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外科学讲稿
中医外科学讲稿 第六章 疮疡
概论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一.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导致机 体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胜肉腐,肉腐为脓。
临床辨证
既重视局部,又和整体结合是疮疡辨证的独特体系。
(1)局部症状
红、肿、热、痛、脓、溃。
功能障碍。
(2)全身症状
轻: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口干,口渴,溲赤便结。
重:寒战高热,烦躁不安,神昏谵语。
从全身症状辨别阴阳证并不困难,但宜与局部症状结合分析。二. 临床分期与转变
临床分期
1、初期(肿疡期)局部肿胀,或伴发热等全身症状。
2、中期(脓疡期)局部脓肿,多伴发热、局部疼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3、后期(溃疡期与收口期)
临床转变
正邪交争决定着疮疡的发展和转归。
正胜邪退,热雍于表,疮疡消散,“以消为贵”; 抗病力较差,热毒深壅,热胜肉腐,脓肿形成; 治疗及时或抗病力尚强,脓肿溃破,腐脱新生;
治疗失当或抗病力低下,毒邪深入,则“走黄”、“内陷”。三.治疗
(一)内治法
内治法是外科治疗的基础,以消法、托法与补法为总则。1.消法:用消散祛邪药物,使肿疡消散、吸收。仙方活命饮:白芷、浙贝、防风、赤芍、当归、甘草、皂角刺、穿山甲、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托法:用补益气血、透脓托毒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透托法:用于脓成未溃之疮疡。透脓散:
黄芪、当归、川芎、穿山甲、皂角刺
补托法:用于体虚邪恋,脓毒补益不易外泄。托里消毒散:
白芍、白术、银花、茯苓、白芷、皂角刺、甘草、桔梗、黄芪。3.补法
补虚扶正,生肌长皮。分益气、养血、滋阴、助阳。支持疗法。
(二)外治法 须根据初、中、后期分别辨证论治。
1、初期(肿疡期)宜箍围消肿。
阳证选金黄散等;阴证选回阳玉龙散等;半阴半阳证选冲和散等。
2、中期(脓疡期)宜切开排脓,或药物排脓。应注意切开时机、切口位置、切口方向的选择。
3、后期(溃疡期与收口期)溃疡期提脓去腐为主,收口期生肌收口为要。
第一节 疖
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随处可生,小儿、青年多见。《外科理例》谓:“疖者,初生突起,浮赤无根脚,肿见于皮肤,止阔一二寸,有少疼痛,数日后微软,薄皮剥起,始出青水,后自破脓出。”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突起根浅,肿势局限,掀红疼痛,范围多在3cm左右,易肿,易溃,易敛。初起可分为有头、无头二种,一般症状轻而易治,所以俗话说“疖无大小,出脓就好”。但亦有因治疗或护理不当形成“蝼蛄疖”,或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的。多发性疖病”,则不易治愈。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病因病机] 由于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而成;或由于在夏秋季节感受暑湿热毒之邪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毒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发。
患疖肿后,若处理不当,疮口过小,脓液引流不畅,致使脓液潴留;或由于搔抓碰伤,以致脓毒旁窜,在头皮较薄之处发生蔓延,窜空而成蝼蛄疖。阴虚内热之消渴病患者或脾虚便溏患者,病久后气阴双亏,容易感染邪毒,并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致多发性疖病。
[诊断] 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发热、恶寒、口干、便秘、小便黄等症状。
一、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色红灼热之肿块,约3crn大小,疼痛,突起根浅,中央有一小脓头,脓出便愈。
二、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肿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压之疼痛,2—3天化脓后为一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
三、蝼蛄疖好发于儿童头部。临床上可见两种类型。一种以疮形肿势小,但根脚坚硬,溃脓后脓出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过一时期还会复发,常一处未愈,他处又生。另一种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溃后脓出而疮口不敛,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窜穴之状。
四、疖病好发于项后、背部、臀部等处,几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数年不愈。亦可在身体各处散发,此处将愈,他处又起。尤好发于皮脂分泌旺盛、消渴病及体质虚弱之人。
[鉴别诊断]
一、痈常为单个发生;肿势范围较大,局部顶高色赤,表皮紧张光亮;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二、颜面部疗疮初起为粟粒样脓头,根脚深,肿势散漫;出脓较晚而有脓栓;大多数患者初起即有全身症状。
三、有头疽红肿范围多在9—12em以上,有多个粟粒状脓头;溃后状如蜂窝;有较重的全身症状;病程较长。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热毒蕴结多见于气实火盛患者。轻者疖肿只有1-2个,也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感受热毒之邪,热毒蕴于肌肤以致营卫不和,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故见疖肿,热毒内蕴,故有发热、口渴、溲赤、便秘等症。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大便于结者,加生大黄泻热通腑。
(二)暑湿蕴结发于夏秋季节,好发于头面、颈、背、臀部,单个或多个成片,疖肿红、热、胀、痛,抓破流脓水;伴心烦,胸闷,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等;舌红,苔黄而腻,脉滑数。辨证分析:暑湿热毒之邪蕴阻肌肤而成暑疖;暑湿蕴遏,体内热气不得外泄,湿热内郁而有心烦、胸闷、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等症。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味。热毒盛者,加黄芩、黄连、生山栀清热泻火;小便短赤者,加六一敌清热利尿;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泻热通腑。
(三)体虚毒恋疖肿散发于全身各处,此愈彼起,不断发生,疖肿较大,易转变成有头疽,疖肿颜色暗红,脓水稀少;常伴低热,烦躁口渴,或乏力肢软;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分析:正气虚损则卫外不固,抗邪无力,易感受邪毒而致皮肤疖肿,气血不足,不能酿化,故脓水稀少;正虚毒恋,故迁延不愈;低热、烦躁、口渴为阴虚内热之症;肢软乏力为气虚之象。
治法:扶正解毒。
方药:四妙汤加减。阴虚口渴甚者,加天冬、玄参、麦冬养阴生津。如有消渴等病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二、外治法
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银花露或菊花露凋成糊状外敷。遍体发疮,破流脓水成片者,用青黛散,麻油调敷。
脓成则切开排脓,用九一丹掺太乙膏盖贴。脓尽改用生肌散收口。[预防与调摄] 1.少食辛辣油炸及甜腻食物,患病时忌食鱼腥发物。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保持局部皮肤清洁。3.夏秋季节多饮清凉饮料,如金银花露、绿豆米仁汤等。[结语] 疖是发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相当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发生的感染,或皮脂腺、污腺发生的感染。其特征为:局部色红、灼热、疼痛,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6cm之间,脓出即愈。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发病为多。好发于头面、颈项、臀部等处。本病应与痈、颜面部疗疮、有头疽、脂瘤染毒、囊肿型粉刺相鉴别。热毒蕴结证,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暑湿蕴结证,治宜清暑化湿解毒,方用清暑汤加减;体虚毒恋证,治宜扶正解毒,方用四妙汤加减。
第二篇:中医外科学讲稿(四)
辽宁中医药大学讲稿
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
第十三章 泌尿、男性前阴病
第一节概论
一、概
论
泌尿、男性前阴病,主要是指男性部分外生殖器疾病及与男性尿道通路梗阻有关的前列腺疾病,如子痈、囊痈、子痰、水疝、阴茎痰核、精浊、精癃等。
(一)前阴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1.与经络的关系:与足太阳、足少阴、足厥阴等经脉关系密切。2.与脏腑的关系:《外科真诠》是这样划分前阴各部与脏腑的关系的:玉茎(阴茎)属肝;马口(尿道口)属小肠;阴囊属肝;肾子(附睾、睾丸)属肾;子系(精索)属肝。3.精溺的生成与排泄(1)精:《素问.上古天真论》谓:“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泄。”说明精来源于五脏六腑,而藏之于肾。精的排泄,《证治汇补》说:遗精之主宰在心,精之藏制在肾”。故精的藏泄与心肾有关。2.溺:《素问.经脉别论》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饮食经过脾的消化吸收,变为精微,输布全身,以供营养,部分剩余的水和废物,通过三焦水道,下输膀胱,经肾的气化,排泄于体外为溺。故溺的产生与排泄和脾、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有关。
泌尿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中医学称为溺窍; 男性生殖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中医学称为精窍。
精、溺二窍由肾所主,但与其它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密切相关。
(二)病因病机
泌尿、男性疾病的产生,是因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而引起。
(三)辨证论治
泌尿、男性疾病种类较多,表现也较为复杂,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加以综合归纳,常见证型有以下几种。
1、湿热下注:湿性趋下,湿热侵袭常发生下注证。
主要表现:阴部红肿热痛,睾丸肿大疼痛,囊内积水,尿频、尿急,尿痛,尿液黄赤,茎中热痛,血淋,白浊,外阴多汗味臊等。治疗法则---清热祛湿
溺窍异常---膀胱湿热,用八正散、导赤散等加减;
精窍异常---脾肾湿热,用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
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减。
2、气血瘀滞:多见于久病之后,经脉疏泄失常,经络阻塞,产生气
第页 血瘀滞证。
主要表现:睾丸、附睾硬结不消,少腹或会阴胀痛,排尿困难甚或小便癃闭等。
治疗法则:行气活血。
气滞为主:行气散滞—橘核丸、枸橘汤加减;
血瘀为主:活血化瘀—代抵挡丸、活血散瘀汤加减。
3、浊痰凝结
主要表现:睾丸附睾上有慢性肿块,或阴茎上有结节,病灶部位皮肤不红不热,亦不疼痛。
治疗法则:温阳化痰散结。
方
药:阳和汤加减。
4、肾阴不足:多因久病伤肾,或房事不节,或情志内伤,暗耗肾阴所致。
主要表现:腰膝酸软,头昏目眩,精神倦怠,形体消瘦;阴虚火旺则见五心烦热,阳事宜兴,遗精,精浊,血精,小便赤或淋漓不爽等。
治疗法则:滋补肾阴。
方药:六味地黄丸、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丸。
5、肾阳衰弱:多因素体阳虚或久病失调,或房劳过度耗损肾阳所致。
表
现:精神不振,腰膝酸冷,阳痿遗精,小便频数或失禁,囊内积水等;阳虚生寒,兼见尿液清白,形寒肢冷,阴囊发凉,脉象沉迟细弱等。
治疗法则:温补肾阳。
方
药:金匮肾气丸等。
第二节子痈
概念:子痈是指睾丸及附睾的感染性疾病。子痈分急性子痈与慢性子痈。两者都有睾九或附睾肿胀疼痛的特点。但急性子痈急性发病,睾丸或附睾红肿热痛,并伴有全身热证表现;而慢性子痈仅表现为睾丸或附睾的硬结,微胀或微痛,轻度触痛等。
病因病机
肝脉循会阴,入毛中,过阴器;睾丸为肾子,属肾,子痈的发病与肝肾关系较为密切,但又不为肝肾所专主。其发病主要可因饮食不节,脾胃受伤,湿热火毒内生;或情志不畅,肝郁气结,血瘀湿凝,蕴化湿热,湿热邪毒下注肝肾之络,结于肾子而成本病。
其发病主要可以下三方面:
1.因饮食不节,脾胃受伤,湿热火毒内生;或情志不畅,肝郁气结,血瘀湿凝,蕴化湿热,湿热邪毒下注肝肾之络,结于肾子而成本病。2.外感寒湿,郁而化热,流结于肾子;或痄腮余毒未尽,从胆经传于肝经,壅结于肾子而成痈。房事不洁,外染浊毒经性道直接侵入,瘀滞化生湿热,再经精道逆传附睾、睾丸壅结成痈。
3.跌扑挫打,肾子受损,络伤血瘀,瘀久化热,热盛肉腐,或与下注之湿热互结而发本病。
临床表现
第页 1.急性子痈:睾丸或附睾突发肿大疼痛,拒按,痛域可为局限性,也可沿输精管放射至腹股沟、直肠及下腹部。伴有恶寒发热,纳呆,口苦,渴饮,便秘,尿黄等全身症状
痄腮并发的子痈(腮腺炎性睾丸炎),多在痄腮消退后又突然发热,同时睾丸肿痛,一般不会化脓,病程多为7~10日。有可能导致睾丸萎缩。
2.慢性子痈:可由急性子痈迁延而来,或一开始即为慢性表现,常伴有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精囊炎。患者常有阴囊疼痛、发胀、下坠感,疼痛可放射到下腹部及同侧的大腿根部。检查时可触及附睾增大、变硬、有结节,伴轻度压痛,同侧输尿管增粗。
鉴别诊断
1子痰:附睾有肿块,肿块疼痛轻微,或仅在触摸时有隐痛。子痰一般为慢性病程,常有结核病史,易出现局灶性冷性脓肿,溃破后流出清稀脓水,夹有败絮样物,易形成窦道,病灶与阴囊壁层粘连,输精管增粗,或有形成串珠状结节等特点。
2.嵌顿性斜疝:疝块嵌闭于阴囊,不能回纳腹腔,也可发生阴囊部疼痛、肿胀、偶被误为急性子痈。全面的病史询问及系统认真的体格检查,可发现疝块常反复下坠阴囊的既往病史,以及肿物与睾丸仍有一定界限的特点。
3.睾丸扭转:睾丸扭转所引起的阴囊内剧烈疼痛,并放射至腹股沟或下腹部,及局部压痛与急性子痈也很类似,但睾丸扭转的发病过程更为急骤,常有剧烈运动或阴囊损伤的诱因,疼痛呈绞窄状,无发热。体征:托起阴囊可使疼痛加剧(子痈则减轻)。阴囊触诊检查发现睾丸上移或呈横位,可扪及精索呈麻绳状扭曲。结合彩超检查常可确诊。4.睾丸肿瘤:睾丸肿瘤的早期肿物,需注意与慢性子痈鉴别。睾丸肿瘤的肿块质地坚硬,沉重感明显,附睾常不易于摸到。彩超检查可确诊。
辨证施治
1.急性子痈
(1)湿热下注型
【主症】多见于成人,睾丸或附睾肿大疼痛,阴囊皮肤红肿,甚则紧张光亮,焮热疼痛,少腹抽痛、成脓时按之应指。可伴寒热、口渴、头痛、恶心、小便短赤等。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方药】龙胆泻肝汤或枸橘汤加减。(2)瘟毒下注型
【主症】多见于儿童。常因患痄腮而并发(又称卵子瘟)。睾丸肿大疼痛,伴恶寒发热,一般不化脓。苔黄,脉数。【治则】清热解毒,通络消肿。
【方药】普济消毒饮合金铃子散加减。2.慢性子痈:
(1)气滞痰凝型:
【主症】附睾结节,子系带粗肿,触痛轻微,牵引少腹不适,多无全身症状。苔薄腻,脉滑。
【治则】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药】橘核丸加减。
第页(2)阳虚寒凝型
【主症】附睾结节,子系带粗肿,触痛不明显,阴囊发凉。可伴腰酸、阳痿、遗精。舌淡或有齿痕,脉沉或细。【治则】温肾散寒,理气散结。【方药】右归丸和阳和汤加减。外治
1.急性子痈:
未成脓者,可将金黄散或玉露散用水调匀,冷敷。我院用水调散凉开水调敷。
已成脓者,应及时切开排脓,浓稠、腐肉较多时,可选用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
脓液已净而溃口未愈时,可掺生肌散,外敷生肌白玉膏。我院用一效散香油调敷。2.慢性子痈
葱归溻肿汤坐浴,或冲和膏湿敷。温热药液的局部应用,如时间较长,对睾丸的曲细精管的生精功能有一定的影响,未生育者不宜采用。 肿块日久,治疗无效,尤其是诊断有怀疑者,应考虑手术治疗。预防调理
1.外生殖器部位有包茎、龟头炎、尿道狭窄及炎症疾患,应及时治疗。2.平时应预防睾丸外伤。
3.急性子痈患者应卧床休息,托起阴囊。对已切开排脓者,要注意引流通畅。
第五节水疝
水疝是睾丸或精索鞘膜积液所引起的阴囊或精索部的囊性肿物。其特点是阴囊皮色正常,不痛不热,触及内有囊性感的卵圆形肿物。本病分为先天性水疝与继发性水疝两种。前者多见于婴儿,亦称“偏坠”;后者多见于成人。水疝相当于西医的睾丸鞘膜积液或精索鞘膜积液。
《外科大成》说:“若水疝虽肿而光,虽痛有时,不红不热,按之软而即起为异耳。” 关于分类,《男童百问.阴囊疝气篇》说:“又有水疝名偏坠……小儿生下亦有如此者,不痛不痒,此皆不须攻击,不治而自愈。”此即先天性水疝。
《儒门事亲•疝本肝经宜通勿塞状十九》中说:“得于饮水醉酒,使内过劳,汗出而遇风寒湿之气,聚于囊中,故水多令人为卒疝。”即指后天性水疝。
病因病机
1.先天性水疝:肾主水液,婴儿由于先天不足,肾阳亏虚,气化失司,开阖不利,水液排泄不畅;或肾子下降后通道闭合不良,先天失常,均致水液易于下趋,集注肾子而成。
2.继发性水疝:或因肝经湿热下注,水湿热邪注聚肾子;或因脾肾亏虚,温煦无权,水湿失化,复感寒湿,凝于肾子;或因肾子外伤,血瘀阻络,隧道失利,水液不行而蓄积,皆可致发本病。
西医学认为:先天性因素为胎儿时睾丸下降而腹膜鞘状突全部或
第页 部分未闭锁;后天因素为睾丸、附睾、精索的感染、外伤、肿瘤或寄生虫病等。其病理是鞘膜之间或邻近器官在病因的作用下,鞘膜腔内渗出过多浆液或吸收障碍,使腔内液体潴留增多。
水疝的分型
婴儿型鞘膜积液、睾丸鞘膜积液、先天性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
临床表现
1.多为单侧性。
2.阴囊肿大,偏坠一侧,触之阴囊内有卵圆型的肿物,肿物小者无不适,肿物较大者则有阴囊下坠不适感,过大时阴囊光亮如水晶,甚至行动不变,并使阴茎陷入阴囊皮肤之内。
先天性水疝平卧时,按压肿物可使之逐渐缩小,甚至完全消失。
睾丸鞘膜积液时,肿物围绕睾丸,因此不易触得睾丸和附睾,且肿物不因体位改变而改变。
精索鞘膜积液时,可触及睾丸,在精索上有一柔软的呈长圆形或梭行的囊性肿物。
外伤引起者,有明显的外伤史,伴有睾丸肿痛。
辅助检查
阴囊透光试验阳性,穿刺可抽到液体,彩超检查可证实有鞘膜积液存在。
鉴别诊断
1.狐疝:交通性水疝与狐疝都可能发生时大时小或随体位变化而时有时无的肿块,但狐疝的肿块透光试验阴性,嘱病人咳嗽时肿块部有冲击感,有时还可听到肠蠕动音。
2.睾丸肿瘤:睾丸肿瘤无疼痛,形状可似睾丸鞘膜积液。但睾丸肿瘤有肿物增长的病史,肿物质地坚实且较沉重,表面不规则,透光试验阴性。
辩证施治
1.肾气亏虚型:
主症:多见于婴幼儿。站立、哭叫或咳嗽时肿物增大,平卧时肿物缩小,肿物过大时阴囊光亮如水晶。舌淡,苔白,脉细滑。治则:温肾通阳,化气行水。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 2.湿热下注型
主症:一般发病较急,阴囊潮湿而热,或有睾丸肿痛,小便赤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利湿。方药:大分清饮加减。3.肾虚寒湿型
主症:多见于病程长久者。阴囊寒冷,坠胀不适,囊皮增厚,可伴腰膝酸软,形寒肢冷,纳差腹胀,便溏。舌淡,苔白或腻,脉沉细。治则:温肾散寒,化气行水。方药:加味五苓散。4.瘀血阻络型 主症:有睾丸损伤或睾丸肿瘤病史。能触到肿块伴疼痛,多不能透光。舌紫暗,苔薄,脉细涩。
第页 治则:化瘀行气利水。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外治】
1.属肾气亏虚和肾虚寒湿者,可用小茴香、橘核各100g,研成粗末,炒热,装布袋内温熨局部,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
2.属湿热下注者,可用朴硝250g,装布袋内罨敷患部。或用五倍子、枯矾各10g,每日1剂,加水300ml,煎半小时,待适当温度,将阴囊置入药液中浸泡,或用纱布浸透药液湿敷患部。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每次都要将药液加到适当温度。
3.积液过多者,可穿刺抽液,以配合药物治疗。但注意勿刺伤睾丸。其他治疗
经上述内外治疗1~2个月后无效者,宜采用手术疗法,可行睾丸或精索鞘膜翻转术。如为儿童交通性鞘膜积液,则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
预防调理
水疝手术治疗后宜卧床休息,并将阴囊托高,以促进术后恢复。
第页
第七节 精浊
精浊是尿道口常有精液溢出的生殖系炎症性疾病。精浊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其特点是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常有精液溢出,并伴有会阴部等胀痛不适的特点。但急性者尿频、尿急、尿痛及会阴部胀痛明显,并伴恶寒发热等症;而慢性者主要表现为少腹、会阴、睾丸等有隐痛不适感,尿道口常有白色分泌物溢出,或可出现较轻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精浊相当于西医的前列腺炎。
分类 前列腺炎NIH分类(1998)
(NIH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Ⅰ、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Ⅱ、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Ⅲ、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 ⅢA.炎症性 ⅢB.非炎症性
Ⅳ、无症状前列腺炎
病因病机
急性者为湿热下注所致。或因嗜食醇酒肥甘,酿生湿热;或因外感湿热之邪,湿热注聚下焦而成。或房室不洁,复感湿热所致。
慢性者或因欲念不遂,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或因房劳伤肾,肾阴虚者,相火妄动;肾 阳虚者,精关不固所致。西医对病因的认识:
(1)致病菌通过血行和淋巴传播到前列腺;
(2)后尿道及泌尿生殖系其他部位的感染向前列腺直接蔓延;
(3)尿液逆流入前列腺管所引起;
(4)支原体或衣原体等致病微生物直接经尿道上行感染所致。或与免疫因素有关。
急性前列腺炎,大多由尿道上行感染所致。慢性前列腺炎可能与性生活无规律,勃起而不射精、性交中断或长途骑车、长时间坐位工作致盆腔及前列腺充血等有关。
临床表现
1.急性前列腺炎:发病急骤,恶寒发热。有尿频、尿急、尿痛及腰骶部、会阴部疼痛,常有直肠刺激症。形成脓肿时常发生尿潴留。
直肠指诊,前列腺饱满肿胀,压痛明显,温度升高。尿道溢出的分泌物镜检有大量脓细胞,涂片可查到细菌。急性前列腺炎禁止前列腺按摩。
2.慢性前列腺炎:包括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痛:病程缓慢,主要症状如下:
(1)尿频,排尿时尿道口不适感、烧灼感、或排尿不尽感。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还可能有尿急、尿痛等尿路感染症状。
(2)腰骶部、会阴部、耻骨上、睾丸及精索等处隐痛不适。(3)排尿后或便后尿道口常有白色分泌物溢出,俗称“滴白”。
(4)部分患者因病程过长而忧虑,常出现头昏目眩,神疲乏力,失眠多梦,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症状。
辅助检查
第页
1.直肠指检:
(1)急性者,前列腺饱满肿胀,压痛明显,局部温度增高,表面光滑,形成脓肿则有饱满或波动感。
(2)慢性者,前列腺呈饱满、质软、轻度压痛。病程长者,前列腺腺体纤维化缩小,质韧、硬度不均匀。
2.前列腺液检查:前列腺液常规:前列腺液内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卵磷脂小体减少或消失。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液培养有较固定的细菌生长;而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液多次培养无致病菌生长。前列腺痛患者尿道口没有炎性分泌物,前列腺按摩液镜检白细胞不超过10个/HP,前列腺液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鉴别诊断
1.慢性附睾炎: 阴囊、腹股沟部隐痛不适,类似慢性前列腺炎。但慢性附睾炎可扪及附睾部增大、变硬、有结节,伴轻度压痛,同侧输精管增粗,也有压痛。
2.精癃:多见于50—70岁老年人,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尿频且伴排尿困难,残余尿增多。前列腺液常规检查、细菌培养和B超有助诊断。3.精囊炎:精囊炎和慢性前列腺炎常同时存在,除有类似前列腺炎症状外,还有血精及射精疼痛的特点。
治疗
主张综合治疗,注意调护。临床以辨证论治为主。
抓住肾虚(本)、湿热(标)、瘀滞(变)三个基本病理环节,分清主次,权衡用药。
辨证施治
1.湿热蕴结型
主证: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有灼热感,尿色黄浊,尿末或便后尿道口有白浊溢出。腰骶、会阴、睾丸坠胀疼痛,伴发热、畏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八正散加减。2.气滞血瘀型
主证:少腹、腰骶、会阴、睾丸坠胀隐痛不适,或有血尿、血精。舌紫或有瘀点,苔白或黄,脉沉涩。
治法:活血散瘀。
方药:前列腺汤加减。3.阴虚火旺型
主证: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耳鸣,阳事易兴,遗精或血精,尿末或便后尿道有白浊溢出。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补肾滋阴,清泻相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合萆解分清饮加减。4.肾阳虚损型
主证:面色恍白,腰膝酸冷,神疲,阳痿,早泄,稍劳后即有白浊溢出。舌胖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固精。
方药:右归丸合金锁固精丸加减。
外
治
1.湿热蕴结或气滞血瘀者,可用金黄散15—30克,山芋粉或藕粉适量,第页 水200ml,调煮成薄糊状,微冷后(43℃)作保留灌肠,每日一次。或用葱归溻肿汤坐浴,每次20分钟,每日2-3次。
2.阴虚火旺或肾阳虚损者,可用四物汤合大承气汤坐浴或保留灌肠,每日1-2次。
3.慢性前列腺炎可行前列腺按摩,一般每周1次,每8次为1疗程。
其他疗法
非湿热下注者,可行体针疗法。取穴:腰阳关、气海、关元、中极、肾俞、命门、志室、三阴交、足三里。以上穴位分组交替使用,隔1-2日1次,多采用弱刺激、平补平泻手法。肾阳虚损者还可配合艾条灸法。
预防调理
1.加强修养,调畅情志,避免频繁的性冲动,避免手淫恶习。2.劳逸结合,不宜久坐或骑自行车一次时间过长。
3.房事不能过度,也不能忍精不泄,并要注意清洁卫生。4.既病禁酒,并忌食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5.急性前列腺炎忌按摩,宜卧床休息,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第八节
精癃
概念:精癃是指精室肥大的泌尿生殖系疾病,其特点是排尿困难和尿潴留。在中医文献中本病分属于癃、闭、遗溺等症范畴。闭者小便不通,癃者小便不利,遗溺者小便不禁。相当于西医的前列腺肥大,又称前列腺增生症。
【病因病机】
老年肾气渐衰、中气虚弱、瘀血结于水道、三焦气化不利。与肺脾肾关系密切。
1.肺居上焦,主治节而为水之上源,邪热壅肺,肺失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不利,以致尿出不畅甚或尿闭。
2.脾位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若脾失健运,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气化失常,乃致排尿涩滞,甚或尿闭;或脾虚气弱,中气下陷,膀胱失束,以致遗尿不禁。
3.肾在下焦,主水而为人体气化之本,又与膀胱相表里,年老肾气渐衰,阴阳容易失调,若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膀胱气化失权,不能约束,而见小便频数或失禁;若肾阴不足,无阴则阳无以化,亦可见小便频数,尿出不畅。
4.房劳竭力;或负重劳伤;或嗜酒辛辣,以致滞气瘀血、败精结于精室,碍于膀胱,梗阻尿道,终发精癃。
西医学关于前列腺增生症发病机理的学说较多,如:
雌-雄激素协同致病学说、前列腺生长因子学说、胚胎再唤醒学说等,但这些学说均尚未得到定论。不过,正常功能睾丸的存在和高龄是前列腺增生的两个必备条件
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大多在50~70岁。
第页 2.轻者并不引起尿路梗阻而不发生小便障碍;重者开始尿频,以夜间为明显,并逐渐加重。随着出现进行性排尿困难,出现排尿踌躇、断续、尿后滴沥,严重时排尿费力,射程缩短,尿线细而无力,终呈滴沥状。3.尿路梗阻加重,由于尿液长期不能排尽,而发生慢性尿潴留,以致尿液自尿道口溢出(充溢性尿失禁)或夜间遗尿。
4.在病变过程中,常因饮酒、受寒、劳累、房室过度、过食辛辣刺激、憋尿、便秘等,而突然发生急性尿潴留,而见突然排尿困难,甚至尿闭,膀胱胀痛,辗转不安,严重者可引起肾功能损伤。5.并发尿路感染、膀胱结石、疝气或脱肛等。6.尿血。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直肠指检:前列腺常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表面光滑而无结节。边缘清楚,中等硬度而富有弹性,中央沟变浅或消失。但若增生的腺体突入膀胱,则触诊前列腺增大可不明显。另外,症状与前列腺大小不成正比。2.尿潴留时可在下腹部耻骨上区见到隆起,触诊为圆形肿块,叩诊为浊音。
3.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定。
正常值: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0-4ng/ml,大于10ng/ml时,建议查前列腺穿刺活检以排除前列腺癌的可能性。大于50~100ng/ml,前列腺癌的可能性极大。
【鉴别诊断】
1.前列腺癌:两者发病年龄相似,且可同时存在。但前列腺癌有早期发生骨骼与肺转移的特点。发病多在前列腺后叶,早期尿路梗阻症不明显。当病灶侵犯前列腺侧叶时,直肠指检可触及硬结或坚硬肿块,表面不光滑,两侧不对称,界限不清,甚至与骨盆固定。盆腔部CT或前列腺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可确定诊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升高。
2.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部分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帕金森病可以发生尿失禁,且多发生于老年人,需注意鉴别。前几种内科疾病除有本身的特点外,还有肛门括约肌松弛、阴茎海绵体反射消失等有别于前列腺增生。此外,肛门指诊、尿流动力学检查、膀胱镜检查可协助鉴别。
治疗原则
以温肾益气、活血利尿为基本治法。病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时,应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
辨证论治
1、肺热失宣证
证候:小便不畅或点滴不通,伴咽干口燥,胸闷,呼吸不利,咳嗽咳痰。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 则:清热宣肺,通调水道。方 药:黄芩清肺饮加减。
2、湿热下注证 证候:小便频数,赤热,涩痛,点滴不畅,甚至闭塞不通,小腹胀痛,伴发热,口渴不欲饮,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 则:清热化湿,通利膀胱。方 药:八正散加减。第页
3、中气下陷型
证候: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排出不爽,尿失禁或夜间遗尿,伴少气懒言,神疲倦怠、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濡细。治则:补中益气,制约膀胱。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4、肾阴亏虚证
证候:小便频数,淋漓不爽,伴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腰酸膝软,咽干。舌红少津,苔黄,脉细数。治 则:滋肾养阴,调利水道。方 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5、肾阳虚损证
证候:排尿无力,点滴不尽,尿失禁或遗尿,伴面色晄白,神疲倦怠,手足不温,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则: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 6、0气滞血瘀型
证候:小便努责方点滴而出或点滴全无,会阴及小腹胀满疼痛,偶有血尿或血精。舌紫暗或有瘀点,苔白或黄,脉沉弦或细涩。
治 则: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方 药:代抵当汤加减。
其他疗法
1.急性尿潴留(暴闭)的处理:
(1)取独头蒜1个,生栀子3枚,盐少许,捣烂如泥敷脐部。
(2)葱白适量捣烂如泥,加少许麝香和匀敷脐部,外用胶布固定。
(3)食盐500g,炒热,布包,乘热熨小腹部、脐部,冷后炒热再熨。必要时可用细砂代替盐。
(4)针灸法:针刺中极、归来、三阴交、膀胱俞、阴陵泉等穴,灸气海、关元、水道等穴。
(5)若热熨及针灸无效,可行导尿术,在无菌操作下,置入导尿管引流尿液。如尿潴留时间较长,膀胱极度膨胀的患者,应分次放尿,一般放尿先小于500ml,其余尿液可在数小时后放出。应留置导尿管。
(6)膀胱穿刺术:不能插入导尿管时,在无菌操作下,于耻骨上二横指处穿刺膀胱放尿。此法不宜反复使用,以免因尿液外渗而继发感染。(7)膀胱造瘘术:上述方法均不能解决尿潴留时,患者一般情况较差,可行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术以引流尿液(床头进行,只需局麻)或膀胱切开造瘘术。2.药物治疗:
(1)α-受体阻滞剂:甲磺酸多沙唑嗪控释片(可多华),每次4 mg,每日1次,每晚睡前口服。或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哈乐),每次0.2mg,每晚睡前服。注意体位性低血压。
(2)5α还原酶抑制剂:非那雄胺片(保列治),每次5mg,每日1次,口服。
(3)植物花粉制剂:通尿灵、前列康、舍尼通等。3.其他疗法
(1)物理疗法:如微波、射频、激光治疗。
(2)手术疗法:非手术治疗无效,残余尿增多,或反复出现尿潴留,或出第页 现膀胱憩室、结石、肾积水、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者.可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
开放手术:前列腺摘除术。
腔镜手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金标准)、绿激光手术。
【预防调理】
1.注意保温,避免感受风寒;并忌饮酒、喝浓茶及食辛辣刺激之品。2.不可体力过劳和房事不节。
3.注意不要憋尿,且要保持大便通畅。4.暴闭用热熨时,注意避免烫伤皮肤。
【转诊原则】
前列腺增生梗阻严重、残余尿量较多、症状明显而药物治疗效果不好,身体能耐受手术者,应建议患者转诊,行手术治疗。第页
第十节 泌尿系结石
泌尿系结石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本病属中医“石淋”、“砂淋”、“血淋”范畴。临床特点以疼痛、血尿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约为3:1。
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因过食肥甘厚腻,辛辣炙煿、醇酒,或偏食含钙盐多的食物,以致湿热内生,湿浊内阻,气化不利而形成结石。
2.湿热瘀滞:外感湿热或因泌尿系功能结构异常而易内生湿热之邪,湿热瘀滞于泌尿系,下注膀胱,则气化不利,开阖失司。
3.情志损伤,冲任失调:肝主疏泄,肾肝主水液代谢,若情志损伤,则肝气疏泄不利;肝损及肾,则开阖失司,气化不利,水液代谢不得通调。或肝肾阴虚,致尿中水少盐多,虚热煎熬,则如“水煮盐,盐渐成石”。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成因有四种学说:
①晶体沉淀说,认为尿液中晶体浓度过高而沉淀所致;
②基质核心说,认为先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等有机物为核心,吸附晶体物质所致;
③共积说,认为是晶体和基质同时沉淀所致;
④抑制剂缺乏说,认为尿液中的抑制剂可利于晶体的溶解,抑制剂缺乏可致结石。
【临床表现】 1.上尿路结石(肾及输尿管结石)(1)突然发作的腰腹部绞痛,绞痛发作时疼痛剧烈,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疼痛为阵发性,并沿输尿管向下放射到下腹部、外阴部和大腿内侧。未引起梗阻时为肾区或上腹部钝痛。结石较大或固定不动时,可无疼痛,但常伴有肾积水或感染。
(2)检查时肾区有叩击痛或压痛。
(3)绞痛发作出现血尿,多为镜下血尿,肉眼血尿较少,或有排石现象。有时活动后镜下血尿是上尿路结石唯一的临床表现。
(4)结石合并感染时,可有尿频、尿急、尿痛。伴发急性肾盂肾炎或肾积脓时,可有发热、畏寒、寒战等全身症状。
(5)双侧输尿管结石或孤肾伴输尿管结石引起完全梗阻时,可导致无尿。2.膀胱结石
典型症状为排尿中断,并引起疼痛,放射至阴茎头和远端尿道,此时患儿常手握阴茎,蹲坐哭叫,经变换体位又可顺利排尿。多数患者平时有排尿不畅、尿频、尿急、尿痛和终末血尿。前列腺增生继发膀胱结石时,排尿困难加重。结石位于膀胱憩室内时,多有尿路感染的表现。3.尿道结石
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排尿费力,呈点滴状,或出现尿流中断及急性尿潴留。排尿时疼痛明显,可放射至阴茎头部,后尿道结石可伴有会阴和阴囊部疼痛。第页
【鉴别诊断】
1.胆囊炎:表现为右上腹疼痛且牵引背部作痛,疼痛不向下腹及会阴部放射,墨菲征阳性。结合腹部x线平片、B超及血、尿常规检查,两者不难鉴别。
2.急性阑尾炎: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症,麦氏点压痛,可有反跳痛或肌紧张。结合血常规、尿常规、B超和腹部X线平片检查两者不难鉴别。
【辅助检查】
尿常规、尿PH值、肾功能检查、血及24小时尿钙、磷、尿酸检查等。B超、腹部x线平片多能发现结石的大小、形态和位置。静脉肾盂造影、膀胱镜、CT等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
【治疗原则】
解除疼痛、防治感染、去除结石、找出病因、保护肾功能、防止复发。
结石横径小于1cm且表面光滑、无肾功能损害者,可采用中药排石;对于较大结石可先行体外震波碎石,再配合中药治疗。初起宜宣通清利,日久则配合补肾活血、行气导滞之剂。
【辩证施治】 1.湿热瘀滞型:
[主症]腰胁、上腹、下腹或少腹疼痛,或腰腹绞痛如折;小便赤涩热痛,淋沥不畅,或有中断尿,或有肉眼血尿,可伴有发热。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行气活血,通淋排石。[方药]八正散合石韦散加减 2.气虚瘀滞型:
[主症]腰腹部隐痛、小便频数,尿无力,尿道涩滞感,伴腹胀、畏寒肢冷、自汗乏力、神疲体倦。镜检时有血尿。舌苔白,舌质淡红,脉细数。
[治则]温阳化气,利水排石 [方药]五苓散合右归丸加减 3.阴虚瘀滞型
[主症]泌尿系结石伴有腰痛腿软,头昏耳鸣,失眠多梦,烦热盗汗,口干少津,腹胀便秘,小便频、量少、涩痛。舌苔薄黄,舌质红,脉细数。
[治则]滋肾清火,补水排石 [方药]知柏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
【总攻疗法】
(1)适应证:结石横径 方法 7:00 排石中药头煎300ml,口服 7:30 双氢克尿噻50mg,口服 8:30 饮水500~1000ml 9: 00 饮水500~1000ml 9:30 排石中药二煎300ml,口服 10:30 阿托品0.5mg.肌注 第页 10:40 针刺肾俞、膀胱俞(肾盂、输尿管中上段结石); 肾 俞、水道(输尿管下段结石);关元、三阴交(膀胱、尿道结石)。先弱刺激,后强刺激,共20分钟 11:00 跳跃 总攻疗法以6~7次为1个疗程,隔日1次,总攻疗法治疗后结石下移或排而未净者,休息2周后可继续进行一疗程,一般不超过2个疗程。多次使用双氢克尿噻等利尿药进行总攻疗法时,需口服氯化钾lg,每日3次,以防低血钾。 在临床时应着重抓住气滞、血瘀、湿热、脾肾亏虚等病机。行气---选用枳实、枳壳、厚朴、青皮、台乌、小茴香等; 活血---选用川牛膝、蒲黄、琥珀、益母草、生大黄、穿山甲、王不留行、白茅根等; 清热解毒利湿---选用金钱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边莲、银花等; 化气排石---选用金钱草、鸡内金、龟板、芒硝、龟胶、鳖甲、穿山甲、海金沙、石韦、滑石、甘草、泽泻、木通、川牛膝等; 补益---选用生地、熟地、山茱萸、肉桂、制附子、阿胶、龟胶、生黄芪等。 【外治】 1.针灸疗法: ⑴体针:肾俞、膀胱俞、三阴交、关元、水道。疼痛重者加足三里、悬钟,中强度刺激,每日1次。 ⑵电脉冲排石:应用脉冲排石治疗仪,根据结石部位,分别将正极及负极选扣左右两耳穴:肾、输尿管、膀胱,脉冲频率由小到大,以病人耐受为度,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30~45分钟,连续7次为1疗程。 ⑶加压耳穴排石分别选择:肾、输尿管、膀胱等耳穴,将磁石颗粒或王不留行籽粘于胶布上贴耳穴。 【双侧上尿路结石的处理原则】 a)双侧输尿管结石:先处理梗阻严重的一侧。 b)一侧输尿管结石对侧肾结石:先处理输尿管结石。 c)双侧肾结石:先处理肾功能好的一侧,如肾功能情况相等,则先处理易排石的一侧。 d)若梗阻严重,肾功能差,病人体质太弱,则先行肾造瘘引流尿液,待全身情况改善后再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年**月**日第页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 中医外科学 课程教学大纲 (供 中医学、针灸推拿 专业用) 英文名称: Surgery of TCM 总 学 时: 80 实验(实训)学时: 0 课程编码: 22011 课程学分: 5学分 课程类别: 必修课 课程类型: 考试课 教 研 室: 中医临床教研室 课程负责人: 一、一般情况 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以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五年制中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 本教学大纲是与“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中医内科学》配套使用。其修改依据是根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之《中内教学大纲》与《中医内科学》一书,根据我院实际教学要求而制定。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和实践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及预防知识;熟悉中医外科疾病的主要内、外治法和操作技能以及急|诊处理原则;了解某些疑难病的诊治要点,达到应用型人才标准。并配合职业医师法的实施,与职业医师资格考试相衔接。 本教学大纲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重点介绍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方法,使学生对中医外科基本概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其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名词术语解释,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外科疾病辨证,中医外科疾病治法和中医外科调护,共五章。授课过程中要侧重介绍中医外科学特点,要突出外治方法的特色和优势,并要求学生掌握外科的专用方剂及外治药物的各种剂型、适应证、用法等。各论为临床篇,以中医病名为主(无恰当中医病名者则用西医病名)分章列节,按中医外科的传统分类方法分为:疮疡、乳房疾病、瘦、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肠疾病、泌尿男性生殖疾病、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及外科其他疾病,共九章。要重点介绍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辨证论治方法。并处理好继承与发扬的关系,在保持中医外科理论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要客观反映目前临床研究的新成就。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采用课外辅导、集中答疑、电化教学、课间见习、自学等多种方法。此外,亦可根据各个病证的需要适当利用图表示意、补充讲义、病历讨论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大纲供中医学五年制、针灸推拿学五年制教学使用。教师授课必须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围绕目的要求,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在传授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和要领的同时,应将理论密切联系临床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外科在我国历史上对人民健康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为学生树立学习中医外科学的专业思想。 2.了解中医外科在世界医学领域中有过领先地位的成就和近年的发展,引导学生为创建中医外科的新成就去探索。【教学内容】 1.介绍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形成、发展、成熟。 2.讲解历代外科医学的主要学术成就、著述和创造发明。重点介绍陈实功、王维德、高锦庭三大流派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3.强调近年来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和新成就。【教学时数】1.5学时。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外科的范围、特点、疾病命名原则。2.掌握外科基本术语。【教学内容】 1.介绍中医外科学的范围和特点。 2.举例说明中医外科疾病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进行命名的原则。3.讲解外科基本术语。【教学时数】1学时。 第三章 中医外科学疾病的病因病机 【目的要求】 1.掌握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及特点。 2.掌握外科疾病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发病机理。【教学内容】 1.致病因素:阐明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等的致病特点。 2.发病机理:从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方面说明外科疾病的病理基础。【教学时数】2学时。 第 四 章 中 医 外 科 疾 病 辩 证 第一节 辨 病 【目的要求】 熟悉外科疾病的辨病程序,提高临床辨病水平。【教学内容】 强调详询病史、全面体检、局部检查以及辅助检查和综合分析在临床辨病过程中的重要性。第二节 阴 阳 辨 证 【目的要求】 掌握外科疾病阴证阳证的辨证方法。【教学内容】 1.辨疮疡阴阳属性可从下述各条辨别: ①发病的缓急;②病位的深浅;③皮肤的颜色;④皮肤的温度;⑤肿胀形势;⑥肿胀的 范围;⑦肿块的硬度;⑧疼痛的性质;⑨脓液的稀稠;⑩病程的长短;⑩全身症状;⑩预后顺逆。 2.应注意阴证、阳证常混杂在一起。3.应提示阴证、阳证可相互转化。第三节 部 位 辨 证 【目的要求】 掌握外科疾病上、中、下三部的辨证方法。【教学内容】 外科疾病发于上、中、下三部的病因及发病特点,常见症状和疾病等。 第四节 经 络 辨 证 【目的要求】 了解十二经络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教学内容】 1.强调疮疡患在何经,按经络气血多少引经用药可以提高疗效。2.人体各部经络所属。 头顶、面部、乳部、耳前、耳后、手足心部、背部、臀部、腿部、腹部。3.十二经络气血之多少: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多血少气。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多气少血。 第五节 局部辨证 【目的要求】 掌握肿、痛、痒、脓、麻术以及肿块、结节、溃疡、出血的辨证特点。【教学内容】 1. 辨肿 (1)以肿的性质来辨热、寒、风、湿、痰、气、瘀血、脓肿、实肿、虚肿的临床特点。(2)以其病位和形色来辨肿的不同表现。2. 辨肿块、结节 从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位置、界限、疼痛及生长速度等辨肿块、结节的特点。3. 辨痛 痛是外科疾病的重要症状,是病势进退的标志,虽然痛总由经络阻塞不通所致,但是各种外科疾病造成经络阻塞疼痛的病因病机各异,因此每种疾病甚至一种疾病的各个阶段的疼.痛各有其特性。 (1)以疼痛原因来辨有热、寒、风、气、湿、痰、化脓、瘀血痛等。(2)以疼痛发作情况来辨有卒痛、阵发痛、持续痛。 (3)以疼痛性质来辨有刺痛、灼痛、裂痛、钝痛、酸痛、胀痛、绞痛、啄痛、抽掣痛等。|(4)疼痛与肿临证中可结合起来辨证。4. 辨痒 痒亦是气血失和、经络不通所致。所谓甚者痛,微者痒是也。为皮肤病、疮疡的常见症.状。(1)以其原因来辨有风、湿、热、虫、血虚。(2)以其病变过程来辨有肿疡作痒、溃疡作痒。5.辨麻木 麻木是由于气血不运或毒邪炽盛,以致经脉阻塞而成。由于病因不同,麻木的情况亦有差异。6.辨脓 脓乃火热蒸酿腐肉而成,气血所化,疮疡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的现象。(1)辨成脓特点。 (2)辨成脓的方法有: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及B超等。(3)辨脓的部位深浅。(4)辨脓的形质、色泽、气味。7.辨溃疡 (1)辨溃疡的色泽有阳证溃疡、疔疮走黄、有头疽虚陷 (2)溃疡的形态有化服性溃疡、压迫性溃疡、岩性、疮痨性溃疡、梅毒性溃疡等。8.辨出血 中医外科疾病以便血、尿血最常见。应从出血的颜色、伴发症状等来辨别出血的部位、原因,以便及时诊断、进行合理治疗。【教学时数】第四章共3学时。第五章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第一节 内治法 【目的要求】 1.掌握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概念及适应证。2.熟悉内治十一法的具体运用。【教学内容】 1.重点讲解消、托、补三大法是外科疾病的治疗总则。 2.举例说明内治十一法:解表法、通里法、清热法、温通法、祛痰法、理湿法、行气法、和营法、内托法、补益法、调胃法在临证中的具体应用。【教学时数】2.5学时。 第二节 外治法 【目的要求】 1.掌握外用药物疗法的辨证施治特点。2.熟悉中医外科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3.了解外科其他外治方法。【教学内容】 1.重点讲解外治药物疗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阐明中医外治法的机理。2.介绍临床常用的手术疗法。 3.讲解其他外治方法在外科疾病中的具体应用。【教学时数】2学时。第三节 调护原则 【目的要求】 1.了解外科病人的疗养环境和身心调养的重要性。2.熟悉外科疾病的饮食护理要求。【教学内容】 1.介绍外科病人疗养环境的重要性。2.讲解身心护理的意义。 3.强调饮食护理对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性。【教学方法】自学。各 论 第六章 疮疡 疮疡有阴证、阳证的区别,对疮疡的辨证施治是中医外科的特色。通过学习要熟悉疮疡的病因病机,掌握疮疡的辨证论治规律和预防措施以及内治、外治常用方药,要重点掌握走黄和内陷的发生原因及辨证救治方法。概说 【目的要求】 1.结合总论内容,掌握阳证疮疡、阴证疮疡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2.熟悉疮疡的特殊形态及体态和损骨、透膜的辨识方法。【教学内容】 1.介绍疮疡的概念。 2.疮疡的成因。强调外感六淫邪毒、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导致机体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胜肉腐,肉腐为服口” 3.按疮疡的初期、中期(成服期)、后期(溃荡期)分述其分期及转归。1 4.疮疡的特殊形态及体态,损骨、透膜的辨识方法。重点讲解内治原则及外治方法。消法中以清热解毒法最常用。外治分阴证、阳证,按初期、中期(成服期)、后期(溃疡期)不同时期的治疗。 5.疡的成因和辨证论治为本章的要点和难点。疮疡的预后一般较好。【教学时数】1学时。第一节 疖 【目的要求】 1.掌握疖、疖病的诊断和辨证论治。2.了解蝼蛄疖的预防。【教学内容】 1.强调疖和疖病的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脓毒潴留,头皮窜空而成蝼蛄疖。体虚者容易染毒得病,并可能反复发作。 3.重点讲解有头疖、无头疖、楼姑疖、疖病的辨证论治和临床特点以及与痈、颜面疔疮、囊肿型痤疮的鉴别。内治分热毒蕴结证,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暑热浸淫证,治宜清暑化湿解毒,方用清暑汤加减;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治宜养阴清热解毒,方用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治以健脾和胃、清化湿热,方用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外治用金黄散调敷;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配合用垫棉法。【教学时数】0.5学时。第二节 疔 【目的要求】 1.掌握颜面部疔疮的诊断和辨证论治。2.掌握手足部疔疮、红丝疗的辨证论治特点。3.了解烂疗、疫疗的特点和防治。【教学内容】 颜面部疔疮 1.强调其定义、特点和不同部位的命名。 2.病因病机:脏腑火毒,或外伤染毒,或外感火热,蕴蒸肌肤,气血凝滞,肉腐为脓而成。3.重点讲解疔疮的诊断。尤其是发生在颜面部的疔疮,病情变化快,容易并发走黄。4.注意本病应与疖作鉴别。 5.辨证论治:内治分热毒蕴结证,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火毒炽盛证,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脓成加山甲、皂角刺。外治按阳证疮疡初起、成脓、溃后治疗。忌早期切开,忌挤脓。手足部疔疮 1.强调定义、特点、不同部位命名。 2.病因病机:外伤染毒,或脏腑蕴热,血凝毒滞,阻隔经络,肉腐为脓而成。 3.根据发病部位不间,重点讲解临床表现及各自特点,蛇眼疔甲旁红肿,蛇头疔手指末节肿如蛇头,蛇肚疔通指红肿,托盘疔手掌、手背肿胀延及腕臂,足底疔肿在足底等。均易损伤筋骨。 4.注意手指疔应与类丹毒鉴别。 5.辨证论治:内治参见颜面疔疮,足底疔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方用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外治按阳证疮疡处理,蛇眼疔剪除嵌甲;蛇头疔及早切开,切口位于手指掌侧面;蛇肚疔侧切,切口不可过上下关节;托盘疔、足底疔应按手足掌纹切开。红丝疔 1.强调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内因火毒凝聚,外因破损染毒。 3.讲清楚其发病特点,手、足部应先有疔疮或破损,而后突然出现红丝,沿患肢内侧迅速向上走窜。重者红丝下可出现结块疼痛,并可溃脓。 4.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火毒人络证,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火毒入营证,治宜凉血清营,解毒散结,方用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外治可用砭镰法,寸寸挑断红丝,外敷太乙膏、红灵丹。若结块成脓,则宜切开引流。烂疔 1.强调其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皮肉破损,感染特殊毒气,加上湿热火毒内蕴,以致毒聚肌肤,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易成走黄重证。 3.本病特点:初起忽觉患肢沉重如绑,胀裂痛,暗红肿胀迅即蔓延成片,1-2天后皮肤紫黑,起水疱,迅速坏死,脓稀污浊,混有气泡,疮面凹形,边缘有捻发音,腐肉大片脱落。伴高热,寒战,极易出现七恶逆证合并走黄而致死。 4.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湿火炽盛证,治宜清热泻火、解毒利湿,方用黄连解毒汤合萆薢化毒汤加减;毒入营血证,治宜凉血解毒、清热利湿,方用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加减。外治早期广泛、多处、纵深切开,敞开疮口,外撒蟾酥合剂,或双氧水纱布松填塞。需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疫疔 1.强调其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感受疫畜之疫毒而生,毒邪炽盛,气血凝滞而成。 3.讲解发病过程,初起如蚊迹蚤斑,次日起水疱,周围肿胀焮热,第三、四日水疱干枯坏死,形成脐凹,后期腐肉与正常组织脱离。伴明显全身症状,有走黄可能。4.注意本病应与颜面部疔疮、丹毒相鉴别。 5.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疫毒蕴结证,治宜清热解毒、和营消肿,方用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外治初起敷玉露膏掺蟾酥合剂或升丹,腐肉将离未脱时改用五五丹或瞻酥合剂。脓腐净后生肌收口。【教学时数】l学时。第三节 痈 【目的要求】 1.掌握发于不同部位的颈痈、腋痈、胯腹痈、委中毒,脐痈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上与其他痈的区别。 2.了解中医“痈”与西医“痈”内涵的不同。【教学内容】 1.强调颈痈、腋痈、胯腹痈、委中毒、脐痈的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由外感、内伤,或外伤染毒循经流窜,火毒蕴结而成,但病位不同各有差异。颈痈系风温、风热挟痰为患,腋痈系肝郁痰火为患,胯腹痈、委中毒系湿热壅滞为患,脐痈系心脾湿热火毒为患。 3.诊断:发生于颈部两侧、腋部、胯腹部、腘窝部结块肿痈,溃后脓出黄稠。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脐痈见脐部渐渐高突若铃,触之剧痛。如脓出臭秽夹有粪质样物,脐孔下方有条索硬结者,多成脐漏。 4.注意颈痈与痄腮、腋痈与腋疽作鉴别。 5.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总宜清热解毒,分上、中、下三部论治。外治参照阳证疮疡,脓成注意切口位置、方向,配合垫棉法以防袋脓、促进愈合。愈后加强患肢功能锻炼。脐痈成漏者按窦道或瘘管治疗。【教学时数】1学时。第四节 发 【目的要求】 1.熟悉发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不同部位发的证治特点。【教学内容】 1.强调锁喉痈、臀痈、手发背、足发背的定义、特点。 2.病因病机:总由血热火毒所致,但病位不同各有差异。锁喉痈系风热痰毒为患,臀痈系湿热火毒蕴结为患,手发背系湿热蕴结为患,足发背系湿热下注而成。 3.诊断:患部焮红肿胀蔓延成片,灼热疼痈,红肿以中心最为明显,四周较淡,数天后皮肤湿烂而成黑色腐溃,伴有明显全身症状。 4.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上、中、下三部论治,以凉血清热解毒为主。锁喉痈以普济消毒饮加减,臀痈以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手发背以五味消毒饮合活命饮加减,足发背以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溃后用益胃汤或八珍汤加减。外治同阳证疮疡,初起宜用玉露散或金银花露调敷以箍毒消肿。【教学时数】0.5学时。第五节 有头疽 【目的要求】 1.掌握有头疽的诊断及标本虚实在辨证论治上的意义。2.熟悉老人及消渴病患者有头疽容易引起内陷的防治。3.了解各部有头疽的命名。【教学内容】 1.强调其定义、特点及其不同部位的命名。 2.病因病机:情志内伤,气郁化火;劳伤精气,阴虚火旺;恣食厚味,湿热火毒内生,致脏腑蕴毒;外受风温湿热之毒,毒邪凝于肌肤之间而成。 3.诊断:初起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红肿胀,范围较大,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溃脓时多个脓头状如蜂窝、腐烂。病程较长。老人及消渴患者易患本病,并容易引起内陷。4.注意应与发际疮、脂瘤染毒相鉴别。 5.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火毒凝结证,治宜清热泻火、和营托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湿热壅滞证,治宜清热化湿、和营托毒,方用仙方活命饮加减;阴虚火炽证,治宜滋阴生津清热托毒,方用竹叶黄芪汤加减;气虚毒滞证,治宜扶正托毒,方用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外治初起火毒凝结、湿热壅滞证,治宜外敷金黄膏,阴虚火炽、气虚毒滞证,宜外敷冲和膏。浓毒溃破,加掺九一丹或八二丹;腐肉阻塞,宜做十字形切开,使引流通畅。脓腐脱尽,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可加用垫棉法。【教学时数】1学时 第六节 流注 【目的要求】 1.掌握流注的特点及不同病因引起的流注的辨证论治。2.熟悉髂窝流注与环跳疽的鉴别。【教学内容】 1.强调定义、特点、不同病因引起流注的命名。2.病因病机:流注总由正虚邪壅而致。 3.诊断:初起在四肢近端或躯干见一处或数处漫肿疼痛,伴明显全身症状。2~3 日后触及肿块,以后他处游客起发相同肿块,每处肿块约两周后成脓。髂窝流注患侧大腿突然拘挛不适,跛行,2~3日后大腿即向上收缩,不能伸直,7~10日后髂窝隆起肿块,一个月左右成脓。4.注意髂窝应与环跳疽、髋关节流痰、风湿性关节炎相鉴别。 5.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余毒攻窜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用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暑湿交阻证,治宜解毒清暑化湿,方用清暑汤加减;瘀血凝滞证,治宜和营活血、祛瘀通络,方用活血散瘀汤加减。外治肿而无块的用玉露膏、金黄膏外敷,肿而有块用太乙膏掺用红灵丹外敷。服成宜切开排脓,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尽改用生肌散,可加用垫棉法。髂窝流注愈后功能障碍者要作功能锻炼。 【教学时数】1学时。第七节 丹毒 【目的要求】 1.掌握丹毒的诊断及辨证论治。2.熟悉丹毒与发的鉴别。 3.了解下肢丹毒容易反复发作的特点及预防。【教学内容】 1.强调定义、特点和不同部位命名。 2.病因病机:血分有热,外伤染毒,血热火毒发于肌肤所致,在上多挟风,中挟郁火,下部挟湿热。 3.诊断:好发于小腿、头面,发病前突然见寒战壮热,继见局部小片红斑,迅即蔓延 4.注意髂窝应与环跳疽、髋关节流痰、风湿性关节炎相鉴别。 5.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余毒攻窜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用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暑湿交阻证,治宜解毒清暑化湿,方用清暑汤加减;瘀血凝滞证,治宜和营活血、祛瘀通络,方用活血散瘀汤加减。外治肿而无块的用玉露膏、金黄膏外敷,肿而有块用太乙膏掺用红灵丹外敷。服成宜切开排脓,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尽改用生肌散,可加用垫棉法。髂窝流注愈后功能障碍者要作功能锻炼。【教学时数】1学时。第八节 发颐 【目的要求】熟悉发颐的诊断和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强调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伤寒或温病后热毒结聚少阳、阳明之络,气血凝滞,肉腐为脓;或有脾胃积热,上蕴阻络而成。 3.诊断:初起颐颔间肿痛,张口困难,唾液少,压迫局部颊粘膜,腮腺口分泌稠物,1周后成脓,局部红肿,有波动感,腮腺口出脓,脓出臭秽,严重时伴高热等全身症状,甚至发生内陷。亦有转成慢性,反复发生颐颔部肿胀结块者。4.注意本病应与痄腮、颈痈、骨槽风鉴别。 5.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热毒蕴结证,治宜清热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毒盛酿脓证,治宜清热解毒透脓,方用普济消毒饮加皂角刺、白芷等;热毒内陷证,治宜清营解毒、化痰泄热、养阴生津,方用清营汤合安宫牛黄丸加减;余毒未清证,治宜清脾泄热、化瘀散结。外治同阳证疮疡处理。应及时切开,避免从口腔内溃破。口腔粘膜出脓处 常用青吹口散外擦。【教学时数】自学 第九节 附骨疽 【目的要求】 1.掌握附骨疽的特点及治疗方法。2.熟悉附骨疽的辅助检查。3.了解环跳疽的临床表现特点。【教学内容】 1.强调定义、特点和不同部位命名。 2.病因病机:患疔疮、有头疽、疮疖等化脓性疾病,或伤寒、天花、麻疹、猩红热等病后余毒末清,湿热壅盛,深窜入里,留着筋骨,使经脉阻隔,气血不和,血凝毒聚而成。N 3.诊断:好发于气血未充,骨骼柔弱的小儿,尤以10岁以下男孩为多见。多发于四肢骨干,以胫骨最常见,股骨次之。常有明显化脓性病灶存在,或有外伤,感受邪毒等诱发因素。分初中后三期。 4.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教学时数】1学时。第十节 瘰 疬 【目的要求】 1.熟悉瘰疬属阴证疮疡的属性。2.掌握本病的诊断及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讲解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肺肾阴亏、痰火凝结;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热内生,结聚成核。3.诊断:好发颈部两侧、耳前、耳后、颌下、锁骨上凹。初起结核如豆,皮色不变,坚而可移,不疼不热。中期皮核粘连,融合成块,微热波动。后期溃破后脓水清稀,收,疮顶馅下,疮色紫滞或晦暗,脓少或干枯无脓,鲜红的疮面忽而白板光亮等局部症状。兼见证。4.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本病宜中西医结合救治。走黄内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内陷内治分邪盛热极证,治宜凉血清热解毒,养阴 清心开窍,方用清营汤合黄连解毒汤、安宫牛黄丸、紫雪散加减;正虚邪盛证,治宜补养气血、托毒透邪,佐以清心安神,方用托里消毒散、安宫牛黄丸加减;脾肾阳衰证,治宜温补脾肾,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阴伤胃败证,治宜生津养胃,方用益胃汤加减。外治分别参照颜面疔疮、有头疽。【教学时数】1学时。第十一节 流痰 【目的要求】 1.掌握流痰的定义及特点。2.熟悉本病的辨证论治。3.了解流痰的预防与调摄。【教学内容】 1.讲解本病的定义及其特点。 2.病因病机:正虚是发病的根本原因,外邪和损伤是常见诱因。 3.重点介绍本病的好发人群、好发部位。病变特点和不同部位出现的特殊表现。 4.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本病以扶正祛邪为总则。阳虚痰凝证治以温经补肾、散寒化痰,用阳和汤加减;阴虚内热证治以养阴清热托毒,用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加减;肝肾亏虚证治以补益肝肾,用左归丸合香贝养荣汤加减;气血两虚证治以补气养血,用人参养荣汤或十全大补汤加减。外治初期以回阳玉龙膏或阳和解凝膏掺桂麝散或黑退消,成脓应穿刺或切开,溃后用五五丹药线引流。【教学时数】自学 第十二节 走黄与内陷 【目的要求】 1.掌握走黄和内陷的诊断和辨证论治。2.了解走黄和内陷的预防与调摄。3.强调本病的定义及其特点。4.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教学内容】 1.强调定义、特点和不同部位命名。 2.病因病机:主要在于火毒炽盛,毒入营血,内攻脏腑。生疔之后,早期失治,毒势不得控制,或挤压碰伤,过早切开,疔毒虽未鸱张,每得以直入营血,或误食辛热及酒肉鱼腥等发物,或艾灸疮头,更增火毒,均可促使疔毒发散,入营入血,内攻脏腑而成。 3.诊断:多有疔疮病史,其症状变化多端,多与火毒走窜的途径及侵害部位有关。症状一般多为在原发病灶处忽然疮顶陷黑无脓,肿势软漫,迅速向周围扩散,边界不清,失去护场,皮色转为暗红。全身有寒战、高热(多数在39℃以上),头痛,烦躁,胸闷,四肢酸软无力,舌质红绛,苔多黄燥,脉洪数或弦滑数。或伴恶心呕吐,口渴喜饮,便秘腹胀或腹泻;或伴肢体拘急,骨节肌肉疼痛,或并发附骨疽、流注等;或伴身发瘀斑,风疹块,黄疸等;甚至伴神志昏迷等。【教学时数】1学时。第十三节 褥疮 【目的要求】掌握褥疮的防治。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教学时数】自学 第十四节 窦道 【目的要求】掌握窦道的防治。介绍窦道的特点、好发部位特点、好发部位,重点讲解外治方法。 【教学时数】自学 第七章 乳 房 疾 病 通过乳房疾病的学习,重点应掌握乳房疾病的发病特点以及检查方法。概说 【目的要求】 1.了解乳房疾病与经络脏腑的关系。2.熟悉乳房疾病的检查方法。3.掌握乳房疾病的发病特点。4.掌握乳房疾病的辨证治疗原则。5.了解乳房疾病治疗现状。【教学内容】 1.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2.强调乳房疾病的肿块检查法。3.乳房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 4.重点讲解乳房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5.乳房疾病的检查方法、早期诊断和辨证论治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数】1学时。第一节 乳痈 【目的要求】 1.熟悉乳痛的病因病机、预防。2.掌握乳痛的早期诊断及辨证论治。3.了解乳发的特点。【教学内容】 1.强调定义、特点、不同时期发病的命名。 2.病因病机:乳汁郁积,肝郁胃热,感受外邪以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诱发本病。3.诊断:新产妇,乳头破碎、发热恶寒、乳房胀痛、局部红肿有结块,以及乳汁阻塞不通等是本病的特点。 4.注意本病应与炎性乳癌相鉴别。 5.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气滞热壅证,治宜疏肝清胃、通乳消肿,方用瓜蒌牛旁汤加减;热毒炽盛证,治宜清热解毒、托毒透服,方用透服散加减;正虚毒恋证,治益气和营托毒,方用托里消毒散加减口外治初起可进行乳房按摩;外用药物同阳证疮疡。6.介绍乳发表现特点与处理方法。【教学时数】1学时。第二节 粉 刺 性 乳 痈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的病因病机。 2.熟悉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强调定义、特点。 2.病因病机:乳头畸形,肝郁气滞化火。 3.诊断:非哺乳期、非妊娠期发病。表现为乳头溢液、乳房肿块、乳腺漏管等。4.注意与乳腺癌、乳晕部疖肿、导管内乳头状瘤、乳房部漏管鉴别。 5.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肝经郁热证,治宜疏肝清热,活血消肿,方用柴胡清肝散加味;正虚邪滞证,治宜扶正托毒,方用托里消毒散加减。 【教学时数】1学时。第三节 乳痨 【目的要求】 1.熟悉乳痨的病因病机。2.掌握乳痨的诊断和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强调定义、特点。 2.病因病机:肺肾阴虚,或肝郁化火、虚火炼液为痰,痰气互结。 3.诊断:初起如梅李、硬而不坚、边界不清、病程长,经历数月甚至数年而结块逐渐增大,与皮肤粘连,成脓后脓出稀薄夹带败絮样物,日久不愈而成瘦。并有低热。4.注意本病应与乳岩相鉴别。 5.在抗痨治疗的基础上,可配合辨证论治,内治分气滞痰凝证,治宜疏肝解郁、滋阴化痰,方用开郁散合消疬丸加减;正虚邪恋证,宜托里透脓,用托里消毒散加减;阴虚痰热证,治宜养阴清热,方用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加减。外治初起用阳和解凝膏掺桂麝散敷贴。溃后用七三丹药线引流。【教学时数】1学时。第四节 乳漏 【目的要求】 1.了解乳漏的发病机理。2.掌握乳漏的诊断和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介绍定义、特点及分类。 2.病因病机:乳房部漏多由于乳痈、乳发失治,损伤乳络而致,或乳痨溃后难敛所致。晕部漏管多因乳头凹陷,复因气滞、血瘀,郁久化湿,溃后成漏。 3.诊断:①乳房部漏:乳痈、乳发、乳痨溃后,疮口经久不愈,漏出乳汁或脓水。乳痨成漏,疮口凹陷,脓水清稀或有败絮样物质。②乳晕部漏:多发于非哺乳期妇女,伴乳头内缩,乳晕部有黄豆大结块,溃口与乳窍相通,反复发作,难以痊愈。 4.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本病以外治为主,乳房部漏用七三丹、八二丹药线、外 红油膏,脓净后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乳晕部漏多用切开法,或切开挂线法。 【教学时数】1学时。第五节 乳癖 【目的要求】 1.熟悉本病的病因病机。2.掌握本病的诊断和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强调定义、特点。 2.病因病机:冲任失调,乳失所养;脾肾阳虚生痰,肝郁气滞,痰瘀互结。 3.诊断:乳房可触及大小不 一、柔韧、边界不清、形态不一的片状肿块,活动、不粘连,或有结节如砂粒、豆粒,或如条索状结块。肿块经前疼痛加剧,经后明显减轻。乳头可有黄绿色液体溢出。 4.注意与乳岩相鉴别。 5.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肝郁痰凝证,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用逍遥萎贝散加减;冲任失调证,治宜调摄冲任,方用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教学时数】0.5学时。第六节 乳 疬 【目的要求】 1.了解乳疬的发病机理。2.掌握乳疬的诊断和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阐述概念、临床特点。 2.病因病机:肾气不足,冲任失调,肝失所养,气滞痰凝。 3.诊断:①男、女儿童乳疬多发于10岁左右儿童,一侧或双侧乳晕下扁圆形结块如围棋子大,轻压痛。②成年男性乳疬或为儿童乳疬样;或自乳晕起双侧或一侧如女性乳房样,不同程度隆起,或有胀痛和压痛。4.注意本病应与男性乳岩相鉴别。 5.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肝气郁结证,治宜疏肝散结,方用逍遥蒌贝散加减;肾气亏虚证,治宜补益肾气,方用右归丸或左归丸加小金丹。【教学时数】0.5学时。第七节 乳核 【目的要求】 1.熟悉乳核与乳癖、早期乳岩的鉴别。2.掌握乳核的诊断及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强调定义、特点。 2.病因病机:情志内伤,气郁痰凝,痰痕互结乳房而生乳核。 3.诊断:肿块好发于青年妇女,多单发。光滑如丸卵,质硬不坚,不粘连,推之可动,皮色不变,多无痛感。4.应与早期乳岩相鉴别。 5.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肝气郁结证,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用逍遥散加减;血瘀痰凝证,治宜疏肝活血,化痰散结,方用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教学时数】0.5学时。第八节 乳 衄 【目的要求】掌握乳衄的诊断和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讲解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肝郁伤脾,脾不统血,肝郁化火,迫血妄行。 3.诊断:乳头溢液呈血性或黄色液体、污染内衣,无痛,在乳晕下多可触到圆形肿物或结节。挤压乳头常有溢液,必要时应对溢液进行病理检查。4.注意本病应与乳岩、乳癖相鉴别。 5.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肝火偏旺证,治宜疏肝解郁、清热凉血,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脾虚失统证,治宜健脾养血,方用归脾汤加减。必要时可行手术治疗。【教学时数】0.5学时。第九节 乳岩 【目的要求】 1.了解乳岩的分类。 2.掌握早期乳岩的诊断和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叙述其定义、特点与分类。 2.病因病机:冲任失调,肝脾郁结,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痰凝、火毒结于络。3.诊断:重点讲解诊断要点,早期治疗,早期手术。4.注意本病应与乳癖、乳核、乳痨相鉴别。 5.介绍中医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肝郁痰凝证,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用神效瓜蒌散合开郁散加减;冲任失调症,治宜调摄冲任,理气散结,方用二仙汤合开郁散;正虚毒盛证,治宜调补气血,清热解毒,用八珍汤合清热解毒之品;气血两亏证,宜补益气血、宁心安神,方用人参养荣汤加味;脾胃虚弱症则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一旦确诊,宜首选手术切除治疗。有手术禁忌者,外治初起用阿魏消痞膏,溃后用海浮散或红油膏祛腐。坏死组织脱落后,该用生肌玉红膏、生肌散外敷。【教学时数】1学时。第八章 瘿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应对该病有较全面或较深层的认识,不同类型的瘿治疗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概说 【目的要求】 1.了解瘿病的含义及分类。2.掌握颈部疾病的检查方法。【教学内容】 1.简述瘿病的含义和特点。2.重点讲解颈部肿块的检查方法。 3.注意气瘿、肉瘿、石瘿、瘿痈的鉴别诊断。4.瘿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论治。 5.瘿病的概念及颈部疾病的检查方法是本章的重点。【教学时数】0.5学时。第一节 气瘿 【目的要求】 1.了解地方性与非地方性气瘿的区别及发生原因。2.掌握气瘿的诊断及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讲解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地方性气瘿因饮水中缺碘;单纯性气瘿由于发育或怀孕、哺乳耗碘增加;肝郁气滞,肾气亏虚,冲任失养,肝脾气逆,痰气互结均可导致气瘿。 3.重点讲解诊断:初起颈前部弥漫性肿大,逐渐加重,皮色如常,边缘不清,不痛,按之柔软。气瘿大者可压迫气管影响呼吸。压迫血管可致颈胸静脉扩张,压迫喉返神经可致声音嘶哑。 4.注意本病应与肉瘿、瘿痈鉴别。 5.内治及外治方法。肝郁气滞证,治宜疏肝解郁、化痰软坚,方用四海舒郁丸加减。必要时可行手术治疗。【教学时数】0.5学时。第二节 肉瘿 【目的要求】 1.了解肉瘿的手术治疗指征。2.掌握肉瘿的诊断与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阐述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忧思郁怒,肝脾气逆,痰气互结,气血凝滞,聚而成形。 3.重点讲解诊断:一侧或双侧颈部生长肿块,边界清,光滑,能随吞咽上下滑动、生长缓慢。肉瘿大者可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压迫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B超可明确诊断。同位素扫描呈温结节。可继发急躁、胸闷、多汗、心悸、手颤、乏力、消瘦等甲亢症状。4.注意本病应与甲状舌骨囊肿、瘿痈等鉴别。 5.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气滞痰凝证,治宜理气解郁、化痰软坚,方用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气阴两虚证,治宜益气养阴、软坚散结,方用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外治可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或桂麝散,必要时手术治疗。【教学时数】0.5学时。第三节 瘿痈 【目的要求】 掌握瘿痛的病因病机和诊断治疗。【教学内容】 1.阐述其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风热、风火客于肺胃,肝郁胃热上壅,挟痰蕴结瘿囊而成。 3.重点讲解诊断:颈前结节质地硬韧、皮色不变或微有灼热、疼痛,其痛可引及耳后枕部,大者有压迫症状,可伴恶寒、高热、口渴、咽干等全身症状。4.本病应与颈痈、锁喉痈相鉴别。 5.内治分风热痰凝证,治宜疏风清热化痰,方用牛旁解肌汤加减;气滞痰凝证,治宜 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用柴胡舒肝汤加减。外治可用金黄散等箍围消肿,成腋后可循经切循经切开引流,脓尽可生肌散收口。【教学时数】0.5学时。第四节 石瘿 【目的要求】 掌握石瘿的症状特点,以利于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教学内容】 1.介绍其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肝脾气逆,痰瘀互阻而发,或由肉瘿日久转化而成。 3.重点讲解诊断:颈前肿块突然增大,坚硬如石、移动性差、高低不平、界限不清、疼痛,可波及耳、枕部、肩部,可有声音嘶哑。4.本病应与肉瘿相鉴别。 5.内治可分痰瘀内结证,治宜解郁化痰、活血消坚,方用海藻玉壶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瘀热伤阴证,治宜和营养阴,方用通窍活血汤合养阴清肺汤加减。一旦确诊,首先选择手术治疗。 【教学时数】自学 第九章 瘤、岩 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应对瘤、岩有较全面的认识,不同类型的瘤、岩治疗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应掌握瘤、岩检查方法,做到不漏诊、不误诊,真正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概说 【目的要求】 1.了解瘤、岩的定义、分类及特点。2.熟悉瘤、岩的治疗原则。3.掌握瘤、岩的诊断要点。【教学内容】 1.阐述瘤、岩的定义和特点。2.讲解瘤、岩的病因病机。 3.瘤、岩的辨证规律及常用治法和方药。 4.瘤(良性肿瘤)预后良好。岩(恶性肿瘤)经早期诊断和治疗后预后较好,否则预后不良。【教学时数】自学 第一节 血瘤 【目的要求】 掌握血瘤的诊断及辨证论治,血瘤生长类型、体积大小、部位深浅与治疗方法及预后的差别。【教学内容】 1.讲解定义及临床特点。 2.病因病机:心火妄动,肾伏虚火,肝火燔灼,脾不统血,血热妄行,络脉扩张而成。3.重点讲解其临床表现:多为先天性。瘤体表面呈红或暗青紫色,大小不一,边界不清,触之柔软,按之可以缩小,必要时穿刺可帮助诊断。 4.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心肾火毒证,治宜清心泻火、凉血解毒,方用苓连二母丸合凉血地黄汤加减;肝经火旺证,治宜清肝泻火、祛瘀解毒,方用丹栀逍遥散合清肝芦荟丸加减;脾统失司证,治宜健脾益气、化湿解毒,方用顺气归脾丸加减。发于体表者可用硬化剂注射。 【教学时数】自学。第二节 肉瘤 【目的要求】掌握肉瘤的特点与诊断。【教学内容】 1.阐述肉瘤的定义、特点及与西医肉瘤的本质区别。2.病因病机:脾失运化,痰气郁结,或气机不畅,瘀血阻滞。 3.重点讲解其诊断要点:好发于肩、背、腹、臀及前臂皮下,边界清楚,触之柔软,呈扁平团块状或分叶状,推之移动。 4.介绍治疗原则:小者不必处理,较大者宜手术切除。【教学时数】自学 第三节 茧唇 【目的要求】 1.掌握茧唇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2.熟悉茧唇与唇风的鉴别。3.了解茧唇的预防和调护。【教学内容】 1.介绍定义和特点。 2.病因病机:心脾火毒、脾胃实热、阴虚火旺和不良剌激。 3.诊断:多在长期不愈的良性病变基础上发生,初起硬结无疼痛,溃破后如菜花状,可伴有颌下及颏下淋巴结肿大。注意与唇风鉴别。 4.重点讲解治疗方法:一旦确诊及早手术。内治分心脾火毒证,治宜清火解毒、养阴生津,以清凉甘露饮加减;脾胃实热证,治宜通腑泄热、解毒化痰,以凉膈散合清胃散加减;阴虚火旺证,治宜滋阴降火凉血解毒,以知柏地黄丸加减。外治可用皮癌净或蟾酥丸。【教学时数】1学时。第四节 失荣 【目的要求】掌握失荣的诊断和辨证论治规律。【教学内容】 1.讲解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肝气郁结,痰毒瘀血凝结少阳、阳明之络。 3.重点讲解其临床表现:初起颈侧或耳前耳后肿起,顶突根深,按之如石,推之不移,渐而肿块增大,形如堆粟,形体消瘦,溃后流血水臭秽,疮面凹凸不平,坚硬不消,疼痛彻心,或溃血如注。由鼻咽癌转移者可见鼻孔出血,音哑,由口腔癌继发者吞咽因难。4.注意本病应与瘰疬相鉴别。 5.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主要作为辅助治疗,应辨证论治;外治初起用太乙膏、阳和解凝膏等,溃后用白降丹等。【教学时数】1学时。第五节 肾岩 【目的要求】 1.了解肾岩辨证论治。2.掌握早期肾岩的诊断。【教学内容】 1.阐述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湿浊瘀结于前阴而发,日久则化热成毒,火毒伤阴。或包皮过长,秽垢剌激,结聚龟头所致。 3.重点讲解早期临床表现及诊断。乳头状阴茎癌初起为丘掺或疣状隆起,继而表面高低不平,溃后翻花,脓水恶臭。浸润性阴茎癌多由湿疹或白斑开始,表面呈结节状,灰白色,继而溃疡,坚硬,生长较快。 4.本病应与阴茎乳头状瘤、尖锐湿疣、阴茎白斑、软性下疳、阴茎痰核相鉴别。 5.强调本病早期的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可分湿浊瘀结证,治宜利湿化浊、解毒化瘀,方用三妙丸合散肿溃坚汤加减;火毒炽盛证,治宜清热泄火、解毒消肿,方用龙胆泻肝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阴虚火旺证,治宜滋阴降火、清热解毒,方用知柏地黄丸合大补阴丸加减。外治初起用千金散、红油膏;溃后用皮癌净;癌肿平复后用生肌收口药。必要时可手术治疗。【教学时数】1学时。 第十章 皮 肤 及 性 传 播 疾 病 概说 【目的要求】 1.了解皮肤的结构、功能、脏腑经络与皮肤的关系。2.了解皮肤病的各种致病因素,熟悉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3.掌握原发性和继发性皮损的形态特征及辨证规律。4.掌握皮肤病的常用内治法及常用方剂。5.熟悉外用药剂型,掌握外用药的使用原则。.【教学内容】 1.简单介绍皮肤的结构、功能以及脏腑经络与皮肤的关系。 2.皮肤病的主要病因有风、湿、热(火)、虫、毒、血瘀、血虚风燥、肝肾不足、情志、饮食、禀赋,各种病因所致皮肤病的特点。3.自觉症状痛痒、疼痛、灼热、麻木的辨证。 4.他觉症状即皮肤损害的形态及中医辨证。原发性皮损包括:斑疹、丘疹、风团、疱疹、脓疱;继发性皮损包括: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癣样变、色素沉着。5.内治法在皮肤病的应用、适应证和常用方剂。 6.溶液、粉剂、洗剂、酊剂、油剂、软膏等常用外用药的制剂方法、作用、用法、适应证。根据不同皮损选择外用药的剂型,使用注意事项。 7.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为常见皮肤病皮损的特点和外治方法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节 热疮(附:生殖器疱疹)【目的要求】 熟悉本病的定义和病因,掌握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了解预防调护。【教学内容】 1.阐述其定义、现代医学认识及特点。 2.病因病机:风热壅阻肺胃,反复发作致阴虚内热。 3.重点讲解诱因、好发部位、皮损特点、自觉症状、病程预后。4.注意本病应与蛇串疮、黄水疮相鉴别。 5.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肺胃热盛证,治宜疏风清热,方用辛夷清肺饮合竹叶石膏汤加减;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阴虚内热证,治宜养阴清热,方用增液汤加味。外治:疱破糜烂用清热解毒、燥湿收敛中药溶液湿敷。【教学时数】0.5学时。第二节 蛇串疮 【目的要求】 熟悉本病的定义和病因病机,掌握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了解预防调护。【教学内容】 1.阐述其定义、其他中医名称、现代医学认识及特点。2.病因病机:情志内伤,肝郁化火,或脾经湿热,感受毒邪。 3.重点讲解前驱症状、好发部位、发于身体一侧、皮损特点、带状分布、自觉疼痛、病程预后。 4.鉴别诊断:与热疮的鉴别要点。 5.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肝经郁热证,治宜清肝火、泻热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脾虚湿蕴证,治宜健脾利湿、解毒止痛,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气滞血瘀证,治宜理气活血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外治水疱未破用三黄洗剂、玉露膏;疱破糜烂用中药湿敷。 6.预防调护以自学为主。【教学时数】0.5学时。第三节 疣(附:尖锐湿疣) 【目的要求】 了解疣的定义及各种疣的中西医病名,掌握各种疣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了解疣的防护。【教学内容】 1.概述疣的定义、特点、分类及相应的西医病名。 2.病因病机:外伤摩擦或肝热血燥,筋气不荣,加之风热毒邪侵袭,搏结于肌肤,血凝滞而成。 3.重点讲解疣目、扁瘊、鼠乳、跖疣、丝状疣的形态特征、好发部位及年龄、自觉症状。4.注意跖疣与鸡眼、胼胝相鉴别。 5.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法:风热血燥证、湿热血瘀证的辨证及方药。各种外法,有推疣法、敷药法、熏洗法、挤疣法、结扎法、冷冻法、针灸疗法等。【教学时数】0.5学时。第四节 黄水疮 【目的要求】 了解本病的定义、病因和预防,掌握诊断和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阐述其定义、现代医学认识、特点、流行情况。2.病因病机:暑湿交蒸,湿毒熏蒸肌肤。 3.重点讲解好发年龄、部位、皮损特点、自觉症状、全身症状及并发症。4.注意本病应与水痘、热疮相鉴别。 5.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暑湿热蕴证,治宜清暑化湿解毒,方用清暑汤加味;脾虚湿滞证,治宜健脾除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外用中药湿敷、三黄洗剂、青黛散等。【教学时数】0.5学时。第五节 癣 【目的要求】 熟悉癣的定义、各种癣的中西医病名、病因及传播途径,掌握各种癣的诊断和治疗,了解预防措施。【教学内容】 1.阐述其定义、命名、特点。 2.病因病机:感染浅部真菌,风、湿、热邪侵淫肌肤。 3.重点讲解白秃疮、肥疮、鹅掌风、脚湿气、圆癣、紫白癫风的发病部位、皮损特征、自觉症状、病程预后。 4.注意白秃疮与白屑风、白庀;肥疮与头部湿疮;鹅掌风、脚湿气与手部湿疮、掌跖角化病;紫白癫风与白驳风、风热疮相鉴别。 5.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风湿毒聚证、湿热下注证的辨证论治,癣的各种外治疗法,有拔发疗法、浸泡、熏洗疗法,癣药水、药膏的选择应用等。6.注意预防与调护。【教学时数】1学时。第六节 虫咬皮炎 【目的要求】了解本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防护。【教学内容】 L.介绍其定义、特点。 2.病因病机:禀赋不耐,虫毒侵入肌肤。 3.重点讲解好发季节和部位、皮损特点、各种虫咬皮炎的临床表现、自觉症状及全身症状。4.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热毒蕴结证,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痒。方用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轻症以外治为主,用1%薄荷三黄洗剂,松毛虫皮炎用橡皮膏粘去毒毛刺。【教学时数】0.5学时 第七节 疥疮 【目的要求】熟悉本病病因、传播途径,掌握临床特点和治疗了解预防措施。【教学内容】 1.介绍其定义、特点、疥虫特性。 2.病因病机:直接感染疥虫,湿热虫毒郁于肌肤。 3.重点讲解接触史、好发部位、皮损特点、隧道、奇痒夜间加重。4.注意本病应与皮肤癌痒症、寻常痒疹、丘疹性荨麻疹相鉴别。5.强调外治方法。以外治为主,硫黄制剂有特效,讲解具体用药方法。6.重视预防调护。【教学时数】以自学为主。第八节 日晒伤 【目的要求】熟悉本病病因、临床特点,了解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1.介绍其定义、特点。 2.病因病机:禀赋不耐,腠理不密,阳光暴晒,毒热蕴肤或热毒入里。3.重点讲解好发部位、皮损特点。 4.注意本病应与接触性皮炎、盘状红斑狼疮相鉴别。5.治疗内外治结合,以清热祛暑为基本原则。6.重视预防调护。【教学时数】以自学为主。第九节 湿 疮(附:婴儿湿疹)【目的要求】 熟悉本病的定义、分类、不同部位的不同名称、病因病机,掌握诊断、鉴别诊断和辨证论治,了解预防调护。【教学内容】 1.阐述其定义、特点、分类、不同部位的中西医病名。 2.病因病机:禀赋不耐,风、湿、热郁于肌肤,及急性、亚急性、慢性期病机。 3.重点讲解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疮的发病、皮损特点、自觉症状、病程预后。特殊部位湿疮的临床表现。 4.急性者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慢性者与牛皮癖相鉴别。 5.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湿热蕴肤证,宜清热利湿止痒,方用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湿热浸淫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止痒,方用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脾虚湿蕴证,治宜健脾利湿止痒,方用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血虚风燥证,治宜养血润肤、祛风止痒,方用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减。外治:急性者,滋水多时,用中药煎汤湿敷,滋水少时用青黛散麻油调搽;亚急性者用洗剂、霜剂;慢性者用青黛膏、黄连膏等,或加热烘,或用中药外洗、烟熏法。6.预防调护以自学为主。【教学时数】l学时。附:婴儿湿疮。 【目的要求】了解本病的临床特点、辨证论治、小儿用药特点。【教学内容】 1.介绍其定义、特点、中西医病名。 2.病因病机:禀赋不耐,脾运不健,内有胎火湿热,外受风邪,蕴阻肌肤而成。3.重点讲解发病年龄、好发部位、湿性、干性皮损特点、全身症状、预后。 4.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胎火湿热证、脾虚湿蕴证的辨证论治及外治法,小儿用药特点。5.注意预防调护。 【教学方法】自学,诊断通过皮损幻灯片讲解。【教学时数】与接触性皮炎共用1学时。第十节 接触性皮炎 【目的要求】 熟悉本病的概念和病因,掌握诊断、鉴别诊断和辨证论治,了解预防调护。【教学内容】 1.广义与狭义接触性皮炎的概念、中医病名及特点。 2.病因病机:禀赋不耐,接触致敏物质,湿热毒邪侵入皮肤与气血相搏。3.强调接触史、潜伏期,重点讲解皮损特点、自觉症状、预后。4.注意本病应与急性湿疮、颜面丹毒相鉴别。 5.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风热蕴肤证,治宜疏风清热止痒,方用消风散;湿热蕴毒证,治宜清热祛湿、凉血解毒,方用化斑解毒汤合龙胆泻肝汤;血虚风燥证,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方用当归饮子合消风散。外治:红斑、丘疹为主,用三黄洗剂;肿胀糜烂、渗液为主,用中药水煎湿敷;糜烂结痂者用青黛散麻油调敷。6.预防调护以自学为主。【教学时数】1学时。第十一节 药毒 【目的要求】 熟悉本病的概念、病因,掌握诊断和辨证论治,了解预防调护。【教学内容】 1.阐述药毒的定义、范畴及特点。 2.病因病机:禀赋不耐,药毒内侵。药毒为热毒,或夹风,或与湿相合致病。 3.重点讲解药毒的基本特点荨麻疹样型、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固定红斑型、多形红斑样型、湿疹皮炎样型、剥脱性皮炎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七种类型药毒的临床表现,包括皮损形态、部位分布、自觉症状、全身症状、预后。4.注意分别与荨麻疹、猩红热相鉴别。 5.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湿毒蕴肤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止痒,方用萆薢渗湿汤加减;热毒入营证,方用清营汤加减;火毒炽盛证,治宜凉血泻火解毒,方用清瘟败毒饮;气阴两虚证,治宜益气养阴清热,方用增液汤合益胃汤。外治:皮损以红斑、丘廖、水疱为主用三黄洗剂;糜烂、流滋水用中药湿敷;湿敷间期用油调剂;结痂用膏剂或甘草油;脱屑用霜剂、软膏保护皮肤。【教学时数】1学时。第十二节 瘾疹 【目的要求】 熟悉本病的定义、病因病机,掌握诊断和辨证论治,了解预防调护.【教学内容】 1.讲解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病因:禀赋不耐,人体对某些食物、花粉、气味、肠道寄生虫分泌毒素、寒冷等因素过敏。病机:风热、风寒袭表,肠胃湿热郁于肌肤,或气血不足、卫外不固所致。3.重点讲解风团发生在身体的部位、自觉症状、伴随症状。4.注意本病应与丘疹性荨麻疹样型药毒相鉴别。 5.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风寒束表证,治宜疏风散寒止痒,方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风热犯表证,治宜疏风清热止痒,方用消风散;胃肠湿热证,治宜疏风解表、通腑泄热,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血虚风燥证,治宜养血祛风、润燥止痒,方用当归饮子加减。6.重视预防调护。【教学时数】0.5学时。第十三节 猫眼疮 【目的要求】了解猫眼疮的病因病机,掌握猫眼疮的诊断与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阐述其定义、现代医学认识及特点。 2.病因病机:禀赋不耐,寒湿或风湿热邪蕴阻肌肤。感染、药物食物过敏为诱因。3.重点讲解好发部位、特征性皮损、轻症与重症的临床表现、自觉症状、全身症状、病程及预后。 4.注意与冻疮、疱疹样皮炎相鉴别。 5.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风寒阻络证,治宜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风热蕴肤证,治宜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方用消风散加减:湿热蕴结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 止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火毒炽盛证,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利湿,方用清瘟败毒饮合导赤散加减。外治法可选择应用中药熏洗、三黄洗剂或锡类散外吹患处。【教学时数】0.5学时 第十四节 葡萄疫 【目的要求】了解葡萄疫的病因病机,掌握葡萄疫的诊断与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阐述其定义、现代医学认识及特点。2.病因病机:禀赋不耐,邪伤脉络所致。 3.重点讲解好发部位、特征性皮损、单纯型、关节型、肾型、腹型的临床表现、全身症状及预后。 4.注意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维生素C缺乏病相鉴别。 5.强调内治。早期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为主,后期以补脾益肾为基本原则。热毒发斑证治宜清热凉血,化瘀消斑,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加减;湿热伤络证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消斑,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脾气亏虚证治宜健脾益气,养血止血,方用归脾汤加减;脾肾两虚证治宜滋阴降火,温脾肾阳,方用大补阴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教学时数】0.5学时 第十五节 瓜藤缠 【目的要求】了解瓜藤缠的病因病机。熟悉诊断与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概述其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湿热下注或寒湿蕴结,经络阻隔,气血瘀滞。3.重点讲解好发部位、皮损特点、自觉症状、全身症状、病程预后。 4.强调辨证论治。湿热瘀阻证,治宜清热利湿、祛瘀通络,方用萆薢渗湿汤合桃红四物汤;寒湿入络证,治宜散寒祛湿、化瘀通络,方用阳和汤加减。【教学时数】0.5学时。第十六节 风瘙痒 【目的要求】熟悉本病病因病机,掌握诊断和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概述:定义、中西医病名介绍、特点。 2.病因病机:介绍各种诱发因素,病机为血热受风,湿热蕴肤,血虚肝旺,生风生燥。3.诊断:阵发性瘙痒,无原发皮损,搔抓引起多种继发皮损。 4.辨证论治:风热血热证,治宜疏风清热、凉血止痒,方用消风散合四物汤加减;湿热内蕴证,治宜清热利湿止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血虚肝旺证,治宜养血平肝、法风止痒,方用当归饮子加减。外用药的选择应用。【教学时数】0.5学时。第十七节 牛皮癣 【目的要求】熟悉本病的定义和病因,掌握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了解预防调护。【教学内容】 1.阐述其定义、中西医病名概念及特点.2.病因病机:诱因:局部摩擦、精神因素;病机为风湿热邪郁阻肌肤,或血虚肝旺,生风化燥。 3.重点讲解好发部位、皮损特点、局限型及泛发型、阵发性剧痒。4.注意本病应与慢性湿疮相鉴别。 5.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肝郁化火证,治宜清肝泻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风湿蕴肤证,治宜祛风利湿、清热止痒,方用消风散加减;血虚风燥证,治宜养血润燥、熄风止痒,方用当归饮子加减。外治可用洗剂或软膏加热烘疗法。6.预防调护以自学为主。【教学时数】0.5学时。第十八节 白疕 【目的要求】 熟悉本病的定义和病因病机,掌握诊断、鉴别诊断和辨证论治,了解目前中医药治疗进展。【教学内容】 1.阐述其定义、中西医病名及特点。 2.病因病机:素体内热,感受外邪,入里化热,或情志失调,五志化火,导致血热毒盛,生风化燥;病久瘀阻脉络,耗伤阴血。 3.重点讲解白疕的皮损特点,四型:寻常型、关节型、脓疱型、红皮病型,三期:进行期、静止期、消退期。 4.注意本病应与慢性湿疮、风热疮、面游风等相鉴别。 5.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血热内蕴证,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消斑,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血虚风燥证,治宜养血滋阴、润肤熄风,方用当归饮子加减;气血瘀滞证,治宜活血化瘀、解 毒通络,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湿毒蕴阻证,治宜清利湿热,解毒通络,方用萆薢渗湿汤加减;火毒炽盛证,治宜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外治用黄连膏黑豆馆油软膏等。 6.介绍研究进展:临床、实验研究近况。7.预防调护以自学为主。【教学时数】1学时。第十九节 风热疮 【目的要求】了解本病病因病机,熟悉诊断和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阐述其定义、现代医学的认识、特点。2.病因病机:血热受风,伤阴化燥。 3.重点讲解好发部位、母斑与子斑特点、自觉症状、病程预后。4.注意本病应与紫白癫风、圆癖、白庀相鉴别。 5.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法:风热蕴肤证,治宜疏风清热止痒,方用消风散加减风热血燥证,治宜清热祛风、养血润燥,方用凉血消风散加减。外治用三黄洗剂、霜剂等 【教学时数】0.5学时。第二十节 紫癜风 【目的要求】了解本病病因病机,掌握诊断和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概述其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总由内因、外因致病邪气相合,气血凝滞,蕴阻皮肤、黏膜而成。3.重点讲解皮损特点(Wickham纹)、发生部位(黏膜损害常见),临床分型。 4.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初期以疏风除湿,清热止痒为主;后期以养血滋阴,活血化瘀为主。5.预防调护以自学为主。【教学时数】 0.5学时。第二十一节 白驳风 【目的要求】了解本病病因病机,掌握诊断和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概述其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或肝肾不足,精血亏虚;或外伤、疾病导致瘀血内阻,肤失濡养。 3.重点讲解皮损特点、发生部位。 4.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肝郁气滞证,治宜疏肝理气、活血祛风,方用逍遥散加减;肝肾不足证,治宜滋补肝肾、养血怯风,方用六昧地黄丸加减;气血瘀滞证,治宜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外用补骨脂酊。5.预防调护以自学为主。【教学时数】以自学为主。第二十二节 黄褐斑 【目的要求】熟悉本病的病因病机,掌握诊断和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概述其定义、西医疾病范围及特点。2.病因病机:肝气郁结、脾虚湿困、肝肾不足。3.重点讲解皮损特点、部位分布。 4.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肝郁气滞证,治宜疏肝理气、活血消斑,方用逍遥散加减;肝肾不足证,治宜补益肝肾、滋阴降火,方用六昧地黄丸加减。脾虚湿蕴证,治宜健脾益气、祛湿消斑,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气滞血瘀证,则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外用玉容散。【教学时数】0.5学时。第二十三节 粉刺 【目的要求】熟悉本病的病因,掌握诊断和辨证论治,了解预防调护。【教学内容】 1.概述其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肺经蕴热,或饮食不节,胃肠湿热上蒸,或冲任失调,气血瘀滞,严重者痰热互结 3.重点讲解好发年龄、好发部位、皮损特点、类型。4.注意本病应与酒齄鼻、职业性痤疮等相鉴别。 5.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肺经风热证,治宜疏风清肺,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肠胃湿热证,治宜清热除湿解毒,方用菌陈蒿汤加减;痰湿瘀滞证,治宜除湿化痰、活血散结,方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外治用颠倒散洗剂或痤疮洗剂等外搽。6.预防调护以自学为主。 【教学时数】以自学为主。第二十四节 面游风 【目的要求】掌握面游风的诊断和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介绍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风热血燥、肌肤失养,或过食肥甘、辛辣酒类,脾胃运化失司,生湿生热,蕴阻肌肤而成。 3.重点讲解临床表现及诊断:(1)干性者:基底微红的斑片,上有弥漫而均匀粉状脱屑,头皮处可堆积很厚,梳发或搔抓时易脱屑,毛发干松,易落。(2)湿性者:红斑,糜烂、流滋、结痂,油腻性脱屑,常有臭气,多发于眉,引及鼻唇沟、耳前后、颈后、背部、腋窝等处。 4.注意本病应与慢性湿疮、白疕、白秃疮相鉴别。 5.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风热血燥证,治宜怯风清热、养血润燥,方用消风散合当归饮子加减;肠胃湿热证,治宜健脾除湿、清热止痒,方用参苓白术散合茵陈茜汤加减。外治用白屑风酊、痤疮洗剂等。【教学时数】0.5学时。第二十五节 酒齄鼻 【目的要求】了解本病的病因病机,掌握诊断和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概述其定 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饮食不节、嗜酒、毛囊虫寄生为诱因,肺胃积热熏蒸,血瘀凝结而致。3.重点讲解好发年龄及部位、皮损分布,三种类型。4.注意本病应与粉刺、面游风相鉴别。 5.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肺胃热盛证,治宜清泄肺胃积热,方用批把清肺饮;热毒蕴肤证,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方用凉血四物汤合黄连解毒汤;气滞血瘀证,治宜活血化瘀散结,方用通窍活血汤。外治用颠倒散或一扫光。【教学时数】自学。第二十六节 油风 【目的要求】熟悉本病的概念和病因病机,掌握诊断和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概述其定义(包括西医病名斑秃、全秃、普秃定义)、特点。 2.病因病机:血虚受风,或情志失调、外伤瘀血导致气滞血瘀,或肝肾不足,发失所养。3.重点讲解脱发特点、病程及预后。 4.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血热风燥证,治宜养血熄风、养阴护发,方用四物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气滞血瘀证,治宜通窍活血,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肝肾不足证,治宜滋补肝肾,方用七宝美髯丹加减;气血两虚证,治宜益气补血,方用八珍汤加减。并可配合外用药或针刺等疗法。 【教学时数】0.5学时。第二十七节 红蝴蝶疮 【目的要求】 熟悉本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及实验室检查,掌握诊断和辨证论治,了解预防调护和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教学内容】 1.阐述其定义、现代医学认识、分型及特点。 2.病因病机:常见诱因:日晒、某些药物、感染、妊娠分娩、外伤、精神创伤。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虚火内生,加之各种诱因致热毒炽盛,燔灼营血,可引起急性发作;中期热邪伤阴或气阴两伤;后期阴损及阳,脏腑功能减退。 3.重点讲解临床表现及诊断。①盘状红蝴蝶疮:好发部位、皮损特点。②系统性红蝴蝶疮:皮肤表现、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介绍诊断标准。4.注意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相鉴别。 5.强调辨证论治方法。热毒炽盛证,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化斑,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阴虚火旺证,治宜滋阴降火,方用六味地黄丸合大补阴丸、清骨散加减;脾肾阳虚证,治宜温肾助阳、健脾利水,方用附桂八味丸合真武汤加减;脾虚肝旺证,治宜健脾清肝,用四君子汤合丹栀逍遥散加减;气滞血瘀证,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用逍遥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6.讲解预防调护的意义。【教学时数】1学时。 第二十八节 淋病(附:非淋菌性尿道炎)【目的要求】 熟悉本病的概念、流行情况和传染途径,掌握诊断与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介绍其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不洁性交或污染器具感染,湿毒下注,精败肉腐,病久正虚邪恋。 3.重点讲解接触史、潜伏期,男性以尿道炎为主,可引起前列腺炎、附辜炎。女性常见宫颈炎、尿道炎、前庭大腺炎。实验室检查,病程预后。4.注意与非淋菌性尿道炎等鉴别。 5.治疗方面应按卫生部诊疗方案实施,也可配合辨证进行施治。6.介绍预防调护的意义。【教学时数】1学时。附:非淋菌性尿道炎。 重点介绍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论治。第二十九节 梅毒 【目的要求】了解梅毒的传染途径、预后。掌握梅毒的诊断与治疗。【教学内容】 1.阐述其定义、特点及中医治疗史。 2.病因病机:精化染毒、气化染毒、胎中染毒,外发肌肤,内攻五脏。 3.重点讲解接触史、潜伏期,先天梅毒与后天梅毒、早期梅毒与晚期梅毒、隐性梅毒的概念,一期、二期、三期梅毒、胎传梅毒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4.治疗方面应按卫生部诊疗方案实施,中医药可作为辅助治疗。5.强调预防调护。【教学时数】1学时。第三十节 艾滋病 【目的要求】了解本病的传播方式,掌握诊断及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概述其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邪毒侵袭,正气不足。“疫疠”与“虚劳”并存。 3.重点讲解传播途径、潜伏期和三个阶段的临床特点,讲解实验室检查方法。4.介绍西医治疗进展和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5.强调预防调护。【教学时数】以自学为主。第三十一节 癌疮 【目的要求】熟悉本病的概念及实验室检查,了解治疗的研究进展。【教学内容】 1.阐述其定义、现代医学认识、分型及特点。2.病因病机:内外因相合,导致气滞血瘀痰凝而成。3.重点讲解临床表现及诊断。4.注意与寻常狼疮、角化棘皮瘤相鉴别。5.强调病理诊断及Mohs外科切除 6.讲解预防调护的意义。【教学时数】以自学为主。第十一章 肛肠疾病 概说 【目的要求】 1.熟悉肛门直肠的解剖生理。2.熟悉肛门直肠疾病的检查方法。【教学内容】 1.肛肠病的范围、种类。 2.强调肛门直肠的解剖与生理概要:解剖学肛管与外科肛管、齿线、肛窦、肛管直肠周围间隙、括约肌与肛管直肠环。 3.重点讲解肛肠病的检查:有直肠指检、窥肛器检查、乙状结肠镜等。4.便血、脱肛、疼痛、肿胀、流脓、分泌物等症状的辨证。 5.重点讲解内治及外治的常用方法。外治包括熏洗、外敷药物。手术方法简介。6.麻醉方法简介。 7.本章重点内容为肛门直肠的解剖与生理概要和内治及外治的常用方法。【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节 痔(内痔、外痔、混合痔)【目的要求】 1.了解各种痔的病因病机。2.掌握各种痔的诊断与辨证论治。 3.掌握痔的治疗原则,各种痔的治疗方法及适应证。【教学内容】 内痔 1.阐述其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肛腑本虚,静脉壁薄弱,兼因久坐久立、负重、远足,或饮食不节,湿热下迫,瘀阻魄门,筋脉横解而生。气虚下陷则脱出。 3.重点讲解临床表现及诊断:大便出血,齿线上粘膜隆起、充血,或脱出、嵌顿。一般分为三期。I期:痔核较小,粘膜鲜红,下血多,不脱出。Ⅱ期:痔核较大,色红或青 紫,在便时脱出,能自行回纳。Ⅲ期:痔大,表面灰白,不易出血,大便时脱出,不能自行回纳,甚至行走、咳嗽亦会脱出,但能回纳。内痔嵌顿,痔核脱出,不能及时回纳,可致肿痛、糜烂、坏死。 4.注意本病应与直肠脱垂、息肉痔、肛乳头肥大、直肠癌、下消化道出血相鉴别。5.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和适应证。内治分风热肠燥证,治宜清热凉血祛风,方用凉血地黄汤: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利湿止血,方用脏连丸加减;气滞血瘀证,治宜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方用止痛如神汤加减;脾虚气陷证,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外治可用熏洗法(内痔脱出,脱肛时用)、外敷法(因证选用各种油膏、散剂)、塞药法等。手术可采用注射法(包括硬化萎缩注射、消痔灵注射、坏死枯脱注射等法)、插药法、结扎法(包括贯穿结扎、胶圈套扎等法)。6.介绍手术后常见反应的处理。外痔 一、结缔组织外痔 1.概述其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由肛裂、内痔脱垂、产育努力等致邪毒外侵,湿热下注,气血运行失畅,瘀结不散而成。 3.重点讲解其临床表现。肛缘赘生皮瓣,逐渐增大,质地柔软,不疼痛,不出血。炎症时可肿胀、疼痛。 4.注意本病应与血栓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相鉴别。 5.一般不需要治疗,发炎肿痛时用苦参汤熏洗或敷药治疗。反复发炎或外痔过大,影响卫生时可作切除术。 二、静脉曲张性外痔 1.概述其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多因Ⅱ、Ⅲ期内痔反复脱出,或经产、负重努力,筋脉横解、瘀结不散而致。3.重点讲解其临床表现。痔发生于齿线以下,表面青紫而光滑,久蹲或便后可见扩大的静脉团多伴有内痔。 4.注意本病应与血栓性外痔、肛痈、结缔组织外痔相鉴别。 5.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利湿、活血散瘀,方用萆薢化毒汤合活血散瘀汤加减。外治可用苦参汤熏洗、消痔膏外敷等法。彻底治疗可做静脉丛剥离切除手术。 三、血栓性外痔 1.概述其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便时努张或负重努力致痔外静脉血络破裂,离经之血瘀滞而成。3.重点讲解其临床表现。肛缘突然剧烈疼痛,皮下可见暗紫色圆球形硬结、触痛。4.注意本病应与内痔嵌顿相鉴别。 5.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血热瘀结证,治宜清热凉血、散瘀消肿,方用凉血地黄汤和活血散瘀汤加减。外治用苦参汤熏洗,消痔膏外敷。手术治疗可采用血栓外痔剥离术。混合痔 1.概述其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脏腑本虚,痔静脉壁薄弱,排便、负重、经产用力致静脉横解,瘀阻肛门而生。3.重点讲解临床表现及诊断:内外痔相连,无明显分界,用力屏气或负重、运动后可一并扩大隆起,多伴内痔脱出。 4.内治法可参照内痔治法,外治参见静脉曲张性外痔治法。手术多用外痔剥离内痔结扎法,术中注意皮瓣保留,防止术后肛门狭窄。【教学时数】3学时。第二节 肛痈 【目的要求】 1.熟悉肛痈的病因病机。 2.掌握肛痈的诊断和辨证论治。3.熟悉肛痈的手术治疗原则。【教学内容】 1.讲解其定义及特点。 2.讲解病因病机:过食肥甘、辛辣、醇酒,湿热下注,形成肛窦炎、肛腺炎,炎症向周围扩散,毒阻经络,气血凝滞,发为肛痈。亦有因肺、脾、肾亏损,湿热乘虚下注而成。3.重点讲解临床表现及诊断:肛门周围肿胀疼痛,有结块。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不易消退,溃后成肛瘘。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位置深隐、局部症状轻、全身症状重;而肛提肌以下的脓肿,部位浅而局部红、肿、热、痛较明显,全身症状较轻。 4.注意本病应与肛周毛囊炎、疖肿、骶骨前畸胎瘤、骶髂关节结核性脓肿相鉴别。5.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热毒蕴结证,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加减;火毒炽盛证,治宜清热解毒透脓,方用透脓散加减;阴虚毒恋证,治宜养阴清热、祛湿解毒,方用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外治初起实证用金黄膏;虚证用阳和膏、冲和膏。脓已成,按脓肿不同,采取一次切开法、一次切开挂线法、分次手术等方法。溃后充分引流,日久成瘘者,按肛漏处理。肛痈切开术注意事项有:定位准确,避免损伤括约肌,引流要彻底。【教学时数】1学时。第三节 肛漏 【目的要求】 1.熟悉肛漏切开术、挂线术、切开挂线术的造应证。了解肛漏手术时括约肌的处理原则及寻找内口的方法。 2.掌握肛漏的诊断和分类。【教学内容】 1.阐述其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肛痈溃后,余毒不尽,血行不畅,疮口不合,日久成瘘;亦有虚劳咳嗽,邪乘下位,肉腐成脓,溃后成瘘,瘘管不收口,邪气留连耗伤气血。 3.重点讲解临床表现及诊断:肛周流脓、疼痛、瘙痒。肛旁有瘘管外口。有明显的肛痈史。因瘘管的部位、性质不同可伴有不同的全身症状。 4.分类:按内、外口瘘管分单纯、复杂性;按外括约肌深层上、下分高位、低位。5.注意本病应与肛门部化脓性汗腺炎、骶前畸胎瘤溃破等相鉴别。 6.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可分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利湿,方用二妙丸合萆薢渗湿汤;正虚邪恋证,治宜托里透毒,方用托里消毒散;阴液亏损证,治宜养阴清热,方用青蒿鳖甲汤。外治以手术为主,手术的关键是正确找到内口(简介寻找内口的方法),切开或切除之,将瘘管全部切开,可用切开法,适用于低位单纯性肛漏和低位复杂性肛漏;挂线法,适用于外口距肛门4cm以内,有内外口的低位肛漏;对高位复杂性肛漏者,宜切开低位瘘管;通过肛管直肠环的瘘管宜用挂线疗法。【教学时数】1学时。第四节 肛裂 【目的要求】 1.熟悉各种肛裂手术的适应证,操作法。2.掌握肛裂诊断及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阐述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本病早期(新鲜肛裂)以燥热为主(燥热、火热、血热)3日久(陈旧肛裂)以湿热为主。 3.重点讲解临床表现及诊断:排便时发生周期性刀割样肛门疼痛和鲜红色少量出血。早期肛裂只有肛管皮肤梭形溃疡;陈旧性肛裂溃疡加深、边缘不整齐。或伴有赘皮痔、内盲瘘、肛乳头肥大、肛窦炎。 4.注意本病应与肛门皲裂、肛管结核性溃疡、梅毒性溃疡相鉴别。 5.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分血热肠燥证,治宜清热润肠通便,方用凉血地黄汤脾约麻仁丸;阴虚津亏证,治宜养阴清热润肠,用润肠汤:气滞血瘀证,治宜理气活血、润肠通便,方用六磨汤加减。外治可用苦参汤坐浴。 6.手术治疗包括扩肛法、切开法、侧切法、纵切横缝法等,介绍其适应证及操作法。【教学时数】1学时。第五节 脱肛 【目的要求】 1.了解脱肛的三度分类法。2.掌握脱肛的病因病机。3.掌握脱肛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阐述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气血不足,中气下陷,固摄失司而成。 3.重点讲解临床表现及诊断:大便时直肠粘膜脱出肛外,初起能自行回纳,充血,瘙痒,以后直肠各层组织下移,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脱出,甚至咳嗽、劳累、下蹲时亦会脱出,不能自行回复,粘膜充血、水肿、溃疡、出血,伴有腹及腰以下坠胀。 4.三度分类法:I度:直肠粘膜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不易出血。Ⅱ度:直肠全层脱出,表面呈环状有层次的圆锥状粘膜皱壁,肛门松弛,须用手回复。Ⅲ度: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1Ocm以上,厚实,呈圆柱形。5.注意本病应与内痔脱出相鉴别。 6.强调内治及外治方法。内治可分脾虚气陷证,治宜补气升提、收敛固涩,方用补中益气汤: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萆薢渗湿汤。外治可用苦参汤熏洗,五倍子散或马勃散外敷;或应用针灸法。注射法可用粘膜下注射法,适用于I、Ⅱ度脱肛;直肠周围注射法,适用于Ⅱ、Ⅲ度脱肛。7.手术方法简介。【教学时数】1学时。第六节 息肉痔 【目的要求】 1.了解息肉痔的病因病机。 2.掌握息肉痔的诊断、辨证论治和手术疗法。【教学内容】 1.介绍其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湿热下迫大肠,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聚而成。 3.重点讲解临床表现及诊断:位置较高的小息肉一般无症状;低位带蒂息肉大便时可脱出,常伴有排便不畅、下坠或里急后重感;多发性息肉常伴腹痈、腹泻。息肉感染可引起,大便时伴便出粘液、鲜血。多次出血者可伴有全身贫血症状。肛门指诊对低位息肉有重要诊断价值,肠镜、结肠气钡造影检查对本病有重要诊断意义。4.分类:简要介绍息肉与息肉病及其与大肠癌的关系。5.注意本病应与锁肛痔、肛乳头肥大等相鉴别。 6.内治可分胃肠湿热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散结,方用萆薢渗湿汤加减;脾胃虚弱证,治宜补益脾胃,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外治法可选用灌肠法。7.简介其他疗法:注射法、结扎法、电烙法、手术法。【教学时数】1学时。第七节 便秘 【目的要求】 1.了解便秘的病因病机。 2.掌握便秘的诊断、辨证论治和手术疗法。【教学内容】 1.介绍其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燥热内结,情志失调或素体亏虚等,致大肠失于濡润,传导功能失常,而便结难出。 3.重点讲解临床表现及诊断:排便周期异常:排便次数减少,数日或数十日排一次便,或排便次数增多但无法有效排空;排便费力、排便时间延长、缺乏便意、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坠胀感等,患者可长期依赖泻药。临床常分为结肠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和混合型。肛门指诊、电子肠镜可排除直肠器质性疾病,排粪造影、直肠气囊逼出试验,肛门直肠压力测定、结肠运输试验、盆腔MRI等对本病有重要诊断意义。 4.注意本病应与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及结直肠肿瘤等相鉴别。 5.内治可分燥热内结证,治宜清肠泻热通便,方用麻子仁丸加减;肠道气滞证,治宜行气导滞通便,方用六磨汤加减;气阴两虚证,治宜益气养阴,润肠通便,方用增液汤合黄芪汤加减;脾肾阳虚,温阳通便,方用济川煎。外治法可选用灌肠法。6.简介其他疗法:针灸、生物反馈及手术治疗。【教学时数】1学时。第八节 锁肛痔 【目的要求】 熟悉锁肛痔的症状、检查与诊断方法、分期及治疗原则。掌握锁肛痔的早期诊断和肛门指诊的重要意义。【教学内容】 1.锁肛痔的定义与特点。 2.病因病机:湿热下注、火毒内蕴为标;正气不足、脾肾两亏为本。 3.重点讲解临床表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变形和转移征象。强调直肠指诊检查的重要性。 4.介绍应进行的辅助检查方法。 5.治疗:应早期手术,了解手术方式与指征。并配合中医辨证治疗。【教学时数】1学时。 第十二章 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 概说 【目的要求】 1.了解泌尿男性生殖系统与脏腑经络的关系。2.掌握泌尿男性疾病病因病机。3.掌握泌尿男性疾病的治疗大法。【教学内容】 1.泌尿男性疾病与脏腑经络的关系。2.强调泌尿男性疾病常见症状辨别。3.泌尿男性疾病的病因病机。4.重点讲解泌尿男性疾病的辨证论治。 5.本章中的重点和难点为常见症状辨别和辨证论治。【教学时数】1学时。第一节 子痈 【目的要求】 1.了解子痈的不同病因。2.掌握子痈的诊断和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讲解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湿热下注,房事染毒,睾丸外伤,气滞痰凝等皆可致病。 3.强调其临床表现。开始时发热恶寒,尔后但热不恶寒,口渴溲黄,便燥,附睾肿大,疼痛,拒按,进而睾丸肿大疼痈,子系增粗,痛引少腹。肿势可漫及阴囊,化脓时阴囊红肿光亮,中心软而高起。 4.注意本病应与子痰、卵子瘟等相鉴别。 5.重点讲解内治和外治方法。内治可分急性子痈,常见为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方用龙胆泻肝汤或枸橘汤加减;气滞痰凝证,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用橘核丸加减。外治急性子痈未溃者用金黄散、玉露散。慢性子痈用葱归溻肿汤坐浴,或冲和膏外敷。【教学时数】0.5学时。第二节 子痰 【目的要求】 1.了解子痰的病因病机。2.掌握子痰的诊断与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讲解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肝肾亏损,络脉空虚,浊痰乘虚下注,结于附睾。浊痰化热,肉腐为脓,溃后经久不收口而成漏。 3.重点讲解临床表现和诊断:子痰好发于青壮年,起病缓慢,附睾上有不规则结节,子系增粗,有串珠样结节,自觉睾丸酸胀隐痛。经年累月后部分坏死化脓,辜丸与阴囊皮肤粘连,皮肤暗红,微痛,脓肿溃后脓出清稀如涎,形成窦道。 4.重点讲解内治和外治方法。内治可分浊痰凝结证,治宜温经通络、化痰散结,方用阳和汤加减;阴虚内热证,治宜养阴清热、除湿化痰,佐以透脓解毒,方用滋阴除湿汤合透脓散;气血两亏证,治宜益气养血、化痰消肿,方用十全大补汤合小金丹加减。外治初起用冲和膏外敷,已成脓者可切开引流,溃后药线蘸化腐药引流,脓净后生肌收口,形成窦道者药线拔管后收口。 【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第三节 囊痈 【目的要求】掌握囊痈的诊断。【教学内容】 1.概述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内因肝肾不足,恣食厚味生冷,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或久著汗湿衣裤,坐卧阴湿之地,或因搔抓,湿毒自外而入,湿热毒邪凝结,气血凝滞而成痈肿。 3.重点讲解诊断: 阴囊红肿焮热,坠胀作痛,腹股沟淋巴结肿痛,发热,口干饮冷,尿赤。阴囊蜂窝组织炎者,弥漫性红肿,以水肿为主,不一定化脓。阴囊脓肿者红肿局限,脓肿形成时隆起而有波动感。 4.注意本病应与子痈、水疝相鉴别。5.辨证论治:可参考子痈。【教学时数】0.5学时。第四节 阴茎痰核 【目的要求】了解本病的特点与诊断,掌握治疗方法。【教学内容】 1.阐述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气血瘀阻,化生痰浊,下注宗筋,凝聚成核,肝肾阴虚,痰浊互结。3.重点讲解临床表现和诊断:在阴茎背侧海绵体可触及条索状或斑块状硬结,一个或数个不等,平时感觉不明显。阴茎勃起时可致弯曲、疼痛,甚至影响性生活。 4.重点讲解内治和外治方法。痰浊凝结证,治宜温阳通脉、化痰散结,方用阳和汤合化坚二陈丸加减。外治可用阳和解凝膏或黑退消敷贴。【教学方法】自学。第五节 尿石症 【目的要求】 1.了解尿石症的发病原因。2.掌握尿石症的诊断和辨证论治。3.掌握尿石症的检查方法。【教学内容】 1.概念及特点。 2.病因病机:饮水偏少,饮食偏嗜,久坐少动,禀赋不足,下焦湿热,气滞血淤,肾虚邪留均可致病。 3.重点讲解本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症状以疼痛为主,肾及输尿管结石者以腰腹部疼痛为主;膀胱结石者以小腹为主,向会阴部放射。多伴肉眼或镜下血尿。X线或B超检查可显示结石影像。 4.注意本病应与急性胆绞痛、急性阑尾炎、肾结核、腹腔淋巴结钙化相鉴别。 5.重点讲解内治和外治方法。内治可分湿热蕴结证,治宜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方用三金排石汤加减;气血瘀滞证,治宜理气活血、通淋排石,方用金铃子散合石韦散加减;肾气不足证,治宜补益肾气、排石通淋,方用济生肾气丸加减。简介总攻疗法。【教学时数】1学时。第六节 男性不育症 【目的要求】 1.了解男性不育的发病原因。2.熟悉男性不育的预防调护 3.掌握男性不育的诊断和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概述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禀赋不足,肾气虚弱,肝郁气滞,疏泄无权,痰湿化热,湿热下注,心脾不足,气血两虚系常见病因。 3.强调本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本病诊断较易,男女同居,有正常的性生活,女方有受孕能力,不避孕而12个月以上女性不怀孕者,即可诊断。具体发病原因应结合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而确诊。 4.重点讲解内治方法。内治可分肾阳虚衰证,治宜温补肾阳、益肾填精,方用金匮肾气丸合五子衍宗丸或羊睾丸汤加减;肾阴不足证,治宜滋补肾阴、益精养血,方用左归丸合五子衍宗丸加减;肝郁气滞证,治宜疏肝解郁,温肾益精,方用柴胡疏肝散合五子衍宗丸加减;湿热下注证,治宜清热利湿,方用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气血两虚证,治宜补益气血,方用十全大补汤加减。【教学时数】1学时。第七节 阳痿 【目的要求】 1.了解阳痿的发病原因。2.熟悉阳痿的预防调护 3.掌握阳痿的诊断和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概述定义及特点。 2.病因病机:禀赋不足,肾气虚弱,肝郁气滞,疏泄无权,痰湿化热,湿热下注,心脾不足,气血两虚等系常见病因。 3.强调本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本病为勃起功能障碍,常见临床诊断主要靠临床症状及IIEF-5评分。其辅助检查有多种,包括NPT、性激素水平等。讲述本病时应一并讲述勃起生理及NO-cGMP通路与勃起相关性。中医则重在肝肾心脾与勃起生理之间的关系。 4.治疗上重点讲解内治方法。通过讲解肝肾心脾与勃起生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述勃起的中医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以自学为主。第八、九节 精浊 血精 【目的要求】 1.了解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原因。2.掌握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和辨证论治。3.掌握前列腺的检查方法。4.了解精囊炎的特点。【教学内容】 1.概述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历史概况。 2.慢性前列腺炎的常见症状和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3.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病机。4.慢性前列腺炎的辨证论治。 5.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之间的关系及精囊炎的辩证论治。【教学时数】1学时。 第十、十一节 前列腺增生症 前列腺癌 【目的要求】 1.熟悉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因病机。2.掌握前列腺增生症的诊断和辨证论治。3.掌握急性尿潴留的处理方法和手术适应证。【教学内容】 1.阐述本病的特点。 2.病因病机:本病之本在于老年肾气渐衰,痰瘀互结,三焦气化失司。3.重点讲解临床表现和诊断。 4.注意本病应与前列腺癌、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等相鉴别。 仪陇县大寅中心卫生院 中医培训资料中医饮食护理 饮食调护是指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或在对健康人的保健方面,进行营养和膳食的调护和指导。饮食是人体生长发育和体能维持必不可少的物质,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也是人体气血津液的来源。合理的饮食护理是疾病康复的重要条件,又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中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又指出:“夫在身所以多疾此皆由„„饮食不节故也。”说明注意饮食营养对保持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指出不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不节是多种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要求:“食能以时、味不重珍,衣不火单热”和“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只有这样才能周身无灾,保持健康。 中医治疗历来重视食疗,《内经》中强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又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说明药物配合饮食治疗,既可减少“毒药”对人体的损害,又能补精益之,从而提高治疗效果。要求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要在用药除去大部分疾病后,随即用饮食调养正气,祛尽余邪,否则一味用药治疗,必损人体正气。 饮食虽能维护人体的生长发育,但如果饮食失宜、饱饥无常也可导致疾病的发生。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瓜果菜,或肥甘厚味无度,或暴饮暴食等均可导致疾病发生。 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重视四气五味 饮食护理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它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其实施也是按中医基本理论作为指导原则。古代医家通过实践对每一味食物看作同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性味,因此,也因每味中药一样对机体功能和疾病有某种调整和治疗作用。 二、因时因地因人择食 祖国医学认为,时间、地域及个体差异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时有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地有东南西北之分,人有肥瘦盛弱之别,所以在饮食上也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因时制宜:夏季气候炎热,阳热偏盛,应多食寒凉滋润属性的食物,如绿豆,苦瓜。春季宜食用辛凉、疏散的食物,秋季宜用平补或温补的食物,以散寒扶正,冬季气候寒冷、阴寒偏盛,应多食温补热属性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根据食物的不同属性,使人体顺应气候变化,以维持人体的内外环境相对平衡。在病人的护理中,根据季节气候的差异,合理地调配饮食,能有效地配合病人治疗,促进健康。 2、因地制宜:东南地区气温偏高,温气重,宜食清淡、渗湿食物;西北地区气温偏低,燥气盛,宜食温热、生津、润燥食物。在护理工作中,结合地域特点为病人提供不同的饮食也是十分重要的。 3、因人制宜:儿童身体娇嫩,宜用性平,易消化的食物;老年人气血、阴阳虚弱,宜进补气助阳或养血滋阴之品,如对成年体质壮实的外感风寒患者,可选用发散作用较强的食疗方如姜糖饮,姜糖苏叶饮,葱白粥;对老年体虚者而外感风寒者,食疗时宜配补益食品,如人生桂枝粥,木耳粥等。体质属寒者,宜食热性食物以辛辣烟酒等;女子以血为本,饮食应以补阴补血为主,尽量选择多汗多液食物,体质过敏的人,不宜吃海鲜腥发之物。所以,在护理工作中,应根据病人个体差异而制定不同的膳食方案。 三、辨证选择食物 辨证施食是根据患者的不同症候采用相应的饮食调护,即利用食物的性味来调整患者的阴阳偏盛偏衰。以“五味相调,性味相胜”“实者热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等法则以达到辅佐药物,匡扶正气,袪除病邪恢复健康的目的。 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分,食物亦有四性五味之别,在饮食调护在应按病证的性质不同,选择相宜之食品。 所谓“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性质的食性。《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同样适用于食性选择的原则。由于寒凉性食物,具有清热、泻火或解毒的作用,因此可选用于热证。如粮食中的陈仓米、小米、高梁米、大麦、苡仁、赤小豆、绿豆等;凡属热性温性的食物,同样具有温中、祛寒之功效。如:糯米、黄米、小麦等甘温食物,可选用于寒症病人。如脾胃虚寒、腹痛、泄泻等症,可用葱、韭、姜、蒜、辣椒等辛热之品,以达健脾通阳温中之效。而各种水果及一些瓜类,性味多偏寒凉,多有清热解渴之效,可选用于温病热盛伤津者。平性食物没有明显的寒凉或温热偏性因而不致积热或生寒,故人们日常所习用,也是病人饮食调养的基本食物,但因其味有辛甘酸苦咸之别,因而其功效也不同,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营养状况灵活选用。如大豆、玉米、豆浆、猪肉、鸡蛋、花生等。补益性食物具有益气、养血、壮阳、滋阴的作用。根据其寒凉温热的不同分为温补、清补和平补三类。 所谓“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五种食味。食物的五味不同,具有的作用也不相同。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 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又指出:“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别,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如辛味,有能宣散、行气血、能润之功效,对于表寒证及气血阻滞病证应注意选用之。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在人体五脏气血阴阳任何一方虚证时可用甘味缓和拘急疼痛等。如糯米红枣粥可治脾胃气虚或胃阳不足;糯米酒加鸡蛋,煮熟后食用以供产妇补益等,均取糯米、红枣之甘味,再合其温性,而求其补气、温阳、散寒之功效。又如酸味,有收敛固涩之效,适用于气虚、阳虚不摄而致的多汗症,以及泄泻不止,尿频,遗精,滑精等病证。再如苦味,有能泄、能燥、能坚的作用,多用于解除热证、湿证、气逆等病症。例如:苦瓜味苦性寒,用苦瓜炒菜,即取其苦能清泄之功,而达到清热、明目、解毒的目的。常吃苦瓜,对热病烦渴,中暑,目赤,疮疡肿毒等证极为有利。同样,咸味有软坚散结,亦能泻下的作用。用治热结,痰核,瘰疬等病症。 总之,在选择食物时,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结合食物的性味归经,选用相宜的食物配膳,做到寒热协调,五味不偏,有益于健康。 四、饮食禁忌 饮食禁忌,在饮食护理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临床上许多疾病难愈,或愈而复发,不少是与不注意饮食禁忌有关。如黄疸忌食油腻食物,温病高热忌辛辣荤腥。脾虚泄泻,忌食生冷瓜果;肺痨、痔疮、痈疖忌食燥性食物;产后、经期忌食寒凉食品等经验,均应在饮食护理中加以运用。辨证地选择食物,产科有虚实寒热之分,食物也有寒热温凉补泻之别。热症是机体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所引起的一类病症,宜食寒凉和平性食物,忌辛辣温热之品,寒症是机体感受寒邪或阴虚阳盛所引起的一类病症,宜补虚益换,食补益类 食物。实证是指邪气过盛所引起的一类病证,饮食宜疏利,阴导。根据病情的表里寒热和轻重缓急辨症施食,采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和标本兼治的总体原则进行饮食的调护,一般不宜施补,外盛病症宜饮食清淡,可食葱、姜、蒜辛温发散之品,忌油腻厚味。 此外,饮食禁忌除以上内容外,还应注意食物与药物,食物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如服用中药一般忌嗜茶,服参类补品,忌食萝卜。还有习惯服蜂蜜忌葱,白术忌桃、李,鳖甲忌苋菜,荆芥忌鲫鱼,天门冬忌鲤鱼,膳鱼忌犬肉,雀肉忌白木耳等。 五、饮食适量,软硬相宜 食量要因人因证而宜,勿太过或不足。食量太过,运化不及,反损伤脾胃,对健康不利;食量不足,机体得不到水谷精微之品,导致正气不足,无以驱邪,久之气血亏损而病生。 食物的软硬应根据病人脾胃功能酌定。大多数病人,脾胃功能低下,应给以软、精、细的食物为原则,即使与病证相宜的,也应适当控制,以免加重脾胃的负担,而使余邪难清或愈而复发。 总之,中医饮食护理是很具特色的一种食疗方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与疾病的康复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的药物治疗,结合合理的饮食护理,确保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化学药物的副作用越来越被人们关注,“人类必须回到自然”的呼声在宇宙中回荡,以天然动植物为主,中医饮食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深切的重视,“良药可口”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中医食疗正方兴未艾,中医饮食护理也将会给更多患者带来康乐。 双凤中心卫生院中医基础护理 第一单元 基本特点和总则 第一节 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辨证施护 (一)整体观念 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及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整体联系。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结构的各个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经络互相联系或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在功能上也都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又是相互影响的。 2、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在自然生活实践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不断受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适应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人体对适应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时,必然相应地产生生理或病理上的反应。人体适应自然界的机能还表现在对地理环境、居住条件以及一天中昼夜晨昏等各方面变化,一旦超越了人体的适应机能,或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发生疾病。 (二)辨证施护 1、辨证:就是运用中医的理论,对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病史、症状、体征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 2、施护:就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既从疾病的证候定性中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又从辨证所确定的治则治法中制定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因此,辨证施治与辨证施护是诊治与护理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部分。 疗。这种针对病因、病位和病变性质所在的护理与治疗,就是护病求本与治病求本的原则。 1、正治与正护法:正治与正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它的本质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与护法,又称“逆治逆护法”。如热邪所致的热证,其病的现象和本质均为热,在治疗和护理上,取用寒性药治疗及取寒凉护理法护理热性病;用热性药治疗及取温热护理法护理寒性病;即所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法与护理法则。同样如“虚则补之”取补虚护理法,“实则泻之”取攻下护理法,都是逆其证象而护,即属正治正护法范畴。 2、反治与反护法:指与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它的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护法。又称“从治从护法”即顺从其疾病的现象而治护的方法,如: ①热因热用:指用热药、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又称“热因热用“法。 ②寒因寒用:指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称“寒因寒用“法。 ③塞因塞用:指用补塞法、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的症状的方法,称“塞因塞用”。 ④通因通用:指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护法,治护泄泻症状的方法,称“通因通用”。 (三)标本缓急 标,即指现象。本,即指本质。从正邪关系分,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疾病本身分,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从疾病新旧或发病先后分,旧病为本,新病为标,先病为本,后病为标;从病变部位分,内脏为本,体表为标。由于疾病是一个复杂矛盾斗争过程,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所 3、因人制宜:根据患者不的同年龄、性别、生活习惯、体质强弱、文化修养及精神状态的特点,进行辨证护治,称为因人治宜。 不过冷过热,不暴饮暴食,食物种类与调配合理,不偏嗜等。中医强调生活起居没有规律,如过劳过逸,都可使气血失调或耗损,疾病由此发生。(3)适应气候变化,避免外邪侵袭 中医学“天人相应”学说强调了“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及“避其毒气”等,这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保健护理内容。由于四季气候的寒热温凉变化,必须根据自然气候的变化而采取相应措施,以保护身体健康。(4)药物预防,人工免疫 中医强调强身防病养生法,且辅以药物调养,对素体衰弱者,以及一些素来不重视摄生养性的,可借助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民间有以雄黄、艾叶、苍术等熏烟以消毒防病以及采用人工免疫接种方法者,在预防医学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既病防变 中医对既病者,强调既要争取早期积极治疗,又要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书展的规律及其传变的途径,做到早期预防,早有准备。有护理与防治疾病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止疾病传变和发展,控制疾病由表入里,以至侵犯内脏。若能根据疾病传变规律进行有效的护理,则能够“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 理工作中应主动掌握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做到春防风,夏防暑,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 (二)病室环境要求 1、病室整洁,安静,通风,空气新鲜,病室内光线充足,保持明亮,使人舒适愉快。 2、休息时拉上窗帘,让患者很好地睡眠,急性热病患者及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病人,光线可稍暗;眼病病人可用深色窗帘,避免对眼睛的刺激。 3、风湿以及阳虚里寒证的患者,室内光线应充足,可增进患者食欲,促进疾病康复。 4、夏季,病室应经常开窗、通风、降温、保持凉爽,其他季节时每天至少通风1-2次,但在通风换气时注意患者不宜直接吹风,防止寒邪侵袭。 5、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的虚弱程度、疾病的阴阳属性来调节室内的温度、湿度,房间的湿度一般以18℃-20℃为宜。 三、生活起居护理的内容 治疗过程中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不可过劳或过逸,动静结合才能利于疾病的痊愈,应做到劳逸适度。劳逸适度是指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凡能下地活动的患者都要保持适度的休息与活动。适度的活动能促使气血流畅,增强体魄及加强搞御外邪能力,尤其对脑力劳动者,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尽快恢复脑力。 而,过度的喜又会伤神耗气,适度的喜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忧郁、悲伤能够损神伤气,削弱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招致病邪侵入。思虑是七情之一,适度的思能够强心健脑,对人体有益无害;而过度和不正当的思虑,则往往对人体造成危害,多使心神过耗而不复,脾气留中而不行,产生头昏、心慌、失眠、多梦、纳呆、腹胀等证候。惊恐对人体也有较大的危害。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惊恐可以导致心神失宁、肾气不固而出现心慌、易惊、失眠、二便失禁,甚至神志失常等方面的证候。 二、情志护理的原则及应用、护理方法 (一)护理的原则及运用 1、诚挚体贴 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不同于正常人,环境、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对精神有影响,护理人员应满腔热情地对待病人,要关心、同情和体谅患者,当患者忧愁或痛苦时,应主动与之分忧,病人悲观时要热情地予以鼓励,以解除患者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患者情绪安定,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使脏腑、气血功能旺盛,促使疾病的痊愈。 2、因人施护 由于患者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所以在护理过程中对不同的患者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要耐心、细致,坚持正面引导,以情动人,另一方面,又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减轻患者患病后的心理压力,以利于身体康复。 3、避免刺激 病室与环境必须保持安静。护理人员要尽量做到四轻:走路轻、关门轻、说话轻、操作轻,以保持病室内的安静,避免患者受不到必要的恶性刺激。 (二)情志护理的方法 15、气功调神 气功锻炼是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它为人类疾病的防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是通过使大脑进入一种特殊状态的抑制过程而防治疾病的。在护理中,可根据病情指导患者进行气功锻炼,使患者的情志调节恢复到最佳状态。 3黑木耳、竹笋等。这类平补食物常用于各种疾病的恢复期,具有补益和中等功效,一般人也宜食用。 (四)辛散类食物 具有辛温或辛热性味的食物如:生姜、大蒜、葱、花椒、茴香、苏叶、桂枝、白酒等。可用于各种阴寒之证,具有发散行气之功效。 (五)清热类食物 具有苦寒、甘寒性味的食物。如:苦瓜、冬瓜、西瓜、萝卜、葫芦、莴苣及各种动物胆等。常用于实热证的调护,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功效。 三、饮食宜忌及其运用 食物有寒热温凉之性,辛、甘、酸、苦、咸之味,疾病有寒热虚实辨,阴阳表里之别,故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疾病证候类型来指导患者选择不同属性的食物,以达“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而配合治疗的目的。 (一)饮食对不同体质、性别、年龄病人的宜忌 1、体胖者多痰湿,宜食清淡、化痰食物,忌食肥甘厚腻、助湿生痰食物。 2、体瘦者多阴虚,血亏津少者宜多食滋阴生津、补血食物,忌食辛辣动火、伤阴食物。 3、老年人脾胃功能虚弱,气血容易亏损,宜食清淡营养、易消化食物,忌生冷、硬固、粘腻食物。 4、青年人活动量大,气血旺盛,宜食营养丰富的血肉有情之品和五谷杂粮、新鲜果菜,忌暴饮暴食,饥饱无度。 5、妇女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宜食有营养、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忌食辛辣燥火食品,以免乳儿上炎生疮。 第四节 病后调护 病证后期是指正气渐复,邪气已衰,脏腑功能逐渐恢复,疾病好转,已趋于痊愈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应注意合理的调养和护理,以使病邪彻底清除,脏腑功能完全恢复。 一、复病诱因及其含义 病证后期,如调护不当,致使病邪重又在体内复燃,脏腑功能出现失常,可使病情复发。因此,在病证后期应注意适当加强锻炼身体,合理调配,调畅情志。 1、风邪复病:风邪,泛指六淫之邪。大病初愈之人,往往正气不足,卫外亦必然薄弱,故常常因感受六淫之邪而引起疾病的复发。 2、因食复病:大病初愈,胃气薄弱,如饮食不当而导致疾病复发者,即谓之食复(因食复病)。 3、因劳复病:大病初愈后,因精神刺激或形体劳倦及房室不节等引起疾病复发称之劳复(因劳复病)。 4、因情复病:情志所伤,可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在病证后期不注意情志调畅而引起疾病复发,称因情复病。 二、病后调护的方法及运用 (一)防止因风邪复病 1、扶正助卫:人体卫气布于体表,是抵御六淫之邪侵入的主要力量。如果卫气充盛外邪难以侵入。因卫气根于下焦阳气,为中焦水谷之气所补充,所以调节饮食、加强营养补充脾肾都是必要的措施。还可利用自然调护,可常以日光晒浴背部或全身。 2、谨避风邪:病人在病后恢复阶段,由于气血阴阳平衡处于渐渐恢复之 第四单元 投药护理 中药给药规则 一、给药时间、服药湿度、剂量、方法 (一)给药时间 古代“子午流注”学说集中反映了人体气血盛衰变化的规律,医家认为:心脏功能午时(11-13时)最强,子时(23-1时)最弱:肾脏功能酉时(17-19时)最强,卯时(5-7时)最弱,等等,并以此来指导用药。 1、选择给药时间(择时用药) 疾病会导致体内活动时间节律的失常。药物治疗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使人体内部的时间节律恢复正常。因此,掌握正确的给药时间,使之与人体时间节律同步、时辰阴阳盛衰协调,与用药疗效及副反应大小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择时用药的具体做法是: (1)阳药用于阴长之时,阴药用于阳长之时,升药用于升时,降药用于降时。 (2)选用扶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消肿散结等治法与方药时,宜于早晨或上午服用,以借天时之阳旺、人体阳气随之充盛之势而扶阳抑阴,祛除病邪。 (3)凡需借助人体阴气祛邪的疾病,选用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重镇安神、定惊熄风、清热解毒等治法与方药时,宜于傍晚或午后服用。 (4)借助天之阳气旺于昼、阴气旺于夜之际,治疗三阳经病于白昼给药,治疗三阴经病于黑夜给药,使正胜邪退而获愈。 (5)治疗上焦疾病,先食而后服药;治疗下焦疾病,宜在饭前服药。 9月经周期。 (8)特殊情况医嘱给药。如龟龄集治阳痿应于早餐前2小时服用,每日1次,鸡鸣散治疗湿脚气,宜在凌晨4时时冷服。 (二)服药温度 一般指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有温服、热服、冷服之分。 1、温服:将煎好的汤剂放温后服用。中成药则用温开水、酒、药引等液体送服。 一般汤剂宜温服。因冷(凉)者属阴,阴盛损阳,而胃气属阳,胃气弱时进冷场,抛必在伤阳气而对病情不利;温服也可减轻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瓜蒌、乳香、没药等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温服则能减轻恶心、呕吐等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汤剂放冷后需温服时,应先将汤药加热至沸,使沉淀的有效成分重新分解,然后再放温服用(使之基本上和刚煎时效果相近)。不宜只加热到温热不凉的程度就服用,否则汤剂中的有效成分因溶解度小而沉淀于下,以致影响口服的疗效。 2、热服:将煎好的药液真热服用。 依照“治热以寒,温而行之”之法,寒证用热药,宜热服,属“寒者热之”以助药力;真热假寒证用寒药宜热服,属“寒药热服”。理气、活血、化瘀、解表、补益之剂(汤剂或中成药),也宜热服。 3、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用。 依照“治寒以热,凉血行之”之法,热证用寒药宜冷服,属“热者寒之”;真寒假热用热药,宜冷服,属“热药冷服”。一般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之剂(汤剂或中成药宜冷服)。 1需注意“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如外感风寒用辛温解表药,服药后汗出表解,即应停药,否则继续服药,必伤正气。服泻下药时,二便通利后亦应停服药。 (4)连服:在较短时间内连续给服较大剂量的药物,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发挥更好的疗效,若病情危重,则以医嘱为准,可日服2-3剂,昼夜不停。如小儿流行性脑炎高热、败血症等用此种方法。 2、中成药的服法:一般有送服、冲服、调服、噙化和喂服等。 (1)送服(亦称“吞服”):将药物放入口呐,用温水或药引、汤剂送服。中成药的丸、片、胶囊等可用此种方法。 (2)冲服:将药物用温水或药引、汤剂冲化,或冲成混悬液后口服。中成药的散剂、冲剂、膏滋剂,以及处方中贵重药,芳香类药宜用此法。如镇静安神的朱砂、琥珀,活血化瘀止血的三七粉等。 (3)调服:将中药有温开水或白酒、醋、糖水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临床抢救用的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苏合香丸及一些散剂常用此法给药。(4)噙化(亦称“含化”):将丸、锭、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使药物滞留病处,以利发挥更好的疗效。多适用于咽喉与口腔疾病,如治疗咽喉痛的六神丸、喉症丸等常用此法给药。 (5)喂服:将药调化后逐口喂予患者(儿)的方法。适用于婴幼儿、危重患者或意识不清者。喂饲时要防止药液进入气管。有些患者不能正常口服时,可用温开水将药调成稀糊状,采用鼻饲法给药,不可随便撬牙灌服,以免损伤牙齿。第三篇: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
第四篇:中医讲稿
第五篇:中医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