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规划考试最新集合
班长,您好!
本门课程为开卷考试,题目在下面,选择其中的三个: 【1】2011年6月“新塘事件”对城市规划编制的启示与影响? 【2】柯布西耶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贡献与影响? 【3】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对城市规划管理的影响?
【4】“外向型经济”与“内需型经济”发展模式反映在城镇空间上的影响? 【5】简述《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的核心观点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启示? 【6】请对2005-2011年中国房地产发展与调控政策给出评价?
观点明晰,论述到位,不要堆砌文字!
魏立华 Lihua Wei PhD, Associate professor-------------------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以下答案为同学们个人见解,仅供参考,不包正确,如有新的看法和心得,请速交流分享。为表原意,文字未经精简,各位请自行节选总结或另行展开论述,也可避免答案过于雷同。祝考试顺利!
【1】2011年6月“新塘事件”对城市规划编制的启示与影响? 李仕平同学提供资料
张广宁谈新塘事件 根本原因是社会管理服务滞后
张广宁说,“6·11”大敦村聚众滋事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的一条就是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滞后,难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改革创新,转变不合时宜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切实转变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重户籍人口服务、轻外来人口服务的思想观念,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与此同时,还要规范管理方式,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注重源头治理,大力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加强社会协同,督促企业落实好管理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要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张广宁指出,必须正视“6·11”事件暴露出来的在社会管理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痛定思痛,认真总结,深刻反思,汲取教训,以实际行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特别是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服务,做到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当务之急要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服务需求,切实进行整改,增强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对“6·11”事件中的违法犯罪分子将依法坚决惩处,同时,对镇村有关人员处置不当的行为要追究责任,着眼长远,从体制机制入手,加强和改善村的社会管理服务,建成全市村一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典范。
2011年6月初,广州增城新塘镇一位四川籍的孕妇在摆摊售卖牛仔裤的时候,因为挡住了一家商铺的门而被治安管理人员驱赶,期间发生肢体冲撞,孕妇倒地受伤,引起围观。孕妇亲戚与老乡赶过来后,先到村里,再到镇政府门口“讨个说法”。接下来的几天,逐步演变成一场有一定规模的群体事件,一些闹事者(主要是四川籍劳工)参与了打砸汽车、冲击当地人的破坏行为,造成了损失。在公安机关介入后,由于处理得当,在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下,拘留了少数肇事者,事态得以平息。
“新塘事件”的直接肇因
在事件平息后,我们通过对目睹事件过程的当地人、参与事件的外地人,尤其是对治安和公安人员的采访,简单归纳出造成此次事件的一些直接原因:
第一,治安管理人员执行任务时的简单粗暴做法,造成了孕妇倒地受伤。警力是按户籍人口配备的,许多“城中村”明显警力不足,所以村里不得不花钱组建一个主要由当地村民组成的“治安联防队”。但在一些外地劳工眼中,这些“治安联防队”人员素质低、看不起外地人。这些矛盾本来就已存在,孕妇倒地事件只是在一个偶然事件,引发了必然的结果。
第二,在孕妇倒地受伤后的几个小时里,从村到镇的相关部门没有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错失了及时处理、调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第三,谣言借助于手机、互联网等平台迅速传播(尤其是在四川籍劳工之中),而相关部门反应又不够及时,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拦截、戳破谣言,控制造谣人,或者没有能够及时澄清谣言。
第四、在整个事件中,缺乏有公信力的个人或者组织的介入,使得本来属于民事范围的冲突(不管是内地人与当地人,还是老板与打工仔之间),却给外界造成了官民冲突的印象。
毫无疑问,上列四条直接原因都是实际存在的。例如,某位治安人员的个人粗暴、不当行为,如果当局在第一时间对他进行处理,就能够平息民愤,不至于引起连锁反应。同时,那位倒地的孕妇后来在医院检查后证明只是受了轻伤,由此也受到惊吓,情绪激动。当地有关部门如果能够及早公开这位孕妇的情况,事态也许不会发展到那种程度。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从孕妇倒地送院开始的两天时间里,谣言制造者利用了当地村、镇政府相关部门反应迟钝的间隙,让谣言出笼,并得到传播与“信任”。当然,事态扩大后,广州市领导高度重视,并进行了
稳妥、慎重的处理,事态得到控制。可毕竟,损失与影响已经造成。
“新塘事件”的深层原因
我们的调查虽然发现上面几条原因直接引发了新塘事件,但冲突的背后却有更深层的原因。找到直接原因,避免事件重演固然重要,找到深层原因,从深层次上消除这类事件的根源,更应该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应该澄清一些网友的错误看法。有一些网友与评论作者借题发挥,用“新塘事件”来说明“广东模式”的失败,我们认为这是极其轻率与不负责任的。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的发展与开放,吸引了大批的内地青年人,他们在为广东做贡献的同时,也获得了远高于他们在内地所能够得到的工资收入。同时,从广东回流到内地的工人与技术人员,不但带回了创业的资金,也带回了沿海地区的经营管理经验与工作技能。从某种程度来说,没有任何一个省市,比广东容纳了更多的内地农民工。这正是“广东模式”在共同富裕上值得其它省市学习的。
珠三角地区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了本地人与外来人口倒挂的现象,新塘镇就是一个典型,外来人口(50万人)与本地人口(22万人)的比例为2︰1。由于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居民对资源(主要是土地)的拥有情况,以及尚存在的中国户籍制度,使得前来广东地区打工的农民工,与广东当地居民对比,从一开始就处于弱势。这些年下来,当地居民与外地劳工的矛盾已经越来越明显,虽说从外地来的老板不在少数,但在珠三角地区,在草根阶层,外地劳工与当地居民的矛盾一直存在。
其次,在对此次事件的分析中,我们发现通货膨胀与部分行业的不景气,也是深层原因之一。外地劳工一直租住于本地居民的房子(出租屋),可最近几年,当地居民以适应通货膨胀,以及不断上涨的房价,结成了一种口头的联盟,使得房租快速飙升。与此同时,由于牛仔服装行业并不景气,而新塘是国际上著名的牛仔服装城,集中于这个行业的工人工资增长有限。
一方是上涨的物价与房租,另外一方面是停滞不长的工资,珠三角(尤其是新塘、东莞等地)的外地劳工感觉到了压力与危机,而他们能够看到的,就是以当地居民为主的出租屋主、产业老板对他们的欺压。我们在这次调查中,明显感觉到外地劳工对当地居民的不满,认为他们靠土地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坐享其成,欺负外地劳工。
第三,在我们亲身接触的参与围观此次事件的劳工中,绝大部分为第二代外地劳工。他们当中很多人出生在珠三角,会说广东话,但户口依然在内地,必须回到内地读书,毕业后再返回珠三角工作。他们大多表示喜欢珠三角,但内心却有一种深深的自卑,他们在这里生活、工作却没有归属感,他们不属于珠三角。外地劳工和城市工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和外来劳工在新塘镇的生存状态相似,中国的农民工因为没有当地户口,即使在就业地打工多年,却仍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村人。这些年,中国的城乡差别更多地反映在城市人与乡村人的差别,成为一种身份的差别、户口的差别,而不仅仅是地域的差别,“城市二元结构”逐步取代了“城乡二元结构”。
外地劳工的第二代与第一代相比,拥有更高的教育层次,见多识广,有更高的理想与更多的梦想,也不像第一代农民工那样容易满足于经济条件的改善。如果说他们的父辈当初背井离乡来到较发达地区,眼中看到的是机会与更高的生活要求,他们这一代却更多地思考在解决了温饱之后一定会提上议事日程的“公正、公平”问题。
第四,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外地劳工看不清前途,感觉不到有任何改变现状、发财致富的机会,是新塘事件突然爆发的另外一个深层原因。
应允许成立互助性质的NGO
我们认为,既要重视及时发现与消除直接原因,更要重视深层次的矛盾;既要重视与改善对外地劳工的管理(警力分配上照顾到非户口人口),及时控制不利于稳定的因素(例如谣言传播),更要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在自己的祖国“暂住”这种持续了几十年的怪现象,避免城市化过程中伤害甚至牺牲一大批“城市中的农村人”;既要进一步完善与加强基层维稳机制与应变能力,更要从根本上帮助弱势群体,让他们活得有尊严,有幸福感。
具体到新塘事件,我们认为还应该注重两点:
第一,提升基层干部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健全地方政府与机关处理危机事件的机制,在民众中建立公共管理部门的公信力。在对“新塘事件”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常常有一种感叹,那就是在事件发展到某某阶段,如果当地政府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原本只不过是民事纠纷的事件肯定不会升级到动用大批警力的程度。地方政府缺乏应变能力,在民众中缺乏公信力,使得一件小事演变成典型的群体冲突事件。
第二,在这类事件中,我们观察到,在卷入冲突的民众与前来维稳的警察之间,出现了断层,缺少了一个中间的力量,例如有影响力的个人、得到国家认可的非政府组织或者是拥有公信力的政府某部门。如果在事件发展到某个阶段,有这样一些人或者组织,他们能够与双方沟通,能够获得双方的信任,往往能够及时填补鸿沟,戳破谣言,消除误会,平息骚乱。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次参与的四川籍劳工数量巨大,由于不允许公开成立互助组织、同乡会与联谊会之类的NGO,他们中实际存在着类似黑社会的“组织”,这些组织在这次事件中起了某些负面的作用。要消除这类不公开透明的“组织”的最好办法,就是允许一些互助性质的NGO成立,这类国家法律允许并保护的NGO 在这类事件中往往能够做到“一言九鼎”,能够协助当地政府与警察部门维护稳定。
答题思路
新塘事件,找到矛盾点,然后提出城市规划编制对矛盾点的解决方法
事件的根源是社会资源的配给不合理,表现为户籍人员与非户籍人员的待遇差别。最终因“新塘事件”演化为外来群体和本地群体的冲突。
在很多发达城市的周边地区,外来群体在本地的定居生活和发展,已成为不能逆转的现实。应积极面对形势的发展,探索和制订解决和缓和矛盾的方式方法和政策策略。从城市规划编制的角度去解决资源的重新配给问题,对缓和本地群体和外来群体的矛盾冲突,有一定的作用积极。
从城市规划编制之初,应该将常住人口作为规划的对象,将外来人口也定为计算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面积的重要依据,使规划能真正解决现实需求。
在居住配给方面,考虑为外来群体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多层次的保障型房产,改善和提升外来群体的居住质量,营造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产业方面,建设适当的廉价商业出租场地。例如,像广州市荔湾区的长寿路大笪地商业街和恒宝广场,低档的商业模式和高档的商业模式一路之隔,和平共处,共创商机,吸引不同阶层的购物人群汇集,增加城市商业多样性,形成不同群体的交融场所。
在配套设施方面,建设满足人口需要的各种生活配套设施,如学校、医院、活动中心等,营造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编制过程中,公众参与阶段应该考虑外来人群的需求,听取其意见和建议,维护其利益诉求。
建筑-祝雪可(9439864)10:27:45
新塘那个,我记得老师上课好像说要把外来人口当人计算,以增加公服配套面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王招林同学提供资料 2011-12-13 21:24:01 【2】柯布西耶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贡献与影响?
答:柯布密切关注着当时的欧洲因为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而引发的严重的城市问题,并在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城市思想,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集中体现在其早期的几个虚拟城市规划方案之中即1922年的“300万人口的现代城市规划”、1925年的巴黎中心区改建设计“伏埃森规划(Voison)”等。他提倡通过高层拔高人口密度,使建筑之间能够摆脱旧城的紧密乃至“拥挤”状态,楼间的广阔土地可以用于进行大面积绿化,从而提高了城市绿化率,将乡村引入了城市。
他在CLAM会议上展出的“光辉城市规划”集中表达了他的基本观点,这是一个有高层建筑的“绿色城市”,房屋低层“透空”,城市全部地面均可由人们步行支配,屋顶设花园,地下通铁道,住宅则相对于“阳光热轴线”的位置处理得当,形成宽敞、开阔的空间(图3)。
勒•柯布西耶提出的“光明城市”理论,描绘了城市生活的高级状态,其核心是:建筑不再是没有生命的、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区大环境汇合成一个有机体,形态上是协调的,功能上是延续的,空间上是互补的、融汇的,两者是动态的、和谐的统一。
柯布西耶理性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各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活动。例如,在城市中心采用立体式的交通体系,在市中心区修建高层建筑,扩大城市绿地,创造接近自然的生活环境等原则,已被许城市的规划全部或部分地采用,最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有昌迪加尔规划、巴西利亚规划和巴黎德方斯区规划等。
【3】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对城市规划管理的影响?
中国社会阶层四大流行理论
第一种:“十阶层理论”。陆学艺教授等将改革以来的社会分化表述为阶级、阶层的分化,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已经分化为“十大社会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区分的标准有三个: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在三种资源中,组织资源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在十阶层中,国家干部排的位次最高。
第二种:“社会断裂”理论。这一理论是由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提出的。该理论强调断裂是结构性的,造成社会断裂的原因是社会的急剧转型、市场转型。
由于转型太快,很多社会阶层都被淘汰或抛弃了。该理论所讲的断裂是多方面的,包括:国企改制中的断裂、城乡结构的断裂、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断裂、文化的断裂等。该理论认为由于“多个时代的社会成分共存在一个社会之中”,导致的社会断裂是全方位的。所以,在这里,贫富分层也被解释为是一种断裂的关系。当然,如果社会真的断裂了,或连接不上了,那样的社会岂不就瓦解了?如果仔细考察该理论的话,该理论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预测也并不都是悲观的,对于社会转型也有乐观的估计。所以,该理论更多地是对于社会的一种警告。
第三种:“倒丁字型的社会结构”理论。是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长表”的职业数据计算的。数据分析发现,中国的总体社会结构呈现出一个倒过来的“丁字型”的社会结构。采用“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从全国就业人口看,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处在很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上的群体,该群体内部的分值高度一致的,在形状上类似于倒过来的汉字“丁”字型的一横,而丁字型的一竖代表一个很长的直柱形群体,该直柱形群体是由一系列的处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上的阶层构成的。根据社会学的理论,“金字塔型”社会结构是一种很不理想的结构,由于底层巨大容易产生社会矛盾。“倒丁字型”的社会结构,问题比“金字塔型”结构还要严峻,由于底层更大,社会就更不稳定,更容易产生社会冲突。“倒丁字型结构”体现出的最突出问题是城乡分离。
第四种:“四个利益集团”的理论。该理论是根据改革以来人们利益获得和利益受损的状况,将中国人分为四个利益群体或利益集团,即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和社会底层群体。因为,改革本身就是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而利益结构的调整显然会使得一些集团或群体获得利益,同时会使得另一些集团损失利益。当然,“全赢”的局面——即社会每一个集团都获得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上升也不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在目前要实现这种局面实在是太困难了。近年的住房体制、医疗体制、养老金体制、失业保障体制的改革,几乎每一项改革都难免会损伤一些人的利益。四个利益群体的理论也是试图对于当前社会分化的情况作出一种解释。
中央文献中对当前我国社会分层问题的看法。仔细阅读十六大以来的中央文献不难发现,中央在分层问题上使用的是高、中、低收入者的概念。这就是说,承认差异,这与改革以前有很大区别,改革以前是试图消灭几大差别。在有差别的前提下怎样调整呢?十六届六中全会的文件是这样讲的: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在这里,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核心,因为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目标就是推进他们进入中等收入者队伍。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者在全社会的比例”的战略。此后,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次重要文件中,都始终强调坚持这一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思想是要优化阶级阶层结构,要扩大社会中间层,使社会从“金字塔型”转变为“菱形结构”或“纺锤型结构”。所以,表面看来是一个收入分配政策的问题,但实质上是要通过长期的政策变量,最终调整社会结构。
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城市规划管理包括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城市规划编制管理主要是组织城市规划的编制,征求并综合协调各方面的意见,规划成果的质量把关、申报和管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主要是对城市规划文件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主要包括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和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管理等。
通过对各种社会阶层的分层方法进行对比,找出社会中的各个阶层的利益代表,普及规划的重要性和基本知识,让各阶层参与到规划的设计、审批、管理程序之中,使规划管理的各个阶段真正惠及各阶层的利益,缓解社会矛盾。
【4】“外向型经济”与“内需型经济”发展模式反映在城镇空间上的影响? 概念
外向型经济
就是一国或地区为推动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长,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中心,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运行体系。内需
内需:即内部需求,一般把对外国的出口看作外需,内需就是相对的国内的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内需还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AD=C+I+G。其中,AD为总需求,C是消费、I是投资、G是政府支出。消费就是消费者对食品服装耐用品服务等等的消费。投资是企业的投资。政府支出是政府财政支出,包括公共建设,职员工资,转移支付(补助,救灾)等支出。内需型经济
根据前两个定义,可以理解为将国内或地区内市场需求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动力。
两种发展模式反映在城镇空间上的影响
两者在城镇空间上的重要区别是产品的销售空间区别,前者在外地,后者在本地。
“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一般使形成分散的外向型城镇空间,城镇空间组团化,分区明确。由于产业主要对城镇以外的地区或国家服务,产业组团职能相对较明确,产业区可相对独立,与居住区、服务区有较清晰的空间划分,以减少相互之间影响。产业区一般与生活区和服务区保持合理的通勤距离,而较接近或环绕城镇的重要对外交通节点,如高速公路出入口、机场、火车站、渡口等交通设施。
“内需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一般形成紧凑的内向型城镇空间。产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镇本身,产业自身为缩短产品的运输距离,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会将生产基地尽量往产品市场靠近。自然使城镇的空间形成产业区包围主城区的同心圆形态或产业区契入的扇形空间形态。城镇空间形成功能复合的形象,兼容性和多样化,突显城镇的活力。
王招林同学提供资料 2011-12-13 21:24:19 【5】简述《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的核心观点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启示?
答:“城市功用的多样性”与“基本功用的混合”等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的核心观点。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功用的多样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重要的原则。城市之所以能产生多样性,依赖于这样一个事实: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城市里,而这些人的兴趣、能力、需求、财富甚至口味又都千差万别。因此,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城市都需要具有错综复杂并且相互补充的多样性功用,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雅各布斯从社会学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基本功用的混合有助于人们的接触、交往,增加城市的宜人气氛和人们的安全感。同时,雅各布斯还从经济学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基本功用的混合将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的公共设施,而且也能够给那些需要顾客光临的企业带来更多的顾客,使之得到充分功用。
雅各布斯认为,一个单独的基本功用,对多样性的产生没有影响,因为它对人们的出行时间的影响是单一的。只有超过一个以上的基本功用混合起来,才可能对人们的出行时间和出行目的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是所谓“混合的基本功用”的思想。
较多的基本功用较为复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会有效地形成一个城市功用的聚集中心。为这个中心服务的商业和服务业等因为有了充足的客源,在数量上和类型上都会非常丰富。因此,城市功用的多样性也会更加繁盛。这就是混合的基本功用对于城市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许多城市都在进行较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其中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雅各布斯的“城市功用的多样性”的思想无疑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旧城改造中我们必须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研究旧城改造,才可能在旧城改造中保持并发展旧城原有的活力,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旧城改造如果采用简单化的处理方式,必然会造成城市功用之间简单的重构,导致城市多样性的丧失。面对旧城的复杂情况,大规模的改造方式将很难避免简单化的倾向,难以不给旧城的城市多样性造成破坏。而小规模的改造方式,由于它的“小而活”的特性,更容易适应城市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保持并创造城市的多样性。
【6】请对2005-2011年中国房地产发展与调控政策给出评价?
张翅同学 16:34:27 我把我整得给你吧
从2005年至2011年,国家对于房地产发展的调控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实质调控期:2005~2007年转向抑制投资投机需求、控制房价涨幅
过快上涨的房价脱离与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矛盾使房价问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同时飙升的房价让房地产行业利润远远高出了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在暴利的驱使下,政府对控制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的努力被大大折扣。在此背景下,政府在2005年把调控重点转向了房价。主要有2005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落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06年国务院提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条指导性措施(“国六条”)等,从三年中实施的各项政策来看,主要通过金融、土地、财税等政策,增加住房建设用地的有效供应总量、控制被动性、投资性等住房需求,遏制投机炒作,缓解供求矛盾来平抑房价的涨幅。总的效果宏观调控从土地供应和房地产信贷投资两方面对房地产业进行了调控,现在房价与宏观调控出现了背离。这表明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失效。一些大城市的房价在经过调控后,再次暴涨,表明市场投机已经超越于调控力量之上。这是因为房价上涨和地方政府大项目有密切关系。地方政府对大项目非常支持,筹集大量资金进入。在政府资金和大项目的支撑下,中央制定的这些措施在地方政府的执行上已经大打折扣,所以说调控失效。
(2)调控观望期:2008年前三季度调控进入政策静默期,观察调控效果
2008年由于全国市场普遍陷入调整期,市场销售持续低迷。因此,房地产调控进入政策静默期,基本没有新的调控政策出台,而是静观市场表现,判断宏观调控效果。其中,为应对宏观经济过热走势,货币政策持续收紧,上半年共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控制经济过热。
(3)救市鼓励期:2008年四季度起,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保增长救楼市
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全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为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救市政策,以扩大投资、刺激内需增长。但这些政策举措并不属于本轮宏观调控的周期内,应属于迫不得已的应急之举。随着“四万亿”投资实施和“救楼市”政策刺激,经济开始强劲反弹,2009年“保八”无虞;在宏观经济复苏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也经历了繁荣的一年。
(4)全面调控期:2009-2011年“三轮”调控,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这三年是房地产调控频率最高的三年,经济手段和行政措施并用,遏制商品房投资投机,加大保障房力度。
首先调控初衷始于2009年12月7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2009年四季度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房价上涨过快、投资投机行为严重等问题,以国务院办公厅1月7日《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国十一条”)为标志,以“平稳发展”为总体基调的第一轮调控。但政策效果不佳。
其次是调控以国务院2010年4月17日《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简称“国十条”)为标志,以“坚决遏制过快上涨”为总体基调,但政策效果未能完全显现。
最后调控以各部委在9月29日前后下发的关于落实“国十条”为标志,其中财政部、国税局、住建部下发《关于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契税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住建部、国土部对各地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通知提出四项要求;住建部、国土部、监察部下发《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发〔2010〕10号文件的通知》。这轮调控以“巩固调控”为总体基调。进入2011年,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积极的变化,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为巩固和扩大调控成果,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逐步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又出台了国八条。
经过调控出台,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态势得到一定程度的趋缓,投资投机性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除个别一线城市外,全国其他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量价依然保持高位运行的态势,并有不断跃跃欲上的迹象,继续加大调控的预期依然。
但是如果继续采取紧缩的政策,则可能会引起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但如果放松宏观经济政策,则房价立即反弹,物价会继续高涨。此外,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欧洲债务危机仍在加剧,美国当前也面临着债务违约的风险,这些必将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市场的预期是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会持续。此时如果放松房地产调控政策则必将进一步强化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心理预期,房地产调控的效果将前功尽弃。
因此,为了防止掉进房地产调控的’动态不一致性’陷阱,当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应该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进入2011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多次强调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松动是十分正确的,它对纠正市场的预期意义重大。只要坚持政策立场不动摇,房地产市场的’动态不一致性’预期将减弱,政策调控的效果将逐渐显现。
从长期看,我国的房地产调控之所以掉进’动态不一致性’陷阱,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过度依赖投资增长,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导致的。因此,转变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成为走出房地产调控’动态不一致性’陷阱的关键。如果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改变,我们必将难以摆脱’稳定住房价格’与’保持投资增长’之间的矛盾与困惑。
第二篇:城市规划考试
]城市规划专业考研指导
清华的规划 同济的规划 天大的建筑 东南的规划 哈工大的规划 西安建大的规划 沈阳建大的规划 好坏程度一次排列 当然这几个基本都是规划老八所里的 都很好了 华南理工的规划好一些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考研科目:1,政治; 英语; 专业一:城市规划原理,专业二;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基础设施
2,如果你是城市规划专业的就不用考数学,但是道路交通和市政还是需要运用数学的知识,这是理工科
3,如果你是跨专业考,比方说是工程类的,桥梁类的等等其他专业,而且数学比较好的话,你也可以选择考数一或数二,但是研究方向会有所限制,学校考虑的还是很全面的武汉大学城市规划考研考哪些科目:(101)政治
(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11)法语或(212)德语
(648)城市规划理论
(816)城市规划设计(3小时快题)
(817)地理信息系统基础
09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考研科目:1 101政治理论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10德语728建筑理论综合513建筑与规划设计(全天连续设计6小时)
复试科目:城市规划原理
建筑理论综合主要参考教材(参考书目)
1、《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华夏意匠》,李允鉌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外国城市建筑史》,沈玉麟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城市道路与交通》,同济大学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区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现代城市设计理论》 王建国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汇刊)》、《外国城市规划》等杂志
12、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指定参考用书(2002-2004)
建筑与规划设计主要参考书目(参考书目):
1、《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美】沸郎西斯、D K、钦著,邹德侬、方千里译。
3、《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1-9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其他相关的中外建筑期刊,以及建筑防火规范等。
城市规划原理参考书:《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三篇:城市规划考试范围
城市规划考试范围
一、计算题
P130,输水管配水管直径d的计算与材料选择
P229,几个典型经济指标的计算举例
P233,有关容积率的计算
P243,住宅建筑间距的确定
二、简答题
P26:第2、3、4题
P57:第4、5题(可能是选择题)
P76:第1、3题及如何减少有害气体对城市的污染
P121:第1、7题 及城市道路横断面的设计原则和城市道路纵断面的设计原则 P197:第4题
P218:第5题及经营城市土地的意义与效益和掌握原则(答案:p214—p216)
三、名词解释
P25:城市华、城市规划管理
P56:顺岸式码头
P76:组合城市
P83:转运仓库
P120:道路横断面
P177:城市中水系统
P218:城市规模、城市人口结构
P236: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容积率、绿地率
四、填空题
P246图和P249图(识图)
注:选择题到时候可能还要再给一些题
第四篇: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城市:从文字字义来看,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一种交易的场所,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城市与农村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产业结构、居民的人口规模和集聚密度的不同。2.城乡规划: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3.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4.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5.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中新的一个城市设计运动,始于1990年初。是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的背景而发展起来的。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6.日照间距: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 一定间距为日照间距。一般以冬至日中午正南太阳能照射到住宅底层窗台高度为依据,寒冷地区可以考虑太阳能照射到住宅的墙脚。7.一化二系三结构:
一化——城市化水平;
二系——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区域生态环境系统; 三结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布局空间结构(空间发展轴;发展构成中的增长极;生长点的研究)
8.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9.新城: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人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10.区位:指为某种活动所占据的场所在城市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各种区位理论的目的就是为各项城市活动寻找到最佳区位,即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区位。
1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2.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 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13.城镇化:最简单的解释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正式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14.城市形态:
15.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技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通常所说的城市用地,既是指已经建设用地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16.城市对外交通:是城市与外部保持密切联系,维持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和通道。通常由铁路、公路、航运以及航空运输组成。
17.城市基础设施:最初由西方经济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概念,泛指由国家或各种公益部门建设经营,为社会生活和生产提供基本服务和一般条件的非营利性行业和设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将其定义为: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18.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19.城市结构:由于城市功能而产生的各种地区、核心、主要交通通道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了通常被称为城市结构的城市形态的框架。城市结构所反映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分布及其内在联系,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及空间各组成部分的高度概括,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的抽象写照,是城市布局要素的概念化表示和抽象表达。20.规划黄线: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规划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规划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二.复习重点内容
1.我国城市建设的学科层次: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街道|广场——建筑群——建筑|小品——室内——家具
新的城乡规划体系:
2.《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雅布斯(J.Jacobs)1961年出版(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运用社会使用方法对美国城市空间中的社会生活进行调查。街道和广场是真正的城市骨架形成的最基本要素。雅各布斯认为街道要有生命力
①作为整体的地区至少要用于两个基本的功能:生活、工作、购物、进餐等等,而且越多越好。②沿着街道的街区不应超过一定的长度。有较多的转角场所。③不同时代的建筑物共存于她称之为“纹理紧密的混合”之中。④街道上要有高度集中的人。《寻找失落的空间》 《拼贴城市》 《交往与空间》
3.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的重要文献:(1)《雅典宪章》(1933)功能分区(2)《马丘比丘宪章》(1977)功能融合(3)《华沙宣言》(1981)人 + 建筑 + 环境(4)《环境与发展宣
言》与《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5)《北京宪章》建立“全球---地区建筑学”等思想,以迎接新世纪挑战。.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1)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2)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3)从生产型城市空间到生活型城市空间。(4)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
5.希波丹姆模式:公元前5世纪的规划建筑师希波丹姆于希波战争后从事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中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规划结构形式。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建设工作中完整地得到体现。米利都城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图在外国建设史书上29页)
6.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1)具有自然优势:耕地肥沃;交通便利;能得到淡水供应等。(2)经济发展水平(3)政治组织。
城市发展历程:
(1)古代的城市发展——城市与防御的要求;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2)近代的城市发展——
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城市布局的变化;城市与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城市的聚集效益和城市生活的高质量
(3)二战后的城市发展——城市人口达到50%以上,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全球化与对外交通规划;城市中心的退和复苏;城市外延扩展;科学技术的利用等。7.古代东西方城市发展的特征:
一、城市发展阶段
西方:每个时期特色鲜明,城市进化阶段比较明显
我国:自秦汉以来2000多年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墨守《周礼考工记》
二、建成的目的
西方:并非围绕单一权力中心展开
我国:城市建设自始至终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城市中基本不存在广场、公共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
三、城市职能
对外防守,对内统治
西方:军事功能、政治统治、宗教信仰、商品交换等。我国:经济因素考虑较少,自发产生
四、城市规模
西方:除古罗马外,个体规模普遍较小 我国:用地规模较大,百万人口:
中国唐长安:84KM2 ;古罗马:20KM
2五、城市形态
西方:不同时期(规划意图、自然发展)我国:因城市类型而异
六、城市规划
西方:规划理论体系;不连续没有传承关系 我国:一脉相承
• 8.我国城镇化新的发展趋势:(1)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速。(2)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3)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4)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9.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1)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战略研究;(2)土地使用的配置及城市空间的组合和设计;(3)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及各项城市基础设施的综合安排;(4)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5)城市发展的时序安排和建设的规划管理。
根据城市多年风向观测记录汇总所绘制的风向频率图和平均风速图又称风玫瑰图
10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及其演变 • 西周奴隶制社会
《周礼·考工记》 • 东周奴隶制——封建制
儒家·道家·法家
《管子》 • 西汉
封建制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代
商品经济发展
• 唐宋时期
• 隋朝——大兴城(长安)城市布局严整。
• 唐朝——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体现了《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规则。• 元明清时期 • 体现《周礼·考工记》的王城的空间布局制度。• 元大都是自唐长安城以后中国古代都城的又一典范 《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书中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柯布西埃——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造(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
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The City of Tomorrow)的功能和理性角度——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规划方案——300万人口的城市规划
整个城市的平面是严格的几何形构图,矩形的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
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全面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柯布西埃还特别强调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中心区的交通干道由三层组成: 地下走重型车辆,地面用于市内交通,高架道路用于快速交通。
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线来联系。• 影响力:
集中体现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1933)。深刻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范围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 设计实践:
昌迪加尔(Chandigarh)规划
严格遵守《雅典宪章》而且布局规整有序而得到普遍的赞誉。12.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行政实践——法国巴黎改建
奥斯曼(GeorgeE.Haussman)1855年对巴黎进行了全面的改建,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和美洲大陆城市改建的样板。
道路—— 以道路切割来划分整个城市的结构,将塞纳河两岸紧密连接
街道改建——街景建设、标准的住房布局方式和街道设施。
森林公园——在城市中配置了大面积公共开放空间。13.格迪斯的学说
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 主要主张:
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之中。
在进行城市规划前要进行系统的调查,取得第一手的资料进行研究。名言是“先诊断,后治疗”
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分析——规划”(Survey analysis-plan)。
美国芒福德(Lewis Mumford)等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14.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为缓解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采用必要的和健康的疏散方法 1942年出版《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 指导思想
①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②把上述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作其他最适宜的用途; ③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15.从城市土地使用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城市土地使用——最为基础的是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同心圆理论——由伯吉斯1923年提出。扇形理论——是霍伊特1939年提出。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和乌尔曼1945年提出。
16.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四大转变包括:1)规划的前提,从确定增长规模为发展目标转向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2)规划编制的内容,从重点确定开发建设项目和用地安排转向各类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空间管子,在功能上体现从技术文件走向公共政策的转变3)规划调控和管理范围,从局限于城市规划区,转向更加突出强调区域统筹和全市域城乡统筹的概念。4)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依法行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从单一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转向建立健全政府、专家、多部门与公众参与的程序保障。
17.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城市环境容量的制约条件主要包括:
1)城市自然条件 2)城市现状条件 3)经济技术条件 4)历史文化条件
18.城市用地适用性的评价影响因素:
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涉及: • 1)建设现状——用地内已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 2)基础设施——用地内的基础设施条件
•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的用途规定及调整的可能性
• 4)生态环境——自然环境背景、自然基础及环境质量,正负面的影响。
• 5)文化遗产——地上、地下及待探明的保护规划与规定。
• 6)社会问题——产权、动迁、社会、民族、经济等。19.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位置
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位置
重点 P258 图8-10 布置在生活居住区的小型工业用地
。生产用地面积较小、运输量小、无污染、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工业,如食品、缝纫、玩具制作、手工艺品等,可布置在居住区的角落或边缘;
• 对居住区无影响的小型精密仪器、仪表、服装鞋帽等,可以布置在居住区的独立街坊。布置在城市边缘地带的工业区
• 对城市稍有影响的工业区,布置在城市的一侧或几个相对集中的区域。按街坊整块布置。布置在城市外围地区的独立工业区
• 在大城市中,大型工业企业对称市的影响很大,应与城市有一定距离,用绿化隔离。钢铁、化工、机械制造
独立的工业城镇
• 大型工业企业
北京燕山石化、上海金山卫石化
• 开发区、工业园区
北京亦庄、上地,苏州、上海浦东 20.城市居住用地的分类
1)一类用地 ——适合于城市建设,不须或只须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2)二类用地 ——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3)三类用地
——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或只有采取重大工程措施才能修建,因而在经济上不合理。城市居住用地的选择
• 参考谭纵波著《城市规划》 P240-246
• 城市居住用地市城建设用地中比例最大的部分,又是城市居民直接使用、关系最密切的部分。21.22.23.城市道路系统基本形式(《城市规划》书277页)1)放射环状2)方格网式3)混合型4)方格网加斜线型
24.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按照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 25.城市工程系统重要设施的布局要求:重点布局要求:工艺要求
安全要求
环保要求
经济要求 • 26.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整治保护内容:保护内容(六项): • 1)街区建筑的保护---局部、立面、结构保存 • 2)街道格局的保护
• 3)建筑高度与尺度的控制 • 4)基础设施的改造
• 5)居住人口及方式的调整 • 6)街区功能性质的调整
27.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指标分为规定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规定性指标包括: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建筑控制高度、后退建筑线、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以及停车泊位和其他需要配件的公共设施。指导性指标包括:人口容量,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城市景观风貌、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强制性内容: 28.29.城市总体布局基本形态(书275页)1)集中式布局:网格状;环形放射状
2)分散式布局:组团状;带状;星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
30.城市总体布局方案比较的内容:1)自然条件与环境的适宜性2)工程条件的可行性3)城市布局的合理性4)经济上的可行性及社会成本的比较
第五篇:城市规划原理考试资料
马丘比丘宪章
《马丘比丘宪章》首先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马丘比丘宪章》摒弃了《雅典宪章》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的思想基石,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
有机疏散理论
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例如看比赛和演出)的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则作分散的布置。个人的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并应充分发挥现代交通手段的作用。
邻里单位
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根据C·A·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
(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每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
理性主义规划理论
特点:1依程序行事 2防止快速决断 3连续性决策,每个过程都要选择 4综合审视,不专注于一方面
批判:1规划具有一套规划庞大的体系,实施失去了灵活性,及失去了时效性。
2收集所有的决策信息是不可能的,规划者不可能实现特定目标的所有的规划方案,建筑师作为“价值中立”的决策者不现实。
3标榜的“公共利益”在实践中无效。
4技术性的科学方法过于繁杂,失去人性化得东西,而且背离规划的初衷。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
对资本主义城市社会的一种全新解读,它主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论框架下去考察城市问题,着重分析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和集体消费,以及与此相关的城市社会阶级斗争和社会运动,力图揭示城市发展如何连接、反映和调节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及如何体现出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发展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为丰富和发展城市社会学做出了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