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小学生合作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一年级小学生合作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一年级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在课堂中的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课堂上时常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自己玩自己的,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被少数学生包打了天下,大多数学生成了课堂的陪衬。从日常的观察记录看,大多数小学生在一节课的前十分钟时注意力比较集中,越往后注意力越分散,越容易离开教师的教学内容。
(二)认真倾听的习惯欠缺。在一年级的课堂上,常常是老师问题一提出,学生个个举手,有举的高高的,有站起来的,有嗷嗷直叫的。而最终被请到回答问题的学生一脸高兴,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未请到则垂头丧气,而不是认真听取同伴的发言。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喜欢发表各自的见解,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三)语言表达的能力不足。在一年级的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当老师提问时,所有的小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但是请到个别小学生回答时候,他站起来后又不知道要说什么;有的孩子站起来后,支支吾吾,声音很轻;有的孩子表达内容的完全和题目的要求无关。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九中交流稿
物理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威海九中 李群
我市生命化课题研究已告一段落,各实验学校在不同层面上也都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是生命化课题研究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完成,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深化和探索,下面就我校开展生命化课题以来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打算向各位领导老师汇报一下。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分重视小组合作,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生命化课题开展以来,不少老师由于没有真正理解生命化教育内涵,课题研究流于形式,过于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忽视自主学习过程。
二、小组合作时机不当。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
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六,评价形式单一,有效性差。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重视自主学习,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主学习。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重难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
(一)建立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指教学中包括老师在内的群体心理气氛,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愉悦、宽松、自由的气氛中学得自主、学得生动,使学生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脑。
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下一步的打算:我们认为,选择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设计的问题要能促进学生动脑,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有利于提高能力。
三.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四.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
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2)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地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3)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4)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道题目所作出的不同解答,并及时准确地向师生汇报。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能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组长负责组织本小组讨论,保证讨论的纪律,负责给每个组员分配研究任务,还要担当小组的记录员、发言官。我的具体做法是:开始讨论时,组长组织组员依次发言,展开讨论,并要多给不爱表现的同学说话的机会。任务较多时,组长还要负责具体研究内容的分工,如对课文的疏通、归纳、概括,可以分部分完成。分工时要充分考虑到组员的个体差异,让每个组员都能分享探究的权利,确保人人参与研究。此外,组长还要负责记录大家共同得出的观点,并在班级交流中发言。这样,组长同学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
3,是认真倾听的习惯;
在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时,老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这是有效合作的基础。在交流学习中,学生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听的能力也是对自己物理能力的训练。
全面性。
(一)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
(二)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在班上应该建立评比制度,比如优秀学习小组,管理之星,讨论之星,展示之星.......。让班级内处处有评比,课课有评比,天天有评比。让学生每天都有监督,每天都有收获。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有一套严格的评比管理方法,让每位学生、每位班干部把班级和各学科的要求熟记于心,学生评比,教师监督,教师评比,学生监督。班级评比,学校监督,从而形成一套完善和行之有效的评比体系,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保证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良性循环。从而激励学生高效学习。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第三篇:小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小学生用心读书的少,表现是:读的时间少,读的形式少,读的指导少。
一、朗读的时间不足
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注重于形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进行下面的教学,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表演。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不让学生多读,就不可能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效果。
二、朗读的对象不广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而一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老师由于怕耽误上课时间却连一次机会都没有。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怎能做到使学生会读;怎能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呢?在课堂朗读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常有个别朗读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齐读时跟在别人后面哼几句。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失去了朗读的激情与动力。要想使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去细心品位课文内容,可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朗读水平的高低,组合成朗读小组,发挥差异互补作用,提高阅读效果。
三、朗读指导拘于形式方式单调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常是老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有的老师即是有指导却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经常听老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声有色的朗读,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这些都会强烈地影响学生,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老师发生共鸣。
四、朗读的目的不明确
朗读时,全班读了分组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教师指挥着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五、朗读在课堂中的运用只求形式不求效果
据我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至四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等等。
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读,朗读训练应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要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第四篇:小学生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小学生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大的。但在教学实际中,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存在着以下误区。
㈠重形式。
我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本以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展学社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但最后却发现这样做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仔细回顾自己的课堂,也深入课堂听听其他班级的课后才发现:有时学生在小组内朗读时,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自己管自己读,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低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另外,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可是时间又很少,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还有的时候,教师为了体现学生之间的合作,没有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
㈡欠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如在搞同课异构听《坐井观天》的公开课,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内分角色朗读,但坐在我前面的几个学生到别的学生都已经读好了,还没有完成分工,因为他们几个争着要做文中的小鸟,而井底之蛙这个角色则无人问津。现在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独立,这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㈢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他们往往却成了“一言堂”了。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合作学习课上,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有的不住地喊“老师,我、我”,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碰得咚咚响,或者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
㈣重整体、轻个体。
我们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也经常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教师要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还应多多请教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合作学习真正落在实处。
第五篇: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风生水起,但不可否认的,在教学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难题、一些困惑。
一、是否小组合作一定要采取席桌式坐法?
学生换了新的席桌式坐法,会比较兴奋。而且由于座位的安排,对面的学生会在课上互相挤眉弄眼,并排坐的会讲话,而由于每个学生不再是面对老师,所以有时老师会注意不到。对于这种情况,我一般在上课时经常走到学生中去。我上课时基本上也不再站在教室前面,都是走到教室中间,在各组间走动。更加关注学生,并在下课后跟各科老师进行交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培养好组长,在班级树立良好风气,形成积极的学风。
二、怎样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不以成绩论成败
组内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里主要指学习上的差距。每个组都会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往往这些学生又特别敏感,在评比学习的时候,他们往往是要拉后腿的。这就要班主任引导学生全面地评价同学,我一再在班上说,分数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学会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学会宽容别人的缺点。在学习问题上,我不允许小组内出现“都是怪你考得这么差”这类责怪的语言。如果小组内有人学习有困难,那是全组的责任,大家都应该帮助他。所以,一学期下来,我们班没有同学因为学习成绩差而受到其他同学的歧视。所以组内学习能力强的同学都会主动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
三、特殊学生的教育问题
每个班都会有一些行为习惯差的,不讨同学喜欢的学生,但这些学生更需要小组的合作。但是他们安排在哪一组呢,没有哪组愿意接受他们,勉强接受也会经常出问题。我班上就有这样的学生,比较突出的是杨瑶。她性格很外向,脾气又非常倔,在同学面前表现的比较霸道,在小组内惹了不少的麻烦。每次她这么做都是想吸引同学的注意,想跟同学玩,只是用错了方法。每次我找她谈话,他都知道错了,但是总是不能控制自己。我和小组成员交流,他们也承认杨瑶在组内是受孤立的,然后我再大力表扬杨瑶的优点,提出小组同学要多关心杨瑶,同时表示老师也会找杨瑶谈心。学生看得到杨瑶的进步,小组成员的评价是“杨瑶虽然还是会搞恶作剧,但是比以前好多了”。全班同学都可以从矛盾的产生和解决中会学习到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拥有一颗宽容与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