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的力量-《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演讲稿
生命的力量
“什么是牛逼?你觉得自己牛逼在哪儿?为什么会这样觉得?”这是2013年网友在知乎上提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众多回答里,有一条回答目前已经得到了超过3万7000个赞,那条回答的最后一行赫然写着:“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而这个ID为“伯爵在城堡”的牛逼回答者,就是我今天推荐的书《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的作者——程浩。
程浩,何许人也?“93年人,白羊座。标准三无人员:无工作、无学历、无对象。宅界巨子,常年三四个月不出一回门。职业病人,经营此道二十余载。业余书虫,旁学杂收但都浅尝辄止,特长吹牛,常常一不小心就蹦出几句真理。优点明显:温柔、善良、幽默、开朗、真诚、阳光,集各种正能量于一身的老男孩。缺点突出:把自尊看得比命都重。人送外号:死要面子活受罪斯基。”这是程浩的自我介绍。
乍一听,似乎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再来看看百度对他的介绍。生于1993年,2013年8月21日去世。20年间,身患疾病的他没能下地走过路,却用写作这条“救赎之路”,使自己的生命之花灿然绽放。
听到这里,你的脑海中可能会蹦出史铁生、张海迪、身残志坚等词,或者认为,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少年抗击病魔的故事,其实不然。
程浩去世后,他的母亲整理了他共计44万字的文稿,帮他完成最后的愿望——出书。这本书集纳了他的小说、散文、随笔、诗歌,甚至信件,达15万字。他的笔调深情、深刻而又不乏幽默。这本“生命之作”,有着踏过痛苦后贴近大地的力量,流淌着对生命的热爱、对命运的包容,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记得读这本书还是期中考试之前,我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反反复复阅读,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生命的力量,着实令我深深感动。
二十年间,程浩不知道收到过多少张医生下的病危通知单,心脏衰竭、肾结石、肾积水、胆囊炎、肺炎、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医生曾说他活不过五岁,但他却奇迹般地走完了二十年。身体上受的痛苦,他从来不提一个字,只是淡淡一笑,“命运如此,休论公道。”
作为一个随时徘徊在生与死之间的病人,他比任何人都渴望生命、渴望活着、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学过英语、写过代码、建过网站、做过动画、炒过股票、当过游戏代练,并且十年如一日地读书,曾经一天的阅读量到达21万字,因为承受不了实体书的重量,他通常选择阅读电子书,收藏的电子书共有2万多部。他认为,读书,是认真生活的表达方式。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如果写一句话给十年后的自己,你会写什么? 程浩在这个问题下的回答是:你还活着吗?
对他来说幸福就是一觉醒来,窗外的阳光依然灿烂。在他去世的前几天,他写下的最后一篇文章叫做《地狱在身后》,他写道余华在《活着》里的那句“活着什么也不为,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接着又说道:“可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如我一般,将‘活着’作为一项伟大的事业。也许我们无法明白‘活着’的意义,但是我们已经为‘活着’付出了太多代价;也许我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我们已经为梦想流下了太多泪水。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绝不能回头。天堂未必在前方,但地狱一定在身后。”
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于其短暂。程浩对于生命的敬畏,又是多少人所缺失的呢?
2014年与2015年交接时分的上海外滩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噩梦,36条宝贵的生命如蝼蚁般被人群踩踏在脚底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粗暴世界里,那些强壮而冷酷的人们,崇尚无情,轻视生命,以为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少受痛苦。面对小小挫折就要自杀,与人发生冲突就要对对方下毒手,每一个人被赋予的生命,岂能这样被糟蹋?是不是只有挚爱的亲人弥留之际,或者自己的生命面临终结之时,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活着”的意义。.我最喜欢的日本电影《入殓师》中有这么一句台词:“死亡就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穿过这道门,走向下一程。”愿程浩带着他生命的力量,穿过死亡之门,重新启程。
第二篇: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1
因为此书初识程浩,看完后便趁着冲动,到百度搜索程浩,希望能够对他能够有更加直接的了解。看完这些,看到了个更加真实的程浩,不再只是存在与水墨印刷中的那个智慧男孩,而是个原也会调皮也会诙谐打趣的青春小子。“这小小少年,在一个个孤单的长日长夜里,用这格言般的文字,写下他那超越少年的,对命运的接受,对不幸的宽容,对造物的慈悲。”一个无比坚强的少年,自称“职业病人”的他,坦然接受命运的不公,微笑面对人生的愁苦,他说道:“人消除痛苦的唯一办法就是找到自己的救赎之路。”而他那些充当救赎之路的文字,有着踏过痛苦后贴近大地的力量。
正如如金山CEO傅盛所言:看完这些文字,才理解生命的厚度各有不同。对于程浩而言,生命的长度在于厚度不在于长度,哪怕只是一瞬,已炫然至极。一段不同寻常的人生,20岁的年龄,却仿佛经历了更多更久,因为他没时间浪费,生活的细节,却是震撼心灵的坚定。他的生命只有二十年,但对生命的理解,已完胜许多年长的人。
这部作品,可以定义为程浩的遗作,但是它于死者已无意义,更多的意义在于我们生者。他用他的生命告诉我,死亡,是最不可逆之事,是最无力的事,是最无法挽救的事。而偏偏,它不会提前预告任何人。他用他的猝然长逝教会了我珍惜。
附上几句文中的语录:。
1、这世界,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尽量去做那些正确的事情,纵使不能抵挡黑夜的来临,我们也要站在星空下仰望光明。
2、一切抄捷径的行为,最后都被证明是在走弯路;一切阻挡我们的困难都应该正面解决,因为那才是走直线。
3、也许我们无法明白“活着”的意义,但是我们已经为“活着”付出了太多代价;也许我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我们已经为梦想流下了太多泪水。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绝不能回头。天堂未必在前方,但地狱一定在身后。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2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是成也书斋读书会一起共读的一本书,单看书名是如此赋予诗意,我迫不及待的看完了此书,书本里有很多诸如“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其短暂”这样的'格言警句式的程氏语录。其中有一句让我感受颇深:“我想说,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作者程浩只活了20岁,没上过学,妈妈教他读书认字,10岁起阅读,每天平均阅读量10万字。17岁左右开始写作,两三年间,他用变形的身体,写下了44万字的作品。他说,“上帝给了我太多的理想,却没有给我完成理想的时间。”他坦言自己是一个职业病人,也曾迷惘,沉迷游戏。而后来读书写作,也只不过“做了自己该做的,能做的”。
人的一生,无论是谁,多多少少都会遭遇挫折。可是再大的挫折也不及作者从一生下来就带着疾病,与病魔抗争到死的挫折大。
不禁让我想起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人生有种种的艰难和灰暗。有些人一味地抱怨,硬生生的把本有希望的生活过成了苟且,而有些人即使在最难挨的日子里,也不失风度,照样在生活的夹缝中诗意的活着。
对“活着”作过深深思考的作家史铁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等到生出褥疮,一连七八日只能歪七竖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微笑面对人生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豁达。微笑面对人生逆境,就如司马迁以微笑的乐观心态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蒲松龄用微笑面对落榜的不如意,以微笑的淡然心态著就《聊斋》。是他们让微笑得以流传后世,是他们让人们明白其实面对逆境未尝不是一件美事。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3
一半是光,一半踏着影,消失前也亦做永恒的珍贵。——题记
“不幸和幸运一样,都需要有人去承担”,对于作者程浩,他将自己的病痛称之为不幸,也就是比我们早些离开这悲喜交杂的世间而已。
在这本书里,几乎看不到他因病痛缠身而发牢骚。你读到的,是他面对生死问题的淡然,他调侃自己是职业病人,你丝毫看不到他的绝望。一个阳光、积极的二十岁的他,在无数个煎熬的日子里,仍然保持着一个坚强求生的灵魂,以及强烈的自尊心。你是如何能够想象到一位六个月大就被查出“脑瘫”,多年来只靠在家自学的人,仍顽强地在屏幕前靠鼠标字字斟酌。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是对生命死亡的体悟和深度,文字里的沧桑,记录了他一生的印记。学历的高低牵制不住他思想的深浅,他的病痛压不住一颗乐观积极的心。以读书、写字来救赎自己生命的价值,质朴、温暖的文字下是一个少年炙热的心。
程浩在文章里说“从小到大,我最讨厌别人给我贴什么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标签,看似表扬,实则歧视。活着是每个人的希望,获得是每个人的欲望。”赋予残弱者们太多标签,怜悯地去看待他们,其实是对他们自尊心的冲击,他们也只想在世上有正常人应有的尊严。亦如“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感动着无数中国人,但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立信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程浩只想用昨天的自己感动今天的自己,而无需向任何人博取同情与一时的感动。
“幸福就是一觉醒来,窗外依旧阳光灿烂。”
对命运不幸的包容与对人生的理解,与那些在网上无病呻吟的人相比,程浩用短短的二十年诠释了什么叫“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于其短暂”。让人触动的同时,也时人体会到:你的一个举动,是多少人趴在窗前的奢望;你的一个态度,又是如何改变人的思想。
一个生命的消逝对于世界可能微不足道,但对我们自己却是沉重且值得深思的事。对于你,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你曾遗失的精彩,在有生之年,静下来去寻找。也许,那是你度过漫长岁月的……信仰。
第三篇:《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和《生命的单行道》,两本书的名字都那么有诗意,也同时有一种悲壮和凛然。作者坦言:“上帝给了我太多理想,却忘了给我完成理想的时间。”
他已经不在这个世界。
程浩,网名伯爵在城堡。知乎著名ID。2013年8月21日中午,走完了他短暂的20岁的一生。1993年出生后便没有下地走过路,医生曾断定他活不过五岁。二十年间,不知道收到过多少张医生下给病危通知单。病魔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什么心脏衰竭、肾结石、肾积水、胆囊炎、肺炎、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等。”他写道:“我想说,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我没有登录过知乎,所以此前从来没听说过这个“牛逼”的人。生前他已经拥有了一批粉丝。这两本书,在他去世后的三个月,2013年11月出版,我今年4月从当当网买来,这几天一直在读。
由于身体原因,程浩没有上学,从很小起,妈妈就教他读书认字,10岁起,他阅读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自此开始了他如饥似渴的阅读生涯。他每天的平均阅读量是10万字,阅读了大量的中外作品。17岁左右,他开始写作。两三年间,他用变形的身体,写下了44万字的作品。
这44万字绝对不是因为他的逝去而显得很有价值,是他写的文字本身具有很大的价值。虽然被疾病折磨的狼狈不堪,几无体面,但是我看不到他任何的怨愤或忧伤,他自称“职业病人”却从不诉苦,他觉得自己牛逼的地方是“出生后便没有下地走过路,医生曾断定我活不过五岁。然而就在几分钟前,我还在用淘宝给自己挑选二十岁的生日礼物”。这是他2013年的文字。其实,他并不喜欢“身残志坚”,他坦白曾经迷惘,沉迷游戏。而后来读书写作,也只不过“做了自己该做的、能做的”。
他的文字并不稚嫩,但是有个性,能感受到他的率性与真诚,不人云亦云,时不时展现智慧的光芒,到处都体现他的悲悯情怀,甚至还有幽默。书本里有很多诸如“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其短暂”这样格言警句式的程氏语录。他把读书当成习惯,他坦言喜欢漂亮的女孩,他标榜特长是吹牛。他不仅自己不计较上帝没有给他时间完成理想,还常常尽力化解别人的烦恼。“别再把精力放在那些你力所不及的事情上面。把自己当作世界的‘切口’,从下一秒开始,改变自己,改变心态,改变时间,改变生活,改变……”
是啊,不要抱怨,可以抗争;不要迷惘,必须积极。常常说某人身残志坚,可是健康无疾的大多数,身健志坚了么?上帝给了我们那么多时间,是不是都忙得没有了最初的梦想?一个人是不是享受了生命,有没有活出自我,跟身体完整与否健康与否没有必然联系。否则,怎么会有行尸走肉这个词?不论长短,上帝其实给了每一个人理想与时间,包括程浩,他在这个世界上认认真真地活过。
醒醒,醒醒,我们都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我们都走在生命的单行道上。
第四篇:站在世界的两个边缘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站在世界的两个边缘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站在世界的两个边缘读后感1《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和《生命的单行道》,两本书的名字都那么有诗意,也同时有一种悲壮和凛然。作者坦言:“上帝给了我太多理想,却忘了给我完成理想的时间。”
他已经不在这个世界。
程浩,网名伯爵在城堡。知乎著名ID。20xx年8月21日中午,走完了他短暂的20岁的一生。1993年出生后便没有下地走过路,医生曾断定他活不过五岁。二十年间,不知道收到过多少张医生下给病危通知单。病魔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什么心脏衰竭、肾结石、肾积水、胆囊炎、肺炎、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等。”他写道:“我想说,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我没有登录过知乎,所以此前从来没听说过这个“牛逼”的人。生前他已经拥有了一批粉丝。这两本书,在他去世后的三个月,20xx年11月出版,我今年4月从当当网买来,这几天一直在读。
由于身体原因,程浩没有上学,从很小起,妈妈就教他读书认字,10岁起,他阅读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自此开始了他如饥似渴的阅读生涯。他每天的平均阅读量是10万字,阅读了大量的中外作品。17岁左右,他开始写作。两三年间,他用变形的身体,写下了44万字的作品。
这44万字绝对不是因为他的逝去而显得很有价值,是他写的文字本身具有很大的价值。虽然被疾病折磨的狼狈不堪,几无体面,但是我看不到他任何的怨愤或忧伤,他自称“职业病人”却从不诉苦,他觉得自己牛逼的地方是“出生后便没有下地走过路,医生曾断定我活不过五岁。然而就在几分钟前,我还在用淘宝给自己挑选二十岁的生日礼物”。这是他20xx年的文字。其实,他并不喜欢“身残志坚”,他坦白曾经迷惘,沉迷游戏。而后来读书写作,也只不过“做了自己该做的、能做的”。
他的文字并不稚嫩,但是有个性,能感受到他的'率性与真诚,不人云亦云,时不时展现智慧的光芒,到处都体现他的悲悯情怀,甚至还有幽默。书本里有很多诸如“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其短暂”这样格言警句式的程氏语录。他把读书当成习惯,他坦言喜欢漂亮的女孩,他标榜特长是吹牛。他不仅自己不计较上帝没有给他时间完成理想,还常常尽力化解别人的烦恼。“别再把精力放在那些你力所不及的事情上面。把自己当作世界的‘切口’,从下一秒开始,改变自己,改变心态,改变时间,改变生活,改变……”
是啊,不要抱怨,可以抗争;不要迷惘,必须积极。常常说某人身残志坚,可是健康无疾的大多数,身健志坚了么?上帝给了我们那么多时间,是不是都忙得没有了最初的梦想?一个人是不是享受了生命,有没有活出自我,跟身体完整与否健康与否没有必然联系。否则,怎么会有行尸走肉这个词?不论长短,上帝其实给了每一个人理想与时间,包括程浩,他在这个世界上认认真真地活过。
醒醒,醒醒,我们都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我们都走在生命的单行道上。
站在世界的两个边缘读后感2“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于其短暂。”——程浩
在还未面见这本书这作者时,我想多数人总会又有一阵感动浮上心头。大不了又是一本在艰险时刻或阳光乐观或悲情哀叹的仅是令人再对人生揭一层面纱的“感动书籍”罢。不幸之人,人间皆有之;不幸之人中的有幸之人,不幸之人中更有之。此类书,借着令人潸然泪下的背景,图一意境,不过尔尔。
只是,我一直信奉几乎绝迹的奇迹,也在这平凡人海中终有一现。
“从小到大,我最讨厌别人给我贴什么‘身残志坚’、‘自强不息’这样的标签。看似是表扬,实则是歧视。活着,是每个人的希望;活得好,是每个人的欲望。……难道因为疾病,每个人就要活得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吗?”
我们人人都在渴望电影电视荧幕上走了狗屎运的好运,明知上帝只会给那些宠儿以这样的恩赐。却总有人愿相信好运会降临。
只是真的仅仅如此?
母亲说她上学时写了一篇“第九座坟”的文章使得老师坚信她是从书上抄的。母亲百口莫辩,已分辨不清当时的心情。
几年前,我写了一条说说安慰朋友,母亲偶遇,询问是转发是原创,我昂起头眼底放着异彩地说“原创。”母亲不信,硬是要我再编一条。我才明白母亲当初的滋味:有作品被认可的骄傲,有不被信任的失望……待再写一条验实后,再是什么喜悦也没有了。
有人承担了幸运,便要有人承担不幸。
饶是如今,我也不敢忘却那时的滋味。汇为“悲哀”二字。
许我在此书已读范围中有限的心理中,了解程浩。
我想,首先是“有血有肉的真实”。
他对于《妞妞》所作的评价是“虚伪”,对于《麦琪的礼物》评价令人感到他深深的不屑与失望,对于《童年》他只提出了阿廖沙的学习能力强。种种皆令人无奈。(各原因详见原书)
他不会隐藏缺点“把自尊看得比命都重,人送外号:死要免死活受罪斯基。”他不会博同情,不会隐藏哀伤,不会将不满掩埋。皆化为锋利,直入人心。
再,是他不平凡中的平凡气息,引向再次不凡。
他的不平凡,是他命运承担的太重,依旧乐观。
他的平凡,是他的真诚、幽默、阳光、善良也在像普通人一样感受生活的幸福。
他的平凡中的不平凡,是他能一边说“幸福就是一觉醒来,窗外的阳光依然灿烂”,一遍急切地寻找母亲熟悉的背影。
最后,是“有灵魂的不真实”。
他有幻想、理想、梦想。他能就着“国家、世界随着物质的增长而造成精神上贫乏”阐述他的想法。清晰、明了,又深入人心。
他和我们一样地渴望光明。
他的有血有肉、不平凡、不真实,已然不再是他自己口中说的“美丽世界的孤儿”了。
是啊,我们不能因为死亡是人生的终点就放弃生命的过程。
【站在世界的两个边缘读后感】相关文章:
1.《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
2.站在未来的边缘散文
3.站在边缘看人生散文推荐
4.或许是站在风的边缘散文
5.七夕,我站在梦的边缘作文精选
6.边缘世界的杂文随笔
7.两个世界的诗歌
8.站在未来的边缘-青春征文
第五篇:《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
在阅读完一本名著以后,这次阅读让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在写读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1
因为此书初识程浩,看完后便趁着冲动,到百度搜索程浩,希望能够对他能够有更加直接的了解。看完这些,看到了个更加真实的程浩,不再只是存在与水墨印刷中的那个智慧男孩,而是个原也会调皮也会诙谐打趣的青春小子。“这小小少年,在一个个孤单的长日长夜里,用这格言般的文字,写下他那超越少年的,对命运的接受,对不幸的宽容,对造物的慈悲。”一个无比坚强的少年,自称“职业病人”的他,坦然接受命运的不公,微笑面对人生的愁苦,他说道:“人消除痛苦的唯一办法就是找到自己的救赎之路。”而他那些充当救赎之路的文字,有着踏过痛苦后贴近大地的力量。
正如如金山CEO傅盛所言:看完这些文字,才理解生命的厚度各有不同。对于程浩而言,生命的长度在于厚度不在于长度,哪怕只是一瞬,已炫然至极。一段不同寻常的人生,20岁的年龄,却仿佛经历了更多更久,因为他没时间浪费,生活的细节,却是震撼心灵的坚定。他的生命只有二十年,但对生命的理解,已完胜许多年长的人。
这部作品,可以定义为程浩的遗作,但是它于死者已无意义,更多的意义在于我们生者。他用他的生命告诉我,死亡,是最不可逆之事,是最无力的事,是最无法挽救的事。而偏偏,它不会提前预告任何人。他用他的猝然长逝教会了我珍惜。
附上几句文中的语录:。
1、这世界,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尽量去做那些正确的事情,纵使不能抵挡黑夜的来临,我们也要站在星空下仰望光明。
2、一切抄捷径的行为,最后都被证明是在走弯路;一切阻挡我们的困难都应该正面解决,因为那才是走直线。
3、也许我们无法明白“活着”的意义,但是我们已经为“活着”付出了太多代价;也许我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我们已经为梦想流下了太多泪水。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绝不能回头。天堂未必在前方,但地狱一定在身后。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2一半是光,一半踏着影,消失前也亦做永恒的珍贵。——题记
“不幸和幸运一样,都需要有人去承担”,对于作者程浩,他将自己的病痛称之为不幸,也就是比我们早些离开这悲喜交杂的世间而已。
在这本书里,几乎看不到他因病痛缠身而发牢骚。你读到的,是他面对生死问题的淡然,他调侃自己是职业病人,你丝毫看不到他的绝望。一个阳光、积极的二十岁的他,在无数个煎熬的日子里,仍然保持着一个坚强求生的灵魂,以及强烈的自尊心。你是如何能够想象到一位六个月大就被查出“脑瘫”,多年来只靠在家自学的人,仍顽强地在屏幕前靠鼠标字字斟酌。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是对生命死亡的体悟和深度,文字里的沧桑,记录了他一生的印记。学历的高低牵制不住他思想的深浅,他的病痛压不住一颗乐观积极的心。以读书、写字来救赎自己生命的价值,质朴、温暖的文字下是一个少年炙热的心。
程浩在文章里说“从小到大,我最讨厌别人给我贴什么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标签,看似表扬,实则歧视。活着是每个人的希望,获得是每个人的欲望。”赋予残弱者们太多标签,怜悯地去看待他们,其实是对他们自尊心的冲击,他们也只想在世上有正常人应有的尊严。亦如“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感动着无数中国人,但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立信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程浩只想用昨天的自己感动今天的自己,而无需向任何人博取同情与一时的感动。
“幸福就是一觉醒来,窗外依旧阳光灿烂。”
对命运不幸的包容与对人生的理解,与那些在网上无病呻吟的人相比,程浩用短短的二十年诠释了什么叫“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于其短暂”。让人触动的同时,也时人体会到:你的一个举动,是多少人趴在窗前的奢望;你的一个态度,又是如何改变人的思想。
一个生命的消逝对于世界可能微不足道,但对我们自己却是沉重且值得深思的事。对于你,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你曾遗失的精彩,在有生之年,静下来去寻找。也许,那是你度过漫长岁月的……信仰。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3《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和《生命的单行道》,两本书的名字都那么有诗意,也同时有一种悲壮和凛然。作者坦言:“上帝给了我太多理想,却忘了给我完成理想的时间。”
他已经不在这个世界。
程浩,网名伯爵在城堡。知乎著名ID。20xx年8月21日中午,走完了他短暂的20岁的一生。1993年出生后便没有下地走过路,医生曾断定他活不过五岁。二十年间,不知道收到过多少张医生下给病危通知单。病魔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什么心脏衰竭、肾结石、肾积水、胆囊炎、肺炎、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等。”他写道:“我想说,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
我没有登录过知乎,所以此前从来没听说过这个“牛逼”的人。生前他已经拥有了一批粉丝。这两本书,在他去世后的三个月,20xx年11月出版,我今年4月从当当网买来,这几天一直在读。
由于身体原因,程浩没有上学,从很小起,妈妈就教他读书认字,10岁起,他阅读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自此开始了他如饥似渴的阅读生涯。他每天的平均阅读量是10万字,阅读了大量的中外作品。17岁左右,他开始写作。两三年间,他用变形的身体,写下了44万字的作品。
这44万字绝对不是因为他的逝去而显得很有价值,是他写的文字本身具有很大的价值。虽然被疾病折磨的狼狈不堪,几无体面,但是我看不到他任何的怨愤或忧伤,他自称“职业病人”却从不诉苦,他觉得自己牛逼的地方是“出生后便没有下地走过路,医生曾断定我活不过五岁。然而就在几分钟前,我还在用淘宝给自己挑选二十岁的生日礼物”。这是他20xx年的文字。其实,他并不喜欢“身残志坚”,他坦白曾经迷惘,沉迷游戏。而后来读书写作,也只不过“做了自己该做的、能做的”。
他的文字并不稚嫩,但是有个性,能感受到他的率性与真诚,不人云亦云,时不时展现智慧的光芒,到处都体现他的悲悯情怀,甚至还有幽默。书本里有很多诸如“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其短暂”这样格言警句式的程氏语录。他把读书当成习惯,他坦言喜欢漂亮的女孩,他标榜特长是吹牛。他不仅自己不计较上帝没有给他时间完成理想,还常常尽力化解别人的烦恼。“别再把精力放在那些你力所不及的事情上面。把自己当作世界的‘切口’,从下一秒开始,改变自己,改变心态,改变时间,改变生活,改变……”
是啊,不要抱怨,可以抗争;不要迷惘,必须积极。常常说某人身残志坚,可是健康无疾的大多数,身健志坚了么?上帝给了我们那么多时间,是不是都忙得没有了最初的梦想?一个人是不是享受了生命,有没有活出自我,跟身体完整与否健康与否没有必然联系。否则,怎么会有行尸走肉这个词?不论长短,上帝其实给了每一个人理想与时间,包括程浩,他在这个世界上认认真真地活过。
醒醒,醒醒,我们都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我们都走在生命的单行道上。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4“生命之残酷,在于其短暂;生命之可贵,亦在于其短暂。”——程浩
在还未面见这本书这作者时,我想多数人总会又有一阵感动浮上心头。大不了又是一本在艰险时刻或阳光乐观或悲情哀叹的仅是令人再对人生揭一层面纱的“感动书籍”罢。不幸之人,人间皆有之;不幸之人中的有幸之人,不幸之人中更有之。此类书,借着令人潸然泪下的背景,图一意境,不过尔尔。
只是,我一直信奉几乎绝迹的奇迹,也在这平凡人海中终有一现。
“从小到大,我最讨厌别人给我贴什么‘身残志坚’、‘自强不息’这样的标签。看似是表扬,实则是歧视。活着,是每个人的希望;活得好,是每个人的欲望。……难道因为疾病,每个人就要活得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吗?”
我们人人都在渴望电影电视荧幕上走了狗屎运的好运,明知上帝只会给那些宠儿以这样的恩赐。却总有人愿相信好运会降临。
只是真的仅仅如此?
母亲说她上学时写了一篇“第九座坟”的文章使得老师坚信她是从书上抄的。母亲百口莫辩,已分辨不清当时的心情。
几年前,我写了一条说说安慰朋友,母亲偶遇,询问是转发是原创,我昂起头眼底放着异彩地说“原创。”母亲不信,硬是要我再编一条。我才明白母亲当初的滋味:有作品被认可的骄傲,有不被信任的失望……待再写一条验实后,再是什么喜悦也没有了。
有人承担了幸运,便要有人承担不幸。
饶是如今,我也不敢忘却那时的滋味。汇为“悲哀”二字。
许我在此书已读范围中有限的心理中,了解程浩。
我想,首先是“有血有肉的真实”。
他对于《妞妞》所作的评价是“虚伪”,对于《麦琪的礼物》评价令人感到他深深的不屑与失望,对于《童年》他只提出了阿廖沙的学习能力强。种种皆令人无奈。(各原因详见原书)
他不会隐藏缺点“把自尊看得比命都重,人送外号:死要免死活受罪斯基。”他不会博同情,不会隐藏哀伤,不会将不满掩埋。皆化为锋利,直入人心。
再,是他不平凡中的平凡气息,引向再次不凡。
他的不平凡,是他命运承担的太重,依旧乐观。
他的平凡,是他的真诚、幽默、阳光、善良也在像普通人一样感受生活的幸福。
他的平凡中的不平凡,是他能一边说“幸福就是一觉醒来,窗外的阳光依然灿烂”,一遍急切地寻找母亲熟悉的背影。
最后,是“有灵魂的不真实”。
他有幻想、理想、梦想。他能就着“国家、世界随着物质的增长而造成精神上贫乏”阐述他的想法。清晰、明了,又深入人心。
他和我们一样地渴望光明。
他的有血有肉、不平凡、不真实,已然不再是他自己口中说的“美丽世界的孤儿”了。
是啊,我们不能因为死亡是人生的终点就放弃生命的过程。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相关文章:
1.站在未来的边缘散文
2.站在边缘看人生散文推荐
3.或许是站在风的边缘散文
4.七夕,我站在梦的边缘作文精选
5.边缘世界的杂文随笔
6.两个世界的诗歌
7.站在未来的边缘-青春征文
8.站在爱与死亡的边缘亲情故事
9.站在塔克拉玛干边缘初中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