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总结“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部署“十二五”时期和年安全生产工作任务,推动中央企业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为实现“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目标提供安全保障。安全监管总局对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孙华山副局长专门到会讲话并将提出要求。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国资委高度重视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牢牢把握出资人定位,督促和指导中央企业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安全业绩考核,不断夯实企业发展基础。各中央企业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认真落实安全监管总局、国资委的工作部署,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措施,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为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安全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
科学的安全生产理念,是搞好安全生产的行动指南。几年来,国资委提出的“铁腕治安全”、“谁不重视安全、组织上就让他不安全”、“要安全的效益、不要带血的利润”、“安全是效益、安全是品牌”等安全管理理念,已经得到中央企业的广泛认同,并逐步成为广大干部职工共同的价值取向。中国石油确立了“以人为本抓安全”的“人本观”,“一切事故都是可以控制和避免的”的“预防观”,“安全源于责任心、源于设计、源于质量、源于防范”的“责任观”,“安全是最大的节约、事故是最大的浪费”的“价值观”,“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的“亲情观”,把安全生产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天字号工程和第一要求,纳入了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中广核集团明确提出,“安全是企业安身之基、立命之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中核集团、中国电科、中国华能、中国国电、中材集团强调,安全是央企的第一政治,是干部的第一责任,是员工的第一幸福,是企业的第一效益。通过深入开展安全理念的普及教育,中央企业安全发展的意识普遍得到增强。
(二)安全生产责任进一步落实。
各中央企业按照国资委提出的“一岗双责”要求,通过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实施安全风险抵押,推行领导安全承包、干部安全述职,严格安全考核和责任追究等一系列措施,逐级强化了安全生产责任制。中船重工、兵器装备集团、中国华电、中电投集团、国机集团、水电顾问等企业,集团公司主要负责人连续多年与下属企业一把手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将安全指标与企业负责人业绩、单位工资总额挂钩;所属企业层层分解安全生产指标,将责任、目标、任务逐级落实到基层岗位,把安全业绩与干部的“帽子”、员工的“票子”捆在一起,坚持重奖重罚,实行“一票否决”,使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中煤集团深刻总结安全生产经验教训,构建了“党委重视安全、行政主抓安全、技术部门保障安全、生产部门落实安全、监管部门监督安全”的责任管理体系。
(三)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各中央企业按照国资委颁布的《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结合企业和行业特点,不断探索创新,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是积极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安全管理体系。许多中央企业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大国际对标力度,把传承安全管理优良传统与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和体系。中航集团、南航集团、东航集团以国际民航安全标准为基础,全面推行了航空运营人安全管理体系();神华集团、国投等企业针对矿业安全风险点,采用了国际职业安全协会()“安全五星”管理系统;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核电等企业按照风险管控要求,建立了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体系()。这些体系的共同特点是:通过优化安全生产管理要素,形成了“设计-实施-检查-改进”的动态循环模式。
二是各项制度逐步规范。中央企业普遍建立了符合本企业安全生产实际的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为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化集团坚持每年修订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时将新的规定要求纳入制度体系,确保安全生产制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中粮集团、中国五矿、通用技术集团、中国化工等企业根据业务领域不断扩展的实际,及时修改完善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促进了企业的安全管理和转型升级。
三是组织机构更加健全。中央企业普遍成立了安全生产委员会,定期分析安全生产形势,研究部署安全工作。强化了安全监管部门,配备了专职监管人员,建立了从总部、直属企业到基层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高危行业企业还设置了独立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一批企业还积极探索设立安全总监制度,成为安全生产监管的新亮点。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中国五矿、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企业还在总部设立了安全总监,进一步强化了总部对所属企业的安全生产管控。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交集团、中国水电集团、葛洲坝集团等企业向下属单位层层委派安全总监,加大了对基层单位的监管力度。
(四)安全生产基础进一步夯实。中央企业始终把抓基础、练内功、求实效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既打牢了安全管理基础,又提高了安全生产执行力。
一是加强基础建设。车间、班组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广大中央企业着力加强基层建设,把安全生产工作层层落实到各个车间、班组和基层岗位。兵器工业集团结合创先争优广泛开展“创建平安班组”活动,努力提高班组全员安全意识和岗位安全技能。中国大唐在班组建设中深入开展“三讲一落实”活动,即在生产作业前讲任务、讲风险、讲措施,在生产过程中抓好落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是推行标准化管理。各中央企业大力推进“企业达标、岗位达标”,安全管理基础进一步加强。一汽集团、东风公司、中国北车、武钢等企业全面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制定了考核评级细则,开展了专项检查、评比和达标活动,操作规程进一步规范。
三是强化培训教育。中国建筑年组织个培训讲师团,深入各工程局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培训员工万余人。中船集团加强劳务工管理,完善师徒带教制度,禁止新进厂劳务工独立进行危险性较大的作业,提高了劳务工安全意识和作业技能。
(五)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各中央企业大力推进“科技兴安”战略,普遍加大了安全生产科技投入,“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安全投入年均超过亿元,许多企业的安全投入远高于国家或行业标准。通过开展重大课题科研攻关,实施安全技术升级改造,为企业的安全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航天科工在全系统推进“安全传感器工程”建设和应用,建立跨区域、多层次、网络化的安全生产监管系统,做到了“隐患早发现、违章早纠正、事故早预防”,提高了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水平。中远集团、中国海运、中交集团、中国外运长航等企业,积极推进船舶防海盗“安全舱”建设和防海盗器械的开发、研制、使用工作,远洋船舶安全性显著提升。中国建材、中国水电集团、华润集团等企业自主开发了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启动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并全面上线运行,为各层级企业安全管理、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安全文化建设等提供了平台。
(六)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进一步增强。
中央企业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要求,普遍建立健全了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培训、演练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落实应急物资与装备,提高企业应对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面对“”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南方雨雪冰冻、强台风袭击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各中央企业快速反应、沉着应对、妥善处置,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国家财产和群众生命的安全,树立了中央企业的良好形象。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建立了电网安全风险辨识、评价、控制、发布、改进工作制度,每年迎峰度夏前都举行联合反事故演习。中国海油建立了预案、指挥、信息管理和救援队伍“四位一体”的应急管理系统,注重应急培训和演练,并在实战中经受了检验。中交集团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每年组织开展集团层面的应急演练,“十一五”期间,年平均投入应急演练费用达到多万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加强应急通信体系建设,形成了抗灾超级基站、高空布放基站、地面应急通信车相互联通、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网络。
“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并趋于好转,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趋于下降,特别重大事故明显减少,一些企业事故多发势头得到遏制。年,中央企业百亿元销售收入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比年下降了。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业绩持续改善,中央煤炭企业百万吨死亡率平均为,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央建筑施工企业百亿元产值死亡率控制在以下,处于全国行业领先水平。
上述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安全监管总局等有关部门长期以来的有效监管和积极支持,同时也是奋战在中央企业安全生产战线的专业队伍和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努力、扎实工作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国资委和国资委党委,向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离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领域和部分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多发、频发的势头仍未得到完全遏制,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不可盲目乐观。“十一五”时期,中央企业共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起,死亡人。其中:建筑施工企业起,死亡人;煤炭企业起,死亡人;石油石化企业起,死亡人。上述三个行业较大及以上事故起数分别占中央企业的%、%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和%。这充分暴露出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还很不平衡,个别企业还存在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够有力等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中央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我们要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新情况,精心谋划“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任务和主攻方向,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一)充分认清“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将面临一系列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安全风险挑战。
一是实现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新目标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一流的企业既要有一流的经济效益,更要有一流的安全业绩。当前,国际上许多大公司都建立并执行了全球相对统一的安全标准,并据此作为排斥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中央企业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就必须以全球的视野,主动与世界一流企业对标,向世界一流企业看齐,从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查找不足,持续改进,创建一流的安全品牌。二是企业规模扩张和生产经营业务快速发展增加了安全管理风险。“十一五”时期,中央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持续扩大,安全生产的资源保障跟不上企业发展需要的矛盾逐步暴露,安全生产风险点增多。目前,一些中央企业产业链不断延伸,进入了自身不熟悉的领域,特别是主业非煤企业进入煤炭行业,在煤矿专业技术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经验明显不足,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增大。中央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大量实施兼并重组,有些被兼并企业工艺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老化、安全管理水平不高,给安全生产带来新的风险。
三是用工方式的深刻变化增加了安全管理难度。目前,中央企业直接使用的农民工和通过劳务派遣、分包等形式使用的农民工已达到多万人,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这部分从业人员从总体上看安全素质偏低,流动性较大,缺乏系统培训,习惯性违规违章现象时有发生,是事故多发、易发的群体,岗位技能、安全知识、自我防护能力都亟待加强。今后,如何加强对承包商的管理和加快提高农民工安全意识、安全素质和安全技能,已经成为中央企业必须尽快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四是“走出去”步伐加快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更大挑战。“十一五”期末,中央企业纯境外营业收入已经占到全部营业收入的,较“十五”期末提高了个百分点。“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化国际资源开发和加工合作,发展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央企业涉足海外业务,领域遍及建筑、石油化工、电力、电信、机械、纺织、远洋渔业、国际航空、外贸等行业。目前,全球安全局势仍在恶化,各种国际矛盾仍在加深,恐怖主义威胁不断蔓延,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治安混乱,绑架、抢劫等事件层出不穷。而中央企业境外项目大多集中在非洲、中东、中亚、东南亚、南美等地区,这些地区矛盾更为突出,情况更为复杂,中央企业面临的境外法律风险、政治风险和安全风险等将会更多。
面对新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做好应对准备和风险防控,加快解决安全生产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新目标。
(二)“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一大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认真履行中央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创新工作方式,夯实管理基础,强化源头控制,加大安全考核和事故问责力度,加快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努力实现中央企业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大特色体系,创造一流安全业绩。
建立一大特色体系,就是到“十二五”期末,中央企业要普遍建立健全与国际标准接轨、具有中国特色、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安全管理体系。这一安全管理体系,对外要经得起境外竞争对手挑剔,对内各企业和全体员工能得到有效执行。
创造一流安全业绩,就是到“十二五”期末,中央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主要安全业绩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企业水平;重点行业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十一五”期间明显下降。
(三)“十二五”期间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主攻方向。要实现上述目标,“十二五”期间,中央企业要把抓好以下“四大重点项目”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主攻方向。
一是科学制定并全面实施企业安全发展五年规划。各中央企业在制订并实施“十二五”规划中,要系统梳理安全生产关键风险点,科学配置与安全风险防范相适应的各类资源,将安全发展规划纳入企业转型升级规划和企业总体发展规划,实现安全生产与企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要按照国资委确定的主业,优化产业布局,严控投资方向,谨慎进入不熟悉的行业和领域。对拟兼并重组的企业,要严格做好安全生产评估,当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时才可并购;已兼并重组的企业,安全管理要及时跟上,加快形成统一的安全文化,确保兼并重组企业安全发展。要加大淘汰落后力度,坚决关停安全性能低下、危及安全生产的设备和装置。二是大力推动安全技术攻关。技术进步是提升中央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的重要支撑。中央企业要坚持高起点和高标准,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和自主创新优势,进一步加大安全技术投入,着力抓好重大事故风险防控技术和应急救援技术的攻关,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要重点完善三大安全保障体系:即完善重大工程和高危项目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避免出现系统风险;完善在线安全监控体系,力争做到所有生产作业场所、重点部位实现全天候的在线监控;完善和优化设备保障体系,切实提高物防水平。
三是大力提升境外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升境外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是中央企业“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凡是在境外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都要加强安全品牌建设,认真研究驻在国经营管理、劳资、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法律规定,抓紧建立和完善与国际安全标准相衔接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和安全规章制度,健全安全防范、风险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处置和法律保障等具体办法,切实履行境外企业安全生产监管职责,提高监管效能,强化境外人员安全培训,确保境外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四是加快培养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安全监管专业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安全监管专业队伍,是提升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中央企业要把懂技术、善管理的人才充实到安全监管专业队伍中来,鼓励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考取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逐步实现安全监管队伍的专业化;加强安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培育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安全技术专家队伍。被国资委列为安全生产监管一类的中央企业要全面推行安全总监制度。要定期对所有员工开展安全培训,逐步提高每个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通过“四大重点项目”建设,中央企业要普遍实现以下具体目标:组织体系健全,责任落实到位,制度标准完善,执行规范严格,技术保障有力,安全考核有效。我相信,只要扎实推进,不懈努力,“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就一定会有一个大的提升。
三、切实做好年的安全生产工作
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中央企业“十二五”发展目标的起步之年。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要紧紧围绕“做强做优中央企业”这一总体目标,结合实际,完善措施,抓好落实。当前,要着力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不折不扣地贯彻《通知》和《禁令》要求。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号,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国资委公布的《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禁令》(国资委令第号,以下简称《禁令》),明确了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决禁止的九种行为,是给中央企业安全生产行为划出的不可逾越的红线。各中央企业要切实把贯彻落实《通知》和《禁令》作为最大限度防范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作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要按照《通知》要求,进一步梳理完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提高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有章可循。要层层宣贯《禁令》,坚决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的发生。各中央企业要细化本单位的各项要求,制定各层级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凡是越红线的事,不能干;凡是越红线的钱,不能赚;凡是越红线的行为,要严肃查处。当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宁可牺牲经济效益也要确保安全。
(二)着力做好事故的预测和防控。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各中央企业要牢固树立预防为主、预防在先的意识,坚定“事故可防、风险可控、灾害可治”的信心和决心,把提高预防能力放在安全生产工作的首位。一是要抓好源头防范。中央企业要强化安全生产的源头控制,严把勘探设计、技术方案、工艺流程、装备运行等重要关口,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二是要抓好过程管控。中央企业要将安全生产管理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深入开展安全性评价,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形成风险辨识、分析、评估、控制的闭环管理,确保安全生产“可控、在控和能控”。三是要抓好重大危险源控制。做好关键环节、重要部位、重点设备及重大危险源等的专项排查及整改工作,对整改不力或未按期完成整改的,要追究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三)突出做好三项监管。“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各中央企业要深刻汲取近年来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剖析深层次原因,针对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一是要切实抓好重点行业的安全监管。根据中央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分布特点,当前要把煤炭、建筑、化工、核电等行业作为监管重点行业,进一步强化安全防范制度、隐患排查整改制度、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安全应急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技防、人防、物防等各项防治措施。二是要加强重点企业的监管。每个企业都要根据近年来事故特点,排出重点监管的对象,对重点企业实行重点监督。对安全生产长期不能好转的企业,该调整班子的要坚决调整,该实施处罚的要从严查处。三是要加强重点环节的监管。从设计、招标、建设、运营等环节入手,严把资质审查、物资采购、持证上岗等重要关口,确保监管环环相扣,责任层层落实。
(四)加强对承包商和分包队伍的管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对承包商和分包队伍的安全管理一旦出了问题,业主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中央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对承包商和分包队伍的管理日趋复杂。中央企业要认真履行对承包商和分包队伍的安全监管责任,将其纳入企业内部安全管理体系,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要严把承包商资质关、安全业绩关、人员素质关、现场管理关和施工监督关,防止出现“重资质、轻动态管理,重合同、轻现场监督,重书面审查、轻过程控制”的倾向。要严禁以包代管、以罚代管和违法分包、转包及挂靠资质等行为,坚决杜绝使用无资质、假冒资质、借用资质的分包商。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国海油在加强对承包商管理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在这次会上将做专题介绍,希望各企业认真学习借鉴,切实提高对承包商和分包队伍的管理水平。
(五)大力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中央企业要大力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全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一是要突出培训重点。各级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带头接受安全培训,同时要重点抓好对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各类劳务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二是要注重培训效果。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员的岗位特点和培训需求,完善课程设计和培训内容,不做表面文章,不图形式,不走过场。三是要加强培训师资和基地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强化师资培训,加大培训基地硬件投入,改善培训场所、设备、设施条件。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学、社会培训机构等社会资源,多渠道地解决培训师资和基地不足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安全监管专业人员缺乏是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各中央企业要顾全大局,不要互相挖墙脚,这要作为一条纪律来执行。
(六)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央企业要进一步推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一是要提升应急预案质量。几年来,从中央企业总部到各基层单位都已经编制了应急预案,初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预案体系,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基本保障。但一些企业应急预案过于烦琐,导致操作性、实用性较差。各中央企业要对应急预案进行一次全面修订和完善,坚持切合实际、简明实用,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全面提高企业处置突发事故的能力。二是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中央企业要加强合作,资源共享,提高装备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应急救援队伍。三是要进一步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加强企业与政府的联动,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优化配置区域应急资源,充分发挥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区域一体化联防功能,提高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同志们“十二五”期间,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高标准。我们一定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为实现做强做优中央企业的新目标继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第二篇: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姜志刚2012年2月21日在中央企业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凝心聚力保发展
服务职工促和谐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在中央企业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 姜志刚
(2012年2月21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和全总十五届六次执委会议要求,总结回顾2011年中央企业工会工作,分析形势和任务,研究部署2012年工作。刚才,中航工业、神华集团两家企业作了交流发言,讲得都很好,还有三家企业将作交流发言,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借鉴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2011年中央企业工会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央企业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中央企业各级工会组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步。
(一)以职工素质工程为抓手,着力打造高素质职工队伍。
一年来,中央企业各级工会组织坚持以全员培训为基础、以技能大赛为载体、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职工素质工程,进一步增强广大职工的业务素质和岗位技能,带动中央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国资委联合国家外专局举办中央企业项目管理创新技能大赛,搭建‚白领‛展示才华、提高技能的新舞台,42家中央企业的72支队伍216名选手参赛,24支代表队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举办8期国际化人才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各类专业人才1300余人。组织4家中央企业的焊接能手赴德国参加‚嘉克杯‛国际焊接技能大赛,7名选手获得三个项目、六个组别的第一名。在女职工中开展‚巾帼创新 业、建功‘十二五’‛活动,共有30个集体和17名个人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中国大唐等企业坚持举办值长技能大赛,适应产业转型和发展清洁能源的需求,增设风电等竞赛专业,促进了新能源领域技能人才培养。中国海油、中国华电、中国中铁把技能大赛作为职工再学习、再培训的过程,实现技能攀升、岗位晋升、素质提升的良性循环。中铝公司、中国黄金分别承办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和黄金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着眼行业一流,培养高技能人才。国家电网在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中开展岗位建功活动、中交集团在港珠澳大桥开展‚五比一创‛活动、中国建筑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劳动竞赛,既在实践中磨炼了职工队伍,又扩大了工会组织参与建设典范工程、精品工程的社会影响。
(二)以职代会建设为核心,积极完善职工民主管理体系。
一年来,中央企业各级工会组织不断推动职代会建设,深化厂务公开,使职工民主管理朝着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国资委群工局对中央企业职代会制度建设状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和沟通督导。目前,117户中央企业中,已建立集团职代会的79家,未建的38家,建制率67.5%。中国电建、中国能建、国新公司、中国节能等企业在重组(成立)后高度重视,积极筹备,加快建立集团工会和职代会。中航工业以改革创新精神,率先在军工行业成立集团工会和职代会。中国北车适应上市公司法人治理建设要求,印发《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工作管理办法》。南方电网组织职工代表巡视检查组,强化职工代表参政议政、维护职工权益的作用。东风汽车、东方电气等企业积极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中材集团、中国有色积极探索境外企业工会工作的实现路径,服务‚走出去‛战略。中盐公司建立职代会质量评估制度,开展‚争创星级职代会‛活动。中煤集团、中国建材、冶金地质总局对所属企业开展职代会、厂务公开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有力地推动了民主管理工作的落实。
(三)以岗位建功为主题,全面深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一年来,中央企业各级工会组织广泛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为促进企业创新、加快企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11月28日,国资委在宝钢召开了中央企业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现场经验交流会,认真贯彻落实李源潮同志指示精神,学习、宣传、推广宝钢‚蓝领创新‛经验,深入推进职工经济技术 创新工作。航天科技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全年发布职工创新成果1734个,19万多人次参加了建功立业‚五个一‛活动。兵器装备全年共征集合理化建议40.61万条,实施25.01万条,创造经济效益7.4亿元。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积极搭建职工技术创新平台,设立189个创新工作室,其中109个以一线工人命名。中核集团、中电投集团、中远集团、中国商飞、中国普天、中国航信等企业不断拓宽职工创新的领域,在推动企业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科技创新方面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四)以班组建设为重点,不断夯实企业基础管理。
一年来,中央企业各级工会组织始终把班组建设作为夯实企业管理基础的重要途径,加大班组建设工作力度,提高企业基层管理水平。国资委群工局先后召开中央企业班组建设经验交流会和班组管理创新经验交流会,加强横向交流和经验共享。继续与清华大学开展中央企业班组长岗位管理能力资格远程培训,先后有104家中央企业的4万多名班组长上网学习,其中2011年新增13600余人。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举行了首期认证考试,1万余名班组长参加考试,考试通过率达98%。中国移动深化班组长训练营,加强班组考核评比,打造卓越班组。中粮集团把‚全产业链‛战略落实在基层班组,使班组建设更贴近业务发展、贴近员工需求。国电集团召开班组建设现场推进会,高起点、高要求推进班组建设。一汽集团开展班组创争活动,评选出150个‚洪军式班组‛。航天科工、中国化工加强班组长培训,注重班组管理创新,深化争创‚学习型红旗班组‛活动。鞍钢以对标找差、持续改进为内容,147个班组的222项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神华宁煤集团2868个班组的3007名班组长全部实行公推直选,促进了基层民主管理和班组长队伍建设。中国华能组织1713个班组开展‚小指标‛竞赛,实现修旧利废6360万元,控制成本费用9.59亿元。
(五)以和谐发展为目标,积极实施职工关爱工程。
一年来,中央企业各级工会组织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普遍开展职工帮扶工作,关心职工生产生活,促进企业与职工和谐发展。国资委组织了两期中央企业劳模培训及疗休养活动,117名长期在艰苦地区、一线岗位工作的中央企业劳模参加了活动。南航集团成立劳务工救助基金、恒天集团发起‚中国恒天红十字救助基金‛,实现帮扶工作规范化、长效化。中国电信全年慰问一线及困难员工、劳模先进等17.7万人次,慰问班组11000多个,发放 慰问金7300万元。中国铁建全年发放‚三不让‛专项资金9530万元,发放‚送温暖‛资金4996万元,帮扶困难职工家庭8530户。新兴际华、中国南车推进集体合同和女职工权益保护工作,加强群众性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中国海运设立海嫂联络站,被称为‚海员家属的避风港‛。中国联通探索性开展员工心理辅导,开辟了关爱职工新路径。兵器工业集团、中国石油、中储粮总公司、中煤地质总局、有研总院、电信科研院等企业也采取有力措施,关心关爱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了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环境氛围。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中央企业工会工作有声有色、亮点突出、成效显著,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国资委和国资委党委,向中央企业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有的企业对工会工作重视不够、支持不力;有的企业工会工作在围绕中心、贴近实际、服务职工方面有待加强;一些企业尚未建立集团工会和职代会。这些问题和不足,要认真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解决。
二、进一步认清中央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不断演变发展。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发生重大变化。中央企业工会工作面临新的形势,担负新的使命。
(一)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形势总的很好,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同时处于发展的机遇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很重,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工会工作是党的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工会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工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中央企业各级工会组织要自觉把工会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把握,从工会组织的性质和职能出发,找准着力点和切入点,更加注重围绕中心、推动发展,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增强活 力,更加注重重心下移、深入基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关爱职工,更加注重维护稳定、促进和谐,在服从和服务大局中体现工会组织的特有价值。
(二)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任务。
国资委成立以来,中央企业经济效益和整体实力大幅提升,活力、影响力和控制力不断增强。中央企业营业收入从2002年的3.36万亿元到2011年的20.24万亿元,增长5.02倍;利润总额从2405亿元增加到1.24万亿元,增长4.17倍;资产总额从2002年底的7.13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底的27.97万亿元,增长2.92倍。38家中央企业入选《财富》杂志公布的2011年世界500强。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面对更为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还可能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历史经验表明,越是‚紧日子‛、‚苦日子‛,越需要发挥工会组织优势,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有力支撑。中央企业各级工会组织要遵循企业发展规律,更加关注效率效益,更加讲究投入产出,提升工会工作实效。
(三)群众工作的创新实践对工会工作赋予了新内容。
近年来,中央企业群众工作总体推进、创新发展,成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各级群众组织自身建设明显加强,工作内容日益丰富,活动载体不断完善,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也有显著提高。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技能大赛、班组建设等工作,在实践中有了长足发展,逐渐形成品牌。实践证明,中央企业群众工作具备良好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群众工作越来越受党政重视、职工欢迎。工会工作在群众工作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大有可为。中央企业各级工会组织要保持当前工会工作的良好发展势头,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工作的规律、特点,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和载体,提高工会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四)职工群众的利益诉求对工会工作寄予了新期待。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央企业职工队伍的利益诉求和现实需求也呈现新的特点,对改革发展的预期普遍提高,对分享发展成果的要求明显增强。特别是新形势下,企业组织形式、用工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元化、多样化特征更为明显,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更为复杂。中央企业深化改革重组、调整优化布局结构,带来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也会影响职工队 伍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更好地把党的要求、企业改革发展的要求和职工群众的利益诉求有机结合起来,激发职工主人翁意识,引导职工以发展的眼光正确看待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暂时困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企业改革发展,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施展聪明才智,在与企业共迎挑战、共创和谐中展现人生价值。
三、努力推动中央企业工会工作实现新的发展
2012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中央企业全面推进做强做优、着力提升发展质量的关键一年,我们还将迎来党的十八大。中央企业工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宣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按照中央企业改革发展‚一五三‛总体思路的要求,以建设一流职工队伍、创建和谐发展环境为目标,以激发创造活力为重点,深入实施职工素质、民主管理、职工关爱、创新创效和党群共建‚五大工程‛,广泛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努力开创中央企业工会工作新局面,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做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做贡献。
今年,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将经受严峻考验,要全面落实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提出的‚一抓‛、‚两保‛、‚三突出‛,做好应对更大困难和挑战的准备。中央企业各级工会组织要紧密围绕企业中心任务来谋划工作、设计载体、开展活动,组织动员广大职工为中央企业‚保增长、保稳定‛贡献力量。要强化形势任务教育,大力宣传发展战略和经营思路,引导职工树立危机意识、大局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坚定发展信心,形成发展合力。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转型升级为目标,全面深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突出抓好一线职工岗位创新。要以对标挖潜、降本增效为目标,大力开展岗位建功、劳动竞赛和‚五小‛活动,更加突出创新创效主题,更加突出向基层班组和一线职工延伸。要以完善治理结构,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为目标,规范职代会、厂务公开和职工董事工作,进一步健全民主管理体系,发挥监督保障作用。要以保稳定、促和谐为目标,发扬工会组织优良传统,加强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建立帮扶困难职工的长效机制,为企业改革发展创造和谐环境。
(二)加强领导,改革创新,不断加强中央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工会是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中央企业党委(党组)要从巩固党执政的重要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工会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各级工会组织,赋予更多资源和职责,支持工会依法独立开展工作和活动。尚未成立集团工会和职代会的企业要抓紧时间,加快步伐。要重视工会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配备必要的工会专职干部。要加大对工会干部尤其是工会主席的培训力度,深入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进一步提高工会干部的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要把工会干部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基层、深入职工,密切与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工会干部、工会组织的良好形象。
(三)加强培养,激发活力,打造标杆班组、建设一流队伍。
打造标杆型班组、培育‚四个一流‛职工队伍是中央企业各级工会组织需要常抓不懈、一抓到底的重要的基础性任务。要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认真贯彻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建设‚四个一流‛职工队伍的实施意见》,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读书自学、技能竞赛、岗位练兵等活动,为职工求知学技、提升素质及职业发展搭建平台,加快培养高素质职工队伍,努力缩小与国际一流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差距。要认真贯彻《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班组建设的指导意见》,继续抓好中央企业班组长培训,进一步推广班组建设经验,推动班组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要以‚创建学习型红旗班组、争当知识型先进职工‛活动为载体,选树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广泛群众基础、强烈感召力的红旗班组、劳动模范和技术能手,搞好评选表彰,发挥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要更加重视女职工工作,深入开展‚巾帼建功‛活动,发挥女职工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深入基层,深入职工,广泛深入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
开展服务职工活动,是中央企业各级工会组织今年工作的一件大事,总的要求是‚结合实际,体现特色,做出表率,务求实效‛。在开展活动中,要把服务科学发展与服务职工群众结合起来,把发挥作用与转变作风结合起来,始终牢记工会扎根在职工群众,力量源泉在职工群众,深入基层一线,真诚倾听职 工呼声、真实反映职工愿望、真情关心职工疾苦,尤其要关注在条件艰苦的环境和岗位上工作的基层职工,千方百计调动好、发挥好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安心、舒心、全身心地投入改革发展实践,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维护企业改革发展大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五)弘扬文化,凝聚力量,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央企业各级工会组织要认真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职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和决心,努力塑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广泛开展向郭明义等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活动,引导职工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业绩。要大力传承以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为代表的优秀企业精神,构建富有时代气息和企业特色的职工文化。要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要围绕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广泛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后,在中央企业工会系统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高潮。
同志们,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中央企业工会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希望中央企业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牢记使命,开拓创新,扎实工作,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团结带领广大职工为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三篇: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2012年2月16日在中央企业产权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调整结构优化配置
夯实基础提升管理 推动中央企业产权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中央企业产权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 黄丹华
(2012年2月16日)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精神,总结2011年中央企业产权管理工作,分析形势,明确任务,部署2012年工作。王勇主任对产权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会前听取了汇报,专门对会议作了重要批示,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2011年中央企业产权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年来,中央企业按照王勇主任在去年中央企业产权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工作要求,在完善体系、提升水平、加强监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深化企业改革,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基础性、枢纽性、战略性作用。
(一)产权管理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为深化企业改革夯实了基础。中央企业继续把完善产权管理工作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加强制度、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了产权管理工作水平。
一是产权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国资委出台《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规范中央企业选聘评估机构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上市公司国有股东内幕信息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后,中央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及时完善本企业产权管理制度体系。多数中央企业制定了境外产权管理制度和评估机构选聘制度;中国三峡集团全面启动制度梳理和修编工作;中航工业出台了上市公司内幕信息管理制度;国机集团对集团公司内部协议转让、资产臵换等事项的相关规定进行了修订。此外,中央企业还注重对已有制度进行细化和完善,进一步提高工作的规范性。华侨城集团编制了《国有产权登记操作手册》,明确了产权登记的具体办理程序。中国铁建根据集团整体上市特点,将债券发行、产权交易、资产评估、境外产权管理等制度规定在《公司法》框架内进行细化,确保相关工作依法合规推进。
二是产权管理机构不断健全。截至目前,先后有39家中央企业推动建立了统一的产权管理部门,明确了产权管理岗位职责,为推进企业重组改制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国电、中国大唐、招商局集团等企业将分散在财务、资本运营、战略发展等相关管理部门的产权管理职能集中到专司部门统一行使,理顺了工作关系,大大提高了工作效能。中国中铁、中国南车集团要求子公司重新明确产权管理职能部门和管理岗位,从机构建设上保障了集团产权管理整体工作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是产权管理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中央企业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为重点加强队伍建设。中国远洋、通用技术集团、中纺集团、中国有色等十多家企业组织开展了下属企业培训,加强产权管理工作人员对新出台制度办法的理解,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中国中铁举办财务和产权管理知识大赛,将产权管理制度和案例作为大赛的重要内容,有效提高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中铝公司、中煤地质总局组织召开全系统视频会议,要求各子企业、各部门进一步提高对产权管理工作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履行国有产权管理职责。
四是产权管理方式不断创新。中央企业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关键环节监管,工作的有效性不断增强。国家电网研究建立了产权管理后评价指标体系,产权闭环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大大提高了产权监管效力。航天科技实施评估分类分级审查,重大项目请监事会、审计监察部门提前介入,提高监管透明度,严控国资流失风险。中国铁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44家中央企业还通过国资委网站向社会公布了本企业评估机构备选库名单,对资产评估机构的选择实行透明化管理。
(二)产权配臵水平进一步提升,为优化布局结构提供支持。中央企业不断创新产权配臵方式,加大产权配臵力度,提高产权配臵水平,推动了企业产权布局结构的持续优化。
一是产权配臵方式不断创新。中央企业注重结合自身特点创新产权配臵方式。华润集团发挥集团与控股上市公司各自优势,大力推行孵化注资模式,集团公司培育注入控股上市公司项目累计金额618亿港币,有效培育了新兴产业,推动了控股上市公司的快速发展。兵器装备集团等企业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专司处臵辅业和低效无效资产。航天科技通过构建航天财务公司、航天投资控股公司、航天产业基金等三大金融平台,促进产融结合,助推转型升级。国家电网采用市场化方式积极推动国有资产与非公资本控股上市公司重组,实现资源优化配臵。中煤集团、中电投集团、中国大唐通过相互参股、重组地方煤炭企业等方式推进煤电联营。中国五矿通过增资扩股与湖南有色重组,实现了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的双赢。
二是产权配臵力度不断加大。中央企业逐步加大集团内部跨集团、跨所有制产权配臵力度,推动国有产权在更大范围内有序流转,在流转中有效提升价值。航天科工扎实推进二次创业,完成多项重大资产重组工作,实施产权流转工作100多项,覆盖80%二级单位,为产业化、规范化、集团化发展夯实了基础。中国铁物以整体改制上市为契机,对87家所属企业产权进行梳理、整合,推动资源向铁路物资和钢铁供应链集成服务两大主业板块集中。兵器工业集团为完善产业链,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平台,完成了对武重集团的重组工作。中国化工通过内部协议转让推动海内外同行业资源整合,提高了资源配臵效率。中国建材集团通过对非公水泥企业的批量重组整合,构建出多个区域性大型建材企业,充分发挥了国有资本的带动力。
三是产权配臵效果不断显现。中央企业通过优化产权配臵取得了多种成效,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持续深化,产权管理链条持续缩短,产权结构持续优化。中国石化、中国海运、中交集团、中核集团等企业在缩短产权链条方面不断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兵器工业集团完成了31个专业子集团和12个直管单位的组建工作,集团管控力进一步增强。中钢集团通过清理交叉持股完成了23家所属企业变更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工作,理顺了产权关系。中国电子与产权局共同协调证监会完成了控股上市公司南京熊猫的实际控制人变更工作,解决了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第三,辅业资产持续减少,主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国家电网完成低效无效投资处臵323项;航天科技完成83户公司清理;国开投注销对外投资历史遗留项目63个;中国北车完成60户单位主辅分离辅业资产处臵核销工作。第四,进一步加大了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产权管理。中核集团规定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章程和投资协议必须经集团总部审核批准,建立了集团派出董事在股东会和董事会议题上发表意见须经集团总部相关部门审议同意的 制度。
(三)市场化运作能力进一步提高,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支撑。中央企业坚持遵循依法合规、市场机制的理念,借助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产权市场,转换体制机制,加快企业发展。
一是积极利用股票市场优化资本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一方面,中央企业以改制上市和市场化运作为契机,转换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一汽集团、中核集团等完成主业资产股份制改造,为上市做好准备;中国五矿创造条件携手地方积极推进完成了对股份公司的二次大规模注资。另一方面,中央企业还注重积极利用股票市场实施资本运作,为企业发展筹集资本。此外,宝钢、华能集团、三峡集团等在股价超跌情况下,积极增持控股上市公司股票,树立了负责任股东的良好形象,提升了投资者信心。
二是积极利用债券市场筹集发展资金,扩大融资渠道。在股票市场融资困难的情况下,中央企业积极利用债券市场融资。2011年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发行债券规模创历史新高,发行总额达9977亿元。在设计债券发行方案时,中央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监管要求,灵活选择组合不同债券品种,确保债券融资效益最大化。经多方努力,宝钢获批赴香港发行65亿元人民币债券,完成了中央企业首例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试点工作。
三是积极利用产权市场盘活存量资产,加快资源整合。中央企业充分发挥产权市场“发现买主、发现价格”的功能,抓住适当时机,推动产权有序流转。2011年,中央企业通过产权市场转让国有产权663宗,成交金额326亿元。一些中央企业通过辅业资产变现,为主业项目提供支撑。航天科工等27家非房地产主业的中央企业利用产权市场加快房地产项目退出,公开挂牌转让40宗房地产企业股权。国药集团通过产权市场转让福星出租车公司项目,转让价格比挂牌价格高出50%。一些企业积极推动实物资产进场交易。航天科技、中煤集团、中国石化、中国外运长航等通过产权市场处臵实物资产超过30亿元。中电投集团、中国华电、中国大唐利用产权市场处臵关停火电机组报废资产。一些中央企业以产权市场为平台实现与地方国有资本的有机结合。中广核集团转让阳江核电24%股权被广东省粤电集团收购。中国华电所属企业顺利受让地方天然气化工企业100%股权。
(四)境外产权管理进一步加强,为实施国际化战略提供保障。27号令的 发布,标志着境外产权管理工作翻开了新篇章。中央企业认真贯彻落实27号令精神,及时研究制定境外产权管理办法,加强境外产权管理工作,取得了三方面成效。一是明确集团产权管理部门负责境外产权管理,确保境外产权管理制度到位、人员到位、机构到位、责任到位。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大唐、中国一重等按要求及时将境外产权管理制度文件、负责机构和人员情况报国资委备案。二是扎实开展境外企业摸底调查工作。宝钢、中国五矿开展了对境外企业数量、级次、分布及组织机构建设、投资管理、重大事项管理等全方位的摸底调查工作。兵器装备集团组织境外企业实地调研,并计划定期开展境外产权管理工作巡查,维护集团公司国有权益。三是着手清理整顿特殊目的公司和个人代持股问题。港中旅集团对所属BVI公司等特殊目的公司和现存个人代持情况进行了全面统计,清理了一批已无存续必要的特殊目的公司,将个人代持审批视同“三重一大”事项管理,并按规定签署委托协议。
(五)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规范产权管理提供手段。中央企业注重发挥各类信息系统的管理功能,通过信息化促进和完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实现产权管理的实时动态监管,全面提升了集团的产权管理工作水平。一方面,中央企业产权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建立和完善。招商局集团、中国五矿、兵器装备集团、华润集团、中国海油、中铝公司等探索建立了产权管理信息系统。中国石油随着产权管理各项业务的逐步细化,按照“梳理系统内核、强化动态控制、完善流程衔接、优化人机对话”的思路,对现有产权管理系统进行了优化。国家电网不断完善产权管理系统的业务处理和统计分析功能,将应用部署从二级单位延伸到各级子企业,并研究建立产权管理与预算、核算、资金管理系统之间的校验稽核关系,切实保障产权动态管控实效。另一方面,中央企业积极配合国资委开展产权管理信息化工作。中国电信、中国外运长航作为首批试点单位,积极参与国资委“产权登记管理信息系统”和“资产评估备案监测系统”试运行工作。中电投集团、中国联通、中国石化、中国中铁等积极配合国资委债券发行管理监测系统上线运行工作。中航工业、国药集团、华润集团等积极参与国有股东证券账户动态监测系统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运行情况监测系统集成优化工作。
一年来,中央企业产权管理部门的同志们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全面贯彻落实国资委确定的“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改革发展“一五 三”总体思路,深入调研、认真审核、严格把关、规范运作、创新服务,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为中央企业调结构、转方式、强管理、保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国资委和国资委党委对同志们一年来付出的辛勤努力和做出的突出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央企业产权管理工作与国资委提出的“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核心目标要求仍有不少差距,还存在着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一是产权结构不够优化,行业分布过宽、主业优势不足、产权级次过多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四级及以下企业占比仍然较大。二是部分上市公司层级低、规模小、分布散、实力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上市公司国有股东行为仍然不够规范。三是产权管理过程中应登未登、应评未评、应进未进等不规范行为仍然存在。四是境外产权管理依然薄弱,境外国有资产安全风险点较多。五是产权管理职能分散,责任不清,信息处臵与报送不及时,甚至导致产权运作前后脱节,扯皮推诿。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2年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都对2012年形势做了深刻分析。总的来看,2012年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将更为复杂。国际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深化,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部分国家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主要发达经济体大力推动经济转型,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力图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部需求能力下降,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较长的低速增长期。从国内情况看,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较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金融领域潜存风险。
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给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特别是中央企业产权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是为优化布局结构,加快转型升级,企业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的任务必将进一步加重,企业结构调整的途径和资产重组的方式也将随之多样化。二是为保增长、保稳定,企业资本运作力度加大,产权流转的频率将大幅提高。三是为加大市场开拓,企业国际化经营步伐将进一步加大,产权分布的地域将更加广泛。这些都使产权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 务更加艰巨。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结合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实际,2012年中央企业产权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国资委今年“一抓、两保、三突出”的工作重点,强化基础管理、健全监管体系、调整布局结构、优化产权配臵、服务改革发展、提升企业价值。为此,今年要着力围绕以下四项任务开展工作:
(一)着力夯实基础,服务改革发展。贯彻落实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精神,要求我们规范有序推进改革发展。产权管理工作作为国资监管、国企改革发展的基础性、枢纽性、战略性工作,直接决定着改制方案是否科学可行、改制过程是否规范有序、国资监管是否及时有效。中央企业要高度重视产权管理工作,发挥好产权登记的基础作用,在明确企业管理权责边界的同时,为企业布局结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发挥好资产评估的门槛作用,为产权流转提供公允价值尺度,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发挥好“三个市场”的平台作用,优化国有资产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渠道和方式;发挥好无偿划转、协议转让、资产臵换等内部流转手段的整合作用,促进国有资产在国资体系内合理配臵。通过上述工作,推动形成符合现代产权制度要求的产权管理工作体系,为调结构、转方式提供保障。
(二)着力建立合理产权结构,提升管理水平。科学合理的产权结构,是建立良好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经过同志们多年的努力,企业内部交叉持股、叠床架屋的混乱局面已有很大改观,产权关系基本理顺。但产权层级过多、产权成分单一的问题依然存在。中央企业要实现“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目标,必须下决心着力调整产权结构,为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科学有效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提供扎实的基础。2012年国资委将在中央企业开展管理提升活动。中央企业要以此为契机,从全局高度出发,继续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产权结构,形成内部制衡机制,推动公司治理结构不断优化。要进一步压缩管理层级,缩短产权链条,规范母子公司管理体制,有效提升集团管控力。中央企业尤其要加强对重要子企业和控股上市公司的管控,对管理层级低的企业,要通过缩短产权链条,推动其向集团总部集中。
(三)着力优化产权配臵,推进合理布局。产权管理要继续围绕“推动流 转、防止流失、优化配臵、提升价值”的工作定位,掌握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和具体产业的分布状况,明确调整方向和目标,服务于中央企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要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加快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优势区域布局,向产业链高端集中,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大公司、大企业集中。要进一步突出和精干主业,加大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推进中央企业之间、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之间、中央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盘活存量、用好增量,进一步提高国有产权的配臵效果。
(四)着力增强资本运作能力,保障企业平稳较快发展。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给企业经营带来了诸多困难,中央企业改革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但也应当看到,全球经济的深刻调整,也给中央企业调结构、转方式提供了难得机遇。中央企业要进一步用好三个市场,采取多种方式增强资本运作能力,加快重组整合,推进改革发展。一是要继续用好股票市场,统筹运用各种手段,增强控股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能力。同时,结合本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密切关注境外资本市场发展,积极利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二是继续用好债券市场,充分利用利率水平较低的融资工具,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探索发行海外人民币债券。三是着力提高利用产权市场进行产权流转、资产交易、融资租赁、增资扩股等运作的意识和能力,加大国有资本与机构资本、民间资本等各类社会资本结合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资本和机制支持。
三、2012年要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今年是中央企业实现“十二五”改革发展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新形势对中央企业产权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契机,我们要抓住机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一)继续完善产权管理工作体系。基于产权管理的重要性,去年王勇主任提出了产权管理要机构到位、编制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责任到位的工作要求。但从当前情况看,仍有部分中央企业产权管理的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行使。中央企业应继续推动建立集团层面的专司机构建设,明确责任主体,统一管理职能,落实好五个到位的工作要求。在此基础上,中央企业要依据本公司实际情况,对相关产权管理业务进行认真梳理,继续完善和细化产权管理 制度,公司制企业要将主要制度精神纳入公司章程之中。要进一步制定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和审核标准,采用信息化手段夯实基础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为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体系。今年,国资委产权登记管理信息系统、中央企业资产评估备案监测系统、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国有产权交易信息监测系统及中央企业债券发行管理监测系统将全部建成投入应用,中央企业应按要求组织好相应对接工作,使产权管理信息化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二)不断增强优化产权配臵能力。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要求中央企业不断夯实产权管理基础、提高产权配臵能力。一是要更新产权登记,准确全面地掌握出资企业产权分布状况,为优化产权配臵打好基础。近期,国资委将下发国家出资企业产权登记管理办法,中央企业要按照新的产权登记规则,全面梳理本企业产权架构,摸清家底,分析产权在级次、行业、主辅业、区域以及不同企业组织形式的分布和动态变化情况。二是要按照国资委“抓落实”的工作要求,根据本企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制订好产权管理工作计划,并及时报告国资委,以便国资委能提前掌握企业改制重组、产权流转等重大事项及进展时间要求,加强指导,及时服务,形成合力,提高效率。三是要继续提高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臵资源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市场发展动态和政策调控动向,充分发挥股票市场、产权市场、债券市场的价值发现和资本形成功能,大力推动资产转让和增资扩股等项目进入产权市场阳光化操作。四是要探索建立中央企业产权配臵指标体系。中央企业要着手研究反映企业产权配臵效率和工作效果的指标体系,引导企业通过优化资源配臵,不断提升价值。
(三)积极推动企业布局与结构调整。中央企业既要做好内部调整,也要注重与外部合作。要积极开展中央企业内部资源整合,推动国有资本从辅业向主业集中,从低效领域向高效领域集中。继续加大对企业重组或资本运作中设立的“壳公司”的清理,加大对规模小、经营状况不佳、投资回报率低、存在较大投资风险企业的调整整顿力度,制订低效无效资产退出计划。加快对参股企业股权的梳理,不符合本企业战略规划的项目应及时退出。合理采用多种产权运作方式,整合集团内部资源,集合优势产能,提高竞争能力。要积极开展外部合作,推动中央企业之间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同类业务之间的重组整合。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沟通,开展多层次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认真贯彻国务院“新36”条精神,继续推动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促进其他所有制经济成分与中央企业共同发展。
(四)努力做强做优上市公司。进一步做强做优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是国资委和中央企业的重要任务。针对当前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重点解决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层级低、规模小、分布散、实力弱的问题,要在研究确定上市公司层级的基础上,以已有上市公司为平台,利用好境内外资本市场,推动上市公司资源在中央企业内部、中央企业之间、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之间实施有效整合,实现资源集中、平台集中、优势集中。二是要进一步强化资本运作能力,集团公司要注重通过并购重组和孵化注资为上市公司发展提供持续后劲,要统筹运用资产注入、增持、增发、配股、可转债等多种手段,在保持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合理控股比例的同时实现融资发展。三是要努力解决因历史原因造成的母公司与控股上市公司的同业竞争问题,继续推动优质资产和相同类型企业向上市公司集中。要进一步规范关联交易,依法保护上市公司利益和各类股东权益。四是要努力提升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注重发挥股东治理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使国有股东成为积极的、负责任的股东,切实加强内控体系建设,防范内幕交易,鼓励建立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分红机制,努力成为股票市场的表率。
(五)切实加强境外产权管理。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27号令,加强境外产权管理。一是要加强境外产权管理工作体系建设,集团产权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境外产权管理工作,明确岗位和职责,确保境外产权管理责任落实。要结合本企业走出去的实际,建立起适应本企业发展要求的境外产权管理制度,切实做好境外产权管理与境内产权管理的衔接,不留管理死角。二是对本企业以各种形式对境外投资所形成的权益进行全面摸底,及时认真做好境外企业产权登记工作,摸清核实境外企业户数、区域分布、行业分布、产权结构以及经营管理状况,建立起境外产权管理状况报告制度,按有关规定向国资委报告境外产权管理情况。三是把住关键环节,做好风险管控。要按照27号令和144号文的要求,在境外国有产权流转中,组织做好可行性研究、内部决策、境外国有资产评估或估值等各环节工作,确保境外产权流转依法合规,维护好国有权益。四是要抓紧对个人代持境外国有产权和设立离岸公司等特殊 目的公司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具备条件的应当及时办理变更或注销手续。
(六)探索推进产权管理工作的综合检查评价。近年来,中央企业的产权管理工作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在“制度化、程序化、信息化、规范化”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鉴于此,我们近年来陆续将一部分审批备案权交由中央企业行使。应当看到,中央企业承担的工作越多,相应的责任也越大,对制度、程序、监督等方面的要求也会越高。今年国资委将研究建立中央企业产权管理工作综合检查评价制度,加强对中央企业产权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效能评价。中央企业也要在把加强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作为产权管理工作重点的同时,将监督检查作为今后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加以推进。要建章立制,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创新方式,全面开展对所属子企业的产权管理监督检查和效能评价工作;要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产权管理制度和有效方式,研究通过公司章程落实国有产权监管要求,在各级子企业中体现国有出资人意志,要推动重要子企业建立专门的产权监管体系,对日常产权运营进行监控,切实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
四、做好2012年产权管理工作的几点要求
为确保2012年中央企业产权管理工作整体协调推进,提高成效、多出精品,做到日常工作越做越扎实,重点工作逐年有突破,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有提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要求:
(一)要注意把握大局。产权管理工作事关企业改革发展全局,国内外形势和宏观政策的变化都会对产权管理工作产生深刻影响。中央企业从事产权管理工作的同志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以更广阔的视野,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开展产权管理工作。当前,产权管理工作的大局就是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中央企业实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资源优化配臵。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大局,明确工作思路,创新管理方式,用好市场机制,提升企业价值,自觉服务于中央企业“做强做优、世界一流”核心目标的实现。
(二)要注意把握规律。产权管理工作事项多、任务重、专业性强,同志们要善于从繁杂的具体工作中认识规律、总结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把握规律一要学习,就是不断学习产权管理法律法规,学习相关理论和业务知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积累,就是在日常工作中对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总结分析,认识和理清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必然联系;三要钻研,就是善于研究和总结,并能针对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及时提出政策建议或解决措施,不断提高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有效性。
(三)要注意带好队伍。中央企业要继续下大力气加强产权管理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熟悉管理、精通业务、坚持原则、廉洁自律的干部队伍。在此,我要强调三点:一是高度重视。中央企业集团及各级子企业的领导班子,尤其是“一把手”,要高度重视产权管理队伍建设,畅通人才发展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为产权管理工作配备精兵强将。二是加强培训。产权管理工作专业性强、政策性强,中央企业要注意加强集团内部的产权管理培训,不断提高产权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和职业操守。对各级子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也要进行产权管理业务培训,使其掌握产权管理的主要政策和基本原则。三是发挥好作用。要充分发挥产权管理队伍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企业改制重组等涉及产权运作的重大事项的方案设计和决策,要听取企业产权管理部门同志的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方案的可操作性。
(四)要高度注意防范风险。产权管理工作是国资监管的重要关口,是社会舆论的重要关注点,责任大,舆情重,风险高。中央企业从事产权管理的同志们在日常工作中要着重防范违规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要继续坚持“依法合规、市场机制”的工作理念,不断健全制度,规范程序,规范自身行为,做到按制度办事,依程序运作,防止暗箱操作,谋私腐败。
同志们,2012年中央企业产权管理工作充满挑战性,我们要牢记使命,坚定信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断提高产权管理工作质量,为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国资委主任王勇在中央企业青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资委主任王勇在中央企业青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8月25日)
同志们:
今天,国资委党委召开中央企业青年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央企业青年工作。首先,我代表国资委党委,对受表彰的中央企业党建带团建工作先进单位和第一届“中央企业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表示祝贺!刚才,陆昊同志代表共青团中央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中央企业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很好地贯彻落实。借此机会,也向共青团中央一直以来对中央企业青年工作的关心、指导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长期以来,特别是国资委成立以来,中央企业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在开拓创新中探索进取,在搏击风浪中砥砺意志,在奋勇争先中成长成才。从重点工程建设的火热现场到重大科研攻关的研发基地,从车间班组的生产一线到国际国内市场的经营管理,从抢险救灾的应急突击到重大危机挑战的斗争前沿,从奥运世博服务保障的平凡岗位到扶贫助困志愿奉献的爱心接力,一批又一批中央企业青年,一支又一支中央企业青年突击队,建功央企改革发展,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为壮大国有经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突出贡献,留下了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青春印迹,谱写了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青春乐章。实践证明,中央企业青年是推动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生力军,是服务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力量,是勤于学习、善于创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时代先锋。
国资委党委和中央企业各级党组织一直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把青年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谋划、部署和推动。中央企业各级青年组织特别是团组织,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开展“与祖国共奋进,与企业同发展”、“我为重点工程做贡献”、“青年创新创效”等主题鲜明、富有成效的活动,探索形成“聚心”、“提能”、“创效”、“塑形”、“强基”五位一体、具有中央企业特色的青年工作模式,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明显增强,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整体推进、全面活跃,重点突出、亮点纷呈,创新发展、成果丰硕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共青团工作始终是党的青年工作的核心,青年工作始终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企业青年工作在实现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代表国资委党委,向中央企业广大青年、团干部和青年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向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中央企业青年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代表国资委党委,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中央企业青年工作的重要意义
做好中央企业青年工作是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工作,注重发挥青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作用,始终把青年工作纳入党的工作总体布局。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我们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90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既担负着重要的经济责任,又担负着重要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中央企业是产业青年最为集中的地方,青年占到职工总数一半以上。中央企业要从保证党的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青年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抓好青年工作,最广泛地把广大青年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坚定高举旗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带领青年积极投身中央企业改革发展。
做好中央企业青年工作是实现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目标的迫切需要。“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要深入实施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国际化经营、人才强企、和谐发展五大战略,努力实现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世界一流企业的核心目标。这就需要最充分地调动青年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激发青年创造力,最快速地提升青年素质,最广泛地汇聚青年英才,这对中央企业青年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央企业要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实现企业永续发展、基业长青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中央企业青年工作的重要性,下大力气抓好青年工作,广聚青年人才,广育青年英才,引导带领青年在推动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建功立业、成长成才。
做好中央企业青年工作是促进中央企业青年健康成长的现实需求。中央企业青年整体素质较高,组织纪律性、责任感、使命感较强,社会角色认同感较为一致,在面临国家需要和急难险重任务时,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不计个人得失、敢于迎难而上。同时,当代青年的思想、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变化在中央企业青年群体中同样存在,都有着成家、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都会遇到理想和现实的激烈碰撞,都会面临职业的竞争和生活的压力。企业重组改制、运行模式和用工方式的变化也给央企青年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新的挑战。手机、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体对青年的沟通、行为、交流、聚集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中央企业要从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实现和谐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中央企业青年工作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竭诚为青年服务。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开创中央企业青年工作新局面
实现中央企业“十二五”发展新目标,对中央企业青年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适应国内外错综复杂环境的新变化,使做好中央企业青年工作面临更大挑战。我们要坚持改革创新精神,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扎实做好引导青年坚定信念、组织青年建功立业、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各项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努力开创中央企业青年工作的新局面。
必须牢牢把握根本任务,引导青年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引导青年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自觉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坚持党的领导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青年,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用中央企业“十二五”改革发展目标凝聚青年,积极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引导青年认清中央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青年对中央企业的归属感、自豪感,增强搞好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要用中央企业的先进精神和模范人物激励青年,弘扬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学习吴大观、孙家栋、郭明义等先进典型,引导青年树立创先争优的价值取向和拼搏奉献的精神追求。
必须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组织动员青年为实现中央企业“十二五”改革发展目标作贡献。要围绕实现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组织动员青年立足本职,创先争优,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创造价值,追求卓越。要围绕推进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组织动员青年在企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国际化经营等方面,发挥聪明才智,勇当先锋,建功立业。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重点工程建设、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等急难险重任务,组织动员青年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勇挑重担,攻坚克难。要围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践,组织动员青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播撒爱心,热情奉献。
必须切实服务青年根本需求,努力建设高素质青年职工队伍。要把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强企”战略的重要内容,着力培养具有一流职业素养、一流业务技能、一流工作作风、一流岗位业绩的青年职工队伍。要紧扣需求,强化岗位培训,大力提升青年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要加强职业生涯设计,搭建青年展示舞台,促使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要广聚英才,以更宽视野、在更大范围发现和吸引青年人才,培育专家型、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的青年英才。要大胆使用,对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要及时选拔任用,对特别突出的要敢于破格提拔使用。要贴近生活,注重人文关怀,在青年婚恋、住房、文化娱乐、心理疏导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促进青年全面健康成长。
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努力提高青年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根据世情国情党情变化、企业形势任务变化和青年群体变化,不断创新改进青年工作。一要注重工作理念的科学性。深入研究现代企业运行规律,掌握企业青年群体特点,找准企业所需和青年所求的结合点,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强化过程控制,提高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水平。二要注重工作对象的广泛性。要在近年来的努力特别是通过去年的百日攻坚战,基本实现团组织全覆盖的基础上,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覆盖和影响尽可能多的青年上,工作思考、方案设计和活动开展都要注重普遍性,努力把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三要注重工作力量的协同性。青年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党委工作部门、行政职能部门以及工会等组织广泛支持和参与,党团阵地共建,发挥各自优势,搞好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四要注重工作方式的时代性。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与青年的工作生活越来越密切,我们要学会用青年惯用的方式与他们交往,用青年特有的语言与他们沟通。要善用新媒体捕捉青年关切,服务青年需求,把新媒体建成开展青年工作新的重要阵地。
三、进一步加强党对中央企业青年工作的领导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青年不仅影响企业现在,而且决定企业未来,是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中央企业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领导,为中央企业青年健康成长、青年事业蓬勃发展提供坚强保证。要加强团的思想建设。思想上的统一是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中央企业各级党组织要牢牢把握青年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带领团组织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党的指导思想作为青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团组织团结引导青年的核心作用,指导团组织认真开展青年思想引导工作,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头脑,引导青年矢志不移地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信心,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道路。各级党组织负责人要定期给团员青年讲党课、作形势报告、开座谈会,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及时了解团员青年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把党对团组织思想建设的领导落到实处。
要加强团的组织建设。基层团组织是党的重要组织基础。中央企业要重视团组织建设,支持团组织依法依规开展活动,帮助解决有关问题,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基层团组织建设,推动团组织健康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共青团工作的意见》,合理设置企业团组织,努力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中央企业都要按要求建立系统团委,希望尚未建立的企业要抓紧建立系统团委,加强对全系统团组织工作的指导。在企业调整重组和设立海外机构时,要及时调整和设立团组织。各级党组织要支持共青团生动活泼、富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体现青年特点,适应青年需要,为青年搭建展示精彩的舞台,增强基层团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要进一步发挥中央企业青联的作用,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央企业建立青联。认真做好中央企业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中央企业青年志愿者协会筹建工作,不断扩大青年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要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团干部是党的干部队伍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党的年轻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团的岗位是培养锻炼优秀年轻干部的重要渠道。中央企业党委(党组)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企业团委负责人管理办法》,把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纳入企业干部队伍建设整体规划。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政治过硬、作风扎实、自律严格、能力突出、热爱青年工作的优秀青年充实到团干部队伍中,要注重从企业生产、经营、技术等岗位上具有管理潜质的优秀青年中选拔团干部,特别要选好配强团委书记。要对团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青年满意的高素质团干部队伍。要重视抓好团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帮助团干部尤其是团的各级领导干部养成讲政治、讲大局、讲原则的作风,察实情、说实话、办实事的作风,不求名、不计利、不争官的作风。要加强团干部教育培训,帮助团干部加强党性锻炼,提高服务大局和做青年工作的本领。要落实团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完善团干部考核考察制度,重视团干部转岗工作,注意听取上级团组织对团干部转岗的意见,及时把优秀团干部安排到吃苦负重、有发展前途的工作岗位上去。
要加强党的青年工作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健全党建带团建制度,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认真落实《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意见》,把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做到党团建设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形成党建带团建的长效机制。中央企业党委(党组)要把青年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听取青年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青年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建立健全考核和保障制度,将党建带团建工作和青年工作纳入企业领导班子党建工作考核内容,团建不合格,党建不评优。要落实团组织书记列席同级党委有关会议制度,通过让团组织书记参与有关决策,更好地了解大局、服务大局。要加大对青年工作的物质支持和经费保障,帮助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团干部是中央企业青年工作的骨干力量。长期以来,中央企业广大团干部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竭诚服务青年,积极培育和践行肯吃苦、能战斗、勇探索、乐奉献、尚真情的精神,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和青年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打铁先要自身硬,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央企业广大团干部一定要牢记责任使命,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服务大局、服务企业、服务青年的本领。希望中央企业广大团干部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既要继承光荣传统,又要唱响时代新歌,做好新时期党的事业接班人。希望中央企业广大团干部不当青年官,要当青年友,把心交给青年,把共青团事业放在心上,在共青团这所大学校里不断打牢求真务实、吃苦耐劳、勇挑重担的根底。希望中央企业广大团干部要自觉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努力做到让党放心、让青年满意,与事业一道成长。
借此机会,我要对中央企业的广大青年朋友们说几句话。青年是中央企业的未来和希望。毛主席说过,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作为中央企业的青年同志,在政治上要更加成熟,在事业上要敢于担当,在生活上要健康和谐。衷心希望青年朋友们能够不负重托,立足本职,争创一流,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贡献亮丽的青春年华,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也真诚地祝愿中央企业广大青年朋友们事业有声有色、家庭温馨幸福、生活有滋有味!
同志们,青年朋友们!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做好新形势下的中央企业青年工作,对于实现中央企业“十二五”改革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让我们进一步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开创中央企业青年工作新局面,团结动员广大青年为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副书记李伟在第三次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0511
全面实现信息化“十一五”目标促进央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在第三次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副书记 李伟
(2010年5月11日)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2009年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与任务,安排部署2010年各项工作,确保全面实现中央企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基础,促进央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2009年中央企业信息化发展情况
近年来,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取得较快发展,成效明显。特别是2008年第二次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各中央企业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大部分企业能够紧密围绕自身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07年8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企业信息化工作明显加速,总体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化在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支撑作用,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开好这次会,我专门召开了国资监管信息化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专家对中央企业信息化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中央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明显提升
2009年,国资委组织了2008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工作。评价结果显示,中央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大幅提升,2008平均指数为75.1分,比2007的65.2分上升9.9分,接近一级水平的分数。如果说,2007年中央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处于国内平均水平,刚刚及格,那么到2008年,中央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已经基本接近国内先进水平。从提高的幅度来讲,值得高兴,但从总体水平来讲,还不够。我多次强调过,中央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应该代表中国先进的信息化水平。因此,就目前的总体水平来讲,不能骄傲。
2008,A级企业17户,占比12.7%,比2007提高5.8个百分点,其中有8户晋级企业;B级企业34户,占比25.4%,比2007提高6.8个百分点,其中有15户晋级企业;C级企业65户,占比48.5%,比2007提高7.8个百分点,其中有23户晋级企业;D级企业16户,占比11.9%,比2007减少19户,占比减少12.2个百分点;E级企业2户,占比1.5%,比2007减少12户,占比减少8.2个百分点。
2008,共有51户企业晋级,占比38.6%,其中晋级A、B级的企业有23户;D、E级企业大幅度进步,减少了31户(含6户已重组的企业);没有企业降级。与2007相比,总体级别显著提高,A、B级企业所占比例由2007的25.5%提高到38.1%;A、B、C级企业所占比例由2007的66.2%提高到86.6%;D、E级企业所占比例由33.8%降低到13.4%。
根据2008评价结果,中央企业完全能按期完成2007年8号文件提出的发展目标,即:到2010年,基本实现中央企业信息化向整个企业集成、共享、协同转变,建成集团企业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多数中央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核心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达到或接近同行业的世界先进水平。
一是评价指标的得分率深刻反映中央企业信息化已基本实现向集成、共享和协同转变。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绝对值评分。某项指标得分率为100%,即意味着该项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8评价结果显示,中央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平均得分率为90.06%,/ 26 “主营业务信息化”平均得分率为81.65%,“管理信息化”平均得分率为69.90%,“信息化集成水平”平均得分率为69.27%。同时,A、B级企业在上述四项指标平均得分率分别为95.76%、94.77%、85.41%、91.26%。这些统计数字深刻反映出,截止到2008年底,多数中央企业信息化已经在向整个企业集成、共享和协同转变;三分之一强的中央企业已经基本建成集团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并且在基础设施、核心业务应用以及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方面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二是评价级别定义的内涵充分说明中央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已基本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根据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级别定义,A级表示企业信息化水平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接近同行业的世界先进水平;B级表示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接近同行业的世界先进水平;C级表示已经达到国内平均水平,部分接近国内先进水平。截止2008年,已有38.1%的中央企业达到B级以上水平,86.6%的中央企业达到C级以上水平,充分说明中央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已经基本接近国内先进水平。
三是信息化先进企业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占比,也充分体现了中央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2008,A、B级企业数量虽然只占比38%,但A、B级企业的资产总额占比已经达到67%,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占比分别高达70.3%和80.5%。D、E级企业数量虽然占比达到13.4%,但其资产总额还不足1%,营业收入占比1.2%,利润总额占比0.6%。这些统计对比数字,充分说明信息化水平先进的企业拥有着大部分的中央企业资产,大部分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来自于信息化先进企业,充分反映中央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基本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综上所析,中央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已经接近2007年8号文件提出的发展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009年工作的基础上,经过今年的努力,完全能实现中央企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
(二)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全面推进
2009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中央企业在保持生产经营总体平稳运行的同时,信息化工作也在快速推进。
一是信息化发展“登高计划”取得成效。2008评价结果显示,24.6%的企业提前达到了水平登高目标,所有明确提出2008水平登高目标的企业全部达到了既定目标。兵器装备、中国海油、中国二重、中国建筑、中煤地质总局、中电工程等企业提前2年达到2010年水平登高目标。高新集团、兵器装备、国旅集团、中国航信、一汽集团、中国一重、哈电集团、中材集团等企业在2008水平评价中得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甚至出现跳级晋升的可喜现象,其中有不少是原来的D、E级企业,值得肯定。这充分说明只要领导重视,付诸行动,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信息化水平,实现晋级目标,值得信息化水平落后的企业尤其是目前还处于D、E级的企业借鉴。
二是信息化领导力得到强化。目前,已有52.24%的企业已任命副总级别的CIO,比2007增加30.86%;59.7%的企业成立独立的信息化部门,比2007增加6.6%;82.84%的企业有独立的信息化预算,比2007增加12.5%;信息化预算占销售收入百分比平均为1.12%,比2007增加0.16%。南方电网在2009年设立首席信息官,由集团副总经理担任,通过制度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强化信息化管理职能,加大资金投入。中煤集团在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下,ERP项目实施强力推进,首批82家单位一次上线成功。神华集团通过组织机构调整,明确总部职能部门管理职责,成立神华信息技术公司负责信息化建设和系统运维工作,形成分工明确、责权清晰的信息化工作体系。
三是信息化战略规划得到重视。信息化规划是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应在企业发展战略中体现价值,而不仅仅体现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上。中央企业高度重视信息化战略规划,紧密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核心价值,对集团整体信息化进行总体规划。97.01%的企业发展规划中包含信息化规划。/ 26 航天科工深入开展信息化总体架构体系建设,通过架构设计将信息化建设要求具体化,从技术和管理上进一步规范了全集团范围内的信息化建设。中国石化信息化发展规划不仅是中国石化整体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独立为一个分册,专门由信息部门牵头、各业务部门参加来制定五年发展规划和三年滚动计划。国机集团走“节约型信息化建设”道路,仅投入3000万元即建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企业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四是绩效考核体系逐步建立。中央企业加强了信息化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将信息化绩效逐步纳入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实行全员信息化绩效考核。63.4%的企业已将信息化工作绩效纳入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比2007增加22.1%;24.6%的企业编制了IT报告,比2007增加13.1%。国机集团将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列入集团所属企业领导班子绩效考核指标体系,A级企业加10分,B级不加分,C级减5分,D级减10分,E级减15分。这个考核力度是很大的,不一定适合其他企业,每个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绩效考核办法和分值,但国机集团的这种做法从制度上确保了集团各级单位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和投入。中广核集团通过加强信息化绩效考核,确保了各ERP实施单位按期完成ERP实施任务。中国三峡总公司编制信息化绩效报告,全面分析信息化工作和信息系统带来的效益效果。航天科工、中国石化、南方电网等企业通过建立评价考核体系,在推进信息化工作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五是标准制度体系日益完善。我多次强调过标准制度的重要性。2008评价结果显示,发布信息代码、数据源定义、应用平台、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开发、系统间信息交换接口等标准的企业,比2007平均增加了20%左右;发布规划计划、项目招投标管理、项目实施、项目验收、系统运行维护、安全管理等管理规范的企业比2007平均增加了23%左右。中国海油在2009年共发布信息化管理文件52份,完成27项标准规范的编制与修订。南方电网逐步理顺信息化“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三大标准体系,全面完成129项信息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以及信息机房、网络、计算机终端三类设备维护工作标准。中广核集团以信息化十条管理政策和六大管理制度为核心初步建立集团信息化政策制度规范体系,研究发布86份集团信息技术标准和程序,初步形成集团信息技术架构管理体系。
六是信息系统安全运行能力稳步提升。截止目前,已有89.6%的中央企业开展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中央企业总计建成投入使用的信息系统有16092个,已定级14539个,占比90.3%;应向公安机关备案的系统(二级及以上)有11370个,已备案8113个,占应备案系统的71.4%;列入2010年定级计划的有1598个。中央企业在公安机关备案的信息系统总数约占全国信息系统备案总数的21%,第三、四级重要系统约占全国重要信息系统备案总数的30%。特别是电信、电力、石油、石化等重要行业,其重要信息系统已成为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电网关系国计民生,电网信息安全是极其重要的,国家电网在国内率先完成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主体工作,为等级保护实施、信息系统国产化改造和信息安全领域自主可控进行探索和创新,并形成良好示范。同时,中央企业结合自身特点逐步建立运行维护队伍,健全运行维护制度,规范运维流程和操作规程,系统运行维护水平明显提高。84.33%的企业发布了运行维护规范。中国石化在总部成立IT运维中心,建立统一的呼叫中心和用户资料数据库,加强热线服务工作和日常巡检,运维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七是信息化培训及宣传贯彻更加深入。中央企业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在企业内部营造浓厚的信息化氛围,提高全员信息化素质,推动系统深化应用。中国石化2009年仅在总部就集中培训1700多人次,有84名党组管理的干部参加了学习,集团全体员工对信息系统的态度已经从“要我用”变成了“我要用”。中国有色集团在实施ERP之前,举行高规格的启动大会进行宣传发动。中国石油组织开展信息化成果发布会,及时宣传信息化建设的成就,形成良好氛围。国家电网在实施SG186工程建设中,高度重视培训工作,仅2009年就有52万余人次参加各类培训。中央企业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培训工作,重点抓好企业中高层领导的培训。
八是中央企业合作帮扶机制初显成效。近年来,中央企业间信息化建设帮扶、合作外包和交流学习逐/ 26 渐增多,央企自身的IT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信息化成果和经验得以共享和交流。中央企业合作帮扶机制初步建立,开始显现良好效果。南光集团和招商局集团邀请中央企业信息化专家参与和评审信息化总体规划,并为其信息化发展出谋划策。中国联通、中国石化、中国五矿三家企业分别选派骨干人才到南光集团挂职,协助南光集团开展信息化工作。南光集团与中国联通组成结对帮扶,在较短时间内,中国联通协助南光集团建成了覆盖集团境内外所有分支机构的广域网络,实现全集团大联网。宝钢宝信和石化盈科已经为多家中央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主导或参与制定信息化总体规划,充分发挥了央企自身IT资源的优势。总体来看,中央企业间合作帮扶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还不够,希望C级以下特别是D、E级企业不要顾及面子,只要有需求可以尽管提出来,国资委会全力协调,支持中央企业间的合作帮扶。
九是推进企业使用正版软件工作取得新成效。中央企业积极落实国家关于推进企业使用正版软件工作要求,2009年顺利实现了总部全部使用正版软件和二级单位基本使用正版软件的工作目标,51家中央企业及所属单位入选“全国软件正版化工作示范单位”。中央企业正版软件集中采购工作初显成效,已有73户中央企业参与集采工作,包括下级单位在内的集采注册用户数达到836个。截至2010年4月,采购规模已经达到543万元,累计节约资金581万元,规模效应明显,有效降低了中央企业使用正版软件的成本。
(三)中央企业信息化成效显著
刚才,大家已经通过视频了解了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和宝钢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下面以央企信息系统的优秀成果为例,总结中央企业信息化带来的成效。
一是信息化支撑企业发展战略转型作用明显。面对全球化竞争,中央企业积极主动以信息化支撑企业战略转型,推动企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国海油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再造三个中国海油”企业发展战略提供了坚强支撑,满足了集团战略对管理范围、管理幅度和管理精度的要求。中国联通以3G为契机,通过信息化支撑企业经营和管理模式的全面转型,加强企业在产品、资费、促销、渠道等方面的管控力度,增强核心竞争力。中广核集团确定了“全面建设U-e工程,打造信息化核电”的信息化强企战略,有力支撑集团核心能力稳步快速提升。航天科工、中国三峡总公司、中化集团、中国北车等一大批企业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和精益化管理水平,有效推动了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是信息化支持企业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信息化进一步提升了中央企业决策支持水平,使各级领导的决策更加及时、科学、有效,提高了决策质量和效率。中国石油建成了集成、共享的综合性企业级综合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有效提高了操作层面的工作效率,管理层面的管理分析能力,决策层面的决策质量和效率。中国移动在决策支持系统中部署了7个预测模型,1个离网分析模型,通过预测用户离网概率,对用户采取关怀活动,每年挽回客户产生的直接效益为220亿元人民币。国药集团管理决策分析系统在2008年“5.12”抗震救灾医药物资调拨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该系统,集团决策层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全集团医药储备库存情况,及时保障中央向灾区医药调拨,完成800吨价值3亿元的医药物资调拨任务。兵器装备、航天科技、中国电信、中国华能、中国大唐、国机集团等企业实施的决策支持系统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是主营业务信息化支撑企业做强主业。中央企业通过集成共享的主营业务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了主营业务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中国北车建立全集团集中的基于ERP的生产制造执行体系,有效缩短了设计周期、提高了工艺管理水平、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准时交货率,全面支撑了350公里高速动车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促进高速动车组形成产业链集成优势。一汽集团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生产计划平衡联动及均衡排产,实现了一汽轿车多品种共线混流生产,公司产能从应用信息系统前的2个车型系列月产8000多辆提高到4个车型系列月产19000多辆,同时,准确的BOM管理、电子看板要货及定置定位的库房管理,有效减少了资金占用及库存积压。航天科工借助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进航天复杂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变革,逐步形成以虚拟样机为标志的多学科协同并行设计、仿真及综合优化的产品研发模式。中国三峡总公司借助信息化手段支持科学提升各梯级电站的综合调度能力,大大缩短了船舶待闸/ 26 时间,保证调度计划的准确率和执行率,提高了三峡、葛洲坝两坝船闸的通航效益。中电工程设计协同平台的应用全面提高了集团的设计质量和效率,设计效率提高81.3%,设计周期缩短33.6%,设计差错降低34.3%,设计更改次数减少44.2%,创造效益达2亿元。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大部分中央企业的主营业务信息系统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节约能耗、快速响应市场、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主业做强做大提供了坚强的支撑。
四是综合管理信息化支撑企业集团管控和科学发展。集团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了集团管控能力,支撑集团企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兵器工业、中钢集团等企业通过在集团内部推广使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人力资源业务实行统一管理,实时监控全集团员工信息和薪酬信息,有效提高了集团管控力和更大范围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了人力资源业务从基础管理到高级管理的提升,达到了企业人才战略管理的目标。财务资金管理效益突出。中远集团通过财务信息化,推动集团和各成员企业由“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转变,确保了中远集团作为全球化企业对国际会计制度多样性的适应能力,支撑了中远集团上市企业的资本市场价值。中国五矿通过信息化建设,极大的提高了财务管控水平,为集团公司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提高决策效率、加快市场反应速度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中电投集团通过财务信息化建设,显著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效果,资金规模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银行对集团综合授信2009年高达4500亿元。国投集团建立以财务信息为主的投资业务管理系统,贯穿基层项目、子公司、职能部门和公司领导,大大提高了投资管理效率。物资设备管理降本增效成效明显。新兴铸管通过自主开发的物资采购和设备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动态监控,建立了高效精干的扁平化管理机构,原材料库存下降11%,采购人员降低了23%,采购提前期缩短15%,自上线以来取得经济效益5860多万元。神华集团通过应用设备管理系统,机电设备平均故障率由2002年的0.88小时下降为2008年的0.07小时,同时利用该系统在采矿行业首创设备有偿使用模式,2008年,神华集团所属神东煤炭集团设备综合利用率达91%,有偿使用设备原值119亿元,通过系统收取有偿使用费27.5亿元,全年共移动设备14800多台次。风险管控初见成效。中广核集团通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公司各层次面临的风险进行综合管理,实现了风险管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评价、预警等,有效提升了公司风险管理工作效率与效果。中国移动建立风险管控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支撑企业风险评估、识别、分析、应对、执行和监控等日常风险管理工作,中国移动集团领导层过去至少需要两三天才能了解全国各地的业务运营情况,而现在只需短短几分钟,通过各种数据的预测、预警、比较和分析,管理层可以很快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或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节能减排取得实效。中国石油利用上游生产管理系统,及时调配注水资源,减少了污水排放量;利用管道生产管理系统,科学预测各地区对天然气的需求量变化,提高了供气的准确性,提升了对社会用户的服务质量,其中仅西气东输管道2008年比2007年输损率下降1.55‰,相当于减少损耗气量2700万方。
五是电子商务应用明显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电子商务应用日趋广泛和深入,供应链管理带动上下游产业,明显提高中央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中国联通通过3G销售服务管理系统使得运营商服务质量更高、用户消费更为透明,得到了广大用户的充分认可,提高了企业在低成本响应差异化客户需求方面的竞争力。南航集团电子货运系统覆盖航空货运业务的各个方面,每票货物可为一个中等货运代理节省14美元、为航空公司节省9美元,相当于每年为国内民航节省5400万美元成本支出。中国航信电子客票系统自投运以来,截止2008年底,共为航空公司节约127亿元,显著提高了国内航空业务的自动化程度和客户满意度,增强了与国际航空业竞争的实力。中国华电、中国华能、东航集团、中国建材等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明显效益。
总体来看,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很快,但还不够,即使是A级企业,也有发展余地,其他企业特别是D、E级企业,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发展很不均衡,同行业内存在较大差距,如钢铁、电力、航运、航空等,这些行业中,既有A级企业,也有D、E级企业,值得反思。有些行业如科研设计、电子等,本身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却有不少企业排名落后,尤其是科研院所,在D、E级中占的太多,非常不应该。有些企业不缺乏资金,信息化水平完全不应该是现在的局面。希望能够引起这些企业主/ 26 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切实树立不甘落后、后来居上的意识,加快推进信息化工作。
有关信息化成效的事例还有很多,详细可看一看《2008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报告》和《中央企业特色的信息化成功之路-首批中央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简介》,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这些成绩的取得,应该说来之不易,难能可贵。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信息化政策的结果,是中央企业领导重视,积极探索、扎实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国资委对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感谢!
二、准确把握当前信息化面临的挑战与任务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逐步到来,有别于以往工业革命的新型人类文明形态正在形成过程中。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这种新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要充分认识后危机时代企业信息能力的重要性,抢占新的发展制高点。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美、日、韩等国家和欧盟纷纷出台IT救市计划,进一步提高国家的信息能力。比如美国政府2009年2月颁布“美国经济重建和再投资计划”,将“宽带技术普及计划”列入其中;日本政府2009年4月出台“三年IT紧急计划”;欧盟在2008年底宣布的2000亿欧元经济复兴计划中出资50亿欧元用于宽带网络建设。这些计划旨在将IT应用与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应对危机的社会信心结合起来,不仅能推动实体经济的恢复,而且会孕育新一轮的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央企业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作用,抢占“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制高点。
(二)要密切关注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积极开展前瞻性研究。当今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全球互联网正在向下一代升级,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感知中国”、“三网融合”等方兴未艾,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吕廷杰教授还要做专题讲座。中央企业要密切关注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新挑战,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把握新技术带来的新机遇,深入研究,超前谋划,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三)要准确把握企业信息化所处的阶段,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快速推进,很多企业信息化工作开始从“大规模建设”阶段向“建设与应用并重,着力深化应用”阶段转变。据评价数据统计,目前有97.8%的企业实现了财务管理信息化,97.4%的生产型企业实现了生产管理信息化,88%的企业实现了人力资源信息化,80.6%的服务型企业实现了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化,100%的建筑型企业实现了项目管理信息化,79.1%的企业实现了设备管理信息化,75.4%的企业实现了进销存管理信息化。提升系统应用效果成为当前主要工作目标。对此,中央企业要准确把握本企业信息化所处的阶段,及时调整工作重心,积极开展深化应用工作。
(四)要与世界先进水平对标,分析存在差距,加快信息化进程。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一是信息化总体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仍有16户D级企业,2户E级企业,也就是说,还有13.4%的中央企业处于国内平均水平以下。同时,C级企业有65户,占比48.5%。这些企业也要对自身信息化水平有清醒的认识,努力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二是信息化工作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部分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没有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核心价值,抓不住重点,需要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分析研究,围绕发展转型,明确信息化目标。三是信息化领导力需要进一步加强。2008评价结果显示,尚有40.3%的企业未成立独立的信息化职能管理部门,有的企业设立了/ 26 专门机构但是一个处,只有一个人或两个人,甚至有的企业至今仍是一个人在负责集团信息化工作。中央企业必须设立专门的信息化部门,并赋予相应的职责,配备一定数量、精通业务的专门人员。四是信息化管控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部分企业没有按照集团化运作的要求对信息化工作实行统一规划和集团管控,各级单位各自为政、分散建设的现象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提高集团管控能力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五是软件资产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2009年中央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评选工作中,10个类别的示范工程中只有软件资产管理系统示范工程无一户中央企业申报,软件资产管理已经成为所有中央企业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软件投入在信息化投入中的比例逐年加大,2008年,中央企业信息化在软件方面的投入为748亿元,占信息化投入的63%,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中央企业要加快建立软件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并辅以相应的技术手段实现对软件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五)要清醒认识信息安全形势,全面排查安全隐患,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当前,信息安全形势严峻,一是经过大规模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数量成倍增加,业务依赖性增强,系统复杂度提高,信息系统运行已由局部单一系统运行转变为集团级集成系统的一体化运行,系统稳定可靠运行面临严峻挑战;二是来自互联网的各种边界攻击和入侵扫描日益频繁,据某企业对其信息外网互联网出口的监测数据,每日拦截来自互联网的高风险攻击数达到千余次;三是一些组织和个人对政府、企业网络系统实行有目的的恶意攻击、入侵和渗透不断翻新;四是一些境外机构利用向中央企业提供咨询、认证服务的机会,获取大量信息,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五是部分中央企业员工信息安全意识薄弱,导致无意识情况下的信息泄漏。中央企业要清醒认识当前信息安全形势,全面排查安全隐患,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国家电网制订了信息安全“三个不发生”、“四不放过”和“八不准”制度,值得借鉴。
三、2010年中央企业信息化主要工作要求
2010年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支撑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持续深化系统应用,全面实现中央企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基础。
重点做好以下十项工作:
(一)认真落实信息化发展“登高计划”,确保实现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十一五”发展目标。各中央企业要按照2007年8号文件和2009年10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意见》)提出的主要任务与要求,逐项对照,查找差距,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2010年完成文件规定的工作目标。各中央企业要根据2008信息化水平评价结果,结合企业实际认真分析研究,对“登高计划”进行滚动调整并认真实施。A级企业要与世界先进水平对标,向更高的信息化目标迈进,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B级企业要努力向A级晋级,达到或接近同行业世界先进水平;C级企业要努力达到B级以上。
(二)D、E级企业要确保2010年全部达到C级以上。要深入分析研究企业信息化现状,针对国资委在企业评价报告中指出的问题,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做到“一企一策”。同时,要积极与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先进企业开展结对帮扶,先进企业要尽可能对D、E级企业予以支持。国资委将根据D、E级企业的需要,组织国资监管信息化专家咨询组成员及中央企业有关专家帮助企业进行咨询诊断。
(三)重组企业要加强融合,努力提升信息化整体水平。重组后的中央企业要做好信息化管理体系和信息系统的融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集中管控能力;对重组前信息化水平较低的企业,重组后要着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努力做到信息化水平的均衡发展与整体提升。
(四)加快信息系统优化升级,扎实推进深化应用工作。各中央企业要坚持围绕企业核心价值和发展战略,密切跟踪业务发展新趋势和经营管理新要求,建立业务部门和信息化部门紧密合作的信息系统持续/ 26 优化机制,及时解决系统应用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系统升级;要加强系统应用情况的统计分析,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扎实推进系统深化应用工作;要不断提高信息化的覆盖率、普及率、集成率和贡献率,使企业的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向效率驱动型转变,向信息快速传递、集中整合、协同共享、准确控制、再生增值要效益。
(五)进一步加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各中央企业要按照国家对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备案、整改和测评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积极开展各项工作。要建立等级保护制度,完善安全防护措施,定期开展系统安全评估工作。国资委将不定期检查和通报中央企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情况,适时组织相关培训,交流推广典型经验。
(六)持续推进中央企业使用正版软件工作。各中央企业要加快推进使用正版软件工作,确保2010年达到二级单位全部使用正版软件和三级单位基本使用正版软件的工作目标,国资委将进一步加强软件正版化工作的培训、督导和检查工作;要根据推进使用正版软件工作的需要,积极参与中央企业正版软件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国资委将逐步扩大软件集采范围,由通用软件向专业软件延伸,并适时研究硬件设备集采的可行性;要加快建立软件资产管理制度,在软件采购、部署、移动、更新、升级、维护、报废、删除等各个环节,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避免因软件资产管理不善给企业造成信息安全漏洞与法律风险。下一步,国资委将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软件资产管理制度试点。
(七)充分借鉴示范工程经验,共享信息化成果。首批公布的中央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包括ERP、重大设备物资管理、资金集中管理、决策支持与综合管理、风险防范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等9大类30项,基本覆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示范效应。各中央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从示范工程中汲取经验和有益做法,少走弯路,加快提高信息化水平。结合示范工程的推广学习,继续利用中央企业自身的IT资源优势,推进中央企业间的信息化合作与服务。
(八)探索构建中央企业信息化战略合作机制。中央企业既是信息化的应用者,同时自身也拥有信息技术研发、集成和咨询等众多优势IT资源,具备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全产业链。要整合中央企业信息化服务资源,围绕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构建中央企业信息化产业链、价值链与利益链,可以充分发挥中央企业IT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有效降低各央企信息化建设的边际投入。要继续推动信息化建设外包服务,利用中央企业自身的优势IT资源为中央企业服务;要逐步建立中央企业间系统集成与软件开发合作机制和信息化咨询与认证服务机制;要探索构建中央企业共享的电子商务平台。
(九)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制度体系。要认真总结信息化管理、组织、规划、建设、应用和运维等各方面的成功做法,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用制度规范信息化建设,用制度推进信息化应用,用制度巩固信息化成果。一些信息化水平先进的企业,可以将自己已经比较成熟的标准制度拿出来共享,其他企业只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适当修订就可以直接使用,加速提升信息化水平。
(十)认真做好企业信息化“十一五”总结和“十二五”规划。各中央企业要对“十一五”信息化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形成“十一五”信息化工作报告,在总结经验、肯定成绩、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做好本企业“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国资委将进一步完善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对2009-2010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形成《“十一五”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报告》。同时,国资委将按照2009年102号文件的要求,评选表彰“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成效显著的先进集体和为企业信息化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
同志们,2010年,信息化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会后各企业与会人员要向主要负责人汇报,认真抓好落实,确保全面实现中央企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目标,有力支撑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6
金达仁:“十二五”期间更要深化应用ERP
ERP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30年来ERP在中国企业的推广应用,包括近五六年来的深化应用,尽管成绩显著,但总体来看仍不理想。
企业信息化水平仍不理想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国务院国资委对2008所属的134家央企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平均指数为75.1分,管理信息化平均得分率为69.9%,信息化集成水平得分率为69.3%。A级企业17家,B级企业34家,C级企业65家,D级企业16家,E级企业2家。其中评分值在79分以下的C、D、E级企业共有83家,占总数的61.9%。
统计数据还显示,2010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对重机行业64家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行业平均分为43.7分;A级企业4家,B级企业7家,C级企业25家,D级企业26家,E级企业2家。其中评分值在60分以下的C、D、E级企业共有53家,占总数的82.8%。
这些评价结果虽较以往的评价结果有明显的进步,但不言而喻,问题的严重性依然存在。事实上,在相关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企业投入大量资金(2008年央企在软件方面的投入为748亿元)的情况下,仍然出现这些问题,其主要原因并非是资金、信息技术、软件系统和网络架构;而在于企业在ERP应用中,未将先进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自身落后的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的重组实行紧密融合,以及ERP应用方法不尽科学和ERP应用服务水平不高等方面。深入分析则在于企业自身主体意识不强、对两化融合和深化应用ERP的目标与意义认知不足。
综上所述,广大企业有必要在“十二五”期间,通过持续深化应用ERP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ERP应用水平、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
深化应用ERP的目标与内涵
总体而言,深化应用ERP的目标和内涵是在学习、研究和应用各种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从产业链、协同商务和信息集成的视角出发,通过两化深度融合、深化应用和管理创新,实现以下三个目标。核心是全面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宏观目标:改变企业落后的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带动企业管理现代化,努力促使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微观目标:促使企业各项业务活动要有一定的改进和创新。例如:构建协同商务体系、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提升集团管控能力、加强市场预测分析、强化/ 26 财务分析控制、确保连续均衡生产、提高信息整合利用、重组企业业务模式、加快ERP应用集成等。
量化目标:促使一些反映企业竞争力和管理水平的关键指标要有相应的改进和提高,例如:企业管理创新比率、ERP项目培训比率、员工岗位胜任比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全面预算准确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市场预测准确率、各项计划准确率、供应链存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信息准确(利用)率等。
深化应用ERP的方法与步骤
深化应用ERP的方法与步骤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对企业战略、员工素质、协同商务、集团管控、业务模式、基础管理、ERP的规划、软件、应用和集成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分析,找出差距,持续改进。
二是全面、深入开展MBA知识培训,提高企业中高层领导整体素质,特别是提高中层领导的宏观意识和战略执行力,促使他们能从系统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尽快制定“十二五”企业ERP应用规划,重点是在两化深度融合和持续深化应用ERP战略指引下,分析优化企业集团管控模式和业务模式,构建基于产业链的企业协同商务体系和信息集成平台。
四是构建实时、一体化的企业集团管控体系,提升应急处理能力。对集团管控的认识不能仅限于财务管控、人力资源管控和绩效管控,而应从企业的制度管控、战略管控和运营管控三个层面去研究和实践。
五是将“流程从属模式,模式从属战略”的理念落到实处,着力推动企业集团管控模式和业务模式分析重组,从根本上为企业持续深化应用ERP和业务流程重组创造良好的条件。
六是力争在“十二五”末,全国大多数企业应全面实现ERP系统应用集成,其中央企和一些大中型骨干企业应全面实现ERP与CAD、CAM、CAPP、PDM、CRM、BI和EB等系统的应用集成。
七是企业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管理咨询、项目监理与项目评价工作,切实借助外脑和科学的方法来提高项目的水平。
八是服务商要切实提高规划、咨询和实施能力,少点炒作,多点务实,回归理性,加强服务。
持续深化应用ERP不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目标明确、势在必行的实践问题,也是每个企业都要面对和思考的实际问题。持续深化应用ERP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增强自身主体意识,能否真正理解两化深度融合和持续深化应用ERP等理念和方法并落到实处。当然,服务商也在其中。
央企的信息化推进到底难在哪? / 26
观点提示
总体来看,信息化对推动央企的创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明显而积极的作用。企业的核心领导层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目标与内涵、理念与方法,企业的信息化才能取得成功。其它影响因素,如资金、技术、软硬件等,相比是次要的。
深化应用ERP,不是复杂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目标明确、势在必行的战略与实践问题。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包括央企,对信息化培训都不够重视。主要依赖于软件公司售前售后的技术培训。
央企信息化之难,在于用先进的思想方法对企业管理进行优化的过程,也就是难在企业管理创新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央企的信息化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同时,虽然央企不缺钱,也不缺技术,为什么实际的推行遇到种种问题?
《现代国企研究》杂志与该领域的资深专家金达仁,就中国企业的普遍情形,以及中央企业的情形,进行了深入探讨。
是技术革命,更是管理革命
问:今年年初,你在《科技日报》发表题为《“十二五”期间更要深化应用ERP》的署名文章,在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你认为“十二五”期间,普遍意义上,中国企业深化应用ERP的目标、理念与方法具体是什么?
金达仁:近十年来,我一直在研究与实践深化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的理念与方法,并不断呼吁企业实践。深化应用ERP不是复杂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目标明确、势在必行的战略与实践问题,也是“十二五”每个企业都要面对和思考的实际问题。
我把深化应用ERP的目标分为不同层次:
——宏观目标,是改变企业落后的管理模式与业务流程,带动管理现代化,促使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26 ——微观目标,是促使各项业务活动及其效果有一定的改进、提高与创新。例如:构建协同商务体系、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构建集团管控体系、加强市场预测分析、强化财务分析控制、确保连续均衡生产、提高信息整合利用、重组企业管理模式、加快ERP集成应用等。
——量化目标,是促使一些反映企业竞争力和管理水平的关键指标有相应的改进和提高,例如:企业管理创新比率、ERP项目培训比率、员工岗位胜任比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全面预算准确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市场预测准确率、各项计划准确率、供应链存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信息准确(利用)率、ERP项目投资利润率等。
深化应用ERP的方法与步骤,简单说来有六个方面: 一是对企业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持续深化应用。二是全面深入开展ERP应用专题培训。三是制定“十二五”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四是对企业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与重组。
五是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大多数企业应全面实现ERP和过程控制等系统的集成与深化应用。六是切实借助外脑的力量,帮助企业快速有效推进信息化。
深化应用ERP,乃至持续深化应用ERP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增强自身主体意识,能否真正理解两化(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和持续深化应用ERP等理念和方法并落到实处。
问:目前企业包括央企,在ERP与信息化培训方面有哪些不足?
金达仁:这是一个长期以来让我感到十分困惑的问题。此前我已反复谈过,且大量的研究与实践也已表明,企业信息化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主体意识。
然而,主体意识的增强,既取决于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化、中国市场经济改革、股东对投资回报的要求、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给企业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压力,也取决于人们能否获得各种形式的培训教育机会,从而学习、掌握和应用世界先进的研发技术、管理技术、制造技术、IT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并为我所用。因此,培训的意义与紧迫性是不言而喻的。
现在的问题是,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包括央企,对信息化培训都不够重视,有的央企“十二五”期间就没有信息化培训预算。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培训主要依托于软件公司售前开展的信息化理念、/ 26 软件功能和解决方案的讲解,售后的软件功能操作和软件实施的讲解。显然这种培训是为软件产品销售和实施而设定的内容,偏重于信息技术与软件功能,受训人员获取的知识不可能全面深入。
此外,这些年来,央企虽然一直在大力推进企业信息管理师的培训与资格认证,但这个培训与考核的内容、范围、形式及受训人员数量,跟企业信息化总体目标要求相比,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为此,必须大力加强企业信息化培训工作,重点要关注与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将信息化培训提升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层面去认识,并尽快落到实处。
二是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信息化总体目标,培训课程与考核方法要体系化。如ERP专题培训应是浓缩后的MBA知识的培训。
三是立足于提高企业中高层领导整体素质,特别是提高中层领导的宏观意识和战略执行力,促使他们从系统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是软件公司要提供完整、高水平的培训服务。
问: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企业应用ERP,一定要改变传统的业务模式,这对企业管理而言,是一个颠覆性的革命。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金达仁:从本质上看,ERP项目是一个复杂的企业管理创新系统工程。一是它定位在企业管理范畴。二是它的实施必然要对企业原有落后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与重组。
大多数央企都认为,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ERP项目是最难实施的。实施一二十年,还不尽理想,还需深化应用。央企信息化之难,难在用先进的思想方法对企业管理进行优化的过程,也就是难在企业管理创新过程。
忽视或弱化了优化重组,两化深度融合和深化应用ERP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企业管理水平与生产力水平就难以有效提升,ERP项目也就失去了其根本意义。近十年来,我曾就这个问题结合重大事件在相关刊物撰写过《信息化的本质》、《海啸预警机制的缺失》和《雨雪冰冻灾害带给我们的启示》等文章,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十二五”期间,中国企业特别是央企,应大力推进ERP的深化应用,把有效优化与重组企业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作为企业发展和信息化工作重点去抓紧抓实。同时,软件公司应着眼长远发展,也要加快转型升级,加大咨询力度,切实提升服务能力。
主体意识亟待增强 / 26 问:每年,国务院国资委都要召开“中央企业信息化会议”,并对各央企信息化水平进行评级。2007年是第一次,当时央企的平均成绩刚刚60分多一点,与国内先进的民企相比还有些不如。这几年虽有进步,但面临的挑战依旧很多,对此你怎么看?
金达仁:总体来看,信息化对推动央企的创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明显而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又采取新的战略举措,登高望远,明确目标、狠抓落实,将央企信息化水平纳入央企负责人考核范围,并召开央企信息化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大了推进力度。
但是,从“比较发展”与“又好又快”的角度看,我认为目前央企还存在很多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包括:战略目标实现与信息化支撑;两化深度融合与深化应用ERP;信息化有效推动集团管控体系;管理模式与业务流程的建立、优化与重组;基于产业链协同商务模式的企业信息集成平台的构建与深化应用;ERP及各单元信息技术的集成与深化应用;信息化的机构、培训、规划与评价;各央企信息化的进程、深度、广度和水平的不平衡;现代服务、智慧企业、云计算、物联网与先进制造等理念与技术的应用。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我的观点:一是,一些央企自身主体意识不强,对“两化”深度融合和深化应用ERP的意义、目标、理念与方法认知不足。二是,央企规模大、层级多、结构复杂、管理难度大带来的困难。三是,一些央企有时不能按基本规律和科学方法推进信息化。
问:关于这些原因,能否作详细分析?
金达仁:上面已经说过,我一直强调“企业主体意识”与“意识重于一切”的观点。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创新系统工程。成败取决于信息化的主体,就是企业自身,是企业的各级领导,首先是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核心成员。只有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主体意识,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目标与内涵、理念与方法,这个企业的信息化才能取得成功。成功的企业都体现了这样的基本规律。
其它影响因素,如资金、技术、软硬件等,相比是次要的。这些年来,央企每年都投入巨额资金用于信息化,大多数央企选用的都是国际上成熟的技术和一流的软硬件系统。据国资委有关资料报道,2008年央企用于信息化的投资为1187亿元,其中软件方面投资为748亿元。
问: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央企虽然上了ERP系统,但是明显感觉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请你分析一下。
金达仁: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些央企ERP应用反反复复、不尽理想的实际情况,正说明了央企深化应用ERP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关键是,一些央企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需求。我曾参加过一些央企的信息化总体规划、ERP软件的招标和申报国家信息化项目的评审工作,发现这些企业关注的仍然是信息系统的架构与建立和/ 26 软件功能与实施,这都是技术层面,而很少关注如何深层次地推动自身的管理模式与业务流程的优化与重组。这样的思路与方案,哪来更多的效益?
此外,评价ERP应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首先要有明确量化的目标,其次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但是,目前这两个条件都不完全具备。
问:你曾反复强调,有效加强企业集团管控,应从制度管控、战略管控和运营管控三个层面去研究与实践。基于这个观点,你认为央企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集团管控体系,应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金达仁:如何加强集团管控,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集团管控体系,重组管控模式,实行业务协同,科学快速决策,一直是近年来我国大型企业集团管理和发展难题。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集团关注对分、子公司在人事、预算、资金、成本和审计等方面进行管控。这些管控固然重要,但还远远不够。现代企业集团管控,是从整体优化和整体管控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集团公司与分子公司的科学决策、风险管理、业务重组、业务协同与快速反应,强调从整个集团公司的制度层面、战略层面和运营层面去加强管控的研究与实践,并构建基于信息技术、具有实时管控和一体化管控特征的集团管控体系,来提升集团管控能力。
企业在构建集团管控信息系统时,首先要分析管控现状,然后对其进行有效的优化与重组。否则,这个信息系统将如现在很多企业的ERP系统那样,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主要的分析内容——
一是企业是否全面深入开展集团管控专题培训。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与战略目标是否清晰量化。
三是集团管控模式、管控机构、管控职能、管控业务和管控制度是否明确、完整、合理、高效。四是企业是否构建集团风险管控模型,制定风险管控预案。五是现有管控人员能力能否有效应急处理各种风险及问题。六是企业相关业务能否有效支撑管控业务。七是ERP等系统是否已经建立并集成与深化应用。八是“十二五”企业信息化规划是否已经制定。
问:目前,很多央企都在实施商业智能系统,以加强决策分析,提高决策水平。现在,央企实施商业智能系统的主要难点是什么? / 26 金达仁: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到科学决策与快速决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商业智能的概念最早由Gartner Group 于1996年提出。Gartner Group认为,商业智能系统提供了使企业能够迅速分析各种数据的技术与方法,并将处理后的有用的信息传递到集团总部及各分支机构,用于决策。
基于这个概念,结合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与方法,央企实施商业智能系统的难点在于: 一是能否明确新形势下企业集团及分公司各职能机构的决策职能。二是能否有效提升现有管理人员的分析能力与决策水平。三是能否优化重组原有落后的管理模式与业务流程。四是能否构建新的企业运营决策模型与决策方法。
五是能否全方位收集整理企业集团及国内外各种数据,并确保各种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与完整性。
六是ERP、CRM、MES和HR等系统能否有效支撑。
这些问题对很多央企而言,才是真正的挑战与压力,并非是投入资金、购买硬件与软件系统就能彻底解决的问题。
几个成败案例
问:你能否举几个实例,对上述观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金达仁: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其中的理念与问题值得人们学习与思考。
第一个例子。2001年,宝钢集团为了实现“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全面实施企业系统创新工程(ESI)的思想与策略。这个ESI的特点,是从系统角度审视企业、立足于企业系统创新、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强相互间融合;目的是通过企业系统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相互间的融合,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随后,宝钢集团成立了企业系统创新部,按照系统创新、协同商务、企业资源计划和信息化等先进思想和方法,结合宝钢及各子公司的实际情况,编制完成了《宝钢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并相继开始组织实施。这些年来,宝钢通过持续的企业系统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显著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不但跨入了世界级钢铁企业行列,还通过了央企信息化评价,达到A级水平。
第二个例子。某央企在选用国外ERP软件未能取得成功实施的若干年后,进入第二轮ERP软件选型。企业上下又为此进行了长时间的调研分析,最终选定了国内ERP软件。时隔数年后,该企业又感/ 26 到这个软件功能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且软件公司短期内又不能开发完善该软件,于是该企业又开始进入第三轮软件选型,并又选中了新的国外ERP软件。深入分析这种反复选型、反复实施、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该企业领导及相关人员对信息化重视不够,尤其是认知不足,不按基本规律推进信息化,缺乏总体规划,对项目需求分析也不够全面深入,而且也不善于听取外脑的建议。
第三个例子。某央企ERP项目已通过验收,但每个月却有几千万元的订单不能如期交货。这使得企业的资源不能有效整合、生产调度过于频繁、生产过程不能连续均衡、制造成本不断上升、客户满意度下降。经过深入分析,是这个企业仍沿用传统的按台套或吨位的生产组织模式,以致编制生产计划时,不能准确预见未来生产周期内的生产瓶颈与影响因素,等到关键零部件加工乃至产品总装时,发现问题为时已晚。如果按ERP原理,将产品分解成零部件组织生产,编制生产计划时借助ERP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就能准确预见未来生产周期内的各种生产瓶颈与影响因素,事先采取措施加以预防,确保生产过程连续均衡,并如期交货。这个例子说明,这个企业对ERP应用的意义与目标认知不足,应用过程中未能有效推动企业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未能有效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央企2010信息化发展趋势展望
[IT168资讯]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全球企业管理应用信息技术革新的暗潮涌动,以网络服务及流程管理技术在企业的应用为先导,相关的技术创新与研发催生了众多新生代软件企业,与此同时,诸多国内外领先企业也先后开始尝试新技术的使用。随着第二个十年的到来,众多跨国软件巨头相继完成了对新生代软件企业的收购或整合,并开始大力推广新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这预示着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新在企业管理中的成熟应用阶段即将到来。为此,中国企业不能熟视无睹,特别是大型央企已经或即将启动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更应关注本轮技术变革浪潮。
在过去的2009年,国资委就央企信息化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对央企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明确了央企的信息化组织、流程、制度以及系统建设方面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对于信息系统建设,在意见中重点提到了企业门户系统、ERP系统、资金管理系统、风险防范管理系统等十大示范性系统的建设。从上述十大系统的选择上,可以看出关注重点都是对企业基础管理相关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央企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系统覆盖面广、基础用户数量大、需要满足的个性化定制要求多。同时,由于各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场景不同,采用的技术实现手段不同,随着信息系统的不断上线,会带来大量异构系统在企业中并存的问题。而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会发现彼此间不是独立存在的,或多或少会与其他系统发生联系。
以风险防范管理系统建设为例。风险防范管理系统的管理对象是风险;ERP系统、资金管理系统的管理对象分别是业务活动、财务科目与资金。风险防范管理系统中财务报告风险的衡量标准是风险事件发生会对财务科目影响的金额。其中,财务科目来源于ERP系统中维护的财务科目;风险事件可能来源于ERP系统中的具体业务活动;风险事件发生所影响的金额账户应来源于资金管理系统中所管理的资/ 26 金帐户。由上可以看出风险防范管理系统与ERP系统、资金管理系统之间存在着数据共享与调用的关系。如果没有事前考虑这些问题,系统建成后就会存在报告口径不一致或系统使用范围受限等问题。而上述问题的解决恰恰是本轮信息技术革新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之一。因此在进行系统总体规划时,不仅需要对企业内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通盘考虑与规划,还要站在全球视野的角度、了解并掌握最新的技术前沿将如何影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与国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对比,我们都认同央企信息化建设“底子薄”的现状,但相对国外大型企业面沉重的老旧系统升级与改造负担,中国企业却具有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比较优势,即具备通过“蛙跳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然而将“可能”变成“现实”之路并非一番坦途,如果稍有不慎,就会踏上系统上线即面临改造、升级或推倒重来的弯路。
纵观国际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之路,从技术演进角度看,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以财务会计核算为代表的单机软件、以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为代表的大型机软件、以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为代表的网络服务软件、到以业务流程管理(BPM)系统为代表的跨平台、跨企业的业务流程服务与管理软件。从应用角度看,系统服务的对象逐渐从后台的管理支持部门不断扩展到企业各级生产运营单位,并最终跨出企业边界,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了与客户、供应商、第三方服务机构的信息共享与应用集成。
网络技术不是最近十年或二十年才出现,但为什么说会带来新一轮的企业管理应用技术革新呢? 这里不得不提到两个目前在IT业界炙手可热的概念:SOA和BPM。所谓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其实质是以建立企业公共网络服务平台为目标、利用网络技术相关的接口与传输、翻译与转换、调度与编排等功能,将原先分别固化在独立系统中的业务数据按需提取出来,并通过公共网络服务平台进行统一调度与管理,实现系统间业务信息的实时沟通与传递。而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则是以端到端的业务流程管理为目标、利用SOA的理念和工具,对涉及的相关人员、流程和系统进行业务与技术层面的信息整合与管理,从而实现流程的改进与优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里,我们把结合上述SOA和BPM两种方法和技术并应用于企业管理的下一代信息系统,统称为“业务流程服务与管理系统”。
在前面提到的央企十大示范信息系统中,多是为满足某一方面的基础管理目标而建设的,例如风险管理、企业资源管理、物资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些系统如同人体的基本器官,通过系统内部组织的连通实现了某一方面的功能。器官健全是人体生存的基本提条件,但如果仅仅是器官健全却没有发达的经络相通,人还是无法有效地协调所有器官功能并迅速完成特定的任务和目标。而业务流程服务与管理系统就相当于人体经络,只有建立了业务流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才能有效地打通企业各个器官的讯息联络,谐调一致的对外服务。于是,在基础管理系统健全、基本功能无差异的企业间进行竞争时,最终决定胜负的因素将是业务流程服务与管理系统的对比,谁的系统覆盖范围全面,谁的系统反应速度快,谁的系统服务质量高,谁就会赢得客户的满意与市场的认同。
最后,以笔者的一个亲身经历来说明业务流程服务与管理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意义。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家电以旧换新”、“倡导低碳经济生活”的号召,笔者在和家人商量后决定将一台高能耗的冰箱置换为一台更加节能环保的冰箱。在周末去了某大型家电卖场A,迅速选定并支付了货款后,家人开始满心欢喜地等待新冰箱的到来。第二天果然如商家所承诺新冰箱送到家了,但送货人员却告知,冰箱安装与调试还需要厂家派人,家人当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给我打电话问询问,结果自然从我这里拿不到任何电话。我这才想起上次购买冰箱的时候是在另一家卖场B,除了商家送货外,确实还有厂家来派人安装。但当时是厂家主动打电话来通知上门安装的时间,为什么这次没有打电话来呢?/ 26 于是笔者很生气地打电话询问了商家的销售,原来这家卖场的销售系统还是自成体系,并没有与供应厂商的销售系统实现信息贯通,而这个销售人员恰恰忘记了把销售信息电话通知厂家,最终造成客户的不满。而卖场B因为已经实现了商家销售终端与厂家销售管理系统的信息实时共享与对接,厂家的销售管理系统也已经实现了与ERP系统、售后服务系统的端到端流程贯通,所以可以主动及时地与客户联络上门安装服务的时间。这背后一系列的故事,都依赖于业务流程服务与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相信有了上面的经历,明智的顾客会对下一次购买做出自己的选择,而对商家来讲则意味着失去了一个甚至更多的可以重复销售的顾客,同时为竞争对手贡献了一个甚至更多的忠实顾客。同样道理,对于生产厂家来讲,业务流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所覆盖的商家的多少也会直接对客户的满意度及销售额产生重要影响。
以上仅仅是业务流程服务与管理系统应用的一个很小案例,笔者希望以本文为契机,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对央企信息化发展趋势的探讨
央企的ERP之路应该何去何从
国家办的企业——央企,我一直感觉在信息化方面应该是走在前面的,毕竟在很多的行业,这些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的大局,可是因为种种的原因,这些企业在信息化的道路上走的并不稳健,或者说是不顺利。企业的核心领导层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目标与内涵、理念与方法,企业的信息化才能取得成功。其它影响因素,如资金、技术、软硬件等,相比是次要的。
根据很多的资料显示,大多数企业包括央企,对于信息化不够重视,主要依赖于软件公司售前售后的技术培训。央企信息化之难,在于用先进的思想方法对企业管理进行优化的过程,也就是难在企业管理创新过程。在信息化的道路上,对于央企ERP的实施更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
对于国有的企业实施ERP主要是达到几个目标,宏观上是要改变企业整体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确切的讲不是改变,应该是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档次,以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在微观方面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构建集团管控体系,这些是必须要做的,最主要的是理清业务流程的每个细节。这两点做好了,我想这两点做好了,我们在很多环节,可以有数据说明一切,这就是量化目标的实现,这也是实施ERP很重要的一个目标。
这些年来,央企虽然一直在大力推进企业信息管理师的培训与资格认证,但这个培训与考核的内容、范围、形式及受训人员数量,跟企业信息化总体目标要求相比,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众所周知我们的企业现在实施ERP要进行一个大的调整,甚至是业务流程的重组,可是现在很多的大型的国有企业在业务方面已经很固定,要是改变传统的工作流程,单就企业员工不适应来讲就应该是很大的一个挑战,毕竟ERP是靠人来实施。从本质上来看,ERP项目是一个复杂的企业管理创新系统工程,它的实施必然要对企业原有落后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与重组。/ 26
ERP项目在央企的实施失败,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的央企在实施ERP之前,没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要求,其实在根本上这是企业自身主体意识的问题,主体意识的增强,既取决于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化、中国市场经济改革、股东对投资回报的要求、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给企业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压力,也取决于人们能否获得各种形式的培训教育机会,从而学习、掌握和应用世界先进的研发技术、管理技术、制造技术、IT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并为我所用。因此,培训的意义与紧迫性是不言而喻的。
央企实施ERP与一般的企业相比较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央企不缺钱,央企也不缺硬件,最主要的是观念,就是上文提到的企业的自主意识,ERP本身实施就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放在业务流程比较复杂的国企中本身就不容易,实施之前对企业做好很好的了解这也是必不可少的。
谈ERP在中国的应用
(中国软件网讯)ERP是管理者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一种工具,但是它不可以取代管理,解决企业的问题也不能依靠ERP,只能依靠管理者自己。
中国ERP市场的特征
1.1 市场结构体现寡头特征
2003~2008年,在中国,用友、金蝶、SAP、浪潮四家ERP龙头企业的销售额总和占到整个ERP行业的一半左右。并且随着ERP市场容量的迅速增长,ERP市场的几家领导厂商的阵营却长期保持着稳定。综上分析可见,中国ERP软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直都维持在较高水平,呈现出近似寡头垄断的格局。
1.2 中外领导厂商合力主导中国市场
主导我国ERP市场的厂商前面分析到,既有国内品牌用友和金蝶,也有国际品牌SAP等。长期以来,用友和金蝶—直在国内品牌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SAP等国际品牌也处于我国ERP市场的领先位置。
1.3 ERP市场存在行业壁垒
企业并购和品牌影响力是ERP行业壁垒的形成的重要因素。ERP巨头们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通过企业并购实现自身的规模升级,从而形成较高的市场壁垒。在ERP市场,并购已经成为提高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以及加快企业实现产业转型、促进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市场上的中小企业,面对行业巨头强大的资金实力和研发实力,很难与之进行竞争,面临着生存的难题。所以,ERP市场上通过企业并购形成的大巨头直接提高了ERP行业的进入门槛。2009年是ERP本土厂商与国际/ 26 品牌竞争十分激烈的一年,这一年国内ERP市场上掀起了一股狂热的并购风潮,用友、金蝶等大企业不断加速对ERP行业的中小软件企业进行并购,至今,我国ERP市场上已经完成了多次企业并购。
其次,ERP行业长期积累的品牌美誉度、客户、专业经验也成为市场进入壁垒。高品牌美誉度让很多中小企业很难进入ERP市场,从而形成市场进入壁垒。
1.4 领导厂商拥有定价主动权
ERP领导企业通过加速并购实现了对行业的垄断,从而对价格进行垄断,ERP市场上的领导厂商因此拥有主动定价权,所以ERP领导企业能长期将自身的经营维持在较高的利润水平。由于企业客户对ERP市场的领导企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他们对ERP行业垄断只能适从。SAP公司预计在2014年前,公司的软件及相关营业收入将实现翻倍,营运利润率也将至少达到35%。
1.5 强者将会一直强
在未来,ERP市场上的优势企业和劣势企业的分化将会进一步加剧,产业集中度会进一步得到提高。随着国际ERP巨头在中国本土化发展速度加快,本土领导厂商的表现也日益卓越,扩张速度不断加快。在中国,未来的ERP市场将会表现出强者恒强的格局,激烈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一线厂商,二三线的厂商都将会面临生存的难题。
国内外ERP企业产品对比
2.1 产品性能方面
与国内产品相比,国外领先厂商的产品功能更加齐全、性能更加优越。SAP的生产制造模块功能十分强大,而且拥有丰富的业务经验和现金业务管理的方法。但是国内品牌的产品更加适合中国企业的业务模式,中国企业在业务模式上的销售返还等业务环节不同于国外企业,在产品性能上,虽然国外产品功能齐全,性能优越,但是国内产品更加能满足企业本土化需求。
2.2 产品定位方面
产品定位方面,国外ERP厂商毫无疑问地占据高端,国内企业把握低端。SAP、ORACLE在中国高端ERP市场占尽了优势,其客户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的大型企业。然而,用友、金蝶等国内知名厂商的产品定位主要在中小企业的ERP市场。但是随着近年来中国ERP市场的竞争加剧,国外ERP厂商已经开始向低端ERP市场拓展业务,国内的用友等品牌也逐渐在向高端市场扩展。
2.3 产品营销方面
国外ERP厂商的营销策略是凭借在ERP市场的专业优势,锁定重要客户资源。国内ERP厂商的营销策略则是利用自身广泛的用户基础和营销渠道,努力加大用户覆盖面。
中国ERP市场发展的现状
3.1 中国ERP企业的竞争领域集中在成长型企业 / 26
成长型企业在这里是指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有管理转型或者业务集团化需求的企业,成长型企业的差异性很大,对ERP系统的二次开发要求比较高。之所以中国ERP企业的竞争领域集中在成长型企业,是因为本土ERP企业具有以下两方面优势。第一是售后服务的支持和网络比国外的企业更有竞争力,供需更适合中国成长型企业客户,于是中国ERP企业在成长型企业客户的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第二是中国本土的ERP企业拥有本土资源的积累优势、沟通优势以及技术开发的后发优势。
3.2 ERP的实施率低
国外厂商提供的ERP实施价格很贵,对中小企业的需求没有足够针对性和售后支持,实施成功率较低。由于本土ERP供应商在用户需求上等各方面更加了解本土国内客户企业,所以本土ERP供应商的成功实施案例比较多,售后服务和产品培训也比较容易实现。
3.3 应用ERP系统的需求逐渐增大
中国ERP实施的成功率较低,但是中小企业经历了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对市场应变的需求会大幅增加,出口型企业与上游的供货商和下游的销售商都相互制约,产品的品质、规格、交货时间上都有要严格的限制。所以,应用ERP系统来协调和计划的资源也变得更加重要。
3.4 制造业是应用ERP的主要行业
在中国,制造业的市场份额在全部ERP市场中占的比例超过50%,据调查,2008年中国生产制造郎心市场规模37.8亿元。在中国生产制造ERP市场中,电子和机械占据最大的比重,分别为23%和17%。
3.5 用户企业满意度不高
虽然产品的成熟度与用户满意度都在提高,但是总体的实施能力在满足客户要求方面仍有欠缺。本土ERP企业的实施也在某程度上影响了用户满意度。
中国ERP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4.1 着力打造行业影响力,开发更灵活的软件
本土的中小型ERP企业,只有保证自身在ERP市场上的行业影响力才能保证其即使在被大型ERP企业并购的情况下仍有充分的议价能力。同时,小型ERP厂商应该充分领跑新技术领域,针对中小型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发更加灵活的企业管理软件。
4.2 发挥本土化优势,提升企业管理咨询能力
尽管国外ERP厂商在技术和管理方面更具优势,但是中国本土的ERP企业在对中国的本土文化的把握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所以我国本土的ERP企业只要发挥其本土的优势,致力于某些行业,就会实现很大的作为。技术力量是ERP企业进行竞争的最基本能力,随着ERP在我国发展的逐渐成熟,针对ERP实施的管理咨询能力则体现了ERP厂商的竞争能力。/ 26
4.3 提高实施成功率,提升企业竞争力
本土ERP企业在ERP市场竞争中存在一个不可忽略的劣势,就是中国本土ERP企业发展历史短,缺乏企业经营、组织、管理、流程等方面的积累,在高端市场竞争力相当有限。
4.4 进一步提升用户满意度
神州数码系统突出强调了缩短制造周期、提高产能利用率、降低制造成本、快速建立有效地生产模式,加上其咨询顾问团队有着较好的口碑,在本土品牌中享有突出的用户满意度。
4.5 做好系统维护与升级
企业在ERP系统的实施完成后应该尽力保留团队的主要人员,做好系统维护和升级工作。ERP系统实施完成应该是一个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一般来说,ERP企业在未来还要依靠实施ERP系统的工程师改进系统以适应社会的进步。总而言之,在提升管理水平上,ERP企业应该做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
论ERP系统在煤矿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管理也逐渐的实现了现代化,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ERP系统的应用,其能够全面、清晰的记载企业活动中的业务流程操作,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地决策依据,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ERP系统的基本内涵,简单分析了现代社会煤炭企业实施ERP系统的必要性,指出当前我国的煤炭企业管理中应用ERP系统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推进我国煤炭企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煤炭企业;ERP系统;管理;决策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9-0079-02
一、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越来越追求效率的现状,对各行各业的管理的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煤炭企业作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其信息化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的煤炭企业也基本引进了现代管理手段和技术,主要表现在ERP系统在管理中的应用,但是基于发展的不成熟现状和较短的历史,我国的煤炭企业管理中ERP系统的应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煤炭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ERP系统的内涵
ERP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运用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的决策层和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是对MRP的发展,是从ERP发展而来的集成化的管理系统,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思想,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充分的应用,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企业合理的调配资源,高效率的生产经营。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起到重要的改善的作用,在很大幅度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6
三、煤炭企业实施ERP系统的必要性
(一)提高竞争力,走向国际的需要
虽然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储量丰富大,但是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管理方面的因素,我国的煤炭出口量严重不足,在愈加激烈的世界市场中竞争中根本不占优势。因此,我国当前一定要不断地提高煤炭开采的技术水平,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技术的关键就是要提高管理思想和管理水平,紧跟时代的步伐,采用ERP系统,将企业的每项业务、物流和资金、信息等在统一的管理之中,进行有机的协调,将煤炭企业的运营成本降至最低,以增强其价格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占据国际市场中的需要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煤炭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关键作用,市场中煤炭企业的竞争愈演愈烈,煤炭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得崛起,各个煤炭企业为了争夺较多的客户群,使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煤炭企业需要及时的掌握分销商的信息,客户对煤炭质量要求和交易的时间地点等,这都需要提高管理的水平。ERP系统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对企业的信息资源、物资等进行系统的管理,能够及时有效地为管理者提供信息和数据,还能够满足客户的信息需求,将企业管理与客户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提高决策的水平。
(三)组织结构变化的需要
长期以来,煤炭企业形成了塔形管理组织结构,这种结构的弊端日益显露,流程复杂而且办事效率低。煤炭企业必须跟随形式的变化,进行组织结构的重构和业务流程的重组。ERP系统实施后,企业的组织结构会呈现新型的扁平式的特点,企业的管理层次大大减少,上下级之间沟通的效果明显增强,大大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我国煤炭企业管理中ERP应用的现状分析
(一)缺少以市场为驱动的主生产计划功能
生产计划是ERP的逻辑起点,所以严格地讲,离开主生产计划的ERP系统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ERP系统。更主要的是ERP系统是基于流程而不是基于职能,而我国的煤炭企业管理是基于职能的。
(二)数据资料的不准确性和延迟性
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是保证ERP顺利实施的基础,信息资料具有很大的复杂性,且数量又比较大,信息资料的导入很容易出现错误,或者会出现数据遗忘,录入漏洞等现象。数据信息资料中的漏洞和不及时性,便造成了ERP系统运行中的问题,不能够达到较高的管理水平,为管理者提供决策科学的依据。
(三)对ERP认识的不足,导致运行中的问题
ERP系统是基于现代技术的管理手段,不仅具有现代的信息手段,还融入现代的管理理念。但是我国的煤炭企业在实施ERP系统的时候,管理者并没有跟上思想的潮流,依然采用的是领导拍板决定的防范,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在工作人员的设置中,也不注重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素质的高低,很多企业中的操作者都不具备相应水平的管理技术,这两方面的问题导致了ERP系统在管理中不能够良好的发挥作用。
另外,有的企业中只是将ERP系统看成简单的计算机操作管理,缺乏对管理思想、管理软件和信息系统的理解和认识。ERP作为一种现代管理工程,是对企业管理的创新,具有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和实施周期长的特点的管理系统工程,是企业管理中的一次深/ 26 刻变革。
(四)不可控因素多
ERP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因此,被称为“一把手”工程,但“一把手”工程本身就不可控;对基础数据的唯一性、完整性、准确性要求不可控,因实施人员的素质因素使得实施质量不可控,因不同层次需求不一致,使得需求与验收标准不可控,因各方存在职能与观念的错位,常导致实施主体缺位现象。这些因素最终导致实施周期、成本不可控。
五、实施ERP系统的对策
(一)重组煤炭企业的传统业务的流程
煤炭企业的发展具有较长的历史时期,传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的贯穿,对企业的管理影响深远,在当前的企业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多的环节。因此,作为煤炭企业,要想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必须尽快的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模式和组织机构等,对传统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首先要规范外部供应链,要切实的关注市场的变化,对市场的需求细加分析,将市场希求、采购供应、原煤的生产、产品加工和煤炭销售看成一个完整的作业链。使各个环节的作业统一标准、统一口径、统一数据,这样才能够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真正的建立现代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发挥ERP管理系统的作用。
(二)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培养复合性的人才
ERP系统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操作者的计算机水平要求较高,同时也需要其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保证ERP系统的顺利运行。当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将管理专业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结为一体,对复合性人才的培养不能够满足社会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企业的管理中,领导者不能够及时的发现企业中的人才,不能够人尽其才,使一部分优秀的人才在企业中只是起到简单的辅助作用,这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作为煤炭企业应当和高校联盟,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习机会,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人才的培养,也可以有计划的对本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技能的培训和管理知识水平的提高,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水平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保证ERP系统的顺利实施,并充分的发挥其作用。
(三)重视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的衔接
目前,国内企业实施ERP系统成功与否,业务与财务系统衔接成为关键。业务部门使用ERP系统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易于接受,当然也给财务部门的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业务的细化,工作量明显变大,处理过程长,如果不重视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的衔接,最终也功亏一篑,影响ERP系统的使用。
(四)保证录入数据的正确性与及时性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是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不成文的规定。所以为了保证ERP系统实施的质量,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严格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及时性。最好还要做好校对工作,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五)要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ERP系统中的计划体系主要包括: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而且这些计划功能与价值控制功能已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另/ 26 一方面,ERP系统通过定义事务处理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与核算方式,以便在事务处理发生的同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分录,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从而实现了根据财务资金现状,可以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并进一步追溯所发生的相关业务活动,改变了资金信息滞后于物料信息的状况,便于实现事中控制和实时做出决策。
六、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中激烈的加剧,煤炭企业必须尽快的实施ERP系统,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防范,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以提高我国煤炭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另外,煤炭企业在实施ERP系统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照搬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要在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上,因地制宜,建立起适合本企业发展的ERP系统。
参考文献:
[1]周寒秋.煤炭企业ERP系统应用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0(35).[2]倪冬梅.浅论煤炭企业ERP系统管理[J].煤矿现代化,2010(04).[3]黄婉秋.煤炭企业物流现代化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06)./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