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规脑电图检测规范

时间:2019-05-13 03:48: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临床常规脑电图检测规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临床常规脑电图检测规范》。

第一篇:临床常规脑电图检测规范

临床常规脑电图检测规范

主要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发作性疾患,如癫痫、意识障碍、睡眠相关疾病等。

2、癫痫外科手术前致痫区定位。

3、围产期异常的新生儿监测。

4、脑外伤及大脑手术后监测。

5、危重病人监测(ICU)。

6、脑死亡的辅助判定。

1.设备

(1)脑电图仪标准:选择符合国际脑电图和临床神经生理联盟(IFSECN)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脑电图国家标准并经国家计量局检测规程认可的脑电图仪。目前使用16导程或以上脑电图仪进行常规记录。有条件的实验室或出于特殊需要,可以应用更多导程记录。

(2)电源标准:交流电的接线应该滿足所在地系统标准要求,所有的交流电插座必须提供可靠的地线,以避免交流电干扰或触电的危险。要接专用电源线,电源电压为220V。应用交流电子稳压器时,需待电压稳定后方可打开脑电图仪的电源开关。

(3)辅助设备:应该包括一个能够产生节律性高强度闪光的刺激装置。

2.电极及其放置

理想电极应具有导电良好、易于安置和固定、无创性、耐磨损、无明显信号衰减信号(0.5-70Hz)的特性。

(1)头皮电极:包括盘状电极、针电极和柱状电极。盘状金属(银质)电极记录效果较好,推荐在临床工作中常规使用。特殊需要时可使用一次性针电极,若用可供重复使用的电极,应确保严格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

(2)特殊电极:包括蝶骨电极和鼻咽电极。主要用于记录特殊脑区(如颞叶底部或内侧)的异常电活动,临床上常与头皮脑电图配合使用。疑及颞叶内侧放电而头皮脑电图无异常发现时,可考虑加用蝶骨电极。推荐使用针灸毫针作为常规脑电图蝶骨电极使用,长时间监测时应使用柔软的线型植入式蝶骨电极。鼻咽电极目前已很少使用。由于安置特殊电极具有微创性,需要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医生或技术人员来完成。

(3)电极固定:短时常规监测可使用电极帽及导电膏固定,长时间监测时推荐使用火棉胶固定头皮电极。

(4)电极的清洁、消毒:电极必须保持清洁。在记录完疑为或确诊为传染病病人后,应采取高压消毒或销毁等有效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5)电极安放:推荐使用国际通用的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电极数不应少于18~21个(16~19个记录电极,2个参考电极)。电极至少需覆盖前额区、中额区、中央区、顶区、枕区、前颞、中颞和后颞区,有条件时还应包括额、中央、顶区的中线部位。新生儿因为头围小,可适当减少电极数目,但应尽可能安放颅顶中央(Cz)电极,以便发现颅顶正相尖波。建议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①电极位置:应根据颅骨标志经测量按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加以确定。

②电极命名:包括两部分:(a)电极所在头部分区。按头部解剖部位“额、颞、中央、顶、枕、耳垂”等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F、T、C、P、O、A”等来表示。(b)国际上以阿拉伯数字的奇数代表左半球,以偶数代表右半球。接近中线的用较小的数字,较外侧的用较大数字。中线部位为英文小写字母“z”.举例:A1代表左耳垂参考电极,T6代表右后颞区,Pz代表顶区中线。

(6)电极阻抗:待电极安装好后应测定电极与头皮之间的阻抗,一般要求不超过5KΩ。当记录中出现可能为电极导致的伪差时,应重新检测电极阻抗。3.导联组合

导联组合是指用不同的导联方式连接电极。常用方法有两种:参考电极导联法和双极导联法。各个实验室根椐需要可采用不同的导联组合法。合理组合方式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1)至少有8导程,尽量使用10-20系统法中的全部21个电极;(2)导联组合要简洁明了,能清楚显示电位的空间走向;(3)双极导联电极间距应相等;(4)导联排列顺序,应从前向后、先左后右;(5)在一次脑电图检查中,至少应该各有一段如下组合的记录:参考电极导联、纵向双极导联、横向双极导联。并在记录过程中,明确标明导联组合方式(数字化脑电图在回放时应以上述多种导联方式显示和分析);(6)至少主要导联组合方式与其它实验室的应相同,以便于不同实验室之间的交流。

数字化脑电图仪常设置Cz为虚拟的公共电极,但置于Cz和头皮其他部位的电极均不能作为真正的参考电极,回放时应转换为平均参考电极或耳电极阅图。

对于较多导程的脑电图仪(如目前大多数的数字化脑电图仪),可酌情增加心电、肌电、眼动、呼吸等其它生理参数的记录。

4.记录参数

(1)校准电压(定标):在记录前需要方波定标和生物定标。方波定标时,推荐尝试不同滤波设定状态下记录并测量校准电压。定标电压应该调到敏感水平,全部记录笔尖均应在零位并应排列在同一条直线上。生物定标是指各导联同时记录同一部位电位波形、波幅、位相应完全一致。

(2)敏感度:常规记录时,敏感度一般设置于7μV/mm或10μV/mm(成人)、10μV/mm或20μV/mm(儿童),可酌情及时调整。

(3)滤波:常规记录时,高频滤波不应该低于70Hz,多设定为70Hz。低频滤波不应该高于1Hz,多设定为0.3Hz或0.5Hz(对应时间常数分别为0.4s或0.3s)。

(4)走纸速度:常规记录速度设为3cm/s。1.5cm/s速度可用于长时间描记。

(5)描记时间:常规脑电图应至少记录20分钟清醒状态下的无干扰图形。

(6)诱发试验:睁闭眼、闪光刺激及过度换气应作为常规诱发试验,癫痫病人应尽可能进行睡眠诱发。进行诱发试验时,均需相应增加记录时间。

①睁闭眼试验:在受检者清醒、放松闭目状态时,每隔10秒左右嘱其睁眼3-5秒,反复睁闭眼2-3次,并标记每次睁闭眼的时间点。

②闪光刺激:闪光刺激器置于受检者眼前约30cm,在闭目状态下并面向闪光刺激器中心。刺激器发光亮度为10万烛光(﹥100Nit),刺激脉宽0.1~10ms,刺激频率在1~60Hz可调。每一频率刺激持续时间为10秒,间隔10秒,再用另一频率刺激10秒钟。一般采用由低频逐渐递增至高频刺激。举例:1Hz—3Hz—6Hz—9Hz—12Hz—15Hz—18Hz—21Hz—24Hz—27Hz—30Hz。在闪光刺激过程中如出现临床发作,应立即停止刺激。

③过度换气:过度换气描记应至少持续3分钟,深呼吸频率为20-25次/分。在过度换气之前及之后,均应在不便换导联组合条件下记录至少1分钟。下列情况不应进行过度换气:严重心肺疾病、脑血管病、高颅压、镰状细胞贫血及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

④睡眠诱发:应记录到入睡过程和浅睡期(非快速动眼睡眠Ⅰ、Ⅱ期)图形。5.围记录期注意事项:

(1)检查前应和受检者充分沟通,消除紧张与疑虑,以配合检查。

(2)检查前一天受检者应洗头,洗后不用发脂、发胶等,检查时头部应清洁干燥。

(3)对正在服用抗癫痫药物的病人,常规检查一般不应减停药物。特殊情况下,如需要获得发作期脑电图,应在患者和家人知情同意情况下谨慎减停药物,检查后及时恢复用药。

(4)睡眠脑电图检查以自然睡眠描记最为理想。可在检查前进行适当睡眠剥夺。如果不能获得自然睡眠,可以采用药物诱导睡眠。多选择起效时间快、作用时间短、对睡眠影响小的药物(如戊巴比妥、水合氯醛等)。亦可通过动态脑电检查获得睡眠期的记录。

(5)用记录纸记录的脑电图上必须注明受检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描记日期、住院号/门诊号、使用药物名称及剂量、受检者的意识状态、操作技师姓名等。

(6)脑电图记录期发生的重要事件应该实时清晰的标记。主要包括:导联方式的更换、记录参数的调整、各种来源的伪差、意识状态的判断、受检者出现的症状等。

二、脑电图报告书写规范

脑电图报告应包括四方面内容:1.受检者一般情况;2.脑电图记录的描述;3.脑电图结论(正常或异常及其严重程度的判定);4.脑电图结论的解释。

1.受检者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利侧手、体位、临床诊断、使用药物名称和剂量、意识状态、配合程度、记录时间、病历号等。

2.脑电图记录的描述

包括对脑电图特征进行客观全面的描述。应描述各种记录状态下(清醒、睡眠、各种诱发试验)出现的各种正常及异常脑电特征。描述既要客观全面,又要简洁明晰。这部分内容是判定脑电图正常与否或异常程度的依据。

3.脑电图结论(正常或异常严重程度的判定)

是指对一次发作间期脑电图检查结果的综合判定。对成人和儿童可采用不同的判定分级方案。为了方便其他医生阅读报告时掌握重点,更有效的读懂脑电图结果,对于异常脑电图,除了标注异常程度之外,建议应同时描述最能够体现该异常程度的主要异常发现。

举例:局限性异常脑电图

(1)左前颞区频繁棘波、尖波,仅出现于睡眠期。(2)左前、中颞区为著持续性、不规则、中等波幅δ活动。

4.脑电图结论的解释

即对本次脑电图结论的临床提示意义做出解释。这部分内容对于不太熟悉脑电图的临床医师有帮助。但是,合理解释应该在综合分析临床和脑电图资料的基础上谨慎给出,这需要丰富的临床及脑电图经验,只适用于判读脑电图的临床医师。

应注意:

(1)由于脑电图主要反映脑功能状态而缺乏病因特异性,在脑电图报告中不宜作出临床疾病的诊断。

举例:高度异常脑电图

(双侧弥漫性慢的棘-慢波综合,可诊断Lennox-Gastaut综合征)(错误)

(2)对于相对有特征性的异常脑电活动,可以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提示可能出现该异常电活动的常见临床情况,供临床医生参考。例如持续出现广泛性约每秒一次(或1Hz)周期性三相波发放,而临床又有进行性疾呆、肌阵挛等症状时,可以提示临床医师有无Creutzfeldt-Jakob病的可能。

举例:a.高度异常脑电图

(弥漫性三相波,可见于代谢性脑病、肝肾功能衰竭、脑缺氧等)

b.高度异常脑电图(弥漫性爆发-抑制脑电活动,提示弥漫性大脑功能障碍,可见于缺氧性脑病、低体温、药物中毒、癫痫持续状态等)

C.局限性异常脑电图

(左前颞见频繁癫痫样波发放和较多δ慢波活动,提示左前颞区局限性脑功能异常,可能存在有潜在致痫性病灶)

(3)脑电图异常对于癫痫的发作分类诊断很有意义,可以作出提示供临床医生参考。

举例:a.中度异常脑电图

(可见双侧对称同步高波幅3Hz棘-慢波综合节律长程阵发,提示全面性癫痫发作,失神发作可能)

b.局限性异常脑电图

(睡眠中左侧中央中颞反复出现高波幅尖波及双相尖波,提示部分性癫痫发作,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BECCT】可能)

(4)对于在同一实验室复查的病人,应与上次检查结果进行比较,作出是否好转、恶化或无变化的结论。

(5)除脑电图书面报告外,应附图(包括EEG的背景及主要异常所见)。

脑电图记录的描述内容

1.α(alpha)节律:应描写α节律存在部位、频率范围、波幅、调节和调幅及双侧对称性,是否在全部安静描记中为主要频率。

2.β(beta)波:应描写存在部位、频率范围、波幅及双侧对称性,散在还是成节律,并应估计在全部描记中所占比例。

3.θ(theta)及δ(delta)波:应分别描写存在部位、频率范围、波幅及双侧对称性,单个散在还是成节律,并应估计在全部描记中所占比例。

4.睁闭眼:描写睁眼后脑电图的变化,是否出现异常波及其部位,以及闭目后恢复情况。

5.过度换气:描写过度换气后脑电图的变化及其出现时间、持续时间。过度换气恢复至过度换气前背景的时间,如出现异常波应描写波形、部位以及出现方式,即单个散在还是成节律。

6.闪光刺激:描写闪光过程中及闪光后脑电图的变化。如有节律同步化应注明出现部位及刺激频率,如有异常波应描写波形、部位及出现方式。

7.睡眠:除描写背景活动外,应描写睡眠波(顶部尖波、睡眠纺锺、K复合波)的出现部位,双侧是否对称;睡眠纺锺的频率及波幅以及每次出现的持续时间;还应对睡眠分期作描述,如睡眠中出现异常波,应描写出现于那一期,出现部位及出现方式。

8.异常波(癫痫样波):应描述波形、波幅、出现方式、部位、持续时间、同步性、对称性、出现于何种状态。

9..临床发作:如果在监测过程中出现了临床发作,应对发作的具体表现及发作期脑电图特征进行描述。成人脑电图诊断标准

根据脑电图背景活动正常与否以及异常程度,可分为正常范围、边缘状态、轻度异常、中度异常、高度异常和局限性异常等6种。参照临床资料做出诊断时必须谨慎。中度不正常以上的脑电异常有较明确的临床意义。

一、正常脑电图

符合下列所有各项时为正常脑电图:①脑波分布有正常的部位差别,左右基本对称;②清醒状态全头部α波频率差不超过2Hz;主要分布在双侧枕区;双侧枕区α节律的波幅最高,调幅最好,生理反应最明显;③β活动在20%以下,波幅不超过20μV,以额、颞区为主;④θ活动不超过5%,波幅不超过30μV;⑤全部记录中偶见δ活动,波幅不超过50μV;⑥过度换气、闪光刺激等诱发试验无异常反应;⑦生理性睡眠波顺序出现,睡眠周期正常;⑧无异常阵发性电活动。

二、边缘状态

正常背景活动的轻度量变。符合以下一项者即为边缘状态:①α波频率变化范围超过2Hz;②α波幅两侧不对称超过30%;③α波波幅增高超过100μV;④β波增多,数量超过40%或波幅达30~50μV;⑤额部低波幅散在θ波稍增多,超过10%~15%;有时其波幅超过枕部α波;⑥低波幅δ活动稍增多;⑦出现某种临床意义不明确的波形;⑧睡眠周期紊乱等。

三、轻度异常

背景活动的改变较为明显。符合以下一项者即为轻度异常:①α波频率范围超过2Hz,两侧频率不对称,8Hz波增多,两侧波幅差超过50%,生理反应性不明显或不对称;②β活动明显增多,波幅可达50~100μV;③θ波明显增多,波幅可达50~100μV,呈阵发性出现,主要在额区;④δ波轻度增多。

四、中度异常

背景活动的量变加上波形的中等度改变。符合以下一项者即为中度异常:①α频率变慢,以8Hz为主或α消失;②α频率及波幅明显不对称;③额颞部有阵发性高幅α节律,而枕部较少(α前移),或α泛化;④中波幅θ节律占优势;⑤中波幅δ波成组或持续出现;⑥有较多异常波;⑦正常生理性睡眠波在一侧或双侧消失,或正常睡眠周期消失。

五、高度异常

背景活动高度的量变和质变。符合以下一项者即为重度异常:①α波消失,或仅有少量频率很慢的α波,如8Hz波散在;②波幅和频率无规则,完全失去节律性;③广泛性中、高波幅θ节律或δ节律,其间夹以高波幅β波;④异常病理波呈节律出现或反复爆发出现;⑤周期现象或爆发-抑制;⑥持续低电压或电静息状态。

六、局限性异常

一侧或某一局部导联的尖波、棘波、尖-慢波综合、棘-慢波综合或慢波并有位相倒置。有时也表现为局限性的快波甚至波幅抑制。

小儿脑电图诊断标准(供参考)

一、正常小儿脑电图

小儿(不包括新生儿)脑电图符合下列各项表明时为正常脑电图:

1.背景活动的频率、波幅、节律性、调节性和分布符合相应的年龄范围;

2.左右半球相应部位基本对称,波幅差不超过50%,婴幼儿期颞区可有轻度不对称;

3.在其年龄段应该出现的生理性波形如期出现(如睡眠纺锺、顶尖波等),在其年龄段应该消失的不成熟波形如期消失(如δ刷、枕区插入性慢波等);

4.可存在与年龄相关的图形(如思睡阵发性慢活动、颞区轻度不对称等);

5.过度换气没有明显的慢波提前出现和(或)延迟消失;

6.生理性睡眠波顺序出现,睡眠周期正常;

7.各种状态下没有阵发性异常放电。

二、正常范围小儿脑电图

正常范围小儿脑电图多数为正常变异,和正常小儿脑电图的临床意义基本一致。在正常小儿脑电图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时为正常范围脑电图:

1.脑波频率范围轻度增宽,调节、调幅欠佳(仅指年长儿);

2.过度换气时有轻度的慢波提前出现和(或)延迟消失;

3.出现少量临床意义不确定的波形。

三、界线性小儿脑电图

界线性小儿脑电图可为正常变异,也可见于轻度脑功能障碍小儿,临床不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在正常范围小儿脑电图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时为界线性脑电图:

1.脑波频率轻度落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范围,慢波轻度增多,调节调幅不良(仅指年长儿);

2.出现少量不典型棘波、尖波;或出现较多临床意义不确定的波形。

四、异常小儿脑电图

小儿脑电图出现以下情况属于明确的异常。异常小儿脑电图不再分度,但需要具体指明主要异常表现。

(一)背景活动

1.背景脑活动发育延迟,清醒时基本脑波频率明显落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范围(基本节律慢化),该年龄段应出现的脑波未正常出现(如枕区α节律),或应消失的脑波未如期消失(如δ刷形放电、TA波形等);

2.脑波分布无正常部位差别(如无枕区优势频率);

3.两半球对应区域明显持续不对称;

4.广泛或限局性的持续慢波活动;

5.出现高度节律紊乱、爆发-抑制、周期性波、低电压或电静息;

6.睡眠周期或睡眠结构异常,或在长时间的睡眠记录中生理性睡眠波在一侧或两侧恒定消失。

(二)诱发试验

1.过度换气时诱发出癫痫样放电或出现两侧慢波明显不对称;

2.闪光刺激诱发出癫痫样放电或出现光搐搦反应。

(三)癫痫样放电

1.在任何状态及任何背景下出现明确的癫痫样放电,包括棘波、多棘波、棘-慢复合波、多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棘波节律或快节律等;

2.任何明显有别于背景的阵发性波或节律(在排除干扰伪差的前提下)。

新生儿脑电图诊断标准(供参考)

判断新生儿脑电图时应首先了解胎龄(GA)、检查当天的出生后日龄并准确计算出受孕龄(CA)。

轻度异常

1.背景活动成熟轻度延迟,即与实际CA相比,交替图形(tr á ce alternant,TA)或非连续图形(tr á ce discontinuous,TD)轻度不连续;

2.与CA相适应的波形或节律轻度缺乏(如枕区δ活动、枕区或颞区θ活动、或δ刷轻度减少);

3.局灶性电衰减;

4.在正常或轻度异常背景上的少量局灶性或多灶性放电。

中度异常 1.与实际CA相比,背景活动中度不连续(爆发间隔时间在CA30周以下早产儿30秒以上,或在CA30周以上超过20秒,但均不超过60秒;

2.与CA相适应的波形或节律缺乏;

3.半球间持续不对称和(或)不同步,不超过整个记录的50%;

4.持续普遍性电压降低,在所有状态下背景活动低于25μV;

5.单一节律发放或其他形式的电发作,不伴重度背景异常。重度异常

1.与实际CA相比,背景活动明显不连续(爆发间隔时间超过60秒);

2.局灶性或一侧性周期性放电;

3.半球间过度不同步和(或)不对称,占整个记录的50%以上;

4.频繁出现Rolandic区或中线区正相尖波,﹥2次/分钟;

5.严重低电压(在所有状态低于5μV);

6.爆发-抑制

7.等电

第二篇:常规心电图检测技术操作规范

常规心电图检测技术操作规范

适应症 操作步骤演示 1.I适应证

(1)胸痛、胸闷、上腹不适等可疑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者。

(2)心律不齐可疑期前收缩、心动过速、传导阻滞者。(3)黑矇、晕厥、头晕可疑窦房结功能降低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

(4)了解某些药物对心脏的影响,如洋地黄、奎尼丁及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

(5)了解某些电解质异常对心脏的影响,如血钾、血钙等。(6)心肌梗死的演变与定位。

(7)心脏手术或大型手术的术前、术后检查及术中监测。(8)心脏起搏器植入前、植入后及随访。(9)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监测、随访。2.Ⅱ类适应证(1)Ⅱa类适应证

①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②心血管以外其他系统危重症病人的临床监测。

③对心脏可能产生的影响疾病,如急性传染病,呼吸、血液、神经、内分泌及肾脏疾病等。④运动医学及航天医学。⑤正常人群体检。

⑥心血管疾病的科研与教学。(2)Ⅱb类适应证

①大面积的皮肤感染、烧伤。

②某些全身性皮肤疾病,如全身性重症银屑病、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恶性大泡性红斑等。【心电图机的分类】

1.按功能分类 普通单一功能心电图机、多功能数字化心电图机(计算机自动测试分析报告存储等)。

2.按采集、描记导联数量分类 单导联、双导联、多导联(3导联以上)心电图机。WHO、国际心脏节律学会等推荐应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3.按记录方法分类 热笔式、热振式、计算机打印等。4.按电源分类 交流、直流、交直流两用心电图机。5.按机型分类 便携式和台式心电图机。【基本技术参数标准】

1.安全性 按照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的要求,与人体直接接触的医用电器设备的电源与信号采集、放大部分之间应有一定的安全隔离措施,根据隔离的安全程度可分为3级(B、BF及CF)。心电图机应符合最高安全级别——CFO级,可用于记录心腔内心电图。

2.灵敏度 标准灵敏度为(10±0.2)mm/mV;最大灵敏度≥20mm/mV;至少提供5mm/mV、10mm/mV、20mm/mV 3个档位,转换误差<±5%。3.噪声 <15μV。

4.输入阻抗 不小于2.5MΩ。5.频率响应 0.05~100Hz,≥3dB。6.时间常数 ≥3.2s。7.共模抑制比 >80dB。

8.走纸速度 至少提供25mm/s、50mm/s 2个档位,转换误差<±5%。

9.交流漏电 <10μA。

10.滤波器 交流电滤波器(50/60Hz)和EMG过滤器(25/35Hz)。11.滞后 记录系统的滞后不超过0.5mm。

12.耐极化电压 加土300mV极化电压,灵敏度变化不大于土5%。13.记录笔偏转幅度 ≥土20mm。

14.外接输出灵敏度 为1V/mV土5%,输出阻抗≤100Ω,输出短路时不能损坏机器。

15.外接直流信号 输入灵敏度为100mm/V土5%,输入阻抗对地不小于100kΩ。

16.多导联数字化心电图机应具备以下条件(1)采样率:≥500sample/s。

(2)频率响应:0.05~150Hz,≥3dB。

(3)共膜抑制比:≥110dB。(4)热阵打印:Y8点/mm,X16点/mm。

(5)A/D转换器:16位以上。(6)显示屏分辨率:≥320×240dot。

(7)其他:多导同步采集、传送及存储心电图、建立数据库、自动分析诊断、测量、联网及统计学分析等。【操作流程】

1.由临床医师根据需要提出书面申请,申请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心脏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临床初步诊断、申请理由、检测要求(如附加导联、特殊体位)等。2.患者办理相应的确认手续(紧急情况除外)。3.心电图室按临床要求执行心电图检测。4.出据心电图检查报告。【检测要求】

1.室温不得低于18℃,检查室远离大型电器设备,检查床宽度不小于80cm,如果检查床一侧靠墙,附近的墙内不应有电线穿行,如使用交流电操作,心电图机必须有可靠的接地线(接地电阻<0.5Ω)。

2.工作开始前检查心电图机各条线缆的连接是否正常,包括导联线、电源线、地线等。

3.认真阅读检查申请单,快速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以及临床对检测心电图的要求,描记心电图标准12导联和(或)附加导联、特殊体位。4.除有精神症状、婴幼儿等不能配合者需用药物镇静外,被检测者应在醒觉状态下,休息5min后仰卧接受检测,检测时要求患者全身放松、自然呼吸。

5.电极安置部位的皮肤应先做清洁,然后涂以心电图检测专用导电介质或生理盐水并应浸透皮肤,以减少皮肤电阻,保证心电图记录质量。

6.按照国际统一标准,准确放置标准12导联电极,包括3个标准肢体导联(I、Ⅱ、Ⅲ)、3个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和6个心前导联(V1~V6)。女性乳房下垂者应托起乳房,将V3、V4、V5导联电极置于乳房下缘的胸壁上。

7.可疑或确诊急性心肌梗死首次检查时必须做18导联心电图,即标准12导联加V7、V8、V9、V3R、V4R、V5R导联,检测后壁导联时患者必须仰卧,检测电极可使用一次性监护电极。8.心电图记录每个导联至少描记3个完整的心动周期。9.记录心电图时标定标准电压为10mm/mV,走纸速度为25mm/s,并做标记。10.其他要求

(1)心电图室应远离电梯及其他大型电器设备。

(2)工作完毕后,应切断电源、盖好机器防尘罩,清洗、消毒电极。

(3)交直流两用心电图机应定期充电,以延长电池使用寿命。(4)同时使用除颤器时,不具有除颤保护的普通心电图机应将导联线与主机分离。

(5)心电图机属度量医疗器械,应按规定定期接受相关部门检测。

【正常心电图的分析】 1.P波

(1)形态;P波位于QRS波群之前,形态呈圆钝型,可伴有轻微切迹,在Ⅰ、Ⅱ、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2)时限(宽度);P波时限不超过0.11s,双峰型者两峰间距<0.04s。

(3)振幅(电压);不超过0.25mV,小于同导联R波的1/2,V1<0.2mV。

(4)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0.04mm•s。2.PR间期 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0.12~0.20s。3.QRS波群

(1)时限:<0.11s。

(2)形态:QRS波群主波通常在Ⅰ、Ⅱ、V4~V6导联向上,aVR、V1、V2导联向下。Q波无切迹,振幅小于同导联R波的1/4,以R波为主的导联时限<0.04s。

(3)R波振幅:工导联不超过1.5mV,aVL导联不超过1.2mV,aVF导联不超过2.0mV,aVR导联不超过0.5mV,V1导联不超过1.0mV,V5,或V6导联不超过2.5mV(女性不超过2.0MmV),Rv5十Sv1不超过4.0mv(女性不超过3.5mV)。胸前导联R/S比例逐渐增高。3个标准肢体导联或3个加压肢体导联的QRS波群峰值不得同时低于0.5mv。

4.ST段 ST段应与等电位线平行一致,但允许轻度抬高或降低,抬高一般不超过0.1mV,下降不超过0.05mV。

5.T波 圆钝型、无切迹,一般无明显的起始点(上升支缓慢),Ⅰ、Ⅱ、aVF、V5、V6导联必须直立,aVR导联倒置,T波的方向应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

6.U波 应与其T波方向一致。振幅不超过同导联T波振幅的25%,最高不应超过2.0mV。

7.QT间期 0.32~0.40s,QT间期与心率有关,心率较慢时可以相对延长(不长于0.44s),心率较快时可以相对缩短(不短于0.30s)。为消除心率对QT间期的影响,可用校正QT间期(QTc),其公式为:QTc=QT/RR(单位为s),或采用Bazett公式计算:QTc=k•,k为常数(男性0.37,女性0.39)。

8.额面平均电轴 传统的正常值范围是0~+90°,近些年有学者研究认为平均电轴的正常范围应在-30°~+105°,因为平均电轴与年龄有关,<40岁者多在0~+105°,而>40岁者多在-30°~+90°。心电图时间间期的测量规则:在同步12导联(至少3个标准导联同步记录)心电图进行测量,以波形出现最早的导联为起点,波形结束最迟的导联为终点。

第三篇:脑电图室制度流程及操作规范

脑电图室工作制度

一、脑电图室负责所有住院、门诊脑电图检查任务,必须坚守工作岗位,特殊情况随叫随到。

二、病员作脑电图,由医师填写申请单,危重病人优先安排。

三、病员作检查前,均需预约并详细交待注意事项,严格审核适应症、禁忌症,按指定日期、时间护送来查。

四、检查前应详细查阅申请单,核对病员姓名、了解病员准备情况及特殊要求。

五、门诊报告于检查后半小时发出。住院病员报告发给本人或经治医生并有登记手续。

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交接班制度,各种检查记录应妥善管理.建立档案及借阅簿。

七、离开检查室前检查门窗、水电,切断仪器电源。

八、负责仪器的清洁,一级保养及有关仪器的技术档案、附件等保管,发现故障及时登记报告,请修理人员检修。

九、遵守纪律,坚守岗位,着装整齐,礼貌待患。室内不会客,不吸烟,不闲谈,不以医谋私。脑电图室工作人员职责

一、在科主任领导下进行日常工作。

二、热情接待病员,配合临床,详细询问病史,对病员进行仔细检查,正规操作,预防交叉感染,并认真及时报告,严防差错事故。

三、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

四、各种仪器由专人保管,严格操作规程,认真执行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如遇故障时,应立即上报领导,查找原因,通知有关部门修理。

五、做好本科室的工作总结及统计工作。

六、配合医护人员做好病员检查工作,严防病员出现意外。

七、保持室内清洁卫生,负责本室内物品的请领、保管、使用。

仪器管理、使用、维修制度

1、脑电图仪器属于精密贵重仪器,必须要有专人保管,定期保养、调试。

2、建立脑电图机的仪器档案,出现故障应找专职人员维修并将维修情况予以记录,纳入档案,以备下次故障维修时参考。

脑电图室继续教育制度

遵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制度 紧急意外抢救预案与流程

一、紧急意外抢救预案

为了防范患者进行检查过程中突发性疾病(心跳、呼吸骤停)能得到有效、规范、快速的抢救,特制订本预案。

1、检查室每位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抢救流程。

2、在进行检查的患者一旦病情突变出现各种危重情况(心跳骤停等),立即按流程启动抢救过程。

3、负责检查的医师立即原地实施心肺复苏等基本抢救措施,其他医护人员配合抢救(通知急会诊、给患者开通静脉通道及吸氧等)。

4、通知总住院医师或科主任到场参与抢救工作,按病情通知急诊科、心内科、ICU、麻醉科、呼吸科等相关科室医师急会诊,协助、指导抢救。

5、一旦患者病情允许,应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立即转送至相关科室继续诊治。

6、科室内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各种基本抢救技能(心肺复苏等)的培训及演练,以不断提高实战能力及抢救成功率。

7、危重病人检查需临床医生在场陪同,如遇紧急情况需抢救,应原地抢救,检查医师予以协助(通知急会诊、给患者开通静脉通道及吸氧等)。

8、科室或护理部安排到检查室的护士负责定期检查抢救设施、设备及药品的完好情况,发现损坏及药品过期等,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维修及更换。

二、抢救流程

1、病员检查时突发病情变化危及生命时,要立即实施救治措施。

2、第一发现者一方面指导家属将病人放平,实施救治,另一方面通知科内其他人员紧急联系急诊科及其他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共同抢救患者。

3、立即抢救、快速判断病人有无意识、大动脉搏动、自主呼吸。

4、受限进行胸外按压(参照心肺复苏急救流程),人工呼吸,建立静脉通道并遵医嘱用药。

5、根据病情护送病人至急诊科或其他专业科室进行救治。

紧急呼救临床科室支援的机制与流程

一、脑电图室与临床科室紧急抢救与支援工作要遵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坚持“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精神”设法抢救患者生命,以诊疗规范、常规为准绳。

二、脑电图室工作人员经过培训具备紧急抢救能力。

三、要有紧急意外抢救预案。

四、与临床科室开展紧急呼救支援的流程

1、各临床科室送检病人应病情稳定,危重病人待病情稳定后由当值临床医生、护理人员陪同送检,并符合脑电图检查前要求。

2、当病人在脑电图室发生紧急意外抢救时,工作人员立即启动紧急意外抢救预案,并通知所属科室和急诊科人员参与抢救。特殊情况应及时报请医务科、护理部、医院总值和业务副院长,以便组织有关科室共同进行抢救工作。

脑电图操作规范

脑电活动为大脑生理功能的基础。脑电图检查的应用范围不仅限于神经系统疾病,已广泛用于各科重危病人的监测,麻醉监测以及心理、行为的研究。除常规脑电图检查外,还有脑电图长期监测,录像脑电图监测,睡眠监测及数字化计算机分析。

[适应证]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发作性疾病。

2、癫痫手术治疗的术前定位。

3、围生期异常的新生儿监测。

4、脑外伤及大脑手术后监测。

5、重危病人监测。

6、睡眠障碍

7、脑死亡的辅助检查 [禁忌证] 颅脑外伤及颅脑手术后头皮破裂伤或手术切口未愈合时。1.设备

(1)脑电图仪标准:选择符合国际脑电图和临床神经生理联盟(IFSECN)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脑电图国家标准并经国家计量局检测规程认可的脑电图仪。目前使用16导程或以上脑电图仪进行常规记录。有条件的实验室或出于特殊需要,可以应用更多导程记录。

(2)电源标准:交流电的接线应该滿足所在地系统标准要求,所有的交流电插座必须提供可靠的地线,以避免交流电干扰或触电的危险。要接专用电源线,电源电压为220V。应用交流电子稳压器时,需待电压稳定后方可打开脑电图仪的电源开关。

(3)辅助设备:应该包括一个能够产生节律性高强度闪光的刺激装置。2.电极及其放置

理想电极应具有导电良好、易于安置和固定、无创性、耐磨损、无明显信号衰减信号(0.5-70Hz)的特性。

(1)头皮电极:包括盘状电极、针电极和柱状电极。盘状金属(银质)电极记录效果较好,推荐在临床工作中常规使用。特殊需要时可使用一次性针电极,若用可供重复使用的电极,应确保严格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

(2)特殊电极:包括蝶骨电极和鼻咽电极。主要用于记录特殊脑区(如颞叶底部或内侧)的异常电活动,临床上常与头皮脑电图配合使用。疑及颞叶内侧放电而头皮脑电图无异常发现时,可考虑加用蝶骨电极。推荐使用针灸毫针作为常规脑电图蝶骨电极使用,长时间监测时应使用柔软的线型植入式蝶骨电极。鼻咽电极目前已很少使用。由于安置特殊电极具有微创性,需要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医生或技术人员来完成。

(3)电极固定:短时常规监测可使用电极帽及导电膏固定,长时间监测时推荐使用火棉胶固定头皮电极。

(4)电极的清洁、消毒:电极必须保持清洁。在记录完疑为或确诊为传染病病人后,应采取高压消毒或销毁等有效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5)电极安放:推荐使用国际通用的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电极数不应少于18~21个(16~19个记录电极,2个参考电极)。电极至少需覆盖前额区、中额区、中央区、顶区、枕区、前颞、中颞和后颞区,有条件时还应包括额、中央、顶区的中线部位。新生儿因为头围小,可适当减少电极数目,但应尽可能安放颅顶中央(Cz)电极,以便发现颅顶正相尖波。建议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①电极位置:应根据颅骨标志经测量按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加以确定。

②电极命名:包括两部分:(a)电极所在头部分区。按头部解剖部位“额、颞、中央、顶、枕、耳垂”等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F、T、C、P、O、A”等来表示。(b)国际上以阿拉伯数字的奇数代表左半球,以偶数代表右半球。接近中线的用较小的数字,较外侧的用较大数字。中线部位为英文小写字母“z”.举例:A1代表左耳垂参考电极,T6代表右后颞区,Pz代表顶区中线。

国际通用10-20系统19个记录电极及2个参考电极。应用皮尺测量基线长度后按比例安置电极才能称之为10-20系统(见图1),否则只能称为近似10-20系统。

Frontal(额)

先用皮尺测量两条基线,一为鼻额缝至枕外粗隆的前后联线,另一为双耳前窝的左右联线。两者在头顶的交点为Cz(中央中线)电极的位置,见图2。如图2,从鼻额缝向后10%为Fpz(额极中线)电极,从Fpz 向后20%为Fz(额中线),以后依次每20%为一个电极位置,从Fz向后依次为Cz(中央中线),Pz(顶中线)及Oz(枕中线),Oz与枕外粗隆间的距离应为10%。

2、鼻额缝至枕外粗隆各电极示意图

另一基线为双耳前窝联线(见图3)从左向右距左耳前窝10%为T3(左中颞)电极,以后向右每20%放置一个电极,依次为C3(左中央)Cz应与鼻额缝枕外粗隆联线Cz相重合,Cz向右20%为C4(右中央),T4(右中颞),T4应距右耳前窝10%。

3、双耳前窝连线各电极位置示意图

从Fpz通过T3至Oz联线为左颞平面,距Fpz向左10%为Fp1(右

额极),从Fp1每向后20%放置电极一个。依次为F7(左前颞)、T3、T5(左后颞)及O1,其中T3为此线与双耳前窝联线之交点,O1应距Oz10%。右侧与此相同从前到后为Fp2(右额极),F8(右前颞),T4(右中颞)O2(右枕),见图4。

从Fp1至O1及Fp2至O2各做一联线,为矢状旁平面,从Fp1向后各20%分别放置电极一个,左侧为F3(左额),C3(左中央)及P3(左顶),P3应距O120%。右侧与此相同,电极为F4(右额)C4(右中央)及P4(右顶),见图5。

左 图

4、两侧颞平面电极位置示意图

左 图

5、双侧矢状旁平面电极位置示意图

双侧参考电极置于左右耳垂(A1,A2)新生儿和婴儿可置于双侧乳突(M1,M2)。

(6)电极阻抗:待电极安装好后应测定电极与头皮之间的阻抗,一般要求不超过5KΩ。当记录中出现可能为电极导致的伪差时,应重新检测电极阻抗。

3.导联组合

导联组合是指用不同的导联方式连接电极。常用方法有两种:参考电极导联法和双极导联法。各个实验室根椐需要可采用不同的导联组合法。合理组合方式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1)至少有8导程,尽量使用10-20系统法中的全部21个电极;(2)导联组合要简洁明了,能清楚显示电位的空间走向;(3)双极导联电极间距应相等;(4)导联排列顺序,应从前向后、先左后右;(5)在一次脑电图检查中,至少应该各有一段如下组合的记录:参考电极导联、纵向双极导联、横向双极导联。并在记录过程中,明确标明导联组合方式(数字化脑电图在回放时应以上述多种导联方式显示和分析);(6)至少主要导联组合方式与其它实验室的应相同,以便于不同实验室之间的交流。

数字化脑电图仪常设置Cz为虚拟的公共电极,但置于Cz和头皮其他部位的电极均不能作为真正的参考电极,回放时应转换为平均参考电极或耳电极阅图。

对于较多导程的脑电图仪(如目前大多数的数字化脑电图仪),可酌情增加心电、肌电、眼动、呼吸等其它生理参数的记录。

导联:每一个放大器有两个输入端。有两种基本导联。

(1)参考导联:记录电极进入输入1,参考电极进入输入2。在16道脑电图仪具体安置如下:

Fp1-A1,Fp2-A2,F3-A1,F4-A2, C3-A1,C4-A2,P3-A1,P4-A2, O1-A1,O2-A2,F7-A1,F8-A2,T3-A1,T4-A2,T5-A1,T6-A2,(2)双极导联:一对记录电极分别进入放大器的输入1和输入2。常规应用两种导联:

纵向双极异联: Fp1-F3,Fp2-F4,F3-C3,F4-C4,C3-P3,C4-P4,P3-O1,P4-O2,Fp1-F7,Fp2-F8,F7-T3, F8-T4, T3-T5, T4-T6,T5-O1,T6-O2。

横向双极导联:

Fp1-Fp2,F7-F3,F3-Fz,Fz-F4、F4-F8,A1-T3,T3-C3,C3-Cz,Cz-C4,C4-T4,T4-A2,T5-P3,P3-Pz,Pz-P4,P4-T6,O1-O2。

此外可根据临床需要增添顺时针环状导联,逆时针环状导联,横向三角导联,小三角导联等。

4.记录参数

(1)校准电压(定标):在记录前需要方波定标和生物定标。方波定标时,推荐尝试不同滤波设定状态下记录并测量校准电压。定标电压应该调到敏感水平,全部记录笔尖均应在零位并应排列在同一条直线上。生物定标是指各导联同时记录同一部位电位波形、波幅、位相应完全一致。

(2)敏感度:常规记录时,敏感度一般设置于7μV/mm或10μV/mm(成人)、10μV/mm或20μV/mm(儿童),可酌情及时调整。

(3)滤波:常规记录时,高频滤波不应该低于70Hz,多设定为70Hz。低频滤波不应该高于1Hz,多设定为0.3Hz或0.5Hz(对应时间常数分别为0.4s或0.3s)。

(4)走纸速度:常规记录速度设为3cm/s。1.5cm/s速度可用于长时间描记。

(5)描记时间:常规脑电图应至少记录20分钟清醒状态下的无干扰图形。

(6)诱发试验:睁闭眼、闪光刺激及过度换气应作为常规诱发试验,癫痫病人应尽可能进行睡眠诱发。进行诱发试验时,均需相应增加记录时间。

①睁闭眼试验:在受检者清醒、放松闭目状态时,每隔10秒左右嘱其睁眼3-5秒,反复睁闭眼2-3次,并标记每次睁闭眼的时间点。

②闪光刺激:闪光刺激器置于受检者眼前约30cm,在闭目状态下并面向闪光刺激器中心。刺激器发光亮度为10万烛光(﹥100Nit),刺激脉宽0.1~10ms,刺激频率在1~60Hz可调。每一频率刺激持续时间为10秒,间隔10秒,再用另一频率刺激10秒钟。一般采用由低频逐渐递增至高频刺激。举例:1Hz—3Hz—6Hz—9Hz—12Hz—15Hz—18Hz—

21Hz—24Hz—27Hz—30Hz。在闪光刺激过程中如出现临床发作,应立即停止刺激。

③过度换气:过度换气描记应至少持续3分钟,深呼吸频率为20-25次/分。在过度换气之前及之后,均应在不便换导联组合条件下记录至少1分钟。下列情况不应进行过度换气:严重心肺疾病、脑血管病、高颅压、镰状细胞贫血及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

④睡眠诱发:应记录到入睡过程和浅睡期(非快速动眼睡眠Ⅰ、Ⅱ期)图形。

5.围记录期注意事项:

(1)检查前应和受检者充分沟通,消除紧张与疑虑,以配合检查。

(2)检查前一天受检者应洗头,洗后不用发脂、发胶等,检查时头部应清洁干燥。

(3)对正在服用抗癫痫药物的病人,常规检查一般不应减停药物。特殊情况下,如需要获得发作期脑电图,应在患者和家人知情同意情况下谨慎减停药物,检查后及时恢复用药。

(4)睡眠脑电图检查以自然睡眠描记最为理想。可在检查前进行适当睡眠剥夺。如果不能获得自然睡眠,可以采用药物诱导睡眠。多选择起效时间快、作用时间短、对睡眠影响小的药物(如戊巴比妥、水合氯醛等)。亦可通过动态脑电检查获得睡眠期的记录。

(5)用记录纸记录的脑电图上必须注明受检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描记日期、住院号/门诊号、使用药物名称及剂量、受检者的意识状态、操作技师姓名等。

(6)脑电图记录期发生的重要事件应该实时清晰的标记。主要包括:导联方式的更换、记录参数的调整、各种来源的伪差、意识状态的判断、受检者出现的症状等。

二、脑电图报告书写规范

脑电图报告应包括四方面内容:1.受检者一般情况;2.脑电图记录的描述;3.脑电图结论(正常或异常及其严重程度的判定);4.脑电图结论的解释。

1.受检者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利侧手、体位、临床诊断、使用药物名

称和剂量、意识状态、配合程度、记录时间、病历号等。

2.脑电图记录的描述

包括对脑电图特征进行客观全面的描述。应描述各种记录状态下(清醒、睡眠、各种诱发试验)出现的各种正常及异常脑电特征。描述既要客观全面,又要简洁明晰。这部分内容是判定脑电图正常与否或异常程度的依据。

3.脑电图结论(正常或异常严重程度的判定)

是指对一次发作间期脑电图检查结果的综合判定。对成人和儿童可采用不同的判定分级方案。为了方便其他医生阅读报告时掌握重点,更有效的读懂脑电图结果,对于异常脑电图,除了标注异常程度之外,建议应同时描述最能够体现该异常程度的主要异常发现。

举例:局限性异常脑电图

(1)左前颞区频繁棘波、尖波,仅出现于睡眠期。

(2)左前、中颞区为著持续性、不规则、中等波幅δ活动。

4.脑电图结论的解释

即对本次脑电图结论的临床提示意义做出解释。这部分内容对于不太熟悉脑电图的临床医师有帮助。但是,合理解释应该在综合分析临床和脑电图资料的基础上谨慎给出,这需要丰富的临床及脑电图经验,只适用于判读脑电图的临床医师。

应注意:

(1)由于脑电图主要反映脑功能状态而缺乏病因特异性,在脑电图报告中不宜作出临床疾病的诊断。

举例:高度异常脑电图

(双侧弥漫性慢的棘-慢波综合,可诊断Lennox-Gastaut综合征)(错

误)

(2)对于相对有特征性的异常脑电活动,可以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提示可能出现该异常电活动的常见临床情况,供临床医生参考。例如持续出现广泛性约每秒一次(或1Hz)周期性三相波发放,而临床又有进行性疾呆、肌阵挛等症状时,可以提示临床医师有无Creutzfeldt-Jakob病的可能。举例:

a.高度异常脑电图

(弥漫性三相波,可见于代谢性脑病、肝肾功能衰竭、脑缺氧等)

b.高度异常脑电图(弥漫性爆发-抑制脑电活动,提示弥漫性大脑功能障碍,可见于缺氧性脑病、低体温、药物中毒、癫痫持续状态等)

c.局限性异常脑电图

(左前颞见频繁癫痫样波发放和较多δ慢波活动,提示左前颞区局限性脑功能异常,可能存在有潜在致痫性病灶)

(3)脑电图异常对于癫痫的发作分类诊断很有意义,可以作出提示供临床医生参考。举例:

a.中度异常脑电图

(可见双侧对称同步高波幅3Hz棘-慢波综合节律长程阵发,提示全面性癫痫发作,失神发作可能)

b.局限性异常脑电图

(睡眠中左侧中央中颞反复出现高波幅尖波及双相尖波,提示部分性癫痫发作,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BECCT】可能)

(4)对于在同一实验室复查的病人,应与上次检查结果进行比较,作

出是否好转、恶化或无变化的结论。

(5)除脑电图书面报告外,应附图(包括EEG的背景及主要异常所见)。脑电图记录的描述内容

1.α(alpha)节律:应描写α节律存在部位、频率范围、波幅、调节和调幅及双侧对称性,是否在全部安静描记中为主要频率。

2.β(beta)波:应描写存在部位、频率范围、波幅及双侧对称性,散在还是成节律,并应估计在全部描记中所占比例。

3.θ(theta)及δ(delta)波:应分别描写存在部位、频率范围、波幅及双侧对称性,单个散在还是成节律,并应估计在全部描记中所占比例。

4.睁闭眼:描写睁眼后脑电图的变化,是否出现异常波及其部位,以及闭目后恢复情况。

5.过度换气:描写过度换气后脑电图的变化及其出现时间、持续时间。过度换气恢复至过度换气前背景的时间,如出现异常波应描写波形、部位以及出现方式,即单个散在还是成节律。

6.闪光刺激:描写闪光过程中及闪光后脑电图的变化。如有节律同步化应注明出现部位及刺激频率,如有异常波应描写波形、部位及出现方式。

7.睡眠:除描写背景活动外,应描写睡眠波(顶部尖波、睡眠纺锺、K复合波)的出现部位,双侧是否对称;睡眠纺锺的频率及波幅以及每次出现的持续时间;还应对睡眠分期作描述,如睡眠中出现异常波,应描写出现于那一期,出现部位及出现方式。

8.异常波(癫痫样波):应描述波形、波幅、出现方式、部位、持续时间、同步性、对称性、出现于何种状态。

9..临床发作:如果在监测过程中出现了临床发作,应对发作的具体表现及发作期脑电图特征进行描述。

成人脑电图诊断标准

根据脑电图背景活动正常与否以及异常程度,可分为正常范围、边缘状态、轻度异常、中度异常、高度异常和局限性异常等6种。参照临床资料做出诊断时必须谨慎。中度不正常以上的脑电异常有较明确的临床意义。

一、正常脑电图

符合下列所有各项时为正常脑电图:①脑波分布有正常的部位差别,左右基本对称;②清醒状态全头部α波频率差不超过2Hz;主要分布在双侧枕区;双侧枕区α节律的波幅最高,调幅最好,生理反应最明显;③β活动在20%以下,波幅不超过20μV,以额、颞区为主;④θ活动不超过5%,波幅不超过30μV;⑤全部记录中偶见δ活动,波幅不超过50μV;⑥过度换气、闪光刺激等诱发试验无异常反应;⑦生理性睡眠波顺序出现,睡眠周期正常;⑧无异常阵发性电活动。

二、边缘状态

正常背景活动的轻度量变。符合以下一项者即为边缘状态:①α波频率变化范围超过2Hz;②α波幅两侧不对称超过30%;③α波波幅增高超过100μV;④β波增多,数量超过40%或波幅达30~50μV;⑤额部低波幅散在θ波稍增多,超过10%~15%;有时其波幅超过枕部α波;⑥低波幅δ活动稍增多;⑦出现某种临床意义不明确的波形;⑧睡眠周期紊乱等。

三、轻度异常

背景活动的改变较为明显。符合以下一项者即为轻度异常:①α波

频率范围超过2Hz,两侧频率不对称,8Hz波增多,两侧波幅差超过50%,生理反应性不明显或不对称;②β活动明显增多,波幅可达50~100μV;③θ波明显增多,波幅可达50~100μV,呈阵发性出现,主要在额区;④δ波轻度增多。

四、中度异常

背景活动的量变加上波形的中等度改变。符合以下一项者即为中度异常:①α频率变慢,以8Hz为主或α消失;②α频率及波幅明显不对称;③额颞部有阵发性高幅α节律,而枕部较少(α前移),或α泛化;④中波幅θ节律占优势;⑤中波幅δ波成组或持续出现;⑥有较多异常波;⑦正常生理性睡眠波在一侧或双侧消失,或正常睡眠周期消失。

五、高度异常

背景活动高度的量变和质变。符合以下一项者即为重度异常:①α波消失,或仅有少量频率很慢的α波,如8Hz波散在;②波幅和频率无规则,完全失去节律性;③广泛性中、高波幅θ节律或δ节律,其间夹以高波幅β波;④异常病理波呈节律出现或反复爆发出现;⑤周期现象或爆发-抑制;⑥持续低电压或电静息状态。

六、局限性异常

一侧或某一局部导联的尖波、棘波、尖-慢波综合、棘-慢波综合或慢波并有位相倒置。有时也表现为局限性的快波甚至波幅抑制。

小儿脑电图诊断标准(供参考)

一、正常小儿脑电图

小儿(不包括新生儿)脑电图符合下列各项表明时为正常脑电图:

1.背景活动的频率、波幅、节律性、调节性和分布符合相应的年龄范围;

2.左右半球相应部位基本对称,波幅差不超过50%,婴幼儿期颞区可有轻度不对称;

3.在其年龄段应该出现的生理性波形如期出现(如睡眠纺锺、顶尖波等),在其年龄段应该消失的不成熟波形如期消失(如δ刷、枕区插入性慢波等);

4.可存在与年龄相关的图形(如思睡阵发性慢活动、颞区轻度不对称等);

5.过度换气没有明显的慢波提前出现和(或)延迟消失;

6.生理性睡眠波顺序出现,睡眠周期正常;

7.各种状态下没有阵发性异常放电。

二、正常范围小儿脑电图

正常范围小儿脑电图多数为正常变异,和正常小儿脑电图的临床意义基本一致。在正常小儿脑电图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时为正常范围脑电图:

1.脑波频率范围轻度增宽,调节、调幅欠佳(仅指年长儿);

2.过度换气时有轻度的慢波提前出现和(或)延迟消失;

3.出现少量临床意义不确定的波形。

三、界线性小儿脑电图

界线性小儿脑电图可为正常变异,也可见于轻度脑功能障碍小儿,临床不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在正常范围小儿脑电图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时为界线性脑电图:

1.脑波频率轻度落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范围,慢波轻度增多,调节调幅不良(仅指年长儿);

2.出现少量不典型棘波、尖波;或出现较多临床意义不确定的波形。

四、异常小儿脑电图

小儿脑电图出现以下情况属于明确的异常。异常小儿脑电图不再分度,但需要具体指明主要异常表现。

(一)背景活动

1.背景脑活动发育延迟,清醒时基本脑波频率明显落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范围(基本节律慢化),该年龄段应出现的脑波未正常出现(如枕区α节律),或应消失的脑波未如期消失(如δ刷形放电、TA波形等);

2.脑波分布无正常部位差别(如无枕区优势频率);

3.两半球对应区域明显持续不对称;

4.广泛或限局性的持续慢波活动;

5.出现高度节律紊乱、爆发-抑制、周期性波、低电压或电静息;

6.睡眠周期或睡眠结构异常,或在长时间的睡眠记录中生理性睡眠波在一侧或两侧恒定消失。

(二)诱发试验

1.过度换气时诱发出癫痫样放电或出现两侧慢波明显不对称;

2.闪光刺激诱发出癫痫样放电或出现光搐搦反应。

(三)癫痫样放电

1.在任何状态及任何背景下出现明确的癫痫样放电,包括棘波、多棘波、棘-慢复合波、多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棘波节律或快节律等;

2.任何明显有别于背景的阵发性波或节律(在排除干扰伪差的前提下)。

新生儿脑电图诊断标准(供参考)

判断新生儿脑电图时应首先了解胎龄(GA)、检查当天的出生后日龄

并准确计算出受孕龄(CA)。

轻度异常

1.背景活动成熟轻度延迟,即与实际CA相比,交替图形(tr á ce alternant,TA)或非连续图形(tr á ce discontinuous,TD)轻度不连续;

2.与CA相适应的波形或节律轻度缺乏(如枕区δ活动、枕区或颞区θ活动、或δ刷轻度减少);

3.局灶性电衰减;

4.在正常或轻度异常背景上的少量局灶性或多灶性放电。

中度异常

1.与实际CA相比,背景活动中度不连续(爆发间隔时间在CA30周以下早产儿30秒以上,或在CA30周以上超过20秒,但均不超过60秒;

2.与CA相适应的波形或节律缺乏;

3.半球间持续不对称和(或)不同步,不超过整个记录的50%;

4.持续普遍性电压降低,在所有状态下背景活动低于25μV;

5.单一节律发放或其他形式的电发作,不伴重度背景异常。

重度异常

1.与实际CA相比,背景活动明显不连续(爆发间隔时间超过60秒);

2.局灶性或一侧性周期性放电;

3.半球间过度不同步和(或)不对称,占整个记录的50%以上;

4.频繁出现Rolandic区或中线区正相尖波,﹥2次/分钟;

5.严重低电压(在所有状态低于5μV);

6.爆发-抑制

7.等电

第四篇:检测规范

为加强对我市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全市建设工程参建各方在主体验收和竣工验收过程中的工作程序和质量责任,以确保工程实体质量。针对近期建设工程竣工验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江苏省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规则》,结合我市工作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工作,提出补充意见如下。

一、主体分部工程验收

第一条 主体分部工程验收应具备的条件

1、分部工程的各分项工程应验收合格。

2、相应的质量控制资料文件应完整。

3、有关安全及功能的检验和抽样检测结果应符合有关规定。

4、观感质量验收应符合要求。第二条 主体分部工程验收的组织形式

主体分部工程验收应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质量负责人等进行验收,设计单位工程项目负责人,施工单位技术、质量部门负责人也应参加主体分部工程验收。

第三条 为切实提高实体质量标准,主体分部验收时施工、监理单位应按规定落实以下工作:

1、监理单位已对工程质量控制资料,工程安全和功能检测资料核查,基本齐全,已出具主体结构质量评估报告。

2、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质量整改问题已落实,并经监理单位签字确认。

3、沉降观测点设置完好,沉降观测资料齐全。

4、监理、施工单位对结构实体按规定进行实测的资料齐全。

5、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结构实体抽测的资料。第四条 监理、施工单位对结构实体实测的有关规定

1、楼板厚度:住宅工程不低于总户数的30%,非住宅工程不低于楼板总数的30%;有地下室的单位工程顶层、底层必测,中间层次应兼顾每个单元不同的楼层及公共部位。实测要求:按附表一所示位置进行检测,并将实测部位及实测值在现场标识,实测数据如实填写于附表一。

2、主要砼构件断面尺寸:实测该构件的中间部位并将检测部位及实测值在现场标识。实测要求:按楼层、结构缝或施工段划分检验批。在同一检验批内,对梁、柱,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且不少于3件;对墙,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10%,且不少于3间;对大空间结构,墙可按相邻轴线高度5m左右划分检查面,抽查10%,且不少于3面;对电梯井,应全数检查。对设备基础,应全数检查。实测数据如实填写于附表二。

3、钢筋保护层厚度:将实测部位及实测值在现场标识。实测要求:检验的部位,应由监理、施工等各方根据结构构件的重要性共同选定;对梁类、板类构件,每层抽取不少于3个构件;当有悬挑构件时,抽取的构件中悬挑梁类、板类构件所占比例均不宜小于50%。实测数据如实填写于附表三。

4、楼面标高;实测楼板的中心部位,并将实测部位及实测值在现场标识。实测要求:住宅建筑每户检查3处,其他建筑每100m2检查1处,同一楼层的不同板面标高应兼顾。将实测数据如实填写于附表四。

5、主要砼构件按要求进行回弹测强,并将测区位置及实测值在现场标识。实测要求:按楼层、结构缝或施工段划分检验批。在同一检验批内,抽查1个构件。实测数据如实填写于附表五。

6、监理、施工单位应配备相应设备,监理单位应根据施工单位报送的检查记录表和检查结果进行现场检查,符合要求后予以签认。对检测人员应进行专业培训,检测设备应定期鉴定。

第五条 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对结构实体抽测的有关规定

1、结构工程完工后,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结构实体抽测。结构实体抽测的基本内容为现浇楼板厚度、混凝土构件强度、钢筋保护层厚度等指标。如有不符合规范标准和设计要求的按相关规定作相应处理。

2、结构实体抽测方案一般应由施工单位项目质量(技术)负责人制定,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审核(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参与审核),经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批准。在实施前将审批通过的结构实体抽测方案报质量监督站备案。

3、抽测比例。

楼板厚度:住宅工程不低于总户数的10%,非住宅工程不低于楼板总数的10%;有地下室的单位工程顶层、底层必测,中间层次应兼顾每个单元不同的楼层及公共部位。

混凝土构件强度:每10层中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梁、柱(墙板)分别抽测不少于3个构件;建筑单体面积小于1000m2的工程每栋抽测梁、柱(墙板)分别不少于3个构件。

钢筋保护层厚度:每10层抽测一层,不少于3个构件;当有悬挑构件时,抽取的构件中悬挑梁类、板类构件所占比例均不宜小于50%。

二、住宅工程分户验收 第六条 分户验收应具备的条件

1、工程已完成设计和合同约定的工作量。

2、所含(子)分部工程的质量均验收合格。

3、工程质量控制资料完整。

4、主要功能项目的抽检结果均符合要求。

5、有关安全和功能的检测资料应完整。

6、施工单位已提交工程竣工报告。第七条 分户验收的组织形式

分户验收由建设单位组织,分户验收工作组组长由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担任。建设单位参验人员应为项目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施工单位参验人员应具备建造师、质量检查员、施工员等执业资格;监理单位参验人员应为相关专业的监理工程师。

第八条 分户验收应依照《江苏省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规则》的内容制定住宅工程分户验收方案。在实施前将审批通过的分户验收方案报质量监督站备案。

第九条 分户验收应逐户逐间对住宅工程的观感质量和使用功能进行检查验收,并做好记录。其中分户验收中查出的不合格项的处理措施,复查记录应记录详细。并且将分户验收逐户问题汇总表和公共部位问题汇总表和处理措施、处理结果(附表六)报质监站备案。

第十条 做好屋面蓄(淋)水、卫生间等有防水要求房间的蓄水、外窗(墙)淋水等各项试验工作。施工、监理单位应在蓄(淋)水期间做好检查验收记录和视频影像资料归入竣工资料中,并上传至质监站监督系统。

屋面、卫生间等有防水要求房间的蓄水,最高位置的蓄水高度不低于2CM,蓄水时间不低于24小时。

屋面淋水时间不应低于12小时,外窗(墙)淋水一个淋水层淋水时间不应低于1小时、对外窗(墙)淋水层的检查,每个工作日不应超过5个淋水层。

第十一条 在检查小组对分户验收合格的基础上,由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空间尺寸进行抽查,抽查总数为不低于总户数的10%。并且在实测前将抽查要求、抽查平面图报质监站备案。

第十二条 住宅工程竣工验收时,竣工验收小组查阅分户验收资料,抽查一定的户数对分户验收结果进行复核,通过原位比对复查分户验收记录中的测量数据,对观感质量和使用功能的检查(重点检查楼板和墙面表观裂缝,屋面、外墙、外窗、卫生间渗漏等情况),蓄(淋)水视频影像资料的复查。复查户数不低于总户数的10%。

三、建筑节能分部工程验收

第十三条 建筑节能分部工程验收应具备的条件

1、分项工程全部合格。

2、质量控制资料完整。

3、外墙节能构造现场实体检验结果符合设计要求。

4、夏热冬冷地区的外窗气密性现场实体检测结果合格。

5、建筑设备工程系统节能性能检测结果合格。第十四条 建筑节能分部验收的组织形式 节能分部工程验收应由总监理工程师主持,验收应按专业分为土建组和安装组。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相关专业的质量检查员、施工员参加;施工单位的质量或技术负责人应参加;设计单位节能设计人员应参加。

第十五条 建设单位在节能分部工程验收前将验收方案、施工监理自查问题及整改结果报质监站备案。

第十六条 建筑节能分部验收前,监理(建设)单位应核查下列资料:

1、审查合格的建筑节能施工图设计文件;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记录。

2、经总监审批通过的建筑节能施工方案;与设计文件内容相符的施工工艺、技术交底记录。

3、建筑节能各子分部及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施工检验记录。质量问题的整改完成报告。

4、各类建筑节能材料和设备的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型式检验报告、进场复检报告和现场验收记录;对燃烧性能的资料应符合2009年11月《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文件要求;经国家和省推广认定的建筑节能技术、产品、材料和设备厂家签订的合同文本。对没有国家和地方标准的产品与材料,应有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专家技术论证方案(新型节能材料与设备的省级成果鉴定证书),以及签订的合同文本。

5、现场门窗气密性检测报告;外墙节能构造现场实体检验结果(钻芯)。

6、风管及系统严密性检验记录;现场组装的组合式空调机组的漏风量测试记录;设备单机试运转及调试记录;系统联合试运转及调试记录。

7、建筑设备工程系统节能性能检测结果。

8、特别要对GB50411-2007中20条强制性条文相关的资料进行严格审查。第十七条 建筑节能分部验收前监理单位应会同建设、施工、设计单位对节能实体质量进行自查,重点检查以下内容:

1、外墙保温层的厚度抽查。

2、外墙、屋面、地面保温层有无遗漏施工情况,住宅工程应结合分户验收逐户检查。

3、外墙、屋面、地面保温层有无开裂、脱落等质量问题。

4、门窗、幕墙的型材和玻璃品种是否和设计相符合,外遮阳设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安装牢固。

5、各类空调机组、电机、照明设备、管道保温、风机盘管、太阳能设施等的品种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铭牌标识是否完整。

第十八条 监理单位对施工资料、实体质量核查完毕后,应形成书面汇总资料,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应向责任单位发出通知单并在节能分部验收前整改完毕。

四、竣工验收阶段

第十九条 建设单位是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和备案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应对实测数据、验收结论的真实性负责,交房时或在保修期内当业主对实测数据、验收结论有异议时由建设单位负责解释和解决。

第二十条 为全面落实建筑节能和分户验收标准,竣工验收时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和分户验收工作已经结束,并达到合格标准,监理单位出具质量评估报告时必须对建筑节能和分户验收质量情况写出明确意见。

第二十一条 对于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在各分部验收和竣工验收中弄虚作假、降低标准、将不合格工程按合格工程验收的行为,对责任单位、责任人将给予不良行为记录,情节严重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行政处罚。

本规定2010年6月1日起执行,2010年6月1日前未进行主体分部验收的工程均按本意见执行,已完成主体分部验收的工程相关实测和委托检测机构抽测的工作在竣工验收前完成。

第五篇:常规建材检测规范目录16年5月更新

常规建材检测标准一览表

1、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8170----2008》

2、随机数的产生及其在产品质量抽样检验中的应用程序《GB/T10111-2008 》

3、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GB/T 6682-2008 》

4、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

5、白色硅酸盐水泥 《GB/T2015─2005 》

6、铝酸盐水泥《GB201----2015》

7、水泥细度检验方法 筛析法 《GB/T1345─2005》

8、水泥化学分析方法《GB/T176----2008》

9、水泥密度测定方法《GB/T208----2014》

10、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1346----2011》

11、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 《GB/T2419─2005》

12、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勃氏法)《GB/T 8074-2008》

13、水泥取样方法《GB/T12573----2008》

14、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17671----1999》

15、水泥原料中氯的化学分析方法《JC/T420----2006》

16、钢渣矿渣水泥《GB13590-2006》

17、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GB18445----2012》

18、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T1596─2005 》

19、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渣粉《GB/T18046---2000》 20、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GB/T50081---2002》

21、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GB/T 50082-2009》

22、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2010》

23、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

24、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2011》

2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5》

26、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52-2012》

26、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

27、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JTS 202-2-2011》

28、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 02-2005》

29、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程《CECS03:2007》 30、超声法检测混土缺陷技术规程《CECS21:2000》

31、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 69-2011》

32、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GB/T 8239-2014》

33、混凝土小型空砌块试验方法《GB/T 4111-2013》

34、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砌块、《GB/T 15229-2011》

35、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GB/T 11968-2006》

36、蒸压加气混凝土性能试验方法《GB/T 11969-2008》

37、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GB/T 14040-2007》

38、混凝土路面砖《JC/T446---2000》

39、预应力混凝土肋形屋面板《GBT 16728-2007》 40、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

41、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11》

42、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

43、砂浆配和比设计方法《JGJ/T 98-2010》

44、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JGJ/T70---2009》

45、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9-2011》

46、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136-2001》

47、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15-2011》

48、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2-2007》

49、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 GB 1499.1-2008 》 50、低碳钢热轧圆盘条《 GBT 701-2008》

51、冷轧带肋钢筋《GB 13788-2008》

52、冷轧扭钢筋《JG190-2006》

53、预应力混凝用钢丝《GB/T 5223-2014》

5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 5224-2014》

55、碳素结构钢《GBT_700-2006》

56、钢筋机械连接用套筒 《JGT 163-2013》

57、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 《JGJ 107-2010》2016.8.1废止《JGJ 107-2015》

58、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GJ 18-2012》

59、钢筋焊接接头试验方法标准《JGJT 27-2014》

60、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GBT 228.1-2010》 61、金属材料 弯曲试验方法《GBT 232-2010》

62、金属材料 线材 反复弯曲试验方法《GBT 238-2013》

63、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 反复弯曲试验方法《GBT 235-2013》 64、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L677-2014》

65、钢产品分类《GB/T15574---1995》 2017.1.1废止 《GB/T 15574-2016》

66、钢及钢产品交货一般技术要求《GB/T17505---1998》2017.1.1废止 《GB/T 17505-2016》 67、钢及钢产品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及试制备《GB/T2975---1998》 68、冶金技术标准的数值修约与检测数值的判定《YBT 081-2013》 69、低合金强度结构钢《GBT 1591-2008》 70、钢结构焊接规范《GB 50661-2011》 71、烧结普通砖《GB/T5101---2003》

72、烧结多孔砖和多孔砌块《GB 13544-2011》 73、烧结空心砖和空心砌块 《GBT 13545-2014》 74、蒸压灰砂砖《GB11945---1999》 75、粉煤灰砖《JC/T 239-2014》

76、蒸压灰砂多孔砖《JC/T 637-2009》 77、砌墙砖试验方法《GBT 2542-2012》

78、砌墙砖检验规则《JC466---1992(1996)》 79、耐酸砖《GBT 8488-2008》

80、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名词术语《GBT 9195-2011》 81、陶瓷砖《GB/T 4100-2015》

82、陶瓷砖试验方法第1部分:抽样和接收条件《GB/T 3810.1-2006》2017.3.1止换2016 83、陶瓷砖试验方蛤第2部分:尺寸和表面质量的检验《GBT 3810.2-2006》2017.3.1换2016 84、吸水率、显气孔率、表观相对密度和容重测定《GBT 3810.3-2006》 2017.3-1换2016 85、陶瓷砖试验方法第4部分:断裂模数和破坏强度《GBT 3810.4-2006》 同上 86、陶瓷砖试验方法第5部分:用测恢复系数确定砖的抗冲击性《GBT 3810.5-2006》 同上 87、陶瓷砖试验方法第6部分:无釉砖耐磨深度的测定《GBT 3810.6-2006》 同上 88、陶瓷砖试验方法第7部分:有釉砖表面耐磨性的测定《GBT 3810.7-2006》 同上 89、陶瓷砖试验方法第8部分:线性热膨胀的测定《GBT 3810.8-2006》 同上 90、陶瓷砖试验方法第9部分:抗热震性的测定《GBT 3810.9-2006》 同上 91、陶瓷砖试验方法第10部分:湿膨胀的测定《GBT 3810.10-2006》 同上

92、陶瓷砖试验方法第11部分:有釉砖抗釉裂性的测定 《GBT 3810.11-2006》 同上 93、陶瓷砖试验方法第12部分:抗冻性的测定《GBT 3810.12-2006》 同上 94、陶瓷砖试验方法第13部分:耐化学腐蚀的测定《GBT 3810.13-2006》 同上 95、陶瓷砖试验方法第14部分:耐污染性的测定《GBT 3810.14-2006》 同上

96、陶瓷砖试验方法第15部分:有釉砖铅和镉溶出量的测定《GBT 3810.15-2006》 同上 97、陶瓷砖试验方法第16部分:小色差的测定《GBT 3810.16-2006》 同上 98、卫生陶瓷 《GB 6952-2005》2016.10.1换《GB 6952-2015》 99、卫生陶瓷包装《JC/T 694-2008》

100、聚氯乙烯防水卷材《GB 12952-2011》 101、氯化聚乙烯防水卷材《GB12953-2003》

102、氯化聚乙烯—橡胶共混防水卷材《JC/T684-1997》 103、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GB 18242-2008》 104、塑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GB18243---2008》

105、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范《GB 50618-2011》

2016-5-7更新

下载临床常规脑电图检测规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临床常规脑电图检测规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临床用血规范[大全]

    临床用血规范(一)临床用血必须按照《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实施。(二)输血前须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及输血量,大力推广成分输血。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自身输血.动员患者......

    临床诊疗操作常规

    目 录 第一篇门诊、急诊及入院出院常规 ....................................................................................................................9 第......

    金属检测常规方法

    主流金属制品表面缺陷在线检测方法。 一、漏磁检测 漏磁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钢铁产品的无损检测。其检测原理是,利用磁源对被测材料局部磁化,如材料表面存在裂纹或坑点等缺陷,......

    桩基检测规范

    1 总 则 1.0.1 为了确保基桩检测工作质量,统一基桩检测方法,为设计和施工验收提供可靠依据,使基桩质量检测工作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数据准确、正确评价的要求,制定本规......

    临床常规用血流程简图范文大全

    临床常规用血流程简图 临床医师做好输血前检验项目的检查 临床医师开据用血申请单和交叉配血单 专人(电话) 送到输血科(血库) 输血科(血库)接到申请单(或电话) 输血科(血库人员)按时采......

    常规临床检验技术基础知识

    常规临床检验技术基础知识分析:分:使整体事物变成几部分或使联在一起的事物离开;析:分开,散开,挑出。 血液分析的目的就是将不同成分分开。 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维持着人体......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为确保临床急救用血的基本需要,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献血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一、输血前......

    临床麻醉质量管理规范

    北京市卫生局文件: 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北京市 临床麻醉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 (京卫医字(2007) 250号) 各区县卫生局,各医疗机构: 为建立和完善北京市临床麻醉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