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小学生用心读书的少,表现是:读的时间少,读的形式少,读的指导少。
一、朗读的时间不足
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注重于形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进行下面的教学,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表演。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不让学生多读,就不可能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效果。
二、朗读的对象不广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而一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老师由于怕耽误上课时间却连一次机会都没有。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怎能做到使学生会读;怎能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呢?在课堂朗读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常有个别朗读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齐读时跟在别人后面哼几句。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失去了朗读的激情与动力。要想使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去细心品位课文内容,可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朗读水平的高低,组合成朗读小组,发挥差异互补作用,提高阅读效果。
三、朗读指导拘于形式方式单调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常是老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有的老师即是有指导却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经常听老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声有色的朗读,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这些都会强烈地影响学生,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老师发生共鸣。
四、朗读的目的不明确
朗读时,全班读了分组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教师指挥着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五、朗读在课堂中的运用只求形式不求效果
据我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至四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等等。
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读,朗读训练应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要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小学不同的年级段都强调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效果欠佳的现状,本人认为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加强朗读指导,激发朗读兴趣,采用多种朗读形式,精选练点,从而优化朗读教学。
第三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然而,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朗读是尤其重要的。但是,目前小学生在朗读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朗读时“多字、漏字”。2.朗读时“唱读”。
3.“一字一顿”,速度过慢。4.速度过快,无法品位。
一、学生在朗读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朗读“多字、漏字”。
1.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仔细看课文。
2.学生读的少,不熟练。学生预习不充分,在指名读课文时,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二)朗读时“唱读”。
1.学生对感情朗读的方法不够理解,对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掌握不好。2.在低年级时养成的拖腔拖调的习惯没有及时纠正。
(三)“一字一顿”速度过慢。
1.学生在朗读时的构词能力不强,导致语法错误。难以知道在什么地方停顿。2.在低年级时养成用手指着读的习惯没有纠正。
(四)速度过快,无法品位。
1.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只求速度,不求理解。2.品位朗读指导不够。
二、根据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成因,我选择了相应的改进方法。我们在设计改进方案的时候,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以下几种改进方法:一是端正学生的朗读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读,多读的习惯。二是充分发挥老师的范读作用。三是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四是要求学生读思结合,读中品味。这四种方法我们是根据一般的朗读指导制定的,根据学生的不同问题,我们对症下药灵活运用其中的一些方法,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
(一)朗读时“多字、漏字”。
为何有些学生在读课文时出现“多字、漏字”的现象呢?我们针对造成这一问题的两个原因采取了相应的办法。
其一,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仔细看课文。对此,我尝试用个人,小组轮读和品评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其中品评的效果最为明显,学生在品评中须做到:动脑想,使思维处于一种紧张、兴奋的状态,专心听,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动口说,使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品评朗读能养成学生用心读书的良好习惯,当学生个体朗读一个片断或一篇文章后,不管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都应舍得花时间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这样学生会听得很认真,特别会用心记,不但可以将他们所学的朗读技巧用于评价别人的朗读,而且自己朗读时“多字、漏字”的现象会大大减少。其二,读得少,不熟练。对此,就要注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比如在语文课前五分钟开展朗读比赛,每次两人,每人两分钟,教师及时讲评记分,一轮下来,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会大有提高,学语文的兴趣也会更浓厚。
(二)朗读时的“唱读”。要防止或纠正唱读,在学生的朗读训练中应做到:1.多做正确的范读,或多放一些与课文相配套的朗读录音磁带,让学生模仿。2.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齐读应安排的少一点,再少一些,我们借助学生模仿力强,好胜心强的优点。采用各种方式的读,如比读、挑战读、请读得好的同学领读等,来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提高其朗读能力,克服朗读中“拖腔拖调”的现象。比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课描写了战斗英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壮烈场面,全文弥漫了烈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学生都很喜欢读,但刚开始读时学生节奏把握不好,如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这句话体现了董存瑞坚定不移,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应读得稍慢一些。董存瑞高喊:“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句话写出了董存瑞的英雄形象,学生在读的时候应读的有气势,高昂一点儿,不能拉长声。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朗读中的“拖腔拖调”的现象渐渐少了,学生开始注意调整朗读的速度,把握恰当的音量。
(三)“一字一顿”速度过慢。
学生一字一顿的读,是因为教师范读太少,尤其是教师没有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注意到句子中大停顿和小停顿。要防止或纠正这一错误我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在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注意句子中的大停顿和小停顿,即在朗读一个长句时,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停顿应该稍短一些,既小停顿,当然不要对学生讲这些术语,应多做范读,让学生模仿而且这种方法不可过分机械的训练,否则学生会把课文读得结结巴巴毫无味道。2.教师可采用范读的方式来进行朗读指导,通过范读可以让学生领会句子的停顿,重音及语调的变化,对于这些字数较多的长句,范读是最好的方法。3.我们教学生一点儿方法,使学生能自然而然的读出语气语调来,比如让学生动手划划词,读读句子。随后让他们找找哪里是词与词连读的地方,划出来再读读句子。
(四)速度过快,无法品味。
学生朗读速度过快,特别是在背课文时,速度尤其快,针对这一弊病的原因,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1.在布置朗读任务时,应强调朗读的时间和朗读的质量,不强调朗读的遍数。2.加强品味性的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朗读课文边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感情,品味语言。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在克服学生在朗读中存在问题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几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一、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一)在课堂创设一个能够展现自我、与同伴交流的开放、宽松的空间。进入课改后,我深深的体会到,让孩子们有兴趣地去学习,要比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要得多。朗读也是这样,在课堂上,我充分利用课文,抓住点滴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并让他们读完后再找自己的好朋友去读。刚开始,孩子们不知所措,渐渐地,他们都能很主动地找学习伙伴读书,有的读着读着,还会不知不觉地摇头晃脑!这时候,我就积极的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孩子们的兴趣也浓厚起来,读书时都想把故事读得更生动些。
(二)把握利用教材,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诗歌、童话等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回环的音韵、错落的节奏,它们都是培养儿童语感的极好材料。教师不仅要留意发现其中的音乐性,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音乐美。
如《月牙儿》一课,月牙儿像什么?妈妈说:像秋天收割的镰刀。月牙儿像什么?爸爸说:像又黄又大的香蕉。月牙儿像什么?我说:像夜妈妈微微翘起的嘴角。这短短的四小节,写得优美形象、富有情趣。充分表现了孩子对月牙儿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画面:幽蓝的夜空中,闪烁着一颗颗星星,一弯新月挂在天边,这美妙的画面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情境,然后在画面的下端出示课文内容,重点指导学生朗读。1.帮助学生划出轻声词,指导学生读出轻音。2.确定朗读的重音,这样,强弱的重音,加上鲜明的节奏,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美,极具感染力。朗读时,配上轻柔的音乐,孩子们反复吟诵,陶醉于优美的旋律中,仿佛置身于美妙的夜空中。的确,在朗读中,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变成了语言性的“音乐”,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真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的美。久而久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
二、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的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集体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小组读。小组成员全体参加,可分段接读,也可以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教师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
(3)分角色朗读。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入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4)表演朗读。既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可以背诵文中的某些段落。
(5)比赛朗读。采用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可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这样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很高。
(6)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音乐的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三、适当发挥范读的作用。
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也就是说,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的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古人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然而,作为小学生,他们不会创造性地读,但他们的模仿力很强,他们的朗读大部分都是模仿教师的,因此,教师的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范读时机的选择也要恰当,不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就范读,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在什么时候范读依具体情况而定,可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范读,在学生要求范读时再范读,教师要做到语言准,富有激情,表情到位,真正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范读的内容:依具体情况而定,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内容可范读全文,为解决难点可范读一些重点句段,范读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语言鲜明生动的段落。范读时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找领悟快、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
四、注重朗读的过程性评价,关注每个学生。
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经过观察,我发现,班里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有差别的。有的孩子能够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孩子读得干干巴巴。尤其是一些认字慢,学前教育不充分或家里没有相应学习环境的孩子。怎么能让他们的朗读能力得到发展呢?我想,只要从这些孩子的角度出发,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就是成功。所以在朗读能力的培养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每个孩子的发展。2.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地评价。如《快乐的节日》一文中写节日的热烈气氛,孩子们快乐的心情这几句,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教师真诚地夸奖学生:“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的眼前好像真的出现了孩子们一个个天真、可爱的笑脸。”即便是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也要巧用评价用语,如在上《小马过河》一课时,一位学生读老牛说的话“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蹚过去”时,声音比较小,教师应这样评价:“你读得很有感情,可惜声音有点小,小马会听不清的,你能再大声地读读这句话吗?”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作出反馈,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
3.朗读评价要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也可以引导学生角色移位。根据学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所描写的对象去参与朗读。如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时,当学生读到老国王高兴时说的话“找到了!找到了!我就是要找一个诚实的孩子做国王。”教师边点评边引导:“这位国王,你看到眼前这个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你有什么感受呀?” 这位朗读国王的同学马上意识到自己就是国王了:“他很诚实,我感到很幸福。”有这么个诚实的孩子,这位国王你真幸福呀!还有哪位国王愿意夸夸你诚实的孩子?角色移位后的朗读更具真情,更有情趣。除此之外,课堂上,对有进步的学生,我一定要把他的成功告诉大家,让同学们夸夸他,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就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暗示,让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充满了继续努力的勇气和信心。对于读得不认真的孩子,不指出也不行。我常常说:“老师一直相信你够读得更好”“你完全可以读好”“只是再用心一点就更好了”之类的话。因为,相信学生,不断地给他们积极的鼓励,他们的成功也会使你感到惊喜。
通过这些方法,能够让孩子们喜欢读,主动读,在朗读中获得成功感,能与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水乳交融。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朗读能使无声的文字变成一句句动听的话,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朗读能使学生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总之,让我们的语文课上书生朗朗,情意浓浓吧!
第四篇:浅谈小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浅谈小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65-01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是诵读,在过去的私塾里,老师教学生都是先读先背再讲,古人认为好文章只要多读几遍,就会自然上口,不易遗忘。可见,语文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早已被我们的前人所证明。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看到了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形式教育。一些语文老师仅仅是走一下过场,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我总结了一些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方法:
1.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调查来看,朗读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1以讲代读、以问代读现象普遍存在。灌输型与问答型教学已成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模式。有些教师无视课文长短,不论内容深浅,总是滔滔讲说,滴水不漏,甚至对明白如话的课文也是如此。他们认为,不这样讲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无法体现。还有些教师习惯于“提问-回答-板书”三段连环式教学,通过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整节课,学生忙于应答,没有时间读书,更谈不上口诵心惟。
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过多的讲述和提问,使学生无暇阅读,无法细致感受课文的蕴藉情感和优美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初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读、听是从外而内的吸收,说、写是从内而外的表达。朗读教学是学生感知课文、理解教材,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如果舍此逐彼,片面追求教材内容的分析,会破坏学生智能发展的整体有序性,会欲速而不达。
1.2朗读教学目的不明确,朗读训练缺乏有效的指导。读书的目的是理解书面语言,发展口头语言。有些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清,在施教过程中,往往各行其是,随意性很大。表现为讲读脱节,讲读不能有机融合,无法由读及悟,把朗读当作讲析的铺垫。还表现在阅读找不准文章重点,不是为了理解文章体会感情而读,而是把朗读作为教学过程的点缀。在语文学习中,重点理解的部分和重?c朗读的部分在内容上是相同的,打算引导学生理解哪一部分,就应该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哪一部分,不能讲这一部分,读另一部分,否则就是读书重点不明确。还表现在把朗读作为教学的临时小憩,课文讲完还不到下课时间,就让学生读书。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一直读到下课为止。这种朗读教学,缺乏针对性,与教材内容没有实质性联系,属于“小和尚念经”式的读法,使学生读而无获。
2.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1保证学生朗读时间,精讲多读。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不让学生多读,就不可能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靠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光靠老师讲懂的。“文贵自得”,“自得”才能提高阅读能力。但多读并非是取消教师的讲,让学生一味地多读,相反,却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节课40分钟,学生多读了,教师的讲就必然少了。时间少了就只能精讲,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把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
2.2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在课堂朗读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常有个别朗诵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齐读时跟在别人后面哼几句。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失去了朗读的激情与动力。要想使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去细心品位课文内容,可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朗读水平的高低,组合成朗读小组,发挥差异互补作用,让学生再上新台阶。
2.3教师示范朗读,指导朗读。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声有色的朗读,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这些都会强烈地影响学生,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如《一夜的工作》的结尾部分:“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那么的劳苦和简朴。”在朗读时要把作者对周总理崇敬敬佩的心情和自己感到无比自豪的心情表达出来,从而突出周总理的伟大形象。
2.3朗读形式要多样。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声势,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效果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当然,朗读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我仅就个人的见解发表了一些看法。我相信,只要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都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组织指导学生每一次朗读,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及能力,从而更好地为语文教育教学服务。
第五篇:英语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朗读教学策略
英语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朗读教学策略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课堂效率低下问题越发突出。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是英语教学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意在从朗读教学出发,分析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寻找利用朗读手段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 英语教学 积极性 朗读 课堂效率
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掌握并熟练运用这门语言,这就是所谓的语言能力,它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推行英语朗读教学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朗读就是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并提高课堂效率的很好手段。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英语教师更要充分重视朗读。
一、当前初中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英语教学中,英语评价体系是围绕考试体系开展的,由于考试不直接考朗读,因此在日常教与学的过程中,朗读教学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朗读教学意识淡薄。教师不恰当的朗读教学方式,如压缩朗读教学时间、忽视朗读技巧传授等,导致学生的朗读仍然停留在“唱”读、念读等不良状态,在学生的观念中,朗读仅仅是为应付老师课文背诵检查,没有领会朗读的重要性,未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产生了一种开口难的现象,制约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由于不重视英语朗读,于是出现了聋哑英语、语感欠缺、阅读能力差、作文表达不清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一)朗读时间不够充分。
英语课堂教学时,部分教师为节省时间,尽快结束教学任务,取得“应试”教育成功,往往重分析题型、轻朗读培养;重知识积累、轻技能提高。因此,一节课45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同时,朗读的绝大部分时间集中在每周几次的英语早读课,时间之短可想而知。即使在早读课上,教师有时还要进行英语默写,更加缩短了学生们的朗读时间。
(二)朗读内容失之偏颇。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朗读内容往往是新单词、新词组、重点语句,对课文全文的朗读基本没有,更别说课文外美文的朗读和欣赏了。抽离具体语境的单词、词组、语句的朗读不利于学生英语领悟能力的提高及英语水平的提升。
(三)放任学生随意朗读。
教师往往侧重于学习课文前对新单词、新词组的朗读指导,以加快教学进度,在课堂教学中,侧重语段的讲解,忽视课文的整体感情朗读指导。学生朗读,一般是学生随意翻开课文,任意朗读一遍了事。这种应量应时式的朗读,势必导致学生失去朗读兴趣,慢慢地变有声朗读为默读,最终有悖英语教学旨在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交际能力的目的。
(四)不正确的朗读方式。
念字式朗读和念经式朗读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学生朗读,不是照字读音、照章念字,语调平直,无轻声或重音,顿连呆板,缺乏语言的流畅感;就是漫不经心地大声直读,表情木然,拖音明显,节奏较差,目的性不明确,朗读氛围让人昏昏欲睡,进一步打击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二、朗读的作用
英语朗读,清晰响亮念出词汇、句子、文章,有轻重音、有节奏感、有语调,抑扬顿挫地通过语言表达把文章思想感情展现出来。朗读既具有视觉上的因素,它要求朗读者仔细看着语言材料;又具有口语(表达上)的因素,朗读者大脑想着其发音,然后专注地念出其声。准确、流畅地朗读段落、篇章,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段落、文章的理解,提高记忆水平,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口语能力与听力的进一步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复述与阅读能力,更有利于提高连贯的自由表达和写作能力,促使形成正确的英语思维。朗读的作用很大,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高低。
三、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要着力培养学生英语朗读能力。
(一)巩固语音基础,倡导模仿。
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多倾听英美人士的朗读录音或观看有关影碟,鼓励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和朗读兴趣;组织丰富多彩的朗读训练如讲故事、演讲、猜谜、校园新闻报道等,激发和保持学生朗读英语的兴趣。
1.打好语音基础。教会英语26个字母和48个国际音标,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打好基础。初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语音基础,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音语调不准确,对他们难以读准的语音,教师应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主要途径是:在听清教师的发音或听清英语录音的基础上,集体或个体单独反复模仿,必要时,教师对于学生感到困惑的发音与声调做适当的规则讲解与对比,帮助学生掌握发音和语调的要领。
2.探究拼读规则。结合所教单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尝试归纳读音规则,在教授单词时,应让学生观察每个单词的发音和拼写的规律,并找出一些能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和读音的方法。如―tion结尾的单词的读音、―ed结尾的读音、―ing结尾的读音,等等。
3.模仿语音语调。学生通过跟读单词、句子、对话或短文,听录音模仿句子重音、语调、连读、不完全爆破等技巧,初步获得语音语调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看电影学唱英文歌、模仿英文趣味小品等,激发学生模仿语音语调的兴趣与热情。在生动活泼的语言情境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感受到语调的魅力,使语音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最终在语流中模仿并掌握英语丰富的语音与语调。
(二)放声朗读。
1.听范读或录音。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和朗读特点,感知语音、语调、感情在表现内容时的特色,把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和要点,为朗读的实践练习做准备。
2.教师领读。领读对话时,教师最好整句领读,体现出句子的整体感,让学生在静听的基础上模仿跟读。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教师可按意群领读,并注意语调的转折。领读课文时,最好采用学生看书跟读和不看书跟读交替的方式进行。领读一般先慢后快,让学生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达到熟练、地道地跟读。
3.学生朗读。针对中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鼓励朗读。请学生领读,教师旁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等学生领读完之后,在学生积极性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纠正语音或语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顺畅、自然、正确地读好每一个句子。有时可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组织大声朗读比赛,鼓励学生大声、大胆、大方朗读。比赛方式很多:男生与女生比、分组比、单个比;对高年级学生,可以采用朗诵比赛、扮演小品、排演话剧等形式提高英语朗读兴趣,等等。只要持之以恒,英语朗读必定会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成绩,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英语教学。
(三)加强背诵,培养语感。
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积累大量英语短语、句子、固定的习惯用语及课外的词汇量;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调动眼、耳、口等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综合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读得多了,背得多了,就有了英语语感。教师应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要求学生课后大声朗读,通过透彻理解、尝试回忆、循环巩固等方式加强背诵,及时背诵一些常用句子、精彩段落和习惯用语,形成一定的语感,打好坚实的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基础。同时,教师在抽查背诵的时候要注重语音、语调等内容的考核。
朗读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方法,英语朗读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要提高认识,明确朗读的重要作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从“读”出发,使“读”贯穿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养成朗读习惯,并持之以恒,强化英语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道存.怎样教好英语.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梁仪.初中英语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3]尹世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的一些建议.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01).[4]姜红.朗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1,(01).[5]谢少万.英语朗读教学初探.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