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校系统深入研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伟大成就

时间:2019-05-14 03:3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国党校系统深入研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伟大成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国党校系统深入研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伟大成就》。

第一篇:全国党校系统深入研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伟大成就

全国党校系统深入研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伟大成就

光明网北京6月19日电(李瑞英)“全国党校系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日前在大连举行。来自中央党校和全国省级党校、副省级党校的专家学者共20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成功经验和历史启示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王伟光,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夏德仁,中央党校副校长李书磊、张伯里,中央党校教育长兼培训部主任徐伟新,中央党校原教育长、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郝时晋,中央党校校委委员贾高建、黄宪起、赵长茂,大连市委副书记、大连市委党校第一校长里景瑞出席了会议。研讨会由中央党校主办,大连市委协办,中央党校科研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大连市委党校承办。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在会上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上鲜明地写着发展与公正》的主旨报告。李景田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始终把发展和公正作为两大追求。他指出,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追求和实现发展与公正为己任。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成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解决发展与公正问题奠定了制度基础,提供了现实可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围绕着解决发展与公正两大问题,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我国发展与公正问题依然存在。就发展而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七千多万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与促进发展相比,推进社会公正的任务更加艰巨。李景田强调指出,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发展与公正,最根本的途径仍然是改革开放。这就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为实现社会公正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发展和公正提供更加坚实的政治保障;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

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王伟光在研讨会上作了致词。他提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将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90年来最重要的历史经验。他强调指出,正确理解党的这一历史经验,就要做到:

一、应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时代变化的新特征和新要求,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思想,在更为宽广的视域内,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以及当今时代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以发展的眼光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发展的眼光对待马克思主义,其实质和关键就是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三、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新的形势下,就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不断地破解问题并把事业推向前进。

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妥善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深刻认识世情,正确把握时代特征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武装群众、掌握群众,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并转化为巨大物质力量的过程。

在研讨中,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党的九十年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代表们认为,当前,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尤为艰巨,尤其需要全党、全社会坚定信念,树立信心。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继承和发扬敢于在一穷二白的国土上画出最新最美图画的英雄气概,继承和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同时,我们必须科学地分析困难和挑战,善于抓住机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与会代表还对科学发展观、党的思想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作风建设、党群关系、学习型政党建设、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先进性建设、社会管理和创新、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干部工作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比如,有的与会代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社会主义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现代化与中国发展特殊阶段的统一,历史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四个方面。又如,有的代表把中国共产党90年作风建设的经验启示总

结为:必须把作风建设摆在党的生死存亡的位置来抓,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坚持以密切党群关系为重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过程之中。再如,有的代表认为,党的90年的历史经验和启示告诉我们:坚持和实践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仅要求有主观认知能力作保障,更要求有民主的制度保障和无私道德保障,等等。

中央党校副校长张伯里作了会议总结。他总结了会议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认为会议收获颇丰,主要体现在:

一、深化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取得的辉煌成就的认识。

二、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历史经验和启示的认识。

三、深化了对“一个旗帜”、“一个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认识。

四、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历史重任的认识。张伯里同时对中央党校和地方党校的科研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他说,在新的形势下,做好党校科研工作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要紧紧抓住用好党校科研工作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党校的科研工作来说,应该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正视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深化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些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努力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同时推进党校科研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二要围绕“一流学府”建设,努力建设“一流科研”。建设“一流学府”,必须要有一流的科研,一流的科研要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成果、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规划、一流的体制。各级党校要根据本校的《规划》,制定每年的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加以落实。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党和国家有新的重要工作要及时跟进落实。要通过实施《规划》,进一步推进本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成长。只有狠抓《规划》的落实,才能切实把科研工作抓出成效来。三要加强思想库建设,充分发挥党校科研成果咨政的作用。加强党校的科研工作和思想库建设,是关系党校长远发展的大事,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充分发挥发挥党校科研成果咨政的作用。为加强思想库建设,充分发挥党校科研成果咨政的作用,无疑要做多方面的努力,特别是必须重点抓好课题研究。同时还要不断完善科研集体攻关机制,优化科研交流平台。四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牢牢把握党校科研的导向。经验表明,每逢重要时间节点,思想舆论领域往往异常活跃,碰到的问题更为复杂,这要求全国党校科研战线的同志,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创造性,牢牢把握党校科研的政治方向,积极促进党校科研的繁荣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使中国发生了沧桑巨变,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全面认识党的历史贡献及其重要意义,有助于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大幕,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从此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

历史是人民的事业。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奋起抗争,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一次次都失败了。严酷的现实表明,需要新的社会力量来寻找先进理论、开辟前进道路。1921年,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正确方向、代表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承担起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时代;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范围(除台湾等岛屿以外)的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扫清了障碍、创造了根本前提,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新纪元。

在全国执政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并从中国实际出发,逐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30多年来,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把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大大向前推进。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曾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是全方位的,其中具有决定性、根本性意义的,主要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4个方面。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旺盛生命力。政权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也是民族复兴的根本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在不断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上,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同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坚决扞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建立强大的现代化的人民军队和巩固的国防,维护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核心利益;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香港、澳门顺利回归,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巩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了政治和法制根基。

社会生产力极大解放和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快速上升、极大增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与人民的愿望和期待根本背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加强经济建设,使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快速上升、极大增强。新中国成立时满目疮痍、一穷二白的状况彻底改变。到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39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民族复兴必然包括民族文化的复兴。新中国成立后,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人类文明先进成果,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团结人民、凝聚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展现了走向复兴的东方大国的崭新精神风貌。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民族复兴的根本目的是在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同时,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人民收入大幅增长,健康水平和文明素质明显提高,生活显着改善,“吃穿住行用”水平不断提升,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巨大变化。

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的不懈奋斗、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其重要意义在于: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从两千多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历史性跨越,从国家被侵略、民族被压迫到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强大动力的历史性跨越,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

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永远告别了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100多年来对于民族复兴、国家现代化、生活富裕和社会和谐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开辟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

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兴、曲折和发展,是20世纪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事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把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一个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飞跃,同时也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

20世纪中期,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各社会主义国家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改革成为继续发展社会主义、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但是,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否则就会带来灾难性后果。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抛弃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否定、取消党的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相继走上改旗易帜的不归之路,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重大挫折。

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在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陷入低潮、国内外风云急剧变幻的复杂局势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顶住压力,砥柱中流、岿然不动,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稳住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阵脚,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性贡献,其重要意义在于: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并没有过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鼓舞和坚定了人们的信心信念;进一步揭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探索符合客观规律和各自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进一步赋予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以新内涵,深刻改变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振兴。

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过去一个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不寻常的世纪。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光明与黑暗的搏击,和平与发展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期待。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自觉地把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联系起来,在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的同时推动人类正义事业的前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成为抗日战争的民族先锋和中流砥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大大加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力推动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卓有成效地开展对外交往。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国际关系准则的一个创造性贡献,已写入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国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坚决抗击各种侵略、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独立,并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成为稳定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大力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不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增添积极因素。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拉动力日益增强,特别是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健康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倡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日益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重要建设性作用。

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其重要意义在于: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协调发展中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西方大国血与火的崛起之路根本不同,开创了世界历史之先河,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坚持以自己的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引擎,并将继续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更加广阔的市场和不竭的发展动力;倡导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理念,超越了传统的国家关系和国际秩序理论,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揭示了新的方向,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理解赞同,必将在实现人类美好理想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90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和社会进步,之所以能够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如此卓着的贡献,归根到底

都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党。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党坚定不移地立足中国国情走独立自主道路,在不同时期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领导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是密切联系群众、完全彻底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党。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中汲取不断前进的动力,这是党能够赢得广大人民全力支持和衷心拥护的根本原因,是党能够长期执政的力量源泉和牢固基石。

中国共产党是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党。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巨大牺牲和全部工作展示了先进性,广大党员以自己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牺牲精神和英雄业绩实践了党的先进性。坚持不懈地把先进性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保证了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焕发出巨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与时俱进、富有创新精神的党。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形成了富有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成果,开辟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创建了富有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提出了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国际关系原则和理念。坚持站在时代高度,以宽广的世界眼光观察事物,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创新理论、创新实践,保证了党在风云变幻中从容应对复杂形势,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在引领中国发展进步中自觉地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党。党通过实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努力把党建设成为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用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具有严明纪律和强大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党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二篇: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光辉历程

伟大成就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浦北县委党校

陈贤东

201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大好局面。这些成就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光辉历程,以不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够救中国的真理,歌颂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主旋律,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总结中国共产党90年伟大成就,歌颂中国共产党果敢、英明、睿智,鼓舞全国人民坚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光辉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0年,是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中国人民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90年,是推动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不断实现历史性进步的90年,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顽强奋进的90年。这90年的奋斗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英勇不屈,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国家日益贫弱,社会战乱不已,民族灾难深重,人民饥寒交迫。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可是并没有带来人们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人民仍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动荡、战乱不断的苦难深渊之中。

事实充分证明,在强大的帝国王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下,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革命取得成功。资本主义的道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革命需要有一个先进思想武装的先进阶级的政党来领导,这是1840年以来中国历史的无可辩驳的结论。

伟大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鼓舞了中国的先进分子。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明确提出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革命纲领。组织和领导工人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的斗争。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等。同时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国共两党合作,掀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革命运动。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革命最终失败。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国革命由此进入土地革命战争的新阶段,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的革命道路。然而,敌人的疯狂“围剿”,加上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使革命陷于极端困难的境地。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闻名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红军胜利地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此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向华北扩张.而国民党政府则节节退让,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共中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最终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抗战。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前线,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并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粉碎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扫荡”,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武装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公然发动内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挫败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1948年秋季,人民解放军相继发起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基本被消灭。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延续22年的国民党统治宣告覆灭。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被奴役、剥削、压迫的命运,结束了100多年来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艰难探索,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前进。

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重任。

新中国诞生之初,存在着很多困难和严峻的考验。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党和政府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肃清反动残余力量,战胜帝国主义的封锁、破坏和武装挑衅,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之后,中国共产党立即把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作为中心工作,经过三年的努力,实现了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至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均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城乡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实现了根本好转。

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土地制度改革,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广大人民群众为之振奋,社会面貌、社会风尚为之一新。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新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至1956年底,“三大改造”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国几千年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异常复杂的任务。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究竟应当怎样走?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在“左”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两个重大问题上出现了失误:一是在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上,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二是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导致了频繁的政治运动,并最终酿成“文化大革命”这样长达10年的全局性社会**。后来,邓小平在总结这段历史时说:那个时期出现的失误表明,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 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人还没有真正认识清楚,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很不成熟,很不完善。

从195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20年,在某些方面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尽管历经坎坷,但仍然在政治、经济、交通运输、教育卫生、科技及外交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成功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及以前的“左”倾错误,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中国的改革首先是在农村取得突破的。1982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一号文件,正式肯定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农村改革取得突破的鼓舞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行动纲领。以此为标志,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与改革同步,对外开放也逐步推进。1980年5月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城市首先建立经济特区;1984年春,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初,决定开放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随后再开放辽东和胶东半岛;1987年后,设立海南省,把海南岛建成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1992年,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中国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开放新格局,增强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进入一个艰难的阶段。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的“双轨制”造成了相当多的问题,中国的改革受到一些人质疑,引发姓“资”姓“社”争论,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发挥了巨大作用,他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的问题,解答了人们心中的疑虑和困惑,又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92年秋,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标志着改革开放已经告别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进入全面系统推进的新阶段。

进入21世纪后,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即:在本世纪头20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时隔4年,为解决当前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中央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五大任务:(一)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三)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五)激发社会活力,增强全社会创造力。

30年多来,中国共产党锐意推行改革,不断求实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可以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它不仅使13亿中国人过上“小康”生活,也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2 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抓住机遇、勇于变革,应对挑战、奋发有为,中国共产党将以新的光荣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二、伟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战胜了各种困难,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中华民族踏上了欣欣向荣的复兴之路。

(一)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三座大山”,赢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是我国几千年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推动各方面体制改革,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转折,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

(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大增强国际竞争力。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完成了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目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达80多个。中国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位。

(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从1978年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397983万亿元(折算为 6.02万亿美元),年均实际增长约百分之十,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粮食、棉花、肉类、禽蛋等主要农产品和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并成为电脑、移动电话等新兴电子产品和彩电、冰箱、汽车等现代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大国。中国已经由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化国家。美国2010年GDP将近15万亿美元,如果单单看GDP的话,按现在的发展速度,中国应该在2020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1950年只有62亿元,2010年突破了8万亿元。外汇储备迅猛增长,2010年底达到28473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10年中国人均GDP4400美元左右,超过了3000美元的小康标准。从1978年到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91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约5919元;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衣食住行用、教育文化卫生就业社保等都实现了历史性的变化。“十一五”期间,彻底取消农业税,全面实行 免费的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基本普及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2%以上,全国23%的县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1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2.5岁,增加了4.73岁。

(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坚持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党内民主、社会经济民主(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也得到很好发展。

(八)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网络、广播、影视、出版等行业繁荣发展。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九)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中国的教育、科技、就业、减贫、卫生、体育取得长足发展进步。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总规模、大中小学在校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10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630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39亿的0.4705%,增长了27.5倍;尖端科技领域实现“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梦想,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社会创业活力明显增强;1978年至2010年,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688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竞技体育、群众性体育及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

(十)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革命化、正规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一是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二是军事斗争准备扎实有效;三是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兵员素质、武器装备、后勤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四是国防和军队改革稳步推进;五是重大任务完成出色;六是军事外交成果丰硕。

(十一)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十二)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就,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走向了世界,世界也认同了中国。目前,世界上196个国家中,共有174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十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风建设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三篇:党校系统结构性研讨工作总结(模版)

中共赫章县委党校结构式研讨的情况报告

今年以来,中共赫章县委党校创新教学方法,在新进乡镇事业单位干部培训和全县办公室负责人培训班上,共开展了5场次的结构式研讨。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研讨的效率,增强了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现将结构式研讨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结构式研讨的做法

结构式研讨是现代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方式之一。所谓结构式研讨,是指采用“结构式”的方法,把学员的思维的不同阶段划开,克服综合性思维的影响,并保证小组内学员间的平等;用“建设性”的强制规定保证小组学员积极参与讨论,激发思想,使讨论内容始终沿着党校教师的引导方向进行。那么结构化研讨是如何进行的呢?我校在的结构式研讨主要包括确定研讨主题,落实催化教师、成立研讨小组、组织第一轮研讨、确定第二轮论题,组织第二轮研讨,总结评讲等七个环节。现分述于后。

一是确定研讨的论题。确定结构式研讨的论题是搞好结构式研讨的前提和条件。结构式研讨前,党校分管教学工作的胡廷彬校长针对全县新进乡镇事业单位干部教育培训班学员主要从事计划生育工作这一特点,研讨问题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提出了“学员在社会抚养费征收过程中遇到哪些棘手的困难和问题”这一讨题。在全县办公室主任培训班中,针对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的工作,研讨题目分别为“你在服务领导、服 1

务基层、服务群众中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和“你在文稿起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几次研讨都紧扣培训主题,让培训在轻松愉快的讨论中进行,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

二是选好催化教师和工作人员。结构化研讨前,党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胡廷彬从现有的6名教师中选定了3名催化师。在选出催化师的同时,还为每名催化师选配一名教师负责学员发言记录时的计时、记录和材料的梳理汇总工作的教师。

三是临时组建研讨小组。结构研讨前,班主任孔祥华教师根据座位或学号,把每一期学员分成3个研讨小组,并指明每个小组讨论时间、研讨的地点和讨论要求。

四是认真组织第一轮研讨。在本轮研讨中,每个学员的发言时间都1分钟。当某位学员的发言时间超过规定的时间时,负责记录和梳理的那位老师当场要求其停止讨论。这种机会均等的讨论,有助于激发学员思想活力,实现全员有效互动,进而引入深度思考,提出更加有价值的观点和对策。在研讨中,催化师引导学生展开发散思维,认真反思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在每位学员发言的基础上,党校教师认真记录并进行梳理,总结提炼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学员进入第二轮研讨。

五是确定第二轮研讨的论题。第一轮讨论结束后,在学员的休息10分钟里,催化师和负责计时、记录的教师及时将第一轮学员的讨论情况进行分析梳理,找出这些困住和问题的共性,并迅速确定好第二轮研讨的论题。

六是认真组织第二轮讨论。在本轮研讨中,每位学员发言

时间2分钟。主要是引导学员利用发散思维,解决好提出的困难和问题。在新进乡镇事业单位干部培训中,主要围绕“假如在征收社会抚养费中,遇到了家庭比较困难,无钱上交社会抚养费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展开。在全县办公室主任培训班中,讨论的题目主要是“如何解决你在文稿起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七是及时总结点评。对于学员提出的好点子,催化师及时给予语言上的点评,以此激发学员多出点子,出好点子。第二轮研讨结束后,催化师根据小组讨论和全班研讨的情况,并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评讲。

二、结构式研讨的成效

在传统教学中,“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的讲授式教学法很枯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很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而结构式一改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围绕培训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发挥学员在各个环节中主体作用。在结构式研讨前,县委党校主要领导充分思考本次研讨的课题,并为学员准备了水果、食品。在两轮研讨中,第一轮是提出问题,第二轮是解决问题。由于每个学员都必须发言,且每人的意见一般情况下都不能相同,这就要求每位学员在别的学员发言时都要认真听,认真记,开动脑筋,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讲老师听,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讲学生听,达到了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结构式研讨工作开展以来,广大学员认为结构式研讨教学方法把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达到了师生互动的目的,这

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综合性思维对学员思维的限制和影响,加深了课堂知识的消化与理解。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值得在全县各乡镇各机关推广。

三、存在的问题

结构化研研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催化师的能力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研讨过程中,多数催化师只起到一个主持人作用,组织、协调、点评等方面的能力还较差,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提高。二是只注重研讨,不注重结果运用。研讨后,就将研讨记录放在一边,置之不理,不善于从中总结经验,为我所有。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注重催化师的培训工作。党校教师的角色定位不仅仅是一个传道授业的“教授”,同时也是一个“编剧”、一个“导演”、一个“演员”、一个“教练”、一个“主持人”。党校教师不仅仅是能授课,还要能点评、能组织、能沟通、能协调、能控制,具有学习力、观察力、应变力、影响力、激励力。因此,建议县委在干部培训中,先将党校的教师抽到省、市接受各种教育培训,以此拓宽党校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履职能力和水平。

二是注重研讨的结果运用。党校教师要善于从学员的研讨内容中总结提练某项工作的好做法和好经验,拟写调研文章,提高党校理论科研水平。

作者:张万春

电话:***

第四篇:在全国党校系统第六次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全国党校系统第六次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何毅亭]

发布时间:2014-12-15

全国党校系统第六次教学改革研讨会今天正式召开,我代表中央党校校委,对出席会议的全体同志表示热烈欢迎!向出席会议开幕式的江苏省委领导以及给予这次会议大力支持的江苏省委党校表示衷心感谢!

这次教学改革研讨会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研讨在党校教学中如何加强党性教育、进一步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围绕这个主题我讲三点意见,和同志们交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党性教育的重大意义

党校因党而立、为党而办,是培训轮训党员干部和理论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这些职责定位决定了各级党校必须把党性教育摆在全部工作的突出位置来认识、来安排、来落实。

从历史上看,我们党在党校工作中一直重视党性教育。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加强对学员的党性教育始终是党校建设的重大使命,党性教育在党校教学布局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1933年3月,我们党在江西瑞金创办中央党校的前身——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时,就明确了办校的三个宗旨:一要培养无限忠诚于党、忠诚于工农大众的干部;二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总结亲身革命经验,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三要锻炼思想意识,洗掉旧社会带来的脏东西。延安时期,党校教学的核心就是党性教育,毛泽东同志特别指出:党性教育应有两个重点,就是提高学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注重学员的党性修养。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提出了“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联系实际、增强党性”的党校办学16字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制定了“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党性修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中央颁布的《党校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各级党校“要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和改进作风为重点加强学员的党性修养。”就是说,党中央在党校建设中高度重视对学员的党性教育,是长期坚持、一以贯之的。

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十七大之后习近平同志兼任中央党校校长5年间,对干部教育培训必须加强党性教育提出了系统深刻的重要思想,强调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理论教育是根本,知识教育是基础,党性教育是关键。要更加突出党性教育,帮助干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特别是干部队伍状况的新变化,反复强调要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强调干部到党校学习,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放在首位;强调思想教育要突出重点,加强党性和道德教育。我们在党校工作中,必须把总书记的这些要求贯彻落实好。

从实践看,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干部队伍建设一项十分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存在着种种党性不强、党性不纯问题,突出表现为:政治上理想信念不坚定,对一些大是大非认识模糊、态度暧昧;思想上个人利益至上,宗旨意识淡漠;工作上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作风上脱离群众,腐化堕落。近年来,党内发生的一些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性质恶劣,影响极坏,令人触目惊心。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查处的一些中管干部在剖析自己违纪违法原因时,都忏悔党性缺失是他们走向腐败的开始,党性不纯酿成了大患,而长期放松思想改造则是他们丧失党性、贪污腐化的首要原因。有的人还特别提到,他们在党校学习期间,对党性教育敷衍了事、走过场;在谈到自己的教训和对他人的忠告时,都提到要加强党性锻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正反两方面的情况都说明,从思想源头上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是当前科学有效防治腐败、加强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现在,我们党正在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毫无疑义,在党校这座干部党性锻炼的熔炉中加大党性教育的分量,进一步提高党性教育的质量,对于增强整个党校教育的实效,对于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其意义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二、全国党校系统开展党性教育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级党校围绕党性教育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了党性教育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坚持把理论教育作为促进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石。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据我们了解,全国各级党校普遍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程,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教学中心内容,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个方面,立足于“五位一体”布局和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领域进行理论教学。同时,按照“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的要求,及时使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使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努力夯实学员的理论基础。

第二,结合地方实际挖掘党性教育资源,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党性教育基地。有的党校依托档案馆、历史人物纪念馆、重大党史事件纪念场所建立了“实境课堂”;有的党校利用当地的革命传统资源打造“红色党性熔炉”;有的党校把现场教学设在具有经济社会发展典型经验的地方;还有一些党校组织学员转变角色深入基层,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各级党校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进行了探索与创新,有力提升了教学效果。

第三,把党性教育寓于严格的学员管理之中。各级党校通过一系列日常管理和监督制度,严抓学习管理、组织管理和生活管理,努力使学员党性锻炼规范化、制度化。不少地方党校要求学员一入校就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明确党性锻炼要求,强化严格自律意识。这些做法,既树立了各级党校良好的学风,也增进了学员提高党性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党中央的要求相比,与当前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相比,各级党校包括中央党校在党性教育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两个问题。

一是党性教育的教学时间偏短,教学内容不够充实。近年来一些党校由于主体班学制不断缩短,党性教育课受到冲击。有的地方党校主体班学制只有一周时间,这么短的时间党性教育课程很难安排。还有的党校即便主体班学制相对较长,党性教育也只安排一两天,教学内容难以展开。目前整体情况是,全国党校培训类班次的党性教育课占总课时的比重平均不到10%,进修类班次的党性教育课比重平均不到5%。事实上,教员讲党性教育课,需要从理论上作系统阐述,特别是现场教学,学员要走出教室,到教学基地进行体验和感悟。另外,学员个人做党性分析,也需要静下心来,结合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对照检查。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如果没有足够的教学时间,党性教育就难免走过场。

另一个问题是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亟待加强。不少学员反映,目前党性教育有“三多三少”,即“宣讲式的课程多,警示性的课程少;激动一阵子的多,铭记一辈子的少;浮在表面的多,入脑入心的少”。比如有的教员在讲授党性教育课时,就理想信念谈理想信念,就党性修养讲党性修养,用学员的话说是“水中油”,没有深入下去。有的党校组织学员重走“挑粮小道”,重温入党誓词,重唱革命歌曲,这些丰富多样的形式当然是好的、必要的,也有一定效果。但形式终归是为内容服务的,若一味重形式轻内容,结果只是场面的热闹,那就很难真正让学员受到精神层面的洗礼。

前些年,有的学员在党校学习期间,利用周末跑到境外赌博;有的学员无视校纪校规,在公开场合酗酒,言行出格,自损形象。在党性分析阶段,一些学员自己都感觉“自我批评浮在表面上”,“相互批评谈希望”,隔靴挠痒,解决不了思想上的实际问题。这些情况充分说明,党校的党性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关键在于没有真正震撼心灵、触及灵魂,必须加以改进和提高。

三、围绕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教学改革

坚强的党性,是成为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各级党校要牢记党校职责,坚持党校姓党,进一步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党性教育的目标任务是,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行教育、法治思维教育、反腐倡廉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点,创新党性教育课程和教学方式,引导领导干部提升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纪律修养和作风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本色。这里我着重强调四点。

第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党性教育充分展开。各级党校要按照“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规范主体班次的设置和学制,在每个主体班都应设置专门的“党性教育单元”,针对不同班次的学制长短,安排相应的教学时间。目前中央党校无论进修类班次还是培训类班次,党性教育的有效学习时间都已占到总课时的20%。考虑到全国党校系统的整体情况,我们考虑大致可以做这样的安排:学制为一个月的主体班,党性教育时间应不少于一周;学制为两个月的主体班,党性教育时间应不少于十天;学制为三个月的主体班,党性教育时间应不少于十五天;学制为四个月及以上的主体班,党性教育时间应不少于二十天。

第二,改进教学内容设计,逐步形成科学的党性教育课程体系。各级党校要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加强对学员党性修养状况的调查研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党校在党史、党建、哲学等领域的学科优势,科学地做好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正反结合”,不仅要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也要开展好反面的警示教育;既要讲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讲老一辈共产党人的道德风范与人格追求,又要剖析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的典型案例,加大思想震慑力度。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使党性教育既有统一要求,又形式多样;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既注重创新形式,更注重教学效果。

第三,适应教学需要搞好党性教育教材建设。目前中央党校编印的《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重要论述摘编》和《近年来高中级干部违法违纪典型案例》两本内部教材已投入使用,还有一本《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重要思想概论》正在编写中,预计明年春季学期可以公开出版。各级党校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把当地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党性教育教材,也可以编写本地区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领导干部警钟长鸣,反腐倡廉、拒腐防变。中央党校编写的《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重要论述摘编》和《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重要思想概论》,可以供地方党校使用,地方党校编写的教材也可以在党校之间交流共享。

第四,整合全国党校资源,打造一批党性教育精品课。中央党校将进一步发挥好对地方党校的业务指导作用,开办党性教育师资培训班,专门组织党校教师共同研讨如何讲好党性教育课;同时要举全国党校之力打造党性教育精品课。明年秋季学期,将专门组织一次全国党校系统党性教育精品课评选,既对讲课好的教员进行激励,也通过评精品树标杆,引领大家向榜样学习,以此带动全国党校党性教育课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在这里我也提请各级党校提前做好准备,组织好备课、赛课,真正推出精品、推出经验,为各地作出示范。

我们考虑,在适当时候中央党校要牵头组织各级党校相互巡查,既督促推动各级党校党性教育富有成效地开展,也加强党校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党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把全国党校系统的党性教育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党性教育是党校教学的永恒主题,进一步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新形势下党校教学的一篇大文章。这次教学改革研讨会算是开了一个头,希望各级党校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积极行动,不辱使命,共同把党性教育这篇大文章做好,为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年的伟大成就与建党执政的经验启示

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年的伟大成就与建党执政的经验启示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至今已走过近90年的光辉历程。党在90年的光辉历程和近62年的执政实践中,探索形成了许多宝贵经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历史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概括地讲,就是三个“30年”、做了“三件大事”、实现了三大“历史性转变”。三个“30年”是指:第一个30年,从1919年五四运动或1921年党的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革命,理想追求;第二个30年,从1949年至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建设,艰辛探索;第三个30年,从1978年12月到2011年,改革,成功实践。“三件大事”是指:第一件大事是,党成立后28年领导人民进行了民主革命,建立了新中国,救国救民;第二件大事是,建国后近30年党领导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艰辛探索,利国利民;第三件大事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32年党领导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强国富民。三大“历史性转变”是指:实现了从“两半”社会到独立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1921—1949年);第二个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1949—1978年);第三个时期:党领导人民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1978—2011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9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有目共睹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32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目前国际社会正热议“中国模式”、“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

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历史的结论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二、中国共产党90年建党执政的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光辉历程和近62年的执政实践中,探索形成了许多宝贵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即五个“必须始终”:

1、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90年历史得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经验。在今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这是大是大非问题,动摇不得。

2、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联系群众,党执政之后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谁脱离了人民群众,谁就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党的全部工作归根结底就是群众工作。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一是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二是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三是要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四是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4、必须始终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集中民智民力,不断推进党的事业向前发展。

5、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七大报告用“三个最”和“三个面貌”高度概括了这一历史新时期。“三个最”就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三个面貌”就是,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三、中国共产党90年建党执政的历史启示

我们在总结宝贵经验的同时,一些教训也值得汲取。这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刻骨铭心的警示。历史教训时刻铭记和勇于汲取,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1、绝对不能再搞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一定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五次“左倾”错误和一次右倾错误都是惨痛的教训。

2、绝对不能再以阶级斗争为纲。我们所要构建的理想社会一定也必然是一个和谐社会。“文革”其实质就是一场内乱。

3、绝对不能再超越历史阶段。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改革,一定要从国情出发。改革开放新时期,一定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不能左右摇摆。

4、绝对不能再搞路线斗争。一定要发展党内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

5、绝对不能再搞个人过度集权。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6、绝对不能再搞闭关锁国。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既不能崇洋媚外,也不能闭关锁国。

7、绝对不能再搞单一公有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下载全国党校系统深入研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伟大成就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国党校系统深入研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伟大成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