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卞之琳《断章》赏析教案
卞之琳《断章》赏析
一、作者简介:
卞之琳,现代诗人、翻译家。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建国前出版了诗集《三秋草》和《鱼目集》,另有与何其芳、李广田合著的《汉园集》。解放后出版诗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和《雕虫纪历》。
二、关于《断章》:
《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三、《断章》全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四、赏析: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细想的话,你又会觉得满脑子疑问:谁是看风景的人呢?你装饰了谁的梦呢?其实,这些问题并不需要答案,我们只需要感受那份浓浓的诗情就可以了。这首诗我们既可以把它当作哲理诗解读,也可以当作爱情诗解读。
为什么说它是一首哲理诗呢?
我们先看这首诗的意象。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8个可相互交叉重叠的意象,即“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这虽然是一刹那的意境,却表现出复杂的关系,在短短的35字里涵蕴了深刻丰富的人生哲理。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该诗一发表,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著名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由此段答辩看来,不论是李健吾还是卞之琳本人,都认为此诗在抒情之外,还蕴含着某种哲思:或是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或是李健吾所说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而已。
除了把它作为一首哲理诗,很多人更喜欢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诗中美丽的画面,朦胧的意境,让人感觉它实在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明白的话中有着触动人心的落寞感情,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成为让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景”的一部分,而是去
描写她如何成为别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别人“梦”中的装饰。不写她的外貌,而写由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内在张力,意味的微妙。(诗人臧克家也有同感)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由此可见出景色之美。但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关注的竟不是那让桥上人痴迷的风景,而是这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 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 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答案自然是“你”。因为此刻,桥上人已成为楼上人眼中最美的风景。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深夜无眠,月光如洗,当窗望月,由自己窗前之景联想到对方窗前之景,由月色的美联想到“你”的美。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那个被装饰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恋表现得多么热烈,若此时回过头去再看上一节里提到的那一“看”,便能更觉出那质朴无华的一“看”实在是让人遐思无尽啊!
卞之琳谈《断章》的时候曾说过,“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决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达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第二篇:卞之琳《断章》赏析教案
卞之琳《断章》赏析
一、作者简介:
卞之琳,现代诗人、翻译家。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建国前出版了诗集《三秋草》和《鱼目集》,另有与何其芳、李广田合著的《汉园集》。解放后出版诗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和《雕虫纪历》。
二、关于《断章》:
《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三、《断章》全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四、赏析: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细想的话,你又会觉得满脑子疑问:谁是看风景的人呢?你装饰了谁的梦呢?其实,这些问题并不需要答案,我们只需要感受那份浓浓的诗情就可以了。这首诗我们既可以把它当作哲理诗解读,也可以当作爱情诗解读。
为什么说它是一首哲理诗呢?
我们先看这首诗的意象。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8个可相互交叉重叠的意象,即“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这虽然是一刹那的意境,却表现出复杂的关系,在短短的35字里涵蕴了深刻丰富的人生哲理。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该诗一发表,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著名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由此段答辩看来,不论是李健吾还是卞之琳本人,都认为此诗在抒情之外,还蕴含着某种哲思:或是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或是李健吾所说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而已。
除了把它作为一首哲理诗,很多人更喜欢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诗中美丽的画面,朦胧的意境,让人感觉它实在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明白的话中有着触动人心的落寞感情,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成为让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景”的一部分,而是去
描写她如何成为别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别人“梦”中的装饰。不写她的外貌,而写由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内在张力,意味的微妙。(诗人臧克家也有同感)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由此可见出景色之美。但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关注的竟不是那让桥上人痴迷的风景,而是这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 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 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答案自然是“你”。因为此刻,桥上人已成为楼上人眼中最美的风景。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深夜无眠,月光如洗,当窗望月,由自己窗前之景联想到对方窗前之景,由月色的美联想到“你”的美。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那个被装饰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恋表现得多么热烈,若此时回过头去再看上一节里提到的那一“看”,便能更觉出那质朴无华的一“看”实在是让人遐思无尽啊!
卞之琳谈《断章》的时候曾说过,“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决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达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题展示】
阅读卞之琳的新诗《断章》,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断章》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参考拟题:1.世界有了我们而更美丽
2.相互欣赏 3.营造共赢的风景 4.相映成趣的美丽 5.你也是一道风景
第三篇:卞之琳《断章》读后感
桥上明月楼上梦
——《断章》读后感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初读卞之琳的《断章》,便禁不住思忖:诗中的“你”是哪家姑娘,楼上的“别人”又是哪家公子。不自觉地,在潜意识里,我已经为诗中的人物做了定位:“你”,静立在桥上,是一个如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不知“你”面对桥上的风景,有何所思所想。楼上的翩翩少年,也许是观这美景时偶然瞧见了你,也许是一直暗暗喜欢着这位姑娘。
但有人说,桥上人才是翩翩少年,楼上人则是待字闺中的千金小姐。我想,无论怎样,清风明月、小桥流水,如此淡雅、轻柔、飘渺的风景,烘托着相思与单恋的两人,已是世上绝美的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朦胧中带有深意,明月有心吗?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不自知;“你”又是怎样的心境呢?可否知晓自己装饰了楼上人的梦境?淡淡的语言,淡淡的思绪,淡淡的情感,如云雾袅袅般,萦绕在桥上人和楼上人身边。
比起有些人分析认为诗人要“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这种偏于哲理的思想来,我更喜欢把它看作是单纯美好的爱情。
这样的情感,是多情总被无情恼;是曾经沧海难为水;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文人墨客自古多情,将军战士亦是铁骨柔肠,世人皆被这悠悠的爱情困扰着,皆因这错综复杂的感情纠结着。
人世间有多少痴男怨女,或二十弱冠,或豆蔻年华,均抵不住情窦初开的曼妙。无奈,两情相悦有时候只是彼此的妄想罢了,这残酷的世间,更多的是一个人的相思。君不见,有多少玉人躲在闺房之中,心心念念想着那个他;又有多少儿郎,借酒浇愁遂入眠,只为梦一眼那心爱的姑娘。
可惜的是,他们没有卞之琳笔下两人的幸运——能够机缘巧合,成为彼此的风景。
我依然固执地坚持着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是位姑娘,因为这样,是她被楼上的公子默默观望着,她为他装饰着梦境,我认为如此这般的感情就已足够了。由男子去守护着女子,多多少少能够减少几丝凄婉和哀伤吧。
《断章》,是如此精致和睿智,它显示着隽永的、无止境的审美内涵,令我领略到哀伤、空寂与凄清,禁不住为如此悠然的良辰美景和相思爱情感叹。
桥上明月楼上梦,就是这番光景吧。
第四篇:《断章》教案
《断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3、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教学重难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的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特点便突出体现在今天我们学习的一首现代诗《断章》中。
二、解读《断章》
1、介绍作家作品(PPT)
卞之琳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
2、整体把握
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
三、问题探究:
1、《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2、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你说呢?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PPT)
3、学生分组讨论,力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请组长汇报本组解读《断章》的总体情况(PPT)
小结: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四、作业:
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当场背诵。
第五篇:断章美文
平静下来数数白云,不愿看见悲伤的散文,总是跳过敏感的题目,像是羊遇见狼,落荒远逃。喜欢个别的文字,标题不刻意,平淡的出奇,点开之后却有清绝的味道,甚至有些别致,也不另类,随笔写来。喜欢不刻意,就如此散淡,如一枝画笔白描梅花,精致恬雅,纵然有些潦草,风韵不减。
孤世独立的样子,也不尽然沉郁,些许傲然,些许洒脱,一种文字的风格,不人云亦云,也不自以为是。艺术的世界里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未必文字就不一样,因为喜欢,所以不然而然,因为不爱,所以流连她处,因为不甘,所以画地织锦,不论如何,都有喜爱的红衣,还有一帮知己,从别人的努力中看见自己,成就自己,看见现在和未知的将来,喜悦着珍惜着,领悟着感动着,白茫茫的雪地。
不习惯过于虚实,散文还是古诗,有些偏爱清水出芙蓉,一直认为这是有名大师才能说出来的言语,像我似乎有些亵渎这几个字眼,因为一般人会觉得太难,像宋诗这般无事不可入诗,便不免浮夸,但凡实力的诗人则完全有资格做。至于大波人反对黄庭坚的提倡,也不是不符合情理,因为想要写出好诗实在有些难度,这种方法还会误导别人走捷径。初学者应当从实际出发,炼字为要,循行渐进,至于什么流派不用放在心上,有始有终就可成。
记得有位名家说过,散文的章法不是
特别重要,你可以不懂,但也要多读多写一些,慢慢的就会达到出奇不意的效果,就如无心插柳柳成阴,只要你的心始终没有改变,顺水行舟。欣赏精美的散文,那些无可挑剔的段落,使人读之惊叹和拜服,想来他们的价值很难超越,这就是某些文学家诗人被读者喜爱的原因。
人之所以幸福,就是懂得满足,在当下实事求是,也许我是那天地间自由飞翔的沙鸥,有白天有黑夜,乐此不疲的寻找食物,只为了能够飞的更远,栖息在美丽的海滩,沐浴渐渐流失的一抹阳光,积极的选择失败。
黄昏来临,白云还是白云,你还是你,即使岁月溜走也要确信一切都没有被岁月改变,这个世界诗意繁华,这一笔断章还会继续,这一季春秋往复仍有它的意义,这一篇心灵鸡汤也好,出世入世悟世也罢,我们都还在轨道上磨练,依旧在寻找那一片承载生命的小叶片,只愿有一天在你我的眼前绿意洋然,告诉自己这一程行走不负岁月就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