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全部讲稿)

时间:2019-05-14 20:32: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全部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全部讲稿)》。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全部讲稿)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教学要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背景(包括时代背景、思想背景和个人背景); 2.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的阶段性; 3.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世界观的探索;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问世。教学时数:

6学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背景(历史条件与理论来源)

一、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发展

•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二、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周国平:不学英法德,不懂文史哲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 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岁时,他进入图宾根大学(符腾堡州的一所新教神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与荷尔德林、谢林成为朋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1831年在德国柏林去世。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杜宾根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家庭教师,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教授。1830年任柏林大学校长。创立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辩证法。他的哲学的基本的出发点是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亦称‚思有同一说‛),精神运动的辩证法以及发展过程的正反合三段式。认为思维和存在统一于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一独立主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与基础,它的辩证发展经历了逻辑、自然、精神三个阶段。他的哲学是对三个阶段的描述,因而相应地由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组成。逻辑学是‚研究观念(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将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当做思维的规律加以阐明,在概念的辩证法中,他猜测到了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法。自然哲学是‚研究观念他在或外在化的科学‛,他以幻想代替事实,发表了一些错误理论,但他也提出了合理的思想。精神哲学是‚研究观念由他在回复到自身的科学‛,他提出了社会政治、伦理、历史、美学等方面的观点和主张,并试图找出贯穿在历史各方面的发展线索。在美学上,提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密切联系以及理性的内容对艺术的重要意义。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

• 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费尔巴哈(1804~1872)Feuerbach,Ludwig Andreas,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家。1804年7月28日生于巴伐利亚,卒于1872年4月13日。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肯定自然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辛形式,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但他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唯物主义依然是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费尔巴哈早年入海德堡大学神学系,后转入柏林大学学习哲学,1826年转入埃尔兰根大学学习植物学、解剖学和心理学,后获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任教。后因发表反对神学的著作被辞退,隐居乡间。在逝世前不久曾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他的功绩是在唯心主义统治德国哲学界达数十年之久后,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黑格尔逝世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黑格尔学派。黑格尔逝世后,学派迅速分化瓦解。形成了保守的右翼派老年黑格尔派,鼓吹政教统一;激进的左翼派即青年黑格尔派,主张政治与宗教分离。费尔巴哈曾属青年黑格尔派,他几乎听完了黑格尔的所有讲座。后批判了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同一说,提出了以人和自然为哲学唯一对象的人本学。他肯定自然是物质的客观实在,空间、时间和机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的产物,是灵魂和肉体的统一,唯物地阐述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他认为人是认识的主体,主体和客体通过感觉直接联系达到统一,自然是可以被认识的,主张直观的反映论。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人本学对人的理解是抽象的自然人。他论证了宗教和唯心主义在本质上的联系,提出唯心主义只是用理性改造了的神学。在否定了过去的宗教之后,他试图建立一种无神的宗教来宣扬超阶级的爱。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建立了科学的、革命的辩证唯物主义,因此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著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等。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 亚当〃斯密:经济学鼻祖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的寇克卡迪。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斯密,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主义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 大卫〃李嘉图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完成者,古典学派的最后一名代表,最有影响力的古典经济学家

(David Ricardo, 1772.04.18—1823.09.1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生于犹太人家庭,父亲为证券交易所经纪人。12岁到荷兰商业学校学习,14岁随父从事证券交易。1793年独立开展证券交易活 动,25岁时拥有200万英镑财产,随后钻研数学、物理学。1799年读亚当〃斯密《国富论》后开始研究经济问题,参加了当时关于黄金价格和谷物法的讨 论,1817年发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9年选为下议院议员。

李嘉图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建立起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他继承了斯密理论中的科学因素,坚持商品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原理,并批评了斯密价值论中的错误。他提出决定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不仅有活劳动,还有投在生产资料中的劳动。他认为全部 价值由劳动产生,并在3个阶级间分配:工资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利润是工资以上的余额,地租是工资和利润以上的余额。由此说明了工资和利润、利润和地租的对立,从而实际上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对立。他还论述了货币流通量的规律、对外贸易中的比较成本学说等。但他 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永恒的,只注意经济范畴的数量关系,在方法论上又有形而上学的缺陷,因而不能在价值规律基础上说明资本和劳动的交换、等量资本获等量利 润等,这两大难题最终导致李嘉图理论体系的解体。他的理论达到资产阶级界限内的高峰,对后来的经济思想有重大影响。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 • 圣西门

圣西门(Claude-Henri de Rouvroy,Comte de Saint-Simon,1760—1825)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1760年10月17日生于巴黎一贵族家庭。早年受启蒙运动影响,曾参加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1781年在约克镇任炮兵上尉。1803年发表《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主张应由科学家代替牧师的社会地位。圣西门拥护法国大革命,主动放弃伯爵爵位。为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学说,倾注了毕生精力。

圣西门认为法国革命不仅是贵族和市民等级之间的斗争,而且是贵族、市民等级和无产者之间的斗争。他指出这次革命只产生了新的奴役形式,即‚新封建制度‛。他预言,旧的社会制度必将为理想的实业制度所代替。

圣西门设想的未来的理想制度是一种‚实业制度‛。在实业制度下,由实业者和学者掌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权力;社会的唯一目的应当是尽善尽美地运用科学、艺术和手工业的知识来满足人们的需要,特别是满足人数最多的最贫穷阶级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人都要劳动,经济按计划发展,个人收入应同他的才能和贡献成正比。不承认任何特权。在理想社会中,政治学将成为生产的科学,政治将为经济所包容,对人的统治将变成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圣西门把从事产业活动的资产者看成是和工农一样的劳动者或‚实业者‛。并寄希望于统治阶级的理性和善心,幻想国王和资产者会帮助无产阶级建立实业制度。这就使得他的社会主义学说不能不流于空想。• 傅利叶

沙尔〃傅利叶,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生于法国贝占桑中等商人家庭。本人是店员。受过中等教育。他目睹资本主义社会竞争、投机、欺诈等黑暗内幕,著书立说,无情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探求改革的途径。

1772年4月7日,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诞生于法国东部贝桑松的一个富商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家大尼绒商店老板,1781年去逝,留下20万里弗,按遗嘱傅立叶得8万里弗。他中学毕业后,即遵照父亲的遗嘱学习经商,先后在里昂和巴黎做商店雇员和推销员。商业活动给他提供了参观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1792年,20岁的傅立叶继承了他应得的遗产,在里昂独立经营一家商店。第二年,吉伦特派策划反雅各宾派叛乱。不久,雅各宾派攻克里昂,他被逮捕。从此,他由对革命冷漠到否定革命,坚决主张用改良的手段来改造社会。傅立叶通过刻苦自学,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从19世纪初,他先后发表了《全世界和谐》、《四种运动论》、《新世界》等著作,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称资本主义社会是‚罪恶的渊薮‛,‚颠倒世界‛,主张以他设计的‚和谐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他理想的‚和谐社会‛,是由一个个有组织的合作社组成,它的名称叫‚法朗吉‛。在著作中,他详尽地描绘了‚法朗吉‛成员的美妙生活。怎样实现这个理想社会呢?傅立叶不主张仗使用暴力,他居然相信资本家或权贵人物会帮助实现他的改良计划,为此,他刊登广告,说他每天中午12点到下午1点在家接见答应出资创办‚法朗吉‛的富翁,他等了几年,可是没有一个富翁来问津,1832年,他和几个门徒一起创办了一个‚法朗吉‛。可是不久就证明了他的理想行不通。傅立叶的改造社会的计划虽然失败,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圣西门、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一起,为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诞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

三、个人背景(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经历与个性人格)1.马克思

Karl Marx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被评为二十世纪影响世界最深的人。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生于德国莱茵省(现属于联邦州莱茵兰-普法尔茨)特里尔一个律师家庭。他的祖父马克思〃列维是一名犹太人律法学家,他的父亲希尔舍〃卡尔〃马克思,后改名亨利希〃马克思,生于1782年,同荷兰女子罕丽〃普列斯堡结婚,生育多名子女,但从一确定继承人的文件中发现,只有卡尔〃马克思和三个女儿索非亚、爱米尔、路易莎存活。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并于1841年完成大学学业,同年另以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申请获得耶拿大学博士。毕业后担任莱茵报主编,后辞职。期间认识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他学识渊博,精通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数学。1843年6月19日,马克思与苦等了他7年之久的生于1814年的贵族小姐燕妮结婚。1844年1月,与燕妮一起踏上流放的征途。去到巴黎。同年完成<<哲学经济学手稿>>,这份手稿直到1933年才被发现并发表,被称为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1845年秋,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去到比利时布鲁塞尔。1845年12月宣布脱离普鲁士国籍。其后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书中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第一次有系统地阐述了他们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奠定了初步理论基础。后来才诞生了《共产党宣言》。随后不久遭到比利时当局的迫害。和妻子一起回到德国。1846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正义者同盟。1847年6月同盟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且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1848年4月,和恩格斯在德国一起创办了《新莱茵报》。后被驱逐,去了巴黎。在被要求离开巴黎,去了英国伦敦。在伦敦,他们度过了一生中最困难的日子。在5年时间里,马克思和燕妮失去了四个孩子中的三个。但在这期间,马克思写出了他最重要的著作——《资本论》。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参加了第一国际成立大会,被选入领导委员会。他为国际起草《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870年10月与移居伦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由于被许多国家驱逐,到处流亡,他曾自称是‚世界公民‛。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寓所去世,葬于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内。2.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及作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今乌培塔尔市)一个纺织厂主家庭。少年时就学于巴门市立学校,1834年转入爱北斐特理科中学。1837年其父坚持要他辍学经商。1年后到不来梅一家商行供职。当时德国正面临民族统一和民主革命的任务,恩格斯被民主主义的政治思想所吸引,同青年德意志运动发生联系。1839年春,在该派机关刊物《德意志电讯》发表《乌培河谷来信》,揭露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虔诚主义的黑暗,倾注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837年中学未业,就被迫经商。在不来梅供职时,接近激进的文学团体‚青年德意志‛,在其刊物《德意志电讯》上发表《乌培河谷来信》,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1841年去柏林服兵役,在此期间经常到柏林大学听课,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小组,写了《谢林和启示》等著作,对谢林的神秘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1842年9月服役期满后到英国曼彻斯特他父亲同别人合营的企业里工作。在这里,经常到工厂和工人住宅区去调查研究工人阶级的状况,同英国宪章运动的活动家来往,同时为《莱茵报》和其他报刊撰稿。1844年2月在《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从社会主义观点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批判。这时,他已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第二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一、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活动时期

(一)马克思

• 1836-1837年,从对康德、费希特哲学感兴趣到不满 • 1837-1838年,对黑格尔哲学感兴趣并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活动 • 1839-1841年,研究古希腊哲学,并写作博士论文

(二)恩格斯 • 1837年,被激进民主主义者伯尔尼、海涅和进步文学团体‚青年德意志‛的论著所吸引

• 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制度的主张,受到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尤其是施特劳斯《耶汤传》的思想的影响

• 1841年-1842年,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

二、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

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急剧转向主观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分歧。这突出地表现在:恩格斯坚持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在这一阶段,恩格斯也和马克思一样,还处在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源问题上,看到了‚工业国‛所必然引起的矛盾,看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但还没有进一步同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也还没有指明这种革命的性质。在物质利益和思想原则的关系问题上,看到了在英国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对人们思想、行动的支配作用,但还没有得出物质利益决定思想原则是普辫规律的结论。

三、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3-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表明他们已实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一)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揭示‚市民社会‛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

(二)马克思批判鲍威尔,揭示‚人类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区别,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三)马克思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揭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四)恩格斯在深入工人和研究经济学中,完成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世界观的探索

马克思、恩格斯在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之后,开始了建立新世界观科学体系的探索过程,继续深化他们的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是这种探索最初而又重要的思想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则是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已经接近于新世界观的形成。

一、异化劳动理论在科学世界观形成中的巨大作用及其局限性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即从对宗教、国家和法的批判进到对‚市民社会‛(即社会物质生活关系)的批判,从哲学进到政治经济学。而作为研究的思想成果,最主要的就是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并在这—理论的基础上阐发了自己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思想。

(一)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规定

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这一经济事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出发,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首先,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其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

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

第四,人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还指出,劳动的对象化不等于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才表现为异化,从而把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要消除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异化是现实的、客观的。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四个规定就是对现实劳动异化的概括。

马克思还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因为正是自我异化的发展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创造了条件;而自我异化的扬弃、人的本质的复归是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因而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是一种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的历史就是劳动对象化、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

(二)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异化劳动是《手稿》的核心概念。异化劳动理论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取得了对于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

首先,由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把生产劳动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他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而这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劳动。

其次,由于《手稿》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因而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直观性;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的缺陷。

第三、《手稿》在阐发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还提出物质生产在构成社会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

第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贯穿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马克思历来十分重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改造。在《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是同异化劳动理论密切结合的。

(四)对共产主义的论证

在马克思写作《手稿》时,由于他在巴黎这个‚古老的哲学大学和新世界的新首府‛广泛地接触到工人运动及其革命团体,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做了批判研究,因而他对共产主义的论证也比《德法年鉴》时期进一步深化了。

马克思首先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说:从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克思还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批判地研究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杨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五)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

首先,就其实际思想内容来说,虽然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费尔巴哈而向唯物史观接近,但是作为说明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却还没有摆脱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人本主义模式。

其次,就其与旧哲学的关系来看,马克思对自己的哲学思想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区别是明确的,对费尔巴哈也有所批评和保留,但还没有从哲学体系上同费尔巴哈区别开采,因而对费尔巴哈哲学作了过高的评价、直到1844年8月还认为费尔巴哈的《未来哲学原理》和《信仰的本质》等著作,‛给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因此,《手稿》既是马克思对科学世界观的富有成果的探索,又不是这种探索的完成。

二、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

如果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用以解答历史之谜的是异化劳动理论,在此之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辬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那么,处于两者之间的《神圣家族》则是由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

(一)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这种哲学揭露了它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质,指出:鲍威尔一伙虽然反对黑格尔主义的正统派,并自诩为真正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人,实际上,他们不过是用所谓‚无限的自我意识‛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走向公开的主观唯心主义。

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鲍威尔一伙的这套谬论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只不过是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庸俗化的复活而已。

第三.为了彻底批判鲍威尔一伙和黑格尔的思辪唯心主义,马克思还深刻地揭露了它的认识论根源,指出;思辨唯心主义的秘密,就在于通过诡辩,把概念独立化、实体化,即把本来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当作独立存在的本质、并把它看作感性对象的来源和基础。

第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鲍威尔一伙的思辨唯心主义时,还揭露了它在实践上的危害性。鲍威尔一伙把具体的现实变为观念的宾词,把自我意识变为世界的本质,把历史变为精神的发展,因此他们也就把人的一切活动和实践统统归结为批判思维过程,从而‚把现实的、客观的、在我身外存在着的链条变成只是观念的、只是主观的、只是在我身内存在着的链条,因而也就是把—切外部的感性的斗争都变成了纯粹观念的斗争。‛

(二)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提出一系列接近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露骨的历史唯心主义。鲍威尔等人认为,自我意识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历史除了自我意识的变化和发展以外,没有任何意义,世界历史归根到底就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同鲍威尔一伙的论战中,强调指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只有在物质生产方式中才能了解历史。

针对鲍威尔等人的观点,马克思和思格斯从物质生产是历史发源地的思想出发,论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他们在驳斥鲍威尔乘诬蔑‚工人什么都没有创造‛的言论时指出:‚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深刻地分析和阐述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同物质利益的关系。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得到历史承认的群众的‘利益’,当它最初出现于世界历史舞台时,总是在‘思想’或‘观念’中远远超出自己的实际界限,很容易使自己和全人类的利益混淆起来。‛

(三)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鲍威尔一伙敌视群众,尤其敌视无产阶级。马克思和思格斯驳斥了这种谬论,他们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结构和雇佣工人的非人生活状况之后指出,问题不在于无产阶级是否具有历史创造者的意识,而在于无产阶级所处的客观历史地位,正是由于这种地位使它必定要认识到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

在揭示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被此对立而又相互制约的运动,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客观必然性。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问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辬志

1845年春天,马克思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1846年与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两篇论著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在新世界观探索中发生了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已经形成。这是因为:

首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在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了精辟的概括之后指出,这是他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后来在布鲁塞尔继续进行研究所得出的‚总的结果‛,并讲到当时恩格斯也已‚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他‚一样的结果‛;于是他和恩格斯就‚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上的革命变革。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崭新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形成的辬志不能只是它的个别观点或原理的出现,而是指它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则的确立。按照这种理解,把《提纲》和《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辬志是恰当的。

二、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重大飞跃——《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而且也把实践引入历史观,确立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所以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首先在于它以实践为中心,论述了新世界观的一系列基本原则,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深化和发展了以往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提了出来,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表明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并为制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础。马克思首先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于义哲学的生长点和立足点,也是它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分界线;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曾将自己的正在阐发的新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这并不意味把实践看作世界的本原。

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制定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和唯心史观,对青年黑格尔派作了彻底的清算,批判了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井在批判中首次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一)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是唯物史观的实质所在。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首先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础上,进而论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四)阶级、国家和革命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形态的更替,是通过经济斗争、革命和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到另一个阶级手中来实现的。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世

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经形成,但由于这两篇论著当时都未能正式出版,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把不久以后发表的《哲学的贫因》和《共产党宣言》作为他们的新世界观的初次科学表述和问世的辬志。马克思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恩格斯也曾说过:‚我们的这—世界观,首先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问世‛。

(一)批判蒲鲁东主义,阐发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二)新世界观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运用和发展

1847年2月在伦敦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而撰写的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纲领,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发展,列宁曾指出:‚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列宁的这一概括,深刻地揭示了《宣言》的哲学意义。首先,《宣言》贯穿着彻底的唯物主义。第二,《宣言》闪耀着历史辩证法的光辉。第三,《宣言》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革命时期的运用、验证和发展(1848—1875)

教学要点:

1.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革命及其以后革命形势的哲学分析;2.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中对自己哲学的丰富和发展;3.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4.巴黎公社经验的哲学总结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教学时数:

4学时

在这一时期,作为这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风华正茂,精力充沛,在亲身参加革命实践和艰巨的理论研究中撰写了大量论著,做出了许多精辟的论断和不朽的贡献。这一时期,既是马克思、恩格斯—生在革命事业中最突出的时期,也是他们的理论活动结合革命实践最为紧密、成果最为丰硕的时期。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革命及其以后革命形势的哲学分析

一、对1848年革命的哲学分析

(—)革命是马克思、恩格斯—生事业的突出的中心点

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革命表现了最大的热情和关注,亲身投入了这次革命,筹办革命刊物,组织工人运动,参加武装起义,为革命作了大量工作;同时还结合革命进程,撰写了许多光辉的历史文献,如《资产阶级和反革命》、(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等,这些著作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对革命的性质、发展、演变和后果作出精辟的科学分析和深刻的理论概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有着不朽的历史地位。

(二)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法国革命和德国革命时深刻地运用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他们把所有制形式确定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把耸立在它上面国家、法和各种意识形态确定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三”对阶级斗争理论的新贡献

马克思在1852年3月给约〃魏德迈的—封信中提出了他对阶级斗争理论的三条新贡献:第一,‚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第二,‚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第三,‚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四)对历史人物的科学分折

针对唯心史观总是用英雄人物来塑造历史和解释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历史的演变和历史人物的作用,重新作出正确的评论,借以科学地说明历史为唯物史观的进—步发展扫清障碍。

(五)对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新发展

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实践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论断:

首先,充分估计了革命的作用。马克思考察了法国革命,从社会发展的高度提出了‚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其次,是尖锐地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要求。

第三,从无产阶级革命的全过程和总体上作出了不断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相统一的论断。

二、对1848年革命失败后形势的哲学分析(一)对欧美各国重大政治事件的哲学分析 对于在1853—1855年爆发的克里木战争,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分析了这场战争的性质,指出不论是英法俄列强,还是土耳其,都是为侵略他国、称霸世界而投入战争的,它绝不是什么民族、宗教的正义之战,而是大国之间为追逐各自的私利所进行的侵略战争。因此,应当把希望寄托在未来的欧洲革命上,要从历史辩证法的高度看待历史的变革和人类的命运。只有革命才能有效地制止侵略,解决相互争权夺利的历史难题。对于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的分析,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又一个光辉范例。

(二)对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哲学分析

29世纪50年代以后,欧洲民族运动已经进入低潮,而亚洲人民的革命风暴却在兴起,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人民的起义,表现了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觉醒。对此,马克思、恩格斯突破了‚欧洲中心沦‛的传统,对世界的东方给予了特殊的关注,提出了许多深邃的见解。关于中国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是从历史辩证法的高度进行分析的。关于印度起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它是一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全民斗争。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在1848年欧洲革命后,进—步把目光从欧洲扩展到美洲、非洲和亚洲,把研究欧洲各国的阶级斗争扩展到研究各种类型的革命斗争,继续以他们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工具,分析革命形势、发展革命理论、制定革命策略、预测革命前途,为工人阶级如何面对正在发生和即将来临的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第二节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中对自己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是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思想结晶,是他历尽艰辛、耗尽心血所获得的巨大科学成果。

一、《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

《资本论》伟大的哲学意义首先就在于:它把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用于一种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应用于一门具体科学,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在阐述《资本论》的创作宗旨时所说的那样:‚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列宁认为:‚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

(一)论证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为具体说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马克思首先对一般的劳动过程进行了考察。他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研究劳动过程,分析物质生产并阐明其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这本身就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极为重要的理论内容。

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马克思十分重视劳动资料的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基本方面。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给劳动者带来了极大的苦难,但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却又是历史上的一次巨大进步。

‚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二)论证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时,特别探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法权关系。资产阶级的国家权力和法律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为其服务的。马克思不仅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且也着重研究了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权力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三)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则

在对商品拜物教等资本主义会特有的思想意识的分析过程中,马克思更进一步论证了这一原则。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根源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

(四)论证了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是无法调和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必然为共产主义所代替也同样根源于这一矛盾。

(五)论证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

在为创作《资本论》而写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按照‚前资本主义一资本主义一共产主义‛三大社会形态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趋势的思想。

二、《资本论》的科学方法论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门科学‛。(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

(二)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论原则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进程是和现实的历史过程相符合的。马克思指出:‚从最简单上升到复杂这个抽象思维的进程符合现实的历史过程。‛

(三)《资本论》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典范

第一,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串着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从而展示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体体现。《资参论》正是从分析商品的内在矛盾开始,逐步深人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第二,《资本论》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中,还运用了质量统一的分析方法,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体体现。

第三,《资本论》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范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中,还深刻证明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遵循着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综上所述,在《资本沦》中,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的认识论和逻辑。

第三节 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 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是他对战争和军事问题的哲学分析和哲学思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恩格斯是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

恩格斯在军事理论和军事哲学上作出开创性的贡献不是偶然的,是同他所处的时代,同他本人的经历、素风、毅力和学识分不开的。

恩格斯生活在一个战争风云此起彼伏的时代。恩格斯本人在军事科学上也有独具的特点和优点。

恩格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和评论战争,提出要坚持军事科学像数学和地理学—样,并不包括特殊的政治见解。在战争中,只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精力进行战争,粉碎敌人并迫使敌人同意你的条件。

恩格斯以他在军事科学上的杰出贡献,在当时的德国和欧洲博得‚军事评论家‛和‚头号军事权威‛的美誉,成了同时代军事专家中的佼佼者。

二、科学的战争观和研究、处理军事问题的方法论(一)唯物辨证地研究战争和军队

战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超历史的,而是同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同—定的社会阶级状况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要正确地了解战争和军队,就必须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坚持历史的和发展的观点。战争和军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自己的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二)全面论述战争和军队的各种因素的关系

只有把人和物这一贯串于战争和军队全过程的基本关系处理好,才能理顺其他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各种军队的官兵关系又往往随着社会制度的不同而不同,在阶级社会里又总是打上阶级关系的烙印。

(三)从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上阐明夺取战争胜利的战略战术

要正确地指挥战争,就要有严格的科学性,既要研究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切不可主观蛮干,任意行事,还要有高超的领导艺术,即要善于因地制宜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切不可墨守成规,僵化保守。

三、批判唯心主义战争观,对战争做科学的预见(—)批判唯心主义战争观 当时鼓吹唯心主义战争观的一个代表人物是蒲鲁东。蒲鲁东最终不得不把生活方式的确定归结为造物主的选择。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而这部书竟是这样缺少唯物主义精神,以至于不求助于造物主,就表达不出它对于战争的见解‛。

19世纪70年代杜林所宣扬的暴力论,是唯心主义战争观的又—有代表性的论点。杜林认为,对战争的解释只能陷于唯意志论和唯心论;而按照恩格斯的《反社林论》的观点,经济才是战争暴力的基础,经济同暴力相比要‚基础性‛得多,只有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全部战争变和社会发展史才能得到合理的说明。

(二)预见未来战争和战争前景

恩格斯的远见卓识在于他能根据80年代和90年代资本主义的变化,透过局部战争的假象,作出战争将逐步发展为欧洲战争甚至世界战争的预测。他认为未来的战争将是‚一场具有空前规模和空前剧烈的世界战争‛,也是一场‚把整个欧洲都吃得干干净净‛的战争。

恩格斯在军事科学亡的预见性,主要是他在军事科学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结果。

第四节 巴黎公社经验的哲学总结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1871年3月18日爆发的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及其所建立的政权——巴黎公社使马克思、恩格斯能够以无产阶级群众运动的实际经验为基础开展理论工作,写出《法兰西内战》等光辉的历史文献。

一、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一)公社是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伟大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考察阶级斗争的历史和1848年欧洲革命时就看到资产阶级的‚一切变革都是使这个机器更加完备,而不是把它毁坏。马克思又把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思想概括为巴黎公社的原则,巴黎公社的普辫意义也正在这里。

(二)以人民的武装代替反动军队

清除‚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唯一的基础‛,‚但是,在实行这种改变以前必须先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其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大军。‛

(三)以公社的公仆制度代替官僚制度

马克思在这里总结公社经验而提出的‚社会公仆‛或‚勤务员‛的观念,是千百年来传统观念的革命变革,改变了‚官贵民贱‛的世俗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官民之间的关系,端正了国家公职人员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和思想。

(四)摧毁精神压迫的工具

首先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剥夺一切教会所占有的财产,让教士重新过私人的清修生活,靠信徒的施舍而不是靠国家的支持。同时,一切学校对人民免费开放,不受教会和国家的干涉,使人人都能享受教育,使教育和科学都能从宗教和剥削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五)致力于无产阶级的经济解放

公社的伟大目辬是解放劳动和改造社会。‚一方面取缔国家寄生虫的非生产性活动和胡作非为,从根源上杜绝把巨量国民产品浪费于供养国家这个魔怪,另一方面,公社的工作人员执行实际的行政管理职务,不论是地方的还是全国的,只领取工人的工资。‛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公社经验教训的哲学总结

巴黎公社的失败,固然由于客观条件的不成熟,同时也是和主观原因分不开的。(一)公社失败在政治上、组织上的教训

从政治上、组织上看,巴黎公社还不是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它是由多数派的布朗基主义者和少数派的蒲鲁东主义者组成的公社委员会领导的。组织领导上的松散、不统一,使革命事业失去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公社失败在思想上、理论上的教训

组成公社领导的布朗基派和蒲鲁东派都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尤其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必然乘虚而入,侵袭革命队伍,危害革命事业。

(三)巴黎公社失败的哲学分析

在一个有千百万群众参加的革命运动中,有一个如何理解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问题,‚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末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另一方面,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

三、公社失败后为继续坚持、捍卫和发展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而斗争

巴黎公社失败后,各种机会主义思潮和派别围绕着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向马克思主义展开了进攻。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批判巴枯宁主义和阐明马克思主义权威观

巴桔宁主义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论点是否认一切权威。对此,恩格斯在《沦权威》中作了针锋相对的批判。他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深刻地论证了权威的必要性。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来看,不论是工业还是农业,都有一种分散活动被联合活动代替的趋势。

(二)批判拉萨尔主义,制定过渡时期理论和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 为了反对拉萨尔主义,保卫马克思主义,1875年马克思写了《哥达纲领批判》。针对纲领中的错误观点,他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对未来社会进了科学的预测和展望,阐述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及其在欧洲的传播 教学要点:

1.恩格斯在对杜林的论战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系统的论证;2.总结自然科学的发展,创立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和方法;3.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哲学思想;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的传播和发展。教学时数:

4学时

进入19世纪70年代以后,时代的变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客观要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及其在欧洲的广泛传播。

第一节 恩格斯在对杜林的论战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系统的论证

一、反对杜林主义、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粉碎了杜林的进攻,从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上彻底批判了杜林主义,而且百科全书式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杜林论》是第一部完整地、系统地、准确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的著作,成为整个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二、从实际出发还是从原则出发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

杜林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先验主义中,科学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批判‚模式论‛原则在先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科学地论述了关于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原则与实际的基本理论。

第二,批判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命题,科学地论证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第三,批判杜林在物质存在形式问题上的错误观点,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和运动观。

三、批判‚终极真理论‛,论述认识的辩证法

杜林在世界观上的先验主义和形而上学,决定了他在认识论上的唯心主义和非辩证性,把人的认识片面化、绝对化。

恩格斯辩证地分析了人的认识能力。‚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这一矛盾贯穿于人类认识过程的始终。

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四、反对形而上学,论述辩证法的理论及其基本规律

首先,对人类认识史进行了科学的总结,指出人类思维发展史上从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对立,辩证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希腊的朴素的辩证法、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法。

其次,恩格斯论述了辨证规律的客观性和普辫性。

第三,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歪曲辩证法的本质和功能时,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具意义。

五、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唯心史观及其先验主义方法时,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首先,关于观察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其次,依据唯物史观,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道德观、平等观,阐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则。第三,批判杜林的暴力论,科学地阐明了经济与政治、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的理论。

第二节 总结自然科学的发展,创立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和方法

一、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过程

1873年5月,恩格斯决定撰写一部关于《自然辩证法》的著作。《自然辩证法》手稿包括以下内容:

(一)导言:恩格斯通过对自然界本身发展历史的分析,揭示了物质的形态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

(二)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它们揭示和表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论证了辩证法的普辫性、客观性;阐明了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揭示了辩证逻辑和认识论的基本理论。

(三)关于物质各种运动形式的学说:恩格斯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亡,提出了关于物质运动形式的学说,把物质运动形式分为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以及社会和思维,并揭示了各种运动形式转化的规律。

(四)关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飞跃的理论;它揭示了劳动对人类和类社会的最后决定作用。

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发展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理论

恩格斯把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历史辩证法的研究结合起来,论证了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辩证转化,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的科学论断,实现了人类起源问题上的突破。

恩格斯认为,直立行走能力的形成,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第—步。人的历史和动物的历史根本不同。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自己的行动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人们愈有意识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就离开动物愈远。

三、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重申了《反杜林论》中关于辩证法的科学表述,并且对辩证法的对象、内容、规律和范畴作了科学的规定。‚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辩证法的规律不是别的,正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实质上它们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哲学思想

一、马克思晚年笔记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马克思在1879至1882年间,阅读并细致地摘录了5本笔记,记载了他对于各种形式的原始公社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成果。(一)关于原始公社制度的历史命运

(二)关于原始农村公社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可能性的预测(三)关于氏族部落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四)反对把西欧发展的模式搬到东方社会

(五)批判某些资产阶级学者研究原始公社问题的反历史观点

马克思的晚年笔记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表明马克思晚年非常关心东方社会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由于当时革命的中心向东方转移,俄国已从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变为欧洲革命运动的先进部队。所以,‚假若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社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二、恩格斯揭示人类早期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次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作了科学的、系统的论证和阐述,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一)两种生产理论

他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两种生产的制约: —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的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

(二)原始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发展规律

根据两种生产的基本理论,恩格斯指出,血缘关系是人类早期社会的基础,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结构。

恩格斯在考察社会发展时,深刻揭示了家庭形式及其演变规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恩格斯认为,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从两种生产的理论来分析,家庭既是原始社会经济生活的‚细胞‛,又是原始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单位。

(三)私有制和阶级的起源

社会发展的辩证法揭示了旧的一定死亡,新的一定会诞生。氏族制度的瓦解,阶级社会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游牧业与农业的分离,这位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分离、于是产生了两个新因素。一是交换从偶然性因素变成经常性的了。二是商品交换推动了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剩余生产,因而出现了占有他人劳动、剥削的可能。这时,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次社会大分裂,即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从而产生了奴隶制。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导致生产率不断增长,奴隶成为普辫现象,社会进—步分化,出现富人和穷人的划分,整个氏族制度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文明时代开始。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辬志着奴隶制生产方式的最后确立,出现寄生阶级,阶级分化日趋尖锐,氏族制度为阶级分裂所摧毁,代替它的是国家。

(四)国家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趋势

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国家与氏族制度的自治机关有原则的、本质的不同。第一,氏族是按血缘关系组织社会,而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它统治下的居民;第二,国家体现阶级职能,有暴力机关及其物质附属物,如军队、警察和监狱等。这是氏族织织所没有的。第三,国家向居民收取捐税和公债;第四,镇压、剥削和压迫是阶级统治的具体表现。所有这些特点,都是适应私有制利阶级统治的需要。国家是伴随私有制、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它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三、恩格斯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系统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阐明了它在人类思想史上所起的伟大作用,反击了资产阶级哲学思潮的进攻。

(一)无产阶级哲学革命与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它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无产阶级在哲学领域中实现的伟大革命变革,是意识形态上的革命。从理论来源来说,它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意义

‚全部哲学史,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及其发展的规律性问题。(三)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第一,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的客观规律。第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第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的传播和发展 19世纪后半期,由于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发展。

一、狄慈根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和贡献

约瑟夫.狄兹根(1828-1888)是出生于德国的工人哲学家,他是一个制革工人,靠坚持自学而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独立撰写的《人脑活动的本质》一书,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评价,认为是他独立研究的成果。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帮助关怀下,他写了一些有价值的哲学著作,如《论逻辑书简》、《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中的漫游》、《哲学的成果》等。

在辩证唯物主义方面,狄兹根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提出‚宇宙万有‛学说。在认识论方面,他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人的表象、思想、概念部起源于物质世界。

他正确地认识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认为感性经验是理性认识能力的基础,理性认识不能脱离经验,‚理性科学常常把理性和经验当作两件有区别的,不具备共同性质的东西。因此我必须强调:正象没有经验就没有理性一样.没有理性也就没有经验。‛

狄慈自称是‚一个辩证法的哲学家‛,把唯物辩证法称作无产阶级的逻辑思想,强调辩证法的客观性,认为黑格尔辩证法虽然伟大但是唯心主义的和不彻底的。

狄慈根把世界的运动和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它作为认识世界的思考方法。在其哲学著作中,始终贯彻对事物的矛盾分析。狄慈根初步论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三者相统一的观点。

二、梅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捍卫

弗兰茨〃梅林(1846=1919)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马克思主义活动家、思想家、理论家。也是马克思夫义史学家和文艺评论家,德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梅林在巴黎公社后,为了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活跃在哲学论坛上,先后批判和揭露了资产阶级哲学流派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及其危害,批判了毕希纳、福格特和摩莱肖特的庸俗唯物主义;揭露了叔本华、哈特曼和尼采的反动唯意志论,反击了新康德主义的进攻等等。他指出,庸俗唯物主义‚不仅落后于德国唯心主义,而且退回到法国唯物主义的较早阶段。‛他指责庸俗唯物主义不值得正确区别哲学概念,根本不懂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他们在思维上栽了跟斗,正象唯心主义在存在上栽了跟斗一样,‚庸俗准物主义在理论上的错误的根本点就是混淆了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把意识、思想等同于物质,从而抹杀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三、考茨基早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

卡尔〃考茨基(1854-1933)是第二国际时期德国著名的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他的早期曾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和解释马克思主义中作出过贡献,后期成为一个机会主义者、修正主义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背叛了马克思主义事业,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叛徒。

四、拉法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捍卫 保尔〃拉法格(1842-1911午)是法国工人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在法国革命运动中锻炼成长的革命活动家,是第二国际时期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在国际工人运动中享有盛誉,为宣传、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世界观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五、拉布里奥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

安东尼奥〃拉布里奥拉(1843—1904)是意大利第一位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理论家和社会主义活动家。他曾是罗马大学教授,原信奉康德的先验哲学,后来成为左派黑格尔主义者。到了19世纪90年代,由于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学习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逐渐转到马克思主义立场,同自己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决裂,积极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他把马克思、恩格斯主要著作译成意大利文。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探索意大利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他投身意大利和国际工人运动,积极参与了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他促进了意大利社会党的成立,为把社会主义理论与意大利工人运动相结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第四章 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和苏联的传播和发展(1883—1945)教学要点: 1.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1883-1903)2.第一次俄国革命前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1903—1914);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发展(1914-1917);4.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苏联哲学(1917—1929);5.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苏联哲学(1929—1945)

教学时数: 5课时

第一节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1883-1903)

一、19世纪末俄国经济政治状况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世纪末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俄国原是一个封建军事国家,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但在1861年沙皇政府迫于于民主革命运动的压力和发展经济的需要废除农奴制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了,工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从整体上看,俄国仍然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小农国家,还保存着奴隶制残余,特别是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仍原封不动地保留着。由于俄国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未完成,当时的革命运动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在俄国工业生产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业工人的人数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为支强大的政治力量。最早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力图用它来解决俄国革命问题的是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劳动解放社。普列汉诺夫本是一个民粹主义革命家,由于沙皇政府的迫害,1881年逃到国外,逐渐认识到民粹主义的错误并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于1883年成立劳动解放社——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组织。90年代,俄国各地纷纷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组织,以列宁为代表的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是影响最大的一个。这些组织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并同俄国革命运动结合起来,以它为指导分析俄国问题,推动俄国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同其他组成部分一起传播、运用和发展的。

二、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格奥尔基•瓦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1856—1918)是俄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和理论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创始人和领袖,第二国际领导人之—。普列汉诺夫撰写了大量论著来宣传和阐发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反对沙皇政府的反动统治,批判民粹主义的错误理论,培养了整整一代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列宁语),对列宁影响很大,也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在他的著作中.特别重要的有《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1883年)、《我们的意见分歧》(1885年)、《唯物主义史论丛》,(1893年)《论一元历史观的发展》(1895年)、《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1898年)等

肯定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独立地位。

恩格斯没有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这一名词,但用‚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法‛等词来称呼他和马克思所创立的世界观的地方则是很多的。第一个把它称做‚辩证唯物主义‛的是约•狄慈根,第二个把它称为‚辨证唯物主义‛的则是普列汉诺夫。他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历史。无论是在自然界或是在历史方面,这种世界观‘都是本质上辩证性的’。但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涉及到历史,所以恩格斯有时将它叫做历史的。这个形容语不是说明唯物主义的特征,而只表明应用它去解释的那些领域之一。‛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基础。普列汉诺夫指出:‚现代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坚决拥护者。唯物主义是他的整个学说的基础。‛为了论证马克思的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无论,他根据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追溯了唯物主义的历史渊源,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基础是与古希腊的德谟克里特以来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传统一致的。他既反对把一切员终归结为精神的唯心主义,也反对把精神与物质割裂开来的二元论,指出:‚唯物主义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它排除了精神和物质、神和自然界的二元论,它认为自然就是原始狩猎部落所说的客观灵魂、精灵的活动等现象的基础。‛他也反对在这个问题上采取回避态度的康德主义的不可知论,明确肯定‚一切自在之物都是物质的。‛

3.阐发唯物辩证法,坚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但决没把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混同于旧唯物主义。他明确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不仅是唯物主义的哲学,而且是辩证的唯物主义。‛他认为唯物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当时有一种流行观念,认为辩证法只是一种思维方法,只存在于思维中,普列汉诺夫则把唯物辩证法看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一部分,认为辩证过程首先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然后才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才有辩证思维,‚既然我们的概念是自然界中所进行的过程的‘反映’,那末它们就不能没有辩证法的要素。谁承认自然界中存在着辩证的过程,谁也就不得不承认‘主观辩证法‛。

普列汉诺夫对于准物辩证法的具体内容也进行过大量的论述。他认为唯物辩证法不仅是关于普辫联系的学说,也是关于发展的学说。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是事物的内在矛盾,‚任何现象在下述意义上都是矛盾的,即它从它本身中发展着那些早晚要结束其存在的成份,把它变为它本身的对立物。‛

4.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不可知论

当时新康德主义甚为流行,一些人甚至企图以康德哲学来取代辩证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普列汉诺夫除了肯定自在之物的客观存在之外,还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观点,反驳了不可知论。他完全同意恩格斯关于实践是对不可知论的驳斥的观点,并以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来比喻客观事物与认识的关系。他还进一步指出,不可知论也是违背任何人的生活实践的。他认为:(1)观念与对象是可以符合的,(2)二者又是有差异的,不能等同。

5.辩证地论述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哲学史上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把唯物主义原理庸俗化的结果,历史唯物主义是与这种观点根本对立助。但人类社会毕竟是地球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生存和发展也一刻离不开地理环境,应该充分估计地理环境的影响,那么,这个影响究竞有多大呢?普列汉诺夫作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进一步发挥了马克恩和恩格斯关于地理环境的思想。马克思说:‚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这种自然的差别,在公社互相接触时引起了产品的互相交换,从而使这些产品逐渐变成商品。‛普列汉诺夫的独特贡献在于明确指出地理环境是通过生产力而对社会发展发生作用的,并且区分了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历史的早期(特别是原始时期)和后期的不同作用,指出地理环境在人类早期具有决定作用。他认为手脚的分工是猿变为人的关键,而这种分工之所以成为现实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变化使前肢和后肢的分工成为必要和有利。

创造性地提出社会结构的‚五项因素公式‛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类社会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主要是由三种因素或三个层次构成的,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普列汉诺夫把这个结构具体化为五个因素或五个层次:‚如果我们想简短地说明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现在很有名的‘基础‘对同样有名的‚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见解,那末我们就可以得到下面—些东西:

(—)生产力的状况:

(二)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

(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

(四)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 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五)反映这些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 7.科学地论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普列汉诺夫为了批驳民粹派的英雄史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多次论述了这个问题,并写了《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一书,在理论上和实际斗争上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普列汉诺夫主要解决了两个理论问题,一是怎样估计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即个人对历史发展究竞有多大作用;二是如何发挥个人作用,即如何使个人发挥最大的积极作用。他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解决这些问题的。

普列汉诺夫认为任何人都是时代的产物、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杰出人物也不例外。

普列汉诺夫反对夸大个人的作用,但决不是忽视发挥个人作用,他主张正确地发挥个人作用.如何正确发挥呢?他认为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认识时代的趋势,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辩证地理解必然和自由的关系。

评价

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是俄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伟大先驱,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在哲学领域,他知识渊博,涉猎甚广,著作甚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多有独创性发展,尤其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美学、哲学交方面,许多观点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他也力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俄国革命,客观上也推动了俄国革命。

但是,他在哲学研究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个明显的缺点是他对现实问题研究不够。他的渊博知识主要来自历史和书本,而不是来自实践。

三、列宁在理论斗争中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870-1924),原姓乌里扬诺夫。他从少年时期开始倾向于革命,在求学过程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893年列宁来到被得堡,参加了工人革命活动,组织和领导了被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后来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创建人之一。在1903年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出现了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列宁是布尔什维克派的主要代表。

(一)进一步发展了唯物史观

‚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但历史个是人的活动的机械的总和,人的活动总是受社会条件及其规律制约的。还有,杰出个人的活动同人民群众的活动比较起来起不了决定作用。因此,杰出个人的活动必须与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必须与人民群众的活动相一致,否则是会失败的。

列宁还指出,唯物史观在创立之初只是一个假设,‚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这一观点有力地说明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

列宁还对‛社会形态‛这一概念作了比较完整的发挥。人们过去习惯上把‚社会形态‛理解为社会经济结构,把社会形态等同于社会经济形态,列宁则把社会经济形态理解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而把社会形态理解为包括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形态,(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无产阶级阶级性,批判‚合法马克思主义‛的客观主义

合法马克思主义者是俄国一些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资产阶级代表,他们强调俄国存在—种‚不可克服的历史趋势‛,即资本主义的发展,利用马克思著作中关于资本主义比封建主义进步的言论,而回避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日益尖锐的阶级对立,企图把这种发展引向资产阶级的胜利。

列宁把这种强调‚客观必然性‛而抹杀其阶级内容,把客观性和阶级立场对立起来的思想倾向称做‚客观主义‛。他指出:‚唯物主义者不会满足于肯定‘不可克服的历史趋势’,而会指出存在着一定的阶级,这些阶级决定着当前制度的内容,而且使生产者除了自己起来斗争就不可能有别的比路。‛又说:‚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变作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

(三)阐明革命理论的重要作用,批判经济主义对自发性的祟拜

19世纪末在俄国工人运动内出现的经济派把唯物史观歪曲成庸俗经济决定论,祟拜经济斗争的自发,认为不能把政治革命当作首要任务。这种观点对刚建立起来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是—种思想阻力,必须加以破除。

列宁认为这是对政治斗争与经济斗争的关系的错误理解,‚根据经济利益起决定作用这一点决不应当作出经济斗争(等于工会斗争)具有首要意义的结论,因为总的说来,各阶级最重大的‘决定性的’利益只能通过根本的政治改造来满足‛。

列宁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科学,只能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不但投身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而且通晓人类优秀文化和现代科学的杰出知识分子来创立。列宁主张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向工人群众‚灌输‛,这种灌输当然不是强加,而是结合实际斗争宣传、运用、发挥,使广大工人群众自觉接受和运用,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因此,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又说:‚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党‛。这些话充分说明革命理论和主观能动性在革命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第一次俄国革命前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1903—1914)

一、第一次俄国革命和认识论问题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虽然存在着路线分歧和斗争,但革命运动由于客观形势的推动和社会民主党工人的奋斗仍在不断高涨。哲学思想混乱的主要问题有二:一是外部世界是否客现存在的问题;二是认识是否是外部世界的反映问题。当时,认识论问题成了争论的热点。

二、普列汉诺夫对马赫主义的批判

普列汉诺夫在1903年后虽然在革命策略上倾向于孟什维克,但他并不是彻底的孟什维克,革命失败后反对孟什维克的取消主义,同列宁结成了‚护党联盟‛,尤其是在理论上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大力宣传和捍卫辩证唯物主义,批判马赫主义和造神派,对打退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澄清党内的思想混乱作出了贡献。

波格丹诺夫早在俄国革命前就表现出马赫主义的哲学倾向,1904年出版了他的马赫主义代表作《经验一元论》第—卷。普列汉诺夫在《火星》报和《曙光》报列汉诺夫的批评,反而电动向他发起了进攻。1907年《生活通报》第7期上发表了波格丹诺夫的《一封给普列汉诺夫同志的公开信》,普列汉诺夫从l908年5月起—连写了两封长信予以回击,1910年又写了第三封,这三封信使用了一个共同的题目《战斗唯物主义——答波格丹诺夫先生》。

这三封信的主要内容是:(1)说明波格丹诺夫不像他辬榜的那样是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哲学观点与马克总、恩格斯的哲学观点是对立的。(2)批驳了波格丹诺夫对普列汉诺夫的批判,如把普列汉语夫的‚物质‛说成是康德的‛自在之物‛,说普列汉诺夫陷人‚二元论‛,把普列汉诺夫已经抛弃的‚象形文字‛论作为他的自相矛盾的证据等等,这些批判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的曲解和攻击。(3)揭露了波格丹诺是的理论来源是马赫的哲学,并分析了马赫的‚要素复合‛(感觉复合)论的唯心主义实质:(4)分析和批判了波格丹诺夫的许多哲学观点,如物理系列的客观性就是它的普辫有效性、物理世界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等等,从而揭穿了f经验元论不过是马赫主义的翻版。普列汉诺夫在批判马赫主义和经验一元论的过程中也进一步阐明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普列汉诺夫对波格丹诺夫的批判对澄清当时党内的混乱思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列宁的高度评价,列宁后来批判马赫主义时吸收了他的许多思想。

普列汉诺夫对‚造神说‛的批判是他对马赫主义的批判的—部分。1905年革命失败后,在一般知识分子中出现了‚寻神说‛,而在社会民主工灾内则出现了‚造神说‛,其代表人物有卢那察尔斯基等人。卢那察尔斯基不承认神的存在,但他认为人需要宗教,应该建立一个无神的宗教。他自认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因此,认为马克思主义应成为一种宗教,但马克思主义没有神,所以要创造一个神,这个神就是神化了的人的自我意识。普列汉诺夫指出卢那察尔斯基的宗教思想决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认为,宗教是由颠倒了的社会关系所产生的颠倒了的世界观。而卢那察尔斯基推断说,因此,甚至在社会关系不再是颠倒了的情况下,我们也必须力求颠倒人的世界观。马克思认为,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而我们这位能言善辩和神经过敏的作者推断说,因此,即使当人‘获得,自己的时候,宗教也必须存在。‛普列汉诺夫进一步指出,卢那察尔斯基的‚造神说‛其实就是费尔巴哈的‚无神的宗教‛,他认为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批评完全适用于卢那察尔斯基,并转引恩格斯的话:‚费尔巴哈想在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真正的宗教。这就等于把现代化学当作真正的炼金术。‛

三、列宁在批判马赫主义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在政治路线上,列宁同波格丹诺夫是一致的,同普列汉诺夫是对立的,但在哲学上列宁并不因此而不支持普列汉诺夫的正确立场,不反对破格丹诺夫的错误立场。相反,他为了澄清党内哲学思想的混乱,1908年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对被格丹诺夫等人的马赫主义哲学作了系统的、详尽的批判,并在批判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其成果就是1909年出版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一)创造性地宣传和发展了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提出了哲学党性原则的学说。

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恩格斯坚持第一条路线,即唯物主义的路线;马赫坚持第二条路线,即唯心主义的路。‛‚第一方面是在本体论上区分唯物和唯心,第二方面是从认识论上区分唯物和唯心,从物到感觉相思想的路线就是准物主义反映论观点,恩格斯在许多地方表述过这个观点,但没有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中明确提出。列宁之所以明确提出,正是为了批判马赫主义唯心主义。

此外,列宁还从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引出哲学党性原则学说。经过对历史上和当时各哲学流派的研究和分析,他认为哲学基本问题是任何哲学流派都不能回避的,也就是说,全部哲学流派只能区分为两个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派别和唯心主义派别,没有第三个基本派别。

(二)提出实践观点和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一步系统化

列宁在《准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多次谈到真理的实践辬准问题,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实践辬准作为唯物主义认识沦的基础‛,并提出了著名论断:‚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的结论就是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即‚(1)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这一条谈的是认识的对象,这是认识论的本体论前提。‚(2)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仅仅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这一条谈的是认识的本质,即指出认识是主体对自在之物的反映,即对现实世界的反映。‚(3)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这一条谈的是认识的过程,即指出它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三)剖析‚物理学危机‛,闻明现代自然科学发展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19世纪末物理学在物质结构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突破,人们公认的许多原理受到了挑战:原子不再是不可分的了,质量不再是守恒的了,质量似乎可以转化为能量,等等。有的科学家称之为‚物理学的危机‛。古典物理学似乎已被彻底推翻了。更有些科学家,特别是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从中引出了哲学结论: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被推翻了,唯心主义胜利了,自然科学不再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真实反映,而是人们的单纯的约定。马赫主义就是鼓吹这种观点的主要哲学流派。列宁除了在全书中处处以自然科学的论据来反驳马赫主义和其他唯心主义流派,论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之外,还专门用一章来论述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反驳唯心主义利用自然科学新成果的作法。

列宁认为‚现代物理学危机的实质就是;旧定律和基本原理被推翻,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被抛弃,唯物主义被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代替了。‛这就是说,问题不在物理学,而在哲学。物理学的新发展在物理学家中引起了一股怀疑和否定唯物主义的唯心主义思潮的大泛滥,列宁称之为‚物理学‛唯心主义。物理学唯心主义不等于唯心主义物理学,而是泛滥于物理学家中的唯心主义思潮,根本不存在唯心主义物理学,物理学足一门科学,当然是唯物主义的。那么,是不是出现了唯物主义危机呢?当然也不是。真正发生危机的是古典物理学和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局限性。

(四)在反对召回主义和取消主义的斗争中进一步论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意义

在革命失败后,如何正确退却,保存力量,做好工作,把革命推向新的高潮.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发生了分歧。以列宁为代表的一些人主张党的组织转入地下,尽可能利用合法组织(包括国会)进行合法工作,用各种合适方式宣传党的主张,组织群众,扩大革命力量;而以波格丹诺夫为代表的一些人则主张放弃一切合法工作的机会,抵制沙皇政府的国会的召开,后来又主张把国会中的党团召回来,尽快发动武装起义,这条路线被称为抵制主义或召回主义。

第二篇:西方哲学史讲稿

“西方哲学思想”讲稿 一导论

1、西方哲学的源流;古希腊是西方哲学的精神家园。(黑格尔)(希腊得名于神话:普罗米修斯生丢卡利翁和皮拉,他们是大洪水后仅剩的两人,他们的儿子希伦是希腊人的始祖。)(中国古代哲学求之于本国的历史与典章制度,古希腊哲学则求之于各个国家之间的知识交流,这当然有地域(海洋文明)的因素,也有文化的因素,中国儒家是父母在,不远游,而希腊哲学家有机会就出海游学,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柏拉图等)(与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文化交流,以及希波战争(前492——前449)所带来的文化交融。)

古希腊文化的发展:地理环境:主要是欧亚两洲交界处的爱琴海地区,包括后来的希腊半岛,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以及爱琴海上诸岛屿和它南部的克里特岛。(包括现在的土耳其和意大利一些地区,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的区域进一步扩大,并使希腊文化向各个地区蔓延。)(大希腊化)希腊人在此建立了十二个城邦,其中米利都、爱菲斯、萨摩斯在前六至七世纪最发达,而希腊哲学也就从这些地方开始发源。希腊各城邦在前五世纪未受雅典和斯巴达控制前,基本各自为政,百家争鸣。

希腊航海业和工业发达,多矿产资源,但少平原,粮食需外购,因此与外界交流频繁。文化的渊源:爱琴文明分克里特文明(前3000——前1400,有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毁于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和迈锡尼文明(前1600——1125,前十二世纪的特洛伊战争,毁于多里斯人入侵,线形文字绝迹)。九至八世纪形成所谓的希腊民族,有共同的语言,主要是埃俄利亚、伊奥尼亚、多里斯三个民族,孕育了后来的希腊文明。

文字:象形文字(前2000年)——线形文字(前1700——前1125)——从腓尼基(前十四世纪左右出现22个辅音字母,是世界最早的字母文字)学到字母文字(前九至八世纪,卡德摩斯带来十六个字母);字母文字与象形文字的区分及其造成的文化差异)(黑格尔,感性直观与理性思辨的不同)

思想的起源:神话、史诗(荷马史诗、赫西奥德《神谱》、寓言向哲学的转化(象征与思辨,感性与理性,诗性与玄学(维科))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这种神话中的(还有童话中的)千变万化的故事,虽然因为它们想象出人们征服自然力等等,而能够吸引人们的喜欢,并且最好的神话具有“永久的魅力”(马克思),但神话并不是根据具体的矛盾之一定的条件而构成的,所以它们并不是现实之科学的反映。这就是说,神话或童话中矛盾构成的诸方面,并不是具体的同一性,只是幻想的同一性。

2、西方哲学的基本特点:(1)理智性与思辨性,重视语言表达的明晰性;自由与闲暇的产物;(逻各斯与努斯的结合)与中国哲学的不同;西方是理性统摄德性,中国是尊德性而

3、道问学;(2)与科学和宗教的相互纠缠及其区分;知识、信仰与信念;(3)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和伦理学的相互结合;

学习西方哲学的意义:屠龙之道与屠龙之技;无用之用(庄子);知识学与境界学(冯友兰与王国维)(1)锻炼思维;(2)拓展视域;(3)提升境界;

4、学习西方哲学的基本方法;灌水与点火;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5、西方哲学思想课程的主要参考资料: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罗素:西方哲学史;梯利:西方哲学史

(2)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苗力田主编;赵敦华主编;(3)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希腊哲学史

6、西方哲学的主要发展阶段:(黑格尔:哲学就是哲学史)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哲学:教父哲学与经院哲学 C文艺复兴时期 D近代欧陆哲学

E法国启蒙哲学与唯物主义 F德国古典哲学

第一章:古希腊哲学

第一节:前苏格拉底哲学思想

一、伊奥尼亚(米利都学派)(米利都人是海上的霸主。): 1泰勒斯(前585):生平:希腊七贤之一;仰望星空之人,测定一年为365天;预言公元前585年的日蚀,使吕底亚和米地亚战争达成和平协议;通过使河流改道帮助吕底亚的军队渡河与波斯人作战;通过影长测定金字塔高度;最初把几何学引进希腊并提升为科学;预言橄榄油丰收,以证明自然哲学研究也可以带来财富,只不过他不以此为目标;与梭伦同时代并结交,终身未婚。

主要思想:水是万物的本原;古代哲学家直观与思辨的智慧:对于水的直观;水所蕴含的生命力与科学结构H2O与中国《易经》对水的直观,阴阳相合。老子对水的比喻。

大地浮于水上;

灵魂是一种具有活动能力或引起运动的能力;磁石有灵魂;万物有灵;(泰勒斯说,世界的心灵就是神灵,因此万物是被赋予灵魂的,充满精灵的;正是在贯穿湿气的元素那里渗透着一种神圣的推动力量。)

这一派哲学(自然哲学)的创始人泰勒斯就把水看成本原(因而宣称地浮在水上)。他得到这个看法,也许是由于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就从湿气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的。他得到这个看法可能是以此为依据,也可能是由于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可是也有人认为,那些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最先对神的事情进行思考的古人,对本体也是这样看的,因为他们把海神夫妇看成创世的父母,并且把诸神指着发誓的见证也说成水,即诗人歌颂的黄泉。最受尊敬的是最古老的东西,指着发誓的见证则是最受尊敬的。这种对本体的看法是不是最早最古,也许还说不定,不过泰勒斯对最初的原因是象上面那样讲的。(《形而上学》)

2阿那克西曼德(前570):生平:第一个发明日晷的指针来测定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造了第一个计时器,绘制了第一张地图,并第一个绘出了海陆的轮廓。

主要思想:世界的本原是无定(阿派朗)类似于中国的道或太极;通过运动分立出对立面而生成万物。(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宙恒动;人最初是由另一种动物(鱼)产生的;大地象一根圆柱子; 著作:《论自然》、《大地概况》、《论恒星》、《天球》

普拉克夏德的儿子米利都人阿那克西曼德说,万物的本原是无限者,因为一切都生自无限,一切都灭入无限者。因此有无穷个世界连续地生自本原,又灭入本原。他说出一个道理来证明本原是无限的:因为那化生一切的应当什么都不欠缺。但是他没有说出无限者是什么,是气,是水,是土,还是某种别的形体。(艾修斯《学述》)

任何东西,如果不是本原,就是来自本原的;然而无限者却没有本原,因为说无限者有本原就等于说它有限。它作为本原,是不生不灭的。凡是被产生出来的东西,都要达到一个终点,然而有终点就是有限的。所以说,无限者没有本原,它本身就是别的东西的本原,包罗一切,支配一切——那些不在无限者之外设定其它原因如“心”和“爱” 的人就是这样讲的。他们说这就是神,因为据阿那克西曼德和多数自然哲学家来说,它是不死的、不灭的。(《形而上学》)

3、阿那克西米尼:(545)

世界的本原是气,气通过凝聚和疏散而形成不同的实体。气——火——风——云——水——土——石头;气就是神,神也产生于气;灵魂也是将生命凝聚在一起的气;大地是扁平的,气环绕着大地;

欧吕斯特拉多的儿子米利都人阿那克西米尼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同伴,也同阿那克西曼德一样主张自然界的基质是唯一的、无限的,可是他不同意把它说成不定的,因为他主张这基质是气。这气通过浓缩和稀释形成各种实体:当它很稀的时候,就形成火;浓的时候就形成风,然后形成云,再浓,就形成水、土和石头;别的东西都是由这些东西产生的。他主张这些变化是永恒的运动所造成的。(辛普里丘《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注》)使物体凝聚和浓缩的是冷,使它稀薄和松弛的是热。

我们的灵魂是气,这气使我们结成整体,整个世界也是一样,由气息和气包围着。与中国古代哲学中气的比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地氤氲,万物化生;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前532,萨摩斯)生平:生平事迹:

(1)向米利都派学习,游历埃及、巴比伦,参加神秘教;(2)为意大利克罗顿城邦立法;(3)发现毕达哥拉斯定理(前550)(勾股定理,前1100),举行百牛大祭;

(4)建立毕达哥拉斯社团,兼有宗教活动、政治活动、学术活动的特点,讲究禁忌;在克罗顿掌权达二十年之久;

(5)第一个使用哲学(爱智Philosophy)这个词。

就学于阿那克西曼德,游学于埃及巴比伦等国,约前525年回到南意大利克罗顿城招收门徒,组织社团,崇尚禁忌,后因政变被杀。

1、数是世界的本原,事物是摹仿数的;数与形式及质料;

万物的始基是一,从一产生二,二是从属于一元的不定的质料,一则是原则。从完满的一与不定的二中产生出各种数目;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以地为中心,地也是球形的,在地面上都住着人。(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四元素与中国的五行及佛家的四大“地、水、火、风”)

这些哲学家们显然把数目看作本原,把它既看作存在物的质料因,又拿来描写存在物的性质和状态。他们把数目的元素描述为奇和偶,认为前者是有限的,后者是无限的;一这个数目他们认为是由这两个元素合成的,并且由一这个数目产生出其它一切数目,整个的天只不过是一些数目。

这个学派中的另一些人说有十个本原,把它们排成平行的两列:有限和无限,奇和偶,一和多,左和右,阴和阳,静和动,直和曲,明和暗,善和恶,正方和长方。(《形而上学》)比较老子思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邵雍: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万物)。

2灵魂轮回说:灵魂和肉体可以相互分离,灵魂可进入任何一个肉体。

3对立和谐说:和谐是最高的善。奇偶,善恶,明暗都因和谐而存在;灵魂与肉体因和谐而产生生命。

三、赫拉克利特的流变哲学(前504年)生平:(1)放弃王位继承权,而甘于哲学沉思的生活。(2)隐居阿耳忒弥神庙,与儿童玩游戏。

(3)藐视波斯国王大流士,拒绝邀请,“宁愿渺小”!(4)死于水肿病。主要思想:

1火是万物的本原

“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尺寸上熄灭。”(残篇D30)

2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3逻各斯:(Logos: 道,理性,尺度,语言,逻辑,规律。)

赫拉克利特断言一切都遵照命运而来,命运就是必然性。他宣称命运的本质就是那贯穿宇宙实体的逻各斯。逻各斯是一种以太的物体,是创生世界的种子,也是确定了周期的尺度。4辩证法:对立面的转化统一;相反者相成;一个新生婴儿已具有成人的雏形。如果我们把近现代辩证思维比作成人,把亚里士多德的朴素辩证思维比作婴儿,那么赫拉克利特的原始两极性思维只是一个有待于理性去滋润的“胚胎”。只有说明了“胚胎”与“婴儿”之间的质的差异,“恰如其分地阐述赫拉克利特”才有可能。(全息论)“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

原著选读: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火的转化是:首先化为海,海的一半化为土,另一半化为热风。

火生于土之死,气生于火之死,水生于气之死。

一切转化为火,火又转为一切,有如黄金换成货物,货物又换成黄金。

我们身上的生和死,醒和梦,少和老始终是同一的。前者转化,就成为后者;后者转化,就成为前者。

这道虽然万古长存,可是人们在听到它之前,以及刚刚听到它的时候,却对它理解不了。一切都遵循着这个道,然而人们试图象我告诉他们的那样,对某些言语和行为按本性一一加以分析,说出它们与道的关系时,却立刻显得毫无经验。

他们即使听到了它,也不理解它,就像聋子似的。常言道,“在场如不在”,正是他们的写照。(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不远人,而人自远)

如果你们不是听了我的话,而是听了我的道,那么,承认“一切是一”就是智慧的。道为灵魂所固有,是增长着的。

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它散而又聚,合而又分。(克拉底鲁:我们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我们踏进又踏不进同一条河,我们存在又不存在。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永远不断地更新。

相反相成: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通过斗争而产生的。

在圆周上,终点就是起点。

如果没有不义,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大道亡,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

上坡路和下坡路是同一条路。(异化和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路。)相对论:海水最干净,又最脏;鱼能喝,有营养;人不能喝,有毒。驴爱草料,不要黄金。最美的猴子同人类相比也是丑陋的。

智慧在于认识真理: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只有听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

每一个人都能认识自己,都能明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找金子的人挖掘了许多土才能找到一点点金子。(为学不易,求道更难。)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浅薄的人听了无论什么话都大惊小怪。

斗争是普遍的:应当知道,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而产生的。

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守护神。

与心作斗争是很困难的,因为每一个愿望都是以灵魂为代价换来的。如果一个人的愿望都得到了满足,这对他是不好的。

三、爱利亚学派: 代表人物:

塞诺芬尼(Xenophanes)

鼎盛年约公元前540年,活了近百岁,巴门尼德(Parmenides)鼎盛年约公元前500年 芝诺(Zeno)

鼎盛年约公元前468 塞诺芬尼:

生平:吟诵诗人,生于伊奥尼亚的科罗封 主要思想:

(1)批判传统宗教

“在人们中间,要赞美那个饮酒之后仍然清醒、心里仍然不忘记美德的人。不要歌颂泰坦诸神、巨人或半人半兽的怪物们的斗争,这些都是古代人的虚构,也不要去管那些纷乱的争吵,这里面没有什么平安吉庆,而要时时对神灵崇拜,这才是可贵的事情。”(残篇D1)“荷马和赫西奥德把人间认为是无耻丑行的一切都加在神灵身上:偷盗、奸情、彼此欺诈。”(残篇D11)

“埃塞俄比亚人说他们的神皮肤是黑的,鼻子是扁的;色雷斯人说他们的神是蓝眼睛、红头发的。”(残篇D16)

“假如牛、马、和狮子有手,并且能够像人一样用手作画和塑像的话,它们就会各自照着自己的模样,马画出和塑出马形的神像,狮子画出和塑出狮形的神像了。”(残篇D15)

(2)理性神论思想:神 是不动的,没有生灭,没有和人一样的形体和器官,是一个单一的整体、全体;神有心灵和思想,但不像人那样需要认识器官才能认识;神不动,但知道世间的事,能靠心灵左右事情的进程;

“有一个唯一的神,是神灵和人类中间最伟大的;它无论在形体上或思想上都不像凡人。”(残篇D23)

“神是全视、全知、全听的。”(残篇D24)“神毫不费力地以他的心灵的思想力左右一切。”(残篇D25)“神永远保持在同一个地方,根本不动,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儿在那里动来动去对他是不相宜的。”(残篇D26)“神并没有从一起头就把一切秘密指点给凡人,而是人们摸索着逐渐找到更好的东西的。”(残篇D18)

巴门尼德:爱利亚人,出生豪门,曾为城邦立法; ——爱利亚学派的真正创始人 巴门尼德的生卒年代

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说:“巴门尼德是爱利亚本地人,皮瑞斯的儿子,是塞诺芬尼的学生。可是巴门尼德自己认为,他虽然受塞诺芬尼的教导,却并不是他的追随者。”“巴门尼德的鼎盛年在第69届奥林比亚赛会期间(公元前504-501年)。”按此推算,他的生年约在公元前540年左右。

柏拉图说:“芝诺和巴门尼德曾在泛雅典娜大节1时来到雅典。巴门尼德在这次访问雅典的时候大约65岁,由于年老,所以头发雪白,但是相貌堂堂。芝诺当时接近40岁,身材高大,看起来很美。据说他曾为巴门尼德所钟爱。„„苏格拉底当时还很年轻。”苏格拉底于公元前400年被处死,时年70岁。按此推算,巴门尼德约于公元前450年与苏格拉底相会,时年65岁,所以他生于公元前515年左右。上述两种说法的时间相差25年。主要著作:《论自然》《论真理》《论意见》 1关于存在的论述:

(1)存在是永恒的,不是生成的;存在是唯一的,不可分的;存在是不动的。(2)对立是万物生成的本原;

论自然:在我看来存在者是一个共同体,我就从这里开始;因为我将重新回到这里。

来吧,我告诉你,只有那些研究途径是可以设想的。第一条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这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遵循真理。另一条是: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走这条路,我告诉你,是什么都学不到的。因为不存在者你是既不能认识,也不能说出的。

因为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

必定是:可以言说,可以思议者存在,因为它存在是可能的,而不存在者存在是不可能的。存在者也是不可分的,因为它全部都是一样的,没有那个地方比另一个地方多些,妨碍它的连续,也没有那里少些。因为它是整个连续的,因为存在者是与存在者连接的。

而且,存在者是不动的,被巨大的锁链捆着,无始亦无终;因为产生与消灭已经被赶得很远,被真信念赶跑了。它是同一的,永远在同一个地方,居留在自身之内。因为强大必然性把它用锁链从四面八方捆着,不能越雷池一步。因为存在者不能是无限的,因为它没有缺陷,如果无限,那就正好是有缺陷的了。

可以被思想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因为你找不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表达的存在物的。存在者之外,决没有、也决不会有任何别的东西,因为命运已经把它捆绑在那不可分割的、不动的整体上。

然而,由于存在者有一条最后的边界,它在各方面都是完全的,好像一个滚圆的球体,从中心到每一个方面距离都相等。

2、关于思想与感觉:(1)思想与感觉是对立的,思想通向真理,感觉提供意见;(2)思想对存在进行理论论证,感觉只能对感官材料进行猜测,提供意见;(3)思想与存在是一致的,感觉则和非存在是一致的; 芝诺(前464)

——爱利亚学派的中坚分子 ——巴门尼德的养子

——最早使用对话

——辩论术(形式辩证法)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语)关于运动的四大悖论

——二分法 ——阿喀琉斯与龟赛跑

——飞矢不动

——运动场

二分法(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亚里士多德说:“芝诺关于运动的论证有四个,它使那些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人感到为难。第一个论证是说,运动不存在,因为一个运动的物体在到达目的地以前必须先达到全路程的一半。”(DK29A25)运动着的事物在达到目的地之前,先要完成全程的一半;在达到全程的一半之前,又要完成一半的一半,如此延续,乃至无穷。所以,芝诺得出结论:运动者永远不能越过无限分割的路程达到目的地。阿喀琉斯与乌龟:

第二个是所谓阿喀琉斯的论证,这个论证的意思是说:最快的永远赶不上最慢的,因为追赶者必须首先跑到被追赶者跑的出发点,因此最慢者必然永远领先。”(DK29A26)著名的希腊运动员阿喀琉斯与一只乌龟赛跑,乌龟先爬一段路;当阿喀琉斯跑完这段路程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路程;当阿喀琉斯跑完这段路程时,乌龟又再次向前爬了一段路程;一追一爬,乃至无穷。所以芝诺得出结论:阿喀琉斯永远追不上乌龟。飞矢不动:(飞鸟之影未尝动也;白马飞马;离坚白;)

第三个论证是上面说过的飞矢不动。它是从时间是由瞬间的总和这个假设中得出的。如果不承认这个假设,就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DK29A27)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段时间可以被分割成无数的瞬间;在每一瞬间箭矢都占据一个位置,因此箭矢是静止不动的;也就是说,它停驻在这段路程的各个不同位置上,而不是从一个位置飞到另一个位置。

第四个论证是关于运动场上两排物体的论证。每排由大小相等、数目相同的物体组成,各以相同速度按相反方向通过跑道,其中一排从终点开始跑到中间,另一排从中间跑到起点。他(芝诺)认为,这里包含一个结论:一半时间等于一倍时间。”假设运动场上有A,B,C三个系列的物体,它们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大小相同;又假定B,C两个系列运动速度相同;那么B4到达A4的时间与C1到达A1的时间相等,但B系列的运动时间是C系列运动时间的一半(相对于A系列来说,B系列只移动了两格),而C系列的运动时间比B系列运动时间多一倍(相对于B系列来说,C系列移动了四格)。由此得出一半时间等于一倍时间的悖论。芝诺的贡献:

(1)使用悖论进行诘难,推进了哲学思维;

(2)涉及运动与静止、无限与有限、连续与间断、整体与部分等问题,对后世哲学、数学、逻辑学有重要影响。

麦加拉学派的狄奥多罗:如果物体是运动的,它或者实在它所在的地方运动,或者是在它所不在的地方运动;

四 恩培多克勒(约公元前495-435年)

生平:西西里岛南部阿克拉伽人,从学于毕达哥拉斯和巴门尼德,参与政治生活,酷爱自由,不当国王;出访奥林匹亚时被政敌阻止回国,老死它乡; 《论自然》,《论净化》;

修辞学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的评价)主要思想:(1)四根说

“有四种元素,火、水、土、气。友爱是使元素结合的东西,恨是使元素分离的东西。”

“肌肉的形成是由于四种元素的等量部分的混合,神经由火和土与双倍的水结合而成,动物指甲的形成是由于神经与空气接触表面受冷,骨头是由两分水、两分土和四分火混合而成。汗和泪是由一部分血液而来的,这种血液被温度弄得流动性更大,更加精细,因而能够流出来。”(3)同类相知和流射说:任何物体都有连续不断的,细微不可见的元素粒子放射出来。“知觉的形成是由于有一些各自与一种感官的通道相配合的流射。因为这个缘故,一种感官不能判断另一种感官的对象。”(残篇D1)

“他说眼睛的内部是由火构成的,而眼睛的周围则是土与蒸气,由于眼睛的精细,所以火能够像灯笼里的光一样通过土与蒸气。火与水的通道按排得一条隔一条;通过火的通道,我们看到发光的对象,通过水的通道则看到黑暗的对象;每一类对象都各自与一类通道相配合,各种颜色是由流射带给视觉的。”(3)宇宙起源与生物进化(4)灵魂轮回说

论自然:我还要告诉你另外一件事:一切会消灭的东西,真正说来并没与什么本质,它们的灭亡中也没有什么终止。有的只是混合以及混合物的交换。本质只是人们给予这些东西的惯称。

因为在“憎”和“爱”这两种力量以前存在,以后也同样存在,我相信,这一对力量是会万古长存的。

我要告诉你一个双重的道理。在一个时候,一件东西由许多东西结成,在另一个时候,它又分解为许多东西,不再是一个。会消灭的东西有一个双重的产生,也有一个双重的消失。因为万物的结合使一件东西产生又毁灭,刚产生出来的另一件东西当元素分散时又解体了。这经常的变迁从不停息:在一个时候一切在“爱”中结合为一体,在另一个时候,每件事物又在冲突着的憎中分崩离析。所以,事物的本性既然是从多中产生出一,当一瓦解时又变为多,它们就有一个产生,而它们 的生命并不是常住的。既然它们的变化永不停息,它们就处在永远不可动摇的生存循环之中。

五、阿那克萨戈拉(约公元前500-428年)

生平:漠视物质享受,称活着为了研究太阳,月亮和天体,进入雅典讲哲学;

伯里克利的朋友,苏格拉底的老师;被控不敬神,被逐出雅典,回到伊奥尼亚,定居萨库斯,建立自己的学派。

写过一本书《论自然》 基本思想:

(1)心灵说(NOUS)

“万物都在混沌中,然后有心灵出,对万物加以安排。”

“心灵是万物中最稀最纯的,对每一事物具有全部的洞见和最大的力量。对于一切具有灵魂的东西,不管大的或小的,心灵都有支配力。”(D12)(2)种子说

“在一切复合的事物中,包含着多数的、多方面的质料和万物的种子,这些种子具有各种形式、颜色和气味。”(残篇D4)

“我们要来探究一下他的‘同类的部分’,„„骨头是许多小骨头组成的,肌肉是由许多小肌肉合成,血液由许多混合在一起的血滴造成,金子由许多小金片造成。”(3)异类相知

“感觉由相反者所产生„„由热知冷,由咸知淡,由苦知甜。一切都已内在我们之中。

(4)宇宙学说和生物理论:太阳、月亮和星辰都是炽热的石头,月亮没有自己的光,而是反射太阳的光,月食是因为地球的遮蔽。

原著选读:当初万物是聚在一起的,数目无限多,体积无限小;因为小也就是无限。万物聚在一起的时候,由于微小,是分不清的。那时气和清气占压倒一切的地位,这两者都是无限的,因为它们在万物中是数目最多,体积最大的。

在小的东西里并没有最小的,总是还有更小的。因为存在者决不能因分割而不复存在。在大的东西里也总是有更大的。大的在数目上也和小的一样多。每一件东西本身都是既大又小。

既然是这样,我们就必须假定:结合物中包含者很多各式各样的东西,即万物的种子,带有各种形状、颜色和气味。人就是由这些种子组合而成的,其它具有灵魂的生物也是这样。

既然大的和小的都同样有很多部分,这样看来,就是一切都包含着一切。事物不可能是分散孤立的,而是一切分有着一切。毛怎能来自非毛,肉怎能来自非肉呢? 每件事物中都包含着每件事物的一部分,除了心的部分以外;有些事物中也有心。

别的事物都具有每件事物的一部分,而心则是无限的、自主的,不与任何事物混合,是单独的、独立的。因为它与某物混合,它就要分有一切事物,因为我已经说过每一事物都包含每一事物的一部分,与它混合的东西会妨碍它,使它不能象在独立情况下那样支配一切事物。因为它是万物中最精细的,也是最纯的,它洞察每一件事物,具有最大的力量。对于一切具有灵魂的东西,不管大的或小的,它都有支配力。而且心也有力量支配整个涡旋运动,所以它是旋转的推动者。

每一个心都是一样的,无论大小。但是其它的东西没有一件是与另一件相似的,一个个别的事物包含的某种部分最多,它现在和过去就突出地显出是某种东西。(全息论)(一即一切,一切入一)

心开始推动时,运动着的一切事物就开始分开;心推动到什么程度,万物就分开到什么程度。这个涡旋运动和分离作用同时又造成了事物更强烈的分离。

希腊人说产生和消灭,是用词不当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产生或消灭,而只是混合与已有的东西分离。因此正确的说法是把产生说成混合,把消灭说成分离。

是太阳把光放进月亮的。

我们称虹为太阳光在云上的反照。这是暴风雨的先兆。因为云上流着的水引起风,降下雨。由于感官的无力,我们才看不到真理。可见的东西使我们看到了看不见的东西。

五 原子论

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原子是万物的本原

留基伯生平(前423)芝诺的学生,写过《大宇宙系统》和《论心灵》

德谟克利特生平(前460——370)生于色雷斯的阿布德拉,波斯王薛西斯留下的学问家成为他的老师,将财产全部用于旅行,到过埃及、埃塞俄比亚、波斯、印度等地。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到过雅典,但不为人所知。柏拉图时才熟知他的学说。

(1)原子与虚空:留基伯和他的朋友德谟克利特主张充实与虚空是本原。他们把它们分别称之为存在和不在,充实而坚固的是存在,空虚而稀薄的是不在。但是,他们说虚空并不比物体缺少些什么,因为不在与存在同样实在。这两者的结合是万物的质料因。正如那些从作为同一基础的性质变化(疏散和凝聚是这种变化之源)中寻找万物根源的人一样,他们宣称原子之间的区别是生成其它不同事物的原因。

原子的基本性质:内部充实,没有虚空,不可分割,不能为感官所知,数量无限,在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相互区别。

(2)宇宙生成说:世界是这样生成的:在广阔无垠的虚空中,许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彼此聚集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涡旋运动。在旋涡中,物体相互撞击,以各种方式不停地旋转,继而开始分离,相似的物体就和相似的物体结合起来。但是,当它们的数量众多以至无法再进行均衡的旋转时,轻的物体就象筛选似的被抛到周围的虚空里,其余的则留在中心,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协调运动,产生出第一个球形物体,这物体象一层内部包含着各类物体的壳。当进行涡旋运动时,由于中间部分的反作用,周围的壳变得十分细薄;由于与涡旋运动的联系,相邻的原子就不断地流到一起。这样,地球就产生了。

原子的涡旋运动所构成的世界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世界中的每件事物都根据必然行产生。所谓的偶然性只是人们对于内在的必然性尚缺乏足够的认识。

(3)影像说:当影像从外面进入时,感觉和思想就会产生;相反,若没有影像来刺激感官,就没有什么认识能够产生。

有两类知识,一类是真实的,另一类是模糊的。模糊的一类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真实的知识明显地与此相区别。当模糊的知识在细微的领域中不能再看、不能再嗅、再尝、再通过触摸而感知时,那种真实的知识就会参与进来。

(4)灵魂学说与幸福理论:灵魂是由精细的球形原子构成的,并且是使动物运动的东西。因此,德谟克利特宣称灵魂是一种火或热的东西。原子的形状同原子本身一样无限多,他就把那些球形的原子叫做火和灵魂,并且把它们比作空气中的尘埃,在窗口射进的阳光中可以看见它们浮动着。(德谟克利特说,灵魂和心是一回事。它是原始的、不可分的物体。由于它的精细和它的形状,它有产生运动的能力。最能运动的形状是球形,这就是心和火的形状。《论灵魂》)

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与金银,灵魂才是一个人善恶品质的寄居地。所以幸福的根蒂在于灵魂的安宁。

原著选读:使人幸福的并不是体力和金钱,而是正值和公允。

医学治好身体的毛病,哲学解除灵魂的烦恼。

智慧生出三种果实:善于思想,善于说话。善于行动。

人们 通过享乐的节制和生活的协调,才得到灵魂的安宁。缺乏和过度惯于变换位置,引起灵魂的大骚动。摇摆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灵魂是既不稳定又不安宁的。因此应当把心思放在能够办到的事情上,满足自己可以支配的东西。不要光是看着那些被嫉妒、被羡慕的人,思想上跟着那些人跑。倒是应该把眼光放到生活贫困的人身上,想想他们的痛苦,这样就会感到自己的现状很不错,就不会老是贪心不足,给自己的灵魂造成苦恼了。

应当认定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以便把国家治理好。绝不能让争吵破坏公道,也不能让暴力损害公益。

应当洞察到人生是脆弱的、短促的、多灾多难的,所以应该只要一份中等财富,把大量的努力用在最必需的事情上。六 智者学派

(一)普罗泰戈拉:(前490—410)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风无所谓冷热,冷热只是不同人对于风的感觉。

至于神,我既不能说他们存在,也不能说他们不存在,因为阻碍我认识这一点的事情很多,例如问题晦涩,人生短暂。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

这一命题可以看作普罗泰戈拉的方法论原则。

按照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说法,“普罗泰戈拉是第一个采用所谓苏格拉底式讨论方法的人。„„而且他首先提出如何攻击与辩驳人们所提出的任何命题”。这里所谓苏格拉底式的方法指的是“反讥法”,即提出针对对方命题的反命题以反对原命题的方法。在普罗泰戈拉看来,既然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就是你所感知的那个样子,那么每个人的意见都是正确的,都可以提出与任何理论相对立的说法。

普罗泰戈拉的这个命题作为方法论原则,不仅是芝诺揭露矛盾的技巧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对苏格拉底辩证法的提出有直接的作用,而且对后来怀疑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社会生成论

与传统的神创世说或自然生成论不同,在社会产生的问题上,普罗泰戈拉持约定论的态度,体现了智者运动的基本精神。

柏拉图在《普罗泰戈拉》篇中描述了普罗泰戈拉关于人类社会产生的神话。一切生物都是众神用土、水以及这两种元素的合成物在大地内部创造出来的。在出世前,诸神委派伊庇米修斯给它们配备适当的能力,普罗米修斯负责检查。然而,伊庇米修斯在野兽身上用完了所有的能力,忘了给人配备应有的能力。出世的时刻就要到了,普罗米修斯只好偷了赫淮斯托斯和雅典娜的机械技术和火送给了人,人类便由此而获得了谋生所必需的智慧和技能。不久之后,人类便发明了有音节的语言和名称,并且造出了房屋、衣服等等,从土地获得了生活资料。人类一开始时是分散居住的,为了保护自己免受野兽的攻击,便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城邦。然而,由于缺少政治技术,人们经常相互侵害,于是宙斯便派赫尔墨斯给人类送来了尊敬和正义,分配给了所有的人,以之作为治理城邦的原则、友谊与和睦的纽带,社会和国家就这样产生了。

普罗泰戈拉以神话的方式说明,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技术和智慧,城邦既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起源于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这种思想可以看作是后世社会契约论的先驱。在他看来,专门的技术需要专家,但是正义和其他政治德性却是人人具有的,所以治国安邦的大事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都有参与的权利。这种思想虽然为城邦民主制提供了某种理论基础,但是后来受到了苏格拉底的严厉批评,在苏格拉底看来,雅典民主制衰败的根源就在于此,因为正如制鞋需要制鞋的技术一样,治国也需要治国的专门技术。

普罗泰戈拉在众说纷纭的自然哲学之后,确定了一个唯一坚固的立足点,这就是人本身,不过这个人是感性的个体的人。他不但不可能克服自然哲学的缺陷,反而将这种局面固定了下来,走向了感觉主义、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二)高尔吉亚:(前483—375)世界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你也不能认知;即使你认知了某物,也无法告知他人。

我们告诉别人时用的符号是语言,而语言并不是给予的东西和存在的东西;所以我们告诉别人的并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语言,语言是异于给予的东西的。

第二节:苏格拉底的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一、苏格拉底的生平:(前469—399),1 父亲是石匠,母亲是接生婆; 家庭贫困,没有专门的哲学学习,但从阿那克萨戈拉处受益甚多,熟悉当时智者派的各种学说,并与他们发生多次辩论。

3被德尔斐神庙的预言师说是雅典最有智慧的人,因此向各种类型的人请教以证明这个预言是错误的。自知无知。

4自称为雅典的牛虻,经常在雅典广场向与青年人交谈或发表演说,因此收了很多门徒,免费教学。

5惯于沉思,曾独自沉思一昼夜。哲学的迷狂。

6曾经参加伯罗奔尼撒之战,作战勇敢。曾经参政,是五百议员之一,反对处死战败的将军。

7被控不敬神及毒害青年,而被公判死刑,为维护法律的正义,拒绝逃跑,饮鸩身亡。

二、主要思想:1认识你自己:未经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2德性即知识:“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3精神助产术与反讽法

三、苏格拉底的影响:1将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使希腊哲学更为关注伦理政治问题。2述而不作,但通过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而影响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

四、小苏格拉底派:

(一)麦加拉派:善即存在

麦加拉派因其创建于西西里岛的麦加拉城而得名,按它的思想特色,也被人们称作辩论派和辩证法家。它的创始人是欧克里德(Eukleides,约公元前450-380年),重要代表有欧布里德(Euboulides,公元前4世纪)等人。

麦加拉派在阐释苏格拉底的思想时深受爱利亚学派的影响,并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因此,它有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把善等同于巴门尼德的存在,二是能言善辩,提出了不少著名的辩题。

欧克里德认为善即是存在,它是一种道德实在。虽然人们用诸如明智、神、理智等等名字来称谓善,但它实际上就是一。一切与善相反的东西,他称之为非存在,认为应该统统摒弃。善也是不动的。正因为善是不动的一,所以只有思想才能认识,感觉在此不仅无能为力,而且是骗人的。

(二)昔兰尼派:善即快乐

昔兰尼派因其创始人阿里斯底波(Aristippos,公元前435-350年)出生于北非的昔兰尼城而得名。他与苏格拉底交往较多,也熟悉普罗泰戈拉的学说。

昔兰尼派的特点,一是快乐原则,二是实用倾向。他们把苏格拉底的善规定为快乐,认为寻求快乐是人的本性。即使是从最不光彩的行为中产生的快乐也是善的,因为虽然行为不合理,但是它所产生的快乐却是人们所希求的,因而是善的。在他们看来,“目的”不同于“幸福”,目的是特殊的快乐,幸福则是一切特殊快乐的总和,其中包括过去的和将来的快乐。人们追求特殊快乐是因为它自身,追求幸福则不是因为它自身,而是因为特殊快乐。肉体的快乐远胜于灵魂的快乐,所以,他们注重的是肉体而不是灵魂。一旦快乐来临,就应尽情享受。

昔兰尼派厌恶抽象思辨,注重实用。他们认为灵魂的状态可以为人把握,但由以产生这些状态的对象却是不可知的。他们放弃了对自然的研究,因为自然显得是没有确实性的。没有什么事物在本性上是正义的、可敬的或卑劣的,一切只是约定和习惯的结果。正因为如此,他们崇尚感觉和感受,鼓吹善即快乐。

昔兰尼派的快乐论,被晚期希腊伊壁鸠鲁的幸福主义所继承,虽然后者的哲学基础和快乐含义与前者不尽相同。

(三)犬儒派:善即节欲

犬儒派由于其创始人安提斯塞尼(Antisthenes,约公元前445-360年)经常在一个名为库诺萨各(Kunosarges,意为“白犬”)的体育场与人交谈而得名。不仅如此,“犬儒”这个名称也标志着他们生活方式的特点。犬儒派的另一重要代表是西诺普人第欧根尼(Diogenes,约公元前404-323年)。

安提斯塞尼虔信苏格拉底,每天步行40里去听课,从他那里学会了忍耐,并着意摹仿他对情感的冷漠,由此开创了犬儒的生活方式。他把苏格拉底的善理解为节制、禁欲。他证明德性是可传授的,只有德性才高贵。德性自身足以获得幸福,除了苏格拉底的力量外,它另外不缺少什么。德性是行为的事,不需要太多的道理和学习;有智慧者是自我充足的,因为其它一切善都属于他。有智慧者在公众面前不是根据已设定的法律行事,而是根据德性律行事。智慧是最牢固、最可靠的堡垒,既不能被攻破也不能被出卖。

第欧根尼是安提斯塞尼的学生,他是实践犬儒派哲学的典型,并自号为“犬”。他四处游荡,衣衫褴褛,住在雅典的大街和市场上,有时也睡在木桶里。据说亚历山大大帝遇到他的时候,曾经同情地询问能够为他做些什么。第欧根尼的回答是:请你让开,你挡住了我的阳光。

第三节:柏拉图的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一 柏拉图的生平:(前427—347)1他原名叫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因强壮的身躯和宽广的前额,改名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他出生于雅典,父母为名门望族之后,从小受到了完备的教育。他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对政治感兴趣,20岁左右同苏格拉底交往后,醉心于哲学研究。苏格拉底之死,使他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离开雅典到埃及、西西里等地游历,时间长达十多年。公元前387年,已届不惑之年的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设的花园和运动场附近创立了自己的学校。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因此而得名。创立学园后,他除了两次赴西西里岛企图实现政治抱负之外,一直在学园里忙于研究、教学、著述和领导等工作。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80高龄去世。

二 著作: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经过后世一代代学者艰苦细致的考证,其中有24篇和4封书信被确定为真品,主要有:《申辩》、《普罗泰戈拉》、《曼诺》、《斐多》、《会饮》、《国家》、《斐德罗》、《泰阿泰德》、《巴门尼德》、《智者》、《政治家》、《蒂迈欧》、《斐利布》、《法律》(未完成)等篇。柏拉图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 主要思想:1理念论:

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多数时候用的是前者),它们均出自动词idein(看),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希腊人从事哲学思考的过程,也是哲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这些概念不仅大多有其感性的来源,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那是后来被逐渐抽象化了的概念所无法表达的。因此,有的学者主张将这一概念汉译为“相”是很有道理的,不过我们遵从约定俗成的原则,仍然沿用“理念”这个译名。

柏拉图曾经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

一是“分有”。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如果在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它分有美自身。每类事物都是如此。”所谓“美自身”或“某某自身”,意指美的理念或某某理念。二是“摹仿”。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木工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其它事物亦同样。”就此而论,有三种桌子存在,即作为理念的桌子自身,因摹仿理念而存在的可感的桌子,以及因摹仿可感的桌子而存在的画家所描绘的桌子。

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2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

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他从存在论和知识论的角度进行论证,阐明了区分两个世界的理由。

(1)“日喻”

“日喻”即太阳之喻。犹如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阳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理念所统治。万物之所以有可见性,眼睛之所以有视力,都是因为有太阳。同理,理念之所以有可知性,心灵之所以有认识理念的能力,皆因善理念的存在。“给认识的对象以真理,给认识者以知识能力的实在,即是善的理念”,它是“知识和一切已知真理的原因”,比其它理念“具有更大的价值,更高的荣耀”。

(2)“线喻”

“线喻”即线段之喻。在“日喻”之后,柏拉图进一步用“线喻”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将这一条线分成二个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可见世界,另一部分相当于可知世界。然后按同一比例将各个部分再行划分,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较模糊”。可见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这“两部分有不同的真实程度,摹本之于原本,正如意见领域之于知识的领域”。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即几何、数学及相近学科的研究对象,第二部分是伦理理念,“指人的理性自身凭借辩证法的力量而认识到的那种东西”,包括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善。与上述两大世界四个层次相适应,人的灵魂也有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次为猜想、相信、推论和理智。

(3)“洞喻 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

在知识问题上,早期自然哲学家大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感性经验为认识的依据,巴门尼德揭露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主张唯有对存在的思想才是真理之路。柏拉图象巴门尼德一样否定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因为不可感知的、普遍的、绝对的理念不可能来源于我们对事物的感觉经验,这就彻底断绝了通过感觉经验认识理念的可能性。既然我们不是通过感觉经验,那是通过什么方式认识理念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

(1)回忆说、柏拉图认为,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那时它追随神,无视我们现在称做存在的东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所以它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具备一切知识。但是后来灵魂附着于躯体之后,由于受到躯体的干扰和污染,因此而遗忘了一切。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灵魂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东西。因此,回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灵魂都能轻易地回忆起它们,凡在投生前只约略窥见,或在投生后受邪恶熏陶而堕落的,都不易做到这一点,只有少数人保持着回忆的能力。

(2)灵魂转向说

正如“洞喻”所示,我们不可能通过洞壁上的影像认识身后的事物,除非转过身来;我们不可能知道太阳是万物的主宰,除非被拉出洞外。我们对理念的认识也是如此,它是灵魂的四种功能依次转向的结果。于是,先天性在此不再象回忆说那样表现为具体的知识,而是表现为认识的功能。灵魂学说

显然,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都与“灵魂”有关。概括而言,柏拉图的灵魂学说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灵魂的本性及其与物体的关系;灵魂的构成和等级;灵魂的回忆和灵魂不朽。摹仿创世论

摹仿创世论是柏拉图宇宙生成学说的核心内容,在他的著名对话《蒂迈欧》篇中得到了系统的阐述。柏拉图的宇宙生成学说有两个基本前提。第一,整个宇宙不是永恒的,而是被创造出来的。“因为它可看见可触摸,具有一个躯体,所有这些都是可以感知的;

所有为无理性的感觉所把握的感性事物都是生成的,被创造的。我们说过,凡生成必由某一原因而生成。” 政治思想:理想国与哲学王

正义与和谐的城邦——理智、勇敢、节制——统治者、士兵、自由民 7 语言思想:(1)语言约定论与神创论;(2)文字之药

第三篇:4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学科专业基础课 【学分数】 4

【适用专业】文科各专业 【学时数】 6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准确而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掌握各个阶段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哲学史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2、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产生、发展和成熟过程中的斗争对象和特点,从哲学史的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

3、使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价值理想和基本精神,坚定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答现实的和思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觉反思生活,思考人生,修养身心,提高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导论(1学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分期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历史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分期以及作为历史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点。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分期

其它教学环节:对学生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展开讨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15学时)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

二、阶级基础:现代无产阶级

三、自然科学依据:19世纪自然科学新成就

四、理论来源

五、主观条件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从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

一、大学时代:马克思转向黑格尔

二、《博士论文》及其主旨

三、《莱茵报》时期:干预实现生活,对黑格尔哲学信息的动摇

四、克罗茨纳赫时期:研究历史,从批判宗教到探讨国家

五、《德法年鉴》时期:区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六、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从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唯物主义

一、巴黎时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创立异化劳动学说

二、《神圣家族》:批判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论历史和群众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公开问世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新世界观的创立

二、《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开问世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马克思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转向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公开问世的标志。

重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公开问世的标志。其它教学环节:对《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展开讨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验证和发展(12学时)第一节 唯物史观在1849年欧洲革命时期的运用、验证和发展

一、深刻分析社会革命的根源

二、阶级斗争理论的新概括

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的学说的重大发展

四、对历史主体和历史规律统一性的哲学分析

第二节 唯物史观在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中的运用、验证和发展

一、对资产阶级国家本质的再批判

二、打破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前提、手段和目的

三、关于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资本论》中的运用、验证和发展

一、《资本论》的创作过程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经典概括

三、《资本论》在唯物史观发展史上的地位

四、《资本论》中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

五、《资本论》中关于历史进程的思想

六、《资本论》中关于人的学说

七、《资本论》中的科学方法论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唯物史观的产生,《资本论》中关于社会结构、唯物史观、人的学说的相关理论。

重点:唯物史观的产生,《资本论》中关于社会结构、唯物史观、人的学说的相关理论。

其它教学环节:就《资本论》中关于唯物史观的论述展开讨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阐发(8学时)第一节 《反杜林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阐发

一、《反杜林论》的写作历史背景

二、《反杜林论》的哲学思想

三、《反杜林论》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想

四、点评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系统阐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过程

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发展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理论

三、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反杜林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观点。重点:《反杜林论》的哲学思想

其它教学环节:就《反杜林论》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论述展开讨论。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哲学研究(16学时)第一节 马克思晚年的理论研究

一、马克思晚年理论研究的基本特点

二、马克思晚年《笔记》的基本内容

三、点评

第二节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论人类早期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一、提出两种生产理论

二、揭示原始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规律

三、说明家庭的起源和演变

四、论述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形成

五、阐述国家的起源和发展趋势

第三节 《路德唯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一、《费尔巴哈论》的写作背景

二、全面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三、哲学基本问题理论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四、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六、点评

第四节 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阐述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

一、全面论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二、揭示意识形态自身发展的规律

三、阐述历史发展“合力论”

四、说明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意义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哲学研究的代表作及其相关观点。重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论人类早期社会形成和发展规律、《路德唯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所阐述和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其它教学环节: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展开讨论。第五章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4学时)

一、普列汉诺夫的生平

二、普列汉诺夫在马哲史上的地位

三、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贡献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地位和贡献。重点: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贡献

其它教学环节:就“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贡献”展开讨论。第六章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捍卫和发展(8学时)第一节 列宁的生平

第二节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在反对马赫主义斗争中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一、自然科学革命、马赫主义流行、认识论问题的突出与《唯批》的写作

二、批判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三、对自然科学发现的哲学概括

四、《唯批》的意义和地位

第三节 《哲学笔记》列宁全面发展唯物辩证法

一、提出了建立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原则和体系雏形

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出的认识论体系

三、提出了分析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的理论

四、从哲学上有力地批判了形而上学和诡辩论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在反对马赫主义斗争中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重点:《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在反对马赫主义斗争中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其它教学环节:就“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意义”展开讨论。

三、教材与学习资源(带“※”号为重点推荐)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3]《哲学的贫困》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 [4]年

※[5]《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黑格尔,商务印书馆1997年

《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赵修义、童世俊译,华东师范大学出※[6]版社1994年

※[7]《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麦克莱伦著,李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8]《哲学笔记》,列宁,人民出版社 [9]《实践论》(单行本),毛泽东,人民出版社 《矛盾论》(单行本),毛泽东,人民出版社 [10]

四、选修课要求

本课程为基础必修课,具有一定文史知识的学生可选修。

五、考核方式

总分为100分,其中期末考试占60分,平时作业(包括小论文)占30分,出勤和课堂回答问题占10分。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1836—1848)

学习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重点和难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新世界观转变。。。。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它所处时代的产物,是资本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大生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社会条件:政治经济及阶级状况

1、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马克。。。。

(1)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产业。。。。

(2)产业革命的直接后果是阶级斗争的尖锐,资产。。。。

(3)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由经济斗争向政治斗争转化,无产阶级作为社。。。。

2、对于以上政治经济条件的理解

(1)把握历史。。。。

(2)社会历史条件的有限性:第一,从马克思以。。。。

(二)自然科学基础 1、19世纪的自然科学状况——自然科学在。。。。

2、自然科学的成就对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影响

(1)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科学与大工业一样是人。。。。

(2)恩格斯则主张用自然科学在各个领域中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复辟时代。。。。

(一)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1、发展时间:产生于17世。。。。

2、代表人物:在法国从比埃尔•布阿吉尔贝尔起至西蒙•西斯蒙第为止;在英国。。。。

3、主要内容。。。。

(1)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实际。。。。

(2)古典经济学家比较深。。。。

(3)古典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社。。。。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根源。

(二)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

1、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18世纪启蒙学者的理性原则的继续和发展,唯心主义。

2、主要内容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影响

(1)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

(2)空想社会主义者触及到了社会。。。。

(3)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阶级斗争在历。。。。

(4)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中,也提出不少合理的。。。。

(三)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的历史观

1、复辟时期:是指1815年拿。。。。

2、代表人物:梯叶里、基佐、米涅

3、主要思想——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1)突破了把历史发展归结为个别。。。。

(2)对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作了具体的考察。认为17。。。。(3)注重财产关系——试图证明财。。。。

(四)德国古典哲学——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先导

1、代表人物: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

2、历史贡献:

(1)把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

(2)最大成就是在唯心主义的基。。。。

(3)德国古典哲学在历史。。。。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形式是唯心的,内容是现实的。①把社会历史看作一。。。。②认为在历史人物动机背。。。。③只提出了认。。。。④思想是深。。。。

△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①费尔巴哈坚持唯。。。。③费尔巴哈以人。。。。

19世纪初期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合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第二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新世界观的转变

一、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活动时期

(一)马克思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活动时期情况

1、倾向康德、费希特哲学时期:

(1)康德、费希。。。。

(2)不足:导致马克思的研究脱离实际,他认。。。。从而转向对“应有”和“现有”作辩证理解的黑格尔主义。

2、博士论文时期

1、论文成由:致力。。。。

2、研究希腊晚期哲学的原因:希腊晚期哲学是自我。。。。

▲ 补充: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自由原则

(1)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区别:第一、德谟克。。。。

(2)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的。。。。

(3)在马克思看来,在希腊晚期。。。。

3、论文中的独创精神

(1)强调通过改变环境来。。。。

(2)把自我意识看作。。。。

①当世界的具。。。。

②当世界与哲学处于。。。。

③当哲学与世界相矛盾的。。。。(扩展)

(3)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思想,坚决用。。。。

(4)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高度赞。。。。

▲补充:马克思的自我意识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观点的异同

。。。。

二、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1841年到1842年马克思。。。。

(一)对现实的批判

这一时期,马克思一方面继续坚持自我。。。。

1、批判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1842.1《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1)坚持自我意识与。。。。

(2)认为国家、法律的。。。。

(3)人的行为是由一些。。。。

2、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观点:站在劳苦大。。。。

3、摩塞尔河沿岸农民。。。。

(二)强调哲学对时代、人民的依赖性

1、注重哲。。。。

2、批判以布•。。。。

▲市民社会——最初是指僧侣阶层和封建。。。。

(四)《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1、转向唯物主义的原因:——第一次批判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

(1)对《莱茵。。。。

(2)受费尔巴哈。。。。

2、核心思想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1)批判一:在。。。。

(2)批判二:黑格尔认。。。。

(3)批判三:马克思从方。。。。

(4)批判四:批判辩。。。。

(5)批判五:批判黑格尔关于国家制度。。。。

3、影响:马克思尚。。。。

(五)恩格斯的转向——恩格斯通过英。。。。

三、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

1、马克思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

。。。。

(1)马克思批判了鲍威。。。。

(2)马克思认为,产生社。。。。

(3)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

(4)在探索实现。。。。

评价:马克思对宗。。。。

2、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

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政。。。。

(1)从社会主义立场出发,批判英国古。。。。

(2)恩格斯已开始认识到旧唯物主义的。。。。

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另。。。。

(1)批判了卡莱尔。。。。

(2)批判了卡莱尔。。。。

拓展:

▲宗教解放、政治解放、人类解放

(1)宗教解放及局限性。。。。

(2)政治解放及其局限。。。。

(3)人类解放。。。。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世界观的探索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

一、异化劳动理论在科学世界观形成中的重大作用及其局限 马克思在《1844。。。。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思想。

(一)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规定

1、“异化”的概念及历史渊源:

①德国古典哲。。。。

②德国古典哲学时代:。。。。

③黑格尔:第一次在他。。。。

④费尔巴哈:第一个把异化。。。。

⑤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把“现象世界”看。。。。

2、“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1)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即工人劳动。。。。

(2)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

(3)人的类本质与人。。。。

(4)人与人的异化。人同自。。。。

3、异化的属性

(1)劳动的对象化不。。。。

(2)异化是现实。。。。

(3)异化与异化。。。。

(二)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异化劳动是《手。。。。

1、确定了生产劳。。。。

2、强调了人的自觉。。。。

3、提出物质生产。。。。

4、第一次把实践。。。。

(三)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同异化劳动理论密切结

1、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容:

(1)否定之否。。。。

2、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1)批判一:黑格。。。。

(四)对共产主义的论证

1、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

(1)第一,私有制不是天然。。。。

(2)资本主义制。。。。

2、从异化劳动。。。。

(1)共产主义的。。。。

(2)共产主。。。。

★理解掌握:“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和。。。。

从上述的论述中。。。。

(五)异化劳动的局限性

1、实际思想内。。。。

2、与旧哲学的关系。。。。

3、对《手稿》的。。。。

二、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

1844年,马克思和。。。。

(一)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二)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提出一系列接近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

批判:青年黑。。。。

。。。。

。。。。

(三)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批判:鲍威尔等人敌视群众,尤其敌视无产阶级。不仅应该批判社会、特权者、私有主等等,而且必须批判无产者。

马恩观点。。。。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问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1、18。。。。

2、原因:

(1)马。。。。

二、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重大飞跃——《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1、“实践”观点的形成过程

(1)《博士论。。。。

(2)对黑。。。。

。。。。

2、《关于费尔。。。。

(1)重要性:第一。。。。

(2)旧唯物主义的特点:

①把对象、现实。。。。

②承认真理的。。。。

3、实践与唯物史观

(1)实践既是。。。。

(2)旧唯物。。。。

(3)费尔巴哈致。。。。

4、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对立

马克思指明了自己同。。。。

扩展:“实践”哲学纲要:(1)实践。。。。

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制定

1845年9月到18。。。。

(一)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唯物史观的实质

1、历史发展的四个。。。。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提出过程

(1)《经。。。。

(2)《神圣家族》:明确提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得出接近于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思想

(3)《评弗里德。。。。(4)《德意志意识形。。。。

(5)《哲学的贫困》:明确使用“生产关系”术语。

2、生产力和。。。。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规。。。。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辩证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提出过程

(1)《黑格尔法。。。。

(2)《1844。。。。

。。。。

。。。。

(四)阶级、国家和革命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通过经济斗争、革命和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到另一个阶级手中来实现的。

1、阶级、国家和革命的关系

。。。。

。。。。

唯物史观的发现,为共产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它和一切空想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划清了界限。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世

。。。。

(一)批判蒲鲁东主义,阐发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

1、蒲鲁东思辨唯心主义观点:

。。。。

。。。。

2、马克思的批判

。。。。

。。。。

3、《哲学的贫困》一书影。。。。

。。。。

(二)新世界观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运用和发展

《共产党宣言》的哲学意义:

(1)是马克思和。。。。

(2)“这部著作以。。。。

1、《宣言》贯穿着彻底的唯物主义

。。。。

常见的。

2、《宣言》闪耀着历史辩证法的光辉

。。。。

3、《宣言》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

。。。。

4、《宣言》评价

(1)。。。。

(2)。。。。

(3)《。。。。义哲学已经成为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

核心复习题

1、简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

3、马克思、恩格斯。。。。

4、试述异。。。。

10、马克思主。。

第五篇:中国哲学史讲稿01

01 我们这学期的内容是中国哲学史下,因为郑开老师已经把魏晋玄学讲完了,所以我们的中国哲学史下„是把魏晋玄学讲完了吧?(同学:是)讲到了郭象还是?(僧肇)那就更好了,那也就是说魏晋这个部分我就不需要给大家再讲了。你们对魏晋有了充分的了解,那么当然在魏晋之后还有个漫长的隋唐时期,而这个漫长的隋唐时期实际上在中国哲学史的传统里边里面这个部分主要是以佛教为最鼎盛,那么整个思想发展里面隋唐佛教的发展当然是中国佛教史或者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特别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佛教中国化过程的一个顶峰。但是在我们中国哲学史这门课上,我们对佛教这个方面,一般情况下放的重心是比较轻的,就是我们重点不放在佛教这个方面,因为我们有专门的老师来讲佛教史。比如周学农老师啊,比如李四龙老师啊,那么这些老师,我想你们去学佛教方面的内容,跟周学农、李四龙学习要比跟我学习要正宗,我不是研究佛教出身的,我是研究儒家、道家出身的,而且我也有一个偏见,我一直坚定地认为,佛教是外来的,只有儒家、道家是真正意义上中国的固有文化。而且我觉得佛教的中国化,当然这是我的偏见,我一直认为佛教的中国化就是佛教的道家化或者佛教的儒家化,其实就这两个进步,基本上没有第三个进步,所以从一般意义上我们作为中国本土思想,我们还是以儒家、道家为根本,那么基于这样的理由,也基于我自己的兴趣,那么我们整个的这一个学期实际上只讲一个内容,就是宋明理学。其实我以前不是这样的,以前一般是魏晋玄学加宋明理学,因为郑开兄讲得比较„紧凑,就讲完了魏晋,那我以后也劝他就这么讲。我就干脆讲宋明理学算了。那么宋明理学的内容呢,我们整个一学期来讲,对我来说很愉快,我想对你们来说也会很愉快。我们完整的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讲宋明理学,而且我只讲授宋明理学里面真正重要的人物,这个„凡二流三流的人物我一概不讲,因为我不太关心,我现在对二流三流的哲学家一点兴趣都没有。可能是一种偏见吧。那么我们整个课程的安排,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十五次课,十六次课,中间会有一些放假什么之类的,我这两天因为特定的事情,一直忙碌,连这个„其实校历我也没看,我们就按照十五次课来计划。我们下面的内容按照这样一个内容来展开,今天我来讲韩愈与中晚唐儒学复兴运动,这是今天的内容,下一节课我将北宋士大夫精神与宋初三先生,前面两次课会有更多思想史的方面,思想史的内容,会有更多对唐宋之际历史变化的一个梳理。通过这样一个梳理,我们能看出来,宋明理学的这样一个思想的传统它是怎么出来的,为什么会在唐宋之际这样一个转型的过程中,会在北宋出现了儒学的第二期发展,其实宋明理学特别是两宋的哲学实际上就是儒学的第二期发展,是整个儒家思想的第二期展开,那么当然这个展开在现在看来是非常了不起的,有非常多的哲学和理论的贡献。那么这是我们第二次要给大家讲的。第三次课讲周敦颐,第四次课讲邵雍,第五次课讲程颢,第六、第七次课讲张载,记得下来吗?因为我以前都是打印下来发给大家,现在我比较环保,我觉得我现在浪费纸太过分了,我们浪费纸太过分了,我们就干脆„你能记就记下来,第六、第七次讲张载,张载讲两次,为什么讲两次呢?因为张载、张载确实是在整个宋明理学当中可以算是第一个严谨的哲学体系的所以我们讲两次课的内容。然后呢第八、第九次讲程颐,十到十二次讲朱子,朱子呢我们为了凸显朱子的重要性,三次课的时间,那么第十三次讲陆九渊及朱陆之辩,这个实际上还是朱子,第十四次课我们讲王阳明„及其后学,也是一半的课,也不一定啊,这几天我改我之前王阳明的讲稿发现王阳明讲了不少,当然废话比较多。那么第十五次课我们讲明代的一位算是道学后进,因为有人认为是理学后进有的人认为是气学后进,那都可以,罗钦顺。这个在我们的中哲史教材里是有的,这个是课程的安排。这个我们这个课程因为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我来授课,一个是小班讨论,这个小班讨论是不能缺席的,因为即使请假,如果缺席多了,因为我不会太去管,不会经常去的,我偶尔会去看一眼,但是这个助教的老师呢会比较严厉,而且你们的发言,你们的表现都是算分数的,这个部分其实我每次都不爱谈但每次都要谈一谈因为你们比较关心,以前小班讨论占多少?(30%)占最后成绩的30%,因为我这门课不给你们留作业,不给你们留论文,实际上我也认为你们写不出什么,我觉得这个年纪没必要做这种训练,我觉得这个年纪多读书、多看、多想问题,写作课有很多,有的老师愿意留论文,我并不愿留。我们这门课只有两个部分,一个是讨论成绩,包括出席和讨论的表现,第二个部70%的内容是最后期末考试。„有什么问题吗?难道我口齿不清楚吗?为了怕你们听错,我都不说期中考试,因为是哪个周不知道。期末考试就最后一次我们有一次笔试,这个笔试的分数占70%,没有疑问了吧?没有疑问就好,没有疑问那么关于考试我们就说这么多,那么此外我上课的一个习惯就是中间不下课,我们3:10上课我们就上到4:50,我一般会拖一点,但是你们中间有什么事情就去办哈,不影响我的,不要怕影响我,我这个没有问题,因为我不太愿意中间停下来,因为中间停下来,我估计又要到外面去抽两根烟,我还是省两根吧。这个是我们的课程的安排包括进程,都跟大家讲清楚。那么关于这门课程授课的方式已及最后考核的方式,我都跟大家讲,我这个课是大课,上课是不点名的,也就意味着你可以不来,你只要会就行,你只要都懂,没关系。而且我们这门课是有教材的,我们的教材就是我们教研室编的《中国哲学史》,大家可以把它拿出来,不要笑,我看有些同学脸上浮溢出诡异的笑容,我们很多同学可能认为我们这个教研室的教材呀很糟糕。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我们教研室这个教材很好,我们比某些大学新编的要好,我们好在哪呢,我们好在我们不盲目创新,我们这个教材是凝结了,就这个教材的写法,是凝结了几代人慢慢修改,而且在修改的过程中都不推翻前人,哪怕唯物唯心这些东西我们都保留了,哪怕地主阶级、意识形态这种东西,我也保留了,而且我不认为这种分析就一定不对,我现在觉得我们中国哲学史教材里包括谈到唯物唯心的,很多讲法,如果你能克服语言对你的那个遮蔽的话,你会发现它里面所含的东西是很有道理的,在某种程度上,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是要讲的,是吧,不是说我们讲点风花雪月的,有一个阶段我们中国哲学史已经变成了一种风花雪月的东西,飘飘忽忽的大家都在那讲什么心性啊,好像心性的问题就不分精神和物质的,好像就能超越这些基本的问题的,好像不是这个样子的,我现在越来越发现不是这个样子的,还有,好像我们真的能脱离阶级分析,真的能吗?好像不能吧?我们读魏晋玄学,我们读魏晋史,你去看看陈寅恪先生是怎么做的,魏晋史,那陈寅恪做魏晋史的时候,那是典型的唯物史观,陈寅恪是,我一直认为陈寅恪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典范啊,对吗你去读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史讲义》,他的学生记录下来的,你去看一看,他在讲到魏晋玄学的时候,他讲到魏晋玄学的每一个学术传统,他背后的这个家世背景,是什么样的关系,这很重要,对吗我在我的《郭象<庄子>注研究》这本书里面,我的那个前言,我也是一种,我称之为叫“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史”,就是你是不可能摆脱这个东西来谈的,尽管可能有点僵化,但是你要细致地看,我们这个教材里,基本的中国哲学史大的脉络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这个教材里头特别有意思的是,当这个教材里,我们的前辈在这个,我们都是承袭前辈的东西来的,我们的前辈认为哪个哲学家重要,这个哲学家就真重要,我年轻的时候还有点较真儿,我说他真的那么重要吗?罗钦顺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王廷相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下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全部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全部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讲稿[精选合集]

    大家好,我今天讲课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观》,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意识讲稿(大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教学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世界上除了有可见的物质现象之外,还有不可见的意识现象。正确理解和把握意识现象,就要......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讲稿 2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讲座稿) 思政部时美英 导入: 十八大召开在即中国迎来“关键时刻” 判断中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久的走向,将于11月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无......

    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讲稿

    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讲稿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产生、体系及组成部分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第三部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贫富差距产生原因第四部分:贫富差距过大的后果......

    北大杨立华《中国哲学史》讲稿

    北大《中国哲学史》讲稿 杨立华,北大哲学系副教授,年约三十,开设《中国古代哲学》《魏晋哲学》等多门课程,其中尤以《中国古代思想世界》这门全校通选课最为著名。以下语录,......

    党课讲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

    党课讲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恩格斯说过:“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看家本领”和“很大的优点”,言异旨同,都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对......

    【百家讲坛】两宋风云(全部讲稿)

    【百家讲坛】两宋风云(全部讲稿) 两宋风云(一)徽宗即位(文稿) 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大家应该都看过,这本书里描写了两个主人公,一个叫郭靖,一个叫杨康,这个名字是全真派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