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非能源问题讲稿
中非能源问题
研究性课题 讲稿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和你们一起了解中非之间友好往来,尤其是中非之间的能源交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非洲世界”。非洲于东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伸入西半球。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隅以狭长的红海与苏伊士运河紧邻亚洲。非洲拥有丰富的矿产、水力、农业和林业资源。据悉,被称为“不毛之地”的撒哈拉沙漠是个巨大的能源宝库,地下蕴藏着大量可供开采的石油,其周围的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尼日利亚等都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国,利比亚的日平均采油量高达150万桶。南非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出口国,迄今已生产4万多吨黄金,占人类历史上黄金总产量的五分之二。赞比亚铜的蕴藏量达9亿多吨,约占世界蕴藏量的百分之十五, 年平均产铜约36万吨,素有“铜矿之国”的美称。资源如此丰富的非洲,与我国关系如何呢?又会给我们中国带来什么呢?下面让我们具体研究下中非关系。
从古至今,中非之间一直有着较为密切的友好往来,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非洲国家相继独立,中国和非洲各国人民在互相支持中成为患难与共的朋友。中非友好合作关系也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考验,得到全面的发展和巩固。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标吗?这是中非合作论坛会徽,其中,我们来看会徽左翼红色“C”代表中国,整个标志是字母“a”代表非洲,寓意中非团结与合作,绿色象征和平与发展,红色表示活力与繁荣。那么,什么又是中非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非洲国家在南南合作范畴内的集体对话机制。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每3年举行一届。部长级会议召开前一年举行一次高官会议,为部长级会议做准备。20世纪9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根据部分非洲国家的建议,中国政府于2000年10月提出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的倡议。这一倡议得到非洲国家的热烈响应和广泛支持。非洲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一贯重视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这不仅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2000年10月10日至12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2003年12月15日至16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中国和来自44个非洲国家的政府代表团出席了会议。2006年11月3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将在北京举行,峰会主题为“友谊、和平、合作、发展”。
我们重点将下第三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追求和平发展,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各国的共同繁荣。
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新形势下中非传统友好关系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政府制订对非洲政策文件,旨在宣示中国对非政策的目标及措施,规划今后一段时期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推动中非关系长期稳定发展、互利合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始终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中非友好的传统,从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与非洲国家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对非政策的总体原则和目标是:
——真诚友好,平等相待。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非洲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支持非洲国家联合自强。
——互利互惠,共同繁荣。支持非洲国家发展经济、建设国家,同非洲国家开展形式多样的经贸及社会发展领域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加强与非洲在联合国等多边机制内的合作,支持彼此正当要求与合理主张;继续推动国际社会重视非洲的和平与发展。
——相互学习,共谋发展。相互学习借鉴治国理政和发展的经验,加强科教文卫领域的交流合作,支持非洲国家加强能力建设,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强中非在资源领域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中国企业按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采取形式多样的合作方式与非洲国家共同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帮助非洲国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促进非洲国家和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年能源需求速度均以两位数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而石油依存度接近60%。咱
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两大地区,2005年中国从非洲进口石油3830万吨,占中国进口石油量30%。
中国和非洲的能源合作主要采取“股权换油源计划”,通过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农业、电力和通讯等产业来交换石油的勘探开发权。这种中非石油供需双方的直接交易既可以防范欧美金融炒家,又可以实现非洲石油投资多元化发展。
中非能源合作事关中国的大国地位、经济利益和发展权益。目前,如何在中非能源合作中促进互利共赢的同时,又最大程度实现非洲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等问题现实地摆在此次中非合作论坛面前。
“股权换油源计划”由北京民生商联国际石油能源顾问有限公司规划并实施,是目前在中国境外发起设立的“中国石油产业投资基金(筹)”的核心方案。
中国作为石油净进口国,各国油源国家竞相进入中国市场是长期的。在国内市场之“股权换油源”的同时,中国境外油企实际上是通过“油源 + 投资换股权”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然后通过对等的中国油企适度股权出让和少量现金投资,直接进入合作方上游合作,以达到上游利益的分享和增强价格话语权。
非洲被誉为“第二个中东”,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33.8亿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2%,到2010年有望上升到20%。目前非洲大陆原油日产量达800多万桶,约占世界原油日产量11%,到2010年,非洲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因此非洲成为全球“黑色黄金”大棋局中的重要一环。
非洲是世界八大产油区之一,已探明石油储量仅次于中东地区和南美地区。2005年非洲石油产量增长6.8%,居世界首位。
非洲陆上石油主要分布在北非三大盆地和几内亚湾的盆地群,海上石油集中于几内亚湾一带,其产量占已探明世界海上石油总储量的14%。苏丹原油产量为40万桶/日苏丹石油储量有可能超过1800亿桶,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位居世界第二。
非洲石油资源的特点
一是石油质量大多上乘,含硫量低,易于提炼加工,适合生产汽车燃油。
二是非洲油田大多位于大西洋海底或中西非沿海,远离大陆地区,可避免受到是非争端的影响。
三是非洲石油由若干彼此没有历史联系的国家分享,不太可能出现联合起来一致对外的现象,能源安全有一定保障。
四是大部分非洲产油国不会受到同业联盟产量的限制,目前撒哈拉以南非洲产油国中只有尼日利亚属于欧佩克成员。
五是非洲各国基本上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欢迎外国直接投资,使外商在非洲地区投资开发石油成为可能。
六是非洲石油投资回报率可观,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非洲平均采油成本只有3.73美元/桶,同时西非地区石油钻井成功率高达35%,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下面我们来讲讲中非能源合作的初步构想:
(一)发挥政治优势,巩固传统友谊
我国企业在开展中非能源合作过程中应汲取教训,强化本地意识,通过加强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的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和合作双赢,并树立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为实现我国与非洲的战略利益和长期合作奠定基础。
(二)强化本地意识,树立良好形象
中国坚持对非友好,奉行尊重主权、不干涉内政的政策;对非洲政府领导人以礼相待,无任何歧视和怠慢;重视非洲外交和经济援助,帮助其建成了近800个援非项目。
(三)有效整合资源,强化协调服务
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整合外贸、外援、军援等方面力量,有效利用对非优惠贷款、援非工程、减免债务、人员培训、技术援助和军事援助等手段,促进对非洲资源利用。加强对国内企业有关企业的服务、协调、监督,形成合力、一致对外,避免自相竞争。特别应重视和加强对非各方面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中国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强调,中非在能源、资源等领域的合作是互补互利互惠的,有利于非洲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有利于共同发展,帮助当地发展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事业,受到非洲国家欢迎。
国家政协主席贾庆林指出,加强能源资源领域合作,是中非谋求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成果。在合作过程中,中国帮助一些非洲国家建立了上下游一体化的现代石油工业体系,为其提供了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急需的资金与技术。
前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说,2006年是中非关系开启50周年,中非双方在政治上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经济上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在文化上相互包容、和睦共处;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中非友好合作经历了50年国际风云的考验,已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访问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非传统友好关系,扩大双方互利合作,建立并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石油集团与非洲国家进行了近10年的油气合作,非洲是中国石油在国际上展示实力的窗口,是中石油国际化人才成长的摇篮。
中国石油在非洲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
1、走向世界 :中国石油集团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史直接折射出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脉络。中国石油集团在苏丹项目的成功,成为其与非洲国家开展合作的经典范例。以苏丹为起点,中国石油集团逐步走向乍得,走向阿尔及利亚,走向毛里塔尼亚……如今中国石油集团已经在非洲13个国家开展油气合作和从事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累计投资超过50亿美元。
2、走向和谐 :中国石油集团在非洲石油项目合作中确立了“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中石油在项目运作过程中,以真诚赢得了项目所在国人民的信任。
3、走向未来 :10年间,中国石油集团完成了从“走向世界”到“融入世界”的艰难历程。中国石油集团在非洲积累了国际上不同规模、不同类型项目的组织管理和运作经验,参照国际惯例并结合企业实际建立起一系列管理规定,规范了企业管理行为,形成了全新的管理模式。在走向未来的进程中,中国石油集团与非洲的油气合作将随着双方友谊的递增获得更深入、更广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双方过去10年的合作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但也是最要紧、最值得回味的一步。
中国石油集团通过与非洲国家的石油与天然气等方面的合作,增强了自身发展到动力。中国石油是中非能源合作的典范,促进了中非能源关系的稳定及长久发展。在世界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中非能源关系的稳定对于中国进口能源的稳定、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奠定了基石。目前,中非能源合作主要是通过长期进口石油的贸易方式,而通过参与国外资源勘探开发每年获得的份额油仅约2000万吨。目前,我国从非洲进口石油以海运为主,主要依赖国际船舶公司,从非洲或经地中海或绕过好望角,最后经马六甲海峡到达中国。
第二篇:中非能源合作 - 副本
中非能源合作的条件分析
【内容摘要】
二十一世纪的是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一个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交流越来越频繁。能源,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是沟通世界各国的重要因素之一。非洲大陆拥有丰富的能源,其国际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其本身的经济和科技基础相对薄弱。中国,作为新时代的强国之一,社会各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的同时,能源问题也逐渐显现。中非双方进行能源合作是大势所趋,其条件越来越成熟,成功的合作必将实现双赢,促进中国和非洲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 能源合作 非洲 中国 条件 概述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明显的一个世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非能源合作就是在这种国际环境下逐渐形成和扩大的,这是顺应时代特点的需要,也是促进中国与非洲各自发展的重要举措。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有四个方面:第一,贸易自由化。第二,生产国际化。第三,金融全球化。第四,科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主要靠政府间的经济合作和跨国公司投资实现,近些年来,中国政府与非洲国家有过多次能源合作,多家中国公司在非洲数个国家进行了规模巨大的投资。
最近国际油价下跌,石油市场萎缩成为了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国际油价12月12日大跌至5年前低点,纽约油价和布伦特油价分别收于每桶57.81美元和61.85美元。分析人士指出,低油价将给非洲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大大超过埃博拉疫情,油价大跌危及非洲经济体崛起。低油价造成的外国投资放缓以及货币贬值已经给非洲多个产油国的经济造成严重影响。近期非洲国家新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发现被誉为对其追求中等收入的天赐之物,不过在数千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各种项目后,国际原油价格大跌,提升了市场对其中部分项目可能被搁置的忧虑。中国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对能源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经济的发展是其对能源的购买力雄厚,是非洲能源国家的理想合作伙伴,另外,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在非洲也有广阔的施展空间,这都为中非进行能源合作创造了切实可行的条件。
非洲地区石油资源量410.6亿吨,占世界石油资源总量的8.1%;天然气资源量3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资源总量的6.3%。尼日利亚、安哥拉、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和埃及5国的石油资源占非洲的85%;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和尼日利亚的天然气资源量占非洲的73%。
中国与非洲的友谊已经长达半个多世纪。在非洲投资不仅成为中国能源企业寻求自身发展、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一步,也成为中国能源战略不可缺少的板块。从中国最大的太阳能板制造商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在南非开建一座容量达100MW的太阳能工厂到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在肯尼亚西部新建一个20兆瓦的水电站;此外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在尼日利亚参与数起包括翻修公路、修建学生宿舍在内的大规模项目等等,中国能源企业以购买、参股、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方式“走进非洲”,着力形成中非双方合力共赢、持
续发展的局面。
2014年5月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阿布贾出席第24届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全会,发表题为《共同推动非洲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特别致辞。会议期间,李克强就中非能源合作项目发表重要演讲,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出席“非洲达沃斯”。李克强指出,中国正在为加强中非互利合作、促进非洲包容性增长、实现中非共同发展而努力,他表示中国愿意与非洲国家共同努力,积极推进六大工程,打造中非全面合作升级版。非洲各国领导人均作出积极回应。
由此可知,非洲与中国完全具有进行大规模能源合作的前提与意愿,条件成熟,在双方共同努力的下一定能实现双赢,促进非洲与中国的共同进步发展。非洲能源现状
中非要想进行能源合作是要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的,那就是非洲拥有丰富的能源供开采开发,中国具有过硬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与非洲进行能源交易与开发合作。
2.1 非洲能源资源丰富
2.1.1 非洲化石能源丰富、质量上乘
非洲地区化石能源丰富,已探明石油储量仅次于中东和拉丁美洲地区,被称为“第二个海湾地区”。非洲的石油储量集中在3个OPEC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尼日利亚。这三个国家几乎占非洲总原油储量的77%。非洲探明的石油储量在1980~2005年间翻了一倍多,达到1143亿桶。2006至2012年,西非(不包括尼日利亚)有26个石油新项目投产,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
支柱,为人民生活的改善起到了巨大作用。
非洲石油质量大多上乘,含硫量低,易于提炼加工,适合生产汽车燃油,而且油田大多位于大西洋海底或中西非沿海,远离大陆地区,可避免受到是非争端的影响。非洲政治比较宽松,各国基本上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欢迎外国直接投资,使外商在非洲地区投资开发石油成为可能。非洲石油投资回报率高,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非洲平均采油成本只有3.73美元/桶,同时西非地区石油钻井成功率高达35%,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世界各大石油公司早已纷纷进入非洲石油市场。非洲几内亚湾附近区域是最近10年来世界上石油勘探和开采发展最迅猛的地区之一,最近5年内,跨国石油公司对西非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投资每年都将超过100亿美元。
2.1.2非洲可再生能源丰富
非洲除了拥有大量的化石能源,其可再生能源也数量巨大,开发程度低,为外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幅员辽阔的非洲大陆,可再生能源资源品种齐全,蕴藏量巨大,绝大多数资源都可以进行大规模开发。随着石化能源越来越少,非洲将有可能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而成为新能源时代的“中东”。非洲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可用度高,80%的地表每年每平方米接收2000千瓦时左右的太阳能。东非大裂谷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能,大约有1万兆瓦。非洲拥有全球最大的风能资源,占全世界风力发电能力的20%。风力发电有望为南非提供35%的电力。非洲水能资源丰富,全部开发后可装机4000万kW。土地资源潜力巨大,生物质能86%分布在除南非以外的撒哈拉以南地区。2.2 非洲能源利用率低
2.2.1 能源利用率低,电力不足
虽然能源丰富,但由于经济和技术的限制,非洲的能源利用率一直不高,整个非洲大陆都处于用电紧张的状态中。西非国家一直受困于电力短缺,西非也是全球电力普及最低的地区,57%的人用不上电。目前,经济和人口快速增长对电力需求不断增加,大规模投资破解能源瓶颈势在必行。根据非洲开发银行的数据,非洲长期缺电,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目前全部发电总量仅为68吉瓦,仅相当于西班牙的发电量,并且分布不均。从现在到2030年,非洲需要额外250吉瓦电才能够满足快速增长的人口和经济需求。2.2.2 能源开发程度低
非洲可再生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但开发程度较低,如地热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核能等等资源,为可再生能源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全世界15千兆瓦的太阳能光伏装机总容量中,非洲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15兆瓦),南非有一些太阳能模组制造工厂,但它们的生产能力仅局限在几十兆瓦。非洲的风能开发刚起步,据南非国家能源研究所2012年3月16日发表研究报告称,南非未来可开发的风能可达10千兆瓦至15千兆瓦。非洲的水能资源目前开发率不到10%。非洲也是世界铀矿勘查程度最低的地区。非洲铀矿地质勘查租赁地的费用仅为北美地区的百分之一还不到,这也给世界各地的铀矿投资者带来了机遇。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教授、能源专家吉姆瑜说,在从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过渡方面,非洲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不仅可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偏远地区的脱贫,而且成为非洲改善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供应的关键以及经济增长的动力。据报道,非洲柴油发电成本约为每千瓦时0.6—0.7美元,风力为0.1—0.15美元,太阳能为0.15—0.25美元,可再生
能源已成为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替代能源。其次,与化石燃料相比,可再生能源安装规模小、便捷快速,深受非洲人欢迎。塞迪表示,可再生能源技术可以为非洲人均能源消耗低和电力传输服务不稳定地区提供现代和可靠的电力供应。
综上所述,非洲化石能源丰富,易于开采,但本国应用率却不够高,主要靠出口为主。可再生能源丰富,但因为技术和经济问题,开发率低。非洲民众用电紧张,关键就是技术不到位。
中国能源现状
3.1中国能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中国的能源蕴藏量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中国一次能源资源总储量估计为4万亿吨标准煤。但是,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和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能源开发利用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中国探明的煤炭资源占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等一次能源总量的90%以上,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占支配地位。
二是,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
三是,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优质能源供应不足。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国产能源生产与供应基础之上,能源技术装备也主要依靠国内供应。
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能源供应的自给率达98%以上。随着能源消费量的持续上升,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城市大气污染,过度消耗生物质能引起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3.2 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3.2.1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
化石能源的高消耗和高污染性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促进了其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中国是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在优化能源结构方面已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光伏发电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生物质能中的沼气技术发展较早、成果显著,已成为仅次于巴西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3.2.2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技术优势
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具有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技术上,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大大拓展了太阳能产业应用领域,使得太阳能与锅炉、空调等各类生产、民用设备的结合成为可能,还可以实现太阳能制冷、发电等。太阳能电池技术方面,自2002年以来,中国太阳电池产量均以100%以上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包括一些欧洲国家使用的太阳能电池也是从中国进口的。中国风力发电技术起步晚,但大型风力发电企业发展后劲十分强劲,到“十二五”末期中国风电机组并网容量可达到1亿千瓦,风电产业和风电技术都将获得快速发展,中国的地热技术和地源热泵利用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水电技术成熟,以三峡工程建设为标志,中国水电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2004
年水电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中国目前有7家万吨级生物柴油生产企业,生物柴油年产量超过100万吨。中国现代电网改造成效显著,国家出台了《智能电网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结合国家清洁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实施,统筹部署智能电网的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计划建成建成20-30项智能电网技术专项示范工程和3-5项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5-10个智能电网示范城市、50个智能电网示范园区,推动中国电网从传统电网向高效、经济、清洁、互动的现代电网的升级和跨越。
与非洲不同,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每年都要进口大量化石燃料。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开发技术比较成熟,中国的经验和技术,正是非洲地区发展所需的。中非进行能源合作是互补互利的,这也是双方进行合作的基础性条件。能源问题的国际环境
能源问题一直是国际焦点之一,始终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我们完全可以从全球角度分析能源问题的趋势。同时,由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在能源问题上,各个国家和地区渐渐呈现出统一或相似的应对态度,相关组织或国家也出台了相应能源政策。
4.1 世界能源特点
目前,世界能源呈现出以下特点:1.全球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保持持续增长,能源结构也发生着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2.一次能源生产方面,依然由三大化石能源主导;3.OECD国家对核能发电的利用,促使核能
在一次能源生产中的比例从0.9%增长至5.1%。三大化石能源中除了较清洁的天然气比例略有增长,石油与煤炭的占比都有所下降。
4.2 可再生能源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的地位
可再生能源发展至今,在世界能源消费中已占据重要地位,在发电、供热及交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数据显示,2011年,可再生能源消费占全球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9%。2012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超过14.7亿千瓦,占全球发电装机总量的26%,发电量占比也超过21%。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增长势头强劲,光伏发电与光热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亿千瓦与250万千瓦,同比增长41%与60%;风电装机保持快速增长,装机达到2.83亿千瓦,同比增长19%;水力发电和地热发电装机增速有所放缓,同比增长3%—4%,达到9.9亿千瓦与1170万千瓦。此外,全球生物发电装机同比增长8%,达到8300万千瓦。目前,世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最多的前五位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巴西、加拿大和德国,而“金砖五国”装机占全球36%。
可再生能源受到广泛重视,并且获得了多种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作为全球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外,为各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对保障世界各国能源安全、改善环境保护、增加各国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3年初,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制定或出台可再生能源政策,其中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比重就超过2/3。最典型的支持政策有以下几种:1上网电价机制(FIT),即政府强制要求电网企业在一定期限内按照一定电价收购电网覆盖范围内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截至2013年初,包括中国、德国以及美国部分地区在内,全球已有71个国家与
28个地区(州)在其可再生能源发电市场实行此制度。2可再生能源配额制(RPS)是指用法律的形式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市场份额做出的强制性的规定,是政府为培育可再生能源市场、使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最低保障水平而采用的强制性手段。一般而言,配额制的内容包括适用范围与责任主体、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有效的可再生能源种类、绿色证书制度和奖惩措施。3财税支持政策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中不可或缺,部分国家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提供资助。
4.3 非洲能源问题的国际走向
非洲的能源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可再生能源在良好的国际环境下正迅速发展。据相关报道称,2014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将达到59亿美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1.8吉瓦,超过了过去14年的总和,该地区正成为可再生能源最具前景的新兴市场之一。目前约有20多个非洲国家制定了正式的可再生能源政策,有的还制定了长远规划。肯尼亚《东非人报》近日报道称,目前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大陆最大的风力发电地区,同时规划了1吉瓦的地热发电;东非最大太阳能发电厂近期在卢旺达建成;肯尼亚政府计划今年新建9座太阳能发电站。
新的时代,世界更加重视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各国都在大力倡导开发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中非都意识到了可再生能源的广阔前景,非洲有资源,中国有技术,双方都有意在这一领域长足发展,这正是其在能源方面成功合作的必要条件,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是符合双方各自利益的积极合作。另外,世界局势相对稳定,一些国家或地区虽有小规模的利益摩
擦,但整体而言,世界是和平的。非洲地区已告别了连年战乱的局面,中国已日益强盛,在这样的环境下,双方的合作就有了重要的安全保障,为进一步扩大合作规模,深化合作层次提供了条件。
文化沟通因素
非洲与中国相距遥远,各个方面都有较大差别,中非要想进行大规模,多领域,长时期的能源合作,除了要有上述基本条件外,在实施过程中,还必须处理好文化差异的问题。
5.1 中非文化差异
关于“文化”的定义有许多种。一般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它既包括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生活状况,也包括社会的组织、制度、宗教、习惯、风俗等方面。
文化具有三个特点,即连贯性、后天性、共享性。基于这三点主要特点,我们知道,文化是一种涵盖人的一切生活生产方面的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他会影响到人们的一切生活,生产的行为,自然包括进行合作的商业行为;文化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获得和表现出来的,因此,对于不同的文化,人们也可以通过学习来进行了解,适应;文化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范,它会影响到与他相关的所有人,因此中非要想进行大规模、长期的合作必须充分重视文化问题。
合作过程中,主要是中国人要到达非洲进行贸易与施工开发,因此我们着重了解一下非洲的文化。
非洲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专家认为全世界的民族共同 11
起源于4到20万年前的一个非洲原始部落。非洲是最早跨入文明社会的地区之一。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又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公元前3200年,古埃及出现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非洲由于自然环境的问题,曾经历了漫长的奴隶制时期,近期更是遭到了列强国家的侵略,所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运动蓬勃兴起。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非洲国家陆续取得独立。纳米比亚共和国成立和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宣告了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政治解放的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古老的非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非洲的政治形态多种多样,冷战结束后基本都实现了民主多党制。非洲人民信仰的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原始宗教。
中国是四大文明最古国之一,历史悠久,从最开始的夏朝到现在可考证的历史有五千多年。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文明时期,文化灿烂辉煌,孝道被其尊为传统美德。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稳定繁荣,已经是现实到的强国之一。中国现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中国无统一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都有信众,中国人民普遍为泛神论,属于朴素的基础信仰,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
一般来讲,不同文化交流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缺乏文化共同感,合作市时会缺乏熟悉感与信任度;产生文化优越感与文化自卑感,阻碍彼此坦诚交流;文化普遍性假设出现偏差,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与麻烦;存在文化偏见,难于真心相待,互帮互助,导致隔阂等问题。
5.2 应对文化差异,进行有效沟通
解决这些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应对措施:1.重视跨
文化沟通的重要性,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2.强化跨文化意识,时刻提醒合作双方对方和自己文化不同,出现问题时都要多从对方角度考虑,避免不必要冲突的发生。3.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具体建议可包括严选合作项目,减少沟通误区;吸收当地文化,克服文化优越感;了解当地社情,摒弃偏见思维;改变传统思维,反对普遍性假设 ;加强沟通,有分歧时主动交流倾听,彼此尊重。
正确地处理文化问题是合作在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条件。而中国在这方面明显是做的不错的,经过多年交流合作,多个项目的成功都证明了这一点。肯尼亚的《民族日报》甚至发文称“想要干得好,就请中国人”,肯尼亚当地因为经济基础差,社会基础设施薄弱,油管爆裂,道路坍塌,房屋倒塌等问题频繁出现,但当地政府却没有给予民众满意的解决,结果他们选择把工程包给中国人,中国高效负责的作风得到了当地人的肯定,并且双方交流愉快,相处融洽,目前,中国公司正在以超乎寻常的方式对肯尼亚的桥梁和高速公路系统进行现代化的升级改造。中国与几乎95%的非洲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悠久的交往历史是中国企业在非洲发展相比其他国家,尤其美国、韩国最明显的优势,可以看出,就文化交流问题而言,双方是基本具备了深度合作的条件的。
中非能源合作的合作方式
要进行能源合作,只有基本条件满足是不够的,最终还要落实到具体合作方式上。非洲是世界七大洲之一,共有数十个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中国是当代强国,人口、国土面积、经济实力都是世界前列。中非双方的合作不是简单的公司间的商业交易,而是两大政治集体的接触,两大文化的沟通,两 13
大经济体的交流。因此,双方的合作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是考虑在文化,经济,政治,信仰等多方面的全面合作,整体性的互帮互助。
目前,中非能源合作主要通过直接投资、商品贸易和技术贸易等方式进行。对于非洲国家来说,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工业的发展要从农产品加工业起步。例如,发展面粉、碾米、榨油、面包、饮料、制糖、肉类加工、乳品、鱼品加工等工业。发展低碳“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选择那些技术要求不高、工艺不太复杂、资金所需不多、能容纳较多劳动力的生产项目,依靠可再生能源技术来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同时,中国也可借在非洲的技术应用对相关技术进行研发改进。另外,非洲市场还较弱,在合作的基础上,中国对非洲采取了大量的援助行动。
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下,中国对非援助有条不紊地展开,目前,中国正与十多个非洲国家合作积极推进清洁能源项目,取得了可喜成果。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非的能源合作,为双方创造更稳定可靠的合作环境,在今后的合作机制上,双方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新,以中非合作论坛为基础,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不断探索更符合中非双方特点的合作机制。例如:
1.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机制。鼓励商业银行、民间资本进入,全面开发金融产品,争取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开辟国际融资渠道,推动对非投资市场化,为中小低碳企业发展提供贷款扶持。
2.建立有效的技术合作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应用和转让;消除技术合作中存在的政策、体制、程序、资金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障碍,为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提供激励措施,使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在实践中得以顺利进行;建立中非国际技术合作基金,确保广大发展中国家买得起、用得上先进的环境友好型技术。
3.设立联合专家咨询委员会、行业协会。及时介入、广泛参与非洲国家能源战略、政策的研发过程以及人力资源、数据统计的培训和建设过程,同时为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走出去”到非洲的重大项目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
4.建立投资争端解决机制。非洲部分国家国内政局不稳,宗教、文化、民族等冲突频繁发生,要依托非洲国家政府,与相关的国家和地区建立投资争端解决的机制,积极保护中国能源投资企业的利益和相关人员的安全。
结语
新的时代,中非的合作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新的一年里,中国出资20亿美元与非开行成立“非洲共同增长基金”,2014年5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与非洲开发银行行长卡贝鲁卡在非洲共同增长基金签字仪式上郑重签字,这将成为中非合作的一个新的开端。这是落实李克强总理访问非洲时提出的与非洲国家开展务实高效融资合作的重要措施。充分体现了中国与非洲合作的真诚态度,在互利共赢的氛围中,为非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与非洲历来友好互助,在新的历史环境中,中非的合作必将迈上新的台阶,虽然还会面临新的挑战,面对某些国家的破坏与竞争,但双方合作的条件已经具备,中非能源合作,必将把中非双方共同带向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非洲可再生能源现状,纤维素网,[2]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Renewables and Waste in Africa in 2009,http://www.xiexiebang.com/stats/renewdata.asp?COUNTRY_CODE=11
[3] 南非未来可开发的风能资源丰富,中化新网
[4]钟延秋,孙国庆,马凤成;《富有勘探开发潜力的非洲石油资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年01期
[5]曹光美《新时期中非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王倩《中非石油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3年 [7]王越;《非洲油气资源现状及投资环境分析》[J];中国矿业;2008年11期 [8]李北陵;《中非能源合作前景广阔》[J];中国石化;2011年01期
[9]何琬;郑迎迎;《中国与非洲的石油贸易与合作》[J];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11期 [10]张刚;《外国石油公司在非洲的竞争趋势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08年03期
[11]滕吉文;张永谦;阮小敏;《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与必须深层次思考的几个科学问题——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12]韩秀申;《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发展及其社会责任》[J];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07期 [13]徐伟忠;《非洲油气资源现状》[J];国际资料信息;2004年12期
[14]徐玲;《中国跨国公司投资非洲产业选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1期 [15]王明;《中国石油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第三篇:能源问题
中国现在的重中之重在南亚,稳定巴基斯坦的局势既可以稳定地从伊朗,乃至中东各国(比如沙特)获得能源。加上中亚中国的成功运作,对于自身的能源安全有了一定程度保障。
接下来需要加强的就是解放军的远程投送力量了,包括海军(航母、两栖攻击舰等)和空军(大型运输机等)。中国在非洲和南美的能源供应(当然,不仅是能源,也包括其他资源,比如矿产)需要自身军事力量的保护。
云南官方门户网站云南网报道,昆明市政府周五(3月2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就近来引起广泛关注的中石油炼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通报。
据昆明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李河流证实,有关项目在2008年正式启动项目前期研究,并最终确定把项目设在在安宁市草铺工业园区。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也在2013年1月获得国家的核准。
李河流透露,中石油的炼油项目每年产量为1000万吨,而云南2012年成品油消费量超过1000万吨,因此该项目对于解决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成品油运输距离大、成本高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石油的这一炼油项目,之所以选址在昆明市郊,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节省成本和就近方便。从战略上说,中缅油气管道从云南瑞丽入境直达昆明的云南炼化基地,可以消解石油海运的马六甲困局,使云南乃至大西南告别缺油的困境,成品油输往西南各省乃至全国;而入境后线路上的几个州市,无论是政策资源还是经济实力,都远不是昆明市的竞争对手,炼化基地的选址就只能是在昆明所辖市区了。
昆明市介绍这一项目的选址情况时说,花了四年时间考察过嵩明、宜良等地,认为其处于小江活动断裂带上,地质不稳定,安宁的地质最稳定,避开了断裂带,可以确保工厂的最高安全性。就草铺镇的征地拆迁户而言,他们很弱势,生活需求低,解决自己的住房问题是当务之急,政府方面曾经组织部分市民和被征地的村民前往广西钦州看过炼油项目,走马观花之后,也都表态支持;这一千万吨级的炼油厂可以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除了专业技术人才,配套的普通用工将优先考虑本地群众,优先培训招工;政府承诺企业创造的税收也将加大投入当地的教育医疗,企业也需要彰显自己的社会责任。
毫无疑问,这一炼油项目即将落地在昆明西南郊安宁市草铺镇,由于信息不对称,已经给当地民众带来了种种忧虑。自从5月10日这一项目的新闻发布会宣布消息以来,就陆续有市民聚集到昆明市政府和安宁市政府门口抗议,安宁市工商局居然还为此特别下达通知,要求销售商出售各类口罩时,须登记购买口罩者姓名、身份证号码、购买口罩的类型、数量和购买日期。政府部门这样的举措,即使真没有什么问题,是不是也会让人产生欲盖弥彰的嫌疑呢?
就在昆明市辖范围内建这么大吨级的炼油厂,要说对环境影响一点也没有,恐怕会没人相信。已被污染的滇池就是眼前触目惊心的标本。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视觉感官上的刺激,监管不力的话,不排除危及周围居民的生命。
昆明市方面的解释是,已经投资兴建一个王家滩水库作为新辟的水源,炼油所要消耗的水将取自滇池下排口螳螂川,昆明市区目前的城市污水不再排入滇池,也会直接排入螳螂川,政府方面在安宁工业园区新建了一家再生水厂,螳螂川的水经过处理后,以供炼油项目和其他企业使用,不会对滇池的水造成污染;另外配有一套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系统,对使用过的废水再度处理利用,最后排出的水量很小,不会与民争水。
为中缅原油管道的配套建设,该项目冀望缓解云南油荒,亦构成“GDP诱惑”;如何寻求工业文明与环境承载之间的平衡成地方政府考题
经济拉动
今年1月份,安宁市工业园区管委会发文,要求齐心确保项目开工,以超常规的力度推动工作开展。
为了给项目的推进提供后勤保障,2011年,安宁市政府将当地一家市属酒店整体资产产权无偿移交中石油炼化工程建设项目部作为日常办公场所使用。这家酒店总评估价值6483万元。
安宁市主要领导当时表示,安宁举全市之力支持和服务中石油项目。
石油炼化带给当地的不只是缓解资源供应紧张。《云南省石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提出,云南石油化工产业要以中石油项目为依托,形成以昆明为中心的石油化工—化肥—有机化工一体化产业基地,发展以炼油—乙烯装置为基础的核心石化产业群。
本报记者查询云南工信委官网发现,云南省政府2011年确定的18项重大工业建设项目中,中石油油气管道和炼化基地建设项目排在首位。
按照安宁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田建宏的分析,整体带来的中下游相关产业的产值保守估计将在1500亿~2000亿元之间。
“千亿GDP呼之欲出”,这是当地媒体报道该项目时给出的预期。
昆明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5%至692.95亿元。环境之辨
安宁官方称,炼油项目环境保护控制标准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污水是炼油项目的必然产物。炼油厂的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水,虽然大部分水可循环使用,但是仍会产生废水,其中含有有害的物质,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地处不时遭遇干旱侵扰的内陆,水从哪里来,污水排到哪里去,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昆明市地处金沙江、红河、珠江三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缺少过境水资源,主要依靠大气降雨蓄水,是全国14个水资源短缺城市之一。
云南省社科院相关负责人近日称,一个城市的发展,一个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都要考虑到对水的需求量。应该先谋划好。有些项目经济效益比较好,但是对水的需求量非常大,短期内会给城市带来好的经济效益,但是长期下来则是灾难。关于项目受到的环保质疑,田建宏曾表示,环境容量饱和以及水资源匮乏确实是制约安宁今后发展工业的主要因素。当地正推出一系列措施予以完善。安宁早已经开始修建一座名为王家滩的水库,中石油昆明炼化基地项目用水是其主要供水对象之一。
3月29日,昆明市政府就该项目建设情况举行新闻通报会,称在厂区设有11万立方米的紧急事故污水池,确保事故情况下全厂污水不外排;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后,集中送到昆明市危废处理中心进行无害化处理。尽管该项目拥有治污、防污举措,但前车之鉴证明,污染之事防不胜防。2006年11月,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并造成松花江水污染。调查显示,污染事件的直接原因是厂方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泄漏出来的部分物料等混合物流入松花江。
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王筱春曾经对昆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做过研究。她告诉本报记者,昆明因为地处高原地区,最大的环境压力在于缺水,安宁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近年来,安宁的工业区承载了昆明市区诸多化工企业。白颐称,炼油是一个正常的石油化工中间项目,其污染的程度“在化工里头根本排不上”。
目前尚无权威信息显示安宁的这个炼油项目是否涉及PX项目,这是当地民众的主要担忧。
作为石油化工产业链中的中间产品,PX(对二甲苯)是纺织服装、塑料(9955,185.00,1.89%)制品等日用消费品生产的上游中间原料之一。目前,我国列入《剧毒化学品目录》的品种有335个,PX只是其中危险性相对较低的一种。2011年,受强热带风暴影响,大连福佳·大化石油化工有限公司PX项目防波堤发生溃坝。当时新华社报道称,虽未发生泄漏等连带事故,但引起了部分大连市民对PX项目的关注,并引发了群体性事件。此后,发改委等部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加强PX等敏感产品安全环保工作。目前中国已建成PX生产线的项目共有13个。另外在建的项目有两个,分别是从厦门迁到漳州的腾龙芳烃公司项目以及四川彭州石化项目。每个PX项目背后都意味着可观的投资与巨量的GDP。PX是PTA的上游材料。石油经过提炼生产出石脑油,石脑油中提炼出MX(混二甲苯),再提炼出PX(对二甲苯),而后生产为PTA,这种化学品是化学纤维、包装材料等产品的主要原料——涤纶用PTA占总量的75%,而化纤中78%为涤纶。PX项目是石油炼化项目的重要一环,有了PX项目,背后便有依靠,上游有庞大的原油生产、炼化产业集群,以及下游无数的制造企业
以下马的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为例,镇海区政府的官方说明中有如下内容:镇海炼化年产1500万吨炼油、120万吨乙烯扩建工程(简称炼化一体化项目),主要由炼油工程、乙烯工程和公用辅助设施三部分组成。项目总投资估算约558.73亿元,选址位于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占地面积约422公顷。而在厦门下马、在漳州上马的腾龙PX项目,总投资额138亿元,年产80万吨PX。以拉动上下游3倍计算,当地的GDP上升400亿左右。
昆明中石油的炼油项目被赋予重任,昆明安宁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田建宏的分析,昆明PX项目整体带来的中下游相关产业的产值保守估计将在1500亿~2000亿元之间,而昆明去年整年的GDP不过3011亿元。从东南亚进口原油,形成炼化产业链,昆明GDP的增长就指日可待。中石油一位内部人士表示,“在这些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往往是地方政府极力争取,大开绿灯,公司也把主要精力放在项目的运作上,而忽略了对周边群众的解释工作。”
污染物排放符合国标
环评报告指出,该炼油项目产品量为943.85万吨/年,主要产品为欧汽油、欧柴油、航空煤油、液化气,副产品包括聚丙烯、苯、混合二甲苯、催化油浆、硫磺和丙烷。记者发现,公众普遍关心的PX,即对二甲苯并没有在炼油项目产品中体现。此前,中石油云南石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兢克在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也称,“整个炼油项目不含PX装置,也不生产PX产品。”
该炼油项目的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非甲烷总烃、苯、二甲苯、硫化氢、甲醇、废气、氨气等污染物。环评报告指出,项目污染治理措施可保证“三废”达标排放,保护周围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环境质量,达到预期的环境保护要求和目标。
公众反映透明度不高
炼油项目的环评报告主要内容公布后,网友们认为,网络公示环评报告可取,但是为何不是全本的环评报告呢?不少网友对此困惑不解。昨天下午,记者电话联系了昆明市政府办公厅相关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表示,环评报告根据既定程序公开,公众可到安宁市宁湖公园综合展馆查询全本环评报告。
记者也注意到,网络公示的这部分内容没有明示环评机构,这对于一份环评报告来说十分重要。部分网友也根据报告首页上“中石油云南石化有限公司”字样认为,这份报告是云南石化自己给自己做的环评报告。对此,市政府办公厅工作人员表示,并不清楚是哪家环评机构做的报告,公众可到安宁现场向专家查询、了解。
反馈
环保组织:昆明市政府未给出PX项目环评
昆明安宁的炼油项目及是否上马PX项目也引起环保组织的关注。环保组织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向昆明市环保局申请公开“中国石油云南石化炼油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全本”和“中国石油云南石化炼油工程配套项目PX装置环境评价报告全本。昨天下午,昆明市环保局做出回复。不过针对炼油项目环评,回复也只给出报告的主要内容链接,针对PX项目,昆明市环保局称:“经查,我局至今未收到上述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相关文件,你中心申请的信息不存在。”
第四篇:中非经贸关系: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非经贸关系:现状、问题与对策
内容提要近年来,在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下,中非经贸关系发展迅速。更进一步加强中非经贸合作是符合中非双方人民的利益的。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非经贸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分析中非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中非经贸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加强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非 经贸关系 问题与对策
中国与非洲大陆之间虽然相隔万里,但中非之间的交流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非洲各国独立后,中非交流更加密切。该时期中国本身的经济基础薄弱,中非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多是在政治层面上,经济层面的合作极少,合作方式也主要是中国对非洲单方面的援助。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9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中非关系突飞猛进,中非之间的合作已更多地涉及到经济领域。2000年第一次中非合作论坛(FOCAC)的成功举行,拉开了中非全面经济合作的序幕。中非关系稳步发展,合作不断深化,其合作范围也逐步扩大。
一、中非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
中非经贸交往主要体现为中非贸易、中国对非的直接投资、中国对非援助以及中非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
(一)中非双边贸易
中非双边贸易总额的快速增长很好地反映了中非经贸关系近年来的深入发展。据统计,中非贸易额1950年为0.1214亿美元,1990年为1.6645亿美元;90年代后期发展迅速,到1999年中非贸易总额为64.84亿美元,五十年内增长了533倍。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下,中非经贸关系再上一个新台阶。2000年中非贸易总额达到106.01亿美元,2006年达到554.64亿美元,2007年为733.11亿美元,2008年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068.42亿美元。2000到2007年间,中非贸易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30%,2008年的增长率更是高达45.7%。
从商品贸易结构来看,中非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二者在各自参与贸易的行业中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中国从非洲主要进口5类产品(原油、铁矿石、木材、钻石和棉花),以2007年为例,原油占整个进口额的72%,各类矿产为7%,棉花为1%,铜制品、钻石、钢铁制品、木材均为2%,其他产品为12%;与从非洲进口相比,中国对非洲出口产品更为多样化,其中机器设备和电子产品占比例较高,其次是纺织品和衣服,另外还包括高科技产品、塑料制品、钢铁制品等,由于非洲独立前长期受西方剥削,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几乎所有的轻工产品都依赖进口。中国对非洲出口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随着中非贸易的发展,非洲对中国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中国对非洲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中非经贸连年的高速增长证明,中非贸易是对双方有利的,是双方都愿意积极推动的。新中国成立以来,50年代,中国仅仅同埃及、摩洛哥、突尼斯签订政府间贸易协定;60年代这一数字增加到13个,1987年达到了46个,到1999年中国已经与53个非洲国家中的50个签订了政府间贸易协定;2006年第三次中非经济合作论坛53个国家都有代表参与。同年底,中国超过法国成为继美国之后非洲第二大贸易伙伴。
(二)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FDI)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与日俱增,中国庞大的生产能力也需要足够的市场支撑。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中国企业走向世界。非洲作为地球上“最后一块未开垦的土地”无疑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了空间。从2003年开始中国对非投资增长势头迅猛,2006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额为5.2亿美元,2007年迅速提高到15.743亿美元。截止2007年中国累计对非洲的非金融类投资达到44.618亿美元。
中非投资合作机制日臻完善。目前,中国已同31个非洲国家签订了投资保护协定,与10个非洲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与42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双边经贸联(混)委会机制。2009年以来,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加速下滑,但中国对非投资没有像一些国家那样釜底抽薪、大量抽逃,而是迎难而上保持快速增长。1—6月,中国对非直接投资5.52亿美元,同比增长81%。目前,经商务部核准或备案的在非中资企业超过1000家,涉及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等多个领域。中国企业在实现自身良好发展的同时,也带去了适用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了当地的税收和就业,为当地培养了经营管理人员。
第五篇:11-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
第三节 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状况
这里的环境是指狭义的环境即自然环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水、大气和生物等。
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人口规模比较小,对环境的索取比较少;敬畏自然;能力也较小)环境问题是局部的,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不大。例如,中国农业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基本是可再生的。使用有机肥料(而当代无机肥料则严重使得土地硬化,散失肥力,所以现在的蔬菜水果甚至猪肉鱼肉等都没有原来那种味道了);适应天时四时轮作;砍伐森林能力有限,畜牧业规模也较小,对环境的破坏较少。
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利用自然能力增强,因而改造利用自然的规模和程度不断扩大,不合理的开发破坏了原来的生态平衡,使环境问题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环境问题主要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环境污染主要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生态破坏主要有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生物种类的减少等。
(一)环境污染 1.水污染
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对江河、湖泊、海洋和地下水造成的污染。大量的工业废水、残留农药和生活垃圾直接危害水体生物,恶化水质,加速疾病的传播,更严重的是减少了饮用水资源。水污染中海洋污染最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因为江河污染主要表现为上游对下游流动性危害,而海洋面积占地球面积的71%,海水的循环流动在更大的程度上加速污染的传播。水污染危害水体生物,导致部分物种的灭绝,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长江、黄河、九龙江污染问题、工业废水、生活废水、赤潮、珊瑚礁灭绝等
2.大气污染
主要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及酸雨等问题。
(1)温室效应。地球的大气是多种气体组成的稀薄的气体层,气体中如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气、臭氧等能吸收红外射线,保持地球的温度。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迅速增加,形成温室效应超过正常强度,使全球气候变暖。这将使水灾和旱灾交替发生,更严重的是导致南北两极冰雪的融化,海平面上升。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人类生存。
(2)臭氧层空洞。臭氧不仅可吸收红外射线,而且可以阻止并减少70% —90% 紫外线,保护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1985年,科学家首次在南极上空发现臭氧层空洞,随后臭氧层空洞又呈现扩大趋势。这无疑是人类日益扩大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结果。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氯氟烷烃,而氯氟烷烃基本是人工产生,用于制冷剂、发泡剂、清洁剂、灭火剂等。如果臭氧层空洞继续扩大,紫外线辐射强度将不断加强,这将导致皮肤癌和眼睛疾病患者急剧增加,对其他生物和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3)酸雨。酸雨是酸碱度小于5.6的降雨,它是重化工业的产物,尤其是火力发电厂和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最为严重。有害气体物质可随大气流动,飘到一国其他地区,甚至飘到到其他国家,在合适的条件下形成酸雨。酸雨会直接导致农作物的减产、森林的破坏以及造成水污染和土地污染,危害人体的健康。
3.土壤污染
主要是由水污染、大气污染的衍生物和生活及工业固体垃圾污染导致的土地荒漠化、盐渍化、土地的板结等问题。由于水的循环流动性,水污染直接导致土地污染。大气污染的衍生物如酸雨使土地盐渍化,降低耕地质量。而大气污染的另一衍生物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上升,加快了土地的沙漠化。人类自身不适当的使用化肥及农药的滥用也加重了土地的污染,使土地的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二)生态破坏
指外力作用主要是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超过自然环境自我调节能力,自然环境平衡遭到破坏,主要表现为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生物种类的减少等问题。这其中生物种类的减少最引起人们关注。
比如阿斯旺大坝造成尼罗河下游的问题、过度放牧造成沙漠化沙尘暴问题、乱砍乱伐造成水土流失问题。
二、环境问题根源
(一)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和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
1.所谓行为的负外部性,是指人们的行为对他人或社会不利的影响。在经济行为中,它既包括生产的负外部性,也包括消费的负外部性。当这种外部性理论应用到环境问题时,它不仅可以用来解释资源低效率配置的原因,也可以为解决环境外部不经济性问题提供思路和框架。例如,工矿企业的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等行为,居民在使用助力车或汽车的过程中排出的尾气,对他人和周围的环境均有负面影响。为有效减少和控制经济行为的外部负效应,就应当使得外部成本内在化。根据科斯定理①,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私人市场就将总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并能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和交易人数的众多等原因,使得科斯定理难以适用于现实。为此,就需要政府采取管制、征收庇古税②等公共政策来应付外部性问题。然而,与“市场失灵”一样,由于存在“政府失灵”现象,从而使得负外部性问题难以有效克服。
2.在经济学中,根据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可以把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共有资源和自然垄断物品。私人物品是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共有资源是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物品,自然垄断物品是有排他性但没有竞争性的物品。清洁的空气和水、石油矿藏、野生动物等是典型的共有资源。高速公路是什么物品呢?
1968年,美国加州大学的哈丁教授就人口资源等问题撰写了一篇题为“共有的悲剧”(TragedyofCommons)的论文,深刻地说明了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和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导致共有资源的枯竭。“共有的悲剧”是一个有一般性结论的故事:“当一个人用共有资源时,他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使用。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共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①”
当今社会,资源的枯竭,环境质量的退化,与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和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有密切的联系。外部性与产权制度的不完善相关,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资源的产权不明晰。资源长期以来都被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似乎从来都不存在产权问题。谁都可以任意地、不受约束地使用和浪费这些资源,只要他愿意,甚至可以向河里、空中或是土地上倾倒或排放各种废物和污染物,造成环境资源的迅速恶化。正如外部性理论所指出的,即使是像河流、水、空气和土壤等环境资源也是有限的,使用这些资源也是有代价的。只是长期以来损害环境的代价不是由损害者支付的,而最终是由社会支付的。因此,正是由于人们不能正确认识环境资源,普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促成了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呈现出如下形态:大量开采资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这种模式是建立在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基础之上的,是不可循环的因而也是不可持续的。“虽然贫困导致某些种类的环境压力,但全球环境不断退化的主要原因是非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这种模式。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加剧了贫困和失调。②”
1.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概括起来,传统的生产方式给环境造成的破坏包括
(1)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板结,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大批土地丧失生产能力。(2)由于不计算环境资源的成本而使得自然资源的价格过低,最终造成无限制地开采地矿资源,造成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巨大破坏。关于资源定价过低的讨论,比如说油价过低,怎么看待?
(3)由于工业化的发展,二氧化碳、氟氯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造成气温升高,全球变暖,臭氧层出现空洞,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4)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与日俱增,严重地毒化着人们的生活空间。
(5)农业、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各国对水资源的需要越来越多,浪费和污染淡水资源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致使淡水资源在世界范围内严重短缺。
2.从消费方式的角度看,过度的消费对地球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带来了莫大的威胁。
人类已经把挥霍无度的消费文化推到极致,把大量自然资源转化为消费性商品。经济系统往往致力于把自然资源转化为产品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要求,用过的物品被当作废物加以抛弃。这种消费模式的结果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量的增加,废物也越来越多,从而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传统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在经济上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牺牲后代人的生存环境为代价的,也同样是不能持久的。
(三)经济的贫困化
与发达国家的高消费和享乐主义相对应,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由于发展不足而导致的经济贫困,是环境恶化的根源之一。这些国家没有建立起本国的工业体系为了生存和偿还外债,迫使他们不断开采本国的自然资源廉价出口到发达国家。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一些发展中国家无法解决因过度开采资源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土壤肥力的降低、水土流失、森林等资源的急剧减少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而这些环境问题又反过来加剧了经济的贫困化。于是乎,很多国家陷入了经济贫困和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之中。《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①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中,环境问题大半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千百万人的生活仍然远远低于像样的生活所需要的最低水平。他们无法取得充足的食物和衣服、住房和教育保健和卫生设备。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牢记他们的优先任务和保护及改善环境的必要。”
三、环境问题对策
(一)建立明晰的环境产权制度
外部性与产权制度的不完善相关,在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并不一定导致帕累托最优。同时科斯定理认为,在不考虑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只要私有产权界定明确,被外部效应所影响的各方,可以通过自由买卖、讨价还价的方式取得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
因而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法,首先应该是各国政府对产权制度的改进。在人类历史中,产权制度也是不断进步的,从而不断地在解决外部性问题。例如,对知识产权的确认和保护是在很晚的时候才实现的。当知识产权确立以后,有关知识生产的外部性得到克服,从而促进了技术的进步。
因此,在讨论克服破坏环境和耗竭资源的问题时,首先也应该依赖于各国对产权制度的改进,建立明晰的环境产权制度。因此,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坚持“谁污染,谁付费”的成本覆盖原则,使污染者付费能够完全覆盖其产生的负外部效应;对污染付费的成本要传导到商品和资源的使用者,使他们支付的价格足以补偿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
如何让污染者付费?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实现。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污染权交易制度,就非常值得借鉴。其中心思想是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可承受的排放污染物的总量和浓度,(这个可承受的程度就难以确定)并据此向各经济主体发放(或者拍卖)排污许可证。持有者可以享有排放一定污染物的权利,也可以将许可证按市场价转让。只要持有者治理污染的花费小于许可证的价格,它就有动力治理污染,并将许可证转让以获取利润。而治理污染费用较高的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许可证来扩大其污染权。这种制度安排,将环境保护和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一方面鼓励厂商降低污染的排放量,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环保政策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对于排污权交易的一个讨论:有的企业想方设法的去获得排污权然后高价卖出牟利,而不能反映社会真正的排污状况)
当然应该看到,产权制度的改进也是有边界的。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还无法将大环境分割开来,并且个人化。所以产权制度的改进还无法将环境成本纳入到个人成本中去。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来补救。这个政策就是征税。征收环境税是一种更具有经济效率且体现社会公平的经济手段。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征收环境税为社会提供社会需要的资金来源,纠正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问题,提高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可通过征收环境税使这些企业的外部成本内在化,利润水平合理化,并将税收用于补偿受害人或环境保护,从而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有利于各类企业之间进行平等竞争。
(二)可持续消费
可持续消费的基点是当代消费不影响后代人的利益。“当消费扩大了人们的能力、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又没有危害他人的幸福时,才对人类发展有所贡献①”。可持续消费首先必须改变现有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从长远看,必须将现在浪费性、破坏性、直线型生产和消费方式变为循环生产、循环消费方式。改变消费方式与改变生产方式一样,循环消费是可持续消费的根本途径。
1.技术进步在保持可持续消费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技术进步可以减少资源使用量和保护环境。以往,在传统的增长方式的影响下,人们只顾以大量的资源消费来换取人们物质生活方面的进步,因此技术发展的重点也只是利用资源扩大生产,最后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资源的破坏。然而,在可持续消费已经成为各国所追求的目标的情况下,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方向,即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以求得资源的永续使用。例如,太阳能汽车不仅可以大大地降低能源消耗,也有利于环境。除了使用更少的原材料,向自然界排放更少的废料和生产更多的有用产品以外,也包含着更多的重复利用一切有用的资源和替代资源。在现代生活中,随着技术的发展,慢慢出现一种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非物化”的倾向。例如,互联网出现以后,不仅用网络信息为各方面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而且节约了大量诸如纸张、印刷、装卸、运输等的工作量,既节约了木材和纸张等加工生产工序,也减少了对于自然界的污染。
2.通过市场也可以调节生产和消费,但市场不能保证消费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也不能保证消费的适度和可持续性。因此,就有必要利用法律、经济和制度等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手段。法律规定(包括环境立法)和管理制度是可以有效影响、引导和规范消费者行为的。我们所建立起来的法律和管理的规范应该鼓励发展“清洁生产”②技术,而不是以往强调的“末端控制”。
“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和产品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持续的、创造性的思维,它是指对产品和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是要引起研究开发者、生产者、消费者也就是全社会对于工业产品生产及使用全过程对环境影响的关注。从而使污染物产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达到最小,资源充分利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
而传统的“末端控制”相较于“清洁生产”,其主要问题表现在污染控制与生产过程控制没有密切结合起来,资源和能源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污染物产生后再进行处理,处理设施基建投资大,运行费用高以及现有的污染治理技术存在局限性,使得排放的“三废”在处理、处置过程中对环境还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清洁生产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各国政府应该停止那种不利于消费观念转变的政府补贴、优惠等措施,辅以某些消耗环境资源的产品价格的提高。这样,环境成本的内部化才可以适当减少社会对于这些资源的需求。
(三)淡化分歧,南北共同保护生存环境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被划分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可是,无论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都正从不同方向破坏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关于环境保护,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一直以来存在着一个分歧,即发展中国家是否真正有权利发展自己的经济,它们是否必须同发达国家一样,严格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这个分歧由来已久。
从20世纪2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零增长理论”开始,就基本上剥夺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权利。他们认为,无论是环境污染还是自然资源消耗都已经达到了极限,因此世界应该停止发展。众所周知,要发展经济,就要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就一定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不让发展中国家排放温室气体,就等于不让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己的经济。即使不完全剥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权利,那也只有在发达国家提高生产技术和减少排污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才能相应地发展经济。那么,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何时才能发展到今天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呢?实际上,永远不可能。
由于温室气体排放涉及各国的切身利益,因此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虽然各国也在世界范围内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许多国家做出了各种承诺,还定期召开会议对一些协议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但是,在行动上并非那么理想,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仍想尽办法逃避应负的责任。发达国家如果一直逃避自己的责任,那么要使温室气体的排放真正受到控制只能是一句空话。因为一方面发达国家过去是现在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者,它们对于全球气候变坏负有最主要的责任;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发达国家长期对广大殖民地的剥削和压迫使得现在这些国家仍处于十分贫困的境地,它们所能排放的温室气体在当前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中仍是少数
因此,发达国家既有责任减轻自身的污染,也有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的发展,并在经济发展中注意防止环境破坏。为此,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应该在共同的环境问题前消除分歧意见,同心协力,共同治理和保护环境质量。发达国家应该在资金和技术上支援发展中国家,使他们在迅速发展经济的同时能够最有效地保护环境与自然资源。反过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会进一步支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发达国家应该意识到,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实现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合作一条,别无他途。
第四节 能源问题 一、三次石油危机(自己看)
原因:中东政局变动、预期导致恐慌囤积需求上升、投机 影响: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
中东及石油战略资源的重要性,同时包括海上运输线路的战略安全。
二、石油市场现状
(一)2003年后世界油价的暴涨 1.状况:
石油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而起伏,但会呈现周期性的涨落。伊拉克战争后人们曾预计,随着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迅速取胜和对局势的控制,世界石油市场将会趋于稳定。然而,自2003年以来,从世界石油市场变化的总趋势来看,国际原油价格呈现上升态势,期间虽然有间断的油价回落,甚至连续数周的油价下滑。但是,几年来,各种国际原油的年均价格数据都显示,国际油价有明显的增高特性(见表11 6)。这种油价的上升状况表明,世界正进入一个高油价阶段。
2.影响因素:
油价变化不仅受经济周期影响,还受到石油及石化行业国际投资变化、能源技术的进展、世界气候变化、国际石油投机及产油地区突发事件等长期因素或短期因素的影响。
3.影响:
从中长期看,油价猛涨推动石油开发投资,也会推动提高能源效率,促进节能技术的应用,还会促进石油替代能源的开发。
新的石油投资会导致石油探明储量上升、采油与加工技术进步,产油边际成本随之下降。节能技术的推进则使单位产出的能耗下降。这些因素一旦促成世界石油市场供大于求,油价就会下跌。
然而油价在低价位的徘徊又会使开发新油田的投资减少,石油加工的备用生产能力逐步消耗。当石油消费的增长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生产的增长,又会出现石油短缺,引起油价上涨。国际石油投机和其他短期因素则使油价波动幅度增大。
4.2003年后石油价格暴涨的因素同样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伊拉克战争后美国未能迅速平定伊拉克局势,伊拉克国内局势动荡,石油生产能力迟迟未能恢复,石油出口严重受阻;同时委内瑞拉的罢工风潮、沙特阿拉伯油田受恐怖分子威胁等问题也对油价上涨造成推动作用。
二是出于反恐和应对石油危机的需要,近几年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高石油战略储备,大量采购石油,无形中刺激了石油经销商和投机商囤积石油,伺机牟利。当然,也有一些欧佩克成员国有意控制石油产量抬高油价。
三是由于全球经济在经历了多年衰退后开始复苏和增长,对包括石油在内的能源需求激增。而之前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能源需求偏低。欧佩克的主要成员国的生产能力没有根据实际需求而及时提高,因此造成了石油供不应求的局面。
(二)油价暴涨的经济后果
油价暴涨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影响世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每桶石油的价格上涨5美元,世界经济增长率就将减少0.3%,其中对欧盟国家影响尤其大,近年来欧洲微弱的经济增长很可能很快就被油价上涨所抵消(见表11 7)。另外,由于世界石油市场以美元结算,油价的上涨还迫使欧元继续坚挺,这对于依赖出口的欧洲经济非常不利。
然而,也有国家从油价上涨中获得好处,大部分 OPEC成员国从高油价中获得巨大利益,俄罗斯2004年6.2% 的GDP增长相当部分得益于高价能源的出口,(我们讲国别经济的时候有提到俄罗斯的)而澳大利亚也因亚洲地区的能源短缺,煤炭出口量大增。高油价也刺激了对能源开采的投资,2004年世界石油开采和技术投资比2003年增加了6%。
(三)油价暴涨的根本原因
油价暴涨反映出的一个基本事实: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安全体系脆弱。在过去的50年里,世界经济主要依赖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而作为交通运输的动力燃料几乎都依赖石油。因此,一旦石油价格出现大幅波动,世界经济就会出现震荡。从长远来看,以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的经济已无法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及早进行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大力发展包括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发展核能和开发利用氢能及燃料电池大力推行节能降耗技术,利用能源多元化和开源节流多种措施,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三、当前能源危机的解决对策
(一)全球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进程①由于石油价格上涨和《京都议定书》②即将生效,全球加紧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氢能
2.生物质能。能源作物种植。如巴西作为开发生物质能源的强国,以甘蔗为原料生产的酒精;种植蓖麻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以实现保障能源供给和农民脱贫的双重目的。
负面影响:全球可耕作面积有限,如何分配生物燃料和粮食的种植。2008年已经提了个醒,生物燃料种植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世界粮食危机。
3.动力电池:锂电池、镍氢电池等。问题(它们的充电来源、废旧电池的处理)风电、水电对生态环境的改变;传统的煤电污染;核电大力发展
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中遇到最大障碍是成本偏高,当前还无法与石油能源的成本竞争。因此,在短期内,可再生能源还缺乏竞争力。
(二)国际能源竞争与合作更加普遍 1.国际能源竞争
世界各主要石油消费国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耗量正在不断增加,为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一些国家正在加紧开发近海油气资源和实行“走出去”战略,到海外寻找油气生产和投资机会。然而各国对油气资源的竞争不可避免地将引发国家利益的冲突。非洲、拉美;海洋(比如我们的东海、南海);西伯利亚;各国对石油战略资源的争夺必将愈演愈烈。
2.国际能源合作
从广义上讲,能源问题、环境问题都不是一个国家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和协作。国际会议;双边合作;技术层面
中国环境问题的根源是我们扭曲的发展观
中国的环境问题已不是什么“隐约逼近的危机”,而是一个已到眼前的危机。我们一直说要搞好环境造福子孙后代,实际上是我们这代人能否安然度过的问题。
我想,在座的各位可能都曾在不同的场合赞誉过中国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GDP年均增长8%的奇迹。然而,这种增长是以资源和环境更快速度的损耗为代价的。一年前我参加了一个评价中国高利税企业的会议,排在前面的全是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中国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排污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劳动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
50多年来,中国人口由6亿增长到13亿,而可居住的土地由于水土流失从600多万平方公里减少到300多万。45种主要矿产15年后剩下6种,5年以后70%以上的石油依赖进口。我们三分之一的国土已经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已经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1500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疾病和呼吸道癌症……如果按照目前的污染水平走下去,随着15年后我们的经济总量翻两番,污染负荷还可能增加四至五倍。
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原因很多,比方讲技术落后、地方保护主义、环保法律与体制不得力……但今天我只讲一点,就是中国的环境问题也不是一个专业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根源是我们扭曲的发展观。
我们一直有一个思想上的误区,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就等于发展,只要经济发展了,就有足够的物质手段来解决现在与未来的各种政治、社会和环境问题。然而现实是,如果政治文明不跟进、社会发展不协调,环境保护不落实,经济发展将会受到更大制约,因为经济发展取得的大部分效益是在为所欠的生态债而付账,为滞后的体制而付账,为加重的社会矛盾而付账。
很多人认为,中国可以模仿发达国家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只要发展上去了,有了钱,回头再治理污染也不迟。但实际情况是,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结构比发达国家紧张得多,发达国家可以在人均8000-10000美元的时候改善环境,而我们很可能在人均3000美元时,生态、社会和政治危机会交织在一起提前来到,我们那一点点经济成果根本无法抵挡。
然而,我们很少有人真正意识到这一点。拿我自己做例子。两年前我还在宏观经济部门研究经济发展。几年前,也是在一个类似今天的场合,我得意地告诉国内外媒体“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我全然没有意识到,“世界工厂”的代价也许就是“世界垃圾厂”。这确实是我、以及大多数同僚们当时真实的思想状况。如今,考核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主要指标是当地的GDP的增长,各种发展规划都没有考虑生态环境的情况而被制定出来,无数制造业也是在没上环保设施的情况下建造起来的。
政治问题必须在政治的高度上解决。正如胡锦涛主席前天晚上的致词中指出的那样,中国政府已在2004年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一次战略性转折。但正确的理念如果没有坚实的制度框架,对那些大部分仍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初期的地区而言,很容易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我们今天的当务之急就是建立起一整套可持续的制度框架。
第一项工作是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绿色GDP核算体系。今年3月份,在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的主导下,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浙江、安徽、广东、海南、重庆和四川等十个省市已经开始了绿色GDP的核算试点。
第二项工作是在浙江、四川、内蒙等三个省开始进行环保指标纳入官员政绩考核的试验。考核内容包括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污染排放强度、环境质量变化和公众满意程度。
第三项工作就是调整行政规划区域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即是根据不同地区内不同的资源、人口、经济,环境总量来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与考核标准,让生态脆弱的地区更多地承担保护生态而非经济发展的责任,为此就有了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城市对乡村、富裕人群对贫困人群的生态补偿机制来平衡各方利益。
第四项工作,我们要实行循环经济战略并大力开发新能源技术。循环经济一方面可以循环利用废旧资源,另一方面通过生产链条的延长来增加就业机会。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在10—20年内仍以煤为主,我们现在可以大力开展煤的清洁使用技术,但长远来看,只有新能源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必须舍得花费最大成本去投资新能源的开发,并利用价格、税收、财政等政策,激励新能源走出实验室得以普及。在推广循环经济和新能源的过程中,政府也必须同时调动起私营部门的积极性。
长久以来,环保投入一直由政府财政拨款。专家计算,环保投入至少达到GDP的1.5%,中国的环境才能够有所改善;然而,中国的环保投入一直在GDP的0.5 %左右徘徊,直到1999年才勉强达到1%。中国的循环经济和新能源战略是仅凭政府财力绝对无法完成的任务,我们必须引入市场多元投资的机制。2004年,中国的环保产业的收入总额目前为2500亿人民币以上,2005年预计将达到3000亿,5年后有可能达到5000亿左右,这种发展速度,相信在座的各位商业精英会意识到,这是个绝好的机会。
在此,我们也鼓励跨国公司参与到中国循环经济改造和清洁能源开发上来。一些世界著名环保集团如法国威利雅水务、英国泰晤士水务等已经进入了中国环保市场。我们非常欢迎在座的各位企业家,带着你们的技术和资本,到中国的环保产业来投资。你们的这些努力,不仅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环保事业做出贡献,也为全球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借鉴。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必须提供法律与政治上的保障,来支持环保领域内的公众参与。如今,环境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紧紧纠缠在一起。中国生态环境最恶化的地区往往是贫穷的西部地区,这些地区为发达地区输出资源、承担生态破坏的成本,却没有得到相应补偿,导致贫穷和污染交合的恶性循环。目前,这些地区还有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环保设施几乎为零。可以说,某些人的先富牺牲了多数人的环境,某些地区的先富牺牲了其他地区的环境。环境的不公加重着社会不公。近年来,越来越多受到环境污染威胁的民众与知识分子们,正在以各种形式来寻求参与政府的环境决策。
如何对待公众的环保参与,政府必须明白,公众参与环保不是施舍,而是宪法赋予的权力。我们有义务去回应和保障。环境关涉所有人的切身利益,但和其它领域相比,它的政治风险较低,因此较易达成社会共识和共赢,是探索社会主义民主和公平的最好切入点。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一套更加开放透明、更能集中民智代表民意的环保参与机制。
一个月前,国家环保总局召开了中国第一个完全公开的圆明园听证会。这个听证会从公布消息、征集与会人员以至听证本身,都是完全公开和遵照国际惯例进行的。会上争论十分激烈,很多学者、市民和非政府组织都对相关部门提出了尖锐的意见。这些意见都通过互联网和电视媒体的现场直播展现在几亿观众眼前。换到几年以前,这是不可想象的。为了推进环境决策民主化进程,也为了进一步对社会主义民主进行探索,今后对重大环境事务还要举办公开听证会。环保总局还在寻求通过立法程序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并对非政府组织进行业务培训与行为规范,帮助他们更专业地参与环境事务。
我想我的发言时间可能已经到了。最后我想说,谁想在中国长久发展,就必须了解中国的文明内涵。“人与自然和谐”是中国传统文明的核心内涵,这使中华民族延绵了几千年。近代一百年来,我们学习西方的传统工业文明,有了巨大的进步,也有沉痛的教训。未来呢?中国未来的文明内涵是什么?正是可持续的、绿色的、民主的、公平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在我们观念中可能有个误区,环保就是成本,就会干扰经济发展。其实,从欧美很多国家的经验来看,环保也是经济增长点。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循环产业等等,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
新能源汽车发展问题多多
导语:新能源汽车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好,投资人也更希望投资与新能源相关的企业。国家出台的政策更是给了新能源发展一个绝好的机会。对于一直远远落后的中国汽车工业而言,新能源汽车带来的不仅仅是解决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良方,还是一次翻身的机会。
新能源汽车的三大问题
新能源汽车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被认定为解决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主力。众多投资公司也将目光聚焦在“新能源”这个关键词上,似乎只要沾上新能源这三个字沾边就是好的,就是有发展前景的。但是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推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是众多而棘手的,例如核心技术没有实现突破,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市场接受程度低。
价值中国网:2009年上海汽车博览会上,新能源汽车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您是怎么看待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发展的?
陈全世:现在新能源汽车在全球都是一个热点,原因是它能够解决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并且各个国家也都很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很多国家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工业翻身的一个机会,给予相当的扶持,因此可以说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的发展速度将会越来越快。
中国汽车在内燃机上并没有核心技术,而且能源和环境问题是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对中国而言是一个重大的决策,对中国的汽车工业是一个机会。价值中国网:当前新能源汽车研发所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陈全世:确切地说新能源汽车目前主要面临着三大问题。
1.许多核心技术还没有完全突破。例如燃料电池技术,电池的比能量、比功率、安全问题还没有突破。
2.价格相对较高。新能源汽车价格高昂的因素主要有三点,第一是因为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上的不成熟。第二,生产批量较小,生产成本无法摊销。第三,新能源汽车作为新进入市场的产品,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做铺垫。比如建设大量的加氢站、充电站,同时需要大量的维修人员和服务网点。因此导致了新能源汽车的成本较高,被市场接受的程度相对较低。
3.市场接受能力存在问题。与现在市场上常见的内燃机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表现很不成熟。这就如同一名职业拳击运动员和一名刚开始练习拳击的小孩进行比赛一样,新能源汽车在各个方面都不占据优势。新能源汽车处于成长期,人们不能够容忍它所产生的问题。这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内燃机代替蒸汽机动力也花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因此新能源汽车代替内燃机汽车也需要一个过程。
新能源汽车看起来很美,推而广之还需时日
新能源汽车看起来很美,但是这美丽如同云雾中的仙子,距离我们的生活太过于遥远。何时我们可以与新能源汽车零距离接触,一如我们习惯了内燃机汽车一样。看媒体上特大号的标题标注了“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字,我们在等待中希望感受那份洁净。
价值中国网:因此我们应该给新能源汽车一个走向市场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让大家去接受新能源汽车。
陈全世: 对,在这一点上大家都有责任,无论是企业、政府还是新能源汽车的用户。比如政府要给新能源汽车一些优惠政策;企业要积极的为用户去服务,降低成本;用户不要总是拿新能源汽车和汽油车相比。汽油车发展了一百多年才有了今天的成就,那么对于新能源汽车这一刚刚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要给予一定的呵护和容忍。
价值中国网:当前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个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
陈全世:对,比如加氢站和快速充电站的建设,新能源汽车维修和服务人员的培训,因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与内燃机汽车的动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价值中国网:您刚刚提到了新能源汽车的成本较高,那么您认为新能源汽车还需要发展多长时间可以把成本降下来?取决于哪些因素? 陈全世:主要取决于社会的发展与政府的力度。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新能源汽车 的成本居高不下,价格越高就越没有人买,没有人购买企业就没有资金去提高产量,成本就会更高。当前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就是需要政府出面给新能源汽车一些补贴和优惠,这在国际上是有先例的,例如美国、日本都对新能源汽车进行了补贴。另外还需要政府对一些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不断的加强,例如对二氧化碳的减排、汽车的污染排放、燃油的价格等方面进行加强管理,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推动。
其次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下降还取决于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技术方面需要在多长的时间内取得重大的突破。例如磷酸铁锂电池要做到成本比较便宜,性能如同实验室性能一样,这需要一个过程。
政府是新能源汽车的推手
政府的力量在经济中不容忽视,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依然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
价值中国网:既然政府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那么您认为中国政府目前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够吗?
陈全世:从目前公布的政策来看还是可以的,但是具体到怎么执行还需要再看一看。现在是政策已经出来了,但是还没有落实,如果全部落实了,我个人认为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你不能要求政府一步到位,但是现在起码政策已经公布了。
价值中国网:政府方面已经发布了补贴的政策,同时也有许多私营企业也在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发,然而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问题就是前期投入巨大,但是盈利过程比较漫长,您是如何看待这些企业的投入和盈利问题的?
陈全世:很明显,私营企业做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需要依托资金力量雄厚的大公司,单靠企业自己的力量是很困难的。三~五年甚至是十年之内都很难实现盈利。比如上海神力(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就有一个上市公司将其控股了,但是投资公司不应该单单想着如何从神力哪儿赚钱,应该先投一些钱进去。新的事物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盈利,例如丰田公司的“普锐斯”,前十年几乎是颗粒无收。因此对研发的投入需要政府或者有责任感和前瞻性目光远大的大公司进行,如果目前单靠燃料电池去赚钱几乎是不可能的。
价值中国网:这需要投资方能够把握未来市场的趋势。
陈全世:对,如果投资放目光短浅的话,这个方程将会是无解的。价值中国网:那么您认为中国政府是否会通过立法的方式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陈全世:政府在这一方面是应该有所作为的,目前在国际上已经有征收二氧化碳排放费的先例了。
价值中国网:当前新能源汽车动力研究的多样化是否会给政府在铺设基础网络建设方面带来一定的困扰?
陈全世:不会,这样政府会有更好的选择机会。当前新能源汽车的样子比较多,但是哪一种将会占领主导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政府是很清楚的。当前新能源汽车之中混合动力汽车也许会最先走向市场,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传统的内燃机技术,最终不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办法。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是未来发展的方向,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持,但是目前走向市场还存在许多困难。因此我认为各个国家和地方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战略规划将新能源汽车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进行研发推广。政府对于不同动力的新能源汽车所给予的支持都是一样的,因为目前还不能够很确切的说哪一种汽车一定能行,哪一种汽车一定不行。
第四次工业革命为时尚早
当大家热议新能源汽车的时候也纷纷猜测新能源汽车的一个发展方向氢能源燃料电池是否会引爆第四次工业革命。
价值中国网:现在有一个提法是说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会有氢能源引爆,您是怎么看的?
陈全世:我认为这个说法有些夸大氢能的作用,而忽略电能等其它能源的作用,实际上氢和电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氢可以转化成电,电可以转化成氢。氢和电都是二次能源,例如晚上的低谷电充电用不完就可以电解水转化成氢,氢可以通过燃料电池发成电。如果说氢能源是未来发展的唯一方向我并不认可,氢和电则比较有可能。无论是氢能、风能、核能还是其他的新能源最终都是要转化成电。另外核聚变可以直接转化成氢,而氢和电可以互相转化。如此一来氢和电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洁净能源,然而现在说第四次工业革命将由氢能源引爆的说法还为时过早,现在就提这个口号容易引起一些问题,一切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新能源汽车开发越早越占便宜
大智若愚适用于大多数新生事物,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过程中也一样。前瞻性的目光往往不会被当下的市场所接受,但是他所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价值中国网:既然新能源发展是一个方向,那么您是怎么看待新能源在未来的国际交往中所产生的影响的?
陈全世:首先我认为在新能源领域领先的国家是那些在传统能源上有劣势的国家,例如日本,中国,美国。传统能源丰富的国家开发新能源的动力相对不足,从这一方面来说,日本是走在最前面的,因为日本无论是石油、煤炭还是天然气都依靠进口。中国由于原来经济不发达,对新能源的研发相对落后,但是现在经济发展了,也需要走在前面。中国的能源问题非常严重,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将会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
在未来的国际交往中,谁对新能源研发的越早谁就会占便宜。例如现在大家都认为混合动力汽车是非常有市场前景的一个过度方案,当前在混合动力汽车的开发方面日本的汽车公司占据了绝对优势。日本对于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从八十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了,十年之后的九十年代初期就已经有样车出现了,到了九十年代末期就已经有产品在出现了。那个时候欧洲美国都在嘲笑日本,说日本人笨,因为当时的油价仅为10美元一桶,而且混合动力汽车比较笨重。在欧美看来,日本的混合动力汽车没有人会买。现在看来日本的混合动力汽车已经统治了全球,一提起混合动力汽车则当属日本的丰田和本田公司。
对于新能源的研发要有前瞻性的眼光。例如在中国,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要想解决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的温饱问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现在中国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经济稳定发展,就需要进行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课题的研究,例如研究未来二三十年甚至是五十年以后怎么办。特别是现在的技术,先研究的申请专利之后你再想研究就无从下手了。如果在过去,你做一个我照着做一个也可以,但是现在别人的专利出来之后我们再想做就比较困难。例如现在看好的磷酸铁锂电池,美国已经形成了两大专利体系,你根本就不好再去动他了,好在核心技术的专利并没有在中国注册。
新能源汽车对中国车企带来了机会
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工业翻身的一个机会,我们要牢牢记住中国DVD的教训。唯有投入研发,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才是王道。
价值中国网:中国汽车在内燃机汽车的技术上想对落后,那么新能源汽车是否会给中国车企带来一次巨大的机会?
陈全世:在内燃机汽车上中国汽车要想赶上或者超过国外,我认为很遥远,但是在新能源汽车上中国汽车有可能领先。现在有人说新能源汽车是在汽车的基础上加上新能源,中国汽车将会落后的更远,这一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不尽然。例如我们国家的电机,中国拥有稀土材料资源,起码有研发永磁式电机的可能性。日本在稀土永磁电机上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但是他们所使用的稀土材料都是从中国进口的,现在中国对稀土材料进行一些控制。对于磷酸铁锂电池,中国的磷、锂等原料都不缺,如果在专利上能想到办法的话,我们在这一方面会走在世界前列的,在汽车工业之中,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至少不会比中国的内燃机汽车差。对于中国的车企而言,新能源汽车是一个翻身的机会,需要把握住。如果把握不住机会,等到别人把专利都做完了再去做,虽然技术上不比别人差,但那是在替别人打工。中国的DVD就是一个例子,虽然生产制造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每生产一台就需要交一台的专利费。因此在新能源汽车上我们要吸取教训,投入研发,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也是政府、研究单位和工业界的共识。
我们国家的政策在这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方面还是比较清楚的,中国一直没有放弃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部件的研究,这是一个机会。例如中国对汽车的发展路线是“汽油车—柴油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欧洲的发展路线是“汽油车—柴油车—生物柴油—燃料电池汽车”,在这一发展路线之中已经全然放弃了电动汽车的研发。
价值中国网:在新能源汽车上中国拥有机会,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却让美国汽车城底特律陷入了萧条的状态。
陈全世:对,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前瞻性的研究。我记得在1992年我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之一参加一个电动车辆国际会议的时候,通用汽车的一位副总裁说,世界上最先推广电动汽车的国家可能是法国和中国。因为法国人比较注重生活质量,电动汽车没有尾气排放,不污染环境,因此在法国比较容易被接受。中国有可能最先推广电动汽车是因为与自行车相比,电动车被接受的速度也比较快,另外中国的石油资源比较紧缺,煤炭较多,比较适合发展电动汽车。在美国国内,电动汽车推广起来被接受的时间比较漫长,主要是因为美国人民已经习惯了内燃机汽车。当时有人议论说,电动汽车研究成功了很好,但研发不成功可能更好,如此一来内燃机汽车便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就现在来看,他们的目光比较短浅,导致了汽车城的衰落。
不要轻言收购
美国汽车工业的萧条让中国车企认为是一次抄底的机会,市场上纷纷传言,中国车企意图收购通用的沃尔沃。
价值中国网:美国汽车城的衰落给中国车企带来了机会,市场上有传言说中国车企意图要收购美国的车企。
陈全世:美国车企有什么地方值得收购我就不知道了。如果要收购的话,看重的是什么呢?
分析美国汽车工业倒台的原因便可以发现,他们在技术上比较落后,而且公司规模一般较大,拥有众多退休人员和一大堆的社会责任。中国车企在做出收购决定的时候需要平衡一下,我收购过来做什么。如果中国车企要收购的话,把外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收回来是对的。现在汽车市场全球都在亏损,唯有中国市场可以盈利。在中国的投资是国外汽车工业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们是不可能出售给中国人的。在这一方面我认为中国的政府和企业家还是比较清楚的。
找准定位、用心经营、创立品牌
廉价低端一直是形容中国车企的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给了中国车企一次绝好的机会。但须知,高处不胜寒,高端品牌利润高,风险也高。
价值中国网:中国汽车一直在走低端市场的路线,既然新能源汽车给中国车企带来了机会,那么是否也带来了进军中高端市场的机会?
陈全世:走高端路线需要慎重。例如马自达和日本日产,都是在开发高端产品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差点倒台。中国车企在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很大把握的前提下不要盲目的走高端路线。虽然高端市场利润高,但是风险也高。例如日本丰田的雷克萨斯前十五年基本都是赔钱的,而且陪得一塌糊涂。本田公司虽然盈利一直很好,但是直到最近才开始投资“阿库拉”这一款高端车。
最重要的是车企定位要清楚,不要脑袋发热的去做决策。例如现在国内某某公司开发一款高端车,卖的便宜的话就不能算是高端车了,卖的贵的话能不能卖得出去又是一个问题了。
品牌的创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例如有人问我,一辆劳斯莱斯叫价九百万值不值。我说值得。首先劳斯莱斯拥有驰名的品牌,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性能。特别是劳斯莱斯的品牌,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创立。中国车企要在短时间之内做到很困难,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性能可以做到,但是品牌的创立却无法在短时间内超越。劳斯莱斯花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打造了一个高端著名品牌,中国车企需要有耐心。
产学研相结合走得最快
有时候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不是直线。自主研发很诱人,然而相互合作却可以走的跟快。
价值中国网:经营品牌需要日积月累,那么新能源汽车要想在技术上实现快速突破应该选择怎样的路线?
陈全世:产学研相结合是最好的办法。角色不同,分工不同,越是具有前瞻性的新生事物,大学和研究院所越占优势,企业对当前的技术会更感兴趣。从美国的大型公司来看,企业自身拥有大量的研究团队,但是依然选择与大学和研究院所进行合作。企业选择何种方式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做决定,如果有实力可以进行自主研发,如果拥有了核心技术能力,可以进行批量生产。但是在核心技术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的时候,可以选择与国内外的大学和研究院所进行合作,如此便可以在新能源汽车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抢占更大的先机。
—— 肖俊杰 八(4)班 2016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