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县级审计机关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

时间:2019-05-14 03:5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县级审计机关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县级审计机关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

第一篇:浅谈县级审计机关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

浅谈县级审计机关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

福建省南靖县审计局 陈妙松

审计机关履行审计职能,实现审计目标产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成果开发与运用的程度。当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笔者拟对我局审计成果开发与运用的现状,结合多年的纪检监察办案实践,重点围绕如何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开发审计成果,使其具备更强的时代特征、运用价值和功能,并对如何拓宽审计成果的使用面、时效性进行探讨,让审计成果真正成为宣传审计、发展审计的强有力思想武器。

一、对审计成果及其开发与利用的理解

审计成果是审计机关工作人员通过合法的审计活动而取得的直接、预期、有效的最终产品,包括发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审计成果可分为微观审计成果和宏观审计成果。微观审计成果通常是指一段时间内完成审计项目个数、查处违纪违规、收缴财政金额的多少;宏观审计成果是指在微观审计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提炼、加工,被县委、县政府作为政策、规章、内控制度加以采用,在宏观调控等管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这些审计成果主要是通过审计报告、审计决定

书、审计处罚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等法律文书和向上级审计机关、本级人民政府报送的审计结果报告、审计专报、审计信息以及依法向社会公布的审计结果、审计案例等书面材料予以表现。

笔者认为,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应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如何依法去发现问题、收集证据,确保所发现的问题和取得的证据能够为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组织人事等执纪执法部门所使用;二是从加强宏观调控的角度,通过对审计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和总结的经验,即审计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再加工,让更多有价值的审计资料与信息能够被党委、政府、检察机关、社会公众、被审计单位以及审计系统内的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等使用者广泛运用。

二、县级审计机关审计成果开发与运用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笔者经过一年多的审计业务实践,发现审计人员在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在具体的审计活动中,对发现的问题,习惯于用审计工作底稿进行记录,忽视收集相关的书证和制作调查、询问笔录;二是在撰写审计报告时,对所发现的问题或经验,习惯平铺直叙,忽视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再加工;三是在对违反财经法律法规问题的定性处理上,重视对被审单位违反财经法律法

规行为的经济处罚,轻视对相关责任人违反财经法律法规行为的经济处罚,忽视对被审单位及其有关人员的经济和党政纪或法律责任的追究;四是注重完成向被审计单位发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书、向政府或上级审计机关写出审计报告或审计调查报告,忽视审计信息的撰写。同时也发现,审计机关在完成审计项目后,未能开展审计公告之类的活动,审计结论只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是碍于情面。县级审计部门监督的对象基本上都是同级的政府部门,实际上就是政府的内审,受此审计体制的制约,如果县级审计部门以揭露被审单位问题为主,就好像是在揭露这些行政长官的疤痕,难免会受到行政干预。与此同时,县级审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还会碍于情面,从“家丑不外扬”或“保密”的角度的考虑,不敢向社会公开审计结果,具有审计成果需求的社会公众没有得到审计服务,造成审计者和需求者掌握的审计信息资源不对称, 使得审计成果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无形中浪费了大量的审计成果资源。

二是审计质量不高。审计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审计成果的可用性。审计人员受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限制,职业判断力不强,揭示问题不充分,改进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受审计人员创新能力制约,有的项目如预算执行审计,年年审,年年老一套,发现的问题每年都大同小异,该纠正

的基本都已落实整改,报告的模式相同,只是换换数字而已;受审计人员防范意识不高的影响,有的项目在发现问题后,仅凭工作经验,做做审计底稿,让被审单位相关人员在工作底稿上签个名了事,忽视了对原始凭证的提取,给违规违纪违法者留下了篡改凭证,逃避追究的机会。凡此种种,都会减少或失去审计结果的作用。

三是相关部门间缺乏联动机制。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成果不能被充分利用,除审计机关自身的问题外,也与同级相关部门之间及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的协作、配合不到位有关。县级审计机关与当地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机关等执纪执法部门的工作协作配合意识不强,使审计成果发挥作用受到限制,如经济责任审计仍实行先离后审,审计结论只能在很有限的范围发挥参考作用。县级审计机关未能按规定向市级审计机关报送审计报告等法律文书,市级审计机关也未能对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实施监督和检查,使得县级审计机关在审计活动中揭露出来的问题得不到应有的公开和运用。

四是调研分析力度不够。县级审计机关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很少进行总结,审计回访结束后就进行装订,案卷进入了档案室被束之高阁,本来应该作为经验的东西没有被很好地总结出来,作为经验交流材料或审计案例;或是总结分析一下项目存在哪些问题,安排项目时的目标是否达到,应该吸

取哪些教训等。作为机关内部或审计系统内部都没能很好地利用已有的审计信息资源。

三、县级审计机关深度开发与运用审计成果的对策

针对笔者所发现的县级审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和成因,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一)着眼提高审计质量,确保审计成果能够被开发与运用

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发现了某个问题,这仅仅是工作成绩,工作成绩要转化为能被使用者所使用,才能上升为真正意义上的审计成果。这就涉及到一个审计质量的问题。

1、依法取证,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前提

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对所发现的问题,取证程序是否合法,手续是否完备,证据是否齐全,这与纪检监察等办案部门的程序要求是一致的。在这里,笔者想先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应如何提高审计质量,确保审计成果能够被开发与运用问题。

去年底,审计组受县委、县政府的委托,对土楼投资建设开展了专项的审计调查。调查中发现,下田村主任利用职便,将土楼专项资金25万多元分次借给个人中标的挡土墙工程承建者。审计人员对此依法编制了审计工作底稿,搜集、取得了借条、招投标会议记录等能够证明这一审计事项的原

始资料复印件,并对借条的背书进行复印,加以固定。审计调查结束后,经研究,决定将这一问题移送县纪检监察局调查处理。今年初,县纪委监察局对此问题展开调查后发现,25万多元的借条都有村两委的签名,村委会会议记录也有集体研究同意借款的内容。这个问题的出现,不仅涉及到该村主任挪用“专项资金25万多元”这一审计成果能否被纪委监察局运用的问题,还涉及到审计人员应当承担的质量风险问题。对此,审计人员与县纪委监察局办案人员密切配合,通过比对借条原件与复印件的背书,证明村两委的签名是在审计组搜集、取得借条的原始资料后补上的,从而揭露了村主任案发后串供、造假应对检查的问题。

通过这个案例,笔者认为,要提高审计工作在取证方面的质量,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现场审计只是一个收集原始材料和半成品的过程,审计人员想要通过自己的审计活动得到优质产品,即形成优质的审计报告,就必须对自己已经取得的原始材料和半成品进行科学分析和再加工。一份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主要体现在对审计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所进行的定性、处理和对被审单位所发表的评价意见。

所谓的审计评价,是指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确定的审计目标,对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分析判断,并发表审计意见的行为,是审计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审计机关是否完成审计目标的重要标志。审计评价水平的高低,既体现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又关系审计机关的形象和权威,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在当前的审计工作实践中,由于审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以及受自身综合能力的制约,在进行审计评价时往往会以被审计单位总结用作审计评价,造成审计评价与审计结果脱节。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评价与结果矛盾。审计评价与审计报告中的内容,或与做出的审计决定内容相矛盾。如有的审计评价为:某单位较好地执行了国家财经法规,收支合法。但在审计查出的问题部分则出现偷漏国家税收问题严重、隐瞒财政收入、存在着巨额的帐外资金、“小金库”等重大违纪违规问题。显而易见,审计评价情况存在前后自相矛盾现象。

二是评价靠主观推断。某些审计评价意见,未经过必需的审计检查和测试,而是在对部分情况审计查证后,在主观推理基础上得出的片面结论。如部分审计评价为:某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健全,某单位执行国家财经法规较好等情况,凭主观推断给出评价意见。

三是千篇一律,流于形式。也就是不管什么审计项目,审计评价一个样,没有按照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依据审计项目确定的审计目标和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等指标进行评价,而是作一些单一笼统的评价,如统一评价为帐帐相符、帐表相符等。

审计人员想要克服上述这些不足,在进行审计评价时,除要提高认识,增强素质,谨慎用词以外,还应着重把握好发下几个问题:

一是评价的范围要合理界定。一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作出评价:一要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性作出评价;二要对资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债的真实性、合法性作出评价;三要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作出评价;四要对重大经济决策和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作出评价;五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作出评价。经济责任审计,还要对被审计对象遵守财经纪律及个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作出评价。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

项、法规依据不充分或问题难以定性的事项不予作出评价。

二是评价的内容要科学公正。在具体评价时,要突出三个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要全面看待被审计单位的成绩,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二是客观性原则,审计评价建议要建立在审计事实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审计查出的各种问题,防止以偏概全,对审计未涉及或虽涉及但未取得充分证据的事项、政策界定不明的事项不作评价;三是历史性原则,认定责任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环境、历史条件和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分析原因,查找具体根源。

三是评价的依据要充分可靠。一要以审计查明的事实为依据进行评价,不能照搬照抄被审计者的述职报告、工作总结;二要以审计监督范围内的与财政财务收支相关的经济指标为评价事实对象,不能评价不在范围内、不相关的经济指标,评价时引用的法规要适当,经得起事实检验,不能自定标准,没有明确规定和标准的不予评价。

3、正确处理,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

审计处理处罚权是审计机关享有的重要权限之一,审计处理处罚必须建立在准确的定性之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一是认真遵守行政执法原则。按照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殊优于普通法、后法优于前法、提请主管机关决定的原则,选择最适用的法律法规规定作为处理处罚的依据。

二是依据行政处罚法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可以设定行政处罚,因此,审计处罚依据原则上应适用规章以上层次的法规。

三是适用法律法规规定实施审计处理处罚应在审计机关的职责范围内进行,即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和违反审计法的行为实施处理处罚,对非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事项原则上不得依据有关的法规直接实施审计处理处罚。

审计机关对审计查出违规行为,除享有处理处罚权之外,还具有提出审计建议和移送处理的权限。对被审计单位及有关人员涉及犯罪犯罪事项、应当给与行政处分事项以及其他需要有关部门处理的事项,审计机关应依法提出审计建议和移送处理书,建议或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二)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创新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形式

拓宽审计信息传播渠道,建立一个无障碍的信息传输网络,保证信息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应是审计实务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确处理保密与公开的关系。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摆脱“保密”思想的束缚,只要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审计结果,大胆地公开,使政府和具有知情权的社会各界以及纳税人都能够了解审计工作,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管理状况,了解财政资金的结构和去向,了解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使政府行为真正“阳光”,促进社会和谐。

二是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推动审计成果流通的制度建设,县级审计机关应当借鉴审计署的做法,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初期可以选择试点项目实行结果公告,并逐步扩大对外公告的数量和范围,保障审计部门如实传播审计信息。比如先选择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结果在当地电视台向社会公布,让当地领导和公众的了解。

三是充分利用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审计,比如说在当地电视台开辟审计视点专栏,随时报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审计情况和相关政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审计调查结果等与民众息息相关的信息,让老百姓了解审计。

四是突破传统观点,创新思维和理念,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公开、透明披露审计成果,将会大大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率和利用效果,要以政务公开为契机,充分利用政府内网办公系统公告审计结果,宣传被审计单位好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和内部控制制度信息,使各被审计单位相互学习,取长

补短。

五是创新审计成果的形式,使之更便于信息传播,更便于社会接受和应用。县级审计机关应当在做好审计政务信息报送工作和审计统计分析工作的基础上,着重创新以下几种开发与运用审计成果的形式:①实行审计项目单项专报制度。针对审计业务文书篇幅长,专业性强,不便于领导阅读的不足,可以规定每个审计项目在出具审计法律文书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提炼、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再加工后,形成一份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分析透彻、建议可行、通俗易懂的审计专报,及时呈报县政府。②通过审计要情及时报送审计的重要信息。针对审计所接触的大量微观经济活动信息中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以及审计发现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重大经济犯罪线索,及时编撰审计要情上报县政府主要领导,这种做法同样可以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③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审计发现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的深加工后,使专报内容精炼、重点突出、结构清晰、分析透彻、建议可行、通俗易懂。

(三)强化部门沟通协调,健全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机制

加强与纪检、监察、检察、组织、人事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审计中发现存在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违反廉政规定和涉嫌犯罪的行为,应及时移送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多种渠道,扩大审计报告、审计信息的报送范围,多向其他监督管理部门通报审计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结果的作用。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更应当认真研究如何将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由参考作用转变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选拔、拟任、交流、惩处、诫免、提拔管理干部的依据。并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治理上的警示作用,及时发现领导干部不规范的经济行为,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更好地保护干部。

(四)加强系统内部联系,拓宽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途径

目前,审计成果在审计系统内部运用上表现得极其不足,笔者认为,当前可以先从以下三方面予以克服:一是审计项目终结后对工作方法、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探求审计工作规律,相互借鉴,成果共享,缩短和减少了摸索过程,提高了审计效率。二是通过建立机制,加强上下审计机

关之间、局内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三是培训部门应加强案例教学和经验交流,使审计成果在审计系统内部充分利用。

第二篇: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研究

摘 要 国网达州供电公司是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下属特(i)型供电企业,主要负责达州境内电网规划、运营管理和电力供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达州供电公司对内部审计及其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达州供电公司内审成果运用进行了分析,并着重结合工作实践,对审计成果的运用和方法创新进行深入的探讨,为深入贯彻落实审计监督和服务并重的工作宗旨,围绕“审而要纠、审而要改、审而要用”的原则,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审计转型和创新要求,逐步完善企业内审机制,加强对审计成果的综合运用,推进审计成果运用和方法创新,建立常态跟踪纠错机制,完善内控机制,促进管理挖潜增效。

关键词 审计成果 综合运用

一、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意义

审计成果的综合运用是审计工作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审计工作价值的体现,也是审计工作质量的基本保证。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是实现审计成果价值的重要体现,审计成果其价值包括自身价值和使用价值;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是满足高层使用者需求的必然举措;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是提高审计效益,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综合运用好审计成果,发挥其自身及使用价值,对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提高企业内在价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内涵

(一)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含义

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是指将某一时间段审计成果按照设定的属性分类进行横向和纵向等多角度的整合,通过综合归纳、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提炼出动态的对企业宏观管理有普遍意义的综合性成果,并将其运用在专业管理、风险防控及辅助决策、审计质量自我评估等方面的过程。

(二)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特征

“宏观着眼,微观着手”是其核心特征;“属性分类,综合分析”是其基本特征;“专业管理,趋势评估”是其重要特征;“风险预警,辅助决策”是其突出特征。

(三)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原则

第一,审计成果运用定期反馈原则;第二,审计成果定期综合分析原则;第三,审计成果督促报告原则;第四,推行审计谈话制度原则。

三、达州供电公司审计成果综合运用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内审机构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市供电公司虽设立了独立的审计部门,但在组织结构中与其他部门处于同一层次上,缺乏专门的体现内审独特地位的制度与举措,其独立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受到一定的影响。二是内部审计的价值未被充分认识,虽然公司领导非常重视内审工作,但基层部分管理者不重视审计报告,发现的问题难以引起基层管理者的关注并得到解决,其审计报告独立发挥作用、审计成果的综合运用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内审人力资源机制不完善

1.内审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内审活动是否可以顺利实施,其功能能否正常发挥,需要以必要的内审人力资源作为保障。达州供电公司内审现状是内审人力资源相当有限,审计任务繁重、审计工作的专业性要求超出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2.对内审人员职业素质培养不到位。受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限制,内审人员综合素质离国网公司、省公司对“依法治企”零容忍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与此同时,内审技术方法相对比较落后,这两者共同决定了内审人员的审计能力不足,影响了公司内审质量的提高和内审治理和增值功能的发挥。与此同时,尽管内审人员对审计成果“点对点”的运用能力较强,但是对其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由点及面”的综合能力尚有欠缺,不能充分发挥审计成果功能,影响了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效率。

(三)内审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达州供电公司内审依然以财务收支、工程审计为主,还进行部分的内部控制审计以及少量其他类型的审计活动,却很少涉及经营管理和发展战略等领域。内审范围局限主要表现在内审类型单一和内审层次不高两个方面。面对国网公司“依法治企”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内审需要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方向发展。

(四)审计成果转化运用机制不够健全

1.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意识不强。受传统组织、管理模式的影响,部分单位和部门对内审的认识不足,还停留在传统的“查错防弊”职能上,同时对审计成果的运用和转化对提高公司经营效益的认识也不到位。直接表现为相关单位和人员存在重审计决定的落实,轻审计建议的采纳;重查处问题,轻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重审中监督,轻审后督查整改,导致了审计年年搞,问题依然存在的情况。2.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保障制度执行不力。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审计成果转化的保障,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加以约束,奖罚不明,审计部门提出的审计意见及整改措施不被相关部门和单位重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能完全得到贯彻落实。尽管达州供电公司对审计成果转化、后续审计有具体规定,但是其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十分到位,最终导致部分内审工作流于形式,使得审计成果利用和执行起来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四、达州供电公司提高审计成果运用可采取的措施

(一)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方式

1.多举措并施,加大整改落实力度。采取建立整改问题跟踪监督台账,责任追究制度,内审成果通报制度,积极开展后续审计等方式,加大整改落实力度,促进内审成果运用。2.大力开展综合分析工作,重视审计成果资源的整合,增加内审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面对众多的审计信息资源,要提高利用效率,决不能囫囵吞枣,要按问题的类型、按涉及范围、按风险影响程度进行梳理分析,对各类审计信息进行必要、有效的整合。3.因地制宜,重视反馈方式的选择。计信息合适的反馈方式选择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4.突出审计重点,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重视审计成果转化运用途径。一方面,以内控建设为主线,突出内控监督重点;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新的审计方式,适时开展管理审计、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审计、目标责任审计,尝试开展非现场审计,注重审计时效。5.加强信息沟通,扩大审计成果共享。及时向其他管理部门、监督部门通报审计成果,从源头进行治理,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成果转化率。

(二)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流程

1.审计项目结束后,根据上级部门、总经理办公会决定,下发审计报告以及审计意见书,拟定审计谈话内容,明确被审单位责任以及整改事项、整改要求。2.进行审计谈话,审计谈话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应负的经济责任,存在问题的性质,整改建议和措施,其他需要解释、交流、共同研究的问题以及审计谈话对象对审计所反映问题的认识、初步整改情况。3.谈话结束后,以审计分析报告或《达州供电公司审计成果运用情况跟踪表》的形式,向相关单位反馈,提示风险。4.根据谈话内容以及审计意见,被审计单位及时采取具体措施,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及时整改,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被审单位接到正式审计意见书的一个月内将审计意见的整改落实情况以公文形式向审计部反馈。5.开展后续审计,加强考核,实现审计整改的闭环管理。监察、财务、审计等职能部门注重强化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领导并结合日常工作对各单位、各部门的整改工作进行抽查,对存在的审而不改、查而不纠、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的现象,进行必要的经济责任考核,并形成审计整改报告报公司领导。6.定期汇报整改情况,加强审计整改分析。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整改情况,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原因,总结吸取教训,补充完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内控体系,切实增强执行力,从“制度、流程、内控、责任”等方面,积极构建依法治企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源头上杜绝问题的再次发生。

五、结语

(一)增强审计部门独立地位及成果转化意识,加强审计整改工作标准化体系建设

供电公司可以通过制定审计整改流程和管理办法,固化审计整改工作标准,明确审计结果应用的程序、内容、范围、分工和考核,对已下达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的项目,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落实整改措施,并将整改情况及有关书面材料报公司审计部,审计部建立各单位整改情况档案。

(二)正确认识审计成果的价值,重视审计成果的运用

一是对审计发现问题,结合业务部门职责分工,梳理分析,将整改任务进行分解,下发整改要求,明确责任部门的整改措施、完成时间。二是对复杂且难以整改的问题组织相关部门讨论,制定整改措施,督促整改实施进度,形成专项整改报告。三是对审计发现问题持续跟踪,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三)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与增值

一是逐步建立科学、统一、有效的内审成果运用指导意见或相关办法,从运用范围、运用方式、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方面进行指导规范,是内审成果运用做到有理有据,有章可循。二是建立审计成果及其运用的跟踪问效机制,包括审计回访制度、审计公示制度、审计成果追踪落实制度等。三是审计成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直接推动审计成果的转化,克服“审而不用、审而不改、审而不究”的问题。

(四)扩大审计成果的影响和透明度,建立披露机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企业可以在完成审计工作后,组织被审计单位召开审计结果见面会,在一定范围内对审计情况进行通报,通报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使错误观念和违规违纪行为得到纠正,切实提高各级管理人员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依法决策的意识和能力,对审计成果运用的相关要求加以明确,对违反规定和要求应承担的责任也要最具体规定。

(五)充分发挥审计信息的作用,扩大审计成果运用

建立审计成果信息库,实现审计信息成果共享,注重审计成果的收集整理,建立包括审计案例库、问题库等内容的审计成果信息库,并通过内联网等载体实现上下级内审成果的垂直管理和利用。

(作者单位为国网达州供电公司)

[作者简介:王得猛(1978―),男,本科,审计师,从事于财务审计工作。

第三篇:运用审计手段(精选)

湖北保康:

运用审计手段强化预算监督 支持“同级审”唱好“三步曲”

近年来,保康县人大常委会借助审计手段强化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每年委托审计机关加强对财政预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督促政府合理分配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审前交办,县人大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深入审计部门,交办预算执行审计事项,把人大关注的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纳入审计方案,使审计工作重点与人大监督工作重点相吻合。近三年,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向审计部门交办审计内容13项。县审计局在审计预算执行主体单位的同时,每年选择至少3家有代表性的预算单位进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充分查找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每年还选择2至3项专项资金、民生资金进行重点审计。先后对公安、教育、水务、交通等10余单位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详细审计,查出部分单位预算编制不科学、公务“三费”开支过大、存在“三乱”行为等问题,引起了县政府及预算单位的高度重视。

审中关注,县人大常委会对审计工作及时关注,定期听取审计部门审计工作汇报,了解审计进度,对下一步的审计工作提出指导意见。2009年8月,县人大在听取审计进度汇报后,要求在下一阶段的审计工作中,关注假发票问题,关注社保基金管理使用情况,关注学校收费情况,关注纳税大户的缴税情况。审计部门及时调整工作方案,将以上内容纳入重点,进行认真审计,查处了一些使用假发票报账、不按规定缴纳社保金、部分学校食堂从针对学生的经营中营利、少征税款等问题。据此县人大常委会督促县政府开展了税收专项清理和假发票专项治理活动,收效很好。

审后跟踪,县人大常委会在听取和审议审计报告时,都都形成审议意见,并督促整改。印发《公报》,公开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用舆论监督相关单位整改。2009年,在县人大的支持下,县审计部门对某中学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果在《今日保康》和审计网站上进行了审计结果公告,此举被认为是审计工作的新亮点。县人大常委会强化审计结论的办理落实,督促县政府和财政、地税等单位限期整改审计反映的问题,向人大做专题审计整改报告。对一些审计报告披露的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实质性问题,加大督促整改力度。去年,某学校违规组织学生喝豆浆并从中营利,县人大和审计机关组成专班到学校进行专项督办,取消了这一不合规行为。对审计反映的某单位对建设项目未能按规定进行招投标的问题,县人大支持审计部门将其移交县监察局处理。县监察局在对案件进行深入查证后,将有关情况向全县进行通报,严肃了财经纪律,进一步增强了人大预算监督的约束力。

(保康县人大常委会 杨跃进 向顺鹏)

第四篇:机关审计论文

机关审计论文

机关审计论文

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加强审计工作意见都提出要加强审计监督,实现审计“全覆盖”。县级审计机关面对人少事多的现实,如何实现审计“全覆盖”值得思考和探索。本文以县级审计机关工作实践出发,通过对审计“全覆盖”内涵的准确把握,采取摸清审计对象、科学安排计划、强化审计管理、加强审计整改、整合审计资源、加强队伍建设等措施,有效推进审计“全覆盖”。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影响审计“全覆盖”工作,如:审计独立性不足、审计人员力量缺乏等,对存在问题的解决也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县级 审计机关 全覆盖 实践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加强审计工作意见都提出要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实现审计全覆盖,这既是党中央、国务院新形势下赋予审计部门的责任,也是审计部门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有效履行法定职责的自觉选择。但县级审计机关长期面临人少事多,任务繁重的局面,如何实现审计“全覆盖”,最大化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是县级审计机关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苏北某县审计局围绕有效实现审计“全覆盖”进行积极探索,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机制体制上加以改进。

一、深刻理解把握审计“全覆盖”的内涵

(一)什么是审计“全覆盖”。审计“全覆盖”就是对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的管理、分配和使用都要进行审计,不但要审钱、审物,还要审管钱、管物的部门人员履职尽责情况,保护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安全,促进提升使用绩效。

(二)如何理解把握审计“全覆盖”内涵。审计“全覆盖”要求对所有的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都要进行监督,但现实情况是审计机关人员力量是远远不能满足审计需求的,如果要全面铺开,不但任务不能完成,审计成效得不到保证,而且弱化了审计监督职能,因此一定要准确理解审计“全覆盖”的内涵。对审计“全覆盖”的理解要牢牢把握刘家义审计长的讲话精神,即“全覆盖”要有重点、有深度、有步骤、有成效,要基于审计力量远不能满足审计监督任务的现实、审计项目的质量远比审计项目数量更重要的基本要求、不同的项目资金重要性程度存在差异等来推进审计“全覆盖”工作。千万不能为“全覆盖”而“全覆盖”,项目安排不分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辛苦工作,不见成效。因此一定要加强审计工作研究,探索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方法,提高审计监督能力。

二、实现审计全覆盖的主要做法

(一)摸清审计对象,明确“全覆盖”范围。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就必须要知道覆盖对象有哪些,包括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否则“全覆盖”无从谈起,为此,我们对所有审计对象进行了调查摸排。经调查,全县县直部门、直属单位、乡镇及国有企业85家,考虑资金规模性质、审批权力大小、下属单位多寡等因素,将所有审计对象分为A、B、C三类,A类为重点单位,有15家,每年必审;B类为一般单位,有40家,每2—3年审一次;C类为其他单位,有30家,每5年审一次。按照上述审计频率,5年共应审项目180个左右,每年应安排项目36个左右。局内设6科科室,每科每年审计及6-7个项目,虽任务有点重,但经审计人员努力,也还能够按时保质完成审计任务。通过摸清对象,分类管理,突出重点,确保5年实现审计“全覆盖”。

(二)科学编制计划,统筹实现“全覆盖”。摸清对象,分类管理,只是为实现审计“全覆盖”指明了方向,具体落到实处,还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安排,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避免重复审计,尽量节约审计资源。为此,在计划安排上我们坚持做到四点:一是项目安排尽量不重复。对上级审计机关安排项目涉及的单位和资金不再安排。与组织部门沟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与财政财务收支项目不重复。二是做好项目之间衔接配合。对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涉及到工程项目,只对决策过程和建设程序执行进行审计,工程造价由政府投资审计负责,不再进行审计;对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涉及的单位,不再安排其他项目。三是尽量多安排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灵活性大,针对性强,涉及单位多,覆盖面广,容易发现项目及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机制体制问题,审计成效较为显著。在2015年的审计计划安排中,我们事先与组织部门沟通,对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部门,就不再安排其他项目审计;上级审计机关已经安排的审计的,我们也不再安排审计。全年共安排36个审计项目,覆盖了所有15个重点单位,其中: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安排3个,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安排5个,经济责任审计安排3个,专项审计安排4个,并安排了部分一般单位和少数其他单位。

(三)加强审计管理,注重“全覆盖”质效。审计“全覆盖”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审计项目的质量上。为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我们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出台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审理办法、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办法,对调查了解、现场管理、复核审理、业务会召开、质量责任认定与追究都作出明确具体规定,保证审计项目质量过得硬。近三年来,我局有4个项目在省优秀审计项目评比中获奖,6个项目在市优秀审计项目评比中获奖,获奖情况全市领先。共查出违规金额4000余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8亿多元,移送案件线索30条,有35人次受到党政纪处分,审计成效较以往有大幅度提升。另外为提升审计效率,我们制定出台审计项目进度管理办法,将项目分为重点、一般和其他,不同项目规定不同的审计完成时间,因发现重大问题可以申请延时,不能按时完成的要说明原因并予以一定的处罚,确保计划按时完成,保证“全覆盖”顺利推进。

(四)强化审计整改,确保“全覆盖”效果。审计最终目的是通过揭示和查处问题,促进制度完善,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只有加强审计整改,才能确保审计“全覆盖”的效果。在审计整改上,我们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以县政府名义出台办法,明确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整改第一责任人,要求各相关部门配合做好审计整改工作,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要坚决予以追责。局内部制定审计整改督查办法,明确业务科室与法制科在审计整改中的职责,对问题整改进行台账管理,实行“对账销号”,对拒不整改的单位,经局长办公会研究提交相关部门督促整改。二是狠抓工作落实。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被审计单位在审计文书下达3个月内要整改到位,并报审计整改情况报告。业务科室在整改期限内,到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情况检查不少于2次,检查情况要形成材料,作为工作考核依据。法制科对审计整改情况,确保整改真实到位。

(五)整合审计资源,合力保障“全覆盖”。仅靠审计机关力量实现“全覆盖”难度较大,要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资源,汇集所有审计力量保障“全覆盖”。一是利用内部审计增加覆盖面。我们于2012年成立内审协会,出台制度规范审计行为;组织内审人员参加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开展业务指导,提升业务能力。2013年和2014年,内审协会共组织4次共30名内审人员参加省市内审协会组织的各类培训;对公安、教育两家单位进行内审工作指导。其次划分职责范围。对下属单位较多的部门,我们在审计时只对下属单位进行抽审,下属单位的全面审计主要由内审负责。我们对内审工作质量情况进行检查,对符合国家审计准则要求的审计结果予以采用。2014年我们在对教育部门进行财政收支情况审计时,就直接采用了内审机构对部分学校的审计结果。二是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开展监督。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开展政府投资工程审计。因近几年政府投资工程规模较大,我局审计力量根本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政府投资工程审计主要依靠社会审计力量开展,我们主要做好管理和审核把关,取得良好效果。每年审计投资额都在8亿元左右,审减金额超1亿元。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开展其他审计,2014年,我们聘请社会审计力量参加国有公司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有效缓解我局人手紧张问题。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全覆盖”能力。实现审计“全覆盖”关键在人,近年来,我们始终队伍建设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一是增加人员编制。县级审计机关行政编制通常只有不到二十人,除去领导班子、办公室人员,业务人员只有十来个,远不能满足审计工作需要,且不能通过增加编制来解决人员缺乏问题。为此,我们通过向政府汇报争取,增加事业编制来解决人手问题,近两年来,共增加事业编制6人,有效解决人员力量不足问题。二是加强人员培训。我们通过外出培训,开展“职工讲坛”,实施“青蓝工程”,对职工开展培训,努力提升人员业务素质。通过培训,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得到提升,特别年轻的审计人员进步较快,有二人担任主审的项目在省市优秀审计项目评比中获奖。三是鼓励人员自学。出台奖励政策,鼓励审计人员参加职称考试和学历教育,目前,我局有两人研究生在读,有1人获高级职称,12人获中级职称,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三、实现审计全覆盖存在问题

(一)审计人员力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审计“全覆盖”要求。目前县级审计机关还普遍存在人员力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现象。以我局为例,虽然近年来增加了一些审计人员,力量不足情况得到缓解,但与所承担的审计“全覆盖”任务相比还远远不够,审计人员超负荷工作成为常态。人员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人员老化和知识结构单一,我局目前审计业务人员中50岁以上的有7名,占审计业务人员38%;人员绝大部分为会计、审计专业,不能满足当前审计需求多元化的需要。

(二)临时交办事项较多,影响审计计划执行,加大审计“全覆盖”难度。县级作为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的基层政府,面临矛盾和问题较多,因而县级审计机关承担的领导交办事项也较多,以2014年为例,我局共完成领导交办事项30项,比正常的审计项目花费的精力还多,导致审计计划不能按时完成。

(三)激励机制缺乏,审计人员工作动力不足,影响审计“全覆盖”推进。审计工作具有特殊性,其工作完成好坏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因而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非常重要。县级审计机关审计人员政治方面晋升机会较少,很多审计人在审计岗位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经济方面受政策限制,与其他单位人员相比,除了享受一点岗位津贴外,没有什么其他待遇。政治和经济待遇上都得不到体现,加之长期从事单

一、重复的工作,有的审计人员存在职业倦怠感,工作动力不足,效率不高,成效不显著,影响审计“全覆盖”推进。

(四)审计权限受限,审计“全覆盖”不能到边到底。由于不少资金实行省统筹、市统筹,数据由省、市集中管理,县级审计机关无法取得数据,因而不能开展审计监督。

(五)审计独立性缺乏,执法刚性不足,影响审计“全覆盖”效果。目前管理体制下,审计机关人财物归地方管理,在执法时不可避免要考虑各方面因素,有的不敢监督,不能监督。对审计发现问题不能严格依法依规处理,受到影响较多。审计独立性的缺乏,影响审计“全覆盖”效果。

四、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增强人员力量,提升人员素质。审计“全覆盖”关键在人,没有足够的人员力量作保障,“全覆盖”计划就会成空,因此一定要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在没有实行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前,县级审计机关应积极向地方政府争取进人,没有行政编制的,就争取事业编制。实行地方审计机关统一管理后,省级审计机关应充分考虑县级审计机关实现审计“全覆盖”的人员力量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县级审计机关人员力量。对现有的审计人员要采取各种形式强化培训,提升人员素质,增强业务能力,为审计“全覆盖”提供能力保障。

(二)加快推进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增强审计独立性。审计独立性缺乏,导致审计在计划安排、工作开展、问题处理等方面顾虑较多,审计监督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探索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是解决审计独立性的重要举措,建议要加快推进,为实现审计“全覆盖”提供制度保证。

(三)加快实行审计职业化,激发审计人员工作热情。实行审计职业化后,审计人员培训机会增多,人员素质得到提升;更加独立开展工作,职业地位得到提高;打通职业晋升渠道,收入待遇得到保障,增强了审计人员职业荣誉感,把审计工作作为自己终身事业,有效解决审计人员工作动力不足问题,切实提高工作效能。

(四)加快大数据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审计信息化优势。审计的出路在信息化,审计“全覆盖”也要依靠信息化。要加快大数据平台建设,按照“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的审计模式,增强审计精确打击的能力,避免审计工作盲目性,提升审计工作效率,使得审计“全覆盖”更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刘家义审计长在2013年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讲话;

2.关于县级审计机关审计全覆盖的思考 赖文伟 审计署网站;

3.关于审计全覆盖的实现路径探讨 陈朝豹等 审计署网站。

第五篇:审计机关廉政建设

审计机关2012年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状

根据百色市委、市人民政府和自治区审计厅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的有关要求,确保2012年我市审计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制定本责任状。

一、责任范围

1、市局党组协助县、区党委对县、区审计局对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县、区审计局领导班子对本局的党风廉政建设负全面领导责任,局主要负责人是本局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其他班子成员根据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主要领导责任。

二、责任内容

1、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和是审计局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分析研究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制定工作计划,抓好组织落实。

2、落实“一岗双责”,将廉政建设与审计业务紧密结合,做到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

3、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洁从审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和法规制度,加强审计廉政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4、贯彻落实党风廉政法规制度,并结合实际推进制度创新。积极推进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强化对审计权利运行制约和监督,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

5、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下载浅谈县级审计机关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县级审计机关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立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机制的思考与对策

    建立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机制的思考与对策 【关键词】 内部审计成果 运用机制 思考对策 一、内部审计成果的内涵 内部审计成果是内部审计人员按照内部审计准则、规范,在审计工作......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特点及审计成果运用[合集5篇]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特点及审计成果运用 【摘要】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各子公司、下属二级单位或职能部门行政负责人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做出综合反映及评价,......

    蚌埠加强审计整改工作 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

    蚌埠加强审计整改工作 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审计整改是指通过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改正,落实审计决定、采纳审计意见、建议,达到促进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

    浅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

    浅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 内容提要:本文围绕如何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机制的问题,在回顾我市各地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方面现有的做法和成效的基础......

    审计机关的作用[推荐]

    试论审计机关在反腐败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审计机关虽然不是反腐败的主管部门,但具有反腐败的法定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明确规定,审计机关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国家经济......

    审计机关精神文明工作总结

    审计机关精神文明工作总结 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局长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成......

    浅议基层审计机关建设

    一、关于基层审计机关的职能定位。《审计法》规定,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并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在本级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

    审计机关文明礼仪1

    审计机关文明礼仪 二、审计礼仪 16、坚持依法审计、客观公正,严谨细致、廉洁自律,大力弘扬审计精神,自觉维护审计干部良好职业形象。 17、现场审计开始前,向被审计单位介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