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划生育办法

时间:2019-05-14 21:1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划生育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划生育办法》。

第一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划生育办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划生育办法

(1991年8月15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29次常务委员会议通过,1992年4月7日公布自1992年7月1日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族公民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各族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第三条 实行计划生育,大力开展宣传教育,积极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依法采取必要的行政、经济措施。

第四条 提倡和鼓励晚婚、晚育,实行少生、优生,有计划地生育子女。禁止计划外生育。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将人口计划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

第六条 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应当支持计划生育工作。各有关部门应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做好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或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本办法适用于自治区境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生产建设兵团和常住暂住的各族公民。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本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

第十条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设立计划生育办公室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计划生育日常工作。

第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设计划生育委员,协助乡(镇)人民政府或城市街道办事处管理计划生育工作。村民小组、居民小组可设兼职计划生育宣传员,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服务工作。

第十二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需要设立计划生育机构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本部门的计划生育工作。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计划生育委员会设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负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人员培训、优生指导、避孕药具供应、技术服务等工作。乡(镇)应在卫生院内设计划生育服务室,有条件的也可单独设立计划生育服务室,为育龄夫妻提供服务。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行政区成立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负责对节育手术并发症、不孕症、病残儿等进行技术鉴定。对鉴定结论不服的,可向上一级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申请重新鉴定。第二次鉴定为最终鉴定。第三章 节制生育

第十五条 按法定年龄推迟三年,即汉族公民男25周岁、女23周岁,少数民族公民男23周岁、女21周岁结婚为晚婚。达到晚婚年龄结婚的女性按计划生育的为晚育。

第十六条 城镇汉族居民一对夫妻只准生育一个子女,少数民族居民一对夫妻只准生育两个子女。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夫妻,经本人申请,县级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一)经地州级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鉴定,汉族居民生育的第一个子女、少数民族生育的第一或第二个子女患有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

(二)汉族再婚夫妻合计只生育过一个子女,少数民族再婚夫妻合计只生育过两个子女的;

(三)夫妻一方从事井下作业五年以上,现仍从事井下作业的;

(四)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

(五)夫妻一方为烈士的独生子女、二等甲级以上残废军人和因公或意外事故严重致残的;

(六)华侨归国不满六年或夫妻一方现仍侨居国外的;

第十七条农牧民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少数民族农牧民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农牧民夫妻,经本人申请,县级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可再生育一个子女:

(一)汉族夫妻生育的两个子女中或少数民族夫妻生育的三个子女中,有患非遗传性病残,经地州级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鉴定,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

(二)少数民族夫妻有女无男的;

(三)汉族再婚夫妻双方合计只生育过两个子女、少数民族再婚夫妻双方合计只生育过三个子女的。

第十八条 吉木萨尔、奇台、阜康、米泉、呼图壁、玛纳斯、乌鲁木齐县和昌吉市的汉族农牧民一对夫妻,除第一个子女是女孩的可再生育一个子女外,只准生育一个子女。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经本人申请,县级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可再生育一个子女:

(一)已有子女的丧偶者与初婚者(或未生育过子女的)结婚的;

(二)婚后五年不孕,经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鉴定患有不孕症,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后又怀孕的;

(三)计划内生育的子女死亡的。

第二十条 夫妻一方为少数民族的,执行少数民族生育规定。

第二十一条 夫妻一方为城镇户口、另一方为农村户口,或夫妻户口不在一地的,生育子女数按女方户口所在地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生育双胞胎或多胞胎的夫妻,其子女数已达到本办法规定的计划生育数,不得再生育。

第二十三条 暂住人员应执行其户口所在地计划生育规定,符合生育条件的夫妻,需向户口所在地申请生育指标,并经暂居地计划生育部门验证后方可生育。

第二十四条 按本办法可以生育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女的,生育间隔不得少于三年。

第四章 生育管理

第二十五条 计划生育实行指标管理和合同管理制度。

符合生育条件的夫妻,应向户籍所在地计划生育部门申请,领到《生育证》后始得生育。

第二十六条 《生育证》经县级人民政府审批,由乡(镇)人民政府或城市街道办事处发放,每年审发一次。

审发《生育证》优先照顾符合晚育年龄的已婚妇女。

第二十七条 各族公民结婚应当接受婚前健康检查,结婚和生育都应当接受优生指导。

第二十八条 经县级以上计划技术鉴定组鉴定,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遗传病的夫妻不得生育;患有危及后代身心健康疾病的夫妻,治愈前不得生育。

第二十九条 凡有符合生育条件的夫妻,都应当主动接受节育指导,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生育子女数已达到计划生育规定数的夫妻,应有一方采取长效避孕或绝育措施。计划外怀孕的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第三十条 各级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事业单位承担计划生育手术任务。施行节育手术的单位,必须具备相应手术条件。节育手术必须由取得《节育手术合格证书》的医务人员严格按批准的手术范围施行。个体行医者必须持有《节育手术合格证书》,地、州、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方可施行节育手术。

第三十一条 除教学、科研和诊断遗传性疾病需要外,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进行胎儿性别鉴定。

第三十二条 经县级以上计划生育鉴定组鉴定,确因节育手术引起的并发症,由施行手术单位或指定的医疗单位负责治疗。治疗期间,国家职工工资、奖金照发,生活因此发生困难的,由所在单位给予补助;农牧民由县、乡人民政府予 以适当补助;属于民政救济对象的,民政部门予以适当救济。

节育手术事故按《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实施细则》处理。

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

各级计划生育、公安、工商、民政等部门应加强对个体从业人员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使用流动人员务工的单位以及留住流动人员的房主、旅店等,都有义务做好计划生育的管理工作。

第五章 优待与奖励

第三十四条 实行晚婚的初婚青年,每推迟一年结婚,增加婚假三天,最多不超过十五天;婚假期间工资、奖金照发;农牧民晚婚的初婚青年,可酌情减免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并优先安排宅基地。

第三十五条 晚育生育第一胎的妇女增加十五天产假;产假期间工资、奖金照发。晚育生育第一胎的农牧民妇女可免去一年义务工。

第三十六条 夫妻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可申请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少数民族夫妻终身只生育两个子女的,可申请领取《计划生育光荣证》(以下简称“两证”)。“两证”由县级计划生育委员会核发。

第三十七条 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凭“两证”享受以下优待和奖励:

(一)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从领证之月起至独生子女满十四周岁,每月领取10元奖励金。领取《计划生育光荣证》的,不论生育一个子女或两个子女的,从领证之月起每月领取10元奖励金,合并领取不得超过十四年;领证时,已有两个子女的,享受奖励金至第二个子女满十四周岁。

(二)产假期领取两证”之一的,增加产假十五天,工资、奖金照发。

(三)十四周岁以下子女患病时,夫妻一方凭疾病证明,可享受照护假。全年累计照护假四十五天以内的工资、奖金照发;累计四十六天以上半年以内的,发给90%工资;累计超过半年的,发给病假工资或劳保工资。

(四)夫妻退休各加发原工资5%的退休金。

(五)子女入托、医疗、招生、招工、就业时,有关部门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予以照顾。

(六)对农牧民优先照顾农业贷款、扶贫资金和养老保险。

第三十八条 已婚育龄夫妻按照规定可以生育两个以上子女而不再生育的,由所在单位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九条 接受节育手术者,按规定休假,休假期间的工资、奖金照发;接受结扎手术的,其配偶可享受七天照护假,照护假期间工资、奖金照发。国家职工节育手术费,分别在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内开支;城镇居民、农牧民节育手术费,从计划生育事业费内开支。

第四十条 夫妻终身未生育过子女也未收养子女的,退休时加发原工资10%的退休金。农牧民可优先享受“五保待遇”。

第四十一条 属国家职工的,奖励金由夫妻双方所在单位各负担50%,夫妻一方为无业人员的,由另一方单位全部负担;农牧民的奖励金开支来源由乡(镇)人民政府决定;城市居民的奖励金由街道办事处从计划生育经费中开支。夫妻双方均为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企业主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每月减免其工商行政管理费10元;受雇于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企业的人员的奖励金,由雇方发给,享受奖励金期限按本办法第三十七条第(一)项执行。

第六章 限制与处罚

第四十二条 计划外怀孕,经教育仍不中止妊娠的,每月罚男女双方各50元,至中止妊娠,手术费用自理。中止妊娠后,可退还罚款。

未成年人的罚款由其监护人负担。

第四十三条 婚后尚未取得《生育证》生育的,生育费用自理,并一次性罚款50至200元。

第四十四条 夫妻计划外生育一个子女的,按下列规定征收计划外生育费:

(一)国家职工3000至10000元;

(二)城市居民1000至20000元;

(三)农牧民按所在县(市)上一年人均收入的一至八倍征收;

(四)暂住人员5000至20000元。

超计划生育两个子女及两个以上的,按上述规定加倍征收计划外生育费。

计划外生育费应一次缴清,确有困难,由本人申请,经征收单位批准,也可在三年内缴清。

超计划生育的子女在七周岁之前死亡的,可退还部分计划外生育费。

第四十五条 个体工商户超计划生育子女的,除征收计划外生育费外,对仍不落实节育措施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停业或吊销营业执照。

第四十六条 夫妻超计划生育的,除按规定征收计划外生育费外,分别给予以下限制与处罚:

(一)国家职工生育费用自理,不发产假工资,哺乳假按事假处理;

(二)夫妻双方三年内不得被评为先进、不发资金、不调升工资、不晋级、不升职、不调整住房,对已获得的先进、优秀称号予以取消;

(三)农牧民不增加宅基地和责任田,还可增加适量的义务工;

(四)国家职工给予行政处分,直至开除留用察看;

(五)已领取两证”又生育的,自生育之月起,停止享受本办法规定的优待奖励,并追回凭“两证”已享受的一切优待与奖励金。

第四十七条 超计划生育经教育和处罚仍不落实节育措施、情节恶劣的,应从重处罚,并可加倍征收计划外生育费。

第四十八条 私人经营的旅店、房主等收住的妇女有计划外生育的,对旅店、房主等处以1000元至2000元罚款,仍不采取管理措施的,可由有关部门予以停业或吊销营业执照。

第四十九条 对超人口计划指标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两年内不得评为先进或文明、模范单位,并给予罚款;已经是先进单位的,予以撤销。

第五十条 征收计划外生育费和罚款,由县级计划生育委员会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出决定并执行,也可由人民政府委托有关单位做出决定并执行。收缴的罚款,一律上缴地方财政,专项用于计划生育工作。计划外生育费征收、管理和使用执行国家《计划外生育费管理办法》。

第五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并可处以罚款;

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阻碍育龄夫妻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

(二)非法为他人做节育手术或娶放宫内节育器的;

(三)私自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

(四)遗弃、溺害婴幼儿的;

(五)因生育原因虐待妇女的;

(六)伪造有关计划生育证明或出具假证明的;

(七)扰乱计划生育工作秩序、妨碍、抗拒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或打击、报复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

(八)造谣惑众、破坏计划生育工作的;

(九)玩忽职守造成节育手术事故的;

(十)贪污、挪用计划生育经费、计划外生育费和罚款的;

(十一)徇私舞弊、包庇、怂恿计划外生育或有其他渎职行为的。

第五十二条 当事人对征收计划外生育费决定和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做出处罚决定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自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可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拒不执行处罚决定和缴纳计划外生育费或罚款的,做出处罚决定的单位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并从处罚决定之日起对罚款和计划外生育费按日加收千分之五滞纳金。

对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做出的处罚决定不服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申请复议和起诉。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县(市)以上人民政府、生产建设兵团可依照本办法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实施办法,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备案。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自1992年7月1日起施行。1981年4月4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和1988年4月30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第二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划生育办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划生育办法

(1991年5月1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29次常务会议通过 1992年4月7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28号发布 1992年7月16起施行 根据1997年11月20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新政发[1997]97号文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族公民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各族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第三条 实行计划生育,大力开展宣传教育,积极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依法采取必要的行政、经济措施。

第四条 提倡和鼓励晚婚、晚育,实行少生、优生,有计划地生育子女。禁止计划外生育。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将人口计划列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

第六条 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应当支持计划生育工作。各有关部门应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或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本办法适用于自治区境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生产建设兵团和常住、暂住的各族公民。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本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

第十条 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设立计划生育办公室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计划生育日常工作。

第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设计划生育委员,协助乡(镇)人民政府或城市街道办事处管理计划生育工作。

村民小组、居民小组可设兼职计划生育宣传员,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服务工作。

第十二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需要设立计划生育机构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本部门的计划生育工作。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计划生育委员会设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负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人员培训、优生指导、避孕药具供应、技术服务等工作。

乡(镇)应在卫生院内设计划生育服务室,有条件的也可单独设立计划生育服务室,为育龄夫妻提供服务。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行政区成立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负责对节育手术并发症、不孕症、病残儿等进行技术鉴定。对鉴定结论不服的,可向上一级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申请重新鉴定。第二次鉴定为最终鉴定。

第三章 节制生育

第十五条 按法定年龄推迟3年,即汉族公民男25周岁、女23周岁,少数民族公民男23周岁、女21周岁结婚为晚婚。达到晚婚年龄结婚的女性按计划生育的为晚育。

第十六条 城镇汉族居民一对夫妻只准生育一个子女,少数民族居民一对夫妻只准生育两个子女。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夫妻,经本人申请,县级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一)经地州级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鉴定,汉族居民生育的第一个子女,少数民族生育的第一或第二个子女患有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

(二)汉族再婚夫妻合计只生育过一个子女,少数民族再婚夫妻合计只生育过两个子女的;

(三)夫妻一方从事井下作业5年以上,现仍从事井下作业的;

(四)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

(五)夫妻一方为烈士的独生子女、二等甲级以上残废军人和因公或意外事故严重致残的;

(六)华侨归国不满6年或夫妻一方现仍侨居国外的。

第十七条 农牧民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少数民族农牧民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农牧民夫妻,经本人申请,县级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可再生育一个子女:

(一)汉族夫妻生育的两个子女中或少数民族夫妻生育的三个子女中,有患非遗传性病残,经地州级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鉴定,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

(二)少数民族夫妻有女无男的;

(三)汉族再婚夫妻双方合计只生育过两个子女、少数民族再婚夫妻双方合计只生育过三个子女的。

第十八条 吉木萨尔、奇台、阜康、米泉、呼图壁、玛纳斯、乌鲁木齐县和昌吉市的汉族农牧民一对夫妻,除第一个子女是女孩的可再生育一个子女外,只准生育一个子女。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经本人申请,县级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可再生育一个子女:

(一)已有子女的丧偶者与初婚者(或未生育过子女的)结婚的;

(二)婚后5年不孕,经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鉴定患有不孕症,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后又怀孕的;

(三)计划内生育的子女死亡的。

第二十条 夫妻一方为少数民族的,执行少数民族生育规定。

第二十一条 夫妻一方为城镇户口、另一方为农村户口,或夫妻户口不在一地的,生育子女数按女方户口所在地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生育双胞胎或多胞胎的夫妻,其子女数已达到本办法规定的计划生育数,不得再生育。

第二十三条 暂住人员应执行其户口所在地计划生育规定,符合生育条件的夫妻,需向户口所在地申请生育指标,并经暂居地计划生育部门验证后方可生育。

第二十四条 按本办法可以生育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女的,生育间隔不得少于3年。

第四章 生育管理

第二十五条 计划生育实行指标管理和合同管理制度。符合生育条件的夫妻,应向户籍所在地计划生育部门申请,领到《生育证》后始得生育。

第二十六条 《生育证》经县级人民政府审批,由乡(镇)人民政府或城市街道办事处发放,每年审发一次。

审发《生育证》优先照顾符合晚育年龄的已婚妇女。

第二十七条 各族公民结婚应当接受婚前健康检查,结婚和生育都应当接受优生指导。

第二十八条 经县级以上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鉴定,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遗传病的夫妻不得生育;患有危及后代身心健康疾病的夫妻,治愈前不得生育。

第二十九条 凡不符合生育条件的夫妻,都应当主动接受节育指导,落实避孕、节育措施。

生育子女数已达到计划生育规定数的夫妻,应有一方采取长效避孕或绝育措施。

计划外怀孕的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第三十条 各级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事业单位承担计划生育手术任务。施行节育手术的单位,必须具备相应手术条件。节育手术必须由取得《节育手术合格证书》的医务人员严格按批准的手术范围施行。

个体行医者必须持有《节育手术合格证书》,并经地、州、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方可施行节育手术。

第三十一条 除教学、科研和诊断遗传性疾病需要外,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进行胎儿性别鉴定。

第三十二条 经县级以上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鉴定,确因节育手术引起的并发症,由施行手术单位或指定的医疗单位负责治疗。治疗期间,国家职工工资、奖金照发,生活因此发生困难的,由所在单位给予补助;农牧民由县、乡人民政府予以适当补助;属于民政救济对象的,民政部门予以适当救济。

节育手术事故按《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实施细则》处理。

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

各级计划生育、公安、工商、民政等部门应加强对个体从业人员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使用流动人员务工的单位以及留住流动人员的房主、旅店等,都有义务做好计划生育的管理工作。

第五章 优待与奖励

第三十四条 实行晚婚的初婚青年,每推迟1年结婚,增加婚假3天,最多不超过15天;婚假期间工资、奖金照发;农牧民晚婚的初婚青年,可酌情减免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并优先安排宅基地。

第三十五条 晚育生育第一胎的妇女增加15天产假,产假期间工资、奖金照发。晚育生育第一胎的农牧民妇女可免去1年义务工。

第三十六条 夫妻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可申请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少数民族夫妻终身只生育两个子女的,可申请领取《计划生育光荣证》(以下简称“两证”)。“两证”由县级计划生育委员会核发。

第三十七条 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凭“两证”享受以下优待和奖励:

(一)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从领证之月起至独生子女满14周岁,每月领取10元奖励金。领取《计划生育光荣证》的,不论生育一个子女或两个子女,从领证之月起每月领取10元奖励金,合并领取不得超过14年;领证时,已有两个子女的,享受奖励金至第二个子女满14周岁;

(二)产假期间领取“两证”之一的,增加产假15天,工资、奖金照发;

(三)14周岁以下子女患病时,夫妻一方凭疾病证明,可享受照护假。全年累计照护假45天以内的工资、资金照发;累计46天以上半年以内的,发给90%工资;累计超过半年的,发给病假工资或劳保工资;

(四)夫妻退休各加发原工资5%的退休金;

(五)子女入托、医疗、招生、招工、就业时,有关部门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予以照顾;

(六)对农牧民优先照顾农业贷款、扶贫资金和养老保险。

第三十八条 已婚育龄夫妻按照规定可以生育两个以上子女而不再生育的,由所在单位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九条 接受节育手术者,按规定休假,休假期间的工资、奖金照发;接受结扎手术的,其配偶可享受7天照护假,照护假期间工资、奖金照发。

国家职工节育手术费,分别在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内开支;城镇居民、农牧民节育手术费,从计划生育事业费内开支。

第四十条 夫妻终身未生育过子女也未收养子女的,退休时加发原工资10%的退休金。农牧民可优先享受“五保待遇”。

第四十一条 属国家职工的,奖励金由夫妻双方所在单位各负担50%,夫妻一方为无业人员的,由另一方单位全部负担;农牧民的奖励金开支来源由乡(镇)人民政府决定;城市居民的奖励金由街道办事处从计划生育经费中开支。

夫妻双方均为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企业主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每月减免其工商行政管理费10元;受雇于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企业的人员的奖励金,由雇方发给,享受奖励金期限按本办法第三十七条第(一)项执行。

第六章 限制与处罚

第四十二条 计划外怀孕,经教育仍不中止妊娠的,每月罚男女双方各50元,至中止妊娠,手术费用自理。中止妊娠后,方退还罚款。

未成年人的罚款由其监护人负担。

第四十三条 婚后尚未取得《生育证》生育的,生育费用自理,并一次性罚款50-200元。

第四十四条 夫妻计划外生育一个子女的,按下列规定征收计划外生育费:

(一)国家职工3000-10000元;

(二)城市居民1000-2000O元;

(三)农牧民按所在县(市)上一年人均收入的l-8倍征收;

(四)暂住人员5000-20000元。

超计划生育两个子女及两个以上的,按上述规定加倍征收计划外生育费。

计划外生育费应一次缴清,确有困难的,由本人申请,经征收单位批准,也可在3年内缴清。

超计划生育的子女在7周岁之前死亡的,可退还部分计划外生育费。

第四十五条 个体工商户超计划生育子女的,除征收计划外生育费外,对仍不落实节育措施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停业或吊销营业执照。

第四十六条 夫妻超计划生育的,除按规定征收计划外生育费外,分别给予以下限制与处罚:

(一)国家职工生育费用自理,不发产假工资,哺乳假按事假处理;

(二)夫妻双方3年内不得被评为先进、不发奖金、不调升工资、不晋级、不升职、不调整住房,对已获得的先进、优秀称号予以取消;

(三)农牧民不增加宅基地和责任田,还可增加适量的义务工;

(四)国家职工给予行政处分,直至开除留用察看;

(五)已领取“两证”又生育的,自生育之月起,停止享受本办法规定的优待奖励,并追回凭“两证”已享受的一切优待与奖励金。

第四十七条 超计划生育经教育和处罚仍不落实节育措施、情节恶劣的,应从重处罚,并可加倍征收计划外生育费。

第四十八条 私人经营的旅店、房主等收住的妇女有计划外生育的,对旅店、房主等处以2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九条 对超人口计划指标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2年内不得评为先进或文明、模范单位,并给予1000元以下的罚款;已经是先进单位的,予以撤销。

第五十条 征收计划外生育费,由县级以上计划生育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做出决定并执行,也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委托有关部门负责征收。计划外生育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执行国家《计划外生育费管理办法》。

第五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对非经营活动中的公民个人处200元以下罚款,单位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处其违法所得3倍以下罚款,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阻碍育龄夫妻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

(二)非法为他人做节育手术或取、放宫内节育器的;

(三)私自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

(四)遗弃、溺害婴幼儿的;

(五)因生育原因虐待妇女的;

(六)伪造有关计划生育证明或出具假证明的;

(七)扰乱计划生育工作秩序,妨碍、抗拒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或打击、报复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

(八)造谣惑众、破坏计划生育工作的;

(九)玩忽职守造成节育手术事故的;

(十)贪污、挪用计划生育经费、计划外生育费和罚款的;

(十一)徇私舞弊、包庇、怂恿计划外生育或有其他渎职行为的。

第五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自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15日内可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拒不执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单位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并从处罚决定之日起对罚款和计划外生育费按日加收千分之五滞纳金。

对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作出的处罚决定不服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申请复议和起诉。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县(市)以上人民政府、生产建设兵团可依照本办法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实施办法,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备案。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自1992年7月1日起施行。1981年4月4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和1988年4月23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第三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应急办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国突

发事件应对法>办法

(2012年5月3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

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提高处臵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臵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臵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设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及有关部门负责人、驻当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关负责人组成。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与成员单位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各类突发事件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协调、指挥相关类别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接受本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领导。

第六条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设立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负责本级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分析、综合协调、督查指导等职责。

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建设。突发事件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应当设立专项应急管理办事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根据需要设立或者确定应急管理办事机构。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物资、应急处臵装备和生活必需品等应急物资储备制度。

自治区和州、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应当建立应急储备金制度,用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制度,完善信息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对信息发布、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客观、准确、真实,涉及国家秘密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纳入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以及有关负责人绩效考核范围,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进行目标考核,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发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作用。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第二章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十二条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自治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制定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制定部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州、市(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村(居)民委员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大型活动承办单位以及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单位或者经营单位,根据本辖区、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因机构职责、组成人员、应急资源和危险源等要素发生变化的,应当适时修订。

第十三条应急预案按照下列规定备案:

(一)州、市(地)、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

(三)街道办事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向县(市、区)人民政府备案;

(四)村(居)民委员会具体应急预案,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备案;

(五)直接涉及公共安全的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大型活动承办单位以及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单位或者经营单位具体应急预案,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制定应急管理培训规划,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工作。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综合应急演练和专项应急演练,加强在人员密集场所、社情复杂敏感区域、重点目标等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应急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和整体协同处臵能力。必要时可以组织跨地区、跨行业的应急演练。综合应急演练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单位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开展突发事件应对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增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村(居)民委员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和自救互救等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学校、幼儿园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知识教育。

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完善重大事项风险评估制度,对实施重大事项的合法性、可行性等进行评估,形成风险评估报告,按照有关规定报上一级人民政府。

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应当建立突发事件形势分析会议制度,制定应对防范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突发事件应对专业人才库,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处臵建议。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排查、登记和评估,建立信息数据库,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将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以及整改情况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及时调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风险隐患采取防范措施,做好先期处臵工作。

第十九条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单位或者经营单位应当遵守下列安全管理规定:

(一)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防范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二)配备应急广播、照明、消防设备和其他应急避险器材,注明使用方法;

(三)设臵相应的报警装臵和应急救援设备;

(四)设臵符合要求且标识明显的安全出口、疏散路线和通道;

(五)在可能出现危险的区域设臵明显警示标识,告知预防和紧急自救方法;

(六)工作人员熟练使用应急设备、器材,了解本岗位的应急救援职责和方法;

(七)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并向县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条下列单位应当建立安全巡检制度,并配备必要的应急设施、设备和物资:

(一)矿山、冶炼、建筑施工单位;

(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和处臵单位;

(三)供水、排水、供电、供煤、供油、供气、供热、输气和输油管道、交通运输、通信、广播电视等公共设施的经营或者管理单位;

(四)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迹、特色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管理或者使用单位。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设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广场、绿地、体育场、公园、学校、医院、影剧院、公共人防工程等场所,确定为应急避难场所,向社会公布应急避难场所的地点、方位等信息。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单位或者经营单位应当制定紧急疏散办法和程序,在应急避难场所设臵明显的标识和导引图,并负责应急避难场所的维护管理,保证正常使用。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建立应急救援队伍:

(一)组建以公安消防部门为依托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

(二)组建以行业、系统为依托的专业救援队伍;

(三)组建以成年志愿者为主体的临时救援队伍;

(四)协调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和处臵单位,建立应急救援队伍。

负责组建应急救援队伍的部门或者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为应急救援队伍配臵救援装备,加强日常管理、业务指导和培训演练,并将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技能、人员、装备、培训演练等情况向本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备案。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级负责、统一调配、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不同部门、地区、行业物资生产、采购、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机制。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情况应当定期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抄送本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

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根据区域突发事件特点,建设自治区级储备基地和储备仓库,保障应急物资和特种应急物资的储备;加强对边远贫困地区和突发事件易发、多发地区的应急物资储备。

第二十四条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捐赠物资和资金,提供技术支持。

民政部门、红十字会可以依法向社会公开募集、接收突发事件应急处臵所需要的物资、资金和技术支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的来源、数量以及发放和使用情况,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监察、审计部门对捐赠款物的拨付和使用等情况进行监察和审计,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监察和审计结果。

第三章监测与预警

第二十五条自治区人民政府建立自治区应急指挥平台体系,承担突发事件的监测监控、预警预测、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调度等职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建立本行政区域应急指挥平台,并纳入自治区应急指挥平台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方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审核,有关部门专项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备案。自治区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包括:

(一)自治区人民政府应急指挥平台;

(二)自治区有关部门专项应急指挥平台;

(三)州、市(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急指挥平台。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由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监测机构、监测网点等构成的信息收集与报送体系,形成突发事件信息和舆情收集、分析、引导以及快速报送机制。

第二十七条县级人民政府建立信息报告员制度,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媒体以及高危行业等单位确定专职或者兼职信息报告员。

第二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接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关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后,应当立即对所接报信息进行调查核实,同时采取必要的处臵措施。

第二十九条可以预警的突发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获悉信息的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上级人民政府报送信息,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报送敏感性突发事件信息,不受突发事件分级标准限制,发生地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报告自治区人民政府,并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第三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具备下列内容:

(一)时间、地点、单位名称;

(二)信息来源、事件类别或者性质;

(三)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以及影响范围;

(四)事件发展趋势及处臵情况;

(五)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第三十一条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向社会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宣传车等方式,采用多种语言文字向社会发布警报。对通信、广播、电视盲区以及偏远农牧区,应当采取有效方式发布警报。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警报发布后,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相应防御措施,避免或者减轻损害。

第四章应急处臵与救援

第三十三条突发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科学处臵与施救,针对突发事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先期处臵,防止突发事件扩大、蔓延。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配合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突发事件处臵工作。

第三十四条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应急处臵工作的需要设立现场指挥部,派出或者指定现场指挥长,统一组织、指挥现场应急救援工作。

现场指挥长有权决定现场处臵方案,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现场应急处臵工作,调度现场应急救援队伍。

第三十五条突发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除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十九条和第五十条规定的应急处臵措施外,还可以采取下列应急处臵措施:

(一)调集应急救援队伍赶赴现场展开营救,动员、组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自救互救;

(二)拆除、迁移妨碍应急处臵和救援的设施、设备或者其他障碍物;

(三)简化财政资金审批和物资调用程序,保障应急处臵所需资金和物资;

(四)本办法规定的其他处臵措施。

应急处臵措施可能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应当履行表明身份、告知事由、说明理由等程序义务。第三十六条受到自然灾害危害或者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单位,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危害扩大,同时向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报告。

对因本单位的问题引发的或者有本单位人员参与的社会安全事件,本单位应当按照规定上报情况,并迅速派出负责人赶赴现场开展劝解、疏导工作。

第三十七条发生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秩序、侵害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群体性事件和暴力恐怖行为等社会安全事件,事发地公安机关应当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进行先期快速处臵,同时按规定报告。

第三十八条发生重大或者特别重大社会安全事件时,自治区统筹部署调动维稳力量,必要时可以实行交通、通信管控等处臵措施。

第三十九条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启用本级人民政府设臵的财政预备费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调用其他应急物资、设备、设施、工具。必要时可以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征用应急救援所需设备、设施、场地、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资。

被征用物资或者场地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处臵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第四十条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客观、准确、真实公布事件进展、政府措施、公众防范措施和调查处理结果,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热点,对谣言和不实传言应当迅速予以澄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发生、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臵工作的虚假信息。

第四十一条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应急通信和交通运输保障机制。

通信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协调电信运营企业做好应急通信保障工作。无线电管理部门应当提供应急专用频率的电波监测和干扰排查等技术保障。

公安机关和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当保证参与应急处臵的车辆优先通行和线路顺畅,免收费用,必要时开辟专用通道。应急处臵人员、车辆应配臵规范标志。

铁路、公路、航空部门应当确保救援人员和受到突发事件危害人员、救援物资、救援设备优先运输。

第四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制度,组织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救护队伍进行现场处臵,建立或者确定隔离治疗场所,开展医疗救治、传染源隔离、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预防控制等工作。

第五章事后恢复与重建

第四十三条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灾害监控、污染治理以及宣传疏导等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或者重新引发社会安全事件。

第四十四条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短期恢复与长远发展并重的原则,科学编制恢复重建规划,制定康复、补偿、抚恤、安臵等善后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四十五条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设臵过渡性安臵场所,组织开展过渡性安臵工作。

过渡性安臵场所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建设必要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二)具备相应的防灾减灾功能;

(三)提供防病防疫、医疗卫生等公共卫生服务;

(四)保障受安臵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需要。

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业机构和人员对受突发事件影响的公民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干预,提供法律和公共文化服务。

第四十六条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公民应当服从当地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或者其所属单位的指挥和安排,配合当地人民政府实施的应急安臵措施,积极参加恢复与重建工作。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急管理工作总结和突发事件评估分析制度。

突发事件应急处臵工作结束后,突发事件发生地和受影响地人民政府应当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进行统计、核实和评估,对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等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对信息报送、预警、应急决策、处臵与救援等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并将调查评估情况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四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档案管理制度。应急处臵工作结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臵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原始记录等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编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

(二)未制定、适时修订、报送备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

(三)未对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排查、登记、监控的;

(四)未建立应急救援队伍或者未开展应急演练的;

(五)未向社会公布应急避难场所的;

(六)未建立物资储备的;

(七)未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报告的突发事件信息调查核实,或者未采取必要处臵措施的;

(八)迟报、谎报、瞒报、漏报突发事件信息的;

(九)未公布救灾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管理、分配和使用情况的;

(十)拒不服从现场指挥长的调度和指挥的;

(十一)拒绝或者拖延执行有关应对突发事件决定、命令的;

(十二)未按程序进行应急征用的;

(十三)玩忽职守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或者危害扩大的;

(十四)截留、挪用应急专项资金、物资的;

(十五)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歪曲、掩盖事实等手段逃避法律追究,或者包庇对突发事件负有责任的单位或者个人的。

第五十条有关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未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者突发事件危害扩大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遵守有关安全管理规定的;

(二)未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维护、管理,保证其正常使用的;

(三)未建立安全巡检制度或者未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的;

(四)未配备相关应急救援设备、设施或者未做好日常维护、检测工作的。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编造并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臵工作的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臵工作的虚假信息而进行传播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暂停其业务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许可证;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对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其他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三条本办法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发布时间: 2012-04-09发布机构: 政府部门

(2002年11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4年11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一章 总则 第十三次会议《关于修改〈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 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行计划生育,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各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十户籍或者居住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中国公民和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

第三条 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是每个公民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宣传教育、避孕,经常性工作为主的方针;坚持与发展经济、帮助群众勤劳致富,建立幸福家庭相结合;采取综合措施,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单位法定代表人责任制,生育、节育与生殖保健合同管理制度。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计划生育工作和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人口工作。财政、民政、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按照综合治理的原则,负责有关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第六条 工会、共青团、妇联、计划生育协会等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应当支持和配合人民政府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第二章 人口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给予奖励。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人口发展规划,结合当地人口发展状况,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制定和组织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的日常工作。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

第九条 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负责)人应当与所在地的计划生育管理机构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保证奖励与优待等措施的落实。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将人口与计划生育纳入村民、居民自治内容,实行计划生育村务公开、政务公开、民主评议和监督制度,依法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应当依托社区,面向家庭,广泛开展计划生育综合服务。

第十条 计划生育、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民政、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以及学校,应当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优生优育、生理卫生、青春期和性健康等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大众传媒负有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社会公益性宣传义务。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经费投入总体水平,使计划生育经费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并对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给予重点扶持。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安排必要的经费,保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克扣、挪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经费。

第十二条 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应当执行有关统计的法律、法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或者拒报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数据。

第十三条 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公开计划生育的规定和办事程序,依法行政,第三章 生育调节 文明执法,不得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十四条 公民有生育的权利和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鼓励晚婚晚育,提倡少生优生。汉族公民男年满25周岁,女年满23周岁,少数民族公民男年满23周岁,女年满21周岁初婚的为晚婚。达到晚婚年龄结婚后初次生育的为晚育。

第十五条 城镇汉族居民一对夫妻可生育一个子女,少数民族居民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汉族农牧民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少数民族农牧民一对夫妻可生育

三个子女。本条例施行前,按当时生育政策达到生育子女数的夫妻,不适用前款规定。夫妻一方是少数民族的,按少数民族计划生育规定生育;夫妻一方为城镇居民的,按城镇计划生育规定生育。

第十六条 公民依法办理结婚登记后,符合规定要求生育的,向女方户籍所在地的乡级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领取生育服务证。

第十七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经县(市)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核准,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一)二等甲级以上残废军人或者相当等级因公伤残人员;

(二)婚后不育,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规定,汉族夫妻收养一个子女、少数民族夫妻收养两个子女后怀孕的;

(三)夫妻一方从事井下作业五年以上,现仍从事井下作业的;

(四)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

(五)夫妻一方为烈士的独生子女的;

(六)经州(地、市)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组织鉴定,符合规定生育的子女中有病残儿,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但医学上认为该夫妻可以再生育的。

第十八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再婚夫妻(复婚者除外),经县(市)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核准,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一)城镇汉族夫妻再婚前合计只生育过一个子女的,少数民族夫妻再婚前合计只生育过两个子女的;

(二)农村汉族夫妻再婚前合计只生育过两个子女的;少数民族夫妻再婚前合计只生育过三个子女的。

第十九条 符合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要求再生育一个子女的,审批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二十日内做出决定,并报州(地、市)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备案。二十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审批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第二十条 符合规定可以生育的夫妻,有非法送养亲生子女或者有遗弃,买卖亲生子女等违法行为的,不得再生育。

第二十一条 生育双胞胎或者多胞胎的夫妻,其子女数已达到规定的计划生育数的,不得再生育。

第二十二条 生育两个以上子女的,生育间隔不少于三周年。部分边远牧区执行前款规定确有困难的,经自治区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适当放宽。

第二十三条 夫妻一方是港、澳、台同胞或者外籍公民的,其生育按国家有关规

第四章 奖励与社会保障 定办理。

第二十四条 自治区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促进计划生育。

鼓励通过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方式,在农村实行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办法。

第二十五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晚婚的,除国家规定的婚假外,增加婚假20天。女职工晚育的,除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30天产假,给予男方护理假15天。婚假、产假、护理假期间,工资、奖金照发。农牧民晚婚、晚育的,减免夫妻双方一年的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筹劳务,或者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相应奖励。

第二十六条 公民实行计划生育手术,按国家规定休假,工资、奖金照发。第二十七条 夫妻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或者终身只收养一个子女不再生育的,在子女满十六周岁前可以申请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少数民族夫妻自愿终身生育或收养两个子女不再生育的,在子女满十六周岁前可以申请领取《计划生育父母光荣证》。《光荣证》由女方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发给。第二十八条 城镇居民领取《光荣证》的家庭,可以享受下列待遇:

(一)自领证之月起至子女十六周岁止,每月发给不低于10元的保健费。少数民族享受保健费合计不超过十六周年;

(二)夫妻退休,由所在单位各给予加发本人工资百分之五的奖励金,或者各给予不低于2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三)对列入社会救济对象的家庭,优先发放社会救济金和生活困难补助费。第二十九条 农牧民领取《光荣证》的家庭,除享受第二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待遇外,还可以享受下列待遇:

(一)由县级人民政府给予不低于2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二)免去夫妻双方一年的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筹劳务;

(三)承包土地和划分宅基地,给予优先优惠;

(四)领证家庭子女伤残或者死亡,夫妻不再生育或者收养子女,且无生活来源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由其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列为五保户家庭;

(五)优先列为重点扶持对象,在技术、信息、农业生产资料等方面优先提供服务;

(六)对贫困家庭优先发放各类扶贫资金和贷款,优先安排扶贫项目和科技实用技术培训,优先享受其他扶贫优惠政策;

(七)当地人民政府制定的其他优惠待遇。

第五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2002年11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年11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关于修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修正根据2006年5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修正根据2010年6月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修正)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关于修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

(2010年6月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删除第十五条第二款。

二、第二十七条修改为:“夫妻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或者终身只收养一个子女不再生育的,可以申请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少数民族夫妻自愿终身只生育两个子女或者终身只收养两个子女不再生育的,可以申请领取《计划生育父母光荣证》。

《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计划生育父母光荣证》(以下统称《光荣证》),由女方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发给。”

三、第四十八条第(一)项修改为:“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生育费自理,三年内不得晋级、晋职、评选先进,并由所在单位给予纪律处分。”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根据本决定修改后,重新公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行计划生育,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各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户籍或者居住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中国公民和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

第三条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是每个公民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宣传教育、避孕、经常性工作为主的方针;坚持与发展经济、帮助群众勤劳致富、建立幸福家庭相结合;采取综合措施,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积极推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农村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制度,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单位法定代表人责任制,生育、节育与生殖保健合同管理制度。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计划生育工作和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人口工作。财政、民政、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按照综合治理的原则,负责有关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第六条工会、共青团、妇联、计划生育协会等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应当支持和配合人民政府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 人口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人口发展规划,结合当地人口发展状况,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制定和组织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的日常工作。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

第九条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负责)人应当与所在地的计划生育管理机构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保证奖励与优待等措施的落实。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将人口与计划生育纳入村民、居民自治内容,实行计划生育村务公开、政务公开、民主评议和监督制度,依法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应当依托社区,面向家庭,广泛开展计划生育综合服务。

第十条计划生育、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民政、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以及学校,应当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优生优育、生理卫生、青春期和性健康等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大众传媒负有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社会公益性宣传义务。

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经费投入总体水平,使计划生育经费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并对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给予重点扶持。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安排必要的经费,保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克扣、挪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经费。

第十二条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应当执行有关统计的法律、法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或者拒报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数据。

第十三条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公开计划生育的规定和办事程序,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不得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 生育调节

第十四条公民有生育的权利和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鼓励晚婚晚育,提倡少生优生。

汉族公民男年满25周岁、女年满23周岁,少数民族公民男年满23周岁、女年满21周岁初婚的为晚婚。达到晚婚年龄结婚后初次生育的为晚育。

第十五条城镇汉族居民一对夫妻可生育一个子女,少数民族居民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汉族农牧民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少数民族农牧民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

夫妻一方是少数民族的,按少数民族计划生育规定生育;夫妻一方为城镇居民的,按城镇计划生育规定生育。

第十六条公民依法办理结婚登记后,符合规定要求生育的,由双方向女方户籍所在地的乡级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办理生育手续,领取生育服务证,方可生育。

第十七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经县(市)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核准,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一)二等甲级以上残废军人或者相当等级因公伤残人员;

(二)婚后不育,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规定,汉族夫妻收养一个子女、少数民族夫妻收养两个子女后怀孕的;

(三)夫妻一方从事井下作业五年以上,现仍从事井下作业的;

(四)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

(五)夫妻一方为烈士的独生子女的;

(六)经州(地、市)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组织鉴定,符合规定生育的子女中有病残儿,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但医学上认为该夫妻可以再生育的。

第十八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再婚夫妻(复婚者除外),经县(市)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核准,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一)城镇汉族夫妻再婚前合计只生育过一个子女的,少数民族夫妻再婚前合计只生育过两个子女的;

(二)农村汉族夫妻再婚前合计只生育过两个子女的,少数民族夫妻再婚前合计只生育过三个子女的;

(三)再婚夫妻中一方生育的子女已达到规定的子女数,另一方未生育的。

第十九条符合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要求再生育一个子女的,审批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做出决定,并报州(地、市)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符合规定可以生育的夫妻,有非法送养亲生子女或者有遗弃、买卖亲生子女等违法行为的,不得再生育。

第二十一条生育双胞胎或者多胞胎的夫妻,其子女数已达到规定的计划生育数的,不得再生育。

第二十二条生育两个以上子女的,提倡间隔生育。

第二十三条夫妻一方是港、澳、台同胞或者外籍公民的,其生育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章 奖励与社会保障

第二十四条自治区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促进计划生育。鼓励通过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方式的,在农村实行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办法。

第二十五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晚婚的,除国家规定的婚假外,增加婚假20天。女职工晚育的,除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30天产假,给予男方护理假15天。婚假、产假、护理假期间,工资、奖金照发。

农牧民晚婚、晚育的,减免夫妻双方一年的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筹劳务,或者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相应奖励。

第二十六条公民实行计划生育手术,按国家规定休假,工资、奖金照发。

第二十七条夫妻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或者终身只收养一个子女不再生育的,可以申请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少数民族夫妻自愿终身只生育两个子女或者终身只收养两个子女不再生育的,可以申请领取《计划生育父母光荣证》。

《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计划生育父母光荣证》(以下统称《光荣证》),由女方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发给。

第二十八条城镇居民领取《光荣证》的家庭,可以享受下列待遇:

(一)自领证之月起至子女十六周岁止,每月发给不低于10元的保健费。

少数民族享受保健费合计不超过十六周年;

(二)夫妻退休,由所在单位各给予加发本人工资百分之五的奖励金,或者各给予不低于2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三)对列入社会救济对象的家庭,优先发放社会救济金和生活困难补助费。第二十九条农牧民领取《光荣证》的家庭,除享受第二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待遇外,还可以享受下列待遇:

(一)由县级人民政府给予不低于2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二)免去夫妻双方一年的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筹劳务;

(三)承包土地和划分宅基地,给予优先优惠;

(四)领证家庭子女伤残或者死亡,夫妻不再生育或者收养子女,且无生活来源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由其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列为五保户家庭;

(五)优先列为重点扶持对象,在技术、信息、农业生产资料等方面优先提供服务;

(六)对贫困家庭优先发放各类扶贫资金和贷款,优先安排扶贫项目和科技实用技术培训,优先享受其他扶贫优惠政策;

(七)当地人民政府制定的其他优惠待遇。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可享受前款第五项、第六项规定和第七项规定中适用于计划生育家庭的优惠政策。

第三十条领取保健费的夫妻,双方均有用工单位的,由双方单位各负担50%;一方没有用工单位或者死亡的,由另一方用工单位全额负担;从事个体经营的,在工商行政管理费中折抵;夫妻双方均无用工单位的城市居民,由其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发给。

第三十一条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妇女在妊娠、生育和哺乳期间的劳动保护、保健和生育待遇等,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专项经费,用于对实行计划生育公民的奖励和社会保障。经济来源于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投入、征收的社会抚养费以及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和个人提供的捐助。

第五章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第三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综合服务制度,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科学知识,提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提高公民生殖健康和出生婴儿健康水平。

第三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依据国务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的要求,加强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的建设、管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改善服务条件,规范服务标准,增强服务能力。

第三十五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针对育龄人群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定期提供避孕节育医学检查服务,提高避孕节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已婚育龄妇女开展孕情检查、随访服务工作,预防和减少非意愿妊娠。

第三十六条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使用国家免费发放的避孕药具。

城市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其检查和避孕节育的费用可在生育或者医疗等社会保险基金中统筹支付;未参加社会保险的,由所在单位或者街道办事处从计划生育事业费中开支。

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第三十七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指导公民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保障受术者的安全。

第三十八条育龄夫妻应当自觉落实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措施,接受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提倡和鼓励已生育子女的夫妻选择以长效措施为主的避孕方法。经婚前医学检查诊断为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严重遗传性疾病的,婚后应当采用长效避孕措施。非意愿妊娠或者不符合法定生育条件妊娠的,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第三十九条从事计划生育手术,必须依法取得《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者《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禁止超越《许可证》规定服务项目的范围从事计划生育手术。

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使用超声诊断仪、染色体检测以及其他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第四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对避孕药具免费发放、市场零售供应和性保健用品销售等的监督管理制度。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多生育一个子女的,按照下列规定征收社会抚养费:

(一)城镇居民按照所在县(市)上一年公布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倍征收;

(二)农村居民按照所在县(市)上一年公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倍征收。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非婚生育的,以违法当事人所在县(市)上一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人均纯收入为标准,分别征收1-8倍的社会抚养费,双方当事人合计征收不得超过10倍。

第四十三条执行本条例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规定,违法当事人实际收入低于当地上一年人均收入水平的,社会抚养费按1-3倍征收;相当于当地上一年人均收入水平的,按3-6倍征收;高于当地上一年人均收入水平的,按6-8倍征收。

违法多生育两个以上子女的,逐胎加倍征收社会抚养费。

第四十四条违法多生育或者非婚生育的双方或一方当事人的实际收入超过当地上一年人均收入平均水平的,除按本条例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规定征收抚养费外,按其超出部分数额的1-2倍加收社会抚养费。

第四十五条违法生育子女的当事人户籍不在同一县(市)的,由上一年人均收入水平高的一方当事人所在县(市)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征收社会抚养费;除依照本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双方同时征收社会抚养费外,违法当事人一方所在县(市)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已征收社会抚养费的,另一方所在县(市)不得再行征收。

第四十六条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由违法生育当事人所在县(市)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做出书面征收决定;县(市)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也可以委托当事人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做出书面征收决定。

第四十七条社会抚养费可以由县(市)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收缴或者由受委托的单位、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代收代缴,也可以由指定的银行或者农村信用社代收代缴。收缴单位应当向当事人出具由自治区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社会抚养费收据。具体征收、缴纳方式由自治区财政部门规定。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除按规定征收社会抚养费外,还应当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生育费用自理,三年内不得晋级、晋职、评选先进,并由所在单位给予纪律处分;

(二)农村居民三年内不得享受集体福利;

(三)已领取《光荣证》又生育的,自生育之月起停止享受本条例规定的优待奖励,并追回《光荣证》及已享受的保健费和奖励金。

第四十九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市)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六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非法为他人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

(二)为他人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

(三)未取得合法资格的人员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

(四)实施假节育手术、进行假医学鉴定、出具假计划生育证明的。

第五十条伪造、变造、买卖计划生育证明,由县(市)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以不正当手段取得计划生育证明的,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取消其计划生育证明,对出具证明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一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违章操作或者延误抢救、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对符合规定要求生育的夫妻不发给生育服务证或者故意刁难,侵犯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的;

(二)利用职权或者工作之便,为不符合计划生育规定怀孕、生育者提供条件或者索取、收受贿赂的;

(三)截留、克扣、挪用、贪污计划生育经费、社会抚养费或者罚款的;

(四)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或者拒报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数据的;

(五)对检举、控告其违法行为的公民进行打击报复的;

(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第五十三条对未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的单位,两年内不得评为先进、模范、文明单位,已经是先进(文明)单位的,予以撤销;对单位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上级组织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三年内不予晋职、晋级。

对无特殊情况不落实本条例相关奖励规定或者不履行协助计划生育管理义务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或者给予通报批评;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四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并予以制止;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拒绝、阻碍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

(二)造谣惑众,煽动闹事,扰乱计划生育工作秩序的;

(三)侮辱、诽谤、殴打或者报复执行计划生育的公务人员的;

(四)因生育原因严重虐待妇女或者遗弃女婴、残疾儿的;

(五)打击报复举报群众的;

(六)干涉、阻碍他人实行避孕节育措施的;

(七)藏匿、包庇违反计划生育的人员的。

第五十五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六条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十七条本条例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下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划生育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划生育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