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今中国人的创造力

时间:2019-05-14 20:3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当今中国人的创造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当今中国人的创造力》。

第一篇:浅谈当今中国人的创造力

浅谈当今中国人的创造力

摘要:一直以来,“made in china ”这个词红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可以看到这个词,甚是风光!但我们应该对此感到骄傲还是惭愧呢?殊不知,在这背后,没有几项产品是由中国人“创造”出来的.我们只是一个“世界工厂”,而不是“世界智囊团”!因此,在现在,中国人只能用古代的四大发明来自我安慰一下心灵的阵痛,来炫耀一下历史的辉煌,却不知道如何来再创现在的辉煌.真的希望有一天“ made in china”能改为“creation in china”,但愿这不是一个梦。

关键字:当今,中国人,创造力

一、创造力的概念

“创造”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heurisko,其意为发现.古希腊数学家帕普斯(约公元前300年),首先在他所著的《数学集》中提出了”创造学”这一术语.在汉语中,《辞海》将”创造”解释为”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而现在又出现了创商(CQ)的概念,相对于智商(IQ)和情商(EQ)来讲,虽然创商的概念刚刚出现,但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它一定会为那些独具慧眼的人们所乐于接受并潜心学习之.因为,他对于21世纪人的成材与成功来讲至关重要。

究竟何谓创商?所谓创商就是一个人的创造商数或称能力智商,具体来讲就是指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开放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即创造力!

二、中国人的创造力发展阶段

1.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涌现出了许多大师级人物,如孔子,孟子,老子,韩非子等等,创作了许多作品(《诗经》,《论语》《庄子》《道德经》《孙子兵法》等)创立了许多学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创造力达到一个高潮的标志,形成了一个“诸子百家共争鸣”的鼎盛局面.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高潮呢?因为当时正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年代,各国都千方百计的想要更多的人才来壮大自己,从而来争取霸主地位,使他们有一个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把“中国创造力”推向一个高潮。

2.唐宋时期:由于君主实行开明政策(唐朝),国力较强盛,君主需要更多的人才来巩固他的统治地位,使得当时的有学之士纷纷发挥自己才能,来展现自己.“四大发明”,“唐诗宋词”等都能表现出当时“中国创造力”的辉煌.特别是“四大发明”是标志着“中国创造力”从理论更现实的发明创造。3.近代现代时期(1840年-1949年)由于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战乱年代,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根本谈不上有一个适合的环境来提“创造力”,这种情况下,中国创造力处于低迷发展状态。

4.建国后(1949—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世界的大环境趋于稳定,国内抓住这个良好机遇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尤其是在邓小平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的号召下,中国创造力又从低潮开始升温,涌现出如:李四光的地质力学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科技成果,这都是可以令国人兴奋和骄傲的.不过,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创造力的突破,我们也应该同时注意到所存在的问题: ⑴为什么现在中国人还拿不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诺贝尔奖?(虽然我们不能以次来判断我们的窗在创造力,也不能以西方的评价方式来衡量我们的创造力,但这一奖项的确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在世界尖端科技领域发展状况的一个标准.)是中国人比西方人笨吗?肯定不是!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创造了许许多多优先于西方的科技成果和文学论著等等.⑵纵览现在我们所用的很多东西,如电话,电视,冰箱,空调,电脑,电梯,电风扇等等这些东西有那些是中国人发明的?就连拉链,火柴这些小东西都是老外的专利.最可笑的是我们学生证上贴的火车优惠卡的芯片都是外国货!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惭愧,充分证明了中国人创造创新能力的贫乏与落后.三、现代中国人为何缺乏创造力? 1.现行的应试教育,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首先,“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已经实行了几十年,影响了几代人.这种教育模式,使学生总是按照常规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所谓的标准答案更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扼杀了学生们问“为什么”的权利!久而久之,使得学生们逐渐形成了思维学上所说的“思维定势”.也就是说你处理某件事情,只会想到一个办法来解决,而不会去想出其他的办法,再从这些办法中选出一个最合适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记得有一个故事:在小学里,试卷上有一道这样的题:弯弯的月亮象什么?有一个小朋友这样回答:“象香蕉!”结果被老师毫不留情的打了一个红红的“大差”,怎么会是香蕉呢?应该是象“弯弯的小船”,这是标准答案!呜呼!这等教育方式怎能培养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来? 其次,不论是家庭,社会还是学校,片面看重学生们的个人分数,都特别看重名次.正如有句话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充分表达出现在的人对分数的追求,这使得学生们唯一的目标就是把分数拔高,这样才能在学校里得到老师们的“疼爱”,在家里得到家长们的“宠爱”;在社会上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学生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所以他们的时间都在向分数看齐,无奈的做着“分数”的奴隶.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去谈发明创造.记得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参加奥数,奥物是世界第一,实践创造力是倒数第一”的话,可能这句话有些绝对,但我们不得不为此而汗颜,为此而感到惭愧!最后,“一刀切”的应试教育,根本没有按照学生们的个性,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引导教育,而是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在一个学校,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是100分,这是很正常的,所以就不能用分数来区分学生的好坏.只有注重培养他们的个性发展,才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再来看一则故事:如果中国的家长们在碰面时首先肯定会问“你的孩子在学校考了多少分?第几名?的问题;而在西方家长则会问孩子:“你在学校过得快乐吗?”前者不仅打击了成绩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还助长了成绩好的学生的骄傲感和自满感!到头来是害人害已;而后一种教育方式则从心灵上关怀孩子,只要觉得快乐,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更符合孩子们心灵的发展,更有利于其成长.2.缺乏自信 3.仿制能力强

中国人的仿制能力,堪称世界一绝!世界上某种新产品刚上市几天,中国人就会制造了,因此,出现了许多针对中国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诉讼,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这种诉讼更是接踵而至.。仿制能力虽然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人的聪明和智慧,但从长远来讲,这种聪明反而会被聪明误!因为仿制能力强不仅侵犯了别国的知识产权,侵害了他们的智慧,而且损害了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形象,对我们创造力的开发更是一种致命性的打击,我们永远只能跟着别人的脚步走,永远也走不出属于自己的路.这种盲目的仿制,使我们只局限于所拥有别人的东西,会慢慢的消磨掉我们仅有的那些创造力,最后就会被这个世界所淘汰!4.缺乏危机意识

由于固有的“报喜不报忧”的心态,而且课本上总是讲的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地域辽阔,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还有就是近年来中国的GDP又增长了很多等等!这的确能让每个中国人都能感到自豪和骄傲.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中国有14亿人口,如果是平均的话,我们还能这样骄傲吗?我们的祖先孟子先生早就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难道我们忘了吗?正是由于我们缺乏危机意识,才会安于现状,没有了改造时代的激情,更谈不上用创造性的思维去,改变生活,改造世界,探索未来!相比之下,我们的近邻日本则是一个有着很强危机意识的国家,它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小,资源贫乏,使得他不得不完全依赖于自己的创造力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来求得生存.根据资料统计:到目前为止,日本共有12位人士获得诺贝尔奖;有两所世界顶级大学;有67家企业上了世界500强名单.丰田,松下,索尼这些都是响誉世界的名牌企业.5.人们对科学的关注度极低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GDP强劲增长,人民的收入不断提高.但伴随而来的问题就是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前是以科学家,发明家为自己的理想,而现在则更多的追求当官,做大老板.所以,物质生活的提高必然会促使人们的观念转变.其次,学生们对科学知识极不了解.笔者曾参加学校里的“知荣辱,树新风”的演讲比赛,当我提到在场的同学,有谁知道我国现在有几位航天员时,在场的两百多人只有一人知道是三位!而当我问到香港的四大天王是那些明星时,全场顿时沸腾起来!可能只有一个人不知道(就是我)!这些能说明什么?说明了现在的学生们的价值观严重错位,对科学发明持以冷漠的态度.最后,社会舆论对科学发明的关注度少.社会舆论作为当今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对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有深刻影响.尤其是电视节目,可以说中国当今的电视剧都是“复古戏”,而欧美的影视剧都有超前意识.如病毒入侵,外星人入侵,异形变种等等,都是在认识世界,探索未来!6.历史的创伤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陷入了长达100多年的战乱年代.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时期中,根本谈不上发明创造.这使得中国失去了100多年的科技创新的机会.失去了创造力发展的良好环境等.但这些都是客观原因,然而主要是因为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的愚昧政策,在世界处于重大变革时期仍在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后来,人们总结出了“落后就挨打”的警句,但“落后”绝不是经济落后,文化落后,军事落后,而是“创造力的落后”,导致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真正原因.四、缺乏创造力的危害

1.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一个知名品牌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就是一个企业成功的标志.然而中国有影响力的企业,大多都是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形式存在的,但最终这些公司都难逃被外国企业收购的命运。(欧莱雅收购小护士;强生收购大宝;现在达能又想收购娃哈哈等等)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甚至至今汽车还没有属于自己的民族品牌,这是一种悲哀啊.根据调查显示,中国仅有6家企业入围世界500强,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不觉得可悲吗? 2.制约着生产力的未来发展.目前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度高达50%,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我国设备投资有60%以上要靠进口.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不得不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拿出来向国外支付专利费.我国生产一台电脑只能赚十个苹果的钱,大头都被英特尔,微软等公司拿走了,我们只赚了简单的加工费.(而全世界每生产四台电脑就有一台出自中国江苏).因此,不要以GDP的增长快而骄傲,要知道中国近来发展如此之快是首先是政府的英明决策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人才,技术等),其次是对国有资源的开发,最后是廉价劳动力.而在21世纪中的世界,靠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强大的“创造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新时期,这句话可能要改为”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正如松下幸之助说:“今日的世界,并不是武力统治而是由创新支配”.所以,哪个国家拥有了强大的“创造力”,哪个国家就领先于世界,就主宰着未来!3.大学在国际的竞争力弱.大学是培养创造力的基地,是人才的摇篮,是科技发展的原动力.但中国大学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排名根本就入不了围.主要是学术造假;发表有影响力的论文少的可怜;专家.教授的职业错位(有许多专家又兼职企业家,又兼职于政府官员等现象);大学生更是心灵极度空虚,没有目标,整天谈恋爱,玩网络游戏,聊天,从而来消磨时间,这样的大学环境能有国际竞争力?能有多少创造力?

五、如何培养创造力

1.转变教育模式,改变“唯分数”心态.首先尽快的,逐渐的,彻底的转变现有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了.虽然经过了许多专家的论证,但它已经逐渐不适合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已不能跟上时代潮流,与时具进的步伐,需要一种更适合的教育模式来培养人才.比如多一些开放性问题,不设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回答的原之有理,就可以得分等.其次,逐渐改变“唯分数”的心态,社会,学校,家庭必须统一协调起来,不能再以分数来简单判断一个学生的好坏.最后,要让学生们觉得在学校学习不是一种负担,一种压力,而是一种很快乐很幸福的校园生活。

2.开发创造力就是发掘潜力的过程

根据最新的调查显示,人在自己一生中,仅仅用了头脑能力的1%还不到,还有99%的头脑潜能白白浪费了,因而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是人类共有的潜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并非为那个人,哪个民族,哪个国家所专有.在此我们可以尽可能多的做一些发散思维的题目,脑筋急转弯的题目等。

3.有必要宣传危机意识.它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紧迫感,理性对待膨胀的财富,也可以逐渐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全社会,全国人民都有一种忧患意识.在这个和平年代缺乏危机意识是很危险的,必须加强人民的危机意识教育,使我们拥有一种强有力的欲望来激发自己的创造力从而发展壮大祖国,提高祖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4.广泛宣传科普知识.从学校教材,社会舆论等全方位的宣传科普知识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体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和官位来衡量,而是为人类作出更多的贡献才能体现自身价值。

六、总结:对于一个人来说,创造力是成功的关键,你拥有创造力就是与众不同,就意味着你拥有成功的另一半从而一鸣惊人;对于一个集体来说,创造力可以改变现状,若能把集体成员的创造力逐渐转变为有创造性的凝聚力,从而形成一股强有力的竞争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创造力可以使一个刚开始发展的企业蒸蒸日上,更可以挽救一个处于危机边缘的企业起死回生,重新振作起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创造力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本所在,是表现一个民族优于其他民族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屹立与世界之林的关键。

第二篇: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造力?(推荐)

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造力?

靖江市城北幼儿园 蒋卫红

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不少重大的技术和发明成果,如中国发明了造纸术并传给了全世界,中国发明的火药通过火器给全世界带来了影响,中国的罗盘等为全世界的的航海技术产生了巨大的贡献。而如今,最需要创造力的21新世纪我们落后了。虽然,“中国制造”的产品琳琅满目,遍布全球市场,但大都是“贴牌”产品,当我们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贩卖廉价劳动力为代价创造了产品之后,中国企业赚到的只是一点点加工费,绝大部分利润被品牌拥有者——外商赚走了。为什么这样?因为我们的订单来自外商,我们的流水线设备要花重金向外商购买„„这一切都因为我们没有创造力,受到牵制。是谁偷走了中国人的创造力?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提出疑问: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在唐宋时代就已领先西方,却在明清时代落后下来。最近,在一项调查中,大多数人认为,中国人的创造力还在退步。那么,是谁偷走了中国人的创造力。今天中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到哪里去了呢?也许很多人会说,中国不是圆满完成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吗?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近期成功摧毁废弃的气象卫星等不都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吗?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自主研发”与“创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创新是指发明创造一些别人没有的东西,而“自主研发”无非是追着国外先进技术后面去模仿。当然,“自主研发”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其所创造的价值却无法与“创新”相比。中国人较西方人缺乏创造力,这不仅是多年来学术研究的结论,也一向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笔者认为,中国人不是没有创造力,而是按照中国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失去了创造力。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目前的教育尤其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一直是重知识轻想象,重继承轻创造,重求同轻求异,重确定轻多样,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应试轻能力„„在这些教育观念片面引导下,更多强调的是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强调对前人知识的继承和“死记硬背”,在能力培养方面侧重的也仅仅是记忆力,理解力,很少在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启发方面做更大的努力。而据国外专家研究表明十七岁以前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教育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有这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思路和思维非常开阔,不受限制,脑子中基本上没有思想上的束缚,再加上他们对社会规范的无知,可以不受约束地思考和做事,所以有着难以置信的创造力。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过“儿童本性中潜藏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诱导,并放手让儿童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能力,使他们成为出类拔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否则,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萌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正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以及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形成的教育观念,使孩子错过最佳培养时机,造成我们创造力的缺乏。一. 社会评价标准导致孩子创造力下降

在中国,从一个新的生命伴随着那声初啼来到人间,孩子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好孩子,什么是好孩子呢?很简单,听话就是好孩子,听家长的话,听老师的话,对父母和老师的训导、教诲和要求只许说是,不准说不,只能顺从、遵从和信从,不能拒绝、怀疑和反对。“好孩子”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作为对孩子的一种评价行为,自然会对孩子产生相对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形象,无疑会成为孩子追求的目标,因此,他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就会以家长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努力做一个“好孩子”。而在当下家长老师心目中的既定“好孩子”标准,认为考试好的学生就是样样都好,考试不好的学生就样样不好,中国的学生从小就被强迫着去学习很多东西,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不知道为什么而学的。努力地盲目的学,仅仅是为了考出个好成绩,以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还有同学的羡慕。就这样,慢慢地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误的学习意识——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虚荣而努力。成绩并不是一切,那为什么许多家长和老师却以成绩好坏来作为评价学生的最高标准?在当今教育制度的限制下,只有分数高的学生考上大学的希望才大,所以分数就无形中成了评价学生的标准。然而考上理想的大学不仅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而且还是学生自己渴望实现的目标。唯分是利的思想占据了一切,读书就是为了考高分。学生只有在学业上获得好成绩,考取大学才会被长辈.亲朋好友看得起,在唯有考上大学才是成功或者说才能达到成才的‘门口’,踏上成功的台阶的理念控制下,才能被予以是成功了。社会评价一个人的成功标准是考上大学,在这样的社会舆论控制下,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虽然是短短的八字谚语,但它却精辟地描绘出了当今社会现象和学生的无奈。这种对孩子的“听话、顺从”教育,却带来了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从根子上扼杀了人的创造力。

二. 家庭教育的偏差导致孩子创造力的缺失。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而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和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比如,家长鼓励孩子画想象画、科幻画,越是异想天开越好;鼓励孩子做小实验、搞小制作,饲养小动物;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西方家长重视的恰恰是中国家长忽视的。西方家长教导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做错事自己纠正,自尊并尊重别人,全身心锻炼,按兴趣学习。他们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三.应试教育忽略孩子的创造力培养 中国的教育是被考试和升学率异化的教育。中国人的教育方式吧,孩子一出世就被剥夺了自由,父母高高在上,要按照父母的意愿做事,稍大一点,灌输的思想就是社会是残酷的,考不上大学就要找不到工作诸如此类,再到学校,迫不及待地想让儿童获得知识的想法桎梏了我们,并使我们产生偏见,还有一大堆被称为知识的垃圾,这些都破坏了一个具有生命和人格魅力的人的发展,“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至此,中国人的心理扭曲过程基本完成,为畸形的成人社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小学生们向重点中学冲刺,中学生向大学冲刺,他们都像火线上的士兵,时刻准备着刺刀见红。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虽然说,现在我们要跟世界接轨,提出“废除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口号,可事实呢?虽然国家在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但目前尚不能脱离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于是孩子在繁重的课程和作业的重压下喘息,孩子还得再各种补习班和特长班之间疲于奔命。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不错,小学要为升中学服务,中学要为升大学服务。高考是个独木桥,我们必须要过。只要躲不过高考,成绩、分数就是硬道理,其他都是软道理。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以考为本的中国基础教育是不能承载一个创新型国家人才需求。

考试有标准答案,孩子为了得高分,往往人云亦云,不敢创新,就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其次,由于考试有现成答案,考生只能步人后尘,在已知世界中徘徊。为什么中国学生年年获各种国际奥赛金牌,但中国至今无人获诺贝尔奖?根本原因是我们只培养“考生”,不培养“学生”,更不培养人才。虽然说,现在我们要跟世界接轨,提出“废除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口号,可事实呢?中国还在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应试教育。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最后就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下降。四.教育方法不当局限孩子的创造力发展

西方学校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鼓励与众不同。这一点在美国的教育制度上有充分的体现。美国的学生作业和考试大多没有标准答案,教育的目的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写出自己的想法,生产出自己的作品。这种教育下的孩子也许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是绝对是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思想,敢于挑战的社会公民。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中国学校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最大可能的激励孩子创造性,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创造力正一点一点的缺失?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是造成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呼唤着创造教育,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从长远目标来说对民族产业振兴有举足轻重地影响。联合国组织对人才的诠释是“具备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做出了或正在做出创造性成果的人,才能称为人才”对于知识和创造力哪个更重要,着重发展哪个更有利人的成长,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就已经明确地告诉了人们;“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倡导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今天,如何在教育中培养既有良好的知识结构的,又具有的创造性思维和批评性思维的人才。是我们思考的重点。西方的教育重在启蒙,发掘潜力,尊重自由,尊重个性的发展。孩子在这三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多一份质疑,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热情,多一些创造。在哈佛大学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教育是培养会思考、能创新的人才。记忆和高分不是教育的目的。这是值得我们教育者思考借鉴的。参考文献 《中西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差异》

第三篇: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创造力的美文

一、“山寨”等功利主义行为是对创新的最大打击

如今,全国掀起了一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宣传的热潮。其实,关于创新的话题这已不是第一次了,大约在1998年5月,当时已经头一次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时,大多数中国人对“创新”一词比较陌生,这个口号给人们以新鲜的感觉。于是,全国各地有关创新的宣传铺天盖地,各条战线迅速召开了各种创新的会议,纷纷提出经济创新、教育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企业创新、服务创新,等等。而且,在那一拨的宣传中,还提出了许多新鲜的口号,如自主创新、源头创新、创新极、创新板、创新树、创新团队等,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早在1998年就被提出。可是,自从那一拨宣传创新至今快20年了,我国又有多少堪称为原创性的成果呢?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肯定是寥若晨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寨工厂、山寨商店、山寨一条街等,却遍布城乡。而且,这种明明是侵犯知识产权的剽窃行为,在各制造行业屡见不鲜,人们见怪不怪,执法部门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显现出典型的利己主义,因为这能让GDP增长,也能够缓解就业的压力。然而,这些功利主义行为,却是对创新的最大打击。

我不得不指出,创新的理念在我国至少滞后了差不多一个世纪,这是导致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创新”一词最早出现在1912年,时年29岁的奥地利裔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创立了创新理论,他一举成为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一百多年以来,创新理论已经在欧美发达国家广泛应用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从而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可是,在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却缺失对创新理论的学习、认识、宣传和践行。当然,究其原因,其中有着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但我们必须要补上这一课,以迎头赶上西方发达国家,时不我待啊!

二、英国评论中国创新:尚未真正形成一种文化

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倡导创新,同时也是为了从根本上遏制一切剽窃、抄袭、仿造等急功近利的行为,国家及时推出并开展“双创”活动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某些出台的文件中,不免沿袭了套话、空话,文牍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文风,让创新的形式大于实质,这无论对创新还是创业都不会有指导作用。

一家权威大报在一篇带有引导性的时评中写道:“‘双创’最需要的首先是资金,用好政府的‘双创资金’,首先要防止套利现象。”这里使用了两个首先,可见是把资金看成是“双创”成败的关键。创新和创业需要一定的资金,但绝非是最重要的因素,何况有些发明创造根本不需要资金或者不需要太多的资金。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达尔文创立进化论、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等,不都是没有科研经费的吗?又如,只有中专学历的潘旭华,取得近40项发明专利,他攻克的高精密数控机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却是一个“三无”(无大专学历、无职称、无立项科研经费)的发明家。

我浏览了各地为开展“双创”推出的众多措施,大多是见物不见人,也就是说只强调了物质性的条件,而没有分析:中国人缺乏创造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呼唤创新是雷声大雨点小?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论文和专利都高居世界第一,却少有原创性的成果?为什么山寨货大行其道?为什么仿冒产品充斥在汽车、电子产品、建筑、服装、鞋帽和工艺美术品等行业?因此,开展“双创”活动绝非仅仅是投入资金,我们必须深挖阻碍中国人发明创造的思想根源,唯有如此才能解开束缚国人创新的枷锁!

依我陋见,某些部门颁发的“指导意见”也好,“工作指引”也罢,都没有对症下药,恐怕是医治不好“创新贫乏症”的沉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闭门造车,既没有听取从事创造学研究的专家的意见,也没有吸收众多发明家的有益经验。

我研究创造教育学三十多年,既关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又极力倡导大学毕业生积极创业,因为这是克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那么,我国开展创新到底缺少什么呢?根据创造学的理论和国际创新型国家的经验,我认为最缺少的就是创新文化。如果说物质的力量是巨大的,那么文化力量就是灵魂,是成就事业的驱动力、原动力和核动力。文化是以物质为基础而抽象出来的精神现象,虽然它不能直接改变什么,但文化能够改变人,而人可以改变世界。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在评论中国创新时指出:“中国大力驱动创新战略,但反观现实,存在巨大的差距,瓶颈到底在哪里?从根本上来说,创新尚未真正形成一种文化。”那么,衡量创新文化是否形成,其主要的标志是什么呢?一般来说,最主要的标志有三点:首先是社会创新的风气浓郁,不仅人们谈论创新,而且身体力行地践行创新;二是创新的实体组织遍布,既相互激励又互相竞争;三是人心所向,以创新为荣耀。当人人内心都有一种创新的冲动,创新成为人们朴素的情愫和价值观的时候,创新文化不仅形成了,而且是已步入高境界了。目前,世界创新型国家排名前列的瑞士、瑞典、英国、荷兰、美国、日本、德国等,都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创新文化,所以它们拥有最多的创新成果。

三、根治“创新贫乏症” 需要自由的学术环境和容纳异见的机制

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离形成这种创新文化还有很大的距离,这需要我们作艰苦和持久的努力。当然,创新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根据我的研究,为了创建我国的创新文化,至少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首先是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术环境。创造性的果实只生长在自由的园地里,自由是创新文化的灵魂,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有发明创造。什么是自由?“自由”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意思是从束缚和虐待中解放出来。按照创造学的原理,创意最初都是源于个人的灵感,而所谓的“众包、众筹、众扶”不免有“大锅饭”之嫌。创意是一位高贵的客人,请之不易,而遁之又无影无踪,因此任何束缚、压抑或是行政干预都会扼杀发明创造。同时,还必须认清自由与民主的关系,自由不会妨碍民主,但有时候民主却会扼杀自由。因此,自由是人们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必须以立法的形式保护每一个创业者自由研究和探索。

其次是鼓励质疑、批判和求异的精神。质疑是通向发明创造的入口,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文艺复兴时意大利一位哲学家说,追求真理的学者应当是一位异见者。然而,在传统思想的人看来,异端或异见是贬义词,是不允许存在的,或者是遭到排斥的。可是,从创新的观点看,只有容纳异己,方能成就伟大,因为异见往往导致发明创造。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相对于传统的学说,他们都是异见者,如相对于牛顿的经典力学,爱因斯坦是异见者;相对于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是异见者;相对于有线电话,第一个发明手机的马丁·库帕也是异见者……因此,世界上没有永远正确的理论和一劳永逸适用的技术,一切先例都是会被打破的,而未来的新理论和适用的新技术,都将由异见者们发现或发明。

再次是支持冒险精神,为有价值的失败唱赞歌。冒险绝非是一味的勇敢,更不是鲁莽,它是创新者的一种精神特质。从发明创造的规律看,是人类的好奇心引起冒险的冲动,而冒险又是一连串追逐想象力的过程,它会点燃创新的思想火花。史蒂夫·乔布斯被称为是“打不倒的冒险家”,正是这种品格使他成为创新的魔术师,不仅创建了苹果公司的王国,而且留下了“创新精神不死”的精神财富。苹果公司的创新文化有一种黏性,它能够同化人、激励人和改变人,这也就是创新文化的魅力。硅谷是美国乃至世界创新的热土,那里已经形成了所谓的“极客文化”,其核心就是好奇和冒险,这就形象地说明了冒险与创新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不鼓励冒险的,具体表现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都不提倡冒险,甚至把冒险视为是异端和危险的。日本著名作家中野美代子评论说:“与欧洲人常常为开拓认识世界奔向未知土地而进行鲁莽的旅行及冒险的传统不同,中国人的伦理理念是把认识的疆界限定在五官可及、手脚可触摸空间领域中。”我认为,正是这个原因,才导致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也使得模仿思维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我国有一句古谚是“胜者英雄败者寇”,于是爱面子、怕失败、怕讥笑等,就成了许多国人不敢冒险的原因。因此,我们必须肃清这句话的消极影响,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对于有价值的失败给予鼓励,甚至要给予奖赏,因为失败乃成功之母。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我体会他的意思是强调实事求是,力戒空谈,这是事业获得成功的保证。创新之父熊彼特在弥留之际留下遗嘱,其中写道:“行动——光有理想和理论是不够的,只有行动起来,努力改变现状才是对理想的拓荒。”这些都说明,开展“双创”活动,贵在实际行动,只有切实地着力创建创新文化,才能彻底根治我国的“创新贫乏症”。有一句古话说:“三岁看到老”,这句古谚已得到科学的证明,如果幼儿时期的想象力受到伤害,必将导致成年时缺乏创造力。因此,提高我国人民的创造性素质,必须从改革基础教育着手。学校教育要从“知识游戏”转变为“思想游戏”,以开发广大青少年的想象力,这样才能提高创造性的素质,以有效推进创新活动,确保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得以实现。

第四篇:创造力(范文)

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把握住创造力,就是把把握了先机。创造力并非是个别人特有的天赋,而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一种能力。而为了理解创造力、分析创造力,我们就需要了解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而对我自身而言,我的创造力并不丰富,并非缺乏,而是由于环境和自身的因素,小时候就没有进行有力的发掘和培养,以致现在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只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心理素质。为此,我认为影响创造性的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家庭因素对创造性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是孩子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孩子的创造性从小就可以在家庭环境中得到启示。在一个民主的家庭氛围中,父母对子女的不专制会影响子女大胆的尝试新的事物而不受拘束。我的家庭环境是属于比较民主一类的,只要是在一定的原则范围内的,父母便会尽量给我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自由。例如只要我想玩耍,不管是在外面玩泥巴还是在屋内整理、拆卸东西,父母都是允许的。当然,父母还要信任自己的孩子的能力,并且能够鼓励、支持他们的探索精神。由于我的性格比较内向,我的父母对我是采取“放任”的态度,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将我转学到了镇上一所比较好的小学,中午只能在学校附近吃饭,因为这样的关系,我接触到的人多了,交流开始频繁了些,锻炼了我的交际能,一定程度上还能锻炼我的思维逻辑能力。如果孩子在家里不怕犯错误,能感受到安全感,更能发展孩子的创造力。父母不会因为孩子的一点小错就责骂他,而是依旧鼓励他尝试,并积极的引导他,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大程度的发挥他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我是个不敢犯错的人,不是因为害怕父母的责骂、批评,这只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不敢尝试、不敢犯错、过于现实的我,错过了很多的自由想象,而没有幻想那些可能或者不可能的事情。同时,家长对子女还起着一定的榜样作用,父母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也会影响着孩子。

另外,学校教育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在教师方面,教师的开放和民主与否,可以决定对学生的创造力的高低。一个民主、开放的老师,可以灵活的运用教学的目的、策略、方法、手段,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从多方面入手,独立的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使学生有更多发挥的空间。一位好的教师,不会对犯错误的学生只是以为的批评教育,而是从好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问题,善于发现学生的与众不同。在现在的教育中,这种状况并不少见。很多时候,我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就是在教育规范、教师的严格要求下扼杀在了摇篮里,使我们只会规规矩矩的遵守班规、校规,甚至是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所做的的不正确的、不合乎规矩的,是有违常理的。教师能够树立多元化的教育观,不以学习成绩评定学生,鼓励学生对权威进行质疑,尊重学生的个性,对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都是有一定的帮助的。在教育环境方面,多开设一些实践活动也是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提供机会。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其创造力的最佳方式。当前的学校教育十分缺乏这一项内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这是由整个教育机制的不灵活和考试制度的死板所决定的,但也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此不够重视有关。其实,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如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创造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学生在“应试教育”的体质下,学校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方面,有时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收到抑制,难以产生创造的欲望。而学校教育中的所谓的标准答案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更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而学生只能呆板的按照规定的套路、模式学习,不再重视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只求死记硬背教师提供的材料,结果在高考中也常常出现大同小异的模式化答案。教学环境实质是一种教学气氛,其民主化程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并间接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托兰斯认为,自由安全的班集体气氛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所以,教师应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开放式课堂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开放式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程内容上的综合性、更多的个人或小组教学而不是大班教学,这样的课堂分为更有利于我们创造力的塑造。

因此,我们应该树立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来改善教师、学校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环境,如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正确处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的关系,确立以活动教学为中心的学生发展观。借此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动性。

同时,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社会环境是否平等、是否开放、是否民主,也会影响我们的创造力。在一个开放自由的社会中,我们的创造力、好奇心都能被有效的调动起来,并且不会受到拘束、压迫,能够自由的发挥。同样的,社会变革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知识及技术上的创造和发明。一个民族称雄于世界,依赖于一大批创造型人材的培养;一个人要成材,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水平高低,决定了我们挖掘创造潜力的可能性的大小。在一个科技水平较高的环境里,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事物必定其中包含的科学含量比较高,更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和激发我们的探索精神,使创造力自然而然的产生,使创造力的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

家庭、教师、学校的教育环境以及社会的因素,都是影响创造力的外在因素,而我们自己本身的因素也不能忽视。遗传因素对个体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许多的研究证明良好的遗传素质会促进创造力的发展。但这样的遗传是先天的,我们只能在其基础上进行后天的改变、提高。一方面,基本的能力倾向,是个体基于遗传天赋、培养后可以做出有效行为的反应能力,主要是指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操作力、思维力、质疑力等。虽然智商的高低不能决定创造力的高低,但我们可以知道,智力是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并且低智商的人难以有高智商。另一方面,个人的经验、创造意识、推理能力、顿悟能力都与一个人的创造潜力有关。一个创造思维能力强、善于将外物与自身集合的人,必然他的思维活跃性高,创造潜力大,更易被发掘。当然,个人的意志力、态度和自我认识都能影响我们的创造潜力。个体的创造力并非短时间内就会被挖掘出来,也并非时时刻刻都表现着,我们认真对待自己,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兴趣,我们的创造力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目前,我国大学缺乏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因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匮乏是我国大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大学教育应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大学生,必须在教育教学的相关环节进行全面改善,即弱化应试教育错误引导,取消文理分科,培养塑造富有创造力的教师。注重引导大学生开展创造实践。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进行科学研究,这实质上是将教学作为培养和进行创造力实践的过程。而实践活动本身也是创造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应该鼓励和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乡野实践活动,一方面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认识新事物,获得书本上无法获得的新知识,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智商和情商,而财商、科商和艺商则是其创造能力养成的保障,所以还要重视大学生“五商”的培养。

自身的努力,加上外界的培养,例如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与教的环境,从小培养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独力创造、敢于尝试、敢于标新立异,并且积极开展有趣的创造性活动,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培养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性的个性,必定能够挖掘出他们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

第五篇:创造力有没有标准答案

创造力有没有标准答案?

中国式作业颇具特色,培育出的中国式人才也颇具特色,这让中国式的教育略显尴尬。

郑州此次出台的《意见》当中,除了规定教师在布置作业之前要先做一遍之外,还规定教师尽量避免布置重复性、机械性的作业。这样的一个规定反映了中国式作业的一个突出特色,但这绝对不是全部。

烦的不是学习而是重复

中国有句古话:熟能生巧。意思是说——件事情做多了,人们就可以从中摸索出门道,找到捷径。“很多时候都是在做重复的工作。”连着读了两年的高三,让王雪对试卷的厌烦上升到了难以言表的程度。刚上高三的时候,有一次她在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时发现,那张数学试卷上的习题,有一半是她曾经做过的。第二天,王雪和几名同学将整张数学试卷的试题出处全部找了出来,发现均来自全国各省市历年的高考试卷。

数学老师这样的举动让王雪的几名同学感到很愤慨,他们认为数学老师是在投机取巧,便通过家长向班主任反映。最终,数学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释。老师的意思是,这些题比较有代表性,他是出于好心让同学们多做几遍,加深印象。

虽然数学老师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很多人却并不买账。随着高三复习的深入,王雪和同学们发现,类似的重复题目并不在少数。不仅仅是老师布置的习题和卷子,就连自己在外面买的习题集中的题目,基本上都很脸熟。其他科目也都有类似的情况出现。

王雪的班主任表示,无论哪一学科,最重要的是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公式就那么几个,不是用这个就是用那个,万变不离其宗,大家多做题也就能够逐渐掌握其中的规律。

在王雪看来,班主任说的是实话,但是这样的实话让她有种说不出的抵触心理,她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明明一道原理并不复杂的问题,偏偏要弄出那么多的花架子来刁难学生。这个问题王雪不明白,出题的老师可能也不明白。

要学历 要证书 更要学以致用

除了熟能生巧的古训外,中国人还有“学以致用”的说法。但是如同“熟能生巧”只看中了“熟”一样,中国的现行教育中往往只注重了“学”而没考虑到“用”。

对于这样的观点,王雪的母亲魏凤娟却有不同的看法。在魏凤娟看来,学习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是一个人打开幸福之门的敲门砖。她已经为王雪的大学生活进行了规划,除了要考取英语等级证书外,她还希望王雪能够考取注册会计师等很多证书。

当记者问魏凤娟在考取这些证书的过程中,王雪学习到的知识是否有用时,魏凤娟却表示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她所关心的仅仅是王雪能够完成她的计划,王雪获得的证书能够为她以后求职增加多少薪水,仅此而已。

王雪经常想这样一些问题:现在自己学习的知识究竟有什么现实意义,总不至于买个菜还要用二次函数,骑个车还要想到能量守恒定律,吃点东西还要想一想自己分泌了多少酶。按照王雪的想法,生活中所能利用到的数学理论,基本上在小学毕业后就可以满足,上了初中之后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没有什么意义了。

对此,记者进行了一次调查。记者查询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其中收录了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也就是说一般人生活当中只要掌握了这3500个汉字,就不会对沟通交流造成什么障碍。然而,在中国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只掌握这3500个汉字恐怕只能让语文试卷分数惨不忍睹,而要想获得高分,自然需要掌握更多日常生活中的并不常见的汉字。由此看来,中国教育很大程度上并不以用为目的,而在于考。

被扼杀的创造力

曾经有一个笑话在中国流传颇广。某国际学校的老师出了一道开放性问题,问学生对其他国家的食物短缺有什么自己的看法?非洲学生问:什么叫食物?欧洲学生问:什么叫短缺?美国学生问: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问: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笑话毕竟是笑话,其中免不了夸张的成分,但是笑话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却是真实存在的:中国学生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逐渐丧失了独立思维能力。

目前在美国顺利毕业并工作的刘彤在谈到美国的教育问题时说,其实美国的课程并没有中国人想象的那么轻松。她的房东有一个上中学的女儿。一次,房东女儿的书房灯亮到很晚,刘彤以为她忘记关灯,便推门进去想要关灯睡觉,结果却发现房东的女儿依然在伏案苦读。出于好奇,刘彤便询问她为何会这么晚还不睡,房东的女儿说她正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个作业。刘彤随手拿起题目一看却不禁哑然。

那是一项关于南北战争的作业,题目如下:1.你是否同意林肯总统关于美国不能存活除非它全部解放或全部奴役的声明? 2.解释为什么北方白人反对奴隶制,南方白人拥护奴隶制,但他们都感觉他们在为自由而战? 3.自由对于黑人意味着什么? 4.林肯总统和格兰特将军表示在内战后,南方不应被粗鲁地对待。为什么这是一个聪明的政策? 5.在内战期间,女人开始担任很多以前专属于男人的工作。你能对由于内战造成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冲突问题做出怎样的概括?

随后,刘彤询问房东女儿,这样的试题是否有标准答案时,换来的是连续几声的“NO”。

记者将这些题目转发给国内学习历史专业的同学,得到的答复是这类题目都可以独自成为一篇论文,难度很高。

除了考试 中国学生还“牛”什么

王敬宇,2009年大学毕业之后远赴英国杜伦大学留学,两年之后顺利毕业,目前正在北京找工作。谈及自己在英国留学的这两年所感受到的中西方教育差异时,他感触颇多。在杜伦大学学习期间,王敬宇感受到了与国内截然不同的气氛。这里的大学和国内的大学一样,平时也没有什么作业,但是在考核学习成绩的时候,英国大学不会用一张考卷来测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是通过让学生撰写一篇论文,或者运用一个学期所学知识进行一次公开报告,据此来给学生评分。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英国的老师虽然也会如国内的教授一样进行知识讲解。与国内不同的是,小组讨论在英国大学的教学课程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

王敬宇最初很难判断那究竟算不算是在上课,十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讨论一个案例,发表自己对这个案例的看法和观点,与别人共同探讨,与其说是上课,倒不如说是一群人在一起召开座谈会。

王敬宇在平时也曾细心观察过中英学生之间的差异,他发现英国的学生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更注重团队合作,也非常有时间观念,这些是中国学生所不具备的。但是,他也表示中国学生实在是聪明,无论是论文还是报告,中国学生往往会在最后几天突击完成,而且还能取得不错的成绩。王敬宇认为,造成中英学生如此差异的原因在于之前所养成的习惯与接受的教育。中国的孩子从上学起,只要学好知识,便是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孩子,对于学习之外的人际沟通等方面,不会太过关注。英国学生则恰恰相反,他们从小就非常注重与他人打交道,如何处理好团队协作也是每个人的必修课。虽然中国学生在英国靠着突击也能够取得相对不错的成绩,但是在王敬宇看来,英国学生身上的一些素质则是中国学生靠突击学不来的,这些素质显然要比书本上的知识来的更重要。

“孔明不是诸葛亮”标准答案雷倒作家

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过,上海作家叶开在了解到自己女儿的小学语文教育状况后,不禁一声叹息。他很难理解语文老师眼中的标准答案为何如此固执单一。比如有道题是三国时最足智多谋的人是谁,他女儿信心十足地填了个 “孔明和庞统”,结果被告知标准答案只能是诸葛亮或者周瑜,孔明是错误的。孔明不就是诸葛亮吗?叶开还发现语文教材虚伪、作假,不仅不能让孩子们领略到语文之美,还在不停地向他们灌输精神上的规范与标准,硬生生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

令人莫名惊诧的岂止一个孔明不是诸葛亮?再试举几例。

诗人邹静之曾为上小学的女儿支招,老师要求根据句子的意思写一句成语,问“关于思想一致,共同努力”改成成语是什么?邹静之告诉女儿答案是“齐心协力”,结果老师批错,标准答案是“共同协力”。

作家莫言,有次女儿将他著名作品中的一段借用写进文章中,结果老师阅卷后女儿拿给莫言看:他的作品没有一句不是病句。

还有一位有名的作家王蒙,在爱孙的语文考试不及格后,一时手痒拿起试卷做了起来,大作家也得了个不及格……在语文教育的标准化、程式化评价标准面前,连作家都甘拜下风。

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

在家长们的讨论中,多数家长认为“老师按照标准答案批改作业是教条行为的表现,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唉,最后学生全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太死板。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就这样被扼杀了!”

“我家孩子已经上初中了,我也已经与这样的教育斗争7年了。从开始的愤怒、无法忍受、给老师写纸条提意见,到现在的默默教育孩子先适应再生存再发展。作为父母,也只能这样了。”一些家长万分无奈地感慨道。

中国孩子想象力倒数第一

“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

由于统一高考的存在,学生要奔着大学校门而去,首先就必须奔着标准答案而去。从小学起,我们就开始学习怎么归纳文章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应试教育中,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这便是标准答案。

中国学生计算能力排在第一,在数学运算上这当然非常值得骄傲。但是如果把数学机械运算放到社会想象力的培养上去,那也许就是一场灾难。复杂的计算可以靠电脑完成,但想象力恐怕不是电脑所能代劳的,因为没有统一运算和标准答案。

下载浅谈当今中国人的创造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当今中国人的创造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培养创造力(范文)

    《如何培养创造力》改写 夏邑县实验中学987 正确答案不唯一 创新需有创造力 创造思维赖自信 汲取知识是第一 灵活运用多尝试 抓住灵感莫放弃 心动付之以行动 锲而不舍保恒信......

    当今时代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力和创新力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要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集团化意识,全面履......

    关于当今学生[范文大全]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还在犹豫,我是不是该写我采访的威海方正电脑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邹立庆的事迹,写他怎样从一个下岗职工走向成功人士的过程。但是假期我所深入了解的......

    当今社会现状

    第一、情欲的时代 后末世的男子尽是情种。情欲汹涌,满腔阴柔,外强中干,遇上个事就心潮激荡,要么心里紧张推卸责任,要么暴戾凶狠。古人讲的心如古井身似磐石;泰山崩于前而不动容;严......

    浅谈中国人

    浅谈中国人性 ------读《丑陋的中国人》有感 《丑陋的中国人》一书,20年前由柏杨先生出版,引起了轩然大波。在中国大陆84年被禁,88年出版。 或许是被封锁消息的原因,或许是自己......

    中国人(范文模版)

    中国人何炅 1、栀子花开so beautiful so white 这是个季节 我们将离开 难舍得你 害羞的女孩 就想一阵清香 萦绕在我的心怀 2、栀子花开 如此可爱 挥挥手告别 欢乐和无奈 光......

    《创造力》读后感(合集5篇)

    《创造力》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创造力》读后感,仅供参考,大......

    演讲稿创造力(五篇范文)

    no imagination, no creativity dear teachers and students: good morning / afternoon / evening! my name is liu zi yuan. the title of my speech is the relatio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