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演讲的五点思考
亲爱的演讲爱好者:
您们好!
跟大家一样,我也是一名演讲爱好者,不仅如此,演讲也是我的职业。在演讲的学术上,是长时间的积累,每一天的坚持。当然,更是需要资深专业的学者深入指导。带着随时随地传播爱与智慧的使命,致使演讲让你不一般的憧憬,接下来,我跟大家分享的是我老师~我爱演讲赵言(微博的名字,网上可以搜索)与王永常教授智慧的交流,博爱的碰撞,原文如下:
【教授来信】关于演讲的五点思考:
备注:今年5月,曾就参与组织的一个大型系列演讲比赛的感受,与远在吉林的王永常教授进行了沟通。王老师当时正在忙,来不及深谈,我便将自己撰写的5篇心得发了过去。没过多久,我收到这封来信,字里行间跳动着对演讲深沉博大的爱,跃动着对我本人及青年演讲研究者的关心。我很感动!今日再读,依然颇为动情。于是原文分享各位,欢迎一起互动!
言老师:
您好。由于上午在课余时间接的电话,我们无法深谈,回到家了,在邮箱里看到了您撰写的这几篇文章,我松了口气儿,原本我打算给您回个大文章来,看完后,我不用费事了,因为,您谈的已经很深刻透彻了,您目前的演讲理论功底已经很丰厚了,真的为您高兴。为了不负您的期望和重托,我想就演讲的本质等方面的问题再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
关于演讲方面的几点思考
吉林
王永常
近几年来,为什么会出现演讲上的退步,或者说是大退步,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五个方面影响的。
一、对演讲本质认识的偏差。
纵观我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的演讲史,凡堪称得起演讲大家者,都深知演讲的本质,这就是——以情感人。从盘庚的《迁都演说》,到秋瑾的《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从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到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从被广大青年誉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普罗米修斯的李燕杰,到近几年被公认为感恩教育青年演讲家的一横老师。这些演讲家们为什么得到认可、受到好评、赢得欢迎,归根结底就是他们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人们,深深地感染了人们,启迪人们深层次的思考,甚至叫人们热血沸腾。
多年来,无论是我讲课、作报告,还是为各种演讲赛当评委、做点评,我始终坚持这么一种观点:凡是能打动我的,我就给予高评价、打高分。我想,这也是我国新时期演讲事业的开拓者邵守义老先生倡导的“没有感召的演讲,就失去演讲魅力”的真谛吧。可目前,在演讲台上,我们经常看到的却是一个个选手在演讲台上空泛的述说,表面上似乎慷慨陈词、振臂高呼、甚至是痛哭流涕,但当你真正地听完后,品一品,却感到很苍白、也很无奈,因为有的演讲者他们不知道——华丽辞藻的堆砌不是演讲,大声的嘶喊不是演讲,演戏不是演讲。缺乏“以情感人”的演讲,实质上就是对演讲艺术的一种亵渎。
二、对演讲题目凝练的缺乏。
在咱们中国传统写作技法中,我们的老祖宗就告诉过我们“好题文一半”的道理,就是说,好的题目能占文章一半的分量。可在现实的演讲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演讲者缺乏对题目的凝练与推敲。去年九月,我应邀为一个单位举办题为《伟大的祖国万岁》演讲赛当评委,参赛的18名选手中,有13个人的演讲题目用的是《伟大的祖国万岁》。
我在点评中说,《伟大的祖国万岁》这个题目多大啊,你能在不超过6分钟的时间里,能把“伟大的祖国”说清楚、讲明白、演讲精彩了,你真是神人也,题目太大是不好讲的。我们一定根据演讲赛总标题的要求,针对自己演讲内容确立一个小标题,而且题目越小越好讲。
今年五四青年节那天,我又为《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当评委,上来一个选手说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的中国梦》,又上来一个说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的中国梦》。没想到25名选手中,竟有21个人用的是同一个题目。演讲结束后,我问几名选手,你们怎么都用大赛的标题作为自己的演讲题目呢?他们的回答几乎叫我无言以对,甚至哭笑不得,他们说不用这个题目那不就跑题了吗。
面对着眼前这些大学生们,我想他们小学就开始学习写作文,中考有作文,高考有作文,我们的语文老师都会在课堂上讲作文的技能技巧,但到了演讲这个领域里,怎么竟会出千篇一律的演讲题目呢。解释只能有两个,一是懒惰,用演讲的总标题作为自己演讲的小标题,省心、省事,还“不跑题”;二是他根本就不明白,演讲的标题和作文的标题是一样性质的,演讲的标题就是自己要演讲的中心思想,不下苦功夫去凝练是不行的。
三、对“事理情”演讲内容下的忽视。
每遇到演讲赛的时候,我总接到“怎么写演讲稿”的询问。我在想,在咱们各个书店书城里面,都摆着很多很多关于演讲方面的书籍,您为什么不去买一本学习学习呢。我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的书店里,就买了一本书,就叫《演讲稿写作》。多年来,我一直在提倡,初学演讲的人、喜欢演讲的人、热衷演讲的人,要系统地学一学演讲理论,多看看演讲方面的书籍。有的人仅凭自己的好嗓音或自己的靓形象,而没有扎实的功底,要收到良好的演讲成绩,那就是痴心妄想。这功底就包括对怎样写演讲稿的重视。
演讲稿怎么写,最重要最简单就是“事理情”三个字。事,就是要言之有物。听众最忌讳讲大话、讲空话、讲官话、讲套话、讲假话。听众最愿听的就是讲真话、讲实话、讲有血有肉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演讲中,一定围绕主题来运用典型人、典型事、典型的情节、典型的场面,演讲理论上把它称之为“言之有物”。言之有物了,你的演讲就不会空洞,也最能给大家打烙印。但演讲毕竟不是故事会,仅做到了言之有物还不行,还要讲道理、讲哲理、讲真理,讲出你独树一帜、别出心裁、不落俗套、与众不同的认知来,这就是演讲中不可或缺的“言之有理”。情,就是情愫、就是情操、就是情感。要想感动别人,必须首先感动自己。谁忽视了演讲稿的“事理情”,他不想失败都不成。
四、雷同稿——都是网络惹的祸。
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网络太精彩了,你要什么网上就有什么。演讲活动亦不例外,当演讲赛来临的时候,好多的选手都上网去寻找自己的“稿件”,也确实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可这种“拿来主义”,却造成演讲台上的雷同稿,使演讲的精彩程度大大的打了折扣。今年三月,我为一家银行《让雷锋精神永放光芒》演讲赛当评委,台上运用《当今的雷锋——郭明义》的雷同内容之多,叫我大吃一惊,有些选手讲的内容竟是一字不差。回到家里上网一查才知道,竟是“网稿”惹的祸。
人们常说,第一个把美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美人比作花的是庸才,那么第三个把美人比作花的,他就是蠢才了。因为,在演讲的活动中,大家同用一个稿或同用一个内容,无论你怎么去驾驭、怎么去表达,都会使我们的演讲活动丧失精彩。我不一味地反对大家上网寻灵感、找素材,但关键的是要“活学活用”啊!演讲是“我口讲我心”的语言艺术,演讲最有含金量的东西就是“我认为”。十人讲一稿,百人讲一事,千人说一理,这还是演讲吗?这样的演讲还有意思吗?我坚决反对这种照抄、照搬的懒惰行为。
五、演讲的组织水准不高。
造成演讲水平的降低,还有一个因素不能不提及,这就是演讲活动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客观上说,我国的演讲活动还是相当丰富的,不仅层次高、时空大、还范围广、形式多。有国家级的、省级的、市级的、县区级的演讲大赛;有机关、团体、部队、工矿、企业、学校、社区等内部的演讲比赛;还有邀请赛、对抗赛、初赛、复赛、决赛。从演讲表现形式上看,有命题演讲、即兴演讲、竞争演讲、汇报演讲、述职演讲、集会演讲、电视演讲以及各式各样的论辩赛。演讲几乎覆盖了全国每一个角落。按理说,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应该把演讲推向更高水平才是,但为什么却形成了反差呢? 究其原因有两点:
一是组织者不懂演讲。如果负责演讲活动的人对演讲作用认识不高、组织不利,缺乏水平的话,那肯定会影响到演讲的质量。我手头就有一份关于开展演讲活动的文件,其中一项评分标准的5条分别是这样的:脱稿2分;衣着整洁2分;声音响亮2分;语言流畅2分;能调动听众的情绪2分;满分10分。无需多言,明白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外行”人起草的。
二是缺乏对演讲选手的培训。高水平的演讲是“练”出来的,是“训”出来的。要给大家献上一台精彩的演讲盛宴,必须对选手进行培训,甚至就像文艺节目“彩排”一样来对待,给选手提意见、为选手改稿件、纠正选手不正确的态势语,从而为演讲把好关。有经验的单位,在演讲活动开展前,往往都要对选手进行培训,使选手知道演讲稿怎么写,有声语言怎么驾驭,态势语言怎么设计,应遵守怎样上下场的礼仪规范。试想,这些必须要训练的内容被淡化了,高水准的演讲能会出现么!
演讲爱好者:王伟
2014/6/30
第二篇:浅谈关于加强派出所工作的五点思考
(调研)浅谈关于加强派出所工作的五点思
考
阿勒腾席热第三派出所民警徐业杰
派出所是公安机关最前沿、综合性最强的战斗实体。通过在阿勒腾席热第三派出所出所的实践与思考,我切身感受到了派出所浓烈的战斗气息,紧张繁忙的氛围。社会治安大局的平稳,就是一个又一个象阿勒腾席热第三派出所出所这样的公安细胞在发挥着重大作用;真正感悟到公安真正的经验与智慧来源于基层,来源于阿勒腾席热第三派出所出所这样的无数个派出所的实干与创新;深刻认识到派出所工作事无巨细,却项项事情责任重大;切实体察到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派出所工作的更高期待与要求,“一枝一叶总关情”,于派出所而言,是百姓“一诉一求都关情”。总之,派出所工作要紧扣“百姓的安全感与满意度”这一根本标准,不断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群众意识和法治意识,紧扣政法“三项重点工作”和公安“四项建设”,抓好矛盾化解、综合整治、公正执法、信息化建设、两实管理、突发事件处置、队伍建设等工作,做到“一头稳一头活”(治安形势稳定、队伍充满活力),尽最大可能的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努力创造平安和谐的辖区环境。
一、正本清源,抓好源头治理。强化矛盾排查与化解是派出所做好维稳工作的重要基础与源头,是公安机关群众工作的重要
组成部分。公安工作主要是排查化解矛盾的工作,也就是要着力破解社会发展前进中的各种治安矛盾与问题。做好公安工作就象良医治病一样,需要治于未发之时、初起之时。为此,就需要我们查知矛盾,既要排查显性的矛盾,又要洞察潜在的矛盾,做到“一叶知秋”、“以点带面”;既要知晓矛盾之象,又要剖析矛盾之质,掌握规律,分类施策;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派出所要经常性地组织矛盾大排查与大化解工作,将此项工作贯穿于派出所工作的始终,贯穿于方方面面,切实推动“社会矛盾化解”这一政法重点工作在派出所的落实。当前,要大力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大走访、开门评警”,切实敞开大门访民意,打开心扉听民声,做深做实做细群众工作,帮助群众解决一批困难和问题。从具体分工而言,社区民警要真正身沉社区,心连群众,与百姓融为一体,打成一片,在群众中广建“观察哨”、“瞭望口”、“风向标”,对辖区的治安状况耳聪目明,切实处理好社区每一起小纠纷、小矛盾,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社区、不出村组;户籍民警要热情、周到、细致,方便、快捷地为群众办理各项户政工作,能办的及时办,不能办的要向群众解释清楚、告知清楚,少让群众跑“回头路”、“冤枉路”;巡逻工作由面上巡到点面巡相结合,既从宏观面上控制,又从点上深入,做到巡有广度、有深度、有力度;案件办理工作中要切实办好每一起案件,真正做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当事人满意。
二、双轮驱动,抓好打防结合。打与防于派出所工作而言犹鸟之双翼,二者的结合与互动是做好派出所工作的重要途径。打得要狠,防范要严,二者不可或缺。要以打促防,以防促打,双向互动。防范方面,要善于借力,善于借势,把治安防范工作始终推到党委政府重要工作议程;积极利用警力、安保力量和群众自治组织的力量,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编织严密的防范网;加强对重点人、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区域的管理,做到责任明确,措施到位,管控有效;深入推进“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管理”,形成定期的信息采集、核对、维护、更新机制,确保数据的全面鲜活,打牢社会管理的信息基础。“治安之乱常积于忽微”。在打击方面,在加强大要案件侦办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小案的侦破,坚持案件回访回告制度,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感与满意度。在工作中要防止出现“破窗效应”,发现的各种治安问题要在第一时间解决、发现的漏洞要在第一时间予以修复;要学会利用“沙堆效应”,不断削弱沙堆底部的沙量,防止小问题累积极成大的治安问题之堆,难以根除。
三、关注细节,抓好规范执法。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提升派出所民警素质、改善警民关系的关键。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尤其是在派出所,民警执法素质至关重要。常言道,百姓看公安关键看破案,我想,百姓看公安关键看执法。执法之公正廉洁与否,直接影响着警察在当事人中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当事人对警察的评价。要把每一次执法活动都当作一次“警察公
关活动”,不断地改善警察公共关系,在坚持严格公正规范执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理性平和文明,尽最大可能的化解不和谐因素。在案件侦办过程中,要坚持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既要注重法律效果,又要充分考虑社会效果。治安管理过程中,要切实做到合法合理、程序正当、及时高效。要切实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做到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特别是在办理伤害案件过程中,要把好初始关,把证据收集全,固定好,做到调有依据,罚有事实,防止时过境迁,证据灭失,产生上访案件。要在全所民警中努力营造学法、懂法、尊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坚持定期组织法律学习,坚持重大案件议案制度,案件质量讲评制度,从细节做起提升民警的执法水平。目前尤其要强化《公安机关执法细则》的学习,在派出所大力推行执法资格认证考试。
四、信息助力,抓好科技强警。就是要重点抓好信息化建设。全警信息化是助推派出所战斗力提升的强大动力。在全省上下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派出所信息化工作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派出所全警的信息化、信息化运用率占较大比重还任重道远。信息化是一种手段,更是一个目标,核心全在一个“化”字上,即要把技术转化成武器,把行为转化成习惯,把认识转化成自觉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克服内勤信息化、少数民警信息化的倾向,切实加强信息化的培训力度,从领导做起,从每一起案件办理做起,从每一条信息采集录入做起,从每一起警情研判做起,积小量为大量,数量与质量并重,培植信息化意识,强化信
息化养成,以学助用,以用促学,真正把信息化这一提升警务效能的重要手段用好用足。
五、立足长远,抓好机制建设。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提升派出所民警积极性的重要抓手。“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认为派出所工作要做好,全靠机制带。机制活,则士气活;士气活,则运转活。于派出所而言,要抓好警务调度机制、目标考核机制、文化价值引导机制、内务管理规范机制建设。警务调度既要分工又要合作,有分有合,有张有弛形成合力;目标考核上既要有张力,又要切合实际,做到合理分解目标,强化执行,注重落实;价值引领上要打造适合自己特点的派出所文化,要让派出所多一份温情,多一份家的感觉,增强民警的归属感,不断地凝聚警心,齐聚警力,要尽一切可能改善民警的经济、政治待遇,让民警有盼头,有甜头;内务管理上,要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注重日常管理,让规范变成民警的意识,变成自觉行动。
第三篇:事业单位改革的五点思考
事业单位改革的五点思考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2011年“要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积极稳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这说明,中央政府已经把事业单位改革列为今年政府的重点工作,准备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既复杂艰巨而又期盼已久的改革。本文拟围绕改革的前提、支撑、方法、重点和保障五个方面谈谈笔者的思考。
一、改革的前提:科学分类事业单位是我国独有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将事业单位定义为: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2005年4月,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发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按行业将事业单位划分为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社会福利等27个类别。我国事业单位突出表现为单位和人员数量众多,经费支出规模庞大,种类繁多、情况复杂,涉及方方面面。这种状况下,开展事业单位改革关键是化繁为简,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针对不同类别制定政策、推进改革。分类中应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情况底数问题。从目前资料看,全国究竟有多少个事业单位,中央、省、地、县、乡五级政府和政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分别有多少个;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有多少、编制外人员有多少,离退休人员有多少,在五级政府中分布是何情况;事业单位有多少种类型,主要分布在哪些行业和领域,其主管单位各是何情况;事业单位经费规模有多大,其主要构成情况是什么等基础信息,没有十分明确、具体的数据。笔者认为,开展事业单位改革首先应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全面、细致地摸清当前事业单位的真实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改革做出的分类是科学合理的,才能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因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改革酝酿过程中,在以往统计基础上,对全国事业单位进行一次彻底调查摸底,真正做到情况明、底数清、数据实,以保证出台的改革措施有的放矢。
二是划分类别问题。目前学界对事业单位的分类仍然存在“二分”、“三分”、“四分”的争论,其中“二分”是世界银行的观点,也就是把事业单位在法律意义上分为直属事业单位和独立事业单位两大类别[1];“三分”是政府主管部门的观点,也就是根据现有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将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公益服务的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三大类;[2]“四分”是部分专家的观点,也就是按是否使用公权力标准和社会公益性服务标准,将事业单位划分为行使公权力的事业法人、既行使公权力又提供公益性服务的事业法人、直接关系公共利益及具有对社会普遍服务义务的事业法人和一般公益性服务的事业法人。[3]笔者认为,上述三种划分方法,各有其合理之处,“二分”法比较理想,“三分”法比较务实,“四分”法比较客观。对事业单位分类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有合理、统一的划分标准,另一方面是要充分考虑改革的实际。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既科学又务实的分类。从目前情况看,政府主管部门的“三分”法比较符合实际,既坚持了用社会公益性公共服务作为划分标准,又充分考虑了全国事业单位情况复杂的实际,避免“二分”法过于笼统、“四分”法过于繁琐的弱点。“三分”法也有利于改革的推进,通过这样的划分,可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通过整体划转、职能整合以及大部门制等方式划转为政府部门或政府部门内设机构、所属执行机构;可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逐步推向市场改制为企业;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可在清理规范的基础上,着重就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完善,使其真正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相对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此外,笔者认为,科学分类不应仅仅停留在大类的划分,应在这三类的基础上再划分小类,不同的小类对应不同的政策,政策
之间相互衔接,形成整体合力。考虑到全国不同地区的情况差别很大,大类可在改革时由中央政府统一明确,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小类可由省级政府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划分,中央政府给予必要的指导。
二、改革的支撑:理论构建我国的事业单位虽在建国后就存在至今,但对事业单位这一客观组织形态进行学理上的阐释却鲜有人为之,更不要说有成熟的中国特色事业单位理论体系。时至今日事业单位在法律上的定位仍然模糊不清。事业单位改革每前进一步,都呼唤着理论的支撑,如果改革只侧重对现实事业单位的优化组合,而忽视建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事业单位理论体系,那么改革也只是浅层次的改革。
对事业单位定位进行理论上的思考,学界也有了一些探索。有学者认为,我国的事业单位与大陆法系国家的公务法人在功能方面有很多类似之处,如都是国家依法设立的公益组织,具有特定的行政上的目的,提供专门服务;大陆法系国家公务法人的概念以及建立在公私法二元化基础上的特有司法救济制度对我们解决事业单位的定性及救济问题具有借鉴意义。[4]有的学者进一步认为,公务法人和事业法人都是国家公务向社会公务发展的产物,是权力公务向服务公务发展的产物;公务法人和事业法人都是以公务分权为基础的;公务法人与事业单位设立的理由基本类似;公务法人可以为事业法人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5]上述学者所论述的公务法人,是西方大陆法系国家在行政机关之外设立的相对独立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公共机构。王名扬教授将这类公务法人定义为:公务法人是以公务为基础的分权形式,对中央集权是一种限制;法律规定某种公务脱离一般行政组织,具有独立的管理机构和法律人格,能够享权利、负义务,这种公务组织就成为公务法人。[6]公务法人在西方大陆法系国家已发展的相当成熟,英美法系国家虽没有公务法人这一称谓,但却有与公务法人相类似的行政主体制度。可以说在所有国家几乎都存在类似的公务法人,只是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呼罢了。西方大陆法系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公务法人制度体系,其理论基础是建构在以莱昂?狄骥为代表的公务学说之上,该学说的核心观点是公共服务的概念正在逐渐取代主权的概念而成为公法的基础。鉴于此,笔者认为,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不可能全由行政机关提供,必然要求在行政机关之外设立相对独立的提供公共服务的行政主体,使提供这种公共服务更加灵活、更加便捷、更加富有成效。深入研究西方大陆法系国家公务法人制度和理论,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事业单位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大有裨益。客观上,我们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曾经遇到过的,公务法人制度和理论正是他们在实践中应对面临问题而摸索形成的,并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检验,我们通过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国情,构建中国特色的事业单位理论体系,可以有力地支撑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满足公众对国家提供更多更好公共服务的要求。
三、改革的重点:体制机制历次改革一般都会针对体制转换重点制定相关措施。对应到事业单位改革,如依照之前“三分”法,改革的重点似应集中于采取何种改革举措,使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分别顺利地进入政府和市场。而笔者认为,改革的确需重点考虑上述两个方面,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政府、企业的制度体系是相对完善的,恰恰现行事业单位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因此应把改革重点更多地集中于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着力构建中国特色事业单位制度体系。构建这一体系最为重要的就是解决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问题,即体制上重点解决管办分离问题,机制上重点解决法人治理问题。
一是积极推进管办分离。当前事业单位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政事不分、事企不分,事业单位始终被认为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为此,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管办分离”作为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要求。管办分离,笔者认为就是在行政机关内部将对事业单位的宏观监管职能与微观管理职能进行分离,避免同一部门既“办”又“管”的现象,使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国内一些地方在管办分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可把这些探索归纳为完全分离模式和适度分离模式。完全分离模式是由一级政府组建新的事业单位监管机构,将政府和政府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资产完全注入这个机构,由这个机构举办事业单位,并从出资人的角度行使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权,其他行政主管部门从法规政策、行业规划、标准规范、监督检查等角度对事业单位进行监督管理。这种模式可以实现政府对事业单位单纯的行政命令方式管理向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多种方式管理转变;事业单位的部门隶属关系向行政契约关系转变;公益性资源由部门所有、分散配置向政府集中所有、整体配置转变。适度分离模式是政府责成其财政部门作为出资人代表与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联合组建新的事业单位监管机构,将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资产剥离注入这个机构,事业单位监管机构仍隶属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其主要负责人由该行业行政主管负责人兼任,但决策层实行委员会制,有财政部门等其他部门派出的代表,事业单位监管机构独立做出决定,不受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直接命令。这种模式实行起来比较简单易行,不需要单独成立新的机构,只需要在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一个相对独立机构行使该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管理权,但这种模式不能完全保证事业单位监管机构的独立性。笔者认为,上述两种管办分离模式各有其利弊,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同,实行管办分离的基础也不同,完全实行一种模式的“一刀切”做法是行不通的,事业单位改革中应该鼓励地方积极推进管办分离,不管采取哪种模式,或者独创出新的行之有效的模式,都应受到鼓励,但管办分离的总体方向,应从适度分离向完全分离模式逐步过渡。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所说的管办分离仍是在政府内部的管办分离,真正要体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及管办分离要求,应把事业单位监管机构从政府内部独立出去,成为独立管制机构,直接向权力机关负责,这样做才能保证其独立性。
二是积极探索法人治理。法人治理是针对公司法人所创设的一种管理手段,对于事业单位是否引入这一制度安排,学界近年来已经有所探讨。2007年深圳市推出的五项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其中一项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由此引发了学界和实务界广泛关注。笔者认为,事业单位引入法人治理是对传统事业单位参照行政机关科层式的内部管理模式的革新,其有利于形成事业单位内部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整体效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应在事业单位改革中鼓励地方和部门积极探索其实现的有效形式。
首先,应鼓励探索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有学者提出国外公益机构有三种治理结构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分别是管理委员会+行政负责人模式、理事会+行政负责人模式和一人负责制模式。[7]笔者认为,上述三种法人治理结构各有其合理性,的确对我国事业单位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借鉴不等于照搬照抄,应鼓励地方和部门在改革中结合我国国情和事业单位实际,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在改造中不断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形式多样、具有中国特色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中,还应十分注意法人治理结构与党管干部原则的衔接,可考虑参照企业中董事会、监事会与党委、纪委之间的关系,在党委组成人员的基础上组建理事会或委员会,在纪委组成人员的基础上组建监事会,行政负责人由党委负责提名,理事会或委员会表决通过,监事会负责人由政府组建的事业单位监管机构
指派,并兼任该事业单位的纪委书记。
其次,应逐步摸索协调有效的治理机制。笔者认为,仅有法人治理的组织结构,没有与之配合的治理机制,事业单位法人治理是不可能实现的,应鼓励地方和部门积极摸索符合事业单位实际、协调有效的治理机制,使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应重点探索选人用人机制、分配激励机制、管理运营机制和监督机制。探索选人用人机制就是要探索事业单位的人员选聘、解聘、使用、调配、培训等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安排,其中,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是关键。探索分配激励机制就是要探索事业单位的薪酬分配、业绩考核、待遇保障等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安排,这其中体现绩效、公开公平、激发活力是关键。探索管理运营机制就是要探索事业单位内部决策执行、协调沟通、经费募集使用等内部管理运行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安排,这其中规范有序、协调顺畅、运行高效是关键。探索监督机制就是要探索监督内容、重点、环节和纠错方式方法等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安排,这其中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及时有效是关键。
四、改革的方法:积极稳妥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涉及人员之多、涉及面之广、面临问题之复杂,不亚于国有企业改革。面对如此复杂的改革,采取符合实际、稳当易行的改革方法,是降低成本、排除阻力、确保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一环。事业单位改革所采取的改革方法必须遵循积极稳妥的总体原则,这一点已经在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予以明确。所谓积极就是要以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措施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所谓稳妥就是要采取稳妥的办法、稳妥的步骤处理事业单位改革中面临的各类问题。
一是改革应循序渐进、分步进行。由于事业改革将涉及诸多深层次问题,还将涉及几千万人的切身利益,为了使改革平稳推进,不至于引发不稳定因素,不能急于求成,而应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扩面、全面推开”的方法。试点先行,就是改革初期不急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开,而是在东、中、西部各选1-2个省开展为期2年改革试点工作。把各项改革的措施在试点省份进行实践,鼓励试点省份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索,在试点探索中检验改革措施的可行性,发现新情况新问题予以解决,为改革积累经验。逐步扩面,就是在试点取得一定成效后,将试点面推广到那些有积极性、有条件的省份,其数量可以占到全国31个省(区、市)的一半以上。这样做既可以避免改革措施一步放大到全国范围因地区差异而“水土不服”,也可以使事业单位职工在心理上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更容易接受改革,还可利用这个过渡阶段进一步完善改革措施,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全面推开就是在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都开展改革2-3年后,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事业单位改革,用3-5年甚至10年的时间,使改革取得明显进展,达到既定目标。
二是改革应着眼长远、先易后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事业单位改革,主要是遵循一个“放活”的目标,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也带来了一些较难解决的弊病。此次事业单位改革应把改革的目标定得更长远些,用10年甚至20年的时间,着力构建中国特色事业单位制度和理论体系,使事业单位既独立又受监管、既灵活又规范,真正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而不是把改革目标简单地定在减机构、减人员上。当然,改革并不是只顾长远不顾眼前,实际操作中还是应在着眼于构建整个制度和理论体系的前提下,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解决具体问题。对于那些看得准、相对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可在改革部署时直接予以明确;对于那些一时还看不太准、解决起来还比较困难的问题,如管办分离、法人治理、社会保障等,可在改革部署时提出原则方向,留有一定空间,允许以后逐步探索、逐步规范。
三是改革应加强领导、协调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必然会影响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同时,事业单位既分布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条条”中,又由各级政府分级管理,即“块块”管理,“条条”“块块”相互交叉,这就决定了改革的难度相当之大。要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必须拥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此建议在中央层面上建立一个中央主要领导直接挂帅的领导小组,指导改革向纵深推进;地方上也应组建由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协调小组具体推动改革。此外,鉴于事业单位“条条”、“块块”的问题很突出,有些领域的改革已先行一步,如文化体制改革、医药卫生改革等,此次事业单位改革既要从整体上予以部署,又要协调各行业改革,允许一些领域改革先行先试。同时,改革中应尽可能地使改革政策和其他配套政策衔接地更紧密些,少出现一些政策漏洞和盲点。
五、改革的保障:法制建设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法制建设比较薄弱,如此众多的事业单位和职工只有一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予以规范,其他如编制、人事、福利等方面的制度规定,均散见于规范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大都表述为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参照上述规定执行。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企业相比,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与学界和实务界对事业单位的性质、地位、作用等方面没有形成统一、清晰的认识有关,与以前历次事业单位改革成果没有及时被法律法规确认下来有关,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事业单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而面临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当前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应把法制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地位,重点予以加强,这是保障改革成果的根本举措。或许有人会认为,事业单位改革中有很多制度、措施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没有必要急于用法律法规将这些制度和措施固定下来。但笔者认为,尽管改革具体措施会根据改革的进程不断改进优化,但从中必然会形成一些具有普遍共识的规律和做法,把这些用法律法规形式固定下来,有利于事业单位规范有序、发展壮大,也有利于改革的顺利推进。加强事业单位法制建设并不等于急于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而是在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边改革边研究,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成为法律规范,一时还不够成熟不宜成为法律规范的,可以先形成政策文件,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待其成熟后再上升成为法律规范。
事业单位法制建设应着力构建中国特色事业单位制度体系并尽可能使之法制化。这个体系可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次是《事业单位组织法》,主要明确改革后事业单位的性质、定位、权利义务、创设撤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救济途径等基本原则和方向,使之成为事业单位各项具体制度的根本依据;第二层次是与组织法相配套的单项制度条例或规章,如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编制管理、收入分配、财政保障、财务管理、人员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管理以及登记管理等,这些法规与组织法相呼应,主要将组织法中原则性规定进一步具体化,使各项制度更符合实际、更具操作性;第三层次是针对具体问题的政策文件,如明确推进管办分离、法人治理的具体措施,人员分流安置和单位转制的优惠政策,总结推广地方和部门经验做法等等。这些政策文件与组织法、单项制度法规一起构成了中国特色事业单位制度体系。当然,构建这一体系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改革期间和改革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逐步探索、不断完善,但在改革之初就应有顶层设计和步骤安排,确保法制建设按照既定目标前进。
第四篇:电信客户关系营销的五点思考
伴随着电信市场的变迁,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营销模式已不足以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尤其是作为企业生命线的大客户营销更是如此,电信企业大客户营销亟需再思考。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电信市场的不断开放,广大电信客户需求期望的增强和选择运营商余地的拓展,中国电信业已完成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历程。同时,随着感性消费和个性消费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营销方式亦让位于强调“合作”的关系营销。中国电信运营业必须适应这些新形势下的巨大变化,企业的经营理念也应相应调整并提升。与客户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关系,提供先进周到的服务手段已成为电信运营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关注客户、追求客户满意度应该成为当今中国电信企业经营的主旋律。本文根据新经济时代关系营销的涵义和策略,结合国内电信市场竞争与发展态势,特就大客户关系营销课题作如下五点思考。
1、良好的互动互利关系是大客户营销的基础 关系营销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学”的大背景下,于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市场经营理念的发展而提出来的。关系营销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企业营销活动的核心是建立并发展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1985年西方营销管理大师巴巴拉・杰克逊在产业市场营销领域率先提出了这个概念,认为:“关系营销是指获得、建立和维持与产业客户紧密的长期关系。”另一营销大师菲利浦・科特勒亦说:“在这个新的变化的世纪里,企业惟一可以持续的竞争优势是它与消费者、商业伙伴及公司员工的良好关系。” 既然关系营销是识别、建立、维护和巩固企业与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人关系的活动。那么,关系营销的性质就是“公共的”、“公众的”,是组织与个人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它就有别于个人交往间的关系。其具体表现在:前者是现代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下的日常事务,后者是传统型私人交往方式中的附带产品;前者是为了建立一种兼顾双方利益而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后者则是追求个人私利而呈变幻莫测的短期行为;前者能减少交易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后者则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滋长社会的腐败之风。所以,关系营销是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的新型营销观念,其产生是现代营销理论的又一次创新。因此,与大客户建立起良好的互动互利关系并不断使其发展是关系营销的坚实基础。
2、多级营销是大客户营销的主要方式 那么,我们该如何与大客户建立起良好的互动互利关系并不断使其发展呢?笔者认为,合理运用与大客户的多级营销手段是关系营销的主要方式。在传统的营销中,客户只是企业交易关系中的一个对立面,双方的交往只是单纯的商业往来,企业更多的是注意到了在单次交易过程中企业的收益;而关系营销则视大客户为永久的伙伴,与之建立互利互惠的伙伴关系,目的是在企业与大客户结成的长期关系中相互受益。如果说传统营销的核心是获得新的大客户的话,那么关系营销的核心则是企业在获得新的大客户的同时,保持住老的大客户。但是如何将新的大客户成为老的大客户并转为企业长期合作的伙伴,这是企业操作过程中的难点。这里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营销学者贝瑞和帕拉苏拉曼归纳的三级建立客户关系营销手段,以加强与新老大客户的联系,使其成为企业的“回头客”、“忠诚客”。一级关系营销也可被称为财务层次营销,主要是运用财务方面的手段,使用价格优惠来刺激目标大客户以增加企业收益。在一级关系营销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频繁市场营销计划及其运作。所谓频繁市场营销计划,指的
是给予那些频繁购买以及按稳定数量进行购买的大客户以财务奖励的营销计划。二级关系营销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建立大客户组织,以某种方式将大客户纳入到企业的特定组织中,使企业与大客户保持更为紧密的联系,实现对大客户的有效控制。它一般包括两种形式:无形的大客户组织和有形的大客户组织。无形的大客户组织是企业利用数据库建立大客户档案来与大客户保持长久的联系。中国电信成立的“信之缘”大客户俱乐部,并以此为平台,加强对大客户的沟通,增进主客相互之间的友谊,实现与大客户的“零距离”,以更好地为大客户服务。在“信之缘”俱乐部里,大客户会员在享受高品质电信服务的同时,会体味到享受特有尊贵权益和贴切、亲情服务的乐趣,获得满足其“泛电信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三级关系营销是企业在向大客户提供财务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同时,与大客户结成稳定的结构纽带联系。结构性联系要求企业为大客户提供这样的服务:服务对大客户具有较高价值,但大客户不能通过其他途径得到这种服务。这种关系的建立不是仅仅依*企业销售或者服务人员交际的态度和技巧,而更多依赖于企业通过自身竞争优势建立起来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所谓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指企业在特定经营中获取、配置资源,形成并保持竞争优势、奠定市场地位的关键能力。通过这样的核心竞争能力与客户建立起良好的结构性关系,在减小和降低大客户转向其他竞争者可能性的同时,力求增加和提高新的大
第五篇:关于集团企业精神的五点思考[最终版]
关于集团企业精神的五点思考
尤肯猎头公司与您分享:关于集团企业精神的五点思考
企业精神是企业制度安排、经营理念、管理方针、人际关系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体现。她是蕴涵于历史,体现于现在,推动着未来的一种内在的动力,是企业形象塑造,品牌质量提炼,队伍素质提升的一种源动力,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向社会公众展示的一种载体。
今年以来,集团领导组织发动广大职工开展企业精神的大讨论,以此来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如何来概括、提炼、深化我物资集团的企业精神呢?笔者提出如下浅陋构思,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要体现出物资人传承的企业文化和精神风貌来。我们不必拘泥于一些文字的表达,也不要急于得出一个统一的结果,更不要掉进概念的泥潭。而首先应该挖掘出物资人优秀的企业文化和精神风貌,如以李隆铭为代表的 华生人那种三口缸,六根棒,九个人的艰苦创业精神,再如以黄耀祖为代表的森大人那种勇于抢占国外市场,敢超国外先进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的开拓创新的精神。如能从历史的层面上来剖析和总结,我们就能认清企业精神内涵与外延有其广泛的包容性。
第二,要体现企业精神发展的时代性。物资集团每发展一步,都是与时代的精神相吻合的。99年以来集团班子带领大家扭亏解困的一系列举措不正是那种拼搏、创新、全局、服务、务实、奉献这种企业精神的最好体现吗?
第三,要体现出企业精神鲜明的差异性。主体越鲜明,个性越突出,就越能有别于其他行业的企业精神。因为只有是个性的,才能是自身的。这种个性可以从企业历史、行业特色、发展目标和对社会的承诺等方面来提炼。笔者坚信,从个性中释放出来的精神内涵,更易于凝聚广大员工的情感,转化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动力。
第四,要体现出企业精神价值的取向性。作为集团的企业文化,立意要高,内涵要深,不但要概括出推动集团稳定发展到今天的根本动力,还要表达出物资集团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使企业精神能对今后物资集团的走势有一种引领全局的作用。
第五,要体现出企业精神的创意性。企业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积淀,不但要传承,更要重发展。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再说,创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和一种精神。这次集团领导组织发动大家来参与讨论、提炼和畅想,就更能使之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和召唤力。
物资集团要成为全国物资行业的排头兵,在上海新一轮的经济大发展中作出应有的贡献,就要凸现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整合全局、聚集优势、以人为本、诚心可亲、开拓创新、敢创一流等精神风貌
尤肯猎头公司于您分享更多人力资源知识,欢迎到本站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