天,我们好像都成了小孩,一个处处都要被叮嘱的小孩,整的我们四个人倍感压力。
上课之前我们市教研室的一个领导还请了几个女教师帮我打点形象,从发型到服装。还亲自到杭州百货大厦专门挑选了衣服裤子,因为领导认为我穿的不好看,朱学新局长不满意,穿得老土。我本来穿了件灰色的衬衫,她说那不行,要穿得鲜艳一点,就买了件黄色的衬衫,鲜艳一点。
我到目前为止在全国各地共上了200多节的公开课,这节课可能是我有史以来上得最拘束的一堂课,上课之前很紧张,紧张表现在不停地上厕所,不停地喝水。上讲台的时候感觉晕乎乎的,还好上了五分钟,慢慢地进入到了课堂状态,发挥了自己的水平,也展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
课上完之后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他们都认为我的课将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美好的影响,是在上指向儿童未来幸福生活的课,很多老师和领导鼓励我要继续努力,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考,形成有自己风格的课堂教学体系,多上有利于儿童终生发展的好课。
他们的期待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梦想,上成就儿童终生幸福成长的好课,做成就儿童终生幸福成长的教育。
从2004年的那个冬天开始,我十年不懈努力,课堂教学、学校经营、教育实践,做不功利的教育,实践指向儿童未来发展的教育与课堂。
梦想一步一步变成现实,从那样的一节课开始,我共研究了类似的十多节品德课,内容广泛,路径不同,但是成就儿童未来,用课堂为儿童未来的良好社会性发展而奠基的梦想更加坚实。
在这样一个梦想的召唤下,我不懈努力,通过课堂创新实践不断成长。2010年我已不到34岁的年纪,成为了浙江省目前在职最年轻的特级教师。2010年9月10号,温州市政府举办了隆重的特级教师颁奖典礼,我内心平静,我知道我其实不是为了成为特级教师而努力的,我为一个梦想而来,做成就儿童终生幸福成长的好教育,是这样的一个梦想成就了我成为一个特级教师。梦想真的是有力量的,感谢源于2004年浙江省课改巡礼后的那个坚定的梦想。这个梦想还没有真正实现,现实让人“悲催”的教育多了去,一本证书,一个称号说明不了什么,其实我想的最多的一个词语叫“归零”。
获得特级教师,是对我10年探索的一个交代,也是对我10年坚持梦想的一个交代。它代表一个阶段的结束和一个新阶段的开始,追求梦想的道路依然漫长。这个荣誉只是表明我在这个阶段努力过,它不能代表我教育探索的一生,更不能以此作为功劳簿,从此刀枪入库,放马南山。
参加了颁奖典礼回到家里,我做了一件事情,把那本证书扔到储物柜里,并且刻意淡忘自己是特级教师的角色。
成为特级教师,会受到很多人所谓的尊重和追捧,像娱乐圈的明星似的。但是我更知道,有一种让人丧失斗志的东西叫——捧杀!很多所谓的特级教师就是这样在掌声与鲜花中陶醉而丧失归零的心态和重新出发的动力,课也不上了,讲学就是几句客套话,没有了新锐的思考和扎实的实践,躺在红本子上过好日子了。这样的归零心态给了我很好的心境,很快我又回到了自己原有的轨迹,该思考的思考,该上课的上课,该读书的读书,该运动的运动,该干嘛就干嘛,没有因为身份的变化而变化,回归对教育的本质思考、探寻与实践中。
从“百课万人”到“课改巡礼”,变的是岁月更迭,不变的是对梦想的坚持依旧。
好课总是那样令人感动,直抵儿童心灵
我的第一次赛课经历(一)好课是那样令人感动,直抵儿童心灵。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能让人感动的课才是好课,能让孩子有感触的课才是好课,能直达儿童心灵的课才是好课。我期待自己上的每一节品德课都能源于儿童生动而丰富的生活体验,并且能够回归到他们的生活中去,能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用心去体验和实践,并且在师生的平等交往中生成和感悟。用心灵的力量去体验道德的力量,感受人性的光芒。我一直坚信好教育应该是没有痕迹的,能够直达儿童的心灵。在一种没有痕迹的状态下,孩子的心门那么自然地就打开了,他们开始安静地思考他们的生活,以及在他们身边所发生的那些事情。当一切那么自然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可能才会有效果。
我一直用很通俗的一句话讲,好课它首先要让人感动,当一个孩子感动之后就会有触动,有了触动,长期不断触动的堆积,就会变成一种行为方式,也就是所谓的行动。从感动到触动,从触动到行动,重要的前提就是我们所上的课,一定是能够打动人心灵的好课。
从感动到触动,从触动到行动,这就是用感性的方式表达理性的思考。一直到2001年春天,在我来到昆阳镇小半年多后,我们教导主任找到我,让我代表学校去参加县里的优质课比赛。我当时就懵了,能行吗?内心非常怀疑,本能地拒绝了这样一个参加优质课比赛的机会。
校长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他说:“我听过你说课,你对教材的理解能力挺不错,很有自己独到见解,最起码从这一点上看你具备了上好课的一个重要前提。” 我在惶恐中答应了!就这样,在我工作的第七个年头,有了第一次参加优质课比赛的机会。这对很多年轻老师来说是很难想象的,很多老师都是通过赛课或是公开课成长起来的,但是他们的赛课之路往往从一毕业就开始了,参加各种比赛,到了第七年,都已经拿到很多的大奖。
而我还是第一次,而且带有一点阴差阳错的成份。
我不知道自己能否上好,就请教了我们当地一个非常有名的老师,这个老师姓邵,她是我同一届的同学。她当时已经是温州市非常有名的教师,拿过我们温州市课堂教学大赛第一名。
我找到她,给我推荐了一节她上过的课。拿到她的教案,以及她上课的实录,依葫芦画瓢,做了适当的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就整出来了。这是一节课题为《积极参加公益劳动》的思想品德课,试着上了一遍,请了我县的温老师来指导,温老师听了直摇头。这是一节典型的说教课,唱高调,感觉有点假大空,品德课是这样的吗?但是我又不知道应该是怎样的,反正和我想象的不一样,这种感觉非常强烈。
因为邵老师毕竟是名师,所以我不好去表达这种感觉,也许是我的判断出了问题,后来基本上就按照她的设计思路上了这样的一节课,就是在结尾部分做了一些适度调整。我们校长为了确保我能够拿一等奖,申请把比赛挪到我们学校举办,学校是东道主,按照游戏规则,东道主都会拿到一等奖。课还算比较顺利地上下来,就这样被一等奖了。十年后再回望那个时刻,居然悄悄开启了我的小学品德教学课堂教学改革与探索之路。
课上完当天下午,学校布置了大扫除任务。我想验证一下上午上课的教学效果,就出了一个主意:点了课堂上发言非常精彩的几个学生去参加大扫除,也算是积极参加公益劳动的实践,从理论上,发言那样精彩的孩子,应该会是很主动的做这些事情。
当我宣布完这个决定的时候,好多学生开始热烈鼓掌。还有人喊:“耶,老师万岁!”因为他们躲过了一次大扫除的机会。在这样的一片嘈杂声中,那几个在课堂上发言踊跃的孩子慢吞吞去拿扫把,一脸的沮丧!下楼梯的时候有一个孩子就跟我说:“老师,想不通,凭什么就让我们几个人去大扫除啊?这不公平!” 我说:“这也许不公平,但是道理很简单,你想知道吗?因为你们几个思想觉悟比较高。”
他说:“老师,什么叫思想觉悟高啊?”
我说:“今天上午我们上课的时候,你们几个人对为什么要积极参加公益劳动的理解很到位,道理讲得特别好,这就是思想觉悟比较高,所以我觉得让你们去做,你们应该是愿意的。
这个孩子想了想,他说:“哎!老师,那只是课堂上为了配合你上好课说着玩的,你居然还当真?”然后就拖着扫把很不情愿地下楼去了。我能看出他们几个都不乐意,在我的督导之下总算完成了打扫任务。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的赛课,得到很多人的帮助,也拿了一等奖,手里拿着获奖证书想得最多的是——这就是所谓的好课?这就是所谓获得一等奖的好课?这样的好课有意义吗?课堂上孩子用那生动的表达,看似非常透彻的醒悟来告诉你很多比你还明白的做人道理,那种世故和老成又告诉我们什么?当我告诉他们需要去做事行动的时候,他告诉我,老师那只是配合你上课,跟你说着玩的,你不必当真。
这样的好课还真是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出当下的教育与社会。
这节课感触最深的是这些孩子的世故与老成在课堂中那样自然的呈现,警告着我们的课堂教学真的有效果吗?老师和学生都在造就一种泡沫课堂,都在营造一种虚幻,其实是并没有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课堂教学。
如此现状,实在令人深思。
如果这样的课还能称之为好课,还能拿到一等奖的话,那简直让我蒙羞。第一次赛课带给我更多的是思考与困惑,产生了对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种迷茫,这种思考和迷茫让我有了一种直觉——就是得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要有真实的表达,要有真实的促进和改变。这种改变和促进不仅仅是他们懂得了多少知识,也不是看他们用多么华丽的辞藻表达所谓的收获。课堂语言的华丽表达并不能真正展现课堂教学的效果,而最终的效果应该是价值观和行为之间的一致性,这才是真正的有效课堂。我的第一次赛课,无所谓喜悦,收获了思考与困惑,开启了一个梦想,梦想能找到一条改变这种课堂教学现状的通道与实践路径。
让儿童有选择讲真话的可能
《挑战挫折》是我上的第二节公开课,第一节公开课《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上完之后想了很多,后来把问题聚焦到一个点上。我觉得孩子都在那么自然地说着言不由衷的课堂语言,至少他们没有说真心话,或者说至少老师有意或者无意就已经引导学生在讲假话、官话、空话、套话,讲约定俗成老师源于课堂教学需要而期待他们所说的那些话。
换句话说,我们的课堂并没有给孩子自由表达的机会,并没有给儿童一个讲真话,一个真实表达内心思考的一个机会。我们那些所谓的好课都会按照所谓的主旋律路径走,老师和学生都是主旋律的配合者与制作者,那些冠冕堂皇的课堂交流和表达弥漫在所谓的好课之中。
要破解“讲假话”的课堂,必须得设计出一节让学生有选择讲真话机会的课堂。我想知道孩子们的真实想法与思考,并把这些真实想法呈现出来。我期待能够在自由表达的师生交流中直面问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发挥老师应该发挥的引领作用,在尊重学生个性化想法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引导,以保护儿童不同的声音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就是这样一个很朴素想法,如何突破,让孩子们能够有个性化表达的机会?我的思考结果是让孩子们在课堂教学中能设身处地地进入角色。
我选择了五年级《挑战挫折》一课,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加入了一个奥运冠军的成才之路分享体验,引领孩子们走进这位奥运冠军的成长之路,把她的成长历程分几个关键阶段。当她在不同的阶段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困难,是坚持还是放弃?把选择的权利和机会还给孩子。
我共设置了三次这样的选择机会,每一次遇到具体的困难,她是该坚持还是放弃?这样的课堂教学孩子们有了多元选择的可能。有的孩子认为应该坚持,也有很多的孩子认为应该放弃,趁年轻转行还来得及。任何一种答案都是可以理解的,无所谓对和错,这样的课堂走出了二元对立思维的教学思维。
由于想法完全不同,孩子们开始了激烈的交流和讨论,他们通过卡片写出坚持与放弃的不同理由,在交流的时候就应用他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作为自己判断的依据,而我这个老师不会做任何具有倾向性的评判。其实不管是坚持还是放弃,都是有他们的道理,都是表达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达到了预期我想给他们一个讲真话的机会的教学设计突破。
课堂上好热闹,大家观点都不一致。我让孩子们看着黑板上不同的意见表达,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这样的不同,我说:“你们有什么发现?”孩子们慢慢发现针对同样一件事情我们会有不同的选择和态度,而且各有各的道理。
很有趣的是,第二次选择的时候,选择坚持和放弃的人都产生了变化。原来选择坚持的孩子第二次选择了放弃,但是也有一些坚持放弃的孩子改变了主意选择了坚持。不管他们做出什么选择,在他们充分表达自我思考的前提下,我都给予了充分的理解。
在这样的一个教学进程中,孩子们充分体会了什么才是“多元共存”,关于一个问题可以有多重理解与可能,经历过这样的课堂体验,他们才能学会尊重不同的选择与想法。
当我让每一个孩子在经历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后,用一句话表达出自己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候的体会与感想。孩子们说:“其实当你想放弃的时候,告诉自己再挺一下也许马上就有机会了;当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不停为自己鼓励和加油。” 但是也会有那么几个孩子第一次就会选择放弃,而且将放弃进行到底。我印象最深就是有一个孩子,他始终在找出各种理由来坚持放弃是对的,他说:“因为这个孩子还有另外一个爱好——画画,我认为他应该成为画家,不应该成为一个运动员。我认为成为画家比成为运动员有意思得多。运动员很年轻,长大就不能运动了;成为画家的时候,当他越老的时候卖的画就越值钱。”
我始终尊重这个孩子的想法,他有清晰的思考与定位,能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与想法,这是多么难得的一种品质。
我尊重他的选择,更尊重他对放弃的始终坚持。这种孩子在我们以往的课堂中可能会让很多老师担心受怕的,因为我们的主旋律课堂总希望孩子要有统一的答案与方向,要发出统一的声音,而不应该坚持放弃。
能够始终坚持放弃的观点,本身就是最好的坚持体现。
我的课堂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生态的教学环境,最后让孩子们分成小组来交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为自己身边的同学出思路想办法。就这样的一堂课,当时在温州市上的时候引起很大的反响,因为这节课打破了过去主旋律上课模式。在我创设的课堂里,孩子们可以在一种比较安全的这种环境下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同的观点都会得到尊重,老师只是给予适度的引导,这样一节课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这节课对我一个最大的收获还有另外一面,发现自己无须在课堂当中又唱又跳,我只需要讲很少的话,用一种很冷静的智者形象,时不时抛出两句话回应孩子们的思考,大量的表达交流都在儿童中产生。站在学生的身后,做一个智慧的守望者。
我的第一次赛课经历
(二)所有评委都打了满分
为了在《挑战挫折》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我设计了一节后来据说是我课堂教学成名作的课例——《从一滴水说起》。
《从一滴水说起》一课是品德与社会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个课例,这课的教材非常简单,就几张图片,介绍了水的重要性,引领儿童认识水资源,主题也比较老套。当时我决定在市优质课比赛中上这样的课,教研员不是很赞成,原因是这样的话题没有什么新意,不好上。
但是我的理解恰恰不一样,如果能把一个老话题和老教材上出新意来,那一定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先默默地观察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对水资源的认识程度与用水习惯的真实情况。我发现所有的孩子都知道关于水的重要性,为什么要节约水,他们都很清楚,不需要有任何人跟他们再讲一次道理。
从这一点看,这课几乎可以不用上了,真是如此吗?我思考了两点: 一是真懂了吗?为何要节约水,如何节约水,孩子们的知识掌握已经没有任何问题,道理说的头头是道。但是接下来的一周,我静静地观察孩子们用水习惯的表现,教室门口的水龙头旁时常在上演浪费水资源的“儿童剧”,有些学生毫无节约意识,浪费水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显然孩子们更多的是坐而论道却没有起而行之。
二是如何真懂的?一部分孩子关于水的科学性知识的了解还是不够,如何在我们的教学中得到提升,最重要的是体会有关知识形成的过程,如何经历这样一个对问题和知识点的梳理过程?只有重视和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的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把懂得体现在具体的行为上,而不只是在言语上的表达。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查找了很多资料,希望找到解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找到实现具体课堂教学操作的路径。那么多的数据中有一个数据引起我的注意,这个数据是: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占全球淡水总量的千分之三。这是一个非常小的数据,千分之三意味着70多亿人要用。一种直觉让我知道,千分之三是整堂课教学的关键点,这是一个多么少的数据啊!孩子们都知道水资源很珍贵,也知道水资源很少,但是到底少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孩子们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孩子们为什么会浪费水?其实更多的时候还是源于他们对水没有真正了解,对水资源的正确的科学认知到底缺乏到什么样的程度?按照学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理念,如果很快就让学生知道“千分之三”,其实没有任何教学效果,孩子们只是知道了一个知识而已,不会从心灵深处去触动孩子的灵魂。因此引导孩子们经历一个“千分之三”来历的过程是比“千分之三”这个知识结果是更重要百倍的事情。
于是我就把这堂课的教学重点集中在猜想一个可能性的结果——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占总量的多少?不断验证结果并持续猜想,这就是感受千分之三,体验千分之三。我坚信孩子们经历这样一个不断猜想和验证过程最后才知道具体的结果,一定会是完全不同的教学过程,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孩子们的印象一定会深刻很多。
所以我进一步思考:整堂课能不能把这“千分之三”变成一个学习体验的过程?当时新课程改革最新的一个关键词就是体验。2003年这种理念被大家开始所接受,而且学习更注重过程。从未知出发,经历了N种的体验,探索,最后才知道这样的一个结论。引导儿童探索和体验的过程如何设计?这就考验执教老师的教育理念、执教能力与创新能力。
我差不多用了两个月来思考,如何以儿童的方式引领儿童经历千分之三这个知识点的建构过程,在课堂操作层面如何体现体验性教学?我想了很多办法。我想到的第一种办法是数学课中认识分数的教学方法,在纸片上剪一个小圆片,让孩子们动手剪出千分之三。后来发现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到最后没有办法剪下千分之三,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
我在吃苹果的时候,突然获得了一个灵感。如果全球淡水资源总量是一个苹果,那千分之三大概是多少?后来我通过称重的办法做了一个初步估算,千分之三大约相当于1/16苹果片上的苹果皮。十六分之一苹果片上的皮大约相当于千分之三!茅塞顿开啊!一个课堂体验活动就这样设计出来了。整节课的设计关键环节在于玩一个苹果,如果水资源总量是一个苹果,那么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是多少?先让孩子们去猜想,在猜想的过程当中不断验证刨除。
这节课在在全国很多地方上过,最大胆的学生也就猜想是四分之一。首先他们切掉四分之三,剩下四分之一,小组共同交流为什么是1/4?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猜想,身边的水被污染了不能直接利用,应该会很少,所以猜想是四分之一,如果比这还少,那么人类怎么活啊!这就是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的一种学习。我遗憾的告诉他们,并不是四分之一,这个答案显然超出了学生的预期,没有办法只能继续切。
第二次切除苹果,八分之一,会不会就是1/8?有人说应该是1/8,因为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大部分在北极,南极,西藏,还有喀喇昆仑山的冰川里,不能直接用,再算上污染那部分,况且全球有七十多亿人啊,所以绝大多数的孩子认定八分之一是肯定的结果。这堂课在全国很多地方上过,切到1/8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不敢再切了,这个时候他们强烈意识到淡水资源真是如此匮乏。但是我再次遗憾的告诉他们,并不是八分之一,全班学生一片惊呼!没有办法,再切,十六分之一。当他们切到1/16的时候,学生的恐慌与纠结状态就更明显了,纷纷表示再也不能切下去了,要不怎么办啊!但是,真正的结果并不是十六分之一,孩子们再一次失望了!
最后揭示答案: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约占总量的千分之三,相当于一个苹果十六分之一苹果片上薄薄的苹果皮。当孩子们拿着苹果皮的时候,所有孩子和听课的老师都目瞪口呆。接着我和孩子们一起交流在停水日子里的体会,了解中国当下的干旱情况,共同商定生活当中可以马上实施的节水办法,如何付诸实施。这节课的最后以意想不到的一段广告片作为结束,在全场一片寂静中,孩子们离开了课堂。
这节课的设计与实施是我课堂教学探索与改革的一个转折点,2004年11月浙江省课改巡礼的时候,《从一滴水做起》这节课的出现确实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很多老师看到这样的课,就是看到一个方向——课要这样上。
自我解密(一)《我们这样生活》一课是品德与社会浙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教材,教材内容很简单,几段文字和照片介绍人类生活的变迁过程。首先是几张原始人生活场景的图片,接着一张图片是十九世纪的马车,还有马路上跑的汽车,关键词是生活。教材的第二页简单介绍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如赛龙舟,登山,意甲联赛等。如果说教材的第一页介绍的是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这里介绍的就是人类的精神生活层面。教材的最后一页让孩子来畅想一下未来的生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创造的文明。
要让三年级的孩子领会人类生活方式的变迁和进步,这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啊!教材呈现的人类物质与精神的共同进步,人类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发达,人类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姿多彩,但是教材唯独没有介绍人类生活在越变越发达、先进、丰富的同时带来的诸多问题。如何引领儿童在体会进步的同时学着思考这些因为所谓的进步而带来的负面问题?如何辩证看待我们生活的进步?人类生活要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最需要靠什么?
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和孩子们共同面对这些问题,对生活所谓的进步与退步进行辩证思考成了我这节课想要突破的重点。
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是聊聊原始人的生活,因为谁都没有经历过,只能通过考古学家的描述和有关的图片来猜想原始人的生活状态。
课一开始我告诉学生带来几个朋友,认识一下这些朋友,逐一出示了四张原始人的照片。我问孩子们一个问题:根据这几张图片,你们猜想原始人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孩子们说:一定过得很艰辛,因为他们穿的不好,都是用树叶和茅草做的衣服,最高档的衣服就是用兽皮做的,也不是所有的原始人都一定能穿上兽皮做的衣服,更多的时候是衣不遮体的;吃的是动物的生肉,后来烤着吃,还有一些野果,也不一定保证随时都有肉和野果吃,而且生吃会容易得病;住的是山洞,阴暗潮湿;打猎的时候充满了危险,成为猎物的可能性非常大。
教材中没有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为什么要聊到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儿童要建构起生活不断进步的概念,一定是通过在对比研究和体验得出结论。儿童的认识世界里,这样的进步除了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对比,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能得到最接近生活真实体验的间接体验,就是他们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经历。通过他们爷爷奶奶小时候生活情况和现在生活情况的对比,就能让孩子们最直接的体会到生活的变迁与进步,而且这样的衔接比较符合儿童认识生活的逻辑。本节课要重点研讨的就是和孩子们共同体会我们今天生活的优越与多姿多彩,教育要源于儿童生活,尊重儿童生活的逻辑。那么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怎么样的概念呢?生活是一个看起来具体但是又很抽象的概念,儿童对生活的体验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如何让孩子们对自己当下的生活有一个体会?我试着依托他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为基础,从最接近他们的日常体验着手开展教学。我们需要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那些衣食住行方面的感受来体会今天生活的多姿多彩,为此我让学生聚焦自己家庭生活中的生活物品与生活内容的变迁,今天家里用的哪些物品是爷爷奶奶小时候所没有的?哪些生活内容是爷爷奶奶小时候所没有的,有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
孩子们用自己生活的体验和父辈共同分享,了解这些现代化产品的出现对生活质量的改善,让生活变得更方便而舒适的体会,学生那些点点滴滴的体会就构成了对现代美好生活的真切感悟,生活的美好由此而得到具体的呈现。在孩子们充满幸福的交流后,我把他们所讲到的内容用一个简短的课件呈现出来,绚丽的生活场景,欢快的背景音乐,呈现我们当代优质的物质生活。我问孩子们,看到我们今天这样的生活,你们感觉如何?孩子们的答案是:好快乐啊,我为我们今天的生活而感到幸福,能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在这样和生活紧密结合的交流学习中,他们对自己所生活世界的美好有了最直接而深刻的体验。
在引导儿童对优质现代的物质生活有了体验之后,我和孩子们再进入我们的精神生活,我们的生活除了衣食住行的极大改善,还参加了很多的活动,丰富我们的兴趣和爱好,让我们的生活因此而变得更美好。我和学生共同交流展示平时最喜欢参与的活动,孩子们的活动项目还真多:跑步,踢足球,打篮球,打羽毛球,玩太极,游泳,郊游,远足,参加公益活动,弹钢琴等等。他们纷纷在组内和组员共同交流参加这些活动给生活带来的愉悦感,在这个环节,我同样展示了自己这些年来在藏区徒步行走的场景,孩子们看了羡慕不已。就是在这样平等的氛围中,我和孩子们共同见证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人类在逐步改善的物质文明之后就开始享受各种各样的精神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因此而更美好,这是人类对优质生活追求的一种态度,也是人类进步的一个方向。教学进入到这个环节,我和孩子们再次回首看我们走过的路。从古人到爷爷奶奶,从爷爷奶奶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在对比体验中,孩子们对人类生活越变越丰富,越变越精彩,越变越幸福,越变越发达有了深切体会,从而激发了他们对当下生活美好的热爱之情,热爱生活的情感再也不是一句空谈。
课堂还需要辩证思考,引导孩子们对一个问题有多角度的思考,这是我上课的一个特点所在。
这节课的辩证思考点就在这里,我让学生静静地想一想,这个世界是不是真的都越变越好呢?学生沉思片刻后开始发表意见。有孩子说真不是所有的都越变越好,比如人类的道德意识好像越来越差了,空气质量越来越不好,河流污染,动植物不断灭绝,生活越来越忙碌,人群越来越冷漠„„硬币都有他们的两面性,看起来越来越好的生活蕴藏着极大的危机,这一些内容恰恰是教材没有提供的,而我恰恰在学生深刻体会生活的美好一面后及时地切入繁荣背后的危机,这样的课程拓展,引发了儿童开始理性辩证地看待人类生活的进步。
从孩子们兴奋地感受生活的美好,这样的问题切入,犹如当头一棒,把课堂从热烈引向平静,也引发儿童的思考。从正向走向反向,孩子们进入一种矛盾状态,这个世界到底会怎么样呢?它在越变越好,还是越变越坏?
我这样引导我们的学生:生活总得继续,你们终将长大,我相信你们对未来会有更多的期待。所以课就进入第二个抛物线的顶点,你们期待我们未来的生活会如何?孩子们的答案是:我所期待的人类的生活能越变越简单,我期待空气会更好,我期待人能够变得越来越善良„„
自我解密
(二)未来会是怎样?会是更好还是更糟糕,谁都不知道,谁也无法预知未来,未来是更好还是更坏和我们的当下有重要关联,未来就在我们的手里。
课的结尾我设计了一段母女的对话: 孩子说:“妈妈,未来很美好吗?”
妈妈说:“是的,未来很美好,但是这取决于我们是否选择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
孩子说:“妈妈,我会的,他们会吗?”
这堂课就这样结束了,它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没有总结和答案的课堂,留下了个大大的问号。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一个结尾,因为这堂课本身就没有答案,它的答案在未来。今天可以做的就是我们得学会辩证、理性地思考问题,得学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得学会从自己开始就做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的人,从身边很多小事情体现出我们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当有责任心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未来就会产生美好的变化,就会朝我们期待的那个方向走。
我们总是习惯指责别人,很少说我会的,总期待别人会。我期待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有这种意识,在他们的生活行为中,每个人都说我会的,我们生活的未来就会很美好。就这样一节三年级的课,引导一群看起来非常稚嫩的孩子上出了一节有深度,很有延展性的课,看似不明白,其实比谁都明白。
我们的教育总会给孩子们一个答案,很多时候还是标准答案。我曾经说过:如果这个世界对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那无疑是最糟糕的事情。没有标准答案是走向多元的必需,关于道德教育的诸多问题,也应该是多元理解,不应该给一个所谓的评判标准,而且很多答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的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那些所谓英明结论的局限所在。因此,在道德教育的课堂上,提供一个没有答案的课堂应该成为一种可能。
最有意思的是一次在杭州上课,一个孩子在就要离开课堂时又跑回教室非常认真地问我:“池老师,你别骗我,真的下课了?”
这样的课堂很难的一点就是设计尺度的把握,还有教师执教层面尺度的把握。如何在多元选择与道德准绳之间取得平衡?从《我们这样生活》一课,我开启了一个没有结尾和答案的课堂教学,这是一种课堂教学形式的突破,一节以尝试无言结局的处理方式。
这节课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优质课大赛获得了一等奖,引起了很多听课老师的关注,大会总结的时候,来自天津的教研员大量引用我这节课的片段剖析未来课堂改革的方向,算是对我探索与实践的一种肯定吧,我坚信课堂教学需要更多这样的改革与尝试。
开满鲜花的长廊
2004年我又做了另外一节课《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这堂课的产生源于一个发生在我们学校的真实悲剧。三年级五班有一个女生,周末在家里发生了一场意外——煤气爆炸,这个孩子全身烧伤百分之六十多,脸部完全烧毁,治疗了大约差不多三个多月,才回到家里休养。
家访的时候了解到,因为她由于重度烧伤,脸上戴着白色的面具,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有时候甚至连续几天不说一句话,一个人就呆在家里不停地画画,拒绝到屋外参加活动。其实他父亲特别想让她回到学校,但是又担心她回到学校。他担心学校里的孩子们看到这样一个带着面具的孩子会围观或是指指点点,给孩子带去二次伤害。小孩子心灵很脆弱,接受不了这种指指点点。但是一直呆在家里也不是办法,时间长了,孩子会拒绝融入社会,那也是很糟糕的事情。就这样左右为难,我特别能理解她父母的苦心。
我首先想到第一件事情就是学生安全教育是缺位的,可以做一节有关安全教育的品德与社会课,于是我设计了《当危险发生的时候》一课。这节课让孩子们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那些可能威胁到我们生命安全的居家安全隐患与有关避险的方法,并对一些应对技巧进行训练。
尽管一辈子也许都用不上,但是我们的教育不能缺位。
如何帮助这样的一个孩子再次融入学校与社会,是教育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应有的使命与态度,这件事情如何润物无声的实现,可不是像捐款献爱心那样简单了。
按照传统的方式,无非学校领导在大会上告诉孩子们这个孩子要回到学校了,她和大家不一样,带着面具,大家不能围观,更不能指指点点,她需要大家的爱护等等。
细细一想,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即将回校的这个孩子能打消顾虑吗?全校两千多个孩子真的就不会对着他指指点点吗?就真的不会围观了吗?
直觉告诉我,为了迎接这个孩子回到学校,必须用新的方式。
如何帮助两千多名学生建立面对这样一个特殊孩子归来时候的一种同理心,一种心灵关怀,一种深度理解,没有半点的说教,而且一切都要显得那样自然,润物无痕。
我们经过商量,拟定一个规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在学校里给这位女生办一个画展,让全校师生每天都去看画展,画展举办一周之后的晨会上,作为学校政教处主任的我,就问孩子们:知道这是谁的画吗?孩子们都表示不清楚,然后我随机采访了几个孩子,画得怎么样?哪幅画你印象特别深?通过这画你能猜想这画的主人在想什么„„
我静静地告诉全校孩子们:“这些画就是三个月前遭受不幸的那位女生的画作。”这再次唤起了孩子们的回忆,孩子们当场就“哇”的一声,这个答案显然让他们很意外。
我再次采访学生,当你看到了这些画,你看出了什么?孩子们纷纷表达了他们的看法:看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看出了她的孤独,看出了她的坚强„„这25分钟的一个晨会,其实就是在上一堂大课,媒介是那个女生的画作,教室是操场,学生两千多。
我娓娓道来:三个多月了,她想回家,想回到学校这个大家。她从早到晚一个人呆在家里,非常孤单,但是她又害怕回到学校,为了不产生皱纹,她的脸上得一直戴着一个白色的面具,看上去有点怪,担心吓着大家,她更担心当她走入我们学校的时候会显得那么与众不同,担心自己回到学校会不会受到我们的欢迎。
我告诉她,你不用担心,我们都很欢迎你。今天大家都看了她的画,她下个星期就回来了,我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为她带来一支康乃馨。我从包里拿出一根康乃馨别到她的画上面,除了祝福她我也许不能做别的,我期待你们也能用自己的方式迎接她回家。
全校师生看着我在她的画作上别上了一支康乃馨,晨会就这样结束了。在接下来的一周,教育的“蝴蝶效应”发生了。中午的时候就有孩子们跑到街上买了一些花,写上卡片挂在画的边上,一支、两支„„马上就出现二十支,三十支,五十支,越来越多的鲜花出现在学校的走廊上。一周之内,花越挂越多,玩具也出现了,千纸鹤也出现了,好多代表祝福的礼物都出现了,当然最多的还是数不清的鲜花。
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铸就了一条开满鲜花的长廊。
一切就这样自然发生了,没有一个老师去告诉我们的孩子应该这样去表达对一个不幸儿童回到校园的期待。那一周,课间、午间、放学后,一百多米的校园走廊上聚集了孩子们,他们带去自己的礼物与鲜花,也在细细地品读每一个孩子挂在墙上的便利贴,那真挚的言语,那真诚的祝福,孩子们交流着,传递着感动,孩子们的所作让全校所有老师都很感动。
我们用一种很特殊的方式迎接一个孩子的归来,迎接那个遭受不幸儿童的归来。但是我相信她是幸运的,每个人都让老师看到了大家的善良,这个校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那么善良,那么有爱心。
一周过去了,那条长廊上插满了无数的鲜花。周一她即将回校,大家都在期待她能早点回来。
周一一早,好多学生一大早就买了礼物和鲜花,站在门口等候她。这个戴着面具的孩子一走进校园,立刻被鲜花所包围,她和她的家人一路走来,穿过开满鲜花的长廊,她的父母都感动的落泪,他们的班主任一路引导她看看那些大家送给她的祝福。
她默默无声,但心灵已经开始融化。
三天后,她出现在操场上和大家一起运动,开始微笑,校园里没有一个人因为她的与众不同而围观,一切就像没有发生过的一样。
教育的美好像水一样渗入,浸润无声,教育之美在于她没有任何教育痕迹。这是一节足足上了三个多月的长课啊!打破了对于课堂教学很多的界限理解,课堂教学的外延变得更宽广。在我的课堂教学探索路上,这节课已经不仅仅是一节课的问题,她让我明白一节课可以在一个主题下延展到儿童成长需要的很多领域,在这样的一个主题下我们收获了更多的知识,收获了技能,收获了关怀,收获了感动,收获了尊重,收获了一个孩子的未来。
唯一特别的是这一路走来,我们的教育不留任何痕迹。
这上了三个月的长课,被很多人认为是最特别的一节课,从课堂教学出发到用鲜花铸就的长廊迎接孩子回校。两千多个学生,一百多位教师,还有每天在长廊走动的那些家长,大家深受教育和感动,影响广泛,这就是一节长课带来的力量。
后来这件事情不知怎么被捅到了媒体,媒体觉得这是一件很有创意的教育实践,就有一些媒体的记者来学校要求采访。我的态度非常明确:不接受任何采访。我诚恳地和他们沟通,希望他们也不要去采访这个孩子以及他们的老师,因为这件事情已经结束了,生活已经回归平静,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让这样的平静持续下去,让这个孩子在平静的温暖中健康成长。媒体的介入无疑会再次打破这样的平静,这不是我希望看到的。
让该结束的早点结束,让生活在平静中走向更美好的开始。
面对我的态度,媒体好像不是很能理解,他们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看,觉得这样的教育思想应该得到传播,应该让更多的老师试着用这样的方式做教育。我能理解他们的用意,但是我始终坚持我的决定。
一直到今天,我始终觉得拒绝媒体采访是对的。教育如何面对媒体,也是我们教育和教师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回归之路
有关抗日战争的四节课例,耗费了我将近两年的心血。这样的民族悲剧性题材,让我身心疲惫,当初为了实现一种新的突破和转型,希望做出更加厚重、精致、大气的课堂,希望驾驭大气磅礴的历史题材作为一个载体。两年多来阅读了二十多本有关书籍,摘录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史料,寻找用儿童方式可以理解的教学呈现模式,引导儿童思考历史。我经常会问自己,如此耗费心血的所谓大片式的好课的意义和价值何在?课堂教学应该回归到最本真的状态,用最简约的方式呈现有思想深度的思考,我逐渐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需要回归到更简约、朴素的状态,因此回归之路,就这样来了。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来自灾区的那些故事给了我很大触动,这些触动是多元的:关于自然强大的力量,关于面对自然的敬畏之道,关于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脆弱,关于生命的无常与珍惜,关于人类在灾难面前的伟大与坚强,互助和温暖,关于如何更好地活着„„这些其实都是有关人生的命题。汶川大地震一年了,我们以何种方式纪念这场灾难,我觉得用一节课是一种很好的纪念方式——《天有不测风云》。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去了汶川,都江堰,映秀,汶川,茂县,北川。一路走来,这场大灾难留下的遗迹不断地刺激着我的眼睛并穿透我的内心。这就是自然的力量,面对如此力量,惟有选择敬畏,毫无其他办法。
从这节课开始,我慢慢走向简约主义,课堂教学跟过去比简单了很多。比如引导学生认识自然力量的伟大,这堂课一开始给孩子们呈现了5月11日下午四点左右拍下的北川中学师生活动的几张照片:阳光灿烂的午后,校园里绿树成荫,笑声飞扬,阳光,青春,生命的力量。但是照片拍下不到22个小时之后,我接着呈现了几张北川中学震后的场景,并用胶卷的方式出示。我引导学生面对同一地方前后22个小时的巨大反差,这样的反差仅仅用了10秒钟。我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对这10秒的体会上,聚焦10秒,演示10秒,体会10秒,感觉10秒,想象10秒。围绕这10秒展开教学,这短暂10秒,对北川中学的师生来说,这是怎样的10秒?
孩子们告诉我这是生死离别的10秒,无比恐惧的10秒,末日来临的10秒,10秒之间教室瞬间倒塌,10秒之间朗朗书声不再,10秒之间生死别离,10秒之间阴阳两隔。聚焦这10秒,才能体会自然的伟大,再坚固的房子自然用10秒就把它摧毁了,这就是自然伟大的一面,就在这10秒当中就呈现出来。深度体会10秒之后,我用一个短片把孩子们带回到那个让人心惊胆战、无限恐惧的10秒。10秒之后,北川中学,什么都看不到了,已经被巨大的山体滑坡淹没,留下了这段冰冷的数据——
高一(5)班幸存10人; 高一(8)班幸存9人; 高一(7)班幸存8人; 高一(3)班幸存5人; 高一(2)班幸存2人; 高二(8)班幸存1人;
高二(7)班幸存0人,全部遇难
2008年的《南方周末》把北川中学活着的和死去的2793人评为为年度人物,这样的数字,刺痛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自然伟大,生命无常。我用很简约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最关键的是我的内心开始认同这样简约的教学风格。后来,我给一年级小朋友上了一节《我会整理》的课,我背着小书包扮演成小灰灰的爸爸进入课堂,小孩子们笑成一团,我从书包里拿出一块乱作一团的小餐布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的答案让人崩溃:“老师,那是尿布!”全班又是哄堂大笑!两个孩子直接从凳子上掉下去。孩子们起码笑了一分钟,我就静静地看着他们笑,总算静下来了,我说“有见过这种尿布的吗?”没有,我说“这不是尿布,但看起来像尿布,这是什么布呢,这是桌布!”
我开始引导他们思考一个问题:“这餐布为什么看起来像尿布呢?有什么办法让餐布看起来就是餐布而不是尿布?”孩子们纷纷议论,最后告诉我:“老师,把餐布叠整齐了,看起来就是餐布了!”由此课题——《我会整理》就来了。
最后,我将介绍我爷爷带给我的影响作为本次讲座的结尾。
第二篇:张斌最新演讲稿
张斌:亲爱现场企业家们大家早上好,要知道台下掌声越热烈,台上这个人会讲的全力以赴,希望今天学到更多机会举手看一下。我首先问大家,刚刚前两位讲师分享内容对大家有帮助的举手,李胜杰老师,还有刘一秒老师都是非常优秀讲师,张斌也亲自向他们学习过。我觉得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
我更想告诉大家,今天你们的精神更值得我学习,因为我发现我们台下坐了很多高手。但是,你们还能静下心来学上三天,要不要为我们一流的状态先掌声鼓励一下。有人都希望在自己人生当中能寻找到更多成功秘诀,在我不断研究发现,一个人成功除了自己努力,除了自己不断的成长以外,我发现运气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希望让自己运气越来越好的举手看一下。
我又不断发现,运气好有一个重要特质,首先要讨人喜欢。讨人喜欢,当你只有讨人喜欢的时候,别人才会把机会给我们,大家认同吗?如何讨人喜欢,我又不断研究发现,你要想讨人喜欢,首先要喜欢别人,你有没有发现凡是你不喜欢的人,通常他也不太喜欢你。所以,觉得旁边那个人蛮顺眼的看一下,不举手小心脸变肿了,跟他握个手说我好喜欢你。用欣赏别人的态度看待人生,今天最想跟大家表达,我非常喜欢,非常爱全场每一个人,谢谢你们。昨天,我非常感动,在昨天慈善晚宴当中有很多优秀企业家能表达他对我这种厚爱,但是我更想说的是,就是这种爱让我今天必须更全力以赴,在我有限的45分钟之内,我一定要分享对大家更有价值的东西。我保证今天你们选择一定不后悔,先写下一句话领导人决定组织的命运。
很多企业都想快速强大,但是我更想说的是,你决定着组织发展规划,你决定着组织的命运。那领导人怎么样把组织打造更好,有很多企业因为有伟大战略规划,我今天分享主题就是领导人的尚方宝剑就是绩效之道。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你说领导人决定组织命运,我说领导错了,一切都错了,那领导怎么能做呢?和绩效之道有关系。如果你能合理用好绩效之道的时候,你相信你的结果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
有人说什么叫做绩效之道,何为绩效之道,绩效之道就是让员工发自内心的自我管理系统。就是让员工能发自内心自我管理,并实现你想要的目标管理系统。很多人问我说,绩效之道到底有哪几个环节组成?各位,很多人说我一定战略上怎么赢,我执行上怎么赢,我认为绩效之道它首先像八卦一样主张阴阳结合。今天我特别声明一下,今天一个企业家你不仅仅是一个绩效方案的问题,有很多人想到绩效就想到方案,想到提升措施,想到一些制度,我说你只表达一部分,他应该从阴阳两面像八卦一样结合,阴就是企业文化,一个企业一定要先达到一个绩效文化,让员工能发自内心跟随你前进的一种系统。这个文化是什么呢?一会我着重讲到,就是企业领袖文化。
第二什么叫做阳的文化,阳就是机制。一个企业除了有好的文化,更要加好的机制,一个企业才真正有所赢。有人说怎么样才能打造好的机制和文化,我在有限的时间着重通过这两个方面给大家做一个诠释。什么叫文化?有人说希望我的企业让每一个员工发自内心去做,先写下什么叫文化?第一个我讲的内容,文化就是领袖的文化。一个企业怎么样才能打造一个对企业有发展的文化,有人说一个企业成功关键靠人才,没有错。当你企业没有人的时候,一切都没有用,怎么样才能让人发自内心给你做事情很重要。人怎么去做呢?这就是每一个企业家,每一年都需要考虑,每一个企业家不断说,我希望有更多人才,可是我找不到,我就告诉他,当你想拥有鲨鱼的时候你记住,不是从大海里把鲨鱼捞过来放到你家河沟里,你要用真正人才,把你家小河沟打造一个海洋。一个企业家想拥有更多人才,你的心境要搞好。你没有搞好,没有办法真正影响到别人的。
很多企业家每天学各种老师课程,学各种老师战术,学各种老师的绝招。但是我更想说今天你绝招根本,就是你心境够不够高。如果你心境不够高的时候,你招数越多死的越快。在我这几年管理团队生涯当中,我发现一个企业家永远记住当你想拥有鲨鱼的时候必须打造大海,当你今天想拥有雄鹰必须净化蓝天,只有净化了蓝天雄鹰才会在天空上翱翔。怎么样才能净化,企业家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用脑子,这种企业家会很算,就是平时我们所指小老板,每天都在研究我怎么样少花钱让员工更拼命。我想提醒在座各位企业家你会算你的员工比你还会算,你永远记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一个脑袋算,人家几百号,几千号脑袋算,你算不过他们。
所以,很多老板每天在研究算,有的老板上我课程我是带着枪来的,你能不能给我子弹,我收拾我的员工。我说我可以给你子弹,但是枪口必须对着你,如果你自己不变,这个企业不可能打造出真正的领导力。第二种境界是用心的,有很多老板给我说,你在管理团队当中你到底用了什么战术,我说不瞒在座各位,一个企业领袖首先要心和大家同在,就像我今天站在舞台瞬间,我心和大家是同在。
我记得我今年被评为亚洲八大讲师,在马来西亚针对3千多人演讲,当时有8个讲师一起演讲,最终评奖我的满意度第一名。有人说为什么你得到这个秘诀,我上台只想一个结果,我今天对他讲的内容有没有帮助,只有对他有帮助的东西这才是最有效的东西。我害怕别人称呼我为老师和大师,因为我觉得只有孔子这样的人物才能被称为老师。我一直推崇,我是大家的朋友兄弟,是大家家人,如果你觉得我对大家有价值,我一定全力以赴支持在座各位。所有心境多高,大家都知道老干妈辣椒,陶总裁是一个非常优秀企业家。当时中央采访她,说陶女士你学历也不高,为什么打造这么一个企业?她说我确实小学都没有学过,我也没有学过管理秘诀,但是我做过母亲,我知道一个母亲怎么对待他的孩子,我就怎么对待我的员工。这个时候出来一个画面,她讲述一个这样故事,一个员工得了阑尾炎急需要做手术,立刻马财务打了2万块钱做手术,她去医院看的时候,员工说我会赶紧挣钱把钱还给你。最后她说了一句话,孩子钱不重要,养病最重要。那个员工说了一句话,陶妈妈会给你干一辈子。
每一个企业家,当你每天学招数,想办法把企业管好的时候,你绝对不要学所谓绝招,这个社会没有绝招,只有当你真正为别人的时候别人有感应,当别人优秀的时候你赞美他,他不够优秀的时候你热爱他,这时候你的员工才会变成真正强者。在这几年快速发展过程当中,从小到大,从一个50几平方办公室,我清楚记得在6年之前,我在青岛创业,办公室53平方,那时候我当时好不容易招了三个员工,我吹牛说没有关系,5年之后搬到上海,一定是500平米办公室,一定有车有房,说完之后这三个人都不来。我打电话说怎么都不来,他说老板我觉得你有点像疯子,就这个疯子没用5年,用3年就实现了目标。
在5年之后今天,胜者不但在上海有500平方办公大楼,办公室,还买了一个5千平方大楼。当我买了5千平方大楼之后,我并没有很开心,我马上想到一件事情,我说我的员工大部分是外地来,在上海租房子很贵,两个合资一个月要1千多块,就一个人。如果要押三个月付一个月房租很多人付不起,我说我们要租一个员工公寓,让我的员工住进去。我不瞒在座各位,当我租下来之后每个房间都有独立卫生间,按三星级酒店装修,包括有限网络电视,网络,全自动洗衣机,床上用品都是免费发的,每个月免费清洗一次等等。我一直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实业企业家,事实上我也是,我们年销售也做到5个多亿,我在证明我想讲的内容是有效。
我只想告诉大家,一个企业当你真心对待员工的时候,你员工就是全力以赴。有人问我你企业为什么能快速成长,没有绝招,你带着一个心为别人着想的时候,你就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第三种境界是什么呢?无我境界,很多人问我什么叫无我境界。这个非常重要,包括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修炼到,我愿意和大家一同成长。我看到很多优秀企业家,他的成功都和这个有关系,包括我们现场昨天优秀企业家很多都是,有很多人都是想帮助别人,分享给更多人,很多人觉得自己不会讲,我要告诉所有的人这些东西我必须推广你。我当时非常非常感动,因为我真的发现一个优秀企业家真的很好,包括昨天晚上有很多非常大爱的人,还有在胜者领导力课堂上捐了300万现金。
一个企业当你真正为别人的时候结果一定不可思议。今天我让大家看一个短片,你看完之后就觉得什么叫无我,什么叫帝王风范。虽然时间很紧,但是还是一定要看一下,就是李世民怎么收服魏征的片段。
(播放VCR)
各位,在这个短片当中有所收获的举手看一下。各位当你心能想着天下的时候,你可以拥有一切的人才,当你心想着别人的时候,你可以得到所有人相助。今天,我们一定要用心和每一个人交流,不是用脑,不是用战术,大家说好吗?大家一定要记住,文化打造一定是领袖境界提升,当你境界提升你企业就会形成一个无穷大的能量场,这个能量场可以所向披靡。
今天要讲的第一个机制就是薪酬机制。有人说一个企业怎么样让员工能够持续的工作,我说和你的薪酬机制有关系,有人说能不能把我员工培训一下,我员工心态不好,我说没问题保持3个小时能够让他们变成疯子,但是疯多久不知道,动力系统不可能持续运用。一个企业员工就像斜坡上的汽车,斜坡上的汽车怎么样前行,不是老板推一把,汽车动一动,主要是发动机,这个发动机就是机制,你怎么样打造这个机制。我刚才说薪酬机制,怎么样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我分享三个对各位有一点有用的内容。
下面,第一个机制是低开高走机制,一个企业在设定机制的时候,一定要采用低开高走。底薪一定要低,绩效要设的高一点。如果企业在机制设定当中,如果你在这方面不做调查,薪酬就会遇到很多挑战。怎么样低开高走,相当于两个员工,一个A,一个B,如果每个人薪水都是3千块,一个A,后边人不一定看到,听我讲就好了。他们薪水都是3千块,在员工工作一个月下来,A成功帮你销售10个单子,如果B只有两个,虽然正常绩效当中,A
如果10个单当中拿到公司3千块已经很高了。但是,记住由于你设立的时候你相信了,A照样不开心,因为他参照物出了问题,B因为他只接了2个不应当拿3千块,那是机制问题。如果你设置底薪900块,每个单子300块提升,你相信那A同样一个月下来也是3千块,B只能拿900块。那对他们来说动力就会越强,对B也是一个促进作用,一定要低开高走。你的底薪不能太高,你的提成绩效,设计方案一定要高。所以,低的原则是什么原则?低开高走原则,这一点非常重要。第二个多做加法,多加少减原则。很多人给我说,张老师在企业家里面为什么多做加法,少做减法。我有一个学生也是请我做顾问的一个企业,不知道有没有海南的企业家。他请我做顾问的时候,他给我反映一个事情,我09年薪水比08年提升100%,但是我员工满意度降低了,后来一了解才发现,原来他在08年请来一个所谓绩效专家,那个专家说我公司找不到人才,我希望能用更多高手进来。那个专家告诉他,想要高手很简单,你必须把底薪提的高一点,这时候高手进来了,如果完不成再把钱扣下来,听着很有道理。
但是事实不是这样子,一个员工一上班告诉他这个月薪水4千块,这个被扣了50,那个被扣了70,80,你相信他的心情每天都不太好。假如换一个角度,他底薪只有1千块,他一上班做一个小事奖金50块,200块,每天都在奖励,你觉得心情是不是更好。所以,在机制设定当中,一定要多加法,少做减法。
第三个机制今天也跟大家分享非对称机制。很多人对我说,什么叫非对称,在竞争当中只要有团队一定要有竞争。今天我讲的所有内容都是可以落地的,都是企业当中做的OK。什么样的非对称机制,当有团队的时候你千万记住,不要一派散沙,一定要划分竞争团队,有B队,A队,D队都没有关系。但是每一队请注意,一定要绩效有高低之分,什么意思呢?永远记住最后一名绩效,不管你拿到多少目标,除非你都达到标准之后,否则你必须拿出员工收入20%给第一名,整体都要给。
假如A队在竞争过程当中销售额做了5万块,B队正常达到了,他看了A队超了立马采用行动,B做一点点会刺激A,这样不断的挑战会让你业绩快速倍增。在设定当中,当你能从这个角度入手,你的结果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第四个机制,也是我认为最有效的机制,梦想机制。第四个机制叫什么机制?很多人问我说什么叫梦想机制,也是我独创的机制。在我企业当中,凡是员工有梦想,你告诉我我都帮你实现。我记得在09年,我的一个员工他是一个公司部门总经理,他姓黄。在2009年部门规划目标当中是3千万,我问他你今年有没有信心过3千万,他说我尽全力吧,我一听有问题。我马上转移,我说你未来3年之内有没有什么梦想啊,他说有啊,我说你想要什么,他说3年之内最想要一个雷克萨斯越野350,一共几百万。我说你自己买比较好还是我送给你比较好,我说是13年实现比较好,还是11年实现比较好,他说11年实现比较好,我说这样吧咱们商量一下,你今年目标完成多少我就送你一个雷克萨斯越野350,他说今年我多完成1千万,达到这个目标就送我一个车子。我一想多出1千万,拿出100万买车子还剩多少钱,我就把本来不属于咱们的钱拿出来分的,这是我最喜欢干的事。
他说张老师你说的是真的吗,我说是真的,他说咱们签合同。我说不让你来4千万,3500万怎么样,我一说更有戏了,你要完成就送给里这个车,他说保证完成这个结果。我说如果确定,我明天下班车买了你先开着,年底达成目标,这辆车就是你的了,达不成要把钱还给我。各位,第二天我就把这个车买来了,当时买车的时候他连车都不会开。各位,你觉得从今之后,那一年3500万目标是我的还是他的。各位在座各位企业家要实现一级目标,千万不要让员工你完成多少不要,员工最高境界管理,从被动式管理进入自我管理,各位再次举手说Yes。
所以,我每一年只要员工提出梦想都可以给我谈,想要房就买房,想要车就给车,只要你想要咱们就谈。我去年发了开梅瑞5辆,我的很多高管都有车有了房,也有人要房。我觉得一个企业家,很多老板老是干活的时候当成老板,总希望长员工都老板看,分钱的时候也把员工当老板看。所以,你在设定的时候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这是我刚才说的机制。我真的希望你今天把这套机制用透,回家之后在你2011年目标超完成,明年实现目标的时候,给我说一声我就开心了。第二个是荣誉机制,光有薪酬机制不行,还有荣誉。很多人光讲物质,我说不能光讲物质,如果只讲物质的话,你的员工会目光短浅。我今天分享两个点,我保证大家听完之后,让你整个团队荣誉增长5倍以上。
很多人说什么叫荣誉机制,荣誉机制分为两个点,一个叫证书,很多人问我说什么叫证书?一会告诉大家。第二个叫仪式。什么叫证书,证书就是,人生就是一个证书的游戏,人生就是追求证书的游戏。不瞒在座各位,现场各位企业家你们为什么元旦都不休息来这里学习,我说的通俗一点,我们每一个人拼命工作,拼命成长都为了一个江湖地位,就是让别人对你有种尊重,有种认可,有种自我实现。说白了在你墓碑有一天离开这个人世间多写几个字而已。
今天人生是一个无数证书组成过程,很多人不懂得利用证书,但是证书的威力是很大,你善用证书可以让很多人疯狂。很多人认为证书有效吗,荣誉证书,奖杯一定很有效。小的时候连我们儿子女儿都知道,幼儿园老师得一朵小红花马上会疯狂要命,我们怎么忘了小时候为了一个三好学生拼命读书的过程。
我说你今天怎么拿到你的证书,在我们过去很多人为什么要结婚,就是为了要结婚证书,有没有发现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一个证书,他再有伟大的爱情最后还是分手。所以,证书很重要,你有没有给你员工制造很多证书,包括很多先进证书,很多企业家上台根本不是为了钱,他是为了一种感觉,大家认同再次举手看一下。
第二个我要说的人生就是一个证书游戏,为什么很多人能有机会,唐俊为什么成为打工皇帝,比他优秀的人多的是,因为唐俊有一些证书,他自己多了一些机会。所以,我们要创造人生证书,我们要我们员工创造独到的证书。
第二是讲仪式,很多人问我什么叫仪式?人与机器有什么不同,人有感觉系统,只有仪式才能满足。很多企业直接发钱,年终给你5万块不一定感动流泪,但是如果你让全体员工都在会议上把他父母请过来,告诉他你是我们的英雄,你的妈妈我们英雄父母。当你有那个
意识的时候,你相信结果是完全不一样,对着优秀员工你奖励他妈妈旅游,你这么做的时候结果一定发生不一样变化。胜者公司每年都做这样不同仪式,持续不断很多年,我觉得一个企业家打造仪式。因为我发现,一个企业很多人不懂得仪式的打造,我们要研究现象,包括我们奥运冠军,包括我们很多图片,这是员工现场,当然每一年都是这样。
这都是一些优秀的父母,有的人连飞机都没有坐过,我把他们邀请来五星级酒店入住,还有不同冠军仪式。为什么这个场面大家觉得这么神圣,因为他们在举办仪式。为什么大家每一个小朋友这么听话,因为在举办仪式,对老人也用,对小孩有用。这些奥运奖有用啊,包括我看到我们侯斌老师那么优秀,他拼搏的目的就是为了一种感觉,为了中国的荣誉,根本不是钱的问题。
我昨天看到我们冠军一点点爬到高空的时候,用了全身的力气他为了证明一种精神,是仪式才能展示出来。看到为什么会掉眼泪,很多老板说我见到发很多钱员工不懂,因为你不懂得仪式,不懂得让员工痛哭流涕的仪式。今天晚上我教你们怎么设计这个流程,让你员工家人通过我们的仪式,让他告诉你儿子,如果你敢离开这个公司,我就不认你这个儿子的这句话。不瞒在座各位,胜者公司无数员工有一点点想法,有人高薪挖他走的时候,我不讲话,他的父母都不同意。
因为,我们企业家要学会让你的员工最有价值,员工真正想要的不是钱,员工进到你公司的时候是为了钱而来,但是他离开你公司的时候一定为了一个原因,找成就感。只有仪式才可以让你员工有成就感。
感谢刘景斓老师,感谢前排我的好朋友们,感谢全场的家人们,谢谢。
第三篇:体育系程斌老师主要事迹
体育系程斌老师主要事迹
第一、注重政治思想修养
程老师重视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模范遵守《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思想,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并能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并始终认为这是提高业务水平的前提和重要内容,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第二、立足本职工作教书育人
程老师坚信:只有当学生接受了你这个人,才可能以主动的态度接受你的教育。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勤奋钻研、科学施教。教育活动有其客观规律,正确运用教学规律,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这个规律的核心便是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靠自己不断地摸索才能得到。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实施这项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因为学生有惰性,他们习惯了填鸭式教育,懒得自己看书理解,哪怕再简单的东西,他们也希望你讲,这样就需要教法打破传统模式。而与新学法相适应,而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效,但还是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因为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基础何义?基础是一种能力,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不断更新的社会,要立足于之,就必须不断地学习,获得新知识,充实自己,换句话说,在学校学的那些具体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程老师们要给学生的是一种能延续的东西,这就是能力,那么,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哪个领域的知识,只要他想学,都不会觉得无师的困惑。令程老师感到欣慰的是,大部分学生还是接受了的建议。
第三、热心帮助指导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
程老师先后主持了一项省教育厅和一项学院研究课题,参与了一项省教育厅和三项学院研究课题,参加了两次大型学术交流会议,发表论文28篇。结合自己进行科学研究的经验和体会,在做课题研究时根据研究的条件和内容吸引一定的青年教师参与进来,借以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先后有5名青年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帮助指导王远海、余贞凯、何剑康、赵艳艳、吕刚等青年教师先后在《玉溪师范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西北师范大学学报》、《成都体育学院
学报》上发表了研究论文。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热心给予指导和建议,孙剑老师于去年考上云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今年王远海老师又报考了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第四、尽力帮助困难学生
担任体育系05级本科1班班主工作期间,尽职尽责地认真干好班主任工作。同时,尽力帮助贫困学生。根据了解,杨哲郎同学出身农村,家境贫寒,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父亲一级伤残母亲患病,费生活费。一方面程老师鼓励他积极上进,时教会他面对困难积极勤工助学。
第五、热心参与社会工作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和体育系新专业的申报论证工作。指导体育系02级本科班9名学生的毕业论文,有
导培训体育系51名学生获得排球国家二级裁判员等级证书。
学院人事处组织的“学苑讲坛”第五讲,作了《从社会变迁的视角审视--体育的价值与功能》的学术报告。
总之,16年的工作经历使程老师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体会,那就是: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
一方面程老师给予他资金和衣物帮助,6名优秀,2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新问题,名中等的良好成绩。指2006同01、家庭每年需承担大量的医药费以及他和妹妹俩的学 利用课余时间承担和参与了体育系“十一五”体育教名良好,1年5月29日,在及时发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
第四篇:学习徐斌老师感悟
教育“无痕”,学习“有痕”-向徐斌老师学习的感悟
葛沟小学李成香
今年春季去临沂二小学习,我有幸认识了数学特级教师——徐斌老师。我听了他一节课,一节讲座。徐斌老师的《追寻无痕教育》教育理念深深感染了我。正如徐斌老师所言:“理想的教育是不知不觉的教育、是无痕教育、像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就连我也被无痕了一回,在不知不觉中引发心灵深处的感悟的。
在接下来的日子我又从网上搜集资源,认真地学习了徐老师的无痕教育理论和课堂实录、教学视频,让我们来追寻徐斌老师的无痕教育课堂艺术。
徐斌老师说,数学教学就是把“科学形态的数学”转化为“学科形态的数学”,而这种转化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对教材的处理。如何合理地使用教材,有效地整合学生的学习资源?徐老师说他的课一般有百分之八十是完全来源于教材的,其余百分之二十则是他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稍加改编而成。但是,这百分之八十,恰恰是体现了他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抓住了本质和核心的东西;而这百分之二十,又恰恰体现了他对教材的创造,这种创造细小、平实,却透着徐教师独特的教育智慧。
我结合徐斌老师的《9的乘法口诀》简谈如下:徐斌在讲授这一课时,首先欣赏动画《西游记》,让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发现72、81,孙悟空、唐僧等形象是小朋友熟悉的人物。课前交流时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学生在不经意间进入了自己熟悉、喜欢的情境,为正式开始学习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更为有意思的是,歌曲中的“七十二般变化”、“九九八十一难”等歌词,正是本课要学习的9的乘法口诀的得数。这样的交流让这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始了。然后在课的导入环节徐斌老师让学生猜最大的一位数是多少,从而轻松切入本课的正题,9的乘法口诀。接下来引导学生算出9、18、27?这一列数,观察得数。学生发现乘法口诀的来源与同数连加有着紧密的联系。为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含义做了充分准备,学生也就在潜移默化中慢慢 理解了乘法的本质就是一种特殊的加法。
在正式编制9的乘法口诀之前,教师通过逐步出示五角星图片,让学生在了解几个9的得数特征的同时,通过9与10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一过程先让学生用加法得到得数,再引导学生用减法的思路得到得数。有了前面的铺垫和对例题五角星图的丰富的感性积累,编制9的乘法口诀就水到渠成了。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放手让他们自主编制口诀,亲身经历口诀的产生过程。接着教师设计了几层记忆:看口诀边读边记、看加的得数记口诀、看减的得数记口诀、对口令、找规律记、手指记忆。尤其是通过介绍手指记忆法,把每一个学生当做学习资源,运用每一个学生的双手来记忆9的乘法口诀,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在这每一个循序渐进的步骤中初步掌握了9的乘法口诀。
徐斌老师安排了设计了用口诀计算相关的乘法算式、算一算、说一说口诀。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目的不是计算,而是通过口诀指导方法。最后学生就在这练习题如春风化雨般中提升了。
纵观徐老师的数学课堂,他善于整体把握数学教学内容。精彩的童话故事,亲切的师生对话,充满挑战的游戏活动??他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创设有效情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巧妙链接旧知与新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先易后难,逐层递进,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度进发,不知不觉中开启学生愉快的数学思维之旅。徐斌老师站在学科教学的新高度,让数学变得“好玩”“好看”“有趣”起来。引导学生在无痕中学习数学,发展能力,获得丰富的情智体验,追寻教育的“真、善、美”。而非常惭愧的是,自己在日常的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建立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来引导新课,而忽视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新旧知识认知冲突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这次自学活动让我感受到,徐斌老师所坚守的“无痕”教育,是旨在“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第五篇:时间管理——宫同昌老师
时间管理——宫同昌老师
课程目的:
建立正确的时间管理理念
掌握简单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和技巧 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时间管理 课程内容简介:
认识时间
时间管理的目的时间管理的内容
时间管理的方法
时间管理的技巧
有效地实施时间管理
课程大纲:
理念篇
第一章 认识时间
初识时间
时间的意义:时间的特点: 管理时间就是管理生命
为何总把自己搞得团团转
为何终日忙碌却聊无收获
不懂时间管理是最无能的管理者 浪费时间就是浪费企业的财富
1.2 认识您的时间
个人时间观念测试
时间管理的总体水平测试
时间利用评估
时间利用分析
时间损失分析清单
耗时因素分析
第二章时间管理的目的目标设定的原则
目标设定的SMART原则
耶鲁大学的目标设定七步骤 先拟出您期望达到的目标; 列出好处;
列出可能的障碍点;
列出所需的知识、帮助、训练等资讯; 列出寻求支持的对象;
拟定行动计划;
制定达成目标的期限。
第三章 时间管理的内容
时间管理的内容
选择做正确的事
把握恰当的时机
确定适当的期限
实战篇
第四章时间管理的方法
用完善的计划打造效率生活
如何制作每日清单
快速增加一成效率的方法
8小时时间效率的概念
提高办公室的工作效率
零碎时间也能帮助你成功
“华为人”掌握的四大法宝
改善时间和精力的安排
每天给自己以一小时
第五章时间管理的技巧
改善睡眠
找出隐藏时间
学会专注
减少混乱
不要逃避
避免消极拖延
改掉犹豫不决
避免打扰
授权
第六章如何有效地实施时间管理
知识只是潜在的力量,真正的力量是将自己的知识变成行动。
驱动我们行动的是“习惯”,而不是“知识”。
把知识变成“简单、可重复”的技能步骤,并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形成习惯。
结束
讲师介绍
宫同昌老师:男,38岁
上海智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培训师
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特聘讲师清华大学客户服务总监高级研修班特聘讲师
清华大学MBA管理培训俱乐部常务理事
雅虎中国北京推广会特邀演讲嘉宾
北京市司法局干部培训特邀讲师
教育背景: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
主要工作经历及业绩
国际电子商务师联合会北京管理中心主任;
曾任美国著名CRM软件产品实施顾问;香港上市公司总裁助理;外企销售部经理;亚星汽车山西分公司客户经理;清华大学EMBA项目主管;国家“八五”、“九五”重点军工项目主任,所参加项目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擅长讲授的课程:
《时间管理》、《卓越的售后服务技巧培训》、《卓越的客户服务技巧》、《服务体系建设》、《专业应诉技巧》、《服务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领域的咨询与培训。
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行业知识及企业管理经验,能将复杂深奥的理论用浅显的企业实践案例加以阐述,讲课擅长启发、互动。
曾服务过的企业:
戴姆勒-奔驰汽车、比亚迪公司、爱普生、中国网通、河北网通、河北移动、中国电信、香港普兰诺经济研究院、亚商在线、《英才》杂志、北京司法局、Natuzzi、克拉斯家具、元洲装饰、北京依诺维绅家具有限公司、奔驰汽车、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嘉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山推机械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华晨宝马、NEC、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建设银行山西分行、许继集团、亚迪广告、劲牌酒业、金六福酒、蒙牛集团、广东财产保险公司、深圳嘉年实业、亚商在线、《英才》杂志、北京司法局等
【内训垂询】
电 话:021-54483382、***
email: baidu@training100.net
M S N:training100@hotmail.com
Q Q :896486730
【温馨提示】
本大纲为内训通用版大纲,具体授课时讲师会根据企业情况进行调整。
世博期间在上海组织内训可组织学员参观世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