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断章教学演讲稿
潘长江说过这么一句有趣的话——别看我矮小精悍,但我浓缩的全是精华。短小精悍这是对潘长江的一个简要概括,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首短小精悍的小诗,之所以说他是小诗,是因为他确实够短!但还是那句话,别看它小,但他浓缩的全是精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们先来看这个题目与作者的相关背景,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而这四句也是诗中写的最好的四句,至于其他的则被人遗忘了。
初读这首诗,我估计很多人都会觉得很有韵味却看不太懂!其实我也是这种感觉,很多诗感开始读起来都会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总感觉很玄妙!像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也是这样,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不妨仔细思考一下,到底怎样才能读懂一首诗?或者说为什么呢我们不能一下子就读懂他呢?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我们无法读懂一首诗的原因有哪些?其实主要是,我们的个人经历和生活体悟,诗歌很多都是表达的一种个人感悟,或对生命,或对人生,或对时间,等等.由于个人经历的不同,再加上个人感悟能力的不同,我们每个人能领悟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爱思考,有些人爱动手!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爱思考的人个人感悟可能比较多点,也比较深刻点。相反不爱思考的人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感悟!也就不太可能领悟到诗的主旨,就算有感悟但未必就与诗人的感悟契合!这就是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与个人遭遇不同所致!
那么我们如何来找到突破口来领悟一首诗的主旨呢?我认为最关键的在于找到一个视角,视角就是我们理解一首诗时的出发点,比如说爱情诗,那么我们就从爱情这些角度来理解它,或写暗恋,相思这些什么的。这就是所谓理解诗的视角,其实说白了页就是作者所写的对象主题,这里所说的主题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并不一定就是时的主旨,他只是诗所表达的一个大的方向,就好比爱情诗,他有些暗恋,相思什么的,这里面相思,暗恋就是他的主题。具体的则就是他的主体情感了。
理解断章这首诗他的突破口在哪呢?我们先来选择一个视角,很明显这是一首哲理诗,当然我们一可以把它当做爱情诗来读。你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看风景未必是真的看风景,有可能是在寻觅或在苦思意中人,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看风景的人也不是真的就在看风景,而是在看你,在他眼里,你才是他的风景!时间辗转到了夜晚,你倚窗思念心上人,看着明月出了神,你睡不着,却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白天那个把你当风景的人的梦乡。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由此而出,你苦思情人却不知自己早已为他人所恋,可惜彼此之间并不知道,那个苦恋你的人,或许由于害怕你的拒接而不敢告知与你,这是多么大的一份遗憾啊!
其实想想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似这样的,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便是这个道理!但我们想起这句话的时候就很好理解这首诗了。诗人通过简单的几
个对象:人、明月、窗子、梦,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仔细分析这首诗,你与看风景的人是相互依存的,你以为你一个人孤单而寂寞却不知别人却在时刻关注着你,并因你有了一个甜美的梦。人与人之间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就这样通过简单而含蓄的几句话表达出来了。
其实讲这节课,我们要学的东西不多,概括起来主要就是两点:一是,通过本诗,领悟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尤其是那些伤心失恋的人,要相信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总会有那么一个爱你的人在远处或在近处关注着你。我们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二是,学会如何来理解一首诗,但我们无法真正里理解一首诗的时候,不妨以为们的感悟能力在世人所描绘的画面里去领悟一个主题,我们首先要先找到一个视角,然后以我们自己的理解对诗中的画面添枝加叶,定能找到自己所要的美。其实能够领悟一种美就已经很不错,诗歌是一种美的艺术,我们只要有心,只要用心去感悟,就算无法真正理解他的主旨,但只要世界的那份美还萦留在我们的心中就已足以。罗丹说:不是生活中却少了美,而是我们却少了发现美的眼睛,而我要说,不是我们却少了发现美的眼睛而是为我们缺少了发现美得心境!
第二篇:断章教学设计
《断章》教学设计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
一、整体把握
阅读《断章》,你赞同哪个观点?
1、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2、如果把这首诗当做情诗来读,该如何阐释?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断章》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的高超的结构手腕。全诗四行,分成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
镜头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镜头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两个镜头摄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分别来看各自只是一个肯定性叙述,告诉读者一种状态而已,很难悟出什么深意。现在把这两个镜头并置在一起,构成一组并列蒙太奇,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第一个镜头中,“你”是看风景的主体,到第二个镜头中,还是这个“你”却成了被别人看的客体了。这种主体与客体位置的不着痕迹的转换,暗示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相对性。事物处于某种状态,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如果从不同角度出发,用不同的参照物做比较,那么对处于同一种状态中的事物,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对事物相对性的强调,只要不把它推到极端,与事物的绝对性相割裂,导致相对主义,那么对于破除人们孤立地、静止地、一成不变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还是有所裨益的。
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构成了另一组并列蒙太奇,是对前一组镜头显示的哲学上的相对性的强化。不过细细体味一下,这组镜头与第一组镜头还是略有不同的。第一组并置的两个镜头都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第二组,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还是具体的,至于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则只能是从想像中才得以展开的了。它虚一些,令读者体味的余地就大一些。李健吾先生很看重这“装饰”二字,认为这是“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鱼目集〉──卞之琳先生作》)。卞之琳先生在答辩文章中则称:“‘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关于〈鱼目集〉》)对李健吾先生的解释和卞之琳先生的辩白该怎样看呢?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因为凡优秀诗作都不是平面展开的,而具有多个层面,这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正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每个解都是方程自身所具有的,而不是出于解题者纯主观的想像。同时这种不可穷尽性也只有在读者的审美活动中才能显示出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从而在诗歌中会有全然不同的发现。这样说来,卞之琳先生的自白我们当然应重视,我们把这首诗的主旨解读为表达一种哲学上的“相对”观念,便是充分考虑到卞之琳先生的自白的。那么对此诗的理解是否还可以有不同于诗人的见解呢?当然可以。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李健吾先生透过诗中的两个“装饰”,悟出了诗中蕴含的“说不尽的悲哀”,也尽可以有他的自由。正像李健吾先生所宣称的:“诗人的解释可以撵掉我的或者任何其他的解释吗?不!一千个不!幸福的人是我,因为我有双重的经验,而经验的交错,做成我生活的深厚。诗人挡不住读者。这正是这首诗美丽的地方。”(《答〈鱼目集〉作者》)
第三篇:《断章》教学设计
一.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二.背景介绍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三.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
3.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
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个画面交叠在一起。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
4.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5.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第四篇:断章美文
平静下来数数白云,不愿看见悲伤的散文,总是跳过敏感的题目,像是羊遇见狼,落荒远逃。喜欢个别的文字,标题不刻意,平淡的出奇,点开之后却有清绝的味道,甚至有些别致,也不另类,随笔写来。喜欢不刻意,就如此散淡,如一枝画笔白描梅花,精致恬雅,纵然有些潦草,风韵不减。
孤世独立的样子,也不尽然沉郁,些许傲然,些许洒脱,一种文字的风格,不人云亦云,也不自以为是。艺术的世界里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未必文字就不一样,因为喜欢,所以不然而然,因为不爱,所以流连她处,因为不甘,所以画地织锦,不论如何,都有喜爱的红衣,还有一帮知己,从别人的努力中看见自己,成就自己,看见现在和未知的将来,喜悦着珍惜着,领悟着感动着,白茫茫的雪地。
不习惯过于虚实,散文还是古诗,有些偏爱清水出芙蓉,一直认为这是有名大师才能说出来的言语,像我似乎有些亵渎这几个字眼,因为一般人会觉得太难,像宋诗这般无事不可入诗,便不免浮夸,但凡实力的诗人则完全有资格做。至于大波人反对黄庭坚的提倡,也不是不符合情理,因为想要写出好诗实在有些难度,这种方法还会误导别人走捷径。初学者应当从实际出发,炼字为要,循行渐进,至于什么流派不用放在心上,有始有终就可成。
记得有位名家说过,散文的章法不是
特别重要,你可以不懂,但也要多读多写一些,慢慢的就会达到出奇不意的效果,就如无心插柳柳成阴,只要你的心始终没有改变,顺水行舟。欣赏精美的散文,那些无可挑剔的段落,使人读之惊叹和拜服,想来他们的价值很难超越,这就是某些文学家诗人被读者喜爱的原因。
人之所以幸福,就是懂得满足,在当下实事求是,也许我是那天地间自由飞翔的沙鸥,有白天有黑夜,乐此不疲的寻找食物,只为了能够飞的更远,栖息在美丽的海滩,沐浴渐渐流失的一抹阳光,积极的选择失败。
黄昏来临,白云还是白云,你还是你,即使岁月溜走也要确信一切都没有被岁月改变,这个世界诗意繁华,这一笔断章还会继续,这一季春秋往复仍有它的意义,这一篇心灵鸡汤也好,出世入世悟世也罢,我们都还在轨道上磨练,依旧在寻找那一片承载生命的小叶片,只愿有一天在你我的眼前绿意洋然,告诉自己这一程行走不负岁月就足够。
第五篇:《断章》读后感
读完《断章》有种奇异的感觉恍恍惚惚地萦绕在我身旁,却难以言传。是淡淡的清幽?还是若离的伤感?或是漫无目地的闲情?不是,都不是。我突然感到内心从未有过的平静,于是陷入无际的沉思
我突然觉得,我就是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看眼前的风云变幻,看眼前的悲欢离合,置身于眼前的一切,时而兴奋无比,手舞足蹈,时而泪流满面顿足伤神。时时刻刻在为眼皮底下的尘世高兴着,伤心着,追寻着。
我在为什么而高兴?为什么而伤心?我又在追寻什么呢?在童年的时候,这些答案很清楚,很明了:高兴是因为爱老师表扬或有好吃的东西好玩的玩具;伤心是因为受批评受欺负;追寻着有好伙伴可以一起分糖吃,多么简单而快乐的生活啊!可现在呢?我觉得找不到什么可以让我高兴,可身边的朋友却都以为我每天都过得很开心,于是我就对他们笑,可有谁清楚,我早在我的笑容里丢失了自己。
读了这首诗使我不禁对生活充满了好奇,是否我正在装饰别人的风景呢?是否有个人站在高处看着我成为他的风景呢?如果是那样,如果我的悲欢离合也可以点缀别人的生活,即使我不知道点缀了谁的生活,但至少我知道在我背后也有一道可以让我幸福的风景。虽然我不知道这道风景是怎样的,虽然我很好奇,但我不回头,也不探寻,因为我不想破坏那个人眼中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