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讲稿)(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4 20:2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讲稿)》。

第一篇: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讲稿)

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运送、实验室评价和检查方法

一、病原检验标本采集与送检的基本要求

标本的正确采集和运送是实验室取得正确结果的前提。但对标本采集的方法和时间,标本的来源,实验室常不能直接加以控制,因此,临床医师和护士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细菌检验标本采集与送检的基本原则包括:

(一)送检报告单应注明被检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标本来源及检验目的、抗生素使用情况,使实验室能正确选用相应的培养基和适宜的培养环境。

(二)尽量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标本。

(三)在采集血液,脑脊液,穿刺液等标本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

(四)标本采集后立即送到实验室,床边接种可提高病原菌的检出率。

(五)以拭子采集的标本如咽拭子,伤口拭子及时插入运送培养基送检,应采用吸水性好、不易干燥的材料取样。

(六)混有正常菌群的标本,如痰,尿液,伤口拭子,不可置肉汤培养基送检。

(七)盛标本容器须经灭菌处理,但不得使用消毒剂。

二、常见病原检验标本的采集送检方法

(一)血液与骨髓

1、通常采血部位为肘静脉,但感染灶附近血管采血,可提高阳性率。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集血标本。标本采集过程应严格无菌操作。

2、每次采血量为5-10ml,婴幼儿1-5ml,培养基与血液之比以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生素、抗体等杀菌物质。

3、选择体温上升时采血可提高阳性率。对已用抗菌药物而又不能停药者,应在下次用药前采血。

4、每例至少采血两次,间隔时间据病情而定,以利于提高阳性率和区别感染菌和皮肤污染菌。

(二)尿液

尿液标本的采集应严格进行无菌操作。由于治疗药物多数通过尿液排泄,因此,应在用药前采集尿液,且以晨起第一次尿送检为宜。尿培养送检单上必须注明标本采集方法及抗生素使用情况。

1、中段尿采集: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采样前须以肥皂水和清水洗净尿道口,排出的尿液前段须弃去,而将中段或近后段的尿液留于无菌容器中。

2、导尿管采集尿液:可减少污染,但易引起逆行感染,除非必要,须避免用此方法。对留置导尿者,可用碘酒消毒尿道口处的导尿管壁,用无菌注射器斜穿管壁抽吸尿液,或消毒后解开接口,弃去导尿管前段尿液,留无污染的膀胱内尿液送检。不可从集尿袋的下端管口留取标本。

3、膀胱穿刺采集尿液:病人耻骨上皮肤消毒后,以无菌针筒作膀胱穿刺。此法主要用于尿液厌氧菌培养或中段尿采集困难的婴幼儿。尿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和处理,耽搁时间不能超过两小时,否则,应置4℃冰箱保存,但最好也不要超过6小时。(三)痰液

1、自然咳痰:清水反复漱口后用力咳嗽,从呼吸道深部咳出新鲜痰液于无菌容器内送检。痰量极少者可用45℃10%氯化钠液雾化吸入导痰,一般以清晨第一口痰为好。

2、气管镜下采集法、气管穿刺法:可减少污染,但病人有一定的痛苦,不易接受和推广。

3、痰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和处理,最好不超过1小时,室温下延搁数小时,定植于口咽部的非致病菌呈过度生长,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的检出率则明显下降。

(四)伤口烧伤创面与脓液

1、无菌生理盐水清洗病灶表面后,用无菌拭子取病灶深部的脓液和分泌物,立即送检,或置运送培养基内送检。

2、对未溃破的脓肿直接用碘酒,酒精消毒皮肤后,以无菌注射器抽取脓液送检,也可以切开排脓时用无菌拭子采样。

(五)粪便

1、挑取有脓血粘液部分的新鲜粪便约2-3克盛于灭菌容器中送检,也可用拭子挑取粪便插入Cary-Blair运送培养基或PH7.0的磷酸盐甘油中送检,可提高病原菌的检出率。

2、对不易获取粪便者,如婴幼儿可用直肠拭子采集送检。

三、标本的质量评估标准

1)标本及送检单上应注明被检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标本来源及检验目的、抗生素使用情况等,无患者信息及标识的不予接收。2)标本须及时送检,超过时限的标本不予接收。3)送检容器须完整,有容器破损或标本渗漏的不予接收。4)标本储存、运送方式不当的,不予接收。5)明显被污染的标本不予接收。6)标本量明显不足的标本不予接收。

7)除血培养之外的同一天内重复申请检验的标本不予接收。

四、临床病原体检查方法 其主要手段包括:

1.直接显微镜检查:重要的基本方法,常作为初步诊断但阳性率相对较低。2.特异性抗原检查:可作为早期快速诊断,但特异性是关键。3.核酸检查:近年来发展迅速,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4.病原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常为确诊的关键步骤,但常较费时。5.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相应的特异性抗体以辅助诊断。

第二节 病原体耐药性检测

一、抗生素治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抗生素使用增加,疗效下降 2)出现难以治疗的感染 3)抗生素加剧细菌耐药性 4)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二重感染 5)抗生素滥用,污染造成危害

二、细菌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

1)细菌水平和垂直传播耐药基因的整合子系统 2)产生灭活抗生素的水解酶和钝化酶 3)细菌抗生素作用靶位的改变 4)细菌膜外排泵出系统 5)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三、目前必须密切注视的几个世界性的耐药性问题

1)耐青霉素G的肺炎链球菌(PRSP)2)耐苯唑青霉素的葡萄球菌(MRS)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降低的MRS株 3)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葡萄球菌 4)产青霉素酶的淋球菌

5)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ESBLS)6)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7)持续高产染色体Ι型β-内酰胺酶的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

四、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药敏试验的结果解释

1)敏感(S):测试菌能被测定药物常规剂量给药后在体内达到的血药浓度所抑制或杀灭,即该菌引起的感染可以用推荐剂量(常规剂量)的该抗菌药物治疗。其体外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必须低于临床上该种抗菌药物的常规用量。

2)中度敏感(I):测定菌能被测定药物大剂量给药后在体内达到的血药浓度所抑制,或在测定药物浓集部位的体液中被抑制。其细菌对这类抗菌药物的反应性通常低于敏感菌,中度敏感药物在生理浓集部位或高于常规剂量也可有临床疗效。3)耐药(R):测试菌不能被在体内感染部位可能达到的抗菌药物浓度所抑制,感染菌对该抗菌药物治疗不发生反应,即使加大剂量或药物浓集部位也不发生反应。

第三节 临床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

一、细菌感染

1.检测细菌或其抗原:直接涂片镜检、培养、抗原检测与分析 2.检测抗体 3.检测细菌遗传物质 二.病毒感染

1.显微镜形态学检查:光镜检查特征性病毒包涵体,电镜检查病毒颗粒。2.分离培养:活细胞培养-临床不常用,科研用。3.血清学检查:临床常用,如HIV检查等。4.核酸杂交和PCR方法:近年来发展迅速。三.真菌感染

1.形态学检查:重要手段。2.分离培养、鉴定。

3.抗原检查及血清学诊断:少用。四.寄生虫感染 1.涂片检查:最可靠确诊方法,如粪便中找蠕虫卵、外周血中找疟原虫等。2.免疫学诊断方法:广泛应用。3.DNA探针及PCR技术:近年发展迅速。五.其他病原体感染检查

1.支原体检查:直接显微镜检查无临床意义,分离培养为确诊依据。

2.螺旋体检查:暗视野显微镜检查;钩端螺旋体可培养;血清学诊断为最主要方法。3.衣原体检查:直接显微镜检查有参考价值;免疫学方法检测抗原或抗体为主要方法。4.立克次体检查:直接检出(免疫荧光、PCR等);动物接种;血清学诊断试验(外斐试验等)。

第五节 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测

性传播疾病(STD)是指以性行为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一类传染病,通称性病。经典性病(VD)仅包括梅毒、淋病、软下甙、性病性肉芽肿4种。目前,国内外认为凡通过性行为传播的疾病,均称性病。其数量明显增多,包括: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腹股沟肉芽肿、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生殖器念珠菌病、传染性软疣、滴虫性阴道炎、疥疮、阴虱病、嗜血杆菌阴道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等。近来证实乙型肝炎和艾滋病病人的血液、精液或唾液中也有病毒,也能通过性行为传播,因而也被列入性传播疾病。

(一)艾滋病实验室检查

1.直接显微镜检查:电镜检查具有诊断价值,但临床应用较少。2.PCR方法:RT-PCR为目前最敏感方法,亦为确诊试验。3.病毒分离鉴定:临床少用,只用于实验室研究。

4.血清学诊断:最常用手段。常以ELISA法检测HIV抗体作为初筛试验,蛋白印迹试验为确诊试验。

(二)梅毒实验室检查

1.直接显微镜检查: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诊断早期梅毒快速、可靠方法。

2.PCR方法:敏感、特异的方法,适用于梅毒孕妇如羊水、新生儿血清、脑脊液标本。3.血清学诊断:最常用手段。常以RPR(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作为初筛试验,TPHA(抗梅毒螺旋体抗体间接血凝试验)作为确诊试验。

(三)淋病实验室检查 1.直接显微镜涂片检查:早期诊断,敏感性稍差,对男性患者特异性高而对女性患者特异性稍差。

2.PCR方法:早期、快速、敏感的方法,不能区别是活菌还是死菌。3.分离培养和鉴定:特异性高,为诊断“金标准”,同时可作药敏试验。

(四)非淋菌性尿道炎实验室检查

1.衣原体检查:常用特异性抗原检查、培养等。

2.支原体检查:相关病原体主要是解脲脲原体与人型支原体,可进行培养,根据解脲脲原体分解尿素产氨、人型支原体分解精氨酸产碱使指示剂变色,需进行定量计数并同时可作药敏试验。

第六节 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亦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医院内获得而在出院后发病的感染。即发生在医院中的一切感染。是当今医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医院感染的特点

1)感染源和病原体:感染源主要来自住院患者、医务人员、探访人员以及医院环境、医疗器械、血液制品的污染等。最常见病原体是细菌,多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2)易感人群:常见于免疫力低下状态的住院患者。

3)常见临床类型:下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医院感染类型,其它如尿路感染、手术切口感染、胃肠道感染、血液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等亦多见。

二、医院感染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临床感染病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测:临床对一切发生感染及可疑的病人,都应根据感染情况,采集血液、骨髓、尿液、痰液、粪便、脓液等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测,,一是为了临床治疗,二是满足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的需要。

2.医院环境微生物学监测:主要包括空气消毒效果监测,消毒物品监测,物体表面微生物监测,洗手效果的监测等。其目的是观察医院内环境中细菌总数、种类及其动态变化,以便有目的地采取措施,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另外,当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通过环境微生物检测,及时发现传染源及传染途径,以控制感染的蔓延。

第二篇:临床路径常见问题解答

临床路径常见问题解答

1.临床路径状态中“执行”、“变异”、“完成”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执行”表示路径节点正在执行中。“变异”表示路径患者已经退出临床路径。“完成”表示医生按照临床路径的步骤全部执行完路径中所有节点。

2.临床路径系统中的“住院第1天”是真实的住院第1天的吗?

答:“住院第1天”,它是一个逻辑概念,代表一个治疗阶段,不是真实的住院第1天,可以是1-N天。

3.谁来决定临床路径的纳入与退出?

答:医生决定路径纳入与退出。

4.碰到符合临床路径的患者,但不知道这种路径的具体信息,怎么操作? 答:在弹出“进入临床路径提示”对话框时,点“查看此路径信息”按钮查看路径信息,查阅此路径的纳入、排除条件和该路径每天需要做哪些工作。

5.患者符合路径的纳入范围,已经在门诊做过路径第一节点需要做的检查,这

时还需要再做吗?怎么操作?

答:在“重要医嘱”标签页中,将该条检查对应的临床治疗措施勾选执行并确认签名。

6.入径患者,医生已经执行到第二个节点时,发现第一个节点有一条医嘱忘记

开具,怎么操作?

答:不能从第二节点返回到第一节点再开具这一条忘记的医嘱,可以在第二节点通过新增路径外医嘱的方式来补开这条医嘱。

7.附属账号收治路径患者与普通账号收治路径患者有区别吗?电子签名的格

式是否为“普通账号附属账号”?

答:附属账号与普通账号收治路径患者流程一样,临床路径中不区分普通账号和附属账号。以附属账号使用的临床路径,路径表单的签名格式为“普通账号”。

8.执行路径的过程中,病人的病情难免出现其它症状,这时如何增加路径医嘱

以外的药疗医嘱?

答:系统不限制医生使用临床路径外的医嘱,开具路径外医嘱与正常开医嘱方法一样,系统只要求您填写相关原因。

9.路径患者的检验、检查医生如何开具?

答:检验的开具,只须像路径医嘱一样启用确认提交,检验医嘱会自动生成对应的检验申请单,无须再重新开具检验单。检查的开具按照原有流程,检查已开具后,需要临床治疗措施勾选执行并确认签名。

第三篇:RoHS检测常见问题解答

RoHS检测常见问题解答

1、“RoHS”检测样品的拆分依据是什么?有哪些规定? ※ 拆分主要依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电子电气产品中有害物质检测 样品拆分通用要求》General Disassembly Requirements for Testing Hazardous Substancesin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Products(征求意见稿)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行业标准电子信息产品中限用物质的检测方法 Testing Methods for RegulatedSubstances 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Products(讨论稿)。由国家标准委发布的拆分标准已提交国际电工委,有望成为国际标准。主要有机械手段、特殊的化学手段。

2、什么叫均质物质?

※ 均质物质在RoHS 指令中的意义及拆分、检测基本原则:均质(同质)物质(材料),由材料制成的不能进一步被机械分拆的单元,机械力分开,如旋开,切断,挤压,研磨和磨蚀等方法。根据欧盟委员会相关解释性文件,所谓均质材料”是“一种不能被机械拆分成不同材料的材料”(a material that can not be mechanically disjointedintodifferent materials)。均质物质,化学组成成分相同、分布均衡、其物理性能、化学性质相同的物质。如均匀的金属、合金、塑料、树脂、陶瓷、玻璃、纸、木板、电镀和涂层.能用常规工具将之从电气或电子设备上分离出来的最小部分,且不损害分离出的那部分的原有功能。某一单元而不损害其原先的功能。借助常规手段(不施行化学方法)用简单的方法(如旋松、脱接和/或脱焊)分解。

3、区分均质物质的意义有哪些?

※(一)、环境保护:主要为环境保护,如不规定测试均质物质,则很可能被有些生产厂商利用增加元器件或整机的质量来规避RoHS 指令。RoHS 指令主要针对“寿终”产品对环境的影响问题,目的在于通过控制电子电气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某些有毒有害物质的绝对量和相对量,从而达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及对人体、动植物生态的危害。测试对象为均质物质,将导致在电子电气产品中允许使用最少量的禁用有毒有害物质,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二)、保证测试结果可比性:如果对均质物质不进行规范,则世界范围内各实验室测试结果可能相差很大。

(三)、作为执法判断的依据:执法判断、法律纠纷判断的依据

4、对均质物质的误解会产生哪些后果?

※(一)、将均质物质理解为电子元器件,例如半导体、电阻、电容等。按照这种理解,只要电子元器件上的铅含量小于整个元器件总重量的0.1%,将导致使用含铅量大于0.1%的锡铅合金涂层在电子电气工业中大量使用。

(二)、在电子电气设备中,涂层中使用的铅、六价铬在整个元器件中仅占很少的重量,一般都少于0.1%,按照这种理解,将不可能减少六价铬的使用。

(三)、将均质物质理解为集成件:如印刷板电路、变压器按照这种理解,将出现最大量使用RoHS 禁用物质,可以由多个有害物质含量大于0.1%电子元器件组成,并使用锡铅焊料密封焊接,由于整块电路板、变压器较重,是毒害物质总的相对含量小于0.1%,电路板在某些印刷电路板中的铅、镉等金属的大量使用,导致环境破坏。

5、均质材料如何确认?

(一)、对于原材料,如聚合物材料(未经表面处理)、金属材料(未经表面处理)、辅材(焊锡、助焊剂、粘合剂、墨水、涂料)等,均视为均质材料,可以直接提交检测。(二)、经表面处理的材料的拆分: 经表面处理的材料,可以通过机械手段(如刮、锉、研磨等)拆分为本体和表面处理材料两个检测单元。

(三)、出于检测的需要,可以通过特殊的化学手段(如溶解、提取等)对表面处理的材料进行检测单元有效的获取。

(四)、对于有多层表面处理的材料,一般可以将表面处理材料做为一个检测单元,不做进一步的拆分;但是当涂层分为有机和无机材料时应将其拆分成不同的检测单元。

6、样品按何种原则进行拆分?

※ 按以下原则进行拆分:①均质原则:通过适当的拆分手段来获得构成电子电气产品的均质材料。②生产厂原则:同一生产厂生产的相同功能、同规格参数的多个模块、部件或元器件可以归为一类,从中选取代表性的样品进行拆分,使用相同的材料(包括基材和添加剂)生产的不同部件可视为一个检测单元。③产品颜色原则:颜色不同的材料应拆分为不同的检测单元。④豁免原则:对于相关法律法规中规定的豁免清单中的项目或材料,在拆分时应予以识别。已经明确豁免的均质材料可以不进行检测,但为了检测其他

非豁免单元,往往需要将豁免单元拆分。在满足检测结果有效性的前提下,对于经拆分后无法满足检测需求量时,可采取适当归类,一同制样,直接提交检测。

7、拆分原则特殊规定有哪些?

※(一)豁免:对于相关法律法规中规定的豁免清单中的项目或材料,在拆分时应予以识别。(二)重量:当拆分对象难以进一步拆分且重量≤10mg 时,不必拆分,作为非均质检测单元,直接提交检测。

(三)体积:当拆分对象难以进一步拆分且体积≤1.2mm3 时,不必拆分,可以整体制样(如:0805 类贴片类元件2.0×1.2×0.5mm 的元件不必拆分)作为非均质检测单元,直接提交检测。

8、拆分原则中,关于涂层和镀层如何规定?

※ 表面处理层应尽量与本体分离(如涂层);对于确实无法分离的(如镀层),可对表面处理层进行初筛(如使用X 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等手段),筛选合格则不拆分;筛选不合格,可使用非机械方法分离(如使用能溶解表面处理层而不能溶解本体材料的化学溶液溶解提取)。在满足检测结果有效性的前提下,对于经拆分后无法满足检测需求量时,可采取适当归类,一同制样,直接提交检测。

9、样品拆分的具体步骤如何进行?

※ 按以下步骤拆分:由大到小、由外到里、先易后难最后判断是否符合检测单元的要求。样品拆分的过程示意图 如下:

10、样品拆分的具体方法如何实施?

※(一)整机的拆分;对于具有能单独实现某些功能的整机类电子电气产品,首先将其拆分为模块、部 件等。

(二)模块、部件的拆分;对于由一个以上的元器件或机械零件构成的模块或部件类电子电气产品、装置等,首先将其拆分成元器件等,再按照5.3 要求进一步拆分为均质材料检测单元。(三)元器件拆分;对于具有某种电子功能的元器件类产品,将其进一步拆分成均质材料 检测单元。均质材料的确认。

11、对样品均质材料如何确认?

※ 一般情况下,对于原材料,如聚合物材料(未经表面处理)、金属材料(未经表面处理)、辅材(焊锡、助焊剂、粘合剂、墨水、涂料)等,均视为均质材料,可以直接提交检测。经表面处理的材料的拆分可以咨询CEST专业技术人员。注意特殊规定:(一)有关重量的特殊规定:当拆分对象难以进一步拆分且重量≤10mg 时,不必拆分,作为非均质检测单元,直接提交检测。

(二)体积特殊规定:当拆分对象难以进一步拆分且体积≤1.2mm3 时,不必拆分,可以整体制样(如:0805类贴片类元件2.0×1.2×0.5mm 的元件不必拆分)作为非均质检测单元,直接提交检测。

(三)表面涂层、表面镀层的规定:表面处理层应尽量与本体分离(如涂层);对于确实无法分离的(如镀层),可对表面处理层进行初筛(如使用X 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等手段),筛选合格则不拆分;筛选不合格,可使用非机械方法分离(如使用能溶解表面处理层而不能溶解本体材料的化溶液学溶解提取)。

12、请举例说明具体拆分方法?

※(一)整机首先用手工和常规工具将整机产品拆分为功能模块或部件。(二)模块或部件拆分举例 例1 变压器拆分:

变压器一般可拆分为:内核、线圈、线轴、引线、绝缘物、外框6个部分。例2 印刷线路板组件拆分:

印刷线路板组件一般可拆分为:各种元器件、印制线路板等。例3 开关拆分

开关一般可拆分为:零件外壳(树脂塑模等)、金属部分(杠杆、框架、接线端等)、可动部(触点等)。

例4 马达拆分

马达一般可拆分为:零件外壳(树脂塑模等)、金属部分(轴、转子内核、接线端、框等)、电刷等、磁铁、线圈。

例5 继电器类拆分:继电器一般可拆分为零件外壳(树脂塑模等)、金属部分(杠杆、框架、接线端等)、可动部(触点等)。

所有对拆分有难度的问题和检测技术问题,EBO 均可提供专门的技术咨询和专业技术培训。

13、拆分、分类后需要做那些项目的检测?

※ 根据RoHS 指令要求,需要检测的单元为均质材质,依据国家电子电气有关拆分标准,对整机产品首先拆分为部件,将部件拆分为元器件,最后拆分为均质物质或检测单元。EBO 进行科学合理的拆分归类,使检测费用降至最低,通常主要分为金属材质、无机非金属材料、塑料材质和其它混合材质,金属材质、无机非金属材料只需要做重金属检测(铅、汞、镉、六价铬),塑料材质和其它混合材质一般需要做规定的六项(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测试。

14、检测Rohs 指令的6 种有毒有害物质的主要检测仪器有那些?

※(一): 检测铅、汞、镉、六价铬——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等离子体质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

(二): 检测多溴联苯PBB 和多溴二苯醚PBDE——x 射线荧光光谱仪XRF 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标准试剂和材料。

15、企业如何提供“RoHS”检测样品?

※ 制造商在送检产品之前,按照上述方法最好提前将送检产品自行详细拆分、包装,并分别在每个包装上标明产品名称与编号,原则上每个零部件检测所需的重量为:固体10-20 克,液体10-20 毫升即可。

第四篇:临床常见输液反应及预防措施

临床常见输液反应及预防措施

一、常见的输液反应:

1、药物不良反应:在输液反应中药物不良反应占主要因素,轻者表现为皮肤瘙痒、皮丘疹;局部呈点状或片状,也可表现在全身;胃肠道反应比较明显,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药物过敏可出现憋气、呼吸困难、心率快,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

2、热源反应:常因为输入致热源、死菌、游离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所致,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并伴有恶心、呕吐、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

3、静脉炎:当患者静脉输液的疗程较长,输入药物的刺激性较强,或因反复穿刺致机械性损伤,以及患者的特殊体质,操作时消毒不严格等都会导致静脉炎。主要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胃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4、急性心衰:多因患者本身患有冠心病且输液量大,输液滴速太快所致。

二、预防措施

1、把好药品和输液器具的购进关。

2、把好药品及一次性输液用具的储存关。

3、治疗室的环境符合类环境:病室保持清洁干净,输液前停止一切清扫工作,同时减少人员流动。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前洗手、戴口罩、帽子。

5、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查药品、液体的质量,有无过期。查输液器具的质量,有无过期、包装破裂等。

6、需做皮试的药物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治疗盘内备齐肾上腺素。

7、输液中应尽量避免各种药物联用,加药后的药液应做澄明度检查,发现异常现象不可使用,同时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

8、根据病情、药物的性质、输液量,选择合适的血管。

9、根据病情、年龄、药物的性质、调节输液滴速。同时向病人家属做好宣教工作。

10、加强巡视病房,及时发现输液反应并及时处理。

第五篇:临床常见输液反应及预防措施

常见的临床输液反应

1、药物不良反应:在输液反应中药物不良反应占主要原因,轻者表现为皮肤瘙痒、皮丘疹;局部呈点状或片状,也可表现在全身;胃肠道反应比较明显,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药物过敏可出现憋气、呼吸困难、心率快,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

2.热源反应:常因为输入致热物质如致热源、死菌、游离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所致,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并伴有恶心、呕吐、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

3.静脉炎:当患者静脉输液的疗程较长,输入药物的刺激性较强,或因反复穿刺致机械性损伤,以及患者的特殊体质,操作时消毒不严格等都会导致静脉炎。主要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4.急性心衰:多因患者本身患有冠心病且输液量大,输液滴速太快所致。二 临床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

1、药物方面因素

1.1 药物本身输液质量中药品自身的质量至关重要。同一组成的药物,因不同生产企业的制剂技术差别,杂质的除去率不同而影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如青霉素因制剂中含有微量青霉烯酸、青霉噻唑酸及青霉素聚合物等物质而引起变态反应

1.2 运输储存药物在运输、储存、使用中碰撞或是瓶口松动等可能导致漏气、产生玻璃碎渣等而污染输液;含糖量高的输液,如储存条件不当则容易霉变,还有其他种种因素均有可能导致输液反应的发生。

1.3 热原累加 临床上合并用药很常见,由此产生的热原叠加的机会也相应增多,尤其是三联、四联用药。临床处方中,将4~6种小针剂同时加入到250ml或500ml的输液中混滴,其中热原便累加起来,可能超过人体的耐受量而发生热原反应。某医院某病区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甲硝唑0.5g,庆大霉素16万U静滴,连续有8例出现热原反应。经实验检查分析认为是,各合格注射剂中的内毒素累加超过了阈值,致发生热原反应。

1.4 微粒增加有些中药注射液及粉针与大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原因是中草药的成分比较复杂。有些成分如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等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药物与输液配伍后发生氧化、聚合反应。有些生物碱、皂苷配伍后pH值改变可析出产生大量微粒。在输液操作中,多次穿刺橡胶塞、折断针剂等都会造成颗粒增加。

1.5 药物配伍临床上输液多数被作为药物载体。通过静脉滴注,配伍1种或多种药物。随配伍药物的增加,微粒数也增加,尤其是中草药针剂。药物配伍不当,配制后的溶液颜色、澄明度会受到影响,可产生结晶、气泡、沉淀或pH值改变等变化,也可因pH值变化、稳定剂等的溶解度改变而导致分解或沉淀、含量及效价变化、渗透压和离子平衡从而使制剂的稳定性、安全性受到影响。另外,患者生理状况不同,对配伍变化的敏感程度也不同。2、输液操作因素

2.1 输液环境输液环境的卫生条件影响输液的安全。输液配制一般由护士在病区内完成,环境中的细菌和微尘有可能进入药液而造成污染和出现输液微粒,进入人体后易引起热原反应、毛细血管栓塞、异物肉芽肿等严重后果。尤其在急诊室病情严重的患者较多,环境中的各种病菌和微粒也多,对环境卫生的要求相应提高。如果输液室及配液室环境没有不定期消毒,空气洁净度不符合要求,就会增加输液被污染的几率。

2.2 无菌操作无菌观念要强,在操作上无菌原则执行认真,如配药前注意洗手,配药时注意戴口罩,切割安瓿时正确消毒等,如操作不当,这些都是造成输液反应的原因。

2.3 微粒引入反复多次针刺橡胶塞及涤纶薄膜,导致碎屑脱落,进入液体,直接成为不溶性微粒;安瓿折断时会产生肉眼看不见的玻璃碎屑,由于安瓿内负压,会将大量玻璃微粒吸入

药液。

2.4 输液速度输液速度不当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有报道,1例患者使用注射用万古霉素快速滴注时,致口麻、颈胸部瘙痒等症状。临床上应用时应注意滴速的药物有:肠外营养药物、治疗指数窄的药物、易刺激血管的药物、血管活性药物等,如氨基酸类、脂肪乳、氨茶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红霉素、多巴胺、间羟胺等。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心理条件和不同的药物选择适宜的输液速度,以减少和避免发生输液反应。

3、输液器具 一次性输液器及注射器的质量至关重要,即使是质量合格的器材,操作不当及储存时间过长,也会造成污染。由于劣质输液器材造成输液反应甚至酿成严重事故的事件时有发生。临床应用时仍需严格检查,防患于未然、患者方面因素

4.1 患者年龄某院对158例输液反应进行统计分析,55岁以上患者占70%。老年患者,输液量和输液速度的耐受范围缩小,输液速度应较青壮年患者慢1/3~1/2。新生儿输液速度稍快便可引起心衰等输液并发症。

4.2 疾病 血栓性疾病患者自身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输液中微粒特别是较大的微粒,可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微粒过多,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这样会加重疾病发生发展,甚至危及生命。

4.3 个体差异合格的输液不等于绝对没有热原,只是含量极微,一般患者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热原反应,而有些体质弱,对热原耐受性差的患者在同样条件下就有可能引起发热反应,这是因为进入体内的热原已经达到该患者发热反应的作用剂量。

三、预防临床输液反应的措施把好药品生产和输液器具购进关 购进应选用生产规模大,生产条件好,质量可靠,信誉好的厂家。输液中应尽量避免多种药物联用输液时多种药物联用会使药液中内毒素累加,多种药物联用,由于溶媒pH值的改变,药物相互配伍的变化或其他原因造成药物的沉淀、结晶等现象。另外,由于反复多次穿刺胶塞会使药液中微粒增加,由于含有较多微粒的液体输入人体也会发生热原样反应。故应尽量避免多种药物联用。加药后的药液应做澄明度检查,发现异常现象,应立即弃去。提高输配液间的空气质量增加有效的空气进气过滤装置,在有条件的医院输液添加药物应在符合GMP要求的配液中心进行,没有条件时也应在洁净的环境中操作,操作时应避免空气流通和人员走动,输液间最好是在装有空气自净器的房间进行,条件不具备时,输液时也应在输液间或病房清扫完卫生之后进行,同时减少人员走动。为了使进入液体瓶内的空气洁净,应增加有效的空气进气过滤器,减少细菌和微粒对液体的污染。严格执行输液操作规程首先,轻轻提起液体瓶对着光线充足的地方检查液体中是否有异物,瓶身是否有裂纹,再将液体瓶轻轻翻转竖立,自上而下观察是否有玻璃屑、沉淀或其他异物存在,同时注意瓶口及瓶身是否漏气,铅盖是否松动等。检查时切记不可振摇。检查无误后,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执行,注意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在添加其他药物前应用少量的液体冲洗输液器,以减少输液器中可能存在的微粒和内毒素的输入。输液速度 输液速度要适中。

下载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讲稿)(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讲稿)(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临床常见技术操作规范

    换药术用于检查伤口,清除伤口分泌物,去除伤口内异物和坏死组织,通畅引流,控制感染,促进伤口愈合。【方法】1.用手取下外层敷料(勿用镊子),再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与伤口粘住的最里层......

    PCR检测的临床应用(精选合集)

    [临床应用] 检验科基因诊断室近日引进了德国罗氏的全自动荧光定量分析仪(Lighter Cycler),并在近期内申请国家标准的PCR室。由于PCR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快速简便及......

    临床常规脑电图检测规范

    临床常规脑电图检测规范 主要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发作性疾患,如癫痫、意识障碍、睡眠相关疾病等。 2、癫痫外科手术前致痫区定位。3、围产期异常的新生儿监测。4、脑外......

    狂免临床应用讲稿

    人狂犬病暴露后被动免疫制剂应用讲稿 P1: (开场白+自我介绍)被动免疫制剂大家在临床工作中一直接触,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暴露情况多种多样,也使得被动免疫制剂的临床应用出现很多......

    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讲稿范文大全

    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讲稿 学习目的:知道常见的春季传染病,了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培养健康的体魄。 过程 一、导入:由日常生活的一些患病现象导入本课。 二、讲授 (一)、基本知......

    最常见错别字教学讲稿

    错别字讲稿 客观 是汉字本身属于表意文字,许多汉字笔画比较多,因此汉字难记难写,跟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的出错率相当高;此外,汉语中同音、近音的字词太多,如“嬴”与“赢”,“辩”......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 一、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1、皮内注射法:疼痛、局部组织反应、注射失败、虚脱、过敏性休克、疾病传播 2、皮下注射:出血、硬结形成、低血糖反应、针......

    临床现考中常见的问题

    现考中的常见问题 一、 现场考察的目的 1、评估是否遵循法规,指导原则及SOP进行Ⅱ、Ⅲ期临床试验。(四期不涉及现考) 2、确定受试者权益和安全性是否获得保障。 3、确定临床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