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五点思考(精选)
农村干部队伍是干好工作的基础,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工作的扎实程度,关系到党和国家在“三农”方面的一系列政策能否得到深入贯彻和落实,关系到农村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当地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大发展。近年来,我们在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取得了较好地发展。特别是在“团结、实干、高效、廉洁、一流”五个方面入手,教育
引导全镇上下干部群众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团结一致,埋头苦干,始终保持了蓬勃朝气、昂然锐气和浩然正气,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下面,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与领导和同志们共同商讨,以期共勉提高。
一是顾大局,讲团结。团结问题至关重要。一个单位、一个班子,如果不团结,就不会干成事,不会出战斗力、生产力,更不会出政绩、出干部,大到一个国家,小到我们的农村。只要是被人称赞的地方,肯定有一个团结的整体。可以说,团结既是一种资源,又是一个环境。同志们在一块工作,是一种缘分,政治上互相关心,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帮助,心理上互相理解,这是一笔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资产。通过几年共事,既结下纯洁的友谊,也取长补短,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凡是闹不团结的人,既损害了他人的前途,也损害了自己的前程,于党、于国、于已、于人,有百害而无一利。但团结不是讲讲就能做到的,首先要有大局观念,识大体,顾大局。多负责,少推诿;多信任、少猜疑;多关心,少冷漠,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使有不同见解,也不允许有不同的派别;可以有张扬的个性,但不允许有分离的整体。要服从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其次要有协作意识,有容人之量。同志们之间,特别是农村两委班子成员之间要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自己,眼界要开阔,心胸要宽广,相互之间应严以律已,相互尊重、相互补台、相互扶持。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拆别人的台实际上就是拆自己的台。比如说,一看到别人要被提拔重用,就写“人民来信”,等到你想进步的时候,也会有一大帮人出来告你的状、拆你的台,结果形成一种“扒豁子”的坏风气。另外,讲团结并不是不讲原则,团结是建立在原则基础上的团结,友谊是在工作中生成的友谊。光“好好好、是是是”不是真正的团结,喝了酒乱呦喝,称兄道弟不务正业,也不是真正的友谊,这是现实生活中的庸俗风气;“对上级说恭维话,对同级说过年话,对下级说表扬话,对棘手问题说含糊话,就是不敢说批评话,”甚至是当面不说,背后乱说,这是小人作风。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交换意见,互相提醒,增进了解,促进团结。
二是改作风,讲实干。首先,人要实,实实在在、光明磊落,说老实话、办实在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小人,也不做虚情假意、阳奉阴唯的伪君子,做一个公道正派的实在人。其次,干工作要从实情出发,实事求是,办实事、求实效。不摆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要围绕群众的利益,结合当地实际,因时而动、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特别是要注重察实情,深入到问题或矛盾的最尖端,倾听意见、寻找突破口,梳理出正确的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要牢牢把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研究问题、确定任务、谋划措施,要结合实际,决不能凭空想象,必须扣准问题的本质,牵住“牛鼻子”去解决问题,尤其是应把上级指示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好工作。第三,要干字当头,干字当先。任何工作都是干出来的,不是空口说出来、夸大出来的。要正视问题,理清思路,在实干上下功夫。要发挥“愚公移山”精神,不畏难、不畏险,铺下身子,脚踏实地干工作。特别是单位“一把手”,要以身作则,管好人、用好人,把握大局、掌握重点,正确决策、真抓实干,不能出现一级安排一级,大懒支使小懒的现象,更不能走马观花,雨过地皮湿,不作具体指导,不抓跟踪检查,不问结果如何,当“甩手掌柜”。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只要我们这些单位的负责人亲自干、带头干,就一定能够攻克难关、取得成效。同时,工作中应强调查、重研究,科学把握工作动态,及时采取合理的工作方法,选准工作切入点,一气呵成抓到底,不见成效不松口。尤其是不能有大事小事之分,特别是我们乡村基层,更没有宏观、微观之分,群众利益无小事,光靠指挥解决不了问题。凡事都应靠上抓、带头干,也只有这样才能干好工作,就是向上级汇报工作也心里亮堂。
三是重公平,讲高效。党和国家提出了兼顾公平、注重效率的原则,省市各级党委政府也非常注重政府提速。可以讲,无论干什么工作,效率都是第一位的。一项工作、一项任务在公平的前提下,如果没有效率,一味地拖三慢四,黄花菜也会变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快节奏、高效率地工作。要有雷厉风行、立竿见影的工作作风,要有崇高的敬业奉献精神。当然,敬业还有个标准问题,我们不能满足于
第二篇: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思考与建议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目标。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培育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为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非常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本人在农村工作的情况,现就如何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提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建议。
一、突出一个“选”字,选准配强班子。作为一个村来讲,支部书记的作用举足轻重,是发挥支部战斗力的关键。实践证明,选好一个支部书记,就能带动一个好班子,这个村的工作就能上去;反之,支部书记弱,班子强不了,支部作用就难以发挥,工作也难打开局面,华西村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业绩,关键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因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首先必须把人选准,把班子配强,把那些真正“靠得住、有本事”的人选进村级班子,特别是选准配强村党支部书记,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关键。任用能人,选好村官的思路应采取多渠道、全方位的广泛选拔村干部。一要解放思想,开拓视野,突破区域界线,从致富大户、民营企业负责人、外出务工经商的能人等各类优质人才中挑选,真正选出条件过硬的村组干部;二要积极鼓励机关干部到农村任实职带头创业,使他们成为农村发展的带头人;三要选拔大中专毕业生,退任军人进村任职;四要强化引导,大胆使用。对选拔任用的能人,工作中既要大胆使用,又要帮肤引导,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充分发挥各人特长,在领导方法上,做好传帮带,使他们尽快适应新岗位,带领广大农民,尽快走上致富路。
二、强化一个“培”字,提高干部素质。农村干部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影响到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农村基层干部奋斗在农村第一线,他们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克服文秘杂烩网困难,扎实工作,为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要看到,面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形势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明显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要加强对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培训教育力度,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农民收入的本领,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解决农村复杂问题的能力,要扎扎实实实施好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建立干部任职资格培训制度,对新任职的村干部进行系统培训,切实提高村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同时要建立健全基层干部学习培训的激励机制,把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情况同年终考核评比、奖励、补贴结合起来,激发参加学习,接受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学习教育,使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得到新的解放,观念有新的提高,执政为民的意识进一步强化,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
三、推进一个“带”字,发挥示范带动。新的时期对村组干部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他不仅要求,村组干部办事公道,廉洁自律,而且要求村组干部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村组干部只有率先发展起来,才能产生影响力和向心力,也才能影响和带动其它群众发展起来。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大力推进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带”创业工程,大力培养“双强”型村组党员干部,不断壮大“双带”型农村党员干部队伍;要坚持在“培”中“带”,在“带”中“培”,快速提升党员干部的致富技能和带富本领,帮助农民解决“想干不会干”、“想干不敢干”等问题,营造一种“一人致富不算富,全村致富才算富”的浓厚氛围。
四、着眼一个“实”字,树立良好形象。农村基层干部处于农村工作的第一线,他的一举一动,老百姓都看到眼里,记在心里,前些年,一些基层干部由于工作方法的欠妥,造成了干群关系较为紧张,损坏了干部形象。但是当前随着农村的发展和农民负担的减轻,这就需要我们基层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干事情,考虑问题,一定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从群众最需要的事情做起,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从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树立威信。当前,税费改革后,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村党支部作风的有效发挥,但是,目前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扶持力度,相继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对农村实行种粮补贴,草危房改造补助,医保补助等,作为基层干部要把国家赋予农村这些优惠政策办好、办实,同时,还要结合本村的实际,积极引导群众搞好富民增收,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和政绩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五、立足一个“关”字,消除心中之忧。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干部有“三忧”。一忧:乡村债务包袱重,新村建设起步难。由于种种原因,巨额的债务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在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基层干部迫切希望国家采取转移支付等手段,首先帮助他们还清欠旧债,让他们轻装上阵。二忧:雁过拔毛,惠农政策“打折扣”。建设新农村,国家还将不断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有关部门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国家支农资金不再被截留,杜绝资金到了农民手里成了“毛毛雨”现象。三忧:集资难,怎样避免举债搞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建设项目大多要求村民筹资配套、投工投劳,而向农民集资数量有限、难度很大,但项目要按计划完成,村集体免不了又要借债,最终成为村干部和村民的负担。有关部门要给他们出谋化策,当好参谋,同时希望国家加大资金的投入,减少农民筹资配套等。同时,各级党委政府需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关心和支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乡村干部激励机制,对实绩突出,群众拥护的干部,要大力宣传、表彰,给予鼓励和奖励,对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需予以关心和照顾;对任职时间较长的且工作突出的帮助办理养老保险;有条件的地方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的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工资标准等,为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第三篇:促进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思考
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湄潭县纪检监察机关始终坚持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摆在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这一议民生、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突出位置。作为一县的纪检监察机关怎样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尽职尽责
呢?笔者带着这个问题借在县乡村巡回开展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宣讲三个月时间之机,充分利用工作之余就“纪检监察机关怎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题走访调研。现将到县乡机关及进村入户、田间地头与农民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民情,征求农民群众和县乡机关干部对纪检监察机关怎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意见和建议,谈几点肤浅的见解和各位有识之士探讨,以达共寻良方。
当前新农村建设对纪检监察机关的四大期望
通过调研搜集整理当前农村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对纪检监察机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以下“四大期望”:
一是期望纪检监察机关加大查办和预防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乡镇“七站八所”及县乡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和负责人利用职务之便和工作之便向群众吃、拿、卡、要、贪、索的案件力度,切实保障农村农民种粮直补专项资金、土地补偿款项、农资机械补贴专项资金、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国家生均教育免费资金、各项救灾物资款项等国家划拨的用于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安全到位、专款专用、不挤占、不挪用、不层层截留扣取补充其他经费,防止危害农民利益的不作为渎职行为发生。
二是期望纪检监察机关进一步加大机关作风建设明察暗访的力度。去年全国性的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我们老百姓到县乡机关、村办事顺利多了,不少老百姓确实是笑在脸上、喜在心,赞不绝口!今年虽然是在提“作风建设年”,但不论是作风整顿还是作风建设,都没有去年的力度大。一些机关作风有所反弹,群众去办事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不给好处不办事,给出好处乱办事的现象和行为依然存在,并时有发生。我们知道纪检监察机关是管干部的,就多么期望纪检监察机关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把干部管好,加大明察暗访的力度,机关作风的整顿和建设要常抓不懈,一阵风是管不了多久的。对那些站着茅坑不拉屎,坐着位置不办事,整天扯事、造事,尽干扰民事,群众来办事,官不大,架子不小,问个路、问件事,爱理不理,像大妈养的,找他办事要等他把电脑上的牌打完、游戏玩完、龙门阵摆完、“牛”吹完,可我们老百姓就等不起啊?像这种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为何不可让他“下课”、待岗、轮岗到最基层村里面去抓一村、办一事,体验一下老百姓办事的艰难。对那些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就要给他们纪律处分,挑不起担子,就挨板子!让他们体验“铧口是生铁铸的”,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让他们从中吸取教训,不要认为共和国纳税人们的钱是露天坝的人人都可以去拿,从而让他们深刻理解,用人钱财,就要替人消灾,用了纳税人的钱,就要为纳税人服务,就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深刻道理。
三是期望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加大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形势教育、勤政廉政教育、正反典型教育、警示教育、特别是要加大对广大干部首先要把人做好教育的力度,教育他们人做不好,有再大的本事也没有用。廉政不过关,就不能再当官。同时期望把这些形势教育、警示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及把人做好的教育形成长效机制、组建专业队伍进行专业培训,规定专业内容,定期到县乡机关、村及大型企事业等单位开展专题教育、巡回宣讲。当前正在开展的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及法治教育巡回宣讲就是一个好的开端和举措,我们村干部到乡镇听了你们的巡回宣讲后回去和村民们讲,都纷纷要求邀请你们到我们村里去给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宣讲,他们就想多听听怎样做人的道理,就是想把更多的人教育好,来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可见,农村是多么的需要讲这些形势和做人的道理啊!现在的农民集中开会的时间少了,学习就更少了,无论是做人做事、理解人、关心人、体贴人、识大体、顾大局等综合素质都亟待加强教育和提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构建语言和谐。民间“好话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就正是这个道理。
四是期望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协调督促把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抓实抓好,特别是当前正在全县全面推开的村民集中诉求和“三公开”工作,尤其是村务公开和“点题公开”。村民集中诉求就是要体现村民高度自治,变老百姓上访为干部下访或集体集中接待,努力夯实诉求、处置、落实的措施与力度,就是要让老百姓的意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让老百姓自治的积极充分调动起来,就是要充分体现自己的村自己治,自己当家作主,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们老百姓不图什么,只想图个“公开、公正、公明”,实事求是,国家补助、政府救济、县乡机关干部省吃俭用的捐助,要的确体现在“救”上和“济”上,不要优亲厚友、肥上加膘,造
成当救的得不到救助,不该救的反而重补。这就玷污了国家补助、政府救济、县乡机关干部省吃俭用的捐助的目的和意义,更损伤了党和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当前纪检监察机关在新农村建设中努力的方向
通过调查研究,笔者综合四大期望认为,作为一县的纪检监察机关,要服务好当前全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努力找准纪检监察机关服务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立足点、切入点和着力点,结合当前实际和群众的四大期望,就应努力做到“预防、教育、监督、查处”四管齐下。否则,这对当前正在开展的“做党的忠诚卫士、做群众的贴心人”就是一句空话。
首先,要加大预防教育的力度,这就是立足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是反腐败协调领导小组和反腐倡廉“大宣教”牵头单位的这两个作用,协调好公、检、法三家,努力从源头上防止违纪违法和涉农案件的发生。发挥好“大宣教”大教育、大预防,要综合运用源头预防、个案预防、专项预防、预警预测预防等方式,将预防对象延伸到基层乡镇干部、村干部和全体村民。以乡镇党委、基层组织、农村工作主管部门、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为依托,采取多途径、多手段、多方位、多形式,加强预防涉农职务犯罪的教育、制度、监督和机制建设,形成上下贯通,内外互联,左右协作的农村职务犯罪预防体系。保障廉洁高效的农村政务环境。同时,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加大对行政执法、司法人员在办理涉农案件中应当立案而未立案或不应当立案而立案、以罚代刑、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行为的监督查处力度;对于侵犯民营企业、农村组织和农民合法权益的犯罪案件,要监督有关执法机关依法移送侦查和立案查处;对于滥用执法权司法权插手经济纠纷和违法扣押、冻结、查封、强制划拨农村组织、民营企业和农民财产等违法情形,要依法监督和坚决纠正。
预防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大宣教”大教育、大预防的作用,加大源头治理,开展宣传和教育,即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形势教育、党政纪条规教育、勤政廉政教育、正反典型教育、警示教育、法治教育、做人教育等。要构建一个地方的和谐和平安,首先要把这个地方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教育好,因为一个干部在人民群众中就是一面旗帜,旗帜是否鲜艳,她体现出这个干部的素质,更体现出这个干部在这个地方的执政理念。好人不一定是好官,但好官一定是好人。好官好人在一个地方的带动影响是无穷的,其传承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群众常说:“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就正是这个道理。美国公民读本3/4的篇幅及内容讲的都是怎样做人和把人做好,人不是爹娘生下个高级动物就是人;人不是靠一天、两天,一月、两月,甚至一年、两年的突击就可以把人做好的;人不是你说是人就是人,你说不是人就不是人。是人不是人要你周围的人和你的服务对象说了算,作为一名党政干部就要老百姓说了算。他们说你是人,你就是人,他们说你不是人,你就不是人。那些口口声声、处处标榜自己是人的人,恰恰不一定是人,纵观这些年反腐败斗争,查处的一批批腐败分子,上至省部级高官,下至村组干部及普通党员,看一个如此、看两个如此、看三个、四个还是如此如此,所以,做事靠一贯,做人靠永远。人生没有毕业的学校,人生本来就是一个画不圆的圆。只有干部的综合素质高了、好了,这个地方的平安与和谐才大有希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朝着情趣健康有序和又好又快的良好势头发展。
在一些贫穷落后的农村,就是为一棵树、一寸地或一二元钱的利益甚至一句话都有可能酿成血案。在一个成天吵吵闹闹、纠纷不断的环境里,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平安社会的。因此必须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特别是普法和教育怎样做人,努力把人做好的力度,增强农民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和起码的道德观和道德底线。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送廉政文化下乡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定期组织专题教育培训班,深入乡镇、农村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巡回法制、道德、做人理念宣传教育和举办法律知识、公民道德知识讲座活动,促进基层干部依法行政,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农民群众运用法律手段和道德情操来维护合法权益和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能力,配合地方党政干部、村民积极分子共同把自己所在的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何乐而不为。
其次,作为反腐败协调机构的纪检监察机关,要搞好各种监督,特别是制度监督。监督不到位,不正之风就不止;协调不到位,大联合大打击的力度就不力。正是监督不力,打击不够,制度缺失,才滋长了一些干部不廉洁,吃、拿、卡、要、贪,无处不伸手。官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形式主义严重,独断专横,无利可图的事推诿扯皮,有利可图的事争着去管;一些重大问题美名曰集体研究,实质上是极少数人或个人说了算,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从中伸手参与吃回扣、要补助,致使一些工程成了“豆腐渣工程”、“烂尾工程”、“短命工程”等;极个别干部置中央减轻农民负担三令五申不顾,仍旧我行我素,顶风违纪乱收费,造成了不少群众看病难、上学难;一些干部工作作风简单粗暴,不关心群众疾苦,不注重工作方法,不依法行政,致使一些党群、干群关系恶化越级上访,使一些地方政府成了老百姓不信任的政府;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不注重自己的身分和形象,经常出入娱乐场所和一些不该去的地方,不分地点场合,老百性见状怨声载道,特别是前两年一些地方组建的下乡帮扶工作队,整天围绕桌子转,群众质问是工作队还是“攻桌队”,中午像关公、晚上像济公。正是由于监督没有发挥它的强大攻势,给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创造了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导致大大小小腐败分子接二连三出现,而且形式各异,作案手段和方法各有特点,反调查的手段也不妨“与时俱进、与事俱进、与势俱进、与式俱进。”因而给反腐败查办案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加大监督的力度,要使监督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凡是有公务行使的地方,人、财、物管理、流动、处理的地方,就要有监督,而且还要加大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正确行使运行。
这些年来,不少地方的监督,可以说是几乎成了会上重要,会后次要,忙起来就没有要。其实不管是舆论监督还是制度监督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公正。只有通过监督,才能体现公正;只有通过协调、整合资源大反腐,才能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才能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主持公道,才能使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得到保护,才能为社会进步鸣锣开道,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社会和谐。
最后,要加大对违纪违法坑农害农行为的查处打击严惩力度。作为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和利用村级纪检员这一支队伍的作用,积极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时时刻刻关注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手中握有一定人权、物权、财权的干部的新动向,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农资金的落实到位情况,要进行重点跟踪,阶段监督检查,一旦发现截留、挪用等违纪违法问题苗头时就要及时治理,及时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切莫让它蔓延,给人民群众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要及时挽救干部,千万不要等猪养肥了再杀。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该挽救的要尽最大努力挽救,对不可救药的要坚决查处,毫不姑息迁就。
作为反腐败协调机构的纪检监察机关,为使对那些屡教不改而置法不顾的坑农害农案件打击有力、惩处有效,处罚有果、教育有应,要充分发挥积极协调组织的作用:一是要主动协调并配合检察机关、公安机关、法院等部门,重点打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一些地区黑恶势力,“红眼病”、坑农害农的集体团伙组织,增强农民群众安全感;二是要紧扣公、检、法三家,针对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违规违纪的行为要一起上、一起追究,对触犯刑罚的坑农害农的刑事犯罪,要依法严惩,该批捕的及时批捕、该起诉的及时起诉,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危害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类刑事犯罪;重点打击发生在农村的“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有力打击盗窃农业生产资料、破坏农业生产设施和农民生活设施犯罪。维护农村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和农民群众正常的生活秩序;三是要积极组织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形成有力的合力严肃查处制售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传销、农村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内部发生的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等犯罪。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四是要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和职能部门履行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能作用,对损害农民利益的职务犯罪,无论是谁都要坚决从严、从重、从快及时查处,尽量把对人民群众的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要重点查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向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索贿犯罪,在交通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教卫公共事业建设以及扶贫开发、退耕还林、“两免一补”等国家扶持农业的各种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贪污、行贿、受贿、挪用公款的违规、违纪及违法犯罪;严肃惩治乡镇站所人员和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在土地承包、征用、拍卖、移民建房、管理发放抢险、救灾、防汛、救济款物等过程中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违规、违纪及违法犯罪行为;突出查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造成农民人身伤亡,国家和集体重大损失的渎职犯罪,以及非法拘禁,刑讯逼供,破坏选举等侵害农民人身民主权利的犯罪。切实把广大基层干部监督管理好,让他们不犯错误和少犯错误以及犯了错误能得到及时纠正,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力求把给最广大人民群众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竭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好参谋、服好务,把纪检监察的职能最大限度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中去。
第四篇:桑植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桑植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近年来,我县各级党组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整体素质,为我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但是,在新形势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日前,我们对全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作了专门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基本情况及现状
近年来,县委把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使我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1、乡村两级领导班子的文化、年龄结构通过逐步调整趋于合理。全县336个乡级领导班子成员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的24人,占7.1%,大专文化205人,占61.1%,中专文化53人,占15.8%,高中文化54人,占16%。35岁以下的202人,占60.1%,35?45岁的129人,占38.4%,46?50岁的5人,占1.5%;全县548个村级领导班子中,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大专以上文化的8人,占0.7%,高中文化444人,占40.5%,初中以下文化643人,占58.7%。35岁以下103人,占9.4%,35岁至45岁的431人,占39.4%,45岁以上的561人,占51.2%。从文化、年龄结构来看,乡镇干部的结构趋于合理,而村级干部文化、年龄结构较以前有所改观,逐步向合适的结构发展,但整体来看,仍显文化偏低,年龄略大。
2、乡、村两级领导班子人员冗肿的现象得到较大改变。近几年来,通过稳步推进机构改革,大力压缩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全县共清退临时雇请人员369人,分流富余人员704人),乡镇干部形成了一人多岗,一人多职,责任明确的局面,在岗的干部工作量增加了,人人头上有了压力,闲着不干事的人少了,踏实工作的人多了,怕苦怕累的少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人多了,有效地防止了互相扯皮、拖沓懒散的现象。各乡镇也相继实施了村级人员精简工作,以人口、土地和村级可用资金等为标准,采取定编制、定职位、定人员、定待遇办法,实施村支两委成员交叉兼职,采取村主任兼任文书、村支书兼任村主任、村党支部委员兼任村委会成员,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村里其它职务相互交叉兼职等形式,共精简各类人员1600多名,初步改变了过去村级机构多、人员冗肿、经费负担重等现象,在全县着力构建了精干、效能的行政管理体系,形成了一支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3、农村基层干部的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县委为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领导水平、工作水平、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采取点面结合、内外结合、学研结合、长短结合的方式,对全县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干部进行系统的培训教育,仅2002年共培训乡镇干部887人,村干部2450人。通过教育和培训,大大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利用乡、村两级领导换届之际,对领导班子进行大力调整。经过调整和强化培训,村级领导班子文化程度偏低、工作能力偏弱现象得到改善,创业精神强、致富能力强、工作合力大的领导班子呈上升趋势,全县548个村级领导班子中,较好的班子354个,占64.6%,一般的班子153个,占27.9%,差的班子有41个,占7.5%。乡村领导班子能较好地贯彻上级精神,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涌现出沙塔坪乡党委、黄家台村党支部、燕窝村党支部等一批
省、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农村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但从现实看,我县农村干部队伍与当前农村工作的形势和群众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1、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偏低。目前,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与新形势要求不适应。全县3/5的村干部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45岁以上的村支书、村主任所占比例达51.2%,这种年龄、文化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进程,这已成为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力不从心。农村工作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村工作对身体条件要求很高,时时要求村支书翻山越岭,进家到户开展工作,年大力衰,力不从心,必然影响工作。二是思想观念滞后。有相当部分村支书(主任)思想仍然停留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仍死死抱住落后的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观念,等、靠、要的思想意识严重,总是用过时的眼光、过时的观念、过时的标准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跟不上改革开放的步伐,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三是工作水平较低。部分村支书(主任)干工作还是凭热情和干劲,靠过去的实践经验、靠过去的条条框框,因循守旧,不善变通,不能创新,对上级政策或指示当成“收发室”,照抄照搬,根本不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有所创造,不能捕捉发展机遇。导致任职多年,无所建树,村里面貌没有多大的改观。四是领导方式单一。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有相当部分基层干部依法行政能力低。有的农村干部反映,现在是“老办法不好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有些干部感叹现在工作“行政命令不行,思想工作不灵,物质刺激少钱,法制管理没权”。无论是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还是处理突出事件上,总感到办法越来越少,工作越做越被动。有的甚至因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局部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2、农村基层干部的作风有待加强。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与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不少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浮在面上,热衷于坐办公室,不愿深入农村、深入群众,不愿把自己融入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不少群众反映,现在的干部再也看不到以前那种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融洽感情,除非象“农业税”等硬性任务,平时基本看不到。有的基层干部即使下去了,也只是起到传话筒、留声机的作用,上面开了会、下了文,带着精神下村,给村干部交待一番就打道回府,把工作交给了村干部,自己不参与。在指导群众的生产上,开会号召的多,具体指导的少,出现了问题,指责的多,帮助的少,与群众之间没有融洽的关系,因此不能了解到群众的要求和真实的思想,把不住问题的症结,从而导致基层群众中的遗留问题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发展为重大的信访、集访问题,严重影响了干群关系。同时,调查中发现在基层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普遍反映现在的会议多、文件多、报表多、资料多、事务多,不少工作任务停留在纸上,落实在数字上,总结在报告上。有的基层干部热衷于搞花架子,好大喜功,喊大口号,做大文章,搞大形式,办事做决策不从本地实际出发,不从广大群众根本利益出发,热衷于搞政绩工程,想问题办事情不以群众的意识、利益和承受能力出发,往往是为个人出政绩,求升迁,急功近利。
3、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不太稳定。不少农村基层干部思想状况不佳,不安心工作。一些干部认为农村工作没有什么干头,也干不出什么成绩,做农村干部无望,以至工作积极性不高。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乡、村干部的经济待遇比较差,国家政策规定应该享受的待遇难以全部落实,村干部一旦从岗位上退下来,享受不到任何待遇,现行的养老保险根本没有落到实处,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特别是农村工作难度越来越大,村干部越来越难当,大到税费征收、产业结构调整、计划生育,小到邻里纠纷、村民吃喝扯撒拉,村干部都得管,上面的各种检查、评比、达标、验收等具体工作都得村干部去落实,村干部对农户又不能动用行政命令,遇到不讲理的群众,村干部往往感到十分为难。用他们的话说是“上头压,下边骂,哪里有我说的话”。实行承包制后,农民有了自主权,村干部与农民之间关系由领导型转变为服务型,村民中流行这样一条顺口溜:“土地到户不靠你,大事小事不怕你,有了问题就找你,不来解决来骂你,要钱要粮不给你”。村干部思想上压力很大,工作放不开手脚,以至于工作干不下去,造成村干部自御担子的事屡见不鲜。
4、农村基层后备干部缺乏。主要表现在农村村级后备干部来源不足,相当数量的村几乎没有后备干部,有的村有几名后备干部仅仅是挂名而已,应付上级检查而已,平时没有加强教育培养,形同虚设。造成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农村中特别是贫困落后山区农村的一些年龄轻、素质好、能力强的人都通过各种渠道外出打工、经商、办厂等,他们的经济收入远远高于村干部,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其中大部分人不愿意当村干部。二是村主要领导对培养后备干部有抵触情绪,怕后备干部抢了自己的位子。三是村里工作的实际困难打击了年轻后备人才当村干部的积极性。四是部分乡镇对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重视不够,有的只重视现行村级干部的管理和培养,忽视了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
三、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规范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一是要强化指导。在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基础上,建议制订出台《村干部选拔使用条例》、《村级规范化管理章程》,以简单实用、便于操作为原则,有效地指导好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以便基层组织在开展工作时有章可循、有例可依。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完善选任机制,推行群众参与评议、干部共同推荐、主管部门审定、党委集体表决、接受社会监督的一种“群众公评、干部公推、部门公审、党委公决、社会公示”制度,落实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同时,要大胆探索和尝试“两推一选”、公推公选村干部和后备干部的做法,在选拔村支部书记时实施“两票制”(群众信任票、推荐产生支委候选人;党员投票选举支委成员),以扩大党支部成员产生的竞争度、民主度和群众公选度。二是要统一选拔标准。要坚持“德、才、财”标准。我们认为,在坚持德、才为先前提下,加上“财”,即村主干要有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本领,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比较切合实际的一条村干部选拔途径。三是要拓宽选拔渠道和视野。要运用立体思维选拔任用村支书(主任),可从机关干部中下派、从邻近的先进村选调、从外出务工经商的经济能人中回引、从乡镇企业的党员干部选派、从回乡的大中专毕业生中培养、从复员返乡的退伍军人中启用。这既可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又可以发挥人才的潜能,还可以改变贫困村面貌。
2、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当前,必须把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强化教育培训,促进农村干部素
质提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多途径锻造农村干部的水平。一是提高学历水平。通过与大中专院校、成人学校联合办学模式,改善乡、村干部学历层次低的状况,力争在一定时间内,大部分乡镇干部的文化程度达到大专以上,大部分村干部的文化程度达到高中、中专以上。二是加强能力提升。以县乡党校为基地,建立农村干部轮训制度,重点进行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理论、现代农业知识、法律法规、WTO知识等,着力提高广大农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本领、党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处理新时期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三是开拓视野。有计划地选派农村干部到发达地区参观取经,学习发达前沿地区的先进观念、科技和管理经验。四是加强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大力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后备干部培养管理制度,制定近期发展和远期发展目标,对村级后备干部建立档案,定期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后备干部队伍。五是建立考核制度。通过考试和考核,对干部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培训情况进行监督和检验,并将学习培训情况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和激发农村基层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争取在五年内对全体乡村干部进行一次轮训,努力使农村干部做到明政策、会管理、懂技术、灵信息,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3、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的激励保障机制,稳定农村干部队伍。一是完善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统一投保的途径和标准,确保投保的连续性,实行县、乡、村、个人四级负担,使村干部的养老保险步入长期、稳定、有保障的投保渠道,解决村干部特别是村支书的后顾之忧。二是建立村支部书记(主任)工薪制。实行绩效挂钩,坚持镇乡统筹,按月定期定额发放工资。根据土地、人口、经济总量、集体可用收入等要素,在年初由各乡镇党委、政府核定,一般应保证村支部书记(主任)月工资在300元以上。村其他干部工资由村按岗位、职责和工作量大小确定。三是建立完善村支部书记(主任)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把村支部书记(主任)全年工作目标量化为若干具体内容,实行“三挂钩”:即与党建工作目标、村级经济发展目标、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挂钩,年终由乡镇党委进行考评,对连续三年前三名的支部书记给予重奖,建议上级部门拓宽用人渠道,把一些长期从事行政村工作,且成绩特别优秀的村干部录用到乡镇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中,个别特别优秀者经上级党委考察选拔进乡镇领导班子,使他们确实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到工作有奔头;对连续三年后三名的自然淘汰。县委每三年进行一次“十佳脱贫致富带头人”和“十佳示范村”等评选活动,进一步激励村干部事业心。
4、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管理,努力改进工作作风。首先,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当前,重点要建立健全三项制度:一是村支部、村委会议事制度。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搞个人说了算,切实加强班子团结,增强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充实村务公开内容,要及时准确地公布村里的财务收支情况、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土地使用情况以及村民关心的重要事项;大力推进乡镇政务公开,将有关政策法规、发展目标、乡镇财政预算、干部任用等方面作为公开的重点,将政务公开同乡镇领导班子考核结合起来,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决策水平,提高工作透明度,加强民主监督力度,密切干群关系。三是日常工作制度。要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如首问制度、重大事项向党员村民小组通报制度、财务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干部驻村管理办法、村级零接待制度、干部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等,逐步实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其次要加大干部调整力度。要结合农村后进支部整顿、培育先进村典型、三级联创、两学两带等活动,优化班子结构,严把入口,疏通出口,落实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及时淘汰没有实际本领、工作不力的乡村干部。同时,积极把能带头致富并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班子中,建立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年轻干部选用机制。再次要加强监督考核力度。要多管齐下,形成干部监督的整体合力,把群众监督和组织监督、纪检监察监督等组合,建立健全监督网络,扩大监督的范围和内容,把干部监督贯穿于干部的培养教育、考察考核、选拔任用和日常管理中。同时,要完善考核标准,加大考核力度,分层次定期对乡镇班子成员和村班子成员进行考核,对他们的工作、生活、交际情况进行全面考核。通过走访其社交圈和生活圈等途径获取信息,了解其八小时之外生活中的思想品质表现,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观念和对人民负责的意识,自觉地把广大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完成好、发展好,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第五篇:对山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对山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皖岳西县来榜中心学校
刘华山
第三次全教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吹响了素质教育的号角,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重中之重”。小学教育的关键在小学教师。
近几年,虽然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都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并采取积极措施,取得初步成效,但目前山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改革进展还很不平衡,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民转公教师多,新补充教师少
教育统计资料显示,在山区小学教师队伍中,民办教师转正的公办教师(简称民转公)占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1986年尤其是1992年以后新补充教师很少。长期以来,民办教师支撑着山区农村教育大片天地,但随着转正、职称等后顾之忧的问题解决,他们中大多数人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对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已经没有了兴趣,习惯于凭经验教学,认为教研、教改不是自己的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不学习,不探索,无意创新,不思进取。
民办教师是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为穷国办大教育起到积极作用。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低报酬,重负担,不为名,不图利,为我国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青春年华,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如果我们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方法,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师的要求,甚至有被淘汰的可能。
新补充教师少的原因客观上是强力启动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初中师资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将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拔高使用上“火线”。1994年开始,我县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到1997年初中的办学规模几乎扩大了一倍,教师数量也相应增加了一倍,再加上边远山区农村,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分不进,留不住,这样,中师毕业生就自然要到初中任教,小学教师队伍中就很难有新教师补充了。
二、教师学历文凭和学识水平差距较大
从教育统计资料看,山区小学教师合格率基本达到省颁标准,但调查分析发现,他们实际学识水平和学历文凭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山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系统学习中师课程取得第一学历的不到百分之三十,尚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教师中师学历都是第二学历。而第二学历是通过函授进修等培训方式取得的。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学习过程、学业成绩的考试考核方面要求都比较低,学历的“含金量”可想而知了。他们第一学历有小学毕业、初中毕业,且大多数是1978年以前文革期间毕业的,先天本来不足,后天又未能很好地补充营养,有的教师不免知识基础不够扎实,知识面比较狭窄,甚至赶不上学生。如此状况,怎能驾驭课堂、胜任教学呢?
三、教师教学任务繁忙,家庭负担过重
山区农村小学由于特殊地理自然条件的制约,学校规模小、教师少,不少地方的学校只好实行复式教学、包班制教学的方式组织教学,一个或多个年级多学科教学任务集中于一名教师一身,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教师成天满负荷、超负荷运转。教学之外,他们还要照顾学生喝水、吃饭等生活问题,有的复式大单班小学、教学点,上至校长下至炊事员,学校所有的全部工作都是一名教师负责,其工作量之大、任务之重、时间之紧是常人难以想象得到的。
学校工作繁忙,那么他们家庭负担又如何呢?山区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数是农教结合的家庭,教师的工资是维持一家人生活的主要
PAGE 1 经济来源。他们多数人是四、五口之家,上有老下有小,老人老矣,不能劳作,小孩尚小,正是读书之时。经济上,过去十几、几十年低工资使得他们家底很薄,有的已是债台高筑。而今,刚想伸直腰肢的他们又遭遇高额的教育、医药费用支出。目前,一个孩子在高中以上学校读书,家庭年教育支出在五千——一万元,那么家庭生活消费人均不足千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要利用双休日、寒暑假耕种家庭的责任田,发展多种经济,以弥补家庭生活费用之不足。
如此重负之下的教师,身心疲惫不堪,他们无暇走出校门参观、考察、观摩、学习。有关教学研究活动也很少参加,一是机会少,二是研讨探究无心也无力。因而,他们的教学方法难以得到改进,教育教学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四、年龄结构偏大,身体状况欠佳
教育统计资料表明,山区小学教师队伍中,45岁以上中老年教师的超过半数,且有三分之一的教师体弱多病,有的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顽固性疾病。
年龄大,资历深,阅历广,经验丰富,工作耐心细致,有父辈祖父辈的宽厚仁爱,这是于教育教学工作有益的一面。另一方面,因为年龄大,在行动上老态龙钟,在思想上,老滋老味,进而倚老卖老,以老自居,以老自得,不想学习,不思进取。由于身体原因又不能正常上班,甚至连基本的教育教学秩序都难以维持,势必会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健康的体质,充沛的精力,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必备的基本身体素质。这些教师们在那低工资的岁月里,家庭贫困,生活艰难。他们既要保证教学,又要养家糊口,亦教亦农,超强度劳作,超负荷运转,积劳成疾,体质虚弱。另一方面,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婚丧嫁娶,迎来送往,都要宴请祝贺,他们不得不参与其中,吸烟饮酒,豪饮暴食,在不知不觉中伤身损体。加上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教师几年都难进行一次健康检查,疾病一旦发现,为时晚矣。目前虽然实行了医疗保险,但因医疗保险费用筹措有难
PAGE 2 度,医疗就诊点集中在县城和镇中心医院,农村教师就医极不方便,因而患病仍不能及时得到治疗。
五、学科结构难配套,学校课程难开齐
素质教育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开齐课程,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培养。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学校不仅要开齐传统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社会、自然、音体美等课程,而且增设英语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山区农村小学规模小、教师少,一所小学一、二名教师,三、五名教师。教师不是万能的,尤其是中老年教师素质缺陷是较为普遍的,有的学校开齐传统课程都比较困难,英语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就可想而知了。这将势必影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山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促进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时间是紧迫的,任务是艰巨的。笔者以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教师法》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将逐步实行聘任制。中央和国家有关政策性文件也明确指出,聘任制是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因而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是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同志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大胆改革,勇于创新,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改变长期以来小学用人制度中存在的教师职务终生制、人员单位所有制,形成优胜劣汰、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形成比奉献、比贡献、比能力、比业绩的积极向上的良好局面,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机制。同时,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结构工资制的改革是实行教师聘任制的重要保障。在聘任教师过程中,实行合同管理方式,学校与教师签订“岗位目标合同书”,明确教师任期内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相应待遇。坚持以量计酬,多劳多得;以质计奖,优质优酬的原则。在工资分配上,向教学一线倾斜,向骨干教师倾斜,向成绩突出者倾斜,真
PAGE 3 正打破工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
二、采取倾斜政策,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1、交流转任,盘活教育人力资源
长期以来,由于受“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小学教师的管理权限归乡镇所有,农村小学优秀教师向城镇集中,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村,教师派不进,调不出,只能在本乡镇范围内流通。乡村教师地方化、本土化是主流,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既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有关部门制定了支教政策,并硬性要求城镇教师评聘高级职务必须有一年农村教学经历,但这还不够,要定期将农村教师和城镇教师进行交流,至少一次交流三年或一个任期。这样,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学习提高而成为骨干教师,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可以带出一批骨干教师,从而可以缩小城乡教师资源的差距,使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再者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转任其他岗位工作,做到这一点,山区农村小学非常难,必须依靠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合作。
2、实行新录用教师优先充实农村小学
教师资格制度社会化,为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奠定基础。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学科结构的需求,面向社会选招紧缺学科教师,如音、体、美、外语、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并优先充实农村小学,使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学科结构逐步优化。
3、实行老教师提前退休政策
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教师队伍老龄化问题应该引起关注。前述山区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及身体健康的状况,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影响是很大的。有的老年教师不能胜任教学,不能满足农民对教育的需求,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但占编占岗,新教师补充不了,交流转任又无法进行。笔者以为,对因身体健康有严重问题的老年教师应实行提前退休的政策,规定三十年以上工龄或男满五
十五、女满五十岁以上的教师可以提前退休。
PAGE 4
4、适当提高山区农村教师待遇
生活条件好、教学任务轻、福利待遇高是农村优秀教师竭力向城镇流动、城镇教师不愿意到农村的主要原因。建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倾斜政策,适当提高山区农村教师待遇,以稳定教师队伍。首先应放宽编制,其次要建立农村边远地区教师津贴制度。根据农村学校具体情况确定类别,分别按教师职务工资和津贴部分之和的一定比例发放农村教师津贴。
三、教师要不断“充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1、在职继续教育
全体小学教师都要积极主动地挤时间参加继续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开展创新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和能力水平。
2、脱产轮训进修
随着国民计划生育意识的加强和农业人口向城镇流动的加快,山区农村小学生源呈下降趋势,教师富余成为可能。教育行政部门要有计划地轮流安排富余教师进修培训,系统学习某一专业技能,如音乐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以解决山区农村小学紧缺学科教师,让素质教育在山区农村得以全面实施。
2002年10月
学习参考资料:
《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王
湛
《人民教育》
2002年第8期
《岳西县2002——2003学教育统计报表》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